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变染乎世情 兴废系乎时序
2022~2023年高二期中考题(天津市部分区)
选择题“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改革开放40年来,文学总是能敏锐感应社会生活种种动向,并也在这种审美反应中及时更新自己。
这说明A.文化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B.文化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C.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D.—定的文化决定—定的社会【答案】C【解析】C:改革开放40年来,文学总是能敏锐感应社会生活种种动向,并也在这种审美反应中及时更新自己。
这说明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C正确。
AB:材料强调的是文化的产生,没体现文化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也没体现文化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排除AB。
D:该选项夸大了文化的作用,排除D。
故本题选C。
选择题“家风好,就能家道兴旺、和顺美满;家风坏,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
”家庭是我们的生活共同体,是人生的第—个课堂,良好家风的熏陶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尤为重要。
这表明A.人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B.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起决定作用C.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有潜移默化的作用D.良好家风对展示国家的实力具有独特作用【答案】C【解析】A:材料强调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没体现人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排除A。
B: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有着重要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B 错误。
C:良好家风的熏陶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尤为重要,这表明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有潜移默化的作用,C正确。
D:该选项夸大了良好家风对国家的作用,排除D。
故本题选C。
选择题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
这表明①文化是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创造的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③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④文化作为重要精神力量,同时也是物质力量A. ①②B. ③④C. ②③D. ①④【答案】C【解析】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不能根据自己需要随意创造文化,①错误。
②③:题目中,我国积极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不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
2020最新国开汉语言文学本科《文论专题》形考任务三和四答案
《文论专题》形考任务三和四答案
形考任务三:
题目1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怎样认识刘勰的文学发展观?
答: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学发展的社会动因
文学不可能在一种封闭的状态下发展,政治的盛衰、社会的治乱等外界生活场必然会影响到作家的生活、思想和情感,这是文学发展的客观动因。
除了政治,刘勰还认为,时风与社会心理的变化往往也影响文学风格的变化。
例如建安文学,由于当时特定的时代特点和社会心理,所以其呈现的面貌很鲜明:此外,学术文化思想对文学的发展亦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
根据刘勰之所述,大抵可归纳出三点:
(1)文学随时代、社会诸因素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其规律表现为“质文代变”,即文学内部两种质素――质朴与文华――的相互消长;
(2)从上古到宋齐,“质文代变”的具体表现是,或质胜于文(黄唐虞夏、曹魏后期、东晋),或文胜于质(楚、西汉、西晋、宋齐),或质文相兼(商周、东汉、曹魏前期),总的趋势是由质朴向文华发展;
(3)指出楚汉之后,文华胜过质朴,有悖于雅正之道,对此不良倾向必须予以矫正。
刘勰的这些看法均以历史史实为依据,大体还是可信的;至于具体描述则稍有粗疏之嫌,甚至带有历史循环论的色彩。
好在刘勰的思考并未就此停下,在《通变》篇中,他还进一步从文学自身的发展变化中找原因,并就如何纠正“从质及讹,弥近弥澹”的不良文风,提出了他自己独到的见解。
形考任务四:
题目1
亚里士多德对悲剧构成因素的抽象概括包括如下六个决定其性质的成分,情节、性格、言语、思想、戏景和唱段。
选择一项:
对
错
题目2。
2021年4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文学概论》真题及答案
2021年4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文学概论》真题及答案1. 【单选题】(江南博哥)“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此语出自()A. 钟嵘《诗品》B. 陆机《文赋》C. 刘勰《文心雕龙》D. 严羽《沧浪诗话》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中国和西方文学观念发展变化的事实说明,文学观念不是固定的、僵死的,永远定于一尊的。
文学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中国梁代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刘鳃所著的《文心雕龙》,专门列了“时序"篇来讨论时代的变化如何推动文学的变化。
他说:“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古今情理,如可言乎!”意思是说,时代风气在交替着发生变化,推崇质朴或崇尚文采各个时代不同。
古往今来作品情理的变化是可以解释的。
他又说:“故知歌谣文理,与世推移,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者。
