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地球的圈层结构与地理环境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课件-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高中地理课件-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有利高空飞行
臭氧吸收紫外线, 上热下冷; 水汽杂质少、水平运 动为主
高层大气
平流层顶到 存在若干电离层,能反射
2 000~3 000 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
千米
有重要作用
太阳紫外线和宇 宙射线作用
2、水 圈
水圈的主体是地球上的海洋, 其面积约占全球面积的71%。
地 海洋水
冰川水



大气水
河流水
3.大气垂直分层: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质和运 动状况,分为 对流层 、 平流层 、 高层大气 。
4.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 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其主体 是地球上的 海洋 ,淡水的主体是 冰川 。
5.生物圈:是由地球所有 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所构成的圈层,
包括大气圈的 底部 、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 上部 。
4.地幔:莫霍面以下至古登堡面之间的圈层,分为_上___地__幔 和 下地幔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合称 岩石圈 。
5.地核:主要是由铁 和镍 组成,分为 外核 和 内核 。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地球外部圈层:包括 大气圈 、水圈 和 生物圈。 2.大气圈:大气密度随高度的增加逐渐 减小 。低层大气由 干洁空气、水汽 和 固体杂质 组成,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 氮 和 氧 。
③ ④ ⑤
33
横波在通过A面时,
60
波速 变大,通过B面时,
B
400
波速 突然消,失

说明B面以下的⑥物质接近
2900
于 液体 状态。
⑦ 6000
③是 软流层 ; ①和②合起来是 岩石圈;⑦ 是 内核; 岩浆发源于 ③ 。
二. 地球外部圈层
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等,其中生物圈占 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地球的圈层结构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二章——宇宙中的地球
2.3 地球的圈层结构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1 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应用。 2 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圈层特点。 3 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及意义。
俗话说得好
上天有路
入地无门
下海有法
上天
旅 行 者 1 号 于 1977 年 9 月 5 日 发 射 , 至今仍然正常运作。它曾到访过木 星及土星,是提供了其卫星高解像 清晰照片的第一艘航天器。截至 2019 年 10 月 23 日 止 , 旅 行 者 1 号 正 处于离太阳211亿公里的距离。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思考』:当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人们有什么感觉?在海 洋中航行的人的感觉呢?判断理由是什么?
❖地震发生时,陆地上首先感到上下颠簸,后感到前后、左右摇晃。 ❖理由:纵波传播速度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
❖在海洋中航行的人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 ❖理由:横波不能通过液体传播。
夯基 基础知识梳理
2900 6370
组成:含铁、镁的硅酸盐类,上 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可 能为岩浆的主要源地之一
科学家推测,组成地核的物质可 能是极高温和高压下的铁和镍。
夯基 基础知识梳理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
• 岩石圈的表面高低不平,被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覆盖
夯基 基础知识梳理
如何入地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地震波 传播速度 的变化, 图中A为 横波 ,B为纵波。
地震波
质点移动
传播速度 传播介质 共同点
纵波 波动方向与传播 方向一致
横波
波动方向与传 播方向垂直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据伍光和《自然地理学》)本书绪论曾扼要地讨论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及其包含的基本内容。

这里,我们将进一步讨论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以图建立关于这个研究对象的立体的和动态的观念,并以此作为以后深入阐述其各种基本规律的出发点。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和边界地球构造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分层性。

整个地球是由一系列具有不同物理和化学性质的物质圈层所构成。

这些地球圈层称为地圈(图2.l)。

地球的外部笼罩着大气圈,其中还可再分为散逸层、电离层、中间层、平流层和对流层;大气圈的下垫面是海洋和陆地水构成的水圈;地球固体部分的外层是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的刚体部分),岩石圈的表层分布着很薄的一层沉积岩石圈及地表风化壳和土被层;岩石圈以下的地球内部是地幔的大部和地核;此外,在海陆表面还存在生命物质,它们组成生物圈。

所有这些地圈的组合形式具有两种类型:在高空和地球深部的地圈,其层内理化性质较为一致,圈层之间的关系较为简单,表现为上下成层的组合形式。

而在海陆表面附近的大气圈(下部)、水圈、岩石圈(上部)和生物圈则表现为相互交织的组合形式。

这后一种组合形式的四个地圈不仅是紧密地接触,而且是多方面地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一个新的、比较地球其他圈层具有独特地理意义的物质体系,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

由此可见,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的一个复合圈层,即地理圈。

它镶嵌于地球的表层,以自己的表面朝向宇宙空间,正像一个包围着(固体)地球的“壳”。

因此,人们也把自然地理环境称作“地理壳”。

这个名称突出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外形和空间位置。

然而,要确定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位置,即确定它的范围和边界,却是一个棘手的科学课题。

