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元时期少数民族汉文诗的叙事特点
元代文学的特点
元代文学的特点元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它的特点体现在多个方面。
本篇文章将从作者的背景出发,分别阐述元代文学的语言特点、文学思潮、主题与情感、趋向性以及影响等方面。
通过对多个方面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元代文学的面貌。
一、作者背景元代文学的作者大都经历过蒙古族的外族统治,这一历史经历影响了他们的文学创作。
元代文学中,怀古抒情的情感倾向非常强烈,这也与汉族文学史上的其他时期截然不同。
因此,在探讨元代文学的特点时,我们必须充分考虑这一历史背景的影响。
二、语言特点元代文学的语言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元代文学采用了大量的外来语词。
这与当时蒙古族的统治有关,也与当时中亚文化的传入有关。
此外,元代文学也吸收了传统汉族文学的优秀语言特点,形成了一个多元文化的语言风格。
2、元代文学中,有大量的口语化表达。
这种表达方式与蒙古族的生活方式有关,他们更加崇尚口语而不是书面语。
因此,元代文学也出现了很多口语化的表达,这使得元代文学的文风更加平易近人,更富有真实感。
三、文学思潮元代文学的文学思潮也十分特殊,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文学复兴。
元代文学作品中,很多作者都不满于元代的文化状态,对唐宋文化进行了反思并加以挖掘和继承。
2、世俗化。
元代文学与前代文学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更加关注现实生活,描述的是更加真实世俗的人与事。
3、民族化。
元代是中国境内少数民族政权的代表,因此,其文学作品中的民族元素比较丰富,反映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气质。
四、主题与情感元代文学的主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怀古抒情。
元代文学中,怀古抒情的作品非常多,反映了作者们对于唐宋文化的敬仰与思念,也反映了他们对于现实生活的不满。
2、现实主义。
元代文学比较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因此,很多作品的主题也是针对这些现实问题的,比如社会贫困、法律制度、家庭观念等等。
3、宗教思想。
元代文学中,宗教思想非常丰富,反映出了作者们对道、佛、儒等不同宗教思想的探索与思考。
蒙古族古代文学
蒙古族古代文学蒙古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蒙古族的古代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内涵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介绍蒙古族古代文学的特点和代表作品,带领读者一起探索这个民族独特的文学世界。
蒙古族古代文学的特点之一是以口头传承为主要方式,这与蒙古族民族习惯和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古代蒙古族人民生活在广袤的草原上,牧民们将自己的经验、智慧和情感通过口头的方式传递给后代。
这种传统延续了数千年,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古代蒙古族口头文学。
蒙古族的古代文学作品主要包括史诗、民歌和传说。
其中,蒙古族史诗是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史诗是蒙古族人民对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的歌颂和记载,具有浓厚的历史感和民族情怀。
《格萨尔王传》是蒙古族史诗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被誉为“蒙古族的《奥德赛》”。
它以其宏大的叙事结构、丰富的情节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吸引了无数读者。
民歌也是蒙古族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蒙古族的民歌多以草原、牧民生活和爱情为主题,歌颂了蒙古族人民的勇敢、坚韧和纯真。
蒙古族民歌以其悦耳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打动了无数人的心灵。
《草原之夜》、《蒙古情歌》等经典民歌成为了蒙古族文化的重要象征。
传说也是蒙古族古代文学中的重要部分。
传说是蒙古族人民对神话、神秘和幻想的表达,通过传说,人们能够了解蒙古族人民的信仰和文化。
蒙古族的传说涉及到草原精灵、神兽、英雄人物等各种神秘的存在,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想象空间。
除了史诗、民歌和传说,蒙古族古代文学还有许多其他形式的作品。
比如,蒙古族的口头故事、神话故事、戏曲和诗歌等都是蒙古族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和思想,还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生命和人性的独特理解。
尽管古代蒙古族文学作品大多以口头传承的方式存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作品逐渐被记录和整理下来,成为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如今,我们可以通过书籍、音像制品和互联网等多种方式接触和了解蒙古族古代文学。
蒙汉文学交融中的元代蒙古族诗歌研究
蒙汉文学交融中的元代蒙古族诗歌研究作者:孟静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5期摘要:元代是一个民族文化交融和发展的时代,作为统治阶级的蒙古族人,多举并施,十分重视汉文学习。
致使元代蒙古族作家在多民族文化交融中,成绩斐然,作家队伍构成多样化,创作体裁不拘一格。
元初期、元后期代表诗人创作观念、创作风格各异,诸多作品在展现本民族特质的同时,还体现了儒家文化与其民族文化交融的特质。
关键词:元代;民族交融;蒙汉文学;诗文创作浩瀚历史长河中,元朝是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疆域广袤,民族众多。
元朝时期,女真人、契丹人、唐兀人及部分蒙古人,相继融入到汉人族群,于是各个族群的成分更为兼容多样,就推进了新的民族融合。
民族文化交融的深入,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表现,在文学方面取得的成绩更为亮眼。
作为统治阶级的蒙古族人,初入汉地,十分重视汉文学习,为此多举并施。
致使元代蒙古族作家在多民族文化交融中,取得了较好的文学创作成就。
纵观元代蒙古族汉文创作历程,不难发现:元代初期诗文的创作主体主要是皇权贵族,风格多不事雕琢,气魄浑大;到了后期,创作主体趋向多元化,作家着重表达自身独特的生命体验和自我观感。
元代初期诗文创作以帝王将相、达官贵族为主,因元初民族融合程度低,只有上层人士才有机会学习中原文化,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
最突出的代表是伯颜(1236—1295),蒙古八邻部人,长于西域。
