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课件内容 -背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件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件一、引言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培养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深入了解和正确认识的重要途径。
本课件旨在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重要理论和实践指导原则,帮助学生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
二、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和发展2.1 马克思主义的起源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的欧洲。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他们致力于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崩溃,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2.2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列宁时代进一步发展,形成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随后,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出现了多种流派和变体,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
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3.1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包括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对世界观的确定。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对事物发展的矛盾和冲突的认识,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内在的矛盾和对立推动的。
3.2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的变革。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形态的变革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3.3 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基础,强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方法。
科学社会主义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生产资料公有制等重要概念。
四、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指导原则4.1 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强调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要以实际的事实为依据,反对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
4.2 矛盾分析矛盾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方法之一,强调对事物内部的矛盾和对抗性的认识,提倡辩证思考和以矛盾为主线的分析方法。
4.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定理论的正确性。
实践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
五、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5.1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探索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变革中,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完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套课件讲述
思 考
1、西方媒体评选千年伟人, 马克思当选,这说明了什么? • 2、你如何理解案例中的“马 克思主义没有死,马克思仍然 活着”这一撼动人心的话语? • 3、谈谈当前你对马克思及马 克思主义的认识。
•
二、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狭义: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 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 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 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主讲人:
1
第一专题 马克思主义与大学 生成长
• 一、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世界
• 二、什么是Leabharlann 克思主义 • 三、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
• 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指引各国无产阶级和广大劳 动人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斗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发展为亿万人民群众的实践,人类取得了历史性的 进步。
一、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世界
马克思恩格斯著 《共产党宣言》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
马克思主义是无 产阶级争取它自 身解放和整个人 类解放的科学理 论,是关于无产 阶级斗争的性质、 目的和解放条件 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 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 法论,是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 遍规律的学说,是关 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 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 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 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角度:
• 恩格斯:“……我在一定程度上 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 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但是, 绝大部分基本指导思想(特别是 在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 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确的 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 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 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 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理所当然 的。”
《马克思主义原理》课件
《马克思主义原理》PPT 课件
欢迎大家来到《马克思主义原理》的PPT课件,本课件将向您介绍马克思主 义的基本原理、发展与历史、在中国的应用以及实践意义。让我们一起深入 了解这一重要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原理的介绍
1 科学世界观
2 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 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与 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引起的。
3 阶级斗争
4 无产阶级革命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演变是通过阶级之 间的斗争推动的。
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资 产阶级统治实现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追求消除阶级差别、实现人民共同 富裕的社会制度。
劳动者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应当享有相应的财富和权益。
公有制
马克思主义主张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实 现公有制的经济模式。
社会平等
马克思主义倡导消除社会阶级差别,追求社会 的平等和公正。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历史
1
列宁主义
2
列宁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相结合,
提出了列宁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具
体应用。
3
马克思与恩格斯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 义理论,并撰写了《共产党宣言》等 重要著作。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 中国革命和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指导思想,推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全课件
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本 质和建设规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党的执政规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和领导水平。
学习方法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 际出发,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03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 律
认识与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 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则会把实践引向歧 途。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认识和实践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深化 和拓展认识,同时认识也能指导实践不断前进。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和统治,为资 产阶级的剥削和统治提供思想支持和制度保障。
06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 律
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
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苏联模式的形成及其历史作用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拓展
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与探索
3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剥 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其实质是维护资 产阶级的利益和统治。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建立在资产阶级私有制基础上的政治制度,其核心是 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反映资产阶级利益和意志的思想体系,包括自由、平 等、博爱等价值观念,以及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道德观念。
《马克思主义》课件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由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 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同时,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认为无产阶级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 力量。
马克思主义的起源与发展
总结词
马克思主义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随着工人运动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 完善。
介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效果。
当前马克思主义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分析当前马克思主义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加强和改进的建议。
THANKS
感谢观看
《马克思主义》 ppt课件
目录
• 马克思主义概述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 科学社会主义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
01
CATALOGUE
马克思主义概述
马克思主义的定义与特点
总结词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特点包括阶级性、科学性 和实践性。
02
CATALOGUE
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
总结词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 部分,它强调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 物质,以及事物发展的矛盾运动和辩证法。
详细描述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人类意识是物质世界的反映,同时意识又具 有能动作用,能够反作用于物质世界。辩证 唯物主义还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 内部的矛盾运动,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推动事物不断发展。辩证法则是解决矛盾的
要点二
