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高三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重点班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重点班)一、选择题(60分)1. 春秋后期各国都先后进行了“均田分力”“与民分货”的赋税改革。
这些改革()A. 实践了儒家“仁政”思想B. 促进了小农生产组织形成C. 推动了重农抑商政策确立D. 推动了铁犁牛耕技术产生2. 李贽曾赞扬郡县市是“千古创论”,李其等人“皆是应运豪杰”。
这说明都县制|度()A. 加强了中央集权B. 巩固了封建统治C. 产生了深远影响D. 适应了政治需要3. “鹅湖之辩”中,陆九渊认为朱熹的理学太繁;后来王阳明也认为朱熹的学说“支高决裂”,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束缚了学者的手脚。
这主要是因为朱熹()A. 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思想B. 把封建统治与纲常伦理结合C. 主张“存天理,灭人欲”D. 将儒学进一步官方化哲理化4. 黄宗娄认为:“天子之月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白为是非,公其是北于学校”。
下列机构与黄宗羲的“学校”具有相似职责的是A. 西汉的中朝B. 唐朝的三省C. 宋朝的谏院D. 元朝的都察院5. 表1表1为近代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两个不平等条约,它反映出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是()A. 出军事侵略到文化侵略 B. 由灭亡中国到以华制华C. 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D. 由割地赔款到开埠通商6.汉代时,关中地区是全国粮食中心。
到了元代,大都的粮食供应“仰给江南”。
元代江南水利专家周文英说:“所谓天下之利,莫大于水田;水田之美,无过于浙右。
”材料反映了A.江南耕种水田获利最多B.古代中国重视兴修水利工程C.浙右水田肥美富甲天下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7.“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是唐诗中的名句。
然而楼兰古国在唐代以前已销声匿迹,留下了千古之谜。
楼兰国的兴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A.丝绸之路的开辟B.农耕文化的发达C.旅游业的发展D.战略位置的重要8.宋明理学家“批判佛教的形式,却把其精髓纳入到儒学内部”,“捍卫的是正统儒学的尊严,却利用了佛教的哲学思辨的智慧”。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试题高新部201806190153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试题(高新部)第Ⅰ卷本卷共35小题。
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24.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关于秦朝设郡的情况,史学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
观点作者、出处共40郡(包含黔中郡,没有洞庭郡)(唐)房玄龄等《晋书﹒地理志》共36郡(包含黔中郡和洞庭郡)(清)钱大昕《秦三十六郡考》共46郡(包含黔中郡,没有洞庭郡)谭其骧《秦郡新考》出现“洞庭郡”的记载,此前有人认2002年出土的湘西里耶秦简为湘西应该属于黔中郡根据以上史料能够推定的是A.秦朝设郡数目不一B.秦朝对湘西设郡管理C.洞庭、黔中两郡范围重合D.秦朝没有设立洞庭郡25.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结构更新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主导文化从儒学式微转变为儒、释、道三教并立;胡汉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渐进到兼容;地域文化从中原一脉发展成南北分明。
这主要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中国古代文化向多元化的格局发展B.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并获得迅速发展C.道家思想实现宗教化以后才被认可D.少数民族的文化与汉文化相互吸收26.1027年,宋仁宗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田收田毕日,商量去往,各取稳便。
据此可知当时A.劳动力的商品化趋势日益明显B.租佃制下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C.统治者实行不抑土地兼并的政策D.租佃关系在北宋居主导地位27.明代晚期,南京的士大夫仅是所戴头巾就有汉巾、晋巾、唐巾、不唐不晋巾、诸葛巾、东坡巾、阳明巾、九华巾、逍遥巾等多种,可谓殊形诡制,日异月新。
这表明当时南京A.经济发展冲击社会生活B.成为全国商业中心C.传统道德观念已经沦丧D.文化复古之风流行28.1895年,在中日《马关条约》的谈判过程中,李鸿章曾想把第一款修改如下:“承认朝鲜的独立自主,并放弃对朝鲜内政的干涉,同时要求日方保证朝鲜为‘局外之国’”。
其目的是A.试图确保中国东北边疆的安全B.配合日本对外扩张的步骤C.顺应民族独立的世界历史潮流D.极力维护晚清的朝贡体系29.民国建立,强调服制的“整齐划一”,规定“自大总统以至平民其式样一律”,常礼服除了传统的长袍马褂外,另一种为西式。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6月模拟考试题(重点班)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6月模拟考试题(重点班)本卷共35小题。
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春秋晚期,孔子(前55l—前479年)的弟子们因政治主张分歧而分化成两个阵营:以颜回等为代表的德治派认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在道德而不在政治,主张以周礼为手段重建社会秩序;以冉求等为代表的事功派认为政治应高于道德,主张打破礼制束缚,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
这表明()A.不同政见的争论丰富了儒学的思想内容 B.政治形势的深刻变化影响了儒学的发展C.儒家与法家的争鸣导致了儒家学派分化 D.儒家学派开始主动借鉴其他学派的思想25.西汉末年,王莽篡权,进行土地改革,宣布恢复“井田制”,废除土地私有制,私人不得买卖土地。