”其意是,歌谣的文采与情理,随着时代而变化,时代的政治等因素像风在上面吹动,而歌谣就像水波在下面震荡起来。
所以刘鳃总结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2. 【单选题】与历史这种文化形态相比,文学更注重()A. 细节B. 虚构C. 事实D. 理智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文学与历史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
文学重虚构、重情感、重诗意,历史重真实、重事实、重理智。
与历史相比,文学更注重虚构。
3. 【单选题】“该你说话时你再说话”,这里的“说话”指的是()A. 语言组织B. 语言结构C. 言语动作D. 言语产品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言语是在特定语境下个人的说话活动,是指说话人可能说或理解的全部内容。
个人言语方式包括言语动作和言语作品。
题干中的“说话”是指一种言语动作,即运用普通话方式而实现的个人言语动作。
4. 【单选题】林语堂说,汉语的“单音节性”造就了中国文学的()A. 主题B. 母题C. 真D. 美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林语堂注意到中国文学的特性很大程度上“源自汉语的单音节性”.这种极端的单音节性造就了极为凝练的风格,造就了中国文学的美。
5. 【单选题】将典型称为“熟悉的陌生人”的俄国文艺批评家是()A. 赫尔岑B. 别林斯基C. 杜勃罗留波夫D. 车尔尼雪夫斯基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文学典型总是古今唯一的,以鲜活的生命形式呈现的十分独特的“这一个”(黑格尔语),别林斯基又称它为“熟悉的陌生人”。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刘长卿和韦应物是中唐大历年间的两位代表诗人,世事的风云变幻对两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笔者探讨了刘长卿、韦应物送别诗具有的时代特征和與众不同的送别意象,通过对其送别诗意象的全面具体分析,揭示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
研究发现,刘长卿喜欢用秋风、夕阳、白云、青山等格调清冷、寂寥的意象;韦应物则喜欢用绿、青、和风、微雨、美酒等格调清朗、温润的意象。
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在同一个大环境下的心态有所不同。
刘长卿比较萧疏孤寂、冷淡落寞;韦应物则显得冲淡平和、清雅闲逸。
一、送别诗与意象送别诗具有悠久的历史(《诗经》中就有送别诗),但在唐以前并没有形成气候。
入唐之后,送别作为一种礼仪,无论在官方还是民间,都得到了相当的重视。
例如,天宝三年,贺知章请度为道士之时,皇太子以下百官隆重地为其饯行,唐玄宗也亲自写诗送别贺知章入道归隐。
送别诗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时期。
赠题诗也一样,赠题与送别都是唐代诗人最喜欢选择的题材。
据前人统计,送别诗、赠题诗、酬答诗几乎占了全唐诗的一半。
它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人伦感情的体现。
刘长卿、韦应物是中唐大历年间的重要诗人。
他们的诗歌大多为送别诗、赠题诗、酬答诗等。
据统计,刘长卿现存的480多首诗中,这一类诗就有303首;韦应物的诗歌大约有540首,这一类诗就有300首。
《隋唐五代文学批评史》也提到:“大历时代,涌现了钱起、刘长卿等一批诗人,其诗歌题材多酬赠、送别,擅长抒情写景。
”他们的送别诗与盛唐的送别诗有所不同,时代的面貌与人文精神在他们的诗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诗的解读,是从意象开始的。
那么,何谓“意象”呢?意象,是古典诗词的一个基本艺术范畴。
它最早见于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当然,这里只是指构思过程中形象的毛坯,还有待斧削加工、未经外化为笔下的艺术形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术界对意象概念的界定众说纷纭,目前最有代表性的看法是学者袁行霈说的:“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
中国文学史-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浅谈隋朝以前文学的形成与发展引文: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说明文学随着时代的推移和世情的演变,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会发生变化。
关键字:文学时代社会正文:如果说,没有学习本门中国文学史,就我所知的中国文学,最早的发源时间无非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楚辞、《论语》、《老子》、《孙子兵法》等。
但是通过了本门课程的学习让我意识到了,事物的发展都有着一个过程,有着其产生到发展到再产生到再发展的一个规律。
而各个时期所产生的文学必然是与当时的社会世情息息相关连,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会提供不同的文学发展方向。
首先来谈下文学的发展历程,文学是什么时期才产生的呢?这有很多说法,有人说是战国时期才开始产生的,也有人说是唐宋时期的诗词才是文学,还有人说……我认为,文学是从人类文明开始的时期就产生了,而这个时期将会追溯到上古时期。
那么就有人会怀疑了,如果说上古时期产生了文学,那么为什么没有文学作品流传于世呢?我将会反问到:华夏儿女们从小及大的生活中听到的各个神话故事,譬如:盘古开天、女娲造人、仙人六道、嫦娥奔月……这些故事难道是凭空产生的?不是!这些故事就是文学。
上古时期,人们并不懂得各个自然现象的产生及其发展原理,故只能寄托于神话,而神话便与当时的社会世情息息相连,反映当时的社会生产,人民居住的方面,其对应着当时的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还比如说:原始上古社会的人们在生产劳动中,也许是为了协调大家劳动,提高生产效率,就会产生有着一定韵律的劳动呼声,劳动呼声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形成了原始的诗歌。
当时的诗歌自然带有一定的韵律性。
可是当时普通人民的诗歌却并不十分成熟,纵观中国有史记载的几千年的发展以来,普通人民的文学十分成熟的时代很少很少。
原始上古时期亦然如是,真正成熟的诗歌发展是在当时的祭祀、原始社会首脑等人的手中。
由于祭祀和巫师的存在,原始社会的生产力低下,便对当时的各个社会自然现象,归咎于天神、仙人等等。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的解释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的解释文化是一个社会的精神支柱,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文化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这句话的意思是文化的变迁与时代背景和社会情况密切相关。
