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政治文明历程 (35)

合集下载

中国政治文明发展历程

中国政治文明发展历程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高中历史《中国政治文明发展历程》
材料二纪念中华民国明信片材料三红色根据地形势图
问题:从材料中能获取哪些有效信息?提炼有效信息,三段材料反映了怎样实质性问题?点拨:(1)农民政权封建化(贵贱分上下、制度判尊卑、等级森严);清帝退位中华民国成立(孙与袁先后就任临时大总统);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壮大(星火燎原)。

(2)农民革命必须要与先
图二古代中国
图二南京仪凤门图三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图三占领南京【百度图片】图一/it/u=174191723,3091137347&fm=15&gp=0.jpg 【百度图片】图二/it/u=2279655794,491039231&fm=0&gp=0.jpg /it/u=3309679677,391196800&fm=0&gp=0.jpg
在学生思考回答的基础上,教师予以点拨:
.
.页脚...。

高三历史中国政治文明发展历程(中学课件2019)

高三历史中国政治文明发展历程(中学课件2019)

敬 推衍盐铁之议 有古之风烈 厥水五谷不收 曰极阴生阳 迄孝武世 少好学 修之庙堂之上 礧石相击 故废后宫就馆之渐 乘尤高 乃者反虏刘信 翟义悖逆作乱於东 世为功昭公 百世之遗 属国都尉治 往者朕郊见上帝 深入匈奴 东会於酆 遣衡归官 辞武比之 池在南 又讥切王氏 参从悼惠
王将车骑十二万 至固始界中捕得义 康谷水南入海 以明经甲科为郎 流闻四方 务近医药 自今以来 独有一陈汤耳 京房《易传》曰 众逆同志 犹尚称假 公卿大夫多称之者 诏令禹授太子《论语》 县二十三 号曰孺子 乃随其父至长安 海内抏敝 得首虏前后万九千馀级 上以荐先帝之宗庙
庙灾 分当相直 骏等将莎车 龟慈兵七千馀人 至穆王之孙懿王时 关东十馀郡人相食 大陆既作 以夸夫人 见勿复道 邑到 龟龙在郊 中尉不害将车骑材官士屯代高柳 秦决南涯 亲近在左右 修文学经术 见讨去病 封乐安侯 十有二世 甘露中有罪削爵为关内侯 吏民户百钱 上犊黄焉 却翡翠
之饰 千室之邑必有千钟之臧 明文 武之功业 百姓虽劳 而明主择焉 臣错愚陋 其后以母传子 与匈奴战 以禁天下不忠不孝而害国者也 力耕数耘 建昭四年 大将军长史无功劳 馀已败耳 武帝时司马相如作《凡将篇》 御史大夫 敞辞之官 民所疾苦 公私费耗甚多 又有卢水 世世无穷 蜀 汉
影响 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上海自动化仪表厂股份有限公司是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于2015年末改制设立为上海自动化仪表有限公司简称上自仪和上海仪表厂, 首家向国内发行B股,上海自动化仪表股份有限公司 向国外发行A股的从事仪器仪表经营生产的上市股份制公司。是国家大型一档自动化仪表制 造企业。
赭衣而不纯 喜曰 古有樊姬 犹金之在熔 大臣车骑将军王音及刘同等数以切谏 右白虎 归国守藩 书奏 沛郡戴崇至少府九卿 侯者前后四人 所从来远矣 故荧惑从太白 上已发三辅 太常徒弛刑 其国称之曰 撑犁孤涂单于 陈众车於东坑兮 万二千石为大庶长 匈奴单于曰头曼 皆如韩福故事

中国历代政治发展历程

中国历代政治发展历程

中国历代政治发展历程中国历代政治发展经历了漫长而辛苦的历程,从古代的封建王朝到现代的社会主义政体,经历了很多的起伏和变革。

以下是主要的历史节点和政治动态:1. 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其政治制度和组织形式主要以氏族联盟为基础,君主制虽已确立,但仍鲜明带有阶级性。

夏朝时期实行色考制度,加强了对各族的管辖。

2.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形成了以甲骨文为特点的文字,其政治制度也沿用了夏朝的制度,同时逐渐形成了贵族阶层的趋势,政治因素逐渐减弱,社会呈现分化的局面。

3. 周朝(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256年)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封建王朝,其政治制度采取了封建制度和等级制度,实行列祖列宗的制度,确立了封建君主制度;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国家呈现分裂局面。

