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 钱荒
货币常识:钱荒
货币常识:钱荒现在来看,金属货币流通,相比较当今信用货币,有两个劣处:一是货币供给缺乏弹性,二是钱不够用。
由于古代经济增长缓慢,况且天灾人祸的影响,往往是经济减量,灾难后的社会经济迅速增长,也只是恢复性质,古时候较少长期的快速的经济增长表现。
所以,古时候经济总量及其波动有限,社会经济对货币供给弹性的要求,不是太高。
金属货币供给机制缺乏弹性的弱点没有更多地暴露出来。
金属货币流通史上的主要矛盾,就是钱荒。
所谓钱荒,就是钱不够用。
北宋神宗时期张方平说,“公私上下,并苦乏钱,百货不通,人情窘迫,谓之钱荒。
”(《宋史·食货志下二》)中国历代“钱荒”,都是指流通中铜钱的匮乏,但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流通中仅限铜钱一种货币,另一种情况是流通中有多种货币。
事实上,不存在绝对的第一种情况,即使存在,由于市场规律的作用,在“钱荒”情况下也会迅速地过渡到第二种情况。
中国货币史上,作为货币金属的铜,长期供应不足,“钱荒”问题常常困扰商品流通。
如形成于唐贞元年间“钱荒”,历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六帝,持续了五十多年。
当时“钱荒”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通货紧缺,货币购买力直线上升,物价急剧下跌,绢每匹自四千文跌为八百文,粟米每斗自一百文跌到二十文,米每斗自二百文跌到五十文。
五代时期,“钱荒”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但与以前情况不同的是,市场中出现了几种弥补通货不足的办法。
一是降低铸币成色的盗铸,在币材上杂以铅、锡,由于铸钱工艺简易,“大率铸钱杂铅、锡,则其液流速而易成。
”二是江南恶钱的流入。
(同光二年)三月,知唐州晏骈安奏称,市肆间点检钱帛,内有锡镴小钱,拣得不少,皆是江南商人挟带而来。
三是后晋天福三年十二月颁布放铸令,造成恶钱充斥市场。
两宋时期的“钱荒”更为一个突出问题。
清代“钱荒”问题也较明显,“银贱钱贵”,法律规定“钱千准银一两”,但实际在清代前期以及中期大部分时间内,纹银一两兑换铜钱数目均在千文以下。
从“钱荒”问题及其成因看宋代经济的特点
从“钱荒”问题及其成因看宋代经济的特点1500字钱荒问题是宋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它的出现主要与当时货币政策、商业贸易以及户籍制度等多种因素有关。
从钱荒问题及其成因出发,可以看出宋代经济的特点。
首先,货币政策不当是钱荒问题的主要原因。
宋代初期,为解决废钞问题,政府实行了兑换券等一系列政策,使得货币不断流通。
但由于兑换券信用度不高,大量民间资金投入国家债券和土地等领域,导致货币市场供不应求。
到了宋代中晚期,政府开始执行黄历制度、抑制私铸钞票等政策,致使内需货币量大量缩减,货币供应不足,形成了“钱荒”现象。
其次,商业贸易的繁荣是宋代经济的另一大特点。
由于炼铁技术的先进和地理特殊性,宋代江南地区的钢铁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而带动了商业贸易的繁荣。
宋代采用的是严格的货币铸造监管制度,这给当时走私行业的盛行打击了有力的一记,同时也有益于商业贸易的发展。
宋代社会的货币流通过程中,与“五代十国”时期相比更为便利。
这使得商业贸易顺畅,货物周期得以缩短,实现了货币和商品的高效率流通。
此外,户籍制度的稳定性和村落经济的较为完整,也是宋代经济特点之一。
从宋代户籍制度不断强化,到宋初设置农田水利司,维护水利建设,都为当时的村落经济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支撑。
村落经济的建设,产生了宋代“地多税少,财政富足”的现象。
王安石变法时期的“均输法”、“什界制度”等更是为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宋代经济的特点包括货币政策的不当、商业贸易的繁荣以及户籍制度和村落经济的相对健康。
从“钱荒”问题及其成因来看,宋代经济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但国家和社会经济的不断调整与创新,加之普罗大众的智慧和勤劳,最终实现了宋代经济的繁荣与稳定。
钱荒
原因:钱荒,指的是由于流通领域内货币相对不足而引发的一种金融危机。
第一,资金外流。
今年上半年,我国银行结售汇余额逐月下降(2月份由于季节性因素除外),从去年12月的509亿美元下降到5月份的104亿美元。
第二,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关于加强外汇资金流入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在6月底即将实施,同时,20号文还强调了“对进出口企业货物贸易外汇收支的分类管理”,这实际上是监管层在严查虚假贸易,使得国际热钱流入大幅减少,5月份以来外汇占款增长进一步大幅下降。
第三,商业银行的人民币超额备付金在逐渐下降,银行体系流动性的边际承受力也因此大为下降。
以后走向:利润增速放缓与信用风险上升新旧挑战与风险并存。
“钱荒”:早在北宋时期就常有缺钱的现象
“钱荒”:早在北宋时期就常有缺钱的现象“钱荒”,就是市场上流动的货币少了。
那么,出现了“钱荒”怎么办?主流经济学者的建议很简单:放宽货币,降准,降息等等。
但是,一个矛盾现象却被忽略:放宽货币之后,按道理,钱是越来越多了,为什么反倒会出现“钱荒”呢?没有想到的是,“钱荒”恰恰是钱(纸币或铸币)太多而导致的。
其实,钱多之后,反而出现“钱荒”这个现象,很早就有了。
早在北宋时期,就常有缺钱的现象,“民间谓之钱荒”。
就有很多大臣、学者对“钱荒”现象感到非常疑惑。
譬如,苏轼的弟弟苏辙就说:“……今所在铸钱数日益多,可谓钱轻矣。
然而金帛米粟价日益贱,而钱之行于市者日益少,有钱重之弊。
”另一大臣张方平也说:“自太祖平江南,江、池、绕、建置炉鼓铸,岁至百万缗。
积百年之所入,宜乎贯朽于中藏,充足于民间矣,乃自比年以来,公私上下,并苦乏钱,百货不通,万商束手。
”两人的意思是一样的:为什么官府铸钱多了,反倒发生了“钱荒”?并且,不仅民间“钱荒”,官府也同样“钱荒”。
其他如曾巩、苏轼、司马光、王安石等名人,都讨论过“钱荒”的现象。
“钱荒”现象在南宋仍然存在,并且,由于滥发纸币,“钱荒”越演越烈。
很多时候,还会出现物价上涨和“钱荒”同时发生的现象。
譬如,大臣魏了翁就说:“重以楮币(宋代的官方纸钞——会子)泛滥,钱荒物贵,人情疑惑,市井萧条。
