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5课 诗词五首导学案 语文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5课 诗词五首导学案 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5课 诗词五首导学案 语文版
④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秋风破屋”(板书)
(根据上下文语境揣摩语言,确定词语是否用的得当,这种阅读方法很好。在揣摩语言的基础上,再让学生齐读第一段,教师进一步强调朗读时要重点突出这些词语,注意体会其运用的妙处。)
⑵赏析第二诗节
①让学生描述看到茅屋被吹破,茅草飘飘扬扬挂在树梢上、洒落到低洼积水处时,作者是什么心情?
②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很自然引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③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祈求广厦”(板书)
④由此可见杜甫是怎样的一个人?
“忧国忧民”(板书)。
小结:
这正是诗人的伟大之处。他不仅只是写自己的不幸,而是推己及人,想到在这风雨之夜,普天之下还有更多象他这样处于困苦(或者更糟糕)的境地,这使读者眼前为之一亮。
第25课 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并积累文中重点实词,了解作者与课文有关的常识,背诵并默写。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体会含义,理解主题,品味诗的意境,提高诵读和欣赏诗词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反复吟诵课文,理解十个内容,把握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识记并积累文中重点实词,了解作者与课文有关的常识,背诵并默写。
先让学生齐读,并提醒学生在齐读时注意字的读音,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学生齐读完后,教师指正解读并纠正字音。
齐读之后,再让一个同学单独朗读。学生读完,教师应肯定其能根据诗歌感情的需要处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优点。
最后,教师进行范读。(要注意读得声情并茂、抑扬顿挫,使课堂气氛达到一个小高潮。)
二、研读赏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 25 诗词五首导学案 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25 诗词五首导学案 语文版

诗词五首单元絮语:本单元有五课。

前四篇为游记,均为名家所作。

柳宗元、苏轼为唐宋八大家,徐霞客是著名的地理学家,袁宏道是明公安派的代表人物。

诗词五首分别出自唐宋的五位作家之手,风格多样,有古风、格律诗、词,展示了我国古典诗歌的多样性。

25、诗词五首一、整体感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的重要作品,也是历代传颂的名篇。

这首诗是杜甫在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八月,住在成都草堂时写作的。

这一年正是唐九节度使围攻相州大败后的第二年,战争还在各地继续进行着,人民流离失所。

杜甫在经历了十年悲辛潦倒的长安生活后,又经历了五六年“安史之乱”的颠沛流离生活,到了成都住在草堂,总算暂时安定下来了。

他自己此时虽然贫病将迫,但却时时关怀着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

茅屋,指成都草堂。

《过故人庄》是一首语言平淡质朴的田园风光的咏唱,又是一首语义深醇幽远的饱含农家乐趣、充满对友人情意的咏唱。

诗人在平实的语言中,把真切的叙事、真实的写景和真挚的抒情结合在一起,犹如朴实的农人在农家田舍亲切平易地话家常一样,将一幅栩栩如生的农村景致风俗和人情的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

《游山西村》这首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当时诗人罢官闲居,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市)镜糊的三山乡。

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

诗中记叙了当地的风俗,饶有兴味。

《渔家傲》这首词和作者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北宋的主要边患有辽和西夏。

由于宋王朝的畏敌退让,他们得寸进尺,侵扰不已。

1040年到1043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等职,抵抗西夏侵略。

在这样的生活基础上,诗人写出这篇绝妙好词来。

《浣溪沙》是词人远谪黄州、抱病游清泉寺所作。

二、字词积累怒号.(háo)三重.(chóng) 塘坳.(āo)大庇.(bì)突兀.(wù)布衾.(qīn)足鸡豚.(tún)鸡黍.(shǔ)蕲.水(qí)无再少.(shào)三、篇章透视1、层次结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诗可分为四段,第一段,写狂风破屋的情景。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导学案含答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导学案含答案

《诗词五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了解“诗圣”杜甫及其作品。

3.明白得诗歌的要紧内容,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学习重难点】1.明白得文章的要紧内容,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温故互查】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挂罥.()塘坳..()丧.乱()2.通过查找资料,将下面空白补充完整。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作者,代诗人,字,自号。

