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月 诗词解析

合集下载

李商隐《霜月》全诗翻译与赏析

李商隐《霜月》全诗翻译与赏析

李商隐《霜月》全诗翻译与赏析本文是关于李商隐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这首诗抒写了秋夜登临近水楼台赏月的观感。

诗写霜里月色,构思不同一般。

诗人由霜、月明丽生辉的景色,想象出青女、素娥秋夜斗美的形象,不但写活了秋夜清静的美,还表现出了诗人对这种美的赞赏。

霜月——李商隐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注释:⑴霜月:《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寒蝉鸣,仲秋之月鸿雁来,季秋之月霜始降。

”⑵“初闻”两句: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哀蝉无留响,征雁鸣云霄。

”《晋书·乐志》:“淮南王,自言尊,百尺高楼与天连。

”按:“水接天”之水,一说指霜月之光,即俗言月华如水。

则此句乃言秋空明净,月色澄清。

⑶“青女”两句:《淮南子·天文训》:“至秋三月,地气不藏,乃收其杀,百虫蛰伏,静居闭户,青女乃出,以降霜雪。

”高诱注:“青女,天神,青腰玉女,主霜雪也。

”素娥:谢庄《月赋》:“集素娥于后庭。

”李周翰注:“常娥窃药奔月,……月色白,故云素娥。

”婵娟:左思《吴都赋》:“檀药婵娟,玉润碧藓。

”吕向注:“檀药婵娟皆美貌。

”斗婵娟即比美。

译文: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

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妍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这是一首充满浪漫色彩的秋的颂歌。

秋风渐紧,清霜始降,长空刚传来南征雁阵的飞鸣声,树间已听不到凄切的蝉鸣。

一个霜月皎洁的良宵,诗人独自登上高楼,凭栏远眺,眼前是一片浩淼的秋水,在明月的映照下,金波荡漾,水光接天。

这接天的秋水漾起了诗人想象的涟漪,恍惚间,他也飞到了碧海青天,月地云阶。

呵!这寥廓的霜天,竟是这般的寒冷!然而,也只有在这霜天里、月宫中,才能看到青霄玉女、月里嫦娥不畏寒冷、争妍斗美得奇丽景象!让我们张开想象哦翅膀,追随诗人到这美妙绝俗的神话世界中去遨游吧!(注)青女:青霄玉女,主霜雪的女神。

李商隐《霜月》全诗翻译与赏析

李商隐《霜月》全诗翻译与赏析

李商隐《霜月》全诗翻译与赏析这首诗抒写了秋夜登临近水楼台赏月的观感。

诗写霜里月色,构思不同一般。

诗人由霜、月明丽生辉的景色,想象出青女、素娥秋夜斗美的形象,不但写活了秋夜清静的美,还表现出了诗人对这种美的赞赏。

霜月——李商隐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注释:⑴霜月:《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寒蝉鸣,仲秋之月鸿雁来,季秋之月霜始降。

”⑵“初闻”两句: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哀蝉无留响,征雁鸣云霄。

”《晋书·乐志》:“淮南王,自言尊,百尺高楼与天连。

”按:“水接天”之水,一说指霜月之光,即俗言月华如水。

则此句乃言秋空明净,月色澄清。

⑶“青女”两句:《淮南子·天文训》:“至秋三月,地气不藏,乃收其杀,百虫蛰伏,静居闭户,青女乃出,以降霜雪。

”高诱注:“青女,天神,青腰玉女,主霜雪也。

”素娥:谢庄《月赋》:“集素娥于后庭。

”李周翰注:“常娥窃药奔月,……月色白,故云素娥。

”婵娟:左思《吴都赋》:“檀药婵娟,玉润碧藓。

”吕向注:“檀药婵娟皆美貌。

”斗婵娟即比美。

译文: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

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妍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这是一首充满浪漫色彩的秋的颂歌。

秋风渐紧,清霜始降,长空刚传来南征雁阵的飞鸣声,树间已听不到凄切的蝉鸣。

一个霜月皎洁的良宵,诗人独自登上高楼,凭栏远眺,眼前是一片浩淼的秋水,在明月的映照下,金波荡漾,水光接天。

这接天的秋水漾起了诗人想象的涟漪,恍惚间,他也飞到了碧海青天,月地云阶。

呵!这寥廓的霜天,竟是这般的寒冷!然而,也只有在这霜天里、月宫中,才能看到青霄玉女、月里嫦娥不畏寒冷、争妍斗美得奇丽景象!让我们张开想象哦翅膀,追随诗人到这美妙绝俗的神话世界中去遨游吧!(注)青女:青霄玉女,主霜雪的女神。

素娥:月神嫦娥。

《霜月》的原文及翻译

《霜月》的原文及翻译

《霜月》的原文及翻译霜月唐代:李商隐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楼高一作:楼南/楼台)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译文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

