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1

合集下载

伤寒杂病论条文背诵部分

伤寒杂病论条文背诵部分

《伤寒论》背诵部分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

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早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知母六两,石膏-斤,碎,甘草二两,炙,人参二两,粳米六合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擘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

葛根汤主之。

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

脉促者, 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苓黄连汤主之。

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黄苓三两,黄连三两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汤主之。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桂枝二两法皮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伤寒病例

伤寒病例

1.王某某,女,50岁。

主诉:发热一周。

现病史:一周前因受凉,渐起恶寒发热,微汗出,前医以银翘散不效,伴头痛,颈项酸软,鼻塞,干呕,口不渴,二便调。

中医诊断:太阳病。

证型:中风表虚证。

证候分析:病缘于风寒袭表,营卫失调。

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营阴失守而外泄故汗出;卫阳受伤,失其温分肉之功,加之汗出肌疏,故恶风;风寒袭表,太阳经气不利,故头痛,颈项酸软;表气不和,致里气不调,肺气不利则鼻塞,胃气上逆则干呕。

前医以辛凉解表,是以寒治寒,药不对症,故无效。

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弱为风寒袭表,正气不足之征。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

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

2.刘某,男,60岁。

主诉:咳喘一周。

现病史:既往有咳喘病史。

一周前因天气转凉,咳喘又作,伴恶风,微热,汗出,咯少量白痰,口不渴,大便三日未行,腹不胀。

中医诊断:太阳病。

证型:太阳中风兼喘证。

证候分析:患者素有咳喘痼疾,此次因复感外邪,咳喘又作。

风寒袭表,营卫失调,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营阴失守而外泄故汗出;卫阳受伤,失其温分肉之功,加之汗出肌疏,故恶风;肺气上逆故咳喘,肺气不降,大肠腑气不通,故大便三日未行;腹不胀,表明非燥屎内结;口不渴,非里热证;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为风寒袭表,兼夹痰饮之征。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方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厚朴、杏仁。

3.李某某,女,55岁。

主诉:反复自汗出三年。

现病史:反复自汗出,恶风,汗多时浸汗的毛巾可拎出水。

纳可,口和,二便调。

中医诊断:自汗证。

证型:营卫不和。

证候分析:患者虽反复自汗出三年,但纳可,口和,二便调,且舌脉无异常,表明脏无他病。

与原文第53条病证相符,“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与营气谐和故尔”,即营卫不和。

治法: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

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

4.王某某,男,40岁。

主诉:颈项拘急,不能坐立三天。

现病史:突起颈项拘急,背部如被抓感。

伤寒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伤寒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伤寒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A2型题 2. B1型题 3. A1型题1.患者张某,疑似伤寒入院。

两次取血做肥达反应的结果如下:入院后第4天结果,TH 1:80,TO 1:80,TA、TB、TC 1:40;入院后第12天,TH、TO 1:320,TA、TB、TC 1:40,可诊断为A.伤寒B.甲型副伤寒C.乙型副伤寒D.沙门菌早期感染E.回忆反应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伤寒2.患者高热1周。

检查:体温40摄氏度,脉搏90次/分,血白细胞4.0×109/L,嗜酸性粒细胞消失。

应首先考虑的是A.伤寒B.中毒性痢疾C.中毒性肺炎D.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急性病毒性肝炎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伤寒3.女,32岁。

持续高热2周,伴轻度腹泻、恶心、食欲不振。

临床高度怀疑伤寒。

下列检查对诊断帮助不大的是A.血常规B.血培养C.肥达反应D.骨髓培养E.血沉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伤寒4.男,36岁。

发热2周,伴乏力、食欲不振、轻度腹胀。

体检:体温39.3℃,心率80 次/分,脾左肋下2 cm可及。

外周血白细胞4.5×109/L,中性粒细胞0.60,淋巴细胞0.44;肥达反应:“O”抗体效价1:160,“H”抗体效价1:160。

考虑患者诊断为A.伤寒B.副伤寒C.流行性出血热D.病毒性肝炎E.疟疾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伤寒A.轻型伤寒B.普通型伤寒C.迁延型伤寒D.逍遥型伤寒E.顿挫型伤寒5.起病急,症状明显,但1周左右可迅速痊愈的是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伤寒6.症状轻,部分患者因出现肠穿孔就医而确诊的是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伤寒A.轻型伤寒B.普通型伤寒C.迁延型伤寒D.逍遥型伤寒E.顿挫型伤寒7.持续高热,皮疹,相对脉缓,全身毒血症状明显的是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伤寒8.中度发热,全身毒血症状较轻,2周左右痊愈的是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伤寒A.确诊伤寒病人B.伤寒带菌者C.斑疹伤寒D.支持临床诊断伤寒E.副伤寒丙9.长程发热,脾脏肿大,粒细胞减少,骨髓培养有伤寒杆菌生长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伤寒10.慢性腹泻患者大便培养伤寒杆菌阳性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伤寒11.持续发热2周,伴腹泻、脾大,血清肥达反应H:1/320,O:1/320,OXl9:1/80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伤寒A.氯霉素B.复方磺胺甲基异?唑C.痢特灵D.氨苄西林E.氧氟沙星12.伤寒病原治疗首选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伤寒13.伤寒慢性带菌者治疗首选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伤寒14.伤寒杆菌的病原学特点哪项正确A.属沙门菌属的A群B.革兰染色阴性,产生芽孢,有荚膜C.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部分细菌有菌体表面(Vi)抗原D.Vi抗原抗原性强,产生Vi抗体滴度高,持续时间长E.到目前为止,我国未发现耐氯霉素的伤寒杆菌株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伤寒15.伤寒杆菌致病的主要因素是A.内毒素B.肠毒素C.外毒素D.神经毒素E.细胞毒素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伤寒16.引起伤寒不断传播或流行的主要传染源是A.普通型伤寒患者B.暴发型伤寒患者C.慢性带菌者D.伤寒恢复期E.伤寒患者的潜伏期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伤寒17.伤寒的典型临床表现是A.中长程稽留高热,肝脾肿大,周围血象不高,肥达反应“H”、“O”均升高B.长程低热,肝脾肿大,周围血象不高,肥达反应阳性C.长程弛张热,肝脾不大,周围血象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升高,肥达反应“H”升高D.长程间歇高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消化道出血E.长程间歇寒战、高热,肝脾肿大,周围血象正常,重度贫血,肥达反应阴性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伤寒18.典型伤寒出现玫瑰疹的时间是A.第3~5天B.第7~10天C.第14~21天D.第22~28天E.28天以后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伤寒19.伤寒患者出现玫瑰疹,多见于A.潜伏期B.发病初期C.高热期D.缓解期E.恢复期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伤寒20.伤寒最严重的并发症是A.肠穿孔B.肠出血C.中毒性心肌炎D.中毒性肝炎E.急性胆囊炎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伤寒21.伤寒肠穿孔多发生于A.病程的第1~2周B.病程的第2~3周C.病程的第3~4周D.病程的第4~5周E.以上均不是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伤寒22.伤寒见胸部红斑者,其证型是A.湿遏卫气B.湿热中阻C.热入营血D.气出两燔E.阴虚内热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伤寒23.为伤寒病人做细菌培养,下列有关不同标本诊断价值的描述,哪一条是不正确的A.病程第1—2周,血培养的阳性率最高B.骨髓培养的阳性率比血培养低C.整个病程中,粪便均可培养出伤寒杆菌,但阳性者不一定都是现症病人D.病程第3—4周,部分病人的尿培养阳性E.胆汁培养有助于发现带菌者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伤寒24.下列有关伤寒肥达反应的描述,正确的是A.只要阳性就有明确诊断价值B.阴性结果即可除外伤寒C.可根据O抗体效价的不同区别伤寒或副伤寒D.H抗体出现较早,消失快,更有利于诊断E.检测Vi抗体可用于慢性带菌者的调查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伤寒25.为确诊伤寒阳性率最高的检查项目是A.血培养B.骨髓培养C.尿培养D.粪便培养E.IgM抗体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伤寒26.伤寒患者,退热1~2周后临床症状再度出现,血培养阳性。

