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将相和》示范教案设计
《将相和》教案设计(精选8篇)
•••••••••••••••••《将相和》教案设计《将相和》教案设计(精选8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将相和》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将相和》教案设计篇1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主要资料。
在理解课文资料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资料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3、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学习重难点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资料,感受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2课时。
【A案】第一课时一、走进古典名著,了解名著资料1、导入:你必须听过或读过唐僧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它们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
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除了“四大名著”,你还明白哪些名著?(《三言二拍》《资治通鉴》等)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
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请同学们翻开教材,读一读“资料袋”。
(生读)2、破题、解题。
题目中“将”指谁?“相”又是指谁?“和”的意思呢?二、走进课文资料,领悟文章中心1、听课文配音朗读,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故事?指名说后再让学生上台板书。
(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2、学生自读课文,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当场交流解决。
3、指名接力自读课文。
想想,课文哪些自然段讲“完璧归赵”?哪些自然段讲“渑池之会”?哪些自然段讲“负荆请罪”?读后反馈、明确:第1~10自然段讲“完璧归赵”;第11~14自然段讲“渑池之会”;第15~18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将相和课文教案优秀8篇
将相和课文教案优秀8篇《将相和》教学设计篇一教材分析:《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学情分析:《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
教学中抓住“骗”、“逼”、“避”三个字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2)理解“完壁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
(3)能抓住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把握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表演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与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识大局和大将军廉颇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
教学重难点:1、了解“完壁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
2、感受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点。
教学方法:自渎感悟,讨论交流。
教学目的: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教学重、难点:1、本文的重点是理清“完璧归赵”这一故事的层次,知道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本文的难点是通过文中对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感受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审清题目。
同学们,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国家还没有统一,处在战国七雄时期(出示战国形势图),七国有秦、楚、齐、燕、赵、魏、韩,其中秦国的势力最强大,经常欺负其他国家,与他相邻的赵国是一个弱国,经常遭到秦国的威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发生在这两个国家之间的故事——《将相和》。
《将相和》教案(精选14篇)
《将相和》教案(精选14篇)《将相和》教案篇1教学目标:1、正确认写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2、能简要复述__的三个小故事。
3、了解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复述“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把握三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人们都说:“文能安邦,武能定国”,这说明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和长久发展需文臣武将齐心协力,但在战国时,曾发生一件将相有不和到和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将相和》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一)提出自读要求:1、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懂。
2、借助上下文理解词义。
(二)小组合作学习1、分小组轮流朗读课文,相互纠正生字的读音。
2、提出不懂的问题,做好记录,小组内探讨。
三、反馈交流1、指名朗读课文。
2、把握词语的词义。
(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和借助工具书理解词义)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负荆请罪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理直气壮:理由正确、充分,说话气势壮盛。
完璧归赵: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赵国。
负荆请罪:光着上身,背负荆条,向人请罪。
四、精读课文,合作探究1、文题中“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和”是齐心协力,共保赵国。
)2、 __主要写了哪几个小故事?请简要复述故事。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完璧归赵:赵王得到无价之宝——和氏璧,秦王想占为己有,假意用十五座城交换,蔺相如与秦王巧妙周旋,最终把和氏璧安全送回赵国。
渑池之会: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秦王要赵王鼓瑟,并让人记录下来,蔺相如要求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被逼无奈,只好敲了一下缶。
蔺相如也让人记录下来。
秦王没占到半点便宜。
负荆请罪:蔺相如官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让蔺相如下不来台。
蔺相如一针见血的话语传到廉颇耳中,廉颇深知自己大错,背负荆条,上门请罪。
