《我用残损的手掌》
《我用残损的手掌》ppt课件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贴在上面,寄与/爱和1切希望,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蓬蒿;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1
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 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消极的、 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 后半部分形成了明显的对比,使作者的感 情倾向更加鲜明
探究研讨
➢1、这首诗前后两部分的感情色彩明 显不同,请找出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 体会其表达效果
➢2、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我们读 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1942年,日军 侵华的炮火 弥漫在中华 大地,大片国 土沦陷在日 本帝国主义 的铁蹄下,抗 日战争进入 最艰难的时 期,这是黎明 前最黑暗的 时候,中华民 族危在旦 夕……
读准下列字音:
jǐn zhàng
锦幛
xìng zǎo
荇藻
péng hāo
蓬蒿
lóu yǐ
蝼蚁
qiáo cuì
憔悴
jìn
灰烬
➢3、诗歌两部分的写法各异,试作简要 分析
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
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 恒…… 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
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诗人之所以这样用这些词语,是为了更
好的表达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全诗在想象中展开内容,在想象中,诗人 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 先是沦陷区的家
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1直到最南端,最终 停留在解放区 对祖国大地上的每1处特征性 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 作用 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
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朗诵稿
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朗诵稿
摘要:
1.介绍《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
2.分析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3.探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4.分享诗歌的朗诵体验
正文: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一首描绘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人民苦难生活的诗歌,作者是著名诗人辛弃疾。
在这首诗中,作者用真挚的情感描绘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诗歌的内容主要围绕着残损的手掌展开,通过描绘手掌的残损,反映了战争对人们的摧残。
诗中提到,“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大地的痛苦”,表达了作者对这片饱受战争蹂躏的土地的关爱之情。
同时,诗歌也展现了人们在苦难中顽强求生存的信念,如“我用残损的手掌,撕开这黑暗的夜空”,传递出对光明的向往。
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十分丰富。
残损的手掌象征着苦难和挣扎,而手掌摸索大地则象征着人民在苦难中寻找希望。
此外,诗歌中的“黑暗的夜空”和“摸索”则分别象征着战争的恐怖和人民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过程。
这些象征意义交织在一起,使诗歌的主题更加深刻。
在朗诵这首诗歌时,我们可以通过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情感,深入体验作者的心境。
在朗诵“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大地的痛苦”时,语速可以适当放慢,以体现手掌摸索的沉重感。
而在朗诵“我用残损的手掌,撕开这黑暗的夜
空”时,可以提高语调,表达出人民在苦难中顽强求生的信念。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传达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总之,《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一首描绘战争时期人民苦难生活的诗歌,通过丰富的象征意义和真挚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诗歌分节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诗歌分节《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读了让人有点儿心酸。
戴望舒这名字,你不觉得有点儿熟悉吗?嗯,没错,就是那个“雨巷”里撑着油纸伞的诗人。
说起来,他写的这些诗,好像都是藏着一些细腻的情感,表面上看起来轻描淡写,实际上每个字都带着一股子悲凉。
