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叶茸毛着生状态的变异及其与豆卷叶螟抗性的相关性

合集下载

基于BSA-Seq和RNA-Seq方法鉴定大豆抗豆卷叶螟候选基因

基于BSA-Seq和RNA-Seq方法鉴定大豆抗豆卷叶螟候选基因

作物学报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21, 47(8): 1460 1471 / ISSN 0496-3490; CN 11-1809/S; CODEN TSHPA9E-mail: zwxb301@DOI: 10.3724/SP.J.1006.2021.04195基于BSA-Seq和RNA-Seq方法鉴定大豆抗豆卷叶螟候选基因曾维英**赖振光**孙祖东*杨守臻陈怀珠唐向民广西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 农业农村部西南玉米大豆间套作区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 广西南宁 530007摘要: 豆卷叶螟(Lamprosema indicata Fabricius)是重要的大豆食叶性害虫, 挖掘大豆抗豆卷叶螟相关基因对大豆抗虫品种选育和遗传改良至关重要。

本研究用大豆高抗豆卷叶螟材料赶泰-2-2和高感豆卷叶螟材料皖82-178进行杂交构建F2代分离群体, 从303个F2代单株中挑选出高抗豆卷叶螟和高感豆卷叶螟的单株各30株, 分别构建2个极端性状的DNA混合池用于全基因组重测序以分析控制豆卷叶螟相关的候选基因。

结果表明, 4个样本中共有11,963,077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标记, 根据SNP-index方法关联分析, 共有329个基因位于99%置信区间外, 这些基因主要集中在7号染色体5,601,065~5,865,237 bp区间(总长为0.26 Mb)、16号染色体2,975,110~6,336,096 bp区间(总长为3.36 Mb)、18号染色体44,366,115~54,297,600 bp区间(总长为9.93 Mb)等区域内。

将BSA-Seq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结果进行联合分析发现, 有12个基因相关联; 最后, 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候选基因的表达模式和基因的同源注释, 锁定CNGC4、WRKY16转录因子、AAP7、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ZPR1B等12个基因为控制豆卷叶螟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

大豆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大豆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1为 害症状
3 , 粒 卵扁 圆形 、 黄 色 , 孵 幼 虫 取 食 叶 肉 , 大 淡 初 稍
后 吐丝 将豆 叶 卷 折 , 居其 中取 食 , 虫有 转 移 为 害 潜 幼
习性 , 活泼 , 惊 扰后 迅 速 后 退 逃 避 , 熟 后 在卷 性 遘 老 叶 中化 蛹 。 大 豆卷 叶螟 在 我 县一 年 发 生两 代 , 以一 代 为 主 ,
维普资讯 ຫໍສະໝຸດ 上 海 农 业 科 技 20 0 2—2
日本 大 豆 “ 川 一 号 ” 性 及 栽 培 技 术 石 特
杨宝林 郭正兵 ( 苏省 句 容 农 业 学校 江
2 2适 期 格 种 .
2 20 14 0)
要 使 辩 荚 在 6月 中 、 旬 上市 , 4 下 在
大 豆 卷 叶 螟 的 发 生 与 防 治
姜 海平 ( 江苏省如 东县农业局植保 站 260 ) 2 4 0
大 豆卷 叶螟 又 名大 豆 卷 叶虫 、 豆卷 叶野 螟 , 大 属
戚虫昼伏 夜 出, 有趋光性 . 在傍晚活动 , 喜 取食
花 蜜 , 把卵 产 在 生长 茂 盛 、 长期 长 、 熟 娩 、 宽 多 生 成 叶 圆、 叶毛 少 的 品种上 , 散产 在大 豆 叶片 背 面 , 卵 一般 2
1 I生 育期 短 , . 开花 蛄 荚早
荚采收 , 均只需 6 平 8天 。据 试 验 , 品 种 4月 7 日 该 播种 , 5月 2 6日开 花 , 比当 地 品种 豆 2号 ” 2 镇 早 ~ 4天 。收 获 期 较 当地 品 种 早 5~7天 。但 食 青 期 长
l O天左 右 。
本 1 0 2 0元 , 每 l .- 0 5 . 而 ‘ 豆 荚 市 场 价 一 般 为 6元 g青 左 右 , 亩 净收入 可 达 2 0 每 0 0元 以上 ,

大豆对豆卷叶螟抗性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

大豆对豆卷叶螟抗性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

t en P rl ( a p oe n i t a rc s oB a y ai L m rsmaidc aF b ii ) d a u
L un —u , H N igo Z A G G o zeg H i — o gZ I i i ,n H N u — ig I a gjn C E G L—u ,H N u—h n , E X a hn ,H — a a dZ A G Y a m n G o Ha j n n
o un tiet il i Q L ,reig f s t c dm re s t e ci a f dn sc . e fr, i f ata v a c ( T ) bed i a ea akr sie sl t nt lf e i i et T r oej n q i t r to n o r sn n e a s d e o o e - e g n sh e ot
李广军 , 程利 国, 国政 , 小红 , 张 何 智海剑 , 章元明
( 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 , 国家大豆改 良中心 , 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 江苏南京 2 o9 ) 1o 5

要: 豆卷叶螟为南京地区大豆 的主要食 叶害虫 。研究 大豆对豆卷 叶螟抗 性的遗 传规律 , 为其 抗性机理 研究 、
维普资讯
科 学
S OYB AN S I NC E C E E
V0 7 No 1 L2 .
2月
F b. e
2 O8 O
大 豆对 豆 卷 叶螟 抗性 的主 基 因 +多基 因混合遗 传
A s atT eba ya d( a poe ailaaF bi u)s n m i la f dn sc sei aj g raT e b t c:h enprl Lm r m c t ar is ioeo a f e igi et pc snN ni e. h r i s ni c e f ne-e n ei na

