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抗心律失常药
第22章 抗心律失常药
3/23/2020
17
二、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
I类 钠通道阻滞药
IA类:适度阻滞钠通道—奎尼丁
IB类:轻度阻滞钠通道—利多卡因
IC类:明显阻滞钠通道—氟卡尼
Ⅱ类 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普萘洛尔
Ⅲ类 选择性延长复极过程的药 胺碘酮
Ⅳ类 钙拮抗药
维拉帕米
3/23/2020
18
第四节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
3/23/2020
29
IC类药物
明显抑制钠通道,减慢0相除极速率及传导速 度,降低自律性。
对复极过程无明显影响
3/23/2020
30
普罗帕酮(心律平)
降低自律性,减慢传导速度,延长APD及ERP,且减 慢传导的程度超过延长ERP,易于引起折返冲动。
有受体阻断作用 轻度负性肌力作用 对室性及室上性心律失常均有较好的疗效,但易致
2
3
3/23/2020
早后除极与触发活动
11
t(11s)
mV
4
3/23/2020
滞后除极
4
触发活动 12
t(s12)
3/23/2020
13
二、冲动传导障碍
1.单纯性传导障碍 传导减慢、传导阻滞、 单向传导阻滞
2.折返激动 冲动经环形通路返回其 起源的部位,而反复运 行的现象。
3/23/2020
3/23/2020
41
快速性心律失常的药物选用
抗心律失常药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可引起新的心律失常或加重原有的心律失常 机理: APD及复极延长,易引起早后除极的触发活动, 传导速度的改变可引起折返 临床意义: 慎用抗心律失常药,尤其是Ⅰ类及Ⅲ类
3/23/2020
22章抗心律失常药
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作用
(二)减少后除极与触发活动: 减少后除极与触发活动:
减少细胞内Ca2+量,或抑制钠通 减少细胞内 道,可减少DAD ; 可减少 缩短APD的药物则可以减少 的药物则可以减少EAD。 缩短 的药物则可以减少
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作用
停止折返激动 : 1、增强膜反应性:加快传导速 、增强膜反应性: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
Ⅰ类药物
(一)ⅠB类: 利多卡因 lidocaine Ⅰ 类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 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偶见窦性 过缓、房室阻滞等心脏毒性。 过缓、房室阻滞等心脏毒性。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
Ⅰ类药物
(一)ⅠB类: 苯妥英钠 phenytoin sodium Ⅰ 类
(3)促使邻近细胞不均一的ERP趋向均一 3 不均一的ERP ERP趋向均一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
(一)Ⅰ类——钠通道阻滞药 钠通道阻滞药
1.ⅠA类 适度阻滞钠通道,减慢传导、 类 适度阻滞钠通道,减慢传导、 延 长 复 极 ( 抑 钾 外 流 ) : quinidine 、 procainamide等。 2.ⅠB类 轻度阻滞钠通道,传导略慢或 类 轻度阻滞钠通道, 不变、缩短复极: lidocaine等。 不变、缩短复极: 等 3.ⅠC类 明显阻滞钠通道,明显减慢传 类 明显阻滞钠通道, 复极影响小: 导 、 复极影响小 : flecainide, propafenone等。 等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
Ⅰ类药物
(一)ⅠA类: 普鲁卡因胺 procainamide Ⅰ 类
与奎尼丁相似而较弱, 不阻断α受体 受体。 与奎尼丁相似而较弱 , 不阻断 受体 。 生物利用度80%。 生物利用度 。 适应证与奎尼丁相同 与奎尼丁相同, 适应证 与奎尼丁相同 , 常用于室性早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搏、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20-40%的病人可出现红斑性狼疮样综 的病人可出现红斑性狼疮样综 的病人可出现 与肝中乙酰化反应的快慢有关) 合征(与肝中乙酰化反应的快慢有关)。
药理学 22抗心律失常药
45
用途利多卡因
各种室性心律失常(重)
