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任戬教授的形态体系课程研究

合集下载

设计基础教学应该强化形态整体认知论文

设计基础教学应该强化形态整体认知论文

设计基础教学应该强化形态的整体认知摘要:在以三大构成为基础的设计基础教学在目前受到质疑和反思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怎样应对?文章认为,我们的设计基础教学应该在此基础上重视视觉对象的整体形态的认知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这些分离的、抽象的视觉要素的形式分析,这样可以弥补三大构成在目前教学中的一些困境,缩小基础与设计现实的距离。

基于形态整体认知为基本方向的设计基础教学应该成为三大构成教学的丰富和拓展,以整体认知的观念去认识对象和展开设计基础教学是我们当代设计教学的最重要的路径之一。

关键词:三大构成设计基础教学形态整体认知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b)-0025-021 走出三大构成的困境的可能路径众所周知,当前我国设计艺术教育中的构成基础教学是以三大构成为核心而展开的,尽管它在目前已经演变为诸多的不同形式,自觉的教学改革尝试试图走出新路,但是始终难以走出三大构成的影响。

这个源于德国包豪斯的教学体系,主要是以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为核心进行的设计艺术专业基础课程,至今,仍然是设计艺术专业重要的指导和实践模式。

可以说,三大构成是包豪斯对世界设计教育的重要贡献之一,对当代设计艺术思想及设计艺术教育产生的积极地、深远地影响怎么评价都不为过的。

包豪斯的这种设计教育理念和基础训练模式从20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大陆,并成为设计教育的必修课程。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对设计的认识的改变等原因,这一系统的、成熟的教学模式逐渐受到诸多质疑,仅仅从近年公开发表的部分论文题目就可见一斑。

如曹喆的论文《关于三大构成课的教学反思》,陈岩的《从包豪斯的基础课程看当代三大构成教育》,王远的《“三大构成”如何应对现代设计教育》陈群、刘朝辉的《浅析艺术设计教学中三大构成课程的困境》,马利广也有《三大构成教学存在问题及教改建议——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甚至也不乏像李播阳、左俊玮的《神话的陨灭:“三大构成”,包豪斯的延续》这样一些较为激烈的措辞。

阳春白雪下里巴人 [任戬,Ren,Jian:在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间]

阳春白雪下里巴人 [任戬,Ren,Jian:在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间]

任戬,80年代初期与舒群等人进行了中国现代艺术的探索,建立“北方艺术群体”,后于武汉与周细平、余虹、祝锡琨、王郁北、王小川等人一起建立了“新历史小组”。

从“北方艺术群体”的形而上精神,到“新历史小组”消解线性历史的抹平思维,任戬的创作轨迹既汲取了西方现代主义的科学理性精神,又包容着东方神秘主义的混沌内核。

任戬精于整理历史及当下的各种纷繁的关系,并将其圆融于个体的深层世界中进行创造,建立了完整的自我艺术体系。

东方艺术?大家我们从您早期的《天狼星传说》和《天地冥》系列作品说起。

您在鲁美学习的专业是中国画,但选择用油画媒介创作这两个系列是什么原因呢?任戬那一阶段中国和我本身都处于现代主义阶段,现代性的绘画用油画媒介比较符合,其基本的叙事方式就是分析性的,并且是有刻度、标准化的,而中国画的水墨,是有渗透性、易变的,不太符合我当时的现代性。

东方艺术?大家那个阶段的现代性由何而来呢?任戬中国当时已经进入到了现代主义时期,包括当时我们的教育也是西方现代主义的,特别在北方。

我家里原来是哈工大的,北方解放后有很多苏联专家过来,当时的楼房也是苏联的模式,他们还带来了西方的文化,包括音乐美术等,这些都是西方对我潜移默化的影响。

东方艺术?大家从您的画面上同时还能看到一些国画的感觉。

任戬对,这个是另一种内在的保留。

这涉及到一种混合方式,这是我个人的一个特点,一个潜在、深层的东西。

我学的是国画,但是我用背反的方式来表达―画油画,这里面又包含另一个背反,就是在内容观念上的背反。

因此最后呈现的效果既不是中国画,又和西方的油画不太一样,这里面存在一种混合的趋向。

《天地冥》表达的是我的所谓“生命态复合型”的概念,它一直贯穿到我现在的创作,是我表达中国形态、图象的一种语言方式。

《天狼星》表达了一种意识的觉醒,以往类似大灰狼和小白兔的故事传播的都是一种弱性的文化,我想通过狼的野性,表达一种强烈、野性的文化。

东方艺术?大家您的毕业创作《元化》最后还是选择了国画,是为什么呢?任戬1985年正是中国文化热的时候,大家比较探讨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我当时也想表达某种综合性的东西。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现代信息技术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现代信息技术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7

教育生态学 教育技术能力 教育技术培训 教材建设 教师培训 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 教学点 教学技能 政策与法规 政府管理 政府服务 政府创新 政府公共政策 改进 提高 探究性教学模式 技术任务匹配 戏剧 微格教学 影响 引文分析 开放教育 师资 差异化 少数民族 对策 对等网络 对等体认证 客户知识管理 实体关系抽取 学科整合 学习共同体 媒体资源 多信任域 复合量词 国有批发 国外政党 商业银行 咨询公司 咨询业 咨询 发展 原因 医学数据挖掘 功能模型 功能再造 创新扩散理论 创新 分离问题 军民融合 关键词筛选 关键词抽取 关系抽取方法
组织结构 组织创新 纵向关系 系统架构 精品课程 管理制度 符号 移动营销 移动广告 科研管理 科研机构 科技论文 科技奥运 科学哲学 社会网理论 社会性 研究方法 知识组织系统 知识组织 相关词共现 相似度 界面标准 电子商务 生物信息学 生态旅游 生态安全预誓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 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媒介 现代农业 特殊品 物权 流通产业 流程再造 比较 残障用户 模糊概念 模式识别 检索系统 查询扩展 构件 条件随机场 机构知识库 机器翻译 有效策略 智能搜索 无障碍 数据库 数宁图书馆 数字奥运 数字化生存 教育技术中心 教育 教师专业成长
网络协作 绩效预算 绩效分析 统一检索过程 统一方法 统一提问式翻译和检索 终身教育 竞争 立法建议 移动服务 移动商务 科研信息环境 科学计量 科学知识图谱 社会认知论 社会文化 社会和经济 研究性学习 知识表示 知识经济 知识抽取机器学习 知识工程 知识共享 目录学 盈利能力 现代汉语 现代农业生物技术 物流批发 物流 混合培训模式 测评会议 概念检索 检索模型 校园网格 标准竞争 标准 查询扩展 权限管理 机辅标引 机构知识库 术语歧义 术语学服务 术语变体 本体演化 本体构造 未来 服务 有效教学 无障碍 文本挖掘 文本可视化 数字时代 数字图书馆 数字化

