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素和硫酸乙酰肝素的功能

合集下载

肝素的分子结构与药理作用

肝素的分子结构与药理作用

肝素的分子结构与药理作用肝素是一种天然的多糖,广泛用于抗凝血治疗。

其分子结构和药理作用在医学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本文就对肝素的分子结构和药理作用做一个简单介绍。

一、肝素的分子结构肝素分子是由多糖链组成,其分子量较大,通常为 3-30 kDa。

肝素的骨架是一种高度硫酸化的多糖结构,其中含有大量的硫酸基和乙酰胺基,这种结构使得肝素分子能够与血液中的多种蛋白质发生特异性结合。

肝素的分子结构中包含有两个可与凝血因子结合的序列,一是“AT III\”结合结构(抗瑞氏凝血酶Ⅲ结合结构),另一个是“凝血因子Ⅹ结合序列”(FXa-binding sequence)。

这两个结构均由两个葡萄糖胺和一个岩藻糖组成的序列以所特有的空间结构存在于肝素的多糖链上。

当肝素与凝血因子结合时,会出现相应的肝素-蛋白复合物,从而达到抗凝血的作用。

二、肝素的药理作用肝素是一种非乘赖性的抗凝血剂,能够抑制血液凝固的各个环节,从而达到防治血栓形成的目的。

1、肝素抑制凝血因子Ⅹa肝素能够结合凝血因子Ⅹa,并使得其活性降低,从而抑制血栓形成。

此作用是肝素发挥最为重要的作用之一。

2、肝素抑制凝血因子Ⅱa与凝血因子Ⅹa相似,肝素也能够与凝血因子Ⅱa (即瑞氏凝血酶)结合并抑制其活性。

此作用通常较Ⅹa抑制不明显。

3、促进抗凝剂 AT III 的作用肝素有助于加速抗瑞氏凝血酶Ⅲ(ATIII)与凝血因子Ⅹa和Ⅱa之间的复合作用,从而提高ATIII的活性,促进其抑制凝血酶的活力。

4、抑制血小板活性肝素能够抑制血小板活性,从而促进减少血栓的形成。

肝素直接作用于血小板上的GpⅠb/Ⅲa受体,并阻止纤维蛋白原在其上的定位和凝集。

总之,肝素是一种重要的抗凝血药物,在抗凝方面的作用十分显著,对抗血栓形成、心肺、外科、妊娠、肝脏疾病等领域都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对于其分子结构和药理作用的深入研究将会对未来的医药研究和临床治疗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肝素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肝素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肝素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肝素是一种常用的抗凝血药物,广泛应用于预防和治疗各种血栓性疾病,如血栓性静脉炎、肺栓塞、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等,以及涉及血液灌注的手术和操作过程中防止栓塞的发生,防治血栓性危象等。

肝素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抗凝血作用,下面将详细介绍肝素的作用机制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1.肝素的作用机制:(1)直接抑制凝血酶的活性:肝素能与凝血酶形成稳定的复合物,从而阻断凝血酶与纤维蛋白原的结合,抑制纤维蛋白原的聚合及纤维蛋白的形成,进而抑制血栓的形成。

(2)促进抗凝血酶活性的释放:肝素能与抗凝血酶原Ⅱ形成复合物并促进其释放,抗凝血酶原Ⅱ可以抑制凝血酶的活性。

(3)抑制凝血酶抗凝酶的清除:肝素能部分地抑制凝血酶抗凝酶(AT-III)的清除,从而提高AT-III的活性,进一步增强抗凝作用。

(4)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肝素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小板网的形成和稳定,从而干扰血栓的形成和维持。

2.肝素的临床应用:(1)预防和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的血栓性疾病,肝素可以通过抑制凝血酶的活性和干扰血小板功能来预防和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

尤其对于高危人群,如长时间卧床、手术后、恶性肿瘤患者等,应用肝素可以有效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2)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抗凝: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易发生栓塞事件,肝素可以用于该手术的抗凝治疗。

肝素在手术中可预充注和持续静脉泵入,用于维持术中和术后的抗凝状态。

(3)肺栓塞的治疗:肝素在肺栓塞的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通过抑制血栓的形成和扩大,阻断血栓的进一步移行,促进机体溶栓酶的活化和溶解血栓。

(4)血透过程中的抗凝:肝素能阻止血液在血液灌注过程中以及在血透器内发生凝血作用,有效防止血栓和栓塞的发生。

(5)其他应用:肝素还可以用于心肌梗塞、脑血栓栓塞的治疗及预防,以及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如抗磷脂综合征等。

总结:肝素通过抑制凝血酶的活性、促进抗凝酶的释放、提高AT-III的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等多种机制发挥抗凝血作用。

常见抗凝药物的正确用量和疗效

常见抗凝药物的正确用量和疗效

常见抗凝药物的正确用量和疗效抗凝药物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的药物,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

本文将探讨几种常见抗凝药物的正确用量和疗效,以帮助医务人员和患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药物。

1. 普通肝素(Heparin)普通肝素是一种间接性抗凝药物,常用于临床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症、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等血栓性疾病。

其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体重、出血风险等因素个体化调整。

常见的给药途径包括皮下注射和静脉注射,具体用量需遵循医生的指导。

普通肝素具有快速起效、短效持续时间的特点,对急性血栓病变具有明显的疗效。

2. 低分子肝素(LMWH)低分子肝素是一种通过酶解制备的肝素类药物,与普通肝素相比,具有分子量较低、生物利用度较高、更稳定的特点。

低分子肝素适用于临床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症、心肌梗死、复杂性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等。

其用量也需要根据患者的体重和病情进行个体化调整,常见的给药途径为皮下注射。

低分子肝素具有稳定的疗效,能够有效地抑制血栓形成并减少出血风险。

3. 单向口服直接抗凝药物(DOACs)DOACs是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抗凝药物,包括达比加群酯(Dabigatran)、阿哌沙班(Apixaban)、依诺沙班(Rivaroxaban)等多种药物。

与传统的抗凝药物相比,DOACs具有服用便利、疗效稳定、不需常规监测等优点。

DOACs的用量一般是固定剂量,疗效与药物浓度之间有一定的关联。

DOACs适用于预防和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引起的栓塞事件、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等疾病。

4. 维生素K拮抗剂(VKA)维生素K拮抗剂是一类抑制维生素K合成和活化的药物,包括华法林(Warfarin)、乌司他丁(Acenocoumarol)等。

这类药物需要密切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以确保在抗凝治疗的有效范围内。

VKA适用于防治心房颤动、机械性心脏瓣膜、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等疾病。

由于药物和食物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风险,使用VKA抗凝药物的患者需要特别注意饮食和药物的相互影响。

