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刑民交叉问题对策研究的创新思路——关于《论刑民交叉及其关涉问题》的后续性研究

合集下载

刑民交叉案件程序问题的审理思路与裁判要点

刑民交叉案件程序问题的审理思路与裁判要点

刑民交叉案件程序问题的审理思路与裁判要点刑民交叉案件是指同时涉及刑事和民事案件的案件。

在审理刑民交叉案件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审理思路和裁判要点。

1. 区分刑民事责任:首先要明确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的性质和目的,刑事案件主要关注犯罪行为的刑法责任,民事案件则主要关注人身、财产等权益的民事责任。

2. 分离审理原则:根据中国法律的规定,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应当分别审理。

因此,在审理刑民交叉案件时,要遵循分离审理原则,即先审理刑事案件,然后再审理民事案件。

3. 犯罪认定原则:在刑事案件审理中,要按照犯罪认定原则,即认定被告是否犯罪以及犯罪的事实、性质、情节和成立的证据。

这是刑事案件审理的核心要点。

4. 民事赔偿原则:在民事案件审理中,要按照民事赔偿原则,即认定被告是否应该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以及赔偿的范围、方式和金额等。

这是民事案件审理的核心要点。

5. 刑民衔接原则:在刑民交叉案件中,刑事和民事责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衔接关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规定,民事赔偿可以在刑事审判程序中进行确认,也可以在民事诉讼程序中进行确认。

因此,在刑民交叉案件中,要注意刑事和民事责任的衔接问题,确保二者之间的协调和一致。

6. 司法裁决的分开原则:刑民交叉案件的审理中,判决书应当分开作出,刑事部分和民事部分分别作出裁定和判决。

这是为了确保刑事和民事责任的独立性和独立适用。

总的来说,刑民交叉案件的审理思路是先审理刑事案件,然后再审理民事案件;审理中要分别认定犯罪责任和民事责任,遵循犯罪认定和民事赔偿的原则;要注意刑民衔接问题,确保刑事和民事责任的协调和一致;同时,要保持刑事和民事责任的独立性和独立适用。

刑民交叉法律问题研究

刑民交叉法律问题研究

刑民交叉法律问题研究一、本文概述《刑民交叉法律问题研究》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刑事法与民事法在法律实践中的交叉问题,分析两者在法律适用、法律解释、法律程序以及法律责任等方面的相互关联与冲突。

刑民交叉问题一直是法学领域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其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不言而喻。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对刑民交叉法律问题展开研究,以期为法律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对刑民交叉问题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刑事法与民事法在法律适用中的交叉点,以及两者在法律程序中的相互关系。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分析刑民交叉问题的产生原因,探讨刑事法与民事法在法律实践中出现交叉的内在逻辑。

本文将对刑民交叉问题的类型进行分类研究,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竞合、刑事赔偿与民事赔偿等方面展开分析。

通过对不同类型刑民交叉问题的深入研究,揭示其法律适用中的难点与争议点,为法律实践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结合具体案例,对刑民交叉问题的法律适用进行实证分析。

通过对案例的剖析,总结刑民交叉问题在法律实践中的处理经验,提炼出适用于不同类型刑民交叉问题的法律原则和方法。

文章还将对刑民交叉问题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为法律实践提供前瞻性建议。

《刑民交叉法律问题研究》旨在全面、系统地探讨刑事法与民事法在法律实践中的交叉问题,为法律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文章将从基本概念、问题类型、法律适用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多个方面展开研究,以期推动刑民交叉法律问题的深入研究与实践应用。

