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思想与中国传统教育哲学观_赵跃红
孔子的思想与教育
孔子的思想与教育春秋时期,孔子被尊为我国古代哲学家兼教育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所代表的儒家思想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对于世界各国的教育都有着很大的启发作用。
一、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的儒家思想,其核心是“仁”。
它强调了对人类的尊重,也就是说,要尊重人们互相之间的关系。
孔子认为,如果人们尊重和爱护其他人,那么社会就会和谐。
整个儒家思想的发展都是围绕着这个核心展开的。
在儒家思想里,道德准则和文化传统都是非常重要的。
孔子认为,人们应该尊重并继承文化传统,这是非常重要的。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既强调了道德,又重视实用。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有道德修养、善于思考、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而不是仅仅追求升学率或者发展经济。
他提倡“原则强于规则”,意思是说,“规则”只是表面上的东西,而“原则”才是最重要的。
孔子主张“教育要因材施教”,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因人施教,使其更好地学习和发展。
三、孔子的教育方法孔子的教育方法充分体现了他的教育思想。
他认为,最好的教育方法是“以身作则”。
他的教育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讲授经典文化和道德准则:孔子认为,经典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准则,因此应该通过讲解经典文化和道德准则来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
2. 重视礼仪规范:孔子认为,礼仪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规范,因此应该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
3. 强调语言表达:孔子认为,语言是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因此应该对学生进行语言教育,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4. 以问答为主要授课方式:孔子认为,学生只有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和技能,因此应该采用问答的方式来教育学生。
四、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于现代教育仍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应该注重道德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
2. 教育应该注重实用性,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体系与思想观念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体系与思想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体系与思想观念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岁月沉淀,其中蕴含诸多有价值的教育体系与思想观念。
这些观念和体系不仅对中国人文化认识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对于现代社会,了解和继承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及思想观念,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孔教孔子是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被广泛传达。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并强调礼与道德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学习和实践这些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人才能成为一个完美、善良的人。
同时,他的教育思想中不仅注重理论与知识,也同样注重个人的素质和能力。
通过了解孔子的思想,人们学会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增强自身的修养和人文素质。
二、道家思想与孔子的儒家思想不同,道家思想把最高境界看作是人与自然完全融为一体的境界,即通达自然的真正境地。
道家认为,人是机体,世界是自然。
如果人能接受某种世界观,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那么人就可以掌握自己命运的掌控权,实现真正的自由。
因此,读书人也应该融通自然之道,融合自然的要素,并且要追求自身的内心平静,达到真正的境地。
三、佛家思想佛教起源于印度,但是其思想在中国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佛教的基本思想是,生命是一种苦闷的状态,只有通过超越生命层面的东西,才能实现真正的幸福。
佛家强调念头、慈悲、宽容,认为人类应该拥有一种自由的思想,超越世俗的束缚,追求心灵上的自由。
同时,佛家也重视修身养性的工作,在实践方面,注重禅坐修行和崇拜。
四、文化的传承对于中国民族和社会,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尤其重要。
随着现代化的改变和社会的进步,传统文化的价值也需要重新审视。
如今,许多文化已经丢失,而且偏离了传统道路,这样的趋势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毫无益处。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它代表了民族和社会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对于年轻一代而言,了解传统文化可以激起民族自豪感,同时也可以成为塑造个人品质和道德观念的基础。
孔子教育思想简介
孔子教育思想简介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教育思想是中国几千年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涉及面非常广泛、注重学以致用、实际运用,对中国传统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孔子学生三千,贤者七十,教育目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从修身做起,学习治国平天下的本领,最终达到恢复周礼,使国家强盛,百姓安居乐业的目的。
孔子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和智育,本文重点介绍孔子的德育与智育思想。
一、孔子的德育思想: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仁、义、礼、智、信”。
这五个字体现做人的标准与准则。
孔子非常重视德育,一部《论语》大约有三分之一以上内容是讲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1)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罕·第九章)注:孔子说:“我没有看到过爱好道德如同爱好女色那样的人。
”(2)子曰:“知①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第九章)注:①知:智。
(3)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第九章)注:孔子说:“三军的统帅可能被人抓去,一个人的志气是不可能被人强迫改变的。
”(4)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里仁·第4章)注: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知道爱什么人,恨什么人。
”(5)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里仁·第4章)注:孔子说:“如果立志实行仁德,就不会去做坏事了。
”(6)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里仁·第4章)注: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必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在一起。
”(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第4章)注: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注:孔子说:“看见道德高尚的人向他学习,看见不道德的人就反省自己是否像他那样。
