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国医院所有制结构类型看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发展趋势
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前景
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前景
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随着政府及社会对于医疗保障和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医院信息化的
发展也越来越快,成为推进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目前,医院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明显进步。
目前,许多大型医院已基本实现
了电子病历系统,药房系统,财务系统,门诊病人管理系统,数字影像系统,电子处方系统,电子病案系统,检验系统,病毒病管理系统等,实现
了信息化的程度。
2、应用软件的发展十分迅速。
如HIS系统,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多种
应用软件,如收费系统,报告系统,检验系统,护理记录等,有效提高了
医院管理的效率,为提高医院的运营效益和病人的满意度提供了有效保障。
3、近年来,社会对于eHR(电子病历)应用的热情也日益高涨,eHR
在促进医院信息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医院更有效地管理病人病史,提高安全性,减少了信息传输延时等,极大地提升了医院的运营效率。
4、目前,许多中小型医院也积极参与医院信息化建设,采取线上线
下的双轨制。
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概要与重点)
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概要与重点)一、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取得过显著成就,有很多值得总结的经验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成绩非常突出计划经济时期,在整个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的情况下,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中国用占GDP百分之三左右的卫生投入,大体上满足了几乎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国民健康水平迅速提高,不少国民综合健康指标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成绩十分显著,被一些国际机构评价为发展中国家医疗卫生工作的典范。
这一时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经验之一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布局与服务目标合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20多年里,通过政府的统一规划、组织和大力投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形成了包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教学、科研等在内的比较完整的,布局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在层次布局上注重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和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
在城市地区,形成了市、区两级医院和街道门诊部(所)组成的三级医疗服务及卫生防疫体系;在农村地区,形成了以县医院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为枢纽、以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
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大幅度提高。
这一时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经验之二是医疗卫生工作的干预重点选择合理.其一,突出“预防为主”,重视公共卫生事业发展。
在整个医疗卫生投入中,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一直处于优先地位。
逐步建立了包括卫生防疫、妇幼保健、地方病控制、国境卫生检验检疫机构在内的、基本完整的公共卫生体系。
公共卫生机构与医疗服务机构之间,保持着良好的协作关系。
此外,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其结果是:各种烈性传染病被完全消灭或基本消灭,法定报告的发病率迅速下降;多种地方病和寄生虫病得到有效控制,发病率大幅度降低。
其二,基于医疗服务机构的公益目标定位,医疗领域的干预重点集中于成本低、效益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治疗上;技术路线选择上注重适宜技术,强调中西医结合。
卫生事业管理(二)习题集
卫生政策是卫生法的灵魂和依据,卫生法的制定要体现卫生政策的意见和内容。
卫生法是实现党的卫生政策的工具,是卫生政策的具体化、条文化、规范化、法律化。
2.卫生政策在卫生管理中起到什么作用
A.卫生项目计划
B.卫生战略计划
C.卫生机构计划
D.卫生发展计划
二名词解释
1.卫生工作方针
是国家指导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导原则和基本思想,是卫生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是指导国家各项卫生工作和制定各项具体卫生政策的依据。
2.卫生发展战略
是根据卫生事业发展和改善人民健康的需要,对关于卫生事业全局的、长远的、重大的问题进行全局性、规律性、层次性和决定性的谋划。
是指社会投入到卫生服务领域中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统称。包括卫生人力、费用、设施、装备、药品、知识和技术等。
2.卫生资源规划
是指根据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人群健康问题和卫生保健服务需求等因素,确定卫生资源的发展目标、规模和速度,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改善和提高区域内卫生服务质量和数量,提高卫生资源使用效益和效率的科学计划方法。
四论述题
卫生工作方针和卫生发展战略的关系式怎么样的?
答:两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卫生工作方针是国家知道卫生事业发展的纲领,卫生发展战略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卫生事业优先发展的工作思路,工作发展战略体现的是卫生工作方针阶段性重点目标和内容。
第3章卫生法与卫生政策
一单选题
1.公共政策的主体不包括以下哪项内容?(C)
B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C内部系统的理念
D目标和过程的理念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现状和政策建议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现状和政策建议日期:2007—12-24 来源: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制度作为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重要内容,在北京市乃至全国都面临着深刻变革,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一些争议。
国外医疗卫生体制的比较和启示当前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应当充分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结合国情市情,审慎推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一、国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现状及利弊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而言,按照提供主体和提供模式的不同,主要有以英国为代表的福利国家型、以日本为代表的社会参与型、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三种模式。
(一)英国的福利国家模式英国长期以来推行“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政策,其医疗体系的核心有两点,一是以社区医院为主体的医疗服务体系;二是医疗作为社会福利由政府提供给国民,实行以公平为基础的全民免费医疗.整个体系以英国卫生部为主导,医疗设施绝大多数为公立,由英国各级公立医院、各类诊所、社区医疗中心和养老院等医疗机构组成,为国民提供日常的医疗服务。
在医疗保健领域,英国设立了三级管理体系,分别是:①社区医疗系统,主要职能是为社区居民提供广覆盖的医疗保健;②根据城市内的行政区属设立全科诊所,其主要职能是接受行政区内市民的就诊及向辖区内居民提供家庭私人保健医生;③政府在城市中兴办一定规模的综合性全科医院,为市民提供更为专业、全面的医疗服务。
英国医疗卫生机构均为政府所有,统一受卫生部全权管理,经费亦来源于政府的公共财政拨款,其比重占整个城市医疗经费的85%。
这种大包大揽式的制度,曾让财力雄厚的英国政府难堪重负,对福利国家模式的质疑声浪渐高.20世纪80年代,医疗领域逐步导入市场机制,推行“管”“办”分离的政策。
