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通论(二十一)

合集下载

王力《古代汉语》重点精华笔记(第9章 古汉语通论(21~22))【圣才出品】

王力《古代汉语》重点精华笔记(第9章 古汉语通论(21~22))【圣才出品】

第9章古汉语通论(21~22)二十一、古代文化常识(三)——姓名,礼俗,宗法(一)姓名1.“姓”和“氏”的定义上古有姓有氏。

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

不少古姓如姜姬姚嬴姒等都加女旁,这暗示先民曾经经历过母权社会。

后来由於子孙繁衍,一族分为若干分支散居各地,每支有一个特殊的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

《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可见姓和氏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2.上古时期“姓”、“氏”的作用周代的姓氏制度和封建制度、宗法制度有密切联系。

贵族有姓氏,一般平民没有姓氏。

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称氏,这是因为氏是用来“明贵贱”的,姓是用来“别婚姻”的,二者的作用不同。

3.上古“姓”如何产生周王室及其同姓封国如鲁晋郑卫虞虢吴燕等国都是姬姓;异姓封国如齐是姜姓,秦是嬴姓,楚是芈(mǐ)姓,宋是子姓,越是姒姓,等等。

(1)上古同姓不婚,贵族妇女的姓比名更为重要,待嫁的女子如果要加以区别,则在姓上冠以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

例如:孟.姜伯.姬仲.子叔.姬季.芈(2)女子出嫁以后如果要加以区别,就采用下列几种方法①在姓上冠以所自出的国名或氏。

例如:齐.姜晋.姬秦.嬴陈.妫国.姜(国,氏。

)②嫁给别国的国君,在姓上冠以配偶受封的国名。

例如:秦.姬 芮.姜 息.妫 江.芈 ③嫁给别国的卿大夫,在姓上冠以配偶的氏或邑名。

例如:赵.姬(赵衰妻) 孔.姬(孔圉妻) 秦.姬(秦遄妻) 棠.姜(棠公妻;棠,邑名。

) ④死后在姓上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谥号。

例如:武.姜(郑武公妻) 昭.姬(齐昭公妻) 共.姬(宋共公妻) 敬.嬴(鲁文公妃) 文.姜(鲁桓公妻) 齐.归(鲁昭公母) 4.上古“氏”的确定氏的情况比较复杂。

(1)诸侯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此从旧说。

顾炎武《亭林文集》卷一《原姓》篇认为国君无氏,不称氏,称国)。

例如:郑.捷(郑文公) 蔡.甲午(蔡庄公) 齐.环(齐灵公) 宋.王臣(宋成公) (2)卿大夫及其后裔①以受封的邑名为氏。

古代汉语通论

古代汉语通论

古代汉语(通论)*第一章绪论 (2)第二章古籍校注和训诂专书 (3)第三章文字 (10)第四章音韵 (13)第五章天文和历法 (19)*本文档的材料是在选取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通论内容的基础上,参以其它教材的相关内容,综合编辑而成。

本文材料作为《古代汉语》课程的通论内容是不完整的,更为详细的内容,请参考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四册),中华书局出版。

第一章绪论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即“五四”运动以前的汉族语言。

主要包括文言和古白话两种形式。

文言是以先秦时代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书面语言,既包括先秦时期的文献语言,也包括后来历代作家摹仿的作品语言。

白话是魏晋以后,以北方口语为基础、随时代发展而变化的一种书面语言。

文言是古代汉语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

文言语言是一种十分成熟的书面语言,有鲜明的语言规律,也是记录我国古代文献资料的基本语言。

古代汉语是研习古代经典的工具课,开设这门课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为今后研习古代经典创造条件。

古代汉语的学习内容通常分为文选和通论两个部分,其中通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语法:分实词、虚词、句子三大部分内容。

2、文字:包括文字的产生、流变及文字的结构,还包括古人对于汉字结构分析的“六书”等理论等。

它解决的是汉字的形体问题。

3、词汇:包括古今汉语词汇词义的演变、引申及同义词的辨析、解释词义的方法等。

4、音韵:主要涉及古代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古代的声母、韵部等的归纳探讨推测及通过声音解释意义等内容。

其中文字、音韵、词汇这三方面内容和我国传统语言学(即“小学”)中的文字、音韵、训诂大体相当。

5、有关的古代文化的常识:如古代的典章制度、名物、工具书、文体、古书注释的相关知识等。

其中语法和词汇部分在古代汉语通论当中所占比重最大,主要是从语言规律这一角度,来阐述古代汉语在语言学上的现象。

而本课程不注重语言学上的知识,并不打算将古代汉语作为一门语言学来掌握,而只是要教给一种研习古代经典的方法,因此反而是传统训诂学的名号更符合开设本课程的要求。

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目 录第1章 古汉语通论(1~4)1.1 复习笔记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2章 古汉语通论(5~6)2.1 复习笔记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3章 古汉语通论(7~10)3.1 复习笔记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4章 古汉语通论(11~12)4.1 复习笔记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5章 古汉语通论(13~14)5.1 复习笔记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6章 古汉语通论(15~16)6.1 复习笔记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7章 古汉语通论(17~18)7.1 复习笔记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8章 古汉语通论(19~20)8.1 复习笔记8.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9章 古汉语通论(21~22)9.1 复习笔记9.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0章 古汉语通论(23~24)10.1 复习笔记1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1章 古汉语通论(25~26)11.1 复习笔记1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2章 古汉语通论(27~28)12.1 复习笔记1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3章 古汉语通论(29~30)13.1 复习笔记1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4章 古汉语通论(31~32)14.1 复习笔记1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章 古汉语通论(1~4)1.1 复习笔记一、怎样查字典辞书(一)字典辞书的编排和注音1.编排方式汉字有形有音有义,编排时可按形,也可按音或义。

