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将相和WORD版教案
六年级语文上册《将相和》教案语文S版
《将相和》教课方案教材剖析:《将相和》篇文以秦、两国的矛盾背景,以相如的活主,通三个相独立而又密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由失和到和气的程,文中人物形象绘声绘色,因果关系复。
学情剖析:《将相和》篇文由“完璧”、“池之会”、“罪”三个故事成。
因年月久,内在系复,教课前可部署学生相关料,初步认识当的代背景和人物的状况,学文作好。
教课中抓住“”、“逼”、“避”三个字引学生领会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认识三个故事之的系。
教课目:1、学本生字新。
2、通、熟文,理清文脉。
3、理解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结果,领会人物的个性特色,从人物的好品中遇到启迪和教育。
4、复述三个故事中的一个,并自由合行排,在班演出一演。
教课:2教课程:第一教课目标:1、学本生字新2、通、熟文,理清文脉。
3、学第一个故事“完璧”。
教课步:一、入新,清目。
1、板:11将相和2、出示,学生板演:(1)“将”的音有()()。
里(),“将”指的是()。
(2)“相”的音有()()。
里(),“相”指的是()。
(3)“和”的音有()()。
里()。
既然“和”,明他本来()。
二、疑激趣、理清文脉,初步认识三个故事之的关系。
由目里的“和”引出不“和”。
那么,是什么原由致他的失和?又是什么原由致他言于好的呢?要修业生着默文,思虑,同桌达成填空:将相不“和”的原由是(),以后“和”了,“和”的原由是()。
教依照学生回答板:完璧池之会罪三、抓住“”字教课“完璧”:1、自由文1——10自然段,完璧的因由是什么?(以城璧、秦国璧⋯⋯⋯)果怎?(完璧)要求答案的内容用四字加以归纳。
教依照学生的回答引教课。
★秦国作当最的国家,以城璧是情意的?你从那边能够看出来?★“秦国璧”,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2、相如破了秦国的局,他是怎么做的?从中你领会到相如是个怎的人?(不畏暴、机智英勇、深⋯⋯)于教要引学生抓住人物的作(上前一步、退后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神(义正词严、大大方方),言行充足的。
《将相和》教案(精选14篇)
《将相和》教案(精选14篇)《将相和》教案篇1教学目标:1、正确认写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2、能简要复述__的三个小故事。
3、了解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复述“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把握三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人们都说:“文能安邦,武能定国”,这说明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和长久发展需文臣武将齐心协力,但在战国时,曾发生一件将相有不和到和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将相和》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一)提出自读要求:1、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懂。
2、借助上下文理解词义。
(二)小组合作学习1、分小组轮流朗读课文,相互纠正生字的读音。
2、提出不懂的问题,做好记录,小组内探讨。
三、反馈交流1、指名朗读课文。
2、把握词语的词义。
(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和借助工具书理解词义)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负荆请罪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理直气壮:理由正确、充分,说话气势壮盛。
完璧归赵: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赵国。
负荆请罪:光着上身,背负荆条,向人请罪。
四、精读课文,合作探究1、文题中“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和”是齐心协力,共保赵国。
)2、 __主要写了哪几个小故事?请简要复述故事。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完璧归赵:赵王得到无价之宝——和氏璧,秦王想占为己有,假意用十五座城交换,蔺相如与秦王巧妙周旋,最终把和氏璧安全送回赵国。
渑池之会: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秦王要赵王鼓瑟,并让人记录下来,蔺相如要求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被逼无奈,只好敲了一下缶。
蔺相如也让人记录下来。
秦王没占到半点便宜。
负荆请罪:蔺相如官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让蔺相如下不来台。
蔺相如一针见血的话语传到廉颇耳中,廉颇深知自己大错,背负荆条,上门请罪。
3、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学生能说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即可。
将相和课文教案(通用8篇
将相和课文教案(通用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将相和》这篇课文。
该课文选自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战国时期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理解“将相和”的含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分析廉颇与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协作的品质,体会“将相和”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分析廉颇与蔺相如的性格特点,理解“将相和”的含义。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取信息,进行合理推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作业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战国时期廉颇与蔺相如的画像,引导学生了解这两位历史人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掌握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分析廉颇与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2)通过例句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将相和”的含义。
4.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分享自己的感悟。
5. 随堂练习教师设计相关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