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艳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注释①征雁:大雁春到北方,秋到南方,不惧远行,故称征雁。

此处指南飞的雁。

②无蝉:雁南飞时。

已听不见蝉鸣。

③楼南:一作“楼台”。

④水接天:水天一色,不是实写水。

是形容月、霜和夜空如水一样明亮。

⑤青女:主管霜雪的女神。

《淮南子·天文训》,青女乃出,以降霜雪”。

⑥素娥:即嫦娥。

⑦斗:比赛的意思。

⑧婵娟:美好,古代多用来形容女子,也指月亮。

鉴赏仅从文本看,诗写深秋月夜景色,然不作静态描写,而借神话传说宛言月夜冷艳之美。

首句以物候变化说明霜冷长天,深秋已至。

次句言月华澄明,天穹高迥。

三四句写超凡神女,争美竞妍。

诗以想像为主,意境清幽空灵,冷艳绝俗。

颇可说明义山诗之唯美倾向。

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它的特点在于即景寓情,因象寄兴。

诗人不仅是写生的妙手,而应该是随物赋形的画工。

最通常的题材,在杰出的诗人的笔底,往往能够创造出一种高超优美的意境。

李商隐的这首《霜月》,就会有这样的特点。

这首诗写的是深秋季节,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辉的夜景。

它的意思只不过说,月白霜清,给人们带来了寒凉的秋意而已。

这样的景色,会使人心旷神怡。

然而这诗所给予读者美的享受,却大大超过了人们在类似的实际环境中所感受到的那些。

诗的形象明朗单纯,它的内涵是饱满而丰富的。

秋天,草木摇落而变衰,眼里看到的一切,都是萎约枯黄,黯然无色;可是清宵的月影霜痕,却显得分外光明皎洁。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尽管“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可是冰肌玉骨的绝代佳人,愈是在宵寒露冷之中,愈是见出雾鬓风鬟之美。

她们的绰约仙姿之所以不同于庸脂俗粉,正因为她们具有耐寒的特性,所以才经得起寒冷的考验。

李商隐《霜月》译文及鉴赏

李商隐《霜月》译文及鉴赏

李商隐《霜月》译文及鉴赏本文是关于李商隐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读】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它的特点在于即景寓情,因象寄兴。

诗人不仅是写生的妙手,而应该是随物赋形的化工。

最通常的题材,在杰出的诗人的笔底,往往能够创造出一种高超优美的意境。

读了李商隐的这首《霜月》,就会有这样的感觉。

霜月朝代:唐代作者:李商隐原文: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译文: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

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妍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鉴赏:这诗写的是深秋季节,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辉的夜景。

它的意思只不过说,月白霜清,给人们带来了寒凉的秋意而已。

这样的景色,会使人心旷神怡。

然而这诗所给予读者美的享受,却大大超过了人们在类似的实际环境中所感受到的那些。

诗的形象明朗单纯,它的内涵是饱满而丰富的。

秋天,草木摇落而变衰,眼里看到的一切,都是萎约枯黄,黯然无色;可是清宵的月影霜痕,却显得分外光明皎洁。

这秋夜自然景色之美意味着什么呢?“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尽管“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可是冰肌玉骨的绝代佳人,愈是在宵寒露冷之中,愈是见出雾鬓风鬟之美。

她们的绰约仙姿之所以不同于庸脂俗粉,正因为她们具有耐寒的特性,经得起寒冷的考验啊!写霜月,不从霜月本身着笔,而写月中霜里的素娥和青衣;青女、素娥在诗里是作为霜和月的象征的。

这样,诗人所描绘的就不仅仅是秋夜的自然景象,而是勾摄了清秋的魂魄,霜月的精神。

这精神是诗人从霜月交辉的夜景里发掘出来的自然之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混浊的现实环境里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的深切愿望;是他性格中高标绝俗、耿介不随的一面的自然流露。

当然不能肯定这耐寒的素娥、青女,就是诗人隐以自喻;或者说,它另有所实指。

诗中寓情寄兴,是不会如此狭隘的。

《霜月》古诗词鉴赏

《霜月》古诗词鉴赏

《霜月》古诗词鉴赏《霜月》古诗词鉴赏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

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霜月》古诗词鉴赏,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霜月》古诗词鉴赏1《霜月》霜月唐代:李商隐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译文及注释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

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艳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注释征雁:大雁春到北方,秋到南方,不惧远行,故称征雁。