3、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学生能说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即可。
语文S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6课《将相和》教案
《将相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过程与方法: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制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推让的好品质,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二、教学重点1、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整体感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历史故事吗?为什么喜欢?你知道的历史故事有哪些呢?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历史故事--板书:将相和2、请同学们读课题。
看到课题时,你想到了哪些问题呢?3、(检查预习〕通过预习,你解决了哪些问题?(学生板书文中出现的三个小故事)还有什么问题没有弄明白呢?二、深入探究。
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读书。
1、请你选择你喜欢的一个故事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解决了哪些问题?2、全班交流。
相机指导朗读。
3、你喜欢谁?为什么?(学生板书自己喜欢的理由,就是人物具备的品质)4、他们两个人使我们喜欢的相同之处是什么呢?(爱国之心)三、作业。
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自由结合,练习表演故事。
第二课时一、回忆。
1、说自己弄明白的问题。
2、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
这三个故事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二、深入探究。
1、继续读书,讨论这些问题。
继续讨论。
2、交流。
三、表演。
小组表演自己喜欢的小故事。
大家认真看,看后做评论:哪里演得好,哪里不好,为什么?四、总结。
1、通过学习,解决了哪些问题?有什么收获?获得了什么启发?2、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如何修改?3、还有哪些问题?我们课下讨论,查找资料解决好吗?五、作业。
小组合作,编写课本剧。
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将相和》教案
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将相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课文《将相和》的基本内容和含义。
2.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和抒情表达。
3.启发学生思考历史文化背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二、教学重点1.助力学生了解和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提高学生对于历史文化背景的理解。
三、教学内容1. 导入(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或者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状态。
例如,可以问学生:“你们知道《将相和》这首诗是哪个朝代的?有什么背景故事吗?”2. 学习课文(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帮助学生理解和解读每个词句的含义和感情。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问或者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 分析诗歌(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形式、语言和表达方式,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可以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诗歌中的对比手法有哪些?•诗歌中表达了哪些思想和情感?4. 朗读和表演(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朗读和表演。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选择合适的语调和表情来朗读诗歌。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朗诵的技巧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诗歌的意义和情感。
5. 总结和展示(10分钟)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学习的内容和收获。
可以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诗歌的意义和感受,并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诵或表演。
四、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阅读其他经典的诗歌作品,并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组织学生进行创作,让学生亲自体验写诗的乐趣。
3.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历史资料,了解《将相和》的历史背景,进一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堂教学,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
但也有部分学生在理解上仍然存在困难,需要进一步指导和激发兴趣。
为此,可以在下一次的教学中,增加一些相关背景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此外,对于学生的表演和创作,可以进一步提供指导和反馈,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将相和课文教案(通用8篇
将相和课文教案(通用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将相和》这篇课文。
该课文选自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战国时期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理解“将相和”的含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分析廉颇与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协作的品质,体会“将相和”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分析廉颇与蔺相如的性格特点,理解“将相和”的含义。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取信息,进行合理推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作业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战国时期廉颇与蔺相如的画像,引导学生了解这两位历史人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掌握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分析廉颇与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2)通过例句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将相和”的含义。