我国现存最早的字典辞书《尔雅》是按意义编排。

如《释诂》:“赉、贡、锡、畀、予、贶,赐也。

”“如、适、之、嫁、徂、逝,往也。

”这两条,就是把一组词义词编排在一起,但按意义编排查阅起来很不方便,后代很少再使用,而多按形或音来编排。

(1)按形编排主要有按部首和四角号码两种方式①部首编排法按部首编排即把所收录的字分属若干部首之中,按笔画多少的先后顺序排行,同一部首的字都归入该部之下,以每字笔画的多少为序。

古代汉语通论【精华版】

古代汉语通论【精华版】

古代汉语一、绪论1、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

大致分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一个是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

二、文字1、汉字的性质:文字学家主要凭字形来辨别本义,这是因为汉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意义有密切的关系,分析字形有助于对本义的了解。

2、六书:关于汉字形体构造的传统说法。

六书是六艺之一。

一般于六书的名称采用许慎《说文解字·叙》的,于次序则采用班固《汉书·艺文志》的。

六书依次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并不能产生新字)。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山、火、夕、鸟、鱼、鹿、羊、自。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如上、下、本、末、亦、刃。

末、朱、兀、寸、甘、刃、旦。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武、信、及、从、休、步、逐、斗、莫、牧、采、出、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如江、河、沐。

杞、问、物、里、过、发E、转注:说法不一。

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后代的争论:江声(部首,凡某之属皆从某);戴震(互训:转相为注,互相为训);朱骏声改变了定义和例字(引申:体不改造,引意相受;令长是也)。

F、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以令长为例。

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3、古今字的性质: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了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前一个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

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古代汉语》王力 中华书局 1997 03

《古代汉语》王力 中华书局 1997 03

《古代汉语》王力中华书局1997 03目录王力简介--------------------------------------------------------------------------------◇绪论◇古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古汉语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古汉语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古汉语通论(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汉语通论(五)汉字的构造◇古汉语通论(六)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古汉语通论(七)判断句◇古汉语通论(八)叙述句◇古汉语通论(九)否定句,否定词◇古汉语通论(十)疑问句,疑问词◇古汉语通论(十一)词类的活用◇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古汉语通论(十五)《诗经》的用韵◇古汉语通论(十六)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古汉语通论(十八)古书的注解(下)◇古汉语通论(十九)古代文化常识(一)◇古汉语通论(二十)古代文化常识(二)◇古汉语通论(二十一)古代文化常识(三)◇古汉语通论(二十二)古代文化常识(四)◇古汉语通论(二十三)古文的文体及其特点◇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古汉语通论(二十五)骈体文的构成(上)◇古汉语通论(二十六)骈体文的构成(下)◇古汉语通论(二十七)◇古汉语通论(二十八)◇古汉语通论(二十九)诗律(上)◇古汉语通论(三十)诗律(下)◇古汉语通论(三十一)词律◇古汉语通论(三十二)曲律◇第一单元文选(左传)◇第二单元文选(战国策)◇第三单元文选(论语)◇第四单元文选(孟子)◇第五单元文选(墨子)◇第六单元文选(诗经)◇第七单元文选(楚辞)◇第八单元文选(史记)◇第九单元文选(贾谊)◇第十单元文选(韩愈)◇第十一单元文选(沈约)◇第十二单元文选(贾谊)◇第十三单元文选(两汉乐府民歌)◇唐宋五言古体诗◇第十四单元文选(词)◇次韵章质夫杨花词[1]◇曲·小令◇常用词(一)60字◇常用词(二)62字◇常用词(三)65字◇常用词(四)65字◇常用词(五)63字◇常用词(六)66字◇常用词(七)71字◇常用词(八)93字◇常用词(九)91字◇常用词(十)95字◇常用词(十一)89字◇常用词(十二)88字◇常用词(十三)96字◇常用词(十四)82字◇〔附录一〕简化字与繁体字对照表◇〔附录二〕汉字部首举例◇〔附录三〕上古韵部及常用字归部表◇〔附录四〕上古声母常用字归类表◇〔附录五〕词谱◇〔附录六〕曲谱◇〔附录七〕曲韵常用字表◇〔附录八〕常用词音序检字总表◇〔附录九〕常用词笔画检字总表◇编后记关注楼主收藏转发至天涯微博作者:秋闲提交日期:2010-01-28 11:17:04 1楼自从部落改了版,编辑文字都会出现乱码,怎么办呢?作者:秋闲提交日期:2010-01-28 15:57:12 2楼王力简介王力先生(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人。

