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桃花源记》创新学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
【2020】八年级语文上册21《桃花源记》学案新人教版
学
法
概
述
1.查阅工具书,认识生字词,读准字音;
2.反复朗读,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意;
3.参照课本注释,翻译时扎住关键词,小组内讨论,遗留问题全班解决,杜绝抄袭参考书;
4.积累文言实词、虚人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六、“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这两句可以用陆游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来评点.。
【2020】八年级语文上册21《桃花源记》学案新人教版
编 辑: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
课题
21《桃花源记》
班级
八年级
审核人
学
习
目
标
1.熟读并背诵.。
2.理解、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汇,积累成语;
3.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情感;
全体学生能理解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1、2号学生能体味作者在追求理想社会的同时又伴有强烈的思想矛盾.。
组内讨论;
查阅有关桃花源、陶渊明的资料,了解东晋社会背景和陶渊明喜归隐的性情.。
10分钟
无
1、作者为什么详细地写渔人在回来的路上“处处志之”,又“诣太守”,高尚士刘子骥听了也“欣然规往”,而结果却或迷路,或病终,未能再找到桃花源?
七、说说课文表达 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对这种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2、课文中 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试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 21《桃花源记》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3.你能用一句诗句来概括渔人进入桃花源过程的感受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讨论:如此之美的环境,在现实生活中能否找到吗?
对 比
只有父子之分 有君臣之别,贵贱之分
只有和平劳动无兵火征战 为私利而荼毒生灵、鱼肉百姓
自劳自食、和睦相处 你争我夺、尔虞我诈
今义:这样
4.一词多义
舍:舍弃 乃:于是,就 具:都
房子 竟然 详细地
志:作标记 遂:终于 寻:寻找
所作的标记 于是,就 随即,不久
5.同义词
具、悉、咸、皆:都 云、道:说 乃、遂:于是
缘、扶:沿着
6.课文翻译
7.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文中描绘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
1.(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吗?(引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2.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某某某某市西南)人。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3.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X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选作课文的,就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桃花源记》。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上第21课《桃花源记》导学案
二一《桃花源记》【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学习重点】1、重点文言实词,特别是古今异义词2、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学习难点】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作者为我们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世外桃源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2、走近作者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3、相关资料陶渊明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避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自主学习】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豁然开朗( ) 屋舍俨然( ) 阡陌交通( )( ) 黄发垂髫 ( ) 便要还家( ) 及郡下( ) 刘子骥( ) 诣太守( ) 与外人间隔( )2、古今异义词:鲜美古义: 今义:交通古义: 今义:妻子古义: 今义:绝境古义: 今义:无论古义: 今义:不足古义: 今义:开朗:古义:今义:3、一词多义舍: 便舍船( ) 屋舍俨然 ( )寻: 寻向所志( ) 寻病终 ( )志: 处处志之( ) 寻向所志( )乃:乃大惊();乃不知有汉();乃悟前狼假寐();遂:遂与外人间隔();遂迷()4、通假字便要还家通 ,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4)不足为外人道也【合作探究】6、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的哪些美景?哪些是自然景象,哪些是生活美景?7、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现实?8、村人“皆叹惋”为什么?9、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10、用一个句式回答:桃花源是一个的世界,那是因为【精读精练】(一)积累运用11、《桃花源记》作者 , (朝代)著名诗人12、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13、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①渔人甚异之 ( ) ②具答之( )③复前行,欲穷其林( ) ④欣然规往( )⑤诣太守 ( ) ⑥未果,寻病终( )(二)阅读语段,答文后题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1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①缘:②俨然: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①渔人甚异之:②林尽水源: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16、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1 2317、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 )A 比喻B 夸张C 借代D 对比18、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19、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20、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主题阅读】下面是从《桃花源诗》中节录的诗句,认真阅读,回答问题相命肆农耕①,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②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③路荒暧交通④,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⑤,衣裳无新制童孺纵歌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注释:①肆:致力②艺:种植③靡:没有④暧:遮蔽⑤俎豆:祭器)21、解释下列词语1、日入从所憩()2、童孺纵歌行()3、斑白欢游诣()4、怡然有余乐()22、翻译句子1、相命肆农耕2、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23、这些诗句和《桃花源记》中哪些句子表达的意思一致?24、这些诗句描绘了怎样的社会情景?【拓展提升】25、.桃花源”是自然美景,更是人世佳境,是对人类大同世界的憧憬,是对理想人生梦幻请描写心中理想的人生境界,并说说如何实现?