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第二章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第二章

2、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①客观世界是无限发展的; P71 客观世界是无限发展的; ②人类的认识也是无限发展的。 人类的认识也是无限发展的。
3、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 、主观和客观、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具体的指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实践相符合。 具体的指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实践相符合。P71 指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历史的指认识要同 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实践相适应。 历史的指认识要同 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实践相适应。 P71 当事物的过程已经向前推移,思想仍然停留在原来的阶段上, 当事物的过程已经向前推移,思想仍然停留在原来的阶段上, 就会犯保守的错误。当事物的过程尚未结束, 就会犯保守的错误。当事物的过程尚未结束,如果把将来可能 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就会犯冒进的错误。 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就会犯冒进的错误。 P71
(一)从实践到认识P68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
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 认识的初级阶段。 是关于事物外部联系的认识。 认识的初级阶段。P68是关于事物外部联系的认识。P68 特点:直接性、 特点:直接性、具体性P68 基本形式:感觉、知觉、 基本形式:感觉、知觉、表象P68 理性认识:认识的高级阶段。 理性认识: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关于事物内部联系的 认识。 认识。P68 特点:间接性、 特点:间接性、抽象性P68-69 基本形式:概念、判断、 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P68
P67
③不仅能反映现实中的事物, 不仅能反映现实中的事物, 而且能塑造出现实中不存在的 事物。 事物。P67
“人的意识 不仅能够反映世界, 不仅能够反映世界, 而且能够创造世 界。”——列宁 ——列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认识论

02
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 01 映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认识具有目的性、自觉性和能动性,它不是人的 02 头脑中固有的,而是从实践中产生的,最终还要
回到实践中去。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 03 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实践是认识的基
个人成长中的认识论启示
认识论在个人成长中也有重要的启示,它告诉人们要注重实践、勇于探索、 不断反思和总结经验教训。
在个人成长中,人们通过不断地尝试、反思和总结,逐渐形成对世界的正 确认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认识论启示人们要保持谦虚、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和进步,同时也要有 批判性思维,不盲目接受信息和观点,保持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认识能够反思实践
通过认识活动,人们可以反思实 践过程,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实 践水平。
实践与认识的统一关系
实践与认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反过来又指导实践,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过程
实践与认识在不断互动中深化发展,形成一个动态的、不断深化的过程。
05
认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二章认识论
目录
• 认识论概述 • 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 真理与认识的发展 •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 认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01
认识论概述
认识论的定义与重要性
认识论的定义
认识论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来源、结构和方法等问题的哲学分支。它主要研究知识的本质、 获取和应用的途径,以及认识的真理性和可靠性。
认识论的重要性
认识论作为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人类的认识活动、知识的获取和应用,以及推动科 学和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第二节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第三节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目的要求: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论,把握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基本原理;了解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划清界限。

本章重点: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2、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

3、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4、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意义。

本章难点:1、马克思主义的时空观。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讲授内容: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本章的内容将围绕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而展开。

主要讲“三观”,即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还有意识论,“三观”和意识论共同说明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基本看法。

把万物(个别)的共性、本质认定为物质,这是所有唯物主义的共同态度和立场,但物质本身是什么,它是个别的东西还是一般性的东西,它可知还是不可知,辩证唯物主义是如何理解物质的,这是首先要搞清的问题。

一、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对“物质”的理解,唯物主义本身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大体说来,古代的朴素唯物论、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代表了人类对“物质”的哲学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三个发展阶段。

(一)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如前所述,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把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试图用物质的原因来说明世界,其基本方向是正确的。

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天才”的猜测,没有科学的论证;他们把物质归结为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把问题简单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根据当时科学所达到的认识成果,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特性就是一切物质的特性。

如牛顿的“微粒说”、道尔顿的“化学原子论”。

这种看法,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唯物传统论,以一定的自然科学为根据来解释世界的物质性,是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和深化。

