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夜雨寄北》PPT课件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雨寄北》课件(共25张)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8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令人的思绪在现实和想象的时空之间 徘徊不已,由此表达思“君”的深情,让人觉得有点累赘。 19《夜雨寄北》的作者是李商隐,宋代著名诗人,字义山。 20刘禹锡的《夜雨寄北》这首诗构思新巧,跌宕有致,言浅意深,语短情 长,具有含蓄的力量,令人百读不厌。 21《陋室铭》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我们还学过他的古诗《夜雨寄北》 《秋词》等。 22李商隐《夜雨寄北》的结尾两句,通过写眼前想见的实景,表现了作者 思归的急切。
02 写作背景
李商隐的一生是不幸的。他刚刚踏入仕途,就被卷进了牛、李(牛僧孺、李德裕)的 朋党之争中。852年随柳仲郢入蜀,实属迫不得已。
李商隐对妻子的爱很真挚,他们结婚不到12年,妻子便死了。就是在那12年中,由 于诗人到处飘泊,也不能和妻子经常团聚。俗话说:小别胜新婚。李商隐与妻子的分别 却常常是久别,因而对夫妻恩爱、相思情长就体会的更深、更强烈。
1“何当”一词在诗中是什么意思?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何当是何时将要。
体现了诗人渴望回家与妻子团聚的急切心情,突出了今夜心境的郁 闷、孤寂和内心的相思之苦。 2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①实写,两个“期”写出了作者思念亲人的惆怅和无奈, ②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 归之苦, ③用巴山夜雨的景象表达愁思之深重,情景交融。
3蕴含宦途失意、羁旅他乡,把愁苦之情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
4写出了诗人所处之地水满秋池的景象
5感受到羁旅他乡,思乡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
6回答亲人归期未卜,并用雨景衬托浓郁相思
7表达了苦涩与无奈的心境
8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
9点明时节
10一问一答的典型环境描写,写客居异地的孤寂情怀和对妻子的深切思念
《夜雨寄北》ppt课件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原文呈现及注释
01
原文呈现
《夜雨寄北》- 李商隐
02
注释
此诗为唐代李商隐所作,是一首表达思念之情的 佳作。
逐句解读与意境描绘
“君问归期未有期”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尚未确定归期 。此句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之情,同时暗示了诗人身在他乡,归
期未定的无奈。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时能与你一起剪烛西窗,共话今宵 ?此句表达了诗人对与亲人团聚的渴
舒婷《致橡树》
舒婷在诗中运用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对《夜雨寄北》进行了再创 作,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坚定信念。
06
课堂互动与小结
学生朗诵、背诵环节
学生朗诵
选取几名学生分别朗诵《夜雨寄北》 ,要求读音准确,有感情地表达诗歌 内容。
背诵比赛
组织学生进行背诵比赛,看谁能在最 短时间内准确背诵全诗,激发学生的 竞争意识和学习兴趣。
03 时代背景
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了对 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
诗歌主题与情感基调
主题
诗歌以夜雨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之情 。
情感基调
诗中透露出诗人的孤独、寂寞和无奈,以及对远方亲友 的深深思念。同时,通过描绘巴山夜雨的景象,营造出 一种凄凉、冷清的氛围,进一步加深了诗人的情感表达 。
白居易《问刘十九》
两首诗都以邀请友人饮酒为主题,但 白居易的诗更加朴实自然,语言浅显 易懂。
当代诗人对《夜雨寄北》的解读和再创作
余光中《夜读李商隐》
余光中在诗中表达了对李商隐诗歌的热爱和敬意,同时也对《夜 雨寄北》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再创作。
北岛《无题》
北岛的诗歌风格与李商隐截然不同,但他在《无题》一诗中借用了 李商隐的诗歌元素,表达了对传统诗歌的继承和发扬。
《夜雨寄北》 ppt课件完美版
春花、秋月、夏日、冬雪。 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 我始终相信,开始在内心生活得更严肃 的人,也会在外表上开始生活得更朴素。在一个奢华浪费的年代,我希望能向世界表明,人类真正需要的的东西是非常之微少的。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个 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厌;树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凡事总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 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砺, 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响。时光只顾催人老,不解多情,长恨离亭,滴泪春衫酒易醒。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朦胧,好 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如果你长时间盯着深渊,深渊也会盯着你。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 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 在那个古老 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 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 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 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 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 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 含着泪 我一读再读 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记忆是无花的蔷薇,永远不会败落。 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