【教(学)后记】第二十一课一1、huò yǎn qiān mò tiáo yāo jǜn jì yì jiān 2.古今词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味道)新鲜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不管(连词)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满开朗古义:开阔明朗今义:性格乐观3.一词多义舍: 舍弃房子寻:寻找不久志: 做标记标记乃:于是,就竟才遂:于是,就最终,终于4、要——邀:邀请5、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相互听到;老人和小孩都非常快乐;问他们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不值得对外人说起6、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7、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热情好客8、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9、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10、(1)“美”的世界:环境幽雅;风景秀美;资源丰富;和谐安宁;(2)“乐”的世界:平等和睦;安定;丰衣足食;民风淳朴;(3)“奇”的世界:景物奇特;人奇特;踪迹奇特;11、陶渊明东晋 1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13、对……感到惊异详尽穷尽计划到不久 14、沿着整齐的样子15、渔人对此感到惊异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还有桑树、竹林之类16、豁然开朗鸡犬相闻怡然自乐17、C 18、①自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自由快乐19、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即可 20、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21、休息小孩到……去高兴的样子 22、1、桃源中人互相勉励致力于耕田2、春天养蚕,丝尽归己;秋天庄稼熟了,也不用缴纳租税 23、与课文“土地平旷……怡然自乐”一段文字一致24、描绘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没有阶级,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和平宁静,古朴自然,怡然自乐的社会情景25、能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2019最新】八年级语文上册21《桃花源记》学案新人教版
标
测
评
一、本文以________为线索,以________为顺序,写渔人_________桃花源,________桃花源,__________桃花源,渔人和其他人_________桃花源。
二、、解释加黑 的词。
1.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_ 2.便舍船_______________
3.阡陌交通_______________ 4.诣太守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描述美好的理想社会的同时,又有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同学们应认识到这一点。
学
法
概
述
1.查阅工具书,认识生字词,读准字音;
2.反复朗读,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意;
3.参照课本注释,翻译时扎住关键词,小组内讨论,遗留问题全班解决,杜绝抄袭参考书;
4.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成语。
学段
学习内容
达成目标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
【2019最新】八年级语文上册21《桃花源记》学案新人教版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课题
21《桃花源记》
班级
八年级
审核人
学
习
目
标
1.熟读并背诵。
2.理解、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汇,积累成语;
3.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情感;
2、课文中 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试描述。
3、在桃花源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你怎样看待这样的社会理想?
归纳梳理
作者用一个似假似真似虚似实的动人故事,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资丰 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人民的理想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八年级语文上册 21《桃花源记》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1 桃花源记附:知识一、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
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浔阳柴桑(现在某某省某某市)人。
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
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所作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
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
他拒绝同X格的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
二、积累对联:1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2 说甚神仙,看千年石洞开时,城郭人民还是耕田凿井;阅成古今,听半夜金鸡叫醒,兴亡秦汉都归流水桃花。
3 水流花放;路转峰回。
4 山鸟似欲啼往事;桃花依旧笑春风。
5 窃怪当日仙人,独思渔父;遍寻此中村落,不见桃花。
三、背诵诗歌:大林寺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补充备课资料:一、课文内容:桃花源:境奇景美人乐(美丽神秘传奇幽美淳朴幸福)课文思路:发现桃林——进入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桃花林(异)桃花源(乐)桃源人(要)桃源梦(寻)二、概括桃花源给大家留下的印象。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桃花源记》学案 新人教版
《桃花源记》复习学案一.解释加点的字词,并译句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走,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
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2.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仿佛有点光亮。
3.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于是渔人下了船,从洞口进去。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走,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了。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子之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
5.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
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6.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竟然感到非常惊讶,问(渔人)是从哪里来的。
(渔人)详细地作了回答。
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7.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的说出,(那些人)都感叹惋惜。
