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1.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6)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教案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一、观察物体的沉浮: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
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
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
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
《科学》五年级下册:1.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
《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第1课时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一、观察物体的沉浮: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
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
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
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
小学科学下册《1.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word教案(6)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一、观察物体的沉浮: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
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
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
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科版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的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二、教学重点1、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三、教学难点对物体的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四、教学准备教师:一个水槽,小石块、小木块各一块。
每组学生:一个水槽,小石块、泡沫块、橡皮各一块,蜡烛、带盖的空瓶、苹果各一个,一把小刀、一卷透明胶、3枚相同的回形针、三块相同的塑料块。
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在三年级我们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有了一定的了解。
现在来回顾一下,老师这里这里有七种物体(课件出示小铁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胡萝卜、木头、苹果、橡皮。
)下面,哪位同学来预测一下这些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生预测)2、生做实验并汇报结果那么,通过以上实验大家想一想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二)实验一刚才有同学说: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与它的体积和重量有关,那么,今天我们就先来研究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它的沉浮与体积、重量之间是否存在联系?1、学生猜想,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当它体积、重量变小时沉浮是否发生改变?2、生讨论实验方案。
3,生汇报实验方案。
4、进行实验并填好实验记录单。
5、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6、生得出结论(三)实验二1、同学们!刚才我们做了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重量和体积减小时,在水中的沉浮情况的实验。
但做科学要做全面,我们还能做一个什么实验啊?(生:变大)2、老师给大家准备了我们以回形针和塑料块为实验,增大他们的重量和体积。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1.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1.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一. 教材分析《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浮沉原理。
教材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引导学生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浮沉与物体的形状、大小、重量等因素的关系,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有所观察和思考。
他们在四年级学习了关于力的知识,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物体在水中的浮沉原理,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中,我将以实验和观察为主要手段,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总结浮沉原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浮沉原理。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物体在水中的浮沉原理。
2.教学难点:物体浮沉与物体的形状、大小、重量等因素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不同形状、大小、重量的物体(如石头、木块、泡沫等),水槽,测量工具(如尺子、称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引发学生对浮沉原理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让学生初步了解浮沉原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引导学生发现浮沉与物体的形状、大小、重量等因素的关系。
4.巩固(5分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总结物体在水中的浮沉原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在水中的浮沉,还有哪些生活中的现象可以用浮沉原理来解释?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强调物体在水中的浮沉原理及其与物体的形状、大小、重量等因素的关系。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 理解“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概念;2. 掌握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规律;3. 根据物体的重量、密度等判断其会在水中沉还是浮。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物体在水中的浮沉规律,判断不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难点理解物体在水中的浮沉规律。
教学准备桌面上放置几种物体(如木块、铁块、石头、铅块、木砧板、铜心、玻璃砖等),准备一些水容器,如水桶、桶子、杯子、盆等。
教学过程一、热身(Warm-up)1. 交流调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调查一下不同物体放在水里会沉还是浮,讨论调查的结果,并说出自己的观点。
2. 讨论:让学生讨论一下不同物体放在水里会沉还是浮的原因,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
二、演示实验(Demonstration)1. 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老师放入水中不同物体的沉浮情况,让学生体会不同物体放入水中的沉浮情况,并让学生理解不同物体放入水中的沉浮规律。
2. 加强讲解:老师给出一定的解释,让学生理解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因,以及密度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影响。
三、实践实验(Practice)1. 分组实验: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准备一个水容器,准备几种不同的物体,比如木块、铁块、石头、铅块、木砧板、铜心、玻璃砖等,让学生将不同物体放入水容器中,观察其沉浮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2. 总结检验:学生将实验结果进行总结,根据不同物体的重量、密度等,结合实验结果,判断哪些物体在水中沉,哪些物体在水中浮。
四、结束(Conclusion)1. 总结:让学生总结本次实验,比如:物体的重量和密度是决定物体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的关键因素,轻的物体在水中会浮,重的物体在水中会沉。
2. 作业: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给出一些实验材料,判断其在水中会沉还是浮。
部编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1.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word教案(6)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一、观察物体的沉浮: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
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
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
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科版(20200108124743)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理念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教学设计中突出以下几点:1、关注学生的原认知,把学生的前概念作为教学的起点和增长点。
2、指导学生经历典型的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发展探究能力,建构科学概念。
3、体现教学的开放性、自主性,交给学生自主权、选择权,同时注重教学的科学性和自主性的有机结合。
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不同的物体放入水中,有的会浮,有的会沉。
2、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与物体的重量和大小有关。