4.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分享自己的感悟。
5. 随堂练习教师设计相关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
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体会“将相和”的重要性,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廉颇与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2)谈谈你对“将相和”的理解。
2. 答案:(1)廉颇:勇猛、直率;蔺相如:机智、谦逊。
(2)答案不唯一,只要学生能够结合课文内容,表达出对“将相和”的理解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及时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课后阅读与战国时期相关的历史故事,增加知识储备。
(2)组织学生参加关于“团结协作”的主题活动,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语文教案设计《将相和》
语文教案设计《将相和》《将相和》语文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将相和》是一篇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历史故事。
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过程,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1. 教学重点- 1.1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例如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蔺相如面对秦王的欺诈,机智勇敢地应对,成功将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赵国。
学生需要从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描写中体会他的智慧和勇敢,如“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这里蔺相如以巧妙的借口拿回和氏璧,表现出他的随机应变。
- 1.2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三个故事看似独立,实则紧密相连。
“完璧归赵”是起因,蔺相如在这个事件中崭露头角,被赵王封为上大夫;“渑池之会”是发展,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再次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被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负荆请罪”是结果,廉颇因为蔺相如职位高于自己而心生不满,但蔺相如的顾全大局使廉颇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最终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2. 教学难点- 2.1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准确把握人物性格并通过朗读来体现有一定难度。
例如廉颇,他是一位战功赫赫的老将,性格直爽且有些鲁莽,但同时又能知错就改。
学生需要从文中的描写中理解他的这些性格特点,如“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从这里可以看出廉颇的自傲和对蔺相如的不服气。
在朗读时,要读出廉颇的这种情绪。
- 2.2理解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思想品质。
这种思想品质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引导学生理解。
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将相和》教案
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将相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将相的故事,通过阅读这个故事了解古代君臣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鼓励其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二、教学重难点:1.故事中将相和君王的关系和相互博弈、磨合的过程。
2.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从字、句、段进行深入解读。
三、教学内容:(一)教学前导将本篇文章置于适当的文化背景中,这篇文章主要来自《汉书》中司马相如的故事,笔者可以通过简要的介绍来引入篇文章的阅读。
如:领导与下属、师生关系等都可以和本篇文章联系到一起。
(二)教学重点这部分的教学要点包括情节梗概、人物形象、寓意等。
在掌握上述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试着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这个故事,如从君臣关系、礼仪讲究等方面,进行多角度的解读。
(三)阅读任务阅读任务包括理解创作意图、文字情感、作者风格和表达技巧等方面。
通过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故事,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中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应的感情变化,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的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这篇文章进行反思,从自己的角度切入,评论这篇文章的优点和不足,并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学生的批判思维,以求达到更深入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让学生自行了解一下将相和君主关系的相关背景知识,然后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对这段历史进行简单提要,同时对关于这段历史的一些传说或者故事进行简单介绍,为阅读故事做好铺垫。
(二)故事讲解:1.老师对故事进行详细讲解,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寓意进行仔细阐述,让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为深入理解打下基础。
2.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详细介绍其中的精彩部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从而进一步掌握故事的内涵。
(三)阅读任务:1.老师让学生逐段阅读,每读完一个部分就要求学生自行理解,并补充完整。
将相和的教学设计和教案(实用18篇)
将相和的教学设计和教案(实用18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党团范文、工作计划、演讲稿、活动总结、行政公文、文秘知识、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League model essays, work plans, speeches, activity summaries, administrative documents, secretarial knowledge,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将相和的教学设计和教案(实用18篇)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学科知识、教学资源、课堂管理等方面的因素。
