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文化

合集下载

丧葬文化介绍

丧葬文化介绍

丧葬文化介绍
丧葬文化是人们在亲人离世后所遵循的传统礼仪和仪式,是一种尊重逝者、慰藉亲友、表达哀思的方式。

丧葬文化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意义。

在中国,丧葬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遗体处理:死者遗体的处理方式是中国丧葬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死不能乱丢丢弃,应该妥善处理。

遗体处理方式有火葬、土葬、水葬等,但通常火葬是最常见的方式。

2、丧事制度:此项制度是对亲人逝世所遵循的具体规矩,包括穿麻服、戴孝、行丧等等。

3、祭祀习俗:在中国,丧葬仪式通常伴有祭祀活动。

家人会在亲人的坟前烧纸、食品等,祭祖也是常见的仪式。

4、纪念仪式:丧葬仪式结束之后,人们还会进行追思、纪念等仪式。

如“三七”、“五七”、“七七”等日里,人们会在亲人的坟前祭拜,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敬意。

丧葬文化能够让人们在亲人逝去后表达内心的悲痛,也让生者更加珍惜生命。

死亡的葬礼不同文化对葬礼的传统与仪式

死亡的葬礼不同文化对葬礼的传统与仪式

死亡的葬礼不同文化对葬礼的传统与仪式死亡的葬礼:不同文化对葬礼的传统与仪式葬礼作为一种特殊的仪式,是人们为逝去的亲人或朋友送别的一种方式。

然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葬礼的传统与仪式却存在巨大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不同文化下的葬礼传统与仪式。

一、犹太传统葬礼在犹太文化中,葬礼被认为是一种神圣的仪式,有着严格的规定和传统。

首先,根据犹太教法,一般情况下,死者的葬礼应当在死亡后24小时内进行。

其次,犹太葬礼通常在家人和亲友的共同陪同下进行,强调家庭的凝聚力和团结感。

而在葬礼期间,家人通常会携带花环或鲜花,在墓前祈祷并表达哀思。

此外,犹太传统葬礼还规定了死者的安葬方式,比如将遗体放置在特制的柩子中,并且在墓地上撒上一些土壤。

二、中国传统葬礼中国传统葬礼是由丰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所构成的。

传统上,中国人相信死者在死后会有另外一个世界的存在,因此葬礼是为了帮助死者安全过渡到那个世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通常会在家中进行丧礼,亲友在家中奉上白色丧葬礼服,以示哀悼。

然后,在安葬过程中,家人会将死者的遗体放置在棺材中,并选择一个吉利的墓地进行安葬。

此外,在中国传统葬礼中,祭祀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人们会在墓地上焚香祭拜死者,以表达对逝者的怀念之情。

三、印度教传统葬礼在印度教传统中,葬礼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宗教仪式。

印度教的葬礼通常会在死者过身后的24小时内进行。

印度教徒相信人死后灵魂会转世,因此他们将葬礼视为一种解脱的仪式。

在葬礼仪式中,死者的遗体通常会在家人和亲友的陪伴下送到河流或海边进行火葬,这是因为在印度教教义当中,通过火葬,灵魂能够解脱肉体束缚,达到解脱的目的。

此外,印度教传统葬礼还包括了对死者灵魂祈祷的环节,亲友会在祭祀过程中诵经,为死者祈愿。

四、西方传统葬礼与东方文化相比,西方传统葬礼注重个人的个性化和个人的意愿。

在西方文化中,死者的葬礼通常会在教堂或殡仪馆举行。

葬礼仪式通常由主持人主持,亲友会依次致悼词,表达对逝者和家属的哀悼之情。

殡葬文化全解

殡葬文化全解

殡葬文化全解丧葬文化中国殡葬文化全解丧葬文化,是与死亡相关的人类创造的社群活动中多种特质文化的复合体,其涵盖内容涉及实物、信仰、心理、伦理、道德、艺术,由此而延伸展开形成了诸如临终关怀、遗嘱文化、死亡教育、死亡观念、殡仪习俗、丧仪文化、葬文化、祭祀文化、葬仪经济、殡葬科技以及其它有关活动等。

葬法1.土葬除汉族外,古代匈奴,突厥也多以土葬为主,土葬通常用棺木。

汉族贵族的棺木有数重,外层叫“椁”,内层叫“棺”,制作很讲究。

有钱人家会在棺盖雕刻精美的动物图形。

一般百姓的坟墓是很简便的,他们选择一块“吉地”之后,就在那里挖墓穴,埋葬死者,然后在上边堆成圆锥或土堆儿。

同一家族的人,埋在一个地区,形成一个坟区,俗称祖坟地。

每座坟头都按家族辈份的大小,前后依次排序,以便后世能辨别清楚,哪个坟属于哪一辈。

人们把死后能埋入祖坟,看作一种礼遇,是做人的起码条件之一。

因为许多人不能入祖坟,如优伶、娼妓、暴病、凶死之人,有痼疾的人,未婚早矢者,汉族死在外乡的人,一般也不能回乡安葬,即使千里迢迢运回尸体,也只能在村外直接埋葬,所谓“野鬼不能见家神”。

汉代崇尚黄色,历代帝皇都以黄色为显贵之色,黄色实为土色。

在阴阳五行中,土又居五行之中位,是一个最稳定、最可靠的基础,因此,人死后葬于土中,被认为是使灵魂得到安息最好办法。

土葬符合汉族人民的生活习俗,以及“有地则生,无地则死”的传统观念,所以土葬千百年来一直是汉族人民的主要葬法。

2.火葬火葬是我国最古老,并对现今社会影响最大的丧葬习俗,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出现了火葬,火葬开始之时,首先在部分游牧民族中盛行,这在先秦之时就有记载。