肝素的作用原理及应用

肝素的作用原理及应用

肝素的作用原理及应用1. 肝素的作用原理肝素是一种天然存在于哺乳动物体内的抗凝血物质,具有以下作用原理:•抗凝血作用:肝素通过抑制凝血酶的活性和凝血酶原的转化,阻断凝血酶-纤维蛋白凝块反应,从而抑制血液的凝固过程。

•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肝素能够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因子、磷脂酰胆碱酸和血小板活化因子的合成和释放,减少血小板的聚集和血栓的形成。

•抗炎作用:肝素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反应中炎性介质的释放和炎症细胞的活化,减轻炎症反应并减少组织损伤。

•保护内皮功能:肝素能够通过抑制内皮细胞的损伤和炎症反应,维持血管内皮屏障的完整性和功能。

2. 肝素的应用肝素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抗凝治疗•预防和治疗静脉血栓栓塞:肝素可以通过抑制凝血酶的活性和凝血酶原的转化,预防和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症,如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血栓栓塞症。

•血管内导管抗凝:肝素可以用于血管内导管置管时的抗凝,预防或治疗导管血栓形成。

•血液透析抗凝:肝素可以用于血液透析过程中的抗凝,避免透析机器内部的血栓形成。

2.2 心脏手术和介入治疗•冠心病介入治疗:肝素可以用于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等冠心病介入治疗过程中的抗凝。

•心脏外科手术:肝素可以用于心脏手术过程中的血液抗凝,减少血栓形成和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2.3 血液保护•血液保存:肝素可以用于血液保存过程中的抗凝,保护血液的完整性和功能。

•血液输注:肝素可以用于血液输注过程和血液成分分离过程中的抗凝。

2.4 其他应用•心脏移植:肝素可以用于心脏移植手术中的血液抗凝。

•缓解肺血管高压症状:肝素可以用于缓解肺血管高压症状,减轻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

结论肝素作为一种抗凝血物质,具有广泛的应用,包括抗凝治疗、心脏手术和介入治疗、血液保护以及其他一些特殊情况的应用。

了解肝素的作用原理及其应用对于临床医生和患者都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和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常用抗凝药物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常用抗凝药物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常用抗凝药物的使用及注意事项抗凝药物是一类用于预防血栓形成的药物,在心脑血管疾病、静脉血栓栓塞等疾病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肝素、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利伐沙班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各种抗凝药物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肝素是一种多糖抗凝剂,主要通过抑制血浆中的凝血酶和血小板的聚集来发挥抗凝作用。

肝素可以静脉或皮下注射,通常用于急性血栓形成的治疗,例如心肌梗死、肺栓塞等。

使用肝素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肝素的使用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剂量和疗程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2.肝素是一种具有抗凝效果的药物,会增加患者的出血风险,因此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如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3.患者在使用肝素期间,应避免剧烈运动和身体的剧烈碰撞,以防止出血的风险。

华法林是一种维生素K拮抗剂,通过抑制维生素K的作用,减少凝血因子的合成,进而起到抗凝作用。

华法林主要用于长期抗凝治疗,例如心房颤动、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使用华法林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华法林的使用需要定期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如INR值,以确保剂量的准确性。

一般情况下,INR值应该在2-3之间。

2.患者在使用华法林期间,应避免食用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如菠菜、菜花、奶酪等,以免影响华法林的效果。

3.华法林的开始剂量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调整,并且剂量的调整需要根据患者的INR值来进行。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利伐沙班等,是近年来用于抗凝治疗的新药物,与传统的抗凝药物相比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方便性。

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阿司匹林和利伐沙班等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虽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但在使用过程中仍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必要时需要定期监测凝血功能。

2.患者应按照医生的建议规定的剂量和用药时间来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不要随意改变剂量或停药。

3.可能会有胃肠道反应(如胃灼热、恶心、呕吐等)或出血的副作用,在使用期间应密切观察自身的身体状况,及时就医。

肝素的生物和药理学

肝素的生物和药理学

肝素的生物和药理学肝素(Heparin)是一种高度糖基化的天然多糖,它的发现和研究史可以追溯到近一个世纪前。

肝素在医学上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心血管病、血栓病等疾病,是常用的抗凝药物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肝素的生物和药理学。

一、肝素的生物学特性肝素是一种由肝脏细胞、血小板和内皮细胞等产生的天然多糖。

在人体内,肝素主要存在于血细胞内和血管内膜上。

肝素的化学结构非常复杂,它主要由硫酸化甘露聚糖和葡萄糖胺聚糖组成,其中硫酸化甘露聚糖是构成肝素分子的主要成分,其硫酸化程度和结构决定了肝素的活性和特性。

肝素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方式发挥其生物学作用。

第一种方式是通过结合并激活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 III,AT-Ⅲ)来发挥抗凝作用。

肝素能够结合AT-Ⅲ的同源结构域,从而促进AT-Ⅲ与凝血酶和因子十活化酶的结合,抑制凝血过程。

第二种方式是通过与其它细胞表面受体(如炎性细胞表面的白细胞介素-8(IL-8)受体)结合来具有抗炎作用。

二、肝素的药理学作用肝素作为常用的抗凝药物,它的药理学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抗凝作用肝素能够抑制凝血酶和因子十活化酶的活性,促进AT-Ⅲ与凝血酶和因子十活化酶的结合,从而阻断凝血过程。

它可以用来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疾病,并可作为手术前后的抗凝治疗药物。

2. 抗炎作用肝素能够结合炎性细胞表面的白细胞介素-8(IL-8)受体,从而具有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

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肝素对于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其机制可能和其抗炎作用有关。

3. 抗血小板作用肝素通过抑制血小板的凝聚和黏附,从而具有抗血小板作用。

研究表明,肝素对于预防心肌梗死、脑梗死等疾病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三、肝素的临床应用肝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凝药物。

它通常以注射、静脉滴注等方式使用。

在临床上,肝素可以用于预防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等疾病,也可以用于心脏手术、血液透析等过程中进行抗凝治疗。