政府通过招标方式,逐步将各类医疗机构的经营管理权移交给专门的医院管理公司和基金组织,然后由政府出钱购买服务,通过各医院间的竞争,达到降低医疗费用和压缩管理成本的目的.经过近十多年的运作,改革后的体制效应正在逐渐地发挥出来.英国模式在中国香港地区运用得比较好。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后问答题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法论课后问答题第⼀部分1.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法论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法论,是关于全世界⽆产阶级和全⼈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科学地揭⽰了⾃然界、⼈类社会以及思维发展的⼀般规律,是⼀种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2)什么是社会科学⽅法论。
社会科学⽅法论是关于社会科学的⼀般研究⽅法的理论,是⼈们从⼀定的社会科学学科⾓度出发,对社会现象或事物所做的系统分析或解释的科学的⽅法体系,主要研究对象是关于社会科学的⼀般研究⽅法,及研究社会科学⼀般研究⽅法中的各种⽅法的特点、操作程序、作⽤及其限度,⼜研究这些⽅法之间怎样发⽣有序联系和整体作⽤。
(3)联系:马克思主义是社会科学⽅法论的灵魂,必须⾃觉加以坚持。
我们要⽤发展着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当代中国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创⽴对社会科学研究具有⼗分重⼤的意义。
我们研究社会科学,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不可能了解社会历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所以,科学的⽅法,对社会主义的研究问题特别重要。
2.如何正确理解当代西⽅社会科学⽅法论正确理解当代西⽅社会科学⽅法论主要是对以下五点的正确认识。
(1)理解西⽅社会科学⽅法论中的科学主义与⼈本主义。
科学主义是⽤⾃然科学的眼光看待⼈⽂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研究⽅法,主张在⾃然科学的规范和⽅法论系统中建构⼈⽂社会科学的研究⽅式和体系。
⼈⽂主义突出强调⼈⽂社会现象与⾃然现象的根本区别,强调⼈⽂社会科学与⾃然科学在性质和研究⽅法⽅⾯的根本区别。
只有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我们才能获得对社会历史的全⾯认识。
(2)理解西⽅社会科学⽅法论中的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
个体主义认为个体决定整体,只有从个体出发才能很好地解释社会历史运动。
整体主义认为整体决定个体,只有从整体出发才能有效地解释社会历史运动。
(3)理解结构功能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是借鉴现代科学中的结构功能⽅法⽽形成的学术思潮和⽅法论流派。
我国医院发展现状及趋势
我国医院发展现状及趋势一、我国医院发展历程根据我国医院的发展状况,也大致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即建国前医院的发生期,建国后至1980年经济体制改革之前的成型期,改革后至目前的成长期。
1.发生期近代医院在中国是在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文化侵略,西方宗教的进人而建立的教会医院出现与发展的。
1835年,美国派遣第一个来华的传教医士派克于广州成立眼科医局。
之后,国外教会诊所和医院逐渐增多。
据调査,1905年达到教会医院166所、诊所241所,教会医师301人。
这些医院和诊所分布在全国20余省,一般规模很小。
进人20世纪以后,传教士更加注重发展医疗事业。
从1835年一1949年的100多年间,教会医院在我国共设有25000张病床,投资约5000万美元,平均每年约有400名医护人员在这些医院工作。
由中国自办而较有规模的西医医院为在南京设立的中央医院,抗战时内迁重庆,并在贵阳设分院。
1932年,当时国民政府决定筹设县立医院。
1934年改称为县卫生院。
据医院设立最多的1947年统计,全国约有大小医院2000多所、病床约为90000张左右。
在开设地方医院的同时,整个民国时期军队医院的建设亦由少而多,由散在而渐统一布置,由简陋渐充实,由单一型而渐多种类型。
如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军队医院的类型,已有野战医院、兵站医院、后方医院和教学医院等等。
新中国成立前,在共产党领导的军队里,虽然缺医少药,但也在极其危险、艰苦的环境下创办了许多医院。
如工农红军长征时就设有18所医院、2个疗养院;在抗日战争时期开办地下医院达50所;在解放战争时期,不仅军队中有各级各类医院,而且解放区的许多县城里也都建有医院。
这些医院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和人民群众的防病治病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并为新中国的卫生事业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
2.成型期新中国成立后,医院建设有了巨大的发展,全国医院数量由1949年的2600所发展到1982年的近60000所。
“医院要发展,我该怎么办”解放思想大讨论心得体会
“医院要发展,我该怎么办”解放思想大讨论心得体会医院是人民群众的健康守护者,也是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医院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深感自身的责任和使命感。
参加本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我深入思考,积极交流,总结出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我认为医院要发展,就要积极拥抱新技术、新理念。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医疗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应用。
现代医院可以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改善医疗服务、提高医疗质量、优化资源配置。
因此,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要学习和掌握新的医疗技术,积极参与到信息化建设中,提高自身的科技水平,推动医院的技术创新和发展。
其次,医院要发展,就要树立创新意识,加强科研工作。
科研是医院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医学进步的源泉。
我们要推行临床与实验室的深度融合,加强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研究,积极申报各类科研项目,提高医院的科技创新能力。
同时,我们也要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医学科技的进步。
此外,医院要发展,就要注重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人才是医院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创新驱动的重要支撑。
我们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养和管理,制定和完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提高医务人员的待遇和福利,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完善的人才发展通道,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医务人才队伍。
另外,医院要发展,就要加强改革创新,优化医疗服务模式。
现代医院不仅仅是医疗机构,更是社会服务单位。
我们要按照人民群众的需求,创新医疗服务模式,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例如,可以推行分级诊疗制度,提高基层医疗服务的水平,减轻大医院的就诊压力;可以加强社区医疗机构的建设,提供家庭医生服务;可以发展互联网医疗,提供远程诊断和在线咨询等服务。
通过改革创新,我们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推动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卫生事业发展与改革概述
卫生事业发展与改革概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卫生事业作为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越来越引起国家和社会的重视。
一个国家卫生事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居民健康水平的改善。
当前,我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的改革已经取得初步的成效,国家政治稳定,经济逐步增长,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整个国家社会经济文化状况的改变,一定程度上推动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改革。
卫生事业是关系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特殊事业,其发展和改革终将影响到整个国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通过回顾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历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面临的严峻挑战,结合当前国家对卫生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明确未来发展方向的有利形势,阐述卫生事业发展与改革的进展情况。
一、卫生事业发展历程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1949年到197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在医治战争创伤,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提出“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
