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章语录的含义,提高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联系自身的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涵。
背诵课文,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1、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典籍,《论语》是就其中的一部。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文化经典,一起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2、首先,请看我们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⑴诵读,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⑵理解各章语录的含义,联系自身的学习和生活,说说其中倡导的“为学之道”“修身之理”。
】⑶了解《论语》在历史上的价值,热爱我们的民族经典文化。
二、了解作家作品文体知识《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
是儒家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论语》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政治、经济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
《论语》多采用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只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
也有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做的回答,写法比较灵活。
还有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2、孔子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被后世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含有答案
第十二课《论语》十二章远襄镇一中高素萍【学习目标】1、认识孔子其人及其《论语》一书,娴熟地朗诵并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一些文言实词意义,能用通畅的现代汉语解说每一则的意思3、联系自己学习经历,领会课文丰富出色的内蕴,正直学习态度,改良学习方法。
【要点难点】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意义,理解每则的思想内容并有自己的看法与领会。
2、累积成语、格言、警语等,并能用儒家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言行。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给生字词注音。
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亦说 ()乎三省()吾身传()不习乎...四十二不惑()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不逾矩()曲肱而枕之()博学而笃志()...2、解说加点的词。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_______________(2)吾日三省吾身。
_____________...(3)温故而知新。
______________(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___________...(5)人不堪其忧 _________________ (6)饭疏食饮水 ____________________...(7)博学而笃志 ________________ (8)仁在此中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3、填空孔子,名 _____,字 __________ ,春秋期间鲁国陬邑( 今山东曲阜 ) 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 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学派的首创人,被尊称为“_______”。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流传,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以致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 ,也就是 _______的意思,是记录 ________和 __________言行的一部书,共________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第10课《论语》十二章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学习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3.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作家作品,读准字音,熟读课文2.理解1、2章文意,并背过。
【自主预习】一、资料阅读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人尊为“至圣先师”。
他对于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2.《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宋代的朱熹把《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3.《论语》表达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课文所选十二章,有的谈学习方法和态度,有的谈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
二、自读课文1.借助注释,为加点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吾日三省.()吾身传.()不习乎不逾矩..()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箪.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曲肱..()而枕之逝者如斯夫.()博学而笃.()志2.文学常识填空。
(1)孔子,名,字,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家、家,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人尊为“”。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言文知识梳理与素材运用(全国通用)
《论语》十二章复习导学案【学习目标】1、文言基础知识挖空练习,自学自纠;2、文本重点句子翻译;重点实词积累:克、兴3、理解“君子之德”、“仁”“、恕”核心概念,思考孔子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
一.【课文重点实词挖空训练】(自学7分钟)(一)子曰:“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勤勉)于(对于)事而慎(小心、谨慎)于言,就(接近,到……去)有道(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二)子曰:“人而(如果)不仁,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yì)》)(三)子曰:“朝闻道(指的是宇宙间的一切法则、道理),夕死(动词为动用法,意思是“为……而死”)可矣。
”(《里仁》)(四)子曰:“君子喻(知晓,明白)于(对于)义(道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五)子曰:“见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有贤德、有才华的人)思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与……看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反省)也。
”(《里仁》)(六)子曰:“质(质朴、朴实)胜文(华美、文采)则野(粗野、鄙俗),文胜质则史(虚饰,浮夸)。
文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然后(这样以后)君子。
”(《雍也》)(七)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
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任重而(连词,表并列)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停止,废止),不亦远乎?”(《泰伯》)(八)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kuì)(盛土的竹筐),止,吾止也。
(句式:判断句)譬如平地(填平洼地),虽(即使)覆(倾倒)一篑,进,吾往也。
”(句式:判断句)(《子罕》)(九)子曰:“知(同“智”)者不惑(疑惑,被世事迷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十)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12.《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2)学习态度:
(3)修身做人:
达标检测
用原文原句填空:
1.复习的好处可以用来表达。
2.学习与思考应紧密结合,因.一个人总有被误解的时候,正确的态度应是
5.我快步上前,伸出双臂,拥抱来自青岛的朋友,二千多年前的孔夫子不是说过吗:
自我小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你对本节课还有什么疑惑?