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体会“将相和”的重要性,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廉颇与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2)谈谈你对“将相和”的理解。
2. 答案:(1)廉颇:勇猛、直率;蔺相如:机智、谦逊。
(2)答案不唯一,只要学生能够结合课文内容,表达出对“将相和”的理解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及时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课后阅读与战国时期相关的历史故事,增加知识储备。
(2)组织学生参加关于“团结协作”的主题活动,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将相和》教案(精选10篇)
《将相和》教案(精选10篇)《将相和》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将相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将相和》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理解词语“声色惧厉”在句子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3、给课文事件加小标题,搞清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事件与整个故事的关系,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4、领会和学习课文是通过典型的事件和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这一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1、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
2、领会和学习课文是通过典型的事件和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这一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1、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2、搞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理清前因后果: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发生在两千多年以前、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将相和》。
(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将相和的故事是由哪三个小故事组成的?(生读书)交流:将相和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
这三个故事在文中的叙述顺序能否颠倒?其中,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我们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过,本文只用一句话略写,还记得故事的主要内容吗?那位挫败秦王阴谋的大臣是——(板书:蔺相如)带兵接应的大将是——(板书:廉颇)。
二、读书评价,感悟廉颇其人:1、蔺相如,指将相和中的“相”,请注意这里的相并不是来自蔺相如的名字,而是指古代文官的最高职位称为“相”,那么将指的又是谁呢?2、同学们一定已经注意到经历了完璧归赵之后的蔺相如由一介平民被封为上大夫,渑池之会后的蔺相如又被封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书上特别说明的是他的职位比廉颇还高。
那作为同朝为官、战功显赫的大将军廉颇此时对蔺相如作何评价呢?找到廉颇的话,谁来读读?(抽生读书)3、指导朗读:数一数,廉颇说了几句话。
《将相和》教案(通用14篇)
《将相和》教案(通用14篇)《将相和》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自主识字,读准字音“渑、荆、卿”,并能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负荆请罪、能耐、声色俱厉”等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并能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3、品读重点语句,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中的智勇双全及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心。
教学过程:一、由简介《史记》引入,了解课文由三个故事组成,体会三者间的关系。
理解“负荆请罪”的含义,了解廉颇、蔺相如的身份。
1、文学有部伟大著作《史记》,其中有一篇《廉颇.蔺相如列传》。
就是今天学习的课文——《将相和》。
2、“将”指谁?“相”指谁?(廉颇、蔺相如)。
(板书)3、“蔺”字怎么写,还记得吗?4、这篇课文由三个独立的小故事组成,一个是《完璧归赵》,一个是《渑池会见》,一个是《负荆请罪》。
(板书)5、通过对《完璧归赵》的复习,初步了解蔺相如的品质。
(1)在三年级学过《完璧归赵》,你们一定对蔺相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用一个词形容。
板书:有勇有谋6、(读准“渑”mian)渑池是地名,在秦国境内。
7、结合图片从字面上理解“负荆请罪”的意思,了解两人的身份。
(1)今天我们要学一个新的成语。
(负荆请罪)“荆”是后鼻音,谁能读准?(jing)指名读。
齐读。
(2)出示图片:这幅图画的就是“负荆请罪”的内容,你能借助图说说“负荆请罪”的意思吗?(3)指图:图上的这位赤身背着带刺的枝条的人是赵国的将军廉颇,他是一员武将。
他出生入死,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真可谓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将军。
(板书:英勇善战)(4)加上人名、身份说说“负荆请罪”的意思。
(大将军廉颇背着带刺的荆条向宰相蔺相如请罪。
)二、初读课文,梳理脉络,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1、读课文思考:这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关系?(1)、廉颇负荆请罪的原因是什么?读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
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将相和》教案
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将相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将相的故事,通过阅读这个故事了解古代君臣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鼓励其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二、教学重难点:1.故事中将相和君王的关系和相互博弈、磨合的过程。
2.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从字、句、段进行深入解读。
三、教学内容:(一)教学前导将本篇文章置于适当的文化背景中,这篇文章主要来自《汉书》中司马相如的故事,笔者可以通过简要的介绍来引入篇文章的阅读。
如:领导与下属、师生关系等都可以和本篇文章联系到一起。