# 急性心肌梗死、外科手术、麻醉等引起的 室性早搏、 室性心动过速及室颤。
# 洋地黄中毒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
46
苯妥英(Phenytoin )
为抗癫痫药, 50年代起用于治疗心律失常。
47
作 用 和 用 途苯妥英
相似于利多卡因,也作用于希-浦系统。
1 可降低浦肯野纤维自律性; 2 抑制洋地黄中毒所致的晚后除极及触发活动,能 与洋地黄竞争Na+ ,K+-ATP酶,用于强心苷中毒所 致快速性心律失常;降地高辛浓度。
39
相互作用 奎尼丁
1 与地高辛合用 2 与口服抗凝药合用 3与药酶诱导药合用 抑其排泄
40
普鲁卡因胺(Procainamide)
作用
1 属广谱抗心律失常药,作用与奎尼丁相似但较弱。 2 无 奎尼丁的 抗 α- 受体 及 抗 M-胆碱 作用。 3 不良反应较奎尼丁少,久用致红斑狼疮综合征,停药后 可恢复,必要时用皮质激素治疗以消除症状。高浓度
52
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作用
主要通过阻断β
-受体而对心脏发挥影响。
高浓度时尚有膜稳定作用。
53
普萘洛尔(Propranolol)
作用:
1 抑制窦房结自律性,在运动及情绪激动时 尤为明显。 2 能降低儿茶酚胺所致的晚后除极及触发活动。 3 高浓度时有膜稳定,明显减慢房室结传导、延 长ERP。
2 防止后除极和触发活动。 3 改变膜反应性而改变传导* 1)增强膜反应性加快传导,以取消单向传导 阻滞,终止折返激动。
2)降低膜反应性减慢传导,变单向阻滞为双 20 向阻滞而终止折返激动。
降低自律性:
(空白底)第二十二章抗心律失常药课件
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
如胺碘酮、索他洛尔等,具有更少的 副作用和更广泛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离子通道拮抗剂
通过抑制或激活离子通道来治疗心律 失常,如钙通道拮抗剂和钾通道拮抗 剂。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研发趋势
随着对心律失常机制的深入了解,未 来将会有更多针对特定机制的抗心律 失常药物问世。
抗心律失常药的未来展望
胺碘酮的不良反应包括心动过缓、心脏停搏、 传导阻滞等心脏方面的不良反应,以及甲状 腺功能异常、肺纤维化等。长期使用还可能 导致角膜褐色微粒沉着,影响美观。
溴苄胺的用药注意事项与不良反应
用药注意事项
溴苄胺主要用于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和心绞痛 ,特别是对于伴有快速型室性心律失常的病 例。使用时应根据病情调整剂量,注意观察 血压和心电变化。
不良反应
溴苄胺的不良反应较少见,主要包括恶心、 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以及皮肤过敏反 应。少数情况下可能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
等心血管方面的不良反应。
普罗帕酮的用药注意事项与不良反应
用药注意事项
普罗帕酮主要用于治疗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如房颤、房扑和室速等。使用时应确保 剂量适当,注意观察心率和血压的变化。
抗心律失常药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抗心律失常药概述 •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 • 抗心律失常药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 抗心律失常药的用药注意事项与不良反应 • 抗心律失常药的研发进展与未来展望
01 引言
CHAPTER
课程背景
抗心律失常药物是治疗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随着医学的进步,抗心律失常药物的 研究和开发也在不断深入。
VS
不良反应
利多卡因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嗜睡、头晕 、肌肉震颤、心悸等,有时会出现血药浓 度过高的情况,表现为兴奋、惊厥、肌强 直、心动过缓甚至心脏停搏等。
第二十二章抗心律失常药
第二十二章抗心律失常药第二十二章抗心律正常药第一节心脏的电生理学基础一、心肌细胞的分类心肌细胞按生理功用分为两类:一类为任务细胞,包括心房肌及心室肌,胞浆内含有少量肌原纤维,因此具有收缩功用,主要起机械收缩作用。
除此以外,还具有兴奋性、传导性而无自律性。