家有男丁八口,可受田九百亩,男丁不足八口,若超过九百亩者,须将多出部分分给宗族邻里。
三年后,改革在一片反对声中失败。
其主要原因在于改革()高三文科综合试卷第 6 页共 16 页A.受制于政权的非正统 B.损害了地主的切身利益C.加剧了土地兼并现象 D.激化地主与农民的矛盾26.秦汉以后,县有等第之分,当时以该县户口多寡划分。
唐代开始,县的分等标准明确规定为地位、户口与地理条件的综合。
明代以缴纳钱粮的数额来分等。
清代则将“冲繁疲难”(交通频繁;行政业务多;税粮滞纳多;犯罪事件多)作为政区分等的正式依据。
从县的等第划分演变中,可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A.中央管理地方的程度日益加强 B.国家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C.古代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D.划分依据从重经济转向重政治27.明朝始设巡抚,“巡抚某地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后来绝大多数巡抚都带有兵部官衔及都察院的官衔。
明朝设立巡抚的主要目的是()A.取代地方的军政长官 B.解决军队后勤补给问题C.分割相权以强化皇权 D.加强对“三司”的约束28宣统三年(1911年),清政府学部召丌会议,讨论与宪政相关的兴学议案,其中废除中小学堂读经讲经课程的议案,因分歧过大最终没有通过。
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高新部高三开学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南宋的戴表元说:“名卿士大夫,十有八九,出于场屋科举。
”有人曾统计过文天祥为状元的宝祐四年(1256)那榜进士,来自平民家庭与出于官员家庭的人数比约为7 比3。
据此可知,南宋科举制A.使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B.致力于维护下层民众权益C.实现了社会的公平与公正D.有利于社会阶层间的流动2.雍正十三年规定:“京城一切无帖(龙帖,即营业执照)铺户,如有私分地界,不令旁人附近开张;或将地界议价若干,方许承顶;至发卖酒斤等货物,车户设立名牌,独自霸揽,不令他人揽运,违禁把持者,枷号(拘留)两个月,杖一百。
”这表明当时政府A.限制商业活动B.抑制商业兼并 C.加强商业监管 D.鼓励商人竞争3.1839年9月,在广州禁烟已有9个月的林则徐在给道光帝的奏折中指出:此蕞尔小邦,若大军远征,势必路途遥远、补给困难,绝对不会出此下策。
据此可知,当时的林则徐A.盲目排外不了解敌情 B.思维固化看不透本质C.顽固守旧排斥新知识 D.愚昧无知且刚愎自用4.白话文原来是一种民间文学,被认为“不登大雅之堂”,不是正式文体。
然而,20世纪初期,它却在中国流行开来。
这主要是因为A.政府的大力提倡B.思想启蒙的需要C.政治变革的推动D.白话文通俗易懂5.下面是1937年6月15日,蒋介石向周恩来提出的几项条件。
它反映出国民政府A.竭力维护全民族抗战局面B.与中共争夺抗战领导权C.力图削弱中共的政治实力D.联合中共力量共同抗日6.宋代是雕版印刷术的黄金时代,还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书籍生产和消费成为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全国出现了福建等三大印刷中心。
这种状况表明A.经济重心南移到珠江流域 B.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C.选官制度取得突破性进展 D.手工行业分工呈现精细化趋势7.古代文官的最高境界是以死上谏君王,而李贽却说:“死而博死谏之名,则志士亦愿为之……避害之心不足以胜其名利之心,以故犯害而不顾,况无其害而且大有利乎!”李贽意在A.分析古代文人死谏的原因 B.说明文人加强修养的必要C.揭示借道德博名利的骗局 D.批评以死谏者的愚昧无知8.1839年9月,在广州禁烟已有9个月的林则徐在给道光帝的奏折中指出:此蕞尔小邦,若大军远征,势必路途遥远、补给困难,绝对不会出此下策。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8届高三普通班下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
高三普通班班第三次质量检测文科综合-历史部分24.据《史记》记载:孔子的弟子子贡,在卫国经商有方,成为著名的大商人,遂携束帛重礼去拜访诸侯,所到之处,诸侯与之只行宾主之礼,不行君臣之礼。
出现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A.宗法分封制逐渐趋向瓦解B.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C.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壮大 D.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推崇25.易中天说:“百家争鸣……是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
”其中“争”的实质是A.建立自己的学术霸主地位B.争夺国家主导思想的特权C.寻求稳定社会秩序的途径D.促进社会制度的顺利转型26.东汉前期,豪强地主田庄的规模都十分巨大,劳动者多为投身于田庄寻求庇护的农民,还有不少是庄主的同姓同宗,他们与庄主形成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
这体现出当时的田庄A.土地归封建国家所有B.存在着分裂割据的隐患C.能够与朝廷分庭抗礼D.呈现出自给自足的特点27.“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不能过度解读材料,在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这是历史研究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
以下对史实的推断,符合这一原则的是28.明朝后期的李贽“离经叛道”,自称异端,向正统思想发起挑战,文艺复兴时期的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抨击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二者在本质上共同反映了A .资产阶级反封建的要求B .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个性解放的要求C .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腐朽和没落D .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市民对通俗文化的要求29.有学者说:“魏源倡导‘师夷长技’的目的,只是“制夷”,其注重点在于强兵,而对富国的目的则被相对忽略了。
