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上第五单元18课《狼》教学设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8. 《狼》——蒲松龄 教案
18狼【教学目标】1.初步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3.把握文章主旨,懂得人类富有智慧,一定能战胜任何狡猾凶残的动物。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昔日东郭先生遇见了危难中的中山狼,好心救它,却险些被它吃掉,幸亏得到农夫的帮助,才转危为安。
今日屠夫又遇见了中山狼的“后代”,又会怎样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篇发生在屠户和狼之间的故事,相信它会给你带来独特的感受。
二、文学常识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
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聊斋志异》题材大多来自民间和下层知识分子的传说。
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神鬼来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
三、检查预习读一读生字词。
四、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听录音范读,注意重音及句子的节奏、停顿。
自由朗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2.文本翻译(1)小组合作,翻译文本。
一人朗读,两人翻译,一人记录。
(2)学生向老师提问疑难字词。
(3)找几位同学进行翻译。
五、理清故事情节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变幻之状,如在目前。
——鲁迅。
传奇法:曲折的情节,细腻的描写,传奇的内容。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屠户遇狼,杀狼。
2.结合课文内容,在下面的“( )”里填上一个恰当的总结性动词,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同学们,这是故事的开头部分。
如果老师用"遇狼"来归纳第一段的话,你可以用各用什么词来归纳第二第三自然段呢?明确: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杀狼议狼六、分析人物形象1.文中哪个字最能反映狼的本性?2.文章哪些地方表现出狼的“黠”?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3.除了“黠”这一本性外,还有哪些特点?4.文中是如何描写屠户是与两狼展开搏斗的呢?从中可看出屠户具有怎样的品质?5.在与狼的较量中,“屠户”的心理和行动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屠户虽然一时糊涂,但幸运的是现实的残酷让他迅速清醒过来。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狼》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狼》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zhuì)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jiǒng),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shàn)蔽成丘。
屠乃奔(bēn)倚其下,弛(chí)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dān)眈相向。
少(shǎo)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míng),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shù)刀毙(bì)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suì)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kāo)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xiá)矣,而顷(qǐng)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教案学习目标:一、掌握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文学常识。
二、背诵翻译全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三、理清情节,分析形象,理解主旨。
四、正确认识狼的品格。
第一课时一、成语积累比喻把坏人或敌人引入内部。
(引狼入室)比喻胆小怕事,顾虑太多。
(前怕狼,后怕虎)比喻坏人当权。
(豺狼当道)形容心肠象狼和狗一样凶恶狠毒。
(狼心狗肺)四处都是报警的烟火,指边疆不平静。
(狼烟四起)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
(鬼哭狼嚎)比喻凶暴的人居心狠毒,习性难改。
(狼子野心)二、文学常识蒲松龄,明末清初人,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
创作出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聊斋”是作者的书房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相传蒲松龄曾摆过一个茶摊,为过往路人提供休息解渴之地,但是路人需要留下一个故事,久而久之,蒲松龄搜集了如此丰富的资料,写成了此书。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共有短篇小说491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18课《狼》教学设计
《狼》教学设计东方市板桥初级中学符琳苹教材内容分析《狼》是一篇文言文,选自《聊斋志异》中《狼三则》中的第二则,写的是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的一场较量。
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于屠户的刀下。
全文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叙事,写屠户与狼相斗的故事,环环相扣,紧张曲折。
后一部分是作者的议论,点明故事的主题,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资料补充法教学内容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翻译文章重要词句的含义。
2.思维发展与提升:根据小说的文体特征,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文言小说言简意赅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4.文化传承与理解:深刻理解人智狼黠的主旨,结合作者生平,了解《聊斋志异》的背后深意,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
教学过程设计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翻译文章重要词句的含义。
(1)学生自行翻译全文,教师纠正错误之处,找到与以前课文当中有关联的地方,举一反三。
特别注意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
(2)重点列出特殊文言句式,进行分析。
屠惧,投以骨。