”(9)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第十五章)(10)孔曰:“骥①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孔子教育思想见解总结感悟
孔子教育思想见解总结感悟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代表,他以其独特的见解和智慧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他的教育思想的研究和思考,我深深感悟到了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些重要观点和理念。
首先,孔子注重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他强调个人的修身养性,认为一个人首先要有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才能够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他提倡“仁”、“义”、“礼”等伦理价值观,鼓励人们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以正直之道行事,以礼仪之道规范自己的行为。
这种道德教育的理念至今仍然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和发展我们自己的道德品质,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有道德操守的人。
其次,孔子强调知识和学习的重要性。
他认为知识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基石,只有通过学习和研究,人们才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孔子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观点,强调学习和思考相辅相成,互为依托。
他还提出了“三千弟子弟,不学则无所知”的观点,鼓励人们要多向他人学习,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这些教育观点对于我们来说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我们应该保持学习的热情和态度,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此外,孔子强调了教育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
他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观点,认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能够提高双方的能力和素质。
他还提出了“学以致用”的观点,强调学习的目的在于提升自己的实际能力,为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
这种注重实践和应用的教育观点对于我们来说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注重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中去,努力提高自己的实际能力和应对问题的能力。
最后,孔子强调了教育的个性化和差异化。
他认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天赋和才能,教育应该针对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培养和教育。
他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观点,强调教育要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方针和措施。
孔子教育思想浅谈
对人文却颇多忽略;在 “ 民主”的旗号下,对传统颇多忽视;在 “ 革命 ”的E号下,对人性颇 多丢失 。一些西方教学模式被全盘移植到 中国的学校, l
笔者对 孔 子 的教育 思 想 中进 行 剖析 ,指 出孔 子 教育 思想 的宝 贵之 处 以及 其得 以传 承 的必要 性 。 中 图分类号 :G0 4 文献 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 :10 - 1X 20 )2 a一 2 60 0 9 94 (0 90 ()0 2- 1
评 价 宰 予 “ 之 不 仁 也 ” 阳 货 ) 子 路 “性鄙 ,好 勇力 ” 在成 为孔 子 予 ( ; ,
学生 之前 曾经 “ 陵暴 孔 子 ”( 马迁 . 记 [ ] 北 京 :中 华书 局, 1 5 , 司 史 M. 9 9 2 ) 子张 秉 性 邪辟 ( 子 云 “ 1 91 ; 孔 师也 辟 ” ),公 冶 长坐 过 牢 ( 冶长 )。 公
阜 东南 )人 , 春 秋末 期 思想 家 、政 治家 、教 育 家 , 儒 家 学 派 的创 始 人 。 孔 子 的教 育 思想 ,被 历代 统 治者 所 重视 ,成为 历代 统 治者 施 行封 建 统 治、
维 护封 建等 级制 度 的工具 。伴随着 中 国两干 多 年 的封 建 制度 ,孔 子 的教育 思 想 已经 深深 的 刻在 中华 民族 的 灵魂 中 ,与 中国传 统 文化 融 为 一体 。 关 于 教 育 的对 象 ,可 用 孔子 的 一句 名 言 “ 教 无类 ” 《 语 ? 卫 灵 有 (论 公》 )来概 括 。 即不 分 贵 族与 平 民 ,不 分 华夏 与 狄 夷 都 可 以 接 受教 育 。 孔 子 的 学生 大 多 出身 于 平 民之 家 , 有 的学 生 家 境十 分 贫 寒 。如 颜 回
孔子的教育理念
孔子的7个教育思想如下:
1、关于教育作用:提出“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
孔子认为教育对国家稳定、社会的发展有作用。
2、关于教育对象: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
3、关于教育目的:致力于通过教育培养一批“士”和“君子”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的。
4、关于教育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文是指文化知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行、忠、信是道德行为规范要求。
不足之处在于缺少自然科学知识和劳动知识内容。
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道德教育内容占有重要地位,文化知识学习是为道德教育服务的。
5、关于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
6、关于道德修养: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7、关于教育原则: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以及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德行的人才。
下面将详细介绍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核心要点。
一、教育目的孔子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有德行的人才,他强调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修养。
孔子认为,只有德行高尚的人才能够成为君子,而君子则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
因此,孔子的教育目的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使其成为有德行的人才。
二、教育方法1. 以德育为主孔子强调德育的重要性,他认为德行是人的根本,只有通过德育才能够培养出有品德的人才。
孔子提倡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学生,使学生能够从身边的榜样中学习到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
2. 以文化传承为基础孔子注重对经典文化的传承和学习,他认为经典是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智慧的精华。
孔子主张学生应该广泛阅读经典文化,通过学习经典来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
3. 以实践为主要方式孔子主张通过实践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他认为只有在实际的生活中才能够真正地学到东西。
孔子提倡学以致用,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道德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实践来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三、教育内容1. 修身孔子认为,修身是教育的首要任务,他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自律。