二、刑民交叉法律问题的类型刑民交叉法律问题是指在司法实践中,刑事案件与民事案件在事实、证据、法律适用等方面相互交织、重叠或冲突的复杂情况。

这些交叉问题不仅涉及刑法和民法的交叉适用,还涉及刑事司法与民事司法的协调与配合。

刑民交叉法律问题的类型多种多样,以下将对其主要类型进行详细的阐述。

事实交叉型刑民交叉问题是指刑事案件与民事案件在事实上存在相互关联或重叠的情况。

这种交叉通常发生在同一事实既触犯了刑法又违反了民法的情况下,如盗窃案件中的被盗物品既涉及刑事责任又涉及民事赔偿。

刑民交叉参考文献

刑民交叉参考文献

[1]江伟,范跃如.刑民交叉案件处理机制研究[J].法商研究,2005,04:31-36.[2]吉林.执法为民服务发展以求真务实的态度研究司法问题——在办理刑民交叉案件研讨会上的主持词(发言)[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04,03:2-3.[3]姚青.论刑民交叉案件的程序处理原则[D].华东政法学院,2006.[4]邢环中.刑民冲突的背后[D].华东政法学院,2006.[5]王瑞峰,程哲明.涉嫌诈骗的合同纠纷是否必须“先刑后民”?——对一起刑民交叉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的分析[J].中国审判,2006,09:66-69.[6]宋阳.论侦查程序中“刑民交叉”案件的处理[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48-52.[7]刘沛谞.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价值评析与制度完善[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6,06:59-64.[8]方友熙.论经济案件中刑民交叉的法律适用[J].南昌高专学报,2007,06:10-12.[9]李家胜.经济犯罪与经济纠纷交叉案件审理中的若干问题的探讨[J].法制与经济(下半月),2008,01:36-38.[10]江波,喻湜.知识产权刑民交叉案件审理问题研究——以侵犯商业秘密案件为视角[J].知识产权,2008,06:64-67.[11]李兰英,陆而启.从技术到情感:刑民交叉案件管辖[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8,04:102-111.[12]李哲.刑民交叉案件中的既判力问题探析[J].当代法学,2008,04:78-82.[13]江伟,林辛建,孙燕.诈骗类案件中刑民交叉问题的调研报告[J].法律适用,2009,02:16-19.[14]赵子强,袁登明.刑民交叉案件的诉讼模式问题研究[J].法律适用,2009,02:2-6.[15]汤维建,张自合.刑民交叉案件中的财产保全[J].法律适用,2009,02:7-10.[16]赵文艳.先刑后民原则的异化与扬弃——兼论刑民交叉案件的处理模式[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09,01:80-87.[17]张建,肖晚祥.刑民交叉案件中的关系分析及处理原则[J].法治论丛(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09,02:120-126.[18]付金.刑民交叉案件事实问题的探讨[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9,02:49-50.[19]朱军,汪强,相明.刑民交叉案件处理机制的重新构建[J].法制与社会,2009,25:35-37.[20]魏东,钟凯.论刑民交叉及其关涉问题[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09,04:40-49.[21]胡业勋.从侵犯商业秘密罪看全球化背景下刑民法之界域[J].河北法学,2009,10:112-116.[22]姜爱东,陈雄飞.金融机构违规保底理财涉罪问题法律分析[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95-100.[23]毛立新.刑民交叉案件分案审理的标准[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9,04:86-90.[24]王振,唐子艳.权益平衡保护的技术分析与法理思考——以刑民交叉案件为切入点[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9,06:23-28.[25]李艳.公私利益平衡下的刑民交叉问题研究[J].党史博采(理论),2009,12:33-35.[26]姚小艳.中法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比较研究[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117-120.[27]王振,唐子艳.刑民交叉案件中权益平衡保护的法理反思[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39-45.[28]黄东平.刑民交叉案件处理问题的探讨[J].法制与经济(下旬刊),2010,01:31-33+35.[29]廖焕国,曾祥生.民刑互动:侵权责任法与刑法的冲突与协调[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2:290-295.[30]魏东,王育林.论刑民交叉问题对策研究的创新思路——关于《论刑民交叉及其关涉问题》的后续性研究[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0,01:31-36.[31]戴蓬.论经济犯罪案件中的“刑民交叉”问题[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2:50-54.[32]程宏.刑民交叉案件中合同效力的认定[J].学术探索,2010,02:67-72.[33]傅贤国.对刑民交叉案件有关司法解释的理解——兼论刑民交叉案件的处理模式[J].西部法学评论,2010,03:84-88.[34]傅贤国.对刑民交叉案件有关司法解释的理解——兼论刑民交叉案件的处理模式[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10,02:12-16.[35]毛立新.刑民交叉案件的概念、类型及处理原则[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10,05:9-13.[36]周宏伟.集资类犯罪案件刑民交叉处理之均衡[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6:141-145.[37]刘晶晶.刑民交叉案件处理机制研究[D].甘肃政法学院,2012.[38]周强.骗取贷款罪罪与非罪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39]朱铁军.刑民实体关系论[D].华东政法大学,2009.[40]徐艳阳.刑民交叉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41]田小丰.我国刑民交叉案件中的既判力问题研究——从一个案件引发的思考[J].行政与法,2011,03:120-122.[42]孙中梅,赵康.证据存疑的刑民交叉案件的审查起诉[J].中国检察官,2011,04:56-59.[43]刘军.经济犯罪的完善与民商事纠纷的关系探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02:48-49.[44]武钦殿.刑民交叉案件是否一定“先刑后民”?从一起预付款被抢案谈起[J].中国审判,2011,03:80-82.[45]张凯,房军.论刑民交叉案件的基本范畴[J].经济研究导刊,2011,09:230-231.[46]黄娟.知识产权刑民交叉案件解决之“先民后刑”思路:选择理由与实施机制[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2:41-45+187.[47]刘岩.浅谈刑民交叉案件问题[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3:175-177.[48]王亚明.一事不再理与刑民交叉问题研究[J].福建法学,2011,02:69-74.[49]胡良荣.侵犯商业秘密刑民交叉案件处理的困惑与出路[J].知识产权,2011,06:49-52.[50]江涌.论侦查阶段的财产保全制度[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71-76.[51]吴喜梅.刑民交叉案件处理模式研究[J].现代交际,2011,10:24-27.[52]叶永宏,林智远.涉嫌合同诈骗案件的诉讼协调机制探析[J].知识经济,2011,20:27-28.[53]周培芳.论刑民交叉案件的司法处理方式[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84-85+108.[54]吴喜梅.刑民交叉案件审理模式之选择适用[J].天津法学,2011,04:100-104.[55]毛立新.诈骗犯罪处理中的刑民交叉问题[J].法治研究,2011,12:56-62.[56]高波.刑民交叉案件:生效民事裁判能否阻止刑事追诉[J].山东审判,2011,06:35-36.[57]林智远.论涉嫌合同诈骗案件之诉讼方式选择[J].海峡法学,2011,04:104-113.[58]俞楠.论刑民交叉案件的程序适用原则[J].法制与社会,2012,03:122-123.[59]樊华中.刑民交叉与刑民法律的调整限度[J].中国检察官,2012,12:3-6.[60]王珏.刑民交叉案件审理中的问题研究[J].人民司法,2012,03:84-87.[61]刘森,张松.试论刑民交叉案件的“先刑后民”审理模式[J].人民司法,2012,05:69-72.[62]杨兴培.刑民交叉案件法理分析的逻辑进路[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2,09:18-24.[63]黄海清.刑民交叉案件的审理[D].厦门大学,2007.[64]张正孝.论刑事诉讼中的民事问题处理[D].中国政法大学,2009.[65]韩梅.刑民交叉案件处理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9.[66]喻景.刑民交叉关系及其处理原则[D].华东政法大学,2009.[67]李胜雄.论我国处理刑民交叉案件模式的重构[D].广东商学院,2011.[68]狄文水.“林某私办手机优惠套餐案”的案例分析[D].兰州大学,2011.[69]刘慧.刑民交叉案件诉讼机制研究[D].河北大学,2009.[70]田立新.刑民交叉案件若干疑难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0.[71]龚露芳.刑民交叉案件的处理机制研究[D].湘潭大学,2011.[72]古香.对诉讼法中“先刑后民”观念的反思[D].西南政法大学,2011.[73]郑琼.各行其道:刑民冲突案件的审理思路——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和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冲突为视角[J].行政与法,2012,12:149-153.[74]肖伟.我国刑民交叉案件处理机制之再解析[J].政法学刊,2012,05:53-57.[75]杨兴培,朱可人.论商业秘密保护的民刑界限——以跳槽后使用原单位的图纸进行营利行为的性质认定为视角[J].法治研究,2013,01:42-48.[76]林越坚.非法集资与民间借贷的刑民界分[J].财经科学,2013,01:37-47.[77]蒋庄平,张新清.集资类案件刑民交叉处理问题[J].法制与社会,2013,07:122-123.[78]张丽.谈刑民交叉案件的区分[J].理论观察,2013,03:43-44.[79]叶永青.集资类案件中刑民交叉问题的处理[J].法制与社会,2013,05:117-119.[80]陈大栋.刑民交叉案件审理注意问题分析[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3,06:195+177.[81]冯仁强.侵占罪中的刑民交叉问题[J].中国检察官,2013,14:7-8.[82]陈巧林,江伟.刑民交叉民间借贷纠纷的程序机制探析——基于概念分析及处理原则的探讨[J].法治论坛,2013,02:263-271.[83]董秀婕.刑民交叉法律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84]刘宇.民刑关系要论[D].吉林大学,2007.[85]郭天武,陈迪.先刑后民原则在电信诈骗案件中的困境与破解——以被害人权益保护为视角[J].法治论坛,2010,04:97-102.[86]赵嵬.刑民交叉案件的审理原则——相关司法解释辨析[J].法律适用,2000,11:15-16+30.[87]赵嵬.刑民交叉的存单纠纷案件之定性与审理[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01:85-95.[88]李梅荣,张玉平.民间借贷案件中涉及“刑民交叉”的处理方式[J].中国审判,2013,06:94-95.[89]杨鹏,章文丹.有限刑民一体观[J].中国检察官,2013,15:67-69.[90]朱娜娜.龚某盗卖其父房产一案的法律思考[D].兰州大学,2013.[91]闫春.关于刑民交叉案件审理情况的分析[J].民主与法制,2009,21:68.[92]王骏.正当化事由的刑民关系初探[J].法治研究,2013,11:109-115.[93]杨建国,杜仁明,畅玮丽.证据法前沿问题的刑民对话(一)——从黄静诉华硕案谈起[J].证据学论坛,2010,00:218-230.[94]杨建国,杜仁明,刘玉娟.证据法前沿问题的刑民对话(二)——从三起交通事故案谈起[J].证据学论坛,2010,00:231-242.[95]黎伟华.背景案例:“海南第一奇案”凸现“刑民”冲突[J].民主与法制,2004,14:4-6.[96]陈巧林,江伟.刑民交叉民间借贷纠纷的程序机制探析——基于概念分析及处理原则的探讨[J].法治论坛,2013,02:263-271.[97]郭天武,陈迪.先刑后民原则在电信诈骗案件中的困境与破解——以被害人权益保护为视角[J].法治论坛,2010,04:97-102.[98]杨建国,杜仁明,畅玮丽.证据法前沿问题的刑民对话(一)——从黄静诉华硕案谈起[J].证据学论坛,2010,00:218-230.[99]杨建国,杜仁明,刘玉娟.证据法前沿问题的刑民对话(二)——从三起交通事故案谈起[J].证据学论坛,2010,00:231-242.。