至元初,伯颜奉使至大都(今北京市)奏事,世祖忽必烈见其貌伟,听其言厉,遂将他留用宫中。
……至元二年(1265)伯颜官拜中书左丞相,四年(1267)改中书右丞。
七年(1270),迁同知枢密院事。
此后步步高升。
《元史》本传称其“深略善断”“廉谨自持”。
伯颜有文才,能诗能曲,(清)顾嗣立、席世臣编《元诗选·癸集》(上)存诗《克李家市新城》《奉使收江南》《军回过梅岭冈留题》《鞭》四首。
另附评论曰:“诗文乃其余事。
试论蒙古族诗人瑞常汉文诗歌创作的
076《名家名作》·研究[摘 要] 杭州驻防蒙古族诗人瑞常用汉文创作诗歌,有诗集传世,极具代表性,艺术成就很高。
其诗歌风格呈现出“清”的特点,其意象朴素清明,语言干净简白,其创作清中生新,诗学思想明显。
研究了瑞常的诗歌风格,以期增强对八旗文人诗歌创作的了解,管窥蒙古族诗人汉文创作的水平,感知其与主流诗坛的关系,把握中华民族共同的诗歌特征。
[关 键 词] 瑞常;诗歌风格;诗学思想 试论蒙古族诗人瑞常汉文诗歌创作的艺术风格林科留清代最早将杭州设立为八旗驻防之地,八旗子弟久驻江南而远离疆场。
长时间的城市定居生活,造成了“不但是驻防人口的城市化,而且也是他们的地方化。
这一过程最终使来自满洲的旗人变成了杭州旗人”①。
地方化使驻防旗人对杭州逐渐产生了归属感,生活习俗的认同感也越来越强。
在这样一个民族融合、文化认同的过程中,杭州驻防营中的八旗文人大量学习汉族文化,很多蒙古族诗人从事汉文诗歌创作,如赫特赫纳、裕贵、瑞常、瑞庆、苏哷讷、万清、文瑞、文秀、贵成等。
其中瑞常有诗集传世,极具代表性,艺术成就很高。
瑞常约生于嘉庆年间(1796—1820年),字芝生,号西樵,石尔德特氏,蒙古镶红旗人,杭州驻防,道光壬辰(1832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
同治元年(1862年)以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同治十一年(1872年)卒,谥文端,著有《如舟吟馆诗抄》一卷。
瑞常在朝中做官地位极高,作为八旗驻防代表,生活条件较为优越,且常与不同民族间的文人进行唱和,其诗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八旗驻防文学的特色。
他生长于杭州,其诗深受杭州山水的影响,又研读汉文经典,博采众家,风格显著。
研究具有代表性诗人的诗歌,可管窥到当时八旗文人汉文诗歌创作所达到的艺术高度。
一、清水出芙蓉文学与地域的关系密切,地域文学在清代文学中比较显著。
唐代魏征在《文学传序》中清楚地表明南北文风有“清绮”与“贞刚”的差异。
李浩在《长安都市文化与朝鲜·日本》中指出,地域空间有制约性和差异性,如“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南北地域常见的景物及特征完全不同。
元代蒙元文化的特点
元代蒙元文化的特点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是元朝建立后的一个时期。
在这个时期,蒙古族人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蒙元文化是指元朝时期,以蒙古族为主体,对汉文化和其他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了融合和创新,形成的独特文化体系。
下面就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元代蒙元文化的特点。
一、特点1:政治意识的体现元代的政治制度对于政治意识的强调非常明显,可以从拔都和“铁骑”的组织结构来看。
拔都是一种保证蒙古贵族掌握政治权力的机制,在拔都的组织过程中,强调蒙古族的优势地位和尊贵身份,要求非蒙古族服从蒙古族的统治,显示了蒙元政治民族主义的特点。
铁骑是蒙古族的骑兵队伍,在统治过程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元代将铁骑组织化,形成了一种与汉族体系不同的军事体制,它强调了军事力量的优越性和政治地位的重要性。
这些都反映了政治制度所强化的政治领袖的身份和权力的重要性。
二、特点2:文化融合的体现在文化方面,元代蒙元文化充分吸收了中原文化和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出了独特的文化风格。
蒙古族人善于管理和选才,将大批的汉族人引入政府工作和文化创作领域,在文化上融合了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使得元代文化呈现出多元性和开放性。
元代艺术与文学也充满了多民族的风味,元曲、元杂剧等作品中融合了蒙古、汉、回、藏等多种族文化特色,充分发挥了多元文化的魅力。
在汉文化方面,元朝时期的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等艺术形式得到大力发展,其中元宝石镶嵌和漆器等技艺的独特表现形式也是文化融合的体现。
三、特点3:文化创新的体现元代蒙元文化在蒙古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自己的文化特点与风格。
元代紫禁城建筑设计上创新性地将汉族和蒙古族的建筑风格相融合,体现出了元代文化的创新性。
在文学领域,元朝时期独特的元曲形式、大众化的文艺市场等为文化创新提供了基础。
元朝时期也涌现出一些独特的学派与思想。
如阳明心学就在元代兴起,以哲学思想为基础,对于道德、教育、心理学、文学等方面都有有着独特的贡献。
元代前后期蒙古族诗人汉文诗作之比较
元代前后期蒙古族诗人汉文诗作之比较作者:陈玉宇杨再锋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22期摘要:元代文学中蒙古族诗人群出现在汉文诗坛,是元诗的特点之一。
本文通过对元代前后期一些蒙古族诗人汉文诗歌作品的具体分析,再现了元代蒙古族诗人汉文诗歌的概貌,分析并感受他们作品独特的审美价值,并从中探讨元代社会发展对蒙古族诗人汉文诗歌创作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元代;诗歌;蒙古族诗人作者简介:陈玉宇(1971—),女,汉族,馆员,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2008级中国古代文学在职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2-0015-02在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著述研究中,元代文学部分偏重于元曲。
其实,元代诗歌总数及诗家是丰富而又众多的,学界有关元代少数民族诗人,特别关于元代蒙古族诗人汉文创作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对其作品的搜集整理,对其族属、生平、仕途的考证,或是对个别诗人个别诗作的注释和评价等,能系统全面的对元代前后期诗人诗作进行对比研究得不多见。
一、元代前期蒙古族诗人汉文诗作的题材内容元代前期从漠北草原进入中原的帝王将相们所写的汉文诗歌,主要是抒写自己的文治武功。
元世祖忽必烈的《陟玩春山纪兴》,是他即位后,游览大都高山所作。
记述了礼佛归去的庄敬、煊赫活动,表现了一个受过藏传佛教“灌顶礼”的蒙古族佛教徒的心理,以及元前期的太平盛世景象和对佛教的尊崇,具有一定的时代特点。
伯颜一生基本在军旅中度过,但他戎马倥偬,喜好吟咏。
伯颜的《鞭》选取了和游牧生活密切相关的“鞭”来作为吟咏的对象,全诗语言通俗质朴,风格轻松明快,借吟咏马鞭,抒发自己军权在握,踌躇满志,对战争充满必胜信念的思想感情。
从伯颜以及元前期的这些诗人的汉文诗作中,我们看出这些诗作具有鲜明的时代与民族特色,虽然诗作多为军事题材,但作者把时代的风云熔铸于自己的诗作里,使作品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有了较充实的思想内容。
