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针治疗上斜方肌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效果的Meta分析_刘琳

合集下载

针刺触发点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

针刺触发点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

针刺触发点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一、内容概览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针刺触发点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的临床研究进展。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软组织疼痛疾病,其特点是肌肉和筋膜的无菌性炎症,常导致疼痛、运动功能障碍等症状。

针刺触发点治疗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达到缓解疼痛、改善肌肉功能的目的。

本文首先介绍了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然后重点分析了针刺触发点治疗在MPS中的应用及其疗效。

针刺触发点治疗可以显著缓解MPS患者的疼痛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肌肉功能和运动能力。

本文还探讨了针刺触发点治疗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

针刺触发点治疗为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其疗效和安全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临床实践支持。

由于MPS的病因和病理机制复杂多样,针刺触发点治疗仍需结合个体情况进行综合治疗。

有必要开展更多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以进一步验证和完善针刺触发点治疗MPS的临床应用。

1.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定义和概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 MPS)是一种常见的软组织疼痛疾病,主要表现为肌肉和筋膜的无菌性炎症,伴随疼痛、肌肉紧张、僵硬和活动受限等症状。

MPS的发病机制复杂,可能与慢性劳损、外伤、炎症、免疫反应等多种因素有关。

疼痛性质:通常为慢性、持续性或间歇性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可能为刺痛、酸痛、胀痛等。

疼痛范围:疼痛通常集中在肌肉或筋膜的起附点或应力集中区域,如颈肩、腰臀、背部等。

肌肉触诊:医生在检查时可能会发现受累区域的肌肉紧绷、压痛和结节。

活动受限:患者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活动受限,如弯腰、转身、张口等动作困难。

并发症:长期MPS可能导致肌肉萎缩、功能障碍,甚至影响全身健康。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治疗通常包括对症治疗、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等。

针刺触发点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已在临床上显示出一定的疗效。

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痉挛的疗效

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痉挛的疗效

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痉挛的疗效何显峰;吕淼;王丽婷;马晓南【摘要】目的对缺血性脑卒中痉挛使用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的效果进行探讨分析.方法 2017年2月—2018年12月我院对75例脑卒中痉挛患者进行了分析,将患者分成了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7例,对两组的痉挛情况和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的神经功能和痉挛情况均得到了改善.治疗组的各个阶段改善程度存在统计学差异性(均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痉挛使用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的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少,临床中应该进行推广使用.【期刊名称】《中国卫生标准管理》【年(卷),期】2019(010)011【总页数】3页(P74-76)【关键词】肌筋膜触发点;缺血性脑卒中;痉挛;针刺;神经功能缺损;偏瘫【作者】何显峰;吕淼;王丽婷;马晓南【作者单位】黑龙江省中医医院南岗分院针灸科,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黑龙江省中医医院南岗分院针灸科,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黑龙江省中医医院南岗分院针灸科,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黑龙江省中医医院南岗分院针灸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5我国社会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脑卒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残疾率越来越高,对老年群体的威胁比较大,有70%~85%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该疾病的防治非常重要[1-2]。

欧美国家对肌筋膜触发点或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开展了分析,出现了能量代谢危机和肌梭异常电位学说,肌纤维收缩是不正常兴奋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导致的,研究显示[3],骨骼肌功能失调导致了肌筋膜疼痛触发点。

中医对该疾病的治疗有着独特的优势,有效率高,多样化,持续无害,针刺触发点,需要将针留置半小时,根据部位使用不同的针法,留针时间需要调整。

此次就肌筋膜触发点的治疗方式进行探讨分析,效果理想,有以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7年2月—2018年12月我院对75例脑卒中痉挛患者进行了分析研究,将患者分成了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7例。

针刺腹肌肌筋膜触发点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

针刺腹肌肌筋膜触发点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

针刺腹肌肌筋膜触发点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刘琳;黄强民;刘庆广;马彦韬;赵佳敏【期刊名称】《实用疼痛学杂志》【年(卷),期】2016(012)003【摘要】Objective To retrospectively observe the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at myofacial trigger points (MTrPs) in abdominal muscles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primary dysmenorrhea.Methods Sixtyfive patients with moderate or severe primary dysmenorrhea were treated with acupuncture therapy.The MTrPs in abdominal region were localized and repeatedly acupunctured and injected with 1% lidocaine,combined with auto-stretching exercise of abdominal muscles,0.5-1.0 min/time,3-5 times/d.VAS and effects were evaluated at the menstrual period after every acupuncture,and one year after last acupuncture.Results The effective rate was 63% (41/65 cases),100% (65/65 cases) and 100% (65/65 cases) after the acupuncture 1,2 times and 1 year after the treatment respectively.Conclusion Acupuncture at MTrPs in abdominal region combined with stretching exercise is effective for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dysmenorrhea.%目的回顾性分析针刺腹肌肌筋膜触发点(MTrPs)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效果.方法选择中、重度原发性痛经患者65例,在腹肌肌筋膜定位MTrPs,并在月经中期对MTrPs进行针刺并注射1%利多卡因治疗,针刺时需引出腹肌局部跳动,反复针刺直至跳动消失.每次针刺结束后指导患者行腹肌牵张锻炼,保持0.5~1.0 min/次·3~5次/d.于每次治疗后的下一次月经期及最后一次治疗的1年后,评估VAS及疗效.当VAS≤3时,结束针刺治疗.结果第1、2次治疗后及1年后随访有效率分别为63%(41/65例),100%(65/65例)和100%(65/65例).结论针刺腹肌MTrPs结合腹肌牵张锻炼可有效缓解原发性痛经.【总页数】4页(P186-189)【作者】刘琳;黄强民;刘庆广;马彦韬;赵佳敏【作者单位】200438 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科学学院;200438 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科学学院;200129 上海沪东医院疼痛科;200438 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科学学院;200438 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科学学院;200438 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科学学院【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电针刺激肌筋膜触发点治疗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的临床疗效2.湿针针刺肌筋膜触发点结合牵伸训练治疗网球肘的临床疗效观察3.针刺肌筋膜触发点联合悬吊运动疗法治疗慢性下腰痛疗效观察4.针刺肌筋膜触发点联合振动疗法治疗运动员膝前痛的疗效5.基于红外线热成像技术定位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祖国医学对针刺肌筋膜触发点的认识

