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二章第二节《》优秀教学课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二章第2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逊热带雨林为例》课件(共102张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二章第2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逊热带雨林为例》课件(共102张ppt)
1、热带雨林的分布
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_赤___道__南__北___两__侧__,但在大陆向风地
带可以延伸到_南_北__纬_1_5_°_-_-_2_5°__。___东__南__亚______、 _非_洲__刚__果__流__域___和____南_美__洲__亚__马__孙_河__流__域____是热带雨林 的三大集中分布区,而亚马孙河流域集中分布着地球上大 约一半的热带森林,其全球环境生态效应十分显著。
•蓄水海绵 •天然水库
结合我国部分防护林分布示意图,完成 1~2题。 1.国家大力推行“退耕还林”政策的 直接目的是 ( ) ①增加木材产量 ②改善生态环境 ③ 增加农民收入 ④调整农业结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 ④ 2.关于图中各防护林主要作用的叙述, 正确的是( ) A.①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农田 B.②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保护农田 C.③抵御海风、海浪和暴雨的袭击 D.③进行平原绿化、美化城市环境
解析:第3题,A为城市森林的经济效益,C、D为城市森林的 生态效益。第4题,要因地制宜合理搭配树种,既能保障城市森 林系统的稳定性,又能节约投资;移植大树、古树和引种欧美 等国家的优良树种耗资大,成活率低,树种单一,会使城市森 林系统的稳定性差。
答案:3.B 4.B
5.右图所示曲线反映城市 绿地具有的作用是( ) A.调节气温、改良城市小 气候 B.减弱噪音、美化环境 C.吸烟滞尘、净化空气 D.防风固沙、防止沙尘暴 发生
水外,还被带离为其他地区供应水汽 三是通过雨林滞蓄的水量占地表淡水总量的23%
50% 水汽 50% 降水
50%
水汽
蒸发 蒸腾
吸纳 滞蓄
雨林(海绵)
径流
蒸发
海洋
热带雨林与水循环

人教版化学选修三2.2《分子的立体构型(第2课时)分子的空间结构和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选修三2.2《分子的立体构型(第2课时)分子的空间结构和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教学设计

第二章第二节分子的立体构造第 2 课时分子的空间构造与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学习目标】 1、能应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判断分子的空间构型。

【学习要点】σ键电子对、孤电子对和价层电子对的计算,VSEPR 模型【学习难点】分子立体构型的推测课前预习案一、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阅读课本 P37-38 达成填空)1、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以为,分子的“立体构型”是的结果。

2、价层电子对是指;价层电子对 =+;( 1)σ键电子对数:可由确立。

比如,H2O的中心原子是______,构造式是 __________,有个σ键,故σ键电子对数是______;(2)中心原子上的孤对电子对数:依据公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确立,此中 a 为,关于主族元向来说,价电子数等于;x 为;b 为;氢为 _____,其余原子等于。

阳离子: a 为中心原子的价电子数减去 _______________;阴离子:a为中心原子的价电子数加上(绝对值)。

2-的孤对电子数 =1/2(6+2-2*3 )=13比如: SO【预习检测】1、运用你对分子的已有的认识,达成以下表格,写出C、 H、N、O 的电子式,依据共价键的饱和性议论C、H、N、 O、F 的成键状况。

原子H C N O F 电子式可形成的共用电子对数讲堂研究案研究一:价层电子对空间构型(即VSEPR 模型)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基本内容:对AB n型的分子或离子,中心原子A 价层电子对(包含成键σ键电子对和未成键的孤对电子对)之间因为存在排挤力,将使分子的几何构型老是采纳电子对互相排挤最小的那种构型,以使相互之间斥力最小,分子系统能量最低、最稳固。

问题 1:请你依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基本内容,总结出价层电子对的空间构型(即 VSEPR 模型)(利用牙签与橡皮泥模拟)空间构型价电子对数量234VSEPR 模型形形形问题 2:依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计算出以下分子的中心原子含有的σ键电子对数、孤对电子数及价层电子数。

高中《体育与健康》全一册第二章第二节《营养与运动》教学设计

高中《体育与健康》全一册第二章第二节《营养与运动》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体育与健康必修全一册第二章:促进身体健康第二节营养与运动一、指导思想1、依据新课标要求,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2、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是强健体魄、提高运动专长、促进健康和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的关键阶段。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不仅对高中学生的健康大有裨益,而且对一生的健康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3、本堂课是室内理论课,采用了灵活多样、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