我们知道,客观物体的边界有两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类是突变的鲜明边界。

这类边界在空间上呈一个面(没有厚度),界面两侧物质(体系)的性质有明显区别。

例如海陆交界。

第二类是渐变的模糊边界。

这类边界在空间上呈现一个过渡区间,其内不同属性的相邻两物质(体系)并存,且一方属性逐渐消失而另一方属性逐渐显著。

高三总复习地理课件 地球的圈层结构与地球的演化

高三总复习地理课件 地球的圈层结构与地球的演化
答案:(1)A层最早,形成于古生代;G层最晚,形成于新生代。 (2)B和W,F和Y,G和Z属同一年代,因为每对地层中含有相同的古生物化 石。C和X属同一年代,因为地层的先后顺序和岩石类型相同。
命题点全训
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称为地层,它主要包括沉积岩、火山沉积岩以及 由它们经受一定变质作用形成的浅变质岩。据此完成1~3题。
1.水平地层
()
A.下新上老 B.下老上新 C.同时形成 D.陆地缺少
2.地层不能够反映的是
()
A.生成顺序
B.新老关系 C.发展阶段 D.时间长短
3.确定某地层形成时间依据是
[知识体系·建构于胸]
命题视角(一) 确定地层顺序和地质年代 演绎法学习 1.根据地层岩石年龄确定地层顺序和地质年代 如果岩石年龄已经确定,则年龄越大的地层形成的时间越早,反之越晚, 同时,还可对照地质年代表确定该岩石所属的年代。如距今3亿年的岩石形成的 时间早于距今1亿年的岩石,对照地质年代表可知,前者形成于古生代,后者形 成于中生代。
植物演变 裸子植物迅速发展,苏铁纲、银杏纲、松杉纲等植物是主要代表植物
中生代末期 ① 恐龙 突然销声匿迹;②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
(3)新生代
造山运动 海陆格局 气候特点 生物演变
发生一次规模巨大的造山运动,形成现代高山 现代地貌格局及海陆分布形成 第四纪大冰期,气候变冷
①哺乳动物和 被子植物 大发展;②出现了灵长类;③出现了人类
二、地球的演化史 (一)地质年代表
(二)演化过程
1.前寒武纪
阶段
演化特点
冥古宙
初生地球阶段,地球经历了 复杂而有序 的发育与变化
①深浅多变的广阔海洋,没有宽广的大陆;

高考地理 第二单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与地球的圈层结构

高考地理 第二单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与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与地球的圈层结构
精品课件
教材研读
. 题组一 天体系统、地球与宇宙探测 1.天体系统 (1)宇宙的物质组成 宇宙由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等天体组成。 (2)天体系统的形成及层次 宇宙中的天体都处于不停地运动和发展之中。天体之间由于相互① 吸引 、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如下图所示。
精品课件
图解
表解
中心天体: 太阳
银河系② 太阳系 地 其月 他系 行星系
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
精品课件
2.太阳系 (1)太阳系的组成图示
精品课件
④ 同 向 性 :绕 日 公Hale Waihona Puke 转 方 向 都 是 自 西 向 东
(2)八大行星 近 圆 性 :绕 日 公 转 的 轨 道 近 似 圆 形 运动特征 共 面 性 :轨 道 面 几 乎 在 同 一 平 面 上
(3)结构特征:地球与其他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和火星)有许多相同之 处。 3.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1)外部条件——“安全”和“稳定” 太 阳 系—稳定的太阳光照—太阳处于中年,状 态稳定—八大行
精品课件
星都可 能存在 生命 (2)自身条件——三个“适中” 自身条件主要指适宜的温度条件、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和液态水 的存在。
答案 B 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大气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岩石圈和生物圈 关系也非常密切。
精品课件
重难突破
重难一 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及分布
. 1.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原因
纬度因素 地势高低
天气因素 日照时数
纬度越低,正午太阳高度越大,获得的太阳辐射越多,一般由低纬 向高纬递减 地势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大气削弱作用弱,而且日照 时数长,太阳辐射强 晴天,大气削弱作用弱,日照时数长,太阳辐射强 昼越长,日照时数多,太精品阳课辐件射强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
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大气圈:地球外部的气体圈层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三部分组成;
水圈:水圈的主体是海洋,约占全球面积的71%;
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圈层,它包括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和整个水圈。

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地核。

地壳:地表至莫霍界面之间的部分,厚度不均,大陆地壳厚,大洋地壳薄;
地幔:莫霍界面以下至古登堡面之间的圈层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地核:古登堡面以下至地心为地核,由外地核和内地核两部分组成。

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以上,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

它厚薄不一,大陆部分比较厚,大洋部分比较薄,平均厚度为17千米。

地幔介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厚度为2800多千米。

根据地震波波速的变化,把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

在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地核以古登堡界面与地幔分界厚度3400多千米。

根据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可以将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两层。

地核的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

地球科学概论第二章 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科学概论第二章  地球的外部圈层

水的基本特性
(1)水分子的结构特点
(2)水的特性
水分子具有缔合现象:流动性 好、表面张力强、粘性但较弱。 水具有很强的溶解能力 水具有很高的热容量 水具有反常膨胀性 水的三种状态的转化对地球 环境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一、水圈的组成
自然界的水以气态、 固态和液态三种 形式存在于大气圈、生物圈、海洋与大陆 表层之中。 地球水体的总质量1.5×1018t,体积 约1.4×1018m3, 其中,海洋水约占 97.212%,大陆表 面水约占2.167%,地下水为0.619%,大 气水占0.001%。
气温是指大气的温度。在同一地点,由于 地球的自转使太阳辐射强度发生昼夜更替, 从而导致气温日变化。一天之中,最低气温 出现在日出前后,直至午后2点左右达到最高 ,以后开始逐渐降低。同一地点的气温因地球 公转引起的季节变换而发生气温年变化。气 温的年变化通常用多年来各月平均气温的变 化来表示。就北半球来说,大陆上最高月平 均气温出现在7月(海洋上为8月);大陆上最 低气温出现在1月(海洋上为2月)。一年中最 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之差反映出 一地在一年中气温变化的幅度,是划分气候 类型的重要依据。
注意:主要是现阶段的大气组成,而且是低层大 气的组分(70km以下)。
高层大气以氮、氧、氢等的原子、离子为主。
二、大气圈的结构
大气圈的下界通常是指地表, 但在地面以下的松散堆积物及某些 岩石中也含有少量空气,它们是大 气圈的地下部分,其深度一般小于 3km; 其上界并无明确的界限,一般 认为在2000~3000 km的高空向行 星际尘埃的密度过渡。
四、大气的运动
大气运动的产生及形式取决于气压的作用 。
一个地方的气压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影响 气压随高度变化的原因主要是该地上空大 气柱的高度和密度。

