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2010[1].11.21)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
18个虚词及用法
18个虚词及用法
以下是18个虚词及其用法:
1.之:代词,他(它、她、它)、接受者以外的第三方,相当于“他”、“她”、“它”、“他们”等。
2.其:代词,他(它、她、它)、接受者以外的第三方,相当于“他”、“她”、“它”、“他们”等。
3.于: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从”等。
4.焉:兼词,于此、于此物、于人,表示前后两个成分的关系,可译为“于是”、“于此”。
5.乎:语气词,表疑问或反问,可译为“吗”、“呢”。
6.哉:语气词,表疑问或反问,可译为“吗”、“呢”。
7.耶:语气词,表疑问或反问,可译为“吗”、“呢”。
8.耳:语气词,表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9.欤: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可译为“吗”、“啊”。
10.也:语气词,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可译为“啊”、“呀”。
11.乎哉:语气词连用,表示疑问或感叹的语气,可译为“吗”、“啊”。
12.已矣:语气词连用,表示陈述或肯定语气,可译为“了”、“啊”。
13.哉矣:语气词连用,表示感叹或赞美的语气,可译为“啊”、“呀”。
14.焉耳:语气词连用,表示陈述或肯定语气,可译为“了”、“啊”。
15.已耳:语气词连用,表示陈述或肯定语气,可译为“了”、“啊”。
16.矣耳:语气词连用,表示陈述或肯定语气,可译为“了”、“啊”。
17.矣哉:语气词连用,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可译为“啊”、“呀”。
18.夫:无实义的发语词。
以上是18个虚词及其用法,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完整版)初中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归纳
完整版)初中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归纳初中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归纳(10个)1、之一)作为代词,可以代表人、事、物。
一般翻译为“他(她)(他们)”、“它(它们)”。
例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___,并杀两尉。
”、“肉食者谋之。
”有时也可以作为第一人称代词,翻译为“我”。
二)作为助词,有以下几种用法:1.结构助词,翻译为“的”,有的可以省略;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翻译;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实际意义,一般不翻译;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三)作为动词,可以翻译为“到”、“往”。
例如:“吾欲之南海,___?”2、者一)作为结构助词,可以翻译为“……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例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而___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二)作为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例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3、而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翻译,有时可以翻译为“又”。
例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以翻译为“因为”“由于”。
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岳阳楼记》),“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自《出师表》),以及“___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出自《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以翻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例如:“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出自《马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出自《愚公移山》),以及“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不以兵革之利”(出自《孟子·二章》)。
虚词字的用法及例句意义
虚词字的用法及例句意义虚词是语法上的一个特殊类别,其字面意义较为模糊,主要用于进行语句成分的连接、衔接和修饰等功能。
虚词在句子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够使句子更加流畅自然,并且帮助表达者准确传达想法。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虚词及其用法,并给出相应的例句,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虚词。
一、连词1. 并列连词“和”:表示并列关系或连接两个相同成分。
例句:他喜欢音乐和艺术。
我爱读书和写作。
2. 转折连词“但是”:表示转折或对比关系。
例句:她工作很努力,但是没有得到提升。
这个游戏看起来简单,但是实际上很有挑战性。
3. 递进连词“而且”:表示递进关系或增加新信息。
例句:这台电视不仅画质清晰,而且价格实惠。
他学习努力,而且参加了许多社团活动。
4. 因果连词“因为”:表示原因或解释前后事件的因果关系。
例句:我们没能赢得比赛,是因为队员们太紧张。
他没去上学,因为生病了。
二、介词1. 表示位置关系的介词“在”:用于表示某物或某人所处的位置。
例句:书在桌子上。
我在图书馆里学习。
2. 表示时间关系的介词“在”:用于表示某一特定的时间点或段落。
例句:明天我们要在8点钟到达机场。
我通常在晚上10点睡觉。
3. 表示方式、方式等方面的介词“以及/和”:用于列举事物或说明方式方法等。
例句:我们需要水、食物以及防护设备去野营。
这个项目需要耐心、技巧和团队合作。
4. 表示目的或用途的介词“为了”:用于说明行动或做某事的目的。
例句:她努力学习,为了能够考上理想的大学。
我每天早起锻炼身体,为了保持健康。
三、副词1. 表示程度强弱关系的副词“很”:用于修饰形容词或动词,表示程度较高。
例句:这本书很有趣,我一口气读完了。
他很擅长游泳,每次比赛都取得好成绩。
2. 表示时间关系的副词“经常”:表示频繁发生或持续存在的状态。
例句:他经常去健身房锻炼身体。
我经常和朋友们一起看电影。
3. 表示方式或方式方面的副词“慢慢地”:表示缓慢或逐渐进行。
例句:孩子们慢慢地长大了。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之:指示代词,表示地点,时间和程度,意为“在此以后”。
例如:于是之后,他便离开了。
2.所:指示代词,表示所说的事物,用于指示上文或前文提到的事物,意为“说道的”。
例如:所谓的节俭就是节约和勤俭的意思。
3.其:指示代词,表示未曾提到的,或代替事物的代词,意思是“那”或“它”。
例如:其实他是一个很有趣的人。
4.具:形容词,表示拥有特定属性或特质,意思是“有”。
例如:这
种做法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5.以:介词,表示用,通常放在动词前,意思是“用”。
例如:以谨
慎的眼光审视问题。
6.致:介词,表示对事的影响,意思是“对…有影响”。
例如:致使
大众的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改善。
7.于:介词,表示状态,意思是“对…处于”。
例如:孩子们处于一
种无助的状态。
8.仍:副词,表示状态,意思是“仍然”或“还是”。
例如:他仍是
个孩子。
9.然:副词,表示结果,意思是“因此”或“所以”。
例如:他不服气,然后离开了。
10.者:名词后缀,用于表示人或事,意思是“…的人”或“…的事物”。
例如:发明者们在不断的改进其设计。
11.故:副词,表示结果,意思是“因此”或“所以”。
