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人才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人才培养
四川资阳石岭中学李兴国
要说中国的人才培养,我们还得先从中国的考试制度说起。
中国的考试制度是源远流长,中国的漫长的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皇帝的每一级人才选拔几乎靠的都是一纸文章。这也就导致我们现今在继承先祖文明的基础上加以改革进化,形成了今天的这套考试制度。
中国的考试制度核心是分数,强大的功能是能定终身。
这样的一次考试定终身的制度有两大显著特点:一是一定的偶然性;二是极强的束缚性。这种偶然性让每个学校都不同程度地选拔有实际水平并非很强的学生,同时也使作弊之风盛行成为必然有。它的极强的束缚性不仅捆绑了老师的手脚,使他们不得不采用以题海战术为代表的机械重复的方式以求业绩:他们开始规定学生的活动场所、活动方式以及共同的目标方向。一旦在某次考试取得了较高的分数,就一切都有了——名有了,利有了!更是禁锢了学生的头脑,他们在老师设定的圈子里朝着清华北大去,头脑里只有分数。教室里是分数,吃饭是分数,睡觉也是分数;他们只知道分数,只喜欢高分,一切为了分数。他们也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拿了高分除了考学校对自己还有什么意义?于是,不少学生发出慨叹,学习这么些东西、拿了高分有什么用呢?其学习的被动与盲目可想而知!我们的老师有时也纳闷,学生学这么些东西到底有什么用?但当我们面对学生问起这样读书何用时,却又自欺欺人地向学生讲着不着边际的大道理,解释有何用有何用……可叹可悲哪!
根据学生对于高分的态度的不同可以把学生基本分为以下三类:一是面对获取高分,可为而为;二是面对获取高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三是不为!
一类学生一般成绩较好;二类学生因各种因素学习效果不好但却仍盲目努力求分,成绩一般;三类学生出于被迫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而产生逆反心理放弃不学,成绩一般较差。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不知道学为什么!这里面二、三类学生的智力资源浪费很大,他们一是置自己的强项于不顾去努力干着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舍近求远,劳而无功;一是肆无忌惮的挥洒青春无所事事,碌碌无为。一类学生也因为老师只求分数,认为没必要促成他们在更宽更广的空间去发展,而学生自己更是以为自己这样就是最好的了,导致学有余力的学生不能在合理的指导下利用现有的智力资源发挥更大的潜能,造成资源的浪费!
这样的效果会是怎样的呢?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这里孔子把学习的状态对于学习的效果的影响分成三个水平层面:仅仅是对学习的东西了解的“知之者”的学习状态是最底层的学习状态,效果最差;出于对所学的东西的喜欢的“好之者”的学习状态是稍好的学习状态,效果居中;
以为学习的东西付出为乐的“乐之者”的学习状态是最佳的学习状态,效果也最好。
那么我们的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怎样的呢?几乎所有的学生有面对“你喜欢学校学习吗?”这个问题时的答案都是否定的!不少学生都说学习枯燥,读书无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学生连自己为什么不都不知道,要学的同学的虽不知道学为何,却也在学;不学的同学是认为无用不学,他们就更不了解学为何了。所以,我们有学生的学习状态是“不知”,也就是说连“知之者”都不是!效果可想而知了!如果我们把“知之者”看作是最低的学习状态下的最差的学习效果,而“乐之者”是最佳学习状态下的最好的学习效果,那么我们的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都在负值上!换句话说是我们的学生不学还好,越学越笨!这样说也许有些过分,但我们不防这样想想,也许能从身边找到它的道理――我们身边真的有太多的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比成绩相对更好的同学发展、成就得更好――真的是太多太多!
美国的教育区别于中国的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考试在他们是最没必要的!