通过充分发挥动员能力强、组织水平高的优势,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把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集中财力建设城乡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构建起我国卫生服务体系的基本架构。
预防保健和疾病控制体系不断加强,防治传染病和地方病,推广预防接种,普及新法接种等取得重大进展。
在此期间,党和政府建立了符合当时国情国力的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有效地缓解职工及其家属患病的经济负担。
传统医药学的地位得到确定,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学得到恢复、继承和发展。
1965年,毛泽东同志作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重要指示,大批城市医务人员深入农村,为农民提供防病治病服务。
到70年代末,全国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国家对承担预防保健任务的卫生机构实行全额拨款,对公立医疗机构实行“包工资并核发发展经费”,对集体所有制卫生机构实行“民办公助”、“社办公助”;医疗机构实行低收费政策,减轻群众医疗费用负担。
中国卫生事业发展简史
中国卫生事业发展简史中国的卫生管理思想萌芽于夏商时期(约公元前21—11世纪),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已经知道凿井而饮。
在殷墟遗址中发现,其住室附近有排除积水的水沟。
可见,那时人们已知道维护水源的安全,开始有了饮水卫生管理的措施。
在《周易》,《风俗通义》中有类似护井公约的记载,这可被认为是最初的卫生管理法令。
到了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纪左右),随着奴隶社会分工趋向专业化,中国开始出现宫廷医生和相医事制度,然而直到清朝末年,中国的卫生事业并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
鸦片战争之后,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我国的卫生事业开启了曲折而复杂的发展之路。
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可以简要分为四个阶段:清朝末年到解放前,解放初期到改革开放初期,改革开放初期到新千年,2003年至今。
本文将简要概括这四个阶段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突出贡献。
第一阶段:清朝末年到解放前中国古代并没有为普通民众服务的卫生机构,皇家直属的太医院只服务于皇宫贵族。
鸦片战争以来,大量的传教士进入中国,并带来了西方医学。
西方文化的冲击给中国的卫生事业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契机。
这一阶段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卫生体系的初步建立。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清政府警政部警保司下设了卫生科,卫生科在1906年改属民政部。
1907年,民政部改称内务部,卫生科改为卫生司,设在北京。
1911年辛亥革命后,仍在内务部设卫生司。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在内务部设卫生司,掌管全国卫生行政。
1928年,卫生司改为卫生部,部内设医政、保健、防疫、统计、总务五个司,另设中央防疫委员会,该委员会为设计审议机构。
1931年,卫生部改为卫生署,隶属内务部。
1936年,卫生署直属行政院。
第二阶段:解放初期到改革开放初期这一阶段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是:1.计划经济体制下,卫生体系的定位明确,卫生机构属于公益性组织,医疗所有制结构比较单一,以公有制为主,集体所有制为辅。
2.政府全额预算管理,运营经费主要由财政预算拨款和集体经济投入。
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
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卫生部部长高强(2005年7月1日)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老病死,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人民群众往往通过医疗卫生服务看经济发展成果,看政府管理能力,看党风政风建设,看社会和谐公平。
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保障公共卫生安全,适应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提高全民族健康水平,是摆在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特别是卫生系统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面前的重大历史任务。
一、我国卫生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卫生事业的发展,强调把保护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重要位置。
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就遵循“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原则,努力解决根据地军民的医疗卫生问题,为赢得战争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
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为我国卫生工作制定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四大方针。
毛泽东同志早在1965年,就明确指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
”党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更加重视卫生工作和人民健康。
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医疗卫生部门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1996年,江泽民同志在出席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时指出,卫生事业是造福于人民的事业。
卫生事业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发挥着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作用。
1997年和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分别作出了《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推动了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新一届党中央强调把保护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人民卫生出版社梁万年《卫生事业管理学重点(第四版)》
第一章绪论一、我国卫生事业的性质我国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
(一)卫生事业是社会公益事业政府、社会组织、个人投资不是为了营利,而是为了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其效益主要表现为社会效益。
同时,医疗服务需要获得合理的经济补偿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
(二)政府对卫生事业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福利性是现代国家和政府职责范围内的核心,是政府有责任,有义务必须为公民提供的社会保障服务。
1.“一定福利政策”的属性,是从国家利益、社会利益、集体经济利益出发,通过政府提供一定的福利政策形式,承担社会人口基本卫生保健方面的照顾与优待,体现了制度的优越性。
2.“一定福利政策”是指既有差别又有一定限度的卫生保健福利。
差别表现在政府给社会成员的卫生保健有一定的差别,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一种特定表现形式。
限度是指保障社会人口基本卫生保健方面的福利,而不是卫生保健的所有方面。
二、卫生事业管理概念政府根据卫生事业的规律和特点,以保障和增进人民健康为目的,对卫生组织体系、系统活动和社会措施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的过程。
三、卫生事业管理的对象1.卫生机构及相关机构:卫生服务的提供机构、卫生行政机构、医疗保险管理经办机构、药品等生产经营机构、医学教育和科研机构2.卫生人员及相关人员:提供卫生服务的各级各类卫生技术人员、卫生行政人员、医疗保险机构的经办人员等。
四、卫生事业管理的方式(1)计划方式—方向性、指令性(中长期计划,区域卫生规划、财政预算、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等)(2)法律方式—强制性,表现为法律、法规(3)经济方式—简洁性、灵活性、自觉性、敏感性(4)行政方式—强制性,表现为政策和行政命令(5)项目方式—新兴方式(6)教育方式五、新时期我国的卫生工作方针: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六、新时期我国卫生与健康工作新方针:要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
从我国医院所有制结构类型看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发展趋势
从我国医院所有制结构类型看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发展趋势队系统投资兴办的医疗卫生机构。