伤寒论总结为15张图,一目了然

伤寒论总结为15张图,一目了然

伤寒论总结为15张图,一目了然很多人都说《伤寒论》难学,有一部分原因是,对整本书的结构没有清晰的认知。

这篇文章用图示的方法为《伤寒论》列出了一个提纲,将《伤寒论》的整体结构图解的非常清晰,让人一目了然。

读懂了这个提纲,再去细读原文,思路就会非常清晰。

1.六经提纲图2.六经表里图3.六经传变图4.六经论治图太阳表病图1太阳表病图2太阳病图太阳经病图阳明实证图阳明虚症图少阳经病图少阳经病图太阴经病图少阴经病图厥阴经病图太阳病提纲: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发热、呕逆。

发热恶风寒、头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逆,脉浮紧。

、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项强、有汗、鼻鸣干呕,脉浮弱。

阳明病提纲:胃家实。

热、烦、实、胃中干、大便难。

身热恶热,或潮热或时烘热汗出,头汗、掌心热,手足心出汗,热盛伤津而懊恼、心烦,失眠,或烦躁谵语;或热伤营血而瘀,甚则血热妄行,如吐血、衄血、大小便血等。

里热上涌作喘或胸中窒塞或头晕目眩,或阳明热结,嗓子发痒顽咳,面红、眼赤、耳鸣。

食欲旺盛,或能食易饥而泛酸,或气机阻滞不能食,口干口苦,燥渴引饮喜冷。

腹胀痛不通、拒按,大便秘结数日不解,或干硬难解,或排便不净肛门灼热,或里热下利而舌红苔黄腻,尿频数色黄赤,或尿短不利色黄赤,或尿道灼热痛感,妇人经水色红质稠,带下色黄,皮肤斑丘疹高突色鲜红,或局部红肿热痛。

舌质红、或红绛、苔黄腻或黄燥,口唇干红,脉象浮洪或沉实,滑数有力。

少阳病提纲口苦,咽干,目眩。

头晕目眩,项强头痛,往来寒热,热时汗出,心烦胸闷气短,心悸,睡眠不实。

口苦咽干,默默不欲饮食,呕恶,耳鸣耳聋,目赤,鼻子发干,鼻孔生疮。

胃痛胸胁胀满,不欲饮食,腹痛下利。

舌质红,舌苔薄白。

脉弦或弦细,偏数不虚。

太阴病提纲:病在里,胸下结坚,呕吐,食不下,腹满自利,时腹自痛,下之益甚,抑郁寡欢,身重疼难以转侧如痹状,无热或微热,恶风寒汗出,清涕善嚏,风水溢饮,脉沉弱而迟,善嚏,流清涕。

头晕头痛,吃饭后犯困,想睡觉。

伤寒论方歌整理(完整版)

伤寒论方歌整理(完整版)