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将相和》的主要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学习成语“将相和”,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提高学生的朗读、复述、概括、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通过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敬他人、团结合作的品质。
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学习成语“将相和”,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深入分析人物性格,体会其精神品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将相和”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题。
简要介绍“将相和”的成语含义,激发学生兴趣。
2.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生字词。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3.故事概括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4.人物分析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
5.成语学习教师讲解成语“将相和”的含义和用法。
学生进行成语接龙游戏,巩固所学成语。
6.课堂活动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体验课文中的人物角色。
学生分组表演,其他学生观看并评价。
7.课堂小结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8.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习题。
预习下一课内容。
四、板书设计课题:《将相和》1.故事情节蔺相如避让廉颇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2.人物形象蔺相如:宽容、大度、智慧廉颇:勇敢、直率、知错能改3.成语学习将相和:指将帅和宰相和睦相处,比喻上下级关系融洽。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将相和》的内容,把握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积极参与,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提高了朗读、复述、概括、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成语学习和课堂活动,学生深入体会到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关注和引导。
《将相和》整体教案设计及评析 「教学目的」
《将相和》整体教案设计及评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将相和》的主要内容,把握文中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分析课文,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课后注释和查阅资料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学会与他人合作探讨问题,培养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重和包容不同观点的态度。
(3)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将相和》的阅读与理解。
2.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3. 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介绍。
4. 课文中的道德教育和人文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将相和》的主要内容及其传达的思想。
(2)生字词的正确书写与运用。
(3)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其对课文的理解。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道德教育和人文精神。
(2)学生对战国时期历史背景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发学生对战国时期的兴趣。
(2)简要介绍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将相和》。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分组讨论,深入分析课文内容。
3. 生字词学习:(1)教师讲解生字词的含义和正确书写。
(2)学生练习运用生字词到实际情景中。
4. 道德教育和人文精神:(1)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道德教育和人文精神。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生字词掌握情况:通过默写和练习题,评估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4. 道德教育和人文精神:通过学生的分享和讨论,评估学生对道德教育和人文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六单元 26 将相和》优质课教学设计_7
《将相和》教案设计《将相和》教案设计沈丘县槐店回族镇回民小学刘娜教材分析《将相和》是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连。
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学情分析《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大部分学生对古典名著和历史故事接触得较少,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
教学中要抓住人物的言行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品质,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2.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2.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教学难点: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整体感知1.多媒体介绍司马迁及《史记》。
2.板书课题:将相和(学生齐读课题。
)3.设疑:课题中的“将”指谁?“相”指谁?(生答:课题中的“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
)“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这个“和”字说明了什么?(“和”是和好的意思,说明廉颇和蔺相如之前有不和。
)4.廉颇和蔺相如为什么不和呢?廉颇说了一段话告诉了我们原因。
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
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作者描绘的场景。
2、感受“我”第一次挑柴的经历,体会文章蕴含的道理。
3、欣赏并积累文章优美的语言过程与方法:以“自读、感悟、质疑、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文本与学生间的交流平台,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指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字、词、句,进行品读,体会人物的内心,理解“人生的担子不管有多重,咬紧牙,挺住”中蕴涵的深意。