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
人。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但以诗之内容,按“寄内”
来解读,似乎更确切。
回首页
夜雨寄北(七言绝句)
君问归期未有期,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却还没有回家的日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在这秋夜的巴山,大雨骤至,池中涨满了水。
何当共剪西窗烛,
什么时候我们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
回首页
回首页
风,没有衣裳;时间,没有居所;它们是拥有全世界的两个穷人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了心中的那片海不顾一切。 运动太多和太少,同样的损伤体力;饮食过多与过少,同样的损伤健康;唯有适度可以产生、增进、保持体力和健康。 秋水无痕聆听落叶的情愫红尘往事呢喃起涟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古诗词赏析:夜雨寄北 课件 (11张PPT)
品读、停顿、会意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 归期/ 未有期,巴山/ 夜雨/ 涨秋池。 何当/ 共剪/ 西窗烛,却话/ 巴山/ 夜雨时。
视频 会意
品读欣赏
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之来自两个“期”字,先停顿 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 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品读欣赏
巴山夜雨涨秋池。
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 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 的秋池。
“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 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 绵绵深重。
品读欣赏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什么时候。剪烛: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此句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
却话巴山夜雨时。
向“君”追话今夜“我”思“君” 而不得归的情景。“巴山夜雨”重出, 令人的思绪在现实与想象中徘徊。
品读归评
夜雨寄北 李商隐
诗人在巴蜀,亲友在长安,因此诗题为“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 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巴山夜雨涨秋池。
巴山:泛指诗人居住的巴蜀山地。此句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 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的愁思之绵绵深重。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什么时候。剪烛:形容深夜秉烛长谈。此句设想日后 重逢的时候。
夜雨寄北
李商隐
李商隐 (813~858),字 义山,号玉溪生、 樊南生,怀州河 内(现河南省沁 阳县)人,唐代 诗人。与杜牧合 称为 “小李杜”。 有《李义山诗集》 传世。
作品与作者
题解
夜雨寄北 李商隐
诗人在巴蜀,亲友在长安,因此诗题为“寄北”。
品读
夜雨寄北 (七言绝句)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语文_《秋词(一)》《夜雨寄北》_课件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王绩《野望》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张炎《清平乐》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七年级语文名师课程
人们见秋月、秋风、落叶、衰草、归雁、菊花酒、梧 桐树等难免产生感伤情怀。但由于人的处境、心情、视角 不同,对秋天的情怀也有所不同。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七年级语文名师课程
刘禹锡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内在感伤情 绪的外化。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 的悲观失望的情感。
这种豪迈乐观情怀在刘禹锡大量的诗文中出现: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 诗歌第一句:一问一答概括夫妻之间的期盼与无奈。 妻子“问归期”和自己“未有期”构成时间上的往复。 ➢ 诗歌第二句:“巴山夜雨”的形单影只为“实”。 诗人在巴蜀羁旅中,今夜独赏“雨涨秋池”,更感到孤 独凄凉。
以“何当”一转,直指以下为“虚”景:一个是“共 剪西窗烛”,另一个是“却话巴山夜雨时”。全诗虚实相 生,时空交错。
七年级语文名师课程
再读诗歌,揣摩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朗读以更好地表达感情。
“夜雨寄北”意为在下着雨的夜晚,写一封家书寄给北 方的妻子,文题就蕴含着离情别绪的绵绵意境。“夜”与 “雨”两种意象叠加,本应家人团聚之夜,却只听到淅沥雨 声,更添凄凉意味。
朗诵题目时,“夜”“雨”二字后都可稍作停顿,声音 低缓,更能体会到寂冷环境下的思念。
七年级语文名师课程
品析意象,再读古诗
李商隐《夜雨寄北》
2、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 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
表达思念妻子,渴望团聚的感情。
主旨
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与回答,抒发了 诗人在他乡的孤寂、对妻子(友人)的思念和 渴望重逢之情,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 重复出现,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境。
1.对本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 D )
“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满秋 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的深 重。
品读欣赏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何时将要。剪烛: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此句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 却话巴山夜雨时。 向“君”追话今夜“我”思“君”而不得归 的情景。“巴山夜雨”重出,令人的思绪在现实 与想象中徘徊。
