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模板 (70)《马说》中“石”怎么读更妥?

合集下载

韩愈《马说》原文及翻译注释

韩愈《马说》原文及翻译注释

韩愈《马说》原文及翻译注释篇一:古文《马说》拼音及解释整理马说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mǎshuō马说hányù韩愈shìyǒubólèránhòuyǒuqiānlǐmǎqiānlǐmǎchánɡyǒuérbólèbùchánɡyǒu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ɡùsuīyǒumínɡmǎzhīrǔyúnúlìrénzhīshǒupiánsǐyúcáolìzhījiānbùyǐqiānlǐ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chēnɡyě称也。

mǎzhīqiānlǐzhěyìshíhuòjìnsùyìdànsìmǎzhěbùzhīqínénɡqiānlǐ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érsìyěshìmǎyěsuīyǒuqiānlǐzhīnénɡshíbùbǎolìbùzúcáiměibúwài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xiànqiěyùyǔchánɡmǎděnɡbùkědéānqiúqínénɡqiānlǐyě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cèzhībùyǐqídàosìzhībùnénɡjìnqícáimínɡzhīérbùnénɡtōnɡqíyì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zhícèérlínzhīyuētiānxiàwúmǎwūhūqízhēnwúmǎyéqízhēnbùzhī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mǎyě马也!一、原文译文二、词句解释篇二:马说原文及翻译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中考文言文试题—《马说》(7)

中考文言文试题—《马说》(7)

中考文言文试题—《马说》(7)
[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的词语。

(1)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 策之不以其道
(3) 安求其能千里也
(4) 一食或尽粟一石
2.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3.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题解]
第1题。

考查词语解释。

答案: (1)喂养或:通“饲” (2)驱使,鞭打 (3)怎么 (4)有时,或许
第2题。

考查句子翻译。

答案: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不识千里马啊!
第3题。

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答案: 作者借千里马被埋没,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强烈不满。

《马说》教案【8篇】

《马说》教案【8篇】

《马说》教案【8篇】《马说》教案篇一1、课前3分钟演讲2、课前起跑线——字词检测祇(zhǐ)骈(pián)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3、出示学习目标(1)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理解怀才不遇的感情。

(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翻译并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一、导入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荐。

他对春申君说:“您听说过千里马吗?有一匹千里马,已过拉车年龄。

有一天,它拉着盐车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盖弯屈,尾巴下垂,皮肤溃烂,汗水四溅,它实在拉不动了。

这时伯乐遇上了它,爱怜地抚摸它,为它哭泣,脱下衣服盖在它身上。

于是,千里马俯身喷气,仰头嘶鸣,声音直冲云霄。

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它看到伯乐了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经很久了,难道您就不想举荐我,让我像千里马一样,为您仰天嘶鸣吗?”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

现在,我们一块儿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教师板书课题)二、简介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

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盛称其“文起八代之衰”。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幼孤贫刻苦好学,德宗贞元八年进士。

曾任把控御史,因上疏请免关中赋役,贬为阳山县令。

后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迁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做过吏部侍郎,死谥文公,故世称韩吏部、韩文公。

是代古文运动领袖唐,与柳宗元合称韩柳。

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重气势。

韩愈才华出众,胸怀大志,却不为当时重用,虽业精行成,却难以施展,郁郁不得志。

本文借物说理,托物言志,以千里马的遭遇,讽喻当世不知用人,感叹自身怀才不遇。

三、正音正字祇(zhǐ)骈(pián)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四、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韩愈《杂说(四)》原文和翻译

韩愈《杂说(四)》原文和翻译

韩愈《杂说四》原文和翻译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韩愈《杂说(四)》原文和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世有伯乐[1],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於奴隶人之手,骈死於槽枥之间[2],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3]。

食马者[4],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6],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7]!——选自东雅堂刊本《昌黎先生集》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被发现。

