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实现路径
公共政策的实施步骤
公共政策的实施步骤1. 制定政策目标•确定问题和需求:政府需要首先明确当前存在的问题或需求,例如环保、经济发展等。
•设定政策目标:制定明确的、可衡量的和可实现的政策目标,以解决问题或满足需求。
2. 政策分析和评估•收集数据:政府需要收集有关问题的相关数据,以便进行分析和评估。
•政策分析:利用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政策分析,深入了解问题的根源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评估影响:评估制定的政策对各个方面的影响,包括经济、环境、社会等。
3. 制定政策措施•确定政策选项:基于政策目标和分析评估的结果,政府需要列出可行的政策选项。
•决策制定:政府通过决策制定过程选择最符合目标和需求的政策措施。
•制定政策细节:政府需要详细规划所选政策的具体细节,包括时间表、责任分配等。
4. 实施政策•传达政策信息:政府需要与相关利益相关群体和公众沟通政策信息,增加政策的透明度和可理解性。
•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政府需要与其他机构、组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动政策的实施。
•资源调动:政府需要调动必要的资源,包括人力、财力和物力,以支持政策实施。
•实施监测:政府需要建立监测机制,定期评估政策的实施情况,为必要的调整和改进提供依据。
5. 评估和调整•政策评估:政府需要对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评估政策是否能够实现预期的目标。
•反馈机制:政府需要建立反馈机制,收集公众和利益相关群体对政策的反馈意见和建议。
•调整政策:基于评估结果和反馈意见,政府需要对政策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6. 监督和执行•监督政策执行:政府需要建立监督机制,对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
•追究责任:政府需要对未能有效执行政策的责任人进行追究,以维护政策的权威和公信力。
7. 宣传和推广•宣传政策成果:政府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政策的成果,增加公众对政策的认知和支持。
•推广经验分享:政府需要将成功的政策实施经验分享给其他地区和国家,促进政策的借鉴和推广。
现代化国家的公共政策制定机制
现代化国家的公共政策制定机制第一章:引言公共政策制定是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它关乎国家现实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是国家治理的核心环节。
然而,公共政策的制定有着极高的复杂性和难度,既需要充分体现国家的宏观战略和长远规划,又需要考虑到各方利益和多元化的需求。
那么,现代化国家的公共政策制定机制是如何运作的呢?本文将从政策制定的环节、实际操作、机构设置和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介绍和分析。
第二章:政策制定的环节政策制定可以分为以下三个环节:政治决策、政策规划、政策执行。
首先,政治决策环节是政策制定的第一步,决策者的态度和决策意愿对制定出的政策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其次,政策规划环节需要深入研究社会的现实情况,结合国家的宏观战略和长远规划,针对问题制定出具体措施,逐步完善政策框架。
最后,政策执行环节需要注重实际操作,做好政策的具体实施和管理工作,不断与社会保持沟通,定期进行政策评估,为政策的调整和改进提供参考意见。
第三章:实际操作政策制定的具体实际操作是复杂的,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考虑。
一方面,政策制定需要充分论证和科学评估。
政府通过政策制定专业机构和社会力量开展综合调研,科学论证政策是否可行,分析各方意见和反响,形成科学的政策建议。
另一方面,政策制定需要考虑到各方利益和需求。
政府需要与利益相关者进行充分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并协调相关利益关系,制定出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政策。
第四章:机构设置政策制定机构的设置也是关键性问题。
现代化国家的公共政策制定机构主要分为政府部门、专业机构和社会力量。
政府部门是政策制定的主导者,它负责决策、规划和执行任务,通过下发文件、组织会议、派遣工作组等形式来推动政策制定。
专业机构是支撑政府部门的重要力量,它主要负责政策的研究和论证工作,提供科学参考和政策建议。
社会力量是政府和专业机构的重要补充,它扮演着监督和参与的角色,政策制定过程中,社会应当享有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评价权等权利。
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模式
《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读后感《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依据议程提出者的身份与民众参与的程度区分出六种政策议程的模式,重点讨论在中国的的现实形式和发展趋势。
从观察议程设置模式的转换领会中国政治制度的深刻变迁。
通过阅读这篇论文,获得了三点基本的认识:首先,大众长期以来过于注重对政策制定过程本身的的影响吗,而忽略了对更重要的政策议事日程设置。
即为什么有些事情会被提上政策议事日程,说会进入政策制定过程?其次,议程设置是指对各种议题以重要性进行排序。
为了便于分析公共政策的议程设置,可以把议程分为三大类:传媒议程、公众议程和政策议程。
而且三种议程的设置是具有关联性的,三这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相互影响已经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的重要内容。
不难看出不论是传媒议程还是公众议程,它们都是最终指向政策议程的,因为唯有政策议程才会形成最后的公共政策,进而分配社会公共资源,影响公众利益。
最后,依据政策议程提出者的身份与民族参与的程度区分出六种议程设置模式:关门模式、动员模式、内参模式、借力模式、上书模式、外压模式。
作者试图通过分析次六种模式在中国的历史转换和现实影响来揭示中国政治制度的深刻变迁。
所以,这篇论文的重点是探讨六种模式在中国公共政策议事日程的历史转换、地位以及未来趋势。
既然这篇论文的重点在于对影响中国政策在制定的六种议程设置模式的的分析,那么在此基础上我也谈谈在阅读论文后对此六种模式的认识,它们如何影响中国政策制定?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的一些想法。
