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复习提纲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考答题的点已标出)
(打★的可能有大题)单元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知道古代中国农业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的主要耕作方式进步;了解铁农具的应用、牛耕的发展,了解都江堰的史实,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中国原始农业的创始人:神农氏“制耒耜,教民耕作”2.早期农作物:北方(黄河流域):粟;南方(长江流域)稻3.生产工具的改进与耕作方式的进步①原始社会:石、木、骨器;“刀耕火种”②商周:金石并用,耒耜仍是主要工具;大规模简单协作③春秋战国:铁犁牛耕;个体的精耕细作,形成小农经济▲春秋战国时期农用动力方面的革命:牛耕的出现④汉代的发展:汉代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法,⑤曲辕犁(耕犁基本定型)⑥灌溉工具:有翻车(三国、人力)、筒车(唐、水力)等3、水利的兴修:战国时秦国蜀守李冰,修建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
现在都江堰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郑国渠4、土地制度:商周时期:井田制。
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春秋时期:(1)井田制崩溃:公田抛荒,私田私有(2)税制改革:客观上承认土地私有(3)商鞅变法: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全面肯定5、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其一: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其二:所有制结构——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其三: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其四:生产模式——精耕细作★(二)列举汉、唐丝织,商、春秋、汉冶金,唐、宋、明、清时期陶瓷等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丝织业:①汉代: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远销欧洲、中国被称为“丝国”(素纱禅衣图片)②宋元:棉花迅速传播,黄道婆改进技术③明代:松江成为棉织中心,棉布成为主要衣料2、冶金业①商周时期:是青铜时代的繁荣时期②春秋时期:铁器时代的到来(春秋冶铁技术的进步:冶炼生铁技术、铸铁柔化处理技术,炼钢技术。
意义:促进了铁器的普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③南北朝:灌钢法④燃料:汉代开始用煤,北宋用煤冶铁非常普遍,我国是最早用煤的国家;南宋用焦炭冶铁,明朝流行。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岳麓版)
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消费形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1、产生:原是农业经历了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的开展。
2、特征:〔1〕区域差异:农耕经济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有地域差异。
〔2〕作物构造:北方〔黄河流域〕以消费粟麦为主,南方〔长江流域〕以消费水稻为主。
中国是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3〕产业构造: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二、农业的开展1、消费工具:*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深浅,适应各种土地的精耕细作,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根本定型。
2、消费关系的开展:奴隶制集体劳作〔与井田制相适应〕→ 个体农耕、男耕女织〔与封建私有制相结合〕。
3、水利工程的完善:〔1〕春秋时期:楚国的芍陂;〔2〕战国时期:秦国的都江堰、郑国渠;〔3〕西汉:漕渠;〔4〕西汉王景治理黄河、新疆地区的坎儿井三、全面理解小农经济1、出现原因:消费工具和耕作技术〔主要是指铁犁牛耕〕的进步,私有土地的出现。
2、产生时间:春秋时期3、经营形式: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4、地位: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消费的根本形式,是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开展的经济根底。
5、小农经济的特点:〔1〕分散性。
以家庭为消费、生活单位;〔2〕封闭性。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极少交换;〔3〕落后性。
消费工具相对简单,消费技术长期不变,心理状态容易满足。
〔4〕脆弱性。
消费规模小,抵御天灾人祸的才能差。
6、影响小农经济开展的因素:〔1〕有利因素:A 消费力因素:铁犁牛耕的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确实立,消费技术的进步;B 消费关系因素:农民拥有一定的消费资料和消费自主权,具有较高的消费积极性;C 自身的动力:农民努力进步耕作技术和产量,促使农业向精耕细作开展;D 政府政策因素:政府重农抑商,扶植小农经济。
〔2〕不利因素: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抵御天灾人祸的才能;自己自足的自然形态阻碍了农业的扩大再消费;封建统治的腐朽、剥削沉重和社会动乱。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
高一必修二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
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
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
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
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
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
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
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
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