论刑民交叉问题对策研究的创新思路

论刑民交叉问题对策研究的创新思路

论刑民交叉问题对策研究的创新思路———关于《论刑民交叉及其关涉问题》的后续性研究魏东,王育林(四川大学法学院成都610064)刑民交叉案件源于刑民交叉问题,其关涉的诸方面问题已经引起理论界和实践部门的广泛关注,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尤其是其中提出的对策建议十分丰富。

有的对策建议已经得到实践检验并成为广为认同的成功做法,但也有许多疑难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合理解决,部分对策建议缺乏充分的理性论证和可操作性,这种理论和实践现状都深刻呼唤着理论创新。

依笔者陋见,刑民交叉问题对策研究的理论创新之道在于运用新的研究方法、提出新的解决思路,完成这种理论创新任务需要全体理论工作者共同努力。

从系统论(思维)立场看,刑民交叉问题对策研究的理论创新,需要从理论上协调解决好以下宏观和微观问题:一是从宏观上设定各有关机关(包括立法机关、公安机关、司法机关)处置刑民交叉问题的整体思路和处理机制;二是从微观上确立各有关机关、案件当事人和律师协同采取具体措施。

只有上列宏观和微观的有机结合,才可能比较圆满地解决好刑民交叉问题对策研究的理论创新问题。

正是沿着这种理论创新思路,我们设计了以下一系列解决刑民交叉问题的处置原则、应对机制和有关具体措施等理论创新课题,供学界同仁参考。

一、关于刑民交叉问题的处置原则之所以将这个问题作为刑民交叉问题对策研究的理论创新课题提出,是因为刑民交叉问题内容摘要:刑民交叉案件源于刑民交叉问题,其对策研究的理论创新之道在于运用新的研究方法、提出新的解决思路。

从系统论(思维)立场看,刑民交叉案件(问题)对策研究的内容,应当包括宏观设定案件处置原则和类型化处置机制、疑案沟通协调机制、应急处置机制、规范修订机制等程序化处理机制,具体规定(规范)公安经侦的侦查启动程序、刑事拘留决定程序、侦查考核程序和侦查监督程序以及案件当事人救济程序等。

关键词:刑民交叉;对策研究;理论创新;程序化处置中图分类号:DF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612(2010)01-0031-06基金项目:公安部A 类重点课题《当前中国经济犯罪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试论“刑民交叉”案件责任的认定

试论“刑民交叉”案件责任的认定

试论“刑民交叉”案件责任的认定引言在司法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涉及刑事和民事责任交叉的案件,即所谓的“刑民交叉”案件。

这类案件涉及到两种不同性质的责任,往往会给司法裁判带来一定的困难。

对于“刑民交叉”案件的责任认定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

本文将试图探讨“刑民交叉”案件责任认定的相关问题,以期为司法实践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一、试论“刑民交叉”案件的性质“刑民交叉”案件指的是既具有刑事法律责任性质又具有民事法律责任性质的案件。

这样的案件既涉及刑法的规范,又涉及民法的规范,具有较为复杂的性质。

在处理这类案件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刑事与民事规范的适用,并对犯罪行为和侵权行为分别予以认定和处理。

一般来说,刑事责任属于国家对违法行为进行的惩罚和制裁,追究的是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公共危害性,并且涉及到刑罚的执行,其性质比较严肃和严格。

而民事责任则是对违法行为的损害进行的一种补偿和赔偿,主要关注损害行为给他人带来的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害,并且侧重于受害人的个人利益和权益的维护。

对于“刑民交叉”案件来说,需要在保障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下,综合考虑个人权益和利益的维护,平衡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公正和合理的处理结果。

二、“刑民交叉”案件责任认定的困难与挑战在司法实践中,处理“刑民交叉”案件往往存在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事实认定的复杂性“刑民交叉”案件通常涉及到的事实较为复杂,涉及到涉案人员的行为动机、行为过程、结果后果等多个方面。

刑事案件需要对犯罪行为进行细致深入的调查和证据收集,而民事案件则需要对侵权行为和损害结果进行充分的证明和理性分析。

对于“刑民交叉”案件,往往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事实认定。

2. 法律适用的复杂性“刑民交叉”案件需要综合适用刑法和民法的规范,而且往往牵涉到多个相关法律条文的适用。

刑法对于犯罪行为的认定和处罚有其特定的规定,而民法对于侵权行为和损害赔偿也有其特定的规定。

试论“刑民交叉”案件责任的认定

试论“刑民交叉”案件责任的认定

试论“刑民交叉”案件责任的认定“刑民交叉”案件指的是既属于刑事案件又属于民事案件的案件类型。

在这类案件中,有时候需要确定犯罪行为的民事责任以及赔偿金额,这就需要对案件责任进行认定。

本文将从案件特点、责任认定原则和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刑民交叉案件具有以下特点:1.犯罪行为与民事行为的一致性:刑事案件一般都包含了民事侵权的要素,如盗窃案件中的财产损失等。

