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模板 (70)《马说》中“石”怎么读更妥?
韩愈《马说》原文及翻译注释
韩愈《马说》原文及翻译注释篇一:古文《马说》拼音及解释整理马说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mǎshuō马说hányù韩愈shìyǒubólèránhòuyǒuqiānlǐmǎqiānlǐmǎchánɡyǒuérbólèbùchánɡyǒu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ɡùsuīyǒumínɡmǎzhīrǔyúnúlìrénzhīshǒupiánsǐyúcáolìzhījiānbùyǐqiānlǐ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chēnɡyě称也。
mǎzhīqiānlǐzhěyìshíhuòjìnsùyìdànsìmǎzhěbùzhīqínénɡqiānlǐ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érsìyěshìmǎyěsuīyǒuqiānlǐzhīnénɡshíbùbǎolìbùzúcáiměibúwài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xiànqiěyùyǔchánɡmǎděnɡbùkědéānqiúqínénɡqiānlǐyě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cèzhībùyǐqídàosìzhībùnénɡjìnqícáimínɡzhīérbùnénɡtōnɡqíyì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zhícèérlínzhīyuētiānxiàwúmǎwūhūqízhēnwúmǎyéqízhēnbùzhī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mǎyě马也!一、原文译文二、词句解释篇二:马说原文及翻译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中考文言文试题—《马说》(7)
中考文言文试题—《马说》(7)
[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的词语。
(1)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 策之不以其道
(3) 安求其能千里也
(4) 一食或尽粟一石
2.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3.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题解]
第1题。
考查词语解释。
答案: (1)喂养或:通“饲” (2)驱使,鞭打 (3)怎么 (4)有时,或许
第2题。
考查句子翻译。
答案: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不识千里马啊!
第3题。
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答案: 作者借千里马被埋没,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强烈不满。
《马说》教案【8篇】
《马说》教案【8篇】《马说》教案篇一1、课前3分钟演讲2、课前起跑线——字词检测祇(zhǐ)骈(pián)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3、出示学习目标(1)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理解怀才不遇的感情。
(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翻译并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一、导入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荐。
他对春申君说:“您听说过千里马吗?有一匹千里马,已过拉车年龄。
有一天,它拉着盐车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盖弯屈,尾巴下垂,皮肤溃烂,汗水四溅,它实在拉不动了。
这时伯乐遇上了它,爱怜地抚摸它,为它哭泣,脱下衣服盖在它身上。
于是,千里马俯身喷气,仰头嘶鸣,声音直冲云霄。
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它看到伯乐了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经很久了,难道您就不想举荐我,让我像千里马一样,为您仰天嘶鸣吗?”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
现在,我们一块儿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教师板书课题)二、简介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
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盛称其“文起八代之衰”。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幼孤贫刻苦好学,德宗贞元八年进士。
曾任把控御史,因上疏请免关中赋役,贬为阳山县令。
后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迁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做过吏部侍郎,死谥文公,故世称韩吏部、韩文公。
是代古文运动领袖唐,与柳宗元合称韩柳。
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重气势。
韩愈才华出众,胸怀大志,却不为当时重用,虽业精行成,却难以施展,郁郁不得志。
本文借物说理,托物言志,以千里马的遭遇,讽喻当世不知用人,感叹自身怀才不遇。
三、正音正字祇(zhǐ)骈(pián)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四、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韩愈《杂说(四)》原文和翻译
韩愈《杂说四》原文和翻译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韩愈《杂说(四)》原文和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世有伯乐[1],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於奴隶人之手,骈死於槽枥之间[2],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3]。
食马者[4],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6],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7]!——选自东雅堂刊本《昌黎先生集》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被发现。