祖国医学对针刺肌筋膜触发点的认识

祖国医学对针刺肌筋膜触发点的认识发布时间:2021-08-30T04:45:44.370Z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7期作者:刘芳[导读] 不同的治疗方式对肌筋膜触发点有不同的认识,下文将讲述祖国医学对该疾病的认识。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〇医院邯郸院区康复医学科 056001摘要:肌筋膜触发点针刺疗法是基于现代医学的解剖、生理病理、软组织损伤等理论基础之上,并且完全独立于中医理论之外的一种针刺疗法。

虽然肌筋膜触发点针刺疗法不属于中医针刺疗法,但仍具有相似之处,因此本文就祖国医学对针刺肌筋膜触发点的认识进行综述。

关键词:祖国医学;肌筋膜触发点;针刺疗法前言人体结构中的肌肉,是按照特定顺序排列的一条条肌纤维。

当肌纤维受到损伤、炎性物质侵蚀或退行性改变等不良刺激,个别肌纤维会出现痉挛、变形等应激反应,导致代谢障碍发生,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结节。

结节出现后,会影响肌肉的整体收缩程度,当结节受到触压时,就会出现局部疼痛或疼痛加重的现象,部分肌肉甚至会出现抽搐症状。

在各大医学领域中,不同的治疗方式对肌筋膜触发点有不同的认识,下文将讲述祖国医学对该疾病的认识。

1祖国医学对肌筋膜触发点的认识祖国医学认为肌筋膜疾病在中医学中可归结为“痹症”中的一种,该疾病病变位置处于肌肉与筋膜之间,也可归纳为“筋痹”范围之内。

我国古代医学文献中记载,《素问·痹论》曰: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

《素问·刺节论》曰: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

《灵枢·筋经》中: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驰纵不收,阴痿不用。

由此可见,祖国医学在早期对肌筋膜就已有见解,可理解为肢体经脉受风寒湿热之邪所侵,导致气血不通、经络阻痹,也就是引起了机体肌肉、关节、筋骨等部位出现麻木疼痛、灼烧感、伸张困难,甚至出现关节肿大、变形等症状[1]。

2 针刺肌筋膜触发点及中医相关疗法2.1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有三个治疗原则:一是针对受累肌肉或肌群牵张,正常情况下的肌肉收缩是依靠滑动肌丝,肌肉的整体收缩情况是受肌筋膜形成触发点所影响。

超微针刀治疗上斜方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超微针刀治疗上斜方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超微针刀治疗上斜方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效果作者:颜玉琴高峰李姜昊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22年第06期[摘要] 目的观察超微针刀治疗上斜方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嘉兴市中医医院针灸科符合标准的上斜方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超微针刀治疗,每3天1次,3~5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温针治疗,每2天1次, 8次为1个疗程。

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疼痛评定指数(PRI)及现时疼痛强度(PRI)。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VAS评分为(2.27±0.61)分,低于对照组的(3.63±0.7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 超微针刀;上斜方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激痛点;疼痛[中图分类号] R246.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22)06-0119-04[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ultramicro needle knife in treating upper cucullaris myofascial pain syndrome. Methods A total of 60 patients with upper cucullaris myofascial pain syndrome who met the criteria in the acupuncture clinic of Jiaxi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rom July 2017 to June 2018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subjects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treatment group (n=30) and the control group(n=30).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treated with ultra-micro needle knife, once every three days, 3-5 times for a course of treatment.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warm needling,once every two days, 8 times for a course of treatment. At the end of treatment, the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pain rating index (PRI), and pain rating index (PRI)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VAS scor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es (2.27±0.61) points, which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3.63±0.71)points,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Key words] Ultra-micro needle knife; Superior trapezius muscle; Myofascial pain syndrome; Trigger point; Pain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是最常见的肌肉骨骼疼痛疾病之一,可发生于多部位,其主要特点为骨骼肌周围存在痛性结节或条索-肌筋膜激痛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MTrP),按压后可引起局部疼痛或远处牵涉痛。

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对脑卒中痉挛型足下垂和足内翻的疗效

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对脑卒中痉挛型足下垂和足内翻的疗效

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对脑卒中痉挛型足下垂和足内翻的疗效荣积峰;黄强民;刘琳;王卫宁;朱慧雯;石伟【摘要】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acupuncture at 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 on spastic foot drop and inversion after stroke. Methods From May, 2014 to May, 2016, 50 strok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n=25) and observation group (n=25). Both groups accepted routine rehabilitation,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accepted acupuncture at 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 per day in addi-tion. They were assessed with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of pain, modified Ashworth Scale (MAS), range of motion (ROM) of ankle, sim-plified Fugl-Meyer Assessment (FMA) for lower limbs and maximum walking speed (MWS) in ten metres before and six weeks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The scores of VAS, MAS, and FMA, the ROM of ankle, and MWS improved after treatment (t>6.845, P<0.001), and im-proved mor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t>5.586, P<0.001). Conclusion Acupuncture at 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 can release spasm to reduce foot drop and inversion in patients with stroke.%目的观察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对改善脑卒中患者痉挛型足下垂和足内翻的疗效.方法 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脑卒中偏瘫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5)和观察组(n=25).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改良Ashworth量表(MAS)、踝关节活动度、简式Fugl-Meyer评定量表(FMA)下肢部分、10米最大步行速度(MWS)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AS、MAS评分,踝关节活动度(足下垂、足内翻),FMA评分,MWS均显著改善(t>6.845,P<0.001),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t>5.586,P<0.001).结论针刺肌筋膜触发点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痉挛型足下垂和足内翻.【期刊名称】《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7(023)005【总页数】4页(P591-594)【关键词】脑卒中;痉挛;足下垂;足内翻;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作者】荣积峰;黄强民;刘琳;王卫宁;朱慧雯;石伟【作者单位】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上海市200090;上海体育学院,上海市200438;上海体育学院,上海市200438;上海体育学院,上海市200438;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上海市200090;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上海市200090;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上海市20009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脑卒中患者由于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导致下肢肌力低下、肌张力增高、运动控制障碍和深浅感觉障碍等问题,患者出现足下垂、足内翻,形成步幅减小、步速缓慢和步行不对称等异常步行模式[1]。