大豆抗豆卷叶螟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关联分析

大豆抗豆卷叶螟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关联分析
收稿 日期 : 2017.11.03;接受 日期 :2017 12.t8 基 金项 目: 国 家重 点研 发计 划 (2017YFD0101504)、广 西 自然 科 学基 金 (2017GXNSFDAl98037,2016GXNSFAA380238)、广 西农 业科 学 院科技 发
展基 金 (桂 农科 2016JM03) 联 系方式 : 曾维 英 ,E-mail:zengweiying 1981@163.com。通 信 作者 孙祖 东 ,E—mail:sunzudong639@163.tom
中 国农 业 科 学 2018,51(7):1244.1260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doi:10.3864 ̄.issn.0578—1752.2018.07.003
大 豆 抗 豆 卷 叶螟 的转 录 组 和 蛋 白质 组 关联 分 析
曾维英,孙祖东,赖振光蔡 昭艳 ,陈怀珠,杨守臻 ,唐向民
(广 西农 业科 学 院经济 作物 研 究所/农业 部西 南玉 米 大豆 间套 作 区农业 科学 观测 实验 站 ,南 宁 530007)
摘要 :【目的】通过对大 豆受 豆卷 叶螟幼 虫胁迫 下的转录组和蛋 白质 组结果进行联合分 析,筛选 出一些与大 豆抗 豆卷 叶螟相 关的候 选基 因,为深入认识大 豆抗 豆卷 叶螟 的分 子调控机制奠定基础。【方 法】以高抗材料赶泰一2—2 (HR)和高感材料皖 82—1 78(HS)为研 究对象,运用 RNA—Seq技术 和 iTRAQ技术鉴定 出豆卷 叶螟 幼虫取 食诱 导 0 和 48 h时样 品间的差异表达基 因 (DEGs)和差异表达蛋 白 (DEPs),将在蛋 白水平和 转录水平 关联 到的所有 可定 量数据进 行关联分 析 ,计 算蛋 白水平和转录水平 间的相关 系数 。【结果】蛋 白质 鉴定 结果表 明,HR48/HR0、HS48/HS0、 HR0/HS0和 HR48/HS48比较组 中分别鉴定 出 2 36、250、21 3、211个 DEPs;转录组鉴定结果表 明,HR48/HRO、HS48/HS0、 HR0/HS0和 HR48/HS48比较组 中分别鉴定 出 1 064、680、605、468个 DEGs。定 量关联分 析结果表 明,HR48/HR0、 HS48/HS0、HR0/HS0和 HR48/HS48比较组 的相 关系数 ,分别为 0.1 56、0.2687、0.1149和 0.035;HR48/HR0、HS48/HS0、 HR0/HS0和 HR48/HS48比较组 中分别关联到 11、9、3和 4个 DEPs/DEGs,其 中蛋 白和 mRNA表达趋 势相 同的基 因分 别有 11、9、2和 3个 ,蛋 白和 mRNA表达趋 势相反 的基 因分别有 0、0、1和 1个 。生物信 息学分析结果表 明,这 些差异蛋 白功 能涉及代谢途径 、核糖体、类黄酮生物合成、亚油酸代 谢、氨基糖一核苷酸代 谢、氨酰生物合 成、亚 麻 酸代谢 、次生代 谢产物 的生物合成 、苯基丙 酸生物合 成、RNA运 转、谷胱 甘肽代谢 、抗坏血 酸盐和 a1darate代 谢等。功 能关联分 析结果表 明,HR48/HR0比较组 中有 27条 Pathway通路共关联到 1 01个 DEPs和 2 3个 DEGs,HS48/HS0 比较组 中有 I 5条 Pathway通路共 关联 到 147个 DEPs和 1 6个 DEGs,HR0/HS0比较组 中有 18条 Pathway通路 共关 联到 82个 DEPs和 1 0个 DEGs,HR48/HS48比较组 中仅有 1条 Pathway通路关联到 71个 DEPs和 2个 DEGs。同时 关联发现胰蛋 白酶抑制剂 A、K型胰蛋 白酶抑制剂 、查尔 酮异构酶 4、脂氧合酶 9、 一加氧合 酶 1、9S一脂氧合酶 、 植 物凝集素前体 、POD1 2、应激蛋 白 SAM22和 cAPX1等可 能是 大豆抗豆卷 叶螟潜在的靶标蛋 白 (基 因 )。qRT—PCR 表 达分析结果表 明,5个 DEPs/DEGs在 HR48/HR0比较组 的表 达趋 势与它们 的 RNA-Seq和 iTRAQ结果基本 一致。【结 论 】确定 了一些与豆卷叶螟 的抗性相 关蛋 白 (基 因 )和代谢通路 ,这 些差异蛋 白可能直接或 间接参 与大豆对豆卷 叶螟 的抗 虫反 应。