可是千里马虽然世代常有,而伯乐却不常有,因此虽然有不少好马,却只能在马夫手中受糟塌,最后接连不断地死在马厩之中,而不能以千里马著名。
那些千里马,一顿往往要吃尽一石小米。
可是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只是象对凡马一般地饲养它。
于是,那些好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可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们的骨力特长因此不能表现出来,这样,即使想与凡马一般也不可能,哪里还能叫它日行千里呢?(现在那些养马的人,自己不知道手中有千里马),因此驾驭时不能顺其本性;喂养时又不能给料充足,使它充分发挥才能;马虽然哀鸣,人却一点不懂得它的意思。
还拿着马鞭,煞有介事地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这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呢,还是确实不识千里马呢!【注释】[1]伯乐:春秋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字伯乐。
以善于相马著称(事见《战国策·楚策》、《庄子·马蹄篇》等),因此历来又作为善于识拔人才的代表。
[2]骈死:相比连而死。
糟枥:盛马饲料的器具叫槽,马厩叫枥,槽枥为并列复词,即指马厩。
[3]一食:数量词,犹言一顿。
马说拼音版_课题:《马说》
课题:《马说》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相关文言字词,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方法、价值观目标:培养合作精神,养成主动提问的习惯第一课时课前预习:一、文学常识积累1、走近作者韩愈:字,朝著名文学家,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作品都收在《》里。
《马说》是其《》中的第四篇。
2、“说”: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如课文《》。
3.基础知识(1)注音:祗()骈()尽粟()一石()槽枥()(2)解释字词祗:一食:虽:且:等:安:材:通:外见:策之:执策:课内探究一.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二.本文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
请同学们阅读思考,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是什么?2、千里马的才能不能实现的原因是什么?3、食马者的愚蠢无知都表现在哪些方面?4、背诵课文,说说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课堂练习翻译句子(1)不以千里称也(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3)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当堂检测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1.2小题。
1、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含义。
A 马之千里者()B 策之不以其道()C 名之而不能通其意()D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2、解释句子中“其”的含义。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课后练习1、找出下面句子的通假字(1)才美不外见。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食之而不能尽其材。
(4)其真无马邪?(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马之千里B、尽粟一石C、祗辱于奴隶人之手D、策之不以其道拓展训练请你写出含有“马”字的五个成语第二课时课前预习: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
《马说》赏析
《马说》赏析《马说》原⽂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马。
千⾥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称也。
马之千⾥者,⼀⾷或尽粟⼀⽯(dàn)。
⾷(sì)马者不知其能千⾥也。
是马也,虽有千⾥之能,⾷不饱,⼒不⾜,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妄求其能千⾥也?策之不以其道,⾷之不能尽其才,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临之,⽈:“天下⽆马!”呜呼,其真⽆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结构分析】 第⼀部分(第1段),提出论点。
第⼆部分(第2段),写千⾥马“才美不外见”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段),对⾷马者的⽆知进⾏痛斥,归纳中⼼。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唐代⽂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州市)⼈,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唐宋⼋⼤家”之⾸,中华五圣之⾸──⽂圣,继孔孟之后⼜⼀伟⼤的⽂学家。
少孤由嫂⼦郑⽒扶养成⼈,25岁进⼠及弟,后任监察御史。
贞元19年(803),京畿⼤旱,民不聊⽣,上书御史台论天旱⼈饥状,请免百姓徭役赋税,得罪德宗,被贬为阳⼭令。
元和初,名为国⼦博⼠。
元和⼗⼆年(817),从裴度平淮西吴元济,因功摺为刑部侍郎。
后⼆年,⼜因谏宪宗迎佛⾻,贬谪潮州刺史。
穆宗即位后,再度召回京师,任国⼦监祭酒,转兵部侍郎,后改吏部侍郎,再转京兆伊兼御史⼤夫。
后因与御史中丞李坤不合,复为兵部侍郎,吏部侍郎,长庆四年(824)⼗⼆⽉卒,时年57岁,谥号⽂,世称韩⽂公,穆宗为之辍朝。
韩愈在⽂学上,倡导“古⽂运动”,提倡散⽂,反对骈⽂,后⼈称他为古⽂运动的领袖,居“唐⼋⼤家”之⾸;在哲学上,极⼒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在教育上卓有成绩。
他的伟⼤成就和贡献,千百年来对我国⽂学发展产⽣着深远的影响。
他三岁⽽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
20岁赴长安考进⼠,三试不第。
25~35岁,他先中进⼠,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3《马说》课时练习试题(含答案)
《马说》课时练一、语基达标训练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