可是千里马虽然世代常有,而伯乐却不常有,因此虽然有不少好马,却只能在马夫手中受糟塌,最后接连不断地死在马厩之中,而不能以千里马著名。

那些千里马,一顿往往要吃尽一石小米。

可是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只是象对凡马一般地饲养它。

于是,那些好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可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们的骨力特长因此不能表现出来,这样,即使想与凡马一般也不可能,哪里还能叫它日行千里呢?(现在那些养马的人,自己不知道手中有千里马),因此驾驭时不能顺其本性;喂养时又不能给料充足,使它充分发挥才能;马虽然哀鸣,人却一点不懂得它的意思。

还拿着马鞭,煞有介事地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这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呢,还是确实不识千里马呢!【注释】[1]伯乐:春秋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字伯乐。

以善于相马著称(事见《战国策·楚策》、《庄子·马蹄篇》等),因此历来又作为善于识拔人才的代表。

[2]骈死:相比连而死。

糟枥:盛马饲料的器具叫槽,马厩叫枥,槽枥为并列复词,即指马厩。

[3]一食:数量词,犹言一顿。

马说拼音版_课题:《马说》

马说拼音版_课题:《马说》

课题:《马说》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相关文言字词,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方法、价值观目标:培养合作精神,养成主动提问的习惯第一课时课前预习:一、文学常识积累1、走近作者韩愈:字,朝著名文学家,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作品都收在《》里。

《马说》是其《》中的第四篇。

2、“说”: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如课文《》。

3.基础知识(1)注音:祗()骈()尽粟()一石()槽枥()(2)解释字词祗:一食:虽:且:等:安:材:通:外见:策之:执策:课内探究一.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二.本文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

请同学们阅读思考,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是什么?2、千里马的才能不能实现的原因是什么?3、食马者的愚蠢无知都表现在哪些方面?4、背诵课文,说说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课堂练习翻译句子(1)不以千里称也(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3)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当堂检测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1.2小题。

1、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含义。

A 马之千里者()B 策之不以其道()C 名之而不能通其意()D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2、解释句子中“其”的含义。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课后练习1、找出下面句子的通假字(1)才美不外见。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食之而不能尽其材。

(4)其真无马邪?(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马之千里B、尽粟一石C、祗辱于奴隶人之手D、策之不以其道拓展训练请你写出含有“马”字的五个成语第二课时课前预习: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

《马说》赏析

《马说》赏析

《马说》赏析《马说》原⽂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马。

千⾥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称也。

马之千⾥者,⼀⾷或尽粟⼀⽯(dàn)。

⾷(sì)马者不知其能千⾥也。

是马也,虽有千⾥之能,⾷不饱,⼒不⾜,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妄求其能千⾥也?策之不以其道,⾷之不能尽其才,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临之,⽈:“天下⽆马!”呜呼,其真⽆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结构分析】 第⼀部分(第1段),提出论点。

第⼆部分(第2段),写千⾥马“才美不外见”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段),对⾷马者的⽆知进⾏痛斥,归纳中⼼。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唐代⽂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州市)⼈,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唐宋⼋⼤家”之⾸,中华五圣之⾸──⽂圣,继孔孟之后⼜⼀伟⼤的⽂学家。

少孤由嫂⼦郑⽒扶养成⼈,25岁进⼠及弟,后任监察御史。

贞元19年(803),京畿⼤旱,民不聊⽣,上书御史台论天旱⼈饥状,请免百姓徭役赋税,得罪德宗,被贬为阳⼭令。

元和初,名为国⼦博⼠。

元和⼗⼆年(817),从裴度平淮西吴元济,因功摺为刑部侍郎。

后⼆年,⼜因谏宪宗迎佛⾻,贬谪潮州刺史。

穆宗即位后,再度召回京师,任国⼦监祭酒,转兵部侍郎,后改吏部侍郎,再转京兆伊兼御史⼤夫。

后因与御史中丞李坤不合,复为兵部侍郎,吏部侍郎,长庆四年(824)⼗⼆⽉卒,时年57岁,谥号⽂,世称韩⽂公,穆宗为之辍朝。

韩愈在⽂学上,倡导“古⽂运动”,提倡散⽂,反对骈⽂,后⼈称他为古⽂运动的领袖,居“唐⼋⼤家”之⾸;在哲学上,极⼒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在教育上卓有成绩。