”这说明魏源A.对西方缺少整体的了解B.过分注重维护清朝统治C.思想理论水平相对较低D.坚持“中体西用”思想30.毛泽东说:“从中国革命的将来看,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
当然,其他根据地没有丢而我们又有了东北,中国革命的基础就更巩固了。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6月模拟考试题(重点班)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6月模拟考试题(重点班)本卷共35小题。
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春秋晚期,孔子(前55l—前479年)的弟子们因政治主张分歧而分化成两个阵营:以颜回等为代表的德治派认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在道德而不在政治,主张以周礼为手段重建社会秩序;以冉求等为代表的事功派认为政治应高于道德,主张打破礼制束缚,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
这表明()A.不同政见的争论丰富了儒学的思想内容 B.政治形势的深刻变化影响了儒学的发展C.儒家与法家的争鸣导致了儒家学派分化 D.儒家学派开始主动借鉴其他学派的思想25.西汉末年,王莽篡权,进行土地改革,宣布恢复“井田制”,废除土地私有制,私人不得买卖土地。
家有男丁八口,可受田九百亩,男丁不足八口,若超过九百亩者,须将多出部分分给宗族邻里。
三年后,改革在一片反对声中失败。
其主要原因在于改革()高三文科综合试卷第 6 页共 16 页A.受制于政权的非正统 B.损害了地主的切身利益C.加剧了土地兼并现象 D.激化地主与农民的矛盾26.秦汉以后,县有等第之分,当时以该县户口多寡划分。
唐代开始,县的分等标准明确规定为地位、户口与地理条件的综合。
明代以缴纳钱粮的数额来分等。
清代则将“冲繁疲难”(交通频繁;行政业务多;税粮滞纳多;犯罪事件多)作为政区分等的正式依据。
从县的等第划分演变中,可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A.中央管理地方的程度日益加强 B.国家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C.古代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D.划分依据从重经济转向重政治27.明朝始设巡抚,“巡抚某地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后来绝大多数巡抚都带有兵部官衔及都察院的官衔。
明朝设立巡抚的主要目的是()A.取代地方的军政长官 B.解决军队后勤补给问题C.分割相权以强化皇权 D.加强对“三司”的约束28宣统三年(1911年),清政府学部召丌会议,讨论与宪政相关的兴学议案,其中废除中小学堂读经讲经课程的议案,因分歧过大最终没有通过。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大检测试题重点班201804211813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大检测试题(重点班)24.孔子:“君子义以为质”,孟子:“舍生而取义”,董仲舒:“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由此可知,“义”的提出,目的在于确立A.行为规范B.施政之术C.人伦秩序D.价值准绳25.元朝行省对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负责)相结合的方式处理。
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
这说明元代A.地方行政效率得到提高B.完善了中央集权模式C.外重内轻局面得到改变D.注重君主权力的加强26.两千多年前,中国先人通过观察等活动,探寻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凝练成了“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说明A.中国先人有“道法自然”的理念B.历代气象的变化有规律可寻C.重农抑商政策对科技发展有影响D.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可控性27.明末清初,大陆居民特别是福建、广东等地居民大规模迁移台湾,与原住民共同参与当地开发。
其影响是A.打击了东印度公司在台残余B.开始突破传统的闭关锁国政策C.推动了台湾经济结构的转型D.丰富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内涵28.创办于20世纪初的上海《时报》在评论某一事件时指出:“革命军既有兵队,又有军械,与政府俨然有对峙之势矣,而政府亦以对峙相待,命陆军大臣统近畿军队乘车而下,相见于江汉之间。
是役也,南北战欤?人民与政府战欤?革命与专制战欤?其胜其败,势将大异。
”这一评论A.支持了国民革命B.声援太平天国运动C.肯定了南昌起义D.针对的是武昌起义29.为了换取各省政治支持,南京国民政府于1928年正式将土地税划归给各省管理,放弃了对创造国民总产值65%的农业部门的任何财政权力,中央财政总收入主要依靠关税、盐税、统税等城市税收和工商税收。
这一做法可能使A.中央集权面临着新的挑战B.城市经济重要性明显高于农村C.农民税务负担将大大减轻D.中国失去农业现代化发展契机30.1936—1937年,北京、上海等地的马克思主义者和进步的文化人士联合开展了一场新启蒙运动,他们提出“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科学与民主,第一要自主”等口号。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8届高三(普通班)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高三普通班开学考试历史试题选择题(60分)1. 《中国近代史》中记载,1913~1918年期间外国出口到中国的商品数量变化,分别是:英国出口量9600万降到4900万两,法国出口量由520万两降到150万两,德国出口量由2800万两降到零。
这种变化A. 受到中国政府对德宣战的影响B. 反映了英法德与中国矛盾尖锐C. 深刻影响中国民主革命的走势D. 原因是西方工业品质量的下降【答案】C【解析】1914—1918年是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战争,对华商品输出减少,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促进工人阶级队伍壮大,促进中国民主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阶段向新民主主义阶段的转变,故C正确;A项不能说明英、法出口量减少的原因,排除;B、D是对材料的误读。
