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博简所论“关雎”谈起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与《诗经》研究琐记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与《诗经》研究琐记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与《诗经》研究琐记魏慈德提要本文对上海博物馆藏的《孔子诗》简提出几点看法,包括简的排序问题,认为今日对《孔子诗》简重排的学者中以学勤所排较合。
又指出第10至16简中,12,13简和11,16简,必须各自排在一起。
在引用《诗经》篇目方面,指出《孔子诗》有直引篇名者,也有称者,及截取诗以为名者。
其中还引用诗者,如《诗》中曾引〈宛丘〉,〈猗嗟〉,〈鳲鸠〉,〈文王〉,〈文〉,〈清庙〉,〈昊天有成命〉的诗,其中〈昊天有成命〉所引为《诗》,可推测《孔子诗》与《诗》的关系。
国东华大学中国语文学系助教授魏慈德: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与《诗经》研究琐记48而在述诗旨方面,指出《孔子诗》〈兔罝〉,同於《韩诗》求贤之诗旨。
此外,还认为《诗》中有关孔子对《诗》的述,除於处标举「孔子曰」的地方外,以「吾」为开端的诗语也可视为孔子自称,内容包括16,24,20三简,所涉及〈葛蕈〉,〈甘棠〉,〈杕杜〉。
在错释字方面,指出《孔子诗》中多处把「也」字写成「已」形,可能是一种通用现象。
关键词《孔子诗》,《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诗经》《东华汉学》第二期,20045月49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与《诗经》研究琐记前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出版后,对於其中《孔子诗》部分学者们已经作少研究,基本上认为该篇是孔子弟子就孔子授诗内容的追记。
而管是早期有学者主张《诗》中的「孔子」要作「卜子」,1还是可否把这一篇《诗》视作一篇《古诗序》,2学者们也都有定。
然对於篇简的排方式,《诗》中所引《诗经》篇目及与齐韩三家和阜阳汉简《诗经》的1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第一简释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1月),页123。
何琳仪〈沪简《诗》选释〉《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3月),页243。
上博简《关雎》七篇诗论研究
筒 文 所 本 之说
我 们所 见 到 的上海博 物 馆所 藏 楚 简 中 , 及 《 论 关 雎 》 樗 术 》 汉 广 》 鹊 巢 》 甘 棠 》 绿 表 》 燕 燕 》 篇 《 《 《 《 《 《 七 的 共 有 8简 。 按 照 上 海 博 物 馆 图 版 的 编 号 分 别 为 第 1 1 、2、3 1 1 1 、3简 。 根 据 文 义 , 冼 序 当 0、 1 1 1 、4、5.6 2 其 为 第 l 1 、3、4、5 1 1 3简 。 李 学 勤 先 生 释 0、1 1 1 1 、 2.6 2
- 爱也 一 情
艟 于 。 子 的 . 是 I灭 , 君 当 君 子 ” 上 天 降 福 . 得 有 是
收 稿 日 期 2 0l l 2 O — 0 O
作 者 简 舟 : 名 春 ( 5 一 ) 舅 . 南 武 冈^ . 史 学 博 士 , 华 太 学 导 想 文 化 研 究 所 副 教 授 , 要 从 事 出 土 苘 廖 1 6 9 . 瑚 历 清 主 帛和 先 妻 秦 沉 导 想 电的 研 究 .
7 0
维普资讯
上博 简 《 关雎 》七篇 涛论 研 究
钟 鼓 之 乐 … 奸 . 内 于 扎 . 亦 能 政 乎 一 反 不
表 面 看 , 乎 也丰 符 。但 从宁 形 看 , 能 是 “ ” 似 H 只 而
《 木》 斯在 君 子 . 棒 l 椿 不
生 的 本 文 拟 对 上 海 博 物 馆 藏 楚 简 有 关 《 雎 》 篇 关 七 的诗 论 作 一 探 讨 。 由 于 上 海 博 物 馆 《 书 孔 诗 竹 论 , 厦 壮导) 有 关 资 料 》 告 的 文 字 稿 至 今 尚 来 发 兼 的 报
章 则喻
关雎的综合研究
《关雎》的研究综述——论《关雎》的双重解读前言《关雎》是国风的第一首诗,亦是《诗经》的首篇,因而历来被学者们所重视,但对《关雎》的理解,各个时期却不尽相同,因而《关雎》又成为论及较多,争议甚大而聚讼纷纭的焦点。
主体《关雎》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诗旨的几种争议:1“后妃之德”说认为《关雎》是歌咏周文王后妃太姒的美好德行的。
《毛诗序》:“《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孔颖达《毛诗主义》:“《关睢》之篇,说后妃心之所系,乐得此贤善之女,以配己之君子;心之所忧,忧在进举贤女,不自淫恣其色;又哀伤处窈窕幽闲之女未得升进,思得贤才之人与之共事君子。
劳神苦思,而无伤善害道之心,此是《关睢》诗篇之义也。
……此诗之作,主美后妃进贤。
思贤才,谓思贤才之善女。
朱熹《诗集传》:“淑,善也;女者,未嫁之称,盖指王之妃太姒为处子时而言也。
君子则指文王也。
……周之文生有圣德,又得圣女姒氏以为之配。
宫中之人,于其始至,见其有幽闲贞静之德,故作此诗。
”亦主此说。
“后妃之德”说在汉代直至宋代一直有重要影响,明清以来渐不被后人接受,更不为现代学者所采用。
2“讽君刺时”说认为《关雎》为政治讽刺诗。
司马迁《史记儒林外传》曰:“嗟夫!夫周室衰而《关雎》作。
”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周道缺,诗人本之衽席,《关睢》作。
”《汉书杜钦传》刘向《烈女传》:“周之康王夫人晏出朝,《关雎》起兴,私得淑女以配君子”。
扬雄《法言至孝篇》:“周康王之时,颂声作乎下,《关雎》作乎上,习治也,故习治,则伤始乱也”。
主此说的为司马迁和三家诗,其与后妃之德说的本质伤相关甚微,只不过其更加突出《关雎》的讽谏作用而已。
3“夫妇婚配”说认为《关雎》并非特指后妃,而是“周邑”之人“自求良配,咏贺“初婚”,“写其哀乐之情”之作。
部编语文教材《诗经》中四首诗的理解与教学