(状语后置)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状语后置)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词类活用)(3)先完整翻译课文,再用自己的话扩写文章,不得省略重要情节。
2、思维发展与提升:根据小说的文体特征,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1)划分小说的结构层次。
遇狼(开端)——惧狼(发展)——御狼(高潮)——毙狼(结局)(2)补充文中角色的心理描写。
区别屠夫在遭遇狼前后不同时期的心理变化,揣测其内心情绪,补充心理描写。
站在狼的角度,想象狼的内心写照。
(3)请四位同学分别演绎《狼》这则故事。
两只狼,一个屠夫,一个旁白,可适当艺术加工,表演出当时紧迫的氛围。
(4)同学点评以上演员的表演,透过表演总结角色形象。
3、文化传承与理解:深刻理解人智狼黠的主旨,结合作者生平,了解《聊斋志异》的背后深意,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
部编版语文 七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第十八课 《狼》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十八课《狼》说课稿一、背景介绍本篇文章属于《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该单元主要讲述的是动物的世界,第十八课《狼》讲述了狼的生活和习性。
狼是一种非常具有争议性的动物,一方面它是欠发掘的动物,另一方面又因为它的狂热、残忍而受到许多人们的不喜欢,因此,本篇文章旨在通过分析文本内容,探究狼的本质和狼与人的关系。
二、课堂导入1.让学生通过看图片,了解狼的外貌特征。
2.通过提问方式,询问学生对狼的了解和看法。
三、课文分析1.整体结构本文共分为文化背景、正文和后记三个部分,其中文化背景和后记部分都是由作者添加而成,正文部分的文章风格深入浅出,用文学的语言渲染了狼的生活和习性,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狼的态度和认知。
2.重点分析(1)正文部分正文部分主要包含四个部分:狼的外貌特征、生活习性、狼的饮食和狼对人类的依存度。
•外貌特征:作者通过描绘狼的形体、毛色、眼神等细节,描绘了狼的形象,将狼的形态和动态表现淋漓尽致。
•生活习性:作者从狼的群体生活和阶级划分入手,深入探讨了狼的领地和秩序,以及狼的家庭生活和繁衍状况。
•狼的饮食:作者以狼群的狩猎为主线,生动描述了狼的捕猎环节、狼的狩猎技巧和猎物的选择。
同时也在文章中指出了狼群在食物不充足的情况下所面临的生存问题。
•狼对人类的依存度:文章以捕捉狼的故事为主线,突出了人类与狼的关系,探究了人类对狼的态度和认知。
(2)后记部分作者在文章结尾的后记部分,表达了自己对狼的热爱和对狼保护的呼吁,热情洋溢、耐人寻味,在阅读完正文后,更加深入人心。
3.文化背景本文文化背景埋藏在正文和后记的内容中,主要反映了狼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通过提及狼作为古代神话中的名角、狼的崇拜和排斥现象、狼被人类捕杀的历史等内容,让学生了解到狼在人类文明历史中的地位和角色,从而引发学生思考,探究人类对动物的审美趣味和思想意识。
四、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1.教学目标1.了解狼的生活习性和饮食习惯,了解人类与狼的关系;2.掌握描述狼的表达方式和技巧,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3.了解狼在人类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八课《狼》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狼》这篇课文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本文讲述了狼的狡猾与贪婪,以及最终失败的结局。它是古代文学中讽刺手法的一个典型例子,对于理解古文和人性具有重要性。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狼的行为和结局,了解作者如何巧妙地运用对比、讽刺等手法来表达主题。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八课《狼》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八课《狼》教案,本节课主要围绕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的《狼》一文展开。教学内容包括:
1.文章朗读与理解: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了解故事背景及作者蒲松龄。
2.词语解析:学习并掌握生字词,如“狡黠”、“吝啬”等。
3.句子分析: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如“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理解句子含义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4.篇章结构分析:探讨文章的结构特点,分析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5.人物形象分析:分析狼的形象,理解作者通过狼形象所讽刺的社会现象。
6.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探讨文章的主题思想,认识到贪婪、狡猾、吝啬等不良品质的危害。
7.写作技巧: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如对比、讽刺等手法,并尝试仿写。
8.拓展阅读:推荐阅读《聊斋志异》中的其他故事,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句子分析:学会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如“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掌握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
-篇章结构:理解文章的起承转合,把握故事情节发展的脉络。
-人物形象:分析狼的形象特点,理解作者通过狼形象传达的寓意。
-写作技巧:学习并掌握文章中的对比、讽刺等写作手法。
举例解释:
-在分析“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这句话时,要引导学生理解“黠”字的含义,以及作者如何通过这句话揭示了狼的狡猾和最终失败的命运。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6部编版)《狼》教案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部分学生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但也有部分学生思考不够深入,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从多角度、深层次地分析问题。
- 口头表达能力的提升:学生在表达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时,可能存在语言组织困难和逻辑不清的问题。教师需提供表达框架,引导学生清晰、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具体举例:
- 教学重点中的难点细节:在分析狼的形象时,学生需要理解“狼亦黠矣”中的“黠”字不仅指狼的狡猾,还暗示了狼的智慧。通过对比“狼”与“狗”的行为,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这一特点。