9.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1课《桃花源记》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桃花源记教与学目标:1、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部分文言词语。
2、疏通文章大意,了解故事情节,理清写作脉络。
3、运用想象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想象能力。
重点与难点:【重点】1、朗读、背诵课文。
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难点】1、理解陶渊明笔下的这个扑朔迷离的桃源胜景的目的。
2、正确评价“桃源式”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教与学方法1、阅读领悟法; 2.互动研讨法;3、练习提升法。
第一课时教与学要点1、了解作者陶渊明;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意思,并能译句大意。
教与学过程:一、记文体知识“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是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预习反馈(一)读准字音并注意汉字结构豁.然开朗(huò) 屋舍俨.然(yǎn)阡陌..交通(qiān mò)黄发垂髫.(tiáo) 便要.还家(yāo)刘子骥.(jì)诣.太守(yì)(二)口述课文内容三、入课学习、合作交流1、结合常考字词注释表,从课文中找出例句并译成现代汉语。
三、展示、评议四、课后强化读文、记词类知识第二课时教与学要点:1、重点研读课文,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与学过程:一、读补充注释为业:靠……谋生。
缘:沿。
夹岸:夹着溪流两岸。
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
异:诧异。
穷:穷尽。
舍:舍弃,放弃。
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
开朗:开阔明亮。
平旷:平坦开阔。
悉:全。
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
所从来:从哪儿来。
咸:都。
问讯:打听消息。
先世:祖先。
邑人:同乡人。
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
焉:于之,从这里。
间隔:断绝了往来。
皆:都。
叹惋:感叹,惋惜。
延:请。
语告:告诉(他)说。
第21课《桃花源记》创新学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上)doc初中语文
第21课《桃花源记》创新学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上)doc初中语文年级:八年级科目:语文执笔:审核:备课时刻:上课时刻: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把握古今词义的变化,积存部分文言常用词语。
2把握故情况节,了解创作方法,明白得作者寄予的思想感情。
3学习记叙的详略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朗读并背诵课文,疏通文意学习难点:明白得课文的思想内容,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学习时刻:3课时第一课时要紧任务:朗读课文,把握古今词义的变化,积存词语,把握故情况节。
第二课时要紧任务:了解方法,明白得作者寄予的感情,详略的写法。
第三课时要紧任务:背诵课文,巩固练习。
第一课时授课过程:课前教学:1、查词典,把握成语世外桃源的含义。
2、查资料,了解陶渊明的生平事迹。
3、预习时至少读课文5遍,而且必须是朗诵,不能默读。
一、检查预习的情形。
1、写出成语〝世外桃源〞的含义。
2、交流查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3、指定学生分段读课文,要求认真观赏并作出适当的朗读评判。
〔包括背景〕二、自主学习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写在下面:2、一词多义:复前行〔〕不复出焉〔〕乃大惊〔〕乃不知有汉〔〕便舍船〔〕屋舍俨然〔〕寻向所志〔〕寻病终〔〕处处志之〔〕寻向所志〔〕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3、一义多词:悉如外人——具答之——咸来咨询讯——皆叹惋缘溪行——便扶向路便要还家——延至其家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乃大惊——遂与外人间隔三、合作探究学习1、学生参照注释,逐字逐句精读,尽量自己读通。
确有疑难,小组中探讨解决,不能解决的向老师提咨询。
2、把握下面的古今异义词:芳草鲜美:古义:今义:阡陌交通古义:今义:率妻子邑人古义:今义:来此绝境古义:今义;不管魏晋古义:今义: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今义:遂与外人间隔古义:今义:见太守,讲如此古义:今义:屋舍俨然古义:今义:缘溪行古义:今义:3、找出出自本文的七个成语,写在下面:4、理清课文的结构线索:〔1〕本文以什么作为叙事线索?〔2〕本文要紧记叙的是什么内容?〔3〕写出渔人的行踪:四、课堂小结:桃花源实在是一个美好的世界,假如你也是在无意中进入了如此一个美好的世界,你会如何样呢?把你的方法写在下面。
八年级语文上册21《桃花源记》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21《桃花源记》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1 桃花源记1.掌握省略句以及“皆、咸”“具、俱、并”等文言虚词,认识“妻子、交通、无论、鲜美、绝境”等古今异义的词。
2.学习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的记叙的方法。
3.了解陶渊明的志趣、品质和思想情感,培养高尚的道德观。
第一课时疏通文意识桃源一、新课导入提到“酒”和“月亮”我们总能想起一代诗仙李白;提到民生、颠沛和草堂我们又能忆起诗圣杜甫;那么当提到隐士、菊和田园,我们又能想到谁呢?(陶渊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传世名作《桃花源记》。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点文中生字词。
豁.然开朗(huò) 屋舍俨.然(yǎn) 黄发垂髫.(tiáo)便要.还家(yāo)阡陌..交通(qiān mò)无人问津.(jīn)间.隔(jiàn)诣.太守(yì) 刘子骥.(jì)此中人语.云(yù)(点拨:注意多音字“间”“语”的读音。
)2.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1)古今异义①缘.溪行(古义:沿,沿着;今义:缘故、缘分。
)②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味道鲜美。
)③说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④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往来通达,或各种运输的总称。
)⑤率妻子..(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不用说,更不用说;今义: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⑦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古义:询问消息;今义:询问。
)⑧遂与外人间隔..(古义:隔断,隔开;今义:距离。
)⑨各人复延.至其家(古义:邀请;今义:延长,延伸。
)(2)一词多义舍:①便舍船(放弃、舍弃,动词。
)②屋舍俨然(房屋,名词。
)志:①处处志之(作标记,动词。
)②寻向所志(标记、记号,名词。
第21课《桃花源记》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上)4doc初中语文
第21课《桃花源记》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上)4doc初中语文一、讲教材1.«课标»的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阅读能力提出如此的要求〝观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会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一辈子的有益启发。
〞〝依照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的专门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舞。
〞2.教材内容的特点和作用«桃花源记»是试用修订本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散文。
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域,比作者在田园诗«归园田居»所描写的田园生活更美,更理想。