”这位官员迷惑了:既然钱少,按道理物价应该不贵才对啊,为什么物贵和“钱荒”会同时发生呢?钱究竟去哪里了?宋代人找了很多原因:因为外贸外流了,富人把钱藏起来了,使用、运输中损耗了等等。
但这些解释并没有彻底消除他们的疑惑。
那么,究竟为什么钱多反倒会发生“钱荒”呢?以宋代会子的滥发为例。
人人明白,如果在每张钞票上乘以同一个数,物价也就会涨相应的倍数,等于什么都没有改变,没有人的钱会增多,这可以称之为“普乘悖论”。
会子滥发,并没有真的增加了钱,因为滥发之后,会子流通的最终结果,也就是相当于在每张会子上乘以一个数。
1857—1904年中国“钱荒”危机的成因分析
1857—1904年中国“钱荒”危机的成因分析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开始走向半殖民地化,国家面临着政治、经济、社会等各种危机。
1857—1904年间的“钱荒”危机,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大的货币危机,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和社会动荡。
该危机的成因涉及政府政策、外国侵略、经济结构等多方面因素。
政府政策的失误是“钱荒”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清政府自1840年以来,一直在进行对外贸易和国内经济的开放和调整,但是其财政政策却并不得当。
政府为了填补财政空缺,频繁地发行银两、纸币等,导致货币贬值、通货膨胀,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清政府还长期实行高额的赋税和苛捐杂税,导致农民负担加重,使得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政府在财政政策上的失误,使得经济持续不稳定,最终导致了“钱荒”危机的爆发。
外国侵略也是“钱荒”危机的成因之一。
自1840年以来,外国列强侵略中国,不仅造成中国经济资源的大量外流,更重要的是,外国列强在中国建立了殖民地和租界,将中国经济领域的控制力逐渐丧失,使得中国经济体制逐渐走向半殖民地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系统遭受到了巨大的挑战,财政困难不断加剧,进而催生了“钱荒”危机。
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也是“钱荒”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清朝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是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但受到了严重的地租剥削和官府赋税的影响,农民的生产热情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由于农村经济的不景气,加之城市商业活动的低迷,使得整个国家经济长期停滞不前。
这种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使得国家财政陷入困境,货币流通不畅,最终导致了“钱荒”危机的爆发。
1857—1904年中国“钱荒”危机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政府政策的失误,外国侵略的影响,也包括国内经济结构的不合理。
这次危机的爆发,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和社会动荡,充分暴露了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的薄弱性。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开始了近代化和改革的历程,以期带领中国摆脱陷入的困境,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和人民的幸福。
我国“钱荒”的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
我国“钱荒”的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
长时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国家信用担保之下,对流动性风险问题的重视程度普遍较低。
2008年,我国依靠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率先走出了经济危机的阴霾,GDP一直保持高速增长。
市场上的流动性也较为充分,商业银行能够快速地从市场中获取资金。
然而,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逐步放缓,之前被隐藏的流动性问题纷纷显现出来。
2013年6月爆发的“钱荒”就充分暴露出我国商业银行在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缺陷。
本文主要分析“钱荒”爆发的原因和相应的对策建议。
全文主要分为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是对整个“钱荒”过程的梳理以及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概述。
第三部分从商业银行体系受到的外部因素冲击以及商业银行体系内部流动性风险管理两个方面分析“钱荒”发生的原因。
第四部分选取相应指标建立VAR模型以验证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及外部因素冲击是否能引起同业拆借利率的变化。
根据理论分析及实证分析结果,本文认为一系列的外部因素冲击确实给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流动性造成一定的收缩压力。
但是其根本原因则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以及银行表外业务的过度且不规范使用。
此外,央行的行为加重了银行业的恐慌心理,进一步扩大了“钱荒”的影响。
最后一部分对“钱荒”发生的原因做出总体评价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高中政治 7月时事评论 如何看待“钱荒”问题?
