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高一生物渗透作用知识点
高一生物渗透作用知识点渗透作用是生物体内外物质传输的一种重要方式。
它是指溶质由浓度较高的溶液自由地通过半透膜进入浓度较低的溶液的过程。
渗透作用在生物体内起到了维持渗透平衡和调节内外环境浓度的重要作用。
下面是关于高一生物渗透作用的一些知识点:1. 渗透作用的原理渗透作用的原理是溶质分子在浓度梯度的驱使下,通过半透膜孔道或膜的空隙,从高浓度溶液自由地进入低浓度溶液,直到达到渗透平衡。
这是一种被动的物质传输方式,不需要能量消耗。
2. 渗透压的概念渗透压是溶质分子对渗透作用的驱动力,用来表示溶液浓度的大小。
浓度越高,渗透压越大,渗透作用越强烈。
渗透压的单位是帕斯卡(Pa)或摩尔浓度(mol/L)。
3. 半透膜的特点半透膜是指具有选择性通透性的膜,它能够允许某些物质自由通过,而阻止其他物质的通过。
半透膜的选择性通透性是由于膜的结构和孔径的大小决定的。
4. 渗透作用对生物体的意义渗透作用在生物体内起到了维持渗透平衡和调节内外环境浓度的作用。
通过渗透作用,生物体可以吸收水分和营养物质,并排出代谢产物,保持体内环境的稳定。
5. 渗透作用在植物体中的应用在植物体中,渗透作用被广泛应用于水分的吸收和输送过程。
根据渗透作用的原理,水分可以通过根系的渗透作用从土壤中吸收,进入细胞内部,并通过渗透作用的驱动力在植物体内进行输送。
6. 渗透作用在动物体中的应用在动物体中,渗透作用也起到了重要的生理功能。
例如,肾脏通过渗透作用的调节,控制尿液的浓缩和稀释,维持体内的水分平衡。
此外,在消化系统中,渗透作用也参与到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废物的排泄过程中。
7. 渗透作用的影响因素渗透作用的强弱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包括溶液的浓度差、半透膜的通透性、温度等。
这些因素会影响渗透作用的速率和程度。
总结:渗透作用是生物体内外物质传输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半透膜的作用,溶质分子可以自由地在浓度梯度下传输,从高浓度溶液进入低浓度溶液,以保持渗透平衡和调节内外环境浓度。
第二节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精)
回本章目录
回本章目录
类型
浓度 梯度 顺 顺 逆 逆
能量 需要 否 否 是 是
载体 平衡点 渗透酶 无 有 有 有 不改变 不改变 改变 改变
实例
单纯 扩散
促进 扩散 主动 运输 基团 转移
水
气体分子 金属离子
氨基酸 大部分 物质
糖类
回本章目录
第三节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一、概述
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利用,就其总体 而言,地球上几乎没有一种有机物不被他 们所利用,但就某一种而言,他们所需要 的营养物却有一定范围。 根据微生物对碳源的要求是无机碳化合物 还是有机化合物可以把微生物分为自养型 微生物和异养型微生物两大类。
回本章目录
二、营养吸收方式
1.被动扩散(单纯扩散)
利用浓度差,从高向低扩散,不消耗能 量,非特异性(无选择性),速度慢。
回本章目录
回本章目录
2.促进扩散
利用浓度差,不消耗能量,多见于真核生物。 有一种载体像渡船一样运输,可大大加快速度, 这种载体是一种蛋白质,称为透过酶/渗透酶。
回本章目录
3.主动运输
光合色素 光
回本章目录
三、化能自养型微生物 Chemoautotrophs
这一类微生物有氧化一些无机 物(H2S,FeCO3,NH4+,NO3-)的能力, 利用氧化无机物时产生的能量(化 学能),把二氧化碳 CO2 或可溶性 的碳酸盐 CO32-还原成有机碳化物。
回本章目录
这些微生物仅限一些细菌:氢 细菌,硫细菌,铁细菌,氨细菌和 亚硝酸细菌共五类。 他们在产能过程中,需要大量 氧气,所以所有的化能自养型微生 物均为好氧菌。
回本章目录
一、营养物质与营养
营养物质的生物吸收
营养物质的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生物吸收是指生物体通过摄取食物或其他途径,将其中的营养物质吸收到体内,以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
营养物质的生物吸收是生物体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过程,它涉及到多个器官和系统的协同作用。
本文将从食物消化、吸收器官和吸收机制等方面,探讨营养物质的生物吸收过程。
一、食物消化食物消化是指将食物中的大分子营养物质分解为小分子,以便于吸收和利用。
食物消化主要包括机械消化和化学消化两个过程。
1. 机械消化:机械消化是指通过咀嚼、胃肠蠕动等机械作用,将食物分解为较小的颗粒。
咀嚼过程中,牙齿的磨碎作用使食物颗粒变小,增加了表面积,有利于后续的化学消化和吸收。
2. 化学消化:化学消化是指通过消化液中的酶的作用,将食物中的大分子营养物质分解为小分子。
消化液主要包括唾液、胃液、胰液和肠液等。
唾液中的淀粉酶能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胃液中的胃蛋白酶能将蛋白质分解为小肽和氨基酸;胰液中的胰蛋白酶、胰淀粉酶和胰脂肪酶能将蛋白质、淀粉和脂肪分解为小肽、葡萄糖和脂肪酸等;肠液中的肠蛋白酶、肠淀粉酶和肠脂肪酶能将蛋白质、淀粉和脂肪进一步分解为氨基酸、葡萄糖和甘油等。
二、吸收器官吸收器官是指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吸收到体内的器官。
人体的主要吸收器官包括小肠、大肠和胃。
1. 小肠:小肠是人体最主要的吸收器官,它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
十二指肠主要吸收葡萄糖、氨基酸和脂肪酸等;空肠主要吸收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和维生素等;回肠主要吸收水分和电解质等。
2. 大肠: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电解质等。
在大肠中,水分和电解质通过被吸收的食物残渣中的渗透压差,进入血液循环。
3. 胃:胃主要吸收酒精和水溶性药物等。
胃壁上的血管和毛细血管能够将这些物质吸收到血液中。
三、吸收机制营养物质的吸收机制主要包括主动转运、被动扩散和胃肠道分泌。
1. 主动转运:主动转运是指通过细胞膜上的转运蛋白,将营养物质从浓度低的一侧转运到浓度高的一侧。
主动转运需要消耗能量,因此它是一个能量依赖的过程。
植物的主要营养元素及其吸收方式
植物的主要营养元素及其吸收方式植物是自养生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利用阳光能量合成有机物质。