肝素和硫酸乙酰肝素的功能

肝素和硫酸乙酰肝素的功能

于它们 的分离和 纯化 ,即使用肝素亲 和色谱 。在很 多情 况 的生 理意义 。通 过敲 除大 鼠Ⅳ. 脱酰 酶/ A L 磺 基转 移酶 的基 下 ,涉及 到 阳离子 肝素 . 结 合域 与 高负 电荷肝 素之 间 的非 因, “ 正 常 ”即硫酸 化肝素 的生物 合成被 阻止 。这 使得分 选择性相 互作用 ,这 导致通 过H S 的蛋 白质结合是相对 非特 泌颗粒 中其它生物活 性调控 因子的数 目改变,其 中最显著
保护蛋 白质不被 降解 ,调控 蛋 白质通 过基底膜转 移 ,介 导 蛋 白质 内置 。研 究发现细 胞表面 的HS 蛋 白聚糖 ( HS P G)
由于肝素 ̄ I I HS 的高负 电荷密度 ,它们都是 聚电解质 , 通过 结合反离 子 中和部分 负 电荷 。所 以,结 合反应是一 个
是动 态 的 ,它能 快速 向细 胞表 面转 移 并快 速返 回 ( t 1 — 4 离子 交换过程 ,结合 多肽 或蛋 白质 的阳离子 部位即为反 离 h ) , 并 通 过 细 胞 变 化 改变 HS 的结 构 以应 答 细 胞 外 信 号 因 子 。 反 离 子 结 合 模 型 显 示 水 溶 液 中 的 肝 素 钠 的Na 部 分 被 子 ,例 如 ,生 长 因 子 。肝 素 和 HS 的作 用 机 制 涉 及 它 们 与 蛋 结 合 , 为 每 一 个 负 电荷 是 0 . 5 9 ; 已经 报 道 了0 . 5 8  ̄ H 0 . 6 3 的 实
7 2
食 品与药 品
F o o d a n d D r u g
2 0 1 3 年第 1 5 卷第 1 期

知识介绍 ・
肝 素和硫 乙酰肝 素的功 能
Ra b e n s t e i nD L

硫酸乙酰肝素的序列与生物活性关系探究

硫酸乙酰肝素的序列与生物活性关系探究

硫酸乙酰肝素的序列与生物活性关系探究蛋白聚糖是一类普遍存在于哺乳动物细胞表面和细胞外基质的大分子。

蛋白聚糖一般是由一个或多个糖胺聚糖链共价连接在核心蛋白上组成的。

糖胺聚糖(Glycosaminoglycans,GAGs)是一类线性的长链碳水化合物,由于硫酸基团和羧基基团的存在因此带有大量的负电荷。

天然存在的糖胺聚糖主要分为四类包括硫酸乙酰肝素(Heparansulfate,HS)/肝素、硫酸软骨素和硫酸皮肤素、硫酸角质素和透明质酸。

其中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构成主要一类具有重要生物学活性的蛋白聚糖组。

肝素是一种细胞内的糖胺聚糖,主要存在于肥大细胞中。

肝素与HS具有相似的结构组成都是由糖醛酸(葡萄糖醛酸和艾杜糖醛酸,Glucronic acid(GlcA)和 Iduronicacid(IdoA))和葡萄糖胺(Glucosamine,GlcN)通过 1-4 糖苷键形成的二糖单元(-HexAα/β1,4-GlcNα1,4-)组成,在其合成过程中IdoA的2-位或GlcA的2-位以及GlcN的N-位、6-位或3-位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硫酸化修饰,肝素的硫酸化程度要高于HS。

肝素/HS 与蛋白配体的结合主要是通过糖链的高负电荷与蛋白的正电荷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进行的。

通常认为肝素/HS与蛋白配体的相互作用主要依赖于糖链中羧基和硫酸取代基团的数目以及硫酸取代基团在糖链中的分布。

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肝素已被成功用作注射用抗凝血药物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

肝素与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Ⅲ)的相互作用是目前研究最明确的肝素-蛋白配体结合实例。

肝素与ATⅢ的结合被称为“锁-钥”结合模式,主要依赖于肝素糖链中含有特殊3-O-硫酸化GlcN的戊糖序列(-GlcNS(orAc)6S-GlcA-GlcNS3S±6S-IdoA2S-GlcNS6S-)。

肝素中的特殊戊糖序列与ATⅢ结合,通过改变ATⅢ构象增加其对凝血因子(FactorXa,FXa)和凝血酶(Thrombin,FⅡa)的抑制活性,从而达到抗凝血作用。

肝素和硫酸乙酰肝素前体Heparosan的合成研究进展

肝素和硫酸乙酰肝素前体Heparosan的合成研究进展

肝素和硫酸乙酰肝素前体Heparosan的合成研究进展夏亚穆;戴晓丽【摘要】肝素(Hep)和硫酸乙酰肝素(HS)是糖胺聚糖家族中的一类线性多糖,作为抗凝血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中,在抗癌、抗病毒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作用.Heparosan是肝素和硫酸乙酰肝素共同的前体,决定着聚合物链的长度和糖单元主链的组成,也是其生物活性结构参数的决定因素.介绍了肝素/硫酸乙酰肝素的合成方法,综述了Heparosan的合成研究进展,并对生物工程领域合成Heparosan的前景进行了展望.【期刊名称】《化学与生物工程》【年(卷),期】2013(030)009【总页数】4页(P1-4)【关键词】肝素;硫酸乙酰肝素;糖胺聚糖;Heparosan合成;Heparosan合酶【作者】夏亚穆;戴晓丽【作者单位】青岛科技大学化工学院,山东青岛266042;青岛科技大学化工学院,山东青岛2660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929.2糖胺聚糖(GAGs)是一类由重复的二糖单元组成的不分支的带负电荷的多糖,通过参与细胞粘附、趋化因子信号传导、生化级联、信号转导以及病原体识别等在细胞中起到关键作用。

鉴于其生理功能,糖胺聚糖组成了一类具有巨大治疗应用潜力的化合物[1,2]。

其中,肝素(Hep)和硫酸乙酰肝素(HS)是糖胺聚糖家族的重要成员,是一类由糖醛酸和D-葡糖胺二糖重复单元以1,4-位键连接形成的线性多糖,其结构复杂、生物活性多样[3-6],研发肝素和硫酸乙酰肝素新药已成为近年来多糖药物研究的热点。

Heparosan,又称 N-Acetylheparosan,[β-D-1,4-GlcA-α-D-GlcNAc]n(其中:GlcA 代表葡糖醛酸、Glc-NAc代表N-乙酰氨基葡糖),是肝素和硫酸乙酰肝素共同的前体,也是它们合成过程中最重要的模板[7]。

作者在此介绍了肝素/硫酸乙酰肝素的合成方法,综述了Heparosan的合成研究进展,并对生物工程领域合成Heparosan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抗凝药分类及作用机制

抗凝药分类及作用机制

抗凝药分类及作用机制在现代医学中,抗凝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被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各种与血液凝固相关的疾病,如血栓栓塞性疾病、心房颤动引起的中风风险等。

抗凝药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来抑制血液的凝固过程,以达到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的目的。

接下来,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抗凝药的分类及其作用机制。

一、肝素类抗凝药肝素是最早被广泛应用的抗凝药物之一。

它分为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

普通肝素是一种分子量较大的多糖链混合物。

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与抗凝血酶Ⅲ(ATⅢ)结合,增强ATⅢ对凝血因子Ⅱa(凝血酶)、Ⅸa、Ⅹa、Ⅺa 和Ⅻa 的抑制作用。