另一类为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包括散布在窦房结、房间束与结间束、房室接壤、房室束和普肯耶纤维中的一些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胞浆中没有或很少有肌原纤维,因此无收缩功用,主要具有自律性,有自动发生节律的才干,同时具有兴奋性、传导性。
无论任务细胞还是自律细胞,其电生理特性都与细胞上的离子通道活动有关,跨膜离子流决议静息膜电位和举措电位的构成。
依据心肌电生理特性,心肌细胞又可分为快反响细胞和慢反响细胞。
快反响细胞快反响细胞包括心房肌细胞、心室肌细胞和希-普细胞。
其举措电位0相除极由钠电流介导,速度快、振幅大。
快反响细胞的整个APD中有多种外向电流和外向电流参与。
慢反响细胞慢反响细胞包括窦房结和房室结细胞,其举措电位0相除极由L-型钙电流介导,速度慢、振幅小。
慢反响细胞无I k1控制静息膜电位,静息膜电位不动摇、易除极,因此自律性高。
有关两类细胞电生理特性的比拟见表1。
表1 快反响细胞和慢反响细胞电生理特性的比拟参数快反响细胞慢反响细胞静息电位-80~-95mV -40~-65mV0期去极化电流I Na I Ca0期除极最大速率200~700V/s 1~15V/s超射+20~+40mV -5~+20mV阈电位-60~-75mV -40~-60mV传导速度0.5~4.0m/s 0.02~0.05m/s兴奋性恢复时间3期复极后3期复极后10~50ms 100ms以上4期除极电流I f I k, I Ca, I f二、静息电位的构成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RP〕是指安静形状下肌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普通是外正内负。
应用微电极测量膜电位的实验,细胞外的电极是接地的,因此RP是指膜内相关于零的电位值。
第二十二章 抗心律失常药
2、快、慢反应电活动
根据0 相除极速度、幅度和传导速度,分为: 快反应电活动(起搏电流、Na+电流)——心 脏工作肌、传导系统细胞 慢反应电活动(Ca2+电流)——窦房结、房 室结细胞
心脏缺血缺氧、膜电位减小,快反应细胞可 表现慢反应电活动
3、膜反应性——膜对离子的通透性
指膜电位水平与0相除极速度和幅度的关系,反映传 导速度 膜电位与传导速度的关系
第二节 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电
生理作用及药物分类
一、降低自律性
1、增加最大舒张电位
2、减慢4相自动除极速率 3、上移阈电位(阻Na+ 通道)
二、减少后除极和触发活动
1、减少早后除极(抑制Ca2+内流) 加速复极(缩短APD) 上移阈电位水平
2、减少迟后除极(抑制Ca2+、Na+内流)
三、改变膜反应性(传导)
ERP与APD的关系
(1)二者同向关系,ERP在APD内, 若APD延长 ERP延长(绝对延长) (2)ERP相对延长 即 ERP / APD ( ERP/APD ) (利多卡因)
二、心律失常发生的电生理学机制
1、冲动形成障碍
(1)自律性异常( ) 原因:①窦房结功能降低或潜在起搏 自律性增高 ② 非自律细胞(膜电位减小至 - 60mv以下)出现自律性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心衰,
心源性休克 —— 禁用
老年人、肾功能不良—— 慎用
腺苷(Adenosine)
作用:激活腺苷受体
1、激活K+通道(ATP) K+外流 膜超极化 自律性
2、抑制Ca2+内流
延长AV结的ERP,减慢传导
抑制交感神经的兴奋性
第二十二章 抗心律失常药
临床应用
• 广谱
• 最重要的转律药
• 转律前:+强心苷减慢心室频率
• 转律后:维持窦性节律
不良反应
1.金鸡纳反应 • 胃肠道: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食欲不振 • 中枢神经系统:耳鸣、听力丧失、视觉障碍、
晕厥及谵妄
2.过敏反应:血管神经性水肿、血小板减少等 3.心血管毒性:低血压、室内传导阻滞 4.奎尼丁晕厥:iv异丙肾上腺素、乳酸钠 血K+
(一)降低自律性 1.抑制快反应Cell 4相Na+内流 抑制慢反应Cell 4相Ca2+内流 2.促进K+外流增加最大舒张电位
3.延长APD
(二)减少后除极与触发活动 1.减少早后除极 钙拮抗药 钙拮抗药
2.减少迟后除极
减少细胞内钙的蓄积
抑制一过性钠内流
钠通道阻滞药
(三)改变膜反应性而改变传导性
普鲁卡因胺(procainamide) 药理作用特点:
• 对心肌的直接作用<奎尼丁 • 无明显抗担碱和阻断α受体作用 • 室性心律失常>奎尼丁
ⅠB类药——轻度阻滞钠通道药
• 轻度阻滞钠通道 • 轻度降低0相Vmax • 抑制4相Na+内流 • 促K+外流,缩短复极过程,以缩短APD更 显著 降低自律性
苯妥英钠
(三)ⅠC类药物——重度阻滞钠通道 • 明显阻滞钠通道 • 显著降低0相Vmax 减慢传导速度明显 • 对复极过程影响很少
普罗帕酮(propafenone,心律平)
•明显降低自律性,减慢传导>奎尼丁