大豆熟期和茸毛色泽基因改善冷害耐性的研究

大豆熟期和茸毛色泽基因改善冷害耐性的研究

Hao o - El34 rs y e e T置 于 1 ℃下 处理 4 ( 5 周 从
珠转 化受 精卵 细胞 。 为减 少 注 射后 的幼 铃 脱 落, 在铃柄基 部 涂上 5 r / 0 g !赤霉 素 溶液 。共 a
注射 60朵花 , 0 收获 4 7 种子 。通过 G 9粒 US报
粒 产量高 于 含 t的 近 等 基 因 系 。上 述 结果 说 明在 提 高 冷 害 条 件 下 籽 粒 产 量 和 品 质方 面 ,
这5 株棉 花进行 P R扩增 , C 获得 1 转蚕丝芯 株 蛋 白基 因棉株 。纤 维 品质测 定结 果 表 明, 株 这 转 蚕丝芯蛋 白基 因棉 花 T1 代纤 维 比强度 达到 3.c /e , 46N tx 比对 照 泗 棉 3号 ( 比强 度 为 2. 8
因系 Hao o -E1 r sy 、Hao o - e e rs y- 34和 Ha L -
培管理 。将 蚕丝 芯蛋 白基 因 与 棉纤 维 特异 表
达启动 子 E 6连 接 , 克 隆 至 植 物 表 达 载 体 再
p AMB - A2 0 C I 3 1中 , 建 成 蚕 丝 芯 蛋 白基 构
clr 、 国 狼 尾 草 ( n ie m mei — oo ) 美 Pe nst a rc u a
大豆熟期和茸毛色泽基 因
改善冷害耐性 的研究
大豆开 花期 遇冷 害 温 度 (O 1℃) 1~ 8 会引 起 产量 降低 、 脐 区 域 褐 色 化 和 种 皮 开 裂 。 种 前 人 的研 究表 明 : 制 熟期 的 E1至 E 控 5和 E 7
开花开始)在 2 0 年的产量试验中 , , 03 将上述
材料 置于 1 / 3 8 1 " 处理 4周 , 光 5 ( C下 遮 5 从

豆卷叶野螟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豆卷叶野螟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豆卷叶野螟的发生与综合防治郭秀英,张伟彬(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商丘476000)摘要总结了豆卷叶野螟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生活习性、为害症状及综合防治方法。

关键词豆卷叶野螟;发生;防治中图分类号S435.6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421(2012)12-1300-01作者简介郭秀英(1972-),女,河南商丘人,讲师,从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

收稿日期2012-11-07豆卷叶野螟(Sylepta ruralis Scopoli )别名郁金野螟蛾,属鳞翅目(Lepidoptera )螟蛾科(Pyralidae ),主要寄主为大豆、绿豆、菜豆、荨麻等,国内主要分布于东北南部、山东、内蒙古等地区,以辽宁发生较重。

1形态特征1.1成虫体长12mm ,翅展25 26mm ,头黄白色,额圆形外突,头顶密生黄白色鳞毛;胸部、腹部背面黄白色或褐色。

前翅黄白色,外横线为锯齿状浅灰黑色纹,内横线为浅灰黑色弯曲纹,中室内有褐色斑2个,外缘浅褐色。

后翅黄白色,生1条浅灰黑色波状横线。

足白色。

1.2卵椭圆形,初黄白色,常两粒在一起。

卵壳表面有网状脊纹。

1.3幼虫低龄幼虫黄白色,取食后头部及身体绿色,上颚黑褐色,单眼区黑色,中胸、后胸各具毛片4个,排列成一横行,腹部背面有2排毛片,前排4个,中间2个略大,毛片上生较长的刚毛。

老熟幼虫体色变淡。

1.4蛹长15mm ,褐色,腹部5 7节背面具突起4个,前缘2个稍小,向后伸,后缘2个较大,向前伸出。

尾端臀棘上有钩刺4个,中间1对较粗短。

2生活习性2.1成虫有趋光性,喜在傍晚活动、取食花蜜及交配,多把卵产在生长茂盛、成熟晚、叶宽圆的品种上。

2.2幼虫有转移为害习性,性活泼,遇惊扰后常迅速倒退。

老熟幼虫化蛹时先做1个新虫苞,在其中化蛹。

越冬代3 4龄幼虫在卷叶里吐丝结茧蛰伏,翌年5月旬均温高于16.5ħ时,即破茧出来继续取食,后在受害株上化蛹。

此间如缺少食料,幼虫可忍耐12d 以上或提前化蛹。

菜用大豆中与大豆花叶病毒侵染相关的基因功能鉴定

菜用大豆中与大豆花叶病毒侵染相关的基因功能鉴定

菜用大豆中与大豆花叶病毒侵染相关的基因功能鉴定菜用大豆(Glycinemax(L.)Merr.)属于豆科,又称毛豆,是一种重要的豆类蔬菜。

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常受到多种病虫害的危害,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 rus,SMV)病是众多病害中分布最广、对产量和品质影响最大的病害之一,它的危害区域广,破坏性强,严重影响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SMV属于马铃薯Y病毒科(Potyviridae)马铃薯Y病毒属(Potyvirus),寄主范围狭窄,主要局限于豆科植物。

Potyvirus是世界上最大的、对大豆生长影响最重要的植物病毒属。

Potyvirus病毒编码11个蛋白,通过与其它编码蛋白及寄主蛋白的相互作用来共同完成病毒的侵染循环。

其中P3蛋白既是Potyvirues三个膜蛋白之一,又是Potyvirues多聚蛋白中变异性最大的,因此研究P3蛋白与其寄主的互作关系更有利于我们研究膜相关蛋白在病毒复制中的功能及机理,从而进一步分析Potyvirues的复制机制以及为病害防治提供理论指导。

本实验室前期利用SMV6067-1分离物的P3序列构建诱饵载体,通过酵母双杂交(Y2H)的方法初步筛选菜用大豆品种’南农1138-2’的cDNA文库,筛选与大豆花叶病毒P3蛋白互作的寄主蛋白36个。

本研究从中选取了 2个寄主蛋白endo-1,3-beta-glucanase 和 cysteine proteinase inhibitor,分别命名为GmGLu 和 GmCYS,从大豆感病品种’南农1138-2’中分别克隆出这两个基因的编码区全长,利用酵母双杂交、双分子荧光互补和qRT-PCR技术对这两个基因的功能进行了鉴定。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膜蛋白酵母双杂交系统,将2个菜用大豆蛋白(GmGLu、GmCYS)编码区全长构建到酵母表达载体pPR3-N中,与pBT3-STE-P3共转化结果表明,SMV P3可分别与2个候选菜用豆蛋白在SD/-Ade/-His/-Leu/-Trp/X-α-Gal培养基上生长良好,且呈蓝色阳性菌落。