此外,我还注意到,在课堂总结环节,有些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不够牢固。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我计划在课后加强个别辅导,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总结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关注每位学生的成长,使他们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既能掌握知识,又能提升语文素养。
- 修辞手法:识别并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狼亦黠矣”中的“黠”字,形象地描绘了狼的狡猾。
- 主题理解:探讨文章通过狼的故事传达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以及其中所包含的道德寓意。
2. 教学难点
- 文言文句式理解:学生往往对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用法感到困惑,如“狼亦黠矣”中的“亦”,“而顷刻两毙”中的“而”。需要通过实例解释和语境分析来帮助学生理解。
本节课将着重关注学生在文学鉴赏、文言文阅读、思维品质、口头表达及合作交流等方面的核心素养提升,使学生在学习《狼》这一课文中得到全面发展。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狼》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狼》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狼》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
本文选自《聊斋志异》中《狼三则》的第二则,是清朝作家蒲松龄写的一篇笔记体小说。
叙述了两只狼与一个屠户场较量,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于屠户刀下的故事。
本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情节曲折,语言简练生动。
随着情节的波澜起伏,生动的表现了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和屠夫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学生初学文言文,对文言知识缺少足够的字词积累,但本文篇幅较短,内容并不难懂,因此授课中决定遵循文言文学习的一般规律和学生认知的一般规律,通过四读(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出节奏、三读读懂内容、四读读出情感)的方式,使文言文的语言学习融入到思想情境的感知中,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自己进入学习的领域,从自己的学习实践中逐步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
2、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积累相关文学常识。
(2)、能力目标:疏通文字,理解文意。
(3)、情感目标:理解本文主题,提高生活能力。
3、教学重、难点:本课的重点是:通过理解重点字、词、句理解课文的寓意;紧扣情节,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难点是:对文章主旨的探究、领悟、理解。
4、突破重难点的方法:结合作者的写作的背景和人生经历,学生通过大胆的质疑、讨论交流来体会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
二、学情分析:该班级学困生占班级比例过大,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学生初学文言文,对文言知识缺少足够的字词积累,学生的阅读量严重不足,阅读感悟能力较差,学生搜集和存贮的好词、佳句、文段较少,能灵活运用所积累材料的学生寥寥无几。
在教学中加强引导,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调动积极思维,运用讨论、诵读、比较、质疑,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整个教学活动。
通过自主研读、合作探究的方式弄清字词、理解文意,进而归纳文章主旨,学以致用。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流程1、归纳小结:引导学生看板书小结2、学用延展:“止增笑耳”的仅仅是恶狼吗?作者嘲讽的仅仅是恶狼吗?从这个故事中你获得怎样的启发?1.不是,狼在此实际上是恶人的化身,代表的是那种贪婪、凶狠、狡诈、愚蠢的恶人,说明对待这种象恶狼的恶人不能心慈手软而应该象屠夫一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狼》教案 (5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
《狼》教案第(1)课时引入从这些成语中大家可以看出狼在人们心目中都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贪婪、阴险、狡诈狼的出现,是动物版图上最奇妙的一笔,凶残是自然界赋予它的本性,而在狼的凶残之中,又渗透着智慧的成份,这就使它成为人们比对其他猛兽更感兴趣的话题。
古今中外,有关狼的故事非常多,今天我们也要来欣赏记录在以谈狐说鬼著称的《聊斋志异》中记录的一个关于狼的故事……2、蒲松龄及《聊斋志异》(以提问方式出现)蒲松龄(1640~1715),清文学家。
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聊斋志异》是他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郭沫若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食刺虐入骨三分”。
教学步骤及主要内容二、整体感知、初读课文。
预习过课文的同学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讲讲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呢?(生讲、再点评)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就是要读,下面老师先请同学来试读一下,看看同学们预习的成果如何。
1、指定个别学生(最好是程度较低者)朗读,以便发现学生的疑难之处,使讲解更有针对性。
2、其他生点评,师总结。
3、注意正音,纠正节奏停顿的错误。
我们读文言文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读准字音,这个的生字比较多,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生齐读)4、教师范读,学生细听,听时注意:听清节奏、体会感情。
朗读注意事项:第一段首句交代背景,宜读得平缓;次句才是情节开端,略带紧张语调;第二段首句“投以骨”,有试探阻狼缀行意,可稍停,看效果如何。
第二、三句说效果,无妨读得平缓些。
至“骨已尽矣”,则顿呈紧张,并一直保持到第三段“奔倚其下”,这是情节发生转折之处,再改用比较平缓的语调读——此刻,屠户已由完全被动状态转入半主动状态,形成了相持局面。
第四段首句是制造悬念,可用设疑语气轻声调——其实是为高潮蓄势。
“暴起”以下是高潮,要加快节奏,至“亦毙之”止。
末两句是结局,颇有喜剧色调,可读得轻松些。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狼》说课稿
2.学生通过朗读、品词析句、合作交流及教师点拨这一学习过程, 正确领悟本文的象征手法。
3.通过对文章的学习,学生可透过文字了解文章创作年代的社会状 况,体会作者“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的社会意义。
教学重难点
一、遇狼
1.请从第一段中概括出事件的四个要素。
时间: 晚 人物: 一屠
地点: 起因:
途中 两狼缀行
2. 从这一段可看出狼的什么特点?