他的伟⼤成就和贡献,千百年来对我国⽂学发展产⽣着深远的影响。

他三岁⽽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

20岁赴长安考进⼠,三试不第。

25~35岁,他先中进⼠,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3《马说》课时练习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3《马说》课时练习试题(含答案)

《马说》课时练一、语基达标训练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

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B.《马说》中的“说”在这里表叙述,本文述说的是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句话朗读节奏停顿的划分是正确的。

D.《马说》通篇是一个“比喻”:用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施展才华的机会,抒发了作者心中的愤懑不平。

2. 选择注音有错的一项是()A.一食或尽粟一石(石:dàn十斗为一石)B.不以千里称也(称:chēn称颂)C.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zhǐ同“只”)D.一食或尽粟一石(或:huò,有时)3. 选出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C.其真无马邪D.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4. 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马说》是一篇抒情文,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

B.由于“伯乐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好的牧马人,而且“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受无知小人的腌臜气。

C.表面说“食马者”不是伯乐,不懂马语,实则蕴含着怀才不遇的人面对愚昧专横的统治者,就是申诉也无用这一层意思。

D.全文以短句为主,行文流畅,颇有气势。

朗读时应注意“也”“而”“其”“呜呼”等词对调配语气、表达情感的作用。

5. 下列对文章《马说》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

B.本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C.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6. 下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并列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C.策之不以其道策:用鞭子打D.执策而临之临:靠近7. 下列句子中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C.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D.食之/不能尽其材答案:1.B2.B3.D4.A5.D6.D7.B二、语用能力提升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zhǐ)B.骈死于槽枥之间(pián)C.才美不外见(jiàn)D.一食或尽粟一石(shí)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同“祇”(只),只、仅]B.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马)一同死]C.策之不以其道(马鞭)D.执策而临之(面对)3.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名校版中考文言文专练韩愈《马说 杂说》对比阅读五篇

名校版中考文言文专练韩愈《马说 杂说》对比阅读五篇

名校版中考文言文专练韩愈《马说/杂说》对比阅读五篇一、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乙】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①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②也。

将军宜枉驾③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选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①器:用作动词,器重,重视。

②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门)来。

③枉驾:屈尊,这是请别人到某处去时的客气话。

枉,委屈。

驾,车马。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2)食之不能尽其材材:(3)徐庶见先主见:(4)将军宜枉驾顾之之: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食或尽粟一石。

(2)由是先主遂诣亮。

3.【甲】【乙】两文段中统治者和刘备对于人才的态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1)犹,尚且(2)才能、才干(3)拜见、叩见(4)代词,代指诸葛亮2.(1)(千里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2)因此先帝就(去隆中)拜访诸葛亮。

3.【甲】文段中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文中的统治者对于“千里马”“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埋没、摧残人才;【乙】文段中的刘备听从徐庶的话,亲自去隆中拜访诸葛亮,而且一连去了三次,表现了刘备的善于纳谏和礼贤下士。

(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乙】当时先帝(刘备)驻扎在新野。

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是人间卧伏着的龙啊,将军是否愿意见他?”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

(旧文重发)王立群读“两千石(shí)”错了吗?

(旧文重发)王立群读“两千石(shí)”错了吗?