部编语文教材《诗经》中四首诗的理解与教学程翔一部编本《语文》八下遴选了《诗经》中四首名篇,深受师生欢迎。
对这四首诗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
教材将《关雎》《蒹葭》《子衿》的主题定位于“爱情”,将《式微》的主题定位于“劳动者对君王的怨言”。
这是受了程俊英《诗经注析》观点的影响。
本文对此谈点个人看法,以就教于各位同仁。
纵观两千年《诗经》接受史,对这四首诗的解释存在很大争议。
近代学者,颠覆旧说,创出新意;当代新著,审视反思,尊重旧说。
可以说,对这四首诗的解释史,折射出两千年来不同时代的风云变幻。
如今,四首小诗入选部编《语文》八下,给广大师生提供了学习《诗经》的机会,同时也将广大语文教师推到了一个无法回避的文化现象面前:“经学”与“文学”。
部编《语文》八下“预习”中这样表述:《诗经》中有不少歌咏爱情的诗,或表达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或抒发爱而不得的忧伤和怅惘。
这些诗,今天读来仍会让人怦然心动,获得美的愉悦。
诵读这两首诗,用心体会诗中歌咏的美好感情。
诵读时,要注意感受诗的韵律,初步了解《诗经》的语言特点。
课本依据程俊英《诗经注析》1991年中华书局版为底本,将《关雎》和《蒹葭》作为爱情诗来理解。
这当然可以,但不够完整。
《诗经》是儒家经典,排在“五经”之首,位列“十三经”第三,历来是学子必读之书。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儒家经典在古代属于政治书籍,代表国家意志。
孔颖达作《毛诗正义》是奉唐太宗之诏。
《毛诗正义序》指出:“感天地,动鬼神,莫近于《诗》。
此乃《诗》之为用,其利大矣。
”古人读儒家经,不止于科举,目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至近代,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儒家经学地位虽时有起伏,但作为主流文化的地位不曾撼动。
儒家经学,不限于学术,总与政治血肉融合。
到了近代,西学东渐,儒家文化受到强烈冲击。
胡适说:“儒家经典中,除《论》《孟》及《礼记》之一部分外,皆古史料而已……其他《诗》则以文学眼光读之……”(见《论六经不够作领袖人才的来源》)胡适把《诗经》当成文学作品,不再作为经典看待。
从《关雎》浅谈古诗词艺术歌曲的魅力
从《关雎》浅谈古诗词艺术歌曲的魅力发布时间:2021-06-24T07:12:41.574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1年9期作者:肖国权[导读] 简而言之,古诗词艺术歌曲就是将古代的诗词作品作为题材从而进行编创的一种声乐体裁,其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与编创特色。
笔者写此篇文章主要探讨由赵季平老先生编创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代表作品《关雎》。
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湖南长沙 410081摘要:简而言之,古诗词艺术歌曲就是将古代的诗词作品作为题材从而进行编创的一种声乐体裁,其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与编创特色。
笔者写此篇文章主要探讨由赵季平老先生编创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代表作品《关雎》。
该歌曲曲调优美动听,动人心弦;以古诗词作为底本进行二次创作因此语言朴实无华,描写的是一位“君子”对“窈窕淑女”的恋慕之情及后续对“窈窕淑女”的思念、追求和取悦的爱情故事。
感情细腻,栩栩如生。
关键词:古诗词艺术歌曲;关雎;艺术魅力一、词曲作者生平及其创作背景这个作品的词出自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自西周以来流传至今历时几千年,历史悠久。
这首作品的曲作者为赵季平。
赵季平,1945年出生于甘肃平凉。
他在音乐方面天资聪慧并通过自身孜孜不倦的努力考入西安音乐学院。
在校就读期间便在专业创作方面崭露头角,作品体裁涉猎甚广,风格不一。
1970年他从西安音乐学院毕业后,就专门从事于音乐创作工作。
1978年,他在中央音乐学院的作曲系继续进修深造。
毕业之后,曾先后担任陕西省歌舞剧院院长、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副院长、西安音乐学院院长等多个职位。
在音乐创作上,其创作体裁涉猎甚广、范围宽泛几乎涉及音乐创作的各个领域,如歌舞剧、合唱、交响乐、民族管弦乐、影视主题曲及配乐等等。
《关雎》全称《国风·周南·关雎》。
其作为《诗经》的开篇之作,自古就有“中国第一诗”的美誉。
它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是一部经久不衰的佳作。
该诗总共十句,分为五段,每句四言,上下句对仗工整。
《诗经·关雎》历代解读的分析
《诗经·关雎》历代解读的分析《诗经·关雎》历代解读的分析《关雎》作为《诗经》的首篇历来是研究《诗经》学者关注最多的,但各个阶段对它的解读都有所不同,即使同一阶段也存在差异。
《诗经》在先秦时期被称作《诗》或《诗三百》。
汉武帝时期,随着儒术独尊而被尊称为《诗经》。
《关雎》因其作为《诗经》的首篇,历来备受关注。
从它产生的西周时期到现在,对它真正内涵的解读传承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由于传统“诗学”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和社会背景的现实性,使得历代“诗学”对《关雎》的解读有着多种不同的版本。
《关雎》在历代的解读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本文以对各个重要历史阶段的代表性解读来进行梳理探析。
关雎诗人:诗经朝代:先秦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一春秋战国时期及其以前《诗经》的“礼乐”功用最早对诗歌下断语的是《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
它从“诗”的作用方面着手,显然带有十足的功利性。
西周时期,《诗经》是“礼乐”治国的宗法制度的外部体现,主要用于诸侯贵族的祭祀、宴飨、朝聘、庆典等各种重要场合。