伤寒论方歌整理(完整版)1伤寒论方歌二画1. 十枣汤F70 十枣逐水效甚夸,大戟甘遂与芫花悬饮水留胸胁痛,水肿胀满实证佳三画2. 大青龙汤F33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发表清里此方良3. 大承气汤F61大承气汤用芒硝,大黄枳实厚朴饶去硝名曰小承气,调胃承气硝黄草4. 大柴胡汤F143大柴胡汤用大黄,枳芩夏芍枣生姜少阳明明同合病,和解攻里效无双5. 大陷胸汤F62大陷胸汤用硝黄,甘遂为未共成方专治水热结胸证,泻热逐水效非常6. 大陷胸丸L 大陷胸丸法最超, 半升葶苈杏硝调项强如痉君须记, 大黄甘遂下之消S119 7. 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黄连+黄芩8. 三物白散W 9. 土瓜根(方阙)10. 干姜附子汤S9111.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S275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12. 小承气汤F61大承气汤用芒硝,大黄枳实厚朴饶去硝名曰小承气,调胃承气硝黄草13. 小建中汤F129小建中汤芍药多,桂枝甘草姜枣和更加饴糖补中脏,虚劳腹痛服之瘥14. 小青龙汤F80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五味同15. 小柴胡汤F80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16. 小陷胸汤F329小陷胸汤连夏蒌,宽胸散结涤痰优痰热内结痞满痛,苔黄脉滑此方求四画17. 五苓散F30418. 文蛤散W五苓散治太阳府,泽泻白术与二苓温阳化气添桂枝,利便解表治水停文蛤散文蛤五两三物白散贝桔巴,涌吐痰实寒积下19. 乌梅丸11乌梅丸用细辛桂,黄连黄柏及当归30. 白通汤W 人参椒姜加附子,清上温下又安蛔白通汤为干姜附,加葱四茎分再服五画31. 白通加猪胆汁汤W白通加胆汁一合,尿五合同白通汤20. 甘草汤S26232. 生姜泻心汤S125 21. 甘草泻心汤方88生姜+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黄连芩,干姜甘草与人参33. 瓜蒂散方354大枣和之治虚痞,辛开苦降效如神瓜蒂散中赤小豆,豆鼓汁调酸苦凑22. 甘草干姜汤S95逐邪涌吐功最捷,胸脘痰食服之瘳23. 甘草附子汤L34. 半夏泻心汤方88甘草附子汤四味, 桂枝白术药方备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甘草与人参骨节掣痛不可近, 恶风短气阳虚最大枣和之治虚痞,辛开苦降效如神24. 四逆散方8435. 半夏散及汤W 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半夏散及夏桂草,等分合寸匕日三此是阳郁成厥逆,疏肝理脾奏效奇六画25. 四逆汤S241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36. 芍药甘草汤S95 26. 四逆加人参汤S30937. 芍药甘草附子汤S97四逆汤+人参38. 当归四逆汤F136当归四逆桂芍枣,细辛甘草与通草27. 白虎汤F92白虎汤用石膏偎,知母甘草粳米陪血虚寒厥手足冷,煎服此方乐陶陶亦有加入人参者,躁烦热渴苔燥退39.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S280 28. 白虎加人参汤F92当归四逆汤+吴茱萸+生姜白虎汤+人参40. 竹叶石膏汤F93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甘草珍29. 白头翁汤F111白头翁汤治热痢,黄连黄柏佐秦皮再加粳米同煎服,暑烦热渴脉虚寻清热解毒并凉血,赤多白少脓血医七画v1.0 可编辑可修改41. 赤石脂禹余粮汤S13151. 枳实栀子豉汤S315赤石脂+太一禹余粮52. 栀子豉汤S6842. 吴茱萸汤F13053. 栀子甘草豉汤S68吴茱萸汤人参枣,重用生姜温胃好54. 栀子生姜豉汤S68阳明寒呕少阴利,厥阴头痛皆能保55. 栀子厚朴汤S70 43. 附子汤C栀子+厚朴+枳实附子汤生附二枚,术宜四两主斯方56. 栀子干姜汤S72芍苓三两人参二,背冷脉沉身痛详57. 栀子柏皮汤F295茵陈蒿汤治阳黄,栀子大黄组成方44. 附子泻心汤S121栀子柏皮加甘草,茵陈四逆治阴黄附子+大黄黄连泻心汤45. 牡蛎泽泻散58. 茯苓四逆汤S92牡泽散漆栝楼根,葶苈商陆海藻均茯苓+四逆汤+人参八画59. 茯苓甘草汤Z茯苓甘草汤桂姜46. 抵当汤C60.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S83大黄三两抵当汤,里指冲任不指胱61.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S85虻蛭桃仁各三十,攻其血下定其狂62. 茵陈蒿汤F295 47. 抵当丸C茵陈蒿汤治阳黄,栀子大黄组成方抵当丸即抵当汤, 捣药成丸煮水浆栀子柏皮加甘草,茵陈四逆治阴黄连渣服之只一颗, 缓攻瘀血正不伤十画48. 苦酒汤总结+C苦酒汤鸡子一枚,夏十四枚加苦酒63. 桂枝汤F36刀环棒壳煎三沸,咽痛频呑绝妙哉桂枝汤治太阳风,桂芍甘草姜枣同49. 炙甘草汤F163解肌发表调营卫,汗出恶风此方功炙甘草汤参姜桂,麦冬生地与麻仁64. 桂枝人参汤C 大枣阿胶加酒服,虚劳肺痿效如神人参汤即理中汤,九画桂枝+理中汤(参姜术草)干姜50.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S8765. 桂枝加芍药汤同桂枝汤,芍药由三两改为六两S231桂枝附子汤去桂枝+白术80. 桂枝麻黄各半汤S5466. 桂枝加大黄汤S231麻黄汤+桂枝汤桂枝汤+大黄71. 桂枝二麻黄一汤S56 67.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麻黄汤+桂枝汤桂枝汤+人参S3782. 桂枝二越婢一汤S58 68. 桂枝加附子汤S33桂枝汤+越婢汤桂枝汤+附子越婢麻石姜草枣Z69.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S3183. 桃花汤Z桂枝汤+厚朴+杏仁桃花汤米赤石姜(无桃花)70. 桂枝加桂汤S8284. 桃核承气汤F243同桂枝汤,桂枝由三两改为五两桃核承气五般施,甘草硝黄并桂枝71. 桂枝加葛根汤S35瘀热互结小腹胀,如狂蓄血功最奇桂枝汤+葛根85. 桔梗汤S26272. 桂枝甘草汤S78桔梗+甘草73.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S7986. 真武汤F31174. 桂枝去芍药汤S35真武汤壮肾中阳,茯苓术芍附生姜桂枝汤去芍药少阴腹痛有水气,悸眩水肿保安康75.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S3687.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Z桂枝汤去芍药+附子柴胡龙骨牡蛎汤,半夏柴芩合大黄76.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S81桂苓参枣并生姜,再加龙牡与铅丹桂枝汤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88. 柴胡加芒硝汤S21677.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S142小柴胡汤+芒硝桂枝汤去桂枝+茯苓+白术89. 柴胡桂枝汤S210 78. 桂枝附子汤P36小柴胡汤+桂枝汤桂枝去芍药+附子90. 柴胡桂枝干姜汤L 79.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S146柴胡桂枝干姜汤,瓜蒌芩草牡蛎襄小便不利胸胁痛,寒热心烦服之康91. 调胃承气汤F61大承气汤用芒硝,大黄枳实厚朴饶去硝名曰小承气,调胃承气硝黄草92. 通脉四逆汤S242炙甘草二两,附子大者一枚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93.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S307四逆汤+猪胆汁水亏火炽烦不卧,滋阴降火自然康100. 猪肤汤C 猪肤斤许斗水煎,水煎减半滓须捐再投粉蜜熬香服,烦利咽痛胸满痊101. 猪苓汤猪苓汤用猪茯苓,泽泻滑石阿胶并小便不利兼烦渴,利水养阴热亦平102. 猪胆汁方C 蜜煎熟后样如饴,温纳肛门法本奇F30694. 烧裈散kūn S313 更有醋调胆汁灌,外通两法审谁宜妇人中裈,近隐处,取烧作灰。

伤寒论太阳病方剂总结

伤寒论太阳病方剂总结

伤寒论太阳病方剂总结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中太阳病方剂是治疗伤寒病的重要组成部分。

太阳病方剂根据伤寒病的不同病情,采用不同的药物配伍,以达到解表散寒、发汗解肌的疗效。

本文将对伤寒论太阳病方剂进行总结,以便医学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方剂。

1. 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此方剂主要适用于伤寒病初起,表现为寒热往来、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症状。