作品有“三吏”:《》《》《》,“三别”:《》《》《》。

【设问导读】1.熟读诗歌,用现代汉语简述诗歌的要紧内容。

2.同桌彼此梳理全诗,划分诗歌的结构,并用四字词语归纳每节内容。

3.找出诗歌中抒发情感的句子,并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

【当堂检测】1.说明以下诗句中的加点字。

1)八月秋高风怒号..怒号:__________2)俄顷..风定云墨色俄顷:__________3)秋季漠漠向.昏黑向:__________2.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

永夜沾湿何由彻!3.这首诗中所表现的时刻是,事件是,从诗中的一个词语“”可看出诗的时期背景是。

【巩固练习】1.别离归纳前三节诗的内容。

第一节:______________第二节:_______________第三节:_______________2.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_______ _的情思,发出“,”的感慨,这种精神值得咱们学习。

【拓展延伸】1.搜集咱们学过的杜甫的诗,将本诗与《春望》相较较,试分析两首诗在表现手法和抒发情感方面的异同。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第二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过故人庄》和《游山西村》2.把握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

3.明白得两首诗歌的要紧内容,把握其主题。

4.明白得《游山西村》中包括的深刻人一辈子哲理。

【学习重难点】1.明白得诗歌的要紧内容,把握诗歌主题。

2.明白得《游山西村》中包括的深刻人一辈子哲理。

【温故互查】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黍.()豚.()薪.水()再少.()2.通过查找资料,将下面空白补充完整。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25 诗词五首 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25 诗词五首 导学案

25 诗词五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2、学习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3、背诵并默写古诗【精读文本】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预习导学】1、赤壁简介: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

2、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三国形成时期,、联军于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败军队,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著名战役。

3、诗人杜牧:杜牧,代诗人,字,号,人称“小杜”,和并称“小李杜”。

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

他的近体诗则文辞清丽、情韵跌宕见长。

史载杜牧胸怀大志,知军事、好议兵,曾为《孙子兵法》作注。

4、杜牧名句:烟笼寒水月笼沙,。

(《泊秦淮》)天阶夜色凉如水,。

(《秋夕》)南朝四百八十寺,。

(《江南春》)借问酒家何处有,。

(《清明》)停车坐爱枫林晚,。

(《山行》)一骑红尘妃子笑,。

(《过华清宫绝句》)【学习研讨】5、学习怀古咏史诗的赏析方法:(1)、要弄清史实,作者“怀”什么“古”(2)、要分析写法,特别要注意分析典故(3)、要领悟感情,作者在怀古中表达了什么感情6、按照上述方法再读品味诗歌,思考以下问题:(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2)这里的“东风”和“二乔”仅仅是自然界的东风和东吴的两位美女吗?(3)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拓展学习】7、比较阅读咏史·赤壁胡曾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1)、杜牧的《赤壁》与胡曾的《咏史·赤壁》吟咏的都是三国时候赤壁之战的历史,而两位作者对“周郎”的态度并非一致,其中区别何在?(2)、杜牧诗前两句写了什么?与胡曾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3)、如果你是史学评论家,你如何评价“周郎”?8、比较阅读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诗词五首》导学案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

《诗词五首》导学案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

《诗词五首》导学案【学习目标】掌握五首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情感。

【重点难点】1.品味诗歌的语言,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

2.在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学习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边塞诗”“咏志诗”等都大放光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几类体裁的诗歌中的五首。

一、预习自测1.借助注释,给加点的字注音。

庐.( ) 搔.( ) 簪.( )戟.( ) 殷.勤( ) 长嗟.( )2.文学常识。

(1)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东晋文学家、诗人。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

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2)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

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的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内容深刻。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多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极强的表达能力。

(3)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

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有“诗鬼”之称。

他的诗常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表达自己以死报国的决心和建功立业的壮志。

(4)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5)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宋代女词人。

25.诗词五首(导学案)

25.诗词五首(导学案)

