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教师版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2)教师用书:边城(节选)含答案
边城(节选)本课话题——人性之美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到了家边,翠翠跑还家中去取小小竹子做的双管唢呐,请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黄狗躺到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
白日渐长,不知什么时节,守在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
点评:《边城》写出了湘西淳朴自然的民风,善良敦厚的人性.小小的边城如一杯用清晨山泉冲泡的清茶,淡淡的香气缓缓飘散,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纯美的生命姿态.人类之所以传承至今,生生不息,就在于这纯美的人性,在于这人性的纯美。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朱桂珍:良心雇主展现人性之美2002年,为了帮助儿子还房贷,朱桂珍和丈夫一起进城卖水果。
生意刚有起色,公公却病了,生活起居需要照顾。
考虑到自己照顾公公的不便,朱桂珍聘请了赵守琴来照顾老人.赵守琴为人本分,照顾老人十分细心。
可没想到,赵守琴工作不到一年,就中风了,病得比老人还严重。
为了良心,52岁的朱桂珍开始照顾保姆,一做就是整整9年!为了照顾两位老人,朱桂珍不再卖水果.一家人的生活就靠赵大爷每月2 400多元的退休金,以及朱桂珍丈夫当保安每月1 000多元的工资。
生活虽然拮据,但朱桂珍还是尽量给老人舒适的生活。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我只建造一座小庙,在这座小庙里,我供奉的,是人性.——沈从文2.我是个人,凡是合乎人性的东西,我都觉得亲切.—-马克思3.爱情、希望、恐惧和信仰构成了人性,它们是人性的标志和特征.——罗·勃朗宁4.世上人的本性都是一样的,但教育和习惯却使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必须隔着各种外衣对它们加以认识。
—-切斯特菲尔德5.在人性美的概念中,摆在首位的是心灵美,即忠于信仰、人道主义和不容邪恶。
——苏赫姆林斯基6.人的外表的优美和纯洁,应是他内心的优美和纯洁的表现。
-—别林斯基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蘸.洒( ) 牛犊.( )鹳.河( )泅.水()蚱.蜢() 悖.时( )欺侮.( ) 俨.然( )拮.据( )怏.怏()歇憩.()揺橹.( )眺.望()糍.粑()棕榈.( )镂.空()【答案】zhàn dúɡuàn qiúzhàbèi wǔyǎn jiéyàn ɡqìlǔtiào cílǘlòu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挣错误!(2)擂错误!(3)扛错误!(4)吁错误!【答案】(1)zhēnɡzhènɡ(2)léi lèi(3)kánɡɡānɡ(4)xūyù2.语境辨析法(5)性格执拗.()的他,因说不好拗.( )口令,气得把竹竿子都拗.( )断了.(6)你这着.( )真绝,让他干着.()急,又无法着.()手应付,心里老是悬着.().【答案】(5)niùàoǎo(6)zhāo zháo zhuózhe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1)错误!(2)错误!(3)错误!【答案】(1)唢琐锁(2)傩摊滩(3)缓媛援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1.踪迹·踪影两个词语都有“痕迹"的意思。
语文《边城》优质课教案
语文《边城》优质课教案语文《边城》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沈从文及其作品的特点二、过程与方法:1、美读课文,咀嚼品味小说诗一般的意蕴提高学生审美情趣2、启发点拨、合作探究、讨论分析多种方法结合,完成文本中人物内心情感的挖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悟文中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树立爱世界爱人类的情操。
2、了解古老的民俗及其丰富的,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生活的情感【教学重点】1、通过分析小说的环境、心理描写、培养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2、理清小说情节,把握民俗活动和情节之间的关系,充分挖掘人性的闪光点。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人物的性格、语言和心理,把握小说中至真、至美、至善人性。
【解决办法】1、加强课前预习,充分熟悉小说内容。
2、补充相关小说情节,让学生对《边城》有个整体的认识。
启发学生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课时安排】【教学过程】预习课文品读重点段落要求:1、勾画出小说的环境描写的语句。
2、标出自然段3、找出小说主要人物的言行,品味小说中的淳朴的人性4、勾画出小说中的民俗描写,体会这些民俗的特点以及5、理顺出小说的故事情节。
6、明确小说的人物、情节,用自己的话复述,补充相关的其他情节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教学:《边城》这部小说问世不久,湘西的凤凰镇就成为旅游胜地。
它正如世界上许多名城名镇一样,崛起在世界文化大师的光环之中。
因为莎士比亚,英国的斯拉特福小镇才会蜚声世界;有了莫扎特,奥地利的萨尔茨堡才成为世界音乐中心,有了塞万提斯,西班牙的塞维利亚才成为旅游圣地。
同样,因为有了沈从文以及他的系列湘西小说,凤凰镇也成为了风景名胜之地,凤凰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小镇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边城》去欣赏那里的山水之秀,去感受那里的民俗、人情之美。
二、文本解读1、读第一段,这里的人们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情况明确安分乐生,井然有序2、这里的自然环境是怎样的呢通过文本的描述,请同学们概括一下:明确:码头、碉堡、河滩、军营、河流、山、水、船。
《边城》教案
《边城》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沈从文及其作品的特点。
2. 把握作者在《边城》中极力要表现的古老湘西的人生形式。
3. 理解《边城》题目的含义,把握作者的创作目的。
二、教学重难点
1.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2. 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如翠翠、祖父,探寻人性之美。
三、教学方法
点拨法、诵读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以“走进湘西,探寻人性之美”为话题,引导学生思考湘西的人性美,从而引出《边城》这篇文章。
2. 作者简介:简要介绍作者沈从文的生平和文学成就,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 整体感知:学生自主阅读全文,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4. 重要字词讲解:讲解文中出现的重要字词,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
5. 古汉语句式分析:分析文中出现的古汉语句式,让学生掌握古汉语的语法规则。
6. 分析文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目的,体会作者如何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
7.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深化学生对文章的认识。