(完整版)新版马原第二章

(完整版)新版马原第二章

(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的三种基本类型:
物质生产实践 社会政治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 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地把握对 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 确的认识。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 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 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 创新。
认识向实践的飞跃,需要一定的中介环节, 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让理论掌握群众,转化为改造社会、自然 的物质力量。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实现了两次飞跃,认识运动就算完成了吗?
已完成:能够实现预想的目的,那么对于这 一具体过程的认识运动就算是完成了。
未完成:任何过程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 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 客观世界的变化运动永无完结,人们对于真 理的认识也就永无完结。
(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 基本特征。 实践的直接现实性:
实践活动的诸要素都是 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 过程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 客观规律的支配,实践能够 引起客观世界的变化,为人 们提供现实的成果。
(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的自觉能动性: 与动物本能和适应性活
两个特点是不可分割的。
三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实践
认识
实践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认识的第一次 飞跃——实践 向认识的飞跃
认识的第二次 飞跃——认识 向实践的飞跃
实践向认识的飞跃
感性认识: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 关于事物表面现象、外部联 系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 和表象,是认识过程的起始 环节。它的特点是直接性, 是对客观事物形象的具体的 直接反映,是认识的起点, 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7
表象是知觉在人脑中的再现
知觉 表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8
表象是知觉的再 现。
事物
知觉是对事物表 面现象和外部联 系的综合反映。 感觉是客观事 物作用于人的 感官而引起的 一种最简单的 反映形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鸭子是鸟类动物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6
C、理性认识的特点
一是间接性,在感性认识基础上, 经过头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 反映。
二是抽象性,以概念、判断、推理 这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 本质和规律。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7
• 唯物主义可知论
事物的属性 可以为人所 知,就如同空 气通过口、 鼻和毛孔钻 入人体一样 凡以知 ,人之 性也; 可以知 ,物之 理也。 荀子
费尔巴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8
不可知论则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康 德 代 表 人 物 : 休 谟 和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水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3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 定的思维形式。
苹果是水果
水果
西红柿不是水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4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 有判断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帝国主义是反动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目的要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论,把握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基本原理;了解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划清界限。

本章重点: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2、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

3、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4、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意义。

本章难点:1、马克思主义的时空观。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讲授内容: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本章的内容将围绕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而展开。

主要讲“三观” ,即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还有意识论,“三观”和意识论共同说明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基本看法。

把万物(个别)的共性、本质认定为物质,这是所有唯物主义的共同态度和立场,但物质本身是什么,它是个别的东西还是一般性的东西,它可知还是不可知,辩证唯物主义是如何理解物质的,这是首先要搞清的问题。

一、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对“物质”的理解,唯物主义本身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大体说来,古代的朴素唯物论、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代表了人类对“物质”的哲学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三个发展阶段。

(一)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如前所述,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把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试图用物质的原因来说明世界,其基本方向是正确的。

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天才”的猜测,没有科学的论证;他们把物质归结为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把问题简单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根据当时科学所达到的认识成果,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特性就是一切物质的特性。

如牛顿的“微粒说” 、道尔顿的“化学原子论” 。

这种看法,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唯物传统论,以一定的自然科学为根据来解释世界的物质性,是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和深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认识论)