文变,指的是文化的变迁。
文化是不断发展的,它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而变化。
文化的变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包括了思想观念、艺术形式、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变化。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条件下,文化会出现不同的表现形式,这就是文变。
染乎世情,指的是文化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社会是文化的土壤,文化是社会的反映。
社会的变迁会影响文化的变化,文化的变化也会影响社会的发展。
文化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的,文化的变迁与社会的情况息息相关。
社会的变化会引起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变化又会影响到文化的变化。
因此,文化染乎世情,与社会的变迁密切相关。
兴废系乎时序,指的是文化的兴盛与衰落与时代的顺序相关。
文化的兴盛与衰落是与时代的变迁密切相关的。
在某个时代,某种文化可能兴盛起来,而在另一个时代,同样的文化可能会衰落下去。
时代的变迁会导致文化的变化,文化的变化又会影响到时代的发展。
文化的兴废与时序相关,它是随着时代的顺序而变化的。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表达了文化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
文化的变迁与时代的变迁密切相关,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
文化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的,文化的变化会影响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也会影响文化的变化。
因此,文化的变迁与社会的变迁息息相关,它是随着时代的顺序而变化的。
只有深入了解文化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化的发展规律,推动文化的繁荣和进步。
【写材料用典】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写材料用典】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时光荏苒,世道沧桑。
人们的思维与价值观也在时光的推移中发生着变化,而这种变化也会影响到社会的兴衰。
正如一位智者所言:“变乎时,故事务皆备;系乎序,故成败见基”。
在这篇【写材料用典】文中,我将以变与系为主线,通过运用典故与名言,探讨变化与时序之间的关系。
变,是宇宙间的常态,也是生活中的常谈。
万物的变化时刻都在发生,无论是物质的变迁还是人事的变幻,都带给我们无尽的思考。
在古代有许多典故可以体现变化的重要性。
例如,庄子的“胡蝶梦”告诉我们,梦中之蝶与现实中的我,可能只是一种虚幻的巧合,生活中的变化无法预料与控制。
而《史记》中的“扁鹊见蔡桓公”也告诉我们,时代变迁,医术也随之发展,只有不断学习与变革,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
然而,变化并非一味追求。
变化需要与时序相结合,才能发挥出最佳的效果。
时序是一种规律,也是一种秩序。
只有时序的存在,变化才有其意义与价值。
古人说:“时序多至,谓之语焉”,意思是变化多端,正是由于时序的存在才有了各种言语与语言的产生。
换言之,只有事物发展的步调与时序相契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在《左传》中,我们看到了当时的国君谦虚谨慎,有节制地才能在诸侯之间稳固其地位,没有时序的约束与遵循,变化就容易变得脆弱无力。
在如今的社会里,变与系的关系更加紧密。
科技的发展、思想观念的变革以及经济实力的增强等因素,使得世界日新月异。
我们必须不断地适应变化,不断地学习与进步。
正如诗人杨万里所说:“时区变化大如巫山,不眠秋夜喜交替”。
我们要学会从变化中汲取智慧与力量,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与行为方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然而,在追求变化的同时,我们也要时刻将变化与时序结合起来。
没有时序的约束,变化就很容易变成不负责任的行为。
正如古人所言:“秩序之不行,原于连贯不明”。
只有在时序的指引下,我们的努力才能成为一种有价值的变化。
因此,我们需要在尊重传统与打破常规之间找到平衡点。
【写材料用典】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写材料用典】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变幻无常的世情风云,时序轮回的兴废格局,让世间万象皆在不断变化中。
历史的潮流在不断涌动,人类的文明在不断演进,这一切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命运。
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有太多的英雄豪杰为自己的信仰和理想奋斗到底,创造了一段段辉煌的历史。
他们中的一些人,从来没有停下过对抗恶势力的脚步,最终将自己的故事刻在历史的长卷之中,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但是也有很多人,因为变幻莫测的世情而迷失了自己,被历史的车轮碾过,被时代之风吹散殆尽。
他们的梦想渐行渐远,最终消逝在岁月的长河之中,只留下了无尽的悲哀。
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坚守自己的信念,顺应时代的潮流,勇敢前行,不畏挫折,不惧失败,争取自己的荣誉和尊严,成就自己的梦想。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成功与失败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不断地磨练和锤炼,才能不断地成长和进步。
成功是靠努力和汗水赢取的,只有耕耘付出,才能开创出自己的人生道路。
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可以用“用典”这个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感悟。
通过对历史文化的学习和阅读,我们可以了解到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智慧,用典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能让人倍感亲切,让人更易接受自己的想法。
比如我们可以用“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这个典故来表达人生哲理,说明人生路途中的美好和悲伤;我们也可以用“因噎废食”这个俗语来形容人们在生活中不能轻信谣言和决策失误的后果。
