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合集下载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女性主义批评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女性主义批评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女性主义批评165.女权主义批评是什么?(1)概述:①女权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欧美,至今仍在持续发展。

②它是西方女权主义运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结果,因而有着较为鲜明的政治倾向。

③它广泛改造和吸收了当代西方影响很大的诸多批评流派如新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解构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等,体现了鲜明的开放性,增强了其对父权中心文化的颠覆性。

④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是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其研究对象包括妇女形象、女性创作与女性阅读等。

(2)主要主张与研究领域有:①要求以一种女性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对男性文学中对女性形象的歪曲更是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②努力发掘不同于男性的女性文学传统,重新评价文学史。

③探讨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研究女性特有的写作、表达方式,关注女作家的创作状况。

④声讨男性中心主义传统文化对女性创作的压抑,提倡一种女权主义的写作方式。

(3)现实背景:①女权主义批评与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密切相关,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第二次女权运动的高涨,直接引发了女权主义文学批评。

②在要求男女平等、争取妇女权利的妇女解放运动的社会政治背景下,女权主义批评应运而生,首先发现了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根深蒂固的男权中心主义的存在、主流文学的男性文学作品中的大量性别歧视和女性作家作品受到男性中心话语的控制等现象,并对之加以批判。

③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就是这样依托争取女权的政治斗争的强大动力发展起来的,反之又为女权政治运动提供了独特的思想武器,作出了自己的重要贡献。

(4)思想来源:①60年代起西方文学理论批评发生重大变化和转折给女权主义批评提供了理论思路和方法上的多方面启示。

②女权主义批评还继承了一些重要先驱者的理论创造(5)主要代表是英国的弗吉尼亚•沃尔夫和法国的西蒙•德•波娃。

(6)影响评价:①从总体上看,女权主义批评顺应了西方社会妇女解放运动逐渐深化的趋势,对父权制社会给予了全面而深刻的批判,其批评研究的成果也有许多新的创造和拓展,做出了独特贡献而占据一席重要之地。

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引言: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一种多维视野下的文学分析方法,它关注的是女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角色刻画,以及性别在文学创作和阐释中的作用。

通过揭示和批判文学中的性别偏见和歧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旨在促进性别平等和女性自由。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多维视野,包括文学解读、文化反思和社会变革。

一、文学解读的视角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强调权力关系和视觉角度,在文学作品中阐述和揭示女性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体验。

它指出传统文学中对女性形象的定型和陈述,以及对女性话语权的剥夺,从而阐述了女性被压迫和边缘化的处境。

通过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女性在不同文学作品中的遭遇,探索女性自我认同和发展的方向。

二、文化反思的视角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通过对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反思,探讨了文学作品如何反映、重塑和影响了社会对女性角色的认知。

它强调文学作品是作者意识形态的表达和文化政治的反映。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尝试解构和批判文学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和价值观,挑战男权主义文化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

通过文化反思的视角,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帮助我们认识到文学作品对性别观念的塑造和传播的重要性。

三、社会变革的视角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提出了对社会变革的呼吁,鼓励女性发声,争取平等权利和尊严。

它通过描绘反抗和解放的女性形象,激发了女性的自我意识和抗争意识。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试图改变文学创作和批评的规范,推动文学界关注性别平等问题,提高女性在文学领域的存在感和话语权。

通过社会变革的视角,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促进了文学界对女性话题的重视和对女性群体权益的关切。

结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多维视野中揭示了性别不平等问题在文学中的深刻影响。

通过文学解读、文化反思和社会变革的视角,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丰富了我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挑战了传统性别观念,并促进了性别平等和女性自由的实现。

在未来的研究和实践中,我们应继续发展和探索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多维视野,为推动性别平等和女性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总的来说,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对于反映、重塑和影响社会对女性角色的认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文学批评论文-文学论文

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文学批评论文-文学论文

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文学批评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英美派是与法国派相对应的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重要学派。

它关注女性写作的语言和文本,研究女性作品的特殊性,批判传统文学标准中的男性中心主义,从女性的视角重新审视传统的文学史。

努力发掘和寻找女性文学的自身特点,强调女性本身的文化内涵,鼓励当代妇女加强团结和联合,摆脱父权中心文化的压抑和,对现代女权主义运动具有深远的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英美派概念与特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以女性视觉对作家及其文学作品进行全新解读的批评模式。

自从1985年挪威学者陶丽莫依(TorilMoi)在其出版的《性与文本的》(Sexual/TextuaiPolitics:FeministLiteraryTheory)一书中提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英美派”和“法国派”的概念之后,对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

与法国派的“视写作为,以语言的构合组织来抗拒和颠覆旧有男性社会秩序”不同,英美派“侧重的是对社会和,着力揭示潜藏在文本内部的两性对立和女性被压迫的真实状况。

”可以说,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随着20世纪60年代的女权运动而兴起的西方文艺批评主力军,尽管没有形成什么严密的组织和统一的纲领,但其解构男性中心的文学传统模式,从女性的视角重新解读经典作品以及发掘女作家及其作品,建立女性主义文学宫殿的特色鲜明的批评方法,依然能够让我们获得清晰而深刻的感触。

本文试就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上述两大特点展开研究。

一、解构男性中心的文学传统模式在长期的父权制文化中,文学传统基本上是以男性为中心。

西方文学作品中最早的女性,如夏娃、安德洛美达、潘多拉和象牙女郎,都是以虚幻、美化或扭曲的形象出现,她们是为男人享用而创造出来的尤物,由内到外都渗透着男性的主观意识和偏见。

面对这种情况,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认为:文学要具备普遍意义和有效性,女性意识不容忽视,文学批评首先要从解构男性中心的文学传统模式开始,掀起一场女权主义的文学,通过考察和分析,重新审视男性文学中那些陈旧的女性形象,赋予其新的内涵。

论当代女性文学批评的空间概念

论当代女性文学批评的空间概念

本文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性别视角下的中国文学与文化”(项目批准号:05J ZD00030)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乔以钢(1953— ),山西太原人,南开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洪武奇(1973— ),安徽巢县人,南开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博士生。

