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礼貌原则研究的相关评述趋势探究
礼貌原则研究综述
的礼貌 原则 。 1 9 7 3年 ,早 期 研 究 礼 貌 原 则 的 学 者 R a b i n L a k o f在{ T h e l o g i c o f p o l i t e n e s s ; o r 。 m i n d i n g y o u r P ’ S a n d Q’ s 》 一 文 中努 力 将礼 貌与 合作 原则 结 合 起 来 ,提 出 了 “ 语用能 力 规则 ” ,即 “ 要 清楚 ” ( B e c l e a r ,等 同于 G r i c e合作 原 则 中 的 “ 方 式 准则 ” ) 和
交 际使 用 中 的礼貌 现 象 ,也 因此 被有 的学 者 誉 为 “ 现 代礼 貌理论 之母 ” 。 英 国学 者 利 奇 ( L e e c h ) 的礼 貌 原 则 影 响 较 大 。 1 9 8 3 年, 利奇 出版了《 语 用学原则》 一 书, 在 书中其
为 了实 现这 一 共 同 目的便会 共 同遵 守一 些 基 本 原 则, 从 而使 自己 的话语 符合各方 共 同 目的 的需要 , 以 达到互相理解 的 目的。格赖斯 把这些需 要共 同遵守
则。
1 9 7 8年 ,英 国语 言 学 家布 朗和列 文 森 ( B r o w n
、
国外礼 貌原 则研 究概 况
( 一) 国外早期礼 貌原 则研 究 简述
早期 国外 礼貌 的研 究学 者 主 要 以言 语 行 为 作 为理论 依据 , 在语 用学 范 围 内寻找具 有 普遍适 用 性
第3 6卷 第 5 期
2 0 1 5年 5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C h i f e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 S c i )
国内有关不礼貌的研究综述
国内有关不礼貌的研究综述作者:展琳琳来源:《现代交际》2020年第03期摘要:随着对礼貌研究的深入,侮辱、贬低等与礼貌相悖的概念相继出现,不礼貌的研究应运而生。
国内对于不礼貌研究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对不礼貌专著的评介、综合研究、理论间的关联性研究和不礼貌的语用现象研究。
但目前国内对不礼貌的研究存在不礼貌定义界定不清,对非言语交际行为的不礼貌现象研究及对机构语言的不礼貌现象研究较少等问题。
总体来说,不礼貌研究成果已经在多个领域应用,该研究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不礼貌现状问题前景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3-0095-02不礼貌原则最早由Jonathan Culpeper提出,意在构建和礼貌框架平行的不礼貌框架,为对峙性、冲突性和不和谐的话语现象提供理论基础。
不礼貌的提出弥补了礼貌—面子范式的不足,为研究不礼貌行为提供了方向。
一、国内有关不礼貌的研究现状国内有关不礼貌研究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对不礼貌专著的评介、综合研究、理论间关联性研究和不礼貌语用现象研究。
1.对不礼貌专著的评介鉴于国内对不礼貌的研究起步较晚,因此有不少学者致力于对国内外不礼貌专著进行评介式研究,为国内学者的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南。
龚双萍(2009)对Bousfield的《交际中的不礼貌》进行解读,采用归纳的方法分析了《交际中的不礼貌》中的研究问题,着重介绍了(不)礼貌模式中的面子和不礼貌的动态性等概念[1];黄清贵和肖晶(2017)认为《网络交际中不礼貌话语的交际模式及语用机制》用语料库分析的方法研究当下年轻人常用的网络交际工具,借此分析网络用语的不礼貌和自我身份构建之间的关系,其价值在于它推动了人际语用学和网络语言学的发展[2];陈倩(2018)介绍了Daniel Kádár 教授的《礼貌、不礼貌与仪式:维护人际互动中的道德秩序》一书,重点说明了不礼貌与仪式之间的交互关系及作者理论模型中的参与框架、(不)礼貌修饰行为和道德三大要素。
语用学礼貌原则研究
言语行为与交际目的
言语行为理论强调了交际过程中交际 目的的重要性。人们在进行语言交际 时通常有明确的目的,如请求、陈述 、建议等。这些目的决定了语言表达 的方式和效果。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言语行为与合作原则
言语行为理论对于合作原则具有重要 的补充作用。合作原则强调了交际过 程中合作的重要性,而言语行为则更 深入地解释了如何在合作的基础上实 现有效的语言交际。
国内外的礼貌原则研究
国内的礼貌原则研究
国内的语用学研究者也在面子理论的基础 上对礼貌原则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许 多有价值的见解和观点。
外国的礼貌原则研究
外国的语用学研究者也对礼貌原则进行了 研究,提出了许多与Leech不同的观点和 见解。
04
礼貌原则在言语交际中的应用
礼貌原则在言语交际中的体现
礼貌原则在言语交际中的功能
• 礼貌原则在言语交际中具有重要的功能。首先,它可以帮助人们建立 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其次,它可以帮助人们 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避免因语言不当而引起误解或矛盾;最后, 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对方的文化和价值观,以促进跨文化交流 和理解。
礼貌原则在言语交际中的策略选择
会话含义与合作原则
会话含义的产生
会话含义是语言交际中自然产生的一种现象。当说话者使用含糊、隐晦或间接的语言表达时,听话者需要通过语境和背景知 识来推断其真正意图。
合作原则与会话含义
合作原则是解释会话含义的基础。根据合作原则,交际双方在沟通过程中应该相互配合、相互合作,以实现有效的信息交 换。然而,在实际交际中,人们常常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从而产生会话含义。
研究范围与限制
研究范围
本研究主要关注语用学领域的礼貌原则,涉及语言交际中的礼貌现象、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原则运用等问题。 同时,为了使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还将对礼貌原则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和特点进行对比分析。
浅析国内关于“礼貌原则”及不礼貌现象的研究
浅析国内关于“礼貌原则”及不礼貌现象的研究摘要:对于人们言语交流,“礼貌原则”一直都是研究领域关注的重点。
“礼貌原则”的提出,指导人们更好地进行沟通与交流。