肝素与 ATⅢ结合后,会引起 ATⅢ的构象发生变化,使其活性部位更加暴露,从而能够更有效地灭活这些凝血因子。

低分子肝素则是通过对普通肝素进行化学或酶学解聚得到的。

与普通肝素相比,低分子肝素对凝血因子Ⅹa 的抑制作用更强,而对凝血酶(Ⅱa)的抑制作用较弱。

这使得低分子肝素在发挥抗凝作用的同时,出血风险相对较低。

肝素类抗凝药常用于治疗深静脉血栓、肺栓塞、急性心肌梗死等疾病。

但使用肝素类药物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需要频繁监测凝血功能、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症等。

二、维生素 K 拮抗剂这类药物的代表是华法林。

华法林通过抑制维生素 K 依赖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合成来发挥抗凝作用。

维生素 K 是参与凝血因子合成的重要辅酶。

华法林能竞争性地抑制维生素 K 环氧化物还原酶,使维生素 K 无法被还原为具有活性的形式,从而影响上述凝血因子的合成。

由于这些凝血因子的半衰期不同,华法林的起效时间通常需要 2 5 天。

华法林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以调整药物剂量,确保抗凝效果在合适的范围。

同时,华法林的抗凝效果容易受到多种食物和药物的影响,例如富含维生素 K 的食物(如绿叶蔬菜)可能会降低华法林的抗凝作用,而某些药物(如某些抗生素)可能会增强华法林的抗凝作用。

华法林常用于预防心房颤动患者的血栓栓塞并发症、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抗凝治疗等。

肝素和硫酸乙酰肝素的生物合成与结构

肝素和硫酸乙酰肝素的生物合成与结构

食品与药品 Food and Drug 2012年第 14卷第09期
VII
的研究仍在继续且日益增多。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肝素 的其他生物活性在治疗方面有开发潜力,例如调节血管生 成,肿瘤转移,和病毒入侵;二是肝素-蛋白质结合作为一 种模型,适用于细胞表面的HSPG的HS链中拥有高度硫酸 化区域(NS域)的蛋白质相互作用。
合五糖序列 也不相同。HS的结构域由重复的GlcA-(1→4)-GlcNAc二糖 (NA域)以及高度硫酸化的肝素样IdoA-(1→4)-GlcNS二糖 (NS域)组成(图 2)。NA和NS结构域被NA/NS转变区 段分开,转变区段由包含GlcNAc-和GlcNS-的二糖组成。 HS结构的多样性使其具有多种生物功能。
N-去乙酰化/N-硫酸化后,C5差向异构酶催化GlcA转 化为IdoA,在不同部位O-磺基转移酶催化得到O-硫酸化。 C5差向异构酶的特异性和机制已经详细描述;C5差向异构 化的必要条件是GlcA底物连接到GlcNS残基的还原端上。 因此,GlcNS-(1,4)-GlcA-(1,4)-GlcNS和GlcNS-(1,4)-GlcA(1,4)-GlcNAc序列中的GlcA是C5差向异构酶的底物,从而 形成有不同的O-硫酸酯取代基的GlcNS-(1,4)-IdoA-(1,4)GlcNS和GlcNS-(1,4)-IdoA-(1,4)-GlcNAc序列,这两个序 列均在肝素中被发现。然而,C5差向异构化不完全所以 GlcNS-(1,4)-GlcA-(1,4)-GlcNS 和 GlcNS-(1,4)- GlcA-(1,4)GlcNAc序列也同样在肝素中被发现。由于C5差向异构酶 的底物特异性,GlcNAc-(1,4)-GlcA-(1,4)-GlcNS 和GlcNAc(1,4)-GlcA- (1,4)-GlcNAc序列中的GlcA不是其底物,所以 肝素中均有这些序列,而Glc- NAc-(1,4)-IdoA-(1,4)-GlcNS 和 GlcNAc-(1,4)-IdoA-(1,4)- GlcNAc序列不存在。

肝素研究及应用简介

肝素研究及应用简介

肝素研究及应用简介到目前为,肝素最大的功劳莫过于它作为抗凝剂在临床中的应用。

历经70年左右的考验,为心血管外科和血液透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说没有肝素就没有现代外科。

肝素在现代医学中的抗凝血领域中确实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很多研究发现它还有很多其他与抗凝方面无关的生物学活性和药理作用,这些作用也有很多在临床中得到了实际运用。

本文就肝素的研究历史、药理作业及其临床应用方面的知识做一简介,最后还就低分子肝素的研究进展做一概括。

关键词:肝素,抗凝血作用,小分子肝素,非抗凝血作用,临床应用一.研究进程1916年,McLean首先发现了具有抗凝血作用的心磷脂和脑磷脂,从此开创了抗凝血剂研究的新领域。

后来,很多学者证实了他的发现。

1918年Howell 和Heparin详述了这种磷脂的性质。

因为当时这种物质是在狗肝中发现的,故命名为肝素(heparin)。

后来试验研究发现肝素在肝脏中的含量并不高。

1933年Charles和Scott 开发了肝素的规模化生产方法,并改用牛肺作原料,大大提高了产量。

50年代瑞典科学家利用猪肠黏膜和粘液提取肝素,不但收率高而且质量好。

现在,猪肠黏膜已经成为制备肝素的理想原材料。

1976年,Andersson研究小组的研究表明肝素分子的不均一性不仅表现在结构和功能方面,而且也表现在分子的大小方面。

他们还发现肝素的相对分子质量较低组分对凝血酶的抑制作用不大,而对FXa的抑制作用明显。

1982年,Bjork 等人从分子生物学角度阐明了肝素分子结构与作用机制的部分关系,这为肝素类似物的开发与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肝素分子极为复杂多变,对其序列结构的研究较多,但对各种活性与结构的关系仍缺少了解。

对肝素分子结构的研究一直是十分艰巨的任务,历经曲折的发展,现在人们基本上认为其结构组分中含有等比例的2-氨基-2-脱氧-D-葡萄糖、D-葡糖醛酸和另一种糖醛酸。

根据现有的理论,部分肝素类似物也已研发成功。

肝素的抗凝作用机制和应用

肝素的抗凝作用机制和应用

肝素的抗凝作用机制和应用肝素是一种天然的抗凝剂,常被用于临床诊疗。

它通常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如静脉血栓栓塞和肺栓塞。

肝素在人体内的作用机制非常复杂,其中的最重要的抗凝作用主要体现在下面这几个方面。

1. 抑制凝血酶肝素通过抑制凝血酶的活性,从而减少了凝血过程中最后一个步骤的凝固,也就是将原纤维蛋白原转换为纤维蛋白。

凝血酶是一种由血管内皮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细胞产生的酶,它产生了纤维蛋白,使血液凝固。