首先,作者已经就此六种模式的概念做了定义,不必在做说明;关门模式的提出者是决策者自身,通俗的说在中国即使公共政策制定者——政府。
作者例举了计划经济转型到市场经济时价格改革的例子对此种模式加以阐释并做出了负面的评价。
但虽然关门模式有政府独裁和不民主之嫌,关门模式作为一种政策议程模式,也有其合理之处。
相对于议程提出者为民间大众的上书模式和外压模式,关门模式在紧急事件发生时可以有效节约决策时间、缩短政策制定周期,同时减低决策成本;相对于议程提出者为智囊团的内参模式,它也较少受利益集团和智囊团相互勾结的影响。
公共管理中的议程设置与政策制定
公共管理中的议程设置与政策制定第一章: 前言在公共管理中的议程设置与政策制定是一个复杂且实践性很强的过程。
这个过程不仅仅涉及到政策制定者、政治家、公共机构和社区层面研究个体的决策行为,还包括群体和组织中如何构建决策的具体程序、文化和基础设施。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3个不同的层面来探讨公共管理中的议程设置与政策制定问题,这三个层次是:政治层面、制度层面和个体层面。
第二章: 政治层面在公共管理中的议程设置与政策制定问题中,政治层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政治层面是指政治利益相关方对整个政策制定过程的控制。
这些利益相关方包括政府官员、议员、政治党派和商业利益的代表。
在这个层面,利益相关者的权力如何运作将直接影响到政策制定的方向和结果。
例如,不同政治派系的利益关注点和之间的斗争将决定各种政策是否会被制定和落实。
此外,利益相关方的资源和人力扶持也是促进或抵制政策制定和落实的重要因素。
第三章: 制度层面制度层面可以用来描述公共政策制定的机构化和组织化过程。
在这个层面上,重要的因素包括各种机构和规则的运作,以及人员、财务和时间资源的分配等。
例如,在美国,政策制定过程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和规定。
这些规定包括必须经过国会的授权,并遵循一系列程序。
理解和遵守这些规定,使政策制定过程更具透明度和效率。
第四章: 个体层面个体层面是指从事公共管理的人员和政治参与者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在这个层面上,个体决策和交互的特征是导致政策制定的一个关键因素。
例如,在某个政策制定小组中的成员的背景、信念和政治态度都会影响该小组的最终决策。
此外,会议、裁决和领导力等决策过程中的结构因素也会对个体行动产生影响。
第五章: 议程设置与政策制定的挑战公共管理中的议程设置与政策制定过程中存在着许多挑战。
这些挑战既反映了政治的、制度的,也反映了个体的方面。
由于它们的相互交互,因此这些挑战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紧密相连的。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从政治、制度和个体三个方面来分析公共管理中的议程设置与政策制定问题。
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
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
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包括关门模式、动员模式和内参模式。
1.关门模式。
在这种模式里,没有公众议程的位置,议程的提出者
是决策者自身,他们在决定议事日程时没有、或者认为没必要争取大众的支持。
2.动员模式。
在这种模式里,确定一项议程后,决策者会千方百计
引起民众对该议程的兴趣,争取他们对该议程的支持。
3.内参模式。
在这种模式里,决策者通过内部咨询来形成议程,一
般表现为内部研究报告、情况反映和送阅件等形式。
公共政策制定的基本程序
公共政策制定的基本程序公共政策制定是指政策制定者通过一定的方法和程序,从问题和目标出发,为实现政策目标而制定政策的过程。
以下是公共政策制定的基本程序:1.发现问题:政策制定者首先要从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收集信息,发现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这需要政策制定者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专业知识,能够及时捕捉到问题的苗头,为制定政策打下基础。
2.确定政策目标:在发现问题后,政策制定者需要确定政策目标,即通过政策的实施所要达到的目的和效果。
政策目标的确定要具有明确性、具体性、可衡量性和可行性,以确保政策的实施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
3.制定备选方案:在确定政策目标后,政策制定者需要制定出若干个备选方案,每个方案都应包括具体的措施、实施方案和评估标准。
备选方案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利益和影响,以及实施方案的具体操作性和可行性。
4.评估和选择方案:对于每个备选方案,政策制定者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方案的效果、成本、风险等方面。
在评估的基础上,政策制定者需要选择一个最优方案作为实施方案。
选择的标准通常包括效果最佳、成本最低、风险最小等。
5.制定实施计划:在选择实施方案后,政策制定者需要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包括政策的具体措施、时间表、资源需求等方面。
实施计划的制定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以确保政策的顺利实施。
6.政策实施与监督:在实施计划制定后,政策制定者需要将政策付诸实践,并进行监督和评估。
监督和评估的目的是确保政策的实施符合预期目标,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如果出现问题,政策制定者需要及时调整实施计划,以保障政策的顺利实施。
7.政策评估与调整: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后,政策制定者需要对政策进行评估,以了解政策的实际效果是否符合预期目标。
如果政策的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存在偏差,政策制定者需要及时进行政策的调整和完善。
以上是公共政策制定的基本程序,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具体程序可能存在差异,但总体上大同小异。
公共政策的制定流程
公共政策的制定流程公共政策是政府为解决特定社会问题或实现特定社会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行动和措施。
在实践中,公共政策的制定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需要经过多个步骤和环节,涉及多个利益主体和决策机构的参与。