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直接打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第1单元 核心知识点清单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核心知识点清单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时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一、精耕细作1.生产工具——生产力的主要标志(1)农耕工具(2)灌溉工具曹魏:翻车 唐:筒车★耕作方式:2.水利工程——农业环境的改良上古:大禹治水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两汉:漕渠、白渠、治理黄河、坎儿井3.经验总结——农学著作(1)贾思勰《齐民要术》 (2)王祯 《农书》(3)潘季训《河防一览图卷》 (4)徐光启《农政全书》4.生产组织的小型化--个体农耕出现(小农经济)(1)商周时期:“千耦其耘”①含义:大规模简单协作的方式②原因:生产力的落后(2)春秋以后:(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原因: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私有土地的出现特点:A.以家庭为单位;(分散性)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落后性)C.自给自足。
(封闭性)评价:积极:A.较稳定,自给自足,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B.在封建社会前期,促进经济发展。
消极:A.规模小,性别分工简单,难扩大再生产;到封建社会后期,阻碍经济发展。
(落后性)B.较脆弱,遇天灾人祸,易破产;(脆弱性)小农经济的地位:A.它的兴衰,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B.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二、土地制度(一)、废井田、开阡陌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2.商周:井田制确立特点:①一切土地名义上归国家所有;②分为公田(贵族占有,农夫耕作,收获全部归贵族)和私田(分授劳动者,只有土地的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性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3.春秋:井田制开始瓦解原因:根本:铁犁牛耕的使用推广(生产力提高)直接:各国的税制改革(齐:相地而衰征鲁:初税亩客观上承认土地的私有权)4.战国:井田制正式废除、土地私有制确立——商鞅变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二)、多种形式的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的发展)1.形式:君主所有:宫廷掌握,君主私人开支自耕农所有:农民自有,自耕自收地主所有:官僚地主掌握,佃农租耕2.土地兼并(1)原因: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制度的存在(2)危害:①国家赋税收入减少②激化社会矛盾,引发社会动荡(3)措施:均田、限田(均田制:封建土地国有制)(4)概况:①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②明清:买卖土地,广占田地日益普遍三、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土地私有制下土地经营方式的变化)历程:①战国:产生②汉代:较普遍③宋代:仅次于自耕农④明清:普及全国原因:土地私有制和土地兼并必然结果;人多地少;商品经济的发展★归纳: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2.生产力: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形成并日益完善3.生产关系: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是其特点之一4.土地制度:以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5.经营方式:租佃式经营是小农经济的重要补充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课程标准: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二、手工业经营形态:1、家庭手工业:(1)特点: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产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很少进入市场(2)影响: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
岳麓版 高中历史 必修二 第一单元复习
二、古代土地制度
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历史时期
土地制度 表现形式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商周)
土地公有制
国王、贵族 土地所有制
封建社会
以私有制为
(战国以来) 主体的多种
土地所有制
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 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井田制
国有土地所有制 君主土地所有制 地主土地所有制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2.土地制度的演变:
评价: 积极——比较稳定;积极性较高、赋税徭役主要承担者 地位: 消极——规模小,难以扩大再生产;脆弱,易破产
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 济基础。
小农经济为什么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
有利因素:
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 ②农民自身因素(有一定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为生存:提
D、青铜工艺水平高超, 能艺术化地表现动物形象
4.白居易诗《朱陈村》中“机梭声札札,牛驴走 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的现象,反映 了:
A、远古时期的采集生产方式
B、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生产方式
C、自给自足的个体农耕方式
D、古代耕作技术的落后
5.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①以家庭为生
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 4.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墨子》中说:“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
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业寝,纺绩 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 (1)材料一描述的是中国古代社会怎样的生产方式? 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案 (1)生产方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特点: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