此处指南飞的雁。

无蝉:雁南飞时。

已听不见蝉鸣。

楼南:一作“楼台”。

水接天:水天一色,不是实写水。

是形容月、霜和夜空如水一样明亮。

青女:主管霜雪的女神。

《淮南子·天文训》,青女乃出,以降霜雪”。

素娥:即嫦娥。

斗:比赛的意思。

婵娟:美好,古代多用来形容女子,也指月亮。

赏析仅从文本看,诗写深秋月夜景色,然不作静态描写,而借神话传说宛言月夜冷艳之美。

首句以物候变化说明霜冷长天,深秋已至。

次句言月华澄明,天穹高迥。

三四句写超凡神女,争美竞妍。

诗以想像为主,意境清幽空灵,冷艳绝俗。

颇可说明义山诗之唯美倾向。

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它的特点在于即景寓情,因象寄兴。

诗人不仅是写生的妙手,而应该是随物赋形的画工。

最通常的题材,在杰出的诗人的笔底,往往能够创造出一种高超优美的意境。

李商隐的这首《霜月》,就会有这样的特点。

这首诗写的是深秋季节,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辉的夜景。

它的意思只不过说,月白霜清,给人们带来了寒凉的秋意而已。

这样的景色,会使人心旷神怡。

然而这诗所给予读者美的享受,却大大超过了人们在类似的实际环境中所感受到的那些。

诗的形象明朗单纯,它的内涵是饱满而丰富的。

霜月原文及赏析

霜月原文及赏析

霜月原文及赏析霜月原文及赏析霜月原文及赏析1霜月唐代:李商隐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楼高一作:楼南 / 楼台)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译文及注释初闻征雁已无蝉(chán),百尺楼高水接天。

(楼高一作:楼南 / 楼台)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

征雁:大雁春到北方,秋到南方,不惧远行,故称征雁。

此处指南飞的雁。

无蝉:雁南飞时。

已听不见蝉鸣。

楼南:一作“楼台”。

水接天:水天一色,不是实写水。

是形容月、霜和夜空如水一样明亮。

青女素娥(é)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chán)娟。

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艳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青女:主管霜雪的女神。

素娥:即嫦娥。

斗:比赛的意思。

婵娟:美好,古代多用来形容女子,也指月亮。

译文及注释译文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

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艳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注释征雁:大雁春到北方,秋到南方,不惧远行,故称征雁。

此处指南飞的雁。

无蝉:雁南飞时。

已听不见蝉鸣。

楼南:一作“楼台”。

水接天:水天一色,不是实写水。

是形容月、霜和夜空如水一样明亮。

青女:主管霜雪的女神。

《淮南子·天文训》,青女乃出,以降霜雪”。

素娥:即嫦娥。

斗:比赛的意思。

婵娟:美好,古代多用来形容女子,也指月亮。

创作背景此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冯《注》以为艳情诗。

这是诗人在深秋月夜,登楼远眺所观赏到的景色时所写下的。

赏析仅从文本看,诗写深秋月夜景色,然不作静态描写,而借神话传说宛言月夜冷艳之美。

首句以物候变化说明霜冷长天,深秋已至。

次句言月华澄明,天穹高迥。

三四句写超凡神女,争美竞妍。

诗以想像为主,意境清幽空灵,冷艳绝俗。

颇可说明义山诗之唯美倾向。

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它的特点在于即景寓情,因象寄兴。

李商隐诗《霜月》原文翻译赏析

李商隐诗《霜月》原文翻译赏析

李商隐诗《霜月》原文翻译赏析《霜月》是李商隐一首七言绝句,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想像为主,诗意境清幽空灵,冷艳绝俗。

事本平常,景色也不过是月白霜清。

夜寒秋凉。

然而诗人将静景活写,栩栩然传达了一种生动而优美的景象。

在此诗中颇可看出李义山诗之唯美倾向。

霜月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译文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

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妍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注释⑴霜月:《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寒蝉鸣,仲秋之月鸿雁来,季秋之月霜始降。

”⑵“初闻”两句: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哀蝉无留响,征雁鸣云霄。

”《晋书·乐志》:“淮南王,自言尊,百尺高楼与天连。

”按:“水接天”之水,一说指霜月之光,即俗言月华如水。

则此句乃言秋空明净,月色澄清。

⑶“青女”两句:《淮南子·天文训》:“至秋三月,地气不藏,乃收其杀,百虫蛰伏,静居闭户,青女乃出,以降霜雪。

”高诱注:“青女,天神,青腰玉女,主霜雪也。

”素娥:谢庄《月赋》:“集素娥于后庭。

”李周翰注:“常娥窃药奔月,……月色白,故云素娥。

”婵娟:左思《吴都赋》:“檀药婵娟,玉润碧藓。

”吕向注:“檀药婵娟皆美貌。

”斗婵娟即比美。

鉴赏此诗作年无考。

冯《注》以为艳情诗。

仅从文本看,诗写深秋月夜景色,然不作静态描写,而借神话传说宛言月夜冷艳之美。

首句以物候变化说明霜冷长天,深秋已至。

次句言月华澄明,天穹高迥。

三四句写超凡神女,争美竞妍。

诗以想像为主,意境清幽空灵,冷艳绝俗。

颇可说明义山诗之唯美倾向。

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它的特点在于即景寓情,因象寄兴。

诗人不仅是写生的妙手,而应该是随物赋形的化工。

最通常的题材,在杰出的诗人的笔底,往往能够创造出一种高超优美的意境。

读了李商隐的这首《霜月》,就会有这样的感觉。

这诗写的是深秋季节,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辉的夜景。

霜月古诗的意思

霜月古诗的意思

霜月古诗的意思
1、《霜月》古诗释义: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专,极目远眺,水天属连成一片。