下面将从政策问题的确定、政策制定的研究和分析、政策选择和决策、政策实施和监督等方面介绍公共政策的制定流程。
一、政策问题的确定公共政策的制定首先是要确定具体的政策问题,这通常是政府和社会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或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政府和相关部门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渠道收集社会反馈意见,了解社会现状和问题的来源,并通过调查研究来明确社会问题的性质和特点。
在政策问题的确定阶段,政府机构通常会组织专家学者、社会团体、企业界等相关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讨论和研究,最终确定需要制定政策的具体问题。
二、政策制定的研究和分析政策制定的研究和分析是公共政策制定的重要环节,主要是通过搜集和分析政策问题相关的数据和信息,对政策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评估不同政策措施的效果和成本,并开展可能的政策选择和决策制定。
在此阶段,各种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被广泛使用,例如调查问卷、深度访谈、实地调研等,以获取全面的信息和数据支持。
三、政策选择和决策政策选择和决策阶段是公共政策制定中最关键和复杂的环节之一。
在这个阶段,政府机构需要根据政策研究和分析的结果,结合社会利益、政治目标和经济条件等因素,确定最终的政策方案和措施,并进行政策决策的过程。
政府机构需要进行充分的讨论和磋商,平衡各方利益,协调各种矛盾,最终形成政府的统一意见和决策。
四、政策实施和监督政策实施和监督是公共政策制定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政策制定的最终目的和目标。
政府机构需要通过相关部门和机构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措施,并按照政策决策的要求和任务完成政策的实施工作。
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政府机构需要建立相关的监督机制,对政策实施的过程和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和落实。
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
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
1. 问题识别:政府必须首先识别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或挑战。
这可能是通过对现有数据的研究和分析来实现的,也可以是通过咨询专家和相关利益相关者来获取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2. 议程设置:在问题识别之后,政府需要确定将问题放入议程的优先次序。
这涉及考虑到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并与其他政府的政策目标相协调。
3. 政策制定: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需要考虑各种因素,如法律、经济、社会和政治因素。
政策制定可能涉及从制定政策目标和方向,到制定具体政策措施的各个阶段。
4. 政策实施:一旦政策形成,政府需要采取行动来实施政策。
这可能包括制定具体的法律和法规,提供必要的资源和资金,以及建立机制监督政策的执行情况。
5. 政策评估:政府还需要对制定的政策进行评估和监测,以确保其达到预期的效果。
这包括评估政策的影响、有效性和效率,并根据评估结果做出必要的修改和调整。
以上是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基本步骤。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过程可能因国家、地区和问题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应该注重独立决策,遵循简单策略,避免复杂的法律纠纷,并避免引用无法确认的内容。
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
政府议程
政府议程又称正式议程,是指某些社会问题已 经引起决策者的深切关注,他们感到有必要对之采 取一定的行动,并把这些社会问题列入政策范围的 一种政策议程。 政府议程一般分为常规议程和非常规议程两类。 常规议程是指政府职能范围内经常出现的、政 府必须定期加以解决的政策问题。 非常规议程是指因特殊情况或突发事件导致的 公共问题,政府或政策制定者必须通过政策予以解 决的政策议程。
(1)首先,事件或问题必须明朗而严重: 一些问题必须充分暴露且表现得非常严重才 有可能引发社会公众和政府组织的高度关注, 从而进入政策议程。 (2)要有政治权威领导人及专家学者的预 测性发动,敏锐的政治权威领导人或有关专 家学者对该问题将来的严重趋势有所察觉, 那么他们就会及时地把它提出来。
(3)要有正常、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与 过程。 正常的问题察觉机制:能对各种政策问题经常保 持警觉,并能对有关问题及时进行相关讨论、 分析和研究、以便形成政策议程的构建的机制; 民主的问题察觉机制:指问题的察觉机制应该 体现民主性; 开放的问题觉察过程:指有关组织的问题察觉 系统不应该是自我封闭的。
中国公共政策议程 设置的模式
演讲人:杨赛楠
目录
公共政策议程概述 1 2 公共政策议程确立的条件与途径
3 公共政策议程确立的模式
4 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
第一节 公共政策议程的概述
政策议程通常是有关公共问题受 到政府及公共组织的高度重视并被正 式纳入其政策讨论和被确定为予以解 决的政策问题的过程。
2.动员模式 与关门模式一样,动员模式里的议程也 是由决策者提出的;与关门模式不同的是, 在动员模式里,确定一项议程后,决策者会 千方百计设法引起民众对该议程的兴趣,争 取他们对该议程的支持,也就是一个先有政 策议程、后有公众议程的过程。
公共政策实施的途径与路径研究
公共政策实施的途径与路径研究公共政策是指政府为了满足民众需求,制定并实施的政策措施。
公共政策实施的途径与路径影响着它的实际效果,是公共政策成功实现的关键。
在实践中,公共政策实施的途径与路径是需要注意的。
本文将探讨公共政策实施的途径与路径研究。
一、调研与分析公共政策实施前,需要通过大量的调研确定问题的性质和规模,以便制定合适的政策措施。
调研过程中应该注重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如问卷调查、专家座谈、实地调查等。
通过调研和分析问题的性质和范围,可以为公共政策实施后的效果评估提供基础数据。