古代汉语通论 讲义

古代汉语通论 讲义

绪论一、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就是一门工具课,一门打开古代文明的工具课。

古代汉语作为工具课的性质,要求我们应该将系统的古代语言文字知识传授给学生,努力培养他们阅读理解古代典籍的能力,培养他们分析研究古代历史文化包括语言文字的能力,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以便更好地继承中国古代丰富的文化遗产。

同时,学习理解古代汉语知识,也有助于提高分析研究和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因为语言是有继承性的。

对高等学校文史哲等专业来说,学好古代汉语是最基本的、最起码的要求。

作为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学生来说,学好古代汉语更是义不容辞的。

古代汉语也成为高等学校开设的必修的骨干课程之一。

古代汉语是古代(五四运动以前)汉族人民群众使用的语言。

它包括古代人民群众使用的口语与书面语。

其中,古代人民群众使用的口语,现在已经无从听到,但是我们可以借助古代流传下来的书面语来了解古代口语的情况。

古代汉语,是汉民族在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语言。

汉族在汉代以前多称华夏民族,汉语也称为雅语、夏语、华夏语等。

实际上,我们现在说的汉语是包括汉代以前的华夏语言的,虽然当时并没有叫汉语,但是我们习惯用汉语来代替其他称呼。

汉语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内容非常丰富,涉及语言文字的诸多方面。

二、古代汉语的分期现在通过研究的深入,学术界更加倾向于进行深入的划分。

汉语也被划分为几个大的阶段,最流行的就是四分法:第一个阶段是上古汉语,包括先秦、两汉时期的汉语(又可细分为远古汉语与上古汉语,远古汉语或前期上古汉语即殷商时期汉语,上古汉语即周秦两汉);第二个阶段是中古汉语,包括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汉语;第三个阶段是近代汉语(又称近古汉语),包括晚唐五代、宋元、明清(五四运动以前)时期时期的汉语(其中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汉语为前期现代汉语,有的归入现代汉语);第四个阶段是现代汉语,包括五四运动以后到现在的汉语。

三、古代汉语学习内容古代汉语主要通过古代典籍而流传,我们讨论的古代汉语主要是它的书面语形式。

古代汉语通论

古代汉语通论

通論(十一)詞類的活用詞類活用∙詞類活用是指某些詞在一定的語言環境條件下臨時改變了詞性,承擔了其他詞類的功能。

(詞在句中臨時了承擔了某種職務。

) 最常見的詞類活用是∙(一)名詞用作動詞,∙(二)動詞、形容詞和名詞的使動用法,∙(三)形容詞、名詞的意動用法等。

(一)名詞用如一般動詞名詞用如動詞在古代文獻語言中相當普遍,且具有一定的條件。

名詞在以下七種語言環境中用如動詞。

1.副詞後面的名詞用如動詞這是因為副詞一般是放在動詞前面作狀語,如果副詞放在名詞的前面,那麼,這個名詞就具有動詞的性質了.1)今京不度,非制也。

(左傳隱公元年)(2) 晉靈公不君,厚斂以彫牆。

(左傳宣公二年)(3) 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

(史記·項羽本紀)(4) 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同上)注意:否定副詞“非”後的名詞不用如動詞,例(1)的非制也中的制就仍然是名詞。

再如:此非吾君也。

(《孟子·盡心上》)因為“非”可以否定名詞謂語。

《詩經》中的“非”作“匪”,亦是直接否定名詞謂語的,例如:我心匪石,不可轉也。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邶風·柏舟》)石、席不用如動詞。

2.代詞前面的名詞用如動詞因為代詞一般不受名詞修飾,代詞常常跟在動詞後面作賓語,代詞跟在名詞後面,這個名詞就用如動詞。

(5) 從左右,皆肘之。

(左成二)(6) 公子怒,欲鞭之。

(左僖二十三)(7)父曰:“履我!”(《史記·留侯世家》)這類名詞用如動詞,翻譯時一般可將活用為動詞的名詞譯為一個狀中結構,“肘之”——用胳膊肘碰他。

“鞭之”——用鞭子打他。

“履我”---替我穿上鞋子。

3.當名詞不是作句中的主語和賓語時,它的前面和後面帶上介詞結構,這個名詞用如動詞。

1.因為介詞結構是作動詞謂語的狀語和補語的,名詞的前面和後面帶上了介詞結構,就具有動詞的詞性。

例如:(5) 後妃率九嬪蠶于郊,桑于公田。

(《呂氏春秋·上農》)(6) 魏地方不至千里……南與楚境,西與韓境。

古汉语通论

古汉语通论

古汉语通论緒論何為“古代漢語”?它包含兩個體系:1.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言以及后來歷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語言(文言文)。

2.唐宋以來以北方話為基礎而形成的古白話(口語)。

(1)古白話:六朝以后,特別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

如唐代的变文,敦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白话的代表。

古白话虽说是白话文,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一般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而夹杂一些文言成分。

即使是口语,由于区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今天读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因此,我们称之为“古白话”(学术界一般把从晚唐五代开始直至“五四”时期形成的古白话称作近代汉语)。