大小相同的物体,轻的比重的浮的可能性大;重量相同的物体,大的比小的浮的可能性大。
过程与方法:1、知道科学观察要确定统一的标准。
2、经历“发现-否定-再否定-再发现”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探究过程。
3、学会通过控制变量来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原因,初步了解实验中控制变量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探究活动,对研究物体沉浮现象产生兴趣。
2、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能不断完善、修正自己的认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探究物体的沉浮与它的大小、轻重有关。
四、教学关键帮助学生选择有结构的实验材料,指导学生准确控制实验中的变量。
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水槽、泡沫、木块、胡萝卜、蜡烛、萝卜、小石块、曲别针、马铃薯、橡皮泥观察记录表等。
学生准备:小刀、可以放入水中研究的小物体。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认识沉浮现象教师出示几个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可见度比较大的),如,彩色厚吹塑板、胡萝卜、大块彩色橡皮、啤酒瓶盖等。
(从学生身边常见物体入手,便于与学生的已有经验联系起来,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谈话提出问题:如果把这几个物体放入水中,猜测会出现什么现象?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演示PPT,根据实验现象指导学生认识什么现象是“沉”、什么现象是“浮”。
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物体沉浮的方法和判断沉浮的标准。
为后续的探究活动奠定方法和知识基础。
(二)提升原认知―――观察更多物体的沉浮。
【范文】五年级下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新版教科
五年级下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新版教科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一、观察物体的沉浮: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
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
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
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一. 教材分析《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一课是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问题。
但部分学生对沉浮现象的理解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来进一步明确。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知道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的密度和体积有关。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及其影响因素。
2.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讲解法、讨论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石头、木块、铁块、塑料泡沫、水、容器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沉浮现象,如船、木筏、游泳圈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实验材料,向学生介绍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物体的沉浮现象,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实验一:将石头、木块、铁块等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现象。
实验二:将塑料泡沫、木块等物体放入水中,改变物体的体积,观察沉浮现象的变化。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的密度和体积有关。
5.拓展(5分钟)学生讨论: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物体的沉浮现象?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些因素?6.小结(3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物体沉浮现象的影响因素。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科版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的第一课时。
各种物质在水中,有的沉,有的浮,而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很多。
本课研究的“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观察物体的沉浮;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观察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本节课的研究是以后研究主题的前提,是学生通过控制变量进行归因研究的活动。
【学情分析】沉和浮现象是学生都曾十分熟悉的自然现象,有着较为丰富的经验和学习基础:如木头在水中会上浮,所以木头做的船在水中也会浮;但是又存在许多疑问,如钢铁在水中会沉下去而钢铁做的轮船在水中却不会下沉。
他们也曾尝试自己做一些解释或推测: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和物体的大小有关、和物体的轻重有关或者和物体是否空心有关……他们已有了一些轻重、大小等生活中的模糊概念,但研究过程中这些模糊概念又和实际观察结果会发生矛盾。
本节课就将利用这些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他们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不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又产生新问题。
从而达到持续观察的研究活动的目的。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小石块、小纸片、铁盖、泡沫块、回形针、蜡烛、苹果、橡皮等。
小组实验:水槽,苹果,橡皮,小刀,垫板,回形针,小木块,透明胶,实验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观察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1、谈话:你们知道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吗?(设计意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教案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1《物体在水中是沉仍是浮》物体在水中是沉仍是浮【教课目的】科学观点: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必定的标准。
2.同种资料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展望,并用实验考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感情、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考证猜想,能实时纠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教课重点】同种资料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课难点】帮助学生实时纠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教课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水槽 1 个,大小邻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 1 个,物体 7 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 2 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 1 把,回形针 10 枚,木块 3 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 3 面)。
6/ 1【教材办理】教材第 2 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 ,在认真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以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
【教课过程】一、察看物体的沉浮:1.讲话:物体在水中是沉仍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调的呢?(预设:在自由发布的前提下,实时抓住学生的错误观点或不完好表述,引起认知矛盾,激发研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察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状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现台上。
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察看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
再出示木块,相同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察看它的沉浮状况,板书:浮。
(活动重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立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察看它在水中是沉仍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想塑料块的沉浮。
再依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察看它的沉浮状况,板书:浮。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科版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
9、小结:把刚才切分和叠加这两个实验联系在一起,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6、提问:我们对橡皮和萝卜进行了切分,得到了沉浮的一些规律;如果反向思考,把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进行叠加,沉浮会发生变化吗?