《墨子·节葬下》云:“秦之西有仪渠国,其亲戚死,聚薪柴则焚之,上,谓之登遐,然后成为孝子。

”《列子·杨朱》也曾记载曼平仲的话:“既死,岂其我哉,焚之亦可”,到了东汉后期,佛教也传入我国,佛教徒实行火葬,汉族一般百姓实行火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代宋元时期。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是一个深厚而复杂的体系,受到儒家、道家、佛家等多元文化的影响,表现出丰富的仪式、信仰和礼仪。

以下是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主要特点:
1.尊重祖先:古代中国人特别强调对祖先的尊敬和纪念。

丧葬仪
式是表达对逝者尊敬和怀念的方式,认为通过良好的丧葬能够保佑祖先在来世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

2.阴阳思想:古代中国人深信生死有命,阴阳轮回。

因此,丧葬
仪式中常包含与阴阳有关的仪式,如祭祀、超度等,以确保逝者在来生得到善终。

3.宗族礼仪:丧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看作是宗族的一项重要礼
仪。

宗族成员通常会共同参与丧葬仪式,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对家族的凝聚力。

4.居丧礼仪:家庭在丧期内有一定的居丧礼仪,包括停止娱乐活
动、避免结婚嫁娶等。

居丧礼仪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和对生活的敬畏。

5.坟墓建筑:古代中国的坟墓建筑讲究地理风水,选择坟地和坟
形都有一定的讲究。

墓地通常选择在山水宜人的地方,而坟墓的形状也有大小之分,富贵人家的坟墓通常更为宏伟。

6.吊祭仪式:在丧期结束后,家庭会进行吊祭仪式,以表达对逝
者的追思。

这个仪式通常包括祭拜神灵、奠酒、祭拜祖先等环节。

7.丧服制度:家庭成员在丧期内会穿戴特殊的丧服,表示对逝者
的哀悼。

丧服的颜色和款式有严格的规定,也因社会地位和亲缘关系而有所不同。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反映了对生死的认知、家族观念和宗教信仰的深刻理解,为后代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中华传统文化:丧事民俗详细解说

中华传统文化:丧事民俗详细解说

白事事宜现在热丧大多以三天为期,下面按时间先后,详列各项事宜。

第一天第一天要做的事情有17件。

1.穿寿衣人病危时,绝气之前,先穿寿衣。

夫妇先亡一方的,穿寿衣为单数;夫妇双亡的,穿寿衣为双数。

两头见棉,取“以棉(眠)为安”之意。

2.丢噙口钱噙口钱是一枚青铜钱,由长子丢入死者口内,为“口中含宝”,寓吉祥之意。

3.放饼子和麸子亡人已逝,包一包麸子和一包小圆饼分别放在死者左右手中,同时念歌:“走到蚂蚁山,麸子撒两边。

走到恶狗山,饼子撒两边。

”使死者在去阴司的路上一路平安。

4.系绊脚绳人死后停尸在屋当门灵床上,用一条麻绳捆住两脚,以防炸尸。

到辞灵或入殓时,再解开去掉。

5.盖蒙脸纸用一张白纸盖上脸,从头部向下盖。

因死后脸色难看,以免亲人伤心或害怕。

6.放隐身草隐身草就是一把谷草,呈三角形放在尸体上面。

7.烧倒头纸意为给死者送钱,亲人痛哭一场。

8.做倒头面做一碗面条,放在棺头前面,叫倒头面,斜插一双筷子,备死者食用。

9.点长明灯在棺材前面放一盏油灯,为死者照路,从点上一直到油尽自灭,不能添油。

10.挂衣服在堂屋北墙立一把扫帚,把死者生前穿的一件衣服挂在扫帚上,下葬时烧掉。

11.放粮食棺后放一袋粮食,敞开袋口,斜靠棺上,抬棺时使粮食自然倾洒,向前洒得越长越好。

12.剪岁数纸按死者岁数,有多少岁就剪多少对,用死者拐棍挂在胡同口,男左女右,以示家中亡人,街坊邻居前来吊纸。

第二天晚上辞灵时烧掉,换上一方形白布。

13.做孝服孝家主要成员,用麻系腰,戴孝帽,系孝带。

14.搭灵棚在灵堂门外搭灵棚,设香案,摆祭品,立牌位。

正中间挂竹帘,安放遗像,像下用白纸写一大“奠”字,像侧写丧联。

牌位图示:图一:第一天吊纸时用图二:烧轿时用图三:上林请神用图四:请神归家后换此牌位图五:起灵、路祭、墓祭用15.写素联挽父:一天雨雪凋椿树,满目云山惨棘人(薤露兴悲)泪洒冰天悲失怙,父归东土痛无依(蓼莪抱痛)挽母:莫报春晖伤寸草,空余血泪泣萱花(遗爱千秋)终天唯有思亲泪,百草痛无益母灵(慈云缥缈)三年:一腔思亲恩未报,三年无改孝常存(于今三年)亲恩难报一生恸,礼制有定三年遵(永言孝思)十年:想见音容空有泪,欲闻教训杳无声(音容宛在)流水夕阳千古恨,凄风苦雨百年愁(冰清永怀)注释:①椿树:长寿之木,后世称代父亲。