镇南中学“初中语文课堂问题情境创设与学生有效课堂活动的研究”课题小组第25课诗词五首八年级()班学生姓名:第一课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习目标:1.掌握字音、字义。

2.理解诗句意思,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

3.能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诗歌。

4.学会赏析诗歌的一般方法。

课前预习:1.积累文体知识。

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律诗共八句,分四联,即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绝句只有四句句,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绝句,简称五绝;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2.走近作者。

杜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因曾居住于长安城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杜少陵,因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人又称他为杜工部,因其诗歌成就,还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他的诗歌大多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代表作品有“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他与唐代另一位大诗人李白齐名,并称“李杜”。

3.准确认读下列字词。

怒号.(háo )三重.(chóng )挂罥.(juàn)长.(cháng)林梢布衾.(qīn )塘坳.(ào )何由彻.(châ)见.(xiàn )此屋4.熟读课文,填空。

(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3)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课堂导学:1.朗读课文,解释字词。

号:吼挂罥:挂住,缠绕忍:狠心向:渐近,靠近俄顷:一会儿彻:彻晓,到天亮足:值得安:如何,怎么;安稳见:同“现”,出现2.朗诵比赛。

(以小组为单位)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小组对抗:一组说原句,另一组说意思,看哪一组说得最好)。

4.赏析诗歌。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之赤壁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之赤壁导学案







思 与


配乐范读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使学生爱上诗词鉴赏课,效果很好。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
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
一页风云散,变幻了时空,
但是,
岁月却带不走
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今天,我们就随杜牧一起走近那些历史风云人物!
要点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
教师评点。
资料链接:
这是一首咏史诗。杜牧好谈兵论战,虽有巨大的政治抱负,却处于晚唐那样一个无可作为的环境中,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在这首诗歌中,诗人见解独到,不以成败论英雄,把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胜利归于东风,把周瑜的成功归为偶然机遇,有悖于史家的评论,其用意恐怕在于借史事,吐露心中的抑郁不平了。
【知识链接】
1、题解:本诗选自《樊川文集》。这是一首咏史诗。赤壁之战发生于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十月,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34岁的东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人经过赤壁时,有感于历史,借题发挥,写下了这首怀古咏史之作。
【问题导读】朗读
5、把握本首诗的主题:
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折戟”这件古物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诗人不以成败论英雄,把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胜利归于东风,把周瑜的成功归为偶然机遇),抒发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当堂训练】
1、背诵全诗。
2、《赤壁》中生发对前朝人物和事迹无限感慨的诗句是:,

【教师导入】
播放歌曲《历史的天空》,将学生带入战争的特定情境中去。
1、投影内容,听配乐范读《赤壁》。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游山西村》教案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游山西村》教案语文版

1教学目标1、体味诗歌的内涵。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学情分析.学生已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进一步体味中国古诗的魅力。

3重点难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介绍作业及写作背景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

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

乾道八年,入四川宜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

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

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

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关山月》《书愤》《示儿》等篇均为世所传诵。

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

《游山西村》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当时诗人罢官闲居,住在山阴镜湖的三山乡。

“山西村”即三山乡西边的村落。

活动2【讲授】课堂赏析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

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

腊酒,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

浑,酒水混浊,指酒的质量不好。

古人饮米酒,需要滤去酒酿(酒糟),方为清酒。

未经过滤的则为浊酒。

豚,是小猪。

足鸡豚,意谓鸡豚足。

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

读了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

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第25课《诗词五首》教学案 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第25课《诗词五首》教学案 语文版

25.诗词五首第一课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熟读并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过故人庄》。

2.诵读诗词,品味诗中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3.反复诵读,体会诗歌准确生动的语言。

【学习目标】1.诵读诗词,品味诗中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准确生动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上学年,我们分别学了《诗五首》和《诗词五首》,初步感受了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诵诗应该是个长期坚持不懈的过程,是一个习惯。

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古代诗歌的学习,继续徜徉在诗歌的古风古韵中。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

因曾居住于长安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杜少陵”,因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又称他为“杜工部”,因其诗歌成就,被后人尊为“诗圣”“诗史”。