2. 1901年,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一文中指出:“两平等者相遇,无所谓权力,道理即权力;两不平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权力即道理也”。
梁启超意在A. 说明国际社会中没有道理可讲B. 阐释道理是平等与权力的基础C. 强调民族平等有利于世界进步D. 激发国民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答案】D【解析】注意材料信息“两平等者相遇,无所谓权力,道理即权力;两不平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权力即道理也”,大意是说在国际社会里弱国无外交,意在激发国人的民族救亡意识,故正确答案为D项。
A项不是梁启超这番话的用意;材料体现不出BC项。
3. 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在《论告示》中指出:“没有一个人可以被禁止钓鱼,正如没有一个人可以被禁止捕鸟一样,但某人可能被禁止进入他人土地。
”这说明在古代罗马A. 注重对私有财产的保护B. 注重对社会公共资源的保护C. 确立了法律至上的原则D. 注重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答案】D【解析】罗马法公正对特定自然资源的自由利用,而不是保护或限制,故A 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法律至上的原则”排除D;材料表明共用物由全人类共同享用,任何个人都可以不受限制地利用,但是私有财产受到法律保护,在对待自然资源和私有财产方面规范人们的行为,故D正确。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8届高三文综历史部分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普通班201805171958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8届高三文综(历史部分)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普通班)24.1973年,根据周恩来指示,国家计委提出:在今后三五年内,从国外进口一批技术先进的成套设备,价值43亿美元。
在当时被称为“四三方案”。
这一方案A.属于“文化大革命”促进经济的体现B.说明领导人有了对外开放的初步设想C.是各级干部群众抵制“左”倾的结果D.说明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了全面调整25.电视剧《大国医》是一部表现中医的正剧。
大国医被称为“医圣”,历史上被称为“医圣”的人编著的被医学家誉为“万世宝典”的是A.《本草纲目》B.《伤寒杂病论》C.《黄帝内经》D.《九章算术》26.《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材料所述现象,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A.稳定了西周的政治秩序B.形成了家国一体的观念C.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建立D.导致了诸侯争霸的局面27. 董仲舒曾说:“仁之美者在于天,仁也。
天覆育万物,既化而生之,有养而成之,事功无己,终而复始,凡举归之以奉人。
察于天之意,无穷极之仁也。
”这表明董仲舒A. 强调“天”是至善道德的化身B. 认为三纲五常完全来自天意C. 充分论证了封建皇权的永恒性D. 认为君民关系等同于天地关系28. 黄仁宇认为宋代理学“与汉代从美术化的眼光看世界不同,认为宇宙之上构成包含无数之因果关系,而人之能为善,与自然法规(他们称为天理)相符。
”与汉代儒学相比较,宋代理学对儒学的发展主要在于A.以天人合一的观点宣扬儒家伦理B.从哲学角度开辟儒学发展新路径C.借鉴因果报应宣扬封建等级观念D.通过格物致知方法探索自然规律29.朱熹在《朱子家训》中提出:“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
”“诗书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
”朱熹意在A.适应皇权的需要B.倡导重德修身C.宣传“存天理,灭人欲”D.维护纲常名教30. 1947年苏联向中共提供了价值1.51亿卢布的各种武器、设备和战略材料:1948年苏援增至3.35亿卢布,1949年进一步增至4.206亿卢布。
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2018届高三文综(历史部分)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
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2018届高三文综(历史部分)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24.若名历史学家白寿蚱指出东周初始,“以天为宗”“以德为本”的观念逐渐哀落,中原大地处于无政府状态。
为实现一统天下,诸侯国在构建、变革体系秩序的过程巾,必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秩序,解决一系列的问题。
春秋战国时局的变化说明A.宗法分封制的瓦解推动了社会变革B.“以德为本”的思想逐渐退出历史舞台C.法家思想的诞生是时局变化的必然D.平民政治取代官僚政治是历史发展的趋势25.图6是某考古资料对秦汉时期的墓葬村落遗址和冶铁遗址出土的铁制农具的统计情况。
该图客观上反映了秦汉时期A.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 B治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C.官营手工冶铁业发达D.铁器巳得到全面的推广26,《唐律疏议》中提道:“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这与孔子“推崇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在精神上是完全一致的,上述材料本质上反映了A儒家思想随时代发展不断完善 B唐代立法深受主流思想的影响C.法冶思想植根于悠久的历史传统D.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27.有学者说:“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的访华是中英间第一次通使。
英国借为乾隆祝寿之名出使中国最终的是借以打动乾隆皇帝,同意两国互派使节,开放天津等港口贸易,把中国纳入西方文明体系。