按照当时礼法规定,具体场合演奏相应的音乐,《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的“季札观乐”就是诸侯朝聘时弦《诗》、歌《诗》的场景。
据《仪礼》记载,《清庙》用于周王朝的宫廷宗庙祭祀,《关雎》用于乡饮酒礼、乡射礼和燕礼。
西周至春秋战国之际,《诗经》是几经礼化整合传承礼义的载体。
孔子不但以《诗经》作为教科书来教授弟子,而且从多方面评价《诗经》。
《论语・阳货》篇从《诗经》的功用角度,以“兴”、“观”、“群”、“怨”说明“事君”、“事父”四种方式,《泰伯》篇则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把《诗经》推崇到至上的地位。
《礼记・仲尼燕居》所载孔子对其论断与《论语》文异而义同。
《孔子诗论》“《关睢》之改”义蕴考释——以《关雎》乃《诗三百》之首为考察视角
20 06年 第 5期 ( 总第 19期 ) 9
北才 捻 丛
I E N0R H THERN 兀) RUM
No 5. 2 o6 . 0
T tlN . 9 oa o 1 9
【 出土文献 与中国文学】
《 孔子 诗论 》 ‘ 《 ‘ 关睢 》 之 改 "义蕴 考 释
— —
孔子诗论中的关雎论近几年已有许多学者进行了训诂和释义许多观点颇有见地但有些问题似乎仍然不甚明了尤其是对于诗论中关雎之改的改字的义蕴多数学者往往只注重考证文字本身的含义而不重视对全文的融会贯通更没有考虑关雎这首诗在儒家诗教中的特殊位置因此使得诗论中的关雎论至今仍难以明确
维普资讯
以 《 关雎》乃 《 三百》之 首为考察视 角 诗
于淑 华
( 赤峰 学 院 中文 系 ,内蒙古 赤峰 040 ) 20 1
[ 摘
要 ]上博 简楚竹 书 《 孔子诗论》 ,为什 么用 “ 改” 字来概括 《 关雎》 ?这一点要结合 《 关雎》这 首
诗在儒 家诗教 中的特殊地位 来考察。从产 生的历 史语 境看 ,《 关雎 》是周公取之 民间用 以教化 南民的 乐歌 , 《 关雎》为 《 诗经》之首 ,体现 了周公 以礼 治国,想从婚姻 家庭的 角度拨乱反正 ,以移风 易俗 的观念 。孔 子
撰写的 《( 诗 的礼典属性及其传播与接受机制的发生》
[ 收稿 日期 ]20 0 2 06— 4—1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这种用
维普资讯
《 诗》机制的发生有着特殊地政治、历史、文化背景。这 《 诗》的功能的阐发和认定, 《 将 诗》在不同的文化历史
点我们可以从孕育了 《 关雎》的 《 周南》和 《 召南》 语境中曾经有过或可能具有的功能逐一进行阐发,其 目 的主要是在 当时价值秩序开始崩坏 的历史情境中,使 所产生的历史语境及文化空间中去考察。 诗》承担起整合人们的思想、沟通上下关系、建立一体 《周南》 《 、 召南》俗称 《 二南》 ,它们在 《 诗经》中 《
孔子诗论
对孔子“诗”学思想的新发现历史是个删节本,历史学家为了追求所谓的历史连续性,总是会有意的删除或无意的忽略一些历史情节。
尽管这会造成许多历史的断层,但历史又会以突出某点的方式转移人们的注意力,造成强势话语对弱势话语的粗暴压制。
而与此同时,观念史的研究则是要千方百计的接近这些断层,以探得历史的真实。
那么这些断层藏在什么地方呢?它就藏在传世文献最不为人注意的角落,而且常常由于它的突兀出现又突然消失,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或是遗憾的长眠地下,不知有没有重见天日的幸运。
但如果有一天地下的文献重见了天日,则必将给人的视觉以最猛烈的冲击,而且会解救被历史压制的东西,让它走出阴暗的角落。
比如现在对于“情”的讨论就将经历这样的一幕。
关于“情”的讨论就郭店简《性自命出》、《语丛》及上博简《性情论》来看,在先秦有一个对“情”展开大讨论的时期,尤其是讨论“情”与“性”之间的关系。
当时人对“情”非常重视,而且基本上是高扬的态度,认为人的情感是人本性所固有的东西。
至于“情”与“礼乐”的关系,人们认为礼是根据人情制作出来的,乐是人抒发感情的最主要的方式。
但这种“情”论却被自汉儒以来的“性善情恶”的观念渐渐淹没了,传世文献中的零星记载也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现在出土文献引发了人们的新思考,也启发人们在传世文献中寻觅先秦“情”的踪迹。
讨论的结果是大家认为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可以互证①。
那么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孔子对“情”是什么态度呢?虽然《论语》中“情”字仅两见,但《礼记》等书中却保留有大量孔子论“情”的话②,从这些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孔子是主“情”论者③。
孔子的这种重情思想,自然会影响到他对《诗》的评价与阐释。
但由于历史汰选的结果,我们在《论语》孔子对《诗》的讨论中看不见他对《诗》与“情”关系的讨论,有的只是《诗》与礼,《诗》与修身关系的论述。
所以以往对孔子《诗》学思想的讨论都集中在这一方面,而对于《诗》与“情”的关系却缺乏论述。
现在,上博简《诗论》的发现适可弥补这方面的思想缺环。
《孔子诗论》,谈孔子是如何读诗的。
《孔子诗论》,谈孔子是如何读诗的。_知道首页 | 知道 | 登录 新闻 网页t; 文化/艺术 > 文学 > 小说
《孔子诗论》,谈孔子是如何读诗的。 浏览次数:870次悬赏分:0 | 提问时间:2009-5-23 11:39 | 提问者:sexyfox21
《东方未明》有利词,▎《将中》之言不可不畏也,▎《扬之水》其爱妇悡,▎《采葛》之爱妇,17
因木瓜之报,以愉其怨者也。《杕杜》则情憙其至也。▋18
溺志,既曰天也,犹有怨言。▎《木瓜》有藏愿而未得达也。▎交19
币帛之不可去也。▎民性固然,其有隐志必有以抒也。▎其言有所载而后纳,或前之而后交,人不可触也。吾以《杕杜》得雀20
孔子读《诗》及《小雅》,喟然而叹曰:吾于《周南》、《召南》见周道之所以盛也;于《柏舟》见匹夫执志之不可易也;于《淇澳》见学之可以为君子也;于《考盘》见遁世之士而不闷也;于《木瓜》见苞苴之礼行也;于《缁衣》见好贤之心至也;于《鸡鸣》见古之君子不忘敬也;于《伐檀》见贤者之先事后食也;于《蟋蟀》见陶唐俭德之大也;于《下泉》见乱世之思明君也;于《七月》见豳公之所以造周也;于《东山》见周公之远志所以为圣也;于《鹿鸣》见君臣之有礼也;于《彤弓》见有功之必报也;于《羔羊》见善政之有应也;于《节南山》见忠臣之忧世也;于《蓼莪》见孝子之思养也;于《楚茨》见孝子之思祭也;于《裳裳者华》见古之贤者世保其禄也;于《采菽》见古之明王所以敬诸侯也。