说到“我用残损的手掌”,嘿,这个“残损”就像是在直白告诉你,这个世界不完美,甚至可以说,每个人都有点儿破损,或多或少。
你看,手掌本来是用来温暖、保护、触碰的东西,可到了诗人的手里,却变成了破碎的、残缺的象征。
那种无奈,真是让人忍不住就想“唉”一声,心里那个痛啊,简直就是一针扎进了最软的地方。
你有没有过那种感觉,想要用力去抓住什么东西,但不管怎么努力,最终都只剩下碎片?戴望舒的诗给人就是这种感觉。
用残损的手掌,写下破碎的心情,一点也不显得做作,反而特别真实。
生活就像是一个无休止的修补过程,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裂痕,而你自己却在不知不觉中成了一个修补工。
就像我们自己一样,很多时候心里有许多隐痛,说不出来也说不清楚,但那种裂痕又是永远藏不住的,尤其是在孤独或者情感低潮的时候,什么都不想说,只想自己默默承受。
戴望舒这首诗,好像在告诉我们,无论自己多么小心翼翼,最终都会有某些东西裂开、破碎。
你想象一下,那个掌心,曾经有温暖,有力量,曾经能拥抱过亲人,握住过朋友的手,现在却什么都做不到,只能默默地看着这些一片片的碎片。
那种心情,简直就像是失去了最重要的东西,却还得硬着头皮继续走下去。
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明明心里一片荒芜,却还得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跟人笑着打招呼,心里却在想,自己是不是已经没救了。
诗中的“残损”不仅仅是手掌,更像是对整个生活的写照。
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伤痛里,自己都知道哪里已经裂开,哪里已经不完美,但又能做什么呢?还不是得继续过日子,继续面对这些磨难。
每次想要找一个依靠,但发现不管怎么握紧手掌,最终能抓住的,只有自己的孤独。
你看看,这就是生活嘛!即使已经遍体鳞伤了,还是得撑起这片天。
《我用残损的手掌》ppt课件
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人物情感,营造出一种深邃、悠远的意境 ,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情感体验。
04 重点词汇、语句解读与 赏析
重点词汇解析
残损
指手掌受伤残缺,象征个人的痛苦和国家的灾难 。
摸索
暗示在黑暗中寻找出路,具有探索的意味。
荇藻
水生植物,此处用来形容水草的茂盛,象征生命 的顽强。
关键语句解读与赏析
课程小结及延伸阅读推荐
课程小结
总结《我用残损的手掌》的主题、意义、意象、语言和风格等方面的学习内容 ,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和人文关怀。
延伸阅读推荐
推荐学生阅读戴望舒的其他代表作品,如《雨巷》、《寻梦者》等,以及同时 代其他诗人的经典作品,以拓宽视野、深化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6 思考题、课堂活动与小 结
思考题设计
思考《我用残损的手掌》中的主题和意义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和情感?诗人通过残损的手掌想传达什么样的信息?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
诗中的“残损的手掌”象征着什么?还有其他的意象和象征吗?它们如何与诗歌的主题和 意义相联系?
探讨诗歌的语言和风格
戴望舒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哪些独特的语言和风格?这些语言和风格如何帮助表达诗歌的主 题和意义?
02 03
手掌意象的运用
一些作家在作品中运用手掌意象,来表达对战争、历史、文化等主题的 深刻思考,如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中,通过对人物手掌的描写, 表现了人物的命运和家族的兴衰。
手掌意象与其他意象的关联
在当代文学中,手掌意象常常与其他意象相互关联,共同构建作品的象 征体系,如与海洋、大地、天空等自然意象的关联,可以表现人类对自 然的敬畏和依存。
九年级语文下《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现代诗人戴望舒的作品。
这首诗在艺术上以含蓄、温婉、深沉而细腻的笔触,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忧虑,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首先,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非常内敛而不做作。
诗人用“残损的手掌”这一形
象,暗示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和苦难,但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这种内敛而不做作的情感表达方式,使得诗歌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和共鸣力。
其次,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采用了象征和隐喻等手法,使得诗歌具有更强的视觉效果和意象感。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如“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以及“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等,生动地展现了战争给祖国带来的灾难和痛苦。
同时,诗人也通过“残损的手掌”这一象征,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深忧虑和关注。
最后,这首诗在思想内容上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
诗人通过对祖国的描绘和关注,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深热爱和忧虑。