为了进行正常的生长和维持生命活动,植物需要取得一定的营养元素。
本文将讨论植物的主要营养元素及其吸收方式,以便更好地了解植物的养分需求和生长过程。
一、氮素(N)氮素是构成植物体内蛋白质、核酸和激素等重要化合物的基本元素,对于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非常关键。
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氮素,主要以硝酸盐离子(NO3-)和铵盐离子(NH4+)的形式存在。
硝酸盐是大多数植物优先吸收的形式,而铵盐则在土壤中的含量较高时被吸收。
氮素的吸收主要依赖于植物根系的吸收器官——根毛的发达程度和细胞膜上的运输蛋白,以及土壤中氮素的浓度和形态。
二、磷素(P)磷素在植物体内是构成核酸、磷脂等生物大分子的重要组成元素,对于植物的生长和能量代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磷素,主要以无机磷酸盐(例如磷酸二氢根H2PO4-和磷酸根PO4^3-)的形式存在。
磷素的吸收方式与氮素相似,依赖于根毛的生长和发达程度,以及细胞膜上的磷运输蛋白。
三、钾素(K)钾素是植物体内调节细胞渗透压、维持酸碱平衡和激活酶活性的重要元素。
大多数植物以阳离子形式吸收土壤中的钾素,主要以钾离子(K+)的形式存在于土壤中。
钾元素的吸收受到土壤水分、温度、PH值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与植物根系统的生长状况和细胞膜上的钾离子通道有关。
四、钙素(Ca)钙素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维持细胞结构稳定和参与细胞信号传导的重要元素。
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钙素,主要以钙离子(Ca2+)的形式存在。
根系须具备足够的吸收面积和海绵组织(内质网)来高效吸收土壤中的钙素,同时细胞膜上的钙离子通道也在钙元素吸收的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五、镁素(Mg)镁素是植物体内类胡萝卜素(叶绿素)以及许多酶活性所必需的重要成分。
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镁素,主要以镁离子(Mg2+)的形式存在。
镁元素的吸收需要依赖于植物根系的吸收表面积、镁素与其他离子的竞争关系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
食物链的物质循环特点
食物链的物质循环特点食物链是描述生物之间相互依赖关系的一种模型,它反映了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和能量传递。
食物链中的物质循环特点主要包括能量流动、物质转化和营养循环。
食物链的物质循环特点之一是能量流动。
能量是维持生物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而食物链中的能量是以食物的形式在生物体之间传递的。
通常,食物链的能量流动是从植物(或其他光合生物)开始,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再由植物被食草动物摄取,然后传递给肉食动物和食肉动物。
这种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即从食物链的底层向上层传递,同时也存在能量损失,因为每个级别的生物体在代谢过程中会消耗一部分能量。
因此,食物链中能量流动呈现递减的趋势,上层食物链的生物体所获得的能量较少。
食物链的物质循环特点还包括物质转化。
食物链中的物质是通过食物的摄取和代谢而进行转化的。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质(如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质(如葡萄糖),然后被食草动物摄取并转化为自身的组织物质。
当食草动物被肉食动物捕食后,它们的体内物质也会被进一步转化为肉食动物的组织物质。
这种物质转化是食物链中物质流动的基础,它使得食物链中的物质得以循环利用。
食物链的物质循环特点还涉及到营养循环。
食物链中的生物体通过食物摄取和代谢过程中吸收和利用所需的营养物质,同时将未被利用的营养物质排出体外。
这些未被利用的营养物质进入环境中,成为下一级生物体的营养来源。
例如,植物吸收土壤中的营养物质,而其残余部分在植物死亡后分解成有机物质,进而成为土壤中微生物和其他生物的营养物质。
通过这种方式,食物链中的营养物质得以循环利用,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
食物链的物质循环特点主要包括能量流动、物质转化和营养循环。
这些特点使得食物链中的生物体能够通过食物摄取和代谢过程中获取所需的能量和营养物质,并将未被利用的物质循环利用,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
食物链的物质循环是一个复杂而稳定的过程,它反映了生物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并且对于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人教版生物动物的营养与运输
人教版生物动物的营养与运输生物动物的营养与运输是生物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直接关系到生物体的正常生长和生命活动。
动物为了维持自身的生理活动,需要吸取外界的养分,并将其输送到各个细胞。
本文将从营养和运输两个方面来分析生物动物的生活现象和机制。
一、营养动物的营养包括食物的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四个过程。
食物作为营养物质的载体,提供了动物体内所需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物质。
消化则是将食物经过物理和化学变化,将其转化成可供吸收的形式,以便满足动物体内各个系统和器官的需求。
吸收则是通过各种吸收器官,将消化后的营养物质吸收入体内的。
最后,动物将吸收到的营养物质运输到各个细胞,以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
二、消化系统与运输系统消化系统是动物体内的一个重要系统,它主要包括消化道和相关的消化腺器官。
消化道是将食物进行物理和化学改变的重要场所,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和大肠等。
消化腺器官则包括唾液腺、胃液腺、胰腺和肝脏等。