麻黄具有发散寒邪的作用,桂枝能温经散寒,杏仁能平喘化痰,甘草则有调和药性的作用。

2. 桂枝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此方剂适用于伤寒病初起,表现为恶寒发热、汗出不解、肢体疼痛等症状。

桂枝具有发散寒邪、温经散寒的作用,芍药能活血化瘀,甘草调和药性,生姜能温中散寒,大枣则有养血安神的作用。

3. 防己黄芩黄连汤:防己、黄芩、黄连、甘草。

此方剂适用于伤寒病初起,表现为恶寒发热、口渴、汗出不解、尿黄等症状。

防己具有祛湿解表的作用,黄芩能清热解毒,黄连有清热燥湿的作用,甘草调和药性。

4. 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枣、人参、甘草。

此方剂适用于伤寒病初起,表现为恶寒发热、胸胁胀痛、呕吐等症状。

柴胡能解表宣肝,黄芩清热解毒,半夏降逆止呕,生姜温中散寒,大枣养血安神,人参补益气血,甘草调和药性。

5. 小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枣、人参、甘草、干姜、黄柏。

此方剂适用于伤寒病初起,表现为恶寒发热、胸胁胀痛、呕吐、泄泻等症状。

小柴胡汤在柴胡汤的基础上增加了干姜和黄柏,干姜能温中散寒,黄柏能燥湿止泻。

6. 茵陈蒿汤:茵陈、蒿草、柴胡、生姜、大枣、甘草。

此方剂适用于伤寒病初起,表现为恶寒发热、心烦不宁、胁肋胀痛等症状。

茵陈和蒿草具有祛湿解表的作用,柴胡宣肝解郁,生姜温中散寒,大枣养血安神,甘草调和药性。

7. 栀子豉汤:栀子、生姜、大枣、豆豉、甘草。

此方剂适用于伤寒病初起,表现为恶寒发热、胸胁胀痛、呕吐、泄泻等症状。

栀子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生姜温中散寒,大枣养血安神,豆豉解毒,甘草调和药性。

归真讲伤寒:1—5条

归真讲伤寒:1—5条

归真讲伤寒:1—5条今天开始,我们来讲伤寒论的条文。

之前的总论大家都学过了吧?学过总论之后,再学习条文就会容易很多。

好了,我们开始讲课。

我们刚开始讲,我就讲的细一点,慢一点,等后面大家熟悉了伤寒论的行文以后,我们就会讲的快一点。

我们从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开始讲。

太阳病,也就是伤寒六经病的开端,伤寒论是从太阳病开始讲的。

脉,指的是脉象,证,指的是在外之证状,治,指的是治疗的方法,所以合起来就是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用现在通俗的话说就是,辨别太阳病的脉象、证状,并给出治疗的方法。

我们来看伤寒论六经条文的第一条。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这讲的是太阳病的脉证。

一个人得了太阳病,其脉是什么样的呢?是浮脉。

浮脉是什么样的脉呢?浮,如水漂木,也就是像一根木头浮在水面上一样。

我们以寸口脉为例,我们把手腕处的皮肤想象成是一个平静的水面,然后我们的手指轻轻往上一搭,就能感受到脉管在皮肤下面往来跳动,这就是浮脉。

浮脉,轻取即得。

人得了太阳病以后,皮肤受邪而缩,同时人体为了抗邪,气血向皮表汇聚,皮肤向内,气血向外,这样呢,脉就浮现出来了,所以太阳病脉浮。

脉浮就代表病在表。

人体哪里不通,气血就会汇聚在哪里,就像敌人在哪里,我们的军队就会调往哪里,所以脉是跟随病走的,所以诊脉可以诊病处。

如果一个人全身无病,那气血运行就很和畅,无有不平。

这是脉,因为病在表,所以脉浮。

那证状呢?是头项强痛而恶寒。

头项,就是头和后面的脖子,一般来说,颈指的是前面的脖子,而项指的是后面的脖子。

人体腹为阴,背为阳,头为诸阳之首,项呢,在背之阳处,所以太阳受邪以后,头项先觉。

头项强痛,强,就是强直,感觉不灵活,对头来说,就是感觉头重、头懵,对项来说,就是感觉脖子发紧、发硬。

痛,就是疼痛。

体表受邪而收缩,影响了体表的阳气运行,所以感觉头痛,后项发紧。

恶寒,就是怕冷,因玄府收缩,身体感受到收缩之势,所以感觉到冷。

如果再被冷风一吹,则玄府收缩更甚,就会更痛,所以也不喜冷。

第一章 《伤寒论》中十篇结构解析及398条串解

第一章   《伤寒论》中十篇结构解析及398条串解

1.3治有深浅。
此种写法之意义: 1.掌握外感病治疗体系。 2.治学上为解决条文疑义提供线索。
1.1 先论后方
先论后方的结构要求在治疗上与论相应。全篇是一个整体。 比如伤寒,中风,治疗在后面。
1.2 论有次序
相当于总论性质。包括定义,转属,恢复,转剧。 所有疾病宏观上的三种趋向(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转属:未愈但发生转归。 恢复:向愈。 转剧:恶化。
而现代医学对这一问题至今仍没有清晰的论述,更不用说 应用于临床实际了。
1.1 外感病与内伤病治疗先后的基本原则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宏观上要有清晰的原则。所以疾病首先要进行如此的分类。
2. 战役上
要分清主次先后,即将人体分析出一个至数个方证,依据 一定的原则进行先后处理。
3. 战术上
认真研究并掌握各个方证。 以方证做为应用单元。 方证体现的是对人体内相对稳定的病理状态的调整。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281]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 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282] 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283]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284]
论的基本结构
太阳病 定义 本病来路 治法禁忌 自愈(欲愈,可治) 欲解时 阳复 1,2,3, 4,5 6 7,8 9 10 少阴病 281 282,283 284,285,286 287,288,289,290 291 292,293 294,295,296,297, 298,299,300

伤寒病例

伤寒病例

寒湿咳嗽何某,女,4岁,发热咳嗽半月余,患者外感后,经过输液打针治疗,发热由高热转为低热,咳嗽一直未减轻,并未持续性咳嗽,伴有白痰,患儿纳差,汗出不畅,怕冷,没有精神,大便排出困难,舌质暗,苔白厚腻,脉沉细。

请大家写出辨证思路和治疗方案。

辩证:太阳阳明并病合病:两经或两经以上同时发病,而无先后次序之分并病:一经未罢,一经又起,有先后次序之分西药抗生素为苦寒之性,用之时间较长损伤患者阳气,导致风寒表证有向阳明寒积转变的迹象。