8.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化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9.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同时,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人性之美”,撰写一篇短文,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边城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边城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边城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边城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维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边城》的主要内容和特色。
2、通过合作学习,理解课文内涵,把握主题。
3、通过探究学习,认识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性。
思路方法:
散文化的《边城》,篇幅很长,主题深刻,所述生活与学生有距离,节选部分又不能反映全貌。
如何达成目标?拟依次处理三种关系:一是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由把握《边城》全文过渡到节选部分的解读;二是处理形象与抽象的关系,由课文形象的分析抽象出主题;三是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在理解主题之后,拓展到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认识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K12学习】《边城》学案(教师版)(3)
《边城》学案(教师版)(3)《边城》学案文章来自:xx《边城》学案班级姓名组名组长编写者:石媛媛审核人:王凯编号:B5-1-3课时:二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对环境描写的分析,了解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土人情之美。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培养语言鉴赏能力。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认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人性之美。
【课前预习】一、关于1、生平:沈从文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笔名有休芸芸、凤哥、小兵、炯之、上官壁等。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
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1927年在上海从事文学活动,参加新月社,先后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的教授。
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其巨著《中国服饰史》为学界所重。
文学创作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70余种。
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
著名作家汪曾祺对他有过一句评语:“除了鲁迅,还有谁的文学成就比他高呢?”1988年病逝于北京。
2、代表作: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二、关于《边城》:1、湘西地域小说:沈从文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系列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
他长期生活在湘西,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名状的同情与温暖。
将表现一种“优美讲康,自然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作为艺术追求,体现了自己确认与崇奉的民族传统美德。
便是这类小说的深层主旨。
这类小说兼以抒情诗合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提供了富于诗情画意的边城风俗画幅,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他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
2、《边城》内容精要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一户人家。
独门独院里,只有爷爷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两个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
这一老一小便在渡船上悠然度日。
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是个洒脱大方,喜欢交朋结友,且慷慨助人的人。
边城教学设计【优秀9篇】
边城教学设计【优秀9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牛牛范文的小编为您带来的9篇边城教学设计,如果能帮助到您,牛牛范文将不胜荣幸。
边城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全面掌握《边城》的故事情节,培养分析、概括、浓缩篇幅较长的文章的能力。
2、抓住文中的对话语言描写,深刻体味作者运用散文化语言细腻呈现主要人物形象的特点。
3、品味文中“三美”,即环境美、风俗美、人性美。
4、理解“歌声”对主人公翠翠的意义,同时合理探究翠翠的命运。
二、过程与方法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2、品味鉴赏重点段落精彩语言,合作探究语言内含的精彩故事。
3、采用故事新编法探究原文给读者留下的悬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沈从文先生清新、典雅的叙事抒情文风,领会作者创造的独特的主人公魅力。
2、接受作品中所表现的古朴、淳厚的民风和环境美、风俗美与人性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理解“歌声”的意义,把握翠翠的形象及其身上体现出来的淳朴的人性美。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字里行间渗透的美学内涵,合理续写文本故事可能的结局。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合作探究法诱导启发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教学过程一、导入1、在身心疲惫的时候,突然听到一首优美而恬静的歌曲,你是否感受到它就像一杯香茗,让你心醉?美妙的歌声能洗净人世的铅华,通俗的歌声能激荡平静的心灵,传递最真最朴实的情感。
同学们,咱们家乡有没有这种明白晓畅、通俗易懂的歌曲呢?学生发言并主动演唱:学生甲:威宁草海宽又宽,四面八方都是山。
郎是青山不会老,妹是海水不会干。
学生乙:苞谷桩桩一排排,要唱山歌坐下来。
要唱山歌唱两个,不唱山歌你别来。
学生丙:哥在岩上放羊来,妹在岩下掐菜薹。
哥要菜薹抓把去,要唱山歌晚上来。
学生丁:高山青松青又青,我俩情谊比海深。
如果哪天水干掉,我比妹妹还伤心。
…………这些都是我们家乡传唱的民歌,内容丰富多彩,歌词表达的情感朴素真挚。
精选《边城》教案四篇
精选《边城》教案四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精选《边城》教案四篇精选《边城》教案四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边城》教案
《边城》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沈从文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特色。
2. 分析《边城》中翠翠、爷爷等人物形象,理解作者所表达的人性美。
3. 学习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分析《边城》中翠翠、爷爷等人物形象,理解作者所表达的人性美。