但双方没有经过谈判,清政府便拒绝了英国一切的敕书’。
这一年,实际上是中国历史的重要彤点。
”作者的主旨是A.中国早在1793年已进入近代史B.马嘎尔尼访华酝醌腿了后来的侵华C中国丧失了主动融人世界的机会 D.英国对华战略意图并没有实现28.1862年2月8日,洪秀全的宗教教师罗孝全发表声明说:“我相信他是个疯子……他同他的那些态度冷漠的王们亦无法组织一个政府,无法与人民同享利益,甚至无法与旧的帝国政府相比。
”最能证明罗孝全这一声明的是A.北伐失败 B《天朝田亩制度》 C,天京事变 D.洪仁玕主政29.下表所示为1872-1910年中国进口棉纱和棉布的数量。
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2018届高三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2018届高三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一、选择题1.南宋的戴表元说:“名卿士大夫,十有八九,出于场屋科举。
”有人曾统计过文天祥为状元的宝祐四年(1256)那榜进士,来自平民家庭与出于官员家庭的人数比约为 7 比 3。
据此可知,南宋科举制A.使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B.致力于维护下层民众权益C.实现了社会的公平与公正D.有利于社会阶层间的流动2.雍正十三年规定:“京城一切无帖(龙帖,即营业执照)铺户,如有私分地界,不令旁人附近开张;或将地界议价若干,方许承顶;至发卖酒斤等货物,车户设立名牌,独自霸揽,不令他人揽运,违禁把持者,枷号(拘留)两个月,杖一百。
”这表明当时政府A.限制商业活动 B.抑制商业兼并C.加强商业监管D.鼓励商人竞争3.1839年9月,在广州禁烟已有9个月的林则徐在给道光帝的奏折中指出:此蕞尔小邦,若大军远征,势必路途遥远、补给困难,绝对不会出此下策。
据此可知,当时的林则徐A.盲目排外不了解敌情B.思维固化看不透本质C.顽固守旧排斥新知识D.愚昧无知且刚愎自用4.白话文原来是一种民间文学,被认为“不登大雅之堂”,不是正式文体。
然而,20世纪初期,它却在中国流行开来。
这主要是因为A.政府的大力提倡B.思想启蒙的需要C.政治变革的推动D.白话文通俗易懂5.下面是1937年6月15日,蒋介石向周恩来提出的几项条件。
它反映出国民政府A.竭力维护全民族抗战局面B.与中共争夺抗战领导权C.力图削弱中共的政治实力D.联合中共力量共同抗日6.宋代是雕版印刷术的黄金时代,还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书籍生产和消费成为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全国出现了福建等三大印刷中心。
这种状况表明A.经济重心南移到珠江流域 B.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C.选官制度取得突破性进展 D.手工行业分工呈现精细化趋势7.古代文官的最高境界是以死上谏君王,而李贽却说:“死而博死谏之名,则志士亦愿为之……避害之心不足以胜其名利之心,以故犯害而不顾,况无其害而且大有利乎!”李贽意在A.分析古代文人死谏的原因 B.说明文人加强修养的必要C.揭示借道德博名利的骗局 D.批评以死谏者的愚昧无知8.1839年9月,在广州禁烟已有9个月的林则徐在给道光帝的奏折中指出:此蕞尔小邦,若大军远征,势必路途遥远、补给困难,绝对不会出此下策。
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1718学年度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历史)
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开学考试高一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西周初年,成王年幼继位,以周公为太傅、召公为太保共同辅政;西周中期出现了卿事寮和太史寮这样的辅政机构;西周晚期出现了总理两寮及公族事务的冢宰,这是类似于宰相的重要辅政大臣。
这说明:A.王权权威提高B.官僚政治萌发C.宗族等级严格D.周王权威削弱2.考古资料表明,西周甚至春秋早期,各诸侯国甚至是一些相距遥远的诸侯国与周王之间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
对此现象解释合理的是:A.青铜器物实现了标准化生产B.分封制促进了文化的同质化C.诸侯国的青铜器皆周王所赐D.是血缘同宗在文化上的体现3.石陪华在《中国历史纵横》写道:“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政治又一特色。
”材料说明:A.宗法制度为封建社会所沿袭B.宗法观念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封建社会的发展C.封建社会政治统治腐败无能D.家国一体的政治模式不利于传统科技的进步4.学者林甘泉发现古籍中没有秦朝授予某人“太尉”之职的记载,他认为:“应当相信,秦代官制是有‘太尉’一职的,并因此而达到削弱丞相军权的目的……但实际上太尉一职并未委派给任何人。
”这说明:A.秦设“太尉”官职只是后人的猜测B.秦朝为提高行政效率废除“太尉”C.“太尉”设与不授服务于皇权需要D.秦统一六国后已无设“太尉”必要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时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
”郡县制“公天下”主要体现在:A.地主阶级开始夺取政权B.按照德才察举官员C.布衣将相格局全面形成 D.依据能绩任免官6.希腊城邦民主制度的积极影响,不包括A.重视和强调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责任感B.铸就了希腊人渴求知识、乐于探究的民族性格C.把城邦所有人最大限度地凝聚起来D.产生了灿若群星的文化巨匠7.绝对平等往往使得知识、美德、才能、财富等因素边缘化,无法实现社会普遍正义。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大检测试题(普通班)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大检测试题(普通班)24.据古文字学家研究,在殷墟甲骨文中,“帝”字共有三种含义:其一是花蒂的象形。
这象征着殷商种族绵延不绝的本源;其二以“帝”作为祖先神的别称;最后以“帝”或“上帝”称呼天神时,实际上就是把天神当作本宗族的本根。
这反映了在商代()A.形成了政教合一的国家B.将祖先与神的崇拜相结合C.极力维护贵族等级秩序D.提出了“君权神授”理论25.汉初选拔人才和委任官史重在军功,轴之以“任子”“货选”等。
“任子“是沿袭周朝以来的“世卿世禄制”。
“货选”是指入选者要拥有一定资财为入选资格。
“军功”则要在战场上立军功。