同时,诗人也通过“残损的手掌”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这种思想内容上的深刻性,使得这首诗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总之,《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一首非常优秀的现代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通过对祖国和人民的关注和忧虑,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这首诗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内心,让人们更加深刻地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朗诵稿
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朗诵稿尊敬的听众们,今天我将为大家朗诵一篇题为《我用残损的手掌》的原文。
这篇文章以一个残疾人的视角出发,描绘了他用残损的手掌创造美好的故事。
以下是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的朗诵稿:我用残损的手掌,书写着自己的生命。
它们没有完美的指尖,没有灵活的关节,但它们却充满了力量和坚韧。
每一天,当我用这双残损的手掌握住笔,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奇迹。
它们曾经被认为是无用的,但我用它们书写着我的梦想和希望。
每一次的握笔,都是我对生活的坚持和勇气的证明。
我用残损的手掌,弹奏着美妙的旋律。
它们没有完美的指法,没有灵巧的动作,但它们却能奏出动人的音符。
每一次,当我用这双残损的手掌触摸琴键,我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
它们曾经被认为是无法弹奏乐曲的,但我用它们演奏着我的心声和情感。
每一次的弹奏,都是我对音乐的热爱和执着的证明。
我用残损的手掌,绘制着绚丽的画卷。
它们没有完美的笔触,没有精确的线条,但它们却能勾勒出美丽的图景。
每一次,当我用这双残损的手掌挥动画笔,我感受到了艺术的魔力。
它们曾经被认为是无法创作艺术作品的,但我用它们描绘着我的想象和创意。
每一次的绘画,都是我对美的追求和表达的证明。
我用残损的手掌,抚摸着世界的温暖。
它们没有完美的触感,没有敏锐的感知,但它们却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每一次,当我用这双残损的手掌触摸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我感受到了人间的真情。
它们曾经被认为是无法体验世界的,但我用它们感知着生活的细节和情感。
每一次的触摸,都是我对生命的感恩和珍视的证明。
我用残损的手掌,书写着自己的故事。
它们没有完美的外表,没有无所不能的能力,但它们却是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每一天,当我用这双残损的手掌去感受世界,我明白了生命的真谛。
它们曾经被认为是无法成就大事的,但我用它们创造着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每一次的付出,都是我对生命的回馈和奉献的证明。
感谢大家聆听我的朗诵,我希望通过这篇《我用残损的手掌》的原文,能够启发大家珍惜生命,发掘自己的潜能,用自己的方式创造美好。
《我用残损的手掌》课文资料
【课文资料】戴望舒简介1905年3月5日,戴望舒出生在浙江省杭州市。
1923年夏,戴望舒和施蛰存一起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
这是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学校,许多优秀的早期共产党人和进步文学家是这里的教师。
进步的革命师友和崭新的文化氛围,引导戴望舒开阔了自己的思想视野,积极投身于进步的社会斗争和文化活动。
他这时候开始的诗歌创作主要接受的是英国颓废派诗人道生和法国浪漫诗人雨果的影响,又沉溺于晚唐诗人纤细与感伤的艺术气氛中,这就构成了他早期诗歌表现脱离现实生活的“另一种人生”和“泄露隐秘的灵魂”的特性。
1925年“五卅”惨案引起的一场反帝运动高潮中,上海大学被查封。
戴望舒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学习。
这时,戴望舒动手翻译一些法国象征派的诗。
他终于抛开了浪漫派,倾向于象征派。
1927年的政治事件突然打破了他的梦想,开始专心于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的生活。
他的《雨巷》《我的记忆》等著名诗篇,就是在这里写成的。
1930年3月2日,经冯雪峰介绍,戴望舒参加了左联成立大会,成为左联第一批盟员。
随后不久,他不满意于无产阶级文学及其创作题材的狭窄和艺术的贫弱,开始转向于表现自己的另一种艺术潮流。
1932年5月,参加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的创办,成为现代派诗人的领袖。
为了深造,戴望舒于1932年11月18日赴法国留学。
在法国,他他进一步领略了法国驳杂的艺术,由对象征主义的热衷而转向对现代派、超现实主义诗人的推崇。
从艾吕雅、许拜维艾尔等诗人那里,他进一步深味了诗是一种心灵“难以把握得住的东西”的艺术观念。
1935年春天戴望舒由巴黎返国。
抗战爆发以后不到一年,戴望舒举家由上海迁到香港。
1938年8月他主编的《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创刊。
他决心在敌人入侵造成的“阴霾气候”中挣扎,以自己微渺的光明,“与港岸周遭的灯光尽一点照明之责”。
国内和流亡在香港、南洋的许多作家,都成了《星座》的作者。
该刊成为当时文化界支持以文艺为武器,为民族危亡尽力的一个重要阵地。
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朗诵稿
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朗诵稿
我用残损的手掌,
为你敲响生命的钟;
我用残损的手掌,
照亮漆黑的夜空。
在这片纷繁的世界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伤痕;
而我选择把它接受,
化作希望的种子。
尽管手掌上的伤痕深深刻在,