代表作品有《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著有《杜工部集》。

2.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挂罥.(juàn)塘坳.(ào)丧.乱(sāng) 突兀.(wù)3.理解词义。

怒号:大声吼叫。

挂罥:挂住,缠绕。

塘坳:池塘和洼地。

丧乱:战乱。

这里指安史之乱。

4.朗读诗句,注意下列句子节奏。

(1)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2)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5.了解诗的内容(1)学生齐读,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三、合作探究1.“八月秋高……飘转沉塘坳。

”一节写秋破屋之情景。

这段诗中用了几个动词?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明确:“号”“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等动词,突出了风之大,受害之重,隐隐地表现了诗人愁苦、无奈的心情。

2.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5《诗词五首》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5《诗词五首》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

25 诗词五首【学习目标】1.指导学生把握古代诗词的多种体裁。

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并能默写这五首诗词和曲。

2.领会诗的意境和语言形式特点。

(重点)3.体会蕴涵在诗词中的感情和思想。

(难点)【学法指导】多媒体综合教学法、诵读法、点拨法、问答法的综合运用。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新课导入: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

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板块一知识卡片1.文体简介(1)歌:即歌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后的乐府诗多题名为“歌”或“行”,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区别不大,后代便有“歌行”一体。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2)词:又称长短句、曲子词、诗余等。

是配合乐曲而填写的歌词。

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调或词牌。

词调又一般把第一段称为上阕或上片,第二段称为下阕或下片。

知识板块二自读感悟2.自读五首诗词,结合背景领会诗词表达的感情。

3.提出不懂的问题。

合作探究生成新知知识板块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释题。

为:被;歌:古诗体例,指铺叙,记述;意思是“茅屋被秋风所破坏”。

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2.走进作者。

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

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过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

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亦称“老杜”。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3.了解背景。

公年759年,关内大饥,杜甫弃官西行至成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公元761年春。

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

杜甫流寓成都三年,靠亲戚朋友帮助维持生活。

这年春天,诗人求亲告友,好不容易在成都西郊七里的浣花溪边找到一块荒地,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个栖身之所。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 诗词五首导学案(无答案) 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 诗词五首导学案(无答案) 语文版

诗词五首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文中有关的文学常识。

2.了解本诗的内容,背诵、默写诗歌。

3.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学习重点难点】1.了解本诗的内容,感受本诗语境。

2.背诵、默写这首诗。

【导学指导】一、知识链接1.走近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他七岁会做诗,十四五岁时称誉时辈,20岁开始历时十年以上的壮游,先南游吴、越,后北游赵、齐。

35岁到长安应试,落第后居长安十年。

安史之乱,携家逃难。

后友人严武镇蜀,保荐他当了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人称他为“杜工部”。

后因成都战乱,又迁到夔州,过着贫穷的生活,最后病逝于湘水的一条破船上。

杜甫诗现存1400多首,这些诗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落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成为唐代社会的形象历史,历来被称为“诗史”。

其诗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2.本诗的写作背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漂泊西南时居住在成都浣花溪畔时的作品。

经过“安史之乱”,颠沛流离的杜甫在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搭了几间茅屋遮身度日,然而茅屋难抵狂风大雨的袭击,茅草被风吹走,屋漏难以入眠,作者感慨万千,作此诗篇。

二、阅读感知,整体把握1.字词积累怒号()三重茅()挂罥()塘坳()布衾()大庇()突兀()2.听录音或教师范读,说说这首诗记叙了什么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3.自由朗读诗歌,找出你最喜欢、最令你感动的诗句,并在小组内交流。

4.这是一首较长的叙事诗,共四段,前面叙事,后面抒情,中间细小议论。

全诗围绕“茅屋为秋风所破”这一线索展开,请说说每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知识小结】【基础训练】1.本诗运用了描写、叙事、抒情的手法,试各找出一个例句加以分析。

2.诗中“归来倚杖自叹息”,你认为诗人在叹息什么?【拓展训练】写出本诗主旨,作简单赏析。

【总结反思】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领会作者的情感。

2.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意象。

八年级语文上册 25《诗词五首》(第2课时)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新版)语文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