品读欣赏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D.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令人的思绪在现实和 想象的时空之间徘徊不已,由此表达思“君”的深情,觉得有点 累赘。
2.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D)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亲 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亲友促膝深谈的
题
解
夜雨寄北
李商隐
长安 巴蜀
诗人在巴蜀,妻子在长安,因此诗题为“寄北”。
课文朗读欣赏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 归期/ 未有期, 巴山/ 夜雨/ 涨秋池。
何当/ 共剪/ 西窗烛,
却话/ 巴山/ 夜雨时。
夜雨寄北(七言绝句)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却还没有确定归期。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今夜的巴山,秋雨连绵,池中涨满了水。
情景交融,描绘诗人对未来的希 望和设想(想象),写出了诗人对妻 子的关切和爱恋,表达了诗人渴望和 妻子团聚的心情。
语文人教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雨寄北》课件
三、写作背景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 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刚刚踏入仕途,就 被卷进了牛、李(牛僧孺、李德裕)的朋党之争中。 852年随柳仲郢入蜀,实属迫不得已。
李商隐对妻子的爱很真挚,他们结婚不到12年, 妻子便死了。就是在那12年中,由于诗人到处飘泊, 也不能和妻子经常团聚,因而对夫妻恩爱、相思情长 就体会的更深、更强烈。
①用想象未来团聚时的欢乐反衬出今夜离别 的相思之苦;②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秉烛夜 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③在时间和空 间的回环对照中,将深挚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曲 折细腻又含蓄隽永。
课堂小结
这首诗从空间上看,此地— —彼地——此地,即巴山—— 西窗——巴山,往复对照;
从时间上看,今宵——他日 ——今宵,回环对比,虚实相 生,情景交融,蕴无限深情于
4、带有感情再读这首诗。
自主学习
一、解题
“夜雨”指(秋天 )夜里下的雨。 “寄北”即 寄给北方的友人。 意思是:秋天下雨的夜里,(我写下这首
诗)寄给北方的友人(妻子)。 文题蕴涵着的 离情别绪 绵绵意境。
二、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唐 代诗人。他擅长律诗、绝句,构思精密,情致婉 曲,具有独特风格。他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 世称“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传世。
2、面对夜雨,将相思之情转化为重逢的希冀的句子是:
何当共剪西窗烛 , 却话巴山夜雨时 。
3、“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点名了诗人当时所处的季节,烘托出诗人漂泊在外的寂寞愁情。
4、出自本诗的成语是:
剪烛。西窗成语的含义是
在西窗下剪烛。用以表达思念亲友,渴望团聚的情感。
5、三、四两句明明是写今日的离情,却设想未 来的相逢,相逢之日再诉今日离情。诗人为什么要 这样写?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夜雨寄北》李商隐夜雨寄北唐代/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释】1.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
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2.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3.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4.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
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5.秋池:秋天的池塘。
6.何当:什么时候。
7.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
可译为“一起”。
8.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
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9.却话:回头说,追述。
【译文】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赏析】《夜雨寄北》,选自《李义山诗集》,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
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
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
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
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
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
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反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
“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诗句。
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指妻子。
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
夜雨寄北译文写作背景唐李商隐课件
夜雨寄北译文写作背景唐李商隐
5
夜雨寄北 李商隐
诗人在巴蜀,亲友在长安,因此诗题为“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 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巴山夜雨涨秋池。
巴山:泛指诗人居住的巴蜀山地。此句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 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的愁思之绵绵深重。
7
思想感情
该诗主要表达了,作者身在巴 蜀地区,正值雨中,作者想到 自己的妻子,已长年分别,触 景生情,便写下了这首饱含对
妻子思念之情的诗。
夜雨寄北译文写作背景唐李商隐
8
好了,同学们,我们学了这么多你 记住了多少呢?现在让我们来个热 身吧!