【教学重点】:品读文章,引发学生更深的思考:人的一生就像“我”第一次砍柴的经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承担责任,学会用信念来鼓励自己。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生活中经历过的一些事有时会让我们终生难忘。
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乔传藻给我们讲述的挑柴经历,看看我们会有什么启发。
板书课题:《挑柴》二、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1、师范读(要求:认真听,把不认识不理解的生字新词,画出来,并注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初读了解一些词的意思,如:邀(yāo)请(qǐng)衣(yī)兜(dōu)粑(bā)粑(bā)樵(qiáo)夫(fū)毗(pí)连(lián)小(xiǎo)马(mǎ)驹(jū)憋(biē)住(zhù)瘪(biě)的(de)狼(láng)狈(bèi)屁(pì)股(gu)霭(ǎi)青(qīng)山(shān)坳(ào)等。
(预设: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有不明白的提出来小组交流解决。
如仍解决不了,提出来全班交流或查工具书,如:查字典等。
)3、检查学生阅读情况和对生字新词的理解。
(预设:可采用一条龙式分段朗读、指明朗读等方法检查阅读。
对独步准确的字音,及时纠正,并请读错的学生多读几遍。
对不理解的字词及时交流,并做出解释说明。
《将相和》教案5篇
《将相和》教案5篇第一篇:《将相和》教案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国家还没有统一,处在战国七雄时期,七国有秦、楚、齐、燕、赵、魏、韩,其中秦国的势力最强大,经常欺负其他国家,与他相邻的赵国是一个弱国,经常遭到秦国的威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发生在这两个国家之间的故事——《将相和》。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1、师:课前安排大家进行了预习,现在我们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先来看一下题目:将是指,相是指,和的意思是。
将是廉颇,相是指蔺相如,和的意思是和好。
2、既然是和好说明以前他们俩的关系怎么样?(不和)3、那么从题目来看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篇课文讲的是廉颇和蔺相如从不和到和好的故事。
4、那么通过预习你对课文的内容又了解多少呢?你知道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吗?分别是那几个?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师板书)三、品读感悟(人物形象、故事内在联系)(一)品读“完璧归赵”感受人物形象。
1、指导学生大声地把课题读一遍。
指导提问:廉颇和蔺相如为什么不和?2、学生品读原因,讨论交流。
3、顺势指导学生明白蔺相如能官居廉颇之上,靠的不是一张嘴,而是过人的本领和胆识。
4、那蔺相如究竟有什么本事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指导学生品读相关语句,讨论交流,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5、指导学生生表演“完璧归赵”这个故事。
(二)导读“渑池之会”感受人物形象。
1、师:那同学们再想想蔺相如凭借他的机智勇敢战胜了秦王,秦王没有得到梦寐以求的和氏璧,他会善罢甘休吗?看看秦王是怎样报仇的?蔺相如又是怎样应对的?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2、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3、蔺相如的几次要求均遭到秦王拒绝,他又是怎样做的?4、学生找出相关语句,朗读领悟,感受蔺相如的勇敢、不畏强暴。
《将相和》整体教案设计及评析
《将相和》整体教案设计及评析一、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人物形象;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人物情感;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懂得珍惜友谊,勇于承认错误,善于沟通和解决问题。
2. 教学重点(1)课文朗读与理解;(2)人物形象分析;(3)重点词语和句式的运用。
3. 教学难点(1)课文情感的把握;(2)人物内心活动的理解;(3)古代文化知识的拓展。
二、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所描绘的画面,激发学习兴趣。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4. 欣赏教学法: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2. 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3. 课文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注释;4. PPT课件。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魅力;(2)简介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疏通字词;(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课文难点。
3. 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结构,讲解重点句子;(2)讲解人物形象,分析课文情感;(3)拓展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4. 互动环节(1)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课文中所体现的价值观;(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字词;3. 拓展阅读:搜集与课文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丰富知识储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通过课堂上的朗读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和朗读技巧。
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将相和》语文教案
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将相和》语文教案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将相和》语文教案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它以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和廉颇两个主要人物的活动为线索,讲述了这将相之间从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三个生动的故事,文末的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既照应了题目,又暗点了中心。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
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将相和》教案
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将相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将相和》这首古诗的意境和主题,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典故。
2.能够准确朗读这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诗意理解。