在刑民交叉案件中,犯罪行为与民事行为往往是一致的,需要统一认定责任。

2.民事赔偿与刑事处罚的区别:刑法主要关注对犯罪行为的惩罚,而民事法律主要关注对侵权行为的赔偿。

在刑民交叉案件中,民事赔偿与刑事处罚的目的和效果有所不同,需要分别认定责任。

3.受害人权益的保护:刑民交叉案件中,受害人的权益需要得到保护。

在认定责任时,需要注重保护受害人的权益,确保其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在刑民交叉案件责任认定时,可以依据以下原则进行:1.犯罪事实与法定责任原则:根据犯罪事实的确凿性和法定责任的原则,对犯罪行为的性质、主观故意和客观违法程度进行认定,并依法对犯罪行为进行刑事处罚。

3.赔偿与刑罚的关联原则:在认定责任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刑事罪行对受害人所造成的损失,并依法确定民事赔偿的金额。

1.刑事法院与民事法院协调审理:对于刑民交叉案件,可以由刑事法院与民事法院协调审理,由刑事法院负责认定犯罪行为的性质和责任,由民事法院负责认定民事侵权的性质和责任,并依法分别进行刑事处罚和民事赔偿。

具体的刑民交叉案件责任认定还需要根据具体案件的情况而定,综合运用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保证对犯罪行为和民事侵权行为的公正认定,并依法确定相应的刑事处罚和民事赔偿,从而实现对犯罪行为和侵权行为的有力打击和受害人权益的保护。

刑民交叉案件审理制度的问题及完善的开题报告

刑民交叉案件审理制度的问题及完善的开题报告

刑民交叉案件审理制度的问题及完善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刑民交叉案件在我国司法实践中逐渐增多。

这类案件在涉及刑事和民事领域的同时具有相对复杂的法律事实和证据,难以统一适用法律规定,给司法机关的办案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因此,如何有效地处理刑民交叉案件,实现权利保护、司法公正等目标成为了当下刑事司法改革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针对刑民交叉案件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对策,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二、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刑民交叉案件审理制度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从法律体系、司法实践等角度出发,探讨完善刑民交叉案件审理制度的对策。

从而促进我国刑事司法制度改革的深化,为维护司法公正、保障人民权利提供可行的方法和思路。

三、研究内容1.刑民交叉案件的定义及类型划分;2.刑民交叉案件审理中存在的问题,包括裁判机关的不适当选择、司法机关之间的合作协调不足、证据收集与使用难度大等方面进行分析;3.就刑民交叉案件审理制度的完善提出对策,分别从立法、司法实践、证据收集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完善刑民交叉案件审理制度的思路;4.从国外刑民交叉案件审理的经验和做法方面进行比较和研究;5.对如何更好地加强对刑民交叉案件的管理、协调等方面进行探讨,为完善刑民交叉案件审理制度提供思路或建议。

四、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调研、案例分析、比较研究、立法分析等。

其中,文献调研是研究的基础,通过搜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来了解刑民交叉案件审理制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案例分析是从实际中得到经验的方法,对刑民交叉案件的具体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探索案件处理的规律;比较研究能够认识到国际上对刑民交叉案件审理的做法和经验,同时借鉴和吸收国外经验,探索国内刑民交叉案件审理的创新模式;立法分析可帮助理解刑民交叉案件审理制度的法律依据。

通过以上研究方法的结合运用,可以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刑民交叉案件审理制度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对策。

刑民交叉案件审理中的问题

刑民交叉案件审理中的问题

刑民交叉案件审理中的问题研究文/王珏一、刑民交叉案件的界定问题人民法院审理民商事纠纷案件,有时会遇到案件本身尚有涉嫌刑事犯罪的一面和问题。

这样就产生了刑民交叉案件。

妥善处理好民商事纠纷与刑事犯罪交叉案件,对于打击涉案犯罪和保护权利人的民事权益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人民法院在审理民商事纠纷案件中发现涉嫌刑事犯罪情形的处理问题。

刑民交叉案件应当是指民商事纠纷涉嫌刑事犯罪的案件或刑事案件中夹杂和牵连经济纠纷的案件,而并不专指传统意义上的刑事附带民事案件。

因为刑事附带民事案件的处理,刑事诉讼法业已作了规定并不存在审判实务中的太多争议。

此类案件仅局限于公民因人身权利受到侵害而遭受物质损失或财物被犯罪份子毁坏而遭受物质损失的情形。

在刑事诉讼时可以附带提起民事诉讼,目的在于,在追究犯罪分子刑事责任的同时,一并审理和作出其对受害人应当进行民事赔偿的处理。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案件刑事、民事两部分由同一审判组织审判处理,既可一个判决一并作出处理结论,也可分开进行判决。

但无论怎样作出,由于它是一个审判组织进行判决的,所以不存在案件移送的问题。

本文所要探讨的对象是除刑事附带民事案件外的刑民交叉案件。

何谓交叉?在这里,交叉的含义应当是指案件刑事、民事部分的法律事实有相同有不同的或有相重的内容和方面,是案件刑事、民事两部分之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

判断刑民交叉案件,是以案件涉及的法律关系和适用的法律规范的不同为根据的。

只有同时涉及到两个法律关系即民事法律关系和刑事法律关系的案件,才有可能体现刑民交叉的问题,才能构成刑民交叉案件。

表现在诉讼主体上,案件刑事部分的犯罪嫌疑人应是民事部分法律关系中的一方或其工作人员;案件民事事实与刑事事实应系同一法律事实或法律事实相互交叉。

二者同时具备才能构成通常意义上的刑民交叉案件。

正是由于案件的法律事实和法律关系的交叉,才产生了案件刑事部分与民事部分分立处理的问题。

为什么要分立处理呢?这是因为案件的不同性质适用的法律规范不同,而不同法律规范的适用,反映在司法层面的操作上,表现为公检法三机关司法职能的分工不同,只能是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而不能超越职权互相替代,一手包办。

论刑民交叉及其关涉问题

论刑民交叉及其关涉问题
收 稿 日期 : 0 9 0 一l 20—2 3
两种说法 ,
由于考 虑 到最 高 人 民 法 院在 批 复 中采 用 过 “ 事 案 件 与经 济 纠纷 案 件 交叉 ” 说 法 , 刑 的 以及 学术 统