小议大豆食心虫与草地螟的防治分析

小议大豆食心虫与草地螟的防治分析

虫抗寒性很强 , 零下 3 O度冻不死 。 草地 螟的危害特点 : 草地螟初孵化
长8 1 — 2毫米 , 翅展 2 一 2 o _ 8毫米 。 前翅 1 幼虫 即开始危 害, 龄 龄进入危害 灰褐 色至 暗褐 色 ,外缘 有一黄 白色条 盛期 , 以上进 入暴食期 。大量的幼 3龄 1 成虫灰褐 色 , 、 体长 5 6毫 米 ,  ̄ 翅 纹 ,位 中央稍 近前缘处 有一黄 白色斑 虫可迅速 吃光作 物 、 草 , 牧 然后 向邻近
黑 色 , 有 两 个 同心 的 黄 白色 环 。 老 熟 外

行动 、 统一 技术 、 一 时间 , 中歼 统 集
( 1 )农业防治 ①选用豆荚 毛少 、 早 幼虫体长 1—2 毫米 。 9 1
灭。
熟 的大 豆品种 ; ②及 时秋 翻秋耙 , 杀伤 草地螟 的蛹 :蛹长 8 1 — 5毫米 , 黄 () 1诱捕成虫 : 在成虫的发生期 , 蛾 越冬虫源。 褐 色 ,腹部末端 由 8 根刚毛构成锹形 。 量很多 , 可设置频振式杀虫灯或 高压汞

大豆食 心虫
展 1 — 4毫米。前翅 近长方形 , 21 前缘有 纹 。后翅暗褐色 , 外缘有较 细的不甚 明 农 田迁移 , 所到之处几乎是一扫而光寸
l 0条左 右紫黑色短斜纹 , 周围黄色 。后 显的一条淡 黄白色条纹。 草不 留。高龄幼虫危 害具 隐蔽性 , 可在 翅浅灰色 。 卵椭圆形稍扁平 , 初产白色 , 草 地 螟 的 卵 : 圆形 , 面 稍 凸 起 、 叶 子 背 面 和 心 叶 里 吐 丝 结 成 厚 厚 的 丝 椭 卵 孵 化前橙黄色 , 卵粒一端出现一小 黑点 底 面 平 , 08 l毫 米 , 04 _ . 长 .一 宽 . 05毫 网 , 潜在 网 内危 害 。 _ 并

大豆叶茸毛着生状态的变异及其与豆卷叶螟抗性的相关性

大豆叶茸毛着生状态的变异及其与豆卷叶螟抗性的相关性

第28卷 第5期2009年 10月大豆科学S OY BEAN SC I E NCEVol 128 No 15Oct . 2009大豆叶茸毛着生状态的变异及其与豆卷叶螟抗性的相关性收稿日期:2009206203基金项目: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060307028);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资助项目(2004CB7206,2006CB101708,2009CB118404);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资助项目(2006AA100104);农业部公益性行业专项资助项目(200803060);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引智计划资助项目(B08025)。

作者简介:邢光南(19802),男,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大豆抗虫育种和种质资源。

E 2mail:xinggn@njau .edu .cn 。

通讯作者:盖钧镒,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E 2mail:sri@njau .edu .cn 。

邢光南,赵团结,王柬人,盖钧镒(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国家大豆改良中心,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5)摘 要:大量观察发现大豆叶柄茸毛着生状态有别于叶片茸毛着生状态。