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联合肌肉牵伸治疗颈肩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效果评价

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联合肌肉牵伸治疗颈肩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效果评价

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联合肌肉牵伸治疗颈肩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效果评价【摘要】本文对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联合肌肉牵伸治疗颈肩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效果进行评价。

从针刺治疗原理、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特点和联合肌肉牵伸作用入手,论述了其在临床中所取得的疗效,并分析了影响因素。

研究结果显示该治疗方法在缓解肌筋膜疼痛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最后总结了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联合肌肉牵伸治疗的效果,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针刺治疗、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肌肉牵伸、综合征、疗效评价、影响因素、效果总结、未来研究方向、结论、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联合肌肉牵伸治疗颈肩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疼痛症状,其病因复杂,症状表现多样。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工作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受到这种疼痛问题的困扰,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目前对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联合肌肉牵伸治疗在颈肩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中的疗效评价还不够全面和系统。

本研究旨在探讨该治疗方法在该病症中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影响其疗效的因素,以期为进一步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联合肌肉牵伸治疗在颈肩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中的疗效及作用机制,评价该治疗方法对患者疼痛缓解、功能改善和生活质量提升的影响。

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观察和症状评估,分析针刺治疗和肌肉牵伸联合应用对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治疗效果,揭示其治疗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评价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影响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联合肌肉牵伸治疗效果的因素,为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通过本研究的实施,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更有效的治疗策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1.3 研究意义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联合肌肉牵伸治疗颈肩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效果评价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肩颈头痛--斜方肌筋膜炎-激痛点针刺疗法

肩颈头痛--斜方肌筋膜炎-激痛点针刺疗法

肩颈头痛--斜方肌筋膜炎-激痛点针刺疗法2010-08-02 07:34:54|肩颈头痛--斜方肌筋膜炎-激痛点针刺疗法上斜方肌筋膜炎是所有头颈部肌源性疼痛中最常见的一种,其实斜方肌是相当大的一块肌肉,伸展于自后脑勺经背部至上腰部的区域,又可次分为上,中,下三部份。

因为肌肉纤维走向的不同,其机能各有特色,十分多样化。

由于人体整个上肢的重量,自肩胛经上臂,前臂至手,缺乏骨性关节的直接支撑,得完全仰仗颈肩部肌肉的悬吊,也就是说,颈肩部肌肉的工作量加重,极易因肌力无法负荷而致伤致痛。

上斜方肌上端固接于后脑枕骨及颈椎,往下经过颈部,肩膀,下端则外展固接于锁骨外端三分之一,因此上斜方肌可以与其他肌肉一起,负责锁骨,肩胛骨及上肢的悬吊,固定及运动。

如果以锁骨,肩胛骨为固定处,这条肌肉可控制头颈部的转动及伸屈,帮助维持颈部的姿势,所以办公室工作族群长期习惯性颈部前伸的工作姿势,正是过度操劳这条肌肉的元凶;相对的,如果以枕骨,颈椎为固定处,这条肌肉可提拉锁骨,肩胛骨,帮助负荷上臂重量,因此同样容易因上臂在无依托状态下长期工作(如办公室工作族群长期的文书工作或键盘操作)或提,拉重物,而引发这条肌肉的肌筋膜炎。

而当这块肌肉发生筋膜炎的时候,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头和偏头痛,以及后颈部的疼痛,有时也可能会引起下颔骨的咬合疼痛,如图。

这类的患者并不容易诊断,有可能会被认为是颈椎的问题,或者是面神经的病变。

疼痛主要分布在两个区域:如果是颈部工作姿势不良,主要疼痛点是在从耳后至后脑勺的区域,往下沿着颈椎两侧延伸,病患常受苦于间歇性,或是突发的颈部僵硬,后脑勺及颈根部疼痛,头部转动困难,严重时会有晕眩感,疼痛甚至会放射至一侧或两侧太阳穴附近,致使病患误以为是罹患偏头痛;另外如果是肇因于上肢过度悬吊(不论是姿态性或荷重过度),主要疼痛点常是在肩膀外上端,介于肩峰与锁骨之间的区域,病患常受苦于阵发性的肩膀酸痛,僵硬,睡眠时亦常感翻身不易,严重影响生活,睡眠及工作。

针刺腹肌肌筋膜触发点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

针刺腹肌肌筋膜触发点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
treatment respectively.Conclusion Acupuncture
at
after the
MTrPs
in
abdominal region
combined
with
stretching exercise is
effective for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dysmenorrhea.