作者简介 : 魏 东 , 学 博 士 , 法 四川 大 学 法 学 院 教 授 、 士研 究 生 导 师 , 硕 四川 省 律 师 协会 刑事 诉 讼 专 业 委 员 会 主 任 、 级律师 ; 高 钟 凯 , 9 3 )男 , 川成 都 人 , ( 8- , 四 1 西华 大学 教 师 , 法学 硕 士 。
研 究期 待 理 论 创新 。
关 键 词 : 民交叉; 刑 类型学研 究 ; 先刑后民 ; 理论创新
中 图分 类 号 : 0 DF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6 4 5 1 (0 90 — 1 7 — 6 22 0 )4 0 1 O
刑 法 与 民法 的关 系 , 经历 了“ 一体— — 分立 —— 融合 ” 的变 迁 轨 迹 。 照 概 念法 学 的刻 画 , 按 刑 民责 任 应 是 截 然 清 晰对 立 的 , 然 便 属 刑 民不 分 , 不 司法 的恣 意 在 所 难 免 , 民 的 自由岌 岌 可 危 。 国 但是 , 在实 践 中 , 民刑 责任 “ 者 毕 竟 是 在 同一 法 律 体 系 下 , 挥 着各 自控 制 社 会 的 功 能 , 两 发 将他 们 绝 对 区分 也 是 非常 困 难 的 ” 【 )尽 管 人们 对 于 民法 和 刑 法 明确 界 分有 着 刻 骨铭 心 的追 求 , 是 哪顺 。 但 随 着 社会 生 活 的逐 渐 复杂 化 以及 现 代 法 治 的发 展 , 法 和 民法 反 而 有 了再 接 近 的趋 势 , 者 的 刑 两

浅议刑民交叉案件的处理方式及其完善

浅议刑民交叉案件的处理方式及其完善

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souask/浅议刑民交叉案件的处理方式及其完善刑民交叉案件在司法实践中大量存在,对这些案件的处理,司法机关往往采取先刑后民的处理方式,但从具体的司法实践来看,先刑后民往往不可避免的存在如下致命缺陷,即在刑事追究迟迟不能发动、公权无法行使时,私权也无法请求救济。

例如在犯罪嫌疑人潜逃、长期不能归案时,此时即使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其有犯罪事实,但基于刑事追究无法启动,民事诉讼也无从提起。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先刑后民被滥用,本来属于刑民并行的案件,民事案件的审理与刑事案件的审理并不冲突,但由于存在一定程度的牵连而被司法机关以先刑后民原则而中止审理,结果往往是案件被无期限的搁置下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救济。

笔者认为,对待刑民交叉案件,应当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司法实践中刑民交叉案件大致分为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同一公民、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因同一法律事实而涉及经济纠纷和经济犯罪嫌疑的,可以称为刑民竞合;二是同一公民、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因不同法律事实或法律关系而涉及经济纠纷和经济犯罪嫌疑的,可以称为刑民牵连。

分别分析如下。

(一)同一公民、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因同一法律事实而涉及民商事纠纷和刑事犯罪嫌疑的案件处理。

此类案件笔者认为又分为两种情况。

1、第一种情况,即民商事纠纷中的一方当事人本身就是刑事犯罪的嫌疑人,而所谓的“纠纷”,实质上就是犯罪,为节约司法资源,更有效地维护当事人利益,避免民、刑判决发生冲突,采取“先刑后民”的处理方式,将案件移送公安、检察机关处理,是妥当的做法。

例如个人实施的诈骗行为,被害人先以涉嫌民事欺诈起诉的,民事审判部门发现其实质上是诈骗犯罪而非单纯的民事欺诈时,可以驳回起诉,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

因为此时如果继续审理,有可能导致民事判决与随后的刑事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souask/判决相冲突,造成民事判决确认合同有效成立,刑事判决却认定构成合同诈骗的尴尬情形。

刑民交叉案件的调研报告

刑民交叉案件的调研报告

刑民交叉案件的调研报告根据要求,以下是一份关于刑民交叉案件的调研报告。

一、引言刑民交叉案件是指涉及刑事法律和民事法律的案件,即既涉及刑事追究又涉及民事赔偿的案件。

近年来,刑民交叉案件的数量逐渐增多,对司法队伍和法律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报告旨在对刑民交叉案件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其特点、原因以及应对措施。

二、刑民交叉案件的特点1. 复杂性:刑民交叉案件的处理相比单一类型的案件更为复杂,涉及的法律条款较多,证据的采集和鉴定要求更高。

2. 法律规范不明确:目前我国刑事法和民事法对刑民交叉案件的处理方法和程序并没有明确规定,导致司法实践中各地处理方式不一致。

3. 赔偿问题:刑民交叉案件既关乎追究犯罪责任,又要考虑对被害人的赔偿问题,往往需要兼顾不同利益的平衡。

三、刑民交叉案件的原因1. 法律制度不健全:我国现行刑事法和民事法的相关规定不够完善,没有明确刑民交叉案件的具体处理方式和程序。

2. 制度转型困难:由于司法体制和审判权的分离,使得刑民交叉案件的审理难度增加。

在刑事和民事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法官的责任认定问题上存在较大分歧。

3. 社会发展变革:随着社会发展,刑事案件与民事案件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例如个人隐私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刑事案件往往涉及到民事赔偿。

四、解决刑民交叉案件的对策1. 立法完善: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明确刑民交叉案件的处理方式和程序,减少司法实践中的不确定性。

2. 司法机构协同:刑民交叉案件往往需要民事法院和刑事法院进行协同处理,应加强不同司法机构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协商共同解决问题。

3. 提高司法人员专业素养:司法人员应提高对刑民交叉案件的理解和处理能力,加强跨领域知识的学习与研究,提高案件的处理效率和质量。

4. 公众教育:加强对公众的法律知识普及,提高公众对刑民交叉案件的理解与支持,减少案件处理过程中的争议与阻力。

五、结论刑民交叉案件是一种复杂性较高的案件类型,其处理涉及到刑事和民事两方面的法律问题。

试论“刑民交叉”案件责任的认定

试论“刑民交叉”案件责任的认定

试论“刑民交叉”案件责任的认定随着刑事案件与民事案件的经常性交叉,对于交叉案件责任的认定,已成为司法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实,“刑民交叉”案件责任的认定问题不存在明确的标准,其认定也非常复杂,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综合分析。

本文将从法律适用、事实认定、证明责任、举证难度和刑民衔接等几个方面,探讨“刑民交叉”案件责任的认定问题。

一、法律适用刑法与民法的适用范围是不同的。

刑法主要规制违反法律规定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行为,而民法主要规制与人的人身财产关系有关的行为。