•延长APD、ERP<奎尼丁
•阻断β受体
不良反应
•胃肠道症状,
•引起折返:减慢传导>延长ERP
第22章-抗心律失常药PPT课件
一、冲动起源失常
1、窦性心律失常
正常心律:成人 60~100次/min; 婴儿 130~150次/min
过慢、过快、不规则即为心律失常
2021
24
2、异位心律失常
期前收缩 150次/min,房性、房室结性、室性
阵发性心动过速 突发、突停,可持续数秒~数日,
160~220次/min 室上性多无器质性心 脏病,预后好,室性多见器质性心 脏病,预后差。
2021
26
一、冲动传导失常
房室传导阻滞 传导时间延长,Ⅲ度阻滞则冲动不
能通过
束支传导阻滞 心室内阻滞,有左右束支之分
2021
27
心律失常发生机制(二)
1.折返 (reentry)
指一次冲动下传后,又可顺着一 环形通路折回再次兴奋原已兴奋过 的心肌。
2021
28
2021
29
⑴解剖性折返
三个决定因素: ①存在解剖学环路; ②环路中各部位不应期不一致; ③环路中有传导性下降的部位。
2021
4
第一节 心脏的电生理学基础
膜电位
静息膜电位 动作电位:
分5个时相
2021
15
瞬时外向钾电流
延迟整流钾电流
内向整流钾电流 Na+_起Ca搏2+电交流换
2021
16
快反应细胞
心房肌、心室肌、希-普 细胞。其动作电位0相除极由钠 电流介导,速度快、振幅大。
快反应细胞的整个动作电 位时程(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 APD)中有多种内向电流和外向电 流参与。
Ⅳ类 钙通道阻滞药 :
2021
40
第四节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
一、Ⅰ类 钠通道阻滞药 (一)Ia类 复活时间常数1~lOs, 适度阻滞钠通道,延长APD与ERP, 以延长ERP更为显著。
人卫版药理学第8版 22 抗心律失常药
1 2
0mV
0
100ms
3
-85mV
Na+ Ca2+
Outside Membrance intside
K+,ClChannel currents
4 Na+ Na+
K+
Ca2+
Pump Exchanger
二、心肌细胞按AP特征分类
快反应细胞:
工作肌细胞
快反应电活动: 膜电位 大,0相Na+内流,AP幅度
一、 心肌细胞膜电位及离子转运
1. 工作肌细胞
0相 Na+快速内流
1相 K+短暂外流 2相 K+外流,Ca2+、Na+内流
APD
3相 K+快速外流
4相 静息期
2.普肯野细胞:
0-3相 同工作肌细胞, 4 相 Na+内流自动除极化→自律性
3.窦房结、房室结:
0相: Ca2+ 内流 3相: K+外流 4相: Ca2+缓慢内流→自律性
当这个通道介导电流通过细胞膜的能力受到抑制或妥协让 步时,不论是由于药物的作用还是某些家族的基因突变引 发,都会导致潜在的致命疾病——QT间期延长综合症。
若干临床上成功的上市药物有抑制hERG的趋势,导致其在 使用过程中也伴随着猝死的药物不良反应风险。
在药物研发过程中要尽量避免药物对抗靶标的hERG抑制。
后除极
1.自律性↑ 机制:
(1)4相自动除极速率↑: 如交感兴奋 (2)最大舒张电位变小(上移) (3)阈电位变大(下移)
某些病理情况如 心肌缺血缺O2、低血钾、 强心苷中毒: 心肌膜电位↓,当绝对值≤60mv 时, Na+ 快通道失活→快反应电位变为 慢反应 电位→异常自律性。
(整理)第二十二章抗心律失常药
第二十二章抗心律失常药一、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对强心苷类药物中毒所致的心律失常最好选用:A、奎尼丁B、普鲁卡因胺C、苯妥英钠D、胺碘酮E、妥卡尼标准答案:C2、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最好选用:A、维拉帕米B、利多卡因C、苯妥英钠D、美西律E、妥卡尼标准答案:A3、急型心肌梗死所致的室速或是室颤最好选用:A、苯妥英钠B、利多卡因C、普罗帕酮D、普萘洛尔E、奎尼丁标准答案:B4、早期用于心机梗死患者可防止室颤发生的药物:A、利多卡因B、普萘洛尔C、维拉帕米D、苯妥英钠E、奎尼丁标准答案:A5、可引起金鸡纳反应的抗心律失常药:A、丙吡胺B、普鲁卡因胺C、妥卡尼D、奎尼丁E、氟卡尼标准答案:D6、可轻度抑制0相钠内流,促进复极过程及4相K+外流,相对延长有效不应期,改善传导,而消除单向阻滞和折返的抗心律失常药:A、利多卡因B、普罗帕酮、C、普萘洛尔D、胺碘酮E、维拉帕米标准答案:A7、能阻断α受体而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并能减弱心肌收缩力的抗心律失常药:A、普鲁卡因胺B、丙吡胺C、奎尼丁D、普罗帕酮E、普萘洛尔标准答案:C8、胺碘酮不具有哪项作用:A、阻滞4相Na+内流,而降低浦氏纤维的自律新性B、抑制0相Na+内流,减慢传导C、阻滞Na+内流和K+外流,延长心房肌、房室结、心室肌及浦氏纤维的APD和ERP,消除折返激动D、