常考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常考文言虚词(18个)的意义和用法一、【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例:大王来何操?(《鸿门宴》)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例: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例: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如: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四)何:通“呵”,喝问。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呵问他是谁何。
意思是检查盘问。
)(《过秦论》)【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例: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例: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例: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何乃】译为“怎能”。
例: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二、【所】(一)名词,处所,地方。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译: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里。
)(二)助词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高考语文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2010高考语文核按钮专题15: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考点透析】(一)文言虚词的分类1.代词2.副词注意动词“请”和表敬副词“请”的用法。
作动词时表示“请求对方做”;作副词时表示“请允许我做”。
如:“请京,使居之。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
”前句是动词,后句是表敬副词。
连词“以”与“而”连接的前后两项间有对动词谓语的修饰关系,易与承接关系混淆,要注意辨别。
如: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前例的“夺”与“杀”,后例的“举”与“示”,在时间上行动上有明显的先后,属承接关系。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兮辞》)前例的“终日”与“思”,后例的“欣欣”与“荣”,是同时发生的,前后有修饰关系。
表修饰的“而”“以”可译作“地”“着”,也可不译。
“以”“与”“因”在句中作介词与连词的辨别:注意:“因”、“以”、“与”后省略代词,会误为连词。
如:望今后有远行,必以(之)告妾。
《与妻书》是岁大旱,无野草,农以(之)告谌。
《段太尉逸事状》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鸿门宴》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之)饮。
《鸿门宴》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之)喜,计之。
《黔之驴》1、(2008年广东)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因.家庐江寻阳焉弘因.阵乱突围而出B.时有与.访同姓名者与.贼战,斩首数百C.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访作长岐枨以.距之D.弘大掷宝物于.城外又破之,奔于.临贺名师剖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
A项分别为“于是、就”;均为“趁机”。
B项为均为“跟、同”。
介词。
C项均为“来、用来”。
连词。
D项均为均为“到”。
介词。
此题所考四个词语均在18个必考虚词之列,难度适中。
答案:A。
2、(2007年广东)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 心恚愤而无如何何前是而今非也B. 会王生者,以故至山以是益疑狐妄C. 郭具言所苦其所涂留,似有春秋D. 不自选择,但决于狐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名师剖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
14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下面对上面的14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进行简单的介绍。
一、之1、用作代词(1)常用于代指人或事或物,相当于“他(她、它)们”、“它”、“这” 等。
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
例句:问所从来,俱答之。
——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桃花源记》)例句:操蛇之神闻之。
——代事,指愚公移山,可译作“这件事”。
(《愚公移山》)例句: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代物,指狼,相当于“它”。
(《狼》)其他例句: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论语.》)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代人。
他,指曹刿。
)(《曹刿论战》)例句: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代人。
他,指吴广。
)(《陈涉世家》)例句:肉食者谋之。
(代这件事。
)(《曹刿论战》)例句:默而识之。
(代学习所得。
)(《论语.》)例句: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指代前面的“骨头”)(《狼》)例句: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指代前面的狼。
)(《狼》)例句:渔人甚异之。
(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桃花源记》)例句:闻之,欣然规往。
(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
)(《桃花源记》)例句: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
(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小石潭记》)例句: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代千里马)(《马说》)例句: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代乐趣)(《醉翁亭记》)例句:环而攻之而不胜。
(代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例句:属予作文以记之。
(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岳阳楼记》)例句: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代齐军)(《曹刿轮战》)例句: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邹忌讽齐王纳谏》)(2)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例句: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上枢密韩太尉书》2、用作助词(1)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相当于“的” 。
例句: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例句: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总结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总结文言虚词是一类在句子中起连接作用、表示语气、修饰词性等的词语,在古代文言文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下面是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总结:1.之:表示动作的方向或对象,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之”。