中国舞蹈史课程教学及教材之当代建构

中国舞蹈史课程教学及教材之当代建构

齐鲁艺苑㊀山东艺术学院学报㊀2023年第5期㊀总第194期QILUREALMOFARTS(JournalofShandongUniversityofArts)doi:10.3969/j.issn.1002-2236.2023.05.005中国舞蹈史课程教学及教材之当代建构王㊀岩,孟千帧(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山东㊀济南㊀250300)㊀㊀摘㊀要:中国舞蹈史学的研究随着1956年10月 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舞蹈史研究组 在北京的成立拉开了序幕,欧阳予倩带领小组成员编撰了‘中国古代舞蹈史“,自此中国舞蹈史课堂教学以及教材的书写有了依据与参照㊂但舞蹈史的发展不可固步自封,时代的进步㊁舞蹈艺术的发展㊁全球化进程的推进㊁学科的日益细化,都对中国舞蹈史课程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思考,因此,中国舞蹈史的教学与教材要在历史与现实的多重维度中找到契合点,积极吸纳全新的思想视角与最新研究成果,并运用于教学课堂及教材书写实践之中,在中国古代舞蹈史学中汲取中华民族优秀品格,利用课程思政发扬舞蹈对人身心塑造的教化作用,培养爱党㊁爱国㊁爱社会主义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㊁具有国际视野的能适应新型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借助舞蹈史的教学及教材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能力,在当代建构起具有中国气派的中国舞蹈史课程㊂关键词:中国舞蹈史;全球史;文化史;课程思政中图分类号:J70-05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2236(2023)05-0031-06㊀㊀中国舞蹈史研究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而起步,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全球化的进程不断更新着自身的研究方法与理念㊂学科的日益细化,教育理念的逐步完善,对中国舞蹈史课程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思考,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以及教材的撰写方面与时俱进,将新的视角与观念融入其中,在对中国舞蹈史给予知识传授的基础层面之上将教育的重点转移到深层的思想情感㊁文化底蕴,在教学中更为注重自主学习能力㊁独立思考能力㊁沟通协作等能力的提升与精神品格的培养,将教育的目标从传授知识推进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是当前舞蹈史课堂亟需思考的问题㊂一㊁教学理念的更新:全球史㊁文化史的视角借鉴中国舞蹈史研究观念与方法的转变使舞蹈史的研究生发出许多新的成果与结论,教师如何不断对自身知识体系进行充实,并在授课过程中,将这些全新的理念传达给学生,引发学生新的思考,借助全球史㊁文化史的视角,以艺术学整体观的视阈,将授课的观念由单纯的知识讲解转变为思维方式的训练,积极引导学生探究舞蹈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现象,这是时代给予当下舞蹈史论课堂教学的重要命题㊂(一)文化史视角下舞蹈史学内在性文化基因之激活舞蹈文化史,即文化史视角下的舞蹈艺术,教师应启发学生将舞蹈艺术置于宏观的文化史的视角下,对舞蹈艺术背后的历史语境进行研究㊂各个时期舞蹈艺术的呈现都有其背后的文化土壤,或称为 精神气候 的支撑㊂这种文化史的视野可以有效避免舞蹈史研究中 就作品谈作品 的单一视角㊂针对这种土壤或气候,‘北京舞蹈学院学报“副主编㊃13㊃收稿日期:2023-05-29作者简介:王㊀岩,女,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舞蹈史㊂孟千帧,女,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㊂项目来源:本文系2022山东省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 中国舞蹈史 课程的阶段性成果㊂㊀㊀齐鲁艺苑㊀山东艺术学院学报㊀2023年第5期㊀总第194期兼编辑部主任张延杰曾在2023年 高等院校音乐与舞蹈史论课程及教材建设研讨会 中对其进行过具体的解读:首先是舞蹈的时代背景,即艺术的社会气候,时代中出现的各种艺术及其呈现特征都与整个时代的气候是相契合的,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不可能脱离或悬浮于其时代;其二是文化思潮或称为精神土壤,不同的文化思潮中生发出的艺术也不尽相同;其三是舞蹈的民族特性,即艺术的文化基因,每个民族都有其自身所特有的基因,这些基因是导致舞蹈形态不同的重要因素;最后是舞蹈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艺术尤其是舞蹈从来都是综合性的艺术,而不可能孤立发展,因此研究舞蹈文化史,其实研究的是舞蹈的根源,旨在挖掘舞蹈背后的因素㊂中国舞蹈史的教学要在历史维度下进行多元书写,使学生认识到舞蹈艺术的发展是一个有机体,分析舞蹈艺术与其他行业门类的艺术以及整个社会思潮的多元结合,在对舞蹈表明的动作及风格进行分析后,进一步探寻其背后的支撑因素;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借助历史学㊁文化史㊁文献学等不同方法促进舞蹈史论的研究㊂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舞蹈为例,清商乐舞追求轻盈曼妙㊁飘逸娴雅的审美风格,体现出轻㊁悲㊁哀的特征,而佛教舞蹈成为当时社会中的又一审美典范,教师在教学中要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背景进行引导,战争不断㊁风雨如晦的动荡背景催生了人们逃离现实,在心灵上寻求精神寄托与庇佑的需求,佛教文化与玄学得以风行于社会,影响了包括舞蹈在内的整体艺术思潮,同时考虑到统治者喜好的影响等多个方面㊂所以,舞蹈从来不是孤立的艺术形式,单一舞蹈现象背后往往由多种综合因素共同造就㊂另外,舞蹈史的教学不是冷冰冰的,要融入人文情怀的感性温度,舞蹈史中所涉及的人物或作品都是由湮灭在历史长河中不胜枚举的乐舞艺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他们自身的命运也是王朝更迭㊁乐舞流变的重要印证,要力求将中国舞蹈史的教学研究向建设有中国温度的舞蹈史学推进,在其中融入独属于中华文明精神的人性光辉㊂同时,要结合适度原则,将感性与理性相结合,循着严谨求实的理性精神,所谓 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 ㊂(二)全球史视角下舞蹈史学时空性跨界互动之推进中西方之间的交流源远流长,伴随人类的起源㊁大陆的变迁,人类的迁徙始终存在,文化和艺术的交流从未停止㊂全球史视角要求舞蹈史论做到中西兼顾,找寻自身定位的参照物,这对于舞蹈艺术讲好中国故事至关重要,在身体语言层面寻找普世价值,以情感弥合中西方的文化鸿沟,从而推动舞蹈史学在时间与空间上实现跨界互动,重塑中西共通的新历史观㊂在全球化视角下,舞蹈史学的任务是解读史实背后的价值意义而不是单纯的考古,正如克罗齐所说: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1](P3),以当代人的思维对过去既定的史实进行解读,这是舞蹈史学研究的重要意义㊂这种新的解读方式必将为舞蹈史论的研究带来新的思考空间,我们的学科才能获得向外拓展的不竭动力㊂在全球化时代,舞蹈史论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看待问题的方式的培养,力求摆脱唯分数论的 应式化教育 ,打破惯性思维与固化思维㊂全球史视野强调反观自身,为中国舞蹈研究提供参照和借鉴,进而发现中国舞蹈文化和世界舞蹈之间的共通之处和紧密联系㊂要把全球各民族融合在一起,进行系统性的交流与比较,从而使我们的研究空间得到拓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定作为中国学者的立场,从我们自己的视角看待舞蹈的中西方发展现象㊂思想家西美尓提出时尚的 二重性特征 ①,强调其趋同性与差异性的相互协调㊂因此,舞蹈史论的发展就要在一定程度上寻求全球风尚的理解和认同,讲好中国故事并非固执地自说自话㊂正如王一川先生提到的观点,他将讲好中国故事的要素归纳为:他者眼光㊁普遍尺度㊁本土境遇㊁个体体验㊁流行风格与易触媒介㊂②舞蹈史论学者要以他者眼光㊃23㊃①②参见:[德]齐奥尔格㊃西美尔.时尚的哲学[M].费勇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㊂参见:王一川.中国故事的文化软实力[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㊂中国舞蹈史课程教学及教材之当代建构/王㊀岩㊀孟千帧㊀关照全球时尚,以普遍尺度为共同标准,在全球时尚的趋同性中注入本民族的差异性,寻找到易触媒介,表达个体体验,使本土境遇与流行风格相辅而行㊂历史与现实的纵横,西方与东方的连接,舞蹈跟整个人类艺术经验的交集,印证了舞蹈艺术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东西方的空间㊁历史的时间这两个坐标轴,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和合,重要的是理解舞蹈文化的精髓和发展规律,回到过去,找寻根源,探寻舞蹈史学现象背后的理念与思想㊂中国舞蹈史的课程要通过对每一个历史阶段㊁实践活动及其背后现象的分析,最终揭示舞蹈所反映的时代艺术㊁社会风尚㊁思想情感㊁艺术规律和审美气质㊂另外,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同时,要对当前舞蹈出现的新现象㊁新问题积极思考探索,关注舞蹈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是否统一,把握其中的审美价值和现实意义,提出创造性的建议,帮助学生正确把握传统与创新的关系,最终来促进当代舞蹈的创作㊁表演和研究,力争为发扬光大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挥相应的作用,这是当下中国舞蹈史论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㊂二㊁教材书写的优化:史实㊁史观㊁史论的三位一体在史论研究中,史实是客观存在的史料,它是研究的基础,史论既是在此基础之上得出的结论或规律,又能反过来对史论研究工作形成指导,而整个史学研究过程都要统一于正确的史观之下,即马克思主义历史观㊂在以往的史学研究中,三者常常出现分裂现象,继而造成了教材中三者的相互脱节㊂全球化㊁文化史以及艺术学整体观视角开阔了舞蹈史论教材书写的思路,通过 舞蹈㊁文化㊁艺术 的横向贯通与 古代㊁近现代㊁当代 