如何看待“钱荒”问题?时事背景:“钱荒”,表面看起来是银行的问题,但是背后根本原因,还是在于金融改革迟缓,对银行的监管也不够到位。
比如,在理财产品市场已经快速扩张四五年后,不久前监管部门才出台文件规范。
这既凸显了监管的不到位,也反映出银行业治理的改革,远落后于发展的步伐——这使得银行盲目地扩张自身业务规模,几乎可以用“随心所欲”来形容。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钱荒”问题?不限于理财产品的恣意泛滥,这几年银行还过多地参与到影子银行的业务,短贷长投项目过度,贷款投向多集中在“铁公基”、泡沫化和产能过剩领域等等。
这样一来,使得银行资金,不仅出现严重的期限错配,而且更是放错了地方,出现短期流动性紧缺,实属必然。
在银行间资金紧张之初,市场纷纷呼吁央行尽快降息降准,以再度放松货币信贷政策,来缓解短期流动性的紧缺——重复曾经的“紧缺就刺激”的政策路径。
但是,面对市场呼吁,随之而来的则是“盘活货币存量”的政策基调尘埃落定,央行面对“钱荒”也按兵不动。
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自然是不能继续放任货币超发继续恶化,另一方面,银行业过去几年的很多行为,已到了必须控制风险的时候。
接下来,银行应该做好业务收缩,不管是主动地“去杠杆”,还是盘活货币存量,都必须有实质性作为。
否则,不主动作为的银行,有可能会不断上演“钱荒”的事情,且货币政策不会施以援手。
而且,就目前的金融风险而言,由于并未出现坏账率的上升,金融市场整体也比较稳定,货币政策也没有必要“妥协”。
货币政策不再向银行叫苦连天“妥协”,不仅仅是在单纯纠偏之前银行业务过快的盲目扩张,更应着眼于深化金融改革,也就是不再纵容银行业的“野蛮”扩张,而以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之前,由于银行一旦出现“钱荒”,货币政策会随即放松,导致金融改革往往不能坚持——利率市场化、改革治理结构、引导资金流向等方面,屡屡遭遇挫折。
而推动金融改革,或许也需要先从坚持一种正确的政策开始。
从“钱荒”问题及其成因看宋代经济的特点
从“钱荒”问题及其成因看宋代经济的特点摘要:宋代经济的特点是初步实现了商业化的生产和社会经济的资本主义化,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钱荒现象。
造成钱荒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铜钱、钞票的制造方式和数量限制;二是军队和丝绸之路贡赋使得大量的钞票流失;三是商业的发展与农业的停滞所导致的货币需求紧缩。
关键词:宋代经济、钱荒、商业化、资本主义化、铜钱、钞票、丝绸之路、贡赋、货币需求紧缩正文:宋代经济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融合了唐代和宋代两个时期的经济特点,初步实现了商业化的生产和社会经济的资本主义化。
然而,宋代经济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其中一个问题就是钱荒。
宋代的货币主要是铜钱和钞票。
铜钱的制造方式和数量受到了制约,因为使用的炼铜技术并不发达,原料偏少,而且大多数采用了低成本的黄铜、锌锡白铜等混杂材料制造。
而钞票的制造数量也有限制,因为制造钞票需要缴纳一定的手续费,而且发行量必须经过朝廷批准。
除此之外,宋代军队和丝绸之路贡赋使得大量的钞票流失。
在宋代时期,朝廷需要支付军队和官员的薪饷,而这些钞票都会用于购买一部分官员生产的物品或者是流入到民间市场中。
同时,丝绸之路贡赋也需要缴纳一定的货币,从而使得钞票流失。
最后,商业的发展与农业的停滞所导致的货币需求紧缩也加剧了钱荒。
宋代商业的发展极为迅速,但同时农业也出现了停滞,导致货币需求增加,而货币供给却不足,使得钱荒现象变得普遍。
综上所述,宋代经济的特点是初步实现了商业化的生产和社会经济的资本主义化。
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钱荒现象,其造成的原因主要有铜钱和钞票的制造方式和数量限制、军队和丝绸之路贡赋导致的钞票流失以及商业的发展与农业的停滞所导致的货币需求紧缩。
钱荒问题在宋代经济中持续存在了很长时间,它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宋代朝廷采取了多种措施。
一方面,朝廷通过改善钞票和铜钱的制造工艺、加大发行数量等手段来增加货币供给,以满足经济的需求。
宋代经济“钱荒“问题及其成因
宋代经济“钱荒“问题及其成因(一)什么是“钱荒”?“钱荒”即货币量在流通中不能满足商品交易需要而产生的短缺现象。
“钱荒”现象最早出现在唐代, 在封建通知的后期曾经广泛地出现,而宋代可谓是“钱荒”问题最严重的朝代。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四川地区“铜钱已竭,民甚苦之”,熙宁年间(1068—1077年),“两浙累年以来,大乏泉货(货币),民间谓之钱荒”,熙宁八年(1075年)在铜钱供给部门任三司使的张方平写道:“乃自比年以来,公私上下,并苦乏钱”;元祐元年(1086年)间,“浙中自来号称钱荒,今者尤甚”,南宋时,更是“钱荒物贵,极于近岁, 人情疑惑,市井萧条”,到了宋理宗(1234—1264)时,台州更是“绝无一文小钱,在市行用”,宋代的“钱荒”问题已经成为了贯穿这个朝代始终的问题。
(二)“钱荒”问题产生的原因那么,宋代“钱荒”问题为什么会如此严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铜钱的需求量大增封建社会后期,尤其是宋代,政府对于商人的限制已经减少了许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事商业活动,开封城内“人烟浩穰,添十数万众不加多,减之不觉少。