这是我国全民所有制医院创建的主要途径。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民所有制医院采取的是国家所有制形式,即一切生产资料归社会主义国家所有。
因此,全民所有制医院的一切活动首先必须服从国家的统一计划和政策,以增进全体社会成员的健康为根本宗旨,以提高社会效益为唯一准则,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卫生保健的需要。
与此同时,在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全民所有制医院,在服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前提下,还必须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进行经营和服务活动,在不断提高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建立各种形式的技术经济责任制,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使卫生劳务得到相应的补偿(这种补偿主要来自国家拨款,患者个人或患者所在的企业,事业单位支付的费用)。
同时,全民所有制医院,仍具有相对独立的商品经济实体的属性。
全民所有制医院的主要任务,在整个医疗卫生事业中居主要地位,决定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方向。
因此,加强全民所有制医院的建设,是坚持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社会主义方向,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根本保障。
全民所有制医院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中的主导作用是:(1)担负着我国主要的医疗保健任务。
目前,我国全民所有制医院160376所(1987),占医疗卫生机构的78%,拥有床位2244809张,约占床位总数的83%,全民所有制医院还拥有较先进的医疗设备和仪器,如CT、电子胃镜、直线加速器、γ照相机、核磁共振等,这些几乎只有全民所有制医院才拥有。
另外,全民所有制医院还集中了一大批高、中级专业医务人员,代表了国家和地区先进的医疗业务水平和技术水平,承担了大量的防病治病工作,是形成我国城乡三级医疗网络的主导力量。
(2)是我国培养专业卫生人员的教学和医学科研基地。
我国有一大批教学实习医院,它们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的各级专业卫生人员,承担了国内医学科学研究工作,同时还负责培训国外医务人员的任务。
公立医院改制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有关问题
公立医院改制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有关问题郑雪倩建国初期,人民政府接管了帝国主义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所开设的医院,变国民党政府办的医院为人民政府的医院,同时,为了尽快改变新中国缺医少药,疾病丛生,人民健康水平十分低下的局面,又在各地、各种企事业部门和军队兴建了一批医院,从而形成了我国医院所有制结构的基本框架——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医院。
随着国家经济的恢复和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逐步将原有的私立医院过渡为全民所有制医院,将个体医院改造为集体性质的联合医院,而在广大农村,则依靠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力量,办起了一批集体性质的医疗保健机构。
至此,我国基本形成了以全民所有制为主、集体所有制为辅的防治结合的城乡医疗卫生网络,非公有制的医疗机构则不复存在。
这种以单纯福利性事业和计划经济管理全民和集体所有制医院,使我国医院所有制日趋单一化,虽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由国家独办医院方式,超越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增加了国家的财政经济负担。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医院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从宏观上来看,此种局部性的、试探性的改变,并不足以使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所存在的问题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因此,在2003年7月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打破条块分割,合理配置卫生资源,要通过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利用市场机制培育健康产业发展。
这就为如何建立健全适应市场要求的经营运作机制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发展目标,但由于我国目前所颁布与实施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对公立医院改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相关问题没有规定或规定不够清晰,加之医院管理层对改制相关问题的陌生,因此,笔者欲站在公立医院的角度上,对改制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相关问题在此作一个粗陋的梳理,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为我国现今所开展的公立医院改制做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公立医院在改制过程中涉及到的关于产权的相关问题产权,是在我国公立医院改制过程中不可逾越的一个先决性问题,明晰了公立医院的产权——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医院改制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国医疗卫生改革的历史、现状和未来PPT课件
2021
24
商业化、市场化的走向 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矛盾之三:
医疗卫生服务的宏观目标与商业化、市场化服务 方式之间的矛盾。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合理目标只
有选择成本低、健康效益好的医疗卫生干预重点及适宜的技术路 线,才能实现卫生目标。商业化、市场化的服务体制下,医疗卫 生服务机构及医务人员出于对营利目标和自身经济效益的追求, 其行为必然与上述目标发生矛盾。在医疗卫生干预重点的选择上, 只要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就必然出现轻预防、重治疗,轻常见 病、多发病、重大病,轻适宜技术、重高新技术的倾向。
导致医疗卫生体制变革中出现偏差的主要原因
2021
13
医改促进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深刻变化
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所有制结构从单一公有制变为多种所有制并存 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组织与运行机制:扩大经营管理自主权
不同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关系:从分工协作走向全面竞争 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目标:从追求公益目标为主转变为追求经济目标
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贫富人群之间的医疗卫生服务差距扩大:
大多数农民和城市低收入居民缺乏基本医疗保障,医药费用负担沉重。
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看病难,主要不是医疗卫生服务供
给不足,而是看病费用太高,部分患大病的困难群众难以支付高额费用而 得不到及时救治。
2021
11
医改新阶段:2006年 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酝酿
医疗保障体制: 传统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复存在 2002年,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 21世纪初开始探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社会主义与医疗卫生事业
社会主义与医疗卫生事业社会主义与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密切,医疗卫生事业是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之一,也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注重人民的福祉和社会公平,因此,社会主义国家通常会采取措施来推进和改善医疗卫生事业,以保障人民的健康权益。
一、医疗资源的公平分配社会主义制度下,医疗资源的公平分配是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举措。
在社会主义国家,政府通常会实施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基本的医疗服务。
此外,社会主义国家还会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医疗设备和药品的研发和购买,以满足人民的医疗需求。
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注重发展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将医疗服务推广至乡村和偏远地区。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每个人都能方便地获得医疗服务,减少贫困人口因为交通困难而无法及时就医的问题。