汉初的选官制度()A.阻断了阶层流动 B.容易导致人才匮乏 C.因循秦朝的旧制 D.标志官僚政治形成26.日本著名政治家堺屋太一认为:“十世纪到十一世纪后半叶北宋鼎盛时期是近代型高速经济增长与合理精神充溢的‘东洋文艺复兴’,甚至是超越它的‘亚近代’。
”由此可知,“东洋文艺复兴”()A.使儒家思想更具思辨色彩B.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C.促进了日本国内思想变革D.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27.下面是根据吴慧主编的《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中相关数据整理的宋朝至清朝(鸦片战争前)我国粮食亩产量情况统计图(单位:斤)。
据此可以推知宋至清朝前期()A.生产工具不断创新 B.粮食产量迅速提升 C.民众生活改善缓慢 D.大量荒地得到开垦28.据统计,1922年中共“二大”时工人党员21名,占党员总数的10.7%,三大时占37.9%,到1926年11月已达60%。
这反映出当时()A.中共已成国内的主要政党B.国共合作的推动作用显著C.中共强调本党的阶级属性D.中共轻视发展农民的力量29.1938年春天山西境内的中国政府军队为减少正面损失,将十数万之众的部队分散于晋南地区,建立防御工事,开展游击作战。
这一现象主要表明()A.山西战场率先进入战略相持B.中共战术推动抗战战略调整C.正面战场消极抗战形势恶化D.局部战场因地制宜坚持抗战30、1930年中国的国际收人为20.58亿元,1935 年骤然降至14.29 亿元,经常性收人从1929 年的14.76亿元降到了1935 年的6.62 亿元。
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高新部高二开学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60分)1. “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群臣之太富,君主之败也。
……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下列言论中,与该观点同属一个学派的是A.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B. 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C.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D.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反映的是法家的思想,是在主张强有力的君主的出现,A项主张社会变革,属于法家思想,故A项正确;“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属于道家,“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属于儒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则属于道家学派,排除BCD。
2.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下列对孔子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 认为“仁”和“礼”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B. 认为应该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C. 认为“礼”和刑罚是相对立的D. 认为“礼”是实现“仁”的重要前提【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说明孔子认为“仁”和“礼”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而且“礼”是实现“仁”的重要前提,故AD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名不正,则言不顺”说明孔子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故B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说明孔子认为“礼”和刑罚是相统一的,故C项错误,但是符合题意。
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
3. 据大臣汲黯揭露,汉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义”。
他重用酷吏和财利之臣,以致不久后有人评论“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
但汉王朝没有重蹈秦的覆辙,主要原因是A. 汉初法律制定趋向成熟B. 酷法罩上了儒家思想外衣C. “文景之治”缓和了社会矛盾D. 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加强【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6月模拟考试题普通班-含答案 师生通用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6月模拟考试题(普通班)一、选择题(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内。
)24孔子所编的《春秋》在遣词用字方面非常讲究,如鲁君遇“弑”者有四人(隐、闵、子般、子恶),被戕于外者一人(桓公),《春秋》对此或书以“薨”,或书以“卒”。
这种表述体现了 A孔子的价值评判 B记载历史的客观性c《春秋》旨在叙事 D评价历史的公正性25西汉丞相田蚡入宫奏事,汉武帝问他:“君除(任命)吏尽未?吾亦欲除吏!”据此可知,汉前期A皇权得以加强 B君臣关系恶化 C相权有所削弱 D相权冲击皇权26唐朝法律规定:“诸告祖父母父母者,绞。
”《疏义》义说:“父为子天,有隐无犯。
如有违失,理须谏诤,起敬起孝,无令陷罪;若有忘情弃礼而故告者,绞。
”对此解读准确的是A显示了百姓温顺敦厚的个性 B法家思想渗透到法律中C强调以孝治天下的核心价值 D传统法制具有理性精神27程朱学派与陆王学派虽然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但他们在理想方面却存在着一致性。
其一致性表现在A重建儒家文化的新秩序,以安定社会 B融合释、道、儒观念,以达到二教一统C强调经世致用之功,致力于政治改革 D将理学向下通俗化,以觉醒庶民大众28. 1909至1910年,清政府各省咨议局相继成立,许多议员为争取对本省行政、参政、法律等方面的监督权,要求改革地方弊政、检举地方官吏贪赃枉法等。
咨议局的成立反映了A.清王朝加强专制主义的倾向 B.晚清政府打击官员贪腐的决心C.列强对中国政治侵略的放松 D.有识之士宪政救国的迫切愿望29. 民国时期,“自铁路四通,奇技淫巧毕萃于都市,故近城镇者习奢华,而山泽则尚朴素,风气固判然两截。