2. 难点:学习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播放电影《边城》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对这部电影有什么印象?它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 作者及作品介绍
介绍沈从文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特色。
讲述《边城》的创作背景及主要内容。
3.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全文,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分析小说的结构,梳理故事发展的脉络。
4. 人物分析
引导学生分析翠翠、爷爷等主要人物的形象,理解作者所表达的人性美。
讨论人物之间的关系,如翠翠与爷爷、翠翠与傩送之间的情感纠葛。
5. 写作手法分析
分析作者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的写作手法。
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这种手法。
6. 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布置作业:写一篇短文,运用环境描写来表现一个人物。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了解了沈从文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特色,分析了《边城》中翠翠、爷爷等人物形象,理解了作者所表达的人性美,并学习了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的写作手法。
希望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意观察和分析身边的人和事,并通过不断练习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高二上册人教版语文《边城》教案
高二上册人教版语文《边城》教案高二上册人教版语文《边城》教案教学目的1.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领会翠翠的心理和情感。
2.联络现实生活,感受理解翠翠身上表达的人性之美。
3.进展联想想象,使翠翠的形象更加明晰可感。
教学重难点1.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领会翠翠的心理和情感。
2.联络现实生活,感受理解翠翠身上表达的人性之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并为以下学习打下根底。
〕1.引出课题:〔多媒体展示课文标题〕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沈从文的《边城》。
这部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小说曾被赞誉为“田园诗的杰作”,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
作者沈从文也曾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很多的评论者都对这部作品推崇备至。
2.情节介绍:十五岁的山村少女翠翠与年迈的爷爷相依为命,终年看守着河边的渡船。
翠翠聪明能干,美丽仁慈。
当地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大老和傩送二老同时爱上了她。
为了赢得翠翠的爱情,天保请了媒人上门求亲,翠翠却没有表态;仅仅是因为羞于表达吗?原来,翠翠的心上早就有了一个人。
事情还得从两年前的端午节说起。
两年前的端午节,翠翠和爷爷进城看龙舟赛,邂逅了傩送,彼此一见钟情,但这份感情双方都埋藏得很深,并没有表露出来。
时隔两年,乡绅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用一座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他,翠翠对此有所耳闻。
但对于傩送不要碾坊,宁愿作个摆渡人的心意,她却并不知晓。
天保兄弟在爱情面前展开了公平竞争,按照当地风俗,要在大月亮的晚上用歌声向姑娘表达爱情。
他们商定轮流到渡口边高崖上唱情歌,谁的歌声有了翠翠的回应,谁就得到翠翠……〔多媒体,教师配合音乐、文字朗读〕阴历十四到了,月也快圆了,我们的课文也开始了……3.交代学习重点:“边城”这个词在许多读者眼里已经凝定为“湘西人性美”的文化概念;沈从文在说到创作动机时也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安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节选文字以翠翠为核心人物,主要表现出她对爱情的憧憬与渴望。
《边城》教案
《边城》教案•相关推荐《边城》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边城》教案(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边城》教案篇1【知识目标】一、了解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二、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体会心理描写的成功之处三、借助工具书掌握常用词语并能辨析运用【能力目标】一、结合社会背景与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二、结合个人理解,试着谈谈对小说的主题思想的认识三、能运用比较鉴赏方法,写一点鉴赏文字【情感目标】一、结合社会背景,体会边远地区人民的生活艰辛与顽强乐观,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理解小说描绘的风情美与人性美,激发对人生、生活、社会的热情【重点难点】一、了解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体会心理描写的成功之处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二、结合社会背景与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对小说的主题思想的认识是本文难点。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多媒体辅助(影片)【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一、检测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喁喁yú私语黑黝黝yǒu痴chī情焖mèn涎xián莞wǎn尔2、解释下列词语。
喁喁张冠李戴:涎皮莞尔信口开河二、作者作品简介沈从文(1902~1988年),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原名沈岳焕,湖南风凰县人。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蜜柑》、《八骏图》、《雨后及其他}、《月下小景》、《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篇小说集和{边城》、《阿丽思中国游记》、《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他的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与温爱。
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性的精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
边城(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边城(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边城》的基本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分析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了解其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3. 领会作者沈从文的文学风格及其在《边城》中的体现。
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小说《边城》的基本情节概述,主要人物介绍。
2. 分析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如对湘西风光的描绘,对苗族、土家族风情的展示等。