•
夜雨寄北
• (唐)李商隐
• 君问归期 有期,
• 巴山 雨涨秋池。
只能苦苦思念。
夜雨寄北译文写作背景唐李商隐
3
①选自《李义山诗集》。李
《夜雨寄北》① 商隐(约813-约858),字义
(唐)李商隐
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 怀州河内(现在河南泌阳)
君问归期未有期, 人。唐代诗人。这首诗是寄
巴何山当②共夜剪雨西涨窗秋烛池,。给北妻妻”子子。在的在长。下安当雨,时的所诗夜以人晚说在,“巴诗寄蜀人,
却③话巴山夜雨时。独自一人在外乘凉不由地想
念家中的妻子和与妻子共同
修剪烛芯的情形。
③【却】再
池:水池。
期:期限。
夜雨寄北译文写作背景唐李商隐
4
译文
你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 回来;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池子。 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 在西窗下同你一起秉
烛夜谈; 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夜雨寄北》
分层设计 数学 RJ 七年级 上
拓展提升
1、思乡怀人诗缘由: 战乱频繁、久戍不归 宦游失意、仕途坎坷
2、思乡怀人诗歌根据主题的分类: ①羁旅思乡 如: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②思亲念友 如:李商隐《夜雨寄北》 ③征人思乡 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④闺中怀人 如:温庭筠《望江南》
分层设计 数学 RJ 七年级 上
随堂练习
2.请说说“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有何作用。 环境描写,渲染了凄凉的氛围,借凄凉的秋夜雨景抒发了在巴
蜀羁旅中的孤独凄凉之感。 3.成语“剪烛西窗”源于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 的含义。
“剪烛西窗”在本诗中指思念远方的妻子,渴望相聚,在家中 西窗之下秉烛长叙离别之情。后来泛指亲友灯下相聚畅谈。
分层设计 数学 RJ 七年级 上
诗歌品读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何时将要
回头说,追述
诗意:何时将要和你一起在西窗下剪烛长谈。追述我独居巴山时 面对夜雨的情景。
分层设计 数学 RJ 七年级 上
诗歌品读
赏析:第三、四句笔锋一转,写诗人想象回家团聚后剪 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虚景)。时空交错,虚实相 生,把眼前的凄苦转换成未来团聚的欢乐,也在未来的 欢乐中注入被时间过滤了的“昔日”之苦,表达了诗人 强烈的思归之情。
例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 春风满洛城。
分层设计 数学 RJ 七年级 上
拓展提升
杨柳: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 汉代就 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PPT课件
再 读 诗 词
七言绝句的节奏一般可这样划分:或2/2/3,或2/2/2/1,或2/2/1/2。 韵脚诵读的重音和语调处理也应根据诗歌的情意表达而定,韵脚一般要读 出延长音。
诵读练习建议:(1)节奏要读得分明;(2)古人常常击节而歌,可 以用指关节轻击课桌来配合诵读节奏;(3)韵脚要读出延长音;
再
知
人
论
世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中国清末著名
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
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 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好
诗
共
方法小贴士
赏
1.阅读课本上关于四首诗的注释和解读,初步理解
《秋词》其一 《夜雨寄北》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潼关》
部编版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汇报人:XXX
壹 本课目标 贰 初读诗词 叁 再读诗词 肆 诵读创作
本 课 目 标
1.诵读古诗词,读出古诗词的节奏、韵律,体会诗歌的声韵美。 2.通过诵读,理解诗歌大意,学习品味赏析诗歌。 3.背诵四首诗。
初
知 人 论 世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 在公元1192年写的一首抒情诗。作者积极主张抗金,却 备受排挤,年近七旬被斥罢归乡,虽远离朝堂,但报国 之志却从未消退。
知 人 论
《潼世关》
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十多岁, 当时随父赴甘肃上任,途经陕西 潼关,被北方的特有的壮阔风景 所震撼,欣然下笔,遂有此诗。
好
诗
同
方法小贴士
背
诵
(1)在反复诵读、感知诗意的基础上背诵诗歌。
夜雨寄北 课件(完美版)ppt
课堂达标:背诵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李商隐《夜雨寄北》中诗人想象他日与友人相逢时西窗剪烛的 动人画面的诗句 是: , 。 2、诗中写归家无期,雨夜愁思的句子 是: , 。 3、表达作者对友人(妻子)深切怀念之情的句子 是: , 。 4、把现在的时间推到未来,把眼前的实景推移到想象中的境界, 让友人(妻子)在不确定的氛围中,寻找心灵慰藉的诗句 是: , 。 5、品读《夜雨寄北》,回答问题。 有人评价本诗“秋”字用得妙,请你说说它妙在何处:
交代了下雨的时间,渲染了离别解说的矛盾,即 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欲归不得之苦 跃然纸上。第二句描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 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更为浓重的渲染 了愁思与离情。
2.三、四句是本诗的名句,作者由实转虚, 他想象了什么的情景?