力实 践 主 体 的 能

自然能力
理论知识 知识性能 力
精神能力 非知识性能 力 情感 意志 经验知识
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不登高山,不知天 之高也;不临深溪,不 知地之厚也。
(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 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毛泽东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 实践的三要素:主体、客体、中介
主 体 中 介 客 体 — —
2、主体、客体、中介
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社会实践活 动的人。 客体是指进入到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 物,是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 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感觉是对事物表象的直接感受,如视觉、听觉、触觉
等。 知觉是对事物的外部特征和联系的整体反映。如将色、 香、味结合起来,形成对苹果的整体知觉。
苹果(知觉)=红+甜+硬+……
表象是知觉在人脑中的记忆与重现。 表象是感性认识的高级形式。
2、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概念、判断、推理来 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联系的过程。这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概念:即下定义,是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特性和本质属性的概 括和反映。 判断:即评判是非对错,是展开了的概念,是对事物之间的联系 和关系的反映,是对事物的状况和性质有所判定的思维形式。 推理:即由判断推出判断,是通过对某些判断的分析和综合再引 出新的判断的过程。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第二章
意义:对我国社会主义 事业的健康发展,对当 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 有重要意义。
(四)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 统一。
1、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 系,主要表现在: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 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 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 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 的。
旧唯物主义
世界是物质的
辩证唯物主义
(2)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通常又 称作相对真理,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 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它也有两方面的含义:一真理所反映的对
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这是真理在广度
上的有限性。二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
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这是真理在
深度上的有限性。
4、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的条件
第一,要掌握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 第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将丰富 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
反对割裂两者的错误倾向:教条主义 和经验主义。
5、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理性因素与非 理性因素: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非理性因素对认识过程的 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首 先,主体的意志、情感等 因素影响主体能动性的发 挥,从而影响主体认识的 过程和结果。
第二章 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和改造 世界
本章揭示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 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 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使认识 论成为真正科学的认识论。
第二章 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和改造 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马克思原理第二章

马克思原理第二章
要获得新的知识,推进和发展原有的知识, 参加实践和学习理论两个方面都是不可缺少的, 要把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结合起来。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1、认识论中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一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 ,
主张物质引起感觉、思想、从客观到主 观,这是唯物主义认识路线。
感性认识 通过感官得到
理性认识 通过思维抽象得到
直接性、生动性、具体性 间接性、概括性、抽象性
表面的、外部的
内部的、本质的
感觉、知觉、表象
概念、判断、推理
低级阶段
高级阶段
•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 第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 • 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前提。 •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
教学要点
•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
基本的观点 • 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 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
的和基本的观点。
动机

非理性因素

本 能
信 仰
情 感
意 志
欲 望
(二)从认识到实践 1、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认识的能动作用, 不但表现于从感性认识 到理性认识之能动的飞 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 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 的实践这一个飞跃。
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必要性表现:由认识目的、 认识功能和实践的本质所 决定的。理性认识只有回 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目 的。

马克思主义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第二章

03单选—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
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 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 C ) 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 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C.人的实践活动 D.工具的制造与使用
(六)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 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 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 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 尝。 ——毛泽东
答案要点:
(1)在人的认识过程中,除了有理性因素的作用外,还有非理 性因素的参与。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以及以非逻 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非理性因素对认 识活动能起到动力、诱导、激发等作用。在艺术活动中,由 于人的认识活动中的想象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使2+5= 10000成为可能。(4分) (2)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强调非理性因素要受理性因素的制约,同时也承认非理性因 素的重要作用。科学需要创新才能发展,科学创新是理性因 素和非理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进行科学创新既要有严密 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实际问题进行严格的理性分析和逻辑论 证;还要具有科学的自信心和科学的怀疑精神,具有坚韧不 拔的意志力,敢于想象,勇于探索,打破陈规,突破前人的 成果及思维模式。(5分) • 注:如考生回答第1个问题时谈到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可 给1分;如考生回答第2个问题时指出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 都是片面的可给2分;如考生按自己的理解,较好地谈了理性 和非理性对科学创新的意义和作用,第2个问题可给4分。
2.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认识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要求我们要努力做 到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掌握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原理有重 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背离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 地统一,是‚左‛和‚右‛的错误根源。 第二,对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需要一个过程。