3.能够使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并能够自由应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并朗读古诗,领悟其中的典故。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的典故,融合课文内容进行诗文教学。
三、教学过程1.初识《将相和》。
通过灯光、诗词图片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气息,激发学生学习《将相和》的兴趣。
2.了解历史典故。
介绍《将相和》中的历史故事,学生可以了解历史背景,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境。
这里我们可以讲述周武王带领大军灭商,殷纣王与姬发那段历史事件,结合该诗歌表达的思想,让学生领悟到中国道德文化的重要性。
3.朗读诵读。
在学习古诗词时,正确地领悟意境,准确无误地朗读诵读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可以缓慢地朗读该诗歌,让学生跟着读,并纠正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
在紧接着让学生进行朗读,可以分级别进行,分别是诵读、背诵、朗诵、表演等级别,鼓励学生互相合作,通过小组合作等方式,展现不同层次的内容理解。
4.理解古诗词。
让学生自由应用,尝试用自己的语言理解该古诗歌,提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提问、表达等方式,深入挖掘出学生内心对于《将相和》的思考。
四、教学反思与总结以上是本节课学习《将相和》这首古诗歌的教学过程,将《将相和》与课文相结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背后的典故和思想内涵,加强了该诗歌的诗歌教学的感性体验。
整个教学过程相对简单且直观,既让学生了解到了古诗的特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
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蔺相如和廉颇的人物形象。
2.学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究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体会廉颇、蔺相如的心理变化,感悟他们的品质。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篇关于古代将相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讲述的是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
大家预习了课文,谁能告诉我,廉颇和蔺相如分别是什么官职?2.那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将相和》。
二、初步感知课文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尽量读得流畅一些。
2.读完课文后,请同学们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三、分析人物形象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廉颇和蔺相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从哪里看出他们的品质?a.廉颇:勇敢、正直、坦诚、有担当。
b.蔺相如:智慧、谋略、宽容、大度。
四、深入解读课文1.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负荆请罪”这一段,思考:廉颇为什么会负荆请罪?他是如何向蔺相如道歉的?a.廉颇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勇敢地承认并向蔺相如道歉。
b.廉颇负荆请罪,表现出他坦诚、勇敢的品质。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将相和》一文,请同学们简要回顾一下故事情节。
2.我们分析了廉颇和蔺相如的人物形象,那么他们之间的矛盾是如何化解的呢?二、深入解读课文1.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和氏璧归赵”这一段,思考:蔺相如是如何巧妙地解决和氏璧问题的?a.蔺相如利用自己的智慧,巧妙地让和氏璧回到了赵国。
b.蔺相如的智慧和大度,使赵国避免了战争。
三、体会人物品质1.请同学们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廉颇和蔺相如品质的认识。
a.廉颇:勇敢、正直、坦诚、有担当。
b.蔺相如:智慧、谋略、宽容、大度。
1.本文通过讲述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品质和精神风貌。
六年级语文上册《将相和》教案语文S版
《将相和》教课方案教材剖析:《将相和》篇文以秦、两国的矛盾背景,以相如的活主,通三个相独立而又密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由失和到和气的程,文中人物形象绘声绘色,因果关系复。
学情剖析:《将相和》篇文由“完璧”、“池之会”、“罪”三个故事成。
因年月久,内在系复,教课前可部署学生相关料,初步认识当的代背景和人物的状况,学文作好。
教课中抓住“”、“逼”、“避”三个字引学生领会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认识三个故事之的系。
教课目:1、学本生字新。
2、通、熟文,理清文脉。
3、理解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结果,领会人物的个性特色,从人物的好品中遇到启迪和教育。
4、复述三个故事中的一个,并自由合行排,在班演出一演。
教课:2教课程:第一教课目标:1、学本生字新2、通、熟文,理清文脉。
3、学第一个故事“完璧”。
教课步:一、入新,清目。
1、板:11将相和2、出示,学生板演:(1)“将”的音有()()。
里(),“将”指的是()。
(2)“相”的音有()()。
里(),“相”指的是()。
(3)“和”的音有()()。
里()。
既然“和”,明他本来()。
二、疑激趣、理清文脉,初步认识三个故事之的关系。
由目里的“和”引出不“和”。
那么,是什么原由致他的失和?又是什么原由致他言于好的呢?要修业生着默文,思虑,同桌达成填空:将相不“和”的原由是(),以后“和”了,“和”的原由是()。
教依照学生回答板:完璧池之会罪三、抓住“”字教课“完璧”:1、自由文1——10自然段,完璧的因由是什么?(以城璧、秦国璧⋯⋯⋯)果怎?(完璧)要求答案的内容用四字加以归纳。
教依照学生的回答引教课。
★秦国作当最的国家,以城璧是情意的?你从那边能够看出来?★“秦国璧”,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2、相如破了秦国的局,他是怎么做的?从中你领会到相如是个怎的人?(不畏暴、机智英勇、深⋯⋯)于教要引学生抓住人物的作(上前一步、退后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神(义正词严、大大方方),言行充足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相和
教学目标:
1.通过题文联系,理解课题。
2.学会生字,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3.了解课文写什么。
利用过渡句或过渡段,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4.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题。
利用过渡句或过渡段,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教具: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时间: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解题,介绍背景。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发生在战国末期的故事《将相和》,同学们已预习过课文,“将”、“相”是谁?“和”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可用课文中哪个成语来概括?