孔子主张通过学习经典和榜样的行为来塑造自己的品德,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
2. 齐家孔子认为,家庭是一个人修养的基础,他主张通过家庭教育来培养孩子的品德和能力。
孔子认为,一个人只有在家庭中学会了尊敬父母、关心家人,才能够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3. 治国孔子强调政治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治理能力。
孔子主张通过培养有德行的人才来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四、教育原则1. 以人为本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以人为本,他认为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进行,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主张是什么孔子的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主张是什么孔子的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
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主张是什么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
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
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
“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
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
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
孔子的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主张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正所谓”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
他注重言教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
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师生关系非常融洽。
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思想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当今社会仍有着积极的借鉴和启迪意义。
孔子的教育思想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温故而知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而反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思想流传于世。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主张不仅为中国古代的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对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具有重大的意义,学习和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主张是什么,能促进我们更好地学习。
孔子的教育哲学理念
孔子的教育哲学理念孔子被誉为中国古代教育的伟大导师,他的教育哲学理念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孔子教育哲学理念的多个方面,以期更加深入地理解他的教育思想。
一、和谐的教育目标孔子的教育哲学理念的核心是培养德、智、体、群、美全面发展的人格。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其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平衡和谐的发展。
孔子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培养学生的品德与道德,使他们成为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才。
二、个性化的教育方法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注重个体的差异,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潜力进行个性化的教育。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才能和优势,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
这种个性化的教育方法在当今教育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三、以德育人的教育原则孔子强调德育的重要性,认为德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他主张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使其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孔子的德育教育方法主要包括榜样教育、言传身教和以身作则等。
他通过自身高尚的品德和言行举止来影响学生,使他们懂得如何做人、做事,并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四、尊师重教的教育信念孔子非常重视教育者的角色,他认为教师应具备高尚的师德和丰富的知识,学生应该尊重教师并虚心接受教导。
孔子提出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理念,强调教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学生和教师共同成长。
他认为教育者应该起到榜样和引导的作用,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和启发,引导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五、实践与经验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孔子主张学以致用,强调实践与经验的重要性。
他认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他强调学生要通过实践来巩固所学的知识,通过实际操作来锻炼自己的技能。
孔子的这种实践教育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以上对孔子教育哲学理念的多个方面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于教育的关注和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视。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流传千年,对塑造中国人的品行和思想具有深远影响。
这些传统思想包括儒家、道家和墨家等,并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教育体系。
本文将介绍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特点及其对中国教育的重要性。
一、儒家教育思想儒家教育思想源自孔子,他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儒家教育思想注重培养人的德性和家庭价值观念。
学生通过学习经典文献,如《论语》和《大学》等,以培养自己的品德和个人修养。
儒家思想提倡“以人为本”和“身教胜于言教”的观念,强调师生之间的亲密关系和师者示范的重要性。
二、道家教育思想道家教育思想强调自然和谐与内在的修养,注重个体的内在精神实践。
道家教育思想强调追求真理和个人成长的意义,认为人应当适应自然的变化,并追求与自然融合的境界。
道家教育思想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展自己的独特才能和兴趣。
同时,道家教育也强调心灵的平静和道德的修养。
三、墨家教育思想墨家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兼爱和公平,秉承着“施而不费”的原则。
墨家教育注重爱和公正的实践,对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有着深刻的思考。
墨家教育倡导反对“以己度人”的观念,强调公正的评判和对他人的关爱。
墨家教育思想也强调实学为基础,强调实践和行动的重要性。