上博简《孔子诗论》与《论语》“情”“志”观
上博简《孔子诗论》与《论语》“情”“志”观一、诗亡隐志上博简《孔子诗论》开篇,孔子对“诗”的整体特点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重要的理论命题“诗亡隐志”。
第1简:。
行此者其有不王乎?孔曰:“诗亡隐志,乐亡隐情,文亡隐言。
”“亡”,《说文》曰:“逃也。
从入,从乚。
”徐中舒经过考察研究,指出:“(亡)字形所象不明。
甲骨非从入从乚,故《说文》说形不确。
”楚竹书中,此处的“亡”字的含义不是“逃亡”“失去”,而是表示有无的“無”。
“無”,是“舞”的本字,有“舞”的意义,字形似人的两手中拿着东西舞蹈。
后来,“無”字经过演变从“亡”,且与“亡”字的读音相近,它逐渐具有了“亡”的含义,取代了“亡”,表示没有。
由于“無”不再表示跳舞,“舞”字应运而生。
被取代的“亡”字本义隐而不显,出现了“逃亡”“丢失”等新的意义。
朱自清先生指出,“诗言志”是中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
“诗亡隐志”这一提法是很严谨的。
在孔子看来,“诗”“文”“乐”应当与“志”“情”“言”联系起来,但不能将这句话单纯理解为不存在不言志的诗、不抒情的音乐、不用字的文章。
此处的“志”“情”“言”有明确的界定,它们都处于道德主流的范围内,“诗”中要有高洁的意志,“乐”中要有真情,“文”中要有箴言。
“诗亡隐志”强调的是双向互动的过程,而不是单方向地输出和接受,这拓宽了表现主体的丰富内涵,也弥补了语辞僵化的缺陷。
“诗”是诗人内心志向的外在表现形式,是诗人情志抒发的媒介,无论诗人的“志”是主观还是客观,主动还是被动,都会被读者发现并接受,但“诗”不是“志”的直接情感表达,并不完全展露人的意向。
因此,需要以达观的态度与变通的思维理解诗文,以自我意志深层分析,不能只拘泥于字面含义。
《论语》中孔门对话中的两次“言志”记载为《孔子诗论》中“志”的含义做了有效的补充。
《公冶长篇第五》: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孔子诗词论文
孔子诗词论文先秦及汉魏典籍中记载了许多孔子论《诗》的内容,其中多闪烁着理性的光辉,对后世《诗经》的研究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论思想的形式和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不久前,上海博物馆藏楚简《孔子诗论》公之于世了,虽然只有29枚完、残竹简,但其学术价值不可限量,它不仅关乎到《诗经》学研究,也关系孔子思想,尤其是孔子《诗》学思想的研究。
本文拟以《论语》等传世典籍中记载的孔子对《诗》的讨论与上博简《孔子诗论》加以比较,以期对孔子《诗》学思想进行更为全面具体的考察。
诗与礼孔子十分重视《诗》与礼的关系,强调《诗》对礼的构建作用和礼对《诗》的约束作用。
《礼记·仲尼燕居》载孔子语:“不能诗,于礼缪”,此与“不学诗,无以言”文异而义同。
又《论语·泰伯》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即强调一个人欲修身成性,《诗》、礼、乐所起的作用,同时也说明了《诗》与礼、乐的关系。
唐李翱云:“《诗》者,起于吟咏性情者也。
发乎情,是起于《诗》也;止乎礼义,是立于礼也;删《诗》而乐正《雅》、《颂》,是成于乐也。
三经一原也。
”(韩愈、李翱《解论语笔》,引自程树德《论语集释》卷十五)所以当子夏由“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中明白“礼后”,即一个人最终当立身于礼的道理后,孔子便对其盛赞有加,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论语·八佾》)孔子重视《诗》、礼二者之间关系的思想,也见于上博简《孔子诗论》。
如第5简,其论《清庙》云:“《清庙》,王德也,至矣。
敬宗庙之礼,以为其本,秉文之德,以为其业。
”在孔子看来,《清庙》之所以为“至”,就在于其能体现敬宗庙之礼。
第10简,其评《关雎》云:“《关雎》之怡。
”“《关雎》以色喻于礼。
”第12简又云:“好,反内(纳)于礼,不亦能怡乎?”《说文》云:“怡者,和也,从心,台声。
”其以“怡”评《关雎》,就因为其能“喻于礼”,“纳于礼”。
于此可见,孔子论诗对礼的要求,一首诗,如果能体现礼就是一首好诗,哪怕它是一首谈情说爱的情诗。
《诗经·关雎》历代解读的分析
《诗经·关雎》历代解读的分析《关雎》作为《诗经》的首篇历来是研究《诗经》学者关注最多的,但各个阶段对它的解读都有所不同,即使同一阶段也存在差异。
《诗经》在先秦时期被称作《诗》或《诗三百》。
汉武帝时期,随着儒术独尊而被尊称为《诗经》。
《关雎》因其作为《诗经》的首篇,历来备受关注。
从它产生的西周时期到现在,对它真正内涵的解读传承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由于传统“诗学”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和社会背景的现实性,使得历代“诗学”对《关雎》的解读有着多种不同的版本。
《关雎》在历代的解读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本文以对各个重要历史阶段的代表性解读来进行梳理探析。
诗人:诗经朝代:先秦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一春秋战国时期及其以前《诗经》的“礼乐”功用最早对诗歌下断语的是《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
它从“诗”的作用方面着手,显然带有十足的功利性。
西周时期,《诗经》是“礼乐”治国的宗法制度的外部体现,主要用于诸侯贵族的祭祀、宴飨、朝聘、庆典等各种重要场合。
按照当时礼法规定,具体场合演奏相应的音乐,《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的“季札观乐”就是诸侯朝聘时弦《诗》、歌《诗》的场景。
据《仪礼》记载,《清庙》用于周王朝的宫廷宗庙祭祀,《关雎》用于乡饮酒礼、乡射礼和燕礼。
西周至春秋战国之际,《诗经》是几经礼化整合传承礼义的载体。
孔子不但以《诗经》作为教科书来教授弟子,而且从多方面评价《诗经》。