但我依然坚定地往前走;
尽管一切看似艰难困苦,
但我永远不会放弃追求。
每一次握紧你的手,
我能感受到生命的温度;
每一次拥抱你的瞬间,
我能感受到爱的力量。
我用残损的手掌,
演奏生命之歌;
我用残损的手掌,
书写坚强的力量。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
没有什么是完美的;
而我选择用自己的残损,点亮生命的轨迹。
让我们用残损的手掌,为爱和希望鼓掌;
让我们用残损的手掌,编织美丽人生的篇章。
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尽那边,我 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手掌”由北向南,抚过大片国土。长白山、黄河、江 南、岭南、南海,每到一处,作者都突出了该地区的特 征性事物,并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去感受它们的特点:雪 峰、水夹泥沙、新生的禾草、蓬蒿、荔枝花、苦水。在 感情色彩上,这几行诗是忧郁的,冷色调的,表达了诗 人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说的感情。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灰烬”“血”“泥”是对沦陷区凄凉景象的概括。侵 略者的烧杀抢掠,使大地上处处废墟,人民流离失所。诗 人的手掌是残损的,祖国的土地也支离破碎,诗人与祖国 有着共同的命运。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手掌”将诗人引到了他的“家乡”,这里的 景色曾是那么美丽迷人。作者写到了家乡的春 天,繁花、嫩柳、荇藻、水,调动了视觉、嗅 觉、触觉,如同身临其境地回到了家乡。充溢 在字里行间浓浓的思乡之情,与作者身陷囹圄 的现实形成强烈对比。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的最艰苦年代。当时祖国 半壁江山沦于敌手,民族处于危亡关头,只有共产党 领导的解放区战场的开辟,正面牵制和打击了侵华日 军三分之二的兵力,使人们在节节败退的阴霾中看到 了胜利的曙光。 1938年,诗人戴望舒从沦陷区的上海来到香港, 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1941年香港被日 军占领后,他被日本宪兵逮捕。在狱中,他受尽酷刑, 得了严重的哮喘病,但始终没有屈服,不肯交出文艺 界抗战人士名单。《我用残损的手掌》就作于那个时 候。
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用残损的手掌》课文原文及赏析
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用残损的手掌》课文原文及赏析《我用残损的手掌》课文原文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我用残损的手掌》诗歌赏析:《我用残损的手掌》是现代诗人戴望舒的一首深情而激昂的诗篇。
诗人以“残损的手掌”为线索,描绘了他对祖国大地遭受的战争创伤的痛苦感受,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祖国未来的坚定信念和热烈希望。
诗歌的构思分为两部分。
在第一部分中,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广大的土地,描绘了家乡湖水的微凉、长白山的雪峰的冷彻、黄河的泥沙、江南的水田等自然景象,以表达对祖国大地遭受战争创伤的痛苦感受。
这些描绘生动而真实,充满了诗人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
第二部分依然是在想象中进行的。
诗人描绘了一个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这个角落里,诗人寄托了他的全部力量和希望。
这里将是太阳和春天的所在,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诗人用热烈的语言表达了他对祖国未来的坚定信念和热烈希望。
全诗内容坚实崇高,情绪高扬阔大,语言明朗鲜活。
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抚摸祖国的大地,用深情的语言诉说了他对祖国的痛苦和希望。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戴望舒深厚的爱国情怀,也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的独特理解和高超技巧。
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_我用残损的手掌阅读答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_我用残损的手掌阅读答案课文《我用残损的手掌》出自九年级下册语文书课本,其原文如下:【原文】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orG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前言】《我用残损的手掌》是“雨巷诗人”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
“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也是诗人坚贞不屈意志的写照。
诗歌一方面从实处着笔,描写沦陷区阴暗.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
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侧重于写意,对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深情赞美。
【课文赏析】世界上美好的事物,大都具有和谐的、完整的外形,小到一片树叶,大到一座丘山,一座建筑。
但是美好的事物会遭到突然的暴力的破坏,合谐的会成为畸形,完整的会沦为残缺。
由残缺引起的对于完形的追寻和思慕,正是“残缺美”得以生成的心理机因。