同时,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对于“礼貌原则”的违反现象也大量存在。
文章考察了近年来国内对礼貌和不礼貌言语的研究情况,对相关理论和研究结果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后发现,目前大量的研究都集中在对“礼貌原则”不足的探讨和“礼貌原则”的违反、不礼貌产生的原因研究上。
文章通过对这些方面进行研究,从而更好地避免交际失误。
关键词:言语;礼貌;礼貌原则;不礼貌一、引言在Brown&Levinson的礼貌模式和“礼貌原则”提出后的许多年内,语言学家一直在社会语言学、语用学、跨文化等各个角度在讨论着“礼貌原则”。
而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对Leech的“礼貌原则”进行研究补充的同时,也有学者开始关注“礼貌原则”的违反的研究。
他们不仅发现了Brown&Levinson的礼貌模式,或者是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及准则、礼貌层级存在着让人质疑之处,还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
二、礼貌和“礼貌原则”礼貌针对语言使用中的礼貌现象,Leech提出了一套各社会、各群体共享的普遍性的“礼貌原则”;Brown和Levinson则提出了面子理论。
这两个理论的共同点是旨在对礼貌这一普遍现象做出解释。
在社会学和社会语言学研究领域,学者们一般把面子定义为:“交际实践中的参加者所相互给与的、相互协同的公共意象。
”。
Levinson把礼貌又分成积极礼貌和消极礼貌。
在社会语言学领域,交际者相互间关于关系的推测以及关于面子的协同的研究,就是面子的研究,也被称之为礼貌理论的研究。
“礼貌原则”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E.Goffman最早从社会学角度谈“面子行为理论”,提出了礼貌模式。
20世纪80年代,英国学者Grice提出了合作原则及其4准则,从而大大推动了“会话含义”理论的向前发展。
可以说Grice提出的“合作原则”是言语交际中一条重要的原则,如果在交谈时人人都能严格遵循这4条准则,他们便可以进行效率最高、最合理的交际。
浅析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优秀7篇
浅析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优秀7篇中西方礼貌原则对比分析语言学篇一中西方礼貌原则对比分析不同文化类型中的“礼貌原则”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在礼貌用语中有充分的体现。
礼貌是对比语言学中语用对比研究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在迥异的中西方文化中更是如此。
中西方两种文化的礼貌原则有着较大的差异,了解这种差异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具有指导意义。
一、中西方“礼貌原则”的理论研究1.西方文化中的礼貌概念西方“礼貌”理论中较有影响的理论框架当属Brown & Levinson的“面子论”及Leech的“礼貌原则”。
两种理论对礼貌的内涵及外延作了较为系统深刻的研究,对不同文化领域的礼貌研究都有一定影响和借鉴意义。
Brown&Levinson的“面子”概念建立在Gofman的定义基础上。
根据Gofman的理论,面子对每一个人来说是最神圣的、不可侵犯的,对每一个交际者来说是最基本的、不容忽视的。
但Brown&Levinson的面子概念更为具体,他们认为所有理性的社会成员都具有面子。
他们根据个人需要把面子分为两类: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即个人拥有行动自由、不受干涉的权利;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即个人的正面形象或“个性”包括希望这种自我形象受到赞许的愿望。
面子有双层性,而且构成面子的双方面是相互矛盾的。
在交往时,一方面我们需要与对方有所关联,或者关注对方,并且要向对方表示出我们的关注。
面子的“关联”方面就是积极面子,Levinson把它称之为积极礼貌(Positive politeness)。
“积极面子”所常用的语篇方略是:恭听对方谈话,对其表示兴趣,表示与对方有共同之处,相互以名字称呼等。
如:“Agree,I have always believed that,too.”另一方面,我们要维护一定的独立性,并且向对方表示我们也尊重他们的独立需求。
面子的“独立”方面就是消极面子,Levinson把它称之为消极礼貌(negative politeness)。
礼貌原则研究的评述
礼貌原则是指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尽量使自己的言语行为符合 社交期望,从而减少与他人的冲突,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起源的研究
学者们从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多个角度对礼貌原则的起源 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礼貌原则的发展
早期研究
早期的礼貌原则研究主要集中 在西方文化中,但随着全球化 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 关注不同文化中的礼貌原则。
学、开展线上互动交流等。
03
拓展至其他领域
礼貌原则不仅适用于语言教育领域,还可以拓展至其他领域,如商务
谈判、外交交往等。未来,礼貌原则的研究和应用将更加注重与其他
领域的结合,以发挥其更大的实用价值。
06
结论
主要贡献与不足之处