我们习惯把美国的教育拿来与我们的教育比。不能说美国的教育就什么都是好的。我们来看看他们的优势。我们在清华北大要六七百分的高分,那么美国学生上哈佛需要的是什么呢?首先,美国学生得向哈佛递交你要学的专业的申请,然后拿出你在这之前在这个专业领域里所取得的成绩:包括证书、勋章、研究成果等等。然后是面试,验证你的成绩的真实性。最后才是最没必要的考试。事实上,他们在前三项就决定了取舍。
所以,美国的学生从小就至力于他们喜欢的某方面的专研,积累成果,以备升学,而并非靠某一次考试。他们的小学生也学基础课,但每天有太多的时间学生机动,在这些时间里,他们喜欢做什么都行。孩子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一会儿做这,一会儿做那,终于有一天,在对比鉴别下,他们开始致力于某个方面的钻研。这期间,他们也不怎么考试,学生自由地寻找自己的喜好。然后老师告诉他们喜欢的事就要努力地去做,学生也开始意识升学、谋生、工作。
就这样,没有束缚、没有强迫,学生自己通过对比找出自己的所好,很快从“知之者”成长为“好之者”,接下来就以在这个方面取得成就为乐而成长为“乐之者”。一个人干自己以之为乐的事的效率与被迫做想做的事的效率之间无疑一个在天,一个在地。虽然我们的中小学生在奥赛上很能挣分,但不难看出,那也许就叫纸上谈兵吧!我们在具体的专业领域以及学习效率上在起跑线上就远远地输给了美国学生。我们的高校学生又怎能在解决实际问题和高技术领域不输给美国大学生呢?
当我们问起学生要高分干什么时,他们的回答是:小学生说有了高分可以考
上重点初中;初中生又回答说有了高分可以考上重点高中;高中生回答说可以考上清华北大;大学生说我们从此不必高分,只求能合格过级;然后呢?找个好的工作;具体做什么呢?……我们的学生就是这样一直为了高分,多年来,没有自己的专业喜好,他们在拿了高分之后才开始为自己选什么专业发愁,踌躇着不知道自己将来干什么工作,他们出生社会在任何一个岗位上都只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门外汉!相反,美国的孩子在小学的时候就在某个所好上获得了不少“勋章”,初中的时候就开发出某些产品,利用自己所学在高中已研究出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东西而且拥有了自己产品的专利权,畅行无阻地进入某个学院,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自己从事由来已久的专业。这样,同一个专业,美国孩子从事研究在小学,已历经十几年,中国的学生却才在犹豫中起步。这中间的差距不只是十几年的时间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一种习惯的养成问题,一种实践经验的积累问题,一种在各个年龄段、各种层次水平上的发明创新问题!也许我们说中国的高校学生的创新研究的水平只及美国的小学孩子也有些过分,但这差不多正是事实,是教育不同方式导致的必然事实,差距就是差距!
其实,人有人不同,花有几样红;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我们本不可能强求每一个人都必须在相同的科目、固定的地方、朝着不变一致的方向前进。
就像同一物种的不同科别:有的喜欢生长在高纬度,有的喜欢生活在低纬度;有的需要在高大的山林,有的却只能生活在河谷平坝;有的可以飞在蓝天,有的却只能跑在地上;有的只需一池清水,有的却离不开汪洋大海……我们很难想象把母鸡训练成雄鹰,养一条鲨鱼在房前的养鸭池里看家护院是什么情形!然而,母鸡据自己所好却也能生活得自在快活,而雄鹰和鲨鱼却需要在更广阔的空间服务自然。人各有志,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一个人都可以在自己喜爱的工作中乐于付出并成就一番事业,母鸡也不例外。
我们的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学生的智力资源的极大的浪费,它不光体现在由于兴趣爱好得不到正确保护和引导而产生的主观态度上的“知之”、“好之”、“乐之”上,更主要的是基础教育中的学生用太多的时间去学过多的硬性规定的科目。
社会百工需要更专业的能力,不少学生大学毕业时才发现,自己从来的高分和大学的及格分对于某个具体的专业来说差不多一无是处,太多的东西学而无用――用不上!有人说这是以备我们适应社会的各行各业而至于吊死在一棵树上。然而事实恰恰相反:中国的大多数人才均为普通人才,而非专业人才;但他们又都貌似通用人才,一个大学生似乎放在什么地方都行,事实却是他们对什么都只限于纸上谈兵地似懂非懂,因而是放在哪儿都不行!如果我们也能让学生一开始就致力于自己所好,不想不学与之无关的繁杂地画蛇添足的学业,我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