这些器官协同工作,将食物消化成小分子,以便于吸收。
食物经过消化后变成了小分子,其中的营养物质主要包括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等。
这些小分子需要通过吸收进入到动物体内,以供给细胞使用。
吸收主要发生在小肠。
小肠壁上布满了细小的绒毛状结构,称为绒毛,绒毛上富含各种吸收细胞。
这些吸收细胞具有丰富的细胞器,可以有效地将营养物质吸收进来。
运输系统主要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
心血管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它起到了将营养物质输送到各个细胞的作用。
心脏是心血管系统的中枢,通过收缩和舒张的动作推动血液流动。
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其中动脉将富含营养物质的氧合血液送至各个组织和器官,静脉则将含有代谢废物的脱氧血液输送回心脏。
而毛细血管则是血液和组织细胞之间物质交换的场所。
淋巴系统则在运输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清理和免疫功能。
淋巴系统通过淋巴管和淋巴组织来形成,其中淋巴管起到了将组织液转运至心脏的作用。
淋巴液中含有丰富的淋巴细胞,它们能够清除体内异物和废物,提供免疫保护。
七年级生物吸收作用
3
肾脏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中的作用
调节水、电解质平衡及酸碱平衡。
尿液形成过程及排出途径
尿液形成过程
包括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 和分泌三个基本步骤。
尿液排出途径
尿液从肾脏经输尿管、膀胱、尿 道排出体外。
排尿的生理意义
排出代谢废物,维持体内环境的 相对稳定。
泌尿系统对营养物质吸收贡献
泌尿系统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
鼻腔、喉和气管结构特点及其功能
鼻腔
气管
内有鼻毛和黏膜,可过滤、温暖和湿 润吸入的空气。
由C形软骨环支撑,保持气管通畅, 并有平滑肌纤维,可调节气管口径。
喉
是呼吸通道和发音器官,内有会厌软 骨,可防止食物进入气管。
肺部气体交换过程及原理
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01
通过呼吸运动使肺泡内气体不断更新,从而保持肺泡内PO2和
PCO2的动态平衡。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02
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主要以化学结合的形式进行。
组织换气
03
组织细胞通过组织液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获得氧气并排出二氧
化碳。
呼吸运动在营养物质吸收中作用
01
促进氧气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呼吸运动使肺部通气量增加,有利于氧气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02
促进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产物的排出
05
皮肤在吸收作用中地位及 功能
皮肤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
表皮层
最外层的角质层,具有防水和耐磨的特性,同时含有天然保湿因 子,能够保持皮肤水分。
真皮层
位于表皮层之下,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管,为皮肤提供 营养和感觉功能。
皮下组织
位于真皮层之下,主要由脂肪细胞组成,具有保温、缓冲和储存 能量的作用。
生物放大作用和生物富集作用
生物放大作用和生物富集作用
生物放大作用指的是生态系统中营养物质在食物链中逐级传递,而营养物质在每一级食物链中会逐渐累积,造成最高食物链等级中营养物质浓度比最低食物链等级中浓度高出很多倍的现象。
生物放大作用的主要原因是生物体的新陈代谢过程中会释放出一些化学物质,如有机氯化合物、有机磷酸盐、重金属等,这些化学物质在食物链中逐级传递时会逐渐累积,最终在食物链的最高等级中达到高浓度。
这些化学物质的高浓度会对生物体造成危害,如免疫系统、生殖系统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损伤。
生物富集作用指的是营养物质在生态系统中逐渐富集的现象。
营养物质的富集主要是因为生物体在吸收营养物质时,只吸收了一部分,而剩余的部分则被存储在生物体内,逐渐富集。
此外,营养物质的富集还可能与环境因素有关,如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含量、降水量等。
生物富集作用的主要表现是生态系统中某些生物体中某些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比其他生物体高很多,例如海洋中的鲨鱼和鲸鱼体内含有大量的汞和甲基汞,而河流中的鱼类则很少含有这些有害物质。
生物放大作用和生物富集作用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都有很大影响。
生物放大作用可能导致最高食物链等级的生物体中含有高浓度的有害物质,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生物富集作用也会导致某些生物体
中含有高浓度的有害物质,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因此,保护生态环境、控制污染、减少有害物质排放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通过集体努力,才能够减少生物放大作用和生物富集作用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的危害。
初中生物《营养物质的吸收》教案
初中生物《营养物质的吸收》教案一、教学目标1说出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
2.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难点: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复习各种营养物质消化场所。