设想了相聚后,秉烛夜谈,叙说今日离情的情景。 明明写今日离情,却设想未来的相逢,用未来团聚 时的欢乐反衬出今夜离别的相思之苦,委婉的表达 相思之情,构思奇妙。
君问归期未有期,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却还没有回家的日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在这秋夜的巴山,大雨骤至,池中涨满了水。
何当共剪西窗烛,
什么时候我们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
却话巴山夜雨时?
再来叙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悦”说
深层探究,积极思考
1.说一说诗歌一、二句的内容,以及表现 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3.古人最讲究炼字,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 你最喜欢哪个字?
答:“涨”赋予动态形象,既写出了巴山夜雨注入秋池 的景象,又表现出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重。
4.想一想,说一说:
成语“剪烛西窗”源自 本诗,结合诗歌内容, 说一说“剪烛西窗”表 达什么情感?
李商隐《夜雨寄北》
李商隐《夜⾬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夜⾬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夜⾬时。
—— 李商隐《夜⾬寄北》《夜⾬寄北》是晚唐诗⼈李商隐⾝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或友⼈)的⼀⾸抒情七⾔绝句。
诗⼈⽤朴实⽆华的⽂字,写出他对妻⼦的⼀⽚深情,亲切有味。
全诗构思新巧,⾃然流畅,跌宕有致,很有意境。
这⾸诗是诗⼈寄给妻⼦(或友⼈)的复信。
虽然归期难以约定,但诗⼈想象中的他⽇相逢,烛光下共话巴⼭夜⾬的情景,定会给“问归期”的友⼈或妻⼦以慰藉。
注释1、期:期限。
2、巴⼭:泛指巴蜀之地(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池:⽔池。
3、何当:什么时候能够。
4、却:还,再。
韵译你问我回家的⽇⼦,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下着⼤⾬,⾬⽔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共剪西窗烛花;再告诉你今夜秋⾬,我痛苦的情思。
译⽂你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今晚巴⼭下着⼤⾬,⾬⽔已涨满池⼦。
什么时候你和我能重新相聚,在西窗下同你⼀起秉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巴⼭夜⾬的情景呢?鉴赏《夜⾬寄北》,选⾃《李义⼭诗集》,是李商隐脍炙⼈⼝的抒情短章,是诗⼈写给远在北⽅的妻⼦的。
当时诗⼈被秋⾬阻隔,滞留荆巴⼀带,妻⼦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
但秋⾬连绵,交通中断,⽆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
这⼀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留滞异乡、归期未⼘的羁旅之愁。
诗⼈与夫⼈王⽒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与妻⼦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
⽽此时,只能苦苦思念。
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既包含空间的反复对照,⼜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
“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所以第⼆句中的巴⼭夜⾬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然成为“却话巴⼭夜⾬时”这样的巧妙诗句。
[4]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诗,《万⾸唐⼈绝句》中题作《夜⾬寄内》,“内”就是“内⼈”,指妻⼦。
⾸句起笔以“君”直呼对⽅,以独特的视⾓勾画出⼀幅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画⾯:亲爱的妻啊,你肯定是怀着急切的⼼情问我归期是何⽇,那么,我告诉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才能回家。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诵读欣赏夜雨寄北李商隐全国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微课赛课特等奖PPT课件
第六单元 诵读观赏
1/11
夜 雨 寄 北李
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隐
2/11
作者: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 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 (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 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 是晚唐最出众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 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段成式、温 庭筠格调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 称为“三十六体”。
6/11
赏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 环境抒写,阐发了孤寂情怀和对妻子深深思念。后 两句即构想来日重逢谈心欢悦,反衬今夜孤寂。语 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7/11