“缀”
凶狠
点明时间、地点和矛盾双方,这是故事的开端。
二 惧狼
3.从“投、复投”等词看,屠户为什么不一次将骨投尽,使两狼并止? 由此可以看出这时屠户对“狼”的心态是怎样的?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 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整 体感知。具体过程如下:
首先我会让同学们朗读全文,利用工具书,结合书中注释疏通文意。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于文言知识理解也许存在一些困难,我将趁机讲解 通假字“止”,以及状语后置句“投以骨”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可扫清字词的障碍,没有疑问地进入内容的理解。
说学情
说学情
学情分析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 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我所面对的学生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 在前面章节的学习过程中已接触过简单的文言文,但文言知识掌握不多, 信息的概括和归纳能力也有待提高,生活阅历浅,对于本文中屠夫和狼 的象征意义理解起来较有难度。
表现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狼的阴险狡诈,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课堂小结
这篇文言小说讲述了一个屠户回家途中遇狼、惧狼、 御狼,最后杀狼的故事,说明了狼再狡猾也不是人的对手, 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同时也告诫人们:对像狼 一样的邪恶势力主丢掉幻想,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最后 才能取得胜利。
第18课《狼》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狼》教案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理清故事情节,分析狼和屠户的形象。
3.联系生活实际,分析故事寓意。
教学重难点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狼和屠户的形象(重点)2.联系生活实际,分析故事寓意(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狼》这篇课文,它出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谁知道聊斋志异是什么意思?预设:“聊斋”是蒲松龄的书屋名,“志”是记述事件的意思,“异”指奇异、离奇、怪诞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1.在《狼》中是一个怎样奇异、离奇、怪诞的故事呢?读原文,注意个别字词的读音2.用简短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预设:一天,一个屠户卖完肉回家的路上,被两只狼盯上了,经过一番斗争之后,屠户战胜了狼。
(三)重点分析1.屠户与狼的斗争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很多个回合。
看看他们的斗争可以分为几个回合?预设:第一回合:第一自然段第二回合:第二自然段第三回合:第三、四自然段2.每个回合,屠户与狼孰强孰弱呢?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第一回合】预设:狼强屠户弱,理由:“缀行甚远”中可以看出,狼是紧跟着,而且跟着很远,说明狼步步紧逼,同时,“一屠晚归”这个屠户回去晚了,说明没有同伴的帮助,而且“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他的担子里没有什么肉了,只有一些剩下的骨头,狼吃完了骨头,下一步的目标就是吃掉屠户。
朗读第一自然段【第二回合】预设:狼强屠户弱。
“屠惧,投以骨”中“惧”直接表现了屠户的害怕,因为内心恐惧了,害怕了,行为上也妥协了,所以屠户处于弱势预设:“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从中,可以看出这两只狼是不知满足,不吃掉屠户不罢休的。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中,骨头已经投完了,同时,这两只狼也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更加能够说明两只狼的贪婪。
朗读第二自然段【第三回合】预设:一开始是狼强屠户弱,然后是势均力敌,最后是屠户强狼弱。
一开始“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上一个回合,屠户还是“惧”,就是害怕,现在屠户的状态是“大窘”,也就是困窘,处境危急,困迫为难,程度加深了。
第18课《狼》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8.《狼》
授课日期
授课班级
课标要求
通过培养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多层次、有创意的阅读,并能够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体会狼与屠户的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3.学习本文语言简炼生动、在记事基础上发表议论的写法。
教学方法
3.本文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一句话概括。
【交流点拨】叙述了屠户和狼搏斗的故事。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交流点拨】遇狼——惧狼——御狼——毙狼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背诵课文,导入新课。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妙点揣摩
品析描写屠户和两狼的句子,用以下句式回答:
从_____这句中,我读出了一个______的屠户。
情境教学法、重点切入法
教学重难点
体会狼与屠户的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手段(含使用教具)
ppt
教学后记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请同学们列举几个带“狼”的成语?(狼烟四起、狼吐虎咽、狼心狗肺等)
师:看来大家积累的成语不少,那么从这些成语来看,他们反映了狼的什么本性?