例如:“君子之道”(君子的道德标准)。
2.而:表示并列、转折、递进等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而且”、“但是”、“并且”等。
例如:“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学习起来不知疲倦,教导别人毫不厌倦。
3.乎:表示疑问、感叹或加强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呢”等。
例如:“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天地的规律是损耗本份上还有余,满足不够。
4.也:表示肯定、强调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呀”等。
例如:“世之奇伟、瑰怪、多见者皆出于无功名之后,一介布衣。
”(世界上的奇异、奇怪、多见的都是没有功名的人。
5.乃:表示因果关系、推论、转折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是”、“于是”、“可见”等。
例如:“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人生在世犹如白驹过隙。
6.才:表示程度低或时间晚于预期,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才”、“还”。
例如:“独不见夫大诗人之所以为大者,固有以其发于前古才也。
”7.曰:表示说话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说”、“称”等。
例如:“人曰:使石有知”(人们说:如果石头有知觉)。
8.若:表示条件、假设,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如果”、“假如”。
例如:“若非中道而废,则不可复保持人之正之心也。
”总的来说,文言虚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各个成分、表达语气、修饰词性等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虚词的使用较为灵活,需要根据具体语境和句子结构进行理解。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1.一而再:用来指重复或经常发生的事情,强调重复的动作,格式为“一而再,再而三”;
2.何尝:用来表示怀疑,强调非常怀疑的极端,格式为“何尝XX”;
3.欲求:表示誓死奋斗或追求的意思,强调情感的强烈,格式为“欲
求XX”;
4.闻之:表示听到这个消息后的表示,可用来表达惊讶,格式为“闻
之XX”;
5.所言:突出说出的话语,强调说出的表明,格式为“所言XX”;
6.左右:表示四处和周围,强调四面八方的范围,格式为“左右XX”;
7.尔其:表示在文字前面再次强调其中一种情况,格式为“尔其XX”;
8.既而:表示既然,强调结果已经出现,格式为“既而XX”;
9.斯斯:表示强烈的谴责,强调所说话语的感受,格式为“斯斯XX”;
10.故曰:用来引开前面的说法,表示此处是前面话语的总结,格式
为“故曰XX”;
11.其乃:用来表示特别关注,强调此处说的是重点,格式为“其乃XX”;
12.庶乎:表示疑惑,强调感情上的犹豫不决,格式为“庶乎XX”;
13.尔等:表示敬意,用来称呼对方,格式为“尔等XX”;
14.其系:表示连接,强调说法属于一类,格式为“其系XX”;
15.但见:表示看到。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总结
一、【之】1.代词⑴人称代词①第三人称——可代人、事、物,译为:“他(们)”、“它(们)”。
例:A 臣请入,与之同命。
(《鸿门宴》)B 子孙视之不甚惜。
(《六国论》)C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②第一人称(较少见),译为:“我”。
例:A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B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⑵指示代词——表近指,译为:“这(种)、这样、这些”。
例:A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B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C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D 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2.助词⑴用于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译为:“的”。
例:A 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B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谏太宗十思疏》)⑵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A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寡人之于国也》)B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逍遥游》)C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⑶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例:A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B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⑷表明定语后置,不译。
例: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B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⑸音节助词,不译。
例:A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寡人之于国也》)B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师说》)3.动词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译为:“到、往”。
例:A 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五人墓碑记》)B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兰亭集序》)C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二、【为】1.动词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翻译比较灵活,如:⑴做、作例:A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B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⑵治、治理例: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⑶担任、充当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之】(一)代词: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这件事”。
例: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④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⑤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满井游记》)⑥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愚公移山》)2、复指代词,表示前后是同一事物,可译为“这”“这样的”。
例: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②其言兹若人之.俦乎?(《五柳先生传》)③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送东阳马生序》)④公输般为楚造云梯之.械,将以攻宋。