丧葬文化常识

丧葬文化常识

丧葬文化是不同文化和宗教信仰中共同存在的一种传统。

下面是一些有关丧葬文化的常识:
1.葬礼仪式:葬礼仪式是丧葬文化中最常见的形式之一。

在许多文化中,葬礼仪式包括家人、朋友和社区成员聚集在一起,为逝去的人举办仪式,悼念他们的离去。

在不同的宗教信仰中,葬礼仪式可能有所不同。

2.墓地和火葬场:在丧葬文化中,墓地和火葬场通常被用作埋葬或火化逝者的地方。

在某些文化中,墓地被视为安放逝者灵魂的地方,而火葬场则被视为净化逝者灵魂的地方。

3.服饰:在某些文化中,丧服是指特定颜色和款式的衣服,通常由逝者家属在葬礼期间穿着。

丧服可以表达悲痛和哀思,并作为尊重逝者的一种方式。

4.祭拜:在许多文化中,人们会祭拜逝者的灵魂,为他们祈祷和献上祭品。

这些祭品可能包括食物、鲜花、烛光或其他物品,视乎不同的宗教信仰。

5.纪念:纪念是丧葬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人们可能会在逝者去世的周年纪念日或其他重要日期为逝者献上祭品或举办纪念仪式,以纪念逝者的生命和回忆。

6.文化多样性:不同文化和宗教信仰中的丧葬文化存在很大差异。

有些文化更注重哀思和悲痛,而其他文化则更注重庆祝逝者的生命和成就。

要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和信仰中的丧葬文化,以便为逝者和他们的家人提供支持和安慰。

“丧文化”:积极抵抗与自我排解

“丧文化”:积极抵抗与自我排解

“丧文化”:积极抵抗与自我排解在当下年轻人群体中,兴起了一股新的文化风潮,称为“丧文化”。

所谓丧文化,是指一种悲观厌世的心态和生活态度,主要表现为对生活的无奈、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未来的悲观预期。

这种文化现象在网络上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和传播,吸引了大量年轻人的关注和追随。

虽然丧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群体的心理状态和生活压力,但也引起了一些争议和批评。

这篇文章将从积极抵抗和自我排解两个方面来探讨丧文化,以及如何适当地看待和应对这种文化现象。

一、丧文化的积极抵抗1. 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丧文化的兴起是当下社会问题的集中体现,它反映了年轻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不安。

在当代社会,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大、贫富差距加剧,很多年轻人面临着就业、房子、结婚、生活等一系列问题,感到焦虑不安。

丧文化的流行,可以看作是年轻人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思和抗议,是一种对社会常态的不满和呼声。

2. 唤起对情感的关注丧文化倡导的是对情感的关注,强调情感的真实和自发。

在这个浮躁和功利的社会,很多年轻人为了迎合社会的要求,追逐名利和物质,以至于忽略了对情感的倾听和关怀。

而丧文化的兴起,使得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的感受和情感体验,尤其是对于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宣泄和尊重。

这对提高人们的情感认知和情感管理能力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3. 探索生活的更多可能丧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传统主流价值观的思考和挑战。

它不仅是对社会常态的不满和反抗,更是一种寻找新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意义的尝试。

丧文化的兴起,使得年轻人更加勇于挑战传统的观念和规矩,探索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和欲望,尝试不同的生活选择和生活方式。

这对于促进社会的多元发展和个体的更加自由发展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丧文化的自我排解1. 消极情绪的传播和加剧丧文化所倡导的负面情绪和厌世态度,容易引发一种消极情绪的传播和加剧。

一方面,丧文化的宣传和传播,容易引发群体效应,使得消极情绪在人群中蔓延和加剧;丧文化的宣扬也容易使人对负面情绪产生依赖和满足,从而加深人们对消极情绪的沉浸和放任。

丧文化的理解

丧文化的理解

丧文化的理解
丧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且深厚的一部分,它贯穿历史,反映着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续航力。

它不仅体现了民族心态与传统习俗,更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中国人民热爱生活、敬畏死亡的态度。

丧文化是一种以身份、情感、思想等为背晻的一种文化现象。

丧文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服装:丧服是一种特定的服装,它具有让人感到尊重、安慰和振奋的作用,也是表达丧礼的重要象征;
二、仪式:丧礼仪式是一种通过婚礼和葬礼等活动,向死者们表达哀悼和尊重的文化活动;
三、习俗:丧礼习俗多种多样,比如挂符、披丧、七七、整容、进香等都是传统的丧礼仪式,也是丧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丧文化反映了民族文化的传统和习俗,也是向死者致敬的文化象征。

它不仅体现了对个体和家庭的精神支持,更是一种文明和宗教信仰的展示。

《“丧文化”传播现象研究》范文

《“丧文化”传播现象研究》范文

《“丧文化”传播现象研究》篇一一、引言“丧文化”作为近年来的网络流行文化现象,已经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

这种以颓废、消极为主要特点的文化现象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丧文化”的传播现象,探讨其产生的原因、传播的途径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二、丧文化的定义与特点丧文化,顾名思义,是一种以颓废、消极为主要特点的文化现象。

这种文化通常表现为一种无目标、无追求的生活态度,以及一种对现实世界感到厌倦、悲观的心态。

丧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网络语言、表情包、音乐、视频等。

其核心特点是追求自我释放和情感宣泄,往往以一种自我调侃、自嘲的方式表达对现实的无奈和不满。

三、丧文化传播的原因1. 社会压力的增加: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

丧文化作为一种情绪宣泄的方式,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释放压力的途径。

2. 网络媒体的推动: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为丧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人们通过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分享和传播丧文化的相关内容,从而使其迅速扩散。

3. 青年群体的心理需求:青年群体作为网络文化的主要参与者,往往具有追求新奇、独特的心态。

丧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满足了他们寻求情感共鸣和认同的心理需求。

四、丧文化的传播途径1. 网络语言与表情包:通过微博、贴吧等社交平台,人们使用特定的网络语言和表情包来表达自己的“丧”情绪。

这些语言和表情包具有极高的传播性,迅速在网络上扩散。

2. 音乐与视频:丧文化的相关音乐和视频在各大音乐平台和视频网站上广泛传播。

这些作品往往以低沉、忧伤的旋律和画面来表现“丧”的主题,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3. 线下活动与社交聚会:除了网络传播外,丧文化还通过线下活动、社交聚会等方式进行传播。