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治法:辛温开表,宣肺散寒。

方药:麻黄汤清酒:炙甘草汤甘澜水: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米汤合服:三物小白散麻沸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去滓再煎: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旋覆代赭汤1.32单某,女,35岁,工人。

主诉:失眠三个月余。

◆诊断:少阴病热化心肾不交证(黄连阿胶汤证)辨证分析:烦劳伤肾,肾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致心火亢盛,则五心烦热,失眠不能安卧;烦热不得卧,甚于夜晚阳入阴时,为阴虚火旺,心肾不交的典型症状;口燥咽干,舌红绛无苔,脉细数,亦为阴虚火旺而致。

◆治法:滋阴清热,交通心肾。

◆方剂:黄连阿胶汤。

◆处方:黄连、黄芩、芍药、鸡子黄、阿胶2.33田某,男,62岁,农民。

主诉:头昏目眩,身体颤抖5天。

◆诊断:少阴病阳虚水泛证(真武汤证)。

辨证分析:表证过汗损伤少阴之阳,肾阳日衰,不能化气行水,水气变动不居,上冲清阳,则头晕目眩;水气上凌于心则心悸;水气外浸筋脉,加之阳虚筋脉失煦,则背恶寒,筋脉跳动,身颤抖;水寒在内,筋脉拘急则脘腹痛;水寒困于下焦,肾阳虚气化失职则小便少;舌质淡,苔白滑,脉沉弱均为阳虚水泛所致.◆治法:温阳化气行水。

◆方剂:真武汤。

◆处方:茯苓、芍药、白术、生姜、黑附子3.33病例:何某,女,66岁。

右上腹反复疼痛20余年,复发10天,伴畏寒,发热,呕吐。

西医诊断: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胆石症。

经西医保守治疗无效,欲行手术,因患者不同意,遂要中医科会诊。

宋版伤寒论原文(条文序号在前)

宋版伤寒论原文(条文序号在前)

宋版《伤寒论》【说明】以1991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刘渡舟主编的《伤寒论校注》为底本,并对照恽铁樵先生1923年影赵刻宋版《伤寒论》、1955年重庆人民出版社出版,重庆市中医学会新辑宋本《伤寒论》。

原文改用简化字。

原文方后“右×味”,“右”字,按本书横排形式应改为“上”,为了保持原貌,不予改动。

条文序号依1955年重庆人民出版社出版、重庆市中医学会新辑宋版《伤寒论》;以“[]”标记于条文末行之尾列。

序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慓,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赉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以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

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痛身知已,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

哀乎!趋世之士,弛竞浮华,不固根本,忘驱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矑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厥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

伤寒论必背112条文整理版

伤寒论必背112条文整理版

《伤寒论》背诵条文112条太阳病篇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病本证一、中风表虚证12.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耳。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

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二、伤寒表实证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3.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主之。

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龙汤主之。

三、表郁轻证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伤寒杂病论内容及特点(一)

伤寒杂病论内容及特点(一)

伤寒杂病论内容及特点(一)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古代医学著作之一,由东晋时期的名医张仲景
所撰写。

该书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对后世医学有
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该书的一些特点:
1.内容全面详细:伤寒杂病论详细记载了各种病症的病
因、病机、辨证施治、药物使用等方面知识。

全书包括伤寒、温
疫、热淋、腹中虫病等各种疾病的论述,内容十分全面。

2.独特的分类方法: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采用了独特
的分类方法。

他将疾病按照不同的病机、病证进行分类,有助于
医生更好地理解和辨证论治病症。

3.注重辨证施治:伤寒杂病论在治疗方法上注重辨证施
治。

张仲景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等,判断疾病的发
展和病情,然后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使得治疗更加有针
对性和有效性。

4.药物运用精准:伤寒杂病论中详细记录了大量的药物
使用情况,并对每种药物的功效、用量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张仲
景运用草药辨证施治,合理地运用药物,提高了治疗的效果。

5.主张患者个体化治疗:伤寒杂病论中强调个体化治疗。

张仲景认为,同一疾病的患者也会有不同的病情和病因,因此需
要根据患者个体差异来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通过以上特点,我们可以看出伤寒杂病论在古代医学史上的重要性。

它不仅为后世医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理论基础,也为医生们提供了丰富的治疗方案和指导。

在今天的医学教育中,伤寒杂病论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学习。

逍遥型伤寒名词解释

逍遥型伤寒名词解释

逍遥型伤寒名词解释逍遥型伤寒是中医学界普遍认可的一种内病,它也被称为“内病伤寒”或“内病性伤寒”。

它主要是因传统中医学治疗方法不能有效被改善引起的,包括护理、药物、饮食、体力活动、心理状态等,而使患者出现各种症状,影响其正常的生活。

传统中医学治疗方法不能很好的获得治疗效果,并且传统的治疗方法容易引起不良反应,而且许多实体病毒也会受到免疫系统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治疗方法只能减少症状,而不能根治疾病。

而逍遥型伤寒的治疗方法则是基于治疗伤寒的实践,以及非传统的、自然的护理和药物。

逍遥型伤寒的治疗方法是综合运用调节饮食、中药治疗、体力活动、心理疏导、细胞修复等技术,即适当改善患者的生活习惯,促进患者的身心统一,以提高患者的自身免疫力,改善患者的生理功能,和对应以上病症,促使病症自行缓解,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具体来说,改善患者的生活习惯首先应该从调节饮食开始。

建议患者每天摄入最少2500卡路里的营养,主要以蔬菜、水果、豆类、粗粮等杂粮为主,以及少量的瘦肉,忌口于辛辣食物、精制食物,和过量饮酒。

另外,中药治疗也是适用于逍遥型伤寒的治疗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疾病是由内而外发生的,而中药可改善内部气血不足或失衡所引起的病症,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比如宁心丸、清肝丸等,可用于改善逍遥型伤寒肝肾之痹,调理肝肾气血,抑制病毒的感染,促进病情的改善。

此外,体力活动也是重要的治疗方法。

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体力活动,如慢跑、舞蹈、拉伸、瑜伽等,每天保持分段持续的活动量,以改善身体的代谢,帮助调节内部的气血运行,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身心健康。

此外,心理疏导对于患者改善逍遥型伤寒也有帮助。

患者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等方式,进行心理疏导,以减轻患者心理压力,缓解症状,改善躯体健康,以及增强患者的心理素质,促进患者的生理和心理上的调整,从而可以改善逍遥型伤寒的治疗效果。