地球的地理圈层结构

地球的地理圈层结构

Part Three
地球的地壳圈层
地壳圈层的划分
依据:地壳的 物理性质和化
学成分
类型:大陆地 壳和海洋地壳
特点:大陆地 壳较厚且密度 较小,海洋地 壳较薄且密度
较大
组成:地壳由 岩石圈、上地 幔、下地幔和
外核等组成
地壳圈层的物质组成
岩石圈:地壳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各种岩石和矿物 火山岩:由火山活动形成的岩石,如玄武岩和安山岩 沉积岩:由风化、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的岩石,如石灰岩和砂岩 变质岩:由其他岩石在高温和高压下变质形成的岩石,如片麻岩和大理岩
生物圈层三:土壤圈
生物圈层二:水圈 生物圈层四:岩石圈
生物圈层的物质组成
生物圈层由生物物质组成,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
有机物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核酸等
无机物包括水、空气、土壤和矿物质等
生物圈层的物质组成是地球生态系统的基础,对地球的气候、环境和生态平衡等方面都 有重要影响
生物圈层的运动特点
地壳圈层的运动特点
地壳圈层的运动 形式包括板块运 动和断层运动等。
板块运动是指地 球表层的板块在 各种力的作用下 相对于地幔或地 核的运动。
断层运动是指地 壳中的断层在各 种力的作用下发 生的运动,包括 正断层和逆断层 等。
地壳圈层的运动 特点对地球的地 理环境和人类生 活等方面都有重 要影响。
Part Four
地球的大气圈层
大气圈层的划分
对流层:贴近地面,是地球表面最活跃的气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平流层:臭氧层所在区域,对人类生活有重要影响 中间层:位于对流层之上,平流层之下,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电离层:位于平流层之上,高度范围在几百公里至几千公里之间,对无线电通讯有重要作用

普通地质学第二章 地球

普通地质学第二章  地球
10
自学) 三 密度与压力(自学) (一)密度
平均密度: 平均密度:5.516g/cm3 据布伦的研究:地壳表层的密度: 据布伦的研究:地壳表层的密度:2.7g/cm3 地内33km处:3.32g/cm3 ;2885公里处: 公里处: 地内 处 公里处 陡增至9.98g/cm3 自5.56陡增至 陡增至 6371公里处:12.51g/cm3 公里处: 公里处
(二)压力(自学) 压力(自学)
地球内部的压力是指不同深度处单 位面积上的压力,实质上是压强, 位面积上的压力,实质上是压强,地内 压力随深度而增大: 压力随深度而增大:
地下10km处:压力约为 ×103atm,约304kpa 处 压力约为3× 地下 约 莫 霍 面 ( 33km 处 ) : 约 为 10×103atm 约 × 1200Mpa 古登堡面( 约为150×103atm , 古登堡面 ( 2885km处 ) : 约为 处 × 13.52万兆帕 万兆帕 地心压力: 地心压力:36.17万兆帕 压力 万兆帕 (1大气压=101.3kpa) 大气压= ) 大气压
16
五 地球的磁性 (一) 地磁场和地磁要素 一 (2)磁倾角:是磁场强度矢量与水平面间的夹角。通常以磁 )磁倾角:是磁场强度矢量与水平面间的夹角。 场强度矢量指向下为正值,指向上为负值,在赤道为0 场强度矢量指向下为正值,指向上为负值,在赤道为 0。由磁 赤道到磁北极磁倾角由0 北极磁倾角由 赤道到磁北极磁倾角由 0变900。 (3)磁场强度(磁感应强度):是指磁场强度矢量的绝对值, )磁场强度(磁感应强度) 是指磁场强度矢量的绝对值, 地球平均为50µt(微特斯拉),在赤道附近最小,为30µt 。 地球平均为 (微特斯拉) 在赤道附近最小,
地球具弹塑性是地内物质能发生变形运动和移位的重要原21第三节地球的结构大量资料充分证明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它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而且各圈层之间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物质运动状态的差异较大