译文:
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李白和杜甫诗篇经成千上万人传诵,现在读起来已经 感觉没有新意了。
3/11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11
注释:
1、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2、共翦西窗烛: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3、却话:重头谈起。
5/11
译文:
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10/11
哲理: 历史发展向来是新陈代谢,推陈出新,后浪超出前 浪。时代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每个历史时期都会有新 人才涌现,但他们影响也不过几百年而已。诗歌应伴随 时代不停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是刻意 模仿,唯古人是从。这就是赵翼要传达给我们思想。 长江后浪推起浪,历史就是这么在一代一代人才 辈出,推陈出新中不停发展,前进。年轻人应该有自己 理想,理想。创造美好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何当共剪西窗烛”,宕开一笔,从眼前跳脱到将来, 从巴山跳脱到北方(长安),写出诗人的遐想。 “何当” 二字,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够”,照应首句“未有期”,
既有热切地盼望,又有难以料定的惆怅。在情意上,与前 两句,似断非断 。
第四句显得更为精彩。“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承 “共剪西窗”而来,似顺流之舟。在短小得只能有四句的 绝句体裁里,毫不可惜地运用了重复句意,不能不谓之大 胆。然而,再次出现的“巴山夜雨”,无单调之嫌,文意 反而曲折深厚。如果说,前一句“巴山夜雨”是以景写情, 那么这一句的“巴山夜雨”却是以情写景。它与“西窗剪 烛”,组成一幅温暖的动态画面,表现了诗人对于归期的 向往,对于“君”的深厚友情。这给诗中增添了欢欣感。 然而这种欢欣只是一种难以预料的期待,反而加剧了眼前 “归期未有期”的痛苦。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不断 起伏、跳跃,但是通篇的情感色调又是和谐、统一的。
却 话 巴 山 夜 雨 时 。
何 当 共 剪 西 窗 烛 ,
巴 山 夜 雨 涨 秋 池 。
君 问 归 期 未 有 期 ,
首页
李 夜 商 雨 隐 寄 唐 北 ( )
节奏
作者简介及题解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
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 在晚唐诗人中,他的诗歌艺术成 就最高,和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牧 合称为“小李杜”,也是唐代诗 人中的“三李”之一(李白、李 贺)。他擅长律诗,绝句。所作 诗歌典雅华丽,形象鲜明,工于 比兴,深于寄托,具有独特的艺 术风格。尤其是他的爱情诗,最 为人传诵,他对后代诗人及词人 的影响很大。主要名篇有:《登 乐游原》、《无题》、《夜雨寄 北》等。 《夜雨寄北》,诗题也作“夜雨寄内”,“内”即其夫人。现 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 人。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但以诗之内容,按“寄内” 来解读,似乎更确切。 回首页
回首页
回首页
夜雨寄北(七言绝句)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却还没有回家的日期。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在这秋夜的巴山,大雨骤至,池中涨满了水。
何当共剪西窗烛,
什么时候我们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 再来叙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却话巴山夜雨时。
回首页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君问”即妻子问;“未有期” 是游子在答,即丈夫在答。彼此相隔一 方,超越时空,一问一答,足见夫妻感 情是多么真挚。“巴山夜雨涨秋池”, 说明自己身处的环境,不仅遥远,且惨 ★全诗表达了 淡,透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这 句是寄给妻子的信息,而不是像前句那 游子羁旅巴山 样的遥相问答。虽无问答,但彼此的憧 的孤寂和思乡 憬,已在不言之中。故引出下句。 之情。 “何当”,表愿望,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 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是由当前的 苦况所激发出来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既然盼“共剪西 窗烛”,则游人思归之切,自不待言。盼望归后与妻子 “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与“巴山夜雨”相共而不 得与妻子相聚共话的内心的孤独与痛苦,可想而知。
简析
回首页
《夜雨寄北》赏析
“君问归期未有期”,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 脱的矛盾。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悲怆 沉痛,笼罩全篇。“巴山夜雨涨秋池”,表面上看,是即 景点题。但这一景象把归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绪,渲染得更 形象、更浓郁了。独在他乡异域的巴山,是秋天,又是深 夜,又是夜雨。这一情境本身就是令人伤感的。尤其是 “涨秋池”三字,秋雨绵绵,把池水都涨满了。诗人抓住 了这一精细的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读者的想象, 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