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画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
因此«桃花源记»更具有文学的观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乐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讲教学设想1.讲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熟读成诵,明白得文章的内容。
●能力目标:积存迁移,培养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德育目标:正确评判作者的理想,摸索现代人一辈子。
2.讲教学重点、难点由于学生知识积存的有限,形象思维能力仍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专门强,学生正确评判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桃花源记»的教学重点、难点能够如此确定:●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境,明白得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教学难点:明白得评判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3、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CAI〕课件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桃花源的美、明白得桃花源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制造美的才能。
4、教学时数:一课时三、讲教法:1.赏读法。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春蚕收长丝,秋收靡王税〞般的社会,和平恬适,怡然自乐。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 桃花源记》教案1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 读准下列粗体字的音。
豁然开朗(huó) 屋舍俨然(y n) 阡陌交通(qi n)黄发垂髫(ti o)
便要还家(y o) X子骥(jì)
诣太守(yì)浔阳( xún )
2、A.朗读课文。(或听老师X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是“田园诗人”的代表作家。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当时的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jiàn)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 (wèi )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2021-2021八年级语文上册21桃花源记学案1(新版)新人教版
桃花源记一、课文导学【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缘:沿着,顺着。
夹岸:两岸。
甚异之:对这儿景色感到很惊异。
穷:走尽。
其中往来:在那田野里来来往往。
怡yŠ然自乐:都安闲快乐。
具:详细。
妻子邑yŒ人:妻子儿女;乡邻们。
复延:又请。
不足:不值得。
高尚士:志向高洁的隐士。
阡qi n陌m 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鸡犬相闻:鸡(鸣)狗(叫)可以互相听到。
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
问津:问路。
文中指访求、探求的意思。
津,渡口。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陶渊明(约365~427),东晋大诗人。
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
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
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
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令不足三月即辞官归隐,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志。
从此"躬耕自资",直至63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
他长于诗文辞赋,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隐寓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
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
有《陶渊明集》。
2、相关知识:本文原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文,大约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其时57岁,因为此时正处于东晋末期,社会环境是战乱纷呈,生灵涂炭。
他拒绝同统治者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隐居农村已十余年,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
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
但作者又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
文中所说的桃花源似乎有实际根据,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有人认为就是桃花源。
但课文所叙述的故事纯属虚构。
读这篇课文,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能为力的思想矛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创新学案
年级:八年级科目:语文执笔:审核: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掌握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
2掌握故事情节,了解创作方法,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3学习记叙的详略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
朗读并背诵课文,疏通文意
学习难点:
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
学习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任务:朗读课文,掌握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词语,掌握故事情节。
第二课时主要任务:了解方法,理解作者寄托的感情,详略的写法。
第三课时主要任务:背诵课文,巩固练习。
第一课时授课过程:
课前教学:
1、查词典,掌握成语世外桃源的含义。
2、查资料,了解陶渊明的生平事迹。
3、预习时至少读课文5遍,而且必须是朗诵,不能默读。
一、检查预习的情况。
1、写出成语“世外桃源”的含义。
2、交流查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3、指定学生分段读课文,要求认真欣赏并作出适当的朗读评价。
(包括背景)
二、自主学习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写在下面:
2、一词多义:复前行()不复出焉()
乃大惊()乃不知有汉()便舍船()屋舍俨然()
寻向所志()寻病终()处处志之()寻向所志()
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
3、一义多词:悉如外人——具答之——咸来问讯——皆叹惋
缘溪行——便扶向路便要还家——延至其家
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乃大惊——遂与外人间隔
三、合作探究学习
1、学生参照注释,逐字逐句精读,尽量自己读通。
确有疑难,小组中探讨解决,不能解决的向老师提问。
2、掌握下面的古今异义词:芳草鲜美:古义:今义:
阡陌交通古义:今义:
率妻子邑人古义:今义:
来此绝境古义:今义;
无论魏晋古义:今义:
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今义:
遂与外人间隔古义:今义:
见太守,说如此古义:今义:
屋舍俨然古义:今义:
缘溪行古义:今义:
3、找出出自本文的七个成语,写在下面:
4、理清课文的结构线索:(1)本文以什么作为叙事线索?