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积极主动的完成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紧扣教材)1、书本对“营养与健康”进行了概括性的描述,这些内容对没有系统学习运动营养学知识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

如老师去讲透、讲深,就不利于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书本对“体育锻炼的营养需求”也是平铺直叙式,也没能突出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这不利于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也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教材处理:本节课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增减,采用“提问串”和引导式叙述知识点等形式展开,图文并茂,适当穿插“相关链接”、“知识窗”、“探究园地”、“案例分析”等丰富多彩的栏目,既提出问题,又明确主题。

三、学情分析1、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班级男、女比例相当,为40人。

学生相对于本节课的知识点方面的素质一般。

2、高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活泼好动,因而大多数学生不喜欢在教室内上体育理论课。

所以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些趣味性活动,评价标准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四、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合理膳食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及要求。

2、技能目标:理解和掌握体育锻炼时的营养需求, 提高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解决健康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合理膳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五、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高中学生体育锻炼的营养需求。

2、难点:对现实生活中遇到身体健康问题的解决方法六、教法、学法1、教法:1)在选择、整合教材内容时,以实现教学目标为中心。

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优秀教学案例

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优秀教学案例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思考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例如:“动物体是由哪些细胞组成的?”,“这些细胞是如何组织成不同的组织的?”,“组织是如何形成器官的?”,“器官又是如何构成系统的?”,“整个动物体是如何协调工作的?”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例如,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动物体需要有不同的结构层次?”、“这些结构层次之间有什么关系?”等。
2.回顾旧知识:复习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例如细胞、组织、器官等,为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打下基础。
3.展示实物模型或图片:展示动物体的实物模型或相关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动物体的美丽和复杂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细胞:讲解细胞的定义、功能和特点,以及细胞如何组成组织。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示例,让学生理解细胞是动物体结构层次的基本单位。
2.组织:介绍不同类型的组织,如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和结缔组织等,以及它们在动物体中的分布和功能。
3.器官:讲解器官的定义和特点,以及器官如何构成系统。通过具体的例子,如心脏、肺、肝脏等,让学生了解器官在动物体中的重要作用。
4.系统:介绍动物体的八大系统,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协调工作。
5.动物体:讲解动物体的定义和特点,以及动物体结构层次的统一性。通过展示动物体的整体结构,让学生理解各个层次是如何相互关联和协调工作的。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配任务:将学生分成小组,并分配相关的讨论任务。例如,让学生小组讨论:“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是如何相互关联的?”、“哪个结构层次在功能上最为重要?”等。
3.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支持和帮助。

生物高中必修3第二章第二节复习课教学设计

生物高中必修3第二章第二节复习课教学设计

“通过激素调节”复习课(第 1 课时)教学设计广州市番禺区象贤中学黄琥城1 教材及考情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第2章第2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是高考的热点考点,与生活联系紧密,也与生理学实验联系很大。

这部分知识与内环境稳态意义、神经调节、免疫调节等知识有重要联系。

高中试题中常常将这些知识点进行联合考查,复习过程中,学生容易将这些知识混淆,难于理解透彻,失分也比较多。

以下是近几年广东高考对该部分知识的考查情况:知识缺陷、理解误区清理,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2 教学目标2.1知识目标①描述血糖平衡调节过程。

②理解甲状腺分泌调节的过程。

2.2能力目标①培养知识运用、迁移能力。

②通过分析研究激素调节实例,提高识图能力。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激素分泌的调节、相关激素间拮抗作用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建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 教学重点和难点3.1 重点:血糖平衡的调节3.2 难点:激素调节的实例分析4 教学策略注重对动物激素调节过程的理解,熟悉和区分相关的专业术语,提高知识运用能力、迁移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图文转换能力,学会分析动物生理实验情境,结合实验设计、评价知识,准确表达动物激素的调节过程。

复习课第一课时着重复习以下考点:人体主要激素的生理作用、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设计知识梳理环节让学生晚修时间完成,课堂上引导学生理解知识,教师点拨,并进行考点对应训练,学生相互评价、交流。

4.1 设置一个简单的问题情境,引入课题。

让学生清楚认识到本节课复习的知识与前面复习知识的联系。

4.2引导学生将课堂学案中的知识梳理要点进行汇报、交流,并互相点评,注重学生的信息反馈,分析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情况4.3 限时考点对应训练,学生互相点评,教师指导点拨5 教学过程5.1 设置问题情景,引入课题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是什么?学生回答: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 展示知识网络【学生活动1】观察并理解与本节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5.2考点一:血糖平衡调节过程 【学生活动2】学生展示填图和填表的答案,即时反馈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区分情况,汇报血糖的来源与去路图,互相点评 【教师关注】 1、特别关注学生在交流答案时的信息,检查学生是否已经区分好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部位、化学本质、作用部位、生理作用,血糖的来源与去路等知识。