的纵向连通,最终实现史实㊁史观㊁史论的三位一体㊂另外,舞蹈史学的教材不能一成不变地延用,不仅在于这会使中国舞蹈史课程的教学与教材丧失原有的生命力,更因为中国舞蹈史论的发展正随着研究的深入而日益前进,新的史料为现有研究成果或结论予以证明,新的方法也将对舞蹈史学的研究提出新的思考,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研究的外延,这就需要中国舞蹈史的教材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不断地更新与转型,通过不同时代的书写窥探不同年代的学者对于舞蹈史研究的基本观念,更有助于实现研究成果的拓展交叉㊂(一)现状之思:史料与史论的孤立造成舞蹈本体的模糊中国舞蹈史学的研究以古籍文献㊁考古实证,以及现今存留在民间的资料为研究依据㊂所涉及的古籍以‘周礼“‘礼记“‘春秋“‘左传“等二十五史为主,辅以历朝历代的文人笔记㊁诗歌词赋等等㊂以文献记载与文物研究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再联系其他的文学㊁史学㊁哲学㊁美学理论学说进行研究㊂这种公认的科学制史的程序方法,决定了作为舞蹈研究基础性建设的史料收集和整理工作至关重要㊂在舞蹈史的研究中,史料梳理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但若史论研究过于注重考古式的史料梳理,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中国舞蹈史研究史料与史论的相对孤立,全球史视野的介入使舞蹈史学研究者日益认识到需要在史料梳理的基础之上得出相应的史论㊂但舞蹈史的教学研究并非是单纯地梳理史料,它仅仅是舞蹈史学研究最基本的案头准备工作,在对大量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考证解析和理论的阐发才真正进入了研究的实质阶段,才能够顺理成章地运用多种方法论,与相关学科进行交叉研究㊂中国舞蹈艺术自古就是音乐㊁舞蹈㊁诗歌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古代通常以 乐 指代舞蹈或歌舞,而由于舞蹈是一种转瞬即逝的肢体性艺术,对其史料考察常常借助音乐史㊁美术史㊁文学史的交叉学科研究方法㊂如果仅将研究的视角局限于对史料的整理,或将以断代史组成中国舞蹈发展通史的单一思路运用到舞蹈史论教材的书写,在此情况下,史料与史论的长期脱节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舞蹈的本体地位或降低舞蹈史料的准确性与全面性㊂(二)路径之探:用联系与发展的眼光构建舞蹈史论的全貌基于以上现状,中国舞蹈史亟需调整自身的研㊃33㊃㊀㊀齐鲁艺苑㊀山东艺术学院学报㊀2023年第5期㊀总第194期究及教材书写思路,以联系㊁发展而非孤立的角度看待历史中的舞蹈人物或现象㊂艺术历史的发展与社会历史的发展既有一致性,也有其特殊性,将历史经验与舞蹈经验有机结合,有利于我们见微知著地认识艺术自身发展规律及其历史发展轨迹,从而更深一步挖掘舞蹈发展历史中所呈现出的本质特征㊁文化心理㊁精神内涵等㊂在纵向上探寻中国舞蹈一脉相承的传承性与流变分野的创新性,在横向上比较舞蹈对其他地域或国家舞蹈的借鉴创新,以整体观的视角认识到舞蹈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历程中与音乐㊁舞蹈㊁戏剧㊁杂技㊁表演等其他艺术门类之间的紧密关系,同时借助美学与哲学的方法论对史料进行解读,由于美学是以艺术为中心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即以艺术为研究对象,是艺术与美学的一个共同之处,这为我们运用该方法进行舞蹈史学的研究提供了合理性㊂由于中国舞蹈史课程的古代部分也需要遵循现代教育分类学的推理,因此中国舞蹈史教材书写的内容与重点必然也应该锁定在舞蹈方面,着重于 具体的历史当中的舞蹈 而非 舞蹈中的历史 ㊂在对史论结合的中国舞蹈从政治文化价值㊁宗教文化价值㊁艺术审美价值等多重价值进行探究分析,在历史话语的语境中叙述舞蹈的同时,还要避免其他因素对舞蹈研究的喧宾夺主,找到理论支撑并将其解析与分离出来,将研究的重点重新聚焦于舞蹈本体,主要针对 乐中之舞 来进行舞蹈史研究,在语境背景之下将舞蹈独立出来,以此来避免舞蹈与音乐之间相关知识的混淆㊂以对周代雅乐的研究为例,首先需要掌握整体的历史语境,即基于当时礼乐互补的历史背景下对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整体发展状况具备清晰的认知,明确三者在表演中各自的作用以及如何做到相互配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在学科分化的视角之下将舞蹈艺术从整体的 乐 中独立出来,从舞蹈本体层面对雅乐舞蹈的动作形态㊁姿态造型㊁队形调度㊁具舞服等进行更为详尽的探究,使雅乐中的礼制㊁诗歌㊁音乐转化为研究雅乐舞蹈的佐证,以此推断出雅乐舞蹈的礼仪性㊁综合性㊁教化与祭祀功能等,得出更为全面可信的结论㊂这就需要学者们持续推进舞蹈史知识逻辑体系的重构与整合,具备将艺术学宏观视角与微观视角相结合的功力,将一般的历史的概念和舞蹈的历史结合起来,将其重新打通,综合舞蹈学㊁艺术学㊁美学㊁社会学的相关学科,注重史论结合,使史料与史论紧密联系,同时要客观辩证地认识二者的地位,重史轻论的倾向造成史学研究的片面性,而重论轻史则会影响研究的客观真实性,惟有二者相辅而行,才能共同为舞蹈史论研究及教材的完善而服务㊂三㊁思政元素的融入:理论㊁实践的并行不悖随着现代社会教育教学理念的发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蔚然成风,现代教学不仅仅在于理论知识的灌输,不论是舞蹈史研究与授课观念的转变,还是对教材书写的调整,都是为了达成将教授学生文化理论知识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㊁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相结合的最终目的㊂(一)身体力行:舞蹈史学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日益显著课程思政的融入要求中国舞蹈史的教学与教材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联系,让教师的教学工作扭转 强科研,弱教学 的现状,以教师为引领,以学生为主体,激励教师因势利导㊁因材施教,推动调整舞蹈教育向文化和实践方向转变㊂这既包括使学生将舞蹈史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还包含对学生独立思考的思维能力㊁协作能力㊁跨界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㊁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正确的世界观㊁人生观和价值观㊂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愈益明㊂舞蹈是肢体的艺术,是流动的艺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便不可脱离对实践的关注,可将理论知识与身体的实践活动相结合,既能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身体力行,又有助于学生更直观㊁更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㊂在课堂中,教师可带领学生对舞蹈史中经过继承流变,遗存至今的舞蹈形式进行表演,从身体层面与心理层面共同对中国舞蹈的文化内涵进行更为深入的体悟㊂不仅为枯燥的理论学习增添乐趣,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学生对于中国舞蹈史学习的兴趣,一定程度上解㊃43㊃中国舞蹈史课程教学及教材之当代建构/王㊀岩㊀孟千帧㊀决了当下教学中 课程 与 思政 相对割裂的 两张皮 现象,使二者保持 如春在花,如盐化水 般紧密融合的关系,而非 眼中金屑,米中掺沙 的孤立关系,避免了将德育内容生硬楔入中国舞蹈史课程的尴尬现象㊂以袖舞为例,教师将理论与实践相互联系,可将讲授分为三个步骤:首先将袖舞的基本概念㊁发展流变特征以理论的形式讲解给学生,从理论层面给予学生对袖舞的整体认知,如长袖细腰的舞蹈审美风格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经历了汉代的继承与创新,形成了翘袖折腰的经典舞姿造型以及技艺更为高超的以盘鼓舞为代表的汉代女乐舞蹈,经历了唐宋元明的演变,在清代发展成为戏曲舞蹈中的水袖形式,为当今中国古典舞袖舞的建构提供了直接的借鉴与依据;其次,融入实践手段,从身体层面入手,通过邀请学生上台展示,让学生以更为直接的方式感受袖舞延长肢体的特征与独特美感,而让学生观看汉代袖舞图像㊁清代戏曲中的袖舞视频后进行模仿等方式,则可以使其自然而然地领会二者的不同,并主动思考袖舞在中国古代舞蹈中的发展历程;最后,再循循善诱,辅以思考方向的引导,例如以小组讨论㊁开展辩论㊁进行学术汇报等方式抛出问题,引导学生对袖舞背后的影响其形成㊁流变的诸多因素进行思考分析㊂经过这个过程,学生便可以在脑中对袖舞建立起较为全面㊁完整㊁系统的认知,相对比单纯的理论教学,这种方式突出了知识的记忆点,会使学生的记忆更为深刻,而这种由表及里㊁由内而外的方式也会使学生今后认识事物的逻辑思路更为清晰,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㊂另外,舞蹈史学教师可以通过改变授课地点的方式,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对当地的博物馆㊁民俗馆中的文物或文献资料进行充分地运用㊂组织学生进行参观,采用情景式教学,在博物馆进行实地讲解,或让学生实地模仿文物中的舞蹈姿态造型,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保持十分高度的积极性与较为集中的注意力,不仅在肢体上领会不同时期舞蹈动作的特征,还会在内心与舞蹈人物进行联通,完成历史语境与舞人情感的转化与体验,引发学生的深思与内省㊂以广州南越王博物馆藏品 闻名遐迩的玉舞人为例,书本中的它与其他舞蹈文物并无二致,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在博物馆中亲自参观后,学生将会真正理解玉舞人在汉代作为配饰的功用㊂他们在赞叹文物的精巧典丽的同时,也会对其姿态进行更为细致的观察与研究,此时教师依照文物对舞人姿态进行分析,讲解汉代舞蹈的形式之美与思想内涵,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㊂课后以视频的方式对当代复现的古代舞蹈作品进行解读与比较,学生便可以自然地发现中国舞蹈发展流变的典型规律与不同特征㊂在此过程中,学生由对知识的接受推进到对舞蹈文化现象的思考,这即是舞蹈史研究思维的转变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使得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思辨能力得到了训练,进一步通过师生间的探讨培养起交流协作的能力,培养起浓厚的学习兴趣㊁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㊂另外,诸多学生会自发地将这种妙趣横生的授课地点与绘声绘色的授课形式通过微信朋友圈㊁微博㊁抖音等社交平台进行展示与传播,不仅使他们提升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还能促进对舞蹈史知识的温故知新,又扩大了课程的影响力,可谓一举多得㊂(二)春风化雨:舞蹈史学对学生内在思想之关注日渐彰显中国舞蹈自古强调对学生身心的塑造,从孔子将尽善尽美的‘韶“乐作为对舞蹈艺术的最高评价标准来看,中国古代舞蹈的审美规范不仅仅在于对外表形式的美感追求,更应该于内在思想中注入与人为善的教化引导㊂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相得益彰是使舞蹈最终达到真㊁善㊁美的艺术美的必然要求,这种由内而外的双向追求直接促成了中国古代舞蹈内外兼修的双向教化功能,良好的身体素质㊁协调美观的肢体动作,配合向善崇德的内在思想,形成了流传几千年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内质精神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为了学生对舞蹈背后的思想感情㊁文化内涵㊁社会心理㊁民族精神等形成更深层次地理解,继而促进良好个人品格的形成㊂教师应根据中国舞蹈史不同时期的特点以多重手法设计课程,春风化雨㊁润物无声地嵌入思想㊃53㊃。

