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教案6
黄花岗烈士事略教学案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教学案(答案)班级姓名学号一、教学目标:1、了解时代背景,熟知作者;积累文中涉及的文言知识。
2、学习本文恰当地运用比喻、对偶、夸张、比较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理解本文将记叙、抒情、议论三者紧密结合的写作特点。
3、学习黄花岗烈士为国捐躯而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二、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了解时代背景,熟知作者;积累文中涉及的文言知识。
预习作业:1、给划线字注音险巇xī坚毅不挠 náo 踬踣zhì bó久蛰zhé肇zhào造纷乘 chéng一抔póu湮没 yān编纂zuǎn 炽热chì杌陧 wù niè勖勉xù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斑)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唱同(倡)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同(途)3、题目解说本文是孙中山先生于1921年12月应邹鲁的请求为《黄花岗烈士事略》一书写的序言。
书序一般是说明(写书的意图、经过)或(介绍、评价书的内容)。
这篇序却不是就书论书,而是就书(评史论世),借序以“勖国人”。
教学过程与步骤:一、导入,示标。
二、了解相关资料:①作者简介孙文(1866——1925),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
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是为我们伟大祖国的独立和自由而奋斗终生的战士”(周恩来)。
孙中山在毕生的革命活动中,致力于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再接再厉、百折不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②写作背景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职,8月10日,国会非常会议通过出师北伐的决议,并咨请孙中山宣布军阀徐世昌罪状,明令出师讨伐,以谋国家之统一。
12月4日,孙中山抵达桂林,风尘仆仆,行装甫卸,即成立北伐大本营;并指出这次北伐是件非常的革命事业,定要“扫除中国一切政治上社会上旧染之污,而再造一庄严华丽之新民国”。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教案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教案《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杨莉莎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本文记叙、抒情、议论三者水乳交融的特点,体会语言中饱含着的浓烈的悲壮慷慨情绪。
2. 学习本文恰当地运用比喻、对偶、夸张、比较等手法,增强文章表现力的方法。
能力目标:1. 概括文章各部分的段落大意,总结、理清全文的结构框架。
2. 初步鉴赏文章的语言和体会作者起伏跌宕的情感。
德育目标:1. 体悟黄花岗烈士为了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自由幸福浴血战斗,意气磅礴,决死赴难的精神。
2. 学习孙中山先生为祖国的独立和自由而奋斗终生,用伟大的事业成就伟大的英名。
二、教学重难点:1 了解本文记叙、抒情、议论三者水乳交融的特点,体会语言中饱含着的浓烈的悲壮慷慨之情。
3. 学习本文恰当地运用比喻、对偶、夸张、比较等手法,增强文章表现力的方法。
三、教学方式:朗读体悟式,文本研习式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六、教学过程:㈠导入: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内忧外患不断,民不聊生,国家陷入被列强瓜分的惨痛年代里,一位对中国和她的广大人民命运产生巨大影响的伟人孙中山先生诞生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中山先生的文章《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㈡1.检查预习:(用多媒体显示)⑴生字词正音、解释:艰难险巇:xī,险阻崎岖,指(革命)道路艰难。
踬踣:zhì bó,跌倒,比喻事情不顺利,失败。
菁华:jīng,同“精”,草木之花,指中坚分子。
肇造:zhào,开始建立。
蛰:zhé,虫子冬眠,指不觉醒,潜伏,压抑。
一掊土:póu,一捧土。
指坟墓。
编纂:zuǎn,编辑(著作)。
区别:“篡位”炽:chì,火势旺盛,比喻气焰嚣张。
杌陧:wù niè,(局势、局面、心情等)不安定。
勖:xù,勉励。
⑵解释文言虚词:①之:吾党菁华,付之一炬:代词,代指“吾党菁华”。
苏教版必修四《黄花岗烈士事略》序说课稿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说课稿高一语文组袁煜一、开场白:各位老师,晚上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二、说教材苏教版的《必修四》是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求编写的,准确反映了新标准的精神和思想。
并且构建了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选入的课文更是注意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既突出高雅的进步的精品文化,又注意选入文质兼美的通俗作品。
而且以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为本,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完成学习过程,探索学习方法,留足空间,增加弹性,为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创设必要的条件。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是苏教版的《必修四》“我有一个梦想”专题中第二个板块“英名与事业”的第三篇,是一篇自渎课文。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在马克思墓前讲话》和《我有一个梦想》,前一篇是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所写的悼词,对马克思医生作精要总结并给以极高评价,表达了沉痛悼念之情,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继续奋斗。
后一篇是马丁·路德·金在1963年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前发表的演说词,强烈抗议黑人所遭受的不平等遭遇。
在此基础之上,再来学习这篇序言,就能更好的理解理想的重要性,更能理解黄花岗烈士的牺牲精神,作者在这篇序文中,怀着满腔的革命激情,热情赞颂了黄花岗烈士为革命捐躯的英雄气概,高度评价了辛亥广州起义的伟大意义和影响,对当时反动逆流的泛滥表示了深切的忧愤,激励国人发扬先烈的牺牲精神,为实现革命理想而英勇奋斗。
所以这篇课文安排一课时,以学生自读为主。
三. 解读学生高中新课程的语文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