(旧文重发)王立群读“两千石(shí)”错了吗?
这一篇是两年以前写的,因为昨日听老虎的课,老虎读“一食或进粟一石(shí)”,下面有些老师诧异,于是想起了自己的这篇旧文。

王立群读“两千石(shí)”错了吗?
前一段写了一篇《“瓦迟”由何而来》,我的同学在文后留言说:“不足为奇了啊,现在央视上说别字的、读错音的多了去了,《百家讲坛》还有专家把'二千石(shí)’的石字读作(dàn)呢,一般人可以这样,专家就不能了!”看过之后,我有些糊涂。

教中学这么多年了,课本上的注音就是dàn,不仅在现代文中,就是在文言文中好像也没有分别,自己也从未去深究过,一直这么读下来了。

但是我相信我的同学是不会错的,因为他在大学的中文系里当老师,能写在我文后的评论中,一定是有根据的。

第二天上班,就和老虎谈这个问题,老虎说:“昨天王立群就读成两千石(shí)了。

”于是赶快查字典,古汉语字典里解释得很清楚,古代就没有“dàn”这个读音,王立群没有读错,而是我们大家这些年都读错了。

前两天又有博友问我这个问题,他的疑问和老虎一样:“还有'石’这个字,当作计量单位的时候应该念'旦’,可是连百家讲坛里面的王立群也念成石,搞不懂,莫非真的是字典老了。

”于是我把自己查的结果告诉他,并且附上我同学的留言。

我想一定还有许多人对这个读音有疑惑,还是写篇文章来正视听吧。

但是我不知道以后我如何去面对语文课本了,我若教学生读shí,那在考试中一定是不得分的,如果读dàn,岂不是误人子弟!
2007.6.16。

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6篇

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6篇

女言女《马锐》杀夂及制锌6篇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6篇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1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zhi)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pi歸)死于槽(cao ) ^ (li)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u ) -5 ( dan \食(si)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i)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i)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an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i)之不能尽具材,鸣之而不能通具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r呜呼! 其真无马邪(ye) ?具真不知马也。

译文世上有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埋没,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薈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

这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不足,才能^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鸣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吧!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2马说文言文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zhl)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 3n)死于槽(&o)栃(li)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Ci)—石(d^n)。

食(si)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i)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i)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夕卜见(xi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i)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

初语课本中值得商榷的几处多音字等

初语课本中值得商榷的几处多音字等

初语课本中值得商榷的几处多音字等作者:张金林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10年第04期初语课本中值得商榷的几处多音字张金林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九年级《语文》上册中有几处字的读音需待商榷,现列举如下:1,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马说》一文第二段中有:“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此句中“石”音应读shi还是dan,教材中并没有注明。

但在1978年12月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注音:石dan,容量单位,10斗等于1石(在古书中读shi,如“二千石,万石”等)在1998年12月版的《古代汉语词典》中这样注音:石shi,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今读dan,《汉书·食货志上》“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

作为古代的容量单位,随着社会的发展,以“石”为计量单位的用途越来越少,人们对它的读音也越来越陌生而多有争议。

笔者以古音出来教学生,学生预习时一致读dian,并且拿出薛金星主编的《中学语文教材全解》来对证。

笔者窃以为既是古文,就应以古音为主,“石”音应读shi。

2,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小石谭记》一文第一段中有:“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蔓”字应读wan还是man?1978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注音为:①蔓wan,细长不能直立的茎:扁豆爬蔓儿了/顺蔓摸瓜。

②蔓man义同“蔓”wan,多用于合成词,组词有“蔓man 草”、“蔓生植物”等。

但学生拿的参考书有读wan的,也有读man的。

笔者根据词义认为应读wan音,但教材编写中却没有注明。

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故乡》一文83段中有:“杨二嫂发见了这件事,自己很以为功……”句中“发见”的“见”该读xian还是jian教材中未注明。