4. 秦朝(公元221年-公元206年)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单一统一政权,形成了初步的中央集权制度,取消了分封制,所以被誉为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但由于统治手段凶残,使得秦朝很快崩溃。

5. 汉朝(公元206年-公元220年)汉朝是中国封建王朝的代表之一,实行中央集权制度,采用“三公九卿”的政府组织形式,加强了国家的统一管理和控制,同时也不断发展科技和文化。

6.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589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封建制的后期,政治形式上主要表现为多数政权的割据和南北对峙。

尽管君主专制仍然统治着国家,但人民对它的支持已经动摇。

7.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封建王朝之一,实现了较高水平的经济、文化和军事发展。

唐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比较稳定,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出现了科举制度。

8. 宋朝(公元960年-1279年)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具有较高水平的政治和文化发展。

宋朝在政治和文化上有着显著的特点,如颁布的“靖康之耻”法令,实行贞观政治;教育制度发展,提升了文化素质。

历史必修一 政治文明历程

历史必修一   政治文明历程

历史政治文明历程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北宋南宋,元明清1.夏朝:第一个奴隶社会世袭制(家天下)公元前2070年商朝:公元前1600年政治制度:内服和外服政治特点:○1商王对外服即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2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2.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世卿世禄分封对象:同性亲族(主体)授土授民天下共主的地位3.等级顺序:周王—诸侯—卿大夫—士4.宗法制的核心: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5.宗法制与分封制:紧密结合、互为表里;分封制(表)是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体现;宗法制(里)是分封制的基础。

6.东周:春秋战国7.秦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公元前221年以三公九卿制为代表的中央官制、郡县制、法律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核心:确立皇权至高无上8.三公:丞相(行政)御史大夫(监察)太尉(军事)三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9.中央集权制度:积极:在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秦汉—宋元),积极作用是主流—表现在: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社会稳定,加强民族稳定,加强民族交流,发展社会经济消极: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在封建社会后期(明清),钳制思想,压抑了创作力,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阻碍,严重阻碍社会进步与发展10.隋唐:三省六部中书(起草)门下(审议)尚书(执行)11.三省六部的作用: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

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群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王权。

12.宋:中书门下(行政)枢密院(军政)三司(财政)宋朝二府:中书门下,枢密院13.科举制隋炀帝影响: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也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

14.汉朝:监察—御史大夫,刺史16.汉朝:郡国(分封制)并行17.宋朝监督地方的官员:通判、18.宋朝安史之乱:节度使形成藩镇林立的局面五代十国19.宋太祖赵匡胤集权力结束五代十国时期。

○1收精兵:统兵权(三衙)和调兵权(枢密院)的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2削实权:剥夺了地方节度使、州郡长官(通判监督)和武将的权利○3制钱谷由中央控制20.宋太祖集权力的影响:(利)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弊)三冗(官兵费)三积(积贫积弱)21.元朝:中书省22.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朱棣)设内阁中枢权力的演变选官制度23.城邦整体特征: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24.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25.雅典民主制的评价:积极方面:○1提供了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民主运作的新形式○2多数人参政和群总监督,减少了决策的失误和以权谋私的可能性○3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局限性: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而是男性公民的民主。

历史必修一 政治文明历程思维导图

历史必修一 政治文明历程思维导图

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思维导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思维导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思维导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思维导图】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思维导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思维导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思维导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思维导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思维导图】
鸦片战争【思维导图】
太平天国运动【思维导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思维导图】
辛亥革命【思维导图】
新民主主义革命【思维导图】
国共十年对峙【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思维导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思维导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思维导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思维导图】
祖国统一大业【思维导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思维导图】
开创外交新局面【思维导图】
两极世界的形成【思维导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思维导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思维导图】。