根据对392份来自全国各生态区的代表性样本的观察,将叶片茸毛着生状态分为匍匐、半匍匐和斜立3类,将叶柄茸毛着生状态分为紧贴、倾斜和直立3类。

发现茸毛着生状态与地理来源有关,纬度增大,斜立型叶片茸毛和直立型叶柄茸毛有增加的趋势。

叶片和叶柄茸毛着生状态存在极显著相关性,χ2为164.72。

叶片茸毛着生状态和叶柄茸毛着生状态与豆卷叶螟抗性等级间也存在极显著相关,χ2分别为187.46和123.44。

匍匐、半匍匐叶片茸毛和紧贴、倾斜叶柄茸毛是抗虫性状,而斜立叶片茸毛和直立叶柄茸毛是感虫性状。

卷叶率、虫包在叶片和叶柄茸毛着生状态间都存在显著差异。

匍匐型、半匍匐型叶片茸毛能分别降低32.25%和3.72%的虫包数,51.37%和6.89%的卷叶率。

不同生育时期大豆叶片光合特性变化及相关性研究

不同生育时期大豆叶片光合特性变化及相关性研究

不同生育时期大豆叶片光合特性变化及相关性研究陈文杰;郭小红;汤复跃;韦清源;陈渊;梁江【摘要】To study on changes and relationship of soybean photosynthetic gas exchange parameters in different growth stage,2 experiments with 2 soybean varieties and 20 soybean materials were designed.In the first experiment,photosynthetic gas exchange parameters of 2 soybean varieties were measured with Li6400XT on 9 growthstages:VC,V3,V5,R1,R3,R5,R6,R6.5,R7.Chlorophyll contents were measured with SPAD on the same leaves.In the other experiment,20 soybean materials were used to research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photosynthetic gas exchange parameters between V3 and V9 growth stage.Results showed that 2 soybean varieties photosynthetic capacity was more higher from V3 to R6.And that was the highest on R5 and R6 growth stage.Chlorophyll content showed the same trend.Pn,Gs,Tr and SPAD was decreased rapidly after R6 growth stage.Pn,Gs and WUE in V3 growth stage was unrelated to that of V9 growth stage.Tr and Ci of V3 growth stage wa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at of V9 growth stage (r =0.518,P =0.007 and r =0.523,P=0.018).And Pn of the V3 and V9 growth stages was unrelated to the soybean yield.Data multiplied by Pn of V3 and V9 growth stages and days of soybean whole growth period was related to yield significantly (r=0.561,r =0.612).Pt (data multiplied by average Pn value of those 2 growth stages and days of soybean whole growth period) was significantly rclated to yield (r =0.676).%为了对大豆全生育期光合特性进行系统研究,选用两个早期光合速率差异较大的大豆品种,测定真叶期(vC),三节期(v3)、五节期(v5)、始花期(R1)、初荚期(R3)、始粒期(R5)、鼓粒盛期(R6)、鼓粒盛期至始熟期中期(R6.5)、始熟期(R7)等9个生长时期大豆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和叶绿素含量等,测定了20份大豆材料V3和V9两个生育时期大豆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分析不同材料光合气体交换参数间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在整个生育过程中,大豆于V3~ R6时期间保持较高光合能力,且R6和R5期Pn值最高,SPAD值最大.R6期之后大豆Pn、Gs、Tr、SPAD迅速下降.20份大豆材料V3和V9期的Pn和Tr无显著相关性;Gs和Ci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83和0.523.大豆产量同V3和V9期Pn值相关性均不显著,但同两个生育时期Pn值与全生育期乘积值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61、0.612;同两生育时期Pn 值均值与全生育期乘积(Pt)也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76.【期刊名称】《中国油料作物学报》【年(卷),期】2017(039)003【总页数】6页(P360-365)【关键词】大豆;光合速率;生长时期;光合气体交换参数【作者】陈文杰;郭小红;汤复跃;韦清源;陈渊;梁江【作者单位】广西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广西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07;广西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广西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07;广西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广西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07;广西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广西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07;广西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广西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07;广西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广西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65.101光合作用是大豆干物质积累的基础,高光合效率是大豆获得高产的重要因素[1]。

大豆常见病虫害药剂防治措施

大豆常见病虫害药剂防治措施

Z i x u n t a i近些年大豆的种植面积一直居高不下。

由于大面积耕地多年连续种植大豆同一种作物及全球气候变暖,病虫害发生面积较大,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才能将病虫危害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以保证大豆的正常发育。

要及时地消灭病虫害,控制发生趋势,防止其大发生,就要掌握病虫害发生特点,以便及时用药。

一、大豆灰斑病成大豆灰斑病株期叶片病斑初呈红褐色小点,后扩展成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褐色,中部灰褐色。

在苗期低温多雨,发病重,常造成缺苗。

成株期病害流行与降雨量、品种抗性有密切关系。

防治措施:发病初期,喷洒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

2、大豆霜霉病防治大豆霜霉病危害幼苗、叶片和子粒。

当第一片真叶展开后,沿叶脉两侧出现褪绿斑块。

成株叶片表面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不清晰的黄绿色星点,后变褐色,叶背生灰白色霉层。

病粒表面黏附灰白色的菌丝层,内含大量的病菌卵孢子。

病菌以卵孢子在种子上和病叶里越冬,成为来年初侵染菌源。

每年6月中下旬开始发病,7-8月是发病盛期,多雨年份常发病严重。

防治措施:用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5%拌种。

田间发病时可用乙磷铝300溶液或甲霜灵800倍液喷洒,每667平方米用药液40千克左右。

3、大豆食心虫大豆食心虫是咬食豆粒的小红虫。

幼虫钻入豆荚,咬食荚中的嫩豆粒,可吃掉半粒豆,降低大豆产量和品质。

此虫一年发生一代,以老幼虫在豆地结茧越冬。

第2年7月下旬变成蛹和蛾子,飞到豆荚上产卵,7-8月份降雨量多、土壤湿度大,有利于发生。

防治措施:用5%甲拌磷颗粒剂750-1000克拌土10千克,8月10日前后,撒于田间,每4垄撒1垄,或用80%敌敌畏乳油,每667平方米用100毫升,浸蘸20厘米长高梁茎秆或玉米茎秆50根,每隔5垄插1垄,每走7-8步插1根。

大豆卷叶螟如何防治

大豆卷叶螟如何防治

大豆卷叶螟如何防治大豆卷叶螟,别名大豆卷叶虫、豆蚀叶野螟、豆三条野螟,属鳞翅目螟蛾科,主要危害大豆、豇豆、菜豆、扁豆、绿豆、赤豆等豆科作物,是豆类作物的主要害虫之一。

大豆卷叶螟,别名大豆卷叶虫、豆蚀叶野螟、豆三条野螟,属鳞翅目螟蛾科,主要危害大豆、豇豆、菜豆、扁豆、绿豆、赤豆等豆科作物,是豆类作物的主要害虫之一。

分布于浙江、江苏、江西、福建、台湾、广东、湖北、四川、河南、河北、内蒙古等省市。

大豆卷叶螟如何防治?给大家讲讲。

大豆卷叶螟如何防治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0毫米,翅展18~21毫米,体色黄褐,胸部两侧附有黑纹,前翅黄褐色,外缘黑色,翅面生有黑色鳞片,翅中有3条黑色波状横纹,内横线外侧有黑点,后翅外缘黑色,有2条黑色横波状横纹。

卵:椭圆形,淡绿色。

幼虫:共5龄,老熟幼虫体长15~17毫米,头部及前胸背板淡黄色,口器褐色,胸部淡绿色,气门环黄色,亚背线、气门上下线及基线有小黑纹,体表被生细毛。

蛹:长约12毫米,褐色。

发生特点大豆卷叶螟以为害大豆为主,长江以南发生较重,在浙江年发生2~3代,南方地区年发生4~5代,以蛹在残株落叶内越冬。

浙江常年约在5月上、中旬羽化,8~10月为发生盛期,11月前后以老熟幼虫在残株落叶内化蛹越冬。

成虫夜出活动,具趋光性,雌蛾喜生长茂密的豆田产卵,散产于叶背,每雌产卵平均在40~70粒,幼虫孵化后即吐丝卷叶或缀叶潜伏在卷叶内取食,老熟后可在其中化蛹,亦可在落叶中化蛹。