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实际上也已经是残损的土地,立即会引起读者一种异样的感觉,一种对于美好事物遭到破坏的惋惜痛楚感,一种形体和心灵遭到扭曲时的逆反,甚至对于自己并不残损者的所想所为的自省与自谴。
可以看到这残损手掌的触觉是何等灵敏,它对于形、质的感触,特别是对于温度的感触是何等细微:“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作者的爱国深情灌注于残损的手掌,使它对祖国母亲的残损的肌体感受特别敏锐,“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的味道它能“蘸”得出,连“阴暗”的色彩它也能“沾”得出来。
我用残损的手掌__戴望舒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尽那边,我 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手掌”由北向南,抚过大片国土。长白山、 黄河、江南、岭南、南海,每到一处,作者都突 出了该地区的特征性事物,并调动多种感觉器官 去感受它们的特点:雪峰、水夹泥沙、新生的禾 草、蓬蒿、荔枝花、苦水。在感情色彩上,这几 行诗是忧郁的,冷色调的,表达了诗人对苦难中 的祖国无法言说的感情。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无形的手掌”比喻诗人的 思绪。诗人的思绪在祖国大地上 驰骋,所到之处,留下的都是国 土被侵略者践踏的印象。
“岭南的荔枝寂寞地憔悴”,暗 示敌占区人民的苦闷忧伤。
“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 水”,暗示那里人民在侵略者 的骚扰下无法安居乐业的痛苦 处境。
这是诗中第二次出现“我用残损的手掌” 字样,是强调。因爱国而受到敌人迫害的 “我”,在这块温暖明朗的土地上找到了安慰。 “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把诗人对 “这一角”的温柔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唤起 了人生命中最亲切的感动。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 与爱和一切希望”,
直抒胸臆,坚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 日斗争必胜,解放区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所 在。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戴望舒(1905-1源自50) 原名梦鸥,浙江杭县人。30年代“现代派” 诗歌的代表诗人。早期诗多抒写个人哀愁、情 调比较低沉。 抗战爆发以后,诗风有较大转变。 《狱中题壁》、《偶成》等诗,具有强烈爱国 精神,积极呼唤光明的到来。作品集有《戴望 舒诗选》、《望舒草》等。《我用残损的手掌》 收入诗集《灾难的岁月》。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 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手掌”终于摸到了“一角依然完整”的土 地,那里是没有被践踏的解放区。从这里开始, 诗人的情绪不再低沉,变得明朗、积极。他没有 亲身经历过解放区的生活,但感情上无比向往。 这是他对解放区的抒情性描述。
九年级下册语文《我用这残损的手掌》优质教案五篇
九年级下册语文《我用这残损的手掌》优质教案五篇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的形象化思绪,在想象中再现了他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以及天气没有亲身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九年级下册语文《我用这残损的手掌》优质教案五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九年级下册语文《我用这残损的手掌》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理解本课生字词;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有感情的诵读全诗,感知诗歌内容,初步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资料补充法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内容,体会诵读之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盼望,培养学生坚强的性格,增强学生对现在生活的珍惜和对祖国未来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感知诗歌内容,初步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内容,体会诵读之美。
初步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突破方法:通过补充资料拉近学生与诗人的距离,进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通过多种层次的朗读把握诗歌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再造诗歌意象,进而理解诗歌思想感情。
【教法与学法导航】教法导航:情境创设法、资料补充法、朗读法、合作交流法等。
学法导航: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质疑法、朗读法、欣赏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及代表作品。
2.教师筛选有关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的资料及相关录音、视频等。
3.对课堂充分预设,积极寻找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4.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查找戴望舒、现代诗的相关资料。