所谓花阵酒池,香山药海”,足见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
商品经济的繁荣随之带动了人们的需求的上涨,人们对于货币的需求自然也会随之上涨,于是自然而然地出现了铜币供应不足的情况,宋代政府也随之做出了改变:增大铜币铸币量和发行纸币:交子。
2、大量铜钱被蓄积与收藏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逐渐富足,官僚、富商也层出不穷,而在商品经济如此发达的当时,铜币无疑是财富的象征,于是,以官僚和富商为首的人争相囤积铜币,王旦曾说“京城百万者至多, 十万而上比比皆是, 然则器皿之用, 畜藏之货, 何可胜算?”,可见当时贮藏货币之风之盛行。
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贮藏铜币,货币的供给量就会大幅度减少,从而引起“钱荒”。
3、铜钱的大量外流宋代之特殊,还体现在外交上,宋代是历史上第一个签署割地赔款条约的朝代。
我国“钱荒”现象
浅析我国“钱荒”现象摘要:前段时间,银行间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流动性危机,我们总是能听到耳熟能详的“钱荒”二字,到底所谓的“钱荒”对社会经济和百姓生活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又应该如何去看待并解决它。
笔者通过学习和了解,在本文中提出了一些关于“钱荒”的分析与见解。
关键词:钱荒;银行;政府;货币;股市中图分类号:f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7-0108-02一、出现的原因何为钱荒?用通俗的话说就是银行没钱了,就好比你拿有数额的存折去银行却没钱可取。
通常情况下,每年6月份资金和房贷额度都比较紧张,这是季节性因素。
只不过今年更为严重,各家股份制银行的情况不一样,但是都一样缺钱。
简单的原因就是银行为了获得利差收入大量贷出资金,这些贷出的资金可能由于没到期收不回来或者其他原因不能收回,而在拆借或其他货币市场上又融不回短期的资金,从而造成资金紧缺的局面。
打个比方,假如银行吸收了一个亿的存款,交二千万给人民银行作为存款准本金,七千万放贷款,一千万作为备付。
要是在一定期间内取款的人多,金额又大,超出了一千万,备用的这部分就不够了,就要向人民银行或其他银行临时借款。
要是各家银行都发生困难,就只有一齐向人行求救。
在这种情况下要是人行不放水,银行就紧张,一些回旋余地不大的小银行就只有关门。
目前的人行,好像真的挂出了今日无米的牌子。
可能有人会说保支付不止借款一条路,还可以要人民银行退回这20%(这个比例经常变动,不是常数)的存款准备金,但这是国家政策,国家靠这个准备金来调节社会的货币供应量。
那么,还有一条路,就是收回贷款,即把借出去的钱收回来,再还给存款人。
这里的问题是借出去的钱有期限,期限没到,人家不还,也没办法。
这还不是主要的,主要的问题是许多借出去的钱,就是到期了人家也还不了或者不想还。
于是,银行就出现这样尴尬的局面:向存款人借来的钱,到期就要取走,借出去的钱,到期要不回来,支付危机由此发生。
中国古代的钱荒
中国古代的钱荒农具形的布币战国时期齐国的五字刀币新莽布币大布黄千蚁鼻钱前不久,一场中国式“钱荒”吸引了各方的关注。
钱荒指的是由于流通领域内货币相对不足而引发的一种金融危机。
事实上,钱荒在我国早已存在了几千年,成为困扰南朝、唐宋、明清等封建统治者的大难题。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
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无文铜贝”,这是最原始的金属货币。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经逐渐确立了布币、刀币、蚁鼻钱、环钱四大货币体系,它们分别由刀、铲、纺轮等劳动生产工具演化而来。
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统一了货币。
规定以“黄金”为上币,以镒(20两)为单位,以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
1汉始“劣币驱逐良币”秦统一六国后收天下兵器铸十二金人,这势必影响铜钱的铸量。
因铜价较高,故“秦半两”钱价值很高。
汉承秦制沿用半两钱,但当时国家很穷,改铸了许多小钱,尤其是一种“小半两”,形似榆树果实而称“榆荚半两”,重不足1克,直径不足1厘米,结果当时就出现了“奸钱日繁,正钱日亡”,但是这只是“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真正的“钱荒”还尚未出现。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此后的四百多年间,北方政局动荡,北方人口、财富、生产技术大量南迁,东晋和南朝统治时期的江南地区经济取得了一定程度发展,铜钱的流通范围扩大。
而从司马氏代魏,兼并蜀、吴,建立了统一的西晋政权,到东晋南渡,都一直未铸新钱,再加上铜料短缺,铜钱被大量储积,造成钱币严重匮乏。
钱币匮乏,导致物贱伤农,国库空虚。
为了解决钱荒问题,南朝政府铸造小钱,小钱重量不及旧钱,却规定与旧钱有同等购买力,人们纷纷剪凿旧钱以铸小钱。
南朝政府还将库存的大量钱币用以购买农产品,防止农产品价格下跌,缓和社会上的货币不足。
齐武帝永明六年,政府举行过一次大规模的和买,“出上库钱五千万,予京师市米、罗、丝、绵、纹、绢、布。
”但社会货币总量的匮乏不可能由政府一次放出资金就得以解决,况且政府放出的货币又会以各种税目回收,因此钱荒现象数度出现。
“钱荒”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钱荒,指的是由于流通领域内货币相对不足而引发的一种金融危机。