论当代女性文学批评的空间概念乔以钢 洪武奇(南开大学 中文系,天津 300071) 摘 要:女性主义理论隐含了空间方面的诉求。

这一点也反映在当代女性文学批评的话语实践中。

本文在提出当代女性文学批评空间概念的基础上,揭示其生存性内涵,辨析女性文学批评的空间和时间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及女性空间生产的相关内容。

本文认为,由于对女性空间位置的认知不同,批评话语的方式随之各异。

当代女性主义批评“空间”概念的内涵从根本上说是生存性的。

其中一以贯之的线索是女性存在的历史规定性和社会现实性。

因此,女性空间问题和时间问题密切联系在一起。

女性存在的时间、空间互相转换,使得女性空间的变动成为除时间之外规定女性空间状况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而这正是女性空间的生产。

关键词:女性文学批评 空间 生存性 时间 空间生产 “作为一个女人,我没有祖国。

作为一个女人,我不需要祖国。

作为一个女人,我的祖国是全世界。

”①尽管弗吉尼亚・伍尔芙笔下的女性和平主义者为了国际主义精神而更愿意抛弃民族主义意义上的祖国概念,但是她仍然需要为自己寻找一个立足的场所:全世界。

这是一个抽象的地点概念,但确定无疑地表明空间问题对于女性主义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作为一个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下的女人,没有祖国仍是一个女人,如果失去全世界,则将失去生存的附着,不再具有存在的实在性。

对以西方女性主义为主要理论资源的中国当代女性文学批评而言,空间问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无论是国内晚近兴起的差异化理论,还是对传统意义上的女权主义文学理论的借鉴(这里的“传统意义上的西方女权主义文学理论”指的是第一波和第二波女权主义,即17世纪到19世纪的自由主义女权主义和1960年代到1980年代的女权主义。

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批评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就取得了重大的进步,它的学术价值与意义在于:一、在对于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翻译和理解中,对于女性主义文学的概念、内涵、特征等有了十分的深入的研究,奠定和拓张了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二、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研究中国20世纪的女性文学史,研究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拓展了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新视野,在摆脱了男权意识统治下的文学史写作传统中突出女性文学的新视野和新风貌。

三、以女性主义的方法关照与研究中国女性作家的创作研究,使中国女性文学的研究在关注女性意识和女性文本中,呈现出一道心得靓丽的风景线。

四、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也影响了当代女性文学创作家女性意识的萌动与显现,使众多女性文学创作洋溢着浓郁的女性主义文学的色彩。

与西方女性文学批评源于妇女解放运动不同,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并不在意于通过文学批评为争取女权的政治运动提供思想的武装力量,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其说是对男权意识、男权政治的颠覆,倒不如说是意在对女性意识、女性文学的强调、推崇与展示。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也是种基本仍只在文学的范畴之内,并未走向文化学,政治学的视野中。

纵观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成就与现状,我们也看到其中存在着的一些不足之处:一、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缺乏中国的理论与话语。

由于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基于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因此在研究过程中的理论、话语、方法基本沿用西方的,有事甚至说全盘照抄。

由于东西方妇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出发点、立足点等不同,在以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与方法对中国女性文学的批评中,常常有与文学实际的脱节之处,甚至有时成为隔靴搔痒难以贴肉。

二、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缺乏对于女性文学的诗性观照。

由于西方女性主义批评是基于对女权政权的关注,对妇女解放的关注,因此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从某种角度上看是一种政治批评、社会学批评,因此大多忽略对于女性文学的诗性观照。

在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影响下,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也很少从文学特性的角度研究女性文学,而往往仅从文体特征、叙述方式、语言风格、象征隐喻等领域展开批评,以至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疏离了诗性的观照,仅仅成为一种社会学的批评。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作为一种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旨在分析和解读女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角色和经验,探讨并反映女性在社会、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地位和权利,并挑战传统文学中的性别偏见和不平等。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出现和发展,为女性作家和读者赋予了更多的权力和话语权,对文学与社会的关系提出了新的问题和观点,也为深化对社会性别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起源与发展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兴起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上半叶,当时女性意识和权益的争取活动兴起,女性开始批判和反抗传统的性别角色和家庭制度。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第二波女权运动兴起,进一步推动了女性主义思想的发展和扩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

在美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随着女性权益运动的高涨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理论家和批评家,如珍妮特·沃尔芙、希拉里·布雷尔、艾利斯·海尔曼等。

她们通过重新解读文学经典作品,探讨文本中的性别问题,提出了“男性之眼”、“女性之眼”等概念,对传统文学批评进行了颠覆。

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 关注女性经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试图揭示女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角色和经验,并以此为中心去重新解读文本,挑战性别刻板印象和传统女性形象。

2. 揭示权力结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关注文学作品中的权力结构,分析性别、阶级、种族、性取向等因素对文学创作和阅读的影响,并对其中的不平等和偏见进行批评和反思。

3. 建立女性话语: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试图给女性创作者和读者赋予更多的权力和话语权,呼吁建立一种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

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研究方法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根据不同的文本和问题选取合适的研究视角和工具。

常见的研究方法包括:1. 文本分析: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解读,探讨其中的性别问题和女性形象,并考察文本如何描绘和塑造女性角色。