班级:姓名:组号
课题
12.《论语》十二章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背诵短文,积累成语、名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
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课文的特点,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学习重点
1.掌握一些句式和重点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为学之道”。
学习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为学之道”。
孔子重视“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不分贫富,不分贵贱,不分老少,不分国籍,四方弟子云集。),注重“学”、“思”结合,其理论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政治、经济、军事、伦理、教育,几乎无所不包。
孔子还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认为做人应该善良、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基础积累】
2.本文中有不少语句已演化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合作探究
1.口头翻译各章,与小组交流。
2.全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修身做人。请将课文中的语句按照此三个方面进行分类。(每类不少于三句)
课时安排
3课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第1篇】【学习目标】一、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二、翻译文句,积累重点词语三、理解文意,理解各章主旨【重点难点】重点:目标二难点:目标三、目标一的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课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二、文本探究(一)请概括各章所蕴涵的道理。
1.小组探究,理解各章的主旨。
2.合作交流,概括各章蕴涵的道理。
【明确】1.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要善于抵制物欲,不断向有道之人学习,做事要勤勉,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
本章议论“什么是好学”,四句话,前两个方面说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说要做什么,做到这四点就是好学。
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
2.孔子讲了仁与礼、乐的关系,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即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
3.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
真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4.阐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
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道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5.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
说明在一个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问,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6.它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
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
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
7.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可以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愿望。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第【1】篇〗一、文本分析: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这十二章的内容,就可以发现新版突出了一个主题,就是表现了对高尚生命的追求。
以第一章为例,这是《论语》的首章,也是编选《论语》者不会缺少的一章。
这一章从表面上来看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学习的方法、交友的原则及与人交往的态度。
但实际上,这一句都是在围绕追求高尚的品德这一个主题而言的。
唯有品德高尚者,才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中庸》中引用孔子之言曰:正己而无求于人则不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就是对这句话的进一步阐释。
那么如何正己呢?这需要时时警惕,事事用心,无时不心存敬畏之心,也就是《中庸》中所言的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没有比幽暗之中更为显著的,没有比细微之处更为明显的,因此君子在独处时要谨慎啊)要做到时时警惕,自然要学而时习之,此处的时,朱熹释为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而程颐释为重习也,均强调了学习不可中断。
而有朋自远方来则表现了这种追求的影响力,正如朱熹所言自远方来,则近者可知。
清刘宝楠的《正义》中明确指出朋指同门,并引用《中庸》诚者,非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由此可见,追求高尚的品德,不仅是指对自身品德的修炼,更重要的是要以自己的品德来影响他人,这才是儒家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分析这一章,我们就可以发现孔子所强调的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及围绕这一追求所展现的方法与态度和对他人的影响。
这一主题同样也在其它各章体现了出来以往我们将之作为学习方法阐述的内容均不能单纯地视作对知识的学习,更应体现为对高尚品德的追求方法,而孔子对自身经历的叙述,对颜回的赞颂则体现出了高尚品德在现实中的表现,孔子还通过自身的感受体现了高尚品德带给人的自豪感。
以此为纲,不仅可以把这十二章联系为一个整体,也可以与前面几篇课文相呼应如果说前面几篇文章表现了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认识到了不同一般的学习收获,那么这一篇则表现了生活中最高尚的追求,是学习的最高目标。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第二单元第10课《论语》十二章(共3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积累课文中出现的成语、格言。
(重点)2.了解孔子及其《论语》。
3.弄懂十二则语录的基本意思,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重点)4.能就课文中作者的主张谈谈自己的实际体会,学习古人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
(难点)【学习重点】目标1、3【学习难点】目标4第一课时一、预习导学1.交流有关孔子和《论语》的知识,完成文学常识填空。
⑴孔子,名 ,字_ ,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学派创始人。
传说孔子有弟子三千人,贤者七十二人,孔子也就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
⑵论语》是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部体书,共二十篇。
是经典著作之一。
南宋时,朱熹把它与《》、《》、《》合称为“四书”。
2.给加黑粗的字注音。
不说()不愠()三省()逾()矩()曲肱()不思则罔()不学则殆()一箪()食笃()志3.熟读课文二、翻译、理解导学1.自读《论语》前三章,结合课文下的注释和资料,解释加点的词语写在括号里,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写在相应句子下面,尽量做到一一对应。
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翻译: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⑵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翻译: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⑶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翻译:而知天命..()。
”....(),不逾矩..(),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2.本课所选的《论语》十二章语录,有的谈的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有的谈的是道德修养、为人处世之道。