地球圈层结构

地球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
大气、 地球环境由大气、水、生物以及 地壳、地幔、 等六大圈层组成。 地壳、地幔、地核等六大圈层组成。
外部圈层 内部圈层
1.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
水圈) 生物圈)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大气圈)
1.1 (大气圈) 大气圈)
大气圈又叫大气层, 大气圈又叫大气层, 是很厚的一层气体, 是很厚的一层气体, 包围着整个地球。 包围着整个地球。
传播速度 突然下降
完全消失
?地球外核 波 地球外核s波
消失,内核 波 消失,内核s波 重新出现, 重新出现,说 明什么? 明什么?
地震波速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地震波速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莫霍洛维奇面(简称莫霍面 莫霍洛维奇面(简称莫霍面Moho)最先由 莫霍面Moho) 克罗地亚学者莫霍洛维奇(A. 克罗地亚学者莫霍洛维奇(A. Mohoroviche, 1857 - 1936) 于1909年发现.在莫霍面上下, 1909年发现 在莫霍面上下, 年发现. 纵波速度从 纵波速度从7.0 km/s迅速增加到8.1 km/s左 速度从7.0 km/s迅速增加 迅速增加到 km/s左 横波速度则从 速度则从4.2 km/s增加 增加到 右;横波速度则从4.2 km/s增加到4.4km/s 左右.莫霍面出现的深度,全球平均为33 左右.莫霍面出现的深度,全球平均为33 km, 在大洋之下平均仅为6km。后来,人们 km, 大洋之下平均仅为6km。后来, 就把莫霍面之上称为地壳, 就把莫霍面之上称为地壳,莫霍面之下到古 登堡面之间称为地幔。 登堡面之间称为地幔。
2.(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的内部圈层)
2.1(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 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 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

第二章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第二章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第二章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2.1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一、大气的组成组成含量作用干洁空气氧气二者占干洁空气体积分数的99%维持的必需物质氮气生物体的基本元素二氧化碳含量很少①绿色植物的基本原料②对地面起作用臭氧含量很少吸收,被誉为“”水汽含量很少水的相变,产生云、、雾、等天气现象,同时伴随着的吸收和释放,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杂质作为,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二、大气的垂直分层1.划分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运动状况及密度的差异。

2.分层分层高度范围主要特点成因与人类的关系对流层低纬:千米;中纬:千米;高纬:千米;气温随高度升高而 (每升高100米,气温大约降低0.6 ℃)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大气运动显著该层上部冷、下部热高度范围随纬度增加而递减低纬度地区受热多,对流旺盛,对流层高度高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集中在该层,对流运动易成云致雨平流层自对流层顶部至5055千米高空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该层中的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利于气流以运动为主该层大气上热下冷,大气稳定天气晴朗水汽、杂质少,气流平稳高层大气从平流层顶部到3000km的高空自平流层顶部,气温随高度增加先 ,后80~500千米高空有若干 ,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2.2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一、大气受热过程1. 大气受热过程:太阳暖,大地暖,大气还2.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3. 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_____辐射是地面的直接热源;地面辐射是________的直接热源;_____辐射,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4. 利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昼夜温差天气状况:①晴朗天气昼夜温差原因:白天晴朗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气温较;夜晚晴朗时,大气的保温效应,地面损失的热量多,气温较,故昼夜皆晴时温差。

②多云(阴雨)天气昼夜温差原因:白天多云时,云层削弱作用,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气温;夜晚多云时,大气逆辐射,地面散失热量,气温,故昼夜皆多云(阴雨)天气温差。

第二章 地球表层系统

第二章  地球表层系统
50 % 损 失
30%被大气散射和云层反射 1%-3%的紫外线被原子氧和臭氧吸收 17%-19%被水汽、尘埃和云中水滴吸收 年 太 阳 总 辐 射
50 % 到 达 地 面 、 水 面
从全球范围来讲,因科里奥 利力的作用,大气无法从赤道直 达极地,而在经线方向上形成三 大环流系统,在地面上形成行星 风系,即信风带、西风带和极地 东风带。 由于地形、城 乡、大陆上水与陆 地受热差异而形成 各种地方性的局部 环流,如山谷风、 城乡环流、湖岸风 等
地球表层的能量 第二节 转换和物质循环
一、地球表层的特征 二、地球表层的能量转换
三、地球表层的物质循环
一、地球表层的特征
(一)地球表层是物质三态存在和相互作用的场所 界面机制:界面之间的物质密度发生急剧突然的 变化
白河两岸景佳幽, 碧水悬崖万古留。 疑是龙池喷瑞雪, 如同天际挂飞流。 不须鞭石渡沧海, 直可乘槎问斗牛。 欲识林泉真乐趣, 明朝结伴再来游。
地球上的水,在太阳能的作用下,不断从水面、 陆面蒸发,通过植物叶面蒸发,化成水汽升到高空, 被气流带到其他地方,在适当条件下,凝结、降落到 地表,渗透形成径流,注入海洋或湖泊。水的这种蒸 发、输送、凝结、降落、径流的往复过程叫水循环。 水的循环运动是地表外力的主要动力,也是地球 化学迁移的载体,是化学反应生物过程的重要条件, 对地球表层各种地理过程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三、地球表层的物质循环
1、地质大循环
2、大气循环
地球球形表面造成太阳辐射对地表的增温差异, 辐射强的地方增温快,形成上升气流,构成低压区; 地表其他地方的空气向这里运动,以补充这里上升的 空气;在高空,上升的空气向外移动,至较冷的地方 下沉,形成高压区,从而构成了大气循环。
厄 尔 尼 诺

高中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

高中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

高中地理中,地球的圈层结构通常分为以下四个圈层:
1. 大气圈:大气圈是地球最外层的圈层,包括了我们呼吸的空气和各种气体的层。

大气圈分为几个子层,包括对流层、平流层、同温层、臭氧层和外层空间。

大气圈起着保护地球、调节气候和提供生命所需氧气等重要功能。

2. 地壳圈:地壳圈是地球的外围部分,包括陆地和海洋地壳。

地壳圈是地球上最薄的一层,它由岩石和土壤组成。

地壳圈的厚度在不同地区有所变化,它是地球上生物活动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

3. 地幔圈:地幔圈位于地壳圈下面,是地球的中间层。

地幔圈由固态的岩石组成,包含了大部分地球的质量。

地幔圈具有高温和高压的特点,其中发生着熔融和岩浆活动,对地球内部的热量和物质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4. 核心圈:核心圈位于地幔圈的中心,是地球的最内层。