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B.《马说》中的“说”在这里表叙述,本文述说的是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句话朗读节奏停顿的划分是正确的。
D.《马说》通篇是一个“比喻”:用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施展才华的机会,抒发了作者心中的愤懑不平。
2. 选择注音有错的一项是()A.一食或尽粟一石(石:dàn十斗为一石)B.不以千里称也(称:chēn称颂)C.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zhǐ同“只”)D.一食或尽粟一石(或:huò,有时)3. 选出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C.其真无马邪D.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4. 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马说》是一篇抒情文,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
B.由于“伯乐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好的牧马人,而且“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受无知小人的腌臜气。
C.表面说“食马者”不是伯乐,不懂马语,实则蕴含着怀才不遇的人面对愚昧专横的统治者,就是申诉也无用这一层意思。
D.全文以短句为主,行文流畅,颇有气势。
朗读时应注意“也”“而”“其”“呜呼”等词对调配语气、表达情感的作用。
5. 下列对文章《马说》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
B.本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C.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6. 下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并列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C.策之不以其道策:用鞭子打D.执策而临之临:靠近7. 下列句子中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C.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D.食之/不能尽其材答案:1.B2.B3.D4.A5.D6.D7.B二、语用能力提升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zhǐ)B.骈死于槽枥之间(pián)C.才美不外见(jiàn)D.一食或尽粟一石(shí)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同“祇”(只),只、仅]B.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马)一同死]C.策之不以其道(马鞭)D.执策而临之(面对)3.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名校版中考文言文专练韩愈《马说 杂说》对比阅读五篇
名校版中考文言文专练韩愈《马说/杂说》对比阅读五篇一、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乙】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①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②也。
将军宜枉驾③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选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①器:用作动词,器重,重视。
②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门)来。
③枉驾:屈尊,这是请别人到某处去时的客气话。
枉,委屈。
驾,车马。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2)食之不能尽其材材:(3)徐庶见先主见:(4)将军宜枉驾顾之之: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食或尽粟一石。
(2)由是先主遂诣亮。
3.【甲】【乙】两文段中统治者和刘备对于人才的态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1)犹,尚且(2)才能、才干(3)拜见、叩见(4)代词,代指诸葛亮2.(1)(千里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2)因此先帝就(去隆中)拜访诸葛亮。
3.【甲】文段中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文中的统治者对于“千里马”“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埋没、摧残人才;【乙】文段中的刘备听从徐庶的话,亲自去隆中拜访诸葛亮,而且一连去了三次,表现了刘备的善于纳谏和礼贤下士。
(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乙】当时先帝(刘备)驻扎在新野。
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是人间卧伏着的龙啊,将军是否愿意见他?”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
(旧文重发)王立群读“两千石(shí)”错了吗?
(旧文重发)王立群读“两千石(shí)”错了吗?
这一篇是两年以前写的,因为昨日听老虎的课,老虎读“一食或进粟一石(shí)”,下面有些老师诧异,于是想起了自己的这篇旧文。
王立群读“两千石(shí)”错了吗?
前一段写了一篇《“瓦迟”由何而来》,我的同学在文后留言说:“不足为奇了啊,现在央视上说别字的、读错音的多了去了,《百家讲坛》还有专家把'二千石(shí)’的石字读作(dàn)呢,一般人可以这样,专家就不能了!”看过之后,我有些糊涂。
教中学这么多年了,课本上的注音就是dàn,不仅在现代文中,就是在文言文中好像也没有分别,自己也从未去深究过,一直这么读下来了。
但是我相信我的同学是不会错的,因为他在大学的中文系里当老师,能写在我文后的评论中,一定是有根据的。
第二天上班,就和老虎谈这个问题,老虎说:“昨天王立群就读成两千石(shí)了。
”于是赶快查字典,古汉语字典里解释得很清楚,古代就没有“dàn”这个读音,王立群没有读错,而是我们大家这些年都读错了。
前两天又有博友问我这个问题,他的疑问和老虎一样:“还有'石’这个字,当作计量单位的时候应该念'旦’,可是连百家讲坛里面的王立群也念成石,搞不懂,莫非真的是字典老了。
”于是我把自己查的结果告诉他,并且附上我同学的留言。
我想一定还有许多人对这个读音有疑惑,还是写篇文章来正视听吧。
但是我不知道以后我如何去面对语文课本了,我若教学生读shí,那在考试中一定是不得分的,如果读dàn,岂不是误人子弟!