社会主义国家通常会设立多个基层医疗机构,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和健康教育。
三、医疗卫生事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社会主义国家倡导国际间的合作共赢,医疗卫生事业也不例外。
社会主义国家会与其他国家开展医疗卫生事业的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全球性的健康问题。
例如,中国积极参与世界卫生组织的活动,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与支持,推动全球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总之,社会主义与医疗卫生事业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社会主义制度下,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充分的关注和发展,人民的健康权益得到了有效保障。
同时,社会主义国家也积极促进国际间的医疗卫生交流与合作,为全球健康事业的进步做出贡献。
在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指引下,医疗卫生事业将不断迈向更加公平、高效、可持续的发展。
社会主义的医疗与卫生体系
社会主义的医疗与卫生体系社会主义的医疗与卫生体系是国家医疗与卫生事业的基本组织形式,它以人民的健康为中心,实现全民健康覆盖,保障医疗资源的公平分配,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下面将从医疗资源配置、卫生服务制度、医疗技术进步和社会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医疗资源配置社会主义的医疗与卫生体系注重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公平分配。
国家根据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需求等因素,科学规划医疗机构的布局,确保医疗资源能够覆盖到每一个人。
同时,加强卫生人才的培养,提高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确保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
二、卫生服务制度社会主义的医疗与卫生体系建立了全面、连续、有效的卫生服务制度。
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医疗卫生政策和法规,保障人民享有基本的医疗与卫生服务。
同时,建立了健全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为人民提供全天候的医疗卫生服务。
此外,推行分级诊疗制度,提高卫生服务效率,降低患者就医成本。
三、医疗技术进步在社会主义的医疗与卫生体系下,医疗技术的进步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国家加强医学科研和技术创新,鼓励医务人员开展临床研究和学术交流,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同时,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先进的医疗技术,加强医疗设备和药品的研发生产,不断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四、社会保障措施社会主义的医疗与卫生体系积极推行社会保障措施,保障人民的医疗需求得到满足。
国家建立医疗保险制度,覆盖广大人民群众,降低人民的医疗费用负担。
同时,建立医疗救助制度和医疗援助体系,关爱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确保他们能够享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
总之,社会主义的医疗与卫生体系以人民的健康为中心,致力于全民健康覆盖和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
通过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建立完善的卫生服务制度、推动医疗技术进步和实施社会保障措施,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医疗与卫生服务。
社会主义的医疗与卫生体系的建立和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支持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持续不懈的努力,才能不断提升人民的健康福祉,实现全民健康目标。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医疗卫生公平经验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医疗卫生公平经验医疗卫生公平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目标之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许多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障人们享有平等、公正的医疗卫生服务。
本文将就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医疗卫生公平经验展开讨论,并探讨这些经验的启示。
一、医疗卫生资源的公平配置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医疗卫生资源的公平配置是确保人们平等享受医疗卫生服务的基础。
各国通过建立统一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将医疗卫生资源合理配置到全国各地,并注重在贫困地区的投入,以缩小城乡和地区之间的差距。
同时,社会主义国家也会加大对医疗卫生设施和设备的投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覆盖面和质量。
二、公共卫生服务的普及社会主义国家注重公共卫生服务的普及,通过开展健康宣传教育、疾病防控和健康促进活动等,提高人们的健康素养,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发生。
此外,社会主义国家还会建立健全的疫苗接种计划,保障人们免疫健康。
三、医疗费用的合理政策为了确保医疗卫生公平,社会主义国家通常会实行医疗费用的合理政策。
比如,实行全民医疗保险制度,通过社会统筹资金来支付医疗费用,解决人们就医难题。
此外,社会主义国家还会采取措施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上涨,保障人们能够负担得起医疗费用。
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提升社会主义国家注重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
通过加强对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促进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使人们能够在家门口就能得到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
此外,社会主义国家还会积极引导和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
五、全民参与医疗卫生管理为了实现医疗卫生公平,社会主义国家鼓励全民参与医疗卫生管理。
通过建立健全的居民健康档案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提高医患关系的质量和效率。
此外,社会主义国家还会通过举办居民健康教育活动、设立医患沟通平台等方式,增强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医疗卫生公平经验是多方面的,包括医疗卫生资源的公平配置、公共卫生服务的普及、医疗费用的合理政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提升以及全民参与医疗卫生管理等。
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
第二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第一部分绪论一、前言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和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和科学决策的要求,加强卫生事业发展战略目标及其实施过程的监督、监测和评价,卫生部于一九九三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第一次国家卫生服务总调查;调查获得的信息对于了解和评价我国居民健康状况、掌握居民卫生服务需要和需求的变化,对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管理科学化、民主化,合理配置卫生资源,调控卫生事业各种供求关系,提高卫生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产生了重要作用;过去五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居民卫生服务需要、需求、利用和供给都发生了新的变化;随着国家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党的十五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贯彻执行,我国卫生工作不断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城、乡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实施区域卫生规划等已经提到各级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的议事日程,也对调查研究产生新的需求;为此,卫生部部务会决定在1998年开展第二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并要求此次调查在认真总结首次调查经验、保持调查连续性和可比性的基础上,围绕卫生改革和发展目标和重点,对全国城