核心圈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被称为外核和内核。

外核是液态的,内核是固态的。

核心圈是地球产生磁场的地方,磁场对地球的生物和地球物理过程都有影响。

这四个圈层组成了地球的圈层结构,每个圈层都有不同的物理、化学和地质特征,相互作用着并影响着地球的形成、演化和各种地球现象的发生。

高中地理教案二:地球的圈层结构和环境问题

高中地理教案二:地球的圈层结构和环境问题

高中地理教案二:地球的圈层结构和环境问题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的表面很小,但地球的结构非常复杂。

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地球的圈层结构和环境问题,这些都是我们了解地球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基础知识。

一、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结构可以分为四大层:地球表层、地幔、外核和内核。

这四层的不同性质使得地球具有多样性与复杂的自然环境。

下面我们来逐一了解。

1. 地球表层地球表层是人们直接接触和活动的地方,主要包括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壳是地球表层的最外层,位于陆面和海洋上。

地壳的厚度最薄的地方在海洋地壳,只有5公里左右;在大陆地壳最厚处可能达到70公里左右。

地壳表面常被河流、湖泊、海洋、山脉、平原等地貌要素地形所占据。

2. 地幔地幔是地球圈层的中层,它占据了地球的69%以上,与地壳相比,地幔的厚度更大。

最下层的地幔与外核一起组成了地球的磁体。

地幔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地幔和下地幔。

地幔的温度和压力都非常高,大量的矿物质和岩石组成了地幔。

3. 外核外核是地球圈层的第三层,由地球上的熔融岩石组成。

外核的厚度大约为2890公里,它是地球唯一被证实一定是液态的层。

外核有一个特殊的属性,即它产生了地球的磁场。

4. 内核内核是地球圈层的最深层,也是地球最内部的固体部分。

内核的质量相比于外核要大得多。

内核温度很高,但压力足够大可以使得金属铁的分子排列有序,变成一块固体。

地球的圈层结构,对于我们了解地球的演变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二、环境问题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必须要珍惜它。

但是现在地球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却日益严重,这些环境问题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下面我们来一一了解。

1. 空气污染空气污染是近年来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我们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燃烧煤炭、汽油以及其他化石燃料的排放物严重污染了空气。

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悬浮颗粒物等高浓度化合物已成为人们健康和环境的威胁。

2. 水污染水污染主要是由于人类生产与生活活动所带来的破坏。

2023年高考地理地球内外圈层结构

2023年高考地理地球内外圈层结构

2023年高考地理地球内外圈层结构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的科学,而地球作为我们生活的家园,其内外圈层结构对我们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2023年高考地理考试中,地球内外圈层结构是必考的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地球内圈层结构和地球外圈层结构两方面进行论述,以帮助广大考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考点。

地球内圈层结构地球内圈层结构是指地球表层向地球核心的分层结构。

根据地质学家的研究,地球内部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首先是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一层,厚度约为5-70千米。

地壳又可分为海洋地壳和大陆地壳。

海洋地壳主要由较重的铝、硅等元素组成,而大陆地壳主要由较轻的硅、铝等元素组成。

这种分层结构称为地壳的“重构造”。

其次是地幔,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厚度约为2900千米。

地幔由含有较多铁、镁等元素的硅酸盐矿物组成。

地幔在地球的热对流和地震波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最内层是地核,地核位于地幔之下,占据地球内部的中心位置。

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等重金属元素组成,温度和压力都非常高。

地核的外核是流动的液体,而内核则是固态的。

地球外圈层结构地球外圈层结构是指地球的包围层,主要由大气圈和水圈组成。

首先是大气圈,地球的大气圈是围绕地球的薄层气体,它由不同气体组成,包括氮气、氧气、水蒸气等。

大气圈主要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同温层、臭氧层等几个层次。

大气圈能吸收太阳辐射、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对维持生命起到重要作用。

其次是水圈,水圈是指地球上的水资源。

它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冰川、地下水等多种形式。

水圈的存在对维持地球的水循环、调节气候以及维持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球内外圈层结构的相互作用地球内外圈层结构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

首先是地幔和地核的热对流作用驱动了地球的板块运动和地震、火山等地质活动。

这些地质活动对地壳的形态、地表的地形地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地球内圈层结构也与地球外圈层结构有重要的联系。

例如,地球内部的热量通过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释放到大气圈中,影响着大气环流系统的形成与变化。

高中地理教案二:地球的圈层结构与板块运动

高中地理教案二:地球的圈层结构与板块运动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是我们生活的基础。

在我们的生活中,地球圈层结构与板块运动是非常重要的地理知识。

而本次高中地理教案二就是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与板块运动,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

一、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圈层结构是非常重要的地理知识,因为它决定了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的环境。

地球的圈层结构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

其中,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一层,距离地球中心最远,厚度约为5-40公里,占亿万分之一的地球质量。