学生刚进高一时的基础比较薄弱,不少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还延续初中学习的方法,只满足于盲目背诵,只顾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无法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黄花岗烈士事略教学设计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教学设计鄄城一中汲德军2013.4.1一、导入同学们好,在生活之中,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前行,总有一种精神让我们感动。
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孙中山先生的《〈黄花岗烈士事略〉序》这篇文章,来感受烈士的精神,寻找心灵的感动。
二、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简单鉴赏文中精彩的句子。
2、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感情,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三、解题1、序,序文,一般写在著作正文之前。
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宗旨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本书内容。
2、黄花岗烈士,指1911年在广州起义中牺牲的烈士。
1911年4月27日(农历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党人在广州起义,起义军在黄兴率领下,勇猛地向两广总督衙门发起冲锋,总督张鸣岐逃跑。
后因清军反攻,寡不敌众,最终失败。
在这次起义中,喻培伦、林觉民等八十多位革命志士牺牲。
事后人们收得烈士遗骸七十二具,将他们合葬于广州市西北的黄花岗。
3、事略,传记文学的一种,主要是对人物的生平事迹做简要概述。
四、背景材料1、本文是孙中山先生于1921年12月应邹鲁的请求为《黄花岗烈士事略》一书写的序言。
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8月10日,国会非常会议通过出师北伐的决议,并请孙中山宣布军阀徐世昌罪状,明令出师讨伐,以谋求国家的统一。
12月4日,孙中山一到桂林就成立北伐大本营;并指出这次北伐是件非常的革命事业,定要“扫除中国一切政治上社会上旧染之污,而再造一庄严华丽之新民国”。
因此在邹鲁求序于孙先生时,正值作者肩负重任,兴师讨贼之际。
就其内容来看,本文与其说是一篇序文,不如说是一篇借先烈之伟大精神以鼓舞士气、激励民心的战斗檄文。
2、课文中的两个典故。
①碧血,出自“苌弘化碧”的故事。
苌弘,周敬王的大夫,后蒙冤被杀,死后人其血化为碧玉。
后多指为正义事流血牺牲。
②田横五百壮士,田横(前250-前202年)是秦末齐国旧王族,齐王田氏的后裔,继田儋之后为齐王。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教学设计-文档资料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了解本文记叙、抒情、议论三者水乳交融的特点,体会语言中饱含着的浓烈的悲壮慷慨之情。
2.学习本文恰当地运用比喻、对偶、夸张、比较等手法,增强文章表现力的方法。
【教学重点】1、了解本文记叙、抒情、议论三者水乳交融的特点,体会语言中饱含着的浓烈的悲壮慷慨之情。
2.学习本文恰当地运用比喻、对偶、夸张、比较等手法,增强文章表现力的方法。
【教学难点】本文的写作目的【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课时】4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在内忧外患不断,民不聊生,国家陷入被列强瓜分的惨痛年代里,一位对中国和她的广大人民命运产生巨大影响的伟人孙中山先生诞生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中山先生的文章《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二、孙中山生平孙中山先生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出生于翠亨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0岁入村塾读书,12岁到檀香山读书,17岁时回国。
1884年与本县卢慕贞女士结婚。
1886年至1892年先后在广州、香港学医。
毕业后,在澳门、广州行医,并致力于救国的政治活动。
1894年上书李鸿章遭到拒绝,遂再赴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1905年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系统地提出其三民主义思想,并与保皇派进行了激烈的论战。
1895年至1911年策划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屡遭挫折而斗志弥坚。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得到各省响应,导致清朝专制统治的覆灭,是为著名的'辛亥革命'。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体。
1912年4月卸大总统职,致力于经济建设的宣传。
袁世凯窃据大总统职位后阴谋复辟帝制,孙中山乃于1913年发动'二次革命'反袁。
1914年在日本组织成立中华革命党。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教案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孙文一、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记叙、抒情、议论三者水乳交融的特点,体会语言中饱含着的浓烈的悲壮慷慨之情。
2.学习本文恰当地运用比喻、对偶、夸张、比较等手法,增强文章表现力的方法。
二、预习要求1.作者介绍孙中山先生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出生于广东香山县(现名中山市)翠亨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0岁入村塾读书,12岁到檀香山读书,17岁时回国。
1884年与本县卢慕贞女士结婚。
1886年至1892年先后在广州、香港学医。
毕业后,在澳门、广州行医,并致力于救国的政治活动。
1894年上书李鸿章遭到拒绝,遂再赴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1905年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系统地提出其“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思想,并与保皇派进行了激烈的论战。
1895年至1911年策划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屡遭挫折而斗志弥坚。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得到各省响应,导致清朝专制统治的覆灭,是为著名的“辛亥革命”。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体。
1912年4月卸大总统职,致力于经济建设的宣传。
袁世凯窃据大总统职位后阴谋复辟帝制,孙中山乃于1913年发动“二次革命”反袁。
1914年在日本组织成立中华革命党。
1915年与宋庆龄结婚。