乡及不同类型地区居民健康水平、卫生服务需要和需求量、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医疗保健费用、卫生服务资源及其利用效率进行深入了解和系统分析,探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卫生服务供需之间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预测今后卫生服务供需变化的趋势,为推进卫生改革和发展、制定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和实施区域卫生规划、评价卫生事业第九个五年计划及二000年规划设想实施进展情况提供客观依据;根据部务会的要求,我们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以及各样本县、市卫生局相互配合,于1998年2月完成第二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设计、预调查和方案论证,4-5月完成国家和样本县、市两级现场调查培训,6月底完成现场调查,10月底完成数据复核、数据录入和上报,12月底完成数据清理和数据库建立;与1993年第一次调查相比,这次调查的抽样框架、样本地区,调查时间、基本调查项目和调查人员组成要求不变,调查住户重新随机抽取,调查内容有所扩充;既保持调查资料的代表性和可比性,又反映当前居民卫生服务需要、需求变化和卫生改革重点;此次调查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组织和动员了近2000名各级卫生行政机构领导和医疗卫生单位医务工作者,他们为完成调查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本报告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这次调查目的、调查方法、调查内容、调查实施的质量控制和调查结果的质量评价;第二部分是家庭健康询问调查结果的描述性分析,包括调查人群的一般情况、居民健康状况和卫生服务需要量、需求量和利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第三部分为影响城乡居民医疗服务利用的多变量分析,包括门诊就诊概率、就诊单位选择概率、就诊费用、住院概率和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分析;第四部分为卫生机构调查结果的描述性分析,包括样本县、市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各级各类卫生机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工作效率、效果分析;第五部分为调查结果的总体估算、主要发现和有关问题的讨论,包括对调查结果的基本评价,通过样本对全国居民健康和卫生服务主要指标的估算,分析变化的趋势以及产生变化的原因,并提示当前卫生服务过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和政策建议;二、调查目的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基本目的是提供人群健康状况、卫生服务需求量、卫生服务资源配置及其利用效率的资料,为制定政策和评价提供客观依据;具体目的如下:⑴通过对样本地区居民各类疾病患病率、伤残率、疾病严重程度及其丧失劳动能力程度等健康状况的调查,掌握我国不同类型地区居民和特殊人群卫生服务需要量以及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分析居民卫生服务需要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⑵通过对样本地区居民卫生服务利用和卫生资源拥有量的调查,探讨居民卫生服务需要向需求转化的程度、卫生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评价卫生服务资源利用的效率,发现卫生资源配置、利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制定和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供客观依据;⑶通过对样本地区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和医疗保健费用的调查,了解城乡和不同类型地区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进展、各种医疗保障制度覆盖范围、居民医疗保健负担能力和负担水平,以及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对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和利用的影响等,为建立健全我国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完善国家卫生筹资政策提供有关信息;⑷分析和研究我国居民健康状况、卫生服务需要、卫生服务利用及卫生服务资源之间的联系,探讨卫生服务供需的平衡关系,为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三、调查方法和内容1、被调查者与调查时间家庭健康询问全国城乡被抽中样本户的全部实际人口凡居住并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员和其他人,或单身居住、生活的,均作为一个住户;卫生机构调查被抽中样本县市或市区、样本乡镇街道、样本村居委会的卫生机构和基层卫生组织;1998年6月为现场调查时间,10月底初步完成了资料复核,数据录入和上报,12月底完成数据清理和数据库建立;2、抽样设计1993年第一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遵循经济而有效的原则,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通过样本估计总体;实践证明,抽取的样本对全国及不同类型地区有较好的代表性;第二次调查抽样设计时考虑两个因素:一是资料的可比性;二是对第一次抽样结果进行分析发现,过去五年中不同类型地区之间的差异加剧,但同类地区之间的差异变化不明显,原有抽样框架仍具有代表性;表1-1: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样本容量和抽样概率单位名称全国总数抽样样本数抽样概率县/市区2450 95 1:26乡镇/街道71250 475 1:150村/居委会1045000 950 1:1100户0 56000 1:5000因此,“第二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沿用了第一次调查的样本地区,除住户在样本村重新随机抽取外,样本县市区、样本乡镇街道和样本村居委会基本不变;此外,由于过去的五年中,国家行政区划的调整,如重庆直辖市的成立,这次调查时增加了3个样本县、市;调查样本地区包括:95个县市区、475个乡镇街道、950个村居委会;家庭健康询问调查最终的抽样单位是户,在每个样本村居委会中随机抽取60户,全国共抽取56,000 户21万多人口;全国平均每户被抽取的概率约为 1:5000;3、调查内容第二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由两个组成部分,即家庭健康询问调查和卫生机构调查;家庭健康询问调查内容包括:①调查家庭成员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如性别、年龄、婚姻、教育、就业等;②家庭经济状况、居住条件、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卫生服务可得性及家庭成员的医疗保健制度等;③调查前两周内患病、调查前半年慢性病患病名称、频次、持续时间,因病伤活动受限及丧失劳动能力情况残疾和失能;④调查前两周内因病伤就诊人次数、就诊费用、就诊机构种类,患者未就诊原因、采取自我医疗的方法和药品来源;⑤调查前一年因病伤住院的人次数、住院日数、住院机构种类、住院费用、需要住院未能住院的原因等;⑥1996-1997年孕产妇和婴儿保健情况,包括生育史、最后一次妊娠的结局、分娩的地点、接生方式及接生者、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婴儿出生体重、母乳喂养、健康状况、接受系统保健等情况;与1993年第一次调查相比,减去了单列的5岁以下儿童保健和60岁老年人调查表;卫生机构调查内容与1993年第一次调查基本一致,包括:①全县市或市区自然条件、人口状况、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②全县市或市区卫生资源配置,包括机构、人力、床位、卫生经费等;③县及县以上医院中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所站等卫生机构资源配置及其利用情况;④样本乡镇街道卫生机构资源配置及其利用情况;⑤样本村居委会卫生组织形式、卫生资源配置及其利用情况;由于预防保健服务对于居民而言大多是被动的,因而在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所站、乡镇街道卫生院和村卫生组织的调查表中,增加了一些预防保健服务需要量指标;4、调查方法家庭健康询问调查采用派调查员入户询问调查方式;经培训合格的调查员在对调查户进行摸底调查后,深入住户按调查表项目对该户所有的成员逐一进行询问调查;卫生机构调查采用文件抄录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常规报告、报表和工作记录已有的指标,可根据调查表具体的要求抄录;需要调查的指标由样本县市或市区卫生局、被调查卫生机构的统计人员在有关人员配合下进行实地调查;1调查人员:家庭健康询问调查设调查员和调查指导员;调查员负责入户调查;调查员均选择当地的医务人员承担,在农村主要挑选乡镇卫生院的医生和防保人员,并由所调查村的乡村医生配合;在城市挑选街道和地段医院医生;非医务人员由于他们在疾病诊断方面存在困难,不予考虑;一般一个样本乡镇街道组织两个调查组,一个调查组有2名调查员,具体负责一个样本村的调查;调查指导员负责调查的组织、指导、检查、及调查问卷的验收复查工作;调查指导员均为县市区卫生局指定乡镇卫生院负责人担任;此次调查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组织和动员了近2000名各级卫生行政机构的领导和医疗卫生单位医务工作者,他们为完成调查付出了辛勤的劳动;2资料收集的工具:家庭健康询问调查采用调查表,具体调查表包括:①家庭健康询问调查表;②孕产妇和婴儿健康调查表;③两周病伤调查表;④调查前一年住院调查表;卫生机构调查采用:①全县市或市区基本情况调查表;②乡镇街道卫生机构调查表;③村级居委会卫生组织情况调查表;④医院县及县以上医院、中医院情况调查表;⑤卫生防疫机构情况调查表;⑥妇幼保健机构情况调查表;四、调查实施的质量控制和调查质量评价1、调查实施的质量控制为了保证调查顺利展开和调查质量,对每一个环节实行了严格质量控制;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质量控制:⑴调查方案设计、论证和试调查:在总结第一次调查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筛选调查指标、保证指标解释清晰、标准统一,召开两次专家论证会,并在天津市蓟县进行了试调查,检验调查设计的合理性及可行性;⑵调查人员培训:按统一计划、教材进行了两级培训,卫生部负责培训省级调查管理人员和样本县、市负责人及师资,省督促各样本县、市市区直接培训调查指导员和调查员;要求每一个调查员必须明确调查目的意义,了解调查设计原则,掌握调查询问方法和调查表填写内容,保证调查质量;培训结束后,对每个调查员进行考查,合格后方可参加正式调查;根据各调查点调查人员统计:95% 