抑制凝血酶的能力是肝素的主要作用机制之一,可以防止血液凝固并预防血栓形成。

另外,肝素还可以抑制纤维蛋白分裂酶的活性,加强血管壁的稳定性。

2. 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肝素可以影响血小板的聚集。

它抑制一些与血小板的凝聚有关的蛋白质,如磷酸化酶,使血小板不容易聚集成凝块。

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可以减少血栓的形成,预防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发生。

抗血小板药物通常被用于预防心肌梗死和中风等疾病。

3. 促进抗凝剂的活性肝素还可以促进几种抗凝剂的活性,如抗凝血酶Ⅲ、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剂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性大分子。

抑制凝血酶Ⅲ的作用增加,将产生更多的凝血酶Ⅲ,从而促进凝血过程中的凝固抑制。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剂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性大分子也可以抑制血液凝固。

应用肝素的应用十分广泛,它被用于各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应用示例。

1. 预防血栓肝素在临床中广泛使用,其主要特点是防止血液凝固。

预防血栓的目的不仅仅是使用肝素,在一些情况下也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例如阿司匹林和替格瑞洛。

2. 治疗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肝素在治疗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等血栓性疾病时,是一种有效且常用的药物。

治疗期间应密切监测肝素的剂量和效果,以确保达到最佳效果和安全性。

3. 心脏手术前和手术中在心脏手术前和手术中,肝素通常被用作抗凝剂和预防血栓的药物。

这种药物可以减少手术过程中的血小板凝集和减少对患者的出血风险。

4. 局部使用肝素还可以用于生产过程中的医疗保健产品,以防止局部凝血和炎症。

硫酸乙酰肝素在哺乳动物肺发育中的功能

硫酸乙酰肝素在哺乳动物肺发育中的功能
关键词硫酸乙酰肝素哺乳动物肺发育功能
一哺乳动物肺发育 从胚胎发育成为具有自主呼吸能力的新生儿是哺乳动物 如人类发育的重要过程# 在子宫内"胚胎肺部血流量低"氧合 作用主要通过胎盘的气体交换完成# 出生后"新生儿心血管循 环模式发生改变"肺部血流量大幅增高"从而代替胎盘进行气 体交换# 然而"如果肺部发育不成熟或肺部发生损伤"可造成 肺泡表面积减少"肺血流供应不足"导致气体交换功能受损和 新生儿呼吸衰竭的发生-$. # 哺乳动物肺 首 先 从 内 胚 层 前 肠 以 上 皮 肺 芽 的 形 式 出 现# 原始的肺芽不断生长延伸到周围间质中"形成相互连通的各级 气管并在细支气管末端形成短管束# 短管束进一步分支后扩 展形成终末导管"与此同时肺泡和血管开始发育"终末导管进 一步扩大构成原始肺泡# 原始肺泡分隔和重建后"肺泡数量和
的胚胎干细胞显示低硫酸化修饰的 C8 结构"而分化的神经前 体细胞表达较高硫酸化的 C8"其中糖链的 B2和 02"硫酸化修 饰程度显著提高# 研究显示"在小鼠大脑胚胎发育过程中"C8 糖链的链长和硫酸化修饰模式呈动态变化-5. #
四PM糖链在肺发育中的作用 肺发育过程中"大量细胞生长因子)形态发生素等蛋白通 过介导上皮2间充质 相 互 作 用" 从 而 诱 导 上 皮 分 化 和 促 进 肺 间 充质的增殖)分化和模式化# 研究显示"C8 糖链通过与这些蛋 白因子相互结合"调节其运输过程或生物活性"从而参与肺部 发育# C8 糖 链 修 饰 酶 发 生 突 变 可 导 致 肺 发 育 缺 陷# 例 如" B!892$ 基因敲除小鼠表现严重的脑部)面部)眼睛和骨骼发育 异常"突变小鼠出生后迅速死于肺功能不全# 进一步研究显 示"敲除 B!892$ 基因可导致肺泡间隔增厚以及 ##型肺细胞成 熟障碍&分泌表面活性蛋白以启动和维持肺泡扩张'# 在果蝇 中"B!892$ 同源物 WV;_MZD;DWW突变可引起气道发育障碍# 机理 研究表明"WV;_MZD;DWW突变显著降低了 R6R诱导的 G7L=信号 通路活性"从而导致气管细胞迁移和分支形态发生缺陷# 我们 的研究结果表明"敲除 :52差向异构酶基因 C8Da/后"细胞合成 的 C8 糖链仅含有 6;,7而不含 #b^7# C8Da/敲除小鼠具有肾 脏发育不全)骨骼畸形)眼睛发育缺陷和肺发育不成熟等表型" 出生后由于呼吸窘迫而死亡# C8 糖链 02"2硫酸化修饰在气管 发育中同样重要"利用 OB7/抑制果蝇 0"89表达可降低 R6R 诱导的 G7L=信号通路活性"导致气管分支障碍和胚胎死亡# 然而"在小鼠模型中"敲除 0"892$ 基因对小鼠胚胎肺发育或分 支形态发生没有影响"但小鼠出生后"表现肺泡发育缺陷)肺泡 体积和不规则弹性蛋白沉积增加等症状-0"1. # 利用中的重要功能# 利用肝素酶裂解 Q$$&5 小 鼠上皮组织块中& 无间充质' 的 C8 糖链可致其迅速死亡"而未 添加 R6R$% 生长因子培养的肺可导致类似现象"这表明去除 C8 糖链可能破坏了 R6R信号转导从而导致肺发育障碍# 与此 呼应"研究显示"在 Q$$2Q$( 胚胎小鼠肺中"R6R$% 蛋白的表达 与肺分支活跃区域中 C8 糖链表达相关# 此外"在肺上皮细胞 或全肺组织块培养基中添加肝素可改变 R6RW诱导的形态发生 的活性# 体外肺组织块培养试验结果显示"低剂量肝素可一定 程度上增强上皮分枝# 而高浓度肝素处理可同时调控支气管 平滑肌细胞分布和分支形态发生# 同样利用肺组织块体外培 养模型"通过氯酸钠抑制 C8 糖链硫酸化或在培养基添加过量 的 "2硫酸化肝素可干扰 R6R$% 与上皮细胞结合以及 R6R$% 的 生物活性"最终抑制 FGL23 的表达和阻碍肺分支的形成# 此 外"向氯酸钠处理的肺组织块培养基中添加仅含 B2硫酸化修饰 的肝素& 去 "2硫酸化' 不能恢复 R6R依赖的生存和生长"而添 加过量或部分 "2硫酸化修饰的肝素可以修复氯酸钠处理导致 的肺分支障碍# 这些证据表明 "2硫酸化修饰对 C8 糖链参与 肺部的发育至关重要-0"1. # 五结语 C8 糖链通过储存或聚集各种生长因子以及充当受体或辅