1917年,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组织中华民国军政府,被推举为大元帅,开展护法运动。
1919年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担任总理。
1921年,非常国会又于广州议定组织中华民国正式政府,孙中山就任大总统,再举护法旗帜。
1923年,孙中山第三次在广州建立政权,成立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复任大元帅。
同年接受苏俄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议,决定国共两党实行合作,以推进国民革命。
1924年1月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改组了国民党,重新解释其三民主义。
2019《〈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教学设计语文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了解本文记叙、抒情、议论三者水乳交融的特点,体会语言中饱含着的浓烈的悲壮慷慨之情。
2.学习本文恰当地运用比喻、对偶、夸张、比较等手法,增强文章表现力的方法。
【教学重点】1、了解本文记叙、抒情、议论三者水乳交融的特点,体会语言中饱含着的浓烈的悲壮慷慨之情。
2.学习本文恰当地运用比喻、对偶、夸张、比较等手法,增强文章表现力的方法。
【教学难点】本文的写作目的【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课时】4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在内忧外患不断,民不聊生,国家陷入被列强瓜分的惨痛年代里,一位对中国和她的广大人民命运产生巨大影响的伟人孙中山先生诞生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中山先生的文章《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二、孙中山生平孙中山先生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出生于翠亨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0岁入村塾读书,12岁到檀香山读书,17岁时回国。
1884年与本县卢慕贞女士结婚。
1886年至1892年先后在广州、香港学医。
毕业后,在澳门、广州行医,并致力于救国的政治活动。
1894年上书李鸿章遭到拒绝,遂再赴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1905年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系统地提出其三民主义思想,并与保皇派进行了激烈的论战。
1895年至1911年策划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屡遭挫折而斗志弥坚。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得到各省响应,导致清朝专制统治的覆灭,是为著名的'辛亥革命'。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体。
1912年4月卸大总统职,致力于经济建设的宣传。
袁世凯窃据大总统职位后阴谋复辟帝制,孙中山乃于1913年发动'二次革命'反袁。
1914年在日本组织成立中华革命党。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教案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 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02 教学内容与重点难点
CHAPTER
教学内容
01
02
03
04
课文背景介绍
简要介绍黄花岗起义的历史背 景和七十二烈士的事迹。
文本解读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文章 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学手法赏析
分析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如比 喻、排比等,提高学生的文学
03
深入思考和讨论
对于一些较为深奥的主题和人物形象,学生可能难以进行深入思考和讨
论。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和启发,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引导学生进行深
入思考和讨论。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
CHAPTER
教学方法
01
02
03
激活学生的前知
通过相关历史事件的回顾 和讨论,激发学生对黄花 岗起义和烈士事迹的兴趣 和认知。
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文学手法,提高学 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01
历史背景的理解
由于黄花岗起义的历史背景较为复杂,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教师可以通
过提供相关的历史资料和背景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02
文学手法的运用
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文学手法,如比喻、排比等,学生可能难以掌握。
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文学手法。
教师点拨
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和交流进行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文章。
课后作业
背诵重要段落
01
要求学生背诵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阅读相关文献
02
推荐学生阅读与黄花岗起义相关的历史文献,拓展知识面。
写作练习
03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三、预习检测
1、给划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险xī(巇)坚毅不挠(náo)踬踣(zhìbó)久zhé(蛰)
zhào造(肇)纷乘(chéng)一抔(póu)yān(湮)没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斑
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唱同倡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同途
3、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踬踣者屡踬踣,跌倒。
比喻事情不顺利,失败。
吾党菁华菁华,精华,指最优秀的中坚分子。
然是役也是,代词,这。
则斯役之价值斯,代词,这。
直可惊天地直,简直。
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寿,年岁长久。
顾自民国肇造顾,但是。
肇,开始。
变乱纷乘乘,追逐,这里指一个接一个地出现。
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虽,即使。
滋可通已滋,更加。
以所辑《黄花冈烈士事略》丐序于予丐,索求。
贼氛方炽炽,旺盛。