这些典故,既能贴切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观念,也能更好地引起读者的共鸣,让他们也能感悟人生,明白人生的真谛。
当然,用典也需要技巧和方法,不要机械照搬典故,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表述目的,选择贴切合适的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
最后,记得“思想无价,人生可贵”,在追求自我的道路上,不要迷失自己的方向和目标,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更优秀、更有价值的人。
【写材料用典】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写材料用典】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这句话意味深长,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
正如古代诗人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是一种时代精神,是当代人应
该秉持的价值观念。
在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快速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全球化。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要时刻关注世情的变化和时序的变迁。
只有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自己的思维视野,才能够适应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也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始终保持优势,不被淘汰。
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自身的担当和使命。
在这个时代中,我们也应该像古人一样,秉持着“厚德载物”的信仰,为人民谋福利,为社会做贡献。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立足于人民、立足于时代,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然而,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它需要我们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不懈的努力精神。
在这个方面,中国的文化底蕴是非常深厚的,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
中国古代许多文化名人,都有很深刻的思想和智慧,他们对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深邃的思想资源。
因此,在时代的洪流中,我们更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注重,不断丰富和创新文化内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
总之,只有在持续关注世情、不断适应时序的同时,我们才能
更好地应对挑战并抓住机遇,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同时,我们也要重视文化底蕴和创新,勇于追求卓越,为人民的福祉和社会的发展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为中国的崛起和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的解释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的解释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意味着文学作品的兴废与时代变迁密切相关。
文学作品反映了社会的现象和人的思想,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人们对文学的需求和评价也会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既受到社会情况的影响,也受到时代发展的制约。
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解释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首先,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是因为文学作品承载着社会情感和价值观。
文学作品是人们对社会现象和心理活动的表达和反映,通过作品可以描绘出社会的方方面面。
而社会情感和价值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所改变,人们对文学作品所需求的主题和风格也会有所差异。
例如,在古代封建社会,人们崇尚忠孝仁义等传统美德,文学作品更注重塑造美好形象和传播正统道德观念。
而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个体的追求和自由意识的觉醒使得现实主义文学、自由思潮的作品更受欢迎。
其次,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是因为文学作品受到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会改变人们对文学的审美观念和塑造方式。
例如,在社会主义时期,为了体现革命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学创作更偏向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革命题材。
而在市场经济和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文学作品更注重个体的内心世界和多元化的审美追求。
这种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也导致了不同时期文学作品风格和流派的兴衰。
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运动给予了人本主义文学和文艺复兴文学以兴盛的机遇,而在战争和动荡的年代,文学往往变得悲壮且悲观。
此外,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还与读者的需求和口味有关。
文学作品是为读者创作的,读者的需求是文学作品取得成功和传播的重要因素。
随着时代的变迁,读者的口味和需求也会发生变化。
例如,在古代的文人雅士阶层中,对文学作品的品味和期待更多地体现了耐人寻味、隐晦深沉的特点,而在现代大众化的文学市场中,读者更注重作品的娱乐性、情节的曲折与独特。
此外,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还与创作环境和资源有关。