一些年轻人通过参加相关的聚会和活动来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进一步扩大了丧文化的影响力。

五、丧文化对社会的影响1. 心理层面的影响:丧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年轻人面对现实压力的心理状态。

新时代下青少年“丧文化”现象及治理对策分析

新时代下青少年“丧文化”现象及治理对策分析

新时代下青少年“丧文化”现象及治理对策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和科技的快速发展,新时代下青少年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与此随着“丧文化”风靡,许多青少年深受其影响,表现出消极、懒惰、疲惫的心理状态。

那么,究竟何为“丧文化”?为何青少年容易受其影响?如何治理和对策呢?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探讨。

一、“丧文化”现象及其原因“丧文化”的形成原因有多方面,首先是社会环境因素。

在竞争激烈、压力巨大的现代社会中,青少年面临巨大的学业压力、就业竞争、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等问题,导致他们产生一种无力感和绝望感,从而形成丧文化的心态。

其次是家庭教育因素。

现代社会,许多家庭过分重视孩子的学业成绩,或者过度溺爱,导致孩子自我控制能力薄弱,缺乏自我激励,陷入一种消极的情绪中,更容易受丧文化影响。

再次是媒体影响因素。

当下的媒体充斥着一些消极、懒散、拜金主义的价值观,不少青少年受其影响而产生了“丧文化”的心态。

以上种种原因造就了新时代下青少年“丧文化”的现象。

二、治理对策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应该从多方面入手,采取有效措施来治理和解决这一现象。

加强相关教育宣传。

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宣传,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努力树立积极、阳光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与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自信心,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家庭教育应该科学合理。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重要环节,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该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第四,加大媒体舆论引导力度。

媒体应该加强自律,正面引导社会舆论,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减少不健康的信息传递,减少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影响。

社会各界应协力共治。

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各界应共同合作,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网络,为青少年们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服务。

新时代下青少年“丧文化”现象的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

“丧文化”:积极抵抗与自我排解

“丧文化”:积极抵抗与自我排解

“丧文化”:积极抵抗与自我排解“丧文化”一词最初起源于日本,用来形容一种主张“拥抱丧”、“幻失文化”的社会文化现象。

丧文化是指一种对生活失去热情,对未来失去信心,对现实充满无力感的一种心理状态。

在这种文化氛围下,人们往往会表现出消极、抱怨、悲观、厌倦等心态,认为自己所处的环境无法改变,面对一切都显得无动于衷,甚至不愿意积极面对生活,而是选择逃避、退缩、放弃,甚至是自暴自弃。

丧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与当代社会快节奏、高强度的生活节律密不可分。

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越来越疏离,物质丰盛的同时精神空虚,漠视、冷漠的态度盛行,这一切无疑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些人可能陷入一种不可自拔的悲观厌世的情绪之中,形成丧文化的心态。

丧文化的形成并非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一种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抗议、一种逃避、一种自我保护。

丧文化的出现,既反映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不信任,也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对自我价值感的维护和保护。

所以,在正确认识丧文化的我们也要积极探讨如何在丧文化中找到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应对策略。

应该努力寻找和发掘丧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引领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和人生态度。

在丧文化中,虽然人们表现出一种消极、悲观的情绪,但也不乏一些人在其中寻找到了自我调节和积极面对生活的方法和途径。

一些人在丧文化中表现出的丧心痛痛,实际上是一种对现实的拷问和反思,他们没有放弃对生活的期待,而是通过表达“丧”来寻求自我解脱和内心的慰藉。

这种表达方式虽然看似脱离现实,但实际上是一种对生活的积极探索和控诉,是一种在丧文化中寻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应该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环境中积极引导并培育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念。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社会机构应重视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培养,能够教会人们如何正确面对丧文化的心态,如何适应当下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如何塑造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丧文化”:积极抵抗与自我排解

“丧文化”:积极抵抗与自我排解

“丧文化”:积极抵抗与自我排解“丧文化”一词最初源自于中国的互联网用语,常用来形容一种悲观、消极、沉闷的情绪氛围。

自2018年起,“丧文化”一词成为了中国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被广泛讨论和传播。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丧文化正在逐渐成为一种对现实压力的积极抵抗与自我排解的生活方式,而且已经深入到了年轻人的日常生活当中。

本文将就“丧文化”进行探讨,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以及其积极抵抗与自我排解的意义。

一、丧文化的产生原因1. 社会压力增大。

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尤其是年轻人在求职、升学、婚姻等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导致了一种悲观、消极的情绪氛围。

2. 传统价值观的颠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进步,传统的价值观念正在被颠覆和挑战。

年轻人对于婚姻、事业、家庭等方面的态度与上一代有了很大的不同,这种价值观的变化也导致了丧文化的产生。

3. 社交媒体的传播作用。

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

一些悲伤、消极的内容在社交媒体上被无意识地传播和放大,进而影响了年轻人的情绪和价值观。

二、丧文化的积极抵抗尽管丧文化带有一种消极的情绪,但它也有着积极的一面。

丧文化通过对现实的抗衡和自嘲,表达了年轻人对于压力的抵抗和对生活的理解,成为了一种情感释放和心灵抚慰的方式。

丧文化也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展现了中国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诠释,具有一定的时代和国家认同感。

1. 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丧文化通过一些讽刺、调侃、黑色幽默的方式,表达了对于社会现实和生活状态的不满和抗议。

这种表达,对于年轻人来说是一种释放压力的方式,也是一种对社会现实的探索和思考。

2. 自我排解与心理抚慰。

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巨大的压力和困扰时,人们往往会有一种逃避和自我排解的心理需求。

丧文化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调剂心情和排解压力的渠道,通过表达悲观情绪,来实现情感的释放和心理的抚慰。

为什【丧文化】在年轻人中这么流行?

为什【丧文化】在年轻人中这么流行?