肝素和硫酸乙酰肝素的功能

肝素和硫酸乙酰肝素的功能

72 食品与药品 Food and Drug 2013年第15卷第1期肝素和硫酸乙酰肝素的功能Rabenstein D L内源肝素在肥大细胞内,是肥大细胞分泌颗粒的主要组成成分。

内源肝素在医学上作为抗凝血剂使用,并在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疾病中被作为首选药物。

硫酸乙酰肝素(HS )在动物组织中广泛存在并且结构多样,同样也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功能,包括细胞黏附、调控细胞生长和增殖、发育过程和血液凝固、细胞表面结合脂蛋白脂肪酶和其它蛋白质、血管发生、病毒入侵和肿瘤转移。

HS 同样保护蛋白质不被降解,调控蛋白质通过基底膜转移,介导蛋白质内置。

研究发现细胞表面的HS 蛋白聚糖(HSPG )是动态的,它能快速向细胞表面转移并快速返回(t ½1-4 h ),并通过细胞变化改变HS 的结构以应答细胞外信号因子,例如,生长因子。

肝素和HS 的作用机制涉及它们与蛋白质的非共价结合,以在蛋白质构象中发挥变化,促进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使蛋白质在细胞表面分离并作为生长因子的复合受体发挥作用。

因为肝素和HS 在调节生物活性方面的作用,在综述一些肝素和HS 的功能之前,本文将探讨蛋白质-肝素相互作用的一些重要特点。

1 与蛋白的相互作用HSPG 的HS 链及肝素与蛋白质的结合主要是静电的,涉及阳离子铵盐基、胍盐以及与肝素或HS 的阴离子部位相互作用的多肽或蛋白质的咪唑侧链功能基团。

数百种与肝素结合的蛋白质已经被确认,且肝素结合性质经常被应用于它们的分离和纯化,即使用肝素亲和色谱。

在很多情况下,涉及到阳离子肝素-结合域与高负电荷肝素之间的非选择性相互作用,这导致通过HS 的蛋白质结合是相对非特异性的。

但是,研究者逐步认识到经设计的HS 的NS 和NA/NS 域中的特异序列可与特定蛋白质选择性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可用于调控蛋白质活性。

结合的选择性可以通过一种“稀有”成分的使用来得到,例如,在肝素抗凝血酶结合戊糖序列中存在的GlcNS(3,6S)残基,它对于抗凝血活性是必需的。

硫酸乙酰肝素3-O-硫酸磺基转移酶Ⅰ研究进展

硫酸乙酰肝素3-O-硫酸磺基转移酶Ⅰ研究进展

硫酸乙酰肝素3-O-硫酸磺基转移酶Ⅰ研究进展陈家乐;李杰;钟卫鸿【摘要】肝素/硫酸乙酰肝素是目前临床运用最广泛的抗凝血与抗血栓类药物.硫酸乙酰肝素3-O-硫酸磺基转移酶Ⅰ(Hs3stⅠ)是肝素/硫酸乙酰肝素酶化学法合成中的关键酶,可以催化硫酸基团转移到葡萄糖胺C3的羟基位置,从而形成重要的抗凝血结构单元.总结了近年来Hs3stⅠ的酶学特性、外源表达以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Heparin/heparan sulfate is the most widely-used anticoagulant and antithrombotic drugs.Heparan sulfate 3-O-sulfotransferaseⅠ(Hs3stⅠ) is a key enzyme in the chemoenzymatic synthesis of heparin/heparan sulfate,which can catalyze the transfer of sulfate group to the hydroxyl group of glucosamine C3,thus forming an important anticoagulant unit.We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enzymatic characteristics,exogenous expression,and application of Hs3stⅠin recent years.【期刊名称】《化学与生物工程》【年(卷),期】2017(034)007【总页数】5页(P1-5)【关键词】硫酸乙酰肝素;硫酸乙酰肝素3-O-硫酸磺基转移酶Ⅰ(Hs3stⅠ);酶化学法合成【作者】陈家乐;李杰;钟卫鸿【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浙江杭州 310032;浙江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浙江杭州 310032;浙江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浙江杭州 31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3硫酸乙酰肝素(HS)是一类结构复杂的硫酸化线性糖胺聚糖,由葡萄糖胺与糖醛酸组成的二糖重复单元以线性方式延伸形成。

肝素的功能主治

肝素的功能主治

肝素的功能主治肝素的概述肝素是一种常用的抗凝血剂,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中。

它具有多种功能和主治,下面将详细介绍肝素的功能主治。

功能1.抗凝血功能:肝素能与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 Ⅲ)结合,增强其抑制凝血酶活性的能力。

通过活化抗凝血酶Ⅲ,肝素能够延长凝血酶的活化时间,抑制血液凝块的形成,预防血栓性疾病的发生。

2.抗炎功能:肝素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肝素能够中和炎症介质和炎症因子,并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和炎症损伤。

3.抗过敏功能:肝素可以抑制过敏反应的发生。

它可以抑制过敏介质的释放和过敏细胞的活化,从而减轻过敏反应引起的症状和炎症。

主治1.血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肝素作为一种抗凝血剂,广泛应用于血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它可以预防和治疗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心脏瓣膜替换手术后的血栓形成等疾病。

2.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肝素可以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减轻心脏负担,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它可以用于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

3.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肝素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等疾病。

4.妊娠相关疾病的治疗:肝素在妊娠期间可以用于治疗妊娠相关疾病,如反复流产、胎盘早剥等。

它可以改善母体循环和胎儿生长环境,降低胎儿死亡和其他并发症的风险。

5.心脏手术和血管手术的抗凝治疗:肝素可以在心脏手术和血管手术中使用,起到抗凝作用,预防血栓形成和手术相关并发症。

注意事项1.使用肝素前应先了解患者的肝素过敏史,以避免过敏反应的发生。

2.使用肝素时应严格控制剂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用药量,避免出现出血等副作用。

3.长期使用肝素的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以评估肝素的疗效和安全性。

4.肝素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需要特别注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5.在使用肝素期间,患者应定期复查血凝指标,确保抗凝效果。

肝素的作用及功能主治

肝素的作用及功能主治

肝素的作用及功能主治1. 肝素的作用肝素是一种由肝组织分泌的天然抗凝血物质,具有以下作用:•抗凝血作用:肝素能够与凝血因子Ⅱa(血栓素A2)和凝血酶(Ⅱa)结合,阻断血小板聚集和凝血酶生成,从而抑制血液凝固。

•抗血栓作用:肝素通过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减少血小板与内皮细胞的黏附,防止血栓形成。

•抗炎作用:肝素能够调节炎症反应,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和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引起的组织损伤。

2. 肝素的功能主治肝素具有广泛的功能主治,在多个领域中得到应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2.1 抗凝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症:肝素可用于预防和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症,如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