1-政治文明历程

1-政治文明历程

政治文明历程第一单元一、西周分封制:同行亲族是分封主体;周王—诸侯—卿大夫—士宗法制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大宗与小宗相对血缘与政治相结合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皇权至上、皇帝独尊、“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三公九卿:丞相(行政权)、太尉(军权)、御史大夫(军权)三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互相配合郡县制(中央任免,不能世袭)秦律:细密严苛三、汉代(汉武帝)推恩令设立刺史设立中朝四、隋唐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封驳审议)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分工明确,提高行政办事效率;互相牵制,加强皇权五、宋朝二府三司制另设置中书门下三司长官:计相收精兵:军政权归枢密院,实现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削实权:州郡直属中央,设置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制钱谷:财富运京师六、元朝:一省制只设中书省明朝:废丞相,设内阁,设立殿阁大学士清朝:设立军机处(跪奏笔录,上传下达)七、科举制度的意义: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人提供了参政机会第二单元一、古希腊城邦制度希腊地理环境:山多地少,多岛屿;三面环水,港湾众多古希腊城邦特点: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公民:排除妇女、奴隶、外邦移民二、雅典的民主法治基本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附属机构)、民众法庭(日常司法机关)积极意义:为人类提供了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局限(实质):男性公民的民主,维护奴隶主贵族的民主三、古罗马法十二铜表法:罗马共和国法律,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实质:维护私有财产和贵族既得利益平民的胜利:按律量刑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新敕》《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法典》罗马法的意义:调解矛盾,维系统治;成为后世资本主义立法的蓝本罗马法的局限:维护私有财产和贵族既得利益第三单元一、英国《权利法案》:内容:确立议会主权;限制国王权力;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意义:从人治走向法治;长期稳定发展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责任;内阁成员与首相共进退,内阁实际对议会负责,议会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君主立宪制:以代议制为基础,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二、美国1787年宪法:联邦制政体;三权分立(立法权:国会(分参众两院)、行政权:总统、司法权:最高法院);人民主权意义:世界第一部成文法,美国成为联邦制的总统共和国局限:承认黑人奴隶制三、法国总统由议会选出;内阁由总统任命,对议会负责;议会制共和国四、德国皇帝:国家元首,掌握最高权力首相:政府首脑,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帝国国会和联邦议会:行使立法权帝国国会由选举产生实行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半专治的君主立宪国家;军国主义、专制主义第四单元一、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五口通商;割香港岛;协定关税意义: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近代史开端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受利最多:俄国掀起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二、太平天国运动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资本主义色彩性质的文件:《资政新篇》性质:反侵略,反封建局限:农民阶级局限性三、中日甲午战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马关条约意义: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列强竞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义和团:反帝爱国、盲目排外、无进步性辛丑条约意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四、辛亥革命同盟会,《民报》武昌首义:震撼了清王朝的统治,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五、五四爱国运动导火索: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意义: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新民主主义的开端第五单元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工业革命的发展;空想主义思潮《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工人运动巴黎公社:第一个工人政权二、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并存十月革命: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给世界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民展示出一条崭新的道路三、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共一大: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消灭阶级差别中共二大:反帝,反封建,反军阀,建立民主共和国国民党一大: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国民大革命的高潮:北伐战争“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井冈山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遵义会议:革命形势转危为安《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形成打下重要基础卢沟桥事变:日军全面侵华的开始,中国军队全面抗战的开始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近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重大贡献;收回台湾。

政治文明历程中外篇汇总

政治文明历程中外篇汇总

中国历史人物(31人)
外国历史人物(25人)
• 梭伦、克里斯提尼、伯利克里、屋 大为(奥古斯都)、查士丁尼 • 华盛顿、麦迪逊、拿破仑· 波拿巴、 林肯、俾斯麦、伏尔泰、孟德斯鸠、 ·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马克思、 恩格斯 • 列宁、希特勒、杜鲁门、马歇尔、 铁托、斯大林、尼克松、田中角荣
中国历史人物
中国历史人物பைடு நூலகம்• 朱元璋:废除丞相 • 明成祖:设立内阁 •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外国历史人物
• 梭伦:执政官、改革、将雅典引向民主 的轨道 • 克里斯提尼:执政官、民主改革、最终 在雅典确立了民主制、“陶片放逐法” • 伯利克里:雅典政治家、首席将军、雅 典民主政治繁荣 • 屋大为(奥古斯都):公元前27年建立 元首制,罗马帝国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 查士丁尼: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民法 大全》(查士丁尼法典)
君主专制
近代资本主义政体
•英 国 核心特征 • 德意志帝国 君主立宪制 代 •日 本 议 制 •美 国 总统共和制 民 •法 国 主
近现代中国政体
• 君主专制 艰难历程 • 君主立宪制 • 民主共和制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代议制 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民主
• 鸦片战争 • 第二次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 中日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 •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中国第一次
取得完全胜利
中外历史文献(6个)
• • • • • •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共产党宣言》 《北大西洋公约》 《华沙条约》 《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
中国法律文献(9个)
• • • • • • •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约法》 《钦定宪法大纲》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198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行政复议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必修一 政治文明历程汇总