该虫适宜生长发育温度范围在18~37℃,最适环境条件为气温22~34℃,相对湿度75%~90%。

卵期4~7天,幼虫期8~15天,蛹期5~9天,成虫寿命7~15天。

防治要点①农业防治:作物采收后及时清除田间的枯枝落叶,在幼虫发生期结合农事操作,人工摘除卷叶。

②药剂防治:在各代发生期,查见有1~2%的植株有卷叶为害时开始防治,隔7~10天防治一次,药剂可选用16000国际单位/毫克千胜Bt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1%阿维菌素乳油1000倍液,或5%抑太保乳油1500倍液,或48%乐斯本乳油1000倍液,或52.5%农地乐乳油1000倍液,或2.5%敌杀死乳油3000倍液等。

大豆叶面茸毛密度和长度的QTL定位

大豆叶面茸毛密度和长度的QTL定位

作物学报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13, 39(1): 12−20 /zwxb/ ISSN 0496-3490; CODEN TSHPA9E-mail: xbzw@DOI: 10.3724/SP.J.1006.2013.00012大豆叶面茸毛密度和长度的QTL定位邢光南刘泽稀楠谭连美岳汉王宇峰 KIM Hyun-Jee 赵团结盖钧镒*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 / 国家大豆改良中心 / 农业部大豆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 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 江苏南京 210095摘要: 大豆叶茸毛形态对抗虫性、耐旱性等均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利用2个重组自交系群体NJRIKY (KY)和NJRIXG (XG)进行叶面茸毛密度和长度的遗传与QTL定位分析。

结果表明, 2个性状在2个群体中均有大幅度变异,存在不同程度的超亲分离, 两者有极显著负相关(r= –0.49和–0.62), 叶面茸毛密度的遗传率(75.7%~76.8%)高于叶面茸毛长度的遗传率(45.2%~62.9%); 检测到2个叶面茸毛密度主效QTL (XG群体的PD1-1和KY群体的PD12-1, 表型贡献率分别达20.7%和21.7%); 两群体叶面茸毛密度遗传构成中加性QTL贡献率占20.7%~36.2%, 互作QTL只占0~1.4%, 而未定位到的微效QTL所占份额很大, 为38.1%~56.1%, 是以往只用定位程序而未注意遗传构成解析所没有发现的特点; 未在KY中检测到叶面茸毛长度加性QTL, 互作QTL贡献率也仅4.2%, 而微效QTL贡献率达58.7%;但在XG中叶面茸毛长度加性QTL PL1-1和PL12-1贡献率分别达18.3%和22.5%, 占主要成分, 互作QTL和微效QTL贡献均较小, 说明该性状两群体的遗传构成有很大差异。

大豆叶面茸毛密度和长度的遗传涉及多个效应不同的基因/QTL。

关键词:大豆; 茸毛密度; 茸毛长度; QTL定位QTL Mapping of Pubescence Density and Length on Leaf Surface of Soybean XING Guang-Nan,LIU Ze-Xi-Nan, TAN Lian-Mei, YUE Han, WANG Yu-Feng, KIM Hyun-Jee,ZHAO Tuan-Jie, and GAI Jun-Yi*Soybean Research Institute / National Center for Soybean Improvement / Key Laboratory for Biology and Genetic Improvement of Soybean (General),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 National Key Laboratory for Crop Genetics and Germplasm Enhancement,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 ChinaAbstract: Soybean pubescences are known to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resistance to pests and tolerance to drought stress. QTL mapping of leaf pubescence density and length was conducted in recombinant inbred line populations of NJRIKY (KY) and NJRIXG (XG). The results obtained were as follows: (1) There existed great variation and certain transgressive segregation in leaf pubescence density and length among lines; highly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s (r = −0.49 and −0.62, respectively) between the two traits were observed; the heritability values for pubescence density ranged from 75.7% to 76.8%, higher than that for pu-bescence length ranged from 45.2% to 62.9% in the two populations. (2) Two major QTL for pubescence density detected were PD1-1 accounted for 20.7% of phenotypic variation in XG, and PD12-1 contributed 21.7% of phenotypic variation in KY. The genetic constitution of pubescence density was composed of additive QTL (20.7−36.2% of phenotypic variation), epistatic QTL pairs (0−1.4%) and collective unmapped minor QTL (38.1−56.1%) in the two populations. Here the unmapped minor QTL ac-counted for the most part for the trait, which was not recognized if only using mapping procedures without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total genetic variation among the lines. (3) The phenotypic variation of pubescence length in KY was accounted for by epistatic QTL pairs (4.2%) and collective unmapped minor QTL (58.7%) without additive QTL (0%), while that in XG mainly by本研究由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09CB1184, 2010CB1259, 2011CB109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900902, 31071442),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课题(20090097120017),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111030713)和南京农业大学SRT项目(1111A03)资助。