杌陧之象杌陧,不安,困厄。
这指动荡不安的时势。
视清季有加视,比。
季,这里指一个朝代的末了。
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倘,倘使,倘若。
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继述,继承。
述,遵循,依照。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精品教案共32页文档
15、机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精品教案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教学设计
悬念导入
通过讲述黄花岗起义的历史事件 ,设置悬念,引发学生对课文的 兴趣。
背景介绍
简要介绍黄花岗起义的历史背景 和《黄花岗烈士事略》一书的编 纂情况,为后续的文本解读打下 基础。
讲解背景,整体感知
时代背景
详细介绍黄花岗起义的时代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帮助 学生理解起义的必然性和意义。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与技能
了解黄花岗起义的历史背景和经 过;掌握《〈黄花岗烈士事略〉 序》的基本内容和思想;学习本 文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
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方法,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通 过比较阅读等方法,帮助学生掌
握本文的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烈士们英勇无畏、敢于献身 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 义情感和民族责任感;引导学生
教材处理建议:在处理教材时,教师 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水平 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例如,可以 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并收集相关 资料;在课堂上通过讲解、讨论等方 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在课 后布置相关作业和练习以巩固所学知 识。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其他相关 资源如课外读物、网络资源等丰富教 学内容和拓宽学生视野。
文本背景
对《黄花岗烈士事略》一书的编纂背景、目的和体例进行介绍,引导学生从整 体上把握文本的内容和特点。
深入文本,理解内涵
文本解读
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理解起义的经过、烈士的事迹和精神,感受文本所蕴含 的思想内涵和情感价值。
重点讲解
针对文本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解决阅读过程中的困惑和问 题。
多样化评价方式
综合运用测试、作业、课 堂表现、小组讨论等多种 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 的学习情况。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教案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教案6《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朱军孙文教学目标:1.了解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体会语言中饱含着的浓烈之情。
2.学习运用比喻、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表现力。
重点难点:1、通过了解相关的史实,理解民主革命的伟大意义和革命先烈的爱国精神。
2、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3、学习有关的语法与修辞特点。
课时安排:共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介绍背景。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这是孙中山先生的遗嘱。
可以说,孙先生一生都在致力于中国的革命事业,至死未悔。
面对反动势力,他能做到“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坚忍不拔,愈挫愈勇。
他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中山先生的文章《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本文是孙中山先生于1921年12月应邹鲁的请求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一书写的序言。
(可联系背景,适度展开。
)二、让学生主动学习,自行过字词关。
1、教师领大家读课文,注意重点字词。
艰难险巇Xī 一抔土póu 坚毅不挠 nâo 湮没yān踬踣者屡Zhì bǒ 墓碣jié 吾党菁华jīng 编纂zuàn久蛰之人心zhé 怒涛排壑hè 贼氛方炽zhì 肇造zhào杌陧之象Wù niè 兹编者勖xù2、学生根据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1、学生自读,翻译;学生质疑,教师巡视答疑。
2、小结归纳(投影)(1)通假字:菁——精;唱——倡;已——矣(2)重点实词(学生从本册已学课文中找出例句。
)役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加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教案
“三十年前”是一个约数。1894年孙中 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入会盟书上的 “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的誓词,第一次向中国人民提出推翻满清 帝制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主 张; 1905年同盟会成立,孙中山在《民报》 (同盟会机关报)发刊词中,才公开提出 “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鲜明 地举起了三民主义的旗帜。三民主义、五 权宪法不是孙中山革命伊始就一下子完整 地提出来的,而是有一个不断发展、不断 完善的过程。1923年孙中山改组国民党, 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更进一步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的三民主 书序的一般写法:说明写书意图、经过, 义。 介绍或评论该书; 本文是借序“以勖国 人
课文字词
给下面加线的字词注音
艰难险巇 坚毅不挠
Xī náo ZhÌ jīng bó
一抔土 湮没
póu yān jiã zuǎn zhuàn
踬踣者屡
吾党菁华
墓碣
编纂
全国久蛰之人心 zhã 怒涛排壑
hâ zhào
以史迁之善传游侠 贼氛方炽
chì Wù niâ xù
民国肇造
杌陧之象
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读第三段,思考:
①这段中,作者 在“痛” 什么?