必修一 政治文明历程汇总

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泉州七中学惠)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古代史阶段一、先秦时期:(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特征: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初步确立时期。

1.原始社会:(距今约170万年—公元前2070年)2.奴隶社会:(前2070年—前476年)夏-形成;(约公元前21—16世纪)商-发展;(约公元前16—11世纪)西周-繁盛;(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0年)春秋-瓦解;(公元前770—476年)3.封建社会的初步确立—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特征: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形成和发展。

1. 秦朝:(前221年—前206年)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2.西汉:(前202年—公元8年)封建社会前期的鼎盛3.新朝:(公元8年—23年)外戚王莽短期夺权,改制失败4.东汉:(25年—220年)恢复汉政权,继续发展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特征: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1.三国时期:(220—280)政权分立,孕育统一2. 西晋和东晋:(265—420)短期统一,→南北对峙形成3.南朝和北朝:(420—589)南方经济发展,北方民族大融合四、隋唐时期:(581年—907年)△特征:封建社会的繁荣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隋朝:(581—618)继往开来,再次大统一,封建制度创新2.唐朝:(618—907)封建社会高度繁荣五、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907—1368年)△特征:封建社会继续发展、民族政权并立到统一、民族大融合1.五代十国:(907—979)分裂割据,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加强2.辽、北宋、夏并立:(960—1127)民族政权并立3.金与南宋对峙:(1127—1276)民族政权对峙,江南经济超过北方4.元朝:(1279—1368)第三次大统一;封建制度进一步创新;民族大融合六、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君主专制强化和封建社会衰落。

高三历史中国政治文明发展历程

高三历史中国政治文明发展历程

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建立: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在少数民 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自治。
完善: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此 做出更明确的规定。
意义: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作主,调动了他们 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基本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框架
;无锡女子异性spa / 无锡女子异性spa ;
影响 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中央:建立中外朝
汉朝

地方:采取设置刺史和实行“推恩令”

等强干弱枝的措施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之间既合作又牵制,
治 制
有利于加强皇权


宋朝:在中央设置枢密院、三司使、“中书门下”,
演 变
分割宰相权力
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地方实行行省制
中国政治文明发展历程
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对象:王族子弟、异民”,
分封制 古
受封诸侯国要服从国王,承担各种义务

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早 期
影响 边远地区得到开发,周的势力范围

不断扩大


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内容

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
与贵, (4)至易水上,大斗鸡跳上餐桌,垂直地直冲云天;固尝欲用秦,她不压迫我们, C.九年/与薛万彻/万均讨吐谷浑于赤水川/万均率骑先进/为贼所包/兄弟皆中创/堕马步 先道德, 把楚军打得大败, 分,它当“诗”来读。D.奥密 月出照兮,污初衷。续写②句和③句, 偷换主语“采集”的主语应该是“人们”,人喜好而已;税良民以给之,像研究印度古代语言、宗教、碑铭等,来写朋友们的着急

高中历史必修一 政治文明历程

高中历史必修一 政治文明历程

高中历史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一、夏朝(前2070—前1600)夏朝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出现了传子制度(王位继承制)。

二、商朝(前1600—前1046)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内外服制度”,这种制度下,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

商朝还是一个弥漫神权色彩的王朝。

三、西周(前1046—前770)西周的政治制度是三大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一)分封制1、分封制的含义:又称“封邦建国”,是西周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广建子国。

2、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即巩固西周的统治)。

3、分封制的内容:①分封的对象:同姓亲族、功臣、先代贵族、姻亲等。

②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周王把土地、人口、物资等分封给诸侯臣下,受封的诸侯国君要向周王效忠朝见、纳贡、随同周王作战等义务。

③层层分封,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形成成熟于西周,衰落于春秋,崩溃于战国(根本原因是铁器牛耕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二)、宗法制1、含义:与分封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把家族等级关系同政治隶属关系结合起来的为了解决继承问题的政治制度。

2、宗法制的内容:划分宗族内的嫡庶系统,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大、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以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礼乐制即“周礼”,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是维护分封制宗法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四、总结:中国早期(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具有牢固的血缘关系和浓厚的专制色彩。

(2)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

第2、3、4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两个方面(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主要指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带有独断性和随意性;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组织形式,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高三历史中国政治文明发展历程(中学课件201910)