二、制定具体计划公共政策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根据问题的性质及其影响范围制定详细的计划,明确政策的目标、实施时限、举措措施等。
在制定计划过程中需考虑实际情况,适当考虑到利益相关者的看法。
在具体实施计划方面,还可以采用预算、时间表和评估指标等工具进行管理和监督。
三、信息共享在公共政策实施过程中政府部门、民间机构、媒体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作非常关键。
政府部门应该及时向民间机构和媒体共享政策信息,以便利益相关者了解相关政策。
此外,利益相关者之间应该建立沟通渠道,探讨合作方式,争取实现共治。
四、公开透明公共政策实施过程需要保持公开透明,坚持政策公开、信息公开和过程公开三个方面,公众应该了解相关政策。
有关政策过程的信息应该向民间机构和媒体公开。
通过公开透明的方式,政府部门可以向公众展示决策过程的合规性和透明度,有利于民意的参与与表达。
总之,公共政策实施的途径与路径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需在实践中注意。
政策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政府的行为,也取决于政策政策实施过程中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参与与合作。
公共政策实施的途径与路径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提高政策的公正性、可操作性和可行性,以期达到公众期望,为社会和民生改善作出贡献。
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揭示公共政策制定的环节参与者与决策机制
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揭示公共政策制定的环节参与者与决策机制公共政策的制定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涉及多个环节的参与者和决策机制。
在这个过程中,各个参与者的利益、观点、需求以及政府的权力和资源分配都会对最终的政策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环节参与者和决策机制。
一、议程设置在公共政策制定的初期阶段,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制定议程。
议程设置是政府或政策制定机构决定关注和解决的问题的过程。
在这个环节中,政策制定者会考虑到社会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公众的关注度等因素来确定需要制定政策的具体议题。
例如,针对社会的某个问题(例如环境污染、教育改革等),政府可能会召集专家、学者、行业代表等各方参与者来讨论和研究,以确定制定政策的方向。
二、政策制定与评估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政府或政策制定机构会收集和分析大量的信息和数据,以了解问题的本质和背景。
这些信息可以来自学术研究、专家咨询、行业调研等渠道。
政策制定者将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政策选项,并评估每个选项的优缺点、可行性和预期结果。
此时,政策制定者需要综合考虑各方利益,确保政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同时,政府还可以开展公众咨询、听证等活动,以吸收公众意见和建议。
三、决策与实施在完成政策制定与评估之后,政府或政策制定机构将根据相关程序,进行最终的决策和议题通过。
这个环节通常涉及高层决策者,例如政府部门负责人、行政首长等。
他们将综合各种因素,包括利益协调、政治意愿、法律法规等,来做出决策。
一旦决策确定,政策就会进入到实施阶段。
政策实施涉及到相关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等的配合和执行。
四、监测与评估政策的实施并不代表政策制定过程的结束。
相反,政策的监测与评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政府或政策制定机构将根据一定的指标和标准,定期对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以了解政策的效果和问题。
如果政策出现问题或需要进行调整,政府将会重新制定政策,进入到一个循环的过程中。
总结而言,公共政策的制定是一个涉及多个环节参与者和决策机制的复杂过程。
公共政策制定
公共政策制定公共政策制定是现代社会管理和治理的核心过程之一。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政府部门和相关利益方合作制定公共政策,旨在解决社会问题,满足公众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简要介绍公共政策制定的基本原理、步骤和挑战,并探讨其在实践中的重要性。
一、公共政策制定的基本原理公共政策制定的基本原理涉及五个关键要素:问题、目标、方案、实施和评估。
首先,政策制定的起点是社会问题的识别和界定。
政府必须了解和认识到公众所面临的问题,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挑战。
其次,政策制定的目标是明确的,以解决问题和改善公众福祉为导向。
目标必须具体、可量化,以便衡量政策的有效性。
第三,政策制定需要制定具体的方案或政策措施,以实现设定的目标。
这些方案可以是法律、经济、行政或其他手段的结合。
第四,政策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实施措施来付诸实践,确保政策得以执行和落地。
最后,政策制定的评估是必不可少的,以确定政策的成效和效果。
评估可以提供反馈,指导政府对政策进行调整和改进。
二、公共政策制定的步骤公共政策制定通常涉及以下五个步骤:议程设置、政策制定、实施、监测和评估。
首先,议程设置是指选择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加入政府的政治日程。
这需要政府和相关利益方共同协商和决策。
第二,政策制定是指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文件和具体措施的过程。
在这一阶段,利益相关方将被广泛咨询,并提供他们的反馈和建议。
第三,政策的实施是将政策转化为具体行动的过程。
这需要各个政府部门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协作和合作。
第四,监测是确保政策实施的全面性和效果的过程。
政府需要不断监测和评估政策的执行情况,并做出调整和改进。
最后,评估是在政策实施后进行的,以确定政策目标的达成程度和政策效果的质量。
三、公共政策制定的挑战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可能面临各种挑战。