最后,细胞修复技术对于患者的改善也有重要作用。

细胞修复技术包括修复细胞基因、表观遗传学调控细胞基因等,可进行细胞修复以及调节抗病毒免疫以及抗炎反应,以阻断病毒病原体的感染,减轻患者的症状,进而改善逍遥型伤寒的病情。

中医入门的唯一办法就是背诵记忆--伤寒论条文背诵

中医入门的唯一办法就是背诵记忆--伤寒论条文背诵

中医入门的唯一办法就是背诵记忆--伤寒论条文背诵背诵伤寒论的一点感言背诵伤寒论的一点感言近日买了一本名师经方讲录第二辑里面很多中医老师都强调了背诵的重要性而且举出了他们当初求学时他们的导师诸如刘渡舟李克绍等对他们的严格要求那都是要求要背诵伤寒论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王新陆回忆说:我读研究生是1978年,那时我第一次比较认真系统地学习《伤寒论》当时徐国仟老师是我的老师,李克绍老师也是我的老师,他们两个老师一共带了四个研究生。

李克绍老师对我们四个人的要求就是把《伤寒论》背下来,398条,用45分钟,不停顿。

我背了3个月才背下来,背得很辛苦啊,李克绍老师就眯着眼听你背,你一打梗他就给你提词,他提多了就说:你回去再学学吧,他也不听了……北京中医药大学陈明教授回忆跟师刘渡舟抄方时,刘老师也是直接说出条文数让他们背出来说到背诵伤寒论,到现在我背诵到109条,苔苔背诵到112条,当然我们的目标不是背了就忘而是烂熟,能达到顺背倒背,任意抽背,任意抽背的难度是非常大的,当然现在我们都还看不到背诵原文给我们带来多大的提高,但我们坚信背诵伤寒论这一经典看似一个非常笨非常死的方法,但总有从死到活的飞跃,学中医贵在沉潜。

我们就用背诵把自己沉潜下去。

背诵很容易忘记,所以我们不停地反复反复再反复。

王新陆回忆说他3个月把伤寒论398条背诵完,背的很辛苦,我看啊王新陆教授当时可以说是吃饭睡觉上厕所都在背诵,而且一天不断不断向前背还不停地反复,否则3个月不可能把伤寒论拿下来。

我给苔苔说了把127条背完了给她录个背诵的视频纪念一下。

算下时间就背这么些都花了快一年了当然她考研考试还有我单位考试中间有停顿没背诵没复习的时候。

现在回想一下背倒100多条也是个成绩了,晃一晃时间就过去了,现在我们就是打地基,伤寒论背了背金匮金匮背了背温病条辩背诵经典一定要发心哦,否则很难坚持的,我和苔苔呢现在走路上要背坐公交车要背,一次在公交车上背诵,开始一些人以为我们在背佛经,后来才有一个人听出我们是在背中医。

伤寒论精简版汇总

伤寒论精简版汇总

《伤寒论》研究进展三、《伤寒论》方剂研究总方:114方有名无药:2方(禹余粮丸、土瓜根方)单味药:4方两味药:8方三味药:23方四味药:23方五味药:17方六味药:8方七味药:17方八味药:6方九味以上:6方《伤寒论》方剂由于选药确切,配伍非常严谨,一味药的增减,药物用量的多少,均可引起方剂的变化和主治的不同,故《伤寒论》被后人誉为“方书之祖”。

历代的《伤寒论》注家对《伤寒论》中的方剂都有专门的解释,而临床家又对《伤寒论》方剂的运用积累了大量的临床验案,均都研究《伤寒论》方剂的宝贵资料。

但由于各家主张不一致,又给学习《伤寒论》方剂带来了较多的麻烦,让人有无所适从的感觉。

关于《伤寒论》方的研究方法:就是怎样研究《伤寒论》方?(一)、理论研究1.方药类比1.1以主方为主的类比法1.1.1加味(以桂枝汤为例)1.1.2加量与加减(以桂枝汤为例)1.2据方药作用归类的类比法2.方证互勘1.方药类比所谓类比,就是求同析异,归类比较的方法。

把许多具有共性的方剂先进行归类,再就同类方剂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各个方剂的特点与配伍规律。

最早使用本法研究《伤寒论》的医家是唐初的孙思邈,使用的是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方法。

把太阳病篇方证条文,按法归类,分为:用桂枝汤法,用麻黄汤法,用青龙汤法,用柴胡汤法,用陷胸汤法,杂疗法七大类,同类方剂附例于后。

1.方药类比宋·朱肱《类证活人书》中的“药证”明·施沛的《祖剂》,都使用的是类比法。

清·徐灵胎《伤寒论类方》全部方剂归纳为十二类。

具体方法为:“每类先定主方,即以同类诸方附焉。

其方之精义妙用,又复一一注明,条分而缕析之。

随以论中用此方之证列于方后,而更发明其所以然之故,使读者于病情药性,一目了然。

”优点:如徐灵胎所说:“见证施治,无不吻合,岂非至便之法乎!”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方法颇受许多医家的赞赏,到目前已发展成为《伤寒论》注家中的一大流派。

1.方药类比1.1以主方增减的类比法:1.1.1加味1.1.2加量与加减1.2据方药作用归类的类比法例如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栀子豉汤、黄芩汤、葛根芩连汤、小陷胸汤、大黄黄连泻心汤等都具有清热作用,适用于热证,但由于药物的性味不同,加上配伍药物有别,就存在很大的差异,临床应用中绝对不能混淆。

大冢敬节伤寒论解说(1)电子教案

大冢敬节伤寒论解说(1)电子教案

大冢敬节伤寒论解说( 1)大塚敬節傷寒論條文張仲景自序余每覽越人入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歎其才秀也。

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崇飾其末,忽棄其本,華其外,而悴其內,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

卒然遭邪風之氣,嬰非常之疾,患及禍至,而方震栗,降志屈節,欽望巫祝,告窮歸天,束手受敗,賫(注:音機)百年之壽命,持至貴之重器,委付凡醫,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斃,神明消滅,變為異物,幽潛重泉,徒為啼泣,痛夫!舉世昏迷,莫能覺悟,不惜其命,若是輕生,彼何榮勢之雲哉!而進不能愛人知人,退不能愛身知己,遇災值禍,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遊魂。

哀乎!趨世之士,馳競浮華,不固根本,忘軀徇物,危若冰穀,至於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采衆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餘所集,思過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藏,經絡府俞,陰陽會通,玄冥幽微,變化難極,自非才高識妙,豈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農、黃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師、仲文,中世有長桑、扁鵲,漢有公乘陽慶及倉公,下此以往,未之聞也。