3、我国古代的农业耕作方式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经济发展史)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经济发展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考纲课标解读: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耕作方式演变过程: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土地制度: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商周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战国以来土地私有制(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国有土地(屯田制、均田制等)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种植业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业种植结构);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各地区各民族农业发展不平衡。
2、手工业的发展: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①历史悠久,素称发达。
②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③部门不断增加,分工越来越细。
④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⑤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
3、商业的发展: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古代商业发展的特征:①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②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③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④货币问题始终掺杂其间。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不仅阻碍工商业的发展,而且强化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
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与世隔绝,落后于世界潮流。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受封建制度的束缚,如“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
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的产生: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2、南稻北粟: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在发展初期就已显露出地域的差别,即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总复习提纲1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总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起源: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农业的起源地域差异:黄河、长江流域-------南稻北粟的生产格局基础:生产工具的出现家畜饲养:“六畜”、农畜并存发展远古和商周:主要使用耒和耜生产工具的变革春秋战国:铁器和牛耕开始出现汉代:犁壁、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唐代:曲辕犁精灌溉工具:三国翻车、唐代筒车耕水利设施的完善:春秋战国:都江堰、郑国渠细汉代:漕渠、白渠、坎儿井、治理黄河作原因:生产力水平低下农生产方式的变化千耦其耘特点:大规模简单协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生原因私有土地出现产产生:春秋时期自耕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特点男耕女织,自己自足规模小,难扩大再生产1.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形成:商周时期特点:有公田、私田之分集体耕种,收获物全部缴纳给贵族井田制实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原因铁制农具的使用,私田增多;战争的频繁中瓦解各国的税制改革(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国大量公田抛荒古表现部分“私田”逐渐私有代时间:战国时期的私田逐渐私有土私有制确立原因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地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认土地私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度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是其最主要的来源)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宋初:不抑兼并土地兼并明清:土地买卖日益普遍不能抑制的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均田制:国家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中出现:东汉时期国田庄经济特点:1.农民与庄主有强烈的依附关系 2.聚族而居古 3.拥有私人武装4.自给自足代原因:土地兼并的结果土秦朝:产生地租佃关系发展汉代:较普遍制日益普遍宋代:仅次于自耕农的经营方式度明清: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形式趋势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租佃关系在农村中的比重逐渐增大司马迁的划分: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山东、山西: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烟稠密原因江南:地势复杂、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区龙门碣石以北:气候寒冷、土地贫瘠域四大经济区的形成山东、山西:传统的农业区经特点江南:开发较晚,也是典型的农耕经济济龙门碣石以北:传统的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区和山东、山西:宋以前全国的经济重心重经济地位江南:南宋以后全国的经济重心心龙门碣石以北:经济实力有限的原因:主要是战乱的第一次高潮:两晋之际的人口流动南中原人口的南迁过程第二次高潮:唐安史之乱后移第三次高潮:靖康之乱给南方补充了大量劳动力影响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北民南移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