以上的调查员是具有医士及以上技术职称或医学中专及以上学历的医务人员;⑶明确调查人员工作职责:建立了“国家卫生服务调查调查人员职责及现场工作准则”,要求每一个调查指导员和调查员必须按照工作准则进行调查;4建立调查质量的核查制度:包括:①现场调查中,在每户询问并记录完毕后,调查员都要对填写的内容进行全面的检查,如有疑问应重新询问核实,如有错误要及时改正,有遗漏项目要及时补填;②每个乡镇街道的调查指导员要对每户的调查表进行核查验收,从正式调查开始后的当晚检查调查表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发现错漏项时,要求调查员应在第二天重新询问予以补充更正,认真核实无误后,方可签字验收;③每个县市区设立质量考核小组在调查过程中抽查调查质量,调查完成后进行复查考核,家庭健康询问调查的复查考核应在已完成户数中随机抽取5%,观察复核调查与调查结果的符合率;机构卫生服务调查的复核应与有关报表如人员、财务、工作报表等核对,考查其符合率;④卫生部组织有关省成立质量检查组,分赴一些地区进行质量考核;5 调查的质量要求:从各省5%的质量抽查结果来看,基本达到了质量要求;①一致性百分比,用来衡量调查人员调查技术的一致性,要求经过培训后,调查人员调查技术的一致性达到 100%;②符合率:复查考核中,同户复查与调查结果的符合率除了两周患病情况有所差异以外,其他项目符合率均在97%以上;③调查完成率:在出现了三次上门无法调查而放弃该户时,应从候补户数中按顺序递补;因个别地区自然灾害等情况,全国调查完成率为%;④本人回答率:回答应以本人为主,成年本人回答率在70%左右,本人不在场时应由熟悉其情况的人代替回答,婴幼儿由直接抚养者回答,育龄妇女基本是本人回答,农村地区此比例略高一些;2、调查数据质量与代表性的检验与评价调查资料的质量还可以通过调查数据内部的逻辑关系加以判断,并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对照比较,进一步对调查资料进行评价;如调查的人口年龄别与全国总体比较的一致性检验Myer's Index和Test of Goodness for fit、某些人口学指标如家庭人口规模、结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状况等与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一致性检验 Delta Missimilarity Index 和Gini Concentration Ratio;⑴玛叶指数MYER'S INDEX玛叶指数是判断调查质量的一种方法,它先假设在一个不存在任何数据偏好的人口中,以0-9中的任何一个数字结尾的年龄别人口数,应该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实际人口年龄分布与理论分布差数的绝对值之和,称为玛叶指数;玛叶指数取值范围为0-99,0表示实现数据严格符合理论分布,没有任何堆积现象,99表示该人口年龄都是同一个数字结尾;一般情况下,由于各年龄组均存在死亡、迁移等现象,而且各年龄组死亡概率、迁移率均不一致,实际人口年龄分布与理论分布有偏差,但玛叶系数不能大于60,大于60可以肯定该调查人口数据存在严重的年龄偏好即堆积现象;此次调查计算的玛叶指数为,说明调查质量较好;表1-2 : 1998年第二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家庭健康调查人口玛叶指数计算表年龄10-49 岁区间20-59 岁区间占累计与结尾数字⑴混合人口⑵权重系数⑶⑵⑶⑷混合人口⑸权重系数⑹⑵⑶⑺⑷+⑺⑻人口的百分比⑼10%的离差⑽0 15996 1 15996 14026 9 126234 1422301 141242 28248 11819 8 90048 1182962 13193 3 39579 11256 7 82082 1216613 137294 54916 11726 6 69222 1241384 135745 67870 11537 5 59125 1269955 135286 81168 11825 4 44240 1254086 12857 7 89999 11060 3 33246 1232457 12897 8 103176 11082 2 22634 1258108 13218 9 118962 11317 1 11071 1300339 13249 10 132490 11071 0 0 1324901270306⑵拟合度检验Test of Goodness for Fit比较调查数据是否与其他调查数据相吻合,我们将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作为理论数并假设其分布是正态分布,把这次调查的数据作为抽本数据,观察样本数据的分布与理论频数分布的拟合程度,也就是把样本分布与正态分布相比较,作为判断调查质量的一个方法;表1-3: 调查人口年龄构成与总体参数的拟合度检验顺号年龄分组全国人口构成Pi样本人口构成SiSi-Pi^2Pi1 0-42 5-143 15-244 25-345 35-446 45-547 55-648 65及+9 合计1卡方值表1-3是这次调查人口年龄结构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人口年龄结构的拟合度检验过程和检验结果;过去的八年,不论城市和农村,人口的年龄结构肯定要比1990年要偏老年化,在没有近年全国人口结构的情况下,与1990年人口结构相比,如果是偏老年化,没有显着性差异,也可以表明调查的质量和代表性;检验结果在自由度为K-1-2=5;卡方值为,小于95%n=5=,P值大于,说明样本年龄结构指标的分布与总体分布的差异无显着性;⑶ DELTA不相似系数与GINI集中比DELTA不相似系数和GINI集中比均是反映样本指标的分布与总体分布的一致性的大小;它们不仅能判断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同时也能反映抽样调查数据质量;表1-4是样本地区实际调查的住户人口分布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国住户人口总体分布的DELTA不相似系数和GINI集中比,第⑹栏|⑶-⑸|的合计被2除是DELTA不相似系数,第⑺栏合计数与第⑻栏合计数差的绝对值是 GINI 集中比;这两个指标越接近0,表示样本分布与总体分布一致性越好;表1-4:家庭健康询问调查住户规模构成与总体参数有关指标的计算表每户人数大小⑴全国构成%⑵户数累计Pi⑶样本构成%⑷户数累计Si⑸|⑶-⑸|⑹PiSi+1⑺Pi+1Si⑻12345678910+ -- --合计指数△= GINI=表1-4的结果显示,DELTA不相似系数等于和GINI集中比为,样本与总体的差异非常小,也可以理解样本住户人口分布与总体分布相差%或%;通过上述方法的检验和判断,我们认为这次调查样本对全国的代表性较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我国医院所有制结构类型看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发展趋势队系统投资兴办的医疗卫生机构。
这是我国全民所有制医院创建的主要途径。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民所有制医院采取的是国家所有制形式,即一切生产资料归社会主义国家所有。
因此,全民所有制医院的一切活动首先必须服从国家的统一计划和政策,以增进全体社会成员的健康为根本宗旨,以提高社会效益为唯一准则,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卫生保健的需要。
与此同时,在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全民所有制医院,在服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前提下,还必须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进行经营和服务活动,在不断提高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建立各种形式的技术经济责任制,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使卫生劳务得到相应的补偿(这种补偿主要来自国家拨款,患者个人或患者所在的企业,事业单位支付的费用)。
同时,全民所有制医院,仍具有相对独立的商品经济实体的属性。
全民所有制医院的主要任务,在整个医疗卫生事业中居主要地位,决定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方向。
因此,加强全民所有制医院的建设,是坚持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社会主义方向,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根本保障。
全民所有制医院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中的主导作用是:(1)担负着我国主要的医疗保健任务。
目前,我国全民所有制医院160376所(1987),占医疗卫生机构的78%,拥有床位2244809张,约占床位总数的83%,全民所有制医院还拥有较先进的医疗设备和仪器,如CT、电子胃镜、直线加速器、γ照相机、核磁共振等,这些几乎只有全民所有制医院才拥有。
另外,全民所有制医院还集中了一大批高、中级专业医务人员,代表了国家和地区先进的医疗业务水平和技术水平,承担了大量的防病治病工作,是形成我国城乡三级医疗网络的主导力量。
(2)是我国培养专业卫生人员的教学和医学科研基地。
我国有一大批教学实习医院,它们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的各级专业卫生人员,承担了国内医学科学研究工作,同时还负责培训国外医务人员的任务。
(3)是实现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现代化的根本保障。