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艳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2、这首诗写的是深秋季节,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辉的夜景。

它的意思只不过说,月白霜清,给人们带来了寒凉的秋意而已。

这样的景色,会使人心旷神怡。

然而这诗所给予读者美的享受,却大大超过了人们在类似的实际环境中所感受到的那些。

诗的形象明朗单纯,它的内涵是饱满而丰富的。

第 1 页共1 页。

月夜冷艳之美,意境清幽空灵。李商隐《霜月》赏析

月夜冷艳之美,意境清幽空灵。李商隐《霜月》赏析

月夜冷艳之美,意境清幽空灵。

李商隐《霜月》赏析霜月唐代:李商隐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仅从文本看,诗写深秋月夜景色,然不作静态描写,而借神话传说宛言月夜冷艳之美。

首句以物候变化说明霜冷长天,深秋已至。

次句言月华澄明,天穹高迥。

三四句写超凡神女,争美竞妍。

诗以想像为主,意境清幽空灵,冷艳绝俗。

颇可说明义山诗之唯美倾向。

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它的特点在于即景寓情,因象寄兴。

诗人不仅是写生的妙手,而应该是随物赋形的画工。

最通常的题材,在杰出的诗人的笔底,往往能够创造出一种高超优美的意境。

李商隐的这首《霜月》,就会有这样的特点。

这首诗写的是深秋季节,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辉的夜景。

它的意思只不过说,月白霜清,给人们带来了寒凉的秋意而已。

这样的景色,会使人心旷神怡。

然而这诗所给予读者美的享受,却大大超过了人们在类似的实际环境中所感受到的那些。

诗的形象明朗单纯,它的内涵是饱满而丰富的。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霜月,说明时间在深秋。

《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寒蝉鸣,仲秋之月鸿雁来,季秋之月霜始降。

”所以诗中说,听到南飞大雁啼叫声时,已经听不到蝉儿的鸣叫。

而霜降时已经是深秋。

征雁,南飞的雁。

“水接天”的水,一般认为指的是霜月之光。

秋空明净,月色澄清,月光如水,和天边连成一片。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青女,主管霜雪的女神;素娥,嫦娥,月中仙女。

婵娟,美好的姿容。

诗人李商隐写霜月,不从霜月本身着笔,而写月中霜里的素娥和青衣。

青女、素娥是霜和月的象征的,她们耐冷的精神就是霜月的精神。

这精神是诗人从霜月里发掘出来的自然之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混浊现实里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的深切愿望;是他性格中高标绝俗一面的自然流露。

七言绝句《霜月》也能看出李商隐诗歌的唯美风格。

诗的形象是幻想和现实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完美的整体。

深秋时节,已经听不到蝉鸣,万里长空时时传来大雁寒冷中凄切的叫声。

李商隐《霜月》译文及鉴赏

李商隐《霜月》译文及鉴赏

李商隐《霜月》译文及鉴赏【导读】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它的特点在于即景寓情,因象寄兴。

诗人不仅是写生的妙手,而应该是随物赋形的化工。

最通常的题材,在杰出的诗人的笔底,往往能够创造出一种高超优美的意境。

读了李商隐的这首《霜月》,就会有这样的感觉。

霜月朝代:唐代作者:李商隐原文: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译文: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

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妍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鉴赏:这诗写的是深秋季节,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辉的夜景。

它的意思只不过说,月白霜清,给人们带来了寒凉的秋意而已。

这样的景色,会使人心旷神怡。

然而这诗所给予读者美的享受,却大大超过了人们在类似的实际环境中所感受到的那些。

诗的形象明朗单纯,它的内涵是饱满而丰富的。

秋天,草木摇落而变衰,眼里看到的一切,都是萎约枯黄,黯然无色;可是清宵的月影霜痕,却显得分外光明皎洁。

这秋夜自然景色之美意味着什么呢?“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尽管“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可是冰肌玉骨的绝代佳人,愈是在宵寒露冷之中,愈是见出雾鬓风鬟之美。

她们的绰约仙姿之所以不同于庸脂俗粉,正因为她们具有耐寒的特性,经得起寒冷的考验啊!写霜月,不从霜月本身着笔,而写月中霜里的素娥和青衣;青女、素娥在诗里是作为霜和月的象征的。