生1:狡猾
生2:残忍
狼的角度: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如何狡诈,终归是自取灭亡。
屠户的角度:对待恶势力,不能存在幻想,不能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四、写作方法:
前面是记叙,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议论,作用是什么?——点明主题,
叙议结合这是文章的妙笔,光写故事不写寓意的话,这个故事没有深度;没有记叙这个故事的议论就没有基础。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第五单元第18课《狼》教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狼》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勇气和智慧来面对困难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狼的特性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3)结合生活实际,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狼》一课,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本课生词和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3.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狼的生态特点,使学生了解自然,尊重生命,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培养环保意识。
其次,在讲授修辞手法的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比喻、拟人等手法掌握不够熟练。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大对此类修辞手法的讲解和练习,让学生在实际写作中更好地运用。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角色扮演活动,虽然学生们表现出很高的热情,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部分学生还存在紧张、不自信的情况。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后续的教学中,多组织类似的活动,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活动的过程。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狼的特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狼》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狼》课文原文及教案《狼》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
描绘了贪欲、凶狠、狡诈的狼的形象。
启示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而要像屠夫一样英勇斗争、擅长斗争,这样才会取得成功。
我预备了以下内容,盼望对你有关心!课文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zhuì)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jiǒng),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shàn)蔽成丘。
屠乃奔(bēn)倚其下,弛(chí)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dān)眈相向。
少(shǎo)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míng),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shù)刀毙(bì)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suì)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kāo)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xiá)矣,而顷(qǐng)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教案学习目标:一、把握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文学常识。
二、背诵翻译全文,把握重点文言词语。
三、理清情节,分析形象,理解主旨。
四、正确熟悉狼的品行。
第一课时一、成语积累比方把坏人或敌人引入内部。
(引狼入室)比方胆小怕事,顾虑太多。
(前怕狼,后怕虎)比方坏人当权。
(豺狼当道)形容心肠象狼和狗一样凶狠狠毒。
(狼心狗肺)四处都是报警的烟火,指边疆不安静。
(狼烟四起)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
(鬼哭狼嚎)比方凶暴的人居心狠毒,习性难改。
(狼子野心)二、文学常识蒲松龄,明末清初人,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
创作出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聊斋”是的书房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相传蒲松龄曾摆过一个茶摊,为过往路人供应休息解渴之地,但是路人需要留下一个故事,久而久之,蒲松龄搜集了如此丰富的资料,写成了此书。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狼》教案
(3)思想教育: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悟到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举例:讨论狼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形成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的意识。
(4)思维拓展: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
举例:讨论狼的形象在现代社会中的转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然而,在讲解难点部分,如文化背景和写作手法时,我发现部分学生似乎对这些内容兴趣不大,可能是因为这些知识点相对抽象,难以引起他们的共鸣。针对这一点,我考虑在今后的教学中,尝试使用更多生动形象的案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文化背景和写作手法的作用。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学生们表现得相当积极,课堂氛围活跃。但从成果展示来看,部分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可能过于注重趣味性,而忽视了深入挖掘动物智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加强对学生讨论方向的引导,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也能学到有深度的知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文本理解:把握课文《狼》的故事情节,理解作者对狼的描绘,掌握课文的核心内容。
举例:分析课文中的描述,如“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理解狼的聪明与悲剧命运。
(2)词语积累: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成语,如“狡兔三窟”、“狼子野心”等,并能正确运用。
举例:通过例句理解词语含义,学会在实际语境中运用。
3.语法知识:分析课文中的句式结构,如:并列句、主谓短语等,并学会运用。
4.写作手法:分析作者如何通过对狼的描绘,表现狼的性格特点,学习运用形象、生动的写作手法。
5.文化传承:了解我国古代对狼的认知和评价,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6.思想教育: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认识到动物的生存智慧,培养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狼》教学设计
18狼立足核心素养确立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音形义,正确理解、背诵、翻译课文。
2.思维发展与提升:利用读书指导法、自主学习法,揣摩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学习在叙事基础上发表议论的写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狼与屠户的形象,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文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通过对文章的体悟,学会面对复杂情况勇敢机智,与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独立精神。
培养核心素养落实目标任务知识与技能1.了解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
2.理清情节结构,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揣摩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学习在叙事基础上发表议论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勇敢机智地与邪恶势力作斗争。
