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春云南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23 马说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优质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优质课件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陈述语气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反问语气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转折语气
(4)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诘问、感叹语气
合作探究 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同“饲”,喂 )
才美不外见( 同“现”,显现、表现 )
合作探究
古今异义
精读细研 1.文章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 马”之间的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 乐不常有。
精读细研
2.如果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祗辱于”“骈死于” 等词语暗含了作者怎样的思 想感情? 写出了千里马在没有被伯乐发现的遭遇,暗含了作者 的无限痛惜之情。
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
面对。
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语气词,表判断。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同“耶”,表示疑 问,相当于“吗”。
整体感知
译: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 方法,喂养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听它鸣叫,却 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马鞭面对它,说: “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一词多义
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它

之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助词,的

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标志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助词,不译

安求其能千里也(
代词,它

其 其真无马邪( 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
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它的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23《马说》课件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23《马说》课件

等同策之不以怎其么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 临之用鞭,子曰打:“天正确下的无方马法!”呜通呼“!才其”,真才无能马邪?其真不知马拿也着。
面对
难道
恐怕
翻译第一段
世有伯乐,然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 后有千里马。千 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 里马常有,而伯 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 乐不常有。故虽 会经常有。因此,即使 有名马,只辱于 有名贵的的马,也只能 奴隶人之手,骈 辱没在做仆役的马夫手 死于槽枥 之间, 中,和普通的马一起死 不以千里称也。 在马厩里,不因日行千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 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 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 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 不知马也。
之间,不以千里称也c。áolì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 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 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 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 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yé)?其真不知马也。

安求其能千里也 ?(千里马)
其真无马邪? ( 难道 ) 之
虽有千里之能
(的

其真不知马也。( 恐怕 ) 执策而临之曰 (千里马)
或 一食或尽粟一石 ( 有时) 是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这样 等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一样 ) 安 安求其能千里也 (怎么 见 才美不外见 ( 显现 ) 材 食之不能尽其材 ( 才能 )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课件(共18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课件(共18张PPT)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
称也。(表示判断或肯定的语气,悲叹千里马的遭遇。)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示疑问,对
策之不以其道 正确的方法。 执策而临之 面对。
2.一词多义
以 不以千里称也: 介词,凭借。
策之不以其道:介词,按照。 奴隶人之手: 结构助词,的。
之 马之千里者: 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
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补足音节,无实义。
安求八代以来的衰败文风得到振兴,他对儒 道的宣扬使天下人在沉溺中得到拯救;他的忠诚曾 触犯了皇帝的恼怒,他的勇气能折服三军的主帅。
能文能武,有勇有谋——人才
韩愈

然世 后有 有伯 千乐 里, 马 。

一、走近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 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 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谥号“文”,又称“韩文 公”。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同为古文 运动的倡导者。
五、四读课文——结合文体,掌握手法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 上某些问题的观点、看法,写法灵活,跟现代的 杂文大体相近。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借讲 寓言故事、状写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也就是我 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千里马——怀才不遇的人
伯 乐——能够赏识人才的人
托物寓意
食马者——埋没人才的人/统治者
二、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 里称也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原文及译文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原文及译文

《马说》原文及译文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文】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2.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3.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课件(共36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课件(共36张PPT)

拓展延伸
1、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 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 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 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 现并重用人才。如:齐桓公发现并重用管仲,使齐国强 盛起来。
2、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 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 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文段三: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
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用原文回答)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 不能通其 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者
执策而临之, 曰:“天下
无马。”
的 愚 妄
(主旨)
其真不知 马也
理解与思考
1、本文用“伯乐” “千里马”“食马 者”分别比喻什么?
2、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 “马”吗?
“伯乐”—— 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知人善用的有识之人
“千里马”—— 比喻的是有才华、有才能的人
“食马者”—— 比喻的则是愚妄浅薄不能识别人才,甚至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 / 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 马者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 /千里之能, 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 / 不外见(xiàn ),且/欲与常马等/ 不可得,安 求 / 其能千里也?
策之 /不以其道,食(sì)之 / 不能尽其材,鸣之 / 而不能通 其意,执策 / 而临之,曰:“天下 / 无马!” 呜呼! 其 / 真无马邪(yé)? 其 / 真不知马也。