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过奋斗,助予 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 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否则不 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 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
②这段是从 “痛逝者”到“勖国人” 非常突出的过渡,文中哪些内容直接 表达了号召大家为民主革命事业奋斗 的目的?
③第2段中,列举“史载田横事”有什
么作用?
序言中列举“史载田横事”,是用来对七十二烈士作 比较烘托(类比)的。 田横不愿归汉而自杀,留居海岛的五百人也全部自 杀,但他们的名字却不得流传下来。七十二烈士,“又 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 名不可考”,是同样地令人遗憾、痛惜,更何况七十二 烈士为革命而捐躯,英勇就义却不得流传下来,更让人 缅怀,以“田横事”作比较烘托,更添人的感触。强烈 地表达了“滋可痛已”的深沉情感。
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之(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教案 苏教版必修4 教案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记叙、抒情、议论三者水乳交融的特点,体会语言中饱含着的浓烈的悲壮慷慨之情。
2.学习本文恰当地运用比喻、对偶、夸X、比较等手法,增强文章表现力的方法。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体会不同表达方式在论证中的作用,在理清论证脉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加强论证的表现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2.能阅读论述类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式,提高阅读效率;能够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能够归纳文章的中心观点和论述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主要内容】一、导入课文在内忧外患不断,民不聊生,国家陷入被列强瓜分的惨痛年代里,一位对中国和她的广大人民命运产生巨大影响的伟人孙某某先生诞生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某某先生的文章《<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二、孙某某生平孙某某先生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某某樵,“某某”因而得名。
1866年11月12日孙某某出生于翠亨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0岁入村塾读书,12岁到檀香山读书,17岁时回国。
1884年与本县卢慕贞女士结婚。
1886年至1892年先后在某某、某某学医。
毕业后,在澳门、某某行医,并致力于救国的政治活动。
1894年上书李鸿章遭到拒绝,遂再赴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X。
1905年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系统地提出其三某某义思想,并与保皇派进行了激烈的论战。
1895年至1911年策划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屡遭挫折而斗志弥坚。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得到各省响应,导致清朝专制统治的覆灭,是为著名的“辛亥革命”。
1912年元旦,孙某某在某某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某某政体。
1912年4月卸大总统职,致力于经济建设的宣传。
袁世凯窃据大总统职位后阴谋复辟帝制,孙某某乃于1913年发动“二次革命”反袁。
高中语文1.2.3黄花岗烈士事略教案(苏教版必修4)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孙文[学习目的]1.了解本文的构思思路,以及把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的行文特色。
2.准确理解一些词语的意义,拓展有关词语解释的若干知识。
3.了解作者痛悼、赞颂革命烈士,以及勖勉国人继承烈士遗志,完成革命大业的作序意图。
[要点难点]1.要了解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的史实,从而理解民主革命的伟大意义和革命先烈牺牲奋斗的爱国精神。
2.要了解作者孙文的生平事迹,以便更好地领会这篇序文的思想感情。
3.要了解广州起义、武昌起义十年之后的历史状况,从而认识这篇序文的战斗意义。
4.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结合的写作特点。
5.学习有关的语法修辞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内容与步骤]一、介绍课文及背景本文是孙中山先生于1921年12月应邹鲁的请求为《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一书写的序言。