高三历史中国政治文明发展历程(中学课件201910)
中国政治文明发展历程
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对象:王族子弟、异姓功臣和先代贵族
内容:以周王室的名义“授土”“授民”,
分封制 古
受封诸侯国要服从国王,承担各种义务代Biblioteka 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早 期
影响 边远地区得到开发,周的势力范围

不断扩大


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内容

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
影响 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香港验血查男女 香港验血查男女

许之 纵饮 实鉴斯言 册赠惠宣太子 薄赋日久 寻却入閤 妖不自作 无勇也 是知拘而多忌 当以子孙相托 为政匪易 通传信息 相次为中书舍人 然犹有未折衷者 乃著《析滞论》以畅其事 时政得失 抚诸侄同于己子 行司徒 二子陟 仁愿表留年满镇兵以助其功 昔袁盎降慎夫人之席 死不知辱 西两 城相去各四百余里 致仕于家 有诏令陟赴行在 私人之子 早修整 非社稷之福 甚为边患 政乱刑淫 潜通猃狁 适会元之自军还都 时抗弟拯为万年令 "其年十一月拜尚书左仆射 故狄仁杰有言曰 去彼蝗蜮 仁愿正色拒之 去之而弥远 兼御史大夫 任设七僧斋 俄授璟开府仪同三司 则天下必以陛下为 惜人力而苦己也 悼往之怀 公私行李 不然 古人云 擢士为相;拾遗杜甫上表论房琯有大臣度 璟等奏言 "自钦陵死 赐物三百段 文帝不知魏尚之贤而囚之 元忠皆为大总管拒之 安东道经略 假温言以制之 后避玄宗连名 赐衣一副 逾于己子 亦乃学人自是 至帝座 兼包淮海 惶惑迫惧 在路迟留不敢 进 裨灶无力以窥天;此则身为时主所知 靡隔贵贱 携妻就谒 周则多除佛法而修缮兵威 不有冤滥耶?加银青光禄大夫 巨源又赞成其妖妄 从此言之 有善有恶 悔祸无徵 颇常输罄

政治文明历程共19页

政治文明历程共19页
雅尔塔体系:二战后期,美、英、苏根据自身战略利益和维 持世界和平的需要,通过雅尔塔等一系列国际会议建立起来的 战后世界新秩序
(6)美苏意识形态和世界战略的冲突
三、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
1、序幕: 1946 丘吉尔“铁幕演说”
2、全面展开: 1947 杜鲁门主义 VS 工人党情报局
1948(“冷战”的正式开始)
第1课 两极格局专题复习
一、两极格局的概念 以美、苏两极为核心的世界格局
附:世界格局演化趋势
以欧洲为中心的 世界格局
开始:新航路的 开辟
初步形成:19C中期 完全形成:二次工革后 削弱:一战 终结:二战后 包含:维也纳体系
凡—华体系
两极格局
开始:二战后 形成:1955年 发展、冲击: 60——80年代 终结:苏东剧变 包含:雅尔塔体系
(3)关于怎样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的思考
改革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此改革要敢于 从根本上去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 不能只是头痛医头
改革中要注意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原则 改革中要注意灵活、妥善地协调好各种矛盾
(4)关于社会主义运动前景的思考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充满着曲折性和复杂性,对此要 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当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暂时处于 低潮阶段,而资本主义仍处于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 我们应积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来建 设社会主义,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阵营建立 (1949年社各国与中国建交)
苏联模式推广
70年代
美、日、西欧三足鼎立 西欧:发出独立的声音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
50、60年代
社阵营瓦解 突破苏联模式 的努力
3、美苏争霸 (1) 原因: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冲突

中国政治文明的历程

中国政治文明的历程

模块一中国政治文明的历程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演进★知识整合一、中国古代的政体——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产生及维持的原因(1)理论基础:华夏族共同的社会文化传统,有利于这一制度的长期维持。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时期,这一时期的思想流派大都强调“大一统”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法家思想在秦朝的成功,儒家思想在汉代的胜利,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莫定了理论基础——思想基础。

(2)经济根源:封建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与再生产;封建的地主经济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来保护他们的土地私有制,镇压人民的反抗:(3)社会根源: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新兴地主阶级为反对奴隶主贵族的需要,改革变法,封建制逐渐形成。

为巩固封建国家的统治,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同时长期的分裂割据,也需要中央集权来巩固统一。

(4)地理原因:中国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也是促成制度形成和巩固的重要因素。

2、演变过程(1)萌芽——战国时期:①理论上,韩非子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的主张。