(口腔中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最终在小肠中被消化成葡萄糖;胃液中有胃蛋白酶,初步消化蛋白质,在小肠中最终被消化成氨基酸;脂肪是胆汁乳化成小颗粒后在小肠中被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 设疑:食物消化后形成的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究竟是在小肠中还是大肠中被吸收的呢?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1.大肠和小肠的结构特点(1)展示:大肠和小肠的资料图片,小肠与大肠长度的比较?学生观察。
(成人小肠的长度一般为5~6米,大肠的长度一般为1.5米。
)(2)分发猪的小肠,让学生动手顺肠管剪开肠壁,用手摸皱襞的表面,提问:有什么感觉?同桌交流。
(皱襞表面绒绒的。
)提问:皱襞是怎样排列的?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得出:皱襞呈环状排列。
紧接着教师讲解皱襞表面有许多绒毛状的突起,这些叫做小肠绒毛,如果把一个人小肠里所有的小肠绒毛都展开铺平,它的面积接近半个篮球场大小。
提问:大肠内表面是什么样的,有绒毛吗?与大肠结构相比,小肠的结构有什么好处?最后得出结论:大大增加了小肠的吸收面积并且增大了小肠与食物接触的面积。
(3)多媒体展示显微镜下人体小肠壁切片,对照小肠绒毛模式图,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同桌之间交流,得出结论:小肠壁绒毛上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教师配合多媒体课件讲解: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的管壁都很薄,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种结构便于小分子物质通过,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
(4)小组讨论总结小肠易于吸收的特点(长、面积大、壁薄);通过以上学习,使学生理解了小肠是消化、吸收最主要的器官,并且是与它的特定结构相适应的。
2.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多媒体展示葡萄糖、氨基酸以及大量的水和无机盐等物质的吸收过程动画,提问: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是怎样的?(小肠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
生物吸收效率计算公式
生物吸收效率计算公式导言。
生物吸收效率是指生物体对外界物质的吸收利用能力,是一个衡量生物体对营养物质吸收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
生物吸收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
因此,研究生物吸收效率的计算公式对于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吸收效率的定义。
生物吸收效率是指生物体对外界物质的吸收利用能力。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体通过摄食、吸收和利用外界的营养物质来维持生命活动。
而生物吸收效率则是衡量生物体对这些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能力的指标。
通常来说,生物吸收效率越高,生物体对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就越高,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也就越好。
生物吸收效率的计算公式。
生物吸收效率的计算公式通常包括两个部分:吸收率和利用率。
吸收率是指生物体对外界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而利用率则是指生物体对吸收的营养物质的利用能力。
生物吸收效率的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生物吸收效率 = 吸收率×利用率。
其中,吸收率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计算:吸收率 = (吸收的营养物质量 / 外界营养物质的总量)× 100%。
而利用率则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计算:利用率 = (利用的营养物质量 / 吸收的营养物质量)× 100%。
通过这两个公式的计算,就可以得到生物吸收效率的数值。
生物吸收效率的影响因素。
生物吸收效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外界环境、生物体自身特性等。
在外界环境方面,温度、光照、水分等因素都会对生物吸收效率产生影响。
在生物体自身特性方面,生物种类、生长阶段、健康状况等因素也会对生物吸收效率产生影响。
因此,在进行生物吸收效率的研究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生物吸收效率的意义。
生物吸收效率的研究对于生态学和生物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生物吸收效率可以反映生态系统中营养物质的循环利用情况,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状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生物吸收效率可以作为评价生物体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对于农业生产和动植物养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生物富集现象的原因
生物富集现象的原因
1.生物体吸收能力强:某些生物体具有吸收、富集某些物质的能力,如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营养物质、重金属等,鱼类通过鳃、肠道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有机物、污染物等。
2. 热力学稳定性弱:某些物质在自然界中热力学稳定性较弱,容易被生物体吸收、积累。
如汞、铅等重金属离子,以及多氯联苯、六价铬等有机污染物。
3. 食物链作用:某些物质在生态系统中通过食物链的作用逐级富集。
如水中的浮游植物、小型浮游动物被鱼类、鸟类摄食后,其中的营养物质、污染物等逐渐富集,最终被人类摄入。