《论语?阳货》篇从《诗经》的功用角度,以“兴”、“观”、“群”、“怨”说明“事君”、“事父”四种方式,《泰伯》篇则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把《诗经》推崇到至上的地位。
《礼记?仲尼燕居》所载孔子对其论断与《论语》文异而义同。
这些美誉既着眼于个人内在的修身养性,也放眼于事父、事君的宗法制下“齐家”和“治国”,更反映出当时诗、礼、乐之间的关系及其遍及宗法制度下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重要作用。
上博简《孔子诗论》的文献价值
上博简《孔子诗论》的文献价值作者:徐颖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07期摘要:《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是关于上博简的整理书籍,作为该系列书籍的首册首篇,《孔子诗论》具有极其重要的文献价值。
《孔子诗论》不仅再现了先秦古籍原貌,展现了楚地文字特色,而且便于后世深入了解孔子的儒家思想。
此外,《孔子诗论》的辨伪价值也值得学术界充分重视。
关键词:上博简;孔子诗论;文献价值1944年,上海博物馆分别从香港购回以及获赠的战国楚竹简共计一千多枚,目前均收藏于上海博物馆,所以称之为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简称为上博简。
从2001年到201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在十二年间陆续出版了由馆长马承源先生主编的九册关于上博简的整理书籍,可谓是对上博简研究的开创性工作。
作为《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系列书籍的首册首篇,《孔子诗论》主要记载的是孔子传授诗的方法和内容,提供了传统诗学的文献资料,有助于加深对战国文字、儒家思想以及先秦文化的了解,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一、先秦古籍的原貌再现上博简《孔子诗论》的出土使今人得以见到战国时期楚竹书的实物。
通过观察、研究楚竹书,可以更加形象直观地知晓古代竹简书籍的原貌,能夠为古书的特点找到新的实物证据,也可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去保护这些楚竹书。
《孔子诗论》也是一篇佚文,能够填补文献空白板块,但也由于没有传世本可用来对照其内容,对其研究的难度因此大大增强。
同时,《孔子诗论》共有29支竹简,1006字,仅有一支竹简完好,其余竹简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缺。
竹简上的文字不清晰,文献内容就不能连贯,文意也难以确定。
因此,很多学者在竹简的排序、校读、释义、文字研究、文献对比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均有所不同,也有少部分文献内容因此原因连文义都无法理清。
二、楚地文字的特色展现关于文献的记载年代,整理者认为:“(上博简)乃是楚国迁郢以前贵族墓中的随葬品。
”[1]上博简能够作为贵族的随葬品,由此可见战国楚地的手抄本《孔子诗论》也是上佳之作,能够展现出楚地文字及书法的特色与风貌。
上博楚简《孔子诗论》释读管见
本人对《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所公布的这批资料和其中的许多问题虽然极感兴趣,但由於古文字修养欠缺,时间投入又有限,本文所谈只是研读《孔子诗论》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粗浅想法,尚未来得及作深入的考订,希望借此机会得到行家的批评指正。
寺第二简:“寺也,文王受命矣。
”“寺”周凤五读作“时”。
按,似可读作“诗”,郭店楚简《缁衣》:“寺员:誓(慎)而(尔)出话。
”“寺员”即“诗云”。
[1] 坪德第二简:“讼,坪德也,多言後。
”“坪德”周凤五、何琳仪、冯胜君等读作“旁德”。
按,马承源读为“平德”,应是,但将“平德”解释为“平成天下之德”,则有“增字解经”之嫌。
刘信芳谓:“……则‘平德’正乃天下歸往之德,其字用其平正義,又包涵有成德而天下歸往之義。
……西周時政权與神权合一,凡有大事,平而成之於宗廟,則《詩論》謂《頌》为‘平德’,字不可移。
”似也嫌迂曲。
“平德”与下文“盛德”相对,当指平常、普通之德,并无太多的深意。
尃观人谷安(焉)第三简:“邦风,其内(纳)物也,尃观人谷安(焉),大敛材安(焉)。
”或读“尃”字属上(如周凤五),作“其纳物也尃,观人谷安(焉),大敛材安(焉)”,恐非。
“某某(邦风,或雅、颂),某某也”乃《诗论》之固定句式,如第二简:“讼,坪德也,多言後。
”“大雅,盛德也。
”“人谷”马承源读作“人俗”,或谓当读作“人欲”。
应以後说为是。
“谷”读作“欲”,《诗论》中即有内证,如第九简“《黄鸟》则困而谷(欲)反其古也”,第十六简“见其美必谷(欲)反其本”。
又,《缁衣》篇有两处上博简作“谷”,而郭店简作“(上谷下心)”(欲),构成异文。
[2]《信阳楚简》一·0一八:“其谷能又弃也。
”何琳仪云:“谷疑读欲。
”[3]皆其证。
与第四简:“曰:‘《诗》其犹坪(平)门,与(并两戈)(贱)民而(左谷右兔)之,其用心也将何如?’”或读“与”字属上句,看作句末疑问语气词。
[4]恐非。
“门”字下原文有一小墨钉,是断句符号,可见“与”字不应属上读。
雅乐《关雎》浅析
文 / 廖悠馨
摘要:《诗经》大约产生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公元 前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 的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 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 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 面镜子。周朝时期,制定了周朝的礼乐制度,搜集了大量 的《诗经》中诗歌,用于宫廷雅乐。其中《关雎》是《诗 经》第一首也是具有代表的一首,描述的一位青年男子, 看到正在采摘荇菜的婀娜多姿的姑娘,被她深深吸引,然 而他顾虑重重,羞于开口,只能想象与她接触,诗的妙处 在于对爱叙述的即直白又含蓄,不敢当面表白却又沉浸在 爱的幻想中。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爱慕方式,含蓄内敛, 悸动而羞涩。从侧面体现的是一种志在必得的志气。本文 中《关雎》歌曲是著名作曲家赵季平创作的艺术歌曲,歌 曲不仅有古人的腼腆温婉风格,也有现在民族声乐歌曲的 特色,在传承古代文化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民歌的方式体 现出来,是完美的结合,也是当今声乐所倡导的。