(二)教学重点这部分的教学要点包括情节梗概、人物形象、寓意等。
在掌握上述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试着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这个故事,如从君臣关系、礼仪讲究等方面,进行多角度的解读。
(三)阅读任务阅读任务包括理解创作意图、文字情感、作者风格和表达技巧等方面。
通过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故事,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中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应的感情变化,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的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这篇文章进行反思,从自己的角度切入,评论这篇文章的优点和不足,并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学生的批判思维,以求达到更深入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让学生自行了解一下将相和君主关系的相关背景知识,然后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对这段历史进行简单提要,同时对关于这段历史的一些传说或者故事进行简单介绍,为阅读故事做好铺垫。
(二)故事讲解:1.老师对故事进行详细讲解,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寓意进行仔细阐述,让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为深入理解打下基础。
2.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详细介绍其中的精彩部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从而进一步掌握故事的内涵。
(三)阅读任务:1.老师让学生逐段阅读,每读完一个部分就要求学生自行理解,并补充完整。
《将相和》教学设计(精选15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学习第二、三两个故事,通过蔺相如和廉颇的言行了解渑池会见时的斗争经过、结果,理解蔺相如避让的原因,了解廉颇负荆请罪、两人和好的经过,从而懂得他们都以国家利益、整体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
二、教学思路: 本堂课采用“读读、画画、议议”的教学方法,抓住主要人物蔺相如的言行,领会人物的品质这一条主线开展教学。
找出重点词句,进行不同形式的读、议、说、演来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廉颇到蔺相如门前负荆请罪时,将相两人各会说些什么,同桌互说,再上台演,目的是深入理解、感悟课文内涵,“喜欢谁,不喜欢谁”目的是感觉课文思想内容,渗透学生的思想教育。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语: 昨天我们学习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我们是怎样学的?我们用读、画、找的方法,抓住主要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品质,下面咱们仍旧按这种方法学习后面两个故事。
(二)学习课文第二大段,默读思考: 1、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主要人物是谁,还提到谁? 2、反馈。
说出这段讲了一件什么事,并用自己的话简单地概括出来。
教师板书:渑池会见。
3、细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⑴秦王约赵王渑池会见,赵王为什么决定不下,相如对这件事看法是什么?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弄清秦王约赵王渑池会见的目的,是想借约见之会占赵国的便宜,赵王和大臣们正是看清了秦王的阴谋诡计,所以左右为难,决定不下。
去怕有危险,不去,又显得太胆怯。
怕日后被世人笑话。
相如认为不能对秦王示弱,还是去的好。
表现他勇敢精神,时时以国家利益和国家尊严为重的高尚品质。
⑵渑池会上,秦王逼赵王鼓瑟,赵王为什么不好推辞?推辞是什么意思?因为赵王怕秦王,所以不好推辞?“推辞”的意思是廉让不干。
秦王可以凭借自己强大的势力指挥赵王为他鼓瑟,并秦王却得寸进尺,还让人把这件事记录下来。
在这关键时刻,蔺相如是如何做的?如何说的?画出重点词句,从这可以看出他的什么?画出重点词句,可抓住“生气极了”“请秦王击缶”“拒绝”“再要求”再拒绝“跟您拼”等词语,指导朗读。
《将相和》优秀教案(精选5篇)
《将相和》教案《将相和》优秀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将相和》优秀教案(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将相和》教案1教学目标:1、能在阅读中独立认识本课生字。
能读准词语“渑池、鼓瑟、击缶、上大夫、上卿”的音;能在语境中理解“勃然变色、声色俱厉、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
2、能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能借助提示简要概括“渑池之会”的内容,知道渑池之会的功劳是二人通力合作的结果;能转述“负荆请罪”中将相二人的话,体会“和”的含义。
能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尝试有感情地朗读关键语句。
3、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智勇双全,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1、能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能转述“负荆请罪”中将相二人的话,体会“和”的含义。
2、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智勇双全,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情。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关于廉颇、蔺相如的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一、理解课题,整体感知。
1、揭示课题:35《将相和》2、理解课题:课题中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从课题知道课文讲什么?3、默读全文,了解“不和”的原因。
(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卿。
职位比廉颇高。
)4、指导朗读廉颇的话,引入渑池之会。
出示句子: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
我碰见他,非得叫他下不了台!二、深入文本,品读感悟●渑池之会1、自渎3——8小节,想想:渑池之会这个故事围绕哪些人?写了一件什么事?2、根据提示简要概括渑池之会的内容,介绍乐器“瑟”和“缶”。
3、再读3——8小节,划出蔺相如说的话,联系上下文想想他问什么这样说?4、理解蔺相如说的两句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将相和的教学设计和教案(实用18篇)