7、教师给每小组提供一些回形针和小木块,让学生按照教科书第4页的方法进行操作,并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上。
8、组织交流,概括: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的。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小组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猜想一个物体在水中是上浮还是下沉,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学生将想出许多原因。有些猜想基于物体材料本身,有的基于对熟悉物体先前的认识,有的会关注物体的体积大小、形状、重量或其他的一些特性。
学生很容易把沉浮的原因归结为物体的轻重和大小。鉴于此,教科书特地安排了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他们的重量和体积大小,沉浮状况不变的内容,从而纠正学生一些错误的前概念。
五年级科学下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
五年级科学下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相关推荐五年级科学下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一、观察物体的沉浮: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
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
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
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
教科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1.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6)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一、观察物体的沉浮: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
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
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
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科版(6)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研究观察关于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现象,明白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初步经历通过改变物体体积和重量进行归因研究的活动过程。
【教具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苹果1个,玻璃珠1粒、木块一块。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实验二:水槽、苹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小组实验三:水槽、回形针6枚、木块4块、透明胶、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探究。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生回答。
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个故事,一起来看看吧!师:播放视频,暂停后问:聪明的孩子,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能把球取出来吗?生:思考、讨论交流。
师:指生回答。
师:这个方法好不好?生:好师:你的办法真不错,我们一起来看看文彦博想出的办法是怎样的呢?师继续播放视频,结束后表扬学生。
师:如果那个小朋友掉进树洞的是铅球,还能用这种方法吗?生:不能。
师:为什么?生:因为铅球浮不起来。
师:你们说得很对,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问题。
板书课题: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过渡: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你们认为物体怎样才算沉,怎么才算浮呢?生1:我认为物体在水面上的是浮,物体在水底的是沉。
生2:我认为……师:我们来看看科学的界定标准是这样的:物体在水中碰到容器底部的现象叫“沉”;不接触容器底部的现象叫“浮”。
板书:容器底部过渡:我们现在明白了什么是沉?什么是浮?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这几个物体。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科版 (6)
师:那到底我们的预测结果对还是不对呢?怎么办?用实验来说话。
在实验之前,我请同学来读一下实验要求。
教师巡视指导请最先完成实验的两个小组来汇报?师:和刚才这组汇报的结果是一样的,那你们的结果和他们一样吗?4、同材料,改因素14’师:一样的结果再次证明了物体在水中有沉也有浮,那我们就要想,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到底跟什么因素有关呢?师:影响沉浮的因素很多,本节课我们就先来改变体积和重量这两个因素,来看看结果会是怎么样。
师:你有什么方法改变它们?师:我们要同种材料(板书: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师:我们刚才说增加体积和重量,我们还可以怎么做?师:给你一块橡皮,你准备怎么做?师给每组分发工具,强调注意安全,在小木板上进行操作。
在操作之前,我们大家先来默读一下实验要求。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实验共8分钟)师在学生交流方法有困难时提供现有材料,让学生根据材料思考方法并交流预测结果与理由。
生齐读要求材料员领材料学生动手实验,生汇报思考交流: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生1:可能与物体的重量有关(师板书:重量)生2:可能与材料有关(师板书:材料)生3:跟物体是空心还是实心有关,与封闭不封闭有关(师板书:是否空心)生4:可能与物体的大小有关(师板书:体积)生1:塞上其它的材质,使它的重量增加。
生2:不行,塞上其它的材质,这样材料就会改变了生交流:减少体积和重量把它切成两半,四分之一,八分之一,......生齐读实验要求,动手实验汇报:生1:橡皮没切是沉的,切成一半是沉的,切成四分之一也是沉的,切成八分之一也是沉的,切成更小的也是沉的。
生2:我们小组实验结果是白萝卜没切是浮的,白萝卜切成一半是浮的,白萝卜切成四分之一还是浮的,白萝卜切成八分之一还是浮的,白萝卜切成更小的还是浮的。
......。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科版 (6)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不同物体在水中有的沉有的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重量和体积大小,沉浮现象不变。
2、过程与方法:能对物体的沉浮现象作出预测、解释并实验验证与记录。