2007.6.16。
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6篇
女言女《马锐》杀夂及制锌6篇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6篇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1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zhi)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pi歸)死于槽(cao ) ^ (li)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u ) -5 ( dan \食(si)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i)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i)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an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i)之不能尽具材,鸣之而不能通具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r呜呼! 其真无马邪(ye) ?具真不知马也。
译文世上有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埋没,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薈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
这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不足,才能^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鸣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吧!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2马说文言文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zhl)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 3n)死于槽(&o)栃(li)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Ci)—石(d^n)。
食(si)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i)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i)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夕卜见(xi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i)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
初语课本中值得商榷的几处多音字等
初语课本中值得商榷的几处多音字等作者:张金林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10年第04期初语课本中值得商榷的几处多音字张金林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九年级《语文》上册中有几处字的读音需待商榷,现列举如下:1,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马说》一文第二段中有:“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此句中“石”音应读shi还是dan,教材中并没有注明。
但在1978年12月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注音:石dan,容量单位,10斗等于1石(在古书中读shi,如“二千石,万石”等)在1998年12月版的《古代汉语词典》中这样注音:石shi,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今读dan,《汉书·食货志上》“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
作为古代的容量单位,随着社会的发展,以“石”为计量单位的用途越来越少,人们对它的读音也越来越陌生而多有争议。
笔者以古音出来教学生,学生预习时一致读dian,并且拿出薛金星主编的《中学语文教材全解》来对证。
笔者窃以为既是古文,就应以古音为主,“石”音应读shi。
2,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小石谭记》一文第一段中有:“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蔓”字应读wan还是man?1978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注音为:①蔓wan,细长不能直立的茎:扁豆爬蔓儿了/顺蔓摸瓜。
②蔓man义同“蔓”wan,多用于合成词,组词有“蔓man 草”、“蔓生植物”等。
但学生拿的参考书有读wan的,也有读man的。
笔者根据词义认为应读wan音,但教材编写中却没有注明。
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故乡》一文83段中有:“杨二嫂发见了这件事,自己很以为功……”句中“发见”的“见”该读xian还是jian教材中未注明。
而1978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见”可以读xian,与“现”音同。
尤其与“发”组词时,常见“发现”组词,很少见“发见”这一词。
如果在教材中“见”读jian时,笔者认为应作出注释:发见jian,即“发现”之意,如读“发见xian”,那么“见”通“现”,在这里应为通用字。
课文《马说》的原文及注释
课文《马说》的原文及注释课文《马说》的原文及注释马说是唐代诗人韩愈所作,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的不满,对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祇辱一作:只辱)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者通:饲)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注释1、伯乐:孙阳。
春秋时人,擅长相(xi 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
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人。
3、而:表转折。
可是,但是。
4、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
故:因此。
虽:即使。
名:名贵的。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
祗(zhǐ):只是。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6、骈(pi n)死于槽(c o)枥(l )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骈,两马并驾。
《马说》原文及课下注释
《马说》原文及课下注释【课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死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注释】1、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
《杂说》共四篇,《马说》是第四篇。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
2、祗():只是。
3、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
骈,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
4、不以千里称:意思是不以千里马著称,即人们并不认识这是千里马。
5、一食:吃一顿。
6、或:有时。
7、食():通“饲”,喂。
下文“而食”“食之”的“食”都念“”。
8、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
9、且:犹,尚且。
10、策之:鞭打马。
策,马鞭子,这里是用鞭子打的意思。
11、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道,正确的方法。
12、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
指喂饱马,使它日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材,通“才”。
13、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14、临:面对。
15、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16、其真无马邪:真的没有(千里)马吗?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练习】1.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A.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B.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C.故虽有名马故时有物外之趣D.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2.根据下列提示填写相应的词句。
①表明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原因的句子是:②第三文字的中心句是:③引人深思,描绘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的句子是:④表达全文主旨的句子是:3.下面品析不准确的一项。
()A.文章共用十一个“不”淋漓尽致地揭露了“食马者”的无知与平庸愚妄。
B.第一、二、三段结尾的三个“也”,分别表达出痛恨、嘲讽的感情。
第23课《马说》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04 任务四:赏析形象,探究寓
活动1:美读精段, 语气
从
,我仿佛看到了一匹_
_的千里马
“骈死于槽枥之间。”—死马,显在的描写。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饿马,显在的描写。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冤马,隐在的描写。
这篇短文仅一百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唆。作者提到“千里马
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它) 其真无马邪(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表示推测语气,恐怕)
之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结构助词,的) 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标志)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
02任务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 经常有。因此,虽然有很名贵的马(即千里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中受到 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文体知识
(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
“韩昌黎”,谥号“文”,又称 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
“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 某些问题的观点,属于“杂
又称“韩吏部”。散文尤其著名, 说”的范畴,在这里可以理
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 解为议马、论马的文章。
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
”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
(1)直称,如“千里马”。正面提及,表述严正。 (2)暗称,如“名马”“马之千里者”。表述委婉, 虽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
(3)代称,如“是马也”。表意简洁含蓄。
04 任务四:赏析形象,探究寓
活动2:学习手法,探究寓意 本文通篇不离马,难道仅仅只是写千里马吗? 《马说》通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 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1)那文中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各比喻哪一类人?这三类人具有什么样的关系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不识人 才的统治者。千里马,只有遇到伯乐才能“以千里称也”。遇到食马者只能“食不 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人才只有遇 到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才能被赏识重用,充分发挥才能,遇到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只能终生被埋没。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3《马说》课件(共23张PPT)
翻译: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 来喂养它。
(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其:难道,表反问语气。 其:大概,表推测语气。 翻译: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形象生动叙“马”
四、研读课文
1、文中的千里马有怎样的遭遇?