论元代蒙汉文化交流与元代蒙古族汉文诗歌创作
论元代蒙汉文化交流与元代蒙古族汉文诗歌创作汇报人:日期:CATALOGUE 目录•元代蒙古族汉文诗歌创作背景•元代蒙古族汉文诗歌创作风格及特点•元代蒙古族汉文诗歌中的文化交融现象•元代蒙古族汉文诗歌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元代蒙古族汉文诗歌的传承和发展元代蒙古族汉文诗歌创作背景01CATALOGUE蒙汉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汉族文化的传播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在蒙汉文化交流中,汉族文化对蒙古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化交流的开启蒙汉两族在战争与贸易中逐渐接触,开始了文化交流的历程。
这一过程既包括了冲突与融合,也包括了相互学习与借鉴。
蒙古族的起源与扩张蒙古族起源于北方草原,具有悠久的游牧文化历史。
随着成吉思汗的统一,蒙古族迅速崛起并征服了欧亚大陆。
汉文化的影响元朝时期,汉族文化在蒙古族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认同。
许多蒙古族上层人士开始学习和欣赏汉文化,这也促进了蒙古族汉文诗歌的兴起。
蒙古族入主中原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蒙古族正式入主中原。
这一事件加速了蒙汉文化的融合,为蒙古族汉文诗歌的兴起提供了历史机遇。
诗歌创作的繁荣随着蒙古族对汉文化的深入接触和学习,蒙古族汉文诗歌创作逐渐繁荣。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蒙古族汉文诗人,如萨都剌、马祖常等。
元代蒙古族汉文诗歌的兴起元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忽必烈推行“汉法”,这一政策促进了蒙汉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政治需要随着元朝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商业和手工业的繁荣,蒙汉两族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这也为文化交流提供了动力。
经济需求为了推动蒙汉文化交流,元朝政府设立了一些专门机构,如翰林院和国子监等,为蒙古族官员和士人提供了学习汉文化的机会。
文化交流机构的设立蒙汉文化交流的推动因素元代蒙古族汉文诗歌创作风格及特点02CATALOGUE1蒙古族汉文诗歌的题材和内容23蒙古族汉文诗歌中常描绘草原、沙漠、河流等自然风光,反映了蒙古族人民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元代蒙古族汉文诗歌漫谈
作者: 云峰
出版物刊名: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98-101页
主题词: 汉文诗;蒙古秘史;蒙古文字;成吉思汗;汉族文化;蒙古人;元世祖;统治者;蒙古族;江南
摘要: <正> 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
早在成吉思汗时期,就注重文化建设,创立了蒙古文字,产生了《蒙古秘史》这样的巨著。
忽必烈更是标榜文治,注意学习高度发达的汉族文化。
他选拔和重用汉族及其它各民族人才,建立学校,开科取士。
科举考试主要用汉语。
这些都在客观上促进了蒙汉文化的交流。
特别是一些蒙古上层统治者要想统治高。
浅论元代少数民族文士的疏野词风
浅论元代少数民族文士的疏野词风引言元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的代表,对于元代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元代少数民族文学的特点之一就是疏野词风。
本文就从元代少数民族文学的背景和疏野词风特点两方面进行分析。
元代少数民族文学背景元朝时期,少数民族人口占多数,文学创作自然也是多元化的,它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元初,文学创作还类似于明末金初的文学思潮,以士大夫和文人为主,而以民间文学和少数民族文学为辅助,逐渐地构成了元朝文学的鲜明特色,即少数民族文学成为元朝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代少数民族文学的最主要的特点是疏野词风。
这既是元代少数民族文学的特点,也是元代少数民族文学最为明显的特征之一。
元代少数民族文学的疏野词风1.疏朴自然元代少数民族文学的疏野词风,注重真实、自然,注重表现生活,颇有世俗气息。
回族诗人潘震亨《苍苔词》的“萧萧深夜溪石,呜咽庭前杨柳。
西风掠尽春庭梦,荒坟松柏苍灰。
”表现出更替的季节,自然景物的美感,也表现出人生离别、爱别离之苦。
2.民间口语化元代少数民族文学的疏野词风,表现出民间口语化的特征。
比如,疏野文学的动词、名词使用比较广泛,语气偏近口语,应该很多读者都可以较快地理解,而不需要过多的解释。
选自蒙古诗歌《呼麦》:“大牧场春麦金黄,绿芽扶摇,似江浪滚;小家园新饲高香,红花点缀,如春霞映。
”中,明显表现出大草原的春色和小家牧场的新饲高香等丰富的战争生态。
3.反映民间艺术元代少数民族文学的疏野词风,反映出非主流的民间艺术风格。
比如,蒙古诗歌表现出远古的英雄事迹、民族奋斗、生活的不易、感情的纠葛;女真诗歌反映出本民族家国情怀,建立民族自信,表现出民族生命力。
民间音乐艺术也对元代少数民族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这些诗文作品,既是反映了少数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又在语言、音韵和形式上,表现出了民间艺术的特点。
总结在元代少数民族文学中,具有明显疏野词风的特征,是少数民族文学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
《2024年蒙汉文学交融视域下的元诗研究》范文
《蒙汉文学交融视域下的元诗研究》篇一一、引言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蒙汉文学的交融是一段漫长而深邃的历史。
尤其在元朝时期,随着蒙古族统治的建立,蒙汉文化的交融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这一时期,蒙汉两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中,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元诗。
本文以蒙汉文学交融为背景,以元诗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其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二、蒙汉文学交融的历史背景元朝时期,蒙古族与汉族的交流日益频繁,两族文化在相互碰撞、融合中共同发展。
这一时期,蒙古族诗人开始接触并学习汉族的诗歌艺术,汉族诗人也积极吸收蒙古族的文化元素。
在政治统一和社会交融的背景下,蒙汉文学的交融为元诗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三、元诗的艺术特色元诗在继承前代诗歌的基础上,结合蒙古族的文化特色,形成了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