随着货币政策不断加大紧缩力度,“钱荒”从银行体系内萌生、在资本市场被放大,而利率市场“冰火两重天”的现状则直接影响实体经济的运行。
钱荒,一面是资金“饥馑”,一面是游资“过剩”,中国式不对称“钱荒”,折射出的是金融领域和实体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匹配。
银行业“钱荒”的出现,对社会经济的诸多方面都带来巨大的影响,尤其是股市、房地产以及中小企业等,面临“钱荒”所带来的巨大压力。
一、“钱荒”所带来的经济影响(一)对股票市场的影响股市资金面持续偏紧有三方面的因素:第一,央行货币政策偏紧,从源头上遏制了宽松货币投放格局,将货币投放总量减少。
第二,银行在吸取以前钱荒经验教训后,会更加注意本身资金保存量,出借给市场的资金将减少。
第三,对于股市‘钱荒’对其影响是巨大的。
对于股市来说‘钱荒’的到来对其影响是巨大的。
因为股市是一种频繁拆借的金融行业,很多机构手中并没有过多的现金资源,不断的和银行形成战略合作关系是必然,尤其是很多机构并非只赚不亏,特别是大的机构要想控制住一只个股的流通盘远不是几个亿的资金,因此频繁的拆借便为银行提供了放贷的机会,而如今股市的低迷并没有让机构获利丰厚,股市的‘缺血’运行是必然,国家的货币政策‘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对于股市来说增量资金是不太现实的,实体经济并没有显现复苏迹象。
随着新股重新开闸,市场将源源不断被抽血。
源头上流入资金减少,而新股发行将再度抽血,股市资金面将持续偏紧。
市场层面来讲,股市很难有大的变动。
自从货币政策从紧格局确定以后,资金增量将减少,流入股市的资金也将减少,对行情推动产生影响;由于权重指标股多处于传统产业,而传统产业信贷投放又更加受限,基本面更加难以乐观。
(二)对房地产的影响房地产行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钱荒的出现,带来地产行业融资的紧张,这种背景下,房地产行业资金链有可能出现断裂,或者出现资金的流动性紧张,市场中的投资者不看好地产股,使得地产股暴跌。
1857—1904年中国“钱荒”危机的成因分析
1857—1904年中国“钱荒”危机的成因分析
1857年至1904年,中国发生了一系列“钱荒”危机。
这些危机的成因很复杂,主要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的外贸逐渐增加,进口商品不断增加,外汇逐渐流出。
同时,清政府为了筹措战争经费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大量借外债,增加国债。
这些因素
导致了中国的财政不稳定,增加了流通资金的压力。
其次,19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期,中国铜银贸易年增长率达到30%以上,导
致大量银币流向国外,国内市场大量缩水。
此时,铜银交易方式也比较原始,缺乏现代金
融工具的支持,这也影响了铜银贸易的良性发展。
第三,由于清政府银本位货币制度的限制,银币供应不足,或者银的贬值,导致市场
信用紧张,生产者、商人和民间借贷者的借贷活动受到了限制,这也为“钱荒”危机的爆
发埋下了伏笔。
第四,在农民起义的影响下,清政府在19世纪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初期大规模发行不稳定的纸币。
清政府经常在无法筹措足够财政收入时通过大量发行纸币来注入市场资金,这加剧了通货膨胀和信用崩塌的危机。
第五,19世纪90年代末期至20世纪初期,列强在中国日益扩大其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这导致了中国财政压力的加大,境内市场进一步收缩,通货膨胀进一步加剧。
总之,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的财政不稳定、外汇流失、信用崩塌、纸币发行等复杂因素构成了多次“钱荒”危机的成因。
这些因素互相影响、相互强化,给中国的金融、经
济和政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为中国尤其是晚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发展留下了沉重的
遗产。
历史知识清单-专题07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原卷+解析版)
A.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贸中心的转移 B.金银未转变为原始资本积累 C.落后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D.日益崛起的荷兰商业资本的挑战 26.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获得了巨额财富,但是西班牙不久就开始逐步走向衰落。下表表明西班牙逐 步走向衰落的经济原因是( ) 16 世纪 60~70 年代西班牙国家财政预算开支简表
式,又称‘绕圈子’贸易。旨在保持与宗主国英国的贸易平衡和满足本身的经济需要。出现于 17 世纪 40 年代,
繁荣于 18 世纪中期,美国独立后逐渐消失。”该贸易形式是( )
A.宗藩贸易
B.朝贡贸易
C.三角贸易
D.自由贸易
19.下图是北美洲伊斯帕尼奥拉岛(即海地岛)1493—1570 年人口变化图。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资本输出/万金镑 51.2 101.3
A.经济指导思想的转变
B.殖民霸主地位的确立
207.1
C.经济扩张方式的调整
D.世界工厂地位的动摇
22.阅读下面的英国农业人口占劳动力人口的比重变化表。这一变化可以说明( )
年份
比重/%
1840
22.7
1860
18.7
1890
10.2
1900
8.4