地壳由岩石、矿物等构成,是地球的表层。

地幔是地球中间的一层,距离地球中心最近,厚度约为2900公里,占地球质量的68%。

地幔包括上地幔和下地幔,分别由硅酸盐和铁镁硅酸盐构成,温度高达1000-3500℃。

地核是地球最中心的一层,距离地球中心最近,但是距离地壳最远,厚度约为3400公里,占地球质量的32%。

地核包括外地核和内地核,外地核由液态铁和镍组成,内地核是固态的。

二、地球板块运动地球的板块运动是地球圈层结构的自然延伸,也是地球上最激动人心和最引人入胜的地质现象之一。

所谓板块运动,就是地球的外壳上,由于地质力学的作用,板块在地球表面进行运动的过程。

板块运动分为三种类型:地震、火山、和地壳运动。

其中,地震是指地球表面的振动或震动,火山是指火山口喷出的火山岩浆、火山灰等物质,地壳运动是指地壳发生形变、断裂等现象。

三、地球板块运动的原因地球板块运动的原因是地球内部构造的动力变化和地球表面的外力作用。

在地球内部动力方面,地壳板块的运动与地幔对板块的拖曳有密切关系;在地球表面的外力方面,地球的自转、太阳引力、月球引力等都会对地球板块运动产生影响。

四、地球板块运动的影响地球板块运动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生产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一方面,地震、火山等灾害性自然现象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损失;另一方面,地球板块运动也促进了地球上物种的进化,并造就了诸如蓝色星球、绿色星球等美丽的地貌景观。

五、如何防范地球自然灾害防范自然灾害,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保障。

地球的圈层结构与地理环境

地球的圈层结构与地理环境

第二章地球的圈层结构与地理环境第一节地球的圈层结构(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圈层结构,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地壳、地核、地幔的基本特征,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2.初步学会读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3.通过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具有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而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难点: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四.教学过程:从这一章起我们要学习地球了。

地球是一个由不同物质、不同状态组成的同心圈层结构,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分六大圈层。

外部圈层分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内部圈层分地壳、地幔、地核。

一.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地震波地球内部究竟是什么样子,最好把地球挖开来看看,但是这是不可能的,目前挖的最深的井为12KM,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500,矿山的开采就更浅了,中国古代就只有地下有十八层地狱的说法。

目前的科学技术日新月益,载人宇宙飞船可以在外太空遨游,宇宙探测器甚至能飞出太阳系,可谓上天有路。

然而对于我们脚下6371KM半径的地球,却至今还是入地无门。

我们如何得知地球内部可划分为三大圈层呢?不妨借鉴一下夏季我们挑选西瓜的方法,为了能够吃到可口的西瓜,我们通常把西瓜托在手上,用另一只手敲打西瓜,靠听这种敲打产生的震动在西瓜内部传播的声音来判断西瓜的生熟、质量的优劣。

我们可能在地球内部制造某种震动,通过分析这种震动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情况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组成。

我们知道,地震常常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但对于科学工作者来说,地震却带来了地球内部的信息。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受到强烈的冲击会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即地震波。

有纵波、横波之分。

地震波在地下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而某些地区一定深度处,地震波有明显的突变,这种波速发生突变处的层面叫不连续面。

地理教案教学设计第二章地球的圈层结构与地理环境

地理教案教学设计第二章地球的圈层结构与地理环境

第二章地球的圈层结构与地理情况第四节水圈洋流一、讲授目标认知水平(1)知道洋流的看法及其分类,了解洋流的多种成因。

(2)理解世界洋流漫衍的规律,掌握洋流对地理情况的影响。

2、能力培养(1)学生通过朗读看法掌握要害词语,阅读课文理清分类,逐步掌握自学要领;学生在认识洋流的形成是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历程中,提高综合思考息争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和世界洋流漫衍图,总结归纳世界洋流漫衍的根本规律,并养成化繁为简,以简驭繁的能力。

德育教诲(1)通过盛行风对洋流形成的影响,洋流对自然情况的影响,使学生了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辨证干系。

(2)通过舟山渔场的介绍,明朝太监郑和下西洋的事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诲。

二、讲授重点、难点1、重点:世界洋流的漫衍规律及其对地理情况的影响。

2、难点:世界洋流的漫衍规律。

三、讲授用具自制多媒体课件(Flash 、PowerPoint)四、讲授要领演示法、讨论法、舆图法、解说法等。

五、讲授流程1、组织流程抓住要害看法明读图阐发懂成因结合旧知知漫衍联系实际知影响阅读比力分类清2、内容流程六、讲授历程导入:演示1492年和1493年哥伦布两次横渡大西洋所化时间差别(1492年化了37天,1493年化了20天)的故事,引出海洋水运动的一种主要动态形式——洋流。

2、洋流的看法:学生轻读课文P.53第三段,并思考要害词语、答复。

西席总结,并用Flash 演示强调表层、一定的偏向、有规律、大范围。

洋流的分类:学生阅读课文P.53第4、5、6三段,思考:A :洋流的分类要领有几种?B :种种分类要领分别是如何分类的?C :影响洋流漫衍因素主要有哪些?学生答复 :(1)按水温分类看法 漫衍规律 一般规律 季风洋流 对地理情况的影响 分类 (北印度洋海区)夏季顺时针 冬季逆时针1、热带、副热带海区呈环流漫衍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呈逆时针偏向环流3、南纬40度左右,形成绕球的西风漂流 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按海水温度 暖流(低纬→ 高纬) 寒流(高纬→低纬)按成因 风海流密度流赔偿流 洋流2、对海洋生物的漫衍有显著影响(形成世界著名的四大渔场)1、热能在崎岖纬间输送、互换 暖流:增温增湿 寒流:降温减湿3、助航暖流(低纬→ 高纬) 寒流(高纬→低纬) 4、对海洋情况的影响读图判断寒暖流,注意寒流、暖流流向上有何差别?(2)、按成因动力分类演示课件[举例]:风海流——南赤道暖流赔偿流——秘鲁沿岸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四周密度流的形成4、影响洋流的主要因素(1)盛行风(行星风带、季风)——具有全球范围,主要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地球的圈层结构与地理环境第一节地球的圈层结构(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圈层结构,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地壳、地核、地幔的基本特征,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2.初步学会读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3.通过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具有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而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难点: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四.教学过程:从这一章起我们要学习地球了。