这样,诗人所描绘的就不仅仅是秋夜的自然景象,而是勾摄了清秋的魂魄,霜月的精神。

这精神是诗人从霜月交辉的夜景里发掘出来的自然之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混浊的现实环境里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的深切愿望;是他性格中高标绝俗、耿介不随的一面的自然流露。

当然不能肯定这耐寒的素娥、青女,就是诗人隐以自喻;或者说,它另有所实指。

诗中寓情寄兴,是不会如此狭隘的。

王夫之说得好:“兴在有意无意之间。

”(《姜斋诗话》)倘若刻舟求剑,理解得过于窒实,反而会缩小它的意义,降低它的美学价值。

高中古诗赏析之《霜月》

高中古诗赏析之《霜月》

高中古诗赏析之《霜月》霜月[唐代]李商隐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注释征雁:大雁春到北方,秋到南方,不惧远行,故称征雁。

此处指南飞的雁。

无蝉:雁南飞时,已听不见蝉鸣。

楼高:一作“楼南”或“楼台”。

水接天:水天一色,不是实写水,是形容月、霜和夜空如水一样明亮。

青女:主管霜雪的女神。

《淮南子·天文训》:“青女乃出,以降霜雪”。

素娥:即嫦娥。

斗:比赛的意思。

婵娟:美好,古代多用来形容女子,也指月亮。

译文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

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艳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赏析仅从文本看,诗写深秋月夜景色,然不做静态描写,而借神话传说宛言月夜冷艳之美。

首句以物候变化说明霜冷长天,深秋已至。

次句言月华澄明,天穹高迥。

三四句写超凡神女,争美竞妍。

诗以想象为主,意境清幽空灵,冷艳绝俗,颇可说明义山诗之唯美倾向。

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它的特点在于即景寓情,因象寄兴。

诗人不仅是写生的妙手,也应该是随物赋形的画工。

最通常的题材,在杰出的诗人的笔底,往往能够创造出一种高超优美的意境。

李商隐的这首《霜月》,就会有这样的特点。

这首诗写的是深秋季节,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辉的夜景。

它的意思只不过说,月白霜清,给人们带来了寒凉的秋意而已。

这样的景色,会使人心旷神怡。

然而这诗所给予读者的美的享受,却大大超过了人们在类似的实际环境中所感受到的那些。

诗的形象明朗单纯,它的内涵是饱满而丰富的。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霜月,说明时间在深秋。

《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寒蝉鸣,仲秋之月鸿雁来,季秋之月霜始降。

”所以诗中说,听到南飞大雁啼叫声时,已经听不到蝉的鸣叫。

而霜降时已经是深秋。

征雁,南飞的雁。

“水接天”的水,一般认为指的是霜月之光。

秋空明净,月色澄清,月光如水,和天边连成一片。

中秋节的诗句——《霜月》

中秋节的诗句——《霜月》

中秋节的诗句——《霜月》
出自晚唐诗人的《霜月》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赏析
此作年无考。

冯《注》以为艳。

仅从文本看,诗写深秋月夜景色,然不作静态描写,而借神话传说宛言月夜冷艳之美。

首句以物候变化说明霜冷长天,深秋已至。

次句言月华澄明,天穹高迥。

三四句写超凡神女,争美竞妍。

诗以想像为主,意境清幽空灵,冷艳绝俗。

颇可说明义山诗之唯美倾向。

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它的特点在于即景寓情,因象寄兴。

诗人不仅是写生的妙手,而应该是随物赋形的化工。

最通常的题材,在杰出的诗人的笔底,往往能够创造出一种高超优美的意境。

读了李商隐的这首《霜月》,就会有这样的感觉。

中秋节古诗赏析:李商隐《霜月》

中秋节古诗赏析:李商隐《霜月》

中秋节古诗赏析:李商隐《霜月》《霜月》是李商隐一首七言绝句,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想像为主,诗意境清幽空灵,冷艳绝俗。