文学作品的创作环境和资源的改变也会影响作品的风格和品质。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心雕龙·时序》的文学史论认识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心雕龙·时序》的文学史论认识概述《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成书于公元~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
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作者了解刘勰(约公元——),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中国历史上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
汉族,生于京口(今镇江),祖籍山东莒县(今山东省莒县)东莞镇大沈庄(大沈刘庄)。
他曾官县令、步兵校尉、宫中通事舍人,颇有清名。
晚年在山东莒县浮来山创办(北)定林寺。
刘勰虽任多种官职,但其名不以官显,却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和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文学特点传统修辞学分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大方面。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这两方面都有精当而深刻的论述,尤其对消极修辞的论述,不仅论及文章技巧,而且深入到心理活动和思维规律与语言生成关系的层面,不仅当时直至今天也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语音在语音修辞方面,刘勰没有沿习名人沈约的“八病说”,而着重提出了“飞沉”问题、“双声叠韵”问题。
在《神思》中,刘勰就明确提出了“寻声律而定墨”的主张,在《声律》中又说道:“凡声存有飞沉,响有双叠。
双声隔字而每舛,叠韵杂句而必睽;沉则响发而割断,飞则声飏不还。
”刘勰指出,作韵易而挑选和容易。
由此可见刘勰不但非常重视而且精确把握住了汉字汉语的'语音特点,对语音修辞学在理论上做出了难能可贵贡献。
语汇在语汇修辞学方面,刘勰倡导谨慎甄选词语。
语汇修辞中,还涉及用字,刘勰在《炼字》提出用字“四要则”:一避诡异,二省联边,三权重出,四调单复。
无怪刘勰叹曰:故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一字非少,相避为难也。
语法语法修辞部分,刘勰在《章句》中提出了要按内容安排章句和按情韵安排章句的主张。
文变染乎世情 兴废系乎时序——《文心雕龙·时序》的文学史论认识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心雕龙·时序》的文
学史论认识
《文心雕龙时序》一书,可谓知名度很高,也是文学界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此书的作者是古代文学家陆游,他曾于明朝年代写下这部书,这部书的主要内容是记录他的旅行经历和思考,也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文化。
首先,从《文心雕龙时序》可以观察到时代变迁。
据书中记载,陆游游历过了六个朝代,从明朝到清朝,他看到了政治变化,社会变迁,文化流变,也见识了许多古代史实。
他观察到了当时社会的情况和趋势,也发现了时代变迁所带来的影响,并把自己的旅行经历以及观察洞察写进了书中。
他的著作有助于人们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变化,他的文章也被称为“文学史的木乃伊”。
其次,《文心雕龙时序》中也反映出文化的变化。
陆游的书,同时也反映了古代文化的变化,从书中可以见到明清两朝的文化变迁,以及陆游的思想特点,也可以观察到文化的多元化和发展。
他的文章中有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有许多实用性的思想理论,这些作品和理论,都对当时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催生了《文心雕龙时序》这部文学经典。
最后,《文心雕龙时序》也反映了陆游的哲学思想。
书中有许多叙述的部分,有的讲述了陆游的哲学思想,有的记录了他的心灵历程,也有他对社会文化的思考,他通过自己的经历学习,不断深入思考,最终形成了自己的思想理论,并将其写入书中,以便后人们可以参考
和思考,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总之,《文心雕龙时序》是一部重要的文学著作,可以从中观察时代变迁,反映文化变化,也反映了陆游的哲学思想,这部文学作品,将永远活在世人心中,永远流传于世界。
刘勰时序原文及译文
刘勰时序原文及译文自哀平陵替,光武中兴,深怀图谶,颇略文华。
然杜笃献诔,颇有变采,班彪参奏,亦爱典文。
及明章二帝,崇爱儒术,肄礼璧堂,讲文虎观,孟坚珥笔,承明著作。
和帝雅好文章,郑众、贾逵之徒,最见亲礼;安帝、顺帝在朝,而马融、皇甫规之属,见称于时。
桓帝、灵帝,雅好文学,能属文者,彬彬济济。
而献帝播迁,文学蓬转,建安之末,诸曹、刘、王,并有逸才,辞赋并美。
若乃汉室龙兴,祖宗以神武定鼎,而子孙以文思守业,亦已难矣。
自魏氏膺命,主上协同,华实并茂,英声逸响。
武文以降,世好斯文,迄于正始,务在守文。
何晏之徒,始盛玄风。
于是聃周当路,与尼父争涂矣。
及晋宣以降,逮于江左,运钟百六,世极迍邅。
而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于时序,原始以要终,虽百世可知也。
自中朝贵玄,江左称盛,因谈余气,流为文体。
是以世极迍邅,而辞意夷泰;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流裔。
故知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于时序,斯岂不然哉!元嘉历数,英英相接。
太祖以圣武膺期,世祖以睿文纂业,文帝以贰离含章,中宗以聪睿继轨,孝武以卓荦英断,前废帝以昭华倾国。
大明、泰始,文章并盛。
自建武暨乎义熙,历载将百,虽缀文之士,代不乏人,而斯道有隆有替,不可胜言。
暨皇齐驭宝,运集休明。
太祖高皇帝以神武膺箓,世祖武皇帝以睿圣纂业,文惠太子以昭明纂统,郁林王以英秀嗣徽,海陵王以端雅临朝,明帝以温恭守器,东昏侯以荒淫败国,和帝以圣明中兴。
若乃兴废治乱,动关时序,而文章之盛,亦与之俱。
故知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于时序者也。
自从西汉哀帝、平帝时国势衰落,光武帝中兴汉朝,他心中深深怀着图谶之类的东西,对文章华采比较忽略。
然而杜笃献上的诔文,已经颇有文采变化,班彪参奏的文章,也喜爱典雅的文辞。
到了明帝、章帝二位皇帝,尊崇喜爱儒术,在璧堂学习礼仪,在虎观讲解文章,班固执笔记载,在承明庐撰写著作。
和帝非常喜爱文章,郑众、贾逵这些人,最受亲近礼遇;安帝、顺帝在位时,马融、皇甫规之类的人,在当时被人称道。
高考作文材料之光影中的家国情怀篇
高考作文材料之光影中的家国情怀篇(一)“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阔的空间。