4. 生态系统失衡:某些生态系统发生失衡,会导致某些物质被生物体富集。
如水库、池塘等水体由于污染、过度施肥等原因,导致水中富含营养物质,从而促进了藻类、水生植物的生长,进而导致水中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富集。
- 1 -。
初中生物人体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初中生物人体器官的结构与功能人体是一个复杂而神奇的生物体,它由许多不同的器官组成。
这些器官在人体内部发挥着各自独特的功能,使我们能够正常地生活和进行活动。
下面将深入探讨人体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一、消化系统消化系统是人体的重要系统之一,它由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等器官组成。
它的功能是将食物分解为小分子,以便身体吸收。
在消化系统中,口腔中的唾液含有酶类物质,能够分解淀粉和碳水化合物。
食管将食物从口腔传输到胃中,胃则通过酸性环境和消化酶分解蛋白质。
小肠是消化过程的主要场所,它分泌消化酶和液体,将食物分解为葡萄糖、氨基酸等小分子,以便吸收。
大肠则负责吸收水分和形成粪便。
二、呼吸系统呼吸系统由鼻腔、喉咙、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
它的功能是将氧气吸入体内,同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在鼻腔中,空气会在经过鼻毛和粘膜的过程中进一步净化和湿润。
接着,空气通过气管进入肺部,肺泡是气体交换的关键场所,氧气进入血液,而二氧化碳被排出体外。
三、循环系统循环系统主要由心脏和血管组成,它的作用是将氧气、营养物质和其他物质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
心脏是循环系统的中心,它通过搏动将血液推送到全身。
左心房和左心室将富含氧气的血液输送到全身,而右心房和右心室则将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推送到肺部进行气体交换。
四、泌尿系统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它的功能是排出废物和维持体内水平衡。
肾脏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它具有过滤血液、排除废物和调节体内水分的功能。
通过肾脏,身体可以排出尿液,将废物排出体外。
五、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由大脑、脊髓、周围神经和神经元组成,它负责传递和处理信息,控制身体的各项活动。
大脑是神经系统的中枢,它接收和解释感觉信息,并指挥身体做出相应的反应。
脊髓连接着大脑和身体,通过神经传递信息。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它通过电信号传递信息。
总结:人体器官的结构与功能密不可分,每一个器官都在人体内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消化系统负责将食物分解为营养物质,呼吸系统将氧气吸入体内,循环系统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泌尿系统排除废物,神经系统传递和处理信息。
初中生物生命活动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中生物生命活动知识点归纳总结生物生命活动是指生物体在生命周期内进行的一系列的生理、行为和心理活动。
这些生命活动包括新陈代谢、呼吸、营养、运动、生长、繁殖等。
本文将对初中生物生命活动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重要内容。
1. 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生物体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一系列化学反应。
它包括两个基本过程,即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
合成代谢是指生物体通过合成有机物的反应来获得能量和构成体的物质;分解代谢则是指生物体通过分解有机物来获得能量和废物的产物。
2. 呼吸呼吸是生物体利用氧气进行能量转化的过程。
呼吸可以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形式。
有氧呼吸需要氧气并产生大量能量,无氧呼吸则不需要氧气,产生的能量较少。
3. 营养营养是维持生物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的获得过程。
它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摄取营养、消化吸收和利用营养。
摄取营养是指生物体通过口腔、胃和肠道等器官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消化吸收是指将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分解成小分子物质,以便被细胞吸收利用。
利用营养则是将吸收到的营养物质参与到细胞新陈代谢以及各种生命活动中去。
4. 运动运动是生物体改变自身位置或形态的活动。
它包括肌肉运动和细胞、器官、组织之间的运动。
肌肉运动是最常见的运动形式,包括人体各个部位的运动,例如四肢的运动和脏器的收缩与蠕动。
细胞、器官、组织之间的运动则是指细胞进行代谢和分裂,器官进行收缩和放松,组织通过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运动。
5. 生长生长是指生物体从诞生到成熟,体积、质量和结构逐渐增加的过程。
生长是生物体的一种基本特征,它受到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生长过程通常包括细胞分裂、细胞分化和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等步骤。
6. 繁殖繁殖是生物体产生后代的过程。
它可以分为两种基本形式: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有性繁殖是指两个生物体的生殖细胞结合,产生具有遗传特征的后代。
无性繁殖则是指一个生物体通过分裂、萌发或孢子等方式直接产生后代,后代与其亲代具有相同的遗传特征。
同化的作用名词解释
同化的作用名词解释同化是一个在不同领域中存在着并具有多重含义的词汇。