将相和的教学设计和教案(实用18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党团范文、工作计划、演讲稿、活动总结、行政公文、文秘知识、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League model essays, work plans, speeches, activity summaries, administrative documents, secretarial knowledge,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将相和的教学设计和教案(实用18篇)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学科知识、教学资源、课堂管理等方面的因素。
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
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蔺相如和廉颇的人物形象。
2.学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究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体会廉颇、蔺相如的心理变化,感悟他们的品质。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篇关于古代将相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讲述的是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
大家预习了课文,谁能告诉我,廉颇和蔺相如分别是什么官职?2.那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将相和》。
二、初步感知课文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尽量读得流畅一些。
2.读完课文后,请同学们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三、分析人物形象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廉颇和蔺相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从哪里看出他们的品质?a.廉颇:勇敢、正直、坦诚、有担当。
b.蔺相如:智慧、谋略、宽容、大度。
四、深入解读课文1.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负荆请罪”这一段,思考:廉颇为什么会负荆请罪?他是如何向蔺相如道歉的?a.廉颇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勇敢地承认并向蔺相如道歉。
b.廉颇负荆请罪,表现出他坦诚、勇敢的品质。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将相和》一文,请同学们简要回顾一下故事情节。
2.我们分析了廉颇和蔺相如的人物形象,那么他们之间的矛盾是如何化解的呢?二、深入解读课文1.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和氏璧归赵”这一段,思考:蔺相如是如何巧妙地解决和氏璧问题的?a.蔺相如利用自己的智慧,巧妙地让和氏璧回到了赵国。
b.蔺相如的智慧和大度,使赵国避免了战争。
三、体会人物品质1.请同学们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廉颇和蔺相如品质的认识。
a.廉颇:勇敢、正直、坦诚、有担当。
b.蔺相如:智慧、谋略、宽容、大度。
1.本文通过讲述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品质和精神风貌。
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六单元 26 将相和》优质课教学设计_18
1、完璧归赵
2、渑池之会
失和
将(廉颇)相(蔺相如)
和
3、负荆请罪
八、教学反思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盾的发生、发展、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在教学上,我把三个故事结合起来,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蔺相如为什么和廉颇不和?廉颇是怎样对大家说的?蔺相如真的象廉颇说的那样吗?再让学生仔细研读前面两个小故事,找出相关的语句反驳廉颇的话。然后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劝劝廉颇。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位,在充分的时间保正下去自读自悟。体会蔺相如的性格特征和弄清三个故事的内在联系这两个教学目标也完成了。但是没有在4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有效的利用40分钟,提高课堂效率,是我今后的努力目标。
(2)学生读生字表的生字,并组词。
(3)学生读词语。
(4)学生齐读词语。
(
1、再读课文,用自己的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几件事。
2、给每件事起一个标题。
4、找到蔺相如说的话,并标出序号。
5、思考,回答
1、再读课文第一部分,并思考问题。
通过介绍四大名著,引出《史记》,继而引出课文,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通过学生自学字词、教师做相应指导,教给学生自学字词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样可以使学生掌握更牢固。
2、板书答案:
(1)完璧归赵
(2)渑池之会
(3)负荆请罪
3、过渡:廉颇和蔺相如之间有和,那在这之前就有不和,快速浏览课文,找到课文中直接描写两人不和的那段话。
出示相关段落。
4、那蔺相如是不是只靠一张嘴,就会耍嘴皮子呢,我们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将相和2-优质教案word版本
负荆请罪
4)相机肯定评价。
“将”是谁?
“相”是谁?
“将”、“相”为何失和?又怎样和好?……
自由朗读
可以多方面谈,也可提问,由学生自主提问并解决。
关注学生学习意愿,为理清文章脉络做铺垫。
以读代讲,领悟文章写作意图。
培养合作意识,体验成功。
二、研究性作业
1.再读课文,体会人物品质;
2.练习将“负荆请罪”的经过表演出来。
一、查阅资料,了解背景。
《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课前可先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的情况,并做到适当摘录,以丰富学生知识,为学文作好铺垫。学生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教师可给他们创设一个展示、交流的机会,在课前几分钟里,让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获取多方面的知识信息,这样,既为顺利地读懂课文打下了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查阅资料的好习惯。
学习模式自主Fra bibliotek习,自能阅读。
学具选择
课件、人物牌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课时一)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引目标
1.看着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失和?