不同基因型大豆品种对豆卷叶螟实验种群的影响

不同基因型大豆品种对豆卷叶螟实验种群的影响

不同基因型大豆品种对豆卷叶螟实验种群的影响龙丽萍;杨守臻;陈怀珠;覃建林;李初英;孙祖东【期刊名称】《中国油料作物学报》【年(卷),期】2004(026)003【摘要】研究了6个不同基因型大豆品种对豆卷叶螟(Lamprosema indicata Fabricius)实验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赶泰-2-2和丰平黑豆饲养的豆卷叶螟化蛹率分别为45.42%和59.25%,世代存活率分别为30.42%和39.17%,卵孵化率分别为32.50%和36.50%,均显著低于其他品种;Bethel饲养的豆卷叶螟化蛹率、世代存活率和卵孵化率均最高,吴江青豆3、皖82-178和山东大豆饲养的豆卷叶螟各指标差异不显著.在山东大豆、皖82-178、丰平黑豆和Bethel上豆卷叶螟的产卵量大,而在吴江青豆3和赶泰-2-2上的产卵量较少,山东大豆和皖82-178上的初孵幼虫数最多,分别为311.83和308.83头/株,Bethel上的幼虫数较多,为208.00头/株,而赶泰-2-2、丰平黑豆和吴江青豆3上的初孵幼虫数最少,三个品种间差异不显著.【总页数】4页(P67-70)【作者】龙丽萍;杨守臻;陈怀珠;覃建林;李初英;孙祖东【作者单位】广西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昆虫毒理研究室,广东,广州,510640;广西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07;广西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07;广西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广西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07;广西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5.651【相关文献】1.大豆抗豆卷叶螟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关联分析 [J], 曾维英;孙祖东;赖振光;蔡昭艳;陈怀珠;杨守臻;唐向民2.大豆抗豆卷叶螟的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J], 曾维英;蔡昭艳;张志鹏;陈怀珠;杨守臻;唐向民;赖振光;孙祖东3.大豆抗豆卷叶螟的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J], 曾维英;蔡昭艳;张志鹏;陈怀珠;杨守臻;唐向民;赖振光;孙祖东;4.基于BSA-Seq和RNA-Seq方法鉴定大豆抗豆卷叶螟候选基因 [J], 曾维英;赖振光;孙祖东;杨守臻;陈怀珠;唐向民5.大豆叶茸毛着生状态的变异及其与豆卷叶螟抗性的相关性 [J], 邢光南;赵团结;王柬人;盖钧镒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豆卷叶野螟的鉴别与防治

豆卷叶野螟的鉴别与防治

豆卷叶野螟的鉴别与防治
刘成江
【期刊名称】《园艺与种苗》
【年(卷),期】2013(000)005
【摘要】豆卷叶野螟(Sylepta rualis Scopoli)属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主要为害大豆、绿豆、菜豆、荨麻等.该文介绍了豆卷叶野螟不同虫态的形态特征及为害特征,并与相似虫害豆野螟和豆蚀叶野螟进行比较.然后总结了其发生规律和生活习性.最后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及化学防治等方面总结了其防治方法,并介绍了几种主要化学药剂的作用原理、使用方法、药效以及注意事项.
【总页数】4页(P9-12)
【作者】刘成江
【作者单位】安徽省明光市植保站,安徽明光2394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33
【相关文献】
1.豆卷叶野螟的识别与综合防治 [J], 郭秀英;杨铭
2.豆卷叶野螟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J], 郭秀英;张伟彬
3.15%阿维·辛EC防治大豆卷叶野螟幼虫的效果 [J], 李晓雷
4.玉米螟的防治种植葡萄施用农药七忌如何鉴别变质失效农药制干辣椒的采收、晾晒技术提高羔羊成活率饲喂奶牛有诀窍蔬菜施肥四不宜果树花期喷水可防治
风沙降尘灾害 [J], 王光明;周保江;毛建萍;泰永权;苏铁峰;徐云;刘建东;刘继民;王立景;王汝娟;徐光荣
5.豆卷叶野螟的鉴别与防治 [J], 刘成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8卷 第5期2009年 10月大豆科学S OY BEAN SC I E NCEVol 128 No 15Oct . 2009大豆叶茸毛着生状态的变异及其与豆卷叶螟抗性的相关性收稿日期:2009206203基金项目: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060307028);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资助项目(2004CB7206,2006CB101708,2009CB118404);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资助项目(2006AA100104);农业部公益性行业专项资助项目(200803060);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引智计划资助项目(B08025)。

作者简介:邢光南(19802),男,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大豆抗虫育种和种质资源。

E 2mail:xinggn@njau .edu .cn 。

通讯作者:盖钧镒,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E 2mail:sri@njau .edu .cn 。

邢光南,赵团结,王柬人,盖钧镒(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国家大豆改良中心,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5)摘 要:大量观察发现大豆叶柄茸毛着生状态有别于叶片茸毛着生状态。