原因南方政局比较安定本身具有发展的潜力经济重心的南移孙吴、东晋、南朝:南方得到开发过程中唐以后:逐渐超过北方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影响:文化重心相对南移农青铜冶青铜时代:二里头文化到春秋末期耕炼技术商代青铜技术已臻于成熟时商周青铜器的特点:数量多、种类齐备、使用广泛代钢铁冶春秋时期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的金属冶炼炼技术南北朝时发明了世界领先的灌钢法手术的演变春秋时期用木炭冶铁工冶铁燃料汉代开始用煤作燃料,并用于冶铁,北宋普遍流行业南宋末年,开始用焦碳炼铁,明朝流行开来黄帝时期发明了丝织技术丝织技术西周丝织技术有了较大发展西汉中国被称为“丝国”称号,唐代发明了缂丝技术纺织技术宋末元初:棉花由边疆向内地传播农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发明了脚踏三锭纺车耕棉纺技术元明时期:江苏的松江成为棉纺织业中心,棉纺织业新兴的时手工业部门代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的陶器的发明:新石器时代——黑陶、彩陶、白陶手东汉末年:青瓷工制南北朝:白瓷业从烧陶瓷隋唐时期:技术臻于成熟,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到制瓷技宋代:瓷都——景德镇,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体系术元代:创造了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时代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清代:创造了粉彩和珐琅彩影响:唐代瓷器大量出口,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产生:西周时期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工匠职业世袭特点生产范围广、规模大、分工细致官营手工业明代以前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优势:资金雄厚,规模经营有利于精细分工与协作,工匠集中,管理严格,有利于古代手工业技艺的提高手工业经营优势与不足:不计成本,不入市场,供官府和贵族消费方式的变化不足缺乏竞争,采取强制劳动,超经济剥削手段,激化矛盾兴起:春秋时期原因: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的变革、私营工商业的兴起发展:明代中叶后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私营手工业唐代以前: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经营方式作坊的形式组织生产的变化唐宋以来: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加深明中后期;孕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农产生:原始社会末期耕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时商朝:产生了专门的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代周朝:实行“工商食官”的政策商商业的发展春秋战国: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业隋唐:出现长安、洛阳、扬州等大都市,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与发展繁荣(原因:政治上的大一统和大运河的开凿)城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市元代:纸币广泛流通;明清:商业发展新特点(第21页)城市特点:商业交易受官府的严格限制周秦至唐市坊分明:坊市分开城市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农城市的繁荣城市特点: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控制耕宋代市坊破界: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时城市职能:经济功能大大加强代明清:城市生产性、商业性增强商产生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的流动性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业集权的思想与产生: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政策(第23页)城重农抑商汉代:汉高祖采取歧视商人的政策,汉武帝实行均输平准、市演变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的打击商人的措施中唐以来: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明清:继续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南方水稻产量提高玉米、番薯等广泛引进和种植,广泛植棉近农耕经济高度发展手工业: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手工业占主导地位代商业商品流通扩大,广泛使用白银,商业资本异常活跃前江南地区发展起众多工商业市镇夜明清国力强盛的突出表现: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发条件机户拥有资本购买劳动力,增殖财富展资本主义生产工匠脱离土地,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与因素的萌芽特征:商品生产及自由雇佣劳动迟苏州:工匠分“匠有常主”和临时工两种滞概况景德镇:常年受雇者按年或按季发钱,临时工按日或计件发钱;分工协作,社会化程度高和劳动效率较高措施限制经营、强制摊派,低价征购,苛税盘剥抑商颁令实行禁矿,限制商业活动后果:强化了农耕经济形态,限制了大规模工业化变革抑商与禁海原因:以“天朝上国”自居,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的禁海反清斗争后果: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1.资本主义萌芽未能形成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清朝 2.