对当代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思考

对当代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思考
(二) 野突围”与“陷落”之间的矛盾 在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逐步确立了男权话 语的中心地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在批判男权文化,
妥 徽 2017年 5 期 总第 406期
文%
90
唤醒女性意识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正是男权话语过 于 强 大 ,而 给 女 性 主 义 文 学 批 评 带 来 了 很 大 的 困 扰 。 尽管每个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都反复强调自己是从 女性的角度来审视女性的内外部世界。但是这个界限 具体是怎么划分的却说不清楚,表现出偏执与狭隘的 不足[5]。其 实 ,从女性的角度来分析女性的内心与世界 的初衷是为了以女性的立场与感受来客观看待女性 世 界 ,不带有任何有色眼镜,以期摆脱数千年来男权 社会对女性的压抑。但是很多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学者 越是急于与男权话语撇清关系,划 清 界 限 ,却越是不 由自主地落人男权中心这张大网中。刻意划清界限的 做法只能表明在这方面还缺少足够的理论依据支撑。 正 是 如 此 ,女 性 主 义 文 学 批 评 家 才 会 过 度 强 调 女 性 应 该 远离社会,远 离 人 类 ,从而让自己陷人自说自话的 境地中。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产生于2 0 世 纪 6 0 年 代 末 70
年代初这一时期的欧美国家,并随着西方女权运动的 发展而逐渐渗透到文化、文学等诸多领域。2 0 世 纪 80 年代我国引人了这一外来理论,经 过 3 0 多年的发展, 先后经历了萌芽期、发 展 期 、兴盛期三个阶段[1]。然而 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日渐兴盛的同时,也逐步 陷人到困境之中。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是西方理论移植后的“水土不服”引起的。因 此 , 面对“困境”我们要做的是怎样自救,在深人分析陷人 困境的原因的基础上探讨解决对策。
二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陷入的困境表现虽然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我国已扎根30多年了但是在理论引进之初没有注意这一西方理论在中国具体文化语境中的理论支撑点从而导致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逐步陷入困境之地

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导言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在过去几十年中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多维的研究领域。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从性别角度出发,关注女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角色和表达,以及作品对性别身份和权力关系的涉及。

本文旨在探讨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从理论层面、文本解读和实践应用方面进行探讨。

一、理论层面上的多维视野1. 性别与文学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石是性别与文学之间的关系。

传统文学研究往往忽视了女性作家和女性读者的存在,将文学视为男性中心的领域。

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强调性别是一种社会构建,对文学作品和文学批评进行了性别化的再思考。

这种视角揭示了文学作品中性别不平等的存在,并呼吁关注女性作家和女性读者的视角。

2. 多元身份的交叉与重叠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进一步突出了多元身份的交叉与重叠。

除了性别,种族、阶级、性取向等身份因素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也得到了重视。

通过多维视野的应用,研究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身份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织,并探索这些身份如何在文学作品中互动与表达。

3. 话语权和叙事权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关注的另一个重要议题是话语权和叙事权。

传统文学作品通常以男性视角为中心叙述,忽略了女性的体验和声音。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呼吁重塑女性话语权和叙事权,关注女性作家的创作和对女性经验的表达。

通过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叙事,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试图打破传统的权力结构和话语体系。

二、文本解读中的多维视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注重对文本中的性别关系的解读和分析。

它通过几种关键的解读方法和概念,帮助我们从多维度的角度审视文学作品。

1. 母性与女性身体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关注母性与女性身体在文学作品中的再现。

母性被视为女性的一个重要身份,它涉及到生殖、社会角色和权力。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通过分析母性形象和女性身体的描绘,揭示了对女性的身体和生育能力的束缚以及社会对母性的规定。

对当前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困境以及原因的思考

对当前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困境以及原因的思考

对当前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困境以及原因的思考【摘要】近年来对“女性主义文学”研究现状表示困惑或批评的论文或论著越来越多,对此我们可以感觉到一种紧促和沉重感。

这些不约而同出现的反思性文字,昭示着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所面临的困境问题确实是绕不过去的难题。

基于此,本文在众多探讨研究的基础上,力所能及的对当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其原因进行一个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女性主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困境及原因思考人所共知,中国大陆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之所以能在20世纪九十年代呈蓬勃之势,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大量引进了西方女性主义(女权主义)的理论。

中国自己并没有像西方那样独立的女权运动,也没有独立的女性主义理论,包括女性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因此它很自然地要向“西”看,其在理论资源、理论框架、话语形式上都是对西方各种理论流派和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双重借鉴。

一、困境之表现从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女性主义批评传入中国已20多年。

作为一种外来理论,它已在这片土壤中扎根,获得了合法的话语权并成为一门显学。

然而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的处境是尴尬的,始终处在不断陷落的困境当中。

这种困境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也是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具体批评中生搬硬套概念术语,缺乏理论深度,从而出现“理论预设”的毛病。

很多的女性主义写作者在其文本中,不是从具体文本出发,而是主题先行,预先设定女性必然遭受男性压迫的历史处境,然后在这个意图之下,使文本成为了女性历史与文化宿命的佐证。

然而事实上,从事理论研究和批评工作的人都清楚,理论本身旨在服务于具体的批评,但在女性主义批评中出现的却是用文本去应证理论的众多实例,从而使得人们对女性主义批评所赖以生存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产生了质疑。

批评的概念先行直接带来了批评视点及方法的单一化,忽略了作品内部的复杂因素,导致批评“文学性”品格的缺失。

对这个问题看得最透彻的是崔卫平,她对那些以“主义”之名出现的批评表示怀疑:“尽管‘主义’号称自己对历史和现状的一种新的解释,是重新并真正客观地认识这个世界,但实际上往往是在它的认识活动开始之前,它就已经结束了这种认识:它的结论早已准备好,正是原先的那个前提、立场。

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困境综述

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困境综述

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困境综述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困境综述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女性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地位得到了不断提高和确立,女性主义运动也随之崛起。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便是女性主义运动的一种延伸,它把女性的权利、利益和意识特别是社会伦理问题作为研究的重点对象,试图解决女性生活及其文学成就长期被忽视的问题。

但是,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也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挑战。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困境进行探讨。

困境一:避开二元对立二元对立(男性/女性、公共/私人、理性/感性等)并不是女性主义者首创,但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它的影响却十分严重。

二元对立让女性在文学创作中似乎只能通过对男性的反抗、拒绝和反叛来完成自我主张,却无法真正的凭借自身的艺术品质成为文学现象。

而这样的文学创作只会加强两性之间的对立,不仅无益于性别关系的和谐,反而可能招致更严重的代价。

困境二:社会背景和时代氛围的变化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爆发,当时的时代氛围和社会背景都对女性解放和女性主义运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一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非常具有社会和政治意义的,因为这是女性经历性别歧视和压迫的严峻时期。