四、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些教育思想强调道德修养、个人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为中国人塑造了独特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强调素质教育和人格培养。
它们对于中国教育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强调师生之间的亲密关系和师者示范的重要性,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起到重要的榜样作用。
这些思想也对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挑战,教师应当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榜样。
总结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特点和重要性是我们理解中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道家和墨家等思想流派强调培养人的品德和思想修养,为中国教育注入了独特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孔子教育思想在中国古代的传承与发展评析
孔子教育思想在中国古代的传承与发展评析引言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誉为“至圣先师”。
他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丰富而深刻的教育思想。
这些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得到广泛传承和发展,并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孔子教育思想在中国古代的传承与发展进行评析。
一、孔子教育思想概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包括德行教育、道德修养、人际关系和礼仪规范等方面。
他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孔子教育思想的传承1. 儒家经典著作的编纂和研究孔子弟子们继承并发展了他的学说,其中包括《论语》、《大学》、《中庸》等经典著作。
这些著作成为后来儒家学派的重要标志,对中国古代教育起到了指导作用。
2. 孔子教育思想在师生关系中的传承孔子提倡“待人以诚”、“尊师重道”,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尊重。
这种师生关系模式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得到广泛传承,并且一直持续到现代教育系统。
3. 社会伦理和礼仪制度的传承孔子强调道德伦理和正当行为准则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他提出“君臣相以诚”、“父子相以孝”等原则,被广泛应用于中国古代社会,并成为社会伦理和礼仪制度的基石。
三、孔子教育思想的发展1. 儒家学派在中国古代教育中的影响力儒家学派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学派之一,它将孔子的教育思想进一步发展并推广到整个社会。
儒家学者们通过写作、讲授和培养学生等方式,将孔子教育思想与实际教育实践相结合,对中国古代的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儒家学派的兴衰与复兴在中国历史的某些时期,儒家学派遭到压制和批判,但从来没有彻底消失。
在朝代更迭和社会变革的过程中,儒家思想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并在后来的朝代中复苏和壮大。
3. 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孔子教育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现代教育中仍然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
例如,强调品德培养、注重道德修养、倡导师生关系等观念,在现代教育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
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孔子教育思想是中国古代教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孔子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仁”的教育理念,主张“以仁治学”,提倡“克己复礼”,注重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文化名人,他的教育思想深受后人的推崇和领悟。
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仁,主张以仁为本的教育。
孔子认为,仁是一种十分高尚的品质,是人类的基本道德。
他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倡人们相互尊重、互相关爱。
在教育方面,孔子主张培育“大仁”,要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培养高尚的情操,注重道德修养,追求道德完善。
他认为,只有具备了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才能勇于担当,使其能够对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是“克己复礼”。
孔子认为,要做到内心修养,首先要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自己平和安定。
他主张要做到礼贤下士、宽以待人、严以律己,要谦卑、诚恳地待人,对自己要求严格,努力做到“克己复礼”。
“克己”是要求每个人戒除私欲,修身养性,“复礼”则是要求每个人尊重传统礼仪、遵循社会规范。
这种精神与理念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并在古代教育中得到了深入的传承。
孔子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以文为师”,主张重视教育教学的规范和方法论。
孔子强调要注重教育的规范性和系统性,要有权威的教育师范,要有一套科学的教育方法论,注重学生的专业化培养。
他主张教育要有规范、有纲目,要有老师的权威性和专业性,学生必须尊师重道,服从教育纪律,孝敬师长。
他认为学生的学习需要老师的指导和规范,老师则需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教育教学的引导和指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得到真正的道德修养。
孔子教育思想的这一部分,对当代教育教学也具有一定的启迪和指导作用。
孔子教育思想还主张教育应该与实践相结合,重视教育过程和社会实践的结合。
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
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孔子(公元前551-前479),也称孔夫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化名人,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和重要的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深刻而且广泛,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对教育的理解和实践,为后世的教育事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下面将对孔子的教育思想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探讨。
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仁”。
在孔子看来,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而“仁”就是人们本性中的最高境界。
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德行,强调要以仁为本,推崇“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于人也”等观念。
这体现了孔子的人本教育观,即将个体的全面发展放在第一位。
他认为,培养学生们为人的品德和修养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因为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才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为国家社会做贡献。
孔子强调“学以致用”,注重实践教育。
他主张教育要以实际生活和实践活动为基础,提倡知行合一,反对书本腐化、教条主义。