初中生物教学课例《第三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种子植物》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生物教学课例《第三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种子植物》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择与设计 让学生收集球果和果实,观察种子的位置,区别裸子植
物和被子植物得区别。
我最关注的是学生对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区别
的认识,首先让学生课下收集他们认为的裸子植物和被
子植物的种子和果实,老师同样业收集具有代表性的种
子和果实。课堂完成观察与思考时用,在观察和认识的
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发生偏差,一定比如认为白果、松子、
在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课程教学要让学生从被动
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从被动接受知识到在老师的引领 课例研究综
下主动探究获得知识,从而提高自己获取本学科知识的 述
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自身得核心素养。但在此过程中老
师要随时答疑解惑。
初中生物教学课例《第三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种子植物》教学 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生物
教学课例名
《第三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种子植物》

本课的学习内容是种子的结构,种子植物用种子繁
殖比孢子植物用孢子繁殖得优越性,裸子植物和被子植
教材分析 物得区别以及与人类的关系。教学重点是裸子植物、被
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得关系。教学难点是菜豆
可能有如下几处 1、玉米的种皮外为什么有果皮这个结 学生学习能
构。2、双子叶植物种子为什么没有胚乳,是否单双子 力分析
叶植物的结构极有规律地符合课本上展示的结构。3、
学生在记忆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时往往会把子叶
排除在胚的结构,而把胚乳加入到胚的结构。
实验、实物观察与讲述相结合。让学生分组解剖单
教学策略选 双植物子叶的种子对照结构图完成种子的结构的总结,
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
1.说出种子的基本结构,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
的相同点和不同点;2、描述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主

《第二章第二节化学平衡》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化学人教版19选修1

《第二章第二节化学平衡》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化学人教版19选修1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并能够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计算。

2. 掌握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能够解释工业生产中的化学平衡移动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化学平衡移动的实验探究2. 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和应用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化学试剂和仪器,如烧杯、玻璃棒、温度计、量筒等。

2. 准备多媒体课件和图片,用于解释化学平衡移动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3. 设计化学平衡移动的实验方案,并在实验室进行操作。

4. 布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提前思考化学平衡移动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1. 教学内容:介绍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平衡浓度的影响因素等。

2. 教学形式:采用讲解、讨论、小组合作探究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加深理解。

3. 教学步骤:(1) 复习提问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入新课题。

(2) 讲解化学平衡的特征和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3) 展示可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引导学生分析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如温度、压强、浓度等。

(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不同的影响因素进行讨论,分析可能对化学平衡产生的影响,并尝试预测实验结果。

(5) 实验演示:观察实验现象并与预测结果进行对比,讨论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的差异及原因。

(6) 总结归纳: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强调化学平衡的重要性和应用。

(7)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提问和练习题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化学平衡知识的掌握情况。

2. 针对学生的疑惑和难点,进行个别辅导和答疑解惑。

3. 评估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六、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化学平衡现象,如溶解平衡、电离平衡等。

2. 引导学生关注化学平衡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如反应器的设计、催化剂的选择等。

生物高中必修3第二章第二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

生物高中必修3第二章第二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

必修3第2章第3节通过激素的调节(第2课时)广州一中生物科张正芳一、课标解读课标中关于本节内容的规定如下:描述动物激素的调节;探讨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描述血糖调节;举例说明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这些内容标准的具体要求是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动物和人体的激素调节。

(2).运用建构模型的方法,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

2、能力目标尝试运用反馈调节的原理,解释一些生命现象。

3、情感目标(1).讨论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中,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

(2)、探讨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3).讨论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及预防措施,关注人体健康。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

(2)血糖平衡的调节。

2.教学难点激素调节的实例分析。

二、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从教材编写特点来看,本节内容大多是通过实例和资料分析、学生活动等来实现这些目标的,学生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在能力上可以得到有效的训练,而且在知识方面、情感方面也可以达到更高层次的要求。