统治者对外对外禁闭国门,对内压制工商业,厉行文化专制近代前夜的危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向近代工业国家的转变西方西方国家展开对外殖民扩张,建立殖民统治表现:中西国力兴衰易位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经济根源:资本主义萌芽要求扩大市场原因社会根源:欧洲人对东方黄金的追求新航路开宗教动力;基督教号召进行圣战和扩张辟的背景造船、航海技术取得巨大的进步新条件政治保证:欧洲君主强化王权,全力支持海上探险航1487年迪亚士抵达好望角路新航路开葡萄牙(向东)1497—1498年达伽马到达印度的辟的过程1492年哥伦布抵达美洲开西班牙(向西)1519—1522年麦哲伦环球航行(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辟欧洲:引起商业革命,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美洲: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新航路开非洲:黑奴贸易带来深重灾难辟的影响亚洲:刺激商品经济的发展世界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由分散孤立走向整体世界扩张方向:非洲和亚洲葡萄牙占领地区:非洲东西海岸、亚洲的印度、印尼沿岸等葡萄牙、西班牙方式:暴力掠夺和敲诈勒索,确立在印度洋上的海上霸权欧的早期殖民活动扩张方向:美洲洲西班牙占领地区:除巴西外的中南美洲和亚洲的菲律宾殖方式:以掠夺金银为主要手段,还建立农业种植园民时间:17世纪上半叶,取代西葡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者范围:西北欧的海域贸易以及对亚洲的远洋贸易和对西方“新大陆”的荷兰的殖民扩张的贸易扩手段:组建大型商业公司张影响:商贸发展带动了银行信贷业务发展,阿姆斯特丹在17世纪与中叶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掠手段:政府支持海盗式掠夺,进行商业战争,建立商业公司夺英国殖民帝国的崛起结果:18世纪下半叶成为最大殖民帝国,殖民掠夺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参与15—17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支配国家18世纪,英国成为奴隶贸易的主角残酷的黑奴贸易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也为美洲殖民地开发提供了影响:劳动力严重破坏了非洲的社会经济前提: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资本:殖民掠夺、海外贸易工条件科技:工场手工业积累的生产技术业市场: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导致市场扩大革棉纺织业:飞梭、珍妮纺纱机、水力织布机、水力纺织机命表现冶金业:焦煤炼铁法;采矿业:蒸汽抽水机、安全灯动力:蒸汽机;交通运输:碎石路、铁路、汽轮标志:电力广泛应用、内燃机技术、化学材料、炼钢技术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条件: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改交通运输:内燃机、汽车、飞机变第二次工业革命化学领域:有机化肥、人工合成染料、合成橡胶、油漆世表现钢铁部门:贝塞麦、西门—马丁、托马斯炼钢法界动力:电的发明和使用的影响: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工特点:生产资料、工人集中,采用机器生产,工人受严格业工厂制度纪律约束,又受机器支配革经济思想:自由主义思想命工业时代的出现原因: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经济组织代表性企业:美国的八大财团、日本的四大财阀、法国的二百家族、德国的通用、西门子电器垄断组织经营模式: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提高生产效率(大企业)影响:企业日趋国际化、出现国际联合企业经济组织形式开始形成: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形成过程初步形成:18、19世纪中叶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途径: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通、威力威逼的形成促进了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影响造成了亚、非、拉美的贫穷落后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的统一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目的:打开中国门户并取得贸易暴力特权中英《南京条约》及附件;中美《望厦条约》;不平等条不平等条约中俄、中美、中英、中法《天津条约》;约的签订中俄、中英、中法《北京条约》鸦开辟通商口岸,倾销商品片危害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外国商船可在各口岸航行战危害协定关税极大的削弱了中国海关对民族经济的保护争涉及关税的条约有:《南京条约》、《望厦条约》、《天津条约》后1842—1846年:大量洋货涌入中国。
最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复习提纲
11.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2一、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3(1)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4(2)生产模式:精耕细作(春秋战国之后)5(3)经营方式:男耕女织(春秋战国之后)6二、耕作工具和水利建设7(1)古代耕作方式:刀耕火种(原始社会)→石器锄耕(原始社会末期——商周时8期)→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清朝)9(2)三、农业生产方式10(1)商周时期千耦其耘大规模简单协作集体耕作1112(2)春秋战国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出现。
出现原因:根本原因——生产力的进步(铁犁牛耕的出现)13(3)小农经济特点(丛书第2页)14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1516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17③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需要和缴纳赋税,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④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面对天灾人祸的脆弱性1819(注意:小农经济因为自给自足所以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它是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20所以绝不能说小农经济具有先进性或完善性)21(4)评价22积极性:①农民生活稳定,勉强自给自足,具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23②有利于推动农业技术改革,精耕细作,促进封建经济繁荣24③奠定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25局限性:①生产规模狭小、简单性别分工,难以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26济的发展,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②由于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使它容易因天灾或封建剥削破产。
2728292.中国古代土地制度30一、土地所有制度31(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32(2)商周时期以土地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不允许私自买卖)3334公田私田区别:①公田实际上贵族占有,私田是村社成员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3536②公田由村社成员集体耕种,产品缴纳给贵族,私田收获归己。