首先,政策制定需要权衡多个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和利益,这可能导致利益的冲突和妥协。
政府需要寻找各方共识,并确保政策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其次,政策制定需要合理的决策机制和决策过程,以确保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公共政策的过程方法
公共政策的过程方法公共政策的过程引言公共政策是指政府为解决社会问题或实现政府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方案和措施。
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通常涉及多个利益相关方的决策和合作。
问题识别与议程设置•问题识别:政府首先需要识别当前社会问题和挑战,了解民众的需求和期望,通过调研和数据分析等方法,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
–调研和数据分析:政府可以通过开展调研、收集数据等方式,对社会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和分析,以得出客观可靠的结论。
•议程设置:在问题识别的基础上,政府需要确定将要解决的问题,并将其纳入议程。
这涉及到政策优先级和资源分配等问题。
–政策优先级:政府需要根据问题的严重程度、紧迫性以及社会影响力等因素,确定公共政策的优先级次序。
–资源分配:政府需要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将其用于解决社会问题和实现政策目标。
政策制定与评估•政策制定: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方案和措施,以解决已确定的社会问题。
–政策制定方法:政府可以采用顶层设计、底层探索以及适应变化等方法,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政策。
•顶层设计:政府通过制定长远规划和宏观方针,对公共政策的目标、原则和基本框架进行规划和设计。
•底层探索:政府通过试点项目和实验性政策,进行小规模尝试和探索,以验证政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适应变化:由于社会环境和需求不断变化,政府需要灵活调整和适应变化,及时修订和更新政策,以保持政策的有效性和时效性。
•政策评估:政府需要对已实施的政策进行评估,以了解政策实施效果和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政策效果评估:政府通过数据分析、监测指标等方法,对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以评估政策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问题发现与改进:政府通过对政策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审查,提出改进措施,以优化和完善政策。
政策执行与监督•政策执行:政府需要组织实施政策方案和措施,并确保政策得到有效执行。
–政策执行机构:政府需要设立专门的执行机构或职能部门,负责具体政策的执行工作,并协调相关利益相关方的合作。
5-2 公共政策制定的程序
因此,拟定与选择政策方 案的基础是依据政策问题 确定合理的政策目标。
政策目标
政策问题
1 影响政策目标确立的因素
公共政策目标并不是事先就规定好了的,而是由 政策制定主体发挥能动性创设或确立起来的。在 政策问题进入政策议程时,人们就必须考虑解决 某个政策问题的目标。
在拟定预案阶段上,政策制定主体必须谨慎地、 全面地思考政策内外部生态系统中与政策目标发 生关联的一系列因素。
政策运行时的社会因素。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是一个社会过程,政策目标必 须与社会运行相协调。
政策运行时的经济因素。有些政策在制定和实施时所需要的资源不仅和一 定的经济状况有关联,而且,还与经济结构、经济运行直接相关,在选择 政策目标时,必须考虑经济可行性。
政策运行时的技术因素。许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包含着较多的技术 要求,在选择政策目标时,必须考虑技术的可行性
5-2 公共政策制定的程序
政策制定者对于政策问题的分析和判断,其根 本的目的,也正是在于寻求一种解决这一问题 的途径和方法。政策制定作为一种决策过程, 是对各种解决问题之可能性、途径和方法的选 择过程。
从程序上讲,方案制定包含问题界定、目标确 立、方案设计、后果预测和方案抉择五个相互 关联又相互区别的阶段或环节。问题界定我们 在前面已经做了详细的论述,此处不再赘述, 这里我们将着重研究和探讨其他的几个阶段或 环节。
从横向来考察,政策目标有显性与隐性之分,有些政策目 标是明确规定的,这是显性目标;有些政策目标是隐含的, 这既可能是故意隐含的,也可能是出乎预料地在实施中逐 渐显露出来的。
从纵向来划分,又可以细分为长期目标、中期目标、短期 目标;最低目标、中等目标、最高目标,等等。
3 公共政策目标的冲突
在设定公共政策的目标时,会发生不同层级目标和不同方面 目标的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与冲突一般是不同级别的政府、 不同层级的政府部门、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与冲突 的反映。
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研究
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研究第一章引言公共政策制定是政府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共政策的制定涉及到政府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领域,是政府施政的重要体现。
但是,同时,公共政策制定面临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更加突出和复杂。
因此,本文将从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第二章公共政策制定公共政策的制定是政府行为的基础,它反映了政府在不同领域中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
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议程设置、政策制定和政策评估。
1.议程设置议程设置是指政策制定为解决公共问题而着手考虑该问题的整个过程。
议程设置的特点是:明确问题,寻找解决方案,统一意见与利益。
在确定议程时,政策制定者需要考虑到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反馈,这有助于确立政策制定的方向和范围。