在判断案件是刑事案件还是民事案件时,应该根据其违法行为的性质和影响的性质来确定。

二、事实认定“刑民交叉”案件中的事实认定是判定法院认定该案是刑事案件还是民事案件的前提。

确立合适的认定标准与证明标准,用以判断案件中从刑事法律关系与从民事法律关系所涉问题交集的部分是贯彻客观真实,符合证据规则,权衡公正的切入点。

对于涉及诉讼请求和事实认定的地方,应当遵循规定,慎重考虑。

三、证明责任“刑民交叉”案件中应当对证明责任进行确定,并且认定证据的效力,有助于该案件责任的明确。

当然证明责任的确定略带难度:在刑事类交叉案件中,谁主张起诉谁举证,由于其事实关系更多地受到国家机关干预流程的影响,因此,对证据分配应当依据纯粹司法理性原则。

需要严格按照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证据法以及其他当地法规的有关规定处理。

四、举证难度从证明责任来看,“刑民交叉”案件中的举证难度常常会影响到该案件责任的认定。

正因为证据的举证不易,所以在处理此类案件中应当加以重视举证难度,酌情配合有关证据规则,无助于案件裁决。

因此,应当注重从证据的逻辑关系、法律效力、前置信念等方面逐一分析,始能履行处理“刑民交叉”案件的职责。

五、刑民衔接“刑民交叉”案件需要在刑法与民法之间寻找衔接点,确定责任范围。

根据不同程度、性质的影响,利用契约各方的行为或者利用不当得利原因来确定案件责任的主体对于从事“刑民交叉”案件具有一定的启示和指导。

试论“刑民交叉”案件责任的认定

试论“刑民交叉”案件责任的认定

试论“刑民交叉”案件责任的认定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人们的诉讼意识和知识水平逐渐提高,各类法律纠纷案件也呈现出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

在具体案例中,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之间的交叉现象也并不少见。

一起交通事故引发了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失,既涉及刑事责任追究,又需要进行民事赔偿。

在处理这样的“刑民交叉”案件中,责任的认定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本文拟就此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司法实践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需要明确的是,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法律领域,分别受到刑法和民法等不同法律规范的调整和规制。

在处理“刑民交叉”案件时,法院应当根据各自的法定标准和程序规定进行独立裁判,但在具体案例中,往往难以做到两者完全分离,需要在尊重各自独立性的基础上,通过协调和衔接实现审判的整体效果。

关于“刑民交叉”案件责任的认定,就需要综合运用刑法和民法的规定和原则,结合具体案情,全面分析,合理判断。

对于“刑民交叉”案件责任的认定,需要根据具体案情,分别从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两个层面进行考量。

在刑事责任方面,应当以犯罪事实和证据为依据,依法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做出有罪或无罪的判决。

在民事责任方面,则需要以民事侵权事实和证据为依据,依法对被告人或被告单位做出赔偿责任的认定。

在司法实践中,刑民责任的认定应当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在很多情况下,互相影响、相互制约,需要法院进行综合权衡和协调,保障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对于“刑民交叉”案件中责任的认定,需要侧重于实现对受害人的全面保护和赔偿。

受害人是整个案件中最为弱势的一方,他们既需要得到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刑事惩罚,又需要得到相应的经济赔偿。

在审理和判决“刑民交叉”案件时,法院应当以受害人的合法权益为中心,切实保障他们的利益不受侵害。

在责任认定的过程中,法院应当综合考虑犯罪性质、损害后果、责任承担能力等因素,公正、合理地确定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应承担的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最大限度地实现对受害人的全面保护。

试论“刑民交叉”案件责任的认定

试论“刑民交叉”案件责任的认定

试论“刑民交叉”案件责任的认定1. 引言1.1 概述《引言》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刑事法与民事法的交叉越来越频繁。

在许多案件中,涉及到刑事和民事双重责任认定的问题,这就是所谓的“刑民交叉”案件。

对于这类案件,如何准确认定责任,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就“刑民交叉”案件责任的认定进行讨论,重点探讨其定义与特征、责任认定原则、举例分析、司法实践和影响因素等方面。

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希望可以为相关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推动“刑民交叉”案件责任认定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在当前法治建设的背景下,必须加强对“刑民交叉”案件责任认定工作的研究和探讨,以期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2. 正文2.1 定义与特征刑民交叉案件是指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在事实上存在交叉关系,即同一案件既涉及刑法规范又涉及民事法规范,其中刑法规范与民事法规范各自独立适用,但相互影响的一种案件类型。

这种案件是在现代社会法治建设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特殊情况,因为现实生活中很多事件可能同时触犯刑法和侵害民事主体权益,从而导致刑事和民事责任同时产生。

刑民交叉案件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事实交叉: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在审判过程中事实之间存在相互关联和交叉,在证据上有较强的互通性。

2. 法律适用独立:尽管刑法和民事法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影响,但在处理刑民交叉案件时应分别适用刑法和民事法的规定,确保各自的独立性。

3. 诉讼程序交织:刑民交叉案件在诉讼程序上可能会出现较为复杂的情况,需要考虑刑事和民事程序的协调和配合。

4. 追诉主体不同:刑事责任由国家追究,而民事责任由私人之间追究,因此刑民交叉案件可能涉及不同追诉主体之间的关系。

刑民交叉案件具有事实交叉、法律适用独立、诉讼程序交织和追诉主体不同等特征,这些特征对于责任认定和案件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在处理刑民交叉案件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特征,综合运用刑事和民事法律规定,做出公正合理的裁决。

试论“刑民交叉”案件责任的认定

试论“刑民交叉”案件责任的认定

试论“刑民交叉”案件责任的认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刑民交叉案件在我国司法实践中逐渐增多,给司法解决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这类案件涉及到刑事法和民事法两个不同的法律领域,如何确定案件责任成为了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

本文将从立法层面、司法实践层面和理论层面对“刑民交叉”案件责任的认定进行探讨。

一、立法层面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刑事法和民事法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法律体系,各自有着不同的法律规定和责任认定方式。

在刑民交叉案件中,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案件的性质,即该案件的主要目的是追究犯罪责任还是赔偿民事损失。

在立法层面上,可以建立一套刑民交叉案件的分类和处理机制,以便更好地解决该类案件中的责任认定问题。

对于刑民交叉案件中的责任认定问题,立法可以设立一些特殊的规定来解决。

对于同时涉及到刑事犯罪和民事侵权的案件,可以明确规定刑事犯罪行为构成的方式,以便确定犯罪责任;还可以规定一些特殊的证据标准和证明责任,以便确定民事侵权行为的责任。