但到了21世纪,情况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如今社会的女性地位已经大幅度提高,而人们对女性权利的重视也成为普遍的社会观念,计入女性身份因素也已成为跨领域研究的重要标准。

同时,互联网、科技等全新的媒介方式,面对大众的无限网络,阅读的形式和渠道更加多元化,也迫使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重新审视自己的存在价值。

困境三:女性主义理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虽然一直在不断地探寻女性作家和女性角色的自我意识、身份认同和文学表达方式,但女性主义者自身的理论体系却始终较为混乱。

女性主义批评家并不总是能够同意一种理论框架,也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话语体系。

因此,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经常陷入矛盾、分歧和异端之争,无法真正发挥批评的力量。

综上所述,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困境在于:一是二元对立的阴影下不能突破传统文学范式;二是社会背景和时代氛围的变迁,导致人们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作品的需求与其价值之间失去了协调;三是女性主义理论体系的矛盾和分歧,阻碍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阐述和推动女性文学创作方面的发展。

论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困境

论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困境

论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困境在当今的女性文学研究中,女性主义批评已经成为了我国女性文学批评的主流。

西方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语境中不断发展的同时,因其在应用过程中没有很好的结合我国女性文学创作和批评的具体实际情况,显现出了一些局限和问题;因僵化的生搬硬套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也遭到了社会的误解与非议。

女性主义批评日趋保守的状态使女性文学研究陷入了误区与困境。

标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困境在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传入,我国的女性主义文学创作与批评开始真正意义上“浮出历史地表”,到了90年代,两者共同创造出了空前繁盛的文学景象。

然而作为21世纪中国女性文学批评的主流,西方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语境中逐渐显露出一些问题与局限,造成当代女性文学批评与研究的困境。

一、传统境遇下的历史困境母系社会之后的历史,毋庸赘言是男性的历史,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妇女始终是一个受强制的、被统治的性别” 〔1〕,她无处言说,也无人倾听,更无人评说,她是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缺席者,女性作为一个性别群体在封建社会中只是被抹杀与被掩盖的对象。

她们“势必生于黑暗、隐秘、暗哑的世界,生存于古代历史的盲点。

”〔2〕在同样的历史境遇中,西方为反抗菲勒斯中心的压迫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女权主义运动浪潮,使女性主义发展和成熟起来,同时它也是西方人权运动的一个分支,它是在西方人文思潮的发展中所派生出来的,它完成了从人的自觉到女性的自觉,从人的解放到女性的解放,所以西方的女性主义是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产物。

而中国的女性解放总是同各时期的社会问题和革命目标相联系,妇女的求解放、求独立、求自由、求平等诸意识始终同被压迫的阶级意识、革命意识交融在一起。

民族解放和阶级斗争是女性解放和性别问题的大前提。

中国从封建社会直接过渡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又承受着落后就要挨打,受人侵略和民族兴亡的巨大压力,随后又处于反抗阶级压迫的动荡的社会变革之中,也就是说女性的自由与权力问题是男性也没有解决的,整个民族都没有独立的人权,又何谈女性呢?解放后,虽然民族独立的问题解决了,但中国一直倡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阶级是超越性别的,“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阶级的解放又成为了妇女解放的必要前提,因此妇女问题还是被阶级的问题所覆盖。

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分析

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分析
批评 所 遇 到 的 困境 。如 何将 两性 和 平 、 男 女 平 等 的 桃花 源 变 成现实, 需 要 当代 的女 性 主 义 得 到 发 展 和 完 善。 因 此 , 本 文 对 当代 女 性 主 义 文 学 批评 进 行 分 析 和 讨论 。 关键词 女性主义 当代 西方 中 国 文 学 批 评
de v e l o p e d r a p i d l y . To da y ,i n t he 21 s t c e n t u r y ,r e s e a r c he s o n f e mi ni s t l i t e r a t u r e a r e d e e p e r a nd de e pe r ,i n c l ud i ng pa pe r s a nd b o o k s a bo u t d i fe r e n t e v a l ua t i o n s s uc h a s do ub t ,c r i t i c i s m a nd a p p r e c i a t i o n .I n t h i s r e g a r d , a k i nd o f i nv i s i b l e pr e s s ur e ma ke s US
格缺失。
C a i H o n g j u a n
Ab s t r a c t I n a s e a r l y a s 1 9 9 0 s , f e mi n i s t l i t e r a t u r e w a s b o r n a n d
摘 要 早在 2 O世纪 9 0年代 , 女性主义文学就 已经诞 生并 迅速发展 。在 2 1世纪的今天, 对女性主义文 学的研究越发 深入 , 有疑 惑、 批评 、 赞赏等各种评价不一的论 文和著作 。对 此, 一种无形的压力让我们紧张和沉重起来 , 对于这些几 乎 都具有 反思性 的文学作 品,表达 出一种 中国女性 主义 文学

我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思想阐述

我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思想阐述

我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思想阐述以“妇女意识”为中心的文艺观,实际上最早是由英国现代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自己的一间屋》(1929)中提出来的。

从伍尔芙到波伏娃再到米利特,她们的基本思想是反抗父权制文化对妇女的压抑和迫害,反对妇女的屈从地位,要求妇女解放。

这也是女性意识的要义和中心所在,“女性意识”由此成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核心。

在我国女性文学批评和研究中,女性意识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语汇,它成为判断一部作品是否是女性主义文学作品的标准和尺度,甚至有人认为文学中的女性意识是界定女性主义文学最重要依据。