二、随访 1年后随访,65例患者VAS疼痛评分较治疗前 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24例患者第 2次治疗后VAS疼痛评分较第1次治疗后下降,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 论
Simons等”1和Bron等【81研究指出,MTrPs是骨骼 肌上一个高敏感性的疼痛病理结构,分为隐性 MTrPs和活化MTrPs两种,肌电图上可出现高频率、
of acupuncture at Liu
abdominal 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primary
dysmenorrhea
Lin.Huang Qiangmin,Liu Qingguang,Ma Yantao,Zhao Jiamin.School ofKinesiology,
65例患者治疗前后和最后一次痛经疼痛程度 评分变化
轻度(VAS<3) 例数
VAS
异常波幅的自发肌电位。Simons等-,报道,隐性 MTrPs可被多种因素激活导致疼痛,活化MTrPs通
中重度(4<VAS<10)有效率 例数
VAS
常位于肌肉内压痛的条束结节内,针刺时可引发牵 涉痛和局部抽搐反应。Dickerson等p1认为,躯干肌 MTrPs常可影响到周围脏器的功能,尤其是腹肌、胸 肌和盆底肌,治疗骨骼肌MTrPs可以缓解临床疼痛 和某些内脏性疼痛。

刃针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40例

刃针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40例

刃针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40例刘首芳;张艳茹;邵晓翠;沈舒怡;黄强民【期刊名称】《河南中医》【年(卷),期】2024(44)3【摘要】目的:观察刃针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上海市嘉定区南翔医院疼痛科收治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

治疗组给予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对照组给予普瑞巴林胶囊口服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简式Mc-Gill疼痛问卷表(以下简称Mc-Gill)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IL-8]水平变化情况。

结果: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Mc-Gill评分、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有效率为82.5%,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TNF-α、IL-6、IL-8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刺筋膜触发点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操作简便、疗效显著,减轻患者疼痛,改善睡眠质量,降低炎症因子水平。

【总页数】5页(P422-426)【作者】刘首芳;张艳茹;邵晓翠;沈舒怡;黄强民【作者单位】上海市嘉定区南翔医院;国药上海慈源康复医院;上海体育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5.952.12【相关文献】1.刃针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武警战士下腰痛90例临床观察2.基于肌筋膜触发点理论的刃针治疗早中期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3.肌筋膜触发点针刺治疗联合加巴喷丁、神经阻滞对复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影响4.针刺肌筋膜激痛点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5.刃针松解股四头肌筋膜触发点治疗老年性膝关节骨关节炎临床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_刘琳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_刘琳
中图分类号:R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44 (2014)46-07520-08 稿件接受:2014-10-11
刘琳,黄强民,汤莉.肌筋膜疼痛触发点[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46):7520-7527.
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 the common cause of clinical tissue pain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第 18 卷 第 46 期 2014–11–12 出版 Chinese 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November 12, 2014 Vol.18, No.46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

刘 琳1,黄强民1,2,汤 莉3 (1上海体育学院运动医学教研室,上海市 200438;2上海体育学院教学实习基地上海沪东医院疼痛科,上 海市 200129;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康复医学科,上海市 200050)
Liu L, Huang QM, Tang L. 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 the common cause of clinical tissue pain. Zhongguo Zuzhi Gongcheng Yanjiu. 2014;18(46):7520-7527.

Abstract BACKGROUND: 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 have been widely applied in clinical rehabilitation and tissue pain field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countries, and they have been recognized as the common cause of clinical musculoskeletal pain, joint function limitation, tissue injuries and muscle fatigue by many physiotherapists abroad. However, in China, many experts still have some mistaken ideas and limitations to understand the pathological mechanism and to diagnosis and treat 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 OBJECTIVE: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etiology, pathological mechanism, diagnosis and positioning, treatments, to elaborate the method issues and the clinical experience of treatments of 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 METHODS: PubMed, ScienceDirect, EBSCO and CNKI databases were searched by the keywords of “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 myofascial pain syndrome” in Chinese and English, respectively, in the titles and abstract to retrieve relevant articles published from the time of database construction to August 2014. RESULTS AND CONCLUS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a child has 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 in some skeletal muscles after age of 4 years. The main causes of 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 include issue trauma, the wrong posture, bone and joint degeneration, nutrition deficiency, mental stress, chronic infection and so on. The pathological mechanism of 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 remains unknown, but what has been widely accepted is the integrated trigger point

干针治疗与颈肩疼痛相关的肌筋膜触发点疗效的系统评价

干针治疗与颈肩疼痛相关的肌筋膜触发点疗效的系统评价

干针治疗与颈肩疼痛相关的肌筋膜触发点疗效的系统评价1 前言国际疼痛学会(International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Pain,ISAP)指出:疼痛是与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联的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体验,或用组织损伤这类词汇所描述的主诉症状。

另外,无交流能力决不能否定一个个体正有疼痛体验和需要适当缓解疼痛治疗的可能性。

慢性疼痛常可使病人饱受精神上的折磨,也常是一种的病理表现。

在临床工作中所碰到的疼痛大约有60%-80%是来自运动系统,确切的说是来自神经骨骼肌系统,即慢性肌痛[1]。

慢性肌痛其实是具有区域性症状的慢性肌肉疼痛综合征或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s,MPS),这些综合征还可被称为慢性肌筋膜疼痛触发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Ps)[47]。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是骨骼肌内一些局部化的高敏感性活化小点,可分为活化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或隐性肌筋膜疼痛触发点,针刺或深度按压这些触发点可产生肌肉自发性抽搐反应或远处牵涉性疼痛(如图1)[2, 48]。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在美国和德国因肌筋膜疼痛触发点造成的慢性疼痛人群分别为30%~85% 和18.7%~85.1%[49, 50]。

大量研究表明,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普遍存在于各种慢性疼痛中,如头痛、颈肩痛、腰腿痛、足底痛等[51-55]。

最近一项调查表明,72名肩部疼痛痛患者中均被检测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

每名患者肩背部肌肉中活化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数量平均为6个,隐性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数量平均为4个。

在冈下肌和上斜方肌活化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最多,分别为77%和58%。

而在大圆肌和前三角肌隐性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最多,分别为49%和38%[3]。

如果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在颈肩部持续存在并得不到有效治疗,最终将导致头痛、颈肩痛、眩晕、关节活动受限、感觉异常、自主神经紊乱和残疾等一系列症状发生[54, 56-59]。