二、司法实践层面在司法实践中,刑民交叉案件的责任认定问题需要根据具体案件进行综合分析和独立判断。

一般来说,可以分为刑民功过法、公判民刑法、法民辨证法和民刑衔接法等几种处理方式。

刑民功过法是指以犯罪行为为前提,结合民事侵权行为对被告人的全部行为进行评价,并以犯罪行为为基础确认被告人的责任。

公判民刑法是指以犯罪行为的刑事定性为前提,对被告人的民事责任进行判断,并确定被告人在民事案件中的责任。

法民辨证法是指对被告人的行为进行分析和鉴别,并根据不同的民事情境来判定被告人的行为责任。

民刑衔接法是指将刑法、民法和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进行衔接,以便统一处理刑民交叉案件中的责任认定问题。

三、理论层面在理论层面上,对于刑民交叉案件责任的认定可以借鉴相关理论和方法。

可以参考经济学中的责任归因理论,通过对犯罪行为和侵权行为的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归因于犯罪行为的责任和归因于侵权行为的责任。

还可以考虑使用比例责任原则或消除责任原则等思路,根据各方的行为和损失情况来判定责任的分摊或消除。

试论“刑民交叉”案件责任的认定

试论“刑民交叉”案件责任的认定

试论“刑民交叉”案件责任的认定刑民交叉案件是指涉及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的案件。

在这种案件中,被害人通常会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损失,与此犯罪嫌疑人也会受到刑事审判的追究。

对于刑民交叉案件中的责任认定问题,我认为应该综合考虑刑事法和民事法的规定,依法依据案件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对于刑事责任的认定,应该参照刑法的规定。

刑事责任是指犯罪嫌疑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只有经过刑事审判程序后,犯罪嫌疑人的罪行才能得到确认,才能判定其是否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在刑事审判中,法院会根据证据的充分性和可以采信性来判断犯罪嫌疑人是否犯罪以及犯罪的性质和程度,然后依照刑法的规定来确定其刑事责任的大小。

对于民事责任的认定,应该参照民事法的规定。

民事责任是指因违反民事法律规定而需要对他人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

在民事纠纷中,法院会根据事实和法律来判断被告是否对原告造成了损失,并根据双方当事人的行为和情况来确定赔偿的金额和方式。

民事责任的认定是独立于刑事责任的,即使犯罪嫌疑人在刑事审判中被判定无罪,但是在民事纠纷中还是可以根据民事法律规定确定其民事责任。

在刑民交叉案件中,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

如果犯罪嫌疑人在刑事审判中被判定有罪,那么可以确定其刑事责任的大小,并在刑事判决中对其进行相应的判决。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事赔偿是一种特殊的民事赔偿形式,刑事案件中的被害人可以通过向法院提起民事赔偿诉讼,要求犯罪分子承担部分或全部的经济赔偿责任。

需要注意的是,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责任。

刑事责任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惩罚犯罪嫌疑人的一种法律责任,而民事责任是为了保护个人权益和补偿受害人的一种法律责任。

在刑民交叉案件中,应该依照各自的法律规定来确定和追究责任,不能简单地认为刑事责任的承担就等同于民事责任的免除。

知识产权民刑交叉问题的适用省思与路径优化

知识产权民刑交叉问题的适用省思与路径优化

知识产权民刑交叉问题的适用省思与路径优化
叶赟葆;曹帅帅
【期刊名称】《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23)4
【摘要】囿于部门法间的差异,民刑交叉难办案件所引起的争论屡见不鲜。

检视民刑交叉既有面相后,得出知识产权具有不同于常规民刑交叉案件的特性。

表现出惯有“先刑后民”处理模式的适用障碍、刑法同知识产权法的法益认知存有偏差以及“合一制”的形式化并未使知识产权在强国战略中得到充分保障,进而产生权利救济的缺憾。

对此,一方面要重视先决条件,以类型化视角观察知识产权的不同客体和民刑交叉事实对程序选择的影响,明确民事确权优先和刑事后置的基调。

另一方面采用解释论进路,对具体条文中“物质损失”“唯数额论”内涵扩大解释,从立法论角度设计刑事“空白罪状”条款及优化知识产权法院的配置。

从而,最终实现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的价值目标和发展效益最佳化。

【总页数】7页(P38-44)
【作者】叶赟葆;曹帅帅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法学院;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4.3
【相关文献】
1.刑民交叉问题的适用原则与法治路径
2.论刑民交叉问题对策研究的创新思路——关于《论刑民交叉及其关涉问题》的后续性研究
3.刑民交叉案件审理顺序规则探究——基于对先刑后民审理顺序规则优先适用现象的反思
4.知识产权民刑交叉案件审理模式的理性分析与路径选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刑民交叉案件中“先刑后民”方式的反思

刑民交叉案件中“先刑后民”方式的反思

刑民交叉案件中“先刑后民”方式的反思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刑民交叉案件越来越多,对于这类案件的处理方式也越来越重要。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刑民交叉案件都采取了“先刑后民”的处理方式,即先惩罚犯罪行为,再赔偿受害人的损失。

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问题,下面笔者将进行一些反思。

“先刑后民”的处理方式会给无辜受害人造成更大的伤害。

例如,因为作为夫妻关系遭受家暴的张女士,在报警后,警方调查发现其丈夫王某有重大嫌疑走向刑事立案程序。

在等待刑事审判的一年多时间里,张女士的生活和健康、工作和心理逐渐崩溃,家暴导致的后遗症随之而来。

在此过程中,虽然张女士已不再是此案的起诉人及民事原告,但她对于对方在这起袭击中所造成的精神损失和费用却无处申诉。

另外,先刑后民的处理方式也会对判决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

例如,案件中的被告可能会因为先受到惩罚进而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从而影响他在民事审理中的态度以及付出民事赔偿的意愿,最终导致无法达成和解或者减轻刑事判决的刑事后果。

比如,在上海市徐汇区某小区暴力伤人案中,被告范某在被判定为故意伤害罪行而被刑拘,而其家庭教师身份不得不放弃。

而日渐窘迫的家庭经济,也导致其被迫拒绝为受害人赔偿的诉求,最终无法达到案件双方和解的结果。

除此之外,先刑后民的处理方式也给司法审判带来了人力物力的浪费。

因为犯罪行为受到刑事惩罚后,如果受害人需要寻求赔偿,就需要另行起讼,这不仅增加了受害人的负担,影响审判效率,也浪费了更多的司法资源。

例如,常州市一则交通肇事案,案件审理时间长达两年多,直到前一年被告人张某获得缓刑判决,此案的民事赔偿也才得到四十万元的赔偿。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先刑后民”的处理方式,尽可能在案件审理中综合解决刑民交叉案件的问题,确保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在这方面,可以适时地引入“一案双审”的模式,即将刑事审判和民事审理合并进行,并且在刑事审判结束后,立刻判定民事诉求。