2.板书:将(?)===========相(?)
和?
3.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课文,在阅读中识读生字新词,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
4.读完这篇课文你想告诉同学们什么?(随机教学)
【学生分析】
高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识字量和阅读能力,掌握了一定的阅读理解方法。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想,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就应成为阅读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发挥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根据本班学生基础较差,好动的特点,我在设计教学流程时,注意了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动手、动脑、动口进行多感观综合学习。
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将相和》教案
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将相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将相和》这首古诗的意境和主题,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典故。
2.能够准确朗读这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诗意理解。
3.能够使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并能够自由应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并朗读古诗,领悟其中的典故。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的典故,融合课文内容进行诗文教学。
三、教学过程1.初识《将相和》。
通过灯光、诗词图片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气息,激发学生学习《将相和》的兴趣。
2.了解历史典故。
介绍《将相和》中的历史故事,学生可以了解历史背景,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境。
这里我们可以讲述周武王带领大军灭商,殷纣王与姬发那段历史事件,结合该诗歌表达的思想,让学生领悟到中国道德文化的重要性。
3.朗读诵读。
在学习古诗词时,正确地领悟意境,准确无误地朗读诵读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可以缓慢地朗读该诗歌,让学生跟着读,并纠正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
在紧接着让学生进行朗读,可以分级别进行,分别是诵读、背诵、朗诵、表演等级别,鼓励学生互相合作,通过小组合作等方式,展现不同层次的内容理解。
4.理解古诗词。
让学生自由应用,尝试用自己的语言理解该古诗歌,提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提问、表达等方式,深入挖掘出学生内心对于《将相和》的思考。
四、教学反思与总结以上是本节课学习《将相和》这首古诗歌的教学过程,将《将相和》与课文相结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背后的典故和思想内涵,加强了该诗歌的诗歌教学的感性体验。
整个教学过程相对简单且直观,既让学生了解到了古诗的特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
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作者描绘的场景。
2、感受“我”第一次挑柴的经历,体会文章蕴含的道理。
3、欣赏并积累文章优美的语言过程与方法:以“自读、感悟、质疑、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文本与学生间的交流平台,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指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字、词、句,进行品读,体会人物的内心,理解“人生的担子不管有多重,咬紧牙,挺住”中蕴涵的深意。
【教学重点】:品读文章,引发学生更深的思考:人的一生就像“我”第一次砍柴的经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承担责任,学会用信念来鼓励自己。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生活中经历过的一些事有时会让我们终生难忘。
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乔传藻给我们讲述的挑柴经历,看看我们会有什么启发。
板书课题:《挑柴》二、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1、师范读(要求:认真听,把不认识不理解的生字新词,画出来,并注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初读了解一些词的意思,如:邀(yāo)请(qǐng)衣(yī)兜(dōu)粑(bā)粑(bā)樵(qiáo)夫(fū)毗(pí)连(lián)小(xiǎo)马(mǎ)驹(jū)憋(biē)住(zhù)瘪(biě)的(de)狼(láng)狈(bèi)屁(pì)股(gu)霭(ǎi)青(qīng)山(shān)坳(ào)等。
(预设: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有不明白的提出来小组交流解决。
如仍解决不了,提出来全班交流或查工具书,如:查字典等。
)3、检查学生阅读情况和对生字新词的理解。
(预设:可采用一条龙式分段朗读、指明朗读等方法检查阅读。
对独步准确的字音,及时纠正,并请读错的学生多读几遍。
对不理解的字词及时交流,并做出解释说明。
《将相和》教案5篇
《将相和》教案5篇第一篇:《将相和》教案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国家还没有统一,处在战国七雄时期,七国有秦、楚、齐、燕、赵、魏、韩,其中秦国的势力最强大,经常欺负其他国家,与他相邻的赵国是一个弱国,经常遭到秦国的威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发生在这两个国家之间的故事——《将相和》。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1、师:课前安排大家进行了预习,现在我们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先来看一下题目:将是指,相是指,和的意思是。
将是廉颇,相是指蔺相如,和的意思是和好。
2、既然是和好说明以前他们俩的关系怎么样?(不和)3、那么从题目来看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篇课文讲的是廉颇和蔺相如从不和到和好的故事。
4、那么通过预习你对课文的内容又了解多少呢?你知道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吗?分别是那几个?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师板书)三、品读感悟(人物形象、故事内在联系)(一)品读“完璧归赵”感受人物形象。
1、指导学生大声地把课题读一遍。
指导提问:廉颇和蔺相如为什么不和?2、学生品读原因,讨论交流。
3、顺势指导学生明白蔺相如能官居廉颇之上,靠的不是一张嘴,而是过人的本领和胆识。
4、那蔺相如究竟有什么本事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指导学生品读相关语句,讨论交流,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5、指导学生生表演“完璧归赵”这个故事。