而1978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见”可以读xian,与“现”音同。

尤其与“发”组词时,常见“发现”组词,很少见“发见”这一词。

如果在教材中“见”读jian时,笔者认为应作出注释:发见jian,即“发现”之意,如读“发见xian”,那么“见”通“现”,在这里应为通用字。

课文《马说》的原文及注释

课文《马说》的原文及注释

课文《马说》的原文及注释课文《马说》的原文及注释马说是唐代诗人韩愈所作,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的不满,对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祇辱一作:只辱)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者通:饲)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注释1、伯乐:孙阳。

春秋时人,擅长相(xi 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

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人。

3、而:表转折。

可是,但是。

4、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

故:因此。

虽:即使。

名:名贵的。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

祗(zhǐ):只是。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6、骈(pi n)死于槽(c o)枥(l )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骈,两马并驾。

《马说》原文及课下注释

《马说》原文及课下注释

《马说》原文及课下注释【课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死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注释】1、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

《杂说》共四篇,《马说》是第四篇。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

2、祗():只是。

3、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

骈,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

4、不以千里称:意思是不以千里马著称,即人们并不认识这是千里马。

5、一食:吃一顿。

6、或:有时。

7、食():通“饲”,喂。

下文“而食”“食之”的“食”都念“”。

8、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

9、且:犹,尚且。

10、策之:鞭打马。

策,马鞭子,这里是用鞭子打的意思。

11、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道,正确的方法。

12、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

指喂饱马,使它日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材,通“才”。

13、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14、临:面对。

15、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16、其真无马邪:真的没有(千里)马吗?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练习】1.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A.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B.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C.故虽有名马故时有物外之趣D.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2.根据下列提示填写相应的词句。

①表明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原因的句子是:②第三文字的中心句是:③引人深思,描绘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的句子是:④表达全文主旨的句子是:3.下面品析不准确的一项。

()A.文章共用十一个“不”淋漓尽致地揭露了“食马者”的无知与平庸愚妄。

B.第一、二、三段结尾的三个“也”,分别表达出痛恨、嘲讽的感情。

第23课《马说》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3课《马说》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04 任务四:赏析形象,探究寓
活动1:美读精段, 语气

,我仿佛看到了一匹_
_的千里马
“骈死于槽枥之间。”—死马,显在的描写。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饿马,显在的描写。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冤马,隐在的描写。
这篇短文仅一百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唆。作者提到“千里马
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它) 其真无马邪(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表示推测语气,恐怕)
之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结构助词,的) 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标志)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
02任务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 经常有。因此,虽然有很名贵的马(即千里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中受到 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文体知识
(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
“韩昌黎”,谥号“文”,又称 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
“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 某些问题的观点,属于“杂
又称“韩吏部”。散文尤其著名, 说”的范畴,在这里可以理
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 解为议马、论马的文章。
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
”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
(1)直称,如“千里马”。正面提及,表述严正。 (2)暗称,如“名马”“马之千里者”。表述委婉, 虽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
(3)代称,如“是马也”。表意简洁含蓄。
04 任务四:赏析形象,探究寓
活动2:学习手法,探究寓意 本文通篇不离马,难道仅仅只是写千里马吗? 《马说》通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 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1)那文中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各比喻哪一类人?这三类人具有什么样的关系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不识人 才的统治者。千里马,只有遇到伯乐才能“以千里称也”。遇到食马者只能“食不 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人才只有遇 到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才能被赏识重用,充分发挥才能,遇到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只能终生被埋没。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3《马说》课件(共23张PPT)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3《马说》课件(共23张PPT)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翻译: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 来喂养它。
(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其:难道,表反问语气。 其:大概,表推测语气。 翻译: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形象生动叙“马”
四、研读课文
1、文中的千里马有怎样的遭遇?
(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 以千里称也。 (2)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
11. 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 12. 才美不外见(xiàn):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
见,同“现”,表露。 13.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犹,尚且。欲:想要,
要。等:相当。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 观条件允许。 14.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15. 策之不以其道:策:鞭打。之,指千里马,代词。 以其道:用(对待)它的办法。 16. 尽其材:发挥它的全部才能。材,同“才”,此指行 千里的才能。 17. 鸣之:(马)嘶鸣。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18. 执策:拿着马鞭。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之: 临视着马。临,从高处往下看。 19. 邪(yé):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20. 知:懂得。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
16
现实中的韩愈
科考遭遇 19岁第一次科考 落榜 21岁第一次科考 落榜 23岁第一次科考 落榜
25岁第四次
科考通过
仕考遭遇 26岁,一考不中 27岁,二考不中 28岁,三考不中
拜谒遭遇 三见丞相不得见 足三及门,而阍人 (守门人)辞焉
17
有种深刻的悲哀叫怀才不遇,
不平则鸣!!!
18
托物寓意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 《马说》(解析版)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  《马说》(解析版)