全民所有制医院,以其强大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不仅从技术和业务上对其他所有制形式的医院进行帮助和指导,为他们培养各类专业人才,提高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促进其巩固和发展,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现代化,而且又是保障其他所有制医院的社会主义方向和引导个体医院、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服务的主导力量。
二、集体所有制医院集体所有制医院是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形式。
在我国,它是由集体经济兴办或在对个体医院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同我国较低卫生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一种公有制形式。
现阶段,我国集体所有制医院从地区上划分大致有两类:一是城填街道或集体所有制工商企业的卫生院,卫生所,医务室;二是部分乡村卫生院,卫生所等。
集体所有制医院任务同全民所有制医院一样,都是社会主义卫生事业中的公有制经济,它们共同组成了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生产关系的基础。
但集体医院又区别于全民医院,首先,集体医院的一切生产资料,归集体经济范围内的部分劳动群众共同所有,国家和任何其它单位或个人不得无偿调拨和侵占。
其次,集体医院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发展壮大,并接受国家少量的政策性补助或补偿。
它的发展规模和服务能力的大小,装备条件的优劣,技术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该医院经济实力和经营管理水平。
与全民相比,集体医院之间的各种条件差距较大。
最后,集体医院具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
集体所有制医院是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农村卫生机构的主体,它在我国卫生事业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1)集体医院是我国城乡卫生事业的基层医疗卫生组织和医疗预防中心,是做好防病治病工作的极为重要的力量,也是专业卫生组织和群众性卫生组织密切联系的纽带。
城镇集体性质的街道医院,是城市三级医疗网的基础单位,也是街道范围的预防中心,它在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计划生育工作方面充当办事处的参谋和助手。
同时,它还担负着辖区内的妇幼卫生、食品卫生、传染病预防、职业病防治等任务。
因此,它对于防病、治病、增强人民体质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
农村集体医疗机构担负着我国八亿多农村人口的医疗预防,卫生防病和妇幼保健任务。
我国广大农村普遍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医疗网。
县医疗卫生机构属全民性质;全国乡卫生院5万左右,其中约三分之二属集体性质;村卫生所均属集体性质。
在我国农村三级医疗网中,乡卫生院是我国农村卫生保健的枢纽,它是国家卫生事业面向农民的基层卫生组织和农村卫生工作的业务指导中心,它承担了农村常见病、多发病、流行性疾病和地方性疾病的防治任务,负责全面的卫生管理和培训乡村医生的工作,同时,也是乡政府开展广泛性的群众爱国卫生运动和计划生育工作的业务指导和助手。
它介于市、县和广大农村之间,起着沟通市、县医疗卫生机构与村卫生所的桥梁作用。
据统计,近几年乡卫生院诊病人次占我国年诊疗人次总数的40%左右。
(2)服务灵活,适应性强,方便群众。
集体医院立足于为本地区居民和中小型企业服务,因此,情况熟悉,群众就医方便。
在医疗技术上能扬长避短,适应当地需要,形成各自的特色。
不少医院除具备一般综合性医院的治疗科目外,还形成一些专科特长,有利于弘扬民间传统医术。
他们普遍实行出诊制,开展巡回医疗,设立家庭病床,缓解了病人住院难的状况,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3)机构精干,费用低,开支少,适合我国经济发展水平。
集体办医疗机构注意精打细算,一般费用低,机构人员精干,规模不大。
所以,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容易办、效益高的特点。
在目前国家对卫生事业无力包办的情况下,动员和运用集体的力量,大力发展城乡集体性质的医院,对于充分利用我国的卫生资源,加速卫生事业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事实证明,集体性质的医院具有许多优越性,它在防病治病,增进人民健康方面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全民所有制医院的有力助手。
三、股份制医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我国卫生事业已经打破了原有的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化局面,正在形成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卫生事业所有制结构。
股份制医院是在改革中涌现出来的一种新型的医疗机构。
股份制医院有利于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各种卫生资源,改善卫生生产力的布局,加速各种卫生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有利于把社会消费基金转化为积累基金,同时也有利于吸收和利用外资。
当前,一方面国家投入和银行贷款于生产建设的资金可供量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全国居民存款和手持现金多达13000亿元。
实行股份制,发行股标,能够把分散于居民手中的闲置资金迅速集中成巨额资金,使社会消费基金转为积累资金,股份制可以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劳动和生产资料直接相结合的原则,更好的激发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
医院实行股份制,职工通过个人投资入股成为企业生产资料的直接所有者。
职工既是医院的劳动者,又是医院的所有者,职工的利益与医院的生死存亡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大大增强了医院职工的主人翁意识,不仅有效的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为医院实现民主管理提供了较好的形式。
有利于增加优质服务的能力,提高卫生服务的社会效益,有利于打破管理体制上的条块分割局面,促进改革开放;股份制使医院财产组成人格化。
责权利明确,便于医院现代化管理。
1)股份有限(公司)医院是由一定人数以上的股东所发起组成,全部资本被划分为若干等额股份,并通过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或股权证)筹集资本,股东就其所认股份对(公司)医院负有限责任,股票可以自由转让,(公司)医院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医院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入。
其特征是:(1)股份有限(公司)医院是法人。
(2)股份有限(公司)医院的股东不得少于法律规定的数目。
股份有限(公司)医院的最少股东人数为7人。
这里的人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
(3)股份有限(公司)医院的股东仅仅是股票的持有者,他们的人身性质没有任何意义。
股东的所有权都体现在股票上,并随股票的转移而转移。
股份有限(公司)医院必须预先有确定的资本总额,然后着手募股。
任何愿意出资的人都可以成为股东,没有资格限制。
(4)股份有限(公司)医院的资本总额平均分为金额相等的股份,以便于计算每个股东拥有的权利。
出资大的股东只是占有股票数多,而不能增大股份的金额。
这是股份有限(公司)医院的一个突出特点。
(5)股份有限(公司)医院的股份可以自由转让,股票可以在社会上通过证券交易所或银行公开出售。
但不能退股。
(6)股份有限(公司)医院的股东承负有限责任,即只以其所认购的股份额对(公司)医院的债务承担责任,一旦(公司)医院破产或者解散进行清算时,(公司)医院债权人只能对(公司)医院的资产提出要求,而无权直接向股东起诉,只有(公司)医院法人才以(公司)医院本身的全部资产对(公司)医院的债务负责。
(7)股份有限(公司)医院的帐目要公开,必须在每个财政年度终了时公布(公司)医院年度报告,其中包括资产负债表和(公司)医院损益表,以供众多的股东和债权人查问。
2)有限责任(公司)医院亦称有限(公司)医院。
一般指依法成立,由法律规定的一定人数的股东组成,(公司)医院不公开发行股票,股东以其认定的出资额对(公司)医院负责,(公司)医院以其全部资产对医院债务负责。
其特征是:(1)股东人数具有严格的数量界限规定。
一般(公司)医院内股东人数较少。
许多国家公司法都规定股东人数必须在2~50人之间。
如遇特殊情况超过人数上限时,须向法院申请特许或者转为股份有限(公司)医院。
有限责任(公司)医院不仅股东人数较少,而且股东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密切,一般都是亲朋好友或者相互了解和信赖的人员之间,通过认购股份组成的,(公司)医院一旦组建,非经全体股东同意不能随意增加新股东。
(2)(公司)医院不公开发行股票。
其股东虽然也有各自的股份额,但由于公司的资本可以不划分等额股份,所以各股东的出资额一般由其协商确定。
股东在交付股金后,由(公司)医院出具股权证书作为他们各自在(公司)医院中的拥有的权益凭证,并把这种凭证称为股单。
股单不同于股票那样可以在社会上自由流通。
但在(公司)医院其他股东同意的条件下可以转让,转让时只需在(公司)医院办理手续。
(3)(公司)医院的设立程序比股份有限(公司)医院简便。
医院成立可以由一人或几人(自然人或法人)发起,所有股份金额在医院成立时必须交足。
同时医院的成立无需像股份有限(公司)医院那样发公告,而且也不必公开它的营业报告。
(4)(公司)医院内部组织机构设置灵活、简便。
由于股东人数较少,可以不设股东会,有些问题可以通过征询的方式加以解决,股东亦可作为(公司)医院的雇员直接参加经营管理。
(5)股东承负有限责任。
这种有限责任包括两种情况:一是仅限于股东的出资额;二是可规定限于出资额的数倍(二、三、五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