抑制Ca2+内流,降低窦房结、房室结的自律性E、阻滞Na+内流,促进K+外流,相对延长所有心肌组织的ERP标准答案:E9、关于普罗帕酮叙述错误的是:A、重度阻滞4相Na+内流,降低自律性B、延长APD和ERP,消除折返C、阻滞钠通道,减慢传导D、阻断β受体,减慢心率,抑制心肌收缩力,扩张外周血管E、有轻度普鲁卡因样局麻作用标准答案:D10、普萘洛尔不具有的作用A、阻断心脏β受体,降低窦房结,房室结的自律性B、大剂量或高浓度是可抑制窦房结及浦氏纤维的传导C、治疗量时可促进K+外流,缩短APD和ERP,相对延长ERPD、治疗量时可产生膜稳定作用,延长APD和ERPE、高浓度或大剂量时可、产生膜稳定作用,而延长APD和ERP标准答案:D11、禁用于慢性阻塞性支气管病患者的抗心律失常药物:A、胺碘酮C、普鲁卡因胺D、利多卡因E、苯妥英钠标准答案:B12、易引起药热,粒细胞减少和红斑狼疮综合症等过敏反应的抗心律失常药物:A、普鲁卡因胺B、维拉帕米C、利多卡因D、普罗帕酮E、普萘洛尔标准答案:A13、室性早搏可首选:A、普萘洛尔B、胺碘酮C、维拉帕米D、利多卡因E、苯妥英钠标准答案:D14、利多卡因对下列哪种抗心律失常无效:A、室颤B、失性早搏C、室上性心动过速D、心肌梗死所致的室性早搏E、强心苷中毒所致的室性早搏标准答案:C15、下列抗心律失常药不良反应中,哪一项叙述是错误的;A、丙吡胺可致口干,便秘及尿潴留B、普鲁卡因胺可引起药热,粒细胞减少C、利多卡因可引起红斑狼疮综合症D、普罗帕酮可减弱心肌收缩力,诱导急性左心衰竭,或心源性休克E、胺碘酮可引起间质新肺炎,肺泡纤维化标准答案:C二、思考题1简述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
21第22章抗心律失常药
快反应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离子流基础
P208~210
静息电位和最大舒张电位(自律细胞)
动作电位(AP):据周期内的不同特点,可
将其分为下列5个时相。 0相(去极化期) 1、2、3相(复极期)
4相(静息期)
静息电位和最大舒张电位
心肌细胞由于膜内外各种离子的分布浓度差
异,形成膜内较膜外负约90mV的极化状态, 这一电位差称静息电位,在自律细胞称最大 舒张电位。
早后去极和迟后去极
3.2 冲动的传导异常P210-212
传导阻滞:
原因包括:
①膜反应性降低;②膜已部分去 极,膜电位上移,0相去极减慢; ③快反应细 胞产生慢反应电活动。 折返激动: 原因包括: ①单相传导阻滞;②房室旁路的 形成。
单相传导阻滞
房室旁路的形成
4 抗快速型心律失常药1作用机制P212-213
心肌细胞兴奋性的变化P208-210
心肌细胞在一次兴奋后的不同时期内,其兴奋性随之发生一 系列变化,据此可分为下列4个时相。 ①绝对不应期:强刺激不能引起细胞膜去极化(V:>55mV)。 ②局部反应期:强刺激可引起细胞膜去极化,但不产生AP (V:-60mV~-55mV)。 ③相对不应期:阈上刺激可引起细胞膜去极化并产生AP (V:-80mV- -60mV)。 ④超常期:阈下刺激即可引起细胞膜去极化并产生AP(V: 〈-80mV)。 以上绝对不应期和局部反应期合称有效不应期。此期内 强刺激也不产生AP,故当冲动在此时传入,即会消失于此处, 引起传导障碍。
2 心脏电生理特点P208-210
由于心律失常的种类繁多、发病机制不一,临床上应用的抗 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机制又不同,产生的效应也不一,故只 适于治疗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否则不但不会产生治疗作用, 且会加重心律失常或产生新的甚至不可预知的心律失常及其 他毒副作用。因此,首先必须了解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及 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 2.1 心肌的跨膜电位及其离子流基础 2.2 快反应与慢反应电活动 2.3 心肌细胞的自律性 2.4 兴奋性和不应期 2.5 膜反应性和冲动的传导
第二十二节抗心律失常药课件
Ⅱ类
β受体拮抗剂,如普萘洛尔、 阿替洛尔等。
Ⅲ类
钾通道阻滞剂,如胺碘酮、索 他洛尔等。
Ⅳ类
钙通道拮抗剂,如维拉帕米、 地尔硫䓬等。
抗心律失常药的作用机制
钠通道阻滞剂
通过抑制钠离子内流, 减缓心肌细胞传导速度
,降低自律性。
β受体拮抗剂
通过抑制肾上腺素能受 体,降低心肌细胞的兴
奋性。
钾通道阻滞剂
通过抑制钾离子外流, 延长心肌细胞的动作电
位时程和不应期。
钙通道拮抗剂
通过抑制钙离子内流, 降低心肌细胞的兴奋性
和传导性。
抗心律失常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