首先,元诗善于运用自然景物和日常事物来表达情感,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
其次,元诗在表现手法上具有创新性,如将蒙汉两族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融入诗歌创作中,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此外,元诗还具有强烈的民族性,表现了蒙古族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
四、蒙汉文学交融在元诗中的体现在元诗中,蒙汉文学的交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题材内容的交融,如将汉族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与蒙古族的生活习俗、英雄事迹相结合;二是表现手法的交融,如借鉴汉族诗歌的抒情方式和修辞技巧,同时保留蒙古族诗歌的独特风格;三是思想内涵的交融,如体现出的多元文化观念和民族融合的精神。
五、元诗的文学价值元诗作为蒙汉文学交融的产物,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首先,元诗为后世诗人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借鉴和创作灵感,推动了诗歌艺术的不断发展。
其次,元诗记录了蒙汉两族人民的生活和情感,是研究两族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重要文献。
此外,元诗还体现了多元文化观念和民族融合的精神,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六、结论通过对蒙汉文学交融视域下的元诗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元诗在继承前代诗歌的基础上,结合蒙古族的文化特色,形成了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
元代诗歌批评对元代多民族诗人创作特色的总结和提升
元代诗歌批评对元代多民族诗人创作特色的总结和提升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多民族共存的时期,同时也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重要阶段。
元代诗歌批评对元代多民族诗人创作特色的总结和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文将结合元代诗歌批评的特点,从多民族融合、创作自由度、题材丰富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
元代诗歌批评的第一个特点是多民族的融合。
元代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时期,大量的蒙古族、汉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进入文化领域,其中也包括了诗歌创作。
元代诗歌批评注重各种民族的理念和审美趣味的融合,它不但注重创作者的民族身份和思想,而且强调了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交流。
这种多民族的融合使得元代诗歌创作具有独特的特色,并为后来的文学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元代诗歌批评注重创作自由度。
与宋代的文坛相比,元代的文学批评更加宽容,给予了创作者相对的自由度。
元代诗人在创作中没有受到太多的束缚,他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这使得元代的诗歌作品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例如,元乐府的留卓一派比唐代的古体乐府更加灵活丰富,他们不再局限于古典文学形式,而是大胆创新,运用当时的俚语、口语和戏曲元素,使得诗歌更富有生活气息。
此外,元代诗歌批评还注重题材的丰富性。
元代的文学批评家对于诗歌的题材并没有设定过多的限制,这使得元代诗人们可以涉及更广泛的主题和内容。
无论是抒情、山水、写生还是讽刺、讥讽,元代诗人都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例如,元代骈文的发展就是一个充分体现丰富题材性的例子,骈文不仅可以抒情,还可以表达对社会现象的关注与思考,使得诗歌更具思想性和时代性。
元代诗歌批评既在总结元代多民族诗人创作特色方面发挥了积极促进作用,也提升了元代诗歌的质量和水平。
元代诗歌批评家通过对元代诗歌作品的分析和评价,为诗人们提供了反思和改进的机会。
他们不仅为诗歌提供了优点和长处的肯定,还积极指出了其中的不足之处,从而促进了诗歌技巧和表达形式的进一步提升。
总之,元代诗歌批评对于元代多民族诗人创作特色的总结和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蒙汉文学交融视域下的元诗研究》范文
《蒙汉文学交融视域下的元诗研究》篇一一、引言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时期,其文学艺术成就丰富而独特。
在这其中,蒙汉文学的交融为元诗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文旨在以蒙汉文学交融的视域为背景,深入探讨元诗的特点、发展及其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
二、元朝时期蒙汉文学的交融背景元朝时期,蒙古族与汉族的交流日益频繁,两种文化在碰撞中融合,为文学艺术提供了新的可能。
在这一时期,蒙古族与汉族的文化交融表现在文学作品中,最为显著的便是元诗。
这些诗歌在题材、风格、形式等方面都有所创新,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元诗的独特特点(一)题材广泛:元诗涉及自然风光、历史传说、民间故事、社会现实等多个方面,体现了蒙汉文化的交融与互补。
(二)风格多样:元诗既有豪放奔放的风格,又有婉约细腻的韵味,这种多样化的风格为元诗增添了丰富的艺术内涵。
(三)形式创新:元诗在形式上也有所创新,如散曲、杂剧等形式的出现,为诗歌艺术提供了新的表达方式。
四、蒙汉文学交融对元诗的影响(一)蒙古族文化的引入:蒙古族文化的粗犷、豪放等特点为元诗注入了新的活力,使诗歌在表达上更加自由奔放。
(二)汉族文化的融合:汉族文化的细腻、婉约等特点与蒙古族文化相融合,使元诗在情感表达上更加丰富多样。
(三)文化交流的推动:蒙汉文学的交融促进了两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元诗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五、元诗的文化价值与艺术成就元诗在文化价值与艺术成就上具有重要地位。
它不仅体现了蒙汉文化的交融与互补,还为后世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同时,元诗在形式、内容、风格等方面的创新,为诗歌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六、结论综上所述,蒙汉文学的交融为元诗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元诗在题材、风格、形式等方面的创新,体现了蒙汉文化的交融与互补。