“躯体写作”一词,是在八九十年代之交,随着欧美女性主义批评理论陆续被介绍到中国大陆时渐为人们所知。

“躯体写作”说到底,还是在男性中心的文化传统中女性如何表述自身,如何突破传统限制,保持女性写作的想象自由。

法国女性主义批评家埃莱娜•西苏在《美杜莎的笑声》一文中,从性别角度揭示女性写作的特殊涵义,并阐述了“躯体写作”的概念。

她认为,以往文学史由于缺乏女性观点,女性的生命状态没有得到出自女性自我的真实表达。

因此,西苏在这篇文章中对女作家说;“写吧!写作是属于你的,你是属于你的,你的躯体是属于你的,接受它吧。

”接着她通过揭示女性写作在男性中心社会和文化传统中遇到的阻力,进一步说明“妇女必须写妇女”的意义。

从而说明“躯体写作”真实的内涵决非一种纯粹生理上躯体感受,而是强调女性写作在历史中的无可替代性,和其中潜在的错综复杂,被以往历史和文化遮蔽的那些历史和文化内涵。

她呼吁:“妇女必须参与写作,必须写自己,必须写妇女。

就如同被驱离她们自己的躯体那样,妇女一直被暴虐地驱逐出写作领域,这是由于同样的原因,依据同样的法律,出于同样的目的。

妇女必须把自己写进本文—就象通过自己的奋斗嵌人世界和历史一样。

”川对“躯体写作”观念的认同,使中国女性写作真正回到了女性自身。

如王安忆、张洁、铁凝、刘索拉、徐小斌、蒋子丹、徐坤等大批女作家的作品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对男性中心话语的挑战,通过“身体书写”,在“性”的描写上表现得大胆泼辣无所顾忌,无所不至,以女性话语,以“女性独语”书写生命体验,女性经验,赤裸裸地祖露女性的性觉醒、性期待、恋父恋母情结、性恐惧、自慰、同性恋等女性的一切神秘话题。

当代法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简论

当代法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简论
,
依 利 格瑞在 《 他 者 女 人 的 反 射镜 》 一书 中写道 妇 女
.
:
应 有 意 识 地 重 读 父 权 制 的 文 本 通 过 游 戏 文 本 可 以 变 被 动 为 主 动 以致 保 持 区 别 于 男 性 范 畴
,
的某种 独 立性

要 消 解 男 性神 话 还 须 审 视 男 性 话 语

.
床上 做 着 相 同 的 梦 梦 见 自己 处 于 从 属 的 地 位
.
,
从 剖 析 男 性 笔 下 的女 性 形 象 批 评 家 意 识到 传 统 文 学 的 文 本 布 满 了 陷阱 是 男 性 压 迫 女 性 的 一 种 转 换 形 式 与 其 说 文 学 作 品 反 映 了 现 实 不 如 说作 者 出 于 一 定 的 意 图 虚 构 了 一 个 让 妇 女 接受的 现实


爱情 编 织 成 的面 纱 女性 被贬 抑 的 性 质就 暴 露 出 来 埃 莱 娜
.
,

西 苏 在 《阉 割 或 医 乏 》 一 文 中认 为

睡 美人 的 故 事 喻 指 女 人 的 位 置 在 床 上
.
`

.

她 一 永 久 的
, , 。
” “
菲勒 斯 ( Ph a l
)作

① 露丝
依 利格 瑞 则 指 出
;
,
:
`

从 圣 奥古 斯 丁到 弗
洛伊 德 自我 的 概 念 和 人 类 生 活 的具 体 化 都 是 以 男 性 为模 特 的 作 为 每 一 部作 品 及 其 主 体 之 守
护 神 的 上 帝也 总 是 一 位 男 性 家 长 的 形 象 定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从伍尔夫到巴特勒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从伍尔夫到巴特勒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从伍尔夫到巴特勒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指一种关注和研究女性在文学中地位与角色的学术领域。

该领域自20世纪初期发展起来,并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变革。

从Virginia Woolf到Judith Butler,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们通过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拓宽了我们对女性体验和性别问题的理解。

1. 引言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最早可以追溯到伍尔夫的作品。

在她的代表作《一个自由女性的房间》中,伍尔夫提出了“女性必须拥有经济独立和自我意识”的观点,并通过对文学创作和传统文化的批判,向读者展示了现实中女性的困境和限制。

2. 第二波女性主义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第二波女性主义运动兴起,进一步推动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

在这一阶段,女性主义作家开始关注妇女权益、性别歧视以及家庭和社会角色的问题。

著名的代表人物包括贝蒂·弗里登、凯特·米利特等。

3.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方法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借鉴了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形成了多种分析框架。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男权意识”理论和“母权”理论。

前者通过揭示文学中存在的男权阶级对女性的剥削和压迫,强调了阐释女性主题作品时考虑作者身份重要性;而后者则侧重于找出女性力量和观点在文本中的存在。

4. 后结构主义与后现代女性主义20世纪后期,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Judith Butler提出了“性别是一种表演”的理论观点,并对二元对立、固定身份等概念进行批判。

她认为性别是社会建构的结果,强调了个体自我认同和身份政治在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5. 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随着社会发展和观念变革,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也在不断演进。

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者们开始关注诸如种族、阶级、跨国主义等更复杂的议题。

此外,她们还研究了女权运动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差异以及后殖民语境下重塑身份与文化认同的挑战。

6. 结论从伍尔夫到巴特勒,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并且在不同历史阶段提出了多个理论框架和观点。

当代文学中的女性主义文学解读-当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当代文学中的女性主义文学解读-当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当代文学中的女性主义文学解读-当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在当代文学教学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的新女性文学是一个重要的命题。

女性主义文学的写作延展开来形成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创作潮流中的私人化写作、望化写作、身体写作等一系列紧密关联的重要现象和命题。

关键词:当代文学;新女性文学;身体写作一、女性主义写作的意义指向女性主义写作与女性身份认同以及女性话语表达之间的关联性,使得女性主义文学在望写作与身体写作的层面上有强烈的表达。

因为整个人类书写的历史都浸透了男性中心主义,所以女性书写理念倡导者坚持开创一种全新的女性书写,即让写作回归女性身体,从描写女性身体的独特经验开始,让女性重建对世界的认知,让世界正视女性的存在。

商品市场经济时代,女性更多地被贴上了商品的标签,或者成为各种商品的附属物,如豪车与美女,而男性成为消费者,尤以“成功’’的男性为主。

商品经济男权文化成为女性新的主宰,在这种背景下,女性主义写作不无现实地具有批判意义。

女性主义写作与女权主义思想之间紧密相连,它从一开始便以其对男权文化以及相关的思想观念的强烈质疑而显示着自己的价值。

20世纪20年代以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及庐隐的《海滨故人》为代表的女性主义文学作品显示出了西学东渐之后在现代思想启蒙下女性意识在文学写作中最初的自觉。