• 主要贡献 • 礼貌原则的研究有助于深化我们对礼貌现象的认识,为跨文化交际和社交场合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 研究者们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礼貌原则的比较分析,揭示了礼貌现象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 礼貌原则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推动社交语言学、跨文化交际等领域的发展。 • 不足之处 • 当前礼貌原则的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研究方法和数据收集等方面存在主观性和片面性。 • 部分研究过于关注特定文化或语境下的礼貌原则,缺乏普遍适用性和跨文化比较。 • 礼貌原则的界定和分类仍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明确和统一。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 拓展研究范围 • 进一步拓宽礼貌原则的研究领域,包括不同年龄段、不同社会群体、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礼貌原则。 • 加强对比研究,深入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礼貌原则的异同及其原因。 • 改进研究方法 • 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如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以提高研究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 加强对数据采集和分析的技术手段的运用,提高研究的科学性。 • 深化理论研究 • 进一步深化对礼貌原则的理论构建,探讨其本质、特征及功能。 • 加强对其与跨文化交际、社交语言学等领域相关性的研究,推动理论发展。
国内礼貌原则的跨文化研究综述
国内礼貌原则的跨文化研究综述作者:杨美玲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7年第08期摘要:20世纪80年代,利奇提出了礼貌原则。
在跨文化交际中,礼貌原则的普遍性和适用性遭到了一定的置疑,也存在适用性问题。
因此,从跨文化的视角浅析礼貌原则的研究极具价值也富有理论意义。
笔者在中国知网以“礼貌原则的跨文化研究”为关键词检索,发现该研究呈增长态势,查阅到论文72篇,文献显示,理论型研究多于实践型研究,且鲜有礼貌原则的跨文化研究综述类文章。
基于此,本文从理论型研究与实践型研究两方面综述国内礼貌原则的跨文化研究,旨在为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礼貌原则的研究添砖加瓦,并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方向。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礼貌原则;文化差异1理论型研究在国内,理论型研究主要分为“中西方礼貌原则差异”的对比分析研究、例证分析研究及语用失误研究这三类。
1.1“中西方礼貌原则差异”的对比分析研究这类研究通过比较英汉文化中礼貌准则,指出在实现礼貌原则的语言手段和策略应用上的差异,并强调了跨文化交际中礼貌原则的重要性,指出跨文化交际中应当如何遵循礼貌原则,避免语用失误,旨在促进跨文化交际。
目前,国内从事该类研究的学者包括:刘平、余燕、王亚萍、蔡新芝、张楠楠等等。
1.2“礼貌原则差异成因”的对比分析研究此类研究通常从不同的视角切入,对礼貌原则差异成因进行跨文化分析。
“礼貌原则差异成因”分析主要从文化差异、个体集体主义以及语用学三个方面展开:第一,从英汉文化差异视角分析礼貌原则差异的研究者有:张晶、雍瑾、杨勇萍、刘金凤,第二,从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差异分析礼貌原则差异的研究有:跨文化视角下英汉礼貌原则内涵对比研究;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原则与价值观的纠结。
第三,从语用学视角分析礼貌原则差异的研究有:中美广告语礼貌原则之跨文化语用研究;礼貌原则,格莱斯合作原则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礼貌原则的关系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中西礼貌原则的跨文化语用对比分析。
礼貌原则研究综述
礼貌原则研究综述作者:晏艳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05期摘要:礼貌原则的研究从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就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该领域正在朝着动态、应用、多元化的格局发展。
关键词:礼貌语言;礼貌原则;综述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5-0090-031967年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H. P. Grice,1913—1988)在哈佛大学讲座上做了三次演讲,讲座的部分内容于1975年发表。
格赖斯认为,人们在言语交际活动中之所以不会说出互不连贯的话语,是因为进行交际的双方有一个共同目的,即“双方话语都能互相理解,共同配合”[1]。
他认为交际双方为了实现这一共同目的便会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从而使自己的话语符合各方共同目的的需要,以达到互相理解的目的。
格赖斯把这些需要共同遵守的原则统称为“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基本解释是:“在交谈中交际者所说的话都符合该交谈的目的[2]。
”且“在〔交谈中〕用话语作出某一贡献的特定时刻,按需要作出应有的贡献”[3]。
但是,格赖斯的合作原则没有说明其本身为什么是必要的,为什么说话者会经常不遵守合作原则来进行交际以及听话者如何推导说话者话语的特殊含意等。
因此,合作原则需要补充。
在此基础上,如Lakoff、Leech、Brown和Levinson等众多学者提出了与合作原则相互补益的礼貌原则。
一、国外礼貌原则研究概况(一)国外早期礼貌原则研究简述早期国外礼貌的研究学者主要以言语行为作为理论依据,在语用学范围内寻找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礼貌原则。
1973年,早期研究礼貌原则的学者Rabin Lakoff在《The logic of politeness; or, minding your P’s and Q’s》一文中努力将礼貌与合作原则结合起来,提出了“语用能力规则”,即“要清楚”(Be clear,等同于Grice合作原则中的“方式准则”)和“要礼貌”。
礼貌原则综述
- 184-校园英语 / 语言文化研究礼貌原则综述兰州交通大学/杨亚晴【摘要】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礼仪之邦,十分重视以礼待人,同样西方文化中也有礼貌原则。
礼貌原则是对话顺利进行的润滑剂,是人类交流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作为交际的一个重要原则,礼貌原则吸引着无数学者的目光。
继布朗,列文森,利奇的礼貌原则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于此话题的研究。