专题21 课内重点文言文篇——《马说》(解析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

这是作者《杂说》四篇中的第四篇。

题目是后人加的。

⑵“说”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

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马”交代了本文议论的对象,“拉”提示了文体,意思是“说说、谈谈”。

“马说”即论马、谈马。

⑴[祗]同“衹(只)”,只、仅。

⑵[奴隶人]奴仆。

⑶[骈死](和普通马)一同死。

⑷[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⑸[槽枥]马槽。

⑹[不以千里称]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

⑺[一食]吃一次。

⑻[或]有时。

⑼[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⑽[食]同“饲”,喂。

下文“而食”“食之”中的“食”读音和意思与此相同。

⑾[外见]表现在外面。

⑿[见]同“现”。

⒀[且]犹,尚且。

⒁[策之]用马鞭赶它。

⒂[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⒃[不以其道]指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⒄[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

⒅[材]才能、才干。

⒆[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⒇[临]面对。

(21)[其真无马邪]真的没有千里马吗?(22)[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答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⑵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答案】千里马常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⑶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答案】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而著称。

⑷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答案】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⑸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答案】喂马的人却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⑹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美不外见。

【答案】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

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答案】想要跟普通的马同等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⑻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马说 韩愈

马说 韩愈
一、注释
1辱:受屈辱 2祗:只是 3奴隶人:仆役 4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 5骈(pián):两马并驾 6骈死:并列而死 7 槽枥:喂牲口用的槽 8不以千里称也:意思是不以千里马著称,即人们并不认识这是千里马。 9 以:把。 10 一食:吃一顿。 11 或:或许,表猜测。 12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3 粟: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14 食(sì):通“饲”,喂养。 15 其:指千里马,代词。 16 是:这样,指示代词。 17 能:才能。 18外现:表现在外面 19 见,同“现”,表现;显现。 20 且:犹,尚且。 21 欲:想要。 22 等:等同,一样。 23 不可得:都做不到。 24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5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26策之:鞭打马 27 策:用鞭子打马 28 之:指千里马,代词。 29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办法。 30 道:正确的方法。 31 食之:食,通“饲”,喂养它。 32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33 材:通“ 才 ”,才能。 34 鸣:马叫, 35 之:无义。 36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37临:面对 38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39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 40 其(2):其实,表推测 41邪:同“ 耶 ”,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编辑本段写作背景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祖籍昌黎,人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幼年早孤,由嫂抚养。《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贞元十九年(803年)在担任监察御史期间,因天旱人饥,上书宽民徭免田赋,被贬为阴山令。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谏阻宪宗迎佛骨,几遭杀身之祸,后又贬为潮州(今属广东省)刺史,后遇赦回京任吏部侍郎,曾代理京兆尹。 韩愈是唐代文学改革“古文运动”的著名领袖,主张“文以载道”,反对浮华文风,提出“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和西汉古文的基础上,又加以创新和发展,是一种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革新精神的散文。韩愈被前人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古文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龙说》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古诗文一“石”定音