孔子认为理论知识要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他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认为学生应该学会自己动手,勤学苦练,通过实践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只有在实际操作中,才能够真正地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孔子强调“教育无止境”,提倡终身学习。
他主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并且提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认为学习应该是持续不断的。
孔子认为,学生应该持续不断地进行学习,不仅仅应该在校期间进行学习,而且应该终身都保持学习的状态。
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孔子还倡导了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孔子重视个体的尊严和价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
他强调个人应该保持独立思考,并且要有自己的价值观念。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
教师应该在教育活动中尊重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注重个性的培养和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及对当前教育改革的启示 毕业论文
语文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研究---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及对当前教育改革的启示内容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是师德高尚的一代宗师。
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培养了一大批博学多才的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提出并形成了一系列比较完整的、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其教育思想与当前素质教育有很多相通之处。
一、启发诱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孔子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论断,教育活动始终以学生为主体。
二、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孔子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实际水平,进行不同的教育,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教育目的。
三、倡导乐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方法主要有:一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民主教育;二是正面表扬激励。
四、指导学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孔子在其教育活动中,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和指导,让学生自己会学习。
五·有教无类。
·总之,这些理论不仅在当时行之有效,对于今天的素质教育及教育改革仍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语文教育家孔子教育思想素质教育当前教育改革启示研究21世纪国际间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实际是科技、人才和国民整体素质的竞争,归结到当前就是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教育质量的竞争。
现在的青少年一代到下世纪将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所受的教育和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命运。
为使我们的祖国在新世纪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我们当前最要紧的任务是要使中小学真正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素质教育的口号吹得更响,把素质教育的旗帜举得更高。
如何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许多教育工作者都撰文发表了睿智卓见;本文拟就孔子的教育思想和素质教育的关系谈点粗浅看法。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
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从事“施教”,培养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
孔子古代圣贤的思想与教育理念
孔子古代圣贤的思想与教育理念孔子,古代中国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后世尊称为“圣贤”。
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孔子古代圣贤的思想与教育理念,并分析其对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意义。
一、孔子的思想体系孔子的思想体系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强调个人修养、社会秩序和政治伦理的和谐发展。
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和原则,如仁、义、礼、智、信等,这些观念构成了儒家思想的基石。
首先,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意味着对他人的关爱和善意。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培养自己的仁心,个体才能达到完善的人格。
其次,孔子强调了社会秩序和政治伦理的重要性。
他认为,社会稳定和个人幸福源于正确的伦理和道德观念,而不是权力或财富。
因此,他主张通过传统的礼仪来塑造人们的行为规范,并通过文化传承来实现社会秩序的和谐。
最后,孔子注重智慧的培养和提升个人的修养。
他认为,通过学习和思考,人们可以提高自己的智慧和见识,从而达到更高的境界。
二、孔子的教育理念孔子被称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奠基人,他的教育理念对后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提出的教育理念主要包括“思想启蒙”、“言传身教”和“以身作则”等重要原则。
首先,孔子主张通过思想启蒙来培养学生的人格和道德。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君子之德,使学生能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孔子提倡学习经典文化和传统价值观,通过思考和讨论来提高个体的道德水平。
其次,孔子认为教师应以身作则,并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影响和教导。
他强调教师的榜样作用,教师应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成长潜力。
最后,孔子主张通过实践和行动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他提倡学以致用,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孔子认为学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锻炼和提升自己,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三、孔子思想与教育理念的意义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中国和东亚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解读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思想与教育观念
解读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思想与教育观念孔子(551年-479年),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被尊奉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和教育观念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包含了道德伦理、政治治理、教育实践等多个方面,其中的核心观点包括仁爱、中庸、敬老尊师等。
本文将对孔子的思想和教育观念进行解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他的伟大思想。