详细描述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强调事物 的矛盾运动和发展的辩证关系;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 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 动决定的;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无产阶 级是实现共产主义的主要力量;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社会 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必经阶段,是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的政治 保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全)课件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㈠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1.实践是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
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
活动的人 客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1.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论路线
㈠由实践到认识
实践
感性直观
理性思维
认识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㈠由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 现象、外部联系及其各个方面的认识。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㈡由认识到实践 2.由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和途径
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 相结合的原则。 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 环节。 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要有正确的工作方法。
任何真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既是绝对 真理又是相对真理。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不是两种真理,而是同 一个客观真理的两个方面或两种特性。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㈢真理和谬误 2.真理和谬误的联系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 谬误是发现真理的先导,失败是成功之母。从错误 认识中总结经验教训,就会得到正确认识,谬误就 会转化为真理。 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修正错误而有所发现,是 人们获取真理的基本途径。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㈢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认识运动的反复性
既指人的认识活动是实践和认识的反复循环 过程。 也指对一具体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 的限制,往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 识到实践的反复循环才能完成。
《马克思主义哲学》全套PPT课件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取得成 功,错误的认识则会把实践引向 失败。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 反作用。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 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动 力,同时认识也能够指导实践并 取得成功。
03
历史唯物主义论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等。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包括政治、法律、哲学、艺术、宗教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虽然由社会存在决定,但并不总是与社会存在保持完全一致。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 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 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 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 础的发展和变革。
要点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推 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在经济 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经济 基础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04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础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提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本质及其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本质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与实践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则会阻碍 社会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介绍课件
阶级斗争是实现 社会公平的手段
阶级斗争是实现 共产主义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现 实意义
指导社会主义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为社会主义实践提供 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指导社会主义国家进 行经济建设、政治建 设和文化建设
帮助社会主义国家制 定正确的路线、方针 和政策
帮助社会主义国家解 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和挑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介 绍课件
演讲人
目录
0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 0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 0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现实意义 0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方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
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和发展
起源: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资本主义的基础上 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发展: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并在中国革 命和建设中得到发展
反思总结:在学习过程 中,不断反思和总结, 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01
02
03
04
阅读原著:阅读马克思、 恩格斯的原著,理解其
核心思想
比较分析:与其他理论 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
和优缺点
谢谢
02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 级斗争,为无产阶 级争取解放和自由 提供了思想武器。
03
马克思主义主张实 现人的全面发展, 为解放和自由提供
了目标追求。
04
马克思主义强调社 会公正,为解放和 自由提供了制度保
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 习方法
阅读原著和经典文献
STEP1
STEP2
STEP3
STEP4
阅读《共产党宣 言》、《资本论》 等经典著作,了解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 原理和核心思想。
《马克思主义》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
26
近代形而上学物质观
基本观点
原子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 原子的特性就是物质的特性。
原 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
27
局限性
• 机械性 • 形而上学性 • 不彻底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
28
– 什么是物质?P30-31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 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 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 列宁物质定义的哲学意义 1.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 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界限。 2.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 知论。 3. 体现了唯物和辩证的统一。 4.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 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人与动物)
• 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人
与人)
• 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人与自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 43
第一章 第一节 唯物论 what
第一章 第二节 辩证法 how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 44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与发展 基本规律(三大规律)、 基本范畴(五对范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 10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
11
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 1、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 • 2、哲学基本问题 内容 哲学基本派别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
1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精选全文
43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 发展中的作用
26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 物质活动
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丰富而多样 三种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基础、主导 处理社会关系实践 科学实验
27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 物质活动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37
2、事物的永恒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 现实意义: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总趋势,把握我国正 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
38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世界的联系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三大规律都是从不同侧面揭示世界怎样联系 和发展的 对立统一规律—世界发展的原因和动力 质量互变规律—世界发展的阶段性过程 否定之否定规律—世界发展的趋势
21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标 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 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 运动的特殊状态。
15
四种哲学形态
唯物论、唯心论、辩证法、形而上学相互交织, 形成四种哲学形态 唯物主义辩证法 唯物主义形而上学 唯心主义辩证法 唯心主义形而上学
16
1、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 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 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PT课件
18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 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厚德博学 筑基建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本质的科学揭示:实 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马克思说:“环境的改变 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 ,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的理解 为革命的实践。”
19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实践的基本特征
厚德博学 筑基建业
➢ 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20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厚德博学 筑基建业
实践的基本特征
➢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 的能动性;
21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厚德博学 筑基建业
实践的基本特征
➢ 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 史性的特点。