MET与肌筋膜触发点相结合对肩袖损伤后的临床应用

MET与肌筋膜触发点相结合对肩袖损伤后的临床应用

MET与肌筋膜触发点相结合对肩袖损伤后的临床应用【摘要】目的:通过应用MET手法让患者主动参与减缓局部疼痛并通过肌肉筋膜链肌筋膜触发点疗法快速找到患者的疼痛根源两种手法的有机组合对肩袖损伤后肩峰外侧端及前下端疼痛并伴有局部肌肉力量失衡的临床应用。

方法:通过2020年6月-2021年7月对收录我院相关患者的筛查评估对符合临床要求(肱骨干骨折、锁骨外1/3骨折、肱二头肌腱断裂损伤外伤、肱二头长头肌建炎、肩袖撕裂、断裂、脑血管疾病伴有肩痛症状等)的患者进行分组治疗。

符合其上诉要求的68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n=34)和对照组(n=34),男性居多,平均年龄44岁。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康复治疗,如被动活动、肌肉牵伸训练、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等。

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先通过姿势评估找到疼痛根源后利用MET治疗手法让患者主动参与完成运动轨迹的塑造减轻疼痛形成正确运动模式再通过肌肉筋膜链理论利用肌筋膜触发点治疗方法有针对性的治疗局部肿胀与引发的疼痛,每天进行两次治疗每次10-15分钟,并要坚持连续治疗两个周期即3周。

治疗前后采用疼痛Wong-Baker脸强度评分、ROM关节活动度测量评分及MRC肌力分级法评定。

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疼痛Wong-Baker脸强度评分、ROM关节活动度测量评分及MRC肌力分级法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P<0.05),但治疗组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

结论:MET治疗手法能够有效的让患者主动参与快速减轻疼痛,能够针对软组织肌肉骨胳系统紊乱以精准控制方向和施加阻力改善肌肉骨骼系统功能快速提高其能力减轻局部疼痛,通过肌肉筋膜链理论利用肌筋膜触发点疗法彻底准确对骨折术后的肌腱损伤、瘢痕增生肿胀、肌腱撕裂断裂脑血管疾病的并发症肩痛等病症进行直接针对有效治疗,并对肌肉能够激惹疼痛的某一特定位置,触压时可引起牵扯痛起到立竿见影的功效。

两种不同理念、相通的康复治疗手段相结合可以有效的对多种原因引发的肩袖损伤进行康复治疗,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缩短病程具有很好的临床意义。

肌筋膜激痛点治疗斜方肌

肌筋膜激痛点治疗斜方肌
斜方肌疼痛:由于过度使用或肌 肉紧张导致的疼痛
斜方肌无力:由于肌肉疲劳或损 伤导致的肌肉无力
斜方肌痉挛:由于肌肉紧张或神 经刺激导致的肌肉痉挛
斜方肌功能障碍:由于肌肉损伤 或神经损伤导致的肌肉功能障碍
肌筋膜激痛点治疗原理
肌筋膜激痛点的概念
肌筋膜激痛点:指 肌肉、肌腱和筋膜 等软组织中,由于 过度使用、损伤或 炎症等原因,形成 的高度敏感的疼痛
确定治疗方案
确定治疗目标, 如减轻疼痛、改
善功能等
制定治疗计划, 包括治疗频率、
持续时间等
评估斜方肌的疼 痛程度和范围
选择合适的治疗 方法,如按摩、 针灸、电刺激等
监测治疗效果, 调整治疗方案以
实现最佳疗效
实施治疗
01
确定斜方肌激 痛点的位置
02
使用肌筋膜松 解手法进行治

03
配合使用热敷、 冷敷等辅助治
斜方肌的功能和作用
斜方肌是颈部和背部的主要肌肉之一,负责颈 部和背部的稳定和运动
斜方肌的功能包括颈部的屈曲、伸展、侧屈和 旋转,以及背部的伸展和侧屈
斜方肌在呼吸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帮助维 持胸廓的稳定和扩张
斜方肌的损伤可能导致颈部和背部的疼痛和功 能障碍,因此对其进行治疗和康复非常重要。
斜方肌的常见问题
肌筋膜激痛点的治疗方法
肌筋膜激痛点治疗斜方 肌的步骤
评估斜方肌的激痛点
01 检查患者的斜方肌,观察是 否有疼痛、僵硬、肿胀等症 状
02 询问患者是否有颈部、肩部、 背部疼痛,以及是否有头痛、 头晕等症状
03 检查患者的斜方肌是否有压 痛点,并记录压痛点的位置 和程度
04 评估患者的斜方肌功能,包 括颈部活动范围、肩部活动 范围、背部活动范围等

针刺治疗干燥综合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针刺治疗干燥综合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针刺治疗干燥综合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作者:刘永进杜博邵江健陈超云黄苏萍来源:《风湿病与关节炎》2017年第08期【摘要】目的:探讨针刺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为其临床实践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方法:运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收集针刺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6年12月。

由2位评价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基本资料提取和偏倚风险评估,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共纳入8篇RCT,计556例患者。

Meta分析显示,与对照组比较,针刺治疗干燥综合征在提高临床疗效(RR = 1.40,95%CI = [1.24,1.58],P < 0.000 01)、改善Schirmer試验(WMD = 3.24,95%CI = [2.98,3.49],P < 0.000 01)、延长泪膜破碎时间(WMD = 4.36,95%CI =[0.87,7.85],P < 0.000 01)、增加唾液流率(WMD = 3.19,95%CI = [3.10,3.28],P < 0.000 01)、降低免疫球蛋白G(WMD = -1.85,95%CI = [-2.91,-0.80],P = 0.000 6)方面存在优势;但在降低红细胞沉降率(WMD = -10.04,95%CI = [-20.69,0.60],P = 0.06)方面,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针刺治疗干燥综合征在提高患者临床疗效、改善泪腺和涎腺功能、降低免疫反应等方面优于常规治疗。