地球是一个由不同物质、不同状态组成的同心圈层结构,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分六大圈层。

外部圈层分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内部圈层分地壳、地幔、地核。

一.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地震波地球内部究竟是什么样子,最好把地球挖开来看看,但是这是不可能的,目前挖的最深的井为12KM,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500,矿山的开采就更浅了,中国古代就只有地下有十八层地狱的说法。

目前的科学技术日新月益,载人宇宙飞船可以在外太空遨游,宇宙探测器甚至能飞出太阳系,可谓上天有路。

然而对于我们脚下6371KM半径的地球,却至今还是入地无门。

我们如何得知地球内部可划分为三大圈层呢?不妨借鉴一下夏季我们挑选西瓜的方法,为了能够吃到可口的西瓜,我们通常把西瓜托在手上,用另一只手敲打西瓜,靠听这种敲打产生的震动在西瓜内部传播的声音来判断西瓜的生熟、质量的优劣。

我们可能在地球内部制造某种震动,通过分析这种震动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情况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组成。

我们知道,地震常常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但对于科学工作者来说,地震却带来了地球内部的信息。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受到强烈的冲击会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即地震波。

有纵波、横波之分。

地震波在地下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而某些地区一定深度处,地震波有明显的突变,这种波速发生突变处的层面叫不连续面。

深度纵波、横波传播速度莫霍面33KM 纵波、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增加古登堡面2900KM 纵波速度明显下降,横波消失二.三大圈层的分层、结构、物质组成、状态地壳: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部分,由岩石组成。

大陆部分的平均厚度为33KM,大洋地壳的平均厚度为5-8KM,整个地壳平均厚度为24.4KM。

地壳最厚的地方在青藏高原。

问:地球最厚的地方是珠穆朗马峰?地壳又分为双层结构。

上层是硅铝层,主要由比重较小的花岗岩类组成,硅和铝的成分比重较大。

下层是硅镁层,主要由比重较大的玄武岩类组成,该层铁镁的含量增加。

在大陆地壳中,两个层次都有,在大洋地壳中,硅铝层变薄甚至缺失。

(图示)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主要由富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组成,地幔圈占了地球大部分的质量。

在上地幔的上部,有一个物质呈融熔状态的软流层,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和地震的发源地。

软流层以上部分,物质由岩石组成。

地核:外核部分呈液态(因为横波不能通过),主要成分是铁镍等重金属元素。

液态铁的运动形成一个巨大的磁场。

第二节岩石圈与地壳的变动一.教学目的:1.知道地壳组成的化学元素,火山和地震的基本概念及其分布,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种岩石类型的区分及基本特征,褶皱和断层等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掌握岩石圈的范围;2.初步学会识别几种常见的岩石,并比较其特征,学会读简单的地质构造图判断背斜、向斜、断层等地质构造,读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图,了解地震分布的一般规律;3.通过岩石圈与地壳变动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具有事物总是不断运动与发展及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总是不断深入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岩石圈的范围、褶皱和断层的判断、火山地震的分布、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难点:背斜、向斜、断层等地质构造的判断、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其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火山地震分布等一些地理现象。

三.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四.教学过程:一.岩石圈的物质组成1.岩石圈的范围、厚度提问:地球内部三大圈层中有哪些部分是由岩石组成的?地壳和上地幔软流层以上的部分是由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厚度约70-150KM。

2.岩石圈的组成化学元素——矿物——岩石——岩石圈主要为氧,其次为硅3.岩石的类型:由一种或几种矿物按一定规律形成的集合体称岩石。

二.地壳的变动沧海桑田,海枯石烂,这已不再是传说中的神话,我国科学家根据大量的地质考察资料、生物化石和历史文献提出,黄海10万年来几度剧烈变化就是最好的佐证。

在经历了漫长的“淡水湖——黄海湖”之后,距今10-7万年,全球气候变暖,大量陆地冰川融化,海平面迅速上涨,“黄海湖”逐渐咸化,最终完全被海水占据。

距今3-1.2年间,最大水深仅100M左右的黄海完全干涸成陆地。

风吹草低见牛羊,黄海变成了天广地阔的大草原,距今1.2万年后,气候回暖,现代黄海轮廓基本形成。

一)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外力作用同时进行,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某一作用占优势,但内力作用对地壳、岩石圈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例如:黄河的泥沙每年冲入渤海16亿吨,建成1米见方的大堤,可以绕赤道27圈,但并未因此造成渤海水位的上升。

二)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地壳的运动主要表现为水平运动,其次是升降运动岩层受力会发生弯曲变形,当受到的力超过所能承受的限度时,便会发生断裂,沿着断裂面岩层发生相对位移,发生岩层的变位。

这就形成了地质构造的两种最基本形态——褶皱和断层。

背斜和向斜是褶皱的两种基本形态,在野外考察时,有时从地形上可以看到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地形。