(《公输》)⑤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二)助词:1、结构助词,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①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桃花源记》)②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③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④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⑤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
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句子时省略不译。
例: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③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亭记》)④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⑤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①宋何罪之.有?(《公输》)②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4、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5、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30个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和意义
30个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和意义文言虚词是文言文中用来衬托实词,在句中起着连接语气、表示感叹、疑问、叙述、加强语气等作用的虚词。
文言虚词的使用是文言文语言风格的特色之一,也是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难点之一。
下面将逐一介绍30个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和意义。
一、乎“乎”是文言文中的一个常用虚词,具有多种用法。
1、表示疑问:常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
例如:“天与乎哉?”(《庄子·逍遥游》)2、表示加强语气:常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加强语气。
例如:“廉耻乎不居?(《论语》)3、表示叙述:常用于句中,表示叙述、连接的作用。
例如:“自堯舜至於湯,不於乎芝艾”(《左传》)4、用于句末,表示感叹:例如:“城作之乎”(《楚辞·九歌》)二、矣“矣”是文言文中常用的虚词,具有多种用法。
1、用于句末,表示肯定或断定:例如:“可乎矣,朕必与之游”(《庄子》)2、用于句末,与“乎”相连,表示反问:例如:“有人焉矣?”(《论语》)3、用于句末,表示感叹或祈使:例如:“善哉善哉”(《庄子》)4、与“在”连用,表示动作、状态的持续:例如:“在哉乎”(《尚书》)三、哉“哉”是文言文中的一个虚词,常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感叹或加强语气。
例如:“夫孰与吾知哉?(《庄子》)四、耶“耶”是文言文中的一个虚词,常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
例如:“民与耶,何如?”(《论语》)五、欤“欤”是文言文中的一个虚词,常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
例如:“食欤?”(《易传》)六、兮“兮”是文言文中的一个虚词,常用于句末,表示感叹、疑问或加强语气。
例如:“悠兮其若善处”(《庄子》)七、尔“尔”是文言文中的一个虚词,常用于句末,表示肯定、反问或表示加强语气的情感。
例如:“尔小子何患乎?”(《礼记》)八、某“某”是文言文中的一个虚词,用来替代不确定的人或事物。
例如:“彼一且固知某,不敢独断”(《左传》)九、乃“乃”是文言文中的一个虚词,常常用作连词,表示结果、原因、条件等。
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及解释
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及解释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历史和人文氛围。
在阅读、研究和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虚词。
虚词是指在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它们起到衔接句子结构、表达语气、表示态度等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文言文中常见虚词的用法及解释。
一、副词“之”1. 在名词前面修饰名词时,表示所有关系。
例如:“此人之勇”即指这个人的勇气;“物品有名於市者”即指商品在市场上有名望。
2. 作为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助词,表示动作或状态达到一定程度。
例如:“众人皆惊之”即表示众人都被吓到了;“喜乐再三之后”即表示喜乐已经多次发生了。
3. 在某些特殊结构中使用。
例如:“不知尔之行也”中的“之”表示对方;“兹事体大,须得各位先生共商之”。
二、副词“乎”1. 表示疑问或反问。
例如:“何以教孩子乎?”即表示询问如何教育孩子;“人谁无过乎?”即表示每个人都会犯错。
2. 在句中充当语气词,表达强调、感叹或请求。
例如:“知耻近乎勇”即表示知道羞耻是靠近勇敢的;“无边不入乎”即表示请求某物。
三、副词“者”1. 作为作者说明身份的标志。
例如:“孟子曰:吾不见至德之大者”。
2. 引导句子,表示原因或结果。
例如:“位卑未敢忘劳苦,言甘常思宽身耳”即表示因为地位较低才有奋斗的动力;“心广者易交友”,说明心胸开阔的人容易交朋友。
四、副词“乃”1. 表示结果或推理。
例如:“丈夫学以致用,事乃成也”即指通过学习来实现目标;“彼既与我志同道合,吾岂能相信其奸邪乎?”2. 表示递进关系。
例如:“他一路上赞美了好几次我的博学多才和机智敏锐,而我这时乃情绪低落。
”五、副词“皆”1. 表示全体、全部。
例如:“百里奚皆倒戈而走”即表示所有的百里奚都转向逃跑;“古人众为一体,皆注重礼仪”。
2. 表示强调或肯定。
例如:“吾兄已无恋居之心,全力支持此次出使”即表示完全支持。
六、副词“可”1. 表示可能性。
例如:“似乎我这样看是有道理的”;“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完整版)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 .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而且 "或 "而且 " 。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 就 ""接着 ",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可是 ""却 "。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若是 ""若是 " 。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二)通“尔 ”,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 ";有时也作主语,译为"你 "。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三)通 “如 ”:忧如,忧如。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
①不多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此后】才,刚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此后已。
【而况】即 “何况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暴风波不能够鸣也。
而况石乎!【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2.【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边常有语气助词"哉 ""也 ",可译为 "为什么 ""什么原因 "。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而1.连词(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或不译。
①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②图穷而匕首见。
(《史记·荆轲刺秦王》)(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①吾尝终日而思矣。