请思考刚才我们学的前三章谈的是什么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题。
⑴第一章第一句讲的是;第二句讲的是;第三句讲的是。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初步了解学习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
【2】了解孔子及《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体会蕴含的深刻道理。
2、过程与方法【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自己的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语录蕴含的深刻道理,培养以学致用的意识。
三、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诵读、讨论等。
四、教学用具课文录音、多媒体课件等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己介绍对孔子了解情况,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孔子相关资料。
2、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强调读音和节奏。
【教师巡回指导,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停顿等,初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明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强调:文言实词“单”变“双”。
如:学—学习,乐—快乐,温—温习,师—老师,思—思考,知—知道等。
《1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1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进修《论语》第十二章,学生能够理解孔子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领悟其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一、导入请学生回顾一下《论语》前十一章的内容,简要介绍孔子的思想主张及其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看法。
二、进修重点1. 修身:如何做一个有品德的人?2. 齐家:如何建立和谐的家庭?3. 治国:如何治理一个国家?4. 平天下:如何实现天下大同?三、进修内容1. 修身孔子认为修身是做人的根本,只有修身才能做到立身、立家、立国。
他主张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做到宽容、仁爱、正直、谨慎等品德。
2. 齐家孔子强调家庭的和谐是治国的基础,他提倡孝顺、尊重尊长、和睦相处等家庭美德。
只有建立和谐的家庭,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子女。
3. 治国孔子认为治国要以德为先,要让君主有仁政之心,让匹夫享有安定之乐。
他主张君主要以身作则,推行仁政,尊重匹夫,才能使国家繁荣昌盛。
4. 平天下孔子梦想着一个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他主张要消除封建制度的弊端,实现天下一家,让天下人民共享天下之乐。
四、进修方法1. 阅读《论语》第十二章,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2. 分组讨论,探讨如何在摩登社会中实践孔子的思想。
3. 撰写心得体会,总结本章内容。
五、拓展延伸1. 请学生了解孔子的其他著作,如《大学》、《中庸》等,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思想。
2. 请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思考如何在平时生活中践行孔子的思想。
六、教室检测1. 请学生就《论语》第十二章的内容进行简要概括。
2. 请学生结合现实案例,分析如何在摩登社会中实践孔子的理念。
七、作业安置请学生撰写一篇文章,谈谈如何在摩登社会中实践孔子的思想,结合个人经历和社会实践,深入探讨。
八、反馈与总结在下一堂课时,老师可以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领会《论语》第十二章的内容,加深对孔子思想的理解。
通过以上进修,置信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孔子的思想,领悟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为今后的进修和生活提供更多的启迪和指导。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答案+过关,三合一
NO.10时间:2021.03. 06 创作:欧阳道主备人:复备人:七年级语丈备课组课时:3课时班级:七()班小组:组内学号:雄名:学号:10《论语》十二章学习目标:1、识记重点丈言词语的憲思和作家作%2、理鮮各则语录的含义以及古人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出和个人修养。
賣点难点:通过学习重Axt词语,理解课文所蕴含的诛刻哲理。
导学过程:【知识钱揍】走近作者、作%孔子,名丘,字-.仲尼,備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伫,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入仕。
传说有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
孔子也彼衍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丸师。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丈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至所辑录的孔子疋疋弟子的言行录。
宋儒把《论语》和《中庸》、《孟子》、《大学》合称为"四书"。
环节一:问题预习----- 我学习,我快乐。
(10分钟丿(独学丿1、初读课丈,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
2、给加点字注音论语()不亦说乎()三省吾身()诲女知之乎()内自省也])其恕乎()?&()罔()A ()环节二:交流役示--- 我畏示,我自僅(30分钟丿(对学丿3、感悟文章的整体内彖■■…鮮斡加点词语的意思(1丿学而时习之() (2)不亦说乎(丿(3丿人不知而不愠()(4J吾目三省吾身()()(5)与朋发交而不信()(6丿传不习乎(丿45、(19) ()(22()2仁1)在其中矣()讨论鮮决字词句賤难的基础上疏通丈意,按照读 译一讲的步骤进行。
翻译下列语句。
(\)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 吾目三省吾身:为人谍而不忠乎?与朋发交而不 信乎?传不习 乎?(3 丿温畋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殖。
(5 丿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6 丿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 丿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5) 不义而當且贵,与我如浮云。
(9) 三军可多艸也,匹夫不可务志也。
(10)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人点其中矣。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要求能疏通文意,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教学内容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六章内容。
一、导入,出示学习目标1、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
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二、初读感知朗读课文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
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 ài)不亦说(yuè)乎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逾矩(yújǔ)箪(dān)好(hào)肱骨(gōng)笃(dǔ)三、赏读课文1、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 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 理解课文内容。
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 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4、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一自主学习1(1)注音说愠省逾罔殆箪堪肱笃论(2)理解重点词语时习:愠:好:信:传:仁:立:天命:匹夫:耳顺:罔:吾:殆:逾:三省:川:乐(之者):传:2《论语》是一部______体散文集,是孔子的_______和____________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宋儒把《论语》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四书”。