2.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3.课前熟读诗歌,课堂上赏析、朗读。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2010年的5月1日,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日子。
这一天不仅是劳动节,还是上海世博会胜利开幕的日子(屏显图片)。
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朗诵稿
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朗诵稿在人们眼中,手掌是最常见、最普通的身体组织之一,然而对于我来说,手掌却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我的手掌自幼时就残缺不全,这也给我的成长带来了诸多困难。
然而,正是因为有了这双残损的手掌,我才学会了如何用心感受生活、激励自己向前奋进。
记得在我还是个幼儿园的小孩时,每当老师在班级里进行手工活动时,我总是感到沮丧而无能为力。
其他小朋友轻松地用手掌握起颜料、剪刀和画笔,而我却只能用残缺的手指去尝试。
不幸的是,我常常在努力的过程中失败,甚至受伤。
这些挫折让我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和不自信。
然而,岁月的流转并没有击垮我,反而磨练了我的毅力和创造力。
我目睹了一位手残的艺术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独特的观点。
这位艺术家告诉我:“手掌只是一种工具,重要的是你的内心和你对生活的态度。
”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看到了用残损的手掌创造美的可能性。
从那一刻起,我开始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内心的声音和情感。
我用残损的手掌拿起了琴弦,弹奏出美妙的音乐。
我用残损的手掌挥动着画笔,在画布上勾勒出惊艳的色彩。
我用残损的手掌握着麦克风,为人们朗诵那些温暖和激励着人心的文字。
每一次的尝试都是一次艰辛的挑战,但我不曾退缩。
逆境锻炼了我的毅力,也让我更加勇敢面对困难。
我学会了用内心的力量去感受音乐的韵律,用眼睛去触摸艺术的灵感。
尽管我无法像其他人一样完美地运用手掌,但我始终相信,美丽和才华并不仅仅取决于身体的完整性,而是源于内心的独特视角和情感的丰富性。
现在,我已经成为一名自信而热爱生活的年轻人。
我的残损手掌成为了我人生中最好的朋友和最真实的伙伴。
正是因为有了它,我才从容面对生活的坎坷与挑战,用积极向上的态度去拥抱每一个新的开始。
生活中的残缺并不能阻挡我们向前迈进的步伐,而是激励着我们不断超越自己的动力。
无论是身体的残缺还是其他形式的缺失,我们都可以用积极的心态和勇气去面对。
正如我用残损的手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创造力一样,每个人都可以发现自己独特的方式,去用心去感受、去创造、去奋斗。
九年级语文下《我用残损的手掌》读后感
《我用残损的手掌》读后感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我在九年级语文下学期的课文中读到的一首现代诗歌,由著名诗人戴望舒创作。
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独特的意象和强烈的节奏感,深深地打动了我。
诗中“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描绘出了一位身处困境中的诗
人,尽管他的手掌已经残损,但他依然用它去摸索、去感受那广大的土地。
这种情感与意境的结合,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与忧虑。
诗人通过“残损的手掌”这一象征,表达了对祖国命运的关注与忧虑。
他描绘
了祖国在战争中遭受的创伤,用具体的意象表现出人民所受的苦难与痛苦。
这些描绘让我深感震撼,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战争对国家和人民的破坏。
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即使身处困境,他也坚信只有祖国才能带来光明和新生,他呼吁人们要有责任感,积极向上。
这种信念和希望让我深受鼓舞,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此外,这首诗的艺术手法也让我印象深刻。
诗人运用了象征、隐喻等手法,使得诗歌具有更强的视觉效果和意象感。
同时,诗歌的节奏感强烈,通过反复和排比等手法强化了情感。
这种艺术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力,更加能够打动人心。
总的来说,《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一首充满情感、思考和艺术魅力的诗篇。
它让我感受到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深热爱和对生命的坚韧追求。
同时,它也让我思考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让我更加珍惜和热爱自己的生活。
我相信这首诗将会成为永恒的经典,永远激励着我们去追求更加美好的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朗读· 赏析· 探究
词语来表达的?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更好地表 对 达诗人内 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消极的、冷色调的) 心深处的 比 爱与恨。 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 由此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永恒……(积极的、暖色调的)
朗读· 赏析· 探究
4、诗人在“摸索”这一动作中容纳了极复杂的感 觉 经验,请举例说明。由此而展开的内心情感的变 化是怎样的呢?