根据不同的学科背景,同化可以有统计学、生物学、社会学等多种解释。
本文将探讨同化的作用,并通过多个领域的例子阐述其具体含义。
1. 生物学中的同化在生物学中,同化是指生物体将外部营养物质吸收、吞噬或合成为自身所需的物质的过程。
通过同化,生物能够将养分转化成能量,促进生长和发育。
例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阳光转化为碳水化合物,动物则通过消化系统将食物中的养分转化为身体所需的能量和物质。
2. 社会学中的同化在社会学中,同化是指一个社会群体中个体与整体的融合过程。
当不同文化、民族或社会群体之间存在差异时,同化可以帮助不同成员之间建立起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例如,在移民国家中,移民群体通过与当地居民的接触和互动逐渐融入当地文化,实现同化。
3. 统计学中的同化在统计学中,同化是指通过数学和统计方法将观测值与模型预测相结合的过程。
同化可以用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并帮助我们理解大气、海洋、土壤等复杂系统的变化。
例如,气象学家通过将观测到的气象数据与气象模型的输出进行同化,来获得更准确的天气预报。
4. 文化研究中的同化在文化研究中,同化是指文化间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越来越多,文化同化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例如,在音乐领域,不同文化的音乐元素相互融合,形成了跨文化音乐。
这种同化不仅丰富了音乐的多样性,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和交流。
5. 教育中的同化在教育领域,同化是指学生对新知识、新概念的理解和吸收过程。
教育机构通过教学活动和资源提供,帮助学生将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框架相结合,从而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他们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和个性化的辅导,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同化。
综上所述,同化是一个跨学科的概念,不同领域对其有着不同的解释。
在生物学中,同化是生物体将外部营养物质转化为生存所需物质的过程;在社会学中,同化是不同群体之间的融合过程;在统计学中,同化是将观测值与模型预测相结合的数学和统计方法;在文化研究中,同化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融合;在教育领域,同化是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吸收过程。
《营养物质吸收和利用》生物教学反思
《营养物质吸收和利用》生物教学反思一、引言在生物教学中,掌握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营养物质是维持生物正常生长和发育的基本要素,通过吸收和利用这些营养物质,生物体能够满足自身的能量需求,维持正常的代谢过程。
本文将对生物教学中《营养物质吸收和利用》这一内容进行反思和探讨。
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教学者在教学中希望学生达到的预期结果。
在生物教学中,《营养物质吸收和利用》这一内容中的教学目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理解生物体对不同营养物质的需求,并能够说明其作用;2.掌握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对营养物质的转化过程;3.理解消化吸收和排泄的关系,明白生物体利用营养物质的机制。
三、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包括讲授、实验、探究等。
1.讲授:通过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的基本知识,包括其作用、转化过程和机制等;2.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和体验相关的现象和过程,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3.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人探究,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索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的核心,要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讲解和讨论。
1.营养物质的种类和作用:向学生介绍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种类和作用,包括提供能量、维持生命活动和构建生物体等;2.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讲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其中光合作用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呼吸作用则是将有机物转化为能量;3.消化吸收和排泄:介绍消化器官对食物的分解和吸收过程,以及排泄器官对废物的处理过程,强调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需要通过消化和排泄这两个环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
1.教学重点:理解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的基本知识,包括作用、转化过程和机制等;2.教学难点: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原理和过程,并能进行对比和分析;理解消化吸收和排泄的关系,明白生物体利用营养物质的机制。
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微生物是一类微小的生物体,它们可以通过吸收和利用营养物质来生长和繁殖。
微生物的营养需求是它们生长和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求也有所不同。