(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 以千里称也。 (2)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
11. 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 12. 才美不外见(xiàn):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
见,同“现”,表露。 13.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犹,尚且。欲:想要,
要。等:相当。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 观条件允许。 14.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15. 策之不以其道:策:鞭打。之,指千里马,代词。 以其道:用(对待)它的办法。 16. 尽其材:发挥它的全部才能。材,同“才”,此指行 千里的才能。 17. 鸣之:(马)嘶鸣。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18. 执策:拿着马鞭。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之: 临视着马。临,从高处往下看。 19. 邪(yé):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20. 知:懂得。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
16
现实中的韩愈
科考遭遇 19岁第一次科考 落榜 21岁第一次科考 落榜 23岁第一次科考 落榜
25岁第四次
科考通过
仕考遭遇 26岁,一考不中 27岁,二考不中 28岁,三考不中
拜谒遭遇 三见丞相不得见 足三及门,而阍人 (守门人)辞焉
17
有种深刻的悲哀叫怀才不遇,
不平则鸣!!!
18
托物寓意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 《马说》(解析版)
专题21 课内重点文言文篇——《马说》(解析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
这是作者《杂说》四篇中的第四篇。
题目是后人加的。
⑵“说”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
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马”交代了本文议论的对象,“拉”提示了文体,意思是“说说、谈谈”。
“马说”即论马、谈马。
⑴[祗]同“衹(只)”,只、仅。
⑵[奴隶人]奴仆。
⑶[骈死](和普通马)一同死。
⑷[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⑸[槽枥]马槽。
⑹[不以千里称]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
⑺[一食]吃一次。
⑻[或]有时。
⑼[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⑽[食]同“饲”,喂。
下文“而食”“食之”中的“食”读音和意思与此相同。
⑾[外见]表现在外面。
⑿[见]同“现”。
⒀[且]犹,尚且。
⒁[策之]用马鞭赶它。
⒂[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⒃[不以其道]指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⒄[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
⒅[材]才能、才干。
⒆[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⒇[临]面对。
(21)[其真无马邪]真的没有千里马吗?(22)[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答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⑵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答案】千里马常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⑶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答案】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而著称。
⑷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答案】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⑸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答案】喂马的人却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⑹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美不外见。
【答案】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
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答案】想要跟普通的马同等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⑻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马说 韩愈
1辱:受屈辱 2祗:只是 3奴隶人:仆役 4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 5骈(pián):两马并驾 6骈死:并列而死 7 槽枥:喂牲口用的槽 8不以千里称也:意思是不以千里马著称,即人们并不认识这是千里马。 9 以:把。 10 一食:吃一顿。 11 或:或许,表猜测。 12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3 粟: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14 食(sì):通“饲”,喂养。 15 其:指千里马,代词。 16 是:这样,指示代词。 17 能:才能。 18外现:表现在外面 19 见,同“现”,表现;显现。 20 且:犹,尚且。 21 欲:想要。 22 等:等同,一样。 23 不可得:都做不到。 24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5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26策之:鞭打马 27 策:用鞭子打马 28 之:指千里马,代词。 29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办法。 30 道:正确的方法。 31 食之:食,通“饲”,喂养它。 32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33 材:通“ 才 ”,才能。 34 鸣:马叫, 35 之:无义。 36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37临:面对 38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39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 40 其(2):其实,表推测 41邪:同“ 耶 ”,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编辑本段写作背景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祖籍昌黎,人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幼年早孤,由嫂抚养。《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贞元十九年(803年)在担任监察御史期间,因天旱人饥,上书宽民徭免田赋,被贬为阴山令。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谏阻宪宗迎佛骨,几遭杀身之祸,后又贬为潮州(今属广东省)刺史,后遇赦回京任吏部侍郎,曾代理京兆尹。 韩愈是唐代文学改革“古文运动”的著名领袖,主张“文以载道”,反对浮华文风,提出“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和西汉古文的基础上,又加以创新和发展,是一种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革新精神的散文。韩愈被前人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古文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龙说》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古诗文一“石”定音