(《劝学》)②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7)表因果,可译为“因而”。
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做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3.音节助词常与其他虚词构成“复音虚词”。
如:“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已而”“俄而”一般用来表示时间不久。
二、何1.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资治通鉴·赤壁之战》)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观沧海》)2.代词(1)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2)做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
①豫州今欲何至?(《资治通鉴·赤壁之战》)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常考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常考文言虚词〔18个〕的意义和用法一、【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例:大王来何操?〔?鸿门宴?〕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例: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例: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如: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四〕何:通“呵〞,喝问。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呵问他是谁何。
意思是检查盘问。
〕〔?过秦论?〕【何如】【奈何】【假设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例:①以五十步笑百步,那么何如〔?季氏将伐颛臾?〕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例: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例: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何乃】译为“怎能〞。
例: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二、【所】〔一〕名词,处所,地方。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译: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里。
〕〔二〕助词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构造,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文言虚词字的用法大全
文言虚词字的用法大全
1.呃、欤、噫、哎:表示惊讶、疑问、反应等语气。
2.兮:用于句末,表示疑问、反问、加强语气等。
3.而:表示递进、转折、句首的衔接等。
4.乎:用于疑问句末,表示疑问、加强语气。
5.何、奈、焉: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加强语气。
6.矣:用于句末,表示肯定、否定、陈述、补充等。
7.也:用于句末,表示肯定、推测、反问等。
8.之:用于名词前,表示所属关系、补充说明等。
9.乃:用于句首,表示因果关系、转折关系等。
10.焉:用于句末,表示疑问、反问、加强语气等。
11.此、彼、夫、斯、尔:用于名词前,表示指示、强调等。
12.若、若夫:用于句首,表示条件、假设等。
13.乎、胡:用于疑问句末,表示疑问、加强语气。
14.各、末、凡:用于名词前,表示泛指、总括等。
15.乃、汝、尔:用于代词前,表示称呼、指示等。
16.者:用于名词或动词前,表示角色、身份等。
17.哉:用于句末,表示反问、加强语气等。
18.乃、而、故:用于句首,表示因果关系、转折关系等。
这些文言虚词的具体用法还需要结合具体的文句语境来理解和应用。
(完整)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及意义全解
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及意义全解2010-12-15 17:03:51| 分类:中考|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及意义1、之“之”可以作代词,多为第三人称代词;也可以作动词,是“到”往“”的意思。
“之”作代词、动词时是实词,这里只说明其作虚词时的用法及意义。
“之”为虚词时常作助词。
①结构助词,译为“的”。
例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结构助词,放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③音节助词,用来调整章节,无意义,一般不翻译。
例如:公将鼓之。
久之,日似瞑,意暇甚。
怅恨久之。
④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如:何陋之有?宋何罪之有?⑤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以“以”作动词时,是“认为”的意思,如“皆以美于徐公”。
下面着重讲“以”作虚词时的用法。
(1)介词①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前一个“以”表原因,因为;后一个“以”表目的,来)②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 、“按照”、“依靠”等。
例如: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凭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按照)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依靠)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例如:屠惧,投以骨。
(把)徐喷以烟(用)以衾拥覆。
(拿)(2)连词①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例如:无从致书以观。
属予作文以记之。
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杀之以应陈涉。
以光先帝遗德。
②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
例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
③有时相当于连词“而”,表修饰。
例如:俯身倾耳以请。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若】
(一)动词,像,好像。Fra bibliotek(1)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二)用作代词 用于第二人称,相当于"你“ "你们"。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更若役,复若赋…… (三)用作连词 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如”等。 (4)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四)复音虚词 【若夫】用在一段或一层意思开头,表示转换。可 译为“再说”“至于”等。 (5)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
5. 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5)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6.表示因果关系,译为“因而” (6)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7.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不 译。 (7)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8. 表示目的关系,译为“来”或不译。