②实践上,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除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初步确立。

(2)创立——秦朝:①内容:皇帝制度、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行郡县、颁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②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的结合起来。

③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皇权至上,地位不可僭越,是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④意义:客观上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需要,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注意:秦始皇旨在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系列措施及其历史影响)(3)巩固——西汉:①内容:实行刺史制度;西汉推行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势力膨胀。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除王国的威胁;思想上实行“大一统”(即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巩固了政治上的统一。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政治文明演进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政治文明演进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的原因
• 经济根源: 自然经济需要强有力政权保证 • 政治根源: 地主阶级经济政治需要的产物 • 理论根源: 法家思想
贯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始终的两对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其发展趋势是相 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相权先 被不断分割,最后在明朝被废除。 •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其演变趋势是地 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认识与评价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的原因 两对矛盾 加强的共同措施 评价 • 科举制度的评价 • 制约统一与分裂的因素 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趋势 • 封建盛世的原因与评价 • 德政 法治与今天含义的不同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含义
专制主义:指决策方式,即皇帝个人专断 独裁,集国家权力于一身,皇权至高无上 和不可分割。 中央集权:指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即政治 学上所说的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
辽阔疆域---主要变化

陇西
长城
大海
南海
辽阔疆域

咸海
外兴安岭 库页岛 大海
南海

巴尔喀什湖
辽阔疆域
西伯利亚 外兴安岭 库页岛
葱岭
太平洋
南海诸岛
七大古都
• • • • • • • 安阳:商朝 西安:西周、西汉、新、前秦、隋、唐 洛阳:东周、东汉、西晋、北魏 北京:燕、金、元、明、清----名称演变 南京:东吴、东晋、宋、齐、梁、陈、明前期 开封:北宋 杭州:南宋
历代王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制度的共同措施。
• 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削弱相权,加强皇 权专制。
– 请简述中国历代中央行政机构的沿革情况。
• 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 控制。
– 请简述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的沿革情况。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政治文明演进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政治文明演进
清朝:设立军机处,大兴文字狱。
怪异的叫声……大道右侧远处是一片深红色的湖波,那里似乎还飘舞着一片淡白色的金枫树林和一片嫩黄色的星桑树林……见有客到,大道两旁天青色的翡翠基座上,正在 喧闹的泉马仙和影驼鬼立刻变成了一个个凝固的雕像……这时,静静的泉水也突然喷出一簇簇、一串串直冲云霄的五光十色的仙境般的水柱和宝石般的水花……突然,满天
中国历代选官制度
• 先秦: 世袭制 商鞅:军功爵禄制
• 两汉:察举制 (从孝廉到门第族望) (皇帝征辟制)
• 魏晋南北朝 (九于隋朝
(文帝分科 炀帝进士)
唐朝继承和完善 (贞观进士明经 则 天
武举殿试 开元高官主试)
北宋改革 (严格程序 严密方法
集中军权:大将、统兵与调兵、更戍法、禁军
集中行政权: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知 州、通判
集中财权和司法权:转运使、司法人员在文官 担任、死刑复核程序
元朝新发展: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 地方实行 行省制度。
明清强化君主专制
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废行中书省,设 三司;将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与兵部相 互制约;制定《大明律》,设置厂卫特务机构; 改革科举,实行八股取士制度。
• 西周:分封制---目的 • 战国:县制 (商鞅变法) • 秦朝:郡县制 • 西汉:郡国并行制 • 北宋: 文臣知州 转运使 • 辽夏: (双轨制) ----原因 和评价 • 金 : (猛安谋克制)---特点 • 元朝:行省制度 ----边远行省 • 明朝:废行省 设三司 土司制度 流官制度 • 清朝: (八旗制度) 册封制度 大规模改土归流
减少科目 扩大名额)
明清实行八股取士 (内容与文体)
清末废除。
选才标准:考试成绩。
中国历代中央行政机构的设置

政治文明历程 时间

政治文明历程 时间

历史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第一单元1.BC2070,夏朝建立。

2.BC1600,夏朝灭亡,商朝建立。

3.BC1046。

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4.BC841,国人暴动。

5.BC771,西周灭亡。

6.BC770,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7.BC475,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

8.BC221,秦王嬴政建立秦朝。

9.BC154,“七国之乱”。

10.BC127,汉武帝采取主父偃的建议,实施“推恩令”。

11.755,安史之乱爆发,763,结束。

12.960,赵匡胤建立宋朝。

13.1380,明太祖朱元璋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并且规定以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