下面将从碳源、氮源、磷源、硫源、微量元素和水分等方面介绍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1. 碳源:碳是微生物生长所必需的元素之一,它是微生物构建细胞的主要成分。
常见的碳源包括葡萄糖、果糖、淀粉等有机物,以及二氧化碳等无机物。
不同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能力有所不同,有些微生物可以利用多种碳源,而有些则对特定碳源有选择性。
2. 氮源:氮是微生物合成蛋白质和核酸等生命活性物质的基本元素,对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至关重要。
常见的氮源包括氨基酸、尿素、硝酸盐等有机氮化合物,以及氨氮、硝酸盐等无机氮化合物。
不同微生物对氮源的利用能力也有所不同,有些微生物可以利用多种氮源,而有些则对特定氮源有选择性。
3. 磷源:磷是微生物合成核酸、磷脂等重要生物分子的组成元素,对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至关重要。
常见的磷源包括磷酸盐和有机磷化合物等。
微生物对磷源的利用能力一般较强,多数微生物可以利用多种磷源。
4. 硫源:硫是微生物合成硫蛋白、维生素等重要生物分子的组成元素,对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也十分重要。
常见的硫源包括硫酸盐和有机硫化合物等。
不同微生物对硫源的利用能力有所不同,有些微生物可以利用多种硫源,而有些则对特定硫源有选择性。
5. 微量元素:微生物还需要一些微量元素来维持其正常生长和代谢活动。
常见的微量元素包括铁、锰、锌、铜、钼等。
这些微量元素在微生物体内以金属离子的形式存在,参与到酶的催化活性和细胞代谢过程中。
6. 水分:水是微生物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至关重要。
微生物通过水分来维持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和溶解反应的进行。
水分的供应对微生物的生长速率和产量有重要影响。
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包括碳源、氮源、磷源、硫源、微量元素和水分。
生物富集的例子
生物富集的例子包括:
1.食物链中的生物富集:在食物链中,一些生物通过捕食其他生物来获得能量和营养物质,同时也
会积累这些生物体内含有的有害物质。
例如,水体中的藻类可以吸收水中的重金属离子,而这些重金属离子会被鱼类等水生动物摄入,并在其体内积累。
2.土壤中的生物富集:土壤中的一些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农药等,可以被植物吸收并积累在其体
内。
这些有害物质可能会通过食物链传递给人类和其他动物。
3.空气中的生物富集: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如颗粒物、甲醛等,可以被植物吸收并积累在其体内。
这些有害物质可能会对植物和人类的健康造成影响。
4.淡水中的生物富集:在淡水中,一些有机物质和重金属离子可以被浮游植物和底栖植物吸收并积
累在其体内。
这些有害物质可能会通过食物链传递给鱼类等水生动物,并对人类和其他动物造成危害。
5.海洋中的生物富集:在海洋中,一些有机物质和重金属离子可以被浮游植物和底栖植物吸收并积
累在其体内。
这些有害物质可能会通过食物链传递给鱼类等水生动物,并对人类和其他动物造成危害。
需要注意的是,生物富集作用在不同生物体之间存在差异,并且受到环境因素和生物自身因素的影响。
因此,对于不同的生物和环境条件,需要具体分析生物富集作用的程度和影响。
营养--生物对物质和能的获取
根冠
①根冠: 位于根的尖端,呈圆锥形,由许多排列不规则的薄壁细 胞组成。根冠的作用是保护顶端分生组织和帮助正在生长 的根较顺利地穿越土壤。 ②分生区: 分生细胞终生保持分裂能力,形成新细胞,一部分补充 根冠细胞,大部分向后发展,经过生长分化形成根地各种 结构。 ③伸长区: 细胞分裂逐渐停止,体积扩大,细胞显著沿根的长轴方 向延伸并发生分化。根的长度生长是分生区细胞的分裂、 增大和伸长区细胞的延伸共同作用的结果,特别是伸长区 细胞的延伸,使根显著伸长。 ④成熟区: 细胞停止生长并分化成熟。成熟区表皮常产生根毛。
伸长区和具有根毛的成熟区是根吸收能力最强的部分。
木栓形成层 成熟区 维管形成层
伸长区
基本分生组织 原形成层 根冠 根冠 分生区
(2)初生结构:
由根尖的分生区经过分裂、生长、分化而 形成的各种成熟组织共同组成的结构。 初生结构的生长只能使根延长。 包括: 表皮、皮层、中柱三部分
2、根和根系的类型: (1)根的类型:
包括主根、侧根、不定根 主根: 种子萌发时,最先是胚根突破种皮向下生长, 这个由胚根细胞分裂和伸长所形成的向下垂直生 长的根,是植物体最早出现的根即为主根; 侧根: 主根生长达到一定长度,在一定部位上侧向 地从内部生出的许多支根; 不定根: 植物除主根、侧根外的部分,如茎、叶、老 根等上生出的根的总称。
百叶
叶表皮有许 多气孔,是水分 蒸腾和气体交换 的通道。气孔由 两个保卫细胞围 成。
表皮细胞没有 叶绿体,保卫细 胞才有叶绿体。
副卫 细胞
保卫 细胞 气孔
(2)叶肉:
位于上下表皮之间的绿色组织的总称,是叶的 主要部分。 叶肉组织通常由薄壁细胞组成,有丰富的叶绿 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叶肉细胞分两种: 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 栅栏组织: 近上表皮,细胞呈长柱状,排列整齐呈栅栏状。 叶绿素含量较多。 海绵组织: 近下表皮,细胞形状不规则,排列不整齐,疏 松,间隙较多,呈海绵状,叶绿素较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1
第 课时 上课时间:
中考要求
复习重点
植物生长需要水分和无机盐 根吸收水分的条件
复习难点 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方法指导 阅读、分析、归纳、探究 知识结构
根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
(1)根尖的结构
大量根毛
①成熟区:根尖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细胞壁薄、细胞质少 ②伸长区: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液泡大、出现导管 ③分生区: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 ④根冠:保护生长点
(2)根吸收水分的条件
①细胞吸水的原理: 细胞液浓度﹥周围溶液浓度时 吸水