28日晚央视播出的“今天是你的生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优秀国产影片特别推介”晚会,用7部重点献礼片展现了70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解读了70年历史性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逻辑、诉说了70年历史性成就背后的家国情怀,用光影激荡起不竭不息的精神力量。
举精神之旗,在铭记中汲取信仰的力量。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决胜时刻》《古田军号》《红星照耀中国》,是对革命先辈脚步的记录,是对红色基因的传承,讲述了中国共产党的诗和远方。
在光影中,我们看到那群人是如何在那面旗帜、那颗星的指引下,为中国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如何一步一步走出苦难、走出悲壮,走出亿万人中国梦想;看到了新中国是怎样的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是怎样的历史担当;看到了用初心连接起的不能忘记的历史,和对未来的向往。
山河为证、岁月为名,为了新中国浴血奋战的英雄儿女们,理想之光不灭,信仰之光不灭,他们的丰功伟绩,永远值得我们缅怀。
作为新时代的追梦人,我们必将沿着先辈开辟的道路,以梦想为岸、以团结作帆、以奋斗划桨,向着美好的明天砥砺前行。
立精神支柱,在坚守中凝聚信仰的力量。
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
《攀登者》《中国机长》《烈火英雄》,是对普通人的歌颂,是对英雄的赞歌,讲述了中国人民的英勇和牺牲。
在光影中,我们看到以血肉之躯测量出中国高度、让世界最高峰有了中国高度的中国登山队员,他们以挑战人类极限的冲顶之旅,打赢了没有硝烟的领土捍卫之战;看到为了把乘客安全带回地面、突破了人类体能忍受极限的中国机长,创造了世界民航史上的壮举;看到为了守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牺牲了性命、舍弃了家人的中国消防员,他们有的留下了名字,有的默默无闻。
只要祖国和人民需要,就时刻准备着,是他们最坚定的信仰。
作为新时代的奋斗者,我们必将循着英雄们的足迹,保持攀登的姿态,为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_议论文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议论文所谓“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旨在言文学之于社会之重要,莫让文学的衰微,黯淡了,时代应有的光辉。
我们看这个世界的角度,决定了世界待我们的温度;我们选择的社会文学,决定了社会所站的高度。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 文学的发展状况是一个时代发展的标志,新的时代里文学总在变化,而作为当今文化的受益者,我们不仅要运用文学,还要开拓文学。
随着无数网络名词的兴起,文字世界变得混乱。
有的人觉得,这是对文化的摧残,是对汉语的不尊敬。
其实不然,虽然的确有网络名词低俗糟糕,让人反感,但也不乏好的名词,让人耳目一新,分外赞赏。
就像“脑洞大开”“洪荒之力”,生动形象的描写出了人的感情和状况。
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
人类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最终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
媒体随着网络发展应运而生,如同遍及全世界的大喇叭。
一石激起千层浪,但凡一点细微的差错都会被无限的放大,招致铺天盖地的谩骂与嘲讽。
相应的,一点的谈资笑料可以迅速传遍千家万户。
而人们笑的时候,是不会反省自己有没有过错的。
当遭到责骂的时候,也只会轻松的反驳一句:“我只是觉得好玩。
”我没有什么过错。
历史上多少身形伟岸的伟人,他们的英雄事迹早已不为我们所感慨,不再能触动我们的心灵抑或泪水。
我们的泪水,在无数篇言情小说中已经流光了,在无数部电视剧前,已经干涸了。
历史书上他们的照片,被我们不知顽劣地涂抹成笑料,并到处传阅娱乐。
这个时候,没有人回来责怪你,即使有人觉得这种行为不对,他们都不会说出来。
因为我们都明白,当世界上的人都是罪人,就没有人会被判罪了。
难道一定要等到,我们的民族伤疤重新被揭开,等到慰安妇表情包那样的事件再一次上演,国民才会认识到人性的顽劣吗?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这一件件事情,已经无数次的为我们敲响警钟。
倘若身为新一代青年的我们,看着正能量的评论反而嘲讽“这种心灵鸡汤真是看的够多了”,看着拙劣的哗众取宠反而捧腹大笑,那么这样的国家,将由谁来支撑? 我们的身上,永远压着沉甸甸的担子,让我们抬不起头,好好看看这个时代。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文/休讷“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出自刘勰的《文心雕龙·时序》,《文心雕龙》是南北朝时期梁代大文论家刘勰的文学理论专著,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一部最杰出的重要著作。
其中《时序》作为《文心雕龙》其中一篇,是针对文学和社会时代的关系作了专门的学术研究和探讨。
刘勰在《时序》中揭示的是时代发展中的社会风气,政治教化以及统治者对于文学的独特见解对人民思想的影响。
阐述了刘勰对于社会时序和文变之间关系的认知,也对后人有所警醒。
《时序》中的“时”是时代,“序”是顺序,“时序”即时代发展。
其解释为文学的变化会受到社会情况的影响,其兴衰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
于政治,统治者统治方式的优劣和文学存变的状态无时无刻都在受到时代和时间顺序与空间顺序的变动影响。
就此而言,文学是无法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下存在,更不必说任其发展了,社会经济,政治环境以及一切的风气和心理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文化的更变。
一、时代政治于文学的影响文学源于社会实况,而社会的实况又和一个时代的统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从先秦文学到诗经楚辞,四书五经等等以及后朝的唐诗宋词元曲,再到后面的散文小说与戏剧,哪一个文学创作是脱离于时代,哪一个文学创作没有因其统治者的政策更变而变化。
即便他满怀热忱,可终归还是抵不过君王奸臣的强大,一人之力所发出的呐喊声是薄弱而无力的,终于还是一人长叹息以掩鼻涕之事。
这样的长长叹息与抒情强烈并深刻地反映了屈原内心的狂热,可又怎么能将其落到实处,挽救国家昌盛呢!这样的政治下,他的文也多与抒发情感、讽刺事态为题材。
政治抑制文化,也促进文化。
二、时代经济于文学的作用经济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经济的交易状况即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
故而,就经济而言,其对于文学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起着举头轻重的作用。
盛唐之处是历朝历代所无法忽视的,就如“三条九陌丽城隈,万户千门平旦开。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