1921年5月5月,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职,8月10日,国会非常会议通过出师北伐的决议,并咨请孙中山宣布军阀徐世昌罪状,明令出师讨伐,以谋国家之统一。
12月4日,孙中山抵达桂林,风尘仆仆,行装甫卸,即成立北伐大本营;并指出这次北伐是件非常的革命事业,定要“扫除中国一切政治上社会上旧染之污,而再造一庄严华丽之新民国”。
因此在邹鲁求序于孙先生时,正值作者肩负重任,讨贼兴师,戎马倥偬之际。
就其内容来看,本文与其说是一篇序文,倒不如说是一篇借先烈之伟大精神以鼓舞士气、激励民心的战斗檄文。
二、文体:书序本文是论史论世,与一般书序不同。
三、学生根据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1.学生自读,翻译;2.学生质疑3.小结归纳(1)通假字:菁——精;唱——倡;已——矣(2)重点实词役、加、徒:见书后练习二(3)重点虚词为:①余为斯序:写②并以为国人之……:作为③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替④以辛亥……为最:认为⑤草木为之含悲:因为⑥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是⑦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成为⑧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被于:①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在②而徒感慨于其遗事:对③尤倍重于三十年前:比④以所辑黄花冈烈士事略丐序于予:向⑤而君幸于赵王:被(4)词类活用①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使动②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为动(5)特殊句式①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定语后置②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定语后置;被动(6)找出表示“这”的意义的词:是、此、斯、兹(7)找出表示时代的三个词并解释①末造:一个朝代的末期、末世,含有衰乱的意思。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课堂教学实录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课堂教学实录导读:《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一、导入第一次来到碧莲中学,觉得这里环境优美,山清水秀。
而在这里学习的你们朝气蓬勃,斗志昂扬,正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
回溯百年前,也有这么一群学生为了自己的理想,他们毅然挺身而出,发动了轰轰烈烈的黄花岗起义。
黄花岗战役悲壮感人,意义重大。
但是从民国建立,变乱接二连三地出现,黄花岗上的坟墓,也被湮没在荒烟蔓草中。
直到1921年才开始编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事略,这本书名为《黄花岗烈士事略》。
伟大的孙文先生为书写了序,在文章的一开始就提到了这次战争。
二、文本研习1、全班同学齐读文章第一句话“满清末造……其损失可谓大矣”,思考一下,你从中读出了什么?生1:战役悲惨壮烈,规模之大。
生2:损失惨重。
师:怎么读出来的?生1: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
师:哪些词最能体现损失惨重?生2:“菁华”“为最”“大矣”等。
师:那我们在读这些关键词时,语气要怎样?生齐答:加重拖长等。
师:比如“菁华”,语气就要加重。
“大矣”语气要加重,语速要拖长。
等等……那我们带着这样的语气齐读“与民贼相搏……其损失可谓大矣”。
生齐读“与民贼相搏……其损失可谓大矣”。
2、烈士死矣,本是悲痛之事。
但孙文评价时却用了“然是役也”,一个“然”字就有了不同于悲痛之外的情感。
齐读该部分,你从中读出了什么?(生齐读“然是役也……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生1:悲痛。
师:你们能否读出与第一句不同的感受?生2:悲壮。
从文中的“直可惊天地,泣鬼神”看出来。
师点拨字词:“惊”是使动用法,翻译为“使……惊”。
“泣”是使动用法,翻译为“使……泣”。
师点评该生的回答模式,给予肯定和赞扬:这位同学回答问题时,先说感觉,再结合文本说出理由,这样的回答方式值得我们学习。
生3:我感觉到悲。
从文中“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中可以感受出来。
师:女孩子有时相信感觉会犯错的。
(老师风趣地说)生4:牺牲的壮烈。
生5:“然是役也……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读起来像某种力量长期积压后,寻找到的一个突破口,突然喷发出来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教案6
导读:教学目标:
1.了解背景,了解本文记叙、抒情、议论三者交融的特点。
2.体会语言中饱含的悲壮慷慨之情,讨论黄花岗的意义。
教学重点:
了解本文特点,体会语言中饱含着的浓烈的悲壮之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庄子》云: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为碧。
碧玉赋性坚贞,显示着刚烈的气质。
黄花在文学上专指菊花,它的傲霜节操,千古同赏,常被用来比拟节烈。
碧血和黄花连用,是对烈士最崇高的称颂。
广州有个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它是辛亥革命的重要史迹。
黄花岗烈士的英概,就称得上这个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伟大的民主先行者——孙中山写的《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二.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文章。
……
事略,传记文的一种,用来记叙人物(若干人物)事迹大略的一种文体。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是为邹君海滨所辑录的《黄花岗烈士事略》所作的一篇序文。
请大家找出作者写这篇序文的目的。
……
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翻译:我做这篇序文,既用来哀悼逝者,也把它当作勉励读这本书的国人。
三.朗读第1、2段,看看作者是怎么来痛悼逝者的。
……
1.翻译:
清朝末年,国民党革命人士,历尽艰难险阻,凭着坚定果敢、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与人民的敌人战斗,受到的挫折不止一次,而牺牲的惨重,以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总督衙门的战斗为最多。
(在那次战斗中)我党的中坚分子完全毁灭了,那损失可说是大到了极点!然而这次战斗啊,革命者的碧血飞溅,浩然正气充满四面八方,草木为它饱含悲痛,风云因它改变颜色,全国久不觉醒的人心,这才大大兴奋起来。
(对清朝统治者)长期积聚的怨恨和愤怒,好像汹涌澎湃的洪水冲出山沟,不可阻止,不到半年,在武昌爆发的辛亥革命因而成功!那么这次战役的价值,简直可以使天地震惊,使鬼神悲泣,同武昌起义的战役一样永垂不朽。
但是自从民国开始建立,各种变乱就纷纷出现,(致使)黄花岗上的烈士坟莹仍然在荒烟蔓草中埋没着。
拖延到民国七年,才有坟墓碑揭的修造;民国十年,才有烈士事略的编纂。
然而对这七十二位烈士,却又有的有记载但说得不详细,有的仅有姓名而无事迹的记叙,
甚至(有的)连姓名也不可查考,就好像史书记载田横的事,即使像司马迁那样善于给游侠作传,也不可能为五百壮士(人人都)写出传记来,这就更加(令人)悲痛了。
2.第一段用来赞扬黄花岗烈士不怕困难、不畏牺牲的战斗精神。
请找出表达作者沉痛哀悼并竭力赞扬的句子。
想想,这句话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的这种情感。
……
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对偶、夸张、拟人——形象而贴切地写出了烈士们的冲天豪气和他们不畏死亡,正视鲜血的精神。
这段文字以抒情为主,兼有记叙和议论。
3.第二段写出了作者痛悼逝者的原因。
请同学们来归纳一下有哪些原因。
……
时局动荡,烈士的英雄事迹没有得到应有的流传。
4.作者在这里使用了一个典故来类比,请同学找出来并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
……
史载田横事,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
痛已。
运用类比,表达了作者对烈士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的痛惜之情。
这段文字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抒情。
四.朗读第3段,看看作者是怎样勉励国人的。
1.翻译:
邹君海滨,拿他编辑的黄花岗烈士事略请我写序文。
当时我正为了准备北上讨伐敌人,在桂林统率军队。
看看国内形势,敌人的气焰正盛,(国家)倾危不安,比清朝末年还要厉害,而我三十年前所倡导的、为各位先烈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而努力争取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还像以前一样没有得到实行。
那么我这次行动肩负的责任,更比三十年前加倍重大。
如果全国人民都以各位先烈的牺牲精神为国家努力奋斗,协助我完成这一重大责任,实现我们理想的真正的中华民国,那么这一部开国血史(《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就可以流传后世而不朽。
不然的话,不能继承先烈的遗志并且使它发扬光大,仅仅对这些遗事空发感慨(不付诸行动),这实在是后死者的莫大羞辱啊!
2.这段文字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在这里反复勉励国人,号召国人起来战斗。
看看作者是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
……
先记叙邹君求序的事,再陈述时局艰难,最后表达了自己的愿望。
这段文字以议论为主,兼有抒情和议论。
五.小结。
本文是孙中山先生于1921年12月应邹鲁的请求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一书写的序言。
书序一般是说明写书的意图、经过,或介绍、评价书的内容。
这篇序却不是就书论书,而是就书以评史论世,借序以“勖国人”。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