2.政策制定政策制定是将议程所进行的方案以具体政策文件形式完成的过程。
政策制定者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信息和反馈,利用技术分析和社会调查等方法,确定政策的内容、目标和实施措施。
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政策制定者需要考虑多个方面,如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以确保政策能够实现。
3.政策评估政策评估是公共政策制度中重要的环节,也是制定政策的关键。
政策评估主要指对政策的实施效果和影响进行评价和调查。
政策评估的结果可能引起政策的调整和改进,从而使政策的执行和效果更加成功。
第三章公共政策执行公共政策执行是指政策制定后,开展具体实施步骤的全过程。
公共政策执行会面临许多的问题和挑战,如预算不足、制度不完善等。
1.预算不足预算不足是公共政策执行的重要问题之一。
预算不足会影响政策的质量和效果,使得政策执行过程中产生很多不稳定和不确定问题。
政府应注意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合理预算,确保可行性,以确保公共政策的有效实施。
2.制度不完善制度不完善是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另一关键因素。
缺乏合适的制度设计和完整的管理制度将会导致政策执行的不成功。
政府应注意建立完善的制度和管理,以确保公共政策的正常推进。
小议我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方式
小议我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方式任何社会在任何时候都面临着各式各样的挑战,但政府应付挑战的资源是有限的。
在制定公共政策时,政府往往不得不对优先处理哪些挑战有所取舍。
能否影响决策过程固然是权力的一面,能否影响议事日程的设置则是权力更重要的另一面。
因此,在讨论政策制定时,我们必须首先了解:议程是如何设置的?什么人影响了议程的设置?本文依据议程提出者的身份与民众参与的程度区分出六种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重点讨论这六种模式在中国的实现形式和发展趋势。
观察议程设置模式的转换有助于我们领会中国政治制度的深刻变迁。
关键词:公共政策;议程设置;政治变迁参与选举决策者固然重要,但这种参与几年才有一次机会。
在一些所谓“民主”国家,大多数民众对政治的参与仅局限于这一种方式。
每过几年,他们在选举热潮的裹挟下过一把“当家作主”的瘾,此前此后,他们只是一板一眼地当顺民,对政治不闻不问,要问也不知从何入手。
然而,决策者上任以后的所作所为对民众的生计、国家的前途影响甚大。
因此,决策决不应该是决策者们的禁脔,哪怕他们是老百姓选举出来的。
真正的民主体制必须给民众参与政策制定全过程的机会。
谈到政策制定,一般人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决策过程本身,而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为什么有些事情被提上议事日程,而另一些却没有?任何一个社会都面临各种挑战,但政府应付挑战的资源是有限的,这些资源既包括财政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时间资源,也包括注意力资源。
换句话说,在具体决策之前,政府不得不做出抉择,对处理哪些挑战有所取舍。
1962年,美国政治学家巴查赫和巴热兹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权力的两方面”。
[1]这篇短短六页的论文之所以很快变成政治学的经典之作,是因为它指出了一个显而易见、但人们往往视而不见的简单事实:能否影响决策过程固然是权力的一面,能否影响议事日程的设置则是权力更重要的另一面。
有学者曾比较过美国两个城市,甲污染严重,但当地政府与民众很少讨论污染问题;乙情况好得多,不过当地政府与民众却十分重视如何减少污染。
中国公共政策的公众议程设置模式的探讨
中国公共政策的公众议程设置模式的探讨何华兵(湖北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62)【摘要】议程设置作为公共政策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其设置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政策的质量和运行的效果。
而我国由于长期实行精英政治体制,因此政策议程往往以政府议程为主导,而公众议程则处于弱势的地位。
这种现状已然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构建新的公众议程设置模式势在必行,本文提出了两种公众议程设置模式,即正式途径模式和非正式途径模式。
【关键词】公共政策;议程设置;公众议程;模式一、引言1956年,在《决策过程》一书中,拉斯韦尔提出了政策发展的七个阶段,即情报、提议、规定、合法化、应用、终止和评估。
而其中,他又重点强调了政策情报的收集与提议,认为这是政策制定之前必经的阶段。
在公共政策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处于程序的第一步的应该是政策问题的构建,即政策问题的讨论与认定。
而这一过程就是建立政策议程。
①一个问题能否提到政府机构的议程之上是该问题得以解决的较为关键的一步。
它决定着什么样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会成为议案进入决策领域,也决定着政府是否会对其采取行动、何时采取行动以及采取什么行动。
现代民主国家大都把政策议程划分为公众议程和政府议程两种形式。
两种形式虽然各有特色,但在理论上,公众议程相较政府议程而言,似乎更受人们所青睐。
因其主体的独特性,公众议程往往被打上民主的烙印,而成为我们向往和追求的目标。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公众议程的命运却并不乐观。
我国学者胡伟教授认为,“我国当前的政策制定模式是一种精英决策模式。
当代中国的决策者是共产党领导层的权利精英,而国家的重大决策权只局限于领袖及党的领导核心手中,社会力量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力极弱,因而中国的决策模式是一种典型的精英决策,决策过程基本取决于权力精英的作用。
”②这就使得在我国,正式议程往往是占主导性的政策议程,而公众议程则处于弱势的地位。
这种自上而下的政策议程虽然给我国的革命和建设曾带来过巨大的作用,但它已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亟待转变。
公共政策制定的程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确定目标