重点体会屠户内心世界的变化过程。
难点怎样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方法朗读法、品读法、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 1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狼的视频片段(狼对天嚎叫)。
在直观的视觉冲击下,请学生概括狼的特点,如凶残、狡诈等。
说说你所知道的狼的成语(限时一分钟的成语比拼赛),例如:引狼入室、狼吞虎咽、狼心狗肺、狼狈为奸、鬼哭狼嚎……二、走近作者了解作品1.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
他出生在一个书香家庭,从小热衷功名,并在19岁时接连考取县、府、道的第一名,名震一时。
后来却屡试不第,直到71岁才援例成为贡生。
蒲松龄一生热衷科举,却不得志,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会。
代表作是《聊斋志异》。
2.文本链接“聊斋”是蒲松龄书斋的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全书有短篇小说491篇,故事来源广泛,有作者的见闻,有借鉴过去的题材,有采于民间的传说,有作者的想象虚构。
作者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其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
《聊斋志异》代表了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狼》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板块四、品读课文 (一)、鉴赏描写,分析形象 1.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狼贪婪凶恶、狡诈阴险的本性? 明确:贪婪凶恶: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狼止而前狼 又至;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狡诈阴险: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隧入以 攻其后也。
2.文章是如何刻画屠户的形象的?(要求从人物描写方法并以文中句子 为例加以分析) 明确:①心理描写:惧——投骨避狼;大窘——骨尽狼仍从;恐——前 后受其敌;悟——刀劈两狼。作者写出了屠户从妥协退让,到当机立断 、奋起杀狼这一心理发展变化的过程。
3.理清故事情节 疏通完文意,相信同学们应该了解了文章的大体内容。下面大家大声 朗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按要求完成: 在下面的箭头里填上一个动词,概括故事情节。 明确:屠户遇狼 惧狼 御狼 杀狼 蒲松龄先生仅用短短202字,就将一个生动曲折、情节多变的故事展现 了出来,语言可谓精炼。
板块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1.自由朗读课文 借助课下注释,弄清每句话的意思,不懂的词句做上标记。 2.归纳文言释词方法 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句,互相帮忙解决,不能解决的词句,教师点拨 ,适时归纳文言释词方法和句式。
本文是一篇文言短篇小说,根据其特点,遵循教材编排原 则和单元目标,结合七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实际情况, 在教 学设计中,既注重文言知识的学习积累,又深入挖掘文本的内 涵。在文言知识教授的过程中,由文言词句的翻译到释词方法 和句式的归纳,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理解 文章主旨时,逐层深入地读懂故事内容、主旨,并学以致用。
三、说教学目标
1.熟读,理解课文,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提高文言素养。 3.积累文言词汇。了解蒲松龄及《聊斋志异》。 4.理清情节结构,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5.揣摩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学习在叙事基础上发表议论的写法。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第5单元第18课《狼》教案
2.教学难点
-文言文句式的理解和转换,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
-课文中的难点句子,如“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学生需理解其深层含义。
-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并学会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深入体会作者对狼的描绘,理解其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和生态观。
然而,在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讲解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和运用仍存在困难。针对这一点,我意识到需要更加耐心地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实例和比较,帮助他们逐步掌握文言文句式的特点。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使学生们积极参与,各抒己见。但同时,我也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偏离了主题,需要我在一旁及时引导,确保讨论的方向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以《狼》这篇课文为核心,尝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言文的内涵,并感受其中所蕴含的生态智慧。通过整个教学流程,我发现了一些亮点,也意识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生的好奇心。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注意到同学们对狼的形象描绘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举例解释:
-文言文句式:如“狼,兽也,而能若是”,需引导学生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
-难点句子:分析“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中的“黠”字的含义,以及作者通过这句话表达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修辞手法:课文中狼的形象描绘,如“目光如炬”,需帮助学生理解其拟人修辞的运用,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价值观和生态观:通过对狼的描绘,引导学生认识到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最后,总结回顾环节让我意识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为了巩固知识点,我计划在课后增加一些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吸收所学内容。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8课《狼》教案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狼》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动物行为让人既害怕又好奇的情况?”比如,看到一只狼在远处观察我们的情景。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狼的特性及其在文学中的形象。
- 口语表达:培养学生通过口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
举例解释:
- 在内容理解上,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对狼的描述,如“狼的狡猾”是通过哪些具体事件展现的,以及这些描述如何反映出作者对狼的看法。
- 在词汇学习上,强调词汇的内涵和外延,通过例句和语境让学生理解词汇的实际用法。
3. 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 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狼在现实生活中的形象及其文化寓意”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 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 课文内容理解:学生对课文《狼》的整体理解,把握作者对狼的描绘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词汇学习:掌握课文中出现的关键词汇,如“狡猾”、“凶猛”等,并能在实际语境中正确运用。
- 写作手法分析:识别并理解课文中使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手法塑造狼的形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18课《狼》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8课《狼》教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知狼和屠户的形象。
2、认识人性的弱点,探讨故事里的深刻涵义,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由“狼”的甲骨文导入(板书课题:狼)
但凡我们一提起“狼”,就会想到哪些和狼有关的成语和歇后语呢?