这一时期的女性主义思想表达,一方面十分注重对深深地镶嵌在封建专制体系中的男权文化思想的批判;另一方面也努力地展示觉醒了的知识女性决绝抗争的勇气及其所承受的伤痛与孤独感。

从长久的男权文化压制下所苏醒了的女性解放意识,具有一种强烈的对抗与批判要求,它与“五四”时期的思想启蒙、个性解放、人的觉醒融汇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强有力的思想解放力量,体现出了一种具有现代转型意义的价值取向,成为那个时代宏大叙事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整个20世纪的女性主义文学写作中,20年代的女性写作虽然数量有限,但却是最为醒目的,它激起的社会反响也是最强烈的,同时也使得女性意识的自觉与解放诉求成为三四十年代女性写作最为重要的思想资源。

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第一部分阅读与写作:在《作为妇女的阅读》中,乔纳森·卡勒援引《卡斯特桥市长》说明作家在写作时呼唤的理想读者是有性别的。

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经验将使她们评价作品时表现出与男性同行不同的选择,男性同行把妇女遇到的独特问题只当做一种有限的兴趣。

以《黄色糊墙纸》与《陷坑与钟摆》的对比为例,女性批评家试图证明重新挖掘出的女作家作品在文学价值上也不输于男作家,而不仅仅只是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

妇女经验是她们作为读者对作品进行权威性评价的一种渊源——重新估价被忽视作品。

卡勒总结的女性主义批评的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主要关注妇女经验与其读者经验的连续性,于是批评兴趣在于对女性人物的处境和心理的研究上,放在了一个作家、一种哦能够流派以及一个时期的作品中对妇女或女性形象的态度的研究上。

——有力的对控制文学作品的男性中心主义的批评。

比如波伏娃《第二性》以及凯特米利特《性别政治》,第二时期重心转向拷问妇女为什么总不能作为女人去阅读?女性主体与经验的分离性问题。

“作为女性的阅读”的基础或者判断的经验在哪儿?问题恰恰在于,女人们一直没有作为女人去阅读。

女人被引导去认同男性人物,去反对她们自己作为女性的利益。

比如小说《永别了,武器》女主角的死免去了男主角的负担,而男人的生命才是最珍贵的,我们的眼泪为男主角而流,并体验这种理想女性形象的寓意——唯一的一个好女人只是一个死去的人。

读者必须接受作者的男性视角才能欣赏结尾时的那种悲怆之情。

于是,女性主义批评的一个行为就是:从一个赞同型读者变成一个反抗型读者,通过这种拒绝赞同的行为,开始把根植于我们心中的男性意识去除掉。

女性主义批评,是一种对“菲勒斯批评”的批评。

女性主义批评对男性批评的批评越令人信服,它就愈能提供一种更宽泛和更综合的洞见,以分析和确定男性批评家有限和带偏见的阐释。

第二个阶段的女性主义批评力图证明自身比省略与歪曲的男性阅读更理性、更严肃、更具反省意识。

当代女性文学批评的三种资源-北京大学人文学部

当代女性文学批评的三种资源-北京大学人文学部

当代女性文学批评的三种资源贺桂梅从90年代后期以来,女性文学研究界频繁地使用“困境”、“危机”这类字眼来形容自身的处境。

女性文学批评丧失了90年代前中期那种广受瞩目的冲击力,尤其在关于“个人化写作”的讨论中,“女性文学”被等而下之地视为“身体写作”或“美女文学”,而女性文学批评界却未能对此作出更为有效和有力的回应。

在分析造成这种状况时,很多研究者将问题的根源指认为女性文学过度追随西方女性主义批评,而忽视了中国的“国情”。

同时,伴随着全球化过程的深入,国际/国内学术之间的互动也使得女性文学研究界内部发生分歧,“西方”的女性主义理论是否适用于中国“本土”被作为问题提出。

批评现状遭遇的困境,批评理论的合法性问题,都使得我们必须重新考察当代女性文学批评所借重的理论资源及其具体的实践过程,从而为当下的处境勾勒出一幅相对明晰的图景。

“女性文学”与新启蒙主义话语“女性文学”是当前研究界普通使用的一个概念。

考察当代女性文学批评的理论资源,首先需要对这一概念本身的出现进行追问,进而辨析它与80年代语境中的思想/理论资源之间的关系。

“女性文学”(或“妇女文学”)这一提法在20-30年代就已出现,但作为一个引起广泛争议的范畴,却是出现在1984-1988年间1。

这是1949年后中国(大陆)首次从性别差异角度讨论女性与文学的关系,它的提出有着明确的针对性,即针对50-70年代妇女解放理论及其历史实践的后果。

在毛泽东时代,尽管在社会实践层面上,女性获取了全方位的政治社会权利,成为与男性同等的民族国家主体;但在文化表述层面上,性别差异和女性话语却遭到抑制,女性是以“男女都一样”的形态出现在历史舞台之上,处在一种“无性别”生存状态中,并且缺乏相应的文化表述来呈现自己的特殊生存、精神处境。

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女性文学”首次将“女性”从无性别的文学表述中分离出来,成为试图将性别差异正当化的文化尝试。

如何界定“女性文学”,在当时即引起了争议,它的具体内涵被人们认为是“模糊”的。

新时期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新时期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新时期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作者:毕巧林在新时期所有的文学批评中女性主义批评具有独特的生命力。