为什【丧文化】在年轻人中这么流行?如果说鸡汤是中老年朋友们的朋友圈的爆款,那么“丧”很可能正在刷屏年轻人的朋友圈。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到的有关丧文化为什么这么流行的文章,一起来看看吧!▼“丧文化”是什么意思?丧文化,指一些90后的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失去目标和希望,陷入颓废和绝望的泥沼而难以自拔的活着,他们丧失心智,漫无目的,蹒跚而行,没有情感,没有意识,没有约束,只能像行尸走肉一样麻木地生存下去。

“丧文化”是指流行于青年群体当中的带有颓废、绝望、悲观等情绪和色彩的语言、文字或图画,它是青年亚文化的一种新形式。

以“废柴”、“葛优躺”等为代表的“丧文化”的产生和流行,是青年亚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一个缩影,它反映出当前青年的精神特质和集体焦虑,在一种程度上是新时期青年社会心态和社会心理的一个表征。

简单地说,“丧”指涉的是这样一种心态和生活方式:不想工作,漫无目的,情绪低迷,欲望低下,只想行尸走肉、麻木不仁地活下去。

“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其实并不是很想活”“漫无目的的颓废”“什么都不想干”“颓废到忧伤”是他们的口头禅,“葛优瘫”、佩佩娃、懒蛋蛋表情包是他们热衷的配图,美剧《马男波杰克》以及日本的一系列“丧剧”中有他们推崇的人生观……▼“丧文化”专业解释专业解释是:丧文化”是指目前流行于青年群体当中的带有颓废、绝望、悲观等情绪和色彩的语言、文字或图画,它是青年亚文化的一种新形式。

这个解释有点专业了,其实就是带有负能量的文字或图画。

▼丧文化的出处背景2016年7月,一张1993年的剧照不知为何突然刷了屏,“丧文化”这个词也成为了网络的热搜词。

丧文化是什么意思?为何会出现丧文化?丧文化为何会刷屏火起来?2016年7月,葛优啥也没干就突然成了网红,一张来自1993年的照片,就这样毫无预警地在我们的社交网络上爆红。

图片上的葛优还有头发,但和现在一样削瘦。

他嘴边续着胡渣,穿着奶奶花衬衫,嘴角微张宛如灵魂出窍,一脸生无可恋,瘫躺在舒适松软的大沙发上。

“丧文化”:积极抵抗与自我排解

“丧文化”:积极抵抗与自我排解

“丧文化”:积极抵抗与自我排解“丧文化”这个词已经在近年来的网络文化中非常常见了。

它源自于日语当中的“丧(sang)”一词,意为“失去(motivition)”或者“无动力(no motivation)”。

在网络上,“丧”成为了一种自嘲,自省和表达焦虑情绪的方式。

“丧文化”是一种积极抵抗和自我排解的文化现象。

它是年轻人面对生活中种种挫折和压力的一种回应。

在这个快速发展、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年轻人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学业压力、职业压力等各种困扰。

他们可能感到迷茫、失落、无望,但却希望通过自嘲和幽默的方式来缓解这些压力和负面情绪。

丧文化的核心在于接受和宣泄负面情绪。

年轻人通过无厘头的幽默、黑色幽默或者荒诞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无力感和困惑,用以抵抗压力和负能量的侵袭。

他们将自己的情绪和处境与其他人共享,通过网络表达出来,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共鸣,也为他人提供了一个共同的情绪宣泄的机会。

丧文化也是对传统价值观和社会期望的一种反抗。

在许多传统观念中,年轻人应该积极向上,有朝气,努力奋斗。

现实往往并不如人所愿。

年轻人发现,他们的付出并不一定能够换来应有的回报,他们的追求并不一定能够实现。

于是,他们选择了以幽默和自嘲的方式对待这一切,抵抗传统价值观的束缚。

丧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表达方式,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活着态度的转变。

它在传递无助、无望的也在提倡勇敢面对困境和挑战。

年轻人通过自嘲和幽默,试图去接受现实的残酷和无奈,从而更加坦然地面对自己的困境和挫折。

虽然丧文化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过度沉溺于丧文化可能会导致消极情绪的无休止循环。

丧文化带有一定的迷恋,以及让人产生安逸感的倾向。

一味自嘲和消极思维无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我们应该正确认识丧文化,既要尊重年轻人表达情感的方式,也要引导他们在应对困境时保持乐观积极态度。

我们可以通过支持和鼓励年轻人的努力,激发他们的动力和创造力,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困扰,实现个人价值。

“丧文化”:积极抵抗与自我排解

“丧文化”:积极抵抗与自我排解

“丧文化”:积极抵抗与自我排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压力也越来越大。

在这种情况下,一种“丧文化”逐渐兴起,并在年轻人中间流行起来。

那么,“丧文化”到底是什么?它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我们又该如何积极抵抗和自我排解呢?我们来解释一下什么是“丧文化”。

“丧”一词源于日本,意为失去目标、失去干劲,生活毫无希望的状态。

随着这一词汇在中国的流行,它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特定的生活态度和文化现象。

这种态度主要表现为对生活的无所谓和无动于衷,以及对社会规范的不屑和质疑。

在“丧文化”中,人们失去了对未来的希望和追求,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和挫折选择消极应对,甚至以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来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丧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年轻人的心理状态。

在社会压力和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很多年轻人感到迷茫和无助,对未来充满焦虑和恐惧。

在这种情况下,“丧文化”成为了一种排解情绪、调节心态的方式,让人们在压力下获得一种短暂的放松和解脱。

“丧文化”所呈现的消极、悲观的态度并不利于年轻人的成长和发展。

我们需要认识到“丧文化”对我们生活的负面影响,并采取积极的抵抗和自我排解的方式来处理这种现象。

我们需要从内心进行自我排解,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

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我们不能选择消极应对,而是应该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