37(3)春秋战国——清朝末年土地私有制确立过程:①春秋时期井田制崩溃,公田大量抛荒,私田逐渐被私人3839②随着土地私有日益普遍,各诸侯国进行税制改革,客观上承认40土地的私有权,41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42③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给予土地私有全面43肯定。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提纲(岳麓版)
高一历史第一单元复习提纲课题: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的产生:2.地域差别:①黄河流域:②长江流域:3.农业和畜牧业相结合★4.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二.农业的发展(生产力方面)——从耒耜到曲辕犁(一)耕作工具:1.原始社会:2.商周:3.春秋战国:4.西汉中期:5.唐代:★6.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二:(二)灌溉工具:古代重要的灌溉工具主要有(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上古:2.春秋战国:3.西汉:4.东汉:5.西域:三.农业的发展(生产关系进步)——从千耦其酝到个体农耕1.商周时期:2.春秋时期:自耕农经济:①产生条件:②特点:1 2 3★③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三:课题: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2.奴隶社会:(1)发展:产生于,盛行于,瓦解于,废止于。
(2)实质:名义上为,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层层分封给,所以其实质是国家共有名义下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4)瓦解的原因和表现:原因:(根本)(直接)表现:(5)井田制废除的标志:3.封建社会:(1)形式:(2)★发展:宋初,“田制不立”,“”,使两极分化激烈。
明清时期,经济繁荣,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3)影响:①经济上:②政治上二、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1.租佃式经营的含义:2.发展历程①战国:②汉代:的现象已比较普遍。
③宋代: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的重要经营方式。
④明清时期:3.影响:使佃农对地主的关系相对减弱;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课题: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1.四大经济区的划分:①划分依据:②四大经济区: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1.原因: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原因条件:(1)(2)(3)3.影响:(1)(2)(3)课题: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一、主要部门和发展概况(一)金属冶炼术的进步1.青铜冶炼术:①青铜时代:②商周青铜器的特点:2.钢铁冶炼术:(1)时间(2)铁器的广泛运用的影响:(3)冶铁燃料:①汉代:②北宋:③南宋末年:④明朝:(二)纺织业1.丝织业:(1)发展历程:①上古:②西周以后:③汉代:④唐代:2.棉纺织业:①宋末元初以来:②元代:③明代后期:(三)陶瓷业1.陶器:①时期:②种类:2.瓷器:①东汉晚期:②南北朝:③隋唐时期:④宋代:⑤元代:⑥明清时期:二.经营方式的变化中国古代手工业有三种经营形态: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是和生产。
高中历史必修二岳麓版复习提纲啊讲解
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知识提纲经济决定政治,文化是政治和经济的反映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原始农业开始的标志【种植经济】采集经济 种植经济(主要)——原始农业 狩猎 家畜饲养业(辅助)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中国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是以对土地高度利用为基础,通过不断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而形成的农业耕作方式。
二、生产工具的演变石、木、骨制农具 铁农具(春秋战国)曲辕犁(唐代)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灌溉工具的进步(翻车、筒车)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四、耕作方式的进步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商周) 自耕农经济【个体小农经济】(春秋)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特点之一:“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勉强自给自足,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进步性)容易破产封闭落后,很难扩大再生产,近代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局限性)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土地所有制的变化土地公有制 生产力低下土地私有制(春秋开始,战国确立)【君主】【地主】【自耕农】私有土地周王室强大(前提) 实行分封制 井田制 周王室衰落 分封制崩溃 井田制崩溃二、税制改革与变法春秋:税制改革 客观上承认土地私有权,加速井田制瓦解战国:变法 法律上废井田制,肯定土地私有制三、土地私有制的发展1、主要途径:土地买卖、兼并(宋初、明清)2、危害a 。
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 b 。
农民失去土地,日益贫困 c 。
农民成为流民,影响社会的稳定3、限制兼并(北魏、隋代、唐初:均田令【制】)4、无法根除(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长期大量存在)三、租佃关系的出现和发展1、战国(产生)2、汉代(普遍)3、宋代(仅次于自耕农形式)4、明清(进一步发展)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漕渠、白渠等工程建成 西域地区的坎儿井 大规模治理黄河 评价自耕农经济 井田制(商周)私田(村社成员的份田) 公田(贵族占有)人身依附关系强烈 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一、金属冶炼业青铜时代(二里头文化时期到春秋末期)金属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铁和钢(春秋时期)煤(汉代开始)煤(北宋普遍)焦炭(南宋开始)焦炭(明朝流行)二、纺织技术1、养蚕缫丝(上古时代)2、丝织技术迅猛发展(西周)3、远销欧洲,成为“丝国”(汉代)4、缂丝技术(唐朝)5、棉纺织技术推广(元代)6、棉布成为主要衣料(明代)【江苏松江“衣被天下”】三、陶瓷技术1、陶器发明(新石器时代)2、青瓷(东汉)3、白瓷(南北朝)4、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唐代)5、瓷都景德镇(宋代)6、进入彩瓷生产时期(元代)四、官营手工业、专业的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1、家庭手工业(评价)进步性:资金雄厚、规模经营,分工细密,有利于手工业技艺的提高,代表最高水平,主导地代前期)局限性: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缺乏竞争,残酷剥削和压迫引起工匠激烈反抗商品经济和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调整内部生产关系(征役制--雇募制)3、私营手工业兴起(春秋战国) 主导(明中叶)手工作坊或工场增多,出现雇佣劳动关系(明中期后)生产力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大大提高。