没有一种批评能够像它那样贴近生存本体论的关注。

作为人类的一半──母亲、妻子、女儿,女性不但是女性自身说不完的话题,也是男性说不完的话题。

只要人类社会还存在,女性问题就永远会成为一个讨论的焦点。

用不着作任何一点夸张,女性的生存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人类的生存质量。

正因为如此,从八十年代初关于它的话头一提起,一直到今天,人们依然兴致勃勃地探讨它,不断地深化它。

在本章设置的批评题目中,没有一种的资料──从论文到专著──在丰富性上可以跟它比肩。

仅仅梳理新时期女性主义批评的发展脉络的论文就有数十种。

而且耕耘者不只是女性作家、学者,还有相当数量的知名度较高的男性批评家。

这给我们的研究带来了便利条件,也给我们设置了难以超越的高度。

我们只能放宽对自己的要求,作一次简单的描述。

考虑到对女性主义批评的历时性研究文章较多,一些明显的演进轨迹已被说清,我们这里准备从共时性角度展开思考,抽释出女性主义批评的模式化特点。

又考虑到女性主义批评主要是女性自身的话语,所以尽管男性批评家有不少精彩的发言,我们还是以女性批评文本作为评论的对象。

一、打开一个美丽、富有创造力的世界文学如同人类历史一样,其实是男人和女人共同创造的。

亚当和夏娃的同一性书写造就了人类的未来,也造就了组成一体的爱情、婚姻、家庭的文化模式。

但是由于野蛮人遗留下来的价值观长期地支配人的意识。

所以女性在创造人类历史和文化的作用反而被忽略了。

男人无端的成为历史的唯一主宰,并且自我编撰着第一创造者的神话。

进入现代社会后,男女平等的观念虽然被提出,但由于女性的社会实践历史的有限性、女性自我话语形成的艰难性,女性的作用仍然处在被遮敝状态。

直到西方女权主义运动蓬勃兴起,她们找到了自己的意识、语言及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包括写作,她们对历史和文化的伟大贡献才被充分揭示出来。

在女权主义运动的如火如荼阶段,我们目睹到了一幅壮观的图景:"发掘妇女文学著作,描绘妇女想象力的版图,分析女性的情节结构,使妇女文学作为一个特殊的探索领域展现在世人面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第一部分阅读与写作:在《作为妇女的阅读》中,乔纳森·卡勒援引《卡斯特桥市长》说明作家在写作时呼唤的理想读者是有性别的。

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经验将使她们评价作品时表现出与男性同行不同的选择,男性同行把妇女遇到的独特问题只当做一种有限的兴趣。

以《黄色糊墙纸》与《陷坑与钟摆》的对比为例,女性批评家试图证明重新挖掘出的女作家作品在文学价值上也不输于男作家,而不仅仅只是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

妇女经验是她们作为读者对作品进行权威性评价的一种渊源——重新估价被忽视作品。

卡勒总结的女性主义批评的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主要关注妇女经验与其读者经验的连续性,于是批评兴趣在于对女性人物的处境和心理的研究上,放在了一个作家、一种哦能够流派以及一个时期的作品中对妇女或女性形象的态度的研究上。

——有力的对控制文学作品的男性中心主义的批评。

比如波伏娃《第二性》以及凯特米利特《性别政治》,第二时期重心转向拷问妇女为什么总不能作为女人去阅读?女性主体与经验的分
离性问题。

“作为女性的阅读”的基础或者判断的经验在哪儿?问题恰恰在于,女人们一直没有作为女人去阅读。

女人被引导去认同男性人物,去反对她们自己作为女性的利益。

比如小说《永别了,武器》女主角的死免去了男主角的负担,而男人的生命才是最珍贵的,我们的眼泪为男主角而流,并体验这种理想女性形象的寓意——唯一的一个好女人只是一个死去的人。

读者必须接受作者的男性视角才能欣赏结尾时的那种悲怆之情。

于是,女性主义批评的一个行为就是:从一
个赞同型读者变成一个反抗型读者,通过这种拒绝赞同的行为,开始把根植于我们心中的男性意识去除掉。

女性主义批评,是一种对“菲勒斯批评”的批评。

女性主义批评对男性批评的批评越令人信服,它就愈能提供一种更宽泛和更综合的洞见,以分析和确定男性批评家有限和带偏见的阐释。

第二个阶段的女性主义批评力图证明自身比省略与歪曲的男性阅读更理性、更严肃、更具反省意识。

第三时期女性主义批评不再去争论男性和理性之间到底有没有联系,而是竭力考察把我们理性的诸种概念和男性权益联系在一起的方式,考察我们的理性是怎样成为男性权益的同谋的。

露丝伊利格瑞采用柏拉图的洞喻比较了母性子宫和神圣的父权逻各斯之间的关系,证明哲学的范畴把女人们驱逐到从属或服从的地位并且把女人的他者性降到了一种镜子的
关系:女人要么被忽视,要么被视作男人的对立面。

父权制与理性、抽象以及知识的特权之间的联系。

父权的建立伴随着一系列强有力的意识形态控制,因为在肉体上父亲远不如母亲与孩子亲近。

(联系最近流行的一个笑话:十年后男人知道自己孩子姓什么,但女人却能保证自己孩子就是自己的孩子。

这个笑话在讽刺的背后其实还是表现出一种男性的恐惧。

)第三个时期的女性主义批评布什一个拒绝理性、赞成非理性的问题,也不是讨论能指所指的问题,而是发展批评方法的问题。

但是,女性主义批评的困境恰恰在于其建设性远不如破坏性。

通过这三个时期的研究和探讨可以得出结论,第一时期女性经验被当做坚固的基础;第二个时期讨论怎样使作为女性的阅读成为可能,第三个时期对经验的要求仍然存在,只是被隐匿起来,作为参照系存在。

于是,作为女性的阅读就是去扮演她根据其作为女人的同一性而建构的角色,而这种同一性也是一种构造物。

于是,间隙存在了,女人之间的分离存在,或者说任何阅读主体与其主体的“经验”之间都存在分离。

在《阅读妇女》中,玛丽·雅各布斯讨论了三篇女性主义文章,其中心主题都是关于“换装癖”隐喻,桑德拉吉尔伯特(Sandra Gilbert)《心灵的服装:现代文学中作为隐喻的换装癖》是用女性主义的术语来改写文学史。

她认为,在超越两性区别的地方,还存在着多形的(multiform)的自我或者说无性别特征。

在这其中,被压抑的女性成为了复仇的怪物;在伊莱恩肖瓦尔特(Elaine Showalter)《文学评论的男扮女装:男性女性主义者以及本年度最佳妇女》主要探讨男性理论家皈依于女性主义的批评方法,是否仅仅是一种男扮女装,这种欺世盗名之举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加强男人权力而又加以掩盖的手法。