鉴于纳入研究存在缺陷,期待更多高质量RCT加以验证。

【关键词】干燥综合征;针刺;临床疗效;Meta分析Meta-analysis of Treating Sjögren's Syndrome with AcupunctureLIU Yong-jin,DU Bo,SHAO Jiang-jian,CHEN Chao-yun,HUANG Su-ping【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in the treatment of sjögren's syndrome in order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its clinical practice.Methods:A retrieval was made to collect the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RCT)of sjögren's syndrome treated with acupuncture from CNKI,VIP and Wan Fang data(from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databases to December,2016).Independent screening,basic data extraction and bias risk assessment were carried out by two reviewers and a meta-analysis was made with software RevMan 5.3.Results:A total of 8 RCTs and 556 patients were included.The meta-analysis showed that,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treating sjögren's syndrome with acupuncture had advantages on the aspects of improving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RR = 1.40,95% CI = [1.24,1.58],P < 0.000 01),improving Schirmer test (WMD =3.24,95%CI = [2.98,3.49],P < 0.000 01)and prolonging the tear break-up time(WMD =4.36,95%CI,[0.87,7.85],P < 0.000 01),increasing saliva flow rate(WMD = 3.19,95%CI = [3.10,3.28],P < 0.000 01),and decreasing immunoglobulin G(WMD = -1.85,95%CI = [-2.91,-0.80],P = 0.000 6);but the difference of decreasing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WMD = -10.04,95%CI = [-20.69,0.60],P =0.06)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Conclusion:Treatingsjögren's syndrome with acupuncture is superior to routine treatment in improving the clinical efficacy,improving the function of the lacrimal gland and salivary gland,and reducing the immune response.In view of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study,more high-quality RCTs are expected to be validated.【Keywords】sjögren's syndrome;acupuncture;clinical efficacy;Meta-analysis干燥综合征(sjögren's syndrome,SS)是一种以侵犯泪腺、唾液腺等外分泌腺体,具有淋巴细胞浸润和特异性自身抗体为特征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1]。

斜方肌肌筋膜激痛点评估与治疗慢性偏头痛运用体会

斜方肌肌筋膜激痛点评估与治疗慢性偏头痛运用体会

斜方肌肌筋膜激痛点评估与治疗慢性偏头痛运用体会摘要:慢性偏头痛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性、失能性神经血管功能失调性疾病。

目前慢性偏头痛的治疗其实更多的依靠手法治疗,本文通过斜方肌肌筋膜激痛点治疗慢性偏头痛,并取得较好效果,探讨斜方肌肌筋膜激痛点评估与治疗慢性偏头痛的心得体会和治疗机制。

1慢性偏头痛概述慢性偏头痛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反复发作性脑功能异常的原发性头痛疾病,发作时常伴随恶心、畏光、畏声、呕吐及不愿活动等症状。

此类疾病多发生于中青年。

根据IHS国际头痛疾病分类第二版(ICHD-Ⅱ)的标准,将偏头痛≥15天/月,持续3个月以上,归为慢性偏头痛(Chron ic M igraine,CM)[1]。

近期运用斜方肌激痛点治疗慢性偏头痛,现体会如下。

2斜方肌肌筋膜激痛点治疗慢性偏头痛的规范化操作2.1问诊(症状问诊)上斜方肌激痛点患者主诉疼痛区域,牵扯痛沿着颈部后外侧到达乳突部,耳朵后面直到颞骨部,这种疼痛通常是固定性的[2]。

下斜方肌激痛点患者主诉的疼痛区域,牵扯痛可向上到达颈椎上部椎旁肌肉或乳突以及肩胛上部的弥漫性酸痛,个别患者有向肩部,上臂外侧扩散。

[2]2.2视诊:姿势评估静态姿势评估患者大多数有圆肩不良姿势,上交叉综合征,对于上斜方肌而言,其紧张模式是处于耸肩的状态,所以治疗的方法(治疗策略)是缓解耸肩的紧张模式。

下斜方肌的损伤是处于拉长的位置,长时间拉长的姿势,有点像慢性拉伤的状态,跟一般的激痛点产生不太一样,大多数90%的激痛点是处于短缩的状态,但下斜方肌激痛点的产生是在拉长的姿势产生。

2.3特定位置触诊上斜方肌激痛点(TrP1)常在上斜方肌前缘垂直走向的肌纤维中部被找到,上斜方肌激痛点(TrP2)常位于上斜方肌水平走向的肌纤维中。

患者仰卧或侧卧,头微向同侧屈,进行钳式触诊定位。

钳式的触诊法是需要肌肉处于放松的短缩位状态下去触诊。

下斜方肌激痛点(TrP3)的触诊是先找到肩胛下角,在肩胛下角内侧水平一两个椎体附近。

肌内效贴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疼痛治疗效果的Meta分析

肌内效贴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疼痛治疗效果的Meta分析

肌内效贴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疼痛治疗效果的Meta分析范斌;刘琳;朱欢【期刊名称】《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8(024)003【摘要】目的系统评价肌内效贴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疼痛程度的治疗效果.方法检索PubMed、EBSCO、Science Direct、Web of Science、Physiotherapy Evidence Database和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中关于肌内效贴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或肌筋膜触发点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从数据库建库至2017年10月.采用Cochrane协作网中RCT偏倚风险评价标准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估,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异质性分析和潜在发表偏倚分析.结果共纳入12个RCT,584例患者.与对照组相比,肌内效贴组在干预后和随访时的疼痛治疗效果均具有显著性优势(干预后:MD=-1.14,95%CI-1.88~-0.40,P=0.002.随访时:MD=-0.69,95%CI-1.16~-0.22, P=0.004).干预时间(P=0.024)和随访时间(P=0.020)是随访结果主要异质性来源.结论肌内效贴在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疼痛方面有优势.治疗时间或随访时间越长,肌内效贴的疗效越好.【总页数】6页(P347-352)【作者】范斌;刘琳;朱欢【作者单位】淮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安徽淮北市235000;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科学学院运动康复学系,上海市200438;湖北民族学院体育学院,湖北恩施市44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6.3【相关文献】1.疼痛护理对腰肌筋膜触发点针刺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影响 [J], 张红色;郑耀珍;覃华;谭树生;龙佳佳;黄金艳;2.灰阶超声联合剪切波弹性成像评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肌筋膜疼痛触发点 [J], 尹莉;宓士军;马秀清;刘会民;彭玉荣;郭瑞君3.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联合肌肉牵伸治疗颈肩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效果评价[J], 舒永进4.冲击波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J], 梁木荣;石慧芳;龚声敏5.肌筋膜疼痛触发点配合肌肉牵伸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J], 谢格理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针刺治疗纤维肌痛疗效的Meta分析