通过抑制凝血酶的活化和血小板聚集,肝素可以有效减少血栓的形成和扩展。

•心脏手术期间的抗凝治疗:肝素可用于心脏手术期间的抗凝治疗,预防术后的血栓形成。

常见的使用方式是通过静脉注射肝素。

2.2 血液透析•肾衰竭患者的血液透析治疗:肝素可用于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防止透析器与血液管路内形成血栓,保证透析治疗的顺利进行。

2.3 心血管疾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肝素可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通过抗凝作用减少血栓的形成,改善血液循环。

•心肌梗死:肝素可以用于治疗心肌梗死,减轻心肌梗死引起的炎症反应和出血,促进心肌的恢复。

2.4 其他领域•自身免疫性疾病:肝素可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通过调节免疫反应,减少炎症反应和血栓形成,缓解疾病症状。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肝素可用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治疗,减轻血液凝固,改善血液循环,保护母婴安全。

以上是肝素的作用及功能主治的简要介绍。

在实际应用中,肝素的使用需要根据具体疾病的情况和患者的个体化特点进行调整,务必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2 食品与药品 Food and Drug 2013年第15卷第1期肝素和硫酸乙酰肝素的功能Rabenstein D L内源肝素在肥大细胞内,是肥大细胞分泌颗粒的主要组成成分。

内源肝素在医学上作为抗凝血剂使用,并在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疾病中被作为首选药物。

硫酸乙酰肝素(HS )在动物组织中广泛存在并且结构多样,同样也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功能,包括细胞黏附、调控细胞生长和增殖、发育过程和血液凝固、细胞表面结合脂蛋白脂肪酶和其它蛋白质、血管发生、病毒入侵和肿瘤转移。

HS 同样保护蛋白质不被降解,调控蛋白质通过基底膜转移,介导蛋白质内置。

研究发现细胞表面的HS 蛋白聚糖(HSPG )是动态的,它能快速向细胞表面转移并快速返回(t ½1-4 h ),并通过细胞变化改变HS 的结构以应答细胞外信号因子,例如,生长因子。

肝素和HS 的作用机制涉及它们与蛋白质的非共价结合,以在蛋白质构象中发挥变化,促进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使蛋白质在细胞表面分离并作为生长因子的复合受体发挥作用。

因为肝素和HS 在调节生物活性方面的作用,在综述一些肝素和HS 的功能之前,本文将探讨蛋白质-肝素相互作用的一些重要特点。

1 与蛋白的相互作用HSPG 的HS 链及肝素与蛋白质的结合主要是静电的,涉及阳离子铵盐基、胍盐以及与肝素或HS 的阴离子部位相互作用的多肽或蛋白质的咪唑侧链功能基团。

数百种与肝素结合的蛋白质已经被确认,且肝素结合性质经常被应用于它们的分离和纯化,即使用肝素亲和色谱。

在很多情况下,涉及到阳离子肝素-结合域与高负电荷肝素之间的非选择性相互作用,这导致通过HS 的蛋白质结合是相对非特异性的。

但是,研究者逐步认识到经设计的HS 的NS 和NA/NS 域中的特异序列可与特定蛋白质选择性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可用于调控蛋白质活性。

结合的选择性可以通过一种“稀有”成分的使用来得到,例如,在肝素抗凝血酶结合戊糖序列中存在的GlcNS(3,6S)残基,它对于抗凝血活性是必需的。

一种独特的结合表位也可以基于N -取代基模式,N -和O -取代基的特异性结合,或是NS (N -硫酸化域)、NA (N-乙酰化域)和NA/NS 域的长度和相对位置。

其它已知的蛋白质结合序列是由常见的二糖组成。

典型地,蛋白质结合涉及3~9个二糖单位,虽然包围在蛋白质低聚体表面的更长的序列也会被涉及。

肝素结合域已经在大量蛋白质中被确认。

它们典型地含有相当多的碱性残基赖氨酸和精氨酸,且在某些情况下有组氨酸。

除此之外,前文图所示六糖与FGF-2结合形成的复合体的X-线结构显示,某些其它氨基酸侧链的功能基团・知识介绍・也可以与肝素相互作用,例如,谷氨酰胺的酰胺侧链。

共有序列组成碱性残基簇,包括序列XBB-BXXBX, XBBXBX 和XBBBXXBBBXXBBX ,其中B 和X 分别为碱性氨基酸残基和其他氨基酸残基,上述序列被认为是蛋白质的肝素/HS 结合域。

这些序列可以采用二级结构,在这种二级结构中碱性氨基酸沿着多肽链的一面对齐,X 氨基酸指向蛋白核心。

由于肝素和HS 的高负电荷密度,它们都是聚电解质,通过结合反离子中和部分负电荷。

所以,结合反应是一个离子交换过程,结合多肽或蛋白质的阳离子部位即为反离子。

反离子结合模型显示水溶液中的肝素钠的Na +部分被结合,为每一个负电荷是0.59;已经报道了0.58和0.63的实验值。

聚电解质理论提示大部分结合自由能来自多糖Na +反离子熵的有利释放。

离子交换机制的一个重要结果是随着NaCl 浓度增大结合程度降低。

例如,组氨酸的双质子形式与肝素的相互作用结合常数从1.5×106(Na +浓度为0.001 mol/L )降至7.7×102(Na +浓度为0.1 mol/L )。

通过相互作用Na +离子被取代的数目已经从结合常数对离子强度的相关性得到,该相关性通过23Na NMR 测得。

2 肥大细胞中的肝素肝素和组胺、肥大细胞蛋白酶及其它调控因子一起被储存在肥大细胞的分泌颗粒中。

实验已阐明肥大细胞肝素的生理意义。

通过敲除大鼠N -脱酰酶/N -磺基转移酶的基因,“正常”即硫酸化肝素的生物合成被阻止。

这使得分泌颗粒中其它生物活性调控因子的数目改变,其中最显著的是一些小鼠肥大细胞蛋白酶的水平。

可得出一个结论,肝素对于在肥大细胞内特殊颗粒蛋白酶的储存是必要的。

肝素与带有正电荷的肥大细胞蛋白酶之间相互作用的细节尚不清楚,一般认为这种相互作用导致只有正确折叠的蛋白酶才能被定向到分泌颗粒中。

组胺水平在异常肥大细胞中也同样下降,表明肝素对肥大细胞颗粒内组胺的储存发挥了作用。

当肥大细胞颗粒的pH 值为5.2~6.0时,组胺以双质子形式(H 2A 2+)存在,这表明组胺在肥大细胞颗粒内通过与高负电荷肝素的静电相互作用储存。

腹膜肥大细胞颗粒的体积和组胺含量随着年龄增大。

2~7月龄大鼠腹膜肥大细胞中组胺的浓度估计为0.4 mol/L ,这足够用于直接在完整肥大细胞分泌颗粒和肥大细胞颗粒中通过1H-NMR 研究组胺。

通过观察到的肥大细胞颗粒内的组胺的相对尖锐的1H 共振峰,研究者确认颗粒内的组胺是流动的。

食品与药品 Food and Drug 2013年第15卷第1期 73通过组胺与有不同精细结构的一系列肝素衍生寡糖的相互作用的1H-NMR研究,以及通过分子模型运算以确定这种结合是位置特异的还是非定域化的,组胺与肝素结合的分子水平上的细节已经被详细表征。