同时,元诗在文化价值与艺术成就上具有重要地位,为后世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元诗的研究,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以推动文学艺术的发展。
《蒙汉文学交融视域下的元诗研究》范文
《蒙汉文学交融视域下的元诗研究》篇一一、引言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时期,其文学艺术亦呈现出空前的繁荣与多元。
在这一时期,蒙汉文学的交融尤为显著,特别是在诗歌领域,元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本文旨在从蒙汉文学交融的视域下,对元诗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艺术特色、文化内涵及对后世的影响。
二、元诗的艺术特色元诗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元诗的题材广泛,涵盖了社会生活、自然风光、历史传说、个人情感等多个方面。
其次,元诗的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诗歌具有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
此外,元诗还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融合了蒙古族和汉族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蒙汉文学交融在元诗中的体现蒙汉文学交融在元诗中的体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题材上,元诗吸收了蒙古族的文化元素,如对草原生活、游牧文化、马背上的英雄等进行了深入的描绘。
同时,汉族的文化元素如山水田园、诗词歌赋等也融入了元诗之中。
其次,在语言上,元诗采用了蒙古语和汉语的混合语言形式,形成了独特的诗歌语言风格。
此外,在诗歌的创作手法和艺术风格上,蒙汉文学也相互影响、相互融合。
四、元诗的文化内涵元诗的文化内涵丰富而深刻。
首先,元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生活,揭示了社会矛盾和人民的心声。
其次,元诗表达了人们对自然风光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此外,元诗还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思考和人生感悟,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人生的真谛。
五、元诗对后世的影响元诗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元诗的创作手法和艺术风格为后世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其次,元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影响了后世文人的思想观念和创作方向。
此外,元诗的传播和影响也推动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六、结论综上所述,蒙汉文学交融视域下的元诗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论元代蒙古族汉诗作家的宗唐思想
论元代蒙古族汉诗作家的宗唐思想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由蒙古族建立的王朝。
在这个时期,汉族文化和蒙古族文化融合交融,产生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文学作品。
元代诗人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丰富的思想内涵,为中国古典诗歌增添了瑰丽的篇章。
在这有一部分蒙古族汉诗作家,他们的作品与传统的汉族诗歌不同,兼容了汉族文化与蒙古族文化,融合了宗教与民族思想,形成了独特的宗唐思想。
本文将探讨元代蒙古族汉诗作家的宗唐思想,探寻其内涵和特点。
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宗唐思想。
宗唐思想是唐代文学思想在宗教文化影响下的一种延续和发展,它强调宗教与民族文化的融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思想内涵。
在元代蒙古族汉诗作家中,他们的作品浸透了宗教元素和民族文化,同时又不失汉族诗歌的传统风格,形成了独特的宗唐思想。
元代蒙古族汉诗作家的作品中充满了宗教意味。
在元代,蒙古族统治者信奉的是藏传佛教,这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蒙古族汉诗作家在其作品中融入了佛教的理念和意象,对生死、命运、轮回等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元代著名诗人脱脱的诗作中经常出现了佛教中的诸多意象,如枯骨、荒村、佛塔等,这些意象为他的作品赋予了宗教的意蕴,使其作品更加深邃和内涵丰富。
蒙古族汉诗作家还将佛教的教义融入到诗歌创作中,表现出对宗教信仰的虔诚和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宗教诗歌风格。
元代蒙古族汉诗作家的作品中蕴涵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蒙古族是一个勇武的游牧民族,其文化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蒙古族汉诗作家在其作品中常常描绘蒙古族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和历史传说,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他们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大草原的热爱,对家国的情怀,对丰富的游牧生活的描写,这些都体现了蒙古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
蒙古族汉诗作家还融入了汉族文化元素,使其作品更加丰富多彩,融合了汉族文化和蒙古族文化,展现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交融与包容的精神。
元代蒙古族汉诗作家的作品中表现了宗唐思想的特点。
蒙元时期少数民族汉文诗的叙事特点
蒙元时期少数民族汉文诗的叙事特点
张伟红
【期刊名称】《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8(039)008
【摘要】元代为蒙古族入主中原建立的多民族统一国家,在民族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元代叙事诗出现了新的文化特点.受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差异的影响,叙事诗更加突出了北方少数民族直抒胸臆、大胆泼辣、关爱社会弱势群体的文化特点.这些叙事诗丰富了元代叙事诗的艺术形象,为元代叙事诗注入了新的活力,充实了元诗的文化内涵.