第23课《马说》课件(共19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3课《马说》课件(共19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能够
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
同“现”,表现。 普通的马 能力
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
才能;美好的素质 犹,尚且
里也 ?
一样,等同 怎么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 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 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 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 马等同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用马鞭驱赶 按照 方法
才能、才干
通晓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
它,指千里马 同“饲”,喂
表感叹,哎
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
拿着 马鞭子 面对
邪?其/真不知马也。
表加强诘问语气
同“耶”吗,表示推测语气 语气词
鞭打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 发挥自己的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 拿着鞭子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 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马说 韩 愈
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韩愈(768——824)字退 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 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 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 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 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 之首。世称韩昌黎,谥号 “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 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 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马说
总结归纳,积累词义 (一)结构梳理
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痛斥食马者的无知。
(二)、多义词
策之不以其道 用马鞭驱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课件(共31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课件(共31张PPT)

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 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 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 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 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 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 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 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的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 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 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汗水 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 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 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 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 解并且体贴它啊。
读“马”——字音、语调、节奏、大意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 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 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 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文言虚词的语气表达作用
文言虚词: 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主要的作用是
zhǐ rǔ pián cáo lì yé 祗辱骈槽枥邪

xiàn

策 外见 伯乐
shí sù dàn 一食或尽粟一石
sì 食马者
1.“说”:是古代的一种托物寓意的议论体裁。 2.“说”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 3.“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23 马说 (48页ppt)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23 马说 (48页ppt)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23 马说 (48页ppt)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23 马说 (48页ppt)
合作探究
4.作者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如果你是千 里马,你是否一定要等到伯乐的赏识才能实现自己的价 值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杜牧虽然怀才不遇,却成就了万世诗名;刘禹锡 虽然身居陋室,安贫乐道的美德却流芳百世;东坡居士虽然 常遭贬谪,却修炼出了空前绝后的乐观豁达;韩愈虽然没有 遇到伯乐,但是他用他的诗歌、他的文章、他一生的言行, 告诉我们,如果有一天我们怀才不遇,那么就做自己的伯乐!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23 马说 (48页ppt)
整体感知 译:日行千里的马,一次有时能吃一石粮食。喂
千里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 (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 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 和美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通的马 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23 马说 (48页ppt)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23 马说 (48页ppt)
精读细研 1.文章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 马”之间的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
乐不常有。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23 马说 (48页ppt)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23 马说 (48页ppt)
精读细研
1.文中哪些语言体现出食马者不知马?刻画了食马者怎 样的形象?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刻画得 淋漓尽致。
食马者: 不识千里马 平庸浅薄 愚妄无知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23 马说 (48页ppt)

第23课《马说》课件(共23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3课《马说》课件(共23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不是天下没有千里马,而是“不知马” 。
拓展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试梳理论证思路。
提出论点:
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正面论证 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 有
反面论证 故虽有名 马…... 不以千里称 也。
进一步从 反面论证:
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食马者不知其能 千里而食 也”
痛斥执策者的愚蠢
勾画执策者狂妄无知的形象
伯乐: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 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 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现在引申为善于发现、推荐、培 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 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 州)人,唐代文学家,“唐 宋八大家之首”,有“文起 八代之衰”的美誉。曾与柳 宗元倡导“古文运动“主张 文道合一,反对骈体文,提 倡散文,作品都收在《昌黎 先生集》里。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 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 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 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 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 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第二段重点
实词
虚词:
一食: 吃一顿
或:有时
食马者:通“饲”,喂
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至十六 年(800)。当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 宰相以求得提拔,却一直未被采纳。虽然没能得到重用, 但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来的几年内,他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 度使张建封,也并未得到特别的赏识,所以常常郁郁寡 欢,并有“伯乐不常有”之叹。他进京城应试以图做官, 在京城上下奔走相告,待了十年之久,最终还是怀着无 限怨愤离开了长安。韩愈的坎坷遭遇正是写作《马说》 的思想基础,而此文的另一用意是委婉地表白心迹,并 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3.《马说》课件(20张PPT)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3.《马说》课件(20张PPT)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的故事,揭露封 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现象, 表达作者对当权者不能识别人才,埋没甚至摧残 人才的不满,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
小结
本篇取材于古代伯乐相马的寓言,借千里马因 无伯乐赏识的不幸遭遇,说明了“欲得士,必须善 识士,善养士,善誉士的道理。”表达了对当时社 会压抑人才,摧残人才现象的控诉,对一些昏庸愚 昧达官贵人的谴责,以及沉沦下僚的才智之士的乞 求脱颖而出的渴望。
马 说
韩 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2.积累重要词语与句子意思。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4.理解文章中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所抒发的情感。
作者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 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 育家。河阳(现在河南孟州) 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 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 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并 称“韩柳”,是“唐宋八大家” 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 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 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 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 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品悟寓意
1、结合写作背景思考:文中的千里马、伯乐、说天 下无马的人(食马者)各比喻什么?运用什么写作手 法?
千里马—— 人才 伯乐—— 识别人才的人 食马者—— 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托物寓意
想一想
作者借千里马寄寓了怎样的
情感?
(提示:结合背景资料:韩愈年轻时,曾几次上书给当朝 权相,希望得到重用,以展才志,但都被冷落了。)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其实是人才问题。
整体感知 • 听读、准确并有节奏朗读课文。
• 小组合作,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https:///video/BV1a4411N7zF?from=search&se id=10207846708691838632