可见狼在我们心目中是什么形象啊?(屏显:贪婪、凶狠、狡诈……)
二、作者简介
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一个和狼有关的故事,是由蒲松龄先生为我们讲述的,蒲松龄大家知道吗?
哪位同学能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一下作者蒲松龄?
(简介作者: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人,汉族。
著有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
)今天我们来看看大作家蒲松龄故事里的狼和我们心目中狼的形象是否一样?哪位同学愿意为我们来读一读这个故事?(点生读)
三、预习检测
1、这个故事要读好不太容易,有些字很容易读错音,比如:
(屏显1——)每个读两遍
苫蔽(shàn bì)成丘奔倚(yǐ)其下少(shǎo)时意暇(xiá)甚
意将隧(suì)入止露尻(kāo)尾狼亦黠(xiá)矣顷(qǐng)刻
有两个句子也很容易读错,比如:
(屏显2——)每个读两遍
其一/犬坐于前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2、全班齐读课文
3、本文讲述了一个屠户在晚归的途中遇到两只狼并最终杀死这两只狼的故事。
但由于这个故事是用文言文讲的,大家在预习的时候搞读懂了没有呢?老师这里有一组抢答题,如果你知道答案的话,请快速地站起来并迅速地举起你的手,好吗?
(1)起初那两条狼是远远地跟着屠户吗?
(不是,是紧紧地跟着屠户。
因为文中说是“途中两狼,缀行(紧跟)甚远”。
)
(2)发现被狼跟踪了,屠户的第一举动是什么?
(屠惧,投以骨(以骨投之,把骨头投给狼)。
)
(3)骨已尽时,两条狼就停止了追击吗?
(“并(一起)驱(追赶)如故(跟原来一样)”)
(4)面对着仍然紧紧跟随的狼,屠户最害怕的事情是什么?
(恐前后受其敌(攻击))
(5)当发现麦场有堆积的像小山一样的柴草时,屠户有何举动?
(屠乃奔倚(靠着)其下,弛(卸下)担持(拿起)刀。
)
(6)面对着持刀的屠户,狼害怕地跑了吗?
(“狼不敢前,眈眈(瞪着眼注视)相向”)
(7)在和屠户目光对视的时候,两条狼想出了什么诡计来对付屠户?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像狗一样)坐于前。
)
(久之,目似瞑(闭上眼睛),意暇(从容、悠闲)甚。
)(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一狼洞(挖洞)其中,意将隧(从通道)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屁股)尾。
)
(8)对于犬坐于前的一只狼,屠户是否放松了警惕?
(屠暴(突然)起,以(用)刀劈狼首(头),又数刀毙之。
)
(9)杀死一只狼后,屠户是不是就高高兴兴地准备回家了?
(方(正)欲行,转视积薪(柴草)后……)
(10)对于这只洞其中的狼,屠户采取了什么行动?
(屠自后断其股(大腿),亦毙之。
)
四、狼之本性
1、看来大家对这个故事还是很熟悉的。
蒲老先生在这个故事中所刻画的狼和我们平常印象中的狼是否一样?你是从哪里知道的?(板书:贪婪、凶狠、狡诈)
——结合品析挑句子进行朗读,方法:重音、停连
2、小结:看来蒲松龄也没有脱离俗套,狼还是一如既往的贪婪、凶狠、阴险、狡诈。
3、过渡:但是你知道吗?《狼》这个故事自入选教材以来,教材变更了多次,但《狼》却始终受到教材编者的青睐,这是为什么呢?本文到底有什么价值和现实意义,又能给我们
以怎样的启迪呢?