关于激素的种类和作用,学生在初中生物课已学过,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知识。

高中强调的是激素的调节机理,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判断推理能力,因此教师尽量创设学生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启发,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策略:探究、小组合作、讨论. 多媒体课件、通过激素的调节的第2课时的内容中血糖调节的内容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为了保持这部分教学内容的完整性,我将教学内容做了一些调整,第1课时教学内容: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探讨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激素调节的特点。

第2课时教学内容:激素调节的实例:(一)血糖平衡的调节(包括模型建构、反馈调节、糖尿病有关知识的拓展),(二)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这节教学内容在本章本册中地位重要,是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的重要考点,是对学生进行知识训练和能力训练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极好材料,同时,学生对这部分与自身健康有密切关系的知识也非常感兴趣,于是我精心设计,采取了小组合作学习、个人自主学习,教师讲授等多种教学方法,启发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利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去分析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第二章第二节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人教优质课教学设计精品

第二章第二节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人教优质课教学设计精品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教学设计
课题
第二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概述人体的各种组织是由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的,能说出组织的定义。
2.识别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3.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二、能力目标
熟练使用显微镜观察人体四种基本组织的切片。
三、情感态度目标
初步形成动物体是一个整体的生物学观点。
思考、质疑。
一个细胞怎样构成人体?
类比学习,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这个类比有不同的,也有相同的,给学生留下了一个悬念。抛出问题,细胞是如何“建造”人体的?带着这个问题,学生能够更有目的地投入学习。
探究新知
【过渡引问】
动物和人体的发育都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这个细胞就是受精卵。由一个受精卵最终形成了多细胞的人体,这个过程中细胞经历了什么变化?
进一步思考:
4.这些细胞形态结构上一样吗?功能一样吗?
5.复习“细胞分裂”的概念。提出“分化”这个名词,你来概括“细胞分化”的概念。
小结:对比分裂和分化
在多媒体上给出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的对比图,要求学生依据两者的概念自主辨识。过程①和②分别表示什么过程?
组织的形成
在多媒体上再次给出各种细胞的图,并且给出组织的图。
思考:
1.这一幢楼房是由构成它的基本结构——砖头简单堆砌而成的吗?它是如何被盖起来的?
2.人体是一个多细胞生物,人体是由细胞简单堆砌而成的吗?人体又是如何被“建造”的呢?(细胞构成生物体和砖头盖房有相似也有不同)
教师:这一节我们将学习“动物体的结构层次”。让你对自己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讨论、交流
一块砖→一层楼→一幢楼
细胞分化
指导学生用细胞简图来模拟细胞分裂的过程。教师同时出示受精卵通过细胞分裂形成许多细胞的图片。

《第二章 第二节 分子的空间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化学人教版19选修2

《第二章 第二节 分子的空间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化学人教版19选修2

《分子的空间结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常见分子的空间结构,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分子。

2. 能够分析分子间的作用力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3. 理解分子的空间结构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常见分子的空间结构,理解分子间作用力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识别不同类型的分子空间结构,以及如何分析分子空间结构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PPT,包括分子结构图和反应原理图。

2. 准备各种常见分子的模型,以便学生能够实际观察和操作。

3. 准备相关实验器材,以便进行实验演示和探究。

4. 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对常见的分子的空间结构进行归纳和总结。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理念是: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掌握分子的空间结构的概念,并通过实例了解分子的空间结构在物质性质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包括实验探究、小组讨论、教师讲解和学生练习四个环节。

1. 实验探究首先,通过演示氨分子的球棍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分子的形状,并让学生思考分子的形状与物质的性质有何关系。

接着,进行氨分子的喷泉实验,让学生观察喷泉实验的现象,并思考喷泉实验的原因与分子的空间结构有何关系。

通过这两个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分子的空间结构。

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每个小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1)什么是分子的空间结构?(2)分子的空间结构与物质的性质有何关系?(3)分子的空间结构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是什么?让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分子的空间结构的理解。

3. 教师讲解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分子的空间结构的讲解,包括分子中的键型(极性键和非极性键)、分子的对称性(镜面对称和非镜面对称)等知识点。

同时,结合实验现象,分析分子的空间结构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4. 学生练习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分子的空间结构的知识,包括一些判断题、选择题和简答题等。

通过学生的练习,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分子的空间结构的掌握情况,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梳理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给予点评和鼓励。
3.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2.学生完成作业,教师批改并及时给予反馈,巩固所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2.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生物如何适应环境以及环境影响生物的实例。
3.能够运用所学的生态系统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4.学会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等方法,探究生态系统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5.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师运用了讲授、讨论、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了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潜能。
3.小组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
1.培养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热爱,提高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行动。
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分享探究成果。
3.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通过对生态系统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增强学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同时,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尊重、关爱、鼓励的环境中成长。