针刺治疗纤维肌痛疗效的Meta分析

针刺治疗纤维肌痛疗效的Meta分析
羊璞;粟胜勇;王甜;李羚
【期刊名称】《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年(卷),期】2022(28)12
【摘要】纤维肌痛(fibromyalgia,FM)是一种发病率仅次于类风湿关节炎和骨关节炎的常见疾病,主要临床症状除慢性及广泛性肌肉骨骼疼痛外,还伴有疲乏、睡眠、情绪以及认知功能障碍等多种临床表现[1],人群发病率为2%~4%[2]。

纤维肌痛由于症状的复杂性,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3],且诊断和治疗成本较高,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4]。

该病尚无特效疗法,三环类抗抑郁药、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及镇痛药等现常用于纤维肌痛临时症状,治疗常针对某一方面的症状,总体治疗效果不佳,同时伴随着药物使用带来的的不良反应,因此亟待寻求一种疗效明确,不良反应更小的治疗方式。

【总页数】7页(P944-950)
【作者】羊璞;粟胜勇;王甜;李羚
【作者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
【相关文献】
1.针刺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疗效观察
2.下丹田针刺法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神经精神症状疗效观察
3.针刺对照西药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疗效比较的系统评价
4.针刺结
合药线点灸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的疗效观察5.针刺华佗夹脊穴联合电针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疗效观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第30卷,第3期肌筋膜疼痛触发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Ps)最早是由美国临床教授Janet Travell在1942年提出的,她发现大多数颈肩腰腿疼痛患者以及肌筋膜炎患者的骨骼肌上都可以找到痛性条索结节,触压时可以引发局部疼痛和远处牵涉痛,这种MTrPs可分为潜在MTrPs和活化MTrPs[1—2]。

一般状态下,骨骼肌上会存在一些因慢性损伤而引起的潜在MTrPs,这些MTrPs长期处于隐性状态,并不会引起疼痛或只有轻微局部疼痛。

但是它们可以被某些致病因素活化转变成为活化MTrPs,例如:创伤、疲劳、抵抗力下降、反复感冒、某些营养物质缺乏等因素[3]。

这些MTrPs在骨骼肌上会出现异常的挛缩结节样的病理性肌纤维[4—5],而且活化MTrPs常表现为自发性疼痛,并可激发局部或远处牵涉痛,针刺和触压这些MTrPs时会引发肌肉局部抽搐反应[1,6]。

针刺可以治疗任何一块骨骼肌MTrPs引起的疼痛[7—10],而且目前在运动员伤痛和疼痛康复方面被广泛应用,尤其以干针疗法较为普遍[4,11—13]。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针法治疗包括湿针和干针两种,湿针需要带局部麻醉剂,如0.5%利多卡因注射液,而干针不需要[7—10]。

为了区别于针灸,康复治疗师发展了干针疗法,其实干针疗法就是利用不同的针灸针或银针直接对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而非针对中医传统穴位)进行针刺,在针刺过程中保持针为“快进”和“快出”状态,以引发出被牵涉肌肉的局部抽搐反应的治疗方法[14—15]。

局部抽搐反应被引发出的越多,干针治疗疼痛触发点的效果越好[2]。

因此,局部抽搐反应是否可以被引出,可以作为此治疗方式成功的指标之一。

干针疗法以其操作简单、效果显著、无药物注射以及对软组织损伤性较小等优势被众多物理治疗师或运动队队医广泛使用[4,11—13]。

上斜方肌(upper trapezius muscle,UTM)被发现经常受到MTrPs的影响[16—18],上斜方肌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的患者经常表现为肌肉持续紧张性和疼痛性、持续的紧张性头痛、颈部疼痛、头晕或眩晕、颈肩部关节活动度受限等等[19—22]。

由于上斜方肌在肩关节运动的肩肱节律中非常重要,因此,上斜方肌MTrPs的存在可能会导致肩肱节律的改变和肩部功能失调,甚至残疾[23]。

干针作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治疗方式之一,在临床实践中广泛被应用[24—25]。

但近年来发现,干针与空白对照相比,在治疗不同种类型的疼痛方面存在显著性疼痛治疗效果[26]。

一篇考克兰系统评价也发现干针与空白对照相比,在治疗颈部疼痛的立即效果方面存在适度的差异[27]。

此外,目前仍没有系统性的评价探究干针在治疗上斜方肌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方面的有效性。

因此,本文作为一篇Meta分析,系统评价干针在治疗上斜方肌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方面的有效性,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最佳证据。

1资料与方法1.1检索数据库计算机检索PubMed、ScienceDirect、The Cochrane Li-brary、EBSCO、Clinical Key、Google Scholar等数据库中关于干针治疗上斜方肌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3年11月14日,检索词设定为“dry needling”。

此外,使用Google搜索引擎在互联网上查找相关文献,并追查已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以获取相关信息。

1.2纳入标准①研究类型为随机对照试验;②患者具有上斜方肌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特征;③以干针作为干预方式之一;④至少存在一项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 AS)或数字疼痛分级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作为结局指标。

1.3排除标准①动物实验;②患者所具有的上斜方肌肌筋膜疼痛触发点为潜在MTrPs;③文献内无结果数据;④存在多种类型的干针作为干预方式;⑤纳入文献样本量少于15例。