3. 探讨作者沈从文的文学风格,如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等。
4.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如人性之美、民间风情等。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小说《边城》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自然环境描写及主题思想的把握。
2. 教学难点:分析沈从文的文学风格,对小说中深层次主题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形象,阐述主题思想。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3. 鉴赏法:引导学生欣赏沈从文的文学风格,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小说《边城》的作者沈从文及其文学地位。
2. 讲述小说基本情节,介绍主要人物,让学生对小说有个整体的认识。
3. 分析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引导学生了解其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4. 讲解沈从文的文学风格,如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等,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阐述。
5. 深入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如人性之美、民间风情等,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阅读小说《边城》的其他章节,加深对小说整体情节的理解。
3. 选择一段自己喜欢的片段,进行分析鉴赏,体会沈从文的文学风格。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细节,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兴趣。
2. 利用案例分析法,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情节和人物进行深入剖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主题。
《边城》的教案设计
《边城》的教案设计第一章:小说背景与作者介绍1.1 教学目标了解小说的背景:《边城》是一部描写湘西边陲小镇风土人情的小说,反映了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现实。
了解作者:沈从文,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以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对湘西地区的深入描绘而闻名。
1.2 教学内容介绍湘西边陲小镇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
介绍沈从文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1.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小说开头部分,了解故事背景。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作者和小说背景的了解。
教师进行讲解,深入分析小说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第二章:主要人物与情节2.1 教学目标掌握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发展。
2.2 教学内容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翠翠、傩送、爷爷等。
描述小说的主要情节:翠翠和傩送的爱情故事,爷爷的去世等。
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章节,注意人物描写和情节发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和情节发展。
教师进行讲解,总结主要人物和情节的特点。
第三章:小说主题与象征意义3.1 教学目标探讨小说的主题:人性、爱情、传统与现代化等。
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意义:边城、翠翠的象征意义等。
3.2 教学内容分析小说的主题:通过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描写,探讨人性、爱情、传统与现代化等主题。
解释小说中的象征意义:边城代表了传统的湘西文化,翠翠象征着纯真和希望等。
3.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小说,思考小说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主题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教师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小说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第四章:小说艺术特色4.1 教学目标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语言、叙事技巧、人物塑造等。
4.2 教学内容分析小说的语言风格:朴实、自然、富有地方特色。
探讨小说的叙事技巧:倒叙、插叙等。
研究小说中的人物塑造:通过细节描写和对话展现人物性格。
引导学生阅读小说,注意小说的语言风格和叙事技巧。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
高三语文《边城》教案三篇
【导语】《边城》是诠释爱的,祖孙之爱、男⼥之爱、兄弟之爱、⽗⼦之爱、友朋之爱、乡邻之爱、乡⼟之爱组合成的⼈伦社会之爱。
《边城》是要阐释美的,⾃然之美、⼈物形神之美、⼈事之美、⼈情之美、⼈性之美,还包括作品本⾝结构⾏⽂的诗性的美,⽆处不美。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知识与技能赏析品味边城原始淳朴的风景美、风情美;分析⼈物的⼼理、语⾔、神态、动作等把握⼈物形象,欣赏品味⼈性美、⼈情美 过程与⽅法⾃读法、研讨法、引导法 情感与价值观欣赏品味沈从⽂笔下的⼈性美、⼈情美 教学重难点 过分析⼈物的⼼理、语⾔、神态、动作等把握⼈物形象,欣赏品味沈从⽂笔下的⼈性美、⼈情美 教学过程 ⼀课前反馈 ⼆、导语设计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速读课⽂,思考:节选内容围绕哪个传统节⽇展开?每节主要写了什么事? 明确:围绕端午节展开 第3节:叙述了眼前的端午节,边城⼈们筹备龙⾈赛的热闹场⾯ 第4节:追述了两年前的端午,翠翠看龙⾈赛,巧遇傩送的情景 第5节:追述上⼀年端午,翠翠和爷爷看龙⾈赛巧遇天保的情景 第6节:主要写迎亲的花轿来到渡⼝渡河,撩拨了翠翠内⼼深处的情思,引发了她对爱情的美好憧憬 2、课⽂写了⼏个端午节?在结构安排上有何特点? 明确:共写了三个端午节:眼前的端午——两年前的端午——上⼀年的端午——眼前的端午 结构安排忽⽽眼前忽⽽追忆,回环往复,跌宕起伏,采⽤顺叙和补叙相结合的叙述⼿法 四、把握“边城”的⽂化内涵 1、问:⼩说题为“边城”,边城与其他城市究竟有何不同之处呢? 明确:地处“两省接壤处” —— 可见其地理上边远、偏僻 “⼗余年来主持地⽅军事的,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并⽆变故发⽣⽔陆商务既不⾄于受战争停顿,也不⾄于为⼟匪影响,⼀切莫不极有秩序,⼈民也莫不安分乐⽣” ——其他城市要么“受战争停顿”,要么“为⼟匪影响”,⽽这个边城“⼀切莫不极有秩序,⼈民也莫不安分乐⽣”,可见这⾥⽣活环境安定、太平 “这些⼈,除了家中死了⽜,翻了船,或发⽣别的死亡⼤变,为⼀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分伤⼼外,中国其他地⽅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永远不会为这边城⼈民所感到” ——由于地理上的边远偏僻、与世隔绝,外界的改朝换代、⾰命战争等都影响不到这⾥的⼈们,他们对外界的事情漠不关⼼,只⼀⼼感受着⾃⼰⽣活中的喜乐哀怨他们在⼀种单纯的⽣活环境下祖祖辈辈地延续着属于⾃⼰的⽣活⽅式 “边城所在⼀年中最热闹的⽇⼦,是端午,中秋和过年三个节⽇过去三五⼗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直到现在,还毫⽆什么变化,仍旧是那地⽅居民最有意义的⼏个⽇⼦” ——受外界影响⼩,这⾥的传统风俗保留完好 2、由此可见,⽂题“边城”究竟有些什么含义呢? 