”上述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A.城乡思想观念差异受政治体制影响 B.交通的变迁是风俗变革的根源C.民国的建立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 D.城乡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30.“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包括毛泽东,都是先在城市里从事工人运动,然后再到农村中去领导农民运动和游击战争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新部高三开学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南宋的戴表元说:“名卿士大夫,十有八九,出于场屋科举。
”有人曾统计过文天祥为状元的宝祐四年(1256)那榜进士,来自平民家庭与出于官员家庭的人数比约为7 比3。
据此可知,南宋科举制A.使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B.致力于维护下层民众权益C.实现了社会的公平与公正D.有利于社会阶层间的流动2.雍正十三年规定:“京城一切无帖(龙帖,即营业执照)铺户,如有私分地界,不令旁人附近开张;或将地界议价若干,方许承顶;至发卖酒斤等货物,车户设立名牌,独自霸揽,不令他人揽运,违禁把持者,枷号(拘留)两个月,杖一百。
”这表明当时政府A.限制商业活动B.抑制商业兼并 C.加强商业监管 D.鼓励商人竞争3.1839年9月,在广州禁烟已有9个月的林则徐在给道光帝的奏折中指出:此蕞尔小邦,若大军远征,势必路途遥远、补给困难,绝对不会出此下策。
据此可知,当时的林则徐A.盲目排外不了解敌情 B.思维固化看不透本质C.顽固守旧排斥新知识 D.愚昧无知且刚愎自用4.白话文原来是一种民间文学,被认为“不登大雅之堂”,不是正式文体。
然而,20世纪初期,它却在中国流行开来。
这主要是因为A.政府的大力提倡B.思想启蒙的需要C.政治变革的推动D.白话文通俗易懂5.下面是1937年6月15日,蒋介石向周恩来提出的几项条件。
它反映出国民政府A.竭力维护全民族抗战局面B.与中共争夺抗战领导权C.力图削弱中共的政治实力D.联合中共力量共同抗日6.宋代是雕版印刷术的黄金时代,还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书籍生产和消费成为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全国出现了福建等三大印刷中心。
这种状况表明A.经济重心南移到珠江流域 B.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C.选官制度取得突破性进展 D.手工行业分工呈现精细化趋势7.古代文官的最高境界是以死上谏君王,而李贽却说:“死而博死谏之名,则志士亦愿为之……避害之心不足以胜其名利之心,以故犯害而不顾,况无其害而且大有利乎!”李贽意在A.分析古代文人死谏的原因 B.说明文人加强修养的必要C.揭示借道德博名利的骗局 D.批评以死谏者的愚昧无知8.1839年9月,在广州禁烟已有9个月的林则徐在给道光帝的奏折中指出:此蕞尔小邦,若大军远征,势必路途遥远、补给困难,绝对不会出此下策。
据此可知,当时的林则徐A.盲目排外不了解敌情 B.思维固化看不透本质C.顽固守旧排斥新知识 D.愚昧无知且刚愎自用9.洋务运动期间,李鸿章让掌握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人才与“正途出身无异”,对于肄习西学的人,“准予照拟破格从优给奖”;1887年李鸿章还上奏,为天津水师武备学堂学生及教习人员争取科甲正途出身。
这反映了李鸿章A.力图改变人才的选拔途径B.与顽固势力展开坚决的斗争C.在传统与变革中艰难抉择D.试图维持传统教育稳定发展10.1895年,严复在《原强》中阐述了“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思想。
张之洞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发表《劝学篇》,把“中体西用”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
晚清“体用之争”A.割裂了传统的中国文化 B.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启蒙C.都是为了维护封建制度 D.表明民主自由深入人心11.梁启超道:“杀贵族之权,削封建之制……然后君主专制之政体乃成。
”该论断A.符合唐朝政体特点B.体现了古代政治转型C.总结朝代更替规律D.否定了古代政治制度12.《临时约法》开了“因人立法”之风,使国家根本大法的建设从一开始就屈从于人的理念与意志,使法随人变,表现出很强的人治色彩。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A.革命党人的软弱性B.专制传统和官僚政治C.民主共和未深入人心D.帝国主义国家的干涉13.东汉中期,对各地荐举上来的孝廉,朝廷要进行复试,“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即中央对儒生出身的孝廉,要考试经术,文吏出身的则考试笺奏。
这说明当时察举制A.注重选拔特殊人才B.忽视了真才实学C.具有明显的程式化D.实现了公平公正14.学者时殷弘认为美苏冷战在很大程度上孕育于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苏关系之中。
学者王玮认为冷战源于美国一直坚持的门户开放原则与苏联从沙皇时代继承来的势力范围原则之间的根本性对立和冲突。
对材料中有关冷战原因分析最为准确的是A.冷战源于意识形态对立与地缘政治环境中的利益之争B.美国推行的门户开放政策推动了冷战时代的到来C.苏联沙文主义与美国的扩张是冷战爆发的主要原因D.美苏冷战孕育于二战前一个较为漫长的历史时期15.日本学者斯波义信认为,随着唐宋时期城市“坊市制’’的崩溃,在“农村——农村市场——半农村城市——中小城市产生”的反复过程中,包括工商城市在内的城市经济网日益稠密,使农村经济走向依存于市场的方向。
这说明,唐宋时期城市经济的变迁A.促使城市功能完全经济化B.使商品生产规模空前扩大C.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商品化D.使农村经济实现了商品化16. 西汉大臣贾谊曾上奏“君之宠臣虽或有过,刑戮不加其身”,得到汉文帝的认可。
而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认为:如果让恶人逃脱罪责“就会挖空社会安全的基石,扼杀正义”。