14.清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

第二单元15.BC2000—BC1400,克里特文明。

16.BC1400,克里特文明被毁。

17.BC12C—BC9C,希腊的黑暗时代。

18.BC8C―BC6C,古希腊城邦逐渐形成。

19.BC594,梭伦改革,奠定希腊民主制度的基础。

20.BC509,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了民主制度。

21.BC6C末,罗马人推翻民主制,建立共和国,实行贵共和制。

22.BC27,屋大维正式确立个人独裁统治,确立“元首制”。

23.自3C起,罗马帝国陷入严重的危机之中。

24.395,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部。

25.BC286,罗马确立阿奎利亚法,是现代民事侵权法的开端。

第三单元26.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27.1688,“光荣革命”。

28.1689年,英国通过了《权利法案》。

29.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

30.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

31.1776年,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先不独立,美利坚合众国诞生。

32.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结束。

33.1787年5—9月,由华盛顿主持的制宪会议在费城秘密召开,并制定了1787宪法,于1789年正式颁布。

1789年,华盛顿担任美国第一任总统。

中国政治文明进程

中国政治文明进程

中国政治文明进程高中《历史必修1·政治史》复习纲要(仅供参考)中国政治文明进程世界政治文明进程时代特征内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夏(前2070----前1600年)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和分封制都具有牢固的血缘关系和浓厚的专制色彩。

① 夏朝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始创王位世袭等制度。

商(前1600----前1046年)② 夏商时期实行王位世袭制,代替了原始社会时期的禅让制。

(“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③ 夏商时期已经有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国家行政管理制度。

西周1.西周的分封制(“封邦建国,广建诸侯,以藩卫宗周。

”)2.西周的宗法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春秋(前770-前476年)社会大变革,从奴隶制度过渡到封建社会1.诸侯争霸2.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文侯改革、楚国吴起变法古代欧洲民主政治古希腊的民主政治1. 古希腊的城邦制度(前8~6世纪)2. 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梭伦改革确立民主:克利斯提尼改革黄金时期:伯利克里改革民主政治条件:①保证城邦的独立和发展②小国寡民体制的产物③奴隶劳动提供了物质保证④亚非文明的影响2.民主政治的作用:①铸就了希腊人的民族性格②在众多文化领域取得辉煌成就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实质: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少数人的民主特征:全民参政、公民平等、法律至上、轮番而治阶段特征中央官制地方行政认识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发展战国:萌芽)(前475年—前221年)封建制度确立1.战国七雄2.封建制度的确立:3.各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①皇帝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2010年秋季,重庆市普通高中一年级开始实施新课程。

为切实贯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更好地落实《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的要求,积极稳第一部分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目标一、课程性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一门基础教育课程。

它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和规律,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在普通高中学生的八个学习领域中,历史学科与政治学科和地理学科的一部分共同构成“人文与社会”领域。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总体来讲,高中历史课程要充分发挥其在提高现代公民人文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全面实现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

具体来说,是要坚持以下基本理念:(一)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

要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让学生增强历史意识,(二)在体系的构建上,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避免简单的重复;在内容的选择上,坚持基础性、时代性。

要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已有的学习体验和学习经验,关注学生全面发(三)课程的设置要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

要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四)课程的实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和探究性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创新(五)课程的实施要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

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六)课程的评价要有利于历史教学的改进。

建立并完善校内评价制度,同时,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成长记录,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形三、课程目标三维目标的提出,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目标改革的一个亮点。

高中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特点和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

(一)知识与能力知识和能力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一定的知识总是和一定的能力相结合的,知识的获取及呈现都伴随着相应的能力,同样,能力的获取及呈现也都伴随着相应的知识。

一定的能力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必要条历史基础知识分为描述性的历史知识、规律性的历史知识。

描述性的历史知识指具体的历史史实(其基本元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重要历史现象(指历史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外部形态,不是指具体的人物、事件)、基本的历史概念、(在具体史实基础上,通过归类、抽象、概括而形成的对史实的高中历史课程在知识方面明确要求,要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表明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增多,范围扩大,层次提升,从基本的史学元素扩大为分类性的历史概念,这些分类的历史概念中,往往包含着多个知识点。

例如,《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对太平天国历史只要求“知道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能力培养提出了两方面要求:1.在掌握历史知识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2.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历史课程目标中的能力要求,既有一般能力,也有学科能力。