明确:“边城”包括两层含义: (1)地理上的边地⼩城,客观上与世隔绝 (2)⽂化上的边缘城市(与主流城市相对),民风淳朴,保留着许多传统的⽣活习惯与⽅式 ⽽作者之所以以“边城”作为⼩说的标题,则更侧重于后者沈从⽂先⽣这样解释他的“边城”,他说“边城”是⼤城市的对⽴⾯,是“中国另外⼀个地⽅另外⼀种事情”可见“边城”是沈从⽂先⽣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活和城⾥⼈“庸俗⼩⽓⾃私市侩”的风⽓之后,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五、赏析品味边城的风情美 1、问:“边城所在⼀年中最热闹的⽇⼦,是端午,中秋和过年”,在这仨节⽇⾥,⼈们是怎么热闹的呢?(速读课⽂,画出相关语句) 明确:(1)课⽂第三节“端午⽇,当地妇⼥、⼩孩⼦,莫不穿了新⾐,额⾓上⽤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船和船的竞赛,⼈和鸭⼦的竞赛,直到天晚⽅能完事” ——这是实写端午节的热闹端午赛龙⾈,家家闭门锁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看龙⾈赛,参加在河中捉鸭⼦的活动 (2)第五节第⼆段“这两年来两个中秋节,恰好⽆⽉亮可看,凡在这边城地⽅,因看⽉⽽起整夜男⼥唱歌的故事,通统不能如期举⾏” ——这是虚写中秋节的热闹可见有⽉可看的中秋夜晚,青年男⼥会⽤对歌的⽅式在⽉夜倾吐爱慕之情 (3)第五节第⼆段“两个新年虽照例可以看到军营⾥和各乡来的狮⼦龙灯,在⼩教场迎春……玩灯的兵⼠,却在⽕花中绕着圈⼦,俨然毫不在意的样⼦” ——这是回忆这两年过年的热闹过年时军民们⼀起舞龙灯、耍狮⼦、放烟花,使得⼩⼩的⼭城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之中 2、除了这些热闹,⼩说还写了什么热闹吗? 明确:(4)过渡⼈多给了钱给⽼船夫,⽼船夫坚决不要时,双⽅争执、旁⼈含笑的热闹 (5)迎婚送亲的花轿队,路过渡⼝时敲锣打⿎吹唢呐,还送给⽼船夫⼀个⼩*时的热闹 3、你是怎么看待沈从⽂笔下的这些热闹的? 明确:这些热闹体现的是湘西边城特有的原始淳朴和乐的风俗风情美,这些⼭花流⽔般的风俗画卷,散发着泥⼟的清⾹,显⽰了湘西⼭城独特的地域特征和民族风情 4、品读课⽂最后⼀段——青⼭绿⽔⽩塔,还有蓝天⽩云 ⼩结:这是⼀幅和谐、恬美的画⾯,湛蓝的天空,时不时⼏朵⽩云悠悠飘过,带着爷爷的祝愿,载着翠翠的情愫;青⼭绿⽔间,“守在船头的祖⽗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与⾃然浑然⼀体,寂静、淳朴、伤感、美丽这是作者魂牵梦萦的湘西热⼟,也是他的世外桃源,他的精神家园 六、赏析品味⼈情美,概括归纳⼈物形象 1、问:作者说这篇⼩说是要“为⼈类‘爱’字作⼀度恰如其分的说明”,那么,课⽂节选的内容主要写了哪些爱呢? 明确:爷爷对翠翠的百般疼爱翠翠对爷爷的依赖关爱 翠翠对傩送的朦胧的爱 2、请同学们品读课⽂4—6节,画出表现这三种爱的相关语句 (1)表现爷爷对翠翠的百般疼爱的语句 明确:①当翠翠说⼀个⼈去看龙⾈赛不好玩时,“祖⽗想了半天,⽅想起⼀个住在城中的⽼熟⼈,赶夜⾥到城⾥去商量,请那⽼⼈来看⼀天渡船” ——动作描写,可见爷爷对翠翠百依百顺,疼爱有加 ②翠翠由傩送家的伙计送回来时,爷爷“⼀⾯拉船,⼀⾯哑声⼉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 —“哑声⼉喊问”,细节描写,可见翠翠这么久没回来爷爷焦急的⼼情 ③祖⽗说:“顺顺真是个好⼈,⼤⽅得很⼤⽼也很好,这⼀家⼈都好!”“翠翠,假若⼤⽼要你做媳妇,请⼈来做媒,你答应不答应?” ——语⾔描写,说明爷爷操⼼翠翠的婚事,⼀⼼想给她找个好⼈家,让她幸福 (2)表现翠翠对爷爷的依赖关爱的语句 明确:①⽂中翠翠多次想到“假若爷爷死了?” ——⼼理描写,其潜台词是“我该怎么办?”,可见翠翠对爷爷的依赖之深,所以深怕爷爷死去 ②第六节当爷爷说到翠翠长⼤了时,翠翠说“*了就应当守船呢”,“⼈⽼了应当歇憩” ——语⾔描写,表现出翠翠对爷爷的关爱虽然不着⼀个“爱”字,但这朴实的语⾔中透露出来的爱却⽐任何感情都来得真切,来得深沉 (3)从哪些语句看出翠翠对傩送有朦胧的爱的? 明确:①翠翠对傩送的初次印象并不好,还误以为傩送是个“轻薄男⼦”,在她知道是傩送派⼈送她回家时,“翠翠想起⾃⼰先前骂⼈的话,⼼⾥⼜吃惊⼜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把⾛去” ——⼼理描写, “吃惊”的是,傩送对⾃⼰不但不记仇,还派⼈把⾃⼰送回去;“害羞”的是,⼗三岁的翠翠,得到⼀个陌⽣男⼦的照顾,⼼⾥⾯有⼏分羞涩,⼏分难为情 ②“但是另外⼀件事,属于⾃⼰不关祖⽗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个晚上” ——⼼理描写,表现翠翠开始有了属于⾃⼰⼀个⼈的少⼥⼼事,正所谓“哪个少男不多情,哪个少⼥不怀春”,把翠翠对傩送的朦胧的爱含蓄地表达出来 ③“翠翠同她的祖⽗,也看过这样的热闹,留下⼀个热闹的印象,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美” ——“那个事情”指⾃⼰与傩送相遇的事情这个事情让翠翠感到甜美,可见翠翠已经模糊的爱上了傩送,因⽽沉醉于朦胧的爱情 ④“翠翠为了不能忘记那件事,上年⼀个端午⼜同祖⽗到城边河街去看了半天船”(课本20⾯) —— “为了不能忘记那件事”,可见翠翠这次去是因为难忘傩送,渴望再次见到傩送 ⑤“翠翠⼀⾯听着⼀⾯向前⾛去,忽然停住了发问:‘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 ——语⾔描写透露⼼声,希望船是在飞往青浪滩,只缘于翠翠先前从爷爷与那长年的谈话⾥知道傩送现在正在青浪滩过端午“忽然停住了发问”,可见她⼀直都在想着这个事情,她是⾝在祖⽗⾝边,⼼在傩送那⾥哎,⼥⼤不中留啊! 3、归纳⼈物形象 (1)从翠翠对傩送朦胧的爱,我们可以看出翠翠是个什么样的⼥孩? 明确:翠翠是⼀个天真单纯、活泼可爱⽽⼜带点胆怯娇羞,且情窦初开的⼥孩 (2)那么她所爱的傩送⼜是⼀个什么样的⼈呢?下⾯我们找3个同学分⾓⾊朗读课本翠翠与傩送的对话,看看傩送是⼀个什么样的⼈ 明确:诨名“岳云” —— 英俊潇洒 他捉完鸭⼦后已是天⿊,但他看到翠翠⼀个⼈在河边,于是主动询问;在素昧平⽣的情况下,还邀请翠翠到他家⾥去等;被翠翠骂了以后,也不计较,还让⼈送她回家-—淳朴善良,古道热肠 他吓唬翠翠说“⼤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救命” ---幽默风趣 七、拓展深化,探讨主题 问:沈从⽂想通过美丽的边城,告诉我们什么呢? 学⽣分组讨论,⾃由发⾔ 明确:作者描写的湘西,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民风淳朴,⼈民重义轻利,⼈与⼈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明的传统美德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城市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
边城(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边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边城》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3)能够解读小说中的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4)能够把握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解读《边城》;(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小说与其他作品的异同;(3)运用情感体验的方法,感受小说中的美好情感和人性光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热爱;(2)培养学生对传统道德观念和美好人情的认同;(3)培养学生对家乡、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小说《边城》情节的把握;(2)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评价;(3)小说中的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的理解;(4)小说主题思想的探讨。