通論二—古今詞義的異同古今詞義的異同,概括起來,主要有三:(一)古今意義基本未變:如“馬、牛、羊、山、水、人、手、日、月”等。

這類詞數量不多,卻是漢語的基本詞滙。

這些詞滙體現漢語詞滙的傳承、穩固方面。

(二)古今意義完全不同的:就是說,有些詞從形體看,古今一致,從意義看,迥然不同。

如“行李、去、走”等。

(三)古今詞義變化微殊的(同中有異):即古今意義之間,既有聯繫,又有發展;既有某些相同點,又有各種不同之處。

這類詞我們又分兩類。

如下:1.詞義範圍的差異:有擴大、縮小、轉移。

(1)擴大:古義範圍窄今義寬:菜:古代專指“蔬菜”,不包括肉類、蛋類等。

《說文》:“菜,草之可食者。

”這是“菜”的古義。

直到宋代“菜”還是不包括肉類等。

睡:古代專指坐着打瞌睡。

《說文》:“睡,坐寐也。

”《史記·商君列傳》:“孝公既見衛鞅,語事良久,孝公時時睡。

”河:漢代以前專指“黃河”,一般河流用“水”錶示。

其它的“江”古代專指“長江”。

(2)縮小:古義範圍大今義範圍窄臭:古義泛指所有氣味,包括好聞的、難聞的、香氣、穢氣。

《周易·繫詞》:“其臭如蘭。

”所以當要表示穢氣時前面冠以“惡”。

如《禮記·大學》:“惡wù惡臭”湯:古義泛指熱水、開水。

古代汉语考试大纲

古代汉语考试大纲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同等学力加试科目考试大纲一、基本内容绪论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的对象;古代汉语的性质;古代汉语的特点;古代汉语的地位。

第一单元文选:《左传》十篇常用词(一):60字古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二)古今词义的异同(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第二单元文选:《战国策》六篇常用词(二):62字古汉语通论:(五)汉字的构造(六)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第三单元文选:《论语》十八篇、《礼记》六篇常用词(三):65字古汉语通论:(七)判断句,也字(八)叙述句,矣字,焉字(九)否定句,否定词(十)疑问句,疑问词第四单元文选:《孟子》十篇常用词(四):65字古汉语通论:(十一)词类的活用(十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第五单元文选:《墨子·非攻》、《老子》、《庄子》九篇、《荀子·劝学》、《吕氏春秋·察传》、《韩非子·五蠹》常用词(五):63字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第六单元文选:《诗经·国风》22篇、《诗经·小雅·节南山》、《诗经·大雅·公刘》、《诗经·颂·噫嘻》常用词(六):66字古汉语通论:(十五)《诗经》的用韵(十六)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第七单元文选:《楚辞》六篇常用词(七):71字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十八)古书的注解(下)第八单元古汉语通论:(十九)古代文化常识(一)(二十)古代文化常识(二)第九单元古汉语通论:(二十一)古代文化常识(三)(二十二)古代文化常识(四)二、考试要求(包括考试时间、总分、考试方式、题型、分数比例等)(一)考试时间:180分钟(二)总分:100分(三)考试方式:闭卷,笔试(四)题型与分数比例:名词解释题: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分析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三、主要参考教材《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第一~四册,王力主编,中华书局,1999年第3版。

古汉语通论(简体版)

古汉语通论(简体版)

古代汉语通论(简体版)第一章古汉语知识古今词义异同一、古今词义(词汇)的传承与存废1、古用今废词指在汉语历史上被淘汰、已经失去了交际作用、随旧事物的消亡而消失的词。

如:区分牲畜种类的词:羜,五月生羔;羳,黄肚羊;犙,三岁牛;牭,四岁牛。

古代官职等级:君、臣、仆、吏、奴、婢、大夫、尚书、丞相。

古祭祀名:祠,春祭;礿,夏祭;禅,祭天;社,祭地。

2、古今义同词多为基本词汇,古今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个别词义所指仍有细微差别。

如:坐,古今坐的方法不同,词义所指的礼仪有了变化。

雷,古今对同一现象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3、古今异义词(1)完全不同在阅读文献时一定要注意。

绸:古义指缠绕,《尔雅·释天》:“素锦绸杠。

”郭璞注:“以白地锦韬(缠绕、套住)旗之杆。

”《九歌·湘君》:“薜荔柏兮蕙绸。

”王逸注:“绸,缚束也。

”今义为丝织品的名称。

行李:古指外交使节,指人不指物。

《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今指出行时携带的东西,指物不指人。

(2)同中有异古今意义之间存在细微差别。

勤:古常用义为辛劳、辛苦,与“逸”相对。

《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今常用义为勤劳、勤快。

劝:古常用义为鼓励、劝勉,《国语·越语》:“果行,国人皆劝。

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

”今义为劝说。

访:古义为询问、咨询。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穆公访诸蹇叔。

”今义为探访、访问。

二、古今词义的差异古今词义在各方面都表现着差异,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词义范围、词义感情色彩、词义程度轻重等。