一、仁爱孔子的仁爱思想是他整个哲学体系的核心。
他认为仁者爱人,以仁为己任,具体体现在对待他人的态度和行为中。
孔子提出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观点,意思是要通过自己的修养和努力来帮助他人实现他们的理想和抱负。
他还提出了“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的观点,主张通过了解和体谅他人的需求和感受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中庸中庸是孔子思想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追求和谐平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孔子认为中庸是一种道德和行为的标准,也是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原则之一。
他主张人们应该避免极端、偏激和过度的行为,而要追求中等、适度和平衡。
中庸的理念贯穿于孔子的政治主张、家庭伦理和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
三、敬老尊师孔子强调敬老尊师的重要性,他认为尊重和孝敬长辈是人们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之一。
他提出了“五十而知天命”的观点,倡导人们在年过五十后应该明白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并为之努力奋斗。
孔子自身也是一个很好的榜样,他对待老师非常恭敬,对待学生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怀和教导。
四、教育观念孔子被誉为古代中国教育的奠基人,他的教育观念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主张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人的德才兼备,他提出“教学相长”的观点,强调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重要性。
孔子还提出了“百工均圣”的观点,认为任何职业都可以成为人才培养的途径,强调职业教育对于社会的重要性。
五、孔子的影响在中国古代,孔子的思想和教育观念对于社会的影响非常深远,他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于后世的教育体系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儒家的学习方法、人才培养理念仍然在中国的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哲学大师孔子的思想与教育
哲学大师孔子的思想与教育孔子,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被后世称为“至圣先师”。
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中国历代影响深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探讨孔子的思想与教育,并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和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孔子的思想1. 人性观:孔子认为人性本善。
他相信每个人都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潜力,只要经过正确的教育引导,人们就可以追求道德和精神上的完善。
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重视个人修养和道德行为。
2. 仁爱与仁政:孔子主张人们应该互相关怀和帮助,强调仁爱的重要性。
他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倡导以仁爱的态度对待他人。
他也强调公平正义和良好的政治道德,主张君子执政,用仁政治理国家。
3. 尊重传统:孔子强调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他认为传统礼法是维系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基石,主张通过学习、研究经典来传承和继承中国古代的智慧和哲学思想。
二、孔子的教育理念1. 以“学”为核心:孔子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倡导广泛学习,追求博学多才。
他认为学习是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他人的最有效途径。
2. 学以致用:孔子强调实践和应用知识,重视实际能力的培养。
他提倡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和道德原则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以造福个人和社会。
3. 做一个君子:孔子重视人的品德修养,强调君子的修养和言行举止。
他认为君子应该有高尚的品质和道德准则,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4. 规范的教育方法:孔子注重教育方法的规范性和循序渐进性。
他主张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潜力,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三、孔子思想与教育的意义1. 价值观引领:孔子的思想与教育理念奠定了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基础,对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仁爱、正义和道德观念是中国文化核心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教育传统的延续:自孔子以来,中国的教育一直强调道德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
孔子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中国传统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延续至今。
论语中的孔子教育思想与价值观塑造
论语中的孔子教育思想与价值观塑造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价值观在《论语》一书中得到了广泛的阐述与表达。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价值观不仅对当时的社会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形成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思想的根源、教育方法和教育目标三个方面,对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价值观进行论述。
一、思想的根源1. 仁爱与人的本质孔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爱、互相尊重。
他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倡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观念。
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培养人的德行和道德品质为基础,这体现了他对人性的乐观与人的完善性的信念。
2. 学习与教育孔子非常重视学习和教育,他认为学习是实现个人修养和社会进步的基础。
他提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学习的坚持和刻苦,以及在学习中的实践和反思。
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教育被视为一种启发性的引导,而非简单的灌输。
二、教育方法1. 启发式教育孔子的教育方法强调启发式教育,他认为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开发他们的潜力。
他经常通过对话和问答的方式,给予学生一定的启示,让他们自己思考和发现问题的答案,从而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
2. 实践与经验教育孔子认为,真正的学问和知识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和验证。
他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过亲自实践和体验,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技能和能力。
他提倡“学以致用”,认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掌握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三、教育目标1. 追求自我完善孔子强调个体的修养和完善,他认为个人应该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