海南9人制排球运动发展现状与文化传承

海南9人制排球运动发展现状与文化传承

第5卷冰雪与文化艺术冰雪体育创新研究第5卷第6期/2024年3月Vol.5No.6/March 2024文本信息:徐晓娟.海南9人制排球运动发展现状与文化传承[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4,5(6):16-18.海南9人制排球运动发展现状与文化传承Development Status and Cultural Inheritance of Hainan Nine-a-Side Volleyball徐晓娟XU Xiaojuan引言近年来,排球运动在我国的普及程度不断提升,9人制排球运动在海南的发展十分迅速,已成为该地区的一大特色项目。

乡村排球运动即9人制排球,是一种更适合广大群众参与的一种排球运动形式,是海南人民经过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创造而来的一种排球对抗形式,具有鲜明的民俗特点和浓厚的农村文化氛围[1]。

乡村排球是海南乡土体育文化的一种标志。

继贵州“村BA ”“村超”之后,随着业余选手组建的海南队在2023年中国首届男子9人制人排球精英赛上夺冠,根植于乡村的9人制人排球联赛又火爆全网,被央视报道。

特别是海南文昌“村VA ”的火爆出圈,看起来并不高大上、充满泥土味、却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资源自娱自乐的赛事,拥有非凡的能量和巨大的传播力,极大地促进赛事举办地经济融合的发展。

文昌的排球已成为当地的一张“名片”。

海南省东部地区是海南省9人制排球运动开展较好的地区,群众的排球基础和文化底蕴雄厚,该文对东部地区的9人制排球发展现状和传承进行调查研究。

1海南9人制排球文化的现状海南文昌有着排球之乡的美誉,这里的人们对排球的喜爱的情结超乎想象。

在节假日,9人制排球比赛是必不可少的助兴节目。

哪怕是村镇比赛,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人们也会把现场围得水泄不通,不论男女老少,大部分文昌人都能在球场上露一手。

前国家女排运动员魏秋月对文昌的排球氛围赞不绝口,她说:“海南村排做到全国第一,特别是文昌几乎每个人都喜欢排球,村村都有排球场,80%的人都会打排球”。

申报第三届辽宁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评选的教师名单

申报第三届辽宁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评选的教师名单

沈阳药科大学制药工程学院药物化学系
沈阳药科大学中药学院天然药物化学系
91 92 93 94 9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鞍山师范学院 鞍山师范学院
候选人 刘志敏 刘 刚 冉清文 秦玉平 师吉金 李学慧 宋协毅 关 浩 胡志强 钱晓农 孙野青 韩立新 谭 跃 李志斌 王 炜 郑斯宁 李廷举 匡国柱 陈廷国 全 燮 王维波 王立冬 刘长发 李盛德 刘利国 刘宏 伍建林 黄 敏 王维国 刘永泽 白雪梅 陈国辉 吴成东 王永祥 蔡九菊 王建辉 马铁英 张有绪 宫春子 刘俭辉 杨志安 郭 洁 邵晓光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辽宁工业大学 辽宁工业大学 辽宁科技大学 辽宁科技大学
辽宁科技大学(独立学院)
辽宁科技学院 辽宁师范大学 辽宁师范大学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辽宁医学院 辽宁医学院
辽宁中医药大学 辽宁中医药大学 辽宁中医药大学
吕红军 高雷阜 赵越超 穆柏春 陈 勇 于晓光 李大卫 张学东 郭永江 傅维利 韩友发 宋岱才 张金生 刘学政 高东明 王德山 翟延君 蔡玉文
二级学院教学院长
大连民族学院外语学院
大连民族学院理学院
大连水产学院、海洋环境工程学院
大连医科大学 大连医科大学 东北财经大学 东北财经大学 东北财经大学 东北财经大学
东北大学 东北大学 东北大学 东北大学
东北大学大连艺术学院
辽东学院 辽东学院 辽东学院 辽宁大学 辽宁大学 辽宁大学
本科 本科 东北财经大学数学与数量经济学院 本科 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本科 东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 本科 本科 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本科 东北大学、体育部 本科 系主任研究所所长 能源利用与系统工程 东北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 本科 系副主任研究所副所长 自动控制原理 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本科 音乐基础理论、大提琴 东北大学大连艺术学院音乐系 本科 副院长 二级学院院长 市场调研与预测 辽东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本科 辽东学院会计学院 本科 系主任 统计学 二级学院院长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辽东学院信息技术学院 本科 辽宁大学教务处 本科 教务处处长 财政学 副院长 知识产权 辽宁大学法学院 本科 公共政策概论 辽宁大学哲学与管理学院 本科 院长