事本平常,景色也不过是月白霜清。

夜寒秋凉。

然而诗人将静景活写,栩栩然传达了一种生动而优美的景象。

在此诗中颇可看出李义山诗之唯美倾向。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这首诗的赏析。

晚人李商隐的《霜月》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赏析:此诗作年无考。

冯《注》以为艳情诗。

仅从文本看,诗写深秋月夜景色,然不作静态描写,而借神话传说宛言月夜冷艳之美。

首句以物候变化说明霜冷长天,深秋已至。

次句言月华澄明,天穹高迥。

三四句写超凡神女,争美竞妍。

诗以想像为主,意境清幽空灵,冷艳绝俗。

颇可说明义山诗之唯美倾向。

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它的特点在于即景寓情,因象寄兴。

诗人不仅是写生的妙手,而应该是随物赋形的化工。

最通常的题材,在杰出的诗人的笔底,往往能够创造出一种高超优美的意境。

读了李商隐的这首《霜月》,就会有这样的感觉。

这诗写的是深秋季节,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辉的夜景。

它的意思只不过说,月白霜清,给人们带来了寒凉的秋意而已。

这样的景色,会使人心旷神怡。

然而这诗所给予读者美的享受,却大大超过了人们在类似的实际环境中所感受到的那些。

诗的形象明朗单纯,它的内涵是饱满而丰富的。

秋天,草木摇落而变衰,眼里看到的一切,都是萎约枯黄,黯然无色;可是清宵的月影霜痕,却显得分外光明皎洁。

这秋夜自然景色之美意味着什么呢?“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尽管“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可是冰肌玉骨的绝代佳人,愈是在宵寒露冷之中,愈是见出雾鬓风鬟之美。

她们的绰约仙姿之所以不同于庸脂俗粉,正因为她们具有耐寒的特性,经得起寒冷的考验啊!写霜月,不从霜月本身着笔,而写月中霜里的素娥和青衣;青女、素娥在诗里是作为霜和月的象征的。

这样,诗人所描绘的就不仅仅是秋夜的自然景象,而是勾摄了清秋的魂魄,霜月的精神。

中秋节的诗句——《霜月》

中秋节的诗句——《霜月》

中秋节的诗句——《霜月》
诗句“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出自唐代诗人的《霜月》
霜月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作品赏析:
此诗作年无考。

冯《注》以为艳。

仅从文本看,诗写深秋月夜景色,然不作静态描写,而借神话传说宛言月夜冷艳之美。

首句以物候变化说明霜冷长天,深秋已至。

次句言月华澄明,天穹高迥。

三四句写超凡神女,争美竞妍。

诗以想像为主,意境清幽空灵,冷艳绝俗。

颇可说明义山诗之唯美倾向。

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它的特点在于即景寓情,因象寄兴。

诗人不仅是写生的妙手,而应该是随物赋形的化工。

最通常的题材,在杰出的诗人的笔底,往往能够创造出一种高超优美的意境。

读了李商隐的这首《霜月》,就会有这样的感觉。

这诗写的是深秋季节,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辉的夜景。

它的意思只不过说,月白霜清,给人们带来了寒凉的秋意而已。

这样的景色,会使人心旷神怡。

然而这诗所给予读者美的享受,却大大超过了人们在类似的实际环境中所感受到的那些。

诗的形象明朗单纯,它的内涵是饱满而丰富的。

唐代诗人李商隐《霜月》作品介绍

唐代诗人李商隐《霜月》作品介绍

20XX年唐代诗人李商隐《霜月》作品介绍《霜月》是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描写深秋季节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辉的夜景的诗作。

如果你想深入的了解这首诗,可千万别错过了这篇文章哦! 古诗介绍《霜月》此诗写深秋月夜景色,然不作静态描写,而借神话传说宛言月夜冷艳之美。

首句以物候变化说明霜冷长天,深秋已至;次句言月华澄明,天穹高迥;三四句写超凡神女,争美竞妍。

全诗以想像为主,意境清幽空灵,冷艳绝俗。

诗人的笔触完全在空际点染盘旋,诗境如海市蜃楼,弹指即逝;诗的形象是幻想和现实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完美的整体。

诗人将静景活写,前两句生发出了后两句想象中的意境,栩栩然传达了一种生动而优美的景象。

这颇可看出李义山诗之唯美倾向。

作品原文霜月初闻征雁已无蝉① ,百尺楼南水接天②。

青女素娥俱耐冷③ ,月中霜里斗婵娟④。

①征雁:大雁春到北方,秋到南方,不惧远行,故称征雁。

此处指南飞的雁。

无蝉:雁南飞时。

已听不见蝉鸣。

②楼南:一作楼台”水接天:水天一色,不是实写水。

是形容月、霜和夜空如水一样明亮。

③青女:主管霜雪的女神。

《淮南子天文训》,青女乃出,以降霜雪”。

素娥:即嫦娥。

④斗:比赛的意思。

婵娟:美好,古代多用来形容女子,也指月亮。

听到了南飞的雁叫已听不到鸣蝉,百尺高楼霜华月色融合为水接天。

青女与嫦娥生来就都耐得住清冷,月中霜里看谁有姣好的身姿容颜。

作品鉴赏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它的特点在于即景寓情,因象寄兴。

诗人不仅是写生的妙手,而应该是随物赋形的画工。

最通常的题材,在杰出的诗人的笔底,往往能够创造出一种高超优美的意境。

李商隐的这首《霜月》,就会有这样的特点。

这首诗写的是深秋季节,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辉的夜景。

它的意思只不过说,月白霜清,给人们带来了寒凉的秋意而已。

这样的景色,会使人心旷神怡。

然而这诗所给予读者美的享受,却大大超过了人们在类似的实际环境中所感受到的那些。

诗的形象明朗单纯,它的内涵是饱满而丰富的。

《霜月》李商隐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霜月》李商隐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霜月》李商隐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唐】李商隐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译文】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