【总页数】3页(P42-44)
【作者】张伟红
【作者单位】赤峰学院研究生院, 内蒙古赤峰 02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元代少数民族汉文古体诗用韵特点研究 [J], 王冲
2.敦煌石窟中蒙古族服饰研究之三——蒙元时期各少数民族服饰对蒙古族服饰的影响 [J], 谢静
3.敦煌石窟中蒙古族服饰研究之三——蒙元时期各少数民族服饰对蒙古族服饰的影响 [J], 谢静
4.“东方汉文学鼻祖”崔致远诗述论古代朝鲜汉文学研究系列之二 [J], 陈良运
5.蒙元时期汉族士子在蒙汉文化碰撞与融合过程中的作用 [J], 卜照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元代少数民族诗歌创作的特点
The Creative Features of Minority Poems of the
Yuan Dynasty
作者: 王素美
作者机构: 河北大学人文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出版物刊名: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34-38页
主题词: 汉文化;题材;意境;艺术风格;少数民族诗歌;创作特点;元代
摘要:民族大融合时期元代少数民族汉诗创作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少数民族诗人接受了汉文化的熏陶,但他们所创作的诗歌却仍然保留着少数民族的气质;因为出身、地位的不同,文化心理、民族情感的差异,造成其诗歌题材的多样化,大大地拓宽了元诗的题材;他们的汉诗创作由于在对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多元继承的同时又保存了他们的原创性思维,因而具有独特的意境和风格,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瑰宝.。
蒙古族古代文学
蒙古族古代文学蒙古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蒙古族古代文学作为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他们的智慧和情感,展现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介绍蒙古族古代文学的特点和代表作品,以及其对蒙古族文化的影响。
蒙古族古代文学的特点之一是以口头传承为主要形式。
古代蒙古族没有文字,他们通过口头传统将历史、神话、歌谣等内容代代相传。
这种传统方式使得蒙古族文学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的生活和信仰。
蒙古族古代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史书》。
《史书》是蒙古族民间口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蒙古族的历史、传统和宗教信仰。
《史书》中记载了蒙古族豪杰的事迹,描述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和社会制度。
这些记载不仅是蒙古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蒙古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依据。
另一个重要的代表作品是《玛纳斯》。
《玛纳斯》是蒙古族史诗,被誉为“东方荷马史诗”。
它以英雄玛纳斯为主角,讲述了他的英勇事迹和战斗经历。
《玛纳斯》以其宏大的叙事风格和丰富的想象力,成为了蒙古族文化的瑰宝。
这部史诗不仅是蒙古族人民的精神寄托,也是他们传递民族精神的重要工具。
除了《史书》和《玛纳斯》,蒙古族古代文学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作品,如歌谣、神话和传说等。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丰富了蒙古族的文化遗产。
蒙古族古代文学对蒙古族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它传承了蒙古族的历史和文化,保留了他们的传统和价值观念。
其次,蒙古族古代文学以其深厚的艺术魅力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内涵,激励和鼓舞了蒙古族人民。
同时,蒙古族古代文学也为其他民族提供了了解蒙古族文化的窗口,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在当代社会,蒙古族古代文学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是蒙古族文化的宝贵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之一。
通过对蒙古族古代文学的研究和传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蒙古族的文化艺术,推动多元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蒙古族古代文学作为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他们的智慧和情感。
蒙古国文学作品
蒙古国文学作品蒙古国文学作品丰富多样,反映了该国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蒙古国文学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对蒙古国文学进行简要概述,分析其特点,介绍代表性作家和作品,以及蒙古国文学在我国的影响。
一、蒙古国文学概况蒙古国文学起源于古代,最早的文学作品主要是口头传统和史诗。
13世纪,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后,文学开始得到迅速发展。
随着蒙古帝国的扩张,蒙古文学传播到世界各地,吸收了多种文化因素,形成了独特的文学体系。
二、蒙古国文学特点1.强烈的民族性和地域特色:蒙古国文学作品充分体现了蒙古族的历史、文化和生活特点,反映了蒙古民族的精神风貌。
2.丰富的形式和体裁:蒙古国文学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多种形式,既有史诗、民间故事等传统文学,也有现代文学作品。
3.寓意深刻:蒙古国文学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寓意,传达了对生活、社会和人性的思考。
4.独特的叙事风格:蒙古国文学作品以叙事为主,讲述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展示了蒙古族独特的审美观念。
三、代表性作家和作品1.乔巴山:蒙古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帐篷里的笑声》、《蒙古短篇小说选》等。
他的作品以描绘蒙古族生活为主题,充满了幽默和讽刺。
2.纳楚克:蒙古国现代文学奠基人之一,代表作有《早晨的阳光》、《草原之歌》等。
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浪漫主义色彩。