(语录门人再传弟子中庸孟子大学)3判断题。
(1)孔子是战国时期的人。
()(2)《论语》是孔子自己编写的书。
()(3)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4)《论语》的“论”读“lùn”。
()(5)“三人行……”,“三”在古代表示多数,不是具体数字。
()4、选择题。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三”的意思是: ( )A.数字,表示具体数量。
B.表示多数 C.表示少数(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必”的意思是()A.必须 B.一定 C.必然(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孔子是在告诫人们要珍惜()A.时间 B.逝者 C.河流(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中,“信”应取哪种解释?()A.书信 B.相信 C.信实,真诚(5)孔子是哪家学派的创始人?()A.道家 B.法家 C.儒家二填空。
1《论语》是记录的一部书,是家经典著作之一,共篇。
孔子,名,字,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2 学与思辩证关系的一句话是3.青岛啤酒节开幕之际,主持人说:“孔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第【1】篇〗一、教材分析《〈论语〉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五篇课文。
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
《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
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
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学情分析这是升入七年级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
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活动能力,善于思考并且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是在对文言文这一语言形式的把握上还略有欠缺,而且学习兴趣较低。
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学古文的兴趣,并要求他们能通过学习,自主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掌握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打好扎实基础,从而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与技能:了解《论语》和孔子;积累文言词汇和名句,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合作探究法和读写结合法倾吐阅读感悟,使阅读产生现实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五、教法学法分析1、诵读法。
反复诵读,体会文章内蕴,在读中理解、领悟每一语录的主旨,力争当堂背诵。
2、质疑、合作、探究法。
可就章节的内容提出问题,并共同解决。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组织教学,并形成自己的认识。
3、竞赛与自由表达法。
以竞赛的形式让学生能快速背诵课文,并让学生联系生活畅谈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
4、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应用多媒体及电子白板等电教化辅助手段,丰富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学案 (精品)2022年部编版语文附答案
第十课〈论语〉十二章学案学习目标1、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 ,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 ,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 ,端正学习态度 ,改良学习方法 .学习重点: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 ,理解各那么语录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课前预习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结合注释 ,运用工具书 ,疏通文句 ,理解文意 .2、认真完成预习自测 ,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记出来 ,并填写到后面 "课后反思 "处 .3、利用15分钟高效完成 .教材助读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 ,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 "四书〞 .共二十篇 .孔子〔公元前551 -公元前479〕 ,名丘 ,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人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 "圣人〞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孔孟〞 .其思想核心是 "仁〞 , "仁〞即 "爱人〞 .他把 "仁〞作为行仁的标准和目的 ,使 "仁〞和 "礼〞相互为用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从而再现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 ,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 "大同〞理想 .他不求仕 ,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 .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 ,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 .在教学实践中 ,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 ,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那么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 ,及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和 "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 ,为后人所称道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 ,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 ,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预习自测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说(yuè)乎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罔〔wǎng〕殆〔dài〕箪:〔dān〕曲肱〔gōng〕2、学生熟读课文 ,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我的疑问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 ,供课堂解决 .课内探究情境导入同学们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 ,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 ,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 ,为我们留下了极珍贵的文化遗产 ,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 ,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 ,它依旧光辉四射 ,熠熠生辉 .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局部〈论语〉十二那么 .质疑探究第|一章:子曰: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①朗读并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想想本章中的三句话各讲了什么 .第二章: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传不习乎 ?〞①朗读并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想想本章中讲了什么 .第三章: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①朗读并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想想本章讲了什么 .