《认识动物》优秀教案

《认识动物》优秀教案

《认识动物》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生物学》教材第二章“生物的多样性”第二节“认识动物”。

详细内容包括动物的定义、特征、分类以及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动物的基本知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动物的定义、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掌握动物分类的基本方法,能够识别和区分常见的动物类别。

3. 培养学生热爱动物、关爱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动物分类的方法及各类动物特征的理解。

教学重点:动物的定义、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图片、视频等。

学具:笔记本、笔、动物模型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动物图片,引发学生对动物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新课:(2)动物的特征:介绍动物的主要特征,如有机体结构、生长发育、生殖方式、新陈代谢等。

(3)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讲解动物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如食物、药物、观赏等。

(4)动物分类:介绍动物分类的基本方法,如形态学、遗传学、生态学等。

讲解各类动物的特征,如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类等。

3.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1. 《认识动物》2. 内容:(1)动物的定义、特征(2)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3)动物分类及各类动物特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三种动物,分别说明它们属于哪一类动物。

(2)简述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答案:(1)略(2)动物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如提供食物、药物、观赏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动物的定义、特征及分类有了基本了解,但对一些细节知识掌握不够牢固,需要在课后加强复习。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了解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提高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动物的分类方法及各类动物特征的理解。

《第二章 第二节 分子的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第二章 第二节 分子的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分子的空间结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掌握常见分子的空间结构,包括原子之间成键方式,键角等观点。

2. 学会利用分子模型构建分子的空间结构,加深对分子结构的理解。

3. 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分析模型,理解常见分子的空间结构,包括键角,空间构型等。

2. 教学难点:构建分子的空间结构模型,培养空间想象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各种常见分子的分子模型,包括共价键模型,分子轨道模型等。

2. 准备一些简单模型材料,方便学生自行构建分子的空间结构。

3. 设计一份教室练习题,用来检验学生对分子空间结构的理解水平。

4. 预先安置一些在线资源,供学生在课后自行学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或动画,让学生对分子的空间结构有直观的认识,引发学生兴趣,引入课题。

2. 探索分子的空间构型: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或动画,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分子的空间构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总结出分子的空间构型的特点和规律。

3. 实验探究: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分子的空间构型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

例如,通过实验探究氨气的分子构型,让学生了解氨分子中氮原子的杂化方式以及其对分子构型的影响。

4.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同时,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

5. 拓展延伸:通过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实际应用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应用中更好地利用所学知识。

例如,讨论有机分子中碳原子的成键方式和空间构型对有机物性质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知识合成新型材料等。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 合理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注重实验探究和实际应用案例的结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3. 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认识和实践能力。

湘教版八年级上地理课程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案

湘教版八年级上地理课程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案

教案:中国的气候【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对应教材P32-P45。

主要包含“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多特殊天气”、“多气象灾害”等内容。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分析其形成原因。

2.掌握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熟悉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形成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三、核心素养1.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能够运用资料说明中国气温和降水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教材分析】本节课以气温和降水两个组成气候的基本要素为线索,重点介绍了其分布的特点与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气候特点进行了概况总结。

教材内容包括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年降水量分布图等图表,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气候特征。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情境导入:播放视频或展示图片,介绍候鸟老人从东北飞往海南过冬的现象,引出气候对动植物迁徙的影响。

二、讲授新课第一部分:气温的分布和温度带1.展示中国1月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不同地区的气温差异及其原因。

2.讲解温度带的概念及其分布,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水果种植区域),让学生理解温度带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降水的分布特点1.展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逐月分配图,引导学生分析降水的空间和时间分布特点。