(8)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 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9)某所,而母立于兹 (三)复音虚词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 于“罢了”。 (10)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 层的意思。 (11)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二)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常和放在 句末的语气助词搭配。主要有以下情况。 1.表揣测语气, 相当于“恐怕”、“或许”、 “大概”、“可能”。 (6)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7)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 其孰能讥之乎? 3.表希望、命令、商量等祈使语气,可根据情 况译为“千万要” “一定要”或“还是”等 (8)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9)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三)代词 1. 相当于“之”,用于及物动词后,作宾语
(4)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
2. 表疑问,翻译为“哪里”“怎么”“为什 么” (3)且焉置土石 (7)未知生,焉知死
10、以——指出下列各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 ⑴皆以美于徐公 ⑵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⑶余船以次俱进 ⑷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⑸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⑹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⑺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⑻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 ⑼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⑽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⑾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⑿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⒀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⒁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尔 ⒂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7、所——指出下列各句中“所”的意义和用法 ⑴某所,而母立于兹 ⑵臣所过屠者朱亥 ⑶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⑷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⑸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⑹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7.【所】
(一)名词,处所,地方。
(1)某所,而母立于兹。 (二)助词 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 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 所„„的人”、“所„„的事物”、“所„„ 的情况“等。
(三)复音虚词
1.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 议论,“况且”,“再说”。 (7)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2. 【且如】就像。 (8)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6、若——指出下列各句中“若”的意义和用法 ⑴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 良。 ⑵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⑶更若役,复若赋„„ ⑷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 好。 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
8、为——指出下列各句中“为”的意义和用法 ⑴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⑵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⑶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⑷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⑸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⑹如姬为公子泣。 ⑺草木为之含悲。 ⑻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一)动词。 1.需根据具体语境,灵活翻译。具体翻译时可 译为“演奏” “做”“作为”"成为"等义。 (1)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2.以为,认为。 (2)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3.判断词,是。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 “者”等,可译为“为什么” "什么原因"。 (1)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2)大王来何操? (9)何以伐为?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3)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既而】不久,一会儿。 (12)既而得其尸于井
2、何——指出下列各句中“何”的意义和用法 (1)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2)大王来何操? (3)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4)徐公何能及君也? (5)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6)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7)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8)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9)何以伐为? (10)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
4.【其】
(一)用作代词,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的”、 “他” , “它的”、“它” (包括复数)。 (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 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指示代词,可译为“那“ “那些”“这” “这些 "。 (4)则或咎其欲出者 4.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 词。 (5)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10.【以】