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耒耜)(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时间:春秋战国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
(根本原因)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 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消极 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 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官营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二、手工业的发展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 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 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唐朝—南青北白;宋朝—五大名窑 明朝—青花瓷、彩瓷;景德镇成为瓷都(明代有些瓷器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 清朝—珐琅彩 商朝— 出现丝织品;西周—斜花提纹织物;唐代—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明清—丝织业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三、资本主义萌芽时间:明朝中后期 地区:江南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含义:一些手工业部分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雇佣与被雇佣)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带有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的出现。
高中历史岳麓必修二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复习提纲(经典)一、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的产生(1)产生的时间:出现于春秋时期(2)产生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显著进步:①铁制农具的出现和使用②牛耕的出现和推广(3)小农经济的特点:①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即男耕女织。
②自给自足。
(4)评价:①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因此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②小农经济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井田制:(1)时间:实行于商周时期(2)性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3)崩溃的时间:春秋时期(4)崩溃的原因:①生产力的发展是根本原因②各诸侯国先后变法,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2.土地私有制:(1)时间:春秋时期出现,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完全确立,在中国一直持续了2000多年。
(2)确立的标志: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大举进行变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给与全面肯定。
(3)地主获得土地的主要来源:土地兼并(4)土地兼并在封建社会不能彻底根除的主要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1、依据:司马迁依据汉代_经济分布的特点_,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
2、表现:(1)山东、山西地区:①分布:_以河南崤山为界,以东为山东,以西为山西。
②特点:_经济势力强,长期处于全国的经济重心地位③原因:__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政治中心的影响,人口稠密。
提示:①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烟稠密,劳动力相对密集。
②春秋战国以来,铁农具和牛耕使用较为普遍。
③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黄河流域和巴蜀地区兴建了一系列的水利工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江南地区:①分布:今长江中游以南的地区②特点:人口稀少,生产技术的落后,经济实力与黄河流域相差较大。
③原因:江南地区气候炎热潮湿,地势复杂,不利于开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积极——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依附关系
相对减弱,经过斗争取得了一定权利,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
一、原因
3.经济重心南移
①中原人口南迁为南方地区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及技术
②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④统治者的重视与支持
二、过程
两晋时期 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
( 2)
时间
耕作工具
灌溉工具
耕作技术
水利建设
原始社会
石刀、石斧
大禹治水
商周时期
耒、耜、石锄、石犁 (出现青铜农具)
开沟排水、除草 培 土、 杂草沤
肥、治虫灭害
春秋战国
铁农具、牛耕
垄作法
芍陂、都江堰、 郑国渠
西汉
早期:耦犁(二牛三人) 后期:二牛抬杠(二牛
代田法 一年一熟
漕渠、白渠 、 坎 儿井 、龙首渠
中唐以后 全面开发 南方地区经济逐渐超过北方 南宋时期 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一般认为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中唐以后,完成于南宋时期,