大家想想,这个故事难道仅仅只是为了告诉我们狼是种本性很贪婪、凶狠、狡诈的动物吗?如果是这样,它会这么的有生命力,成为千古名篇呢?
①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一下,可以前后几个同学讨论一下。
(第五段,作者在本段中表达了自己对狼这个故事的看法。
传达了作者对狼这种动物怎样的情感呢?
——对狼充满了一种嘲讽的语气。
②齐读第五段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
正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再“黠”的狼最终都会败在人的手下。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故事中除狼外的另一个主角——屠户。
看看他在这个故事中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五、人的特点
1、认识屠户的形象:
(1)刚才我们一起感知了狼的形象,现在请大家回顾一下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分析狼的形象的?(方法:先归纳形象,再在文中找依据)
(2)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再来读一读这个故事,按照我们刚才的方法来探究一下屠户的形象。
小组合作探究:
1、说一说。
屠户是个什么样的人?
2、找一找。
从文中寻找描写屠户的句子作为依据。
3、读一读。
结合所找句子读出屠户的性格特点。
(3)哪个小组派代表,先来说说你们的发现?(教师点拨分散于学生的回答中,学生随文朗读)
2、认识“人性”的弱点:
在这个人战胜狼的过程中,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会发现屠户也不是一开始就很勇敢果断、聪慧慎重的去击杀狼的,他起初也有过害怕,很软弱、很迁就,没想去反抗,而是希望破财免灾,能躲就躲。
(板书:害怕、躲避、击杀)
如果我们就是这个屠户,也许我们大多数人反应都会和这个屠户一样,所以屠户这一形象也正好说明了其实我们人身上是存在弱点的,不过好在屠户对狼的本质有了清醒而深刻的
认识,在后来的斗争中才产生了智慧和勇气。
这样一来,狼是注定难逃灭亡的命运了。
让我们再次齐读最后一段,体会一下作者的情感吧!
六、合作探究
1、文中的狼是不是仅仅就是指狼这种动物呢?你觉得它还指什么?
(像狼一样的贪婪、凶恶、狡诈、愚蠢的恶人、坏人)
2、写作背景(屏显——)
蒲松龄,19岁时接连考取县、府、道的第一名,名震一时。
但此后屡试不第,终身穷困潦倒,仅靠教书为生。
在艰难时世中,他深刻地认识到了社会的黑暗:吏治腐败,贪暴不仁,科场不公,考官昏庸,这种公道不彰的社会,也使他知道了自己难有出头之日,只好专心著书,写成著名代表作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聊斋志异》,就是要借鬼妖来表达自己对当时社会和人性的思考。
3、蒲松龄在《狼》中借狼在批判了当时社会的坏人、恶棍,特别是欺负人的人。
那我们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像狼这样的坏人?(骗子、擂肥……)
明确:看来,在不同的时期都是有着“狼”一样的存在的。
即便是我们距蒲松龄生活的时代已三百多年了,即便如今我们倡导和谐社会,但披着人皮的“狼”也还是存在的,所以防人之心还是要有,安全警钟要长鸣啊!
4、对有狼子野心的人,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对待呢?你从这个故事中找到了怎样的答案?
明确:对豺狼者不能抱有幻想,不能怯懦退缩,只能勇敢机智地与之斗争,坏人必将和“狼”一样“顷刻两毙”。
5、背诵最后一段:
通过结合实际,相信同学们对蒲松龄先生在《狼》这篇文章中要表达的主题有了更为透彻的理解,这也正体现了教材编者的良苦用心。
让我们再次看到最后一段,一起来试着背诵一下,好吗?为在这场人狼大战中渐渐觉醒的屠户点赞,为狼的最终覆灭喝彩!
七、拓展阅读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感知了“狼性”,更探讨了“人性”,从中收获了一些生活的“道理”。
作为一个经典的故事,《狼》更是给我们打开了一扇走进经典名著《聊斋志异》的大门,这部著作中还有很多篇目都对人性的弱点进行了揭示和反思,带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
郭沫若先生曾这样评价《聊斋志异》:“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这一评价在高度赞扬蒲松龄作品的同时,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部经典能有着长久的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也希望大家可以在课后再去读一读《聊斋志异》中几个非常经典的短篇,以得到更多的人生启迪!
(推荐:《画皮》《习方平》《小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