任葆华教授

任葆华教授
果 奖等 多项 奖励 。 ( 马 俊 撰稿 )




J “ { 琦 ,男 ,1 9 7 4 年 生 ,陕 西乾 县人 . .渭 南 师范 学 院教 授 、陕 两 华 山律 师事 务所 律 师 、渭南 市 城 _ I = h房局 拆迂 委 员 会法 律 委 员 、陕 西 省预 防青 少年 犯 罪研 究 会理 事 、陕 西 法
学 会 会 员
琦教 授 主 要从 事 法学 教 学 和青 少年 犯罪 研 究 ,承 担 或 参与 多项 省厅 级 课题 研 究 ,出 版 々著 《义化 冲 突 与犯 罪 研 究 》 。在 《 社 会科 学辑 刊 》 《 湖北 社 会科 学 》 《 青 年研 究》 《 社 会科 学 家 》 《 法 学 与实践 》 《 青 少年 犯 罪 问题 》
人 民 大学 复 印报 刊 资料 《义学 研 究 义摘 》 《 读 书 义摘 》 《艾摘报 》 《 文礼 读 书 周报 》等报 刊 ,以 及人 民 网 、光 明 网 、中 罔 义学 网 、中 国作 家 网等 网 络 媒 体 曾 多 次 转 载 或转 摘 f I g 的有 关论 文 ; 《 路遥解 渎 》

版有 学 术 著 《 都 市 的 乡下 人 :沈 从
艾论 》 《 秦 尔 代 作 家研 究 》 .并 先 后在 《 民族 义学 研究 》 《小说 评 论 》 《 新 文学 史料 》 《 鲁迅 研 究 月
『 1 J 》《 礼会科 学 辑 刊 》 《 学 术 论坛 》等期 刊 上 发表论 文5 O 余篇 ,其 巾核 心 期刊2 6 篇 ,c s s c I 源 刊1 2 篇 【 } 1
《文 学 慨 论 》 《义 心 理学 》 《美学 》等 课程 一
教 学

关于美术基础课程教学的几点反思

关于美术基础课程教学的几点反思
譬以锹 , 育 开 完
关于 美术基础课程教学 的几点反思
口陈爱玲
摘 要: 在 美术基础教 学 中, 教 师应 当以多元跨界 的专业知识架构开展基础教 学, 在教学 中提 高学生独立 的判 断精神 , 使其进行
全方位的 学习, 体验审 美价值 , 注重对学生的研 究能 力与思维能 力的培养 , 加强对学 生的基础知识和 系统理论知识的传授 , 将最新的
培养 思维 的批判性 , 强调 思维 的深化和求
异。
内容 和方 法被 很 多其他 美 术 院校 借 鉴 。 笔者 即在 借鉴 中央 美术学 院基 础教 学之
上对教 学进 行反 思和体 悟 , 珠玉在 前 , 仅 望抛砖引玉, 与 同行互勉学 习。
参考 文 献 : [ 1 ] 任戬 , 胡 阔. 形 态认 知 . 辽 宁美 术 出版 社 ,
其次 , 人文美 术修养不足导致设计 以 及创新 能力不 强。部分学生学多悟少 , 担 心 画“ 坏” , 或者担 心画出来 的东 西不符合 教 师的“ 标 准” 。学生普遍眼界不高, 知识 面狭 窄, 导致认识问题 以及 判断事物 的角 度狭 窄 , 观 念转 化能力不 强。在课 堂上, 教 师提 出的画家 、 设计 师、 案例 等没有人 见过 、 听过 , 无法 引起共 鸣, 学生提不 出问
课程 共有八周 时间, 在 前三周 的课程 中进 行人 工形体 的研 究与分析 。学 生通
态度对待 基础 学 习的造型和形 式规律教 学, 取得 了不俗 的教学效果。他们的教学
过 了解、 观察和绘制瓶罐、 自行车 、 炊具等
造 型各 异 的人 工 形 态静 物 , 由学 生 自 己确
除了培养学生 思维的发散性 , 还应该注重

新形态大学写作教材的新范式--评《基础写作教程》(第三版)

新形态大学写作教材的新范式--评《基础写作教程》(第三版)

Journal of Radio&TV 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l Sciences)No.4,2020(Sum No.192)《基础写作教程》(第三版)笔谈Conversation of Basic Writing Course(the Third Edition)编者按: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基础写作教程》(尉天骄主编),自2005年以来,已连续印刷了三版二十余次。

自2008年以来,该书连续入选国家“十一五”“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多年来一直为很多高校采用为教学用书。

目前广泛发行的是该书的第三版。

本期几篇笔谈,作者有使用该书的高校教师,也有研究生,他们来自不同类型的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一线教师和学生对于该教材的评价。

[关键词]基础写作教程;笔谈;新范式;特色;本位;基础写作能力[中图分类号]H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J1008-0597(2020)01-0059-11DOI:10.16161/j.issn.1008-0597.2020.01.010新形态大学写作教材的新范式——评《基础写作教程》(第三版)西慧玲(台州学院,浙江台州318000)迄今为止,各类高校写作教材的种类数以千计。

量多更需质优,而问题在于:新编的大学写作教材,如何整合以往教材的优势,守正出新?如何适应当代大学师生的阅读习惯与思维方式,真正成为一本好读、好教、好学的优质教材?正是基于这样的问题导向和专业思考,尉天骄教授主编的《基础写作教程》(以下简称《教程》),就以“新形态”作为编写的使命担当。

所谓新形态教材,即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通过二维码,实现纸质内容与数字资源一体化的教材。

其目的,是要达到传统与现代、课堂与网络、线下与线上、教与学、理论系统与实践平台等多元因素的综合利用,使封闭、单向、灌输式的教学向开放、交互、智慧型的教学转变。

因此,评价一部新形态教材的质量如何,除了审视纸质教材的编写是否精要是否创新之外,还要考量其二维码的链接,能否在纸质教材和数字资源之间构成相互关联和深度嵌套,真正构成“互文性”,真正融为一体,真正拓展教材的信息空间和思维空间。

浅谈时代变革下的“生命”雕塑

浅谈时代变革下的“生命”雕塑

浅谈时代变革下的“生命”雕塑作者:赵蕾任戬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56期【摘要】以科技智能为主的未来艺术发展趋势已不可逆转,非生物强智能艺术将重新定义艺术的含义、架构和创新哲理,技术革新以及生物材料都是全新的艺术语言,同样将秉承艺术世界的审美理念,这个时代中技术和艺术已不可割裂。

【关键词】智能“生命“雕塑;形式;艺术变革;科技;生物艺术古往今来,雕塑都是国家和城市的重要象征性语言。

雕塑的表现力与国家兴衰紧密相连,经济强弱以及技术能力的展现都可由雕塑承载。

现代经济飞速发展,城市美化的需求也不断上升,公园、小区内公共雕塑随处可见。

然而,城市内大部分公共雕塑在时代的衬托下常常显得表现力欠缺,赏之无味,毁之可惜。

因为多数公共雕塑在技术上目前还无法与民众进行互动,大家只能静静地以各自的想象力和知识面来欣赏,事实上,极大一部分当代雕塑,早已在民众心中失去了作为艺术品的吸引力,已演变为一座座无生命的石头和冰冷的铜铁。

一、时代转变下的雕塑科技的不断进步之下,奇点时代已悄然来临,同时,艺术家的创作方式也与之成正相关,这个全新的艺术时代下,智能材料,交互技术,生物材料、智能材料、纳米科技的层层革新为艺术家的创作也带来了全新的能量源泉。

这些智能技术所支撑下的公共艺术品将与众人进行交互,艺术世界所带来的疏离感将会减少,大众将会增加参与感。

这种多重智能的交流互动,将长远地转换城市雕塑的构架、外形、颜色、尺寸和质地,将鲜活的“生命感”赋予原本冰冷的雕塑,满足新时代大众的艺术审美需求。

艺术家旨在利用智能雕塑材料等方式进行创作,使雕塑从大众熟知的静态视觉语言中解放出来。

新时代的雕塑可以对周围的气候、温湿度、声光等自然环境的变化做出反馈,进行自我生成,从而彻底颠覆传统的永恒静止的雕塑概念。

可转化的、可塑造的、非固定状态的、有未知性的“生命”雕塑应运而生。

二、材料转变下的雕塑在这个智能化时代,数字程序科学,合成生物学,纳米科技等领域之间不断交互,并渗入到艺术环境中。

图形设计思维认识

图形设计思维认识

图形设计思维认识作者:陈艺方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07期摘要:图形设计在当代生活中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图形设计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传播方法,随着当今社会的科技发展,当代的图形设计已经不单单体现在记录和传递信息上,也不局限在图形的美化和装饰方面,在图形设计中,思维方式是不规则,抽象的,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就要把握思维的关联性,具备信息化思维要素。