• • • • 政策目标的制定应尽量排除: 价值因素(致使目标对问题的针对性降低) 政治因素(导致目标偏移问题的解决) 多目标冲突(引起制定和实施政策的混乱)
拟定方案
• • • • • 方案的拟定需要运用创造性思维 针对目标及问题的解决设计多个备选方案 方案需具备实用性、可操作性和细致性 论证评估方案 价值评估、效果评估、风险评估和可行性 评估 (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政治可行性和行政可
公共政策制定的程序
组长:潘永强,组员:杨蒙,黄晓 军,赵威,刘国胜
程序
• 实 施 政 策 • 优 选 方 案 • 拟 定 方 案 • 确 定 目 标 • 提 出 问 题
提出问题
• • • • 如何提出问题? 通过政策议程提出问题 公众议程 (社会公众所关注的并向政府反映) 政府议程 (政府人员所关注的)
行性 )
优选方案
• • • • • • • 如何抉择评估方案 ? 标准 :效益 效率 充分性 公平性 回应性 适当性
实施政策
• 使政策合法化 (通过立法机关以及行政机关 ) • 准备阶段:政策宣传、加强政策认知、制 定执行计划、进行物质准备、做好组织准 备; • 实施阶段:政策实验、全面推广、指挥协 调、监督控制; • 总结阶段:效果评估、追踪决策。(为将来的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ublic Management公共管理论我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实现路径崔传奇(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海南海口570228)摘要:本文在原有理论与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现有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包含社会问题产生、问题捕获、问题闯入、各方博弈以及议题备选等阶段的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动态实现路径。
从社会期望与实际状态的差距程度和问题的可识别程度两个角度,将可能作为公共政策议程设置起点的社会问题划分为公共问题、公益问题和个案问题三种类型加以分析,同时对议程设置过程中展开的两条路径进行了讨论,并着重对参与的各方主体进行了论述。
此外,本文还对政策制定者内部对问题的选择进行了初步探索,讨论了决策体制内部的互动与非正式设置渠道的存在。
关键词:公共政策;议程设置;实现路径;讨论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码:A二战后,西方各国经济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冷战等带来的国际问题日渐尖锐,福利国家危机等造成的国内公共问题也日益突出。
随着世界各国智库的建立以及相关基础学科的发展与完善,一门由政治学与行政学派生出的新兴交叉学科一公共政策应运而生。
1951年的斯坦福学术会议标志着政策科学正式诞生,此后学术界对于政策科学的有关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
在完整的公共政策过程中,政策本身是最为受到重视的,但谁来决定将要被决定的事呢?此外,决策是需要成本的,由于资源的有限性,政策制定者在决策之前对于问题是否纳入考量也会有所取舍。
1962年美国政治学家巴查赫和巴热兹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权力的两方面”叫一是指权力对于决策过程的影响;二是指权力对于政策议程设置的影响;三是托马斯•戴伊也在自己的书中提出“议程的设置和不决定”这一主题,他认为决定哪些问题将成为政策问题甚至比决定哪些将成为解决方案还要重要由此可见,相较决策过程,公共政策的议程设置同样是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1国内外研究现状公共政策分析具有广泛的理论基础,如博弈论、公共选择理论以及科层制理论等,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研究同样如此。
西方国家关于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研究起步较早,从概念的确立到参与主体的研究,再到影响因素的探讨,乃至相对较为完整的议程设置分析模型的建立,其发展已较为成熟,如约翰•金登提出的多源流理论,直到现在仍然为广大学者关注并用于各个领域公共问题的分析。
由于我国公共政策研究时间开始较晚,因此关于中国决策过程及决策体制的研究,率先也是从西方国家开始的。
新中国成立至今,海外中国问题专家针对中国不同时期政治发展的特点,对于中国的政策制定过程及中国的决策体制提出了不同的观察和概括,先后出现了“一言堂”“官僚多元主义”“碎片化威权主义”以及“咨询型政府”等几种具有广泛影响的分析视角和理论框架叫但国外关于中国政策议程设置的直接研究却相对较少。
中国公共政策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左右,9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相关研究日渐增多,然而针对于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研究却稍显不足。
对此进行最为系统且影响力最大的研究当属王绍光的《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一文,其将议程提出者分为决策者、智囊团和民间三个主体,结合公众参与程度的高低把中国政策议程设置模式划分为关门模式、动员模式、内参模式、借力模式、上书模式、外压模式叫为国内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起点“政策分析中最致命的错误是第三类错误,即当应该解决正确的问题时,却解决了错误的问题”旳。
公共政策议程设置是从社会问题的产生开始的,对社会问题本质的分析之于公共政策议程设置就如同公共政策议程设置之于整个的决策过程一样的重要。
为了更好地分析公共政策议程与社会问题本身性质的关系,本文从问题主体的社会期望与实际状态的差距程度和作者简介:崔传奇(1995—),男,籍贯:山东聊城,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政策与社会治理'公共管理Public Management公众或大多数人对于该社会问题的可识别程度两个角度进行了探讨(见表1)。
问题主体的社会期望与实际状态的差距程度一般取决于问题主体涉及该社会问题利益程度的深浅、问题主体所覆盖的范围大小等。
可识别程度则是指公众或大多数人对于该社会问题的感知程度,即其是否应被看作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并且值得进入公共政策议程。
在分析社会问题时,暂不考虑存在于社会问题范围内各方出于对自身利益考虑进行的博弈,因为此时社会问题仍处于酝酿或发生阶段,并没有进入公共政策议程的过程。