本文将综述学者们关于礼貌原则在商务活动、跨文化交际、英语课堂教学的运用以及性别不同在人际交往中的运用四大方面的研究,进而提出自己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关键词】礼貌原则 商务活动 跨文化交际 英语课堂教学 性别第一章 引言1.礼貌的定义。
不同的语言学家和学者纷纷给礼貌下定义。
霍姆斯(1992)指出,“语言学层面上的礼貌是一种语言形式的选择,它用来恰当地表达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距离和个人的社会地位。
利奇(1983)定义礼貌是维持社会平衡和人与人之间友好关系的调节性因素。
布朗和列文森(1987)解释说,礼貌是各种理性的指导,以满足一个人的积极的和消极的面子。
同时在中国也有一些学者进行礼貌的研究。
何兆熊(1995)定义礼貌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社会现象,一种用来实现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手段,一种社会交际的标准,因此礼貌是非凡的,规范性。
礼貌本质上是一种现象、一种准则。
2.礼貌的重要性。
礼貌的重要性在于它决定我们如何构建和表达语言。
礼貌具有普遍性:1)语言礼貌存在于所有的语言中。
2)对礼貌的关注可调节社交中每个说话人的言语行为。
礼貌原则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学习。
因此,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地投身于礼貌原则的研究。
3.国内外礼貌原则研究的的发展。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对礼貌原则的研究才开始在西方语言学领域展开。
首先,是莱考夫认为格莱斯的理论可以被理解为一系列简洁、清晰的原则。
随后他发现礼貌原则并不总是能够清晰的表达意思。
他提出自己的观点:“礼貌通常被认为:在谈话中避免言语冒犯比达到清晰更重要。
礼貌原则视角下的国际商务谈判语用策略研究
礼貌原则视角下的国际商务谈判语用策略研究一、内容综述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国际商务交往的日益频繁,国际商务谈判已成为企业间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这一过程中,语言不仅是沟通的桥梁,更是文化的载体和策略的体现。
礼貌原则作为语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为我们理解和运用语言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它强调在言语交际中应遵循礼貌原则,以维护双方的和谐关系和社会和谐。
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礼貌原则的应用尤为重要。
通过遵循礼貌原则,谈判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对方的可能反应,从而做出更恰当的回应,提高谈判成功率。
礼貌原则还有助于营造积极的谈判氛围,促进双方的合作与交流。
尽管礼貌原则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已日趋广泛,但学术界对其内涵和适用性的研究尚显不足。
本文旨在从礼貌原则的视角出发,探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语用策略。
本文将从礼貌原则的基本理论入手,深入剖析其在商务谈判中的具体应用,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以期对国际商务谈判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 文章背景及目的在当今全球化的商业世界中,国际商务谈判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技能。
随着企业不断地扩展海外市场,跨文化沟通变得尤为重要,礼貌原则在国际商务谈判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本文旨在从礼貌原则的视角出发,探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语用策略,以期为商务人士提供实际可行的建议,帮助他们更有效地进行跨文化沟通。
文章背景及目的部分主要强调了礼貌原则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重要性以及跨文化沟通中礼貌策略的应用价值。
具体内容包括:随着国际贸易的增加,国际商务谈判成为企业间交流的重要渠道,而礼貌原则作为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原则,在商务谈判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由于文化差异,商务谈判往往伴随着误解和冲突,运用礼貌原则可以降低误解,促进双方的合作。
本文将从礼貌原则的角度出发,分析在国际商务谈判中如何运用语用策略,以提高沟通效果,实现合作共赢。
通过探讨礼貌原则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应用差异,文章旨在为国际商务谈判的人员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建议。
礼貌原则研究的评述
礼貌原则研究的评述礼貌原则是人际交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与他人进行交流时,尊重他人、关注他人、照顾他人感受的一种行为准则。
礼貌原则的研究在社会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等学科领域都有涉及,并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礼貌原则的研究有助于提高人际关系的质量。
礼貌的表达方式可以增强与他人之间的亲密感和信任感,从而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和维持。
对于个人而言,懂得礼貌的表达方式可以使自己更受他人欢迎,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对于组织而言,礼貌的交往方式可以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和谐合作,提高整体绩效。
其次,礼貌原则的研究能够揭示文化差异和语言特点对交际行为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会导致人们对礼貌的理解和表达方式的差异。