组胺的H2A2+形式是有特殊结合位点的,GlcNS(6S)残基的C-3H质子的一个环电流变化可以证明这点。

H2A2+的咪唑环对于指导特定位点结合是至关重要的,虽然铵盐基团提高了结合亲和性。

咪唑环位于一个裂口内,这个裂口由位于裂口顶端的一个GlcNS (6S)环和形成裂口边的处于1C4构象的两种IdoA(2S)环形成。

位于IdoA(2S)-GlcNS(6S)-IdoA(2S)三联体的非还原端上的IdoA的羧基和GlcNS(2S)残基的N-硫酸化基团对结合来说是必要的。

同样,糖醛酸残基的构象也很关键,一个类似的三联体与GlcA在还原端的结合缺失也表现了这一点。

分子模型结果表明GlcNS(6S)残基的C-3H质子位于咪唑环的屏蔽锥里,同时咪唑环的N-1H和N-3H质子是氢结合在两种IdoA残基的羧基上。

由于肝素的延伸折叠结构,在肝素聚合物的交替面存在结合口袋,结果为每一个二糖重复单位结合约一个组胺。

游离的咪唑离子也在IdoA(2S)-GlcNS(6S)-IdoA(2S)三联体形成的结合口袋内进行特定位点结合,这表明肝素对咪唑环的特异性识别。

这种特异性识别和结合适用范围扩及多肽甘氨酸-组氨酸-赖氨酸中的组氨酸的咪唑侧链,这对于研究其它多肽和蛋白质与肝素的相互作用也是有重大意义的,其它多肽和蛋白质包括小鼠肥大细胞蛋白酶-7(mMCP-7)和β-淀粉样肽。

mMCP-7在肥大细胞分泌颗粒中的储存涉及组氨酸的正电荷侧链在位置8, 68和70与肝素的结合,虽然肝素引发了有pH依赖性的β-淀粉样肽的聚集,这表明在一致的肝素结合域(残基12~17)内位于位置13和14的组氨酸的咪唑侧链也被涉及。

肝素与血浆蛋白硒蛋白P的pH依赖结合也涉及组氨酸残基的咪唑侧链。

pH依赖是由于咪唑环在p KA≈7时脱质子化,这表现了一种精细和敏感的方式以调控在不同pH值组织和液体中的某些肝素-蛋白质和HS-蛋白质结合相互作用。

3 血液凝固的抑制作用血液凝固涉及一系列连续的失活的前体-丝氨酸蛋白酶转化,这些转化产生凝血酶,凝血酶反过来产生血纤蛋白,血纤蛋白交叉连接形成凝块。

血液凝固是由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抗凝血酶自然调控的。

血液中游离的抗凝血酶作为一种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是相对无活性的。

但是,抗凝血酶结合内皮细胞(排列形成脉管系统的内壁)表面HSPG的特定HS链,引发一种构象变化,这种变化促进了抗凝血酶与丝氨酸蛋白酶凝血酶及Xa因子形成紧密的、等摩尔的复合物,这使得血清蛋白酶失活。

随着复合物的形成,HS丧失了它对于抗凝血酶的高亲和性,抗凝血酶然后作为丝氨酸蛋白酶-抗凝血酶复合物被释放到血液循环中,同时HS链准备激活其它抗凝血酶分子。

据报道,每一个内皮细胞HS可以提供约5×104个抗凝血酶结合位点。

抗凝血酶结合在内皮细胞表面集中内源抗凝血活性在血流内,使得抗凝血活性也存在于脉管系统外的损伤组织。

通过与抗凝血酶络合加速凝块中的丝氨酸蛋白酶的失活,肝素临床上被用于抑制血液凝固。

但是,肝素在肥大细胞颗粒内是游离的,这与肝素作为天然抗凝剂相反。

前文已述及一种独特的五糖序列调节肝素和内皮细胞表面的HS的抗凝活性。

单独的五糖序列会加速由抗凝血酶导致的Xa因子的失活,然而一个更长序列(≥18个糖单位,包括五糖)对于凝血酶的失活是必要的(图 1)。

在后一种情况下,结合于同一肝素链邻近区域的抗凝血酶和凝血酶的位置非常接近,形成一个紧密的复合物。

五糖序列的结构功能关系已经被详细阐释。

GlcN残基在非还原端的N-硫酸化基团和6-O-硫酸化基团,以及内在的GlcN的3-O-硫酸化基团对生物活性是必要的。

抗凝血酶的肝素结合区域显现是一个复合部位,涉及来自不同部分的多肽序列,大部分在N端域。

包括组氨酸、精氨酸和赖氨酸残基的特异性残基对抗凝血活性来说是必要的,这些特异性残基已经用抗凝血酶变体和NMR光谱学来确定。

连接在五糖上的特异性残基和抗凝血酶的构象变化已经从失活的和有活性的抗凝血酶的晶体结构所鉴别。

钙能催化肝素介导的抗凝血酶-Xa因子反应,这种催化作用是通过提高中间体肝素-抗凝血酶-Xa因子复合物的集合达到的。

4 与脂肪酶的结合及脂蛋白的代谢内皮细胞表面HSPG的HS链与脂蛋白脂肪酶(LPL)的相互反应及肝细胞表面HSPG与肝细胞脂肪酶(HL)间的相互反应,在清除血浆脂蛋白方面有重要作用。

结合使这些酶局限在相关细胞的表面,在其作用于底物的部位脂蛋白释放脂肪酸,然后脂肪酸被细胞吸收。

结合同时促进脂蛋白和脂肪酶的细胞胞吞作用和分解代谢。

存在于脂蛋74 食品与药品 Food and Drug 2013年第15卷第1期白微粒中的HSPG和蛋白质的相互反应,也在脂蛋白的代谢上发挥作用,其中最显著的蛋白质是载脂蛋白B和E(apoB 和apoE)。

与HSPG结合的LPL可从肝素酶、类肝素酶或内切葡糖苷酸酶处理的培养细胞和内皮细胞的表面释放,所有的酶能降解HS链。

这为HS在LPL结合中的作用提供依据。

通过与HSPG竞争结合酶,外源肝素也能引起细胞表面结合的LPL释放到血浆。

然后,结合肝素的LPL可以结合到血循环中的脂蛋白上催化游离脂肪酸的释放。

相较于其它组织来说,脂肪酸主要被肝脏摄取,所以可从血液循环中“清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