3.宝音:蒙古国著名女作家,代表作有《遥远的故乡》、《母亲的河》等。
她的作品关注蒙古族女性的命运,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四、蒙古国文学在我国的影响在我国,蒙古国文学作品受到广泛关注,对我国蒙古族文学和民间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蒙古国文学作品为我国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蒙古族文化的窗口,促进了两国文化交流。
五、总结蒙古国文学作品丰富多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
了解和研究蒙古国文学,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蒙古族文化,也有助于推动我国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
元朝诗歌特点
元朝诗歌特点
元朝诗歌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题材广泛:元朝诗歌涵盖了广泛的题材,包括政治、社会、历史、人生、自然等。
诗人们通过对各种题材的描绘和探讨,表达了自己对时代和社会的独特见解和感受。
2.民族融合: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多元民族共存的时期,这种背景在诗歌中也有所体现。
元朝诗歌融合了汉族和蒙古族等各民族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3.诗风豪放:元朝诗歌以豪放著称,诗人们在创作中不拘一格,挥洒自如。
他们的诗歌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充满了激情和生命力。
4.注重意境:元朝诗歌注重意境的营造,诗人们通过对自然景物、人情世态的描绘,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诗歌意境。
这种意境往往与诗人的内心情感相互映衬,使诗歌具有深厚的艺术魅力。
5.语言简练:元朝诗歌语言简练明快,不尚华丽辞藻。
诗人们注重以简洁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思想情感,形成了朴实自然的诗风。
总的来说,元朝诗歌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
它不仅承袭了前代的诗歌传统,还在题材、风格、意境等方面有所创新和发展,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元时期少数民族汉文诗的叙事特点作者:张伟红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8期摘要:元代为蒙古族入主中原建立的多民族统一国家,在民族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元代叙事诗出现了新的文化特点。
受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差异的影响,叙事诗更加突出了北方少数民族直抒胸臆、大胆泼辣、关爱社会弱势群体的文化特点。
这些叙事诗丰富了元代叙事诗的艺术形象,为元代叙事诗注入了新的活力,充实了元诗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元代;汉文诗;叙事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8-0042-03元代文坛素以元曲著称,元曲是杂剧和散曲的合称,事实上元代诗歌更为丰富,数量也比杂剧和散曲多得多。
正如著名元代文学研究学者杨镰先生就曾指出,诗文才是元代文坛中占据主要地位的文学形式,而且与前代相比,元代诗文的普及程度更高,涉及的范围也更广。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多民族统一国家,虽然元统治者将不同民族的人分成了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个等级,但各族人民在杂居相处过程中,相互切磋学习,促进了民族融合及民族文化交流。
不论任何朝代,不论在任何社会状况下,文人雅士们依旧钟爱诗歌,常以诗歌的形式来抹去心中“块垒”,或参与文学交流活动。
元代诗歌也取得了丰硕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纵观元诗,叙事诗或具有叙事特点的诗歌数量很多。
而与前代叙事诗相比,元代叙事诗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元代诗文有一个‘被忽略’的特点,那就是‘叙事化’倾向。
”本文仅就几位重要少数民族诗人的作品加以研究,以期对蒙元汉文诗的“叙事化”有深刻的认识。
一、蒙古族诗人萨都剌元代中后期杰出的蒙古族诗人萨都剌,是元代诗坛的领军人物,一生留下了丰富的诗作。
生活在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官场黑暗的社会现实中,萨都剌忧国忧民,用诗歌抒发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强烈不满,他的很多诗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动乱的社会状况及百姓生活的困苦,被喻之为“诗史”。
关于萨都剌的族属与生平问题,学界尚存争议,莫衷一是。
一种观点认为,萨都剌为色目人,元末杨维桢在《西湖竹枝词》中称其为“答失蛮氏”,即“回回”,在元代属色目人。
陈垣《元代西域人华化考》以降,学界多从此说。
除此之外,认为他是蒙古人的学者也不乏少数,通过史料分析,本人更加倾向其为蒙古人。
对此,本文暂且存而不论。
无论萨都剌为蒙古人还是色目人,都属于中华民族中的少数民族诗人,而且为元代少数民族诗人之“翘楚”。
萨都剌一生阅历丰富,际遇坎坷,留下了大量写景、抒情、感时、愤世、酬唱、应答类诗篇,其中最有艺术价值的还属那些反映下层民众生活疾苦和揭露政治腐败黑暗的篇章。
比如《织女图》《鬻女谣》《征妇怨》《早发黄河即事》《过居庸关》《百禽歌》等,都从侧面描绘了穷苦百姓的艰难生活,揭示了富与穷、官与民之间的社会矛盾。
如《鬻女谣》:道逢鬻女弃如土,惨淡悲风起天宇。
荒村向日逢野狐,破屋黄昏闻啸鬼。
人夸顏色重金壁,今日饥饿啼长途。
悲啼泪尽黄河干,县官县官何尔颜。
金带紫衣郡太守,醉饱不问民食艰。
传闻关陕尤可忧,旱荒不独东南州。
枯鱼吐沫泽雁叫,嗷嗷待食何时休。
该诗运用贫富对比手法,揭露了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
“悲风”“荒村”“破屋”“饥饿”“悲啼”“枯鱼”等一系列意向无不向人们揭露了昏暗萧索的社会现实,传递了凄凉无助的穷人发出的绝望悲鸣。
元朝天历年间,关陕、两河、东南等地发生旱灾,人们腹饥尚不能解决,生命不保,只能路边卖女,这种悲惨的情景让人倍感痛惜。
相反,当官的人却“金带紫衣”,终日醉饱,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杜甫笔下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但蒙古族诗人萨都剌更为直接地指出了富贵官僚可恨的一面——“不问民食艰”,这种不为苍生百姓解忧的朝政及黑暗的社会状况,引发了诗人的极大愤慨,予以了强烈的控诉与抨击。