他提倡青年人勤奋进取,培养自己的才能和能力,以成为有用之人,为社会作出贡献。
2. 建立和谐社会孔子的教育目标还包括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和秩序。
他注重教育学生具备正确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价值观,倡导“仁者爱人”,强调个人对整个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与教育学
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与教育学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教育学思想与教育实践,这些思想对于后世的教育学理论与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儒家、道家和墨家三个流派的角度,来探讨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与教育学。
一、儒家的教育学思想与教育学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流派之一,儒家的教育学思想与教育学体现了其注重人的修养、道德品质与社会责任的特点。
孔子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观点,认为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学习的过程。
他主张以仁爱为核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每个人能够成为完善的人格。
儒家重视经典的学习,孔子提出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学理念。
他认为通过学习经典文化,人们可以培养智慧、修身养性。
儒家教育注重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通过学习经典,人们可以了解深厚的传统文化,并通过实践实现自我价值的实现。
另一位重要的儒家思想家是孟子,他的教育学思想与教育学强调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
他提出的“性善论”主张人的本性是善良亲和的,通过教育可以培养人的善良特质。
他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爱、互相帮助,以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道家的教育学思想与教育学道家的教育学思想与教育学体现了追求自然、返璞归真的特点。
道家强调个体的内在修养和自然的和谐。
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理念,主张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道家的教育强调个体的自我发展,注重个体自主、自由的成长。
老子强调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通过内省与沉思来探索人生的真谛。
他认为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潜能,并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合理发展。
三、墨家的教育学思想与教育学墨家提出了“兼爱非攻”的教育理念,强调平等、公正与和平。
墨子主张以爱为核心,以和平为目标,反对战争与武力。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公正、关爱与助人的精神。
墨子的教育学思想与教育学体现了以人为本、注重公平正义的特点。
墨家的教育重视实践与实用,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年 & 第( %$ 页
教 育 理 论 与 实 践 123456 789 :57;<=;3 4> ?9@;7<=48
A4B/ -$ ! -))$ & C4/ . :( % :$
孔子的教育思想与中国传统教育哲学观
# 赵跃红
摘 要: 孔子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教育思想影响了从国家教育制度、 官吏选拔标准、 教育 设施建设到教学手段、 方法以及教育哲学等方方面面, 成为我国古代两千余年来教育哲学思想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 : 孔子; 教育思想; 教育哲学观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 〕 。 难处, 用商量而已 ”
二、 教育目的论
春秋时期, 周天子的地位逐渐沉沦, 诸侯割据、 混战, 面对 当时礼崩乐坏、 战乱频仍的混乱状态, 孔子力图通过兴办教育 的方法,培养治国安邦的贤才,以实现他恢复礼教的政治目 “贤才 ” “志于 的。 孔子所提出的 , 就是德才兼备的人, 必须具备 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 ” 的操守和素质。 同时, 孔子还特别 重视人的知识修养、 实际工作能力和强健的体力。 从孔子一生的经历及言行中, 我们可以看出, 在社会等级 制度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 孔子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积 极推行教育, 他培养的人才需要达到四个方面的要求, 才能成 为安邦治乱的栋梁。 “学而优则仕 ” 孔子强调对知识的培养, 主张 , 把学识作为 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 对没有学识的人不能授以重任。 否 “贼夫人之子 ” “君子不器 ” “敏 则, 便是 。他认为, , 学习要做到 “学而不厌 ” “学如不及, 而好学 ” 、 、 犹恐失之 ” , 进而达到博学 多闻、 知识渊博的境界。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 而要担心 “克己复礼 ” “修己以安 自己的才能, 他要求弟子从自己做起, , 人” , 然后才能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孔子主张学以致用,因此他特别注重对学生处理实际问 题能力的培养。 拥有丰富知识的目的是要治国经邦, 因此他认 为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没有独挡一面的工作 “诵诗三百, 能力的人, 纵然饱读诗书, 也没有实际意义。 授之 以政, 不达; 使于四方, 不能专对; 虽多, 亦奚以为? ” 孔子还特 “临事而惧, “暴虎冯河, 别提倡 好谋而成者 ” 的真才实学, 反对 死而无悔者 ” 的鲁莽行为。 “为政以德 ” 注重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他认为, , 只有 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才能够真正将所学知识和能力运用到 治理国家的目标中去, 这是治国的根本, 也是教育的根本。伦 理思想的培养是孔子教育哲学的重心,孔子主张“仁政 ” ,他
话, 能不喜欢吗?可贵的是能进一步追究。听到喜欢的话不去 思考,听到警示的话,不能引起注意,即便是孔子也没有办 法。 孔子强调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他主 “择其善者而从之, 张 其不善者而改之。 ” -/ 主体性教育的有关要求 首先, 尊重学生主体的人格。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不能因出身门第、 贫富悬差、 智商 “有教无类 ” 高低等差别而有所歧视。 他主张 , 即不因学生的门 第高低、 智力差别, 都应得到教育, 成为教育的主体。关爱学 生, 为学生的前途着想。子路派子羔去当费邑的邑宰, 孔子听 到了批评子路。 因为费邑是季氏的食邑, 那里拥护季氏或反对 季氏有着反复的斗争, 是是非之地, 而子羔能力低下, 不能胜 任那里的邑宰。因此, 出于对学生的关心, 孔子反对子路的这 个做法。 不欺骗学生, 要有实事求是的教学态度, 对于自己不知道 “吾不如老农。 ” 的事情就不乱教。 樊迟请求学种庄稼, 孔子说: “吾不如老圃。 ” 又请学种菜, 孔子又说: 要鼓励学生, 相信学生, 认真对待学生的意见。孔子十分 “后生可畏, ” 重视学生的意见, 他说: 焉知来者之不知今也? 并 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树立勇往直前、 敢超前人的信心。 他为了推 行自己的学说, 第二次到达卫国时, 卫灵公对仁义道德仍然提 不起兴趣。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孔子, 他们隔着帷帘行礼, 还 听到了南子身上玉石环佩相击的声音。孔子的学生子路对此 “予所否者, 很不高兴。孔子听取了他的意见, 并解释说: 天厌 之, 天厌子。 ” 其次, 调动学生主体的学习积极性。 在孔子看来,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是教学的第一要义。 学生学习积极性及思维的积极状态是教学有效进行的前提条 “不愤不启, ” 件。 孔子说: 不悱不发。 在教学时机不成熟的情况