通过研究礼貌原则,可以深入了解各种文化和语言下人际交往的特点和规律。
这对于跨文化的交流和理解非常重要,有助于避免文化冲突和误解。
此外,礼貌原则的研究还有助于揭示人类社会的演化和发展。
礼貌作为一种道德行为,是人类社会进化过程中的产物。
通过研究礼貌原则,可以深入了解人类社会的历史变迁和社会进化的规律。
这种研究有助于人们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和未来趋势有更深入的认识。
然而,礼貌原则的研究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礼貌原则的定义和具体表达方式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和主观性。
不同的学者和文化对于礼貌的理解可能存在差异,难以达成一致的标准。
其次,礼貌行为的表达受到情境和个体差异的影响,难以建立一套普适的理论模型。
再者,礼貌行为的研究往往依赖于实验和调查等方法,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
综上所述,礼貌原则的研究在人际交往和社会交往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能够提高人际关系的质量,揭示文化差异和语言特点的影响,研究人类社会的演化和发展。
然而,礼貌原则的研究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未来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探讨礼貌的内涵和表达方式,建立更为科学和准确的研究模型,以推动礼貌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近十年(不)礼貌言语行为研究热点及趋势——基于CiteSpace 可视化视角
我国近十年(不)礼貌言语行为研究热点及趋势——基于CiteSpace可视化视角□黄萱/文本文以CNKI数据库中的文献资料为研究语料,使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近十年(2012-2021年)来我国有关(不)礼貌的语用学研究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不)礼貌的研究现状。
研究表明,近十年来,我国关于(不)礼貌的研究聚焦于虚假礼貌、语用策略、冲突话语、身份建构、多方交际等方面,尤其在发展新的礼貌理论和研究不礼貌现象这两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未来研究应加强对新的礼貌模型和不礼貌理论的探讨,促进(不)礼貌研究朝着系统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礼貌研究是语用学经久不衰的话题。
关于礼貌的研究要追溯到Grice(1975)的会话含义理论。
正是在这一理论的驱动下,Lakoff(1973)、Brown & Levinson(1978,1987)和Leech(1983)才接连提出与会话含义理论相互补益的礼貌论。
最初,Lakoff (1973)指出,礼貌可以减少人际交往中的摩擦[1]。
此外,Lakoff(1973)还提出了说话人应遵守的三个礼貌原则:不要强求于人;给对方留有余地;增进相互之间的友情[1]。
随后,Brown & Levinson(1978,1987)首次将礼貌和面子联系起来,用以解释普遍存在于人际交往中的礼貌现象[2,3]。
Leech(1983)在格莱斯会话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礼貌原则,并将礼貌原则划分为六条准则[4]。
之后,礼貌研究逐渐发展为语用学的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根据冉永平、刘平(2021),礼貌研究至今已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语言礼貌研究,以Lakoff(1973)、Brown & Levinson(1978,1987)、Leech(1983)等为代表,主要根据礼貌原则分析各种言语行为中的礼貌现象及礼貌语言策略的使用;第二个阶段是人际礼貌研究,以Eelen(2001)、Mills(2003)、Watts(2003)等为代表,这一阶段的礼貌研究转向了话语分析,关注具体语境中的人际礼貌问题,且更加重视文化语境及交际主体对礼貌的影响;第三个阶段探究意义共建中的礼貌和人际关系,以Culpeper(2011)、Grainger (2011)、Haugh(2019)等为代表,研究对象不再只是说话者和听话者,而是所有的交际参与者,主要分析互动中礼貌的动态建构过程,且从关系视角剖析礼貌的本质。
国内语用学礼貌原则研究综观
国内语用学礼貌原则研究综观作者:王笑如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30期摘要:本文将国内近年来对礼貌原则的研究现状分类整理,并加以类比。
以国内学者对利奇(Leech)礼貌原则的继承和发展的角度上区分出四大研究流派,分析了四个流派的研究方法,研究范围和理论框架以及研究的意义。
从而得出结论,作者认为国内礼貌原则的研究在利奇的理论框架基础之上有继承有批判,抑或独创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并加以佐证,抑或提出一两点修正加以补充说明,但总体的理论框架仍然没有大的突破。
此外,国内学者还对礼貌原则本土化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关键词:礼貌原则;得体原则;礼貌策略;面子作者简介:王笑如,女,1988年出生,籍贯:河南,工作单位:新疆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职称:助教,学历: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0--02“礼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无论在哪一个语言集团中都存在的,这是一种普遍现象”(何自然,88)。
国内语言学研究礼貌问题也是为了研究在汉语的社区成员中不同语境下采用的礼貌原则之间的区别,采用不同的会话手段以凸显出自己的礼貌特征。
本文从国内学者对礼貌原则的继承和发展的角度上区分出四个主要流派,它们分别是:一,从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的关系及特点上说明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是相益相补的,以何自然为代表,继承了利奇的理论体系,只作出了解释和说明。
二,提出得体原则作为总的会话原则,认为礼貌原则是得体原则的一个相关次准则,以索振羽为代表,在继承礼貌原则的相关准则的基础上,批判性地质疑了礼貌原则存在的问题,并以实例解释了得体原则的相关次准则。