由此,本文将起点的可选社会问题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第一,公共问题:当问题主体的社会期望与实际状态的差距程度较强,且公众对于该社会问题的可识别程度也较强时,此时的社会问题已然成为一种公共问题,这也是最容易进入公共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类型。
如各时期进行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其不仅涉及数量庞大的普通民众的切身利益,更是为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即可深刻感知的大事,因此才不断地被纳入政策制定者的决策过程。
第二,公益问题:当问题主体的社会期望与实际状态的差距程度较弱,但公众对于该社会问题的可识别程度却较强时,此时的社会问题更像是一种公益问题。
该类问题虽然极容易为社会大众所感知和理解,但由于问题主体涉及该社会问题的利益程度较浅,问题覆盖的范围也可大可小极易发生变化,因此该类问题相较而言进入公共政策议程的可能性稍小。
如公民出行的交通拥堵问题、网络暴力问题、社会仇富现象问题等。
第三,个案问题:当问题主体的社会期望与实际状态的差距程度较强,但公众对于该社会问题的可识别程度较弱时,此时的社会问题更像是一种属于问题主体的个案问题,甚至不再属于社会问题而应纳入个人问题范畴。
该类型的社会问题基本不会进入公共政策议程,但如果个案问题一旦通过某种方式被大众所感知,且公众由彼及己,其可识别程度增强,成为民众焦点,个案问题也有可能转变为公共问题。
如2003年发生的“孙志刚事件”,该事件的发生直接推动了国务院出台了新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
当问题主体的社会期望与实际状态的差距程度较弱,且公众对于该社会问题的可识别程度也较弱时,其可能存在潜在社会问题或无社会问题,在这里不予讨论。
总之,社会问题是复杂的,任何社会问题虽然都是客观存在的,但公众对其的感知却是主观的,尤其是每个个体的偏好、信仰、价值观等都不尽相同,因此在公共政策议程的出发点上要尽量做到主客观的统一,以期能够更加准确地认识社会问题。
3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过程3.1路径一:问题捕获当具备一定条件的社会问题进入公共政策议程中,被政策制定者提出或被主动出击的政策制定者发现并接受,社会问题有可能不经任何利益主体有意识地推动或阻碍,直接进入公共政策制定者的议题备选。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第一届领导人为传统的公共政策议程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开端。
在中国的决策实践中,“走出去”一直是中国决策体制所具有的一种特别模式,长期以来中国的政策制定者通过调查研究,了解社情、倾听民意、发现问题叫形成了优良的调研传统。
如201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中就有明确的量化要求:“省部级领导干部到基层调研每年不少于30天,市、县级领导干部不少于60天,领导干部要每年撰写1~2篇调研报告问。
”类似规定不仅在地方各层级要求保证,在各部委机关与职能部门也要求落到实处。
这也就体现了中国政策制定者主动岀击,进行社会问题捕获的过程。
此外,也可以看到,不论是否以像政策问题征询会制度这样正式制度设计的形式出现,在现实中也存在着一套以政策制定者为中心,社会组织、大众媒体、专业研究机构以及公民等为延伸的问题搜索系统。
这套系统不仅对于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作用与效果,同时也对推动社会问题进入公共政策议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政策制定者自上而下主动对社会问题进行捕获,从而推进议题备选,其本身存在着速度快、力度强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捕获失败的风险。
首先,基于政策议程分类理论,政府议程中所有项目可分为新旧项目两类,'‘旧项目是一些规则明确的项目,官员们对这些问题较为熟悉,而新项目则是由新情况所引起的。
由于政策制定者也是由个体组成的,自身同样存在个人选择偏好,因此政策制定者有可能会优先选择自己已经处理过且较为熟悉的旧问题进行捕获,亦或是优先选择与先前的政策问题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的新问题进行捕获。
其次,从个体论和经济理性人的角度出发,由于社会问题本身的性质不同,考虑到自身政绩、升迁、名誉等方面的因素,再考虑到资源有限性的情况,政策制定者同样可能会有倾向性地选择社会问题加以捕获。
最后,由于官僚系统自身的封闭性,当政策制定者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认知主动提出问题或主动接受社会问题时,其也很容易发生与实际状况相脱节的情况,造成对问题捕获出现失误。
3.2路径二:问题闯入、各方博弈当具备一定条件的社会问题进入公共政策议程中,政策制定者未进行问题捕获或者捕获失败后,社会问题开始闯入公众视野,此时利益主体开始有意识地推动或阻碍社会问题进入公共政策制定者的议题备选,社会问题进入各方博弈阶段,直至各方博弈结束后,社会问题有可能成为政策制定者议题备选。
第一,问题闯入阶段应该分为问题闯入或问题重新闯入两方面,其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二者来源的路径并不相同。
问题闯入是由于注意力分配不足、Public Management公共借Fl资源有限性限制、时机脱节等因素使得政策制定者对社会问题未进行捕获,从而导致社会问题闯入公众视野;问题重新闯入则是因为社会问题性质、政策制定者个人偏好等因素致使政策制定者对于该社会问题捕获失败,因而使得问题重新回归公众视野。
第二,当存在有利益主体开始有意识地推动或阻碍问题进入议题备选时,问题就进入了各方博弈阶段。
为了更好地分析各利益主体在该阶段的博弈过程,本文将从组织程度的高低和掌握社会资源的多少两个维度对各利益主体进行整体的分析,然后再逐个对各利益主体进行分别的阐释。
通过图1所示,组织程度的高低和掌握社会资源的多少两个维度来分析可以看出,利益博弈阶段各主体的力量对比显然是不均衡的。
公民掌握的社会资源较少且较为分散,在博弈各方中处于弱势;专家属于公民中的精英,且背后一般存在有政策研究组织的支撑,因此掌握的社会资源稍多,且组织程度也稍高一些;利益集团不论是在社会资源多少的掌握还是组织程度的高低处于较高的水平;政策制定者倘若作为利益主体出现则处于最高位置,其力量也是所有主体里最为强大的。
政策制定者:已有研究表明,最高领导人"是最基本的政策议程创始者”,“当代中国的许多重大决策,特别是关系到全局的、长远的和根本性的决策,一般都是由党的领袖创始的问”。
相对应的,各层级的最高领导人同样“常常扮演政策议程主要决定者的角色,其政策建议几乎可以自动地提上政府议程冈”。
因此拥有公共政策议程的确定者和博弈阶段参与者双重身份的政策制定者,在公共政策议程设置上几乎具有决定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