八年级语文上册 25《诗词五首》(第2课时)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新版)语文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
2、《浣溪沙》上阙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画面有何特点?
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在啼叫。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3、下阙转入抒怀,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由西流的溪水,想到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阅读《渔家傲》,回答问题。
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此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或转机,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利用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所掌握的知识,认真完成练习题,达到以练促学的目的。
学生
自评
小组
评价
教师
评价
学而时习之 不亦悦乎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自主·合作·探究 互助·相长·共享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
诗词五首
序号
日期
执笔
八年语文组
审核
眉山(今属某某)人。苏洵子,苏辙兄。嘉佑进士。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课题
《诗词五首》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课




1、了解作者与课文有关的常识,背诵并默写。
2、反复吟诵课文,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1、陆游(1125-1210),南宋伟大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现某某省某某市)人,做过宝章阁待制。幼年时正当金兵向南入侵,随家逃难,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年时期,曾到某某、某某一带,参加军队生活,前后九年,进一步激发了爱国激情,对他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由于他坚决主X抗战,政治上经常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爱国诗人陆游在政治斗争中,屡受统治集团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但他坚持抗金主X,始终不渝。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25《诗词五首》学案 (新版)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25《诗词五首》学案 (新版)语文版

25.诗词五首学习目标1.解诗歌文体知识,反复诵读并背诵诗词,在诵读中领会诗词,了解诗词所写的内容。

品味诗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反复朗读背诵,把握诗歌节奏,理解品味诗意,赏析名句。

3.激发阅读欣赏诗词的兴趣,感受我国古代诗词的魅力,提高诵读和鉴赏能力。

学法指导:了解诗歌文体知识,熟记作者的朝代,字,号,及作品出处。

反复诵读并背诵默写诗词,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在诵读中领会,品味诗意,了解诗词所写的内容及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

自主学习1.文体链接:歌,即歌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

汉魏以后的乐府诗多题名魏“歌”或“行”,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区别不大,后代便有“歌行”一体。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词,又称长短句、曲子词、诗余等。

是配合乐曲填写的歌词。

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调或词牌。

双调词一般把第一段称上阕或上片,第二段称下阕或下片。

词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派别。

“婉约派”语言清新、含蓄,情思曲折而真切;风格委婉,绮丽。

代表人物为李清照、温庭筠;“豪放派”语言畅达流利,直抒胸臆;风格豪迈奔放,意境雄奇阔大。

由北宋诗人苏轼开创,经南宋诗人辛弃疾发展而推向高峰。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挂罥.( ) 塘坳.( ) 突兀.( ) 鸡黍.( )羌.管( ) 人不寐.( ) 场圃.( ) 唇.焦( )3.下面对加点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忍.能对面为盗贼(狠心) B.安.得广厦千万间(怎么)C.还来就.菊花(靠近,还有不邀自来的意思) D.休将白发唱黄鸡..(农民散养的土鸡)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B.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C.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D.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5.根据提示填写古诗文。

(1)心系天下是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理想,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之雁门太守行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之雁门太守行导学案

《雁门太守行》导学案“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路上。

”梦与欠人生若无梦,终世如鸿荒。

——祝允明《春日醉卧戏效李白》纵观李贺其人其诗,我相信所有人都会下此论定:他大概是活得极其不快乐的。

而其难以快乐起来的缘故,我总结下来,大致有两点:其一是仕途的阻遏,其二便是疾病的摧残。

同中国历朝历代(包括现今?)绝大多数读书人一样,李贺虽少小便酷嗜《楚辞》、乐府、六朝小说、游仙诗和宫体艳词,对于道书与佛典也颇有钻研,然而及至束发之年,他便回归儒家经世致用之术,希求考得功名,进而建功立业。