三,以钱冠连为代表,从变革语用学的概念意义的角度将礼貌策略置于目的意图原则之下,认为语用策略是受了人文网络的强迫而采取的应付措施(钱冠连,4)。
注重礼貌策略在汉语语境下的具体应用。
四,探讨礼貌,语用与文化三者的关系,以顾曰国为代表,提出制约汉语言语行为的礼貌规范。
微型课题《口语交际中的礼貌原则》研究报告
微型课题《口语交际中的礼貌原则》研究报告研究背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需要进行口语交际。
在交流过程中,礼貌原则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旨在探讨口语交际中的礼貌原则,以提供有效的交流策略和提高人际关系的建议。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共收集了100份有效问卷。
问卷内容包括了关于口语交际中的礼貌原则的问题,参与者需要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观察进行回答。
研究结果通过对问卷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意见是口语交际中最基本的礼貌原则。
大多数参与者认为在交流中应该尊重他人,不打断对方发言,并且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应注意措辞。
2.表达感谢和赞赏是有效的礼貌策略。
许多参与者认为在口语交际中表达感谢和赞赏可以增进人际关系,树立良好的形象。
3.注意非语言交流也是口语交际中的礼貌原则之一。
大多数参与者认为身体语言、面部表情和姿态等非语言因素对交流的效果有重要影响。
4.避免使用冒犯性语言是重要的礼貌准则。
参与者普遍认为在口语交际中应避免使用冒犯性词语和侮辱性言论,以维护和谐的交流环境。
结论与建议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1.在口语交际中,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意见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应该倾听他人的发言并避免打断,以建立良好的沟通氛围。
5.表达感谢和赞赏可以增进人际关系。
我们应该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向他人表达感谢和赞赏,以加强交流的互动性。
6.注意非语言交流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关注自己的身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以及他人的非语言信号,以更好地理解和回应对方。
7.避免使用冒犯性语言是维护良好交流环境的必要条件。
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感受,避免使用冒犯性词语和侮辱性言论。
通过遵循这些礼貌原则,我们可以提高口语交际的效果,加强人际关系,并创造更加和谐的交流环境。
这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礼貌原则研究模糊限制语的创新点
【导言】礼貌原则是语用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其中模糊限制语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从礼貌原则的角度出发,探讨模糊限制语在语用学中的创新点。
【一、礼貌原则的基本概念】1. 礼貌原则的概念礼貌原则是指在交际过程中,为了维护社交关系和避免冲突的语用原则。
它是语用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涉及到交际者在语言交际中的表达方式和交际策略等方面。
2. 礼貌原则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学者观点,礼貌原则可以分为不同的分类,比如Brown和Levinson将其分为正面礼貌和负面礼貌,而其他学者则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二、模糊限制语的概念】1. 模糊限制语的定义模糊限制语是指那些在交际中用来表达含糊不清的意思,或者是为了避免伤害他人感情而使用的一种语言现象。
2. 模糊限制语的分类模糊限制语可以分为很多种类,比如模糊词语、模糊修饰语、模糊格言等等。
它们在交际中起到了缓和态度、表达褒贬意见、避免冲突等作用。
【三、礼貌原则与模糊限制语的关系】1. 礼貌原则的基本原理礼貌原则的基本原理包括正面礼貌原则和负面礼貌原则,前者要求说话者要主动关心对方的需要和感受,后者则要求说话者要避免给对方带来负面情绪。
2. 模糊限制语与礼貌原则的关系模糊限制语在交际中起到了维护社交关系、保持和谐氛围等作用,与礼貌原则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言语交际中,人们常常使用模糊限制语来符合礼貌原则的要求,使得交际过程更加顺畅。
【四、模糊限制语的创新点】1. 在现代社会的应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交际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模糊限制语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也更加多样化。
在网络交际、商务交际、国际交际等方面,模糊限制语的创新都有了较大的突破。
2. 在语言文化交际中的创新在语言文化交际中,模糊限制语的创新点也体现在了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中。
比如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需要更加灵活地使用模糊限制语来适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要求。
【五、结语】模糊限制语作为礼貌原则的一种重要体现,在语用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中西方礼貌原则差异的研究
对中西方礼貌原则差异的研究引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什么是礼貌行为的理解和实践方式会存在差异。
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一直是跨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将探讨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因素和原因。