④从本章来看 ,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⑤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第四章:子曰: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①朗读并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本章中讲的是什么 .第五章:子曰: "学而不思那么罔 ,思而不学那么殆 .〞①朗读并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想想本章讲的是什么 ,阐述了什么与什么之间的关系 .第六章:子曰: " 贤哉 ,回也 !一箪食 ,一瓢饮 ,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 ,回也 !①朗读并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本章讲的是什么 .第七章: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①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想想本章阐述了怎样的学习态度 .第八章:子曰: "饭疏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①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本章讲的是什么内容 .第九章:子曰: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①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本章讲的是什么内容 .第十章: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①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本章讲的是什么内容 ,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第十一章: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①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本章讲的是什么内容 .第十二章:子夏曰: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①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本章讲的是什么内容 .当堂检测1、解释一词多义的字 .为可以为师矣为人谋而不忠乎知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其仁在其中矣其不善者而改之2、试着找出课文中的通假字 ,并解释 .3、解释古今异义字 .不亦君子乎古义:今义:匹夫不可夺志也古义:今义:吾日三省吾身古义:今义:课后反思课后训练完成练习册上相应练习题10、论语十二章预习自测Yùn yuèxǐng chuán wǎng dài dān gōng质疑探究1、子曰: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 "学了又按时复习 ,不也是很喜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 ,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人们不了解我 ,我却不怨恨生气 ,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第1句讲学习方法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第3句讲个人修养2、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曾子说: "我每天屡次反省自己 - -替人家谋虑是否真诚尽心 ?和朋友交往是否老实 ?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品德修养3、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 ,三十岁能自立于世 ,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 ,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 ,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 ,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 ,又不会超出规矩 .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 ,不受外界左右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那么融合为一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 ,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 ,循序渐进4、子曰: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 ,并从中获得新的领悟 ,做到这样的程度 ,可以成为老师了 .本章谈学习方法5、子曰: "学而不思/那么罔 ,思而不学/那么殆 .〞孔子说: "只学习不思考 ,便会迷惑而无所得 .只空想而不学习 ,就会有害 .本章讲学习方法 ,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6、子曰: " 贤哉 ,回也 !一箪食 ,一瓢饮 ,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 ,回也 !〞孔子说: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一箪饭 ,一瓢水 ,住在简陋的小屋里 ,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 ,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品质 .7、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 "对于学习 ,了解怎么学习的人 ,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 ,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8、子曰: "饭疏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 "吃粗粮 ,喝冷水 ,弯着胳膊当枕头 ,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 ,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9、子曰: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 "几个人一起走路 ,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 .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 ,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 ,改掉自己的缺点 .〞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 .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 ,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 ,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10、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边感慨道: "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 ,日夜不停 .〞本章讲时光易逝 ,应珍惜时间 .比喻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比喻时间的飞逝 ,指明时间的珍贵 .11、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说: "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 ,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决信念、矢志不渝 .12、子夏曰: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子夏说: "广泛地学习 ,坚守自己的志向 ,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 ,多考虑当前的问题 ,仁德就在其中了 .〞本章讲坚决信念、广泛学习当堂检测1、为:当、做替知:了解懂得其: 它的他人2、不亦说乎说:同悦 ,喜悦、愉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 ,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3、不亦君子乎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匹夫不可夺志也古:普通人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吾日三省吾身古:屡次今:数词 ,三17 猫导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课文内容 ,体会比照的写法 .2、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待人处世原那么 .