A.英国农业生产严重萎缩
6
D.科技发明应用于工业生产的速度加快 29.到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英国自耕农大量减少,几近消失。而欧洲大陆上其他国家,如法国、俄国、 德国等国家,他们在本国的农村或是建立起资本主义小土地所有制,或是保留了大量的封建土地所有制。 这一现象主要表明( ) A.英国政府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忽视农业发展 B.资本主义大农业为英国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C.工业化推动英国农业生产的商品化 D.民主政治是发生农业革命的制度基础 30.19 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到 1900 年时,欧洲人从世界各地进口牛肉、羊毛、咖啡、硝酸盐等物资;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 矿山、电厂和银行。这说明( ) A.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B.全球资源通过世界市场流向欧洲 C.欧洲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 D.世界逐步建立起合理的经济秩序 31.阅读下表,导致其中两个国家的制造业迅速发展的共同因奴贸易
北宋“钱荒”与西夏之关系
04
西夏在北宋“钱荒”中的角色与 影响
西夏的经济策略对北宋“钱荒”的影响
贸易操控
西夏通过控制与北宋的边境贸易,特别是马匹、茶叶等关键商品的交易,影响了北宋的经济平衡。这 种贸易操控导致北宋钱币的流通受到一定限制,进而加剧了“钱荒”现象。
对北宋经济政策的反思与建议
多元化货币政策
北宋应更加灵活地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避免单 一政策导致的经济困境。
强化贸易关系
通过与周边国家建立稳定和良好的贸易关系,促进 货币流通和经济繁荣。
军事与经济平衡
北宋应在军事开支和经济建设之间找到平衡点,以 防止军事冲突对经济造成过大冲击。
对现今经济政策的借鉴意义
文化与信仰传播
西夏在文化和信仰方面的传播,也对北宋社 会产生了一定影响。
05
结论与建议
“钱荒”与西夏关系的总结
贸易战争影响
西夏与北宋的战争和贸易冲突导致了北宋货币的流通受阻,进而 引发了“钱荒”。
经济掠夺
西夏通过战争手段掠夺北宋的财富,使北宋经济受到重创,货币 流通量减少。
地缘政治压力
西夏的存在给北宋带来了持续的地缘政治压力,使得北宋不得不 增加军费开支,进一步加剧了“钱荒”。
铸币原料短缺:战争使得铜等铸币原料的开采和 运输受到影响,进一步限制了新钱的铸造。
社会经济衰退:长期战争和“钱荒”现象共同导 致了北宋社会经济的衰退,民众生活困苦,市场 萧条。
恶性通货膨胀:由于财政赤字扩大和货币流通量 不足,北宋政府采取了一些不当的经济政策,导 致了恶性通货膨胀,加剧了“钱荒”现象。
1857—1904年中国“钱荒”危机的成因分析
1857—1904年中国“钱荒”危机的成因分析中国的“钱荒”危机指的是1857年至1904年间中国经济出现的一系列货币供应不足、信用紧缩和金融危机。
这一时期,中国的国民经济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其中“钱荒”危机是其中之一,其成因复杂且多方面的原因都在其中起到了作用。
本文将对1857—1904年中国“钱荒”危机的成因进行分析。
1857—1904年间中国“钱荒”危机的一个重要成因是清政府对货币的管理不善。
清政府长期实行了“银本位”和“纸币的货币化”政策,这导致了货币供应不足和通货膨胀。
清政府在货币发行和管理上也饱受腐败之弊,各种形式的贪污腐化和浪费严重,导致了国库亏空和财政困难。
这些问题都直接导致了“钱荒”危机的爆发。
1857—1904年中国“钱荒”危机的成因之一是国际贸易失衡和外汇紧缺。
在此期间,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进行殖民扩张,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导致了大量的洋货进入中国市场,导致中国的出口贸易的不平衡。
中国的进口商品主要依赖外国货币结算,导致外汇储备不足,这也加剧了中国的“钱荒”危机。
1857—1904年中国“钱荒”危机的成因还包括金融机构的薄弱和信用体系的不健全。
在此期间,中国的金融体系尚未完善,金融机构如银行和票号普遍存在着信用不足、转贷不灵、互保等问题。
这使得金融体系无法有效地进行信用调控,信用链条容易断裂,金融风险得不到有效控制,从而削弱了中国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政治因素也是造成1857—1904年中国“钱荒”危机的重要原因。
清政府长期实行的排外政策,如对西方思想的排斥、对外国技术和制度的封闭,导致了中国的经济难以与国际接轨,失去了与世界市场对接的机会。
清政府内部腐败严重,政府管理体制僵化,导致政策执行效率低下,无法有效应对经济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1857—1904年中国“钱荒”危机的成因还包括一些社会因素。
在此期间,中国长期处于封建专制社会,社会阶层固化,生产力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在这种社会结构下,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效率低下,使得经济发展面临一系列的阻碍和困难。
钱荒