虽然, 教育哲学作为一门学科体系出现在外国, 但是, 在 几千年前的我国古代,先圣孔子便以其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 和教学实践,为中国传统的教育哲学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 《论语 》 础。本文以孔子的言论集
!〔" 〕
为线索, 从主体论、 目的来自论、 方法论三个方面, 对孔子的教育思想所反映出的中国传统 教育哲学观念进行论述, 祈望读者指正。
一、 教育主体论
孔子的教育主体论对中国传统教 育哲学观影响最为深 刻, 主要有两个方面: 即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作用以及主 体性教育的有关要求。 "/ 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作用 孔子认为,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居于主体地位, 起着主体性 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老师的任务在于向学生指明要学的 内容, 老师无法代替学生本人对应学知识的学习, 而是应该引 导学生学会自己学习。 在孔子看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在于学生是老师所教知 识的接受者。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 教学效果不取决于老师教了 多少, 而取决于学生掌握了多少。 学生如何能够掌握老师所教 “默而识之, ” 的知识呢? 孔子提出了五种办法, 一是记忆法。 对 “日知其所亡, 所学知识要默默地记在心里, 要求 月无亡其所 “温故而知新 ” 能” ; 其次, 复习法。 做到 ; 再次, 实事求是的学习 “知之为知之, 态度。 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第四, 还必须认真 “学而不思则罔0 ; 最后, 要求学生通过实践, 真正掌握所 思考, 学习的知识。 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还表现在学生 是其德行修养的实现 “为仁由己, 者。孔子曾说: 而由人乎哉?我欲仁, 斯仁至矣, 人 ” “法语之言, 能弘道, 非道弘人。 能无从乎? 改之为贵。 巽与之 言, 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 从而不改, 吾末如之何也 已矣。” 格言之类的话, 能不听吗?贵在闻过能改; 恭维称赞的
三、 教学方法论
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套相对完整的针对 学生主体性教育的教学方法。 孔子重视对学生的启发诱导,是中国传统教育方式和教 学方法的奠基人。他在教育史上第一次精辟地表达了启发式 “不愤不启, 教学原则的内涵, 他说: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 ” 隅反, 则不复也。 意为教师应当把握学生的思维状态, 调动他 们的思维达到兴奋状态, 再适时进行诱导, 这样就能够达到理 想的教学效果。 可见, 孔子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最大限度地激 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孔子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深深地影响了此后历代教育 “夫子循循 家, 成为我国教学思想的精华。 他的学生颜渊曾说: 善诱人, 博我以文, 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 如有所立 ” 卓尔, 虽欲从之, 末由也己。 即是说夫子善于有顺序地诱导我 们, 用文史知识来充实我们, 有礼制仪貌来约束我们, 这时候 你想罢休也是不可能的了, 待到已经用尽了我的才力, 好像是 高高地有所确立, 虽然想要再追随向前, 又找不到门径了。宋 “只是做得个引路底人, 代朱熹说, 教师 做得个证明底人, 有疑
因材施教指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客体而运用不同的方式 施行教育。孔子提出的这一教育观念,体现出孔子具有丰富的 “唯上智与下智 差异心理学思想。 如学生存在智力差异, 孔子说: ” 不移, 中人以上, 可以语上也, 中人以下, 不可以语上也。 他认为 学生存在性格差异, 将人的性格分为三类: 狂者、 中行、 狷者。学 生还在能力、 特长、 态度、 志向等方面存在差异。 孔子的因材施教是在两个层面上进行的,并形成了三步 式的具体手段。其一, 是在具体教导中各因其材而措施不同; 其二,是对学生随其材情造就。孔子创造和利用了学生充分的 心理准备状态, 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步式的 教学范式包括: 了解学生个体, 选择适应学生主体的教学方法,
故不将具体出处一一列出。 ! 由于所引该书的内容很多, 作者简介: 赵跃红 ! "#$$ % & , 女, 山西人, 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讲师, 主要从事哲学研究。
第#期
赵跃红: 孔子的教育思想与中国传统教育哲学观
"
下, 不要强迫学生学习。 这就要求教师想方设法运用各种教学 手段, 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动人心的学习情境, 使 学生的思维进入积极的状态, 促成教学时机的成熟, 为启发铺 “小子何莫学夫 《诗 》 平道路。孔子曾对弟子们说: ?可以兴, 可 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 ” 《诗经 》 之名。 在这里, 孔子给弟子们创设了一个学习 的氛围, 《诗经 》 《诗经 》 指明了学习 的重要意义, 激发了弟子们对 的学 习兴趣和欲望。 第三, 培养学生主体的素质和能力。 孔子十分重视培养学生主体的素质和能力,将教育分为 教书和育人两个方面。教书即传授知识, 在教学实践中, 他以 《礼 》 《乐 》 《诗 》 《书 》 《易 》 《春秋 》 、 、 、 、 、 教育学生。 即从社会政治 实践、 文学修养、 历史观和科学四个大的方面, 对学生进行教 “不学诗, 导。他说: 无以言; 不学礼, 无以立。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 ” 育人则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做人的方法, 他从 “文、 行、 忠、 信” 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立世、 做人的一些基本能力 和素质。
J
教
育
理
论
与
实
践
ABBJ 年
进而施以不同的教育内容。其中, 了解学生个体是前提, 选择适 “闻斯行诸?” 应学生主体的教法是关键。 听到了一个很好的主 张就要立即去做吗?子路、 冉求问了同样的问题, 孔子却给了两 “有父兄在, 种不同的回答。对于子路, 孔子说: 如之何其闻斯行 ” “闻斯行之。 ” 之? 而对冉有, 孔子说: 其理由是冉求遇事畏缩不 前, 所以要鼓励他去做; 而子路遇事轻率, 所以要抑制一下使他 谨慎些。这些教学方法至今仍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芒。 孔子注重学、 思、 行的结合, 认为学、 思、 行从整体上构成 了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 学生学习时必须注意处理学、 思、 行 三者的统一, 做到学思、 学行、 思行的结合。 孔子认为学习离不 开思考, 只有思考, 才能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因此, 孔子要 “君子有九思 ” 求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提倡 , 发展学生思 维能力, 使他们善于思维, 促进学习。 孔子特别强调学行统一。他要求学生要将所学知识付诸 于实践, 与实际行动结合起来。同时, 他还注意到思与行的辩 “好谋而成 ” “三思而后行 ” 证关系。一方面, 他提倡 , 赞赏 的季 文子, 认为思对行有指导作用。他倡导的自省自克修养原则, “反求诸己 ” 要求人们 , 注意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省, 其中包含 由行到思的反馈。 孔子的学、 思、 行相结合的思想, 为后世教育 家所继承和发展,由于要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学生学习的认识 规律和特点, 至今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学习方法上, 孔子主张实事求是的学风, 谦虚、 谨慎、 严 “知之为知之, 肃、 认真的学习态度。他说: 不知为不知, 是知 ” 也。 这就是说, 学生在学习时要注意养成实事求是、 严肃认真 的学习态度。孔子还提出了四点要求:毋臆、毋必、毋固、毋 我。即对待问题, 不要任意猜测, 不要主观武断, 不要固执成见, “阙疑” 不要自以为是。与此相关联, 他提倡在学习中要有 的精 “多闻阙疑, 神。 他说: 慎言其余, 则寡尤; 多见阙殆, 慎行其余, 则 寡悔。” 就是说, 多听, 有怀疑的地方加以保留, 其余足以自信的 部分, 谨慎地说出就能少犯错误; 多看, 有怀疑的地方加以保留, 其余足以自信的部分, 谨慎地实行, 就能减少懊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