马克思第二章

马克思第二章
知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
(2)理性认识:对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内部联系和本质特征的认识。
? 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 特点:间接性和抽象性
理性认识的形式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思维形式。
不仅是古希腊哲学,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天赋观念说
笛卡尔 (Rene Descartes)
1596年3月31日生于法国都兰。笛卡儿是伟大的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生理学家。解析几何的创始人。
(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回答
? 第二,相对于特定事物或现象来说,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对象的一定方面的一定程度和一定层次的正确认识,其认识的深度总是有限的,相对的。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
? 牛顿遗言:“我不知道世人对我的感观如何;不过,在我自己看来,我只不过是一个孩子,在海滨玩耍,时常捡到一块较平常光滑些的石子,一个较平常美丽的贝壳,聊自赏玩,至于真理的大海则在我的面前,完全未被发现。”
? 自觉能动性——通过改造客观对象使外部环境适应自己不断变化着的需要。
? 社会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只能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
(3)实践的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劳动实践
处理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实践
科学实践
2、认识活动的构成要素
(1)认识主体及其特点
认识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并从事认识活动的人
1、认识过程的复杂性
发明家爱迪生,试验了1600多种材料,经历了8000多次的失败,才找到了合适的电灯灯丝。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_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_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权威标准
宋朝宰相赵普自诩:
“半部论语治天下。”
孔子
毛泽东
华国锋提出: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 策,我们都坚决维护; 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 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众人标准
实用标准
美国实用主义思想 家詹姆士宣称:
“有用即真理”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 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真理的本性决定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 桥梁——社会实践,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决定了实践能够成为检验 真理的标准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能动的革命的反 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继承旧唯物主义反映论
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
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 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作为能动的反映具有两个
方面的特点:
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
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
创造性从根本上把人的反映与动物的感觉和心
F=GM1M2/R2
(2)理性认识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概 念


判 断
鱼是用腮呼吸 的水生动物 鸟是长羽毛的 动物
鸟是长羽毛的动物 鸭子长羽毛
推 理
鱼是用腮呼吸的水生动物 鲸用肺进行呼吸
鲸不是鱼类动物
鸭子是鸟类动物
(3)理性认识的特点
一是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接触事物中 直接产生,而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 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
孟子主张有“不虑而 知”、“不学而能” 的“良知”、“良 能”。
柏拉图认为“知 识就是回忆”。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 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马克思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主体
中介 (工具)
认识客体
• • • •
⒉主体和客体关系的基本类型: 实践关系:即主体和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认识关系:即主体与客体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价值关系:即客体的功能、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以 及主体和客体之间欣赏和被欣赏的审美关系。
• 以上三种关系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其中实践关系是最 基本的关系。
a b
c
• ①特点:间接性和抽象性
• ②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a2+b2=c2
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 ⑴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 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 感性认识有局限性 ⑶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偏 见
• 认识过程之所以分为感性认识和理 性认识两个阶段,并能自觉实现感 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其客观 依据是: 客观物质世界现象与本质的对立统 一。
二、认识的本质
• ㈠不同哲学派别对认识本质问题的不同回答
认识论
不可知论
可知论
唯心主义先验论
唯物主义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 能动反映论
旧唯物主义 直观反映论
• ⒈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 可知论:世界可以被人认识,人有能力认识世界; • 不可知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或者至少是不可能彻底 认识的。(代表人物:休谟,康德) • 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物→感觉和思想 唯心主义:感觉、思想→物
⒉真理的相对性(相对真理) • ⑴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世界某些领域、某些事物和过 程的一定范围的正确反映;——承认认识有待于扩展 • ⑵任何真理都是对特定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正 确反映。——承认认识有待于深化 • ⒊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 ⑴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认识的主体和客体1、认识的主体(1)主体的含义:主体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从事着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的人。

(2)认识主体的特征A、自然性:认识主体是自然的存在物,作为认识主体的人,首先是有血有肉、有生命的客观存在物,这是人能够成为认识主体的自然前提。

B、社会性: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是社会的存在物。

人是在社会中发展的。

离开社会的联系,人不能作为真正的人存在,也没有意识,就不能成为实践和认识的主体。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C、意识性:意识性,就是作为实践和认识主体的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是不同于动物的有理性、能思维的自觉的人。

(3)认识主体的基本形式有三种主体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从主体的角度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对主体形式进行不同类型的划分。

通常以主体存在的规模为标准,把主体划分为三种形式:个体主体:个体是认识主体的基础或细胞,任何认识活动归根到底要通过一个个个人的认识活动去实现。

集团主体:是指按照一定的利益、目的、信仰和规范而组织起来、共同从事实践活动的集团,如民族、阶级、政党以及各种科学技术的、文化的、经济的、政治的各种组织和群体。

实际上,个人总是以某种形式参与一定的社会共同体去进行认识活动。

社会主体:是活动着的个人和集团的总和,但它不是个人和集团的简单相加,而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以社会关系维系的社会力量整体。