第23课《马说》课件(共24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3课《马说》课件(共24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研读一段
2、朗读课文第一段,然后用原文回答问题 。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 如何?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研读一段
3、作者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们认为到底是先有千里马,还 是先有伯乐呢,为什么?
就普通马来说,先有马,然后才有对马的认识及认识吗的人。对千 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 来,只是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 识别就成为前提了。
探究内容
2、作者这样写千里马究竟有什么用意呢?
文章托物寓意,借写“马”的遭遇,发表对人才的看法。 在韩愈看来: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应该: 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之充分施展才干。 (发现、培养、重用)
拓展学习
关于“马”的成语非常多,你凭记忆说出多少这样的成语?
千军万马、塞翁失马、青梅竹马 金戈铁马、戎马倥偬、声色犬马 走马观花、指鹿为马、天马行空 心猿意马、马到成功、万马奔腾 龙马精神、车水马龙、蛛丝马迹 老马识途、厉兵秣马、一马当先 牛头马面、马革裹尸、一马平川 马首是瞻、万马齐喑、兵荒马乱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称“郡望 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文学家、思想家、 教育家。 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 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有《韩 昌黎集》。
认识作者
了解一下内容,加深对作者的认识。
韩愈被贬潮州刺史时,那里的一条江里有很多鳄鱼,鳄鱼常吃过江的人,人们叫它做“恶 溪”。一天,一个百姓被鳄鱼吃掉了。韩愈知道后,就命令手下的人设坛祭鳄、宰猪杀羊,决 祭祀鳄鱼。在渡口旁边的一个土墩上,摆上祭品,点上香烛,韩愈面对大江说:“鳄鱼!鳄鱼! 韩某到这里来做刺史,为的是保土庇民。你们却在江里祸害百姓。如今姑念你们无知,不加 惩处,限你们在三天之内,移除大江,归去大海。否则,严加惩处!”从此,江里再也没有看 见鳄鱼,所有的鳄鱼都出海到南洋去了。现在,人们把韩愈祭鳄鱼的地方叫做“韩埔”,渡口 叫“韩渡”,又叫“鳄渡”,还把大江叫做“韩江”,江对面的山叫做“韩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代(词,它,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表转折,但是
• (3)独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连词,表承接
执策而临之
(连词,表修饰
) )

• 5.其他重点词义理解。
• (1)故虽有名马
(
. • ( 2 ) 祗 辱 于 奴 隶 人 之 手
(
. . • ( 3 ) 骈 死 于 槽 枥 之 间
(
. . • ( 4 ) 不 以 千 里 称 也
•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规范书写。
一.食( shí ) .相马x( iàng )
2.词义理解。
食马者.( sì ) 外见( xià.n)
尽粟一石( 其真无马邪(
dà)n .
y) é
.
( 1 ).祗 辱 于 奴 隶 人 之 手 (2).骈死. 于槽枥之间 ( 3 ).且 欲 与 常 马 等 不 可 得 (4)策之不以其. 道 ( 5 ) 执 策 而. 临 之
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真无马邪