综合利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置换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进行图形设计创作。

本篇论文结合图形的诞生,图形设计与图形设计的“视觉思维”、“创意思维”等方面进行分析,来探究思维在图形设计中发挥的作用。

一、关于图形设计思维1.1图形的诞生及发展图形语言自人类诞生以来就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岩壁图形绘画受到制作方法和载体的限制,具有不可复制性,已不能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随着图形使用经验的积累,一部分图形演变成为更加规范的象形符号,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象形文字”。

在中国的文化史上,图形的使用无论是在部落图腾,祭祀用品,还是民族服饰的刺绣上,都均有表现。

二、图形设计1.1图形设计与图形设计的“创意思维”世界著名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说过:“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的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发现出来美”由此可见创意就是富有创造力的思想运用到寻常事务当中去,规避相似性,提炼出新的元素,图形设计创意思维过程是一个探索图形形象的过程,把良好的观察力和想象能力进行有机结合,尊重在图形设计过程中,创意思维的突发性、求异性、跳跃性、主观性、综合性的思维。

1.2图形设计思维具备要素尹定邦教授认为图形与意义结合有四种方式。

即一由意义创造图形、二是用图形去吸引意义、三是把观赏者自己的知识、经验、喜好反映到图形上、四是图形在使用过程中得到认识。

现如今,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影响图形设计的因素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此。

我认为图形设计应具备要素的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信息化思维要素科技的高速发展,使图形设计成为了一种快餐文化。

2008年以后中国武术进入奥运会的对策研究

2008年以后中国武术进入奥运会的对策研究

2008年以后中国武术进入奥运会的对策研究作者:郭玉峰时圣营姜永波来源:《体育时空·上半月》2012年第10期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10-000-01摘要武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武术进入奥运会与世界的竞技体育接轨是中国习武人的最大愿望。

但是,在北京2008年的奥运会上,武术仍旧没能成为其正式的比赛项目,中国武术究竟哪里存在问题,这些问题又将如何解决才能达到奥运会的标准,将是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方向,希望能够对中国武术尽早进入奥运有所启示。

关键词武术奥运会对策研究本论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历史考察法以及专家访谈等方法,对中国武术在进入奥运赛场的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剖析,并将这些问题加以综合的分析,真正找出影响我国武术进入奥运的因素,并找出其解决的对策。

一、武术进入奥运的限制因素(一)武术在世界范围内还不普及在河南有这样的话,“世界武术看中国,中国武术看河南”,河南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党委书记李婕如此判定河南武术的重要地位。

河南武术的普及也只是一个点,所以,河南的武术普及,武校是发展武术的重点。

对于目前来说,全国有条件的各个中学和高校也应列为普及武术的重点,这样,在全国范围内就能形成一个练武习武的网络,就能够不断破培养出武术人才,这对于武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与普及是一个前提和保证。

(二)奥运会的瘦身计划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上任时,于2005年开始推行他的“奥运瘦身计划”,所以,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武术没能进入奥运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

这一拒绝不知哪一年才能有这样的良机了,但是,只要中国“武术”有坚定的信念,终究会圆了武术的奥运梦的。

二、中国武术进入奥运会应具备的条件虽然2008年在自己家门前武术没能进入奥运会,以后也会面临更大的困难,但是,无论情况怎么样的变化,我相信以后的机会还总是有的,就像毛泽东说的那句话:“有机会要上,没有机会创造机会也要上”,所以,人们相信在中国政府、国际武联、中国武术协会再加上习武者和社会大众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中国武术定能经过风雨见到彩虹。

基于教师自我经验嬗变理论的“两课”研究路径

基于教师自我经验嬗变理论的“两课”研究路径

基于教师自我经验嬗变理论的“两课”研究路径作者:刘稳定潘海燕杜新红来源:《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24年第02期自我经验嬗变理论倡导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种自主生长式的发展,秉持“外铄+内生”的发展取向。

该理论认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质是,教师借助“专业共同体”、在反思伴随下实现“自我经验”的“四阶”嬗变:第一阶,对亲身体验进行反思,提炼出事例经验(重在内生、“自变”);第二阶,在对系列事例经验的反思中整合出类经验(凸显同伴的“外铄”,让“助变”成为促进发展的重要力量);第三阶,在若干类经验的反思中凝练个人经验体系(融入“专家”元素,让个人经验体系更加系统、完善,发生“共变”);第四阶,在反复应用个人经验体系的过程中实现经验体系的立体累积和聚变,走向自动化,生发教育实践智慧。

基于自我经验嬗变理论,课题组结合中小学课堂教学,建构了教师自我经验“四化”课例研究模式和自我经验“四发”课题研究模式。

一、自我经验“四化”课例研究模式自我经验“四化”课例研究分为教学设计与实施、课堂观察与评议、教学主张反思与验证、研究成果完善和物化4个阶段。

“四化”课例研究以教师“自我经验”为基点,依托教研组,遵循自我经验嬗变规律,把教学与研究、实践与反思融为一体,促进教师将个体经验不断嬗变为类经验,帮助教师凝练和升华个人教学主张,并使教学主张成为提升自身教学专业水平的重要抓手。

经过多轮实践,课题组研制了《自我经验“四化”课例研究通用手册》,帮助教师不断外化已有经验,优化个体经验,催化他人经验,活化研究成果。

一是通过教学设计,外化已有经验。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不但要考虑文本特征、学生需求、课标意图,更要捉捕与放大教师的已有经验。

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已有教学经验常处在隐蔽且模糊的状态,但这恰恰是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资源。

教师要结合已有经验设计和实施教学,完成已有经验的外化。

二是通过观课议课,优化个体经验。

即发掘和催化教研共同体中每个人的事例经验,让已有事例经验从碎片化走向结构化。

墚春胨碱戬 -回复

墚春胨碱戬 -回复

墚春胨碱戬-回复墚春胨碱戬:深探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之道引言:传统文化是一座富饶的宝库,而现代社会则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舞台。

如何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和谐融合,已成为一个重要话题。

本文将以“墚春胨碱戬”为主题,通过逐步解读和探讨,深入探究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融合之道。

第一步:传统文化的概述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内涵和特色。

它承载着历史、民俗、思想、价值等方面的丰富内容,是民族的灵魂和集体记忆。

第二步:现代社会的定义与特点现代社会是指科技与信息高度发达、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形态。

在现代社会中,科技创新、市场经济、全球化等成为主导因素,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

第三步: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差异与冲突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与冲突。

传统文化强调家庭观念、尊重长辈、修身养性等,而现代社会则追求效率、个人主义和自由。

这种差异可能导致社会矛盾和价值冲突。

第四步: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它能够为现代社会提供积极的精神支撑,培养人们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经验也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有益的参考。

第五步: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之道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需要进行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保护,保留其真实性和独特性。

其次,要进行传统文化的创新与传承,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结合。

最后,还需要进行传统文化的推广与传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

第六步: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融合的实践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融合的实际操作和效果。

例如,在教育领域,可以通过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

同时,在文化产业方面,可以通过创新传统文化的呈现方式和形式,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结语: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

生物艺术与传媒艺术之艺术形式关系探究

生物艺术与传媒艺术之艺术形式关系探究

生物艺术与传媒艺术之艺术形式关系探究作者:于春瑶任戬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56期【摘要】21世纪是不断突破的新时代,生物艺术和传媒艺术作为新型艺术形式诞生并非偶然,强大的科技助推是主要原因。

生长在如此相似的环境下,生物艺术与传媒艺术是否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它的解答十分耐人寻味。