下面分别予以说明:(一)词义范围不同词义范围主要指词义的外延而言,我们以圆圈表示词的古义和今义,可以形成以下几种几何关系:在古今词义的关系上,A图代表古今意义完全相同,B图代表古义与今义之间的交叉关系,词义在发展过中,古义的部分意义消失,今义又产生出来新的意义。

古汉语通论二十一古代文化常识三

古汉语通论二十一古代文化常识三

古汉语通论(二十一)古代文化常识(三)姓名,礼俗,宗法(一)姓名上古有姓有氏。

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

不少古姓如姜姬姚嬴姒等都加女旁,这暗示先民曾经经历过母权社会。

后来由於子孙繁衍,一族分为若干分支散居各地,每支有一个特殊的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

例如旧说商人的祖先是子姓,后来分为殷、时、来、宋、空同等氏。

这样,姓就成了旧有的族号,氏就成了后起的族号了。

《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可见姓和氏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赵姬(赵衰妻)孔姬(孔圉妻)秦姬(秦遄妻)棠姜(棠公妻;棠,邑名。

)4.死后在姓上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谥号(注:谥号,下文就要讲到。

)。

例如:武姜(郑武公妻)昭姬(齐昭公妻)共姬(宋共公妻)敬嬴(鲁文公妃)文姜(鲁桓公妻)齐归(鲁昭公母)氏的情况比较复杂。

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注:此从旧说。

顾炎武《亭林文集》卷一《原姓》篇认为国君无氏,不称氏,称国。

)。

例如:郑捷(郑文公)蔡甲午(蔡庄公)齐环(齐灵公)宋王臣(宋成公)卿大夫及其后裔则以受封的邑名为氏。

例如:屈完知罃羊舌赤解狐或以所居的地名为氏。

例如:东门襄仲北郭佐南宫敬叔百里孟明视或以官名为氏。

例如:卜偃祝司马牛乐正克古人还有以祖先的字或谥号为氏的。

例如:孔丘(宋公孙嘉之后,嘉字孔父)仲孙阅(鲁公子庆父之后,庆父字仲)叔孙得臣(鲁公子牙之后,牙字叔)季孙肥(鲁公子友之后,友字季)庄辛(楚庄王之后)此外还有以技为氏的,如巫陶甄等。

关於姓氏,有几点需要提出来说一说。

第一,上古称呼妇女可以在姓下加“氏”字。

例如武姜被称为姜氏,敬嬴被称为嬴氏,骊姬被称为姬氏,等等。

第二,在某些情况下,族和氏是同义词。

《春秋成公十四年》:“叔孙侨如如齐逆女”,《左传》说:“称族,尊君命也。

”《春秋》在下文说:“侨如以夫人妇姜氏至自齐”,《左传》说:“舍族,尊夫人也。

”这里所谓称族,舍族,指的是称叔孙,不称叔孙,可见族就是氏。

古汉语通论:(十一)——(十二)

古汉语通论:(十一)——(十二)

三、“者”字
(一)指示代词
与形容词或形容词性词组结合的。 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
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论 语·子张)
⑵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
家)
2.指人的“或”,前面如有先行词, 是指其中的人。 ⑴宋人或得玉。(左传襄公十四年)
⑵胶西群臣或闻王谋。(史记·吴王濞 列传)
3.连续几个“或”,构成排比。
⑴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 (孟子·告子上) ⑵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布而后止。 (孟子·梁惠王上) ⑶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 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孟子·滕文公 上)
3.表示往昔。
⑴日君以夫公孫段爲能任其事,而賜之州田。 (左傳昭公七年)
⑵日宋之盟,屈建问范会之德于赵武(左传
昭公二十年) ⑶日吾来此也,非以翟为荣,可以成事也。
(国语· 晋语四)
(三)方位名词作状语
1.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
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
北收要害之郡。(贾谊:过秦论)
(1)孟子将朝王。(孟子· 公孙丑下) (2)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
(孟子· 公孙丑上)
(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今媼尊長安君之位。(戰國策· 趙策四)
2.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論語· 子路)
3.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贾谊《过秦论》)
4.能富贵将军者,上也。(史记· 魏其武安侯列传)
古漢語通論(十一)
詞類的活用
一、名词用如动词
(一)名词直接充当叙述句的谓语。
1.陆处者农。(淮南子· 齐俗训)
2.秦师遂东。(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二)名词后面带有宾语。

古代汉语通论知识整理

古代汉语通论知识整理

古代汉语通论知识整理古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一、汉语字典辞书编排的方法有三种:1、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的是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

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前的几十年,有按照注音字母排列的。

如树达《词诠》。

在古代,大多是按平水韵106韵排列。

如阮元主编的《经籍纂诂》。

缺点:查字方便,但不明字音或读音不准时,就难以找到要查找的字。

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把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画的多少为序。

同一部首的,笔画少的在前,笔画多的在后。

缺点:字归属哪一部,多少画,不容易确定。

3、按编码排列。

把汉字按照一定的原则,编出,通行的是四角检字法。

缺点:字角的归类要靠死记,如不常用,容易忘记。

二、汉语字典辞书注音方法1、直音法:直接用同音字注音,如:“篙”,音“高”2、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读若:读音像,如琎,读若津;叶韵:通过临时改读字音,以求韵文和谐的注音方法。