读准下列字音:
jǐn zhàng xì ng zǎo péng hāo
锦 幛
lóu yǐ
荇 藻
qiáo cuì
蓬 蒿
zhàn
蝼 蚁
jì n
憔 悴
dī
蘸 着
rÓu lÌ n
灰 烬
堤 上
蹂 躏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经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嫩柳枝折断 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 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指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 手掌沾了阴暗,
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她默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8、再朗读诗歌,看看在押韵方式上有什么“与众不同”? 有时是四行诗句押一个韵,有时是两行押一个韵。 押韵方式灵活,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 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1944年11月
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 国土地时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是起 伏的:
朗读· 赏析· 探究
5、“辽远的一角”是指什么?
指敌后人民的抗日根据地,没有被侵 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
6、读“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 中乳”一句,这是诗中第二次出现“我用残损的手 掌”,有什么作用?“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这两个意象选用得恰如其分,你认为好在哪里?
诗歌朗读技巧
感情充沛:高昂
低沉 语速合理:快速 缓慢 重音准确: 节奏准确,停顿恰当; 吐字清晰,抑扬顿挫;
诗人的手掌为什么是“残损” 的?: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1942年。1938年,诗人戴望舒从沦陷区 的上海来到香港,主编一家报纸的副刊,编发了不少动员抗战的诗歌。1941年, 日军占领香港后,立即逮捕了几乎全部的在港知名华人,包括戴望舒在内。戴望 舒活跃的抗战姿态,很显然引起了日军的注意。日本宪兵动用酷刑审讯戴望舒, 试图从他口中获取文艺界抗日人士名单等资料,但他始终没有屈服。 戴望舒在狱中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所受的酷刑和折磨,是非常惨烈的,这使他出 狱后仍无法摆脱这场噩梦,两年之后,他在《等待(二)》一诗中,还写下了这样 刻骨铭心的句子: 在这阴湿,窒息的窄笼: 做白虱的巢穴,做泔脚缸, 让脚气慢慢延伸到小腹上, 做柔道的呆对手,剑术的靶子, 从口鼻一起喝水,然后给踩肚子, 膝头压在尖钉上,砖头垫在脚踵上, 听鞭子在皮骨上舞,做飞机在梁上荡……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 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 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的最艰苦年代。当时祖国半壁 江山沦于敌手,民族处于危亡关头。1942年,诗人戴望 舒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 在狱中,他受尽折磨,受伤致残,但始终没有屈服。 《我用残损的手掌》就作于那个时候。这首诗,是诗人 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母亲的歌。在诗中,作者面 对现实,把个人的不幸同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 的思想、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 关注和真诚的爱。同时,借助于诗的想象,表达了对 “辽远一角”的解放区的向往。
强调。因爱国而受到敌人迫害的“我” 在这块温暖明朗的土地上找到了安慰。
这两个意象使人对解放区倍感亲切。
赏析· 探究
7、“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 活,/蝼蚁一样死……”用了什么修辞 方法?起了什么作用?