从生物艺术与传媒艺术的艺术形式角度出发,对两者的纵横向度发展关系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追溯两者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关键词】生物艺术;传媒艺术;艺术形式一、生物艺术与传媒艺术之纵向历时发展众所周知,当代所呈现的成熟完备的各种艺术,其形式载体与特征绝非生来如此,而是经过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进而随着各种艺术形式的发展而完备,走向更高层次的综合的过程。

由此可见,一个艺术的“生成”要经历悠久的发展过程。

生物艺术作为一个前沿的年轻学科,是生物学和艺术最激烈的交叉碰撞,是科学和艺术的高度结合,是艺术的进步,更是人类的进步。

若要探究生物艺术的艺术形式,首先,需厘清生物艺术的概念。

生物艺术在狭义上而言,就是活的,有生命的艺术。

当然,这也并非是我随心所欲的定义,而是引用了路易·贝克的观点,“生物艺术也就是生命艺术”。

就广义概念而言,生物艺术指的是艺术家将各个生物特征符号化后,通过艺术形式重构生物艺术作品,其表现特征包含无生命体和有生命体或者两种兼容的形式。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19世纪上半叶摄影的诞生,人类源远流长的艺术长河再次分流,这次分流逐渐形成了一支庞大的艺术群体,这便是由摄影艺术、电影艺术、广播电视艺术和新媒体艺术组成的艺术集体—传媒艺术。

[1]从概念的两方面分析认识,广义上的传媒艺术范围甚广,涵盖一切艺术品类,所以不作为这篇文章的探究点;在狭义上而言,传媒艺术主要是借助科技的迅猛发展,并蕴涵着媒介性和大众参与性的不同于传统艺术形式的艺术形式。

传媒艺术的兴起与发展,也促使传统艺术格局发生了新的扭变,这也是给我们提供从传统的艺术认知中脱离出来的机遇,用新的思维和方式重新诠释这一新型的艺术群体。

艺术设计生态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艺术设计生态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艺术设计生态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孟夏;任戬
【期刊名称】《中国大学教学》
【年(卷),期】2016(000)001
【摘要】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生态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模式以“有机性”“交互性”“生长性”为特征,建立了以形态体系为中心的艺术设计的学科基础系列课程,在“生态教学体系”的引领下,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复合型、外向型和知识创新型的高端艺术设计人才。

【总页数】2页(P42-43)
【作者】孟夏;任戬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2.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3.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以吉林艺术学院艺术设计国家级特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为例
4.艺术设
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以吉林艺术学院艺术设计国家级特色专业实
践教学体系探索为例5.高职院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群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群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柔力球竞技核心技术“弧形引化”训练探析

柔力球竞技核心技术“弧形引化”训练探析

第35卷第2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3月 Vol.35 No.2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Mar. 2013──────────收稿日期:2012-08-08作者简介:张艳青(1982-),女,山东潍坊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

-76-柔力球竞技核心技术“弧形引化”训练探析张艳青(皖南医学院 体育教研室,安徽 芜湖 241002)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现场观摩、专家访谈等方法对柔力球竞技核心技术“弧形引化”的技术元素、易错动作、训练原则与方法进行了探讨与分析,以期为“弧形引化”这一竞技核心技术训练的科学有效性提供参考,从而促进我国柔力球项目的推广及竞技技术的提高。

关键词:柔力球;竞技核心技术;弧形引化;训练 中图分类号:G849.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3)02-0076-03DOI :10.3969/j.issn.1009-9115.2013.02.025Discussion on the Competitive Core Technology Named “Leading theBall to Form a Circle” Training in RoliballZHANG Yan-qing(Department of Sports, Wannan Medical College, Wuhu 241002,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get the right technology and make the train more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the technical elements, the illegal action, training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the core technology “leading the ball to form a circle” were analyzed by the way of literature, observation the practice of training, expert interviews and others.Key Words: roliball; competitive core technology; leading the ball to form a circle; training柔力球是近年来在我国民间风靡的一项健身运动,广大中老年人对这项运动尤其钟爱。

逆向教学设计及其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逆向教学设计及其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逆向教学设计及其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路径荣俊杰;阎智力【摘要】逆向教学设计体现了“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发展”的课程理念,符合我国基于标准的体育教学的应然诉求.逆向教学设计按照“逻辑逆向”设计路向,注重学生对学科持久性价值观念的理解,以评价先行自然地嵌入,促进目标、评价与学习活动的一体化.在进行逆向体育教学设计中,学习目标以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为预设基点,学习目标以学生理解的方式为陈述标准;学习评价设计建立在明晰学习目标与学习评价关系基础上,选择并应用与学习目标达成高度匹配的评价指标和方式;学习内容选择以“四维一体”准则,进而选择灵动的教学活动方式与方法,力求实现体育教学效果的最佳化.【期刊名称】《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51)012【总页数】5页(P75-79)【关键词】逆向教学设计;体育教学;评价先行;学习目标【作者】荣俊杰;阎智力【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青少年健康评价与运动干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241;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200241;华东师范大学青少年健康评价与运动干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241;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2002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812.5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基于标准的教学模式研究正在不断深入。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实质是“教学目标源于课程标准、评估设计先于课程设计、指向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1]。

这一课程范式的转换,需要新的教学设计模式与之匹配,逆向教学设计开始盛行。

逆向教学设计是基于对线性的泰勒模式设计及价值缺失批判的基础上而提出的“三段式”教学设计模式,即:首先明确预期的学习结果,其次确定预期结果达到的证据,最后安排学习与教学活动。

逆向教学设计体现了面向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突显了教学目标的引领功能,发挥了学习评价的诊断、反馈、修正、激励以及发展功能,强调了学习过程是一种自主、自发的动态过程,符合我国基于体育课程标准教学设计的逻辑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任戬教授的形态体系课程研究胡阔①、薛刚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大连市甘井子区轻工苑1号,116034摘要:通过对我国当下艺术设计基础教育的研究与思考,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任戬教授建立了以“形态”为核心概念的艺术设计学科基础教学体系。

这一体系明确了当代设计的语言是“形态”,提出了艺术设计学科基础的概念,并且建立和完善了相应的教学课程设置。

关键词:形态,体系,艺术设计,学科基础任戬,1955年出生于哈尔滨,1987年鲁迅美术学院硕士毕业,现任大连轻工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艺术设计学科带头人,辽宁省教学名师,我国当代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推动者和主导者之一。

“形态体系”是任戬教授对艺术设计基础教学多年潜心研究的成果,融合了形态学、语言学、社会学、传媒学、图像学、行为学等知识,为艺术设计教学建立了“现代化”的语言学基础。

形态体系理论作为基础理论推动了艺术设计生态教学体系的建立。

1、艺术设计语言——形态当代设计是作为世界沟通的重要媒介,已经形成“全媒介的关系——处理、创造世界关系”。

在这过程中又是通过什么进行交流呢?或者说设计是通过什么来传达的呢?也就是艺术设计的语言是什么?在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中认为:视觉传达设计语言是图形,产品设计语言是造型,环境设计语言是空间。

当代设计泛化,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设计等设计种群相互交叉和重构,这些“图形”、“造型”、“空间”等又将是什么?在设计泛化和重组中他们是什么关系?任戬教授认为他们都是统一的“形态”,是形态在各个具体设计语境中的表现,或者说是形态的一种。

这也就是说当代设计的语言是形态。

“形态”本是生物学的一个概念,是指生物各部分的形状和构造。

艺术设计借用此概念,并进行进一步的扩展。

任戬教授认为形态是一个系统,形态的结构、功能的理解是基础。

通过对形态转化及转化方式的研究,掌握形态转化的规律,并把它转化为设计创意概念,应用于艺术设计中。

任戬教授将形态概念扩展和提升,把一切事物的现象和状态统称“形态”。

形态是由形象和状态构成的,其中形象包含两个方面即静态形象(平面的图形,立体的形状)和动态形象(空间中运动的物体),状态包含事物状态、意识状态和心理状态。

在此基础上,将形态提升为系统,用系统论的观点分析形态内部“结构”关系和外部“功能”关系,结构和功能互为形态系统的表里、互相转化,这一相互转化过程即设计创意产生的过程。