原因:背斜顶部受到张力,物质易受侵蚀,反而成为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力,物质不易被侵蚀,同围岩层被侵蚀后向斜部分反而成为山地。

教师举一些实例:矿井在背斜、向斜上钻井,哪个钻起来较容易些?建铁路在地质上应该注意些什么?找水源在哪种地质构造处较易找到?四)火山(含义、分布、分类)火山是由喷发物堆积成的。

火山给人类造成巨大的危害,公元79年,意大利的维苏威火山猛烈喷发,使其附近的三座城市(包括庞贝在内)从此在人类文明史上销声匿迹。

1905年,沉寂了三十年的西印度洋群岛上的贝雷火山剧烈喷发,800 C的高温气流沿水平方向以每秒60M的速度冲向海滨,毁灭了距其8英里的圣比尔城和沿岸的全部船只,并使海水沸腾,杀死了28000人。

分布:环太平洋火山带、地中海火山带、东非火山带、大西洋海底火山带分类:死火山绝大多数山西大同附近的死火山群休眠火山黑龙江省五大连池活火山台湾大屯火山群的七星山、新疆二田附近昆仑山脉中的火山火山喷发是一种自然灾害,破坏田园、庄稼,又可能引起地震,但凡事不能看得绝对,火山喷发也有益处。

(岩浆里包含着植物生长所需的主要元素——磷、钾、钙、镁、硫。

在一般情况下,岩浆岩受风化便把营养物质带给土壤,而火山灰可直接形成肥沃的疏松的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

炽热的熔岩具有极高的温度,火山内部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地热,使火山成为巨大的热库。

有色金属、一部分非金属矿,是由岩浆活动形成的,火山喷发使大量有用矿物带地壳上部或地表,形成矿床,便于人们开采利用。

五)地震1.地震的形成、分类岩层在内力作用下不断地发生倾斜、弯曲,当超过岩层能够承受的限度时,便会发生断裂、错位,地球内部的能量便迅速释放,产生地面震动,这是构造地震。

火山喷发引起的地壳震动称为火山地震。

全世界大多数地震属于构造地震90%。

2.关于震中、震源、震级、烈度震源:岩石圈发生断裂、错位引起地震的地方震中:和震源相应的地面上的点震级:地震本身能量大小的等级,每升高一级,能量增加约30倍,5级以上的地震是破坏性地震。

问:7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是5级地震的多少倍。

烈度:地面遭受破坏的强弱程度。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有多个烈度。

震级越大,烈度也越大。

这指的是一般情况,但烈度还受其它因素的影响。

1960年墨西哥的阿尔迪尔城发生5.8级的地震,15秒内,较大的建筑物全部倒塌,震源深度为3-5KM,1975年我国海城发生了7.5级地震,但造成的破坏程度反而没有以上例子大,震源深度为16KM。

另外,还与地面建筑物的牢固程度、地质构造等有关。

教师介绍地震时人的感觉,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并由学生分析地震时作为震区的人该注意的事项,从而增强学生的自我防护能力。

3.地震按震深浅的分类:浅源、中源、深源地震,其中震源深度在20KM 以内的浅源地震造成的破坏性最大。

4.地震分布:环太平洋构造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构造带。

其中环太平洋构造带大约集中了全世界80%的浅源地震和几乎全部的中源和深源地震。

我国正位于两大地震带的交汇点上,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地震带来的灾害巨大。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一场空前的、惨绝人寰的地震在河北唐山市发生了,无辜的唐山人正沉浸在睡梦中,毫无准备地陷入了这场劫难。

仅仅几十秒钟,地震释放能量使24.2万人罹难,16.4万人终生伤残,直接经济损失达100亿元。

但地震也有益处。

华夏锦秀山川的形成,地震功不可没,每次大的构造地震都可引起岩层断裂。

断裂地块在地质作用下上升或下沉,相对上升形成断块山,如奇峭险峻的华山,风光秀丽的黄山,相对下陷地带接纳水流,形成湖盆狭长、湖水很深的断陷湖,如滇池、洱海。

一场大的构造地震在一片废墟下往往形成了石油、天然气等地下矿藏的流动通道。

三.地壳变动的原因地壳为什么会发生运动,运动的力量从哪里来?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索这个问题,当今最盛行的全球构造理论是板块构造学说,这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这两个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大陆漂移学说1912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提出此学说,(讲述魏格纳在病中偶然发现该假说的故事。

)根据大陆轮廓的相似性,地质构造以及古生物的相似性提出,在南非和南美地层中有中龙化石,中龙是一种淡水生活的爬行动物,它不可能越过浩瀚的海洋。

该学说认为,二、三亿年前,只有一块完整古陆,周围是广阔的海洋,后来在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以及天体引潮力的作用下,硅铝层在硅镁层上漂移,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海陆分布。

50年代后,古地磁研究的结果为这一学说提供了可靠的证明。

2.海底扩张学说大陆漂移说对于驱动力以及大陆漂移发生的部位存在较多的问题。

50年代以来,人们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定海底岩石年龄,发现:P32 2-11,以海岭为中心,离海岭越近,岩石年龄越轻,向大陆方向越来越老,呈对称分布。

P33 2-12,地幔物质从海岭顶部巨大的开裂处涌出,到达顶部冷却凝结,形成新的大洋地壳,以后上升的岩浆,又把早先形成的大洋地壳,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推向两边,使海底不断更新和扩张。

3.板块构造学说1)板块概念和六大板块分布情况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许多断裂构造带分割成若干“块”,即岩石圈板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