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 常,如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 失常等。
禁忌症
对药物过敏者、严重心动过缓、 传导阻滞、重度心力衰竭等患者 禁用或慎用。
02
CATALOGUE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介绍
从小剂量开始
长期用药与定期复查
初次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应从小剂量 开始,逐渐增加剂量,以避免不良反应的 发生。
长期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应定期进行 心电图等复查,监测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 应。
注意事项
关注不良反应 避免诱发因素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特殊人群用药
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较多,如恶心、呕吐、头 晕、心悸等,应密切关注并及时处理。
症状改善程度
观察患者心悸、胸闷等症状的缓 解程度,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
复情况。
心电图改善情况
通过心电图检查,观察心律失常的 改善情况,如早搏次数的减少等。
生命体征监测
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 ,评估药物对生命体征的影响。
不良反应的监测与处理
第二十二章 抗心律失常药
第二十二章抗心律失常药第二十二章抗心律失常药[学习提纲]一、心脏的电生理学基础二、心律失常出现机制⑴折返(reentry):一次冲动下传后,又可顺着另一环行通路折回再次兴奋原已兴奋过的心肌。
⑵自律性增高:自律细胞在交感神经活性升高、低血钾、心肌细胞受机械jaw时,动作电位4二者斜率减少,自律性增高;非自律性心肌细胞在发炎高热条件下也可以出现异常自律性,出现心律失常。
⑶后除极(afterdepolarization):心肌细胞在一个动作电位后产生一个提前的除极化,包括早后除极和迟后除极,后除极的扩布即会触发心律失常。
⑷基因缺陷。
⑸离子靶假说。
三、抗炎心律失常药的基本促进作用机制:⑴减少自律性,可以通过减缓4二者自动除极速率、提升阈电位、增加最大舒张电位、延长apd等方式。
⑵防止后除极和触发活动。
⑶消除折返:①改变传导性②延长erp。
四、抗心律失常药分类及常用药(一)i类――钠通道阻滞药1.ia类药物:适当迟滞钠地下通道,减缓传导、缩短复极代表药:奎尼丁[药理作用]抑制钠、钙、钾通道。
降低自律性、延长不应期、减慢传导。
抗m-胆碱,抗α-受体作用。
[临床应用领域]房颤、房扑、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等。
[不良反应]“金鸡纳反应”;心动过缓及骤停;心动过速、室颤;房颤等患者或致心室率为过速。
2.ib类药物:轻度阻滞钠通道,略减慢传导或不变、加速复极代表药:利多卡因[药理作用]遏制na+内流,推动k+外流,对浦肯野纤维的选择性促进作用,减少自律性、相对缩短有效率不应期、减缓传导。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强心苷中毒所致的)。
[不良反应]小剂量引发中枢遏制、心动过缓、传导减缓,甚至发生完全性传导阻滞。
3.ic类药物:重度迟滞钠地下通道,显著减缓传导,对复极影响大代表药:普罗帕酮[药理作用]降低浦肯野纤维及心室肌的自律性,明显减慢传导速度,延长erp及apd。
轻度负性肌力作用。
[临床应用领域]室上性及室性早搏、心动过速以及房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脏传导系统】
• 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及 其分支。 • 功能 1)产生并传导冲动 2)维持心脏收缩的正常节律,使 心房肌和心室肌的收缩互相协调。
【动作电位】
•
定义:当心肌细胞受刺激 而兴奋时,发生除极(向上) ,膜电位升高,到达阈电位( 能引起兴奋的最小电位) 后 ,便产生动作电位。
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
一、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机制
(2)促进3相K+外流,增加最大舒张 电位。与阈电位距离增加。 (3)提高阈电位,与最大舒张电位距 离增加。如利多卡因
一、抗心律失常药物 的作用机制
2.有效不应期延长 ①绝对延长ERP:奎尼丁、 普鲁卡因胺和胺碘酮,减慢3相 K+外流,延长APD和ERP。 ②相对延长ERP——利多卡 因——超级难点!