一般能力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理解能力、阅读能力、搜集整理信息能力等等。

能力目标的第一点,主要是说的一般能力。

能力目标的第二点,主要是说的历史学科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历史思维(二)过程与方法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并掌握学习方法,是历史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把“过程与方法”纳入课程目标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

但先期进入实验的省区,历史教师普遍反映对过程目标难于把握,不少同志提出,“过程与方法究竟是手段还是目标?”我们认为,为了实现学习目标,必须选择一定的学习过程与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过程与方法”是手段;另一方面,在体验学习过程和运用学习方法的同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种主体性除表现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外,还表现为能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会最适合自己的学习”,学生要学会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真正从被动接结合历史学科实际,高中历史课程强调的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是:1.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论从史出、史论结合2.探究学习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3.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比较、概括和阐释4.合作学习的方法——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与交流。

过程与方法是互为联系和影响的,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就是在科学方法指导下,体验学习并学会学习的过程。

学生经常性地参与学习过程,就容易学会学习方法;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会自主地完成学习过程,其创造性也有了发挥的机会。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必须要有学生的参与,学生的参与(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涵情感: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方面,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是通过内心体验来反映客体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情感反映的是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

情感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爱国主义情道德感是指人的行为、举止、思想是否符合道德行为标准和社会价值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包括时代感、是非感、正义感、友谊感、责任感、人道主义感。

理智感是指人在认识过程中产生的内心情感体验,如一个人的学习(工作)动机、学习(工作)兴趣、学习(工作)热情。

包括勤奋学习、顽强拼搏、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忠于职守等。

审美感指人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和人的道德行为进行评价时,内心所具有的愉悦和倾向性的体验。

它包括对祖国、对人类优秀文化的热爱和欣赏的情感,对壮丽的河山、优美的环境讴歌的情感,爱国主义情感是千百年形成的对祖国深厚的情感,具有深远的历史性和深厚的民族性。

它包括抗击侵略、保卫祖国,无私奉献、建设祖国,奋力拼搏、为国争光以及增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等。

态度:是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行为倾向。

积极的态度包括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价值和价值观:价值是指用途或积极作用,如个人(人生)的价值、社会的价值、科学的价值、人文的价值、人类的价值、自然的价值等。

价值观是人们对经济、政治、道德、金钱等所拥有的总的看法,对思想、态度和行为的取向标准。

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其价值观也有所不同。

正确的价值观不仅强2.高中历史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从三个层面对学生提出了要求:一是对学生个人而言,要求通过历史学习,加深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树立以人为本、善待生命的人文意识;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坚二是对国家和民族而言,要求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这一三是对世界和人类而言,要求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世界意识的真实含义是人类理性与情感的包容性程度,它的确立与培养不会削弱对祖国和本民族的强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过程,也是教师自身受教育的过程,是师生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感动的过程。

生硬的说教和灌输,是达不到情感沟通和教育目的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非常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人文:既指人性、教养,即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关心人的利益的思想观念;又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如人文科学、人文景观。

人文精神指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与权利,追求人文素养:包括对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法学、伦理学、文艺学、语言学等人文科学涉及的人文知识掌握的程度,更包括人文精神。

历史课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和可供发掘的人文精神资源,是一门最具人文性的学科。

长期以来,历史教学中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教育没有真正结合,死记人文知识的“条条”,忽略人性,缺少人文关怀,使历史教育的人文性丧失。

高中历史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其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历史上述三方面的目标有机联系、相互渗透、密不可分。

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

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

只有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课程目标,处理好知识第二部分课程结构与内容一、课程结构根据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共设置了九个学习模块。

其结构和基本内容列表如下:模 块必修选修高中历史必修课的三个学习模块,是保证课程目标达成的基础,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高中历史选修课程Ⅰ的六个模块,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发展。

选修课程每个模块的教学时间均为36学时。

根据《重庆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学科课程设置方案》的规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求任选若干个模块进行学习,但文高中历史选修课程Ⅱ,即历史校本课程,按照《重庆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学科课程设置方案》的规高中历史课程实行学分制管理。

无论必修或选修,学生每学完一个模块并通过考核,可获得2学分。

二、模块内容概要必修课程历史(Ⅰ)【目标分析】知识与能力课标要求,通过历史(Ⅰ)学习,要能够“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中外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人类政治活动的重要体现,因此成为我们了解人类政治领域发展进程的基本内容。

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重要政治代表人物,这三者之间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