这将能够更加体现法律的实效性和创造性,缩短审判时间,减轻受案人负担,并有力促进司法公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及 案件 当事人 救 济程 序 等 。
关键 词 : 刑民交叉; 对策研 究 ; 理论创新 ; 程序化 处置
中豳分类号 : F D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6 4 5 1 f0 00 — 0 1 0 17 - 622 1)10 3 — 6
刑 民交 叉 案 件 源 于刑 民交 叉 问题 ,其 关 涉 的 诸 方 面 问 题 已经 引起 理 论 界 和 实 践 部 门 的 广 泛 关 注 ,相 关 的理 论 研 究 成 果 尤 其 是 其 中提 出 的 对 策 建 议 十 分 丰 富 。有 的对 策建 议 已 经 得 到
体 现 的兼 顾 公 正 与效 率 原则 来 处 置 。因此 , 导 解决 刑 民交 叉 问题 的整 体思 路 与处 置 原则 应 当 指
包 括两 项 , 即法 制 原则 、 兼顾 公 正 与 效率 原 则 。 ( ) 制原 则 。 一 法
刑 民交叉 首先 是 个 法律 问题 , 法 解 决 当是 题 中应 有 之 义 , 依 因此 , 制原 则 是 刑 民交 叉 问题 法
解决思路 ,完成这种理论创新任务需要全体理论工作者共 同努力 。从系统论 ( 思维 )立场看 ,
刑 民交 叉 问 题 对 策 研 究 的 理 论 创 新 ,需 要 从 理 论 上 协 调 解 决 好 以 下 宏 观 和 微 观 问题 :一 是 从
宏 观上 设 定 各 有 关 机关 ( 括 立 法 机 关 、公 安 机 关 、司 法 机 关 )处 置 刑 民交 叉 问 题 的 整 体 思 包
路 和处 理 机 制 ;二 是 从 微 观 上 确 立各 有关 机 关 、案 件 当事 人 和 律 师 协 同 采 取 具 体 措 施 。只 有
上列 宏 观 和微 观 的 有 机结 合 ,才 可 能 比较 圆 满 地 解 决 好 刑 民交 叉 问题 对 策 研 究 的理 论 创 新 问
题 。正 是 沿 着 这 种 理 论 创 新 思 路 ,我 们 设 计 了 以 下 一 系 列 解 决 刑 民交 叉 问题 的 处 置 原 则 、应
设 定 案 件 处 置 原 则和 类 型化 处置 机 制 、 案 沟 通 协 调机 制 、 急 处 置 杌 制 、 范 修 订 机 制 等 程 序 化 处理 疑 应 规 机 制 , 体 规 定 ( 范 ) 安 经 侦 的 侦 查 启 动程 序 、 事 拘 留决 定 程 序 、 查 考核 程 序 和 侦 查 监 督 程 序 以 具 规 公 刑 侦
魏 东 , 育 林 王
( 四川 大学 法学 院 成都 606 ) 1 0 4
内 容 摘 要 : 民交叉案件 源于刑 民交叉问题 , 刑 其对策研 究的理论创新之道在 于运用新 的研 究方
法 、 出新 的解 决 思 路 。从 系统 论 ( 维 ) 场 看 , 民 交叉 案 件 ( 提 思 立 刑 问题 ) 策 研 究 的 内容 , 当 包括 宏观 时 应
对 机 制 和有 关 具 体措 施 等 理 论 创新 课 题 ,供 学 界 同仁 参 考 。


关 于 刑 民 交 叉 问题 的 处 置 原 则
之 所 以将 这 个 问题 作 为刑 民交 叉 问 题对 策 研究 的理 论 创 新 课 题 提 出 , 因 为 刑 民交 叉 问题 是
基 金 项 目 : 安 部 A类 重点 课 题 《 前 中 国经 济 犯 罪 研 究 》 阶段 性 成 果 。项 目编 号 :  ̄[0 72 1 。 公 当 的 公 . 0 176 2
无 视现 行 法 律 制度 的 明确 规定 , 能超 越 现行 法 律 制 度 而行 非 法 之 事 ; 不 同时 , 们 在 研究 解 决 刑 我
民交叉 问题 的 对策 框 架 时 ,也 必 须 力求 在 法律 制
处 置 中 必须 坚持 的首 要 原 则 。有 法 可 依 、 法 必 依 、 法 必 严 、 法 必 究 , 法 制 原则 的基 本 要 有 执 违 是
求 。法 制 原 则要 求 我 们 必 须首 先 从 现行 法 律 制度 上 寻 求 具 体 刑 民 交叉 案 件 的 解 决 办法 , 而不 能
收 稿 日期 :0 9 1 — 2 20—00 作者简介 : 魏 东 , 学博士 , 法 四川 大 学 法 学 院 教 授 、 士 生 导 师 ; 博
王育林 , 四川大学法学 院 2 0 0 8级博士生。
31
魏 东 王育 林 论 刑 民 交叉 问题 对 策 研 究 的 创 新 思 路
实 践 检 验 并 成 为 广 为 认 同 的成 功 做 法 ,但 也 有 许 多 疑 难 问 题 仍 然 没 有 得 到 合 理解 决 ,部 分 对 策 建议 缺 乏 充 分 的理 性 论 证 和 可操 作 性 ,这 种理 论 和实 践 现 状 都深 刻 呼 唤 着 理 论创 新 。 依 笔 者 陋 见 ,刑 民 交 叉 问 题 对 策 研 究 的理 论 创 新 之 道在 于 运 用 新 的 研 究 方 法 、提 出新 的
2 1 年第2 月 00 第2 2卷 1期








F b,0 0 e . 1 2
Vo 2 . l No 1 2
J u a o Se u n oie olg o r l f ih a P lc C l e n e
论刑民交叉问题对策研究 的创新思路
关于《 刑 民交叉及其 关涉 问题》 论 的后续性研 究
的恰 当 处 置事 关 经 济 社 会 的健 康 发 展 和 公 平 正 义 , 而 必须 有 统 一 的处 置 原 则 , 最 大 限度 地 因 以
促进 刑 民交 叉 问题 的合 理 解决 。 们 认 为 , 法 办事 是 现 代法 制 国家 的基 本 原则 要 求 , 当然 成 我 依 它
为 刑 民 交叉 问题 的基 本 原 则 ; 缺 乏 法 律 明 确规 定 的情 况 下 , 民交 叉 问 题 也 应 当 按 照法 制所 在 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