根据对392份来自全国各生态区的代表性样本的观察,将叶片茸毛着生状态分为匍匐、半匍匐和斜立3类,将叶柄茸毛着生状态分为紧贴、倾斜和直立3类。

发现茸毛着生状态与地理来源有关,纬度增大,斜立型叶片茸毛和直立型叶柄茸毛有增加的趋势。

叶片和叶柄茸毛着生状态存在极显著相关性,χ2为164.72。

叶片茸毛着生状态和叶柄茸毛着生状态与豆卷叶螟抗性等级间也存在极显著相关,χ2分别为187.46和123.44。

匍匐、半匍匐叶片茸毛和紧贴、倾斜叶柄茸毛是抗虫性状,而斜立叶片茸毛和直立叶柄茸毛是感虫性状。

卷叶率、虫包在叶片和叶柄茸毛着生状态间都存在显著差异。

匍匐型、半匍匐型叶片茸毛能分别降低32.25%和3.72%的虫包数,51.37%和6.89%的卷叶率。

紧贴型、倾斜型叶柄茸毛能分别降低25.93%和46.40%的虫包数,42.20%和62.81%的卷叶率。

大豆叶茸毛着生状态可作为豆卷叶螟抗性的指示性状,用于大豆抗豆卷叶螟的种质筛选和育种。

关键词:大豆;叶茸毛着生状态;豆卷叶螟;抗虫性;选择效率中图分类号:S5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9841(2009)0520768206Var i a ti on of L eaf Pubescence St a tus and Its A ssoc i a ti on w ith Resist ance to Bean Pyra li d(L am prosem a indica ta Fabr i c i us)i n SoybeanX I N G Guang 2nan,Z HAO Tuan 2jie,WANG J ian 2ren,G A I Jun 2yi(Soybean Research I nstitute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ti onal Center f or Soybean I m p r ove ment,Nati onal Key Laborat ory f or Cr op Genetics and Ger mp las m Enhance ment,Nanjing 210095,J iangsu,China )Abstract:It was f ound that the pubescence status on leaf blades was different fr om that on leaf peti oles .According t o a sur 2vey on 392cultivars fr om all the six eco 2regi ons of s oybeans in China,the status of pubescence on leaf blade was classified as p r ostrate,se m i 2p r ostrate and ske wed and that on leaf peti ole as app ressed,se m i 2app ressed and erect .Itwas found that the rati o of ske wed leaf blade pubescence and erect leaf peti ole pubescence increased al ong with the increase of geographic lati 2tude,indicating the status of leaf pubescence being related with their geographic s ources .Significant correlati ons were detec 2ted bet w een status of leaf blade pubescence and that of leaf peti ole pubescence,bet w een status of leaf blade pubescence and resistance t o bean pyralid (L am prose m a indicate ),and bet w een status of leaf peti ole and resistance t o bean pyralid,with χ2values as 164.72,187.46and 123.44,res pectively .There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percentage of r olled leaves (PRL )and nu mber of r olled leaves (NRL )bet w een different leaf blade and peti ole pubescence types .The PRL of p r ostrate and se m i 2p r ostrate leaf blade pubescence were 51.37%and 6.98%l ower than,while those of NRL were 32.25%and 3172%l ower than the ske wed leaf blade pubescence,res pectively .The PRL of app ressed and sem i 2app ressed leaf peti ole pubescence were 42.20%and 62.81%l ower than,while those of NRL were 25.93%and 46.40%l ower than the erect leaf peti ole pubescence,res pectively .Theref ore,the results showed both the leaf blade pubescence type and the leaf peti ole pubescence type can be used as the indicat ors of resistance t o bean pyralid in ger mpas m evaluati on and breeding p r ogra m s .Key words:Soybean;Pubescence status;L am prose m a indicata (Fabricius );Resistance t o insects;Selecti on effect5期邢光南等:大豆叶茸毛着生状态的变异及其与豆卷叶螟抗性的相关性769 近年南京、南宁、福州和荆州等地的调查表明豆卷叶螟L am prose m a ind icata(Fabricius)是我国南方大豆的主要食叶性害虫[1-4]。

崔章林等[5]提出由于豆卷叶螟危害的卷叶特点明显,有别于以蚕食方式造成孔洞或缺刻的其它咀嚼式口器食叶性害虫,可对豆卷叶螟危害情况在田间单独进行抗性指数目测记录;并鉴定出6个高抗和6个高感品种。

孙祖东等[6]分别以“虫包”数与虫口密度为指标评价了大豆种质对豆卷叶螟的抗性。

龙丽萍等[6]研究了大豆品种对豆卷叶螟的抗性机制。

邢光南等[8]对大豆抗豆卷叶螟单一虫种进行了抗性遗传分析,发现大豆对豆卷叶螟的抗性受两对主基因+多基因控制。

国外对大豆的茸毛类型及其遗传已有一些研究[9]。

Bernard[10]研究认为紧贴型大豆茸毛受双基因控制,突变体使叶上表皮的茸毛紧贴叶表面而植株其它部位的茸毛保持直立。

Lee等[11]的研究认为大豆茸毛着生状态是数量性状存在广泛的变异,并对茸毛着生状态进行了QT L定位。

B r oers ma等[12]观察到相对于正常茸毛密度和高茸毛密度近等基因系,微茸毛近等基因系的马铃薯叶蝉Em poasca fabae(Harris)种群密度更高。

认为茸毛着生状态比茸毛密度对抗虫性的影响更大。

微茸毛近等基因系是紧贴型的与正常茸毛密度和高茸毛密度近等基因系有相似的茸毛密度。

Turni p2 seed[13]的研究显示不管茸毛密度,茸毛长而直立的大豆品种比茸毛短而紧贴的品种对马铃薯叶蝉有更高的抗性。

Lee等[14]描述马铃薯叶蝉附着大豆叶面的机制和活动,发现茸毛妨碍其在叶面上产卵和取食时正常附着,这可以用来解释多茸毛大豆对马铃薯叶蝉完全免疫而无茸毛大豆对该虫易感的机理。

Hulburt等[15]证实尖茸毛末端显著地减少了玉米穗螟、黎豆夜蛾和甜菜夜蛾的危害和减轻了玉米穗螟幼虫的体重,从而认为把尖茸毛末端性状引入优良的大豆品种中是有益的。

国内,刘学义等[16]认为大豆致密及较长的茸毛有助于红蜘蛛牢固的附着于叶片而实现有效保护。

徐冉等[17]发现叶片茸毛性状是决定大豆对烟粉虱抗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叶片无茸毛是抗性性状。

茸毛紧贴也是抗性性状,但其抗性水平低于无茸毛类型,优于茸毛倾斜型和茸毛直立型。

筛选抗烟粉虱大豆种质资源可首先从茸毛形态入手。

Zhao等[18]用重组自交系群体研究了茸毛密度与抗大豆食心虫的关系,发现低茸毛密度较抗大豆食心虫。

研究大豆叶片、叶柄茸毛着生状态的特征,在我国地方品种群体中的变异及其与品种抗豆卷叶螟的关系,为抗螟性育种提供技术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