关键词:文明史;诗经;中国音乐史;雅乐;关雎; 艺术歌曲;关关雎鸠;窈窕淑女;中国古代声乐
中华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度,这浩浩的五千年孕 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同时也创造了华夏文明,一 个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 文明。《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声 乐史上第一部歌曲总集,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和经验的结 果,在文学史和文化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以丰富 的内涵和深刻的思想描绘了一幅无比动人的社会历史画 卷,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诗经》按其内容 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在语言技巧、题材形 式、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 品艺术上巨大的成就,为我国诗歌创作奠定了深厚的文学 基础。《诗经》中有许多诗句因其美好、内涵丰富、意味 深长,为后人不断引用。周朝时期,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政 治文化典章制度。相传,周公旦参照夏礼和殷礼,制定了 周朝的礼乐制度,其目的是以“礼”和“乐”作为统治国 家的工具。因此,周代礼乐制度的建立,形成了“六代乐 舞”为代表的我国第一个比较明确的宫廷雅乐体系。早期 的雅乐歌曲的歌词大多数来自民间,因而在《诗经》中选 入相当数量诗辑入雅乐歌曲。《关雎》则是目前所知的有 乐谱传世的年代最早的《诗经》歌曲,至今也朗朗上口, 为人传唱。
论《关雎》的礼乐教化意义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论《关雎》的礼乐教化意义武新虹 新疆教育学院摘 要:礼乐教化是中国古代传统教育的主要内容,将“成人”作为教育目标,“知道”作为教育宗旨。
礼仪教化修外,音乐教化修内,心身调养和谐以礼成乐。
《关雎》是古代文学《诗经》中的第一篇,是诗经四书的开头,也是所有六经的起步。
《关雎》中描述了鸟兽虫鸣之趣,并将此趣慢慢融入到了琴瑟钟鼓之中。
基于此,现对《关雎》的礼乐教化意义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礼乐教化;《关雎》;《诗经》作者简介:武新虹(1967.5-),女,汉族,河南通许人,文学学士,新疆教育学院(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学院高级讲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小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7-068-02从诗教的角度来分析《关雎》,会发现求取淑女的整个过程是整个诗篇的主线,但是核心是男女德性的互诉。
现在男女之前的爱情讲究“求”的过程,而古典男女之义则讲究的是他们之间德性的互诉。
从德性诗教方面来看《关雎》,会发现《韩诗外传》中《关雎》中的意思和《诗经》中《关雎》的大致没有变化。
一、诗风教化和鸟兽虫鸣《关雎》中的第一句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开始于鸟兽虫鸣,终止于琴瑟钟鼓之中,中间经历的过程是左右流之、求之不得、寝食难安、辗转反侧,整个过程是非常曲折纠结的。
《孔子诗论》中提及《关雎》之该,应该讲的是把自然之声转变成为礼乐之声的过程。
风只有通过声音才可以感觉到,它是无形的。
所以,在古典《诗经》中,诗风大多数都是以描写禽兽鸣声为主,通过描写雌雄相恋的情节,来展示诗风特点。
可以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句诗不仅是《关雎》这一首诗歌的起兴,同时也是整部《诗经》教风的起兴。
词中的雎鸠之音不仅是整首词的声音,也是古典文学《诗经》的声音。
这声音始终贯穿在《关雎》男女德性互诉的过程中,同时也回荡在《诗经》的诗风中。
《关雎》中的淑女形象
《关雎》中的淑女形象“淑女”是《诗经》中最为重要的女性形象之一,在关雎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以下是收集整理的《关雎》中的淑女形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雎》是《诗经》的压卷之作。
自先秦起,《论语.八佾篇》便有记载,“子曰:《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而上博简《诗论》则从“色”、“礼”等方向偏重论析了《关雎》的诗本义。
及至汉代,《诗经》初步奠定经学地位,《关雎》一篇更愈发受到学界从诗教、乐教和女教等多重维度的关注。
两宋时期,苏辙、朱熹等学者加注《诗集传》、《诗序辨说》,形成了长期与尊序派对峙的废序之声,并分别从“情”、“理”等角度为《诗》添注。
因而两千多年来,有关《关雎》释义的说法可谓众说纷纭。
而诗中的“窈窕淑女”的形象,也因被历代学者延引为理想女性的典型而盛传于世,千年不衰。
本文就将从先秦、汉、宋的典型注本出发,结合历代审美标准,对《关雎》中“淑女”这一对象的内涵及其形象作简要分析。
一、“淑女”形象的内涵所指古人对《关雎》“窈窕淑女”的理解大致分为两种,一是以后妃为代表的贤德女子;二是指贤人。
在封建诗教的背景下,《关雎》一诗的教化作用一直盛于其抒情作用。
及至近现代,视其为纯粹表达男女恋慕的情爱诗的说法方才逐渐兴起。