1.4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由两名研究者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并采用统一表格提取资料及互相复核,如遇分歧进行讨论或参考第三位研究者意见决定[26]。

提取数据主要内容包括:第一作者、发表年份、研究对象的入选和排除标准、样本量、症状的持续时间、干预措施及干预时间、结局指标及评价时间,结局·循证医学·干针治疗上斜方肌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效果的Meta分析*刘琳1黄强民1,2彭金凤1朱传芳1薄成志1DOI:10.3969/j.issn.1001-1242.2015.03.013*基金项目:上海体育学院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上海市人类运动能力开发与保障重点实验室项目资助(11DZ2261100)1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科学学院运动医学教研室,上海,200438;2通讯作者作者简介:刘琳,男,硕士研究生;收稿日期:2014-03-11269Chinese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Mar.2015,Vol.30,No.3指标中连续性指标的均数和标准差,结局判断标准等。

如原始研究数据描述不清晰或资料缺乏,则尝试通过邮件联系作者加以补充[28—29]。

1.5质量评价采用Cochrane 协作网中RCT 的偏倚风险评价标准进行质量评价,评价内容包括:①是否随机序列生成;②是否分配方案隐藏;③是否对受试者和工作人员采用盲法;④是否对结果数据的评估采用盲法;⑤结果数据的完整性;⑥选择性报告研究结果;⑦其他偏倚来源[29]。

质量评价由两位研究者独立进行并互相复核,如遇分歧进行讨论或参考第三位研究者意见决定[28—29]。

1.6Meta 分析分组根据纳入研究对照组干预措施的不同,将11个RCT [23,30—39]分为三大组别,分别为:干针与空白对照或假干针组、干针与利多卡因注射组、干针与其他治疗方式组(包括肌内电刺激技术、肌内刺激技术、按压技术、激光技术和小针刀技术)。

此后,将每一大组依照时间节点不同区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短期:立即—3天;中期:1—4周;长期:8—24周)。

纳入研究均选择连续性变量V AS/NRS 作为结局指标进行干预效应评估,因V AS 与NRS 评估疼痛程度的机制相似且评估量表制定一致,故可将两者合并。

1.7统计学分析采用Cochrane 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 分析。

首先采用χ2检验对纳入研究行异质性检验,若P >0.10,I 2<50%可认为研究结果间具有同质性,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 分析;若P <0.10,I 2≥50%,则分析异质性产生的原因,当异质性来源不能用临床异质性和方法学异质性解释时,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 分析;对不能进行合并分析的数据行描述性分析。

对连续性变量(V AS/NRS )采用均数差(MD )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 )为效应分析统计量,用z 检验多个同类研究的合并统计量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根据z 值得到该统计量的概率P 值。

若P ≤0.05,则多个研究的合并统计量具有显著性意义;若P >0.05,则多个研究的合并统计量不具有显著性意义[28—29]。

2结果2.1文献检索结果共检索出3491篇文献,经过逐层筛选后,最终纳入11个RCT [23,30—39],共458例患者,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见图1。

2.2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结果见表1。

2.3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Cochrane 协作网中RCT 的偏倚风险评价标准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29],共有11个RCT [23,30—39]被进行质量评价,结果见表2。

2.4Meta 分析结果2.4.1干针与空白对照组相比:4个RCT [32—33,37—38]报告了干针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的治疗效果,经χ2检验,各组研究间有显图1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总共获得相关文献。

n=3491PubMed:n=126;ScienceDirectin=1493;The Cochrane Library:n=86;EBSCO :n=475;Clinical Key :n=517;Google Scholar :n=789;其他途径,n=5↓↓→阅读标题和摘要初筛,n=2318阅读全文复筛,n=114最终纳入Meta 分析的文献,n=11剔除重复文献,n=1173总共排除文献,n=2199非RCT ,n=781;与上斜方肌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无关,n=1418。

↓总共排除文献,n=103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n=87;排除符合排除标准,n=16→→表1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纳入研究Ziaeifar 2013[23]Ga 2007[30]Ay 2010[31]Ilbuldu 2004[32]Ma 2010[33]GA 2007[34]Byeon 2003[35]Hong 1994[36]Tsai 2010[37]Chou 2009[38]Bahadir 2009[39]注:*传统针灸和针改良针灸均为干针,因此两者在治疗MTrPs 上的效果一样,可以作为干针纳入研究样本量(n )3339806043403058352020性别(男/女)3/3628/520/6021/224/3618/1216/4214/218/120/20年龄(岁)26—48≥6019—5818—5018—8063—9037—6727—5422—6822—53≤1.5持续时间(月)≥613.3—706—601—242.3—11.42.6—9.2干预措施按压技术,干针针灸*,0.5%利多卡因1%利多卡因注射,干针激光,干针,空白MSN,针灸,空白干针,IMS 干针,IMES,IMS 0.5%利多卡因,干针假干针,干针假针灸,改良针灸*超声波,干针干预时间3次/周共1周1次/周共3周1次1—3次/周共4周1—2次,共2周1次/周共3周3次/周共2周1次1次1次主要结局指标V AS,PPT,肩、臂、手的残疾程度V AS,PPI,PROM,GDS-SF V AS,AROM,BDI V AS,CROM,NHP V AS,PPT,CROM V AS,PPT,FACE,GDS-SF V AS,MP,PROMVI V AS,PPT,CROM NRS,PPT,AROM V AS,EPN amplitude V AS,AROM,number ofLTRsV AS/NRS评价时间治疗前,3次治疗后第2天治疗前,第1、2、4周治疗前,第4、12周治疗前,第4、24周治疗前,第2、12周治疗前,第1、2、4周第3天,第1、2周治疗前,立即,第2周治疗前,立即治疗前,立即治疗前,立即2702015年,第30卷,第3期著异质性,有两组I 2>50%,一组I 2<50%,但该组经效应模型改变后,最终的Meta 分析结果并未受到较大影响,故三组均可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统一Meta 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