该诗虽不是严格的叙事诗,但却蕴含了一定的叙事成分,更重要的是该诗歌让我们有机会了解当时社会的政治状况。
他的《早发黄河即事》一诗,对元朝末年生产破败、民怨沸腾的社会状况进行了更加深刻的揭露。
诗人清晨在黄河行船,因目睹社会底层劳作者生活的艰辛,有感而发:“两河水平堤,夜有盗贼忧。
”该句诗揭示了黄河两岸水害频发、农田荒芜、民生艰辛、盗匪猖獗的破败景象。
诗人用“长安里中儿,生长不识愁。
斗鸡五坊市,酣歌醉高楼。
绣被夜中酒,玉人坐更筹”这种对比手法,将现实生活中权贵阶层花天酒地与底层民众啼饥号寒进行对比,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暗无天日。
不仅如此,萨都剌还深入挖掘了造成这种社会状况的原因,即统治者的腐败无能。
作为蒙古人,萨都剌性格直爽,敢作敢为。
面对诸多政治弊端,他不似汉族诗人那样瞻前顾后,明哲保身,而是直指陈弊,大胆揭露统治阶层的政治黑幕,对处于战乱中的穷苦百姓给予了深切同情。
比如他在叙事诗《纪事》里揭露了元文宗、明宗两兄弟争夺皇位的真相,并发出了“天上武皇亦洒泪,世间骨肉可相逢”的感慨。
元代中期,政权更替频繁,明宗暴崩的疑案,在《元史》中没有详细记载。
身为蒙古族上层社会的萨都剌,更容易掌握政治事件的真相。
他大胆地揭露明宗死于宫廷政变的事实,并对文宗弑杀亲兄的罪行进行了讽刺与批判,这在历代诗词中都极为罕见。
蒙古族诗人萨都剌的民族性格和人格魅力在此可见一斑。
正如清人顾嗣立所说:“史氏多忌讳,纪事只大抵,独有萨经历,讽刺中肯綮。
”最高统治集团争权夺利的斗争不断发生在元代中后期,萨都剌很多诗作都对这种斗争给中下层人民带来的苦难进行了描述,并对这种内战进行了有力批判,如《卧病书怀》《过居庸关》等。
致和元年(1328)七月,泰定帝崩,为争皇位,朝廷内部形成了文宗和太子阿速吉八的两派的政权对立,双方在居庸关、潼关等地进行了激烈的军事对抗。
萨都剌心系百姓苍生,对这种无视百姓性命的皇朝内战进行了激烈批判。
《过居庸关》以居庸关为切入点,抒发了诗人对死去战士的痛惜与缅怀之情,并写道:“男耕女织天下平,千古万古无战争。
”二、回族诗人马祖常马祖常(1279-1338),西域雍古人,元回族著名诗人,官职曾至礼部尚书,在当时的文坛影响很大。
马祖常虽官居朝廷要职,但心系百姓,关心民生疾苦,写了很多针砭时弊、关心百姓疾苦之作,有“中原硕儒”的称号。
其叙事诗《六月七日至昌平赋养马户》叙述了寡妇养马户的不幸遭遇,丈夫因繁重劳役而死,连年灾害庄稼无收成导致公婆离世,为了安葬亲人,“妇人”不得已将仅有田地房屋变卖,面对无视人死活的驿吏,她不得不喊出:“安得天雨金,马壮口有食!”《元史》中记载:“元代为维持交通运输,驿站设有“站户”户籍。
”站户要为役吏提供马匹和食物等物品。
而身为权贵的长官却“不问铺马生受,日行数站,其马匹不无走损倒死”。
马祖常心系民生,从生活细微处观察,感受社会底层百姓生活的艰辛,其诗给人心灵以强烈震撼,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了当时民生的凄苦。
诗人的《踏水歌行》《缫丝行》也同样以朴实的笔墨讲述了当时农民为了生计艰难耕织的悲苦与哀伤。
三、回族著名诗人迺贤元人迺贤(1309-1368)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有作品流传至今的葛逻禄诗人、文学家。
迺贤,字易之,号河朔外史、紫云山人,汉姓马,并以“马易之”之名享誉元代诗坛。
葛逻禄,元人文献译作“合鲁”,又以族属为姓氏,称作“葛逻禄易之”“合鲁易之”,或简称“葛易之”。
葛逻禄属于古老的西域部族,元朝时曾游牧在阿尔金山一带。
当蒙古族崛起之时,廼贤家族即葛逻禄人的分支,归属蒙古,跟随蒙古军远征中原,逐步从西域阿尔泰山迁至内地。
迺贤家族最早在南阳路汝州郏县(今河南)落脚,后长期定居在庆元路鄞县(今宁波)。
迺贤尽管是西域回族文学家,但在中原腹地,他深受儒家文化熏陶和影响,比较喜爱和尊行儒家操守,有着报效国家、振兴元朝的政治抱负。
明代洪武年间成书的《元史》中没有迺贤的记载,元明两朝的文献记载也未见其碑传。
关于迺贤的生平,主要来源于对其他史料文献。
学界对其诗歌的研究主要依据现存诗集《金台集》二卷。
迺贤诗歌受白居易“新乐府”影响较大,一些描绘社会现实的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社会反响。
迺贤的作品多为针砭时弊同情苦难百姓的诗作。
如《行路难》《卖盐妇》《新堤谣》《新乡韫》《枫亭女》《颍州老翁歌》等,其中《颍州老翁歌》是其代表作,得到时人的广泛赞誉。
如清正廉明且较有社会威望的官员余阙,曾对当时的惨淡社会进行了记录:“至正四年,河南北大饥;明年又疫。
民之死者过半。
……然民罹大困,田莱尽荒,蒿蓬没人,狐兔之迹满道……”可与《颍州老翁歌》相佐证。
廼贤的《金台集》中的诗多有序跋题语,大都出自当时著名文人之手。
暂以贡师泰至正十二年(1352年)序为例,解读诸名家对廼贤的评价。
贡师泰,元代著名散文家,字泰甫,号玩斋,宣城(今属安徽)人,元泰定四年(1327年)进士,官职很高,曾任户部尚书,也为当时文坛泰斗。
他对来自西域的诗人廼贤及其诗作给予高度评价:“予闻葛逻禄在西北金山之西,与回纥壤相接,俗相类。
其人便捷善射,又能相时居货媒取富贵。
易之出其族,而心之所好独异焉。
宜乎见于诗者,亦卓乎有以异于人也。
虽然,富贵可以知力求,而诗固有难言者矣!是以黄金、丹砂、穹圭、桓璧,犹或幸致,而清词妙句在天地间自有一种清气,岂知力所能求哉?昔之善论者,谓诗有别思。
易之之于诗,其将悟于是也夫!”《枫亭女》是迺贤的代表作之一,很遗憾没有流传下来,但根据迺贤好友林弼(林唐臣)的《书马翰林易之〈枫亭女〉篇后》,能够窥见该诗一二:“予读《枫亭女》篇,其辞苦如《石壕吏》,其心仁如《舂陵行》,读之令人掩涕。
昔白居易作乐府以规讽时事,流闻禁中,得为翰林学士。
今君职翰林、持使节,行复圣天子之命,又岂特流闻而已!”由此推想,该诗是从女性角度反映當时穷人百姓艰苦生活的。
叙事诗一直是中国传统诗学上的典型题材,它多反映社会实况、民生疾苦,抒发真情实感,有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
叙事诗历史悠久,《诗经》中就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汉代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
到了唐代,叙事诗又有了新发展,新乐府诗以新题写实事,强化了诗歌的叙事性,突出了诗歌的实用价值。
白居易的《红线毯》《卖炭翁》就是叙事诗中的佳品。
元代少数民族诗人在诗歌创作上,传承了叙事诗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
诗人们受当时朝政更迭、政治腐败、战祸、百姓疾苦的影响,创作了很多揭露时弊、反映百姓疾苦的叙事诗。
元代的政治环境相对宽松,而当时诗人也多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少数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有关。
游牧民族“生长鞍马间,人自习战,自春徂冬,旦旦逐猎,乃其生涯”,这铸造了平等、自尊、互助互爱的民族性格,因此他们对社会弱势群体有着深切同情心理。
不仅如此,他们没有汉族“男尊女卑”的思想,对妇女有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爱护心理。
如萨都剌的《征妇怨》、廼贤的《新乡媪》《卖盐妇》《枫亭女》等叙事诗都以妇女或老妇为叙事对象,展现了诗人尊重女性、同情女性的博爱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