(一)后妃说先秦《毛诗序》最早记载:“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始指称《关雎》中的“窈窕淑女”为可以“风天下”的后妃。
而此种说法也在后世汉唐学者间得到了最多附会,成为学界认可的主流说法。
与近现代学者从“诗本义”的角度,偏重理解《关雎》中的抒情价值不同,《诗序》主要采用陈诗义、用诗义与赋诗义等手法对《诗经》进行理解,解读的视角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自春秋时期起,孔子即赋予《关雎》一篇以极高评价,认为其在诗歌与音乐方面都建树斐然。
《韩诗外传》卷五中记载,子夏曾询问夫子,《关雎》何以为《国风》之首,夫子回答,盖因《关雎》之道为“天地之基”,“王道之源”,《六经之策》悉皆“取之乎《关雎》”,可见《关雎》“正人伦而立纲常”的教化作用。
孔子“诗”学中的“礼”思想范型——以《关雎》为例
Read and Write PeriodicalMay 20212021年5月第18卷第05期Vol.18No.05读与写杂志孔子“诗”学中的“礼”思想范型———以《关雎》为例王娟(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星湾学校江苏苏州215000)摘要: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把《诗经》看成礼乐文化精神的体现。
《关雎》是一首“民俗歌谣”,反映了当时男女恋爱的一些风俗习尚。
用礼评价君子求女的行为,体现了对人伦关系中道德习俗和儒家节制思想的重视,《关雎》正是他对性情欲望进行规范的典型模式,为后世人们树立《关雎》这样一个“无邪”的样板。
关键词:孔子“诗”学;礼;范型;关雎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21)05-0029-01孔子的礼治思想不仅运用到政治伦理方面,还体现在其史学观点中,孔子论《诗》的各种观点正是他的礼治思想体系在文学上的反映。
孔子十分重视礼,认为礼是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是个人成长的重要内容,他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不学礼,无以立”。
《关雎》是描写男女相悦之情的诗篇,孔子说:“以色喻礼”“反纳于礼”。
1健康真挚的爱情恋歌在孔子时代,诗与乐不分,二者都关乎礼的建设。
孔子对《关雎》音乐和内容都很欣赏,赞叹道:“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对《关雎》诗旨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鲁齐韩三家诗都认为是讽世刺时之作,把《关雎》附会成刺诗,讽刺康王沉迷女色,荒废朝政。
《毛诗序》说:“《关雎》,后妃之德也。
”[1]认为此诗是赞美后妃之德的。
闻一多和胡适倾向于这是男恋女的情歌,笔者比较认同今人看法。
诗歌以雎鸠鸣叫起兴,开启全篇。
“关关”就是水鸟和鸣的象声词,雎鸠是一种水鸟,此鸟情意专一,所以,这首诗开头以雎鸠起兴有君子示爱之意。
诗的二、三章着重写君子对淑女动心,因思慕她竟到辗转难眠的地步。
辗转,形容心有所思、难以安眠的样子。
四、五章是君子想象对她孜孜以求并与她结为连理的情景。
《诗论》说《关雎》等七篇释义
《诗论》说《关雎》等七篇释义
李学勤
【期刊名称】《齐鲁学刊》
【年(卷),期】2002(000)002
【摘要】《诗论》为亲闻孔子《诗》学的弟子所作,对照文献,最可能是子夏。
现在看,《诗论》和《诗序》、《毛传》,在思想观点上虽有承袭,但实际距离是相当大的,即以《关雎》等七篇而论,差别即很明显。
《诗序》不可能是子夏本人的作品,只能说是由子夏开始的《诗》学系统的产物。
但无论《诗序》还是《毛传》,都确实有《诗论》的影子,这对我们认识《诗》学传承,十分重要。
【总页数】4页(P90-93)
【作者】李学勤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京 1007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6.1
【相关文献】
1.《孔子诗论》"《关雎》之改"义蕴考释——以《关雎》乃《诗三百》之首为考察视角 [J], 于淑华
2.诗本义与《诗论》、《诗序》--以《关雎》篇为例看《诗论》、《诗序》作者[J], 黄怀信
3.《诗论》"四章"新考与《关雎》五章说 [J], 金宝
4.上博简《关雎》七篇诗论研究 [J], 廖名春
5.《孔子诗论》中《关雎》论释义 [J], 于淑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上博简所论“关雎”谈起
从上博简所论《关雎》谈起
[摘要]本文通过比较《荀子·大略》所引《诗传》与上博简“诗无隐志”章这两种先秦文献对《关雎》所作的论述,认为“诗无隐志”章与荀学存在密切的联系,其文体是“传”,并进一步探讨《大序》的文体可能为“传”。
[关键词]诗传;荀学;传
上博楚简《子羔》篇“诗无隐志”章[1]成书于七十子或孔子再传弟子时期,是目前学术界的共识。
然而对于“诗无隐志”章的文体性质以及学派属性,尚存在一定争论。
姜广辉先生认为此文当为古《诗序》,[1]朱渊清先生则认为是孔子《诗说》;[2][p125]在学派问题上,江林昌先生认为此文应属于三晋儒学体系。
[3][p167]但“诗无隐志”章在先秦儒家诗学体系中究竟占据怎样的地位,其传留基本情况又是如何,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众所周知,《关雎》作为“诗三百”的首篇,在经学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远在孔子时就已特别地予以申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所谓“孔子说诗,以《关雎》为始”,到了西汉,更是被经师发挥、尊崇为“纲纪之首,王教之端”。
[4][p4]但四家诗对《关雎》的解释存在明显差异,大体上鲁、韩两家主“刺”说,毛、齐两家则偏重“美”说,[5][p100]而各家之间解释的侧重点亦不一致。
可以说,对《关雎》的诠释直接关乎诗学体系之间的差异的问题,因此以《关雎》为切入点,有助于我们审视和思考“诗无隐志”章的诸多疑难。
一.“诗无隐志”章与《诗传》遗文
“诗无隐志”章中涉及《关雎》的内容,兹列于下:
《关雎》之改,则其思益矣。
《关雎》以色喻于礼,……两矣,其四章则喻矣。
以琴瑟之悦拟好色之愿,以钟鼓之乐(之)好,反内于礼,不亦能改乎?