觀今之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終始順舊,省疾問病,務在口給。

相對斯須,便處湯藥,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決診,九候曾無仿佛,明堂闕庭,盡不見察,所謂窺管而已。

夫欲視死別生,實為難矣。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學則亞之,多聞博識,知之次也。

余宿尚方術,請事斯語。

太陽病上篇(有框框者為原書目錄原文,只是為了提示,不背可也)1•太陽病提倉綱: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伤寒论》97条

《伤寒论》97条

《伤寒论》97条97条条文: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抟,结于胁下,正邪纷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脏腑相违,其病必下,邪高病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这一条标红的几处是康平本与宋本有区别的地方,首先是最后标黑的这一段,康平本是放在98条开头,宋本是97条末尾,从上下文意来看,还是遵循宋本排版较好,故把这一句又移到97条末尾。

“脏腑相违,其病必下”,在宋本记录为“脏腑相连,其痛必下”。

这个各说各理,我们这里按康平本解释。

这一条解释了小柴胡汤或者说少阳病的机理,血弱气尽提示了少阳病的基本病机,联系了口苦咽干目眩这三大症状。

血弱气尽指气血津液均衰少的情形,正常情况下有了伤寒或者中风这种太阳表证,如果气血充沛,自然在体表抗邪,把敌人阻止在外部最好,一旦气血衰弱,邪气乘虚而入,则战场就由外深入,进入半表里这个层面,但这个层面在表里之间很难定义,到底哪一层属表,哪一层属里,没太有严格的分界,解剖学上很难区分,于是张仲景换了一种说理思路,上一条我们知道,胸胁也属于解剖学上表里分界,于是这里用“结于胁下”几个字既表明是邪气内陷半表里,又告诉我们临床怎么去具体判断半表里,明确指出了半表里的解剖位置。

下面更进一步解释了小柴胡汤几大证的病机。

正邪纷争,说明正气邪气处于一种拉锯战状态,往来寒热,休作有时,更体现了病位的进退关系,默默不欲饮食是脏腑相违的典型表现,肝属脏,胃属腑,脏腑相违,表现为默默不欲饮食。

肝在上,肠胃在下,表现为邪高病下,病在胃肠,故容易发生呕吐。

这一系列都是小柴胡汤的适应症,小柴胡汤主要组成就是柴胡黄芩配半夏和半个理中汤。

柴胡配黄芩舒肝用的,半夏养胃,半个理中健脾补充血之弱,气之尽,共同解决少阳病的这种困局。

最后一句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通过服用小柴胡汤,改变了血弱气尽的状态,气血充盈了起来,就能将邪气引入阳明,控制在胃肠道内解决,这也就是内经所谓“虚则太阴,实则阳明的意思,如果正气再次充足了,就不会转入阴证状态,那么就通过阳明层面去解决这些邪气,表现的症状就是以渴,欲饮水自救,饮水通便以排邪的方式,这就是用小柴胡汤容易转阳明的机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培养 骨髓 培养 + —
粪培养 —
尿培养 —
肥达 反应 —
临床 表现 +
诊断 确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确诊
慢性带 菌者 确诊 确诊 临床 诊断
※确诊伤寒以检出致病菌为依据
鉴别诊断
1.病毒感染 2.疟疾 3.钩端螺旋体病 4.流行性斑疹伤寒 5.粟粒性结核病
疮和肺部感染。
③应给予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多进 水、必要时静脉输液维持足够热量与水电解质平衡。 ④恢复期患者食欲好转明显,可开始进食稀饭或软饭,然 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切忌过急、饮食不当,有可能诱
发肠出血、肠穿孔。
3、对症处理:
①高热的处理:高热时酌用冰敷、酒精擦身等物理降温方法、不 宜用大量 退热剂,以免虚脱。
3.头孢菌素类: 第三代头孢菌素在体外具有强
大的抗沙门菌作用,临床应用也有良好的效果, 孕妇与儿童亦可选用。 (1)头孢哌酮(Cefoperazone,Cefobid): 每日剂量2-4g, 分2次静脉注射、疗程10-14d.
(2)头孢他啶(Ceftazidime):
每日剂量2-4g,分2次静脉注射,疗程10-14d。 (3)头孢曲松(Ceftriaxone):
3.对流免疫电泳(CIE) 4.协同凝集试验(CoA)
5.免疫荧光试验(IFT)
6.近期随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利用DNA探针或
PCR技术检测伤寒沙门菌的方法也有报道。这些
技术敏感度高,临床常规应用还有很多问题有
待解决。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流行地区、流行季节、 既往史,预防接种史与患者接触史。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
(二)病原治疗
1.喹诺酮类:合成的抗菌药物,抗菌谱广,杀菌作用强、作 用机制:抑制细菌DNA旋转酶,阻碍DNA复制,因此对伤寒杆 菌(包括耐氯霉素株)均有强大的抗菌作用,药敏率高。临 床列为首选药物。
(1)氧氟沙星(ofloxacin):200mg,每日3次口服。 (2)左旋氧氟沙星(Levofloxacin):0.2g,每日2次口服
39-40℃,热前可有
畏寒、但无寒战。 伤寒不寒战、寒
3.NS中毒症状
4.消化道症状 5.皮疹
1.肠出血:
①少量出血 ②大量出血
失,肿大的
脾脏开始回 缩。
3.1个月左右
完全康复。
战不伤寒。
2.消化道症状:食 欲减退、腹胀。
6.肝脾肿大
7.中毒心肌炎
2.肠穿孔
3.中毒心肌炎
本期仍可出
现各种并发 症。
3.全身不适、乏力
4.咽痛、咳嗽等。
肠出血:为较常见的严重并发症。 肠穿孔:最严重的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
第一周 第二周 第三周 第四周 第五周
1.WBC↓、
E↓、N↓。 2.肥达反应 (-) 3.血培养