它是主体的最高形式。

2、认识的客体(1)客体的含义:客体是指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活动范围、并同主体发生联系的客观事物。

(2)客体的特征a、客观性:就是说认识的客体都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

b、对象性:就是说认识的客体不是自在的东西,只是在它与主体联系起来成为实践和认识对象时,才是客体。

c、社会历史性:就是认识客体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随着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发展不断扩大和深化的。

(3)认识的客体有三种类型自然客体:是指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正确反映 真理
主体
歪曲反映
客体
谬误
1、真理的客观性
第一,是指真理内容是客观的。 即真理作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 确反映,本身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的客观内容; 第二,是指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即真理之所以是真理并不是因为某位 天才人物决断,而是实践检验的结果, 而实践本身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2、理性认识
(1)含义: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 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 的高级阶段。即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F=GM1M2
2 /R
(2)形式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水果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思 维形式。
苹果是水果。 西红柿不是水果。
2、客体:是指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 动所指向的对象。
客观世界
客体 客体
3、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1)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2)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3)价值关系——需要与被需要的关系; (4)审美关系——超功利的精神愉悦关系。
(二)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性的认 识都只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一定程度、一 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
从认识的深度上,承认了真理性的认识有 待于进一步深化,就承认了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 性
从内容和认 识能力上看
真 理
从广度和 深度上看
确定性、 无条件性
近似性、 有条件性
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

红花!
杯弓蛇影
2、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它坚持的是“先验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 三、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 [简答]认识的反复的原因。 (1)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是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一个 正确的认识往往不是通过实践―认识―实践一次反复就能完成的, 而是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这是因为认识受到主观条件的限制。 (2)从客体方面来看:其一,客观事物本身是多种矛盾构成的复 杂统一体;其二,事物的矛盾有个展开和发展的过程,事物的本 质有个逐渐显露的过程;其三,人的认识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 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3)从认识主体方面来看。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生理因素、知识 水平、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
(三)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
统一
2、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根源于主观和客观的矛盾。

认识的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实践、认识、再 实践、再认识这种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的认识运动,不是简单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上升 运动。
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 一 • 首先,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历 史的。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客观存在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实出发。 ——“实际”是客观的、全面的,又是现 象与本质的对立统一,又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


2、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 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反对 主观主义。 3、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理解认识之本质的基础和关键。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 物感觉、思 反映论 想 认识论
唯心主义先 感觉、思想 先验论 物 验论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 回答

(二)辨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
的不同回答
辨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主体
主体
实践
客体
客体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
不不 临登 深高 溪山 ︐︐ 不不 知知 地天 之之 厚高 也也 ︒︔
荀 子
“你要有知 识,你就得参加 变革现实的实践。 你要知道梨子的 味道,你就得变 革梨子,亲口尝 一尝。”
• 勾股定理 • 天花与牛痘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正确看待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 •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强调实践是认识的 来源的同时,认为间接经验也是我们获取 知识的主要途径。 •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源”和“流”的 关系。 从归根到底或最终源泉的意义上,一切知 识都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直接经验。
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认识主体 认识的主体、客体和中介
(1)自然性:认识主体是有血有肉的自然物。
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认识主体 认识的主体、客体和中介
(1)自然性:认识主体是有血有肉的自然物。
(2)社会性:认识主体是社会的存在物。
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认识主体 认识的主体、客体和中介
(1)自然性:认识主体是有血有肉的自然物。
自然客体
社会客体
精神客体
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认识中介 认识的主体、客体和中介
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 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度和方法。
认识 主体
认识 中介