这包括接纳现实、正视问题、寻找解决方案。

我们要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积极的一面,只有给自己一个机会,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通过不断调整心态,我们可以在“丧文化”的影响下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树立自信,寻找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意义。

我们需要注重积极的心理辅导和情绪管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这时候需要懂得情绪释放和自我调节的方法。

有时候,一次深呼吸、一段音乐、一次运动,甚至与朋友的交流,都可以让我们得到情绪上的宣泄和舒缓。

有意识地培养乐观向上的心态,可以使我们更好地适应生活中的变化,从而积极抵抗“丧文化”的消极影响。

丧文化是什么意思

丧文化是什么意思

丧文化是什么意思“丧”这个词,除了它本身的含义之外,最近在网络还出现了“丧文化”。

那么现如今流行的网络语的“丧”是什么意思?一起看看网络用语丧的意思解读,欢迎参阅。

网络用语丧的意思网络用语丧是什么意思:作为网络词,常常是如今90当中盛行的一个文化象征,形容一些态度消极、情绪消沉、精神萎靡的一群年轻人比较负能量的状态,有“颓丧”之意。

这人很丧什么意思:常常用某某人很丧,某某人丧爆了。

生活里到处都是烦心事,最糟糕的不是无力反抗,而是根本就提不起反抗的劲儿。

减肥无望?胖着呗。

买不起房?租着咯。

被秀一脸恩爱?唉,单着吧。

一张来自90年代情景喜剧《我爱我家》葛优瘫走红网络,图片中葛优饰演的季春生满脸胡渣,穿着奶奶花衬衫,灵魂出窍,一脸生无可恋。

以此为起点,“懒蛋蛋”、“佩佩蛙”、“咸鱼”、“我可能遇到个假XX”等画风清奇的表情包先后出现在各种“斗图大战”中,无不例外都是在传递一种“我已经是个废物”的自嘲,这就是“丧文化”的体现——黑色幽默、悲观消极。

丧文化是什么意思丧文化是指一些90后的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失去目标和希望,陷入颓废和绝望的泥沼而难以自拔的活着,他们丧失心智,漫无目的,蹒跚而行,没有情感,没有意识,没有约束,只能像行尸走肉一样麻木地生存下去。

丧文化是在青年人在重树自己的“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时,产生的一种状态。

是使整个社会的既有价值观提升的必然条件之一。

除了葛优躺外,丧文化代表人物还有网红青蛙PEPE,有四肢的咸鱼,还有舶来品懒蛋蛋诸如此类的形象。

他们无不例外都是在传递一种“我已经是个废物”自嘲式的信息。

丧的出处在哪去年夏天,一张来自1993年的照片。

图片上的葛优还有头发,但和现在一样削瘦。

他嘴边续着胡渣,穿着奶奶花衬衫,嘴角微张宛如灵魂出窍,一脸生无可恋,瘫躺在舒适松软的大沙发上。

这就是我们常见的“葛优躺”表情包,感觉身体被掏空实在是我们每一个人忙忙碌碌人生的真实写照。

以此为起点,“懒蛋蛋”、“佩佩蛙”、“咸鱼”、“我可能遇到个假XX”等画风清奇的表情包先后出现在各种“斗图大战”中,无不例外都是在传递一种“我已经是个废物”的自嘲,这就是“丧文化”的体现——黑色幽默、悲观消极。

“丧文化”:积极抵抗与自我排解

“丧文化”:积极抵抗与自我排解

“丧文化”:积极抵抗与自我排解“丧文化”是指一类文化现象,常见于年轻人中。

它以“丧”为主题,强调生活的无聊与无望,把负面情绪甚至自虐行为视为一种潮流,这种概念逐渐成为年轻人接受和传递情感的一种方式。

从一定程度上说,它是年轻人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为了适应生活压力而产生的自我排解和自我安慰。

丧文化起源于某些不利的社会关系,例如高压工作和无聊的生活。

年轻人感到受到了太多的压力,和社会出现矛盾,这种失衡感可引致一系列消极行为。

这些人开始逃避现实,利用黑暗幽默、嘲讽和否定自我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不满和矛盾。

有些人还以此为信条,表现出一种反社会的态度,抗议生活对他们的不公和不满意。

从理解“丧文化”的方式来看,第一个要点是理解它不仅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同时也是一种积极的情绪。

虽然它是抵制现实、明日无可奈何的表达方式,但仍然把生活看作是一种自我拥有的体验,而不是投降的表现。

因此,丧文化同时也是一个强烈反对外部压力的结果。

年轻人为了立身当代社会,必须要付出成千上万的努力,其中包括过度的工作和紧张的生活节奏等不利因素,这都会让他们感到疲倦和失落。

在这种情况下,丧文化则成为了一种有价值的行动,它为年轻人提供一种逃避压力和放松的方式。

但是,仅仅停留在丧文化的消极方面,并不能真正理解它。

这种方式很容易使人趋于消极、疏离和自闭,并且看不到积极的一面,进而让人无法正视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丧文化发展的根源源于社会现实问题和个人能力的限制,这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年轻人的行为。

它反映了一种受压迫和弱势的社会地位,以及现代社会的不良环境和心理因素。

因此,抵御丧文化发展的最好方法不是简单地抓住年轻人的问题,而是确保社会制度和环境尽可能地公平和有利于青年人的成长。

加强对年轻人的关注和支持,打造理想的人生实践方法,并且提高大众的精神文化水平和素质,这都是消除丧文化的关键因素。

同时,着重强调积极激发青年人的成长潜力和创造生活动力,这样才能预防丧文化的出现。

丧文化是什么意思

丧文化是什么意思

丧文化是什么意思
丧文化是指丧事的相关习俗、文化和宗教信仰的总和,也就是说,它是一种以宗教信仰和
文化传统为基础的死亡庆祝和缅怀活动。

丧文化在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的特点,但基本有三个普遍的原则:不欢喜,作悼念,敬老。