1.WBC↓、
E↓、N↓ 2.肥达反应 (+) 3.血培养
1.WBC↓.E↓.N↓ 1. 血培(-)
并发症时则↑ 2.肥达反应 (+) 3.血培养 2.骨髓培(+) 3.肥达反应 (+) 4.粪、尿培
四、其他检查:
近年来建立了一些新的免疫学诊断方法,检
测伤寒沙门菌抗原、抗体、有如下几种: 1.ELISA法:检测伤寒沙门菌抗原,亦可用本法 检测IgM或IgG型抗体,有助于早期诊断。 2.被动血凝试验(PHA):用伤寒沙门菌菌体抗 原致敏红细胞,使之与被检血清标本反应,观 察红细胞凝集的情况判断有无伤寒特异性抗体 存在。
伤寒沙门菌株所致的伤寒散发病例,氯霉素仍为有效药物。 用法:成人每天1.5-2g,分3-4次口服,退热后减半,再用 10-14d,总疗程为2-3周,必要时可用静脉滴注给药。氯霉素 治疗期间,应严密观察血象的变化,尤其粒细胞减少的发生。
偶可引起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及中毒性精神病。耐氯
霉素的病例,感染的伤寒沙门菌属于多重耐药伤寒沙门菌。这 种多重耐药性系由耐药性R质粒介导。
②烦躁不安者,可用安定等镇静剂。 ③便秘的处理:以生理盐水低压灌肠,或开塞露入肛,禁用泻药 ④腹胀的处理:可用松节油涂敷腹部及肛管排气,禁用新斯的明
⑤毒血症状严重患者:在足量、有效抗菌治疗同时,可加用肾上
腺皮质激素以减轻毒血症状。地塞米松静滴:2-4mg,每日一次 ,疗程1-3d,腹胀显著者慎用,以免诱发肠穿孔或肠出血。
②粒细胞分布异常。
③粒细胞破坏增加。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
消失。在退热和病情好转后逐渐回升至
正常范围。
2.伤寒沙门菌培养: ①血培养。
②骨髓培养。
③粪便培养
④尿培养
⑤十二指肠引流胆汁培养 ⑥玫瑰疹吸取物培养。
3.肥达反应(Widal reaction,WR):
(1)评价肥达反应结果时应注意以下6点:
第二周
第三周
第四周
第五周
淋巴组织增生肿胀
呈钮扣样突起
肿大淋巴结
发生坏死
坏死组织脱
落形成溃疡
溃疡愈合
不留疤痕
(二)临床表现:典型临床经过可分四期:
1.起病大多缓慢发
热体温呈阶梯形 上升,5-7天内达
1.高热、多呈
稽留热型。 2.相对缓脉
除第2周典型
临床表现外, 讨论并发症
1.体温开始↓ 1.体温恢复
2.食欲好转 腹胀逐渐消 正常。 2.食欲好转。
伤寒与副伤寒鉴别要点:
伤寒
潜伏期 起病 消化道症状 中毒症状 皮疹 肥达反应 培养(血、髓、 粪、尿) 较长,7~23d 大多缓起 轻:食欲减退、腹 胀、便秘等 全身中毒症状重, 自然病程4~5周 病程7天 “0”和“H”抗体↑ 伤寒沙门菌
(2)肥达反应假阴性:
1.早期第一周,抗体尚未产生。 2.全身情况差,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球蛋白 缺乏者,而影响抗体产生。 3.早期应用有效抗菌药物,病原菌清除早、 抗体效价可能不高。 4.有10%~30%的病人肥达反应始终呈阴性。
(3)肥达反应假阳性:
1.某些疾病如急性血吸虫病、败血症、结核 病、风湿病、溃疡性结肠炎等。 2.免疫学上的回忆反应。
①抗原抗体的直接凝集反应
②滴度:“0”抗体凝集效价在1/80或以上
“H”抗体凝集效价在1/160或以上
“AH”抗体凝集效价在1/80或以上
“BH”抗体凝集效价在1/80或以上
“CH”抗体凝集效价在1/80或以上
③“O”、“H”抗体的区别
“O”抗体 ↓ IgM
出现 早
消失 快
特点 共同性
“H”抗体
↓ IgG
(四)慢性带菌者的治疗
1.氨苄西林与丙磺舒联合治疗: 氨苄西林 每日3~6g,分次口服;
丙磺舒
每日1~1.5g,连用4~6周。
2.复方磺胺甲噁唑,每日2次,每次2片疗程1~3个月。 3.氧氟沙星:300mg,Bid,疗程6周。 4.内科治疗效果不佳,合并胆道炎症,胆石症者,可考虑手 术切除胆囊。
副伤寒 (Paratyphoid fever)
三、流行病学
此部分自学。
三、发病机制、病理解剖
与临床表现
伤寒沙门菌 ↓ 胃(胃酸杀灭作用) ↓(未被胃酸杀灭者) 小肠(碱性环境、胆汁、营养物质) ↓繁殖 肠粘膜 ↓淋巴管 肠道淋巴组织及肠系膜淋巴结 ↓继续繁殖,经胸导管 血液循环(第一次菌血症、潜伏期)
伤寒沙门菌随血流进入肝脾、胆囊、骨
髓等组织器官内继续大量繁殖→再次进入
二、病原学

1、病原体:伤寒沙门菌属于沙门菌属中的D 群。不形成芽孢,无荚膜,革兰染色阴性。 呈短杆状,长1~3.5um,宽0.5~0.8um, 有鞭毛,能运动。不产生外毒素,菌体裂解
释放出内毒素,在本病发病过程起重要作用。
二、病原学
2、主要抗原有: (1)菌体“0”抗原诱生相应 “O”抗体 (2)鞭毛“H”抗原诱生相应 “H”抗体
力低下,发热持续长,可达5周以上,甚至 数月之久。驰张或间歇热型,肝脾肿大较显 著。常见于合并慢性血吸虫病者。
临床类型
4.逍遥型:毒血症状轻。病人照常生活、工 作而未察觉。部分病人以肠出血 或肠穿孔为首发症状。 5.暴发型:起病急,毒血症状严重,常见畏寒 、高热、休克、中毒性脑病、中毒 性肝炎、中毒性心肌炎、DIC等。
肥达
反应 (+)
80-90% (+)
4.骨髓(+)
80-90%(+) 50%(+)
4.骨髓(+) 4.骨髓培(+) 5.粪、尿培( + )
(+)
临床类型
1.轻型:发热38℃左右,全身毒血症状轻。病程短,1~
3周可恢复。多系起病早期已接受有效抗菌药
物治疗者。病情可较轻,年幼儿童多呈轻型。
2.普通型:具有上述典型临床过程者。 3.迁延型:起病初的表现与普通型相同,由于机体免疫
鉴别诊断
6.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
①起病多急骤、发热常伴有寒战、多汗。
②约40%发生早期休克,且持续时间较长。
③可发现有胆道、尿路、肠道等原发感染灶。 ④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常伴有核左移。 ⑤血培养可发现致病菌。
鉴别诊断
7.恶性组织细胞病
①多见于青壮年,起病急,不规则长程高。 ②进行性贫血,出血。 ③淋巴结肿大,脾肿大较明显,病情进展快,病 程约数月。


特异性
④近期预防注射过伤寒、副伤寒菌苗后,抗 体普遍增高(6月内):“O”↑“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