(二)导读“渑池之会”感受人物形象。
1、师:那同学们再想想蔺相如凭借他的机智勇敢战胜了秦王,秦王没有得到梦寐以求的和氏璧,他会善罢甘休吗?看看秦王是怎样报仇的?蔺相如又是怎样应对的?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2、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3、蔺相如的几次要求均遭到秦王拒绝,他又是怎样做的?4、学生找出相关语句,朗读领悟,感受蔺相如的勇敢、不畏强暴。
语文S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6课《将相和》word教案
《将相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过程与方法: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制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推让的好品质,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二、教学重点1、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整体感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历史故事吗?为什么喜欢?你知道的历史故事有哪些呢?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历史故事--板书:将相和2、请同学们读课题。
看到课题时,你想到了哪些问题呢?3、(检查预习〕通过预习,你解决了哪些问题?(学生板书文中出现的三个小故事)还有什么问题没有弄明白呢?二、深入探究。
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读书。
1、请你选择你喜欢的一个故事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解决了哪些问题?2、全班交流。
相机指导朗读。
3、你喜欢谁?为什么?(学生板书自己喜欢的理由,就是人物具备的品质)4、他们两个人使我们喜欢的相同之处是什么呢?(爱国之心)三、作业。
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自由结合,练习表演故事。
第二课时一、回忆。
1、说自己弄明白的问题。
2、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
这三个故事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二、深入探究。
1、继续读书,讨论这些问题。
继续讨论。
2、交流。
三、表演。
小组表演自己喜欢的小故事。
大家认真看,看后做评论:哪里演得好,哪里不好,为什么?四、总结。
1、通过学习,解决了哪些问题?有什么收获?获得了什么启发?2、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如何修改?3、还有哪些问题?我们课下讨论,查找资料解决好吗?五、作业。
小组合作,编写课本剧。
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将相和》WORD版教案
将相和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
2.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的命题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地讲述故事,并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能力、复述能力、概括能力。
4.帮助学生认识“璧、廉、颇、缶”;会写“赵、壁、骗、怯、廉、颇、辞、缶、卿、削”;理解“胆怯、推辞、侮辱、击缶、上卿、大夫、削弱、无价之宝、完璧归赵、理直气壮、负荆请罪”等词语。
5.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编写小剧本,并尝试进行排练表演。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
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难点: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并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能力、复述能力、概括能力。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认识“璧、廉、颇、缶”;会写“赵、壁、骗、怯、廉、颇、辞、缶、卿、削”;理解“胆怯、推辞、侮辱、击缶、上卿、大夫、削弱、无价之宝、完璧归赵、理直气壮、负荆请罪”等词语。
2.通读课文,从总体上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初读课文,了解“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全文共讲了哪几个故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板书课题2. 根据课题,提出自己的问题(1)“将”“相”各指文中的谁?(2)“和”是什么意思?(3)课文围绕“和”写了他们之间的什么故事?有几个小故事,各在哪些段落?二、带着问题,初读全文1. 默读课文,思考问题;2. 全班交流:(1)“将”指廉颇,“相”蔺相如;(2)课文写了三个小故事。
①1-10自然段讲的是“完璧归赵”的故事;②11-15自然段讲的是“渑池相会”的故事;③16-18自然段讲的是“负荆请罪”的故事。
3. 梳理第二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1.“和”是什么意思?2.课文中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3.“相”“将”各是什么样的人?4.课文为什么用“将相和”作题目?三、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相和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
2.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的命题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地讲述故事,并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能力、复述能力、概括能力。
4.帮助学生认识“璧、廉、颇、缶”;会写“赵、壁、骗、怯、廉、颇、辞、缶、卿、削”;理解“胆怯、推辞、侮辱、击缶、上卿、大夫、削弱、无价之宝、完璧归赵、理直气壮、负荆请罪”等词语。
5.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编写小剧本,并尝试进行排练表演。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
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难点:
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并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能力、复述能力、概括能力。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璧、廉、颇、缶”;会写“赵、壁、骗、怯、廉、颇、辞、缶、卿、削”;理解“胆怯、推辞、侮辱、击缶、上卿、
大夫、削弱、无价之宝、完璧归赵、理直气壮、负荆请罪”等词语。
2.通读课文,从总体上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初读课文,了解“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全文共讲了哪几个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板书课题
2. 根据课题,提出自己的问题
(1)“将”“相”各指文中的谁?