普萘洛尔
普罗帕酮
有弱的β受体阻断作用
(3)ⅠC类普罗帕酮(心律平) 【药理作用】 能明显阻滞Na+通道,降低心 房、心室及浦肯野纤维0相去极 化速度和幅度,减慢传导。 延长APD和ERP,提高心肌细 胞阈电位,降低自律性。
(3)ⅠC类普罗帕酮(心律平) 【体内过程】代谢产物5-羟基普 罗帕酮有活性。肝肾双排。 【临床应用】 用于——室性或室上性心动过 速。
第二十二章
抗心律失常药
Antiarrhythmic Drugs
掌握:
教学基本要求
1.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
2.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3.各代表药物的药理作用及应用。 了解: 1.各类抗心律失常药基本电生理作用。 2.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机制。 难! 为何难?---心肌电生理(从不直
接考,但帮助理解记忆);
(三)Ⅲ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 胺碘酮:
(2)ⅠB类【苯妥英钠】 ①原为抗癫痫药【前后联系】大 发作首选药! ②降低浦氏纤维4相除级速率— —降低自律性; ③促进K+外流,缩短APD及ERP ,相对延长ERP;
(2)ⅠB类【苯妥英钠】
+ + ④与强心苷竞争Na ,K
- ATP 酶,抑制强心苷中毒所致的迟后 除极,是强心苷中毒引起的室性 心律失常首选药物之一。
(一)Ⅰ类钠通道阻滞药 (1)ⅠA类:奎尼丁【药理作 用】 4.其他 阻滞Ca2+内流——抑制心 肌收缩力。 阻断α受体(外周血管舒张 )和抗胆碱作用(减慢心房传导)
(一)Ⅰ类钠通道阻滞药 (1)ⅠA类:奎尼丁【药理作用小 结】奎尼丁—全心抑制剂,抑制: 自律性-抑制4相Na+通道 传导性-抑制0相Na+通道 兴奋性-延长ERP、APD(抑 制3相复极化时K+外流) 收缩性-阻滞Ca2+内流
(1)ⅠA类:普鲁卡因胺 【不良反应】 过敏反应常见 胃肠道反应(口服) 红斑狼疮样综合症(长期应用) CNS反应:幻觉、精神失常
(2)ⅠB类【主打药】利多卡因 原为局麻药。 选择性作用于浦肯野纤维,只 对室性心律失常有效。
(2)ⅠB类【主打药】利多卡因 【药理作用】 1.降低自律性——促进浦肯野 + + 纤维4相K 外流,减少Na 内流。
(2)ⅠB类【美西律】 电生理与利多卡因相似; 临床应用 •用于治疗室性心律失常。 •特别是对心梗后急性室性心率 失常有效。 •不良反应与剂量相关
(2)ⅠB类【美西律】
【不良反应】 • 胃肠道反应(早期) • 神经症状(长期):震颤、共济失 调、复视、精神失常。 【禁忌症】 Ⅱ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者、严重心动 过缓及病窦综合征者、癫痫慎用。
(2)ⅠB类【主打药】利多卡因
【临床应用】——各种室性心律 失常首选药 室性期前收缩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颤动 急性心肌梗死或强心苷引起的室性 心律失常——首选药。
(2)ⅠB类【利多卡因】 【不良反应】 主要:中枢神经系统反应— —头晕、嗜睡、激动不安、感觉 异常。 静注过快或剂量过大——心动过 缓、传导阻滞、低血压。 Ⅱ、Ⅲ度房室阻滞患者禁用。 眼球震颤是中毒的早期信号。
(2)ⅠB类【主打药】利多卡因 【药理作用】 2.缩短APD,相对延长ERP— —难点! 抑制2相少量Na+内流; 促进3相K+外流,缩短APD及 ERP,但APD缩短明显,故ERP/ APD增大,ERP相对延长。
(2)ⅠB类【主打药】利多卡因 【药理作用】
(2)ⅠB类【主打药】利多卡因 3.改变病变区传导速度 在心肌缺血,细胞外液低K+时 + ,利多卡因促进3期K 外流,使最大 舒张电位负值增大。
二、心律失常发生机制
1.折返 2.自律性升高 3.后除极
二、心律失常发生机制
1.折返 1)发生在房室结或房室交界阵发性室上速 2)在心房内-房扑或房颤 3)在心室内多个折返环路-室 扑或室颤 4)房室连接旁路-预激综合征
预激综合征形成的折返通路
二、心律失常发生机制
3.后除极 在一个动作电位中,继0相除极 后所发生的除极。 特点:频率较快、振幅较小,易 引起冲动下传 根据后除极发生的时间不同分为 早后除极 迟后除极
【那么,问题来了】 • 支气管痉挛、跛行和雷诺综 合征、低血糖恶化者怎么办? • ——选择性β1受体阻断剂。 • 比索洛尔、美托洛尔、阿替 洛尔
(三)Ⅲ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
胺碘酮——关键的两个字:全能!