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
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
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
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
阐释中华民族禀赋、中华民族特点、中华民族精神,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在我国发展史上,包括文艺在内的文化发展同样与中华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
先秦时期,我国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开创了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鼎盛期。
20世纪初,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发端于文艺领域的创新风潮对社会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全民族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引擎。
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
(摘编自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中国学界在五四时期关于文学批评标准的讨论.主要集中于文学中的“美”(艺术标准)与“真”(现实标准)究竟何者占据主导地位的问题。
求真派在继承“诗言志”“文以载道”等传统文论资源的基础上,吸收经俄苏现实主义改造后的马克思主义文论,更重视文学对社会的反映与批判作用,故在建构文学批评标准时更强调文学介入现实(“为人生”)的程度。
求美派则在继承“诗缘情”“诗有别趣”等传统文论资源的基础上,借鉴新批评和其他形式主义文论,更重视文学超越现实的审美意蕴和情感表现的张力(“无功利”)。
这两种文学批评标准之争持续了二十余年,直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以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以艺术标准放在第二位”,这一论争才告一段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写作原理通变研究及其实践张永璟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改革时代唯一不变的是改革本身。
作文教学也要与时俱进,与时俱进的实施者,首先应该是教师。
教师的引导、诱导、开导,可使作文教学事半而功倍。
当下的社会,是一个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的社会。
在这种总体情境之下,语文教学、作文教学,自然与之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得社会必须从过去的计划体制转向市场体制,这是社会变化的“第一因”,接踵而至就是“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从一元社会向多元社会转型”。
这三个转型,形成了当下中国社会的基本主调与格局。
而这些主调与格局直接影响到作文教学的写作准备、选材立意、布局谋篇、语用表达等。
一、作文教学理念的三大转型1.用市场经济思维来优化作文教学的理念计划体制转向市场体制转型,对作文教学的最大影响是:作文教学要注重效率。
因为市场它强调的就是效率,“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是改革开放之初的口号,也是市场经济的常态。
作文教学的少慢差费,虽然批评了许多年,但是,其时的宏观语境还是计划经济,所以作文教学的危机感并不强烈。
而在当下就强烈多了。
具体说来,学生的倒逼使之强烈;家长的倒逼使之强烈;社会的倒逼使之强烈。
花同样的时间,复习不同的功课,结果考出来的分数,语文得分比较偏低,这样语文就成为“费力不讨好”的课程,市场之下的理性告诉学生挤压语文学习时间成为一种“明智选择”,因为学好学坏一个样、多学少学一个样。
作文,“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于是乎,学生、家长、校长不约而同:语文学习效率偏低,得分偏低,那么对语文的“投资”自然也就偏低。
有效率,就有市场;反之亦然。
作文教学的效率如果不提高,市场的萎缩是不言而喻的。
而提高作文教学有三条路子可走:一条是用更少的时间达到教学目的,一条是用更多的取得更高的教学效率、更优的教学业绩,另一条是用更少的时间取得更好的成绩。
无论哪一条路,对语文教师的挑战都是很大的。
前一途“减时”不减效,后一途“增时”又“增效”,第三条路子是“减时”又“增效”。
对于市场来说,第三条路子是最优路子,所谓“价廉物美”;前两条路子是“次优路子”。
这三条路子是语文老师必须开辟出来的路子,何也?市场经济使之然也。
2.用工业社会的思维来优化作文教学的理念工业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有流水生产线。
据此理念,建模无可厚非。
作文可以不可以建模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写有法,而无定法。
”能不能先行做好“学有法”这个环节,即先建构一些“法”让学生有样学样,这样的思路可能更具实践理性。
建模的好处就在于目标明确,路径明晰,学生可以有样学样、按图索骥。
与传统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相比较,建模是以行动为取向的,而传统的理念则不是以行动为取向的。
显然,行动是写好作文的起码要求,作文就要“作”,并且是精耕细作。
建模,是老师“作”;用模是学生“作”。
有了“作”,作文就有可能修成正果;否则,坐而论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只能使作文的“抗体”倍增,使作文教学更加无所适从、更加混乱、更加无序。
这样,作文的产出就会更低;语文的吸引力会更低。
对于语文,这是灾难性的。
“坐论则是,起行则非”,新型的语文教师必须有此理性,要着力于千里之行。
建模是与时俱进的一个理念,它可以帮助作文教学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混乱理念中杀出重围的一个抓手,是实践理性用于作文教学的重要举措,是小道理服从硬道理的第一步,是软道理服从硬道理的大手笔。
建模不应该再陷于爆破性思维的泥淖之中,而应该成为新时代语文教师建设性思维的主旋律。
3.用多元社会的思维来优化作文教学的理念市场经济之下的社会,主体是多元的,评价也是多元的,信息更是多元的。
经济全球化、全球一体化,世界潮流浩浩荡荡。
传统的、现代的、中国的、世界的价值观念,都在当下社会中融合、互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这对于作文的立意是至关重要的,即作文不可能定于一尊。
作文的立意正呈开放性的姿态,多元化立意也正成为写作的潮流与趋势。
特别是网络时代的来临,学生得到的思想、知识、理性、信息……完全有可能比老师多、快、优。