任戬教授认为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中,将“点线面”、“平面”、“立体”、“色彩”、“材质”、“空间”等作为设计语言分别来研究,割裂语言之间的联系和完整性,导致了在开展设计时顾此失彼,学生注意到各个设计要素的作用,却不能自如的把它们应用到自己的设计当中,①作者简介:胡阔,辽宁鞍山人,2005年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获设计艺术学硕士学位,现任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师。

设计传达的只是只言片语。

系统观的形态作为设计语言,则把“点线面”、“平面”、“立体”、“色彩”、“材质”、“空间”、“行为”等作为形态的要素或层面来看待,强化了设计语言的整合运用,各个设计语素才真正的,准确的为语用服务。

对艺术设计各个元素的研究,在西方的现代主义阶段已比较完善,当代的中国设计教育要进行就是要在这些成果上,结合中国实际的语境,把这些成果整合,构成系统来满足人们生活中的需求。

所以“形态”这种包容和开放的语言系统才是当代艺术设计最合适的语言。

2、形态体系树在确立了形态为艺术设计语言后,任戬教授运用语言学和认知规律等知识创造性地对形态进行了体系化建设,形成了“形态体系树”。

之所以用形象的“树”来称谓,任戬教授说:“树是一个生命体,进行光合作用,能与周围环境进行新陈代谢。

形态像树一样与周围紧密联系,互相交流沟通。

设计形态(人为形态)是人们沟通信息、交换能量的载体,与树等生命体具有类似的特征”。

用树的形式来体现形态体系的生长性、开放性和交互性等生态系统的特征。

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也要像树的光合作用这一过程一样,要有自我生长的能力,这样的人才更加具有可塑性和智慧。

图1 形态体系树任戬教授将形态体系树设定为四个树节:形态认知——形态构成——形态语意——形态表达;依据语言学的关系贯穿起来构筑认知框架,形成树干。

图2 形态体系树分析图“形态认知”强调学生学习艺术设计要从观察身边的形态开始,分析形态的结构与功能,综合以前所积累的知识,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等各个角度,对自然形态、人化形态、抽象形态有一个认知度更高、更细致、更独到的理解。

“形态构成”在形态认知基础上,论述形态是由哪些系统要素构成的,以及各个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从形态认知的角度来学习形态构成,有别于传统“三大构成”的不同之处在于,与个人实际经验的紧密联系。

“形态语意”在形态构成的基础上,论述语境和语言的关系,让每一个学生了解语言的意义是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下建立的。

如;同一种色彩,在不同的环境下观众会有不同的理解,这就是语境的作用,形态语意就是研究语言意义的变化。

“形态表达”是在形态语意的基础上,论述表达流程和表达的媒介。

形态表达也是走向专业基础的一个接口,从系统设计的意义上说,表达过程包括概念的、图形的、立体的、行为的、空间的表达,这是一个完整的表达流程。

如:表达“软”的概念,可以做一个“软”的平面、“软”的产品、“软”建筑、“软”的雕塑等等。

我们常说艺术设计的各个专业是相通的,是怎样相通的却都没有说清楚,原因在于没有找到艺术设计各个专业的共同的学科基础。

一个成熟的专业不能没有完备的学科基础,缺少学科基础就缺少根基,这一专业就不能成熟,有了学科基础才能保障本学科的生长与结果。

正如普通数学、物理学、化学作为一些理工专业的学科基础,使每一个从事该领域实践和研究的人,了解和掌握了基本原理和方法。

形态体系理论就是要为艺术设计建立一个学科基础。

形态体系树是采用系统的观念、语言学的方法、形态学原理和认知学的过程构筑而成的。

“形态认知”是形态系统和转化的认知;“形态构成”是形态系统结构(语法)的研究;“形态语意”是形态系统功能(语意)的研究;“形态表达”是形态系统表象(传达)的研究。

整个过程是以认知的关系循序渐进的。

一方面,形态体系树转变了自包豪斯以来单纯强调形式经验的状况,用事物的“发生还原”弥补了以往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存在的概念化倾向;另一方面,用“物理——事理——情理”相结合的全息结构,深化学生对艺术设计的理解,以及提高学生艺术设计的语言学能力。

3、艺术设计形态体系课程中国艺术设计教学自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后期,引入和参考了19世纪英、法、德等国,以及前苏联契斯恰科夫艺术基础教学模式,在艺术高等院校建立起了一些从属于实用美术名义的系和专业。

从20世纪80年代到进入本世纪以来,中国艺术设计教学开始改变初期阶段所形成的以艺术基础教学代替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格局。

首先,从广州美术学院、无锡轻工学院(现为江南大学)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开始,在艺术设计基础教学实践中,率先引进德国包豪斯的教学方法和日本的艺术设计的基础课程。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下,随着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文化观念(理论)和思想成果、以及现代艺术和现代设计样态,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地被介绍到我国,中国当代艺术设计基础教学开始了新一轮的反思与学术争鸣。

经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当代艺术设计基础教学初步形成了以素描、色彩、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传统图案等专业课程为主干的课程体系。

可是,其中可以看到如下几种情况成为制约艺术设计教学的障碍:①形式即内容的教学观念;②技术制胜教学观念;③泛直觉与泛感觉决定论。

信息时代的到来,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需采取数字化的生存方式去审视一切既定的教学模式。

在中国当代艺术设计教学的进程中,必须积极地引入现代语言学和视觉心理学等方法,引导受教育者洞穿语言的作用和意义。

任戬教授在其形态体系理论的基础上,设定了形态认知1~2、形态构成1~3、形态语意/形态创意和形态表达等系列课程,作为艺术设计学科基础教学课程。

通过形态体系的课程,帮助受教育者能够理解自然、社会、日常生活中那些千差万别的事物都有其各自的形态特征。

认识到有些形态使人激动、有些形态使人沮丧;有些形态使人快乐、有些形态使人愤怒、有些形态使人平静;有些形态使人想入非非、有些形态使人踏实安然的那些带有根本性的原因。

艺术设计基础教学就是需要把这些形态的特征创造性的呈现出来,使受教育者认识和学会用视觉形态、听觉形态、味觉形态、触觉形态、意识形态、嗅觉形态来传递信息、抒情叙事、表明看法,以及进行新形态转化,才是艺术设计所需要的最基本的能力。

运用事物的物理、事理和情理对视觉知识进行语用学的转换。

从形态的语言、语汇、语意和传达,实现艺术设计泛设计语言基础的广泛和融通的训练。

形态体系课程是以形态流程为中心的授课方式,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把艺术设计教学体系设置为六大流程①思维流程: 通过形态认知(一、二)课程的安排,使学生能够理解视觉形态的结构、功能,能力,进而能够使用这些形态的结构、功能来为设计创意所用。

②构成流程:通过形态构成(一、二、三)课程的安排,使学生能够掌握视觉形态的组织形式、概念、平面、立体、材质、色彩、空间、行为之间的关系。

③语意流程:通过形态语意课程的安排,使学生能够理解视觉形态的可变性,以及视觉形态是受语言环境影响的。

④表达流程:通过形态表达课程的安排,使学生能够运用视觉形态进行概念、平面、立体、材质、色彩、空间、行为的系统表达,从而为进入各门类的设计奠定了基础。

⑤实务流程: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安排,使学生能够掌握专业设计与市场应用之间的关系。

⑥控制流程(管理):是设计概念、设计手段、设计过程的组织与策划。

中国思想的精髓是以整体思维,运用流变、贯通的方式、方法来学习,一贯注重人的总体知识的学习,反对分割知识的学习。

因此,各专业基础课程在此流程的控制下,形成了整体贯通,个性互补的知识交流效果。

从1999年开始,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在任戬教授的带领下,就开始了以形态体系为核心的教学理论研究,并在基础课程部分进行了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

在此希望各个兄弟院校也能关注我们的研究,并加入到我们的研究中来,共同为艺术设计建设一个完善有效的学科基础。

英文摘要Analyzing Form System Curriculum of Professor Ren JianHu Kuo , Xue GangSchool of Art & Design, Dal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Abstract: Pro. Ren built up the teaching system of art & design subject based on the key of Form through studying and thinking over basic education of art & design on present. This system defines that modern design language is Form, and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ion of art & design subject foundation, and sets up and develops it.Key words: Form System Art & Design subject founda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