【药理作用】复杂。 阻滞钠、钙及钾3种通道(阻 断Ⅰ、Ⅳ类作用); 阻断α及β受体(Ⅱ类作用)。
(3)ⅠC类普罗帕酮(心律平) 【不良反应】
心脏毒性:如房室传导阻滞、 心动过缓(β阻断);常见-折返 性室性心动过速 、充血性心衰 加重。 消化道反应:恶心、呕吐、味 觉改变。
二、β受体阻断剂分类
• ①非选择性β受体阻断剂——普 萘洛尔:阻断β1和β2受体。
②选择性β1受体阻断剂—— 艾司洛尔(短效) 阿替洛尔(长效)
什律的异常(心率与 心律不同)。 • 心率—是指心跳的频率(次数)。 • 心律—是指心跳的节律(规律)。
类型
治疗
缓慢型 阿托 (<60 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 品,异 次/分 导阻滞 丙肾 ) 房性早搏、心房纤颤 快速型 、心房扑动、阵发性 (>100 5类药 室上速、室性早搏、 次/ 分 物 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 ) 颤动等
代表药物 主要作用 阻断β 受 普萘洛尔 体 延长APD 胺碘酮 和ERP 抑制钙内 维拉帕米 流 激活钾通 Ⅴ类其他类 腺苷 道
二、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
(一)Ⅰ类钠通道阻滞药 (1)ⅠA类 【主打药】奎尼丁——金鸡纳树 皮中提取。
二、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
(一)Ⅰ类钠通道阻滞药 (1)ⅠA类:奎尼丁【药理作用】 1.降低自律性——抑制钠通道(提 高阈值),减少4相Na+内流(浦氏纤 维)。
•
(二)Ⅱ类——β受体阻断药 普萘洛尔(心得安)
【药理作用】阻断β受体、膜稳定作用。 1.降低自律性(窦房结、心房、浦氏 纤维) • β受体兴奋——明显增加4相钙离子 去极化速度,使窦房结自律性增高,普 萘洛尔阻断此作用。
(二)Ⅱ类——β受体阻断药 普萘洛尔(心得安)
【药理作用】 2.延长ERP • 明显延长房室结ERP,与减慢传 导共同构成消除室上性心动过速 作用基础。
类别
代表药物 奎尼丁、 ⅠA 普鲁卡因 类 Ⅰ类 胺 钠通 ⅠB 利多卡因 道阻 类 、苯妥英 滞药 ⅠC 普罗帕酮 类 、氟卡尼
主要作用 适度阻滞钠通 道,尤其延长 ERP 轻度阻滞钠通 道,ERP缩短或 不变 明显阻滞钠通道 ,明显减慢传导
类别 Ⅱ类β 受体 阻断药 Ⅲ类延长APD 药 Ⅳ类钙通道 阻滞药
3.金鸡纳反应——头痛、头晕、耳 鸣、腹泻、恶心,视力模糊等。
【药物相互作用】 与地高辛合用 与华法林竞争血浆蛋白 肝药酶诱导剂加速代谢
(1)ⅠA类:普鲁卡因胺 【药理作用】与奎尼丁相似但无明 显抗胆碱和抗α作用。 【体内过程】代谢物N-乙酰普鲁卡 因胺有活性。 【临床应用】房性、室性心动过速 均有效。
心肌细胞的早后除极和迟后除极 (early and delayed afterdepolarization)
早后除极和迟后除极
三、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作用机制和分类
(一)基本作用机制 1.降低自律性。 2.减少后除极。 3.消除折返。
一、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机制 1.降低自律性——减慢心率。 3种机制——要么减速,要么延长路程 (1)降低4相舒张去极化速度—【减 速】 ①“慢反应细胞”:抑制4相Ca2+内流 ②“快反应细胞”:抑制4相Na+内流 + 或促进K 外流。
K+
时相 0相
名称 除极
1相 2相 3相
关键词 大量Na+快 速内流,窦 房结(Ca2+) 快速复极初 短暂K+外流 期 缓慢复极期 主要Ca2+内 (平台期) 流,K+外流 快速复极 K+快速外流 末期
4期——工作细胞
Na+-K+泵, Na+出K+进
4期——自律细胞
Na+,K+- 工作细胞(干活的):静 ATP酶,泵 息期。由于Na+,K+-ATP酶 是 出Na+,摄 的作用,细胞泵出Na+而摄 否 入K+ 入K+,恢复静息电位 4 有 1.慢反应细胞:窦房结及 + 主要是K 相自 房室结,T型钙内流(窦房 外流进行 律 结4期自动除极化后期起作 性衰减, 性 + 用)。2.快反应细胞:心房 Na 进行性 传导组织、房室束及浦肯 增加,少量 +内 野纤维,自律性—— Na Ca2+内流。 流产生
(二)Ⅱ类—普萘洛尔(心得安) 【临床应用】 合用强心苷或地尔硫卓,控制房 扑、房颤及阵发性室上速疗效较 好 减少心梗心律失常发生,缩小梗 死范围
(二)II类β-R阻断剂【不良反应】 ①支气管痉挛,可致气道阻力增加 (β2被阻断)——危及生命。 ②严重心动过缓和房室传导阻滞。 ③下肢间歇性跛行、雷诺综合征(α 受体相对占优势)。 ④掩盖低血糖反应(β1脂肪分解, β2糖原分解,延缓用insulin血糖水 平恢复)。 ⑤反跳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