男人能够学会像女性主义者一样阅读吗?对于弗洛伊德《论女性本质》,她指出,弗洛伊德的问题“什么是女性”,实际上问的是:对于男人来说,什么是女性?这个问题对于女人来说意味着什么?也许可以简短地回答:压制或排挤妇女。

接着援引了一些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观点,结论是从心理学又回到文学写作中来,“阅读妇女”的重点移向“阅读”而不是“妇女”。

“因为只有在语言中,固定的性别特征才在差异与分化的作用下产生无止境的移位,而这种差异和分化既创造者又消灭着性别、特征和意义。

”雅各布斯认为,三篇文章中,前两篇试图建构女性主义的文学及文学批评史,后一篇处在文学与心
理分析学的交叉路口,试图拆除性别特征这个背景。

而在《美杜莎的笑声中》埃莱娜·西苏援引美杜莎的故事来反应被践踏的女性权利,以此维护女性主权,引导妇女觉醒,走向妇女真正的解放。

出于对社会体制中特权问题的敏感,她努力从历史的角度,探索家庭内部以及政治和学术领域里的权力压制和排斥及其在文学
作品中的再现。

她大量阅读了古希腊、罗马神话和西方文学作品。

她反对乔伊斯的死亡论,她坚持认为虽然死亡是难免的,然而,生命是最重要的——她对生命而非死亡的肯定也是她与许多同时代作家不
同的地方。

她进一步批评乔伊斯等男性作家将女性与死亡等同,指出这些作家用语言将女性限制在一个“狭隘的经济体系”。

在《美杜莎的笑声》中,她再次指出:“男人们说有两样东西是无法表现的:死亡和女性。

那是因为他们需要把死亡与女性联结起来。

西苏认为,在父权制社会里,男女的二元对立意味着男性代表正面价值,女性在二元对立关系中是被排除在男权中心之外的“他者”,只能充当证明男性存在及其价值的工具和符号。

男人为维护这种二元对立始终需要压制与排斥女性。

女性始终处于被压制的地位,她们的一切正常的生理心理能力、她们的一切应有的权利都被压抑或剥夺了,她们被迫保持沉默。

巨大的压力一直使她们处于黑暗之中,她们的历史就是黑暗的历史。

在第二部分中,露西·伊利格瑞认为性别差异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而且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她的论文《他者的女人窥镜》开始,她始终将研究的重心放在男女两性的主体性差别尤其是女性作为
一种与男性有差别的主体存在上,伊利格瑞认为,在政治上女性取得了一些参政的机会,这主要是因为某些当权者部分的、因地区而异的让步,而不是建立了新的价值观念,虽然她也承认在政治、社会改革领域中的革命和改革对女性主义运动是必要的,但更重要更必要的是在哲学领域的变革,从改变主体思想,主体话语开始,所以非常有必要对哲学进行重新审视,这一切起决定作用的正是人们的哲学思维——一定要挑战和打破哲学话语,因为这种话语为所有的他者制定法律,它构成了话语之上的话语,这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哲学逻各斯的支配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将所有他者简化为同一性的权利,这样的权利运作所从事的任何建构工程始终也是将他者改变,扭曲和简化为同一性的工程,父权制社会中的话语就是一种按照同一性逻辑运作的话语,在这种话语下两性差别是被淹没的,所以有必要重新打开哲学话语的符号,如观念、物质、主体、超验主义性、绝对知识等,从中窥探出他们从妇女借走的东西,使他们交出或交给所欠女性的东西,可以用各种方式和各种路数去做这件事,而且必须起码以若干方式去做,伊利格瑞认为,从柏拉图到佛洛依德的整个西方哲学话语,都建立在对妇女的支配和压制的基础上,因此,真正的女性话语,应该是对整个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和文化的批判和重构。

朱丽叶·米切尔在《父权制、亲属关系与作为交换物品的妇女》赞同列维-劳特莱斯的观点,认为人类亲属关系解构的显著特征不是
父母子的生物家庭,社会建立必须改变这种生物的基础,改变的方法就是调整婚姻关系,其主要表现为对乱伦的禁忌,这项禁忌迫使一个
家庭为另一个家庭献上自己的一个成员,原始社会中的原则起着交换的手段和承认这种交际系统运作的手段,交换的举动把一个社会汇聚在一起,亲属关系的规则就是社会,不管社会的性质是什么——父权制、父系、母系等等,总是男人交换女人,女人成为交际中的示意符号,列为告诫人们不要以政治符号来简化女人的这种从属地位,明
显的亲属关系在发达社会里比原始社会里更处于残余状态,在任何社会里社会的衍生物都会变得十分复杂而掩盖原本的意图,然而付出某些代价的意图是获取同等的价值,交换就是一切。

在亲属制度中妇女是交换的对象,而从事交换的是男人。

但在交换中位置的固定并不能表明高低贵贱,我们绝不能被物品这一词汇的虚假含义所迷惑,认为这种说法诋毁女人,这种性别差异被历史借用来建立依存的制度,没有理论来证伪女人不能同等的交换男人,但在事实上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实已在提醒我们女权主义者不要寄希望于重建母系乌托邦,作者认为列维的观点虽然正确,但并没有解释女性为什么没能在事实上交换男人,从文化的角度,受到法律控制的对妇女的交换是把人类和其它灵长类动物区别开来的基本事实,家庭中不同性别的双方已经相互获有对方,并在已经形成的关系中自然地拥有他们的亲属,一个仅仅承认这种方式的法律是无用的,建立婚姻法和乱伦禁忌正是要在自然地阶段上阻止任何循环的固结,由于社会建立在相互交换价值的基础上,因此性别法律在人类之间的交际中与社会共存,与一般人相信的正相反,乱伦是生理上的谬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异族通婚的交换禁止同族通婚。

禁忌的主观程度表明社会的需要,而不是生理上
的嫌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