马克思主义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第二章

(2)不了解相对静止, 不了解相对静止, 就不可能理解物质 的多样性。 的多样性。
物体相对静止的可能性, 物体相对静止的可能性, 暂时的平衡状态的可能性, 暂时的平衡状态的可能性, 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 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因 而也是生命的根本条件。 而也是生命的根本条件。 恩格斯 恩格斯
其次,物质可以被人们所认识, 其次,物质可以被人们所认识,坚持了彻 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反映论, 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反映论,同不可知 论划清了界限。 论划清了界限。 反映论 可知论 先验论 不可知论
第三, 第三,物质范畴深刻的辩证性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已为人 类实践和科学的发展所证明, 类实践和科学的发展所证明,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 的发展,不断得到新的证实、丰富和深化。 的发展,不断得到新的证实、丰富和深化。 现代科学的新发现和新理论, 现代科学的新发现和新理论,进一步从综合性与跨 学科的高度证实着这一原理。 学科的高度证实着这一原理。世界的物质形态既具 多样性,又具有同源性 从微观世界到宇观世界, 同源性。 有多样性,又具有同源性。从微观世界到宇观世界, 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生物界到人类世界, 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生物界到人类世界,这些多 样性的形态都有是物质自身分化和演进的结果, 样性的形态都有是物质自身分化和演进的结果,都 同源于物质本身。从个性中看出共性,从相对中找 同源于物质本身。从个性中看出共性, 物质本身 出绝对,从暂时中把握永恒, 出绝对,从暂时中把握永恒,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 范畴体现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 范畴体现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
3、实践的基本形式: 实践的基本形式:
(1)、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即物 )、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 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 质生产活动。 质生产活动。 )、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活动 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活动, (2)、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活动,即 人类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 人类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 关系的活动。 关系的活动。 )、以观察 实验为内容的科学活动, 以观察、 (3)、以观察、实验为内容的科学活动,即 科学实验活动。 科学实验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没有被反映 者,就不能 有反映。
第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 不可知论是一种怀疑世界的客观存在和人 类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否定科学认识的客 观可靠性的哲学观点,它是唯心主义认识论 的一个变种。 • 不可知论是一种错误的、消极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 识的事物,但不存在根本不能认识的事物; 现在没有被认识的事物,随着实践和人的认 识的发展,将来总会被人们所认识。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哲学认识论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 义反映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
先验论认为:人 的认识和认识能力是 先于感觉经验、先于 实践的东西,是先天 就有的。它坚持从“ 思想和感觉到物”的 认识路线。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哲学认识论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 义反映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 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 和研究。
实践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 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 决认识课题,使认识 断向前发展。
结绳记事
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 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西红柿,狼桃的故事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 界。 通过实践达到对客观世界的正 确认识,然后用这种认识指导人 们的实践 ,实现对客观世界的 改造,以满足人们的需要。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动 力、标准、和最终目的。
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费尔巴哈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哲学认识论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 义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
庄子
康德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哲学认识论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能动革命 的反映论,反对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主体
主体
实践
客体
客体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哲学认识论的区别
“鸟
巢”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 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 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 进。 ——恩格斯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什么是天才?天才就 是一份灵感加九十九 份血汗。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 高也;不临深溪,不知 地之厚也。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 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 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 亲口尝一尝。
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
苹果(知觉)=红+甜+硬+……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
表象
• 2、理性认识 •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 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 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 的认识。
F=GM1M2/R2
理性认识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概 念
3.认识和认识论 区别:在哲学上,唯物主义哲学而言,认识 是指人的认识器官——人脑对外部世界的反 映,是人的意识同外部世界的一种关系;而 认识论的对象是人类认识,它的任务是揭示 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认识论是哲学 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关于认识的理论, 是认识的反思和研究。
认识论既然以认识为研究对象,它就离不 开认识,更不能脱离认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离不开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正式基于此,在 哲学上,我们把认识论所要回答的问题归结 为人的思维能不能反映、能不能正确反映客 观存在的问题。 不同的认识论派别: 唯物的反映论、唯心的先验论、可知论和 不可知论。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沟通主体和客体的桥梁,认识作为主体对客体的 反映,只有在主客体相互接触、相互作用的情况下才能发 生。这种发生的唯一条件是实践。 外部客观世界是人认识的对象,但是没有人的实践,客 观存在是不会自动反映到人的头脑中来的,只有通过实践, 客观事物才能成为认识的对象,才会有对它的反映。