7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厚德博学 筑基建业
➢自然界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8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厚德博学 筑基建业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由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由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由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的意识。
主 世界万物的本原。
义
的
物
质
观
6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列宁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
厚德博学 筑基建业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 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 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 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全部PPT演示课件
11
2020/3/4
马
马克思给夫人燕妮的信
我的亲爱的: 我又给你写信了,因为我孤独,因为我感到难过,我经常在心里跟你交谈,
的共性 4、“白马非马”(白
指 颜色,马指形状,颜 色+形状=形状)
10
2020/3/4
马
小结:
1、所有的概念指的是这一类物的共性,失去这一一共性, 此物也将不存在。
2、共性的特征:无色、无味、无声、无形,但又客观存 在的
3、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一般存在个别之中
4、一般和个别的作用:一般更为重要,精神灵魂,决定 此物的存在,大凡称上“家”的人都能达到一般这种境界
3、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价值观
4、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
7
2020/3/4
马
(二)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 1、理论联系实际 (世界、国家、个人;过去、现在、未来) 2、掌握马克思主义精髓 3、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 4、知——理解——运用
8
2020/3/4
马
复习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什么 3、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4、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怎能样才能学 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但你根本不知道,既听不到也不能回答我。你的照片纵然照得不高明,但对
我却极有用,现在我才懂得,为什么“阴郁的圣母”,最丑陋的圣母像,能
有狂热的崇拜者,甚至比一些优美的像有更多的崇拜者。无论如何,这些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pt课件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 活资料的能力,它决定生产关系的性 质和状况。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 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 有反作用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 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会 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 矛盾运动
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 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对于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 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04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是社会意识的基础和前提。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 的反映,是社会存在的产物。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根本分歧 在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03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自然界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自然界是物质的
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 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不 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物质是运动的
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 展之中,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和存在方式。
02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派别
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定义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意识和物质 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 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 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THANKS
感谢观看
运动是有规律的
自然界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 遵循着一定的客观规律,这些规 律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 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基础原理课件
个人与群众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个人的作用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和协作,群众的利益也需要杰出人物的引 领和推动。在历史进程中,个人和群众共同创造着历史。
THANKS
感谢观看
的矛盾运动。
03
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实证研究和阶级分析的方法,通过揭示历史发展的规
律,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解放事业提供科学的指导。
社会形态的演进与变革
社会形态的演进
社会形态是指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 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过程,表现为从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 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依次更替。
人民群众与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在阶级社会中,人民群众通过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实现自己 的利益诉求。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受其所属的阶级和社会地位的制约。杰出人物在历史进程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他们的作用 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详细描述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通过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本质在不 同国家、不同历史条件下可能会得到不同的体现。
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和道路选择
总结词
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是依据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状况来划分的。社会主义道路的 选择取决于各国的国情和历史条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件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 科学社会主义 •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01
马克思主义哲学
物质与意识
物质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 客观实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PPT课件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六讲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规律不同于我们平常所说的一般规则。虽然合理的规则是 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但它总是由人制定的,如果它不符合 实际,就可以修改和取消。规律则是客观存在的,它既不能创 造,也不能人为地消灭。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六讲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六讲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1.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六讲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从实际出发,最根本的就是要从物质世界固有的规律
第六讲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普遍规律
起作用的 范围
特殊规律
规 自然规律
律
起作用的 领域
社会规律 思维规律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六讲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3.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因为规律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的,不管人们认识到它,还是没有认识到它,它都存在,都 在那里起作用。人们既不能消灭规律,也不能创造规律,只能如实 地反映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六讲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第二,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 这是说,规律表示事物发展中确定不移的,必然如此的
趋势。飞翔在空中的鸟类,飞机以及其他一切物体,当它的动 力作用消失时,必然顺着引力方向降落到地面上来,这就是地 心引力规律的作用。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章课件
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
总结词
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 互影响、相互作用,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
详细描述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一规律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矛盾 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形态的发展又是有选择性的,即历史主体在不同的可能选择中有意识、有目的 地对社会形态进行自觉选择。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必然性和选择性的辩证统一,必然性通过选择性得以实现,选择 性体现着必然性。
THANKS
感谢观看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形成了具有 时代特色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对于指导工人运动、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 有重要意义。
02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建立在实践基础上,通过实践检验和发展,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 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殊规律,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和严密的逻辑性。
05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矛盾观
社会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总结词
社会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 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社会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 同事物矛盾的特点、每一个事物矛盾的特殊本质。
详细描述
社会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一方 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 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 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章课件
《马克思第五章》课件
2 相关理论背景
深入解析《马克思第五章》 的核心概念,包括阶级斗 争、剩余价值等等。
探讨《马克思第五章》所 涉及的社会经济背景和历 史条件。
3 论证思路与逻辑
分析《马克思第五章》的 论证思路和逻辑结构,帮 助学生理解其思想体系。
关键内容解析
阶级斗争
深入解析马克思对阶级斗争的 理解,探讨其在社会变革中的 作用和意义。
《马克思第五章》PPT课 件
本课件将介绍《马克思第五章》的关键内容和其在现代社会的实际应用。通 过案例分析,探讨马克思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一起来深入了解吧!