古诗文一“石”定音一看到“石”字,我们都会念“shí”。
当然,它还有一个读音,在现代文中作量词时读“dàn”。
若是在古诗文中,“石”字又该怎么读呢?先来看看这几个例子:一是199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马说》“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句,注释“石,十斗为一石,古音不改读,今读为dàn”;200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该课无注释;2010年、2018年语文出版社该课也无注释。
二是2003年语文出版社《强项令》“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句,注释“二千石,年俸二千石粮食。
石(shí),古代官俸的计量单位”。
三是2010年语文出版社《观刈麦》“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句,“石”没有拼音,注释“三百石,白居易当时做周至尉,年俸约三百石粮食”;2017年语文出版社该句“石”拼音“dàn”,注释不变。
以上涉及到两个出版社三篇诗文共七次,“石”读“shí”、“dàn”皆有。
那么,“石”字该如何辨音?笔者试摭浅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石”字本音读“shí”众所周知,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清代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里把“石”注为“常只切”,用拼音表示为“shí”。
元代黄公绍、熊忠撰《古今韵会举要》卷二十八入声:“汉志十斗曰石,凡称硕(通“石”)者,言其量也。
”古代,“石”用来表示官秩或俸禄,读“shí”,作为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作为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
这就是“石”的本音。
《康熙字典》是官方权威字典,其中“石”没有“dàn”的读法。
也就是说,“石”字一直到清代其正确读音还是“shí”。
再查看当前各种版本古汉语词典,都不收“dàn”的读音,如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与《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在读“dàn”的地方不收“石”字,分别在1332页与373页读“shí”时才出现此字;四川辞书出版社《古代汉语词典》与《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也在读“dàn”的地方不收“石”字,分别在732页与327页读“shí”时才有此字;甘肃教育出版社《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在读“dàn”的地方也没有“石”字,只在474页读“shí”时才标明此字。
新课标高考考纲规定必背64篇古诗文(带注音)
新课标高考考纲规定必背64篇古诗文〔带注音〕〔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篇目50篇1、孔子语录?论语十那么?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â)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鱼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gǒu〕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那么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那么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那么生而有不用也,由是那么可以辟〔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食〔shi〕,一豆羹〔gēng〕,得之那么生,弗〔fú〕得那么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
万钟那么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qiè〕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é〕我与〔yú〕?乡〔xiàng〕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向〔xiàng〕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qiè〕之奉为〔wéi〕之;乡〔xiàng〕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所识穷乏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知识,经典范文
《马说》中“石”怎么读更妥?
问:《马说》中关于“石”的发音,有读者回应:
(1)“一食或尽粟一石”的“石”,怎么读更妥?
首先学生手头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杨合鸣主编的双色版平装本2013.5重印,第477页,就明确标示“石”读dan。
其次,既然专家一再强调,没加注,就按现代规范的读法!那现代字典、词典都明确规定“石”做量词使用时读dan,那就读dan,无需再去纠结古代的读法,同时读dan还很“顺口”,否则“骑”“裳”等字又该惹来更多的争议之声了。
(2)如果是“应该读shi”,那后面的“至于、则”是不是与句子的意思不太符合?“至于、则”改为“而且、也”是否更符合句意?
答:(1)使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请认准“原编者王力、岑麒祥、林焘等,修订者蒋绍愚、唐作藩、张万起等”,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版本,目前最新的版本是2016年出的第5版。
这个比较权威。
这本字典“石”字只有一个音,就是shí。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新华字典》(第11版)规定“石”作为量词读dàn,但也明确指出,“在古书中读shí”。
《马说》是古书里的文章,读shí没有疑义。
至于其中的道理,请看相关文章《〈马说〉中“一食或尽粟一石”的“石”到底读啥?》
(2)原文中的“至于……则……”是承着上一句来的,因为上一句说的是《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两部现代汉语辞书,这里另起话头说古代汉语辞书,用“至于……则……”并无不妥。
2
经典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