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艳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注释】①征雁:大雁春到北方,秋到南方,不惧远行,故称征雁。

此处指南飞的雁。

无蝉:雁南飞时。

已听不见蝉鸣。

②楼南:一作“楼台”。

水接天:水天一色,不是实写水。

是形容月、霜和夜空如水一样明亮。

③青女:主管霜雪的女神。

《淮南子·天文训》,青女乃出,以降霜雪”。

素娥:即嫦娥。

④斗:比赛的意思。

婵娟:美好,古代多用来形容女子,也指月亮。

【赏析】此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冯《注》以为艳情诗。

这是诗人在深秋月夜,登楼远眺所观赏到的景色时所写下的。

仅从文本看,诗写深秋月夜景色,然不作静态描写,而借神话传说宛言月夜冷艳之美。

首句以物候变化说明霜冷长天,深秋已至。

次句言月华澄明,天穹高迥。

三四句写超凡神女,争美竞妍。

诗以想像为主,意境清幽空灵,冷艳绝俗。

颇可说明义山诗之唯美倾向。

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它的特点在于即景寓情,因象寄兴。

诗人不仅是写生的妙手,而应该是随物赋形的画工。

最通常的题材,在杰出的诗人的笔底,往往能够创造出一种高超优美的意境。

李商隐的这首《霜月》,就会有这样的特点。

这首诗写的是深秋季节,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辉的夜景。

它的意思只不过说,月白霜清,给人们带来了寒凉的秋意而已。

这样的景色,会使人心旷神怡。

然而这诗所给予读者美的享受,却大大超过了人们在类似的实际环境中所感受到的那些。

诗的形象明朗单纯,它的内涵是饱满而丰富的。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霜月,说明时间在深秋。

《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寒蝉鸣,仲秋之月鸿雁来,季秋之月霜始降。

”所以诗中说,听到南飞大雁啼叫声时,已经听不到蝉儿的鸣叫。

李商隐《霜月》诗词鉴赏

李商隐《霜月》诗词鉴赏

李商隐《霜月》诗词鉴赏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下面是无忧考网为大家带来的李商隐《霜月》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霜月唐代:李商隐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楼高一作:楼南/楼台)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译文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

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艳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注释征雁:大雁春到北方,秋到南方,不惧远行,故称征雁。

此处指南飞的雁。

无蝉:雁南飞时。

已听不见蝉鸣。

楼南:一作“楼台”。

水接天:水天一色,不是实写水。

是形容月、霜和夜空如水一样明亮。

青女:主管霜雪的女神。

《淮南子·天文训》,青女乃出,以降霜雪”。

素娥:即嫦娥。

斗:比赛的意思。

婵娟:美好,古代多用来形容女子,也指月亮。

鉴赏仅从文本看,诗写深秋月夜景色,然不作静态描写,而借神话传说宛言月夜冷艳之美。

首句以物候变化说明霜冷长天,深秋已至。

次句言月华澄明,天穹高迥。

三四句写超凡神女,争美竞妍。

诗以想像为主,意境清幽空灵,冷艳绝俗。

颇可说明义山诗之唯美倾向。

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它的特点在于即景寓情,因象寄兴。

诗人不仅是写生的妙手,而应该是随物赋形的画工。

最通常的题材,在杰出的诗人的笔底,往往能够创造出一种高超优美的意境。

《霜月》的原文及翻译

《霜月》的原文及翻译

《霜月》的原文及翻译《霜月》的原文及翻译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霜月》的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霜月唐代:李商隐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楼高一作:楼南/楼台)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译文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

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艳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注释①征雁:大雁春到北方,秋到南方,不惧远行,故称征雁。