课件介绍
本节将介绍《马克思第五章》PPT课件的目的和结构。通过清晰的内容安排和 引人入胜的布局,提供易于理解和吸引人的学习体验。
主题概述
1 马克思的思想核心
3
经济体系
探讨马克思理论在不同国家的经济体系中的应用和实践,包括计划经济、市场经 济等。
马克思的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社会科学研究
马克思理论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和范式的影响。
社会运动和抗议
马克思思想对现代社会运动和抗议的激励和指 导。
经济体系和政策
马克思思想对全球经济体系和政策的影响。
意识形态与文化
马克思思想对现代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塑造。
剩余价值
解读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的理 论,探索其对资本主义经济结 构的批判和改革建议。
社会主义理想
分析马克思思想中的社会主义 理想,探讨实现社会公平与平 等的路径和挑战。
马克思理论的实际应用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社会改革运动
介绍马克思理论在社会改革运动中的实际应用,如工会运动、妇女解放运动等。
2
政治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课件内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深刻剖析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构成:哲学(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唯物-唯心经济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斯密、李嘉图……)共同富裕-两极分化科学社会主义(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欧文、傅里叶)社会主义-普世价值3、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4、当前中国国改革开放实践提出的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导致新问题:政治上:三权分立与中国特色政治体制改革争论经济上:贫富分化严重、城乡差距拉大、GDP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鲜明的政治立场、重要的理论品质、崇高的社会理想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1.关心社会现实,学会独立思考问题;2. 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看问题办事情;3.做个好人:追求真善美,与假恶丑做斗争,传播正能量。
第一章(唯物论)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重要概念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好理论体系。
在哲学意义上,物质即存在,意识即精神。
一、物质世界(自然)和实践(人类社会)(一)哲学的基本问题基本问题:1.世界本源是物质的还是意识的?(世界是从哪里来的?)2.我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唯物主义: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可知论不可知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就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谁决定谁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两种不同的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列宁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例:关于梦唐太宗能做驾照考试挂科的梦吗?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存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现代科学的方针证明上帝创造世界说的破产)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改造人的精神世界,听天由命和进取奋斗的不同态度)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公鸡打鸣和太阳升起)(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1.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坐地日行八千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一个人不能同时踏入同一条河流”,“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3.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具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4.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和时空无法分开,具有内在统一性。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人类社会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理解)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们谋取物质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是物质性的活动。
关于气功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如何发生联系的?实践。
为什么?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物质活动。
(基本原理)定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客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实践具体形式丰富多样。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中产生的,人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人类社会。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方法论)1.实践既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也是将人与自然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如:生态失衡并非自然界内部失衡,其实是人与自然的失衡。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三)社会生活的实践的重要性(了解即可)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总原理(一)规律及其客观性原理1.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
2.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
3.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
4.规律是客观的。
(二)意识的能动性原理1.定义: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p412.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具有创造性;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3.意识第二性,但不能否定意识的重要反作用。
(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关系原理为什么是辩证统一关系呢?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3.如何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规律;(2)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依赖于实践这一基本途径;(3)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善于创造物质条件、手段。
如飞机上天。
第一章(联系和发展规律+辩证法)一、联系和发展规律二、辩证法三大规律:(一)对立统一规律(二)矛盾规律(三)否定之否定规律联系与发展规律一、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规律(一)事物是普遍联系的1.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造的,世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而存在);2.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之间都不能孤立存在,都通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中;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3.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多样性决定联系的多样性,直接与间接、内部与外部、本质与表象、必然与偶然的联系)。
(二)、事物的发展性规律发展: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其实质上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区别于变化和运动)新事物: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的,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人类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
二、辩证法三大规律(一)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1.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规律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具体讲:矛盾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共同处于统一体中;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的关系:相互联结、相辅相成。
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2.规律的作用(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矛盾双方中,一方以另一方的存在未前提;(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个子得到发展;(3)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共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个性):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不同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二者关系: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共性与个性有机统一,矛盾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想一想:中国为什么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二)质量互变规律质、量、度的定义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此物就转换为他物。
两边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1.否定因素、肯定因素的定义P51.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2.辩证否定观的原理内容: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认识论)第一节认识与实践第二节真理与价值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第一节认识与实践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客体实践: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认识主体: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认识客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认识的主客体的关系(人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是这样)根本上讲: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具体来讲(体现在)(1)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2)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作用于实践客体;(3)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反作用于实践)(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物------感觉-----思想思想------感觉-----物(后者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共性:都承认物质第一性,都坚持反映论区别:二者存在形而上与辩证法的区别。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从实践到认识1. 感性认识:感觉、知觉、表象(生动的直观)2. 理性认识:概念、判断、推理(抽象的思维)3.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1)它们的对立表现在:第一,两者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第二,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两者对事物的反映程度、特点、形式是不同的,二者有着质的区别。
(2)它们的辩证联系表现在: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