• 央行代表经济决策层的意志,在经济决策层看来, 不管流动性多么紧张,但房地产数据还能一个月一 个月刷出新高,说明流动性总体上是没有问题的, 只是流向了不该流向的产业,做了不该做的事。一 方面,过度发行理财产品占用了20%以上的银行资 金,现在银行理财产品总体规模超过7万亿。另一 方面,决策者相信房地产是有资金托市的。央行见 死不救是想给银行不顾自己短期交易头寸,过度依 赖传统“倒逼”央行救市思维和过度膨胀的信贷规 模等这些行为敲一下警钟。通过警示银行业,回收 短期流动性存量,击垮房地产托市的资金,从而达 到挤压房地产泡沫,间接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
央行为何没有立刻释放流动性
• 在内外金融市场和舆论的巨大压力下,央 行于6月25日发布公告称,已经对银行间市 场注入流动性,缓解了市场利率上涨的紧 急状况,还承诺将维护好货币市场的稳定。
• 面对资金面超预期紧张,央行采取异乎寻 常的“视而不见”姿态,或意在借势对信 贷和“影子银行”规模的快速扩张予以警 示,抑制金融系统风险的继续积聚。
钱荒
钱荒简介
• 从2013年5月份开始,金融市场的资金利率全线攀升。2013年6 月19日,大型商业银行加入借钱大军,在银行间拆借市场连续 数天飙高之后,6月20日,资金市场几乎失控而停盘:隔夜头寸 拆借利率一下子飙升578个基点,达到13.44%,与此同时,各期 限资金利率全线大涨,“钱荒”进一步升级。 • 2013年6月20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隔夜品种飙涨578.4 个基点到13.4440点,银行业的头寸和资金进一步紧张。 • 6月21日,在前一日银行间市场利率创下历史纪录之后,资金利 率停止疯涨态势,隔夜拆借利率大幅回落近500个基点。 • 2013年6月24日,由于A股市场银行股遭遇恐慌性抛售,导致平 安银行、民生银行和兴业银行跌停。深圳一些银行基本上已经 不放贷款了
1857—1904年中国“钱荒”危机的成因分析
1857—1904年中国“钱荒”危机的成因分析
中国的“钱荒”危机主要发生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时期,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以下是该危机的成因分析:
1. 外国侵略与不平等条约:1850年代至1900年代期间,中国遭受了一系列的外国侵略,包括英法联军的侵略和义和团运动带来的混乱。
这些侵略导致了大量的金钱和财富流失到外国,加剧了中国的经济困境。
2. 鸦片战争和赔款问题:在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其中包括了赔款的条款。
这些赔款导致了大量的财富外流和金融压力,加剧了中国的财政危机。
3. 清朝政府的财政管理问题:清朝政府在管理财政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
官员的腐败和贪污行为导致了财政资金的浪费和不合理分配,使得财政状况更加恶化。
4. 封建土地制度的问题:中国在19世纪中叶仍然采用封建土地制度,这种制度使得农民无法真正享有土地的所有权。
这导致了农民对土地的利益感和承诺不足,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增长。
5. 人口增长和城市化问题: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人口迅速增长和城市化的加速。
这造成了食品和资源的短缺,导致了价格上涨和通货膨胀,加剧了财政危机。
6. 外国银行的掠夺: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衰落,许多外国银行和商人进入中国,利用财政危机购买廉价资源和土地,并通过高利贷和剥削手段掠夺中国的财富,加剧了财政困境。
进入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中国“钱荒”危机是由外国侵略、不平等条约、赔款问题、清朝政府的财政管理问题、封建土地制度、人口增长和城市化问题以及外国银行的掠夺等多重因素共同导致的。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使中国的经济陷入了困境,加剧了财政危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七钱荒
一、定义
货币相对不足而引发的一种金融危机钱荒指的是由于流通领域内。
商业银行的杠杆率的不断放大(负债越来越多,人民币超额备付金在逐渐下降,3月末超额备付金率和银行体系最相关的内容就是:今年以来,从去年年底的3.51%降至2.58%,二季度,超储率继续下降,业内人士估计已经降到1.5%左右,银行体系流动性的边际承受力也因此大为下降。
银监会将针对8号文的落实情况展开检查,迫使银行将表外非标资产转移至表内同业资产,直接挤压同业拆借额度。
我们知道货币是由中央银行发行,然后经由商业银行发放到金融市场的,那么,可以做出这样的结论,银行内部已经产生流动性不足的隐患,加之银监会压力,金融市场中流通的货币自然减少,金融市场流动性的缺乏传递到实体经济市场,自然会产生所谓“钱荒”。
此外,还有一些外界原因也影响到人民币供应量:
美联社发布新闻称美联储6月初,官员正在筹划退出QE的策略。
美联储一直以各种不同的口径向市场吹风:“量化宽松政策将逐步退出。
”加上美国经济复苏数据的日益走强,美国对全世界资本的吸引力增强,造成新兴国家资金外流。
国家外汇管理局5月5日发布的《关于加强外汇资金流入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在6月底即将实施,迫于外币纳入贷存比考核的压力,一些银行可能已经提前开始买入美元补充外汇头寸,以求达到监管标准,这是近期美元买盘力量增大的主要原因,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银行间资金面紧张状况。