由此可见A. 罗马法对中国古代法律观念影响深远B. 罗马法更强调公平和正义C. 罗马法维护社会各阶级的利益D. 中国人法律意识淡薄17. “古罗马……众多的英雄豪杰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帝国的辉煌给整个欧洲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不可磨灭的烙印”突出表现在A. 罗马法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源头B. 罗马法成为近代欧洲法律的源头C. 罗马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D. 罗马建成了地跨亚非两洲的大帝国18. 英国历史学家屈维廉指出:1688—1689年威廉入主英国“成为英国历史上的决定性的转折点”。
“转折点”在此主要是指A. 王权结束B. 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C. 国王与议会之间形成了制衡关系D. 责任制内阁形成19. “光荣革命就是‘革命的反革命’——它在社会结构和价值取向的意义上,起到了革命的意义,同时却抑制了激进革命的发生”。
据材料判断,“反革命”指A. 资产阶级向旧贵族妥协B. 议会违背了人民的意愿C. 避免了再次暴力斗争的出现D. 资产阶级政变更换国王20. 易中天在《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一书中说:“正是这个设计……使这个稚嫩的国家在草莽中崛起,迅速成为也许你不喜欢但是却不能轻视的超级大国。
这样一个精巧的设计,在二百年前由一群蛮荒大陆上的‘乡巴佬’创造出来,实在是令人惊叹不已。
”材料中“精巧的设计”指的是A. 君主立宪政体B. 社会主义联邦政体C. 联邦共和政体D. 君主专制政体21. 某同学在上大学先修课中国古代文化时,在周振鹤的《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一书中看到下图,请问这幅行政区划图描述了哪个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A. 西周B. 秦朝C. 汉初D. 元朝22. 唐代的科举制有“投牒自举”一项,就是自学有成就的人可以书面提出申请,经考试合格后,再由州县送尚书省参加考试。
而宋代的科举制建立了糊名和誊录制度,既糊住举人试卷上的名字、乡贯,也糊住初考官所定的等级。
对于唐宋科举制变化的理解,下列正确的是A. 唐代考生只能通过“投牒自举”方式参加科考B. 宋代糊名和誊录制度从根本上杜绝了舞弊现象C. 反映了科举制在人才选拔机制上的进一步僵化D. 严格选拔途径和手段从而使人才选拔更加公正23. 俞森《荒政丛书》卷5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
”材料表明古代中国A. 重农抑商已有所改变B. 农业是财政的主要来源C. 已显露近代化的曙光D. 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24. 下图漫画是《“孔子”照“镜子”》,四只镜子分别是全球化、权利、自由和资本主义。
下列分析最符合漫画主旨的是A. 儒学压制人性,违背人文精神的时代潮流B. 儒学是小农经济的产物,不符全球化潮流C. 儒学价值观与现代的价值观可以相容相通D. 儒学主张“有序”,可用来促进世界的和平25.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当时(18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达到饱和点,此时再想创新创业增加投资,不但无利可图,甚或会本钱无归(经济学上的“边际获利递减率”);因此富裕人家;多不愿其子弟外出“开创”新天地。
而设计使其安守家园,娶妻纳妾之余,抽上大烟,胜于出外生事冒险。
材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A. 农耕经济的领先B. 自然经济的解体C. 资本主义的萌芽D. 重农抑商的风气26.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
《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
这反映出A.历史现象往往具有较大的复杂性B.历史现象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27.二战后,法国加大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力度,以实现调整经济结构和加快经济发展的目标。
下列项中不属于法国政府采取的干预措施是A.确定大规模实施企业国有化、经济计划化和建设福利国家的发展方针B.提高国有企业比重和制定经济计划,对社会经济进行全面指导和调节C.实行稳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用收入调节政策来实现相对的社会公平D.利用财政、税收、价格等手段,使计划达到预期目的28.《旧唐书·吐蕃传上》记载: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弃宗弄赞(松赞干布别名),令李道宗持节送公主于吐蕃。
弄赞率其部兵亲迎于河源。
见道宗,执子婿之礼甚恭。
既而叹大国服饰礼仪之美,俯仰有愧沮之色。
… … 遂筑城邑,立栋宇以居处焉。
结合所学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吐蕃与唐朝确立了“翁婿”关系B. 体现了唐太宗开放的对外政策C.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吐蕃的风俗习惯D.所建城邑成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宫殿群29.学者罗素说:“这场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发展的原因则是由于以下因素:俄国渴望占有君士坦丁堡;德国在控制土耳其后,还渴望扩展到巴格达和波斯湾;而对于波兰的独立问题而言,虽然德国希望波兰享有自治权,但是俄国却并不希望如此。
”罗素强调的是A.帝国主义国家政治发展不平衡演化成战争B.列强争夺势力范围斗争的发酵引发了战争高三期末历史试题第5 页(共8页)C.巴尔干地区成为一战前欧洲的“火药桶”D.德俄两国的极端民族主义思想孕育了战争30.对称是指一种同形同量的形态,对称性的结构形式使建筑物富有重力感,对称往往与均衡联系在一起,让人产生健康和平静的均衡感。
下列建筑布局讲究对称特点的是①平遥古城②图拉真广场③皖南宏村④明清故宫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二、非选择题(40分)31.(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表是中国近代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中国历史著作关于鸦片战争主要观点的对比。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倌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