众人
舍象
理性认识的特点 一是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 接触事物中直接产生,而是在感 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脑思维才 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
二是抽象性,即它不是具体形 象地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 以概念、判断、推理这样抽象的 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和 规律。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 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 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认识论的唯物论。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只有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 物的本质。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 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
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 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实践和 认识的 结构: 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 向的对象…… …… …… …… …… … 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 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 程序和方法…… ……… ……
主体与客体的三层关系 改造与被改造 的实践关系 主 体 反映与被反映 的认识关系 客 体
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运动
实践
第一次飞跃
认识
第二次飞跃
实践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实践
认识
感性认识
再实践…
理性认识
感觉、 知觉、 表象
人的认识就是 从实践到认识、再 从认识到实践这样 一个不断反复、无 限发展的过程。
概念、 判断、 推理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能动革命 的反映论,反对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认识和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认识本质的科学规定
就认识活动在人的全部生存活动中的 地位来说,它本质上是一种主体与客体 间的反映与被反映关系,它以主客体实 践关系为基础,同时渗透着主客体的价 值关系。
红花!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认识本质的科学规定
需要与被满足 的价值关系
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主要环节
一是确立实践的目 的和实践的方案… 二是主体按照目的和方 案实际的作用于客体, 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 方案变成实际行动。 三是通过反馈和调 节,使实践目的, 手段和结果按一定 的方向运行。
• 4、认识的本质 • 认识的本质是认识论中的核心问题,也是一切认 识论理论都要探讨和回答的问题 。认识的本质是 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 第一,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条件 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 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 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直观、消极被动的反 映论
亚理士多德的“蜡块说” 肯定了人类的知识起源于外部世界
约翰· 洛克的“白板说” 一切知识来源于经验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缺陷 (1)脱离实践考察认识 (2)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
主体
主体
客体
实践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特点 (1)把实践引入认识论 (2)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
1、感性认识 •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 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 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 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 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 的认识,包括感觉、知 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 特点:直接性
红 花!
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
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
硬! 红! 甜!
知觉 是对事物表面现象
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
客体
•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反 映 具 有 摹 写 性 与 创 造 性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实践基础 上产生认识,不仅能反映外部事物的 现象,而且经过人的思维对感性材料 的加工,形成概念和理论,能够达到 对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 所以,认识的过程是反映和创造 的统一,这是辨证唯物论的反映论的 能动性的突出表现,也是区别于机械 唯物论反映论的根本标志。
研究认识对象,首先碰到的是谁在认识和认 识什么的问题,只有先解决这个问题,才能研 究认识的主体,研究认识什么就是研究认识的 客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把主体和客 体及其相互关系作为认识论的基本问题,使得 对认识论的研究达到了真正科学的水平。
• 1、认识主体 • (1)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 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现 实的、具体的人。 • (2)认识主体的性质和特点: • 人作为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社会性); 具有社会历史性;社会性和历史性是分不开的。 • 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这是认识主体的突出特点。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一节 认识的产生及本质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 第三节 真理与价值
第四节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
第一节 认识的产生及本质
一、认识的产生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认识的产生
• 一、认识的产生 • 1、认识人类的一种求知活动,是人所特有的一 种能力和活动。它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 2、认识、认识论和本体论 • (1)认识论的对象是人类认识,它的任务是 揭示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 (2)人类的认识既包括求知的过程,也包括 求知的结果,即知识。 • (3)哲学上把研究世界的本质或本原问题的 理论称之为本体论。 • • 哲学本体论是一切哲学的根基,它制约着 哲学的认识论。
• (3)认识主体的结构分为个体、群体和人类整体 诸层次。 • 人类整体是最高层次的认识主体,它包括地球上 的人类总体,既包括现在的人,也包括历史的人, 还包括未来的人。 • 2、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 的对象。 • 认识客体: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 • 认识客体的性质:客观实在性、对象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