叶同协,意思是和谐。

如《诗经。

周南。

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朱熹:“方,叶甫妄反。

”)二、常用字典辞书及其使用方法韵,入声17韵,共106韵。

三、《说文解字》的体例、价值和说文四家《说文解字》的体例: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收字9395个,另有重文1163个。

《说文解字》的价值:1、确定了“六书”理论;2、按照“六书”原则,创立了汉字部首,制定了按部首编排字数的体例;3、保留了小篆,便于从字形说明本意,并为释读甲金骨文提供了依据;4、保留了先词义和汉代训诂资料;5、保留了古音资料;6、记载了丰富的古代文化资料。

说文四家: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汉语通论修辞手法套句

汉语通论修辞手法套句

汉语通论修辞手法套句古代汉语里的修辞方式很多。

在这一节通论里,我们只选那些比较重要的,有助於提高阅读古书能力的修辞手段来谈谈,目的只是帮助读者了解这些修辞手段,从而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

我们打算谈八个方面:(一)稽古;(二)引经;(三)代称;(四)倒置;(五)隐喻;(六)迂回;(七)委婉;(八)夸饰。

(一)稽古稽古是援引古人的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论点,这在古代作品里是一种颇为常见的修辞手段。

例如: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

(韩非子·五蠹)昔玉人献宝,楚王诛之;李斯竭忠,胡亥极刑;是以箕子阳狂,接舆避世,恐遭此患也。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

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苏轼喜雨亭记)稽古有明有暗。

以上都是明的稽古。

暗的稽古,是假定读者通晓古籍,用不着说明是谁的事迹。

例如:故士或自盛以橐,或凿坏以遁。

(扬雄解嘲)夫上世之士,或解缚而相,或释褐而傅,或倚夷门而笑,或横江潭而渔,或七十说而不遇,或立谈而封侯,或枉千乘於陋巷,或拥彗而先驱。

是以士颇得信其舌而奋其笔,窒隙蹈瑕,而无所诎也。

(同上)臣闻洪水横流,帝思俾。

(孔融荐祢衡表)扬雄《解嘲》的例子,我们在文选中已经注释过了。

至於孔融《荐祢衡表》一例,那是引用《孟子》和《尚书》中的故事。

《孟子·滕文公上》:"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於天下。

"《尚书·尧典》:"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

古汉语通论试题及答案高中

古汉语通论试题及答案高中

古汉语通论试题及答案高中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个词属于古汉语中的“名动同形”现象?A. 走B. 说C. 笑D. 哭2. “之”在古汉语中通常用作什么?A. 助词B. 动词C. 名词D. 形容词3. 古汉语中的“使动用法”是指什么?A. 使动词B. 使名词C. 使形容词D. 使副词4. 下列哪个词是古汉语中的“意动用法”?A. 爱B. 恨C. 思D. 想5. “吾”和“我”在古汉语中分别指什么?A. 吾:我,我:你B. 吾:你,我:我C. 吾:他,我:我D. 吾:我,我:他6. “虽”在古汉语中通常表示什么?A. 虽然B. 但是C. 即使D. 虽然但是7. 下列哪个词是古汉语中的“兼语”?A. 之B. 乎C. 者D. 也8. “于”在古汉语中通常用作什么?A. 介词B. 动词C. 名词D. 形容词9. “既”在古汉语中通常表示什么?A. 既然B. 已经C. 既然已经D. 既然但是10. 下列哪个词是古汉语中的“反问句”?A. 何B. 何如C. 何为D. 何故答案:1-5 A D A C D 6-10 C C D B C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古汉语中的“______”是指动词的宾语前置。

2. “______”是古汉语中表示“我”的谦称。

3. “______”是古汉语中表示“你”的尊称。

4. “______”是古汉语中表示“他”的尊称。

5. “______”是古汉语中表示“我们”的谦称。

6. “______”是古汉语中表示“你们”的尊称。

7. “______”是古汉语中表示“他们”的尊称。

8. “______”是古汉语中表示“虽然”的词。

9. “______”是古汉语中表示“但是”的词。

10. “______”是古汉语中表示“如果”的词。

答案:1. 宾语前置 2. 吾 3. 子 4. 君 5. 吾等 6. 尔等 7. 彼等 8. 虽 9. 但 10. 若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古汉语中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汉语通论(二十一)古代文化常识(三)姓名,礼俗,宗法(一)姓名上古有姓有氏。

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

不少古姓如姜姬姚嬴姒等都加女旁,这暗示先民曾经经历过母权社会。

后来由於子孙繁衍,一族分为若干分支散居各地,每支有一个特殊的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

例如旧说商人的祖先是子姓,后来分为殷、时、来、宋、空同等氏。

这样,姓就成了旧有的族号,氏就成了后起的族号了。

《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可见姓和氏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周代的姓氏制度和封建制度、宗法制度有密切联系。

贵族有姓氏,一般平民没有姓氏。

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称氏,这是因为氏是用来"明贵贱"的,姓是用来"别婚姻"的,二者的作用不同。