面对“后喻时代”,语文教师也必须有一种开阔的眼光、心胸,具备“大教师心态”,能读懂、宽容学生作文的“标新立异、离经叛道”。
要想给别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在“无网而不胜”的“后喻时代”,难度更大、挑战更大。
二、关于“要我写”的几点思考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天下难事,必作一易。
“要我写”的抓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充分利用教材细化、实化学生的写作能力,切实将“要我写”教学环节做好如何细化写作能力?审题的细化。
比如题目的每一个字词的意思。
像《主见铺平人生路》,细化可从“主见”“铺平”“人生路”入手,“铺平”动补结构也要细化——铺还要有“平”的结果,光写“铺”还不行。
《回到原点》光写“回”还不行,还要写实“”到。
审体的细化。
每一个作文用什么体式,要心中有数。
学生在写作时,一定要知道自己最擅长的是什么体式,自己要有“自知之明”。
这人“自知之明”平时作文训练时老师要帮助他们强化。
写作“诗外功夫”的细化。
比如书写、速度,一定要限时、限篇幅地细化。
务必做到:“平时要像考试一样,考试要像平常一样。
”——如何实化写作能力从理论上实化。
将考试大纲作为蓝本,对号入座地让学生逐项落实,即以纲为纲地实化写作能力。
从实践上实化。
将历年的作文题目作为训练的主要内容,提前进入考试状态,激发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紧迫感。
——“要我写”的瓶颈及如何突破持之以恒的问题,宜将目标分层级设计,跳起来可以摘到果子,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
比如18 个星期,宜有四五个具体目标,这样四五个星期集中突破一个重点,学生就会有成就感,“可持续发展”就不成问题。
审美疲劳的克服问题,题材的使用宜以过去的一周为主,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地做“生活的有心人”,语文课堂、作文课堂就会向社会、向生活延伸。
三、关于“我要写”的几点想法充分利用考纲考卷激励学生写作活力,切实将“我要写”切实将“要我写”教学环节做好(一)利用考纲要注意什么1. 将考纲的要求讲透,最好将其与考场的具体操作结合起来,即将考纲与考场上的评分标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最后一考”的四两拔千斤力量。
完全用应该教育的理念来要求学生当然不对,但是完全不考虑学生的应试利益也是不对的,因为,应试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之一。
2. 用考纲而不唯考纲是瞻,最优的理念是以考纲引路,引导学生走向素质,实现二者双赢。
二考并不矛盾,不能总是将应试作为批判的对象来对待。
(二)利用考纲要注意什么1. 注意讲清楚它的理想状态是什么,这样便于学生从整体认清其预期是什么。
师生相互知根知底,对于“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是很有助益的。
2. 注意讲清楚它的实际状态是什么,这样便于学生“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这等于是让学生知道,目前最好的作文的真实情况是什么,哪些环节他们已经做到了,反之亦然,从而使之学习更有针对性。
(三)“要我写”要注意什么1. 不要太理想化苛责学生,打击其作文积极性,尽善尽美的学生、作文都是不存在的。
2. 以建设性思维为主,鼓励、肯定他们的每一个进步。
马斯洛的理念在这个作文教学环节可以大胆运用。
3. 要分阶段设计好能力目标,且一定要有可操作性。
有了抓手,学生就可以按着老师设定的节奏前行;教师按计划行事,就避免了教学折盲目性。
四、充分利用课内外阅读,切实将作文的写作基础打牢(一)课内外阅读要注意的问题1. 不能泛泛而读,要有针对性,使阅读为写作服务,故精选课文非常重要。
高中语文的每一篇课文,宜预计一个写作强化点,对号入座,最后形成了个写作案例链。
2. 阅读中要进行写作方面的思考:如果是我写,我会怎么样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妙处何在……这些问题在阅读时,必须同步发生。
3. 要用具体的写作要点去解读课内外的作品。
比如,别人是如何开头结尾的,如何加强文采,如何夹叙夹议,如何将物事情理结合起来的。
总之,阅读是深度阅读,是将阅读的文本视为写作的成功文本来读的。
(二)基础打牢的量化要求1. 以六个学期为规划单位时间。
这就类若于财政的预算,作文亦进行预算,藉引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益,科学的安排作文的能力层级。
2. 以学年为规划单位时间。
可操作性的高低决定了作文的绩效,细化的最终目的就在于各个击破。
学年计划是“中观计划”,介乎宏观与微观之间。
关键在于要将高中作文素养切分为六大块。
3. 以学期、月、周为规划单位时间。
这是细化的最后一个环节,一定要落实到字、词、句,每一个目标都是实打实的目标。
(三)基础打牢的常见障碍1. 师生交待互动不够,老师目标明确,学生目标不明确。
故老师必须将规划与学生充分沟通。
2. 老师长远规划执行不系统,科学性、整体性得不到落实。
规划能力是一项重要的教学能力,“先谋后事者昌,先事后谋者亡”,这是对语文老师的新挑战。
3. 基础的参数制订得不科学,可操作性差,轻重缓急不合理。
即订了等于没订,因此必须在科学性上下功夫,在实事求是上下功夫。
五、关于“得分与得技”的问题(一)充分利用实战提升学生的作文素养和应试能力1. 限时实战,旨在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激发其危机意识。
2. 用真题实战,用实战来强化其积极性、成就感与现场意识。
3. 用放胆为文实战,使之暴露出其作文的短板与不足,对症下药,为日后走上考场时的“零风险”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提升作文素养的时间表与路线图——高中一年级必须完成记叙文类的写作训练,并形成能力。
——高中二年级必须完成议论文、散文类的写作,并形成能力。
——高中三年级要能形成“招之即来来之能战”的作文能力。
(三)应试能力提高的量化1. 第一学期须全达到42 分以上的能力。
2. 第二学期须全达到45 分以上的能力。
3. 第三学期须基本达到48 分以上的能力。
4. 第四学期须有一定比例如三分之一达到50 分以上的能力。
5. 第五六学期须有五分之一学生稳定在54 分以上。
六、充分利用案例的辐射力影响力切实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一)如何优选案例——到高中必修课、选修课中选择。
——到名家名篇中选择。
——到每年的高考优秀卷中选择。
(二)如何运用案例——用案例讲透作文的审题审体之道。
——用案例讲透作文的选材立意之道。
——用案例讲透布局谋篇之道。
——用案例讲透作文语用之道。
(三)如何消化案例——有样学样阶段,依样画葫芦。
——模式的活学活用阶段。
——能依据考场具体情况进行最优写作。
七、加大学生作文的质文训练并将其作为专题进行高频度训练——质训(一)利用活动进行质训古代的活动有:祭祀、宴飨、游赏、教育,它们是礼教的题中之义,当下可以用新的内容充实它们,古为今用。
西方的“商教”有:智商、情商、健商、财商,这些“商教”内容可化为一个个活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