(2)本文主要记叙的是什么内容?
(3)写出渔人的行踪:
四、课堂小结:桃花源实在是一个美好的世界,如果你也是在无意中进入了这样一个美好的世界,你会怎么样呢?把你的想法写在下面。
五、课堂检测:1、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不足为外人道也(2)后遂无问津者
2、本文的作者是著名诗人,名,字,生活在战乱频繁的朝。
文章虚构了一个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
的生活图景,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3、《桃花源记》以为线索,按照桃源,
桃源,桃源的顺序叙述了渔人的,层次清晰。
第二课时授课过程
一、预习导航
1、辩明字音垂髫()发髻()俨然()
阡陌()()诣太守()两鬓()邑人()
豁然()遂()骥()郡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3)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4)欣然规往:
二、自主学习
1、将“渔人”、“村人”两词准确的填入文中括号内。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三、用采访的形式熟悉课文内容,深化理解。
由学生设计采访提案,讨论想提出的问题。
课堂模拟采访现场,受访者与采访者均可由学生扮演。
采访一、对象:桃源人
1、能为观众朋友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吗?
2、请问你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
3、你能对我们观众朋友说说你们桃花源居民的风俗习惯吗?
4、在节目的最后,请桃花源的村民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桃花源的特点或你们的感受。
5.有一个渔人无意中来到这里,能说说你们见到他当时的感受吗?
6.他回去的时候你们对他有什么希望没有?
7.如果你知道他出去后就直接去报告太守,让太守派人来,你们有什么想法?还会让他回去吗?
以下为观众自由提问时间。
采访二、对象:武陵渔人
1. 你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2. 见到桃花源时,你有什么感受?
3. 桃源人给你什么印象?
4. 你有没有想过就留在桃花源不出来了?
5. 你对太守说这件事是出于什么想法呢?
(甚至不是县令)
6. 怎么后来就再也没有人问起这件事了,你觉得是为什么呢?
以下为观众自由提问时间。
采访三、对象:陶渊明(设计目的: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1.写这样一篇文章,您是出于什么动机呢?据我所知,您所处的时代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真有这么一个桃花源吗?
2.为什么安排渔人去报官?
3.为什么把桃花源设计成找不到了呢?
照应开头;这是一个理想的社会,现实生活中没有。
增强神秘色彩。
(渔人不守信用的惩罚……)
以下为观众自由提问时间。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
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最球,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
岁月流逝,沧海桑田。
多少年过去了,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神州大地,山川锦绣,人民富足,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
第三课时授课过程:
一、背诵课文阶段指导背诵:首先要理清渔人的行踪,请先闭上眼睛想一想渔人的
行踪,然后再进行背诵。
二、巩固练习
1、阅读课文第二、三段,回答问题。
(1)用语段中原句回答A 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B 村人见渔人后,“大惊”“问所从来”是因为他们:
C 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
D “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E “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2)从这两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用简洁的文字写下来。
(3)村人皆叹惋的原因是()A 为渔人费了很大周折才到这里而叹惋。
B 为自己住在这里消息闭塞,竟不知外界有这么大的变化而叹惋。
C 为外界的社会的动乱、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
D 没有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都已经是晋朝了。
(4)这两段中有四个词的意思相同,它们是:()()()
()
(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意思是什么?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什么样的心理?
(7)从这两段中找出两个成语:
2、课文中突出“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的句子是:,文中突出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是:;文中突出“桃源”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句子是:。
3、根据下列提示,写出响应的成语,并用成语造句。
(1)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成语:
造句: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成语:
造句:
4、文中写桃林美景的句子是:
5、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
“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6、“诣太守,说如此。
”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7、“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着说说渔
人是怎样回答的?
8、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对这种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三、课外延伸
1、读《桃花源诗》体会其中的感情
桃花源诗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阴,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
2、《五柳先生传》(节选)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固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注]会意:体会文中的要旨。
造:往,到。
吝情:隐瞒真情。
短褐;用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