周王室及其同姓封国如鲁晋郑卫虞虢吴燕等国都是姬姓;异姓封国如齐是姜姓,秦是嬴姓,楚是芈(mǐ)姓,宋是子姓,越是姒姓,等等。

上古同姓不婚,贵族妇女的姓比名更为重要,待嫁的女子如果要加以区别,则在姓上冠以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

例如:孟姜伯姬仲子叔姬季芈出嫁以后如果要加以区别,就采用下列几种方法:1.在姓上冠以所自出的国名或氏。

例如:齐姜晋姬秦嬴陈妫国姜(国,氏。

)2.嫁给别国的国君,在姓上冠以配偶受封的国名。

例如:秦姬芮姜息妫江芈3.嫁给别国的卿大夫,在姓上冠以配偶的氏或邑名。

例如:赵姬(赵衰妻)孔姬(孔圉妻)秦姬(秦遄妻)棠姜(棠公妻;棠,邑名。

)4.死后在姓上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谥号(注:谥号,下文就要讲到。

)。

例如:武姜(郑武公妻)昭姬(齐昭公妻)共姬(宋共公妻)敬嬴(鲁文公妃)文姜(鲁桓公妻)齐归(鲁昭公母)氏的情况比较复杂。

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注:此从旧说。

顾炎武《亭林文集》卷一《原姓》篇认为国君无氏,不称氏,称国。

)。

例如:郑捷(郑文公)蔡甲午(蔡庄公)齐环(齐灵公)宋王臣(宋成公)卿大夫及其后裔则以受封的邑名为氏。

例如:屈完知罃羊舌赤解狐或以所居的地名为氏。

例如:东门襄仲北郭佐南宫敬叔百里孟明视或以官名为氏。

例如:卜偃祝 司马牛乐正克古人还有以祖先的字或谥号为氏的。

例如:孔丘(宋公孙嘉之后,嘉字孔父)仲孙阅(鲁公子庆父之后,庆父字仲)叔孙得臣(鲁公子牙之后,牙字叔)季孙肥(鲁公子友之后,友字季)庄辛(楚庄王之后)此外还有以技为氏的,如巫陶甄等。

关於姓氏,有几点需要提出来说一说。

第一,上古称呼妇女可以在姓下加"氏"字。

例如武姜被称为姜氏,敬嬴被称为嬴氏,骊姬被称为姬氏,等等。

第二,在某些情况下,族和氏是同义词。

《春秋成公十四年》:"叔孙侨如如齐逆女",《左传》说:"称族,尊君命也。

"《春秋》在下文说:"侨如以夫人妇姜氏至自齐",《左传》说:"舍族,尊夫人也。

"这里所谓称族,舍族,指的是称叔孙,不称叔孙,可见族就是氏。

《战国策·秦策》:"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这里的族也就是氏的意思。

第三,战国以后,人们以氏为姓,姓氏逐渐合而为一,汉代则通谓之姓(注:参看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三。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十二"姓氏"条则认为"盖三代以前,姓与氏分;汉魏以后,姓与氏合"。

),并且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就都能有姓了。

第四,后世有非汉族的复姓。

例如长孙、万俟、宇文、慕容、贺兰、独孤、拓跋、尉迟、呼延、秃发、乞伏、仆固、哥舒,等等。

古人有名有字。

旧说上古婴儿出生三月后由父亲命名。

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结发加笄)时取字。

名和字有意义上的联系。

例如屈原,名平,字原。

(《尔雅·释地》:"广平曰原。

")又如颜回,字子渊。

(《说文》:"渊,回水也。

"回是旋转的意思。

)有的名和字是同义词,例如宰予,字子我;樊须,字子迟。

(须和迟都有待的意思。

)有的名和字是反义词,例如曾点,字晰。

(说文:"点,小黑也。

"引申为污的意思。

又:"晰,人色白也。

")有时候我们看不出名和字的联系,这主要是因为语义变迁的缘故。

周代贵族男子字的前面加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性别,这样构成男子字的全称。

例如:伯禽父仲山甫仲尼父叔兴父有时候省去"父"(甫)字,例如:伯禽仲尼叔向季路有时候省去排行,例如:禽父尼父羽父有时候以排行为字,例如管夷吾字仲,范睢字叔,鲁公子友字季,不过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周代贵族女子字的前面加姓,姓的前面加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母"或"女"字表示性别,这样构成女子字的全称。