(2)“和”是什么意思?
(3)课文围绕“和”写了他们之间的什么故事?有几个小故事,各在哪些段落?
二、带着问题,初读全文
1. 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2. 全班交流:
(1)“将”指廉颇,“相”蔺相如;
(2)课文写了三个小故事。
①1-10自然段讲的是“完璧归赵”的故事;
②11-15自然段讲的是“渑池相会”的故事;
③16-18自然段讲的是“负荆请罪”的故事。
3. 梳理第二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1.“和”是什么意思?
2.课文中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3.“相”“将”各是什么样的人?
4.课文为什么用“将相和”作题目?
三、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 自由朗读课文。
2. 标注自己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
3. 运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词
4. 全班共同学习
(1)“颇”读pō,不读pó;
(2)书写“璧”时,注意下面是“玉”,不是“土”
(3)书写“辞”时,注意它是左右结构,左边的“舌”略窄稍小,右边的“辛”略宽稍大。
(4)胆怯:胆小。
无价之宝:指极珍贵的东西。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
负荆请罪:表示认错赔礼。
5. 摘抄三个词语
无价之宝理直气壮负荆请罪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
2.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的命题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地讲述故事,并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能力、复述能力、概括能力。
4.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编写小剧本,并尝试进行排练表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复习上一节课整理的问题
二、根据问题细读课文,认识人物形象。
1. 学习完璧归赵
(1)默读课文1-10自然段,概括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秦王倚仗强势,要骗宝玉;
经过:蔺相如向赵王献策,并与秦王面对面斗争;
结果:蔺相如派人送宝玉回赵国。
(2)深入阅读,认识人物形象,回答下列问题:
①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②带着问题深入阅读
③在什么情况下,蔺相如向赵王献策?
理解“战国”“和氏壁”“说愿意拿15个城池换这个宝玉”“为难”。
④蔺相如献策时说了什么,他的态度、想法、心情怎样?
理解“我愿意带着宝玉到秦国去”“如果”“理屈”。
⑤蔺相如怎样把献给秦王的宝玉又拿到手并送回赵国?
“……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他是真撞还是假撞?由此你领悟出什么?
⑥你怎样认识这个故事的结果?取得这个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什么?
(3)课文哪些语句描写突出了蔺相如的精神品质?有感情的朗读。
三、总结第一段的学习方法。
1. 默读课文,概括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 带着问题细读课文,认识人物形象。
4. 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
四、运用学习方法,学习第二个小故事。
1.提出有价值问题。
2.阅读,思考以下问题:
①赵王在什么情况下动身去渑池赴会?
②渑池会见时,蔺相如怎样与秦王针锋相对?
③这个故事的结果是什么?取得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3.引导讨论,着重体会重点词句,明确当时情况;针锋相对;
事情结果及原因。
总结:蔺相如进一步发扬维护国家尊严与利益的精神及机智勇敢的品质战胜了秦王;廉颇大力配合,用武力作后盾,双方配合一致。
4.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
五、自学第三段。
1.把这一段分成三层,理出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将相不和的原因是什么,又是怎样和好的,促使他们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蔺相如和廉颇的行动和表现有哪些感人之处?
4.有感情地朗读体会。
六、总结。
1.迅速浏览全文,思考:
(1)把三个故事连起来看,前一个故事的结果与后一个故事的起因有什么联系,具体说一说。
(2)从课文中找到三个故事连接、过渡的句子,读读并体会它们的作用。
2.评价人物,着重认识二人的品质。
蔺相如和廉颇各自表现的品质是什么?共有的品质是什么?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3.朗读,欣赏人物的描写。
第三课时
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编写小剧本,并尝试进行排练表演。
板书设计:
将相和
三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
两个人物: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
廉颇—知过改过主动认错
共有品质:以国家利益为重、维护国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