2. 教学难点:(1)小说中的人物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的把握;(2)小说语言风格的特点和欣赏;(3)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小说《边城》的作者沈从文及其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边城》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小说的情境。
2. 阅读指导:(1)指导学生阅读小说,关注情节、人物、环境等方面的内容;(2)引导学生运用情感体验的方法,感受小说中的美好情感和人性光辉;(3)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深入解读《边城》。
3. 课堂讨论:(1)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2)解读小说中的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3)探讨小说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4. 作业布置:(3)请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小说主题思想的感悟。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保证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边城》。
五、课后拓展1. 推荐阅读沈从文的其他作品,如《长河》、《湘行散记》等;2. 引导学生关注乡土文学,了解不同地区的民俗风情;3.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如写一篇以家乡为背景的故事或散文。
2024年语文教案-边城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边城》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边城》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析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和文学特色。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点:1. 小说情节和人物关系的理解。
2. 小说主题思想和文学特色的分析。
教学难点:1. 小说中深层次的主题思想和文学特色的把握。
2. 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材《边城》。
2. 相关参考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小说《边城》的作者沈从文及其文学地位。
1.2 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小说的背景知识和作者简介。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第一至第四章,了解小说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2 学生分享自主学习成果,梳理小说情节和人物关系。
3. 课堂讲解3.1 教师详细讲解小说第一至第四章的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3.2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
4. 课堂讨论4.1 学生分组讨论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关系。
4.2 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课堂小结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小说《边城》的主题思想和文学特色。
5.2 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1.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1.2 学生分享复习成果,进入新课学习。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第五至第八章,分析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和文学特色。
2.2 学生分享自主学习成果,交流对小说主题思想和文学特色的理解。
3. 课堂讲解3.1 教师详细讲解小说第五至第八章的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主题思想和文学特色。
3.2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小说的文学价值和审美意义。
4. 课堂实践4.1 学生分组进行课堂实践,选取小说中的片段进行分析和鉴赏。
4.2 各组代表分享实践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课堂小结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进行评价。
《边城》教案设计
《边城》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边城》的作者沈从文及其文学地位。
分析《边城》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深入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作者介绍:沈从文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小说背景:边城的风土人情和时代背景。
主题思想:人性的探讨和社会道德的反思。
艺术特色:语言风格、叙事手法和人物塑造。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作者背景、小说背景和主题思想。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案例分析法:分析小说的具体段落和语句。
写作练习法:创作以边城为背景的小故事。
2.2 教学手段投影仪:展示相关图片和文献资料。
电子白板:用于展示文本和进行分析讨论。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和作品。
小说文本:分发原著文本供学生阅读。
第三章:教学安排与步骤3.1 教学安排课时:本章共计4课时,每课时45分钟。
教学顺序:先介绍作者和背景,分析主题思想,接着探讨艺术特色,进行互动讨论。
3.2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介绍作者沈从文及其文学地位。
第二课时: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和社会意义。
第三课时:探讨小说的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
第四课时:分组讨论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进行写作练习。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讨论和写作练习的情况。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完成的小说分析报告和写作作品。
知识掌握程度:学生在测试中表现出的对《边城》的理解。
4.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反馈意见。
自我反思:教师根据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和调整。
改进措施:根据学生反馈和自我反思,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参考资料5.1 教学资源原著小说《边城》。
作者沈从文的生平和作品集。
与《边城》相关的学术论文和评论。
教学课件和教学设计方案。
5.2 参考资料沈从文:《边城》。
王继才:《沈从文研究》。
张爱玲:《沈从文的小说艺术》。
边城(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边城(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边城》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背景设定。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主题思想、人物性格和艺术特色。