学习重点:把握课文内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任务1、学习并掌握8个词语读音和意思:污涩、怂恿、婢女、蜷伏、惩戒、怅然、诅骂、红绫2、理清课文表达的顺序及线索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学习文章第|一、二局部 ,了解第|一、二只猫的故事 ,体会作者对第|一、二只猫的感情 .导学过程:一、激趣定标学生说一说自己喜不喜欢猫 ,为什么 ?【知识链接】郑振铎〔1898-1958〕 ,福建长乐县人 .现代作家、文学家 ,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 ,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 .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 ,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二、自学互动自学活动〔一〕〔解决目标1〕1.注音、解释污涩〔〕怂恿〔〕婢女〔〕蜷伏〔〕惩戒〔〕怅然〔〕诅骂〔〕红棱〔〕自学活动〔二〕〔解决目标2〕学生自由朗读全文 ,标号段序 .思考以下问题1.文章写了几只猫 ?重点写哪一只 ?明确:文章共写了只猫 ,即自家喂养的只猫和偷吃芙蓉鸟的黑猫 .重点写了第只猫 ,其篇幅占了三分之一有余 .2.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局部 ?找出有关起止段落 ,划分文章结构 .明确:课文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 ,据此 ,文章可分三个局部 .第|一局部〔1 - 段〕:写第|一只猫的故事 .第二局部〔-段〕:写活泼可爱的第二只猫不幸亡失的故事 .第三局部〔-34段〕:写第三只猫的亡失让我难过自责 .自学活动〔三〕〔解决目标3〕研习课文第|一局部:第|一、二只猫的故事 .3.学生齐读课文第|一、二局部 .小组合作 ,分别复述第|一、二只猫的故事 .4.小组讨论 ,解决以下问题:①作者从哪两个时间段来写第|一只猫的形态 ?②家里的人对第|一只猫的态度怎样 ?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 ?③第|一、二只猫的结局怎么样 ?家里人的态度各是怎样的 ?三、测评训练对下面描写精彩的语句作出点评 .1、三妹常笑着骂道: "你这小猫呀 ,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 !〞2、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 ,或一根绳子 ,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 ,它便扑过来抢 ,又扑过去抢 .四、布置作业 .1.预习课文第三局部2.思考并概括文章的主题第二课时学习任务1.学习课文写第三只猫的内容 ,注意描写方法2.通过比拟 ,理解课文主题 .导学过程1.分析1 -14段写第|一、二只猫的内容 ,赏析细节描写的语句 .- -34段第三次养猫的故事 ,完成以下题目 .1〕芙蓉鸟事件 - -庭审现场犯罪嫌疑人:_________________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案发前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案发后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杀|死鸟的真正凶|手是 .2〕在知道案件的真相后 ,作者的心情愧疚、自责、更难过 .请找出表达作者复杂情感的段落 .达标测试通过朗读、理解、品味 ,相信同学们一定有许许多多的感想 ,对作品一定有更深层次的感悟 .请同学们对文中的猫或人说一句话 .对于文中的我想说 .学后反思。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论语》十二章名师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论语》十二章名师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理解本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把所学知识、道理付诸实践的意识。
二、学法指导1.反复诵读,勤于归纳。
借助相关工具书,掌握本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把握其规律,活学活用。
2.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有关《论语》的知识,了解孔子思想的精髓。
3.联系旧知,温故而知新。
联系之前所学的有关孔子的思想内容,结合儒家思想的基本要义,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三、知识拓展1.作者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
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背景资料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时期。
面对这样的乱世,知识分子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
他们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了不同的学说、流派。
除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外,还出现了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的流派。
这些流派之间相互批评,展开了激动人心的学术争鸣,“百家争鸣”的局面就此出现。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是“百家争鸣”中最重要的学术流派之一。
3.文题解读《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论语〉十二则》导学稿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识记孔子及其《论语》的相关常识。
2、朗读、背诵课文。
3、理解翻译内容。
一、走进孔子及其《论语》。
孔子,名,字,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家、家,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统治者尊称为。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它以体为主,是记录言行的一部书,是家经典著作之一。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在教育上主张,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
三个方面内容。
朱熹把它和合称《四书》。
二、诵读感知。
1、听读,注意字音,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不亦说乎()愠()三省()逾矩()
罔()殆()箪()肱()笃()
2、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三个方面?
本文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三、合作探究学习课文。
1、翻译句子并注意对字词的理解。
时习不亦说乎朋
愠君子吾日三省为人谋不信乎传不习乎十有五三十而立五十而知天命
耳顺不逾矩温故而知新
罔殆不堪其忧知之者
饭水曲肱于我
三人行逝者如斯夫匹夫
笃2.解释下列通假字
不亦说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学而不思则罔
3.解释下列句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四背诵积累十二则。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古今异义等知识点。
2概括成语、格言。
3拓展延伸。
一课文意思你已经大致了解了,我们知道《论语》一般分为三方面的内容
,你能不能试着把每一则分一下,他们分别属于哪一方面。
(在课文上标记)
二古今异义
不亦君子乎古义:今义:
可以为师矣古义:今义:
学而不思则罔古义:今义:
思而不学则殆古义:今义:
饭疏食饮水古义:今义:
饭疏食饮水古义:今义:
匹夫不可夺志也古义:今义:
有朋自远方来古义:今义:
吾日三省吾身古义:今义:
三词类活用
学而时习之吾日三省吾身
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饭疏食饮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交流:
(1)《论语》的很多句子被广为流传,被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你能找到吗?找出文中成语并解释。
同步练习,:
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原句。
《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的句子是
.阐述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的态度是:《论语》中表达要善于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的名句是:
《论语》中强调复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朋友从外地来看望你,你可以引用孔子的哪一句话来表达你的心情:曾子每天从哪些方面来反省自己?
十二则里表明要珍惜时间的句子;
表明人随着年龄增长境界提高,人的道德修养要伴随一生的句子
表明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的句子
孔子赞美颜回即使贫困,依然乐观坚持学习的句子
表明即使是普通人,也有坚定志向的句子
博学笃志出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