2.讨论降水对农业生产、河流水量以及生态系统的影响,强调降水不均匀性带来的挑战。

三、巩固练习1.设计填空题和选择题,检测学生对气温和降水分布特点的理解情况。

例如:2.我国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相比之下,冬春季雨水要少些。

3.我国是世界上气候类型最多的国家之一,自南而北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四、归纳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2.2氧气的性质公开课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2.2氧气的性质公开课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2.2氧气的性质公开课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公开课选取了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氧气的性质”作为主要内容。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有: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氧气在生产、生活和科学实验中的应用。通过对氧气性质的学习,使学生们能够理解氧气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结合学生的反馈和评价,教师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氧气在自然界和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鱼离不开水、钢铁生锈等,引导学生关注氧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2.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如氧气的助燃性实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讲解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以及如何进行安全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安全意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小组,分配任务,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发现氧气的性质。
2.引导学生运用问题驱动的方法,思考氧气的性质与生活实例之间的关系。
3.组织小组间的交流和讨论,让学生相互借鉴、相互学习,促进他们的共同进步。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密度等;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如支持燃烧、供给呼吸等。
2.能够运用氧气性质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铁生锈、食物腐败等。
3.学会使用氧气瓶等实验仪器,掌握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以及如何进行安全操作。
4.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氧气的性质,并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验证。
3.提问:“你们对氧气有什么了解?”“氧气有哪些性质?”让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第二章 第二节 氯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

《第二章 第二节 氯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

《氯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如与金属、非金属的反应),理解次氯酸的性质和用途。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安全认识,认识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塞位,培养环保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氯气的化学性质实验探究。

2. 教学难点:次氯酸的强氧化性理解与应用。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械:试管、橡皮管、镊子、氢氧化钠溶液、蒸馏水、氯气发生装置。

2. 试剂:氯气、金属(如钠、镁、铝等)、金属化合物(如氯化银等)、酚酞溶液、石蕊试纸。

3.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1. 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含有氯元素的物质图片,如漂白粉、自来水、加碘盐等,引出氯及其化合物在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 引导学生回顾已经学过的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二)新课教学1. 氯气的性质(1)演示氯气与金属、非金属以及水反应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相关问题。

(2)通过PPT展示氯气的化学性质,如强氧化性、能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等,并讲解相关化学方程式。

2. 氯离子的检验(1)通过PPT展示含有氯离子的物质,如食盐、自来水、游泳池消毒剂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检验。

(2)演示氯离子检验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诠释原因。

3. 氯气的用途通过PPT展示氯气的用途,如自来水消毒、化工生产等,引导学生了解氯气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室互动1. 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中含有氯元素?2. 讨论:如何根据氯气的性质推测氯气的用途?3. 思考:实验室如何制备氯气?有哪些注意事项?(四)小结与作业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氯气的性质、用途以及检验方法。

2. 安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思考如何改进实验室制备氯气的实验操作。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第3册教学设计 第二章 第二节 第1课时 烯烃.doc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第3册教学设计 第二章 第二节 第1课时 烯烃.doc

《烯烃》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本节内容是选择性必修3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烯烃属于不饱和烃。

本节课的内容是上一节烃类知识的进一步深化,本节课重点介绍不饱和烃的性质。

初步认识“结构与性质”的关系,通过介绍烯烃的官能团的结构与性质,分析掌握烯烃的化学性质。

本节以乙烯结构为例,通过介绍乙烯的结构与性质,让学生了解“碳碳双键”的特点。

双键的特殊性反映出物质的结构、性质不同,共轭二烯类烃物质更具有其特殊性。

通过介绍共轭二烯类烃物质的特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有机物双键的特征性质。

1.内容要求认识烯烃的组成和结构特点、性质、应用。

2.学业要求(1)从微观角度认识烯烃物质的结构特点(π键与σ键),原子共平面;(2)能认识、掌握加成反应、加聚反应,共轭二烯烃的成环反应;(3)能结合分子结构特点,运用类比迁移的方法分析和推断其烯烃的化学性质,并根据有关信息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的功能价值(素养功能):能结合烯烃类物质的官能团及化学键极性特点分析和推断烯烃类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

人教版新教材在旧教材的基础上再正文中增加了乙烯的结构特点(π键与σ键)的内容。

旧教材上此部分只作为“学科视野”。

旧教材是以乙烯为代表进行“C=C”性质的介绍,新教材则增加了丙烯、丁烯等烯烃结构(球棍模型),关于烯烃加成反应则增加了丙烯。

新教材内容的改变带来的教学启示:教学时不能仅停留于认识乙烯的结构和性质,以及辨识“C=C”的层面,只要求学生掌握乙烯的化学性质等碎片化知识;而应结合“从单个“C=C”到共轭二烯烃(C=C),充分发挥结构化知识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为“炔烃”的学习和完成本章最后的“整理与提升”奠定基础。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有知识、能力等:学生在《必修2》已经学习了烯烃的典型代表物乙烯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初步了解了烯烃物质的特点。