(3)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小说《边城》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小说中所表现的善良、真诚、纯真的人性美。
(2)认识小说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民族风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小说《边城》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背景设定。
(2)小说中的主题思想、人物性格和艺术特色。
(3)文学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1)小说中的人物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2)小说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民族风情的内涵。
(3)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小说《边城》的作者沈从文及其创作背景。
(2)概述小说的情节梗概,引发学生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了解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细节描写,体会人物性格和情感。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分享成果: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分享讨论成果。
4. 探究学习:(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小说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民族风情。
(2)组织小组汇报,展示探究成果。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小说的主题思想、人物性格和艺术特色。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3. 选择一部与《边城》类似的小说进行阅读,分析其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下节课向同学分享。
五、教学反思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以提高今后的教学质量。
边城导学案(教师版)
边城》导学案【学习目标】1.感受理解小说中体现的“人性美”。
2.了解沈从文的生平经历及其创作特色。
3.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课前预习】2.初识作品《边城》,这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给世人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
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
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
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
傩送不要,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
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
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
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
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
故事就在这样一个忧伤的夜晚结束而似乎又并未结束,给读者留下的是凄凉的余韵,是生死契阔、会合无缘的感伤!中篇小说《边城》是作者面对堕落的都市文明,寻求理想社会人生的一种表白,它表现出长期受压迫而又富于幻想和敏感的少数民族在心坎里那一股沉忧隐痛,翠翠似显出沈从文自己这方面的性格。
【课堂探究】1.阅读第一章,概括“边城”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特征。
自然环境:偏僻(闭塞、幽静、静谧),山清水秀,风景宜人,如诗如画。
社会环境:纯净、和谐,民风纯朴。
一言以蔽之,是个世外桃源的境地。
2.概括爷爷和翠翠各自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古风犹存的爷爷:善良慈祥、以诚待人、坚强乐观、信守天命、尽职尽责、善解人意。
善良单纯的翠翠:天真活泼、美丽纯真、善良勤劳、温柔聪慧、充满好奇心。
3.爷爷和翠翠二人的生存形式有什么共同之处?分别概括一下。
孤独。
孤独而坚强的爷爷;孤独而单纯的翠翠。
4.细读第十三章,分析下列景物描写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1)“天已快夜了……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
边城分章阅读(教师)
《边城》导读第一章1.对老船夫摆渡的描写和叙述,起什么作用?答:能够体现老船夫的性格特征,他是“边城”世界里的公仆,五十年如一日的摆渡,把它看成是自己的天职,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他质朴憨厚、狭义心肠,不但拘收过客的钱财,而且还善待乡亲。
体现了边城人的淳厚品德,也是边城人性美的初步体现。
2.对“茶峒”小山城和小溪,白塔下人家的描写,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答:一种原始淳厚的田园牧歌式的氛围。
3.“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面前的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这个节对翠翠的描写,可看出她是一个什么时候样的少女?请用三个四字短语来概括《边城》中主人公翠翠的性格特征。
答:她既是人之子,也是大自然的女儿,她的灵性和乖巧,善良和纯真,都令人感到她具有一种质相、淳厚,一种纯自然的美感。
美丽纯洁,天真无邪,乖巧活泼。
4.简述翠翠父母的故事及其作用。
答:翠翠的母亲和一个军人唱歌相熟后有了私情,军人服毒自杀,她在生下孩子后也追随赴死。
通过翠翠父母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剧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和个人的隐痛。
第二章1.这个部分写洪水泛滥,威胁着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目的是什么?答:一是说明人们生活环境原始,一切听任自然的摆布,二是从救人救物的冒险举动中,表现边城人的纯泼、友善、智慧、勇敢。
2.作者提到城里住了一支军队,有何用意?答:作者写这支军队除了每天上城吹号玩外,仿佛不存有一样,说明边城的军队是作者理想中的仁义之师,同时也为下文军民关系的展开作了铺垫。
3.顺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次要人物体现的人情美)答:他同情受苦受难的人,慷慨大度,侠情满怀,重义轻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城》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标题的丰富含义,梳理故事情节。
2、了解湘西民俗风情,感受小说中体现的美。
3、深度挖掘《边城》的主题内涵,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学法指导】
独立认真完成导学案,上交老师批阅,课堂上按小组讨论交流,展示点评。
预习案
【知识链接】
1、作家简介
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
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苗族。
1918年小学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军队当兵。
1923年到北京。
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
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与温爱。