初步开发不意味着经济重心南移的开始)
一、手工业成就
4.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时间
冶金业
纺织业
陶瓷业
原始社会 出现青铜器
养蚕缫丝
彩陶、黑陶、白陶
商周时期 趋于成熟
商朝 有 织机 、西周品种丰富、图
③明朝中叶在大作坊出现雇佣
劳动关系
技艺水平
明前期以前 代表最高水平
明中叶后技艺水平提高
技术落后
积极性
资金雄厚、 规模经营、 分工细 孕育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
稳定小农经济
密、讲究协作、质量管理严格、 技艺水平高
消极性
不计成本、 浪费严重、 不进市
妨碍市场发育
场、 缺乏竞争; 强制手段导致
一人)
出现犁壁,朝一个方向
翻土
东汉
一牛一人
王景治理黄河
魏晋南北朝
翻车(曹魏、 耕耙耱技术
人力灌溉)
唐朝
曲辕犁(调节深浅的犁
筒车(水力)
评、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宋朝
高转筒车、水
力翻车
明清
风力水车
一年两熟、一年
三熟
三、农业生产方式
( 1)商周时期 千耦其耘 大规模简单协作 集体耕作
( 2)春秋战国 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出现。
出现原因:根本原因——生产力的进步(铁犁牛耕的出现) ( 3)小农经济特点(丛书第 2 页)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③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需要和缴纳赋税,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④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面对天灾人祸的脆弱性 (注意:小农经济因为自给自足所以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它是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所以绝不能说
一、土地所有制度
2.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 1)原始社会
土地公有制
( 2)商周时期
以土地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不允许私自买卖)
公田私田区别: ①公田实际上贵族占有,私田是村社成员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②公田由村社成员集体耕种,产品缴纳给贵族,私田收获归己。
( 3)春秋战国——清朝末年 土地私有制
进入彩瓷生产时期: 青花瓷、 釉
松江成为棉纺织中心
里红
明
普遍使用焦炭
棉布成为主要衣料
斗彩瓷、五彩瓷
清
粉彩瓷、珐琅彩
二、三种经营形态
名称
官营手工业
私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
出现时间
国家出现后
春秋战国时出现
春秋战国时出现
夏朝——清朝
管理方式
官府直接管理
民间私人经营
家庭自主经营
集中大规模、大作坊生产
产品用途
供官府、皇室、军队使用,
民间消费,主要用于市场销售
自家消费、缴纳赋税
流通方式
产品不进入市场
(部分剩余进入市场)
所占地位
西周—明前期占主导地位
明朝中叶以后占主导地位Fra bibliotek是小农经济组成部分,
占社会经济比重较大
经营方式
唐以前为征役制
①唐以前为农村家庭副业或城
个体小农副业与耕种相
唐宋后为雇募制
镇家庭小作坊生产
结合(男耕女织)
②唐以后商品化程度提高
危害:使大量自耕农失去土地,激化社会矛盾,造成社会动荡
减少国家赋税财政收入,不利于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注意:土地兼并也有一定好处——促进了租佃关系发展,客观上有利于扩大农业生产规模, 有利于农业向专业化、区域化发展)
( 3)均田制(北魏开始实行,直至唐朝中期。属于在土地私有大局下的土地国有制)
内容特点:①按年龄性别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②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
一、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
1.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 1)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 2)生产模式:精耕细作(春秋战国之后)
( 3)经营方式:男耕女织(春秋战国之后) 二、耕作工具和水利建设
( 1)古代耕作方式:刀耕火种(原始社会)→石器锄耕(原始社会末期——商周时期)→铁犁牛 耕(春秋战国——清朝)
商代出现原始瓷器
案精美 ,并有了斜纹提花织物
春秋战国 冶炼生铁、钢
西汉
炒钢法 开始用煤
远销欧洲 丝国
东汉
杜诗发明水排(水力
青瓷
鼓风冶铁)
南北朝
灌钢法
白瓷
唐朝
缂丝技艺
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
形成南青北白两大体系
北宋
煤炭普遍使用
景德镇“瓷都”
五大名窑——钧哥定汝官
南宋
开始用焦炭
棉纺织业兴起
元
黄道婆 脚踏三锭纺车
确立过程:①春秋时期井田制崩溃,公田大量抛荒,私田逐渐被私人
②随着土地私有日益普遍, 各诸侯国进行税制改革, 客观上承认土地的私有权,
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③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给予土地私有全面肯定。
(明确:土地所有制度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进步) 二、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
( 1)土地私有的三种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自耕农私有土地 ( 2)土地兼并
小农经济具有先进性或完善性)
( 4)评价
积极性:①农民生活稳定,勉强自给自足,具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②有利于推动农业技术改革,精耕细作,促进封建经济繁荣 ③奠定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 局限性:①生产规模狭小、简单性别分工,难以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②由于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使它容易因天灾或封建剥削破产。
(露田死后交归国家,桑田死后传给后代。露田不准买卖,桑田限制买卖)
③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 ( 4)宋朝不抑制土地兼并,明清时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 5)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所以封建社会不可能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三、租佃关系 (战国时期就已产生)
地位变化:明清之际雇工获得与地主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影响:消极——租佃关系下,佃农所受地租剥削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