二、简介时代背景。
出示《七国方位草图》,简介时代背景。
三、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1)读准字音,尤其是多音字,着(zháo)急、上当(dāng)、答应(yīng )、为(wéi)难、便(pián)宜、上朝(cháo)。
(2)认清字形,比较形近字,璧(壁)、秦(奏)、归(旧)、克(刻)。
(3)查字典,解释带点的字。
完璧归赵、攻无不克、理直气壮、负荆请罪、同心协力。
找出课文中带这些词的句子读一读。
再说说这些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四、读通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根据过渡句划分段落。
(1)课文写了哪几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
(2)划出故事与故事间的过渡句或过渡段,并根据过渡句或过渡段给文章分段。
(提示:过渡句、段一般往下分。
)
五、利用过渡句及文中的关键句概括段意。
(学生自己概括,交流、汇报。
)
第一段写蔺相如见秦王没有诚意换璧后,用计取回和氏璧并冒死抗争,然后将和氏璧送回赵国。
第二段写蔺相如在秦王以鼓瑟侮辱赵王后要秦王为赵王击缶,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第三段写蔺相如为赵国利益避免与廉颇发生冲突,而廉颇知过即改,负荆上门请罪,两人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六、启发学生提出预习中不理解的问题,以便教师有的放矢地教学。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及本课的成语。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思考文章一开始作者告诉了我们什么。
2.自由朗读课文第2-10自然段,同学们边看边想,将这部分内容分成四层意思,每层意思。
用两个字的小标题来概括。
3.交流“骗玉”、“解难”、“智斗”、“归赵”。
4.逐层讲读课文。
(1)赵王碰到了一个什么棘手问题? 能用上“如果……就,如果……就”来说好吗?(学生自说。
) (2)面对如此棘手的问题,蔺相如怎么说、怎么做的呢?请你划出描写蔺相如语言、动作的句钻研一下从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想好了的同学可以互相讨论。
(板书:愿意,如果……就,如果……一定,理直气壮,撞碎,举起等。
) (3)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归纳:在赵王为难之际,蔺相如挺身而出出使秦国。
从蔺相如取回宝玉拿在手中到理直气壮地揭露秦王,从扬言要把“脑袋和宝玉一块撞碎在柱子上”到巧妙地想出举行授璧典礼的主意,这一系列语言动作,都表明了蔺相如的(随机应变、大智大勇)。
(4)指导朗读:指导学生用理直气壮、大大方方的语气读蔺相如与秦王的两段对话。
(5)故事的结果怎样? (板书:归赵。
)蔺相如之所以叫人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是因为___________。
秦王之所以客客气气地送蔺相如回国,是因为________。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指名简要复述“完璧归赵”。
(2)启发谈话:秦国骗取宝玉失败后,不肯善罢甘休,因此又生一计。
请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第二大段,
了解这件事的起因、发展、高潮。
二、讲读课文第二段。
(1)默读课文第二大段,边读边思考:这一大段可分几层? 将每层的意思用两个字概括成小标题。
[赴会,勇斗,返回。
]
(2)默读第一层,思考:秦王又生出什么计谋,目的是什么?蔺相如为什么决定赴会?
(3)在渑池会上蔺相如是怎样和秦王作斗争的?请学生划出有关句子,仔细研读,想一想,蔺相如是靠什么在渑池会上再次斗败秦王的?板书:勇斗。
(4)齐读第15节,小结后板书:返回。
(5)让学生根据板书试说这个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尾。
教师小结本段内容。
三、独立阅读课文第三大段。
(1)指导学生自读课文,划分层次,列小标题。
不服——回避——和好。
(2)重点研读蔺相如对手下的人说的一段话。
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蔺相如为什么要回避廉颇。
(3)“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廉颇为什么要负荆向蔺相如请罪?
(4)将相和好的基础是什么?
四、课堂练习:(出示“负荆请罪”幻灯片)想一想,廉颇向蔺相如请罪,他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试写一片断。
五、作业:修改课堂练习。
第四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听写生字新词及本课的成浯。
(2)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指导简评人物。
(1)同学问互说蔺相如、廉颇是个怎样的人。
(2)教师细说人物简评与人物的品质特点两者的区别。
(3)学生试写人物简评(蔺相如、廉颇中任选一个),集体评议并修改。
三、总结全文,理解三个故事间的关系。
教师边指板书边总结:“将相和”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
事组成的一个完整的故事。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写赵秦两国之间的矛盾冲突,斗争中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抓住秦王弱点,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为赵国立了功,因而被赵王封为上卿,职位比老将廉颇高,引起将相之间的矛盾冲突。
后来蔺相如以高尚品德感染厂廉颇,廉颇知过就改,负荆请罪,将相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