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
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一定的社会思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主要作品有《鸭子》《石子船》《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
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
2、作品简介
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一户人家。
独门独院里,只有爷爷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两个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
这一老一小便在渡船上悠然度日。
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是个洒脱大方,喜欢交朋结友,且慷慨助人的人。
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像他一样豪放豁达,不拘俗套小节。
老二的气质则有些像他的母亲,不爱说话,秀拔出群,叫傩送。
小城里的人提起他们三人的名字,没有不竖大拇指的。
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可巧的是,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先傩送一步托媒人提了亲。
兄弟两人都决定把话挑
明了,于是老大就把心事全告诉了弟弟,说这爱是两年前就已经植下根苗的。
弟弟微笑着把话听下去,且告诉哥哥,他爱翠翠是三年前的事,做哥哥的也着实吃了一惊……
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
而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
爷爷自然是晓得孙女的心事,却让她自己做主。
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
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
碧溪边只听过一夜弟弟傩送的歌声,后来,歌却再没有响起来。
老船夫忍不住去问,本以为是大老唱的,大老讲实情讲出后便去做生意,几天后他听说大老坐下水船出了事,淹死了……码头的船总顺顺也忘不了儿子死的原因,所以对老船夫变得冷淡。
老船夫操心着孙女的心事,后终于耐不住去问,傩送却因天保的死十分怪责老船夫,自己下桃源去了。
船总顺顺也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毕竟天保是因她而死。
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翠问他,他也没说起什么。
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
爷爷说,翠翠莫怕,翠翠说不怕。
两人便默默地躺在床上听那雨声雷声。
第二天翠翠起来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吓得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
从此翠翠也以渡船为生,等待着傩送的归来。
小说结尾写到“傩送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3、创作动机
《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的代表作。
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助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和人性美。
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
这里供奉的是‘人性’。
-----《<边城>序》
【自主检测】
1、为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茶峒.( dóng ) 蘸.酒(zhàn ) 泅.水( qiú ) 氽.水( tǔn )
踹.水( chuài ) 悖.时( bèi ) 喧阗.( tián ) 怏怏
..( yàng ) 角隅.( yú) 歇憩.( qì) 碧溪岨.( jū) 棕榈.( lǘ) 2、阅读全文,请按章节顺序简要概括情节内容。
第三章介绍边城民间风俗端午,今年端午又近,鼓声勾起翠翠回忆
第四章翠翠回忆两年前的端午与顺顺的二老傩送相遇的情形
第五章写上年端午,翠翠与爷爷看龙舟,没遇到傩送,遇上大老天宝
第六章爷爷与翠翠的对话
探究案
一、沈从文用细腻灵动的笔调,描绘了边城茶峒独特的湘西风俗画卷。
小说第三、四章和第五章大篇幅写了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和盛况。
这些风俗描写在作品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并分析。
风俗:每到端午节,边城人皆穿新衣,吃鱼吃肉,全家到河边看划船,有身份的人也都在看热闹,赛船时的配合、鼓声、鞭炮,岸上人的呐喊助威,领赏,庆祝胜利的五百响鞭炮,赛船后泅水追鸭子,赛船下水的仪式
作用:⑴频繁展示湘西边陲特有的生活习俗,表现边城人们淳朴自然的生活环境和简单、乐观、纯粹、知足的精神状态,突出了边城人淳朴自然的生命样式.⑵暗示了边城美好的社会环境:这是一块远离世俗、自然淳朴未被现代文明污染的净土,是作者心中的桃花源.⑶推动情节的发展,是情节发展的需要.因为赛龙舟的主要人物是天保和傩送,而翠翠和傩送、天保三人的爱情纠结即是以此为缘起。
二、边城茶峒,不仅有明净的风光,还有一群淳朴的人们。
小说中描写了哪些人物关系?他们之间有体现了怎样的人情美?
1、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
2、祖孙无私淳朴的亲情
3、兄弟真挚的手足之情
4、父子深厚的血脉之情
5、邻里淳朴的互助之情
6、商人与顾客之间的大度洒脱之情
三、《边城》主要通过对话
....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请结合课后习题二,在文中
..和感情变化
找出关于翠翠语言和情感的描写,体会少女微妙的情怀。
(答案结合教参p29)
四、小说的结尾“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最后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待傩送回来。
这份悲痛源于何处?请根据小说主题的理解以及相关评论,分点阐述。
“我的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等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沈从文读边城,我们不仅能领略纯净自然,极富诗情画意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精神家园,而且能理解“照我思索,能认识我;照我思索,能认识人”的真谛,体悟到作者以赤子之心来关照家乡,关注人类家园的责任感。
重视传统文化,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诗意地生活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和永恒的责任。
---------钱理群
1、封闭的农业文明社会中人们的精神的孤寂导致
2、天命迷信思想
(参考教参p33)这一连串的偶然误会背后是人为因素和现实因素,边城的民众是人性美的代表,但并不意味着他们是完美的。
湘西人民人性与自然契合的一面,但也充满了原始神秘的恐怖,野蛮与优美交织在一起。
这种处于待开发状态的,原始自在的人性,不可避免的有其阴暗的一面。
翠翠和傩送的悲剧正好把这阴暗的一面暴露出来,那就是在淳朴健康,人性下,隐藏着几千年来民族文明的痼疾,愚昧和迷信。
他们以为祸患都源于冥冥之中的因果报应,于是有才艺、误会而产生隔膜,甚至最终酿成悲剧。
“船总性格虽然异常豪爽,可不愿意间接把第一个儿子弄死的女孩又来做第二个儿子的媳妇”。
傩送面临亲情与爱情的选择,虽然选择了爱情,却未能向翠翠再靠近一步,并只身下了桃源。
老船夫对翠翠美好将来的希望,无形中被顺顺父子的不自觉的冷漠毁灭了,他的生存意志随之被摧毁。
边城描写的不仅是牧歌式的田园生活,它也有现实的隐忧,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冲突和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