例如孟妊车母(注:见《铸公簠》。

),中姞义母(注:见《仲姞匜》,中即仲字。

),等等。

有时候省去"母"字,例如季姬牙(注:见《鲁大宰原父盘》。

);有时候省去排行,例如姬原母(注:见《应侯簋》。

);有时候单称"某母"或"某女",例如寿母(注:见《鲁生鼎》。

),帛女(注:见《帛女鬲》。

)。

但是最常见的是在姓上冠以排行,例如孟姜、叔姬、季芈,等等(见前)。

春秋时男子取字最普通的方式是在字的前面加上"子"字,这是因为"子"是男子的尊称。

例如:子产(公孙侨)子犯(狐偃)子胥(伍员)子渊(颜回)子有(冉求)子夏(卜商)子我(宰予)子贡(端木赐)这个"子"字常常省去,直接称颜渊、冉有、宰我,等等。

附带说一说,古人名字连着说的时候,通常是先称字,后称名。

例如孟明(字)视(名)、孔父(字)嘉(名)、叔梁(字)纥(名),等等。

古人尊对卑称名,卑自称也称名;对平辈或尊辈则称字(注:称字不是最尊敬的方式,最尊敬的方式是不称名也不称字。

例如孔子,在《论语》二十篇中只有《子张》篇称孔子为仲尼。

)。

试以《论语》为例。

孔子自称为丘,这是谦称。

孔子对弟子称名,例如:求,尔何如?(论语·先进)赤,尔何如?(同上)弟子自称也称名,例如:由也为之,比及三年,……(论语·先进)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同上)弟子当着老师称呼其他弟子也称名,例如:夫子何哂由也?(论语·先进)记录《论语》的人对孔门弟子一般都称字,例如:颜渊、季路侍。

(论语·公冶长)子路、曾晰、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先进)只有对曾子称子不称字,对有若也有一次称子不称字,所以有人推想《论语》是曾子和有若的门人所记的。

直到后代称名、称字基本上还是依照这个标准。

后人通常用两个字为字,例如诸葛亮字孔明,陆机字士衡,鲍照字明远,等等。

除名和字外,还有别号(别字)。

别号和名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

这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三个字以上的别号,例如葛洪自号抱朴子,陶潜自号五柳先生,苏轼自号东坡居士;第二类是两个字的别号,例如王安石字介甫,别号半山,陆游字务观,别号放翁。

两个字的别号和字在应用上没有什么显著的区别,甚至不大称字,反而以称号为常(如陆放翁)。

三个字以上的别号有时候也可以压缩为两个字,例如苏东坡。

后来有人以为称字称号还不够尊敬,於是称官爵,称地望(出生地或住地),例如杜甫被称为杜工部,王安石被称为王临川。

此外,唐代诗文还常常见到以排行相称,或以排行和官职连称,例如白居易被称为白二十二,李绅被称为李二十侍郎。

唐代女子也有被称为廿几娘的。

这种排行是按照同曾祖兄弟的长幼次序来排算的,并不是同父所生的兄弟排行,这是值得注意的。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据说谥号是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其实,这往往是虚伪的,不符合事实的。

但是一个人有了谥,就等於在名字之外又多了一个别名了。

谥法是给予谥号的标准。

谥号是固定的一些字,这些字被赋予特定的涵义,用来指称死者的美德、恶德等。

谥号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表扬的,例如:经纬天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威强睿德曰武柔质慈民曰惠圣闻周达曰昭圣善闻周曰宣行义悦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布纲治纪曰平照临四方曰明辟土服远曰桓聪明睿知曰献温柔好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2.批评的,例如:乱而不损曰灵(注:"灵"是无道昏君的谥号,所谓"乱而不损",只是带着隐讳的说法。

晋灵公不君,所以谥为灵公。

)好内远礼曰炀杀戮无辜曰厉3.同情的,例如:恭仁短折曰哀在国遭忧曰愍慈仁短折曰怀上古谥号多用一个字,也有用两三个字的,例如:周平王郑武公齐桓公秦穆公魏安厘王赵孝成王贞惠文子后世谥号除皇帝外,大多用两个字,例如:宣成侯(霍光)忠武侯(诸葛亮)文忠公(欧阳修)武穆王(岳飞)此外还有私谥,这是有名望的学者死后其亲友门人所加的谥号。

例如东汉时陈实死后,海内赴吊者三万余人,谥为文范先生;晋代陶渊明死后,颜延年为他作诔,谥为靖节徵士;宋代张载死后,门人谥为明诚夫子。

封建皇帝在谥号前面还有庙号。

从汉代起,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一般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的嗣君则称为太宗、世宗等等(注:嗣君也有称世祖、太祖的,这有别的原因,这里没有必要叙述。

又,汉代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的,要"有功""有德"的才被称为"祖""宗"。

南北朝时称"宗"已滥,到唐代就无帝不"宗"了。

)。

举例来说,汉高祖的全号是太祖高皇帝,汉文帝的全号是太宗孝文皇帝(注:汉惠帝以后一律加一个"孝"字,算是谥号的一部分。

),汉武帝的全号是世宗孝武皇帝,魏文帝的全号是世祖文皇帝,隋文帝的全号是高祖文皇帝,等等。

从唐代起,皇帝还有尊号,这是生前奉上的(注:尊号起於唐武后中宗之世。

见司马光《司马文正集》二十六,《请不受尊号札子》。

)。

例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宋太祖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受尊号为应天广运仁圣文武至德皇帝。

尊号可以上好几次,都是尊崇褒美之词,实际上是阿谀奉承(注:帝后也有尊号,后来称为徽号。

例如清代同治尊自己的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曰慈禧。

徽号可以每逢庆典累加,所以那拉氏的徽号积累有慈禧等十六个字。

)。

也有死后上尊号的,例如唐高宗死后,到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上尊号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这种死后所加的尊号也可以说是谥号,这样,谥号的字数就加多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