一、语言交流方式上的差异1.直截了当VS委婉曲折在交流方式上,西方人更倾向于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要求,而中国人则更善于使用委婉曲折的语言表达方式。
例如,在提出请求时,西方人可能会直接说出自己的需求,而中国人则会通过言外之意或者暗示来表达。
这是因为西方文化注重个人主义和直接性,而中国文化注重集体主义和含蓄性。
2.控制话语VS尊重他人在对话交流中,西方人更倾向于控制话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而中国人则更注重尊重他人的意见和寻求共识。
这是因为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而中国文化注重团队合作和和谐。
二、身体语言上的差异1.空间距离VS亲密接触在身体语言上,西方人更注重个人空间和独立性,在人际交往中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中国人则更习惯于亲密接触和身体接触。
这是因为西方文化注重个人边界和自我保护,而中国文化强调亲密关系和集体意识。
2.眼神接触VS礼貌避让在眼神接触方面,西方人注重眼神接触和直视,视对方为尊重的表现,而中国人则注重礼貌避让和眼神轻视,视直视为不礼貌的行为。
这是因为西方文化注重个人权利和表达,而中国文化强调谦逊和尊重。
三、社交场合上的差异1.个人独立性VS社交关系在社交场合上,西方人更注重个人独立性和私人空间,更倾向于进行面对面的、深入的一对一交流,而中国人则更注重社交关系和社交网络,更愿意进行团体交流。
这是因为西方文化注重个人表达和独立性,而中国文化强调群体合作和社会关系。
2.时间观念VS灵活安排在时间观念方面,西方人注重准时性和时间管理,更愿意按照计划和日程安排行事,而中国人则更注重灵活安排和相互关照。
这是因为西方文化强调效率和个人时间,而中国文化强调灵活性和团队时间。
结论: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存在于语言交流方式、身体语言和社交场合等方面。
礼貌原则研究综述
礼貌原则研究综述礼貌原则,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为了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人们必须要遵循的一种道德规范。
礼貌原则不仅是日常交往中应有的基本素养,也是商务、政治等各个领域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本文将从定义、核心理论、研究方法、实践应用四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对礼貌原则的研究进行全面的了解。
定义礼貌原则是指人们在交往中,因尊重他人的尊严、爱护他人感情、保障人际关系的和谐稳定而遵循的一种道德规范,即在言语、举止等方面显示出对他人尊重和友好的态度和行为,使人际关系更加融洽和谐。
核心理论礼貌理论礼貌理论最早由加拿大心理学家加夫瑞尔(Erving Goffman)提出,后来由美国社交心理学家布朗(Penelope Brown)和莱文森(Stephen C. Levinson)进一步发展。
其核心内容为“言语行为中的礼貌原则与策略”。
礼貌理论提出,人们在日常交往过程中,通过使用各种偏离常规的事实和谈话,来达到语言交际的目的。
礼貌原则可以帮助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保持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
在礼貌理论中,礼貌原则主要分为正面的礼貌和负面的礼貌。
正面的礼貌是指通过正面行为来表示尊重和友好,如问候、赞美等,负面的礼貌则是通过否定他人或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尊严,如否定求助、拒绝邀请等。
失礼分析理论失礼分析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弗格森(Goffman)提出的,他认为,失礼是一种违背了社交规范的行为,可以对人际关系造成不良影响。
失礼分析理论主要从行为的分类和评判两个方面对失礼进行研究,通过对失礼的分析,可以更好地规范人际交往中的行为准则。
研究方法礼貌原则的研究方法通常包括实地观察、调查问卷和实验等。
其中实地观察是最早的研究方法之一,其优点在于可以观察到真实的交往情境,以及人们在真实情境下如何运用礼貌原则。
调查问卷是一种常用的量化研究方法,其优点在于能够大规模地获取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实验研究则可以在控制因素的同时,从多个角度探究礼貌原则的作用,是一种较为严谨的研究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礼貌原则研究的相关评述趋势探究
资料来源:大学生教育资源
摘要:礼貌原则的研究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一直受到各领域学者的关注。
本文概述了在语用学领域里礼貌原则的研究历史及现状,讨论礼貌原则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指出礼貌原则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研究人员的预设,语料的真实性,研究过程的布控等方面有着密切关系。
本研究希望能够展示出礼貌原则研究现状,并对今后的同类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礼貌原则面子普遍适用性
早期礼貌的研究学者如Lakoff,Brown&Levinson和Leech 主要在语用学范围内研究礼貌现象,寻找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礼貌原则。
他们以言语行为理论为依据,注重说话人的意图,从普通说话人归纳出具有理性和面子的“典型人”。
他们认为不同文化至少在本质上都是统一的,都对什么是礼貌有着共同的理解。
因此这些学者尝试从接触到的语料中归纳礼貌原则。
后人针对早期的礼貌原则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文化制约性、静态化、理想化等问题做了诸多实验性研究,以图突破前人的研究框架,寻求更具活力、更有普遍性适用性的礼貌原则。
一、早期的礼貌原则研究评述
(一)早期的礼貌原则研究概述
礼貌的概念源于美国社会学家Erving Goffman关于“面子”的着作《礼仪的相互作用:面对面的行为论集》。
Goffman在书中说到面子是一个人在交往中按照能被其他人接受的方式有效地为自己确立的正面的社会价值,并通过自身社会属性的认可实现自我形象。
它是人类行为和自我体现的指导,是一种在社会中自我保护的内在的情感支持。
[1人们在日常交际活动中,为了使自己的行为有面子会去做“面子工作’:。