不欢喜,比如中国的哀悼时间不要欢乐;作悼念,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祭奠礼,以纪念自
己的离去亲人;敬老,老人一结婚就要竖起众多庙旗来向宗祠致敬,这些都是不可更改的
规矩。

我国的丧文化历史悠久,一般来说,丧礼是按照家庭的经济情况来订的,包括吊唁和丧钟
乐等。

通常情况下,先宰牲,用酒和肉代替先人,然后扎发、磕头仪式和敬礼,最后剪发、奠礼,以及熏香、牌位摆放等。

此外,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民俗习惯不尽相同,例如湖南省的七七节,上海郊区的“冬至
内外外内”,内蒙古自治区的“把膳请神”,浙江省的“凤妆”,四川省的“野求人”等等,都是我国多朝代长久留传的丧文化表达。

总之,丧文化是一项多方位的文化的穿行,也是一种宣扬和尊重礼仪的文化理念,也反映
出每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丧”文化,是年轻人对这个世界的温和反抗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曾于里(来自豆瓣)
最近,一家名为丧茶的店成为“网红”,据说该店主打的是一事无成奶绿、碌碌无为红茶、依旧单身绿茶、没钱买房奶昔、前女友越来越漂亮奶茶,每周一还有限定的“新的一周新的崩溃奶茶”。

丧茶之所以火了,是因为在时下的互联网上,丧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显性的文化潮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习惯用“丧”来描述自己。

任何一种新兴的青年文化现象背后,都潜伏着一定的社会动因。

究竟何为丧文化?丧文化为何流行?我们又该如何评价这一文化现象?
不求上进的人生
简单地说,“丧”指涉的是这样一种心态和生活方式:不想工作,漫无目的,情绪低迷,欲望低下,只想行尸走肉、麻木不仁地活下去。

“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其实并不是很想活”“漫无目的的颓废”“什么都不想干”“颓废到忧伤”是他们的口头禅,“葛优瘫”、佩佩娃、懒蛋蛋表情包是他们热衷的配图,美剧《马男波杰克》以及日本的一系列“丧剧”中有他们推崇的人生观……
美剧《马男波杰克》剧照
比如日本的青春小说和青春电影里,有一大类别专门反映年轻人“丧”的心态,这些作品被国内不少文艺青年奉为圭臬,在豆瓣上收获了极高的口碑。

像去年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亮相的《濑户内海》,这部电影围绕两名高中生放学后悠闲吐槽聊天的日常展开,六个章节基本都是同一场景,导演拍的就是两个人呆坐河边东拉西扯地聊天。

高中生濑户有句内心独白,击中了许多观众的心:“青春为什么一定要跑步流汗,为什么不能就在河边虚度呢?”是的,“虚度”,为什么生命一定要耗费在加班、学习、上进、追求成功上面,为什么就不能虚度?
《不求上进的玉子》在豆瓣人气居高不下
在另外一部同样在豆瓣人气居高不下的《不求上进的玉子》中,“虚度”被更为生动地演绎了。

女主角玉子大学毕业后返回故乡,不着急找工作成家宅在家里,吃了睡睡了吃,百无聊赖懒散度日,任凭春夏秋冬四季流传,就这样日复一日什么正事都不干地宅着、懒着。

有人这样形容玉子的生活:人生“无可奈何”,角色“无名小卒”,命运“无所适从”,改变“无济于事”,挫败“无处不在”,成功“无人问津”,状态“无精打采”,情绪“无所顾忌”,灰暗“无孔不入”。

这样的玉子却在豆瓣收获了诸多拥趸,“最喜欢你们霓虹金煞有介事拍一部电影就为了说人生这玩意儿不用努力也可以。


小确幸的底色
事实上,我们不必急着将丧文化想象成一种极端的、消极的、绝望的心态。

很多评论者在评述丧文化时,倾向于将其视为一种突然冒出来的文化现象,而忽略了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有其“连续性”。

如果要追溯的话,丧文化的前身,其实就是曾经蔚为壮观的小确幸。

如果说小确幸讲述的是人生的一种“小获得”,丧文化则是在小确幸的基础上,渲染和突出人生的“大失去”。

何为小确幸?雷蒙德·卡佛有一篇小说叫《A Small,Good Thing》,小确幸指的是就是“一种微小的但确定的幸福”。

很多年轻人追求的不是那种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大事业大成功,他们追求的是日常生活中那些微小的、触手可及的小幸福。

小确幸的理念在村上春树那里得到最淋漓尽致的表达和践行。

村上春树这样举例小确幸:买回刚刚出炉的香喷喷的面包,站在厨房里一边用刀切片一边抓食面包的一角;清晨跳进一个人也没有、一道波纹也没有的游泳池脚蹬池壁那一瞬间的感触;一边听勃拉姆斯的室内乐一边凝视秋日午后的阳光在白色的纸糊拉窗上描绘树叶的影子;冬夜里,一只大猫静悄悄懒洋洋钻进自己的被窝……
葛优瘫。

丧文化的底色是小确幸。

年轻人高呼着“葛优瘫”,可瘫坐沙发,就是一种小确幸;他们唱着《感觉身体被掏空》,可听着彩虹合唱团的吐槽歌,想着“我要去云南”,是一种小确幸;虽然《濑户内海》说人生为何不能“虚度”,可这虚度是与好友晒着
太阳,浑身暖洋洋地,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这也是一种小确幸……因此,“丧”并不是万念俱灰,它更近乎一群拥有小确幸生活的年轻人,因更大人生追求的不可得,而
对人生产生的一种疲惫感。