学会用剪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证意识,合作探究精神以及纠正自己错误前概念的科学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与其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是否空心、材质(密度)等因素有关;经历“观察—发现—预测—验证”的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教学难点】认识改变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的体积大小或轻重,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不变;【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材料名称卡纸、水槽、塑料块、毛巾。
2、学生实验一: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苹果、橡皮、水槽3、学生实验二:4块小石块、4块泡沫块、4枚回形针、4块蜡烛、1个带盖空瓶、1个苹果、1块橡皮、1把小刀、1个胶带、水槽(与实验一同用)【教学过程】(一)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4分钟1、(出示水槽)同学们,这是什么?2、老师这里有一个东西,把它放入水中会怎么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板书课题)3、到底是沉还是浮?用什么方法来证明?会放吗?(学生上台尝试)4、你们认为这种方法好吗?老师给大家演示一下:把这个物体轻轻地放入水中,注意让水完全浸没这个物体,再放手观察(规定操作方法)。
它是沉还是浮?5、科学上,只要物体不沉入水底,即是浮(确定沉浮标准)。
所以这个物体是。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16分钟1、大家想不想试一试?看看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哪些材料(课件出示)。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科版
1.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三、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四、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五、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准备: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砖块沉
木块浮
塑料块浮
猜测与沉浮相关因素: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
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材料收集:
用小袋子把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装好,并补充大小轻重相近的萝卜、橡皮各一,以便下节课各组实验使用。
八、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
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
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
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
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
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
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
)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
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
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
)
(说明:本活动按“教师出示材料样本—学生预测和思考沉浮理由—小组实验观察”的顺序进行,因为观察前的预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更是调动学生思维的必然条件。
而且选择的7
种物体是一组有结构的材料,既有容易判断沉浮的,也有难以直接判断沉浮的,比如胡萝卜、蜡烛头等,这样的设计都体现了用材料有效调控教学的目的。
)
6.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说明:排除无关材料的干扰,用新材料新活动再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并对小刀的
安全使用作必要的说明,为避免划破桌面,建议垫一块小木板或硬纸板),引导思考: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2.学生完成教材第3面的记录表“预测”、“理由”这两列。
3.小组领小刀,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说明:橡皮和萝卜不能无限度的切小,因为一旦切分的过小,会出现浮在水面上的情况,这是水的表面张力的原因,这样的情况不利于教学,会改变活动探究的方向,建议回避。
)
4.组织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体积大小),物体的沉浮情况有没有发生改变?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小,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补充:这里也可以用质量来概括,即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质量减轻,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
5.收回小刀、萝卜和橡皮,出示回形针和木块,引导思考:
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的吗?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浮?
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里,还是浮的吗?如果把三块、四块甚至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6.提供材料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学生实验。
7.组织交流,概括: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的。
8.小结:把刚才切分和叠加这两个实验联系在一起,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记录中教材第4面的实验报告单上。
(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
板书设计: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砖块沉
木块浮
塑料块浮
猜测与沉浮相关因素: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
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材料收集:
用小袋子把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装好,并补充大小轻重相近的萝卜、橡皮各一,以便下节课各组实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