细胞液浓度﹤周围溶液浓度时 失水 ②植物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原理:
植物根毛细胞液浓度﹥周围土壤溶液浓度时 吸水 植物根毛细胞液浓度﹤周围土壤溶液浓度时 失水 ③水分从土壤进入植物体的途径
土壤水→根毛细胞→根表皮内层层细胞逐步渗入→根导管→茎导管→叶导管 →叶肉细胞 应用:
一次性施肥过多造成的烧苗现象(土壤浓度大,植物失水) 土壤干旱导致的植物萎蔫现象(植物失水)
盐碱地难于生长庄稼现象(土壤浓度大,植物失水)
带土移栽植物(保护根尖及根毛)
列举生活中植物吸水的现象
(3)无机盐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大量元素(氮磷钾三要素)
植物生长所需无机盐
↘微量元素(如铁硼锌等)
(4)水对植物体的作用
①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②水使植物体硬挺、舒展
③无机盐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植物吸收和运输
④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中考例题及解析
根尖是植物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和根尖吸收功能相适应的最突出特征是
A.分生区细胞不断分裂 B.伸长区细胞迅速伸长
C.成熟区长出根毛 D.根冠细胞易破裂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根尖结构的认识,在根尖的四个结构中,
成熟区的表皮细胞向外突起形成根毛。
根毛细胞的特点是:细胞壁薄,细胞质少,液泡大。
这些特点决定了它是吸水的主要部分。
同时在这一部分内部出现了运输水分的导管。
所以选择“C”
课堂训练1、造成植物根尖根毛细胞失水的原因可能是
A.根毛数量较少B.细胞液浓度等于周围土壤溶液浓度
C.细胞液浓度大于周围土壤溶液浓度 D.细胞液浓度小于周围土壤溶液浓度2、种植农作物时,施肥过多会造成“烧苗”现象的原因是
A.土壤溶液浓度过小,根毛细胞吸水B.植物体吸收了大量无机盐
C.土壤溶液浓度过大,根毛细胞失水D.土壤温度过高
3、在根尖的结构中,与根吸收功能相适应的最突出特点是
A.根冠细胞易破裂 B.分生区细胞分裂快
C.伸长区细胞长方形 D.成熟区细胞长根毛
教后反思
专题三:生物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2
第课时上课时间:
中考要求
复习重点
了解人体需要的主要的营养物质及对人体的主要作用
淀粉、蛋白质、脂肪三类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过程
复习难点探究实验的探究计划及实施
方法指导阅读、分析、归纳、探究
知识结构
人体内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1)食物中营养物质及其作用
水:细胞的主要成分,良好溶剂
无机物
无机盐:含量少,作用大(铁—缺乏出现贫血,钙—缺乏出现佝偻病,骨质疏松症,碘—缺乏出现地方性甲状腺肿大)
糖类:主要的供能物质,直接供能物质
有机物脂肪:一般是备用的能源物质都可分解提供能量
蛋白质: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
维生素维生素 A:缺乏—皮肤粗糙、夜盲症(动物肝脏、玉米)
维生素 B1:缺乏—神经炎、脚气病(动物肾脏、牛肉)
维生素 C:缺乏—坏血病、抵抗力下降(新鲜蔬菜)
维生素 D:缺乏—佝偻病,骨质疏松症(动物肝脏、蛋)
“第七类营养素”------纤维素
合理膳食应做到:
科学的食谱既要包括比例适当的营养成分,又要注意热量的合理分配。
要做到:食物多样·饥饱适当·粗细搭配·三餐合理。
(2)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道口腔:牙的咀嚼,舌的搅拌
咽、食道:食物的通道
胃:胃液与食物混合充分并初步消化
小肠:主要消化、吸收场所
大肠:蠕动,将食物残渣推向肛门
肛门:排出粪便
消化腺唾液腺:分泌唾液,含唾液淀粉酶能初步消化淀粉
胃腺:分泌胃液,含蛋白酶可初步消化蛋白质
肠腺:分泌肠液,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胰腺:分泌胰液,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肝脏:分泌胆汁,不含消化酶,对脂肪起乳化作用,最大分泌腺
(3)三大类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
①淀粉的消化:(口腔)淀粉—(酶)→麦芽糖—(酶)→葡萄糖(毛细血管吸收)
②蛋白质的消化:(胃)蛋白质—(酶)—→氨基酸(毛细血管吸收)
③脂肪的消化:(小肠)
知识结构
胆汁酶
脂肪——→脂肪微粒——→甘油 + 脂肪酸(毛细淋巴管吸收)
(4)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特点
①长(5—7米)②面积大③有肠
腺④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5)营养物质吸收的过程
中考例题
解析人体内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的主要场所是
A.小肠
B.大肠
C.口腔
D.胃
解析:在消化系统中,小肠的结构特点是:①长(5—7米)②面积大③有肠腺④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这些特点决定了它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所以选择“A”
课堂训练
(06中考)某生物小组为了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取1g干淀粉加入清水100mL,调和均匀.煮沸制成糨糊,冷却。
在A.B试管内分别加人2mL糨糊进行实验(如图4),请你帮助完成并回答问题。
(1)向A试管内加入清水2mL,应向 B试管内加入的液体和数量是
(2)按照图4中所示实验步骤完成后,取出A.B试管冷却,并分别加
入2滴碘液,可观察到的现象是:A试管内溶液,
B试管内溶液。
(3)根据以上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4)根据(3)的结论,如果想要进一步探究胃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把加入A试管内的2mL清水换成2mL胃液,其他条件不变,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