比喻。是用水深火热的沦陷区反衬解放区——那里 是将要实现民族复兴、诞生“永恒的中国”的地方。
视觉:“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嗅觉:“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触觉:“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 滑 出”“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 婴孩手中乳” 味觉: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深沉的爱国之情
切肤的沦亡之痛
线索:手掌的感受。
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 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 族复兴的希望。消极的、冷 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 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明显 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 加鲜明。
注释: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代表作 《呼兰河传》、《生死场》。1942年1月病逝于香港,葬于 香港浅水湾。
赏析
1942年1月,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病逝于香港,年仅32岁。这首诗,是戴望 舒拜谒萧红墓时所作。“口占”,说明这是出口吟成。古人作绝句,常说: “口占一绝。”可见.戴望舒是把这首诗当作绝句来写的。 四句诗都很平易,但语淡情浓,字外有音。首句,“走六小时长途”专 程来拜谒萧红墓,足见诗人对她友情之深挚。“寂寞”写出自己生活在敌占 区又失去了一位志同道合的战友,心境无比孤寂、悲凉。次句,不说“墓畔” 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 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而且,还表示萧红长眠地下,已无法慰解自 己的寂寞。“放一束红山茶”,以一束红艳如火的山茶花,寄托对她的深情 悼念,也象征她山茶花般热烈、红艳的生命。第三句‘我等待着”,进一步 抒写自己等待曙光涌观、盼望民族解放斗争胜利的急切心情。“长夜漫漫”, 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 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窒息的。结句“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含蕴的感情最 丰富。这里有伤悼萧红不幸被黑暗势力和坎坷生活夺走了生命;有惋惜萧红 因早逝而不能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发出更多的光和热,不能在革命文坛上创造 更多更出色的作品,还有羡慕,羡慕萧红已实现了永恒的超越,无须再在长 夜漫漫中苦熬苦等了,她是不幸的,又是幸福的。 四句诗,言少意丰,余音袅袅,韵味深长。这首精美动人的新绝句诗, 显示出诗人深厚的古典诗词的修养。
我用这残损的手掌,
统 领 句
饱尝艰难困苦,“残损的手掌”既是 写实,又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饱含着对祖国诚 挚的爱和深深的 哀痛
象征祖国
我用这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沦 陷 区
手掌是残损的 土地是破碎的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国土正遭受日寇蹂躏
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
朗读· 赏析· 探究
1、“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诗 歌以这两行开头,有什么作用?
(1)统摄全诗。这两句为实 写,确立了“用残损的手掌摸 索土地”这一中心意象,从而 展开以下的虚写和想像。(2) 为抒情定调。对敌人的痛恨, 对祖国的炽爱。
一部分是已经 遭受敌人蹂躏、 变成灰烬、充 2、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到了 满血和泥的土 地;一部分是 什么? 温暖明朗、蓬 勃生春、依然 完整的辽远的 3、这两种对比鲜明的感情是通过哪些 一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行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学习重点: 感情诵读,把握全诗,体会诗人情感变化。
学习难点:
1、对比手法的运用
2、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侵华日
军于1937年12月13日攻陷中国的南京之后, 在南京城区及郊区对中国平民和战俘进行的 长达6个星期的大规模屠杀、抢掠、强奸等战 争罪行,30万以上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日军杀 害,南京城的三分之一被日军纵火烧毁。
沦陷区
表达了对侵略者 血和泥 无比的痛恨,对 像牲口一样 祖国支离破碎的 惨状无比痛心。 活,像蝼蛄 一样死。 表达了作者对 解放区的无比 春 向往,因为她 驱逐阴暗, 是民族的希望。 带来苏生。 太阳
灰烬
对 比
解放区
看看下面的诗句漏掉了什么?读一读, 想一想:能不能漏掉?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 是血和泥;
湖 该 是我的家乡, (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
这一片
“已”字表明“这一角”早已经变成了灰烬,
那是过去的而不是现在的事情。“该”字强调 “这一片湖”应该是我的家乡,但是现在不是 了,被侵略军占领了,表达了诗人无限的悲愤、 惋惜之情。“只”字强调“那一角”除了“血 和泥”再也没有其他东西了,可见侵略者对我 们国土蹂躏之深。括号,表明里面的两行诗写 的不是现实中的故乡,而是回忆中的故乡;回 忆中的故乡越美,就越能表达诗人对现实的悲 愤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