“面子工作”是相互的,即一个人要想保全自己的面子首先必须努分保全他人的面子。
[~]Goffman认为,这解释了人们在交际中为何礼貌行事。
Goffman 对面子的研究激起了礼貌原则的研究浪潮。
1973年,早期研究礼貌原则的学者RobinLakoffE~提出了三个关于礼貌的基本条件1.不要强加于人。
2.给他人与选择。
3.与对方友善,使对方感觉良好。
后人对这三个条件不断地进行质疑、验证和修改。
其中颇有影响力的是GeoffreyLeech的礼貌原则。
利奇的礼貌原则包含六大准则: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扬准则;谦虚准则:赞同准则:同情准则。
Fraser认为这些准则注重使交际对象感觉良好219—236,可被视为是Lakoff三个礼貌条件的延展。
Br0wn&Levinson认为,为了建立某种社会关系,人们必须认可并留意交际对象的面子,即他们的公众自我形象、自我感觉。
他们认为交际双方必须尊重彼此对自我形象的期待,考虑对方的感受,避免“威胁面子的行为”。
当威胁面子的行为无可避免时,
说话者可以通过消极礼貌来减轻自身行为给对方造成的威胁。
而所谓的消极礼貌并非不礼貌,而是要尊重听者的独立需求,行为自由,不受他人强迫的消极面子。
说话者也可以通过积极礼貌来减轻威胁程度。
所谓积极礼貌是指照顾听话者的积极面子,即被他人接受和喜欢,被视为自己人的需求,并使自己的需求得到他人认可。
(二)早期礼貌原则的质疑
早期的礼貌原则研究大多将交际者设定为具有理性和面子的“典型人”,主要从说话人角度探讨如何礼貌地进行言语交际,对后人的礼貌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这些礼貌原则俨然成了礼貌研究中不能不提到的经典。
然而,这些理论成果虽然有其不可动摇的地位,但仍遭遇了如下几方面的质疑。
首先,这些原则是能否冲破文化的限制,真正具有普遍性?其次,有些原则间是否有交叉?其三,这些原则大部分基于句子层面的归纳,而忽略了交际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如语篇、文化、社会背景等,是否过于理想化,能否解释复杂的交际?其四,这些理论从某种程度而言是“静态的、笼统的,而非动态的、实用的”。
¨其五,这些理论主要从人际角度研究礼貌,而忽视了一些经验性/文本性的因素,如交际目的、内容、渠道等。
二、近期礼貌原则研究评述
(一)近期的礼貌原则研究概述
鉴于早期礼貌原则研究的不足,近期礼貌原则的研究学者试图从更多的视角,如文化、语言形式、具体言语行为、语境,权势等探索更具有实用性,普遍性的礼貌原则。
1992年,徐盛恒提出了新的礼貌原则,即关注自我,尊重对方、考虑第三方。
1993年,束定芳和王虹提出了赞扬或贬低理论。
他们认为是否赞扬或贬低对方/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际情境。
他们还研究了赞扬/贬低技巧与措词、语义、语气语调之间的关系。
1994年,Ron Scollon和Suzanne W.Sco1lon在Brown&Levinson的面子保全论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礼貌理论。
该理论确立了三种礼貌体系,即尊重性礼貌体系,平等性礼貌体系以及层级性礼貌体系,以指导不同场合需求的礼貌。
上述学者结合更多的视角对礼貌原则进行了新的拓展。
但他们的研究成果很大程度上是对早期礼貌原则的修补。
同早期的学者一样,他们认为礼貌是以意图/规则为基础的,可被预先规定的。
而Bruce Fraser却不赞同这种观点。
他认为礼貌只是一种被期待的言语表达效果,其自身无法被传达。
他提出了“被期待的礼貌”观点:“礼貌无法被传达,它并非是会话含义,礼貌传达的缺失并不能被视为礼貌态度的缺失……在正常的会话中,礼貌是由与交际相关的社会文化准则传递的。
交际者注意到的不是对方言行礼貌的时候,而是当对方违背了相关的社会文化准则的时
候。
因此说,礼貌本身无法被传达,而是一种言语表达效果。
”许多学者认同Fraser的观点,如Escandell-Vidal和Jary。
王建华对早期的礼貌理论,主要是Leech的“礼貌原则”以及Brown&Levinson的“面子保全论”也有不同看法。
他提出了“语用距离原则”,认为话语是否礼貌取决于交际双方所知觉与推定的彼此之间的语用亲密度。
王建华认为该原则可以有效地解释几乎所有的日常二元沟通中的礼貌问题。
此外,王建华提出了“距离原则决定论”并区分了“语言礼貌”和“话语礼貌”,认为前者是绝对,抽象,无需语境的:而后者是相对、实在、依赖语境的。
侯国金认为王建华对“语言礼貌”和“话语礼貌”的区分并不清楚,并提出了“动态恰当性交际”的观点。
他认为礼貌并非恰当性,而是说话人给予与听话人接受的愉悦,有赖于语言或/和语用方式以求取某种交际目的。
(二)近期的礼貌原则研究质疑
近期的礼貌原则研究学者从更多的角度探索礼貌原则,渴望突破前人的理论研究模式和局限,寻求更具普遍性的礼貌原则近期研究学者的尝试使礼貌原则的研究有了更为动态和实用的走向。
但是这些新的原则仍然遭遇了如下几方面的质疑:首先,如早期礼貌原则的研究学者一样,近期的学者在进行礼貌原则的预设时忽略了交际者是理性与非理性的辩证统一体,而理想化地预设交际者是理性的,一切言语行为都是理性的。
这种理想化的预
设影响到之后研究过程及其成果的信度和效度,自然也摆脱不了“理想化”的质疑声。
其次,许多礼貌研究学者在验证礼貌预设时使用的语料是非真实的,人为控制的痕迹也影响了研究成果的可靠性。
其三,许多研究者是在自身所处的或者自己所熟悉的文化下预设礼貌原则,并搜集语料。
地域文化的限制无法使他们提出的礼貌原则真正冲破文化的界限,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其四,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的礼貌研究似乎都过于理想化,许多研究者为了满足自己论证观点的需要,在研究步骤、方法、内容等方面均实施了布控,对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复杂情况却很少给予考虑。
其五,假如众多学者提出的礼貌原则都无法冲破文化的界限,那么礼貌是否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普遍性,或者文化无障碍性?或者,正如有些学者如Fraser所言,礼貌本身无法传达,而只是一种言语表达效果。
如果他的观点是正确的话,是否表明礼貌被无法预先规定?礼貌原则的研究是否还应当继续?
礼貌原则研究的学者历经三十多年的探索可谓硕果累累。
而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更多的研究者加入到了礼貌原则研究的行列,希望能够找到跨越文化障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礼貌交际的金钥匙。
本文的评述期待能够呈现出礼貌普遍性原则研究领域的脉络,并对今后的同类研究的思路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