但学生的类比迁移能力还有待加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形 极性
V形 极性
分子极性
极性
创新提高
ABn型分子 ABn型分子n值与分子构型和极性的关系 型分子n
分 子 极 性 的 判 断
分子
n值 值 1
分子类型 AB
空间构型
极性
代表物
直线形 直线形
极性 非极性 极性
HCl CO2 H2O BF3 NH3 CH4
2
AB2
V形
ABn 3 AB3
平面三角形 非极性 三角锥形 极性
创新提高 分 子 极 性 的 判 断
有个同学在研究CO2、BF3、CCl4、NH3、H2S等ABn型分子的极 性时发现,CO2、BF3、CCl4是非极性分子,NH3、H2S是极性分 子,由此他猜测ABn型分子是非极性分子的经验规律,你认 为合理的是: A.所有原子都在同一平面内 B.分子中不含氢原子 C C.在ABn中A原子没有孤对电子 D.分子内A原子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
4
AB4
正四面体 非极性
化学人教版选修3第二 章第二节《分子的立体 结构》优秀教学课件
分子的立体结构
回顾: 回顾
VSEPR模型 模型 杂化轨道理论 配合物理论
习题1、 习题 、写出下列分子中心原子的杂 化轨道的类型、分子的立体结构、 化轨道的类型、分子的立体结构、路 易斯结构式。 易斯结构式。 CO2、BF3、CH4、CIO2 习题2、指出 习题 、指出[Ag(NH3)2]OH的中 ( 的中 心原子(离子)、配体、配位原子、 )、配体 心原子(离子)、配体、配位原子、 配位数、及其电离离子方程式。 配位数、及其电离离子方程式。
范 德 华 力 及 其 对 物 质 性 质 的 影 响
阅读与思考
1.气体在加压或降温时为什么会变成液体或固体? 1.气体在加压或降温时为什么会变成液体或固体? 气体在加压或降温时为什么会变成液体或固体 分子间存在作用力 2.观察表中数据,分析HI、HBr、HCl范德华力递变 2.观察表中数据,分析HI、HBr、HCl范德华力递变 观察表中数据 HI 的可能原因 范德华力与相对分子质量有关,结构相似的分子, 范德华力与相对分子质量有关,结构相似的分子, 相对分子质量越大, 相对分子质量越大,范德华力越大 Ar比CO范德华力还小的说明什么问题 范德华力还小的说明什么问题? 3. Ar比CO范德华力还小的说明什么问题? Ar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但Ar为非极性分子,说 的相对分子质量大, 为非极性分子, 的相对分子质量大 为非极性分子 明范德华力还与分子极性有关。 明范德华力还与分子极性有关。 4.你怎样解释卤素单质的熔沸点递变顺序? 你怎样解释卤素单质的熔沸点递变顺序? 你怎样解释卤素单质的熔沸点递变顺序 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 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其分子间作用力随分子量 的增大而增大。 的增大而增大。
巩固练习
5.练习:完成下表:
CS2 H2S HClO HCHO
分子
自 我 提 高
电子式
:S ::C::S : H : S :H
‥ ‥ H︰O︰Cl︰ Cl︰ ‥ ‥ H-O-Cl
: : H : C :H O = H-C-H
平面三角形
O: :
:
:
: :
结构式
S=C=S
H-S-H
空间结构
直线形 非极性
【理论探究2】正负电中心确定 理论探究 】
δ- δ-
分 子 极 性 的 判 断
δ-
δ+
δ+ H2O
δ+
δ-
δ+ δδ+ CO2 CH4
±
分子中一个H原子被 原子被Cl原子取代 若CH4 分子中一个 原子被 原子取代 呢?
+ -
【理论探究3】根据空间结构判断 理论探究 】
判断下列分子的极性,并交流你的判断依据:见书 判断下列分子的极性,并交流你的判断依据:
分子极性成因探究
每个分子中正、负电荷总量相等, 每个分子中正、负电荷总量相等,整个分 极 性 子是电中性的。但对每一种电荷量来说, 子是电中性的。但对每一种电荷量来说, 分 都可设想一个集中点,称“电荷中心”。 都可设想一个集中点, 电荷中心” 子 与 ± + 非极性分子: 非 非极性分子: 分子中正电荷中心和负电荷中心重合的分子 极 性 极性分子: 极性分子: 分 子 + - 分子中正电荷中心和负电荷中心不重合的分子
分 子 极 性 的 判 断
P4
C60
CH3OH
HCHO
C2H2
NH3
【理论探究4】根据分子式判断 理论探究 】 分 子 极 性 的 判 断
完成P47[思考与交流],判断下列分子的极性,并交 流你的判断依据: 双原子分子的极性: 双原子分子的极性:
分子 分子的极性 H2
非极性
O2
非极性
Cl2
非极性
HCl
极性