这与中国文人青山青史两留名的人生理想显然是一致的,“青山青史”便是立言立功。

而这样一种抱负与抱负落空时的愤懑凄楚也常见诸李贺应进士试受挫回昌谷闲居时的诗中,以下择其一首: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诗歌上半篇的豪言壮语无疑充分彰显了这样一种豪迈到有点可笑的少年意气,乍读之下估计所有人都要以为他是要弃笔从戎了?暂且不说他一副“柔肌脆骨”哪经得如此折腾,更不必提他因为“名讳”事件连致身显达的梦都破碎了,值此之际,再发此高调言论,想来不过是用宏大的场景来掩埋自己萎缩的悲哀?如此再读下半篇便能解嘲式地会心一笑了吧。

除了欲求功名而不得的苦闷,裹卷着李贺的还有其羸弱的身躯。

《昌古读书示巴童》中的“虫响灯光薄,宵寒药气浓。

”,《伤心行》中的“咽咽学楚吟,病骨伤幽素。

”,《示弟》中的“病骨犹能在,人间底事无。

”可以想见,李贺当时生活的主要功课就是病痛与服药,这样一种早衰的迹象会同此公显然很是抱歉的外表,想必已将之驱入一种人寿短促的忧惧之中。

骆师在课上常说在中国人的传统认识里“生命永远是个自然长度”——也正是这样一种意底牢结使得李贺在惧怕着前方那种逐渐吞噬着时间的必然性的同时,不禁感喟自己在如许短促的命途中,竟无法留下任何功业——同样是骆师说的:“这是一种生命不能得以展开的悲伤。

【精品】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第25课《诗词五首》学案

【精品】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第25课《诗词五首》学案

课题25、诗词五首学习目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过故人庄》1.注意“挂罥、突兀、轩”等字的书写。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体会诗歌情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推己及人,关心民生疾苦;《过故人庄》诚挚的友谊。

《游山西村》、《渔家傲》、《浣溪沙》1.注意“豚、嶂、寐、浸”等字的书写。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诗歌情感:《游山西村》对农村生活的热爱;《渔家傲》将士们建功立业的气概和思乡之情;《浣溪沙》老当益壮要奋发进取的精神。

学习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习难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备注布置预习1.根据拼音写汉字:guàjuàn()táng ào()bùqīn()yǐzhàng ( ) tūwù()xuān ( ) chǎng pǔ()具鸡shǔ( )2.了解诗人杜甫和孟浩然的文学常识。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者,代著名诗人,世人称为,后人又称其作品为,因为他的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

(2)《过故人庄》选自《》,作者,唐代著名的田园山水诗人,诗与王维齐名,人称。

3.反复诵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过故人庄》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你有怎样的疑惑?第一课时一、预习展评二、出示学习目标学生记录预习过程中的问题学生展评预习成果教师明确1.注意“挂罥、突兀、轩”等字的书写。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体会情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推己及人,关心民生疾苦;《过故人庄》诚挚的友谊。

三、合作探究预设问题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预设问题二:《过故人庄》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四、精讲点拨预设问题: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5课《诗词五首》表格式导学稿 (新版)语文版-(新版)语文版初中八年级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5课《诗词五首》表格式导学稿 (新版)语文版-(新版)语文版初中八年级