丧文化属于“第一世界问题”,它指的是各种挫折或琐碎
的烦心事,和第三世界所面临的严重问题形成鲜明对比。

真正绝望的人生,不会在互
联网上喊“丧”,他们的声音是听不到的。

追求成功的不可得
当年轻人都选择了“丧”,是他们对成功没有兴趣吗?恰恰相反,年轻人“丧”并非
他们不想追求,而是因为追求成功不可得,长期的挫败感导致他们被动地、根本上地
丧失了追求欲望。

这一点,日本社会提供了最好的参照。

日本社会学家三浦展在《下流社会》中对此有过分析。

三浦展笔下所描述的“下流”,并非字面意义上的下流,它指的是一种不求上进的心态,一个人的人际沟通能力、生
活能力、工作热情、学习意愿、消费欲望等也全都比一般人更为低下,概而言之,即
人生热情的全盘低下。

三浦展的看法是,很多人自甘下流,并非他们不愿意上升,而
是上升空间已经丧失。

《濑户内海》剧照。

三浦展提出“下流社会”这一概念,对应的是日本上世纪90年代延续至今一蹶不振的经济背景。

人们的资产大量缩水,小政府的自由主义经济发展策略,进一步拉大了贫
富差距。

当社会20%的人拥有80%的资产时(甚至更多),那么其他80%的人能够
拥有什么?尤其对于日本年轻人来说,社会财富和工作机会主要为中老年人群体占据,年轻人的相对贫困率是日本社会最高的。

阶层的跨越艰难得像天方夜谭,很多人便选
择松松垮垮、吊儿郎当地活着,反正你再努力再奋斗也挤不进那20%里。

“下流社会”反映的是阶层流动的困难导致人心的普遍挫败。

应该看到,阶层流动机制不够畅通等问题,正也是中国社会当前所面临的严峻问题,
户籍政策、高房价、不甚合理的财富分配机制等,已成为个人发展的重大阻碍,有房
有车有户口式的成功看上去遥不可及。

遥不可及就算了,可即便想安安分分过点小确
幸生活,也不是那么顺心,现实生活中令人心塞的事情还真不少:经济下行背景下的
裁员危机;工作压力大,每天各种加班各种应酬;相亲市场上的物质化、功利化……
这时就像美国《大西洋月刊》曾刊文指出的,“对于大部分的中国青年而言,在高速
增长、急速前进的中国,成功的公式仍然未变:刻苦学习、努力赚钱、成为‘房奴’、尽早结婚,最后生养子女。

然后看着这个循环重复。

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这些目标
难以实现,接受局外人的身份可能是最好的——也许是唯一的——生活下去的办法。

”既然人生都这么“丧”了,那我就自甘下流,不抱希望就不会有失望,得到的都是侥幸,失去的才是人生。

从这个意义上看,“丧”的心态其实是年轻人的一种自我保护,他们以自我矮化的方
式拉低期望、舒缓压力,倘若失败了,他们才不至于真的绝望。

美化“丧”是危险的
我们不必妖魔化丧文化。

丧文化其实是社会问题的一种反映,年轻人以一种类似于撒
娇和抱怨的方式,向他们所生活的社会和世界提出温和的抗议,但我们的确该花更大
的力气解决其背后折射出的现实问题。

与此同时,另外一种倾向同样值得警惕,即美化丧文化,刻意强调丧文化的某些正面
意义,诸如解构成功学云云。

任何负面的潮流,都有其正面的部分,就像不走的钟,
每天都有两个准确的时刻。

如果评论的角度是对错五五开,那就陷入了相对主义的泥淖,评论的判断价值就失效了。

就笔者看来,我们应对丧文化有充分的理解和同情,
但更多的是需要一种审慎的态度。

时代如此遽然剧烈地变化,没有什么关上门的小国寡民的日子,也没有“丧”却依旧
能够风生水起的人生。

你可以凡事拖延懒散,那么你很可能由此失去竞争力;你可以
嚷嚷着不加班,那你可能失去工作,连自己都养活不了,遑论咖啡、猫咪、悠闲的下
午茶……你还得知道,“葛优瘫”之所以迷人,是因为你刚刚工作完,如果让你无时不刻“葛优瘫”,那这跟瘫痪在床没两样,是致命的折磨。

英国小说家杰罗姆·K·杰罗姆
早就说过了:“只有在你工作堆积如山时,你才可能享受闲暇。

当你无事可做时,空
闲就变得一点也不有趣,因为空闲就是你的工作,而且是最耗人的工作。

闲懒和吻一样,当它被盗走了之后,它的味道才是甜的。


我们更应看到的是,“丧”其实并非年轻人的主动选择,而是一种无奈,它偏向斯多
葛学派的处理方式,“以深思熟虑的理解为名要求我们改变自己的欲望,而不是试图
改变现实的秩序”。

也就是说,面对现实的不合理、意义的不可得,我们的“丧”看
似不争不抢不嗔不怨,洒脱极了,可其实是种自我矮化,是屈从、放弃和自我阉割,
并最终丧失了远景想象以及塑造历史意志与行动能力。

这样一来,成功永远遥不可及,问题永远不会有改善的可能。

“丧”的确自我保护了,但也只是一种精神胜利法。

的确,房价很高、工作很累、工资很低,这一代年轻人真的很不容易。

不过,并不存
在一个开关,一摁下去,所有社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任何难题的克服都需要过程,
如果我们不幸地要经历这个过程,除了一“丧”到底,也可以去承担它,并努力改变它。

你可以成为祛除社会痼疾、推动社会改革和进步的重要力量,也可以政治冷漠、
不求上进、死气沉沉,将社会问题视为一种理所当然、不可变更的存在,将此刻短暂
的安逸和美好极大化为一种终极追求。

而世界会不会变得更好,你会不会变得更好,
就在于这一念之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