CO
极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单质分子的极性: 单质分子的极性:
分子 分子的极性 P4
非极性
C60
非极性
【理论探究4】根据分子式判断 理论探究 】
多原子分子的极性: 多原子分子的极性:
分 子 极 性 的 判 断
分子 空间结构 分子的极性
CO2
直 线形 非极性
BF3
正三角形 非极性
CH4
正四面体 非极性
分子 空间结构 分子的极性
是主族元素, 若A是主族元素,这条规律还可以怎样表述? 是主族元素 这条规律还可以怎样表述? 中心原子A的最外层电子全部成键 中心原子 的最外层电子全部成键 试判断SO2、PCI3 、SiCl4 分子的极性 试判断
分析n与分子构型和极性的关系,并用 分析 与分子构型和极性的关系,并用VSEPR模型解释 与分子构型和极性的关系 模型解释
范 小结 德 华 范德华力 力 使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 使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 及 广泛存在于分子之间; (1)广泛存在于分子之间; 其 只有分子充分接近时才能体现; 对 (2)只有分子充分接近时才能体现; 范德华力作用很弱,约比化学键能小1 数量级; 物 (3)范德华力作用很弱,约比化学键能小1-2数量级;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其熔点、沸点、 质 (4)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其熔点、沸点、溶解度等物理 性质与范德华力大小相关。 性 性质与范德华力大小相关。 影响范德华力的因素: 质 影响范德华力的因素: 的 相对分子质量、分子的极性等 相对分子质量、 影 响
基础练习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A.含有极性键的分子是极性分子 含有极性键的分子是极性分子 含有极性键的分子是 B.分子中一定含有共价键 分子中一定含有共价键 C.只含有非极性键的分子一定是非极性分子 只含有非极性键的分子一定是非极性分子 只含有 D.非极性分子中一定含有非极性键 非极性分子中一定含有非极性键 2.下列各组分子中, 2.下列各组分子中,都属于含极性键的非极性 下列各组分子中 分子是( 分子是( ) B A、CO2 H2S B、 B、C2H4 CH4 C、Cl2 C2H4 D 、NH3 HCl
H2O
V形 形 极性
NH3
三角锥形 极性
HCN 直线形
极性
CH3Cl
四面体 极性
学会总结
自我总结: 自我总结:
以极性键形成的异核双原子分子, 分 ①以极性键形成的异核双原子分子,都是 极性 分子。 分子。 子 ②只含非极性键的分子,一定是 非极性 分子 只含非极性键的分子, 分子. 极 ③以极性键结合成的多原子分子,可能是 以极性键结合成的多原子分子, , 极性分子 性 也可能是 非极性分子 。若电荷分布均匀对称,则 若电荷分布均匀对称, 的 为 非极性 分子,如 分子, 若电荷分布不对称, ; 若电荷分布不对称, 判 则为 极性 分子,如 分子, 。 断 ④分子的极性是由分子中化学键的极性的 向量 和。
自 我 提 高
巩固练习
3. 下列物质中,既含有极性共价键,又含有非极 下列物质中,既含有极性共价键, D 性共价键的是 A、CCl4 B、CO2 C、NH4Cl D、 D、C2H4
自 我 提 高
4.常温条件下三氯化氮(NCl3)是一种淡黄色液 4.常温条件下三氯化氮 常温条件下三氯化氮( 以下关于NCl 体,以下关于NCl3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C A.分子中N-Cl键是非极性键 A.分子中 Cl键是非极性键 分子中N B.分子中不存在孤对电子 B.分子中不存在孤对电子 C.三氯化氮分子结构呈三角锥形 C.三氯化氮分子结构呈三角锥形 D. 三氯化氮分子是非极性分子
共价键: 共价键: 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 成的相互作用。 成的相互作用。
键 的 极 性
电负性: 电负性: 用来描述不同元素的原子对 键合电子吸引力的大小。 键合电子吸引力的大小。 写出CI 写出 2、N2、HCI、的电子式。 、的电子式。
【理论探究1】分子极性成因探究 理论探究 】
在共价键中,若成键的两个原子间共用电 极 非极性键。 非极性键 性 子对不偏移,称为非极性键。 若两原子间共用电子对发生偏移,称为极 极 分 性键 子 性键。 与 非 极 性 分 Cl2 HCl 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