古诗文一“石”定音

古诗文一“石”定音一看到“石”字,我们都会念“shí”。

当然,它还有一个读音,在现代文中作量词时读“dàn”。

若是在古诗文中,“石”字又该怎么读呢?先来看看这几个例子:一是199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马说》“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句,注释“石,十斗为一石,古音不改读,今读为dàn”;200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该课无注释;2010年、2018年语文出版社该课也无注释。

二是2003年语文出版社《强项令》“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句,注释“二千石,年俸二千石粮食。

石(shí),古代官俸的计量单位”。

三是2010年语文出版社《观刈麦》“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句,“石”没有拼音,注释“三百石,白居易当时做周至尉,年俸约三百石粮食”;2017年语文出版社该句“石”拼音“dàn”,注释不变。

以上涉及到两个出版社三篇诗文共七次,“石”读“shí”、“dàn”皆有。

那么,“石”字该如何辨音?笔者试摭浅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石”字本音读“shí”众所周知,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清代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里把“石”注为“常只切”,用拼音表示为“shí”。

元代黄公绍、熊忠撰《古今韵会举要》卷二十八入声:“汉志十斗曰石,凡称硕(通“石”)者,言其量也。

”古代,“石”用来表示官秩或俸禄,读“shí”,作为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作为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

这就是“石”的本音。

《康熙字典》是官方权威字典,其中“石”没有“dàn”的读法。

也就是说,“石”字一直到清代其正确读音还是“shí”。

再查看当前各种版本古汉语词典,都不收“dàn”的读音,如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与《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在读“dàn”的地方不收“石”字,分别在1332页与373页读“shí”时才出现此字;四川辞书出版社《古代汉语词典》与《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也在读“dàn”的地方不收“石”字,分别在732页与327页读“shí”时才有此字;甘肃教育出版社《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在读“dàn”的地方也没有“石”字,只在474页读“shí”时才标明此字。

新课标高考考纲规定必背64篇古诗文(带注音)

新课标高考考纲规定必背64篇古诗文(带注音)

新课标高考考纲规定必背64篇古诗文〔带注音〕〔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篇目50篇1、孔子语录?论语十那么?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â)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鱼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gǒu〕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那么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那么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那么生而有不用也,由是那么可以辟〔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食〔shi〕,一豆羹〔gēng〕,得之那么生,弗〔fú〕得那么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

万钟那么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qiè〕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é〕我与〔yú〕?乡〔xiàng〕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向〔xiàng〕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qiè〕之奉为〔wéi〕之;乡〔xiàng〕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所识穷乏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知识,经典范文
《马说》中“石”怎么读更妥?
问:《马说》中关于“石”的发音,有读者回应:
(1)“一食或尽粟一石”的“石”,怎么读更妥?
首先学生手头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杨合鸣主编的双色版平装本2013.5重印,第477页,就明确标示“石”读dan。

其次,既然专家一再强调,没加注,就按现代规范的读法!那现代字典、词典都明确规定“石”做量词使用时读dan,那就读dan,无需再去纠结古代的读法,同时读dan还很“顺口”,否则“骑”“裳”等字又该惹来更多的争议之声了。

(2)如果是“应该读shi”,那后面的“至于、则”是不是与句子的意思不太符合?“至于、则”改为“而且、也”是否更符合句意?
答:(1)使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请认准“原编者王力、岑麒祥、林焘等,修订者蒋绍愚、唐作藩、张万起等”,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版本,目前最新的版本是2016年出的第5版。

这个比较权威。

这本字典“石”字只有一个音,就是shí。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新华字典》(第11版)规定“石”作为量词读dàn,但也明确指出,“在古书中读shí”。

《马说》是古书里的文章,读shí没有疑义。

至于其中的道理,请看相关文章《〈马说〉中“一食或尽粟一石”的“石”到底读啥?》
(2)原文中的“至于……则……”是承着上一句来的,因为上一句说的是《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两部现代汉语辞书,这里另起话头说古代汉语辞书,用“至于……则……”并无不妥。

2
经典模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