这两段简文可与《荀子·大略》中所引《诗传》遗文相对读:
《国风》之好色也,《传》曰:“盈其欲而不愆其止。
其诚可比于金石,其声可内于宗庙。
”《小雅》不以于污上,自引而居下,疾今之政,以思往者,其言有文焉,其声有哀焉。
[6][p511]
自清儒陈澧以来,多有学者推测此段文字当为传世文献中保存的先秦《诗传》的孑遗,[7][p24]但向无确证。
而出土文献“诗无隐志”章的公布,恰为这一推论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试将二者作一比较: ㈠盈其欲而不愆其止
杨倞注:“好色,谓《关雎》乐得淑女也。
盈其欲,谓好仇也,窹寐思服也。
止,礼也。
欲虽盈满而不敢过礼求之。
此言好色人所不免,美其不过礼也。
”
按:此句乃是对《国风》篇什(以《关雎》为代表)中“礼”之内涵所作的形象地诠释。
考之四家诗,都是把《关雎》同周道、王教或王化等联系起来,并无一家着重从“礼”的角度对“《关雎》之义”予以阐发。
反观“诗无隐志”章,则明确地指出:“《关雎》以色喻于礼……反内于礼,不亦能改乎?”对“礼”这一内涵反复强调。
以“尚礼”为显着特色的“诗无隐志”章与《诗传》遗文主旨相契合,殆非偶然。
又,“诗无隐志”章云:“《关雎》之改,则其思益矣。
”《广雅·释诂》:“益,加也。
”《广韵·昔韵》:“益,增也。
”《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传曰:“服,思之也。
”又曰:“悠,思也。
”笺曰:“思之哉,思之哉,言己诚思之。
”诗中反复陈言“忧思”,故“诗无隐志”章云:“其思益矣。
”这与《诗传》遗文所说的“盈其欲”同一意旨。
㈡其声可内于宗庙
杨倞注:“其声可内于宗庙,谓以其乐章播八音,奏于宗庙。
《乡饮酒礼》:…合乐,周南《关雎》、《葛覃》。
‟《诗序》云:…《关雎》,后妃之德,风之始也。
所以风化天下,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既云…用之邦国‟,是其声可纳于宗庙者也。
”
按:这是从音乐角度对《国风》中《关雎》等诗进行的述评。
这与孔子的有关见解可谓一脉相承。
孔子主要是从音乐角度评价《关雎》的,比如他很重视此诗配乐的中和之美,“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孔子还赞赏过“《关雎》之乱”,“洋洋乎盈乎耳哉!”(《论语·泰伯》)而“诗无隐志”章迥异于四家诗的另一个特色,即高度重视“乐”的美感和作用,如:
颂,平德也,多言后,其乐安而迟,其歌绅(引)而逖,其思深而远,至矣! 第二简
《邦风》其内物也博,观人谷(俗)焉,大敛材焉。
其言文,其声善。
第三简
孔子曰:诗无隐志,乐无隐情,文无隐意。
第一简
将“乐”与“诗”同等重视,体现出“诗无隐志”章的诗学倾向,反映了
“七十子之徒”与孔子论诗所保持的一致性。
又,“诗无隐志”章云:“吾以《甘棠》得宗庙之敬。
”明确标明“宗庙”一词,可作为杨注的补充。
按:有关“《传》曰”的迄止,标点者历来意见不一。
或以为仅“盈其欲而不愆其止”一句,[8][p95]或断自“宗庙”后。
而参照”诗无隐志”章,笔者认为,这一句可能同属《诗传》遗文,至少与《诗传》的内在精神相一致。
“诗无隐志”章云:“〔小〕〔雅〕,(德)也,多言难(戁)而怨怼者也,衰也,少(小)矣。
”又云:“民之有戚患也,上下之不和也者,其用心也将何如?〔曰〕:…〔小〕〔雅〕〔是〕〔也〕‟。
”
以上简文与“《小雅》不以于污上……其声有哀焉”一句都是总论《小雅》,并且在文意上有许多相通之处,故基本可以推断《大略》中所论《小雅》亦当与《诗传》存在密切的联系。
值得注意的是,“诗无隐志”章云:“《邦风》其内物也博,观人谷(俗)焉,大敛材焉。
其言文,其声善。
”其中“其言文,其声善”一句在文辞和句式上与《诗传》遗文“其言有文焉,其声有哀焉”极为类似,同为“其言……其声……”的格式。
“诗无隐志”章行文多呈现出排比的倾向,[9][p19]这点通过句末语助也有所体现,例如:“夫葛之见歌也,则以絺綌之故也;后稷之见贵也,则以文武之德也。
”此外,文中还存在省略句末语助的现象,如:“《宛丘》曰:…询有情,而无望。
‟吾善之。
《猗嗟》曰:…四矢反,以御乱。
‟吾憙之。
”所引《诗》俱省略句末语助“兮”字。
因此,结合以上文例,可参照《诗
传》遗文,将“诗无隐志”章中“其言文,其声善”试补为“其言文焉,其声善焉”,恰与上文“观人俗焉,大敛材焉”文气相贯通。
《荀子·大略》所引《诗传》与“诗无隐志”章在语言上的一致性,可见一斑。
总之,从以上的比较不难看出,尽管“诗无隐志”章与《诗传》遗文在文辞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但二者的内容很可能同出一源。
李学勤先生指出:“《诗序》不可能是子夏本人的作品,只能说是由子夏开始的《诗》学系统的产物。
但无论《诗序》还是《毛传》,都确实有《诗论》的影子,这对我们认识《诗学》传承,十分重要。
”[12][p93]把《大序》放到《诗》学传承的“长时段”背景下,有助于我们认识“诗无隐志”章与《大序》的关系。
《经典释文》引沈重说:“案郑《诗谱》意,《大序》是子夏作,《小序》是子夏、毛公合作。
卜商意有未尽,毛更足成之。
”则《大序》的渊源可追溯至先秦。
徐复观先生曾推测:“先秦本有一叙述诗本事并发挥其大义之…传‟,是汉诸家所共同祖述。
”[11]现在看来,《大序》所祖述的大概就是“诗无隐志”章一类儒家诗学着作。
前文已述,“诗无隐志”章为“传”体,那么以先秦《诗传》为祖本的《大序》则亦当为“传”。
以传附经,始于东汉的古文经学大师马融。
孔颖达《毛诗正义》卷一云:
《艺文志》云:“《毛诗经》二十九卷,《毛诗故训传》三十卷。
”是毛为《故训》亦与经别行也。
及马融为《周礼》之注,乃云“欲省学者两读,故具载本文”,然后汉以来,始就经为注。
[10] [p269] 大概在马融之后,治古文经的儒者仿照马融《周礼注》“以传附经”
的形式,将西汉经师撰写的《诗传》附于《关雎》之前,作为诠释《诗经》的纲领,并且与解题性质《关雎》“序”合并一处,遂形成今本毛诗的面貌。
参考文献:
[1]姜广辉.初读古《诗序》[J].北京:国际简帛研究通讯,2002,(2).
[2]朱渊清.从孔子论《甘棠》看孔门《诗》传[A].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
究[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江林昌.由古文经学的渊源再论《诗论》与《毛诗序》的关系[J].曲阜:齐鲁学刊,2002
[4]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6.
[5]陈戍国.说《关雎》[A].诗经刍议[C].长沙:岳麓书社,1997.
[6]清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6.
[7]刘毓庆.历代诗经着述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2.
[8]洪湛侯.诗经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2.
[9]濮茅左.《孔子诗论》简序解析[A].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0]清阮元.十三经注疏[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11]徐复观.两汉思想史[M].台北:学生书局,1979.
[12]李学勤.简帛佚籍与学术史[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