餐,顿

( 同“饲”,喂

( 能力,本领


能够

( 代词,代千里马

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 ( 1 ) 常 千里马常有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经常 ( 平常,普通
) )
• (2)为
虽有千里之能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马之千里者 执策而临之
(的

( 音节助词,不译

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
不以千里称(chēng) 尽 粟 一 石 ( s h í) 其真无马邪(yē)
呜呼(wū)
.才 美 不 外 见 ( j i àn )
.
•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是马也(这)
. • B . 食 之 不 能 尽 其 材 ( 吃 ) . • C . 执 策 而 临 之 ( 马 鞭 ) . • D . 策 之 不 以 其 道 ( 按 照 )
”。
教育的 写 法 , 以 千 里 马 不 遇 伯 乐 比 喻
。作者希望统治者
文起八代之衰 能 识 别 人 才 , 重 用 人 才 , 使 他 们 能 充 分 发 挥 才 能 , 全 文 寄 托 作 者 的 愤 懑 不 平 和 穷 困 潦 倒 之 感 , 并 对 统 治 者
_____
托物寓意 •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进 行 了 讽 刺 、 针 砭 和 控 诉 。
贤才难遇明主
埋没摧残人才
• 【字词探究】
• 1.通假字。
(1)食马者

,
(2)才美不外见 2.古今异义。 (1)一食或尽粟一石
同 食, 见
古义:
今义:或者
(2)是马也
古义:
.
今义:判断词
有时
.
这样的


现 显现、表现
. • ( 3 ) 安 求 其 能 千 里 也
古义:
今义:安全,安定
怎么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古义: (5)执策而临之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
古义:
相等 今 义 : 策 划 , 策 略
.
马鞭
• 3.词类活用。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形容词用作动词,
. ( 2 ) 一 食 或 尽 粟 一 石 ( 形 容 词 用 作 动 词 ,
)
受屈辱
)
(3)策之不以其道(名词用作动词,
.
. .
. .
B
• 3 . 下列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B
• A.学而时习之
• 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伯乐”比喻能识别人才的人; “千里马”比喻人才;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 8.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以及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批判。
• 9.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不重视人才,不善于发现人才的社会现实。
• 【思维导图】

• 【主旨归纳】 本文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表达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
刺和控诉。
• 【写作借鉴】 托物寓意,结构精巧 文章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借助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 ”,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摧残和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23* 马说
• 【背景资料】 《马说》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
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 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于是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
.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用作动词,
吃尽
)
. ( 5 ) 食 之 不 能 尽 其 材 ( 形 容 词 的 使 动 用 法 ,
用马) 鞭驱赶
.. .
日行千里 使……尽,竭尽
• 4.一词多义。
• (1 )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才
• (2 ) 能 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 (3)其
• 【基础运用】
•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A . 一 食 ( s h í)
.
• B . 骈 死 ( p i án )
. • C . 相 马 ( x i àn g ) . • D . 伯 乐 ( l è)
.
槽 枥 ( c áo )
.
食 马 者 ( s h ì)
. 米 粟 ( s ù)
( 同“衹(只)”只、仅)
( (和普通马)一同)死
(
犹,尚且 )
(
方法 )
(
面对 )
• 3.课文阅读积累。
(1)《马说》选自《
_____________家、
称他“
思想 ( 2 ) 《 马 说 》 通 篇 用
》,作者韩愈是唐代___________家、
韩昌黎家文, 被集列 为校唐注宋 八 大 家 之 首 , 与 柳 宗 元 同 为 古 文 运 动 的文倡 导学者 , 宋 代 苏 轼
(
• (5)食之不能尽其材
(
.
• (6)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
.
)
即使
)
)
奴仆
)
马槽
)
著称
)
才能,才干
通晓
• 【内容探究】 • 6.“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文章的主旨句是哪一句? •
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主7 . 文旨中句的 “:伯其乐真”“ 千不里知马 ”马“ 食马也者。” 各比 喻什 么人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