此处指南飞的雁。

②无蝉:雁南飞时。

已听不见蝉鸣。

③楼南:一作“楼台”。

④水接天:水天一色,不是实写水。

是形容月、霜和夜空如水一样明亮。

⑤青女:主管霜雪的女神。

《淮南子·天文训》,青女乃出,以降霜雪”。

⑥素娥:即嫦娥。

⑦斗:比赛的意思。

⑧婵娟:美好,古代多用来形容女子,也指月亮。

鉴赏仅从文本看,诗写深秋月夜景色,然不作静态描写,而借神话传说宛言月夜冷艳之美。

首句以物候变化说明霜冷长天,深秋已至。

次句言月华澄明,天穹高迥。

三四句写超凡神女,争美竞妍。

诗以想像为主,意境清幽空灵,冷艳绝俗。

颇可说明义山诗之唯美倾向。

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它的特点在于即景寓情,因象寄兴。

诗人不仅是写生的妙手,而应该是随物赋形的画工。

最通常的题材,在杰出的诗人的笔底,往往能够创造出一种高超优美的意境。

李商隐的这首《霜月》,就会有这样的特点。

这首诗写的`是深秋季节,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辉的夜景。

它的意思只不过说,月白霜清,给人们带来了寒凉的秋意而已。

这样的景色,会使人心旷神怡。

然而这诗所给予读者美的享受,却大大超过了人们在类似的实际环境中所感受到的那些。

诗的形象明朗单纯,它的内涵是饱满而丰富的。

秋天,草木摇落而变衰,眼里看到的一切,都是萎约枯黄,黯然无色;可是清宵的月影霜痕,却显得分外光明皎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分释
(1)征雁:旅途中的大雁
(2)青女: 中国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青女本是月中吴刚大仙的妹妹,名叫吴洁,在广寒 宫里她是专司降霜洒雪的仙子。这年九月十四日,她 下凡来到人间,站在青要山中心最高峰上,手抚一把 七弦琴,清音徐出,霜粉雪花随着颤动的琴弦飘然而 下,洒在大地上,霜冻雪封,掩埋掉世间一切不洁。 于是,邪气污秽,山瘴毒雾,顿时消失,人们的灾灾 病病也就全无了。从那时起,每年三月十三日、九月 十四日,吴洁仙子要两次降霜。于是,九月霜,腊月 雪,来年三月又霜,六月大暑,周而复始,四季乃分, 百禾俱生。人们不仅能免灾祛病,而且可以丰衣足食 了。
聆听意境
这诗写的是深秋季节,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 辉的夜景。“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月白 霜清,给人们带来了寒冷的秋意。 写霜月,不从霜月本身着笔,而写月中霜里的素娥和 青女;青女、素娥在诗里是作为霜和月的象征的。 这样,诗人所描绘的就不仅仅是秋夜的自然景象,而 是勾摄了清秋的魂魄,霜月的精神。这精神是诗人从霜月 交辉的夜景里内烁的自然之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混浊 的现实环境里高标绝俗、耿介不随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的 深切愿望。 秋深了,树枝上已听不到聒耳的蝉鸣,辽阔的长空里, 时时传来雁阵惊寒之声。在月白霜清的宵夜,高楼独倚, 水光接天,望去一片澄澈空明。“初闻征雁已无蝉”二句, 是实写环境背景。这环境是美妙想象的摇篮,它会唤起人 们绝俗离尘的意念。正是在这个摇篮里,诗人的灵府飞进 月地云阶的神话世界中去了。后两句想象中的意境,是从 前两句生发出来的。
名词分释 (3)素娥:素娥是中国古代对月亮的 别称。在传说中亦是月中女神,即嫦娥。 上古时期天帝的女儿、后羿之妻,其美 貌非凡,本称姮娥,因西汉时为避汉文 帝刘恒的忌讳而改称嫦娥,又作常娥。 在神话传说中,嫦娥因偷食后羿自西王 母处求得的不死药而奔月成仙,住在月 亮上面的广寒宫中。
(4)斗:比赛
(5)婵娟:美好的样子
全诗解析
刚听到大雁南飞的叫声,蝉就不再叫了。 霜冷长天,深秋已至。
站在高台上,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
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 ,都不怕寒冷。
愈是在宵寒露冷之中,愈要争妍斗俏, 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初闻 征雁 已无蝉, ↗ → ↘ 百尺 楼台 水接天。 ↗ → ↗ 青女 素娥 俱耐冷, ↘ → ↘ 月中 霜里 斗婵娟。 ↗ → ↘


李商隐
初闻征雁 已无蝉,
(1)
百尺楼台水接天。
青女 素娥 俱耐冷,
(2) (3)
月中霜里斗 婵娟
(4)
(5)

伍 聆 听 意 境
肆 全 诗 解 析
叁 名 词 分 释
贰 作 者 简 介
壹 全 诗 概 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目 录
全诗概读


李商隐
初闻征雁 已无蝉,
(1)
百尺楼台水接天。
青女 素娥 俱耐冷,
(2) (3)
月中霜里斗 婵娟
(4)
(5)

作者简介 李商隐 ,(约813年-约858年), 晚唐著名诗人。 杜牧与他齐名,两人并称“小李 杜”,与李贺、李白合称 “三李” 。 在清代孙洙编选的《唐诗三百首》 中,收入李商隐的诗作32首,数 量仅次于杜甫(38首),居第二 位。 诗人从霜月交辉的夜景里发掘出来的自然之美,同 时也反映了诗人在混浊的现实环境里追求美好、 向往光明的深切愿望;是他性格中高标绝俗、耿 介不随的一面的自然流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