(一)用如动词,译为“以为”“认为” ⑴皆以美于徐公 (二)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 译为:“拿”“用”“凭借”“依据”“按照”“用 (凭)……身份”等。 ⑵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⑶余船以次俱进 ⑷愿以十五城请易壁 ⑸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2.表示动作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⑹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3.【乃】
5.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 "就是"等。 (5)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二)用作代词 第二人称代词,常作定语,译为“你的”; 也作主语“你”,不能作宾语。 (6)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9)今欲发之,乃肯从我乎?
(三)复音虚词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吧” (7)无乃尔是过与?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 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考点阐释
15个常见文言虚词
而何乃其且 若所为焉以 因于与则之
典型例题
1、而——指出下列各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 (1)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4)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5)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6)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7)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8)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9)某所,而母立于兹 (10)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1)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12)既而得其尸于井
(一)兼词 用于不及物动词或句末,相当于“于之”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二)助词 1、语气词,常用于句末表陈述或疑问(反问)语 气,有时用于句中,表停顿。 (5)万钟于我何加焉 (6)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8)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2、用作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 (2)盘盘焉,囷囷焉
5.【且】
(一)用作连词 1.表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 “况 且”。 ( 1)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2.表让步关系,可译为“尚且”“还”。 (3)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3.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又”。 (4)示赵弱且怯也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5)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2.暂且,姑且。 (6)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4、其——指出下列各句中“其”的意义和用法 ⑴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⑵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⑶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⑷则或咎其欲出者。 ⑸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⑹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⑺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 之乎? ⑻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⑼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⑽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⑾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⑿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3.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 “因”“由于”。 ⑺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2)臣所过屠者朱亥 (3)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三)表被动 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 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4)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四)复音虚词 1. 表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5)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 常也 2. 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 当于"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等。 (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三)用作连词
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10)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 邪? (11)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 真邪?
(四)用作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 不译。
(1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5、且——指出下列各句中“且”的意义和用 法 ⑴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⑵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⑶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⑷示赵弱且怯也 ⑸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⑹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⑺且夫天地之间 ⑻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一)用作副词 1.表顺承,可译为 “于是”等。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表条件,可译为“才” 。 (2)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8)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 为“却” “竟然“ ”反而”等(表转折)。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4.可表示对事物范围、数量、程度的一种限 制,可译为“只”、“仅仅”、“才”等 (4)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