同时,20号文还强调了“对进出口企业货物贸易外汇收支的分类管理”,这实际上是监管层在严查虚假贸易,使得国际热钱流入大幅减少,5月份以来外汇在政策上,占款增长进一步大幅下降。
这些内容可以认为是资本外流的因素。
以上我们可以将此次“钱荒”归结为两点:①商业银行体系及自身因素;②资本外逃。
两点原因之中,商业银行体系内部的原因更为引人注意,在这里,我们联系现阶段所学内容为大家分析一下商业银行风险以及监管。
二、对股市的影响
“钱荒”的造成因素(央行的紧缩政策和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使得整个市场的利率水平提高,那么,根据资产的现金流贴现模型,收益率的升高,势必造成股票内在价值的降低,那么产生这种股价预期的市场交易者自然会做空该股票,最终导致股票市场价值的降低。
三、对商业银行管理的启示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商业银行究竟有何风险:
1.信用风险
什么是信用风险呢?信用风险简单说就是贷款者还不起钱,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
(1)存款者挤兑而银行没有足够的现金可以支付;
(2)贷款逾期不能归还,出现呆账、坏账,导致银行资产损失。
2.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就是利率风险,体现在本次“钱荒”上面就是同业拆借利率的变化,商业银行无法从央行获得流动性,自己之间就要互相借钱以解燃眉之急,这样的需求就会引起同业拆借利率的上升。
3.外汇风险
外汇风险,又称汇率风险。
这是因汇率变动而出现的风险。
上面的“资本外逃”的原因就是这种风险。
4.购买力风险
购买力风险,又称通货膨胀风险。
这是因为通货膨胀引起的货币贬值而带来的风险。
通胀率的风险是不可忽视的,当然在本次“钱荒”中不算是一个重要原因。
5.内部风险
内部风险,又称管理风险。
主要有战略决策失误风险、新产品开发风险、营业差错风险、贪污盗窃风险。
它们主要与经营管理不当有关。
这种风险在此次“钱荒”中显得尤为重要,商业银行自身发展了信托、基金等业务,直接将商业银行的资产暴露在金融市场的风险之下。
6.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也称国家风险。
国家政府的更替、政策的变更都可能导致银行经营大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银行的效益。
当然,银监会及央行的政策变更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政策风险,如近期银监会的文件,直接使得银行的表外业务归为表内,所有相关资产都要受到银监会相关法律规定,那么,对于每一项负债就应当按规定有一定的资产来覆盖风险,这样一来可以贷出的钱就大幅减少了。
以上风险中有部分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对于不可控的风险只能预防或是通过资产覆盖风险,对于可控的风险,就要强调商业银行的自身管理。
对于商业银行的管理,巴塞尔协议是全世界商业银行管理的权威指标,另外,“巴塞尔协议”是我们考研中专业课中金融监管知识点里最为重要的知识点,下面就结合现在的状况为大家解释最新巴塞尔协议的发展和实施。
四、巴塞尔协议
1.巴塞尔协议I
巴塞尔协议I(俗称Basel I)于1988年公布,1992年开始实施。
Basel I的核心思想就是以资本作为监管的重点。
Basel I只考虑了对信用风险的资本覆盖,将最低资本要求表述为风险加权资产的概念,要求银行持有不低于风险加权资产8%的可用资本(Capital bases),用来防范银行可能遇到的
不可预见的损失。
但是,仅仅是核心资本的要求,无法区分公司的信用等级,风险敏感性差,可能导致银行的资本套利;同时,忽视不同银行管理水平的差异;最后,资本对于风险的覆盖面不全,导致银行由于各种其它风险的发生而倒闭对所有的银行使用同一种监管模式。
2.巴塞尔协议II
①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在两个方面作了重大创新:
Ⅰ信用风险计量方法的创新,提高了对信贷资产的风险识别和区分能力,
Ⅱ确立了全面风险管理的思想,大大扩充了资本对于风险的覆盖面,
Ⅲ为不断提高风险计量和风险管理水平提供了更好的激励工具;
②强调监管的重要性,但提高了监督的灵活性,并确立了各银行的差异性,在差异化监督适当的情况下准许采用灵活的监督方法;
③提高了市场的作用,信息披露的显著完善使得每家机构的风险水平和管理信息的透明度大大提高。
以上的三点正是巴塞尔协议II的三大支柱:最低资本要求,监管机构的兼顾啊,市场约束。
但是,2006年以来的金融危机暴露了巴塞尔协议II的缺陷:
①银行表外业务过多的杠杆负债得不到监管无法处理其带来的占用银行资源的问题,那么就会导致多数银行的流动性不足;
②很多银行的危机并不是单个银行的内部原因,而是商业银行与金融机构及实体经济之间协调的问题,巴塞尔协议II,仅仅从商业银行的问题出发解决问题,并没有考虑到整体风险的解决;
③还有一个问题比较偏的点,就是顺周期资产的问题,也就是,在经济周期繁荣时,这些资产很值钱,银行就没有没风险,但是经济萧条时,这些资产就不值钱了,银行马上面临资产无法覆盖负债的问题,面临很大的风险。
并且,这些问题会更加重社会对银行的信息,从而导致信用风险。
3.巴塞尔协议III
①加强了全球资本框架
Ⅰ提高资本基础的质量、一致性和透明度
Ⅱ扩大风险覆盖范围
Ⅲ引入杠杆率补充风险资本要求
Ⅳ缓解亲周期性和提高逆周期超额资本
②引入全球流动性标准
由于流动性在现今金融市场体现出比资本要求更加重要的风险隐患,所以在此基础上引入了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资金比例等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