《诗词五首》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自主·合作·探究互助·相长·共享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业精于勤行成于思
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稿班组号学生某某: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自主·合作·探究互助·相长·共享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业精于勤行成于思
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稿班组号学生某某: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自主·合作·探究互助·相长·共享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业精于勤行成于思
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稿班组号学生某某: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自主·合作·探究互助·相长·共享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业精于勤行成于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④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秋风破屋”(板书)
(根据上下文语境揣摩语言,确定词语是否用的得当,这种阅读方法很好。在揣摩语言的基础上,再让学生齐读第一段,教师进一步强调朗读时要重点突出这些词语,注意体会其运用的妙处。)
⑵赏析第二诗节
①让学生描述看到茅屋被吹破,茅草飘飘扬扬挂在树梢上、洒落到低洼积水处时,作者是什么心情?
四、课堂练习
假如你是一位电视剧编剧(导演),打算写(导)一部有关杜甫的历史剧,结合此诗,你准备设计一些情节和画面,请进行合理的想象,把有关的画面描写出来,并适当加入主人公动作、神态的描写。(用多媒体打出课堂练习内容。该作业以“奇思妙想”为主题,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感知的新情境,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活化了所学的知识,起到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也可以要求学生课下进行专门的习作创作。)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无论从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我采取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再附以“揣摩语言”的方式,进而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一、初步感知
(指导学生领会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局部则要求学生把握四节诗的情感分别是:痛惜、痛心、痛苦和忧国忧民,以确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与各节的语气。这时用多媒体打出杜甫草堂凄冷的画面并配以二胡独奏《江河水》音乐。)
②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很自然引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③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祈求广厦”(板书)
④由此可见杜甫是怎样的一个人?
“忧国忧民”(板书)。
小结:
这正是诗人的伟大之处。他不仅只是写自己的不幸,而是推己及人,想到在这风雨之夜,普天之下还有更多象他这样处于困苦(或者更糟糕)的境地,这使读者眼前为之一亮。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体会含义,理解主题,品味诗的意境,提高诵读和欣赏诗词的能力。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讨论法、启发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查阅课文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甫的一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用多媒体在字幕上打出题目)大家都知道,唐朝有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位是李白,他是浪漫主义诗人,人们把他叫做“诗仙”;再一位就是杜甫,他是什么诗人?(学生回答:现实主义诗人。)人们叫他为——?(学生回答:“诗圣”。)(用多媒体打出杜甫的画像。这里我运用了1962年邮电部发行的纪93《杜甫诞生1250周年》两枚邮票。邮票上不仅有杜甫画像和杜甫草堂,还有郭沫若、朱德对杜甫的评价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第25课 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并积累文中重点实词,了解作者与课文有关的常识,背诵并默写。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体会含义,理解主题,品味诗的意境,提高诵读和欣赏诗词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反复吟诵课文,理解十个内容,把握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识记并积累文中重点实词,了解作者与课文有关的常识,背诵并默写。
⑴、赏析第一诗节
①作者是如何描述秋风的?(学生很快回答出来“怒号”。)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凶猛”等词语,有何区别?
“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又运用了拟人化手法。
②“卷”和“吹”相比,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好在哪里?
“卷”字好在很形象化,有力度。
③后面的动词有哪些?用法有什么源自处?后面还有“飞”—“洒” —“挂 ” —“飘转” —“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画面。
③群童为何抱茅?
本身也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回家当柴烧。当然也不排除调皮成分,但是也有更深层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如其说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生社会的气,狠动乱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
④“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所以此句应该用叹息的声音读出来:归来倚杖自—叹—息—。
⑤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群童抱茅”(板书)
⑥如果在此时加上作者的动作、神态该怎么加?并体会其意境。(学生跃跃欲试,畅所欲言,回答异彩纷呈,课文分析达到一个小高潮。)
(3)赏析第三诗节
过渡问题:茅屋被吹破之后,最怕的是什么?(学生回答:下雨)
①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夜雨湿屋”(板书)。
②看看第三段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赏析一下。
先让学生齐读,并提醒学生在齐读时注意字的读音,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学生齐读完后,教师指正解读并纠正字音。
齐读之后,再让一个同学单独朗读。学生读完,教师应肯定其能根据诗歌感情的需要处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优点。
最后,教师进行范读。(要注意读得声情并茂、抑扬顿挫,使课堂气氛达到一个小高潮。)
二、研读赏析
然后启发学生,谁能再说出一些杜甫忧国忧民的名句?(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和另一篇杜甫描写安史之乱的诗《石壕吏》中的有关句子,进一步感受他忧国忧民的博大思想。要用多媒体打出有关诗句。)
在此基础上,可再补充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等例句。(用多媒体打出有关诗句)并向学生说明忧国忧民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他们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
“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破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很硬,并且还破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体会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锤炼功夫。
⑷赏析第四诗节
①面对“夜雨湿屋”,作者此时的表现是什么?(学生回答:长夜沾湿何由彻?)
诗人心情着急、发怒,无可奈何。作者在此段中没有一个字描写他的心理活动,但是能让读者体会得到这种心情。
②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诗人着急,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