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女权主义文学批评
雷雨

1《雷雨》中繁漪形象的女权主义解读陈志鹏(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本文运用女权主义的视点,对《雷雨》中繁漪形象作一个新的描述,从而从更深层内涵上呼吁“女性特质”和自然母性的回归,实现女性的真正个性解放.女权主义思想的出现,不仅拓宽了人们的视野,更主要的是,她改变了自封建社会以来人们对待人类文化、看待万事万物(尤其看待女性本身)所持有的男性视角,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在女权主义批评家们看来,传统文学作品尤其是男性作家的作品所塑造的女性形象,更多地是男性创作主体性别偏见和自身欲望的产物,因而多是一种“虚假”的形象,是男性自身意识形态的一种反映。
因此,她们对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持怀疑态度,主张女性读者采用不同于传统阅读的独特视角分析其作品。
繁漪的悲剧形象,不仅仅是男权社会下的牺牲品形象,也是曹禺以及许多男性作品中所特有的形象。
曹禺憎恨黑暗的封建社会,他把深深的同情倾注在受侮辱的女性身上,他同情反抗,又是最集中地把这种反抗精神赋予他崇拜的女性。
虽然,《雷雨》作品把女性的爱情和生命等同看待的做法并不符合女性的思维逻辑,但从对待繁漪的态度上,还是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对旧社会、旧家庭和封建专制统治者的憎恨和反抗,对个性解放、自内、光明和新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22繁漪:《雷雨》中最具雷雨性格的人张宝红1,李建平2(1、山西综合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太原030013;2、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山西太原030027)中图分类号:I28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350(2007)05—0080—02繁漪是一个最具“雷雨”性格的女性,她从压抑、追求到爆发、毁灭的过程,集中体现了旧时代个人、家庭、社会的悲剧命运。
而再现于戏剧舞台上的激烈的矛盾冲突,给观众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对该人物的形象的设计表现出曹禺先生高超的艺术手法。
3繁漪和曹七巧母亲形象比较郭晶(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绵阳621010)在现代文学史上,繁漪和曹七巧都是带有悲剧色彩的女性形象,她们都生活在无性无爱的家庭中,并且用各自不同的方式进行着抗争。
《雷雨》文学评论范文

《雷雨》文学评论范文《雷雨》文学评论范文《雷雨》是曹禺先生1933年创作的优秀话剧剧本,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
曹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
青少年时代就目睹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经过几年酝酿、构思,1933年在清华大学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雷雨》。
作者在谈到写作意图时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
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
《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
”(《曹禺选集·后记》)又说“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雷雨》序)《雷雨》虽然作为一部好作品,但其问世却有点曲折,显得寂寞。
他写完这作品时才二十岁多点,就给了一个在《文学季刊》任主编之一的朋友靳以,之后靳以也给了另一个主编郑振铎看,但郑振铎一下子不能判断作品的优劣,就说它“写得有点乱”,靳以怕别人说他是朋友徇私,不好意思再拿出来发表。
后来不久,靳以拿给了巴金看,顿然觉得不错,推荐给了一个主编,让其发表出来。
这样《雷雨》才发表在1934年出版的《文学季刊》上。
发表以后,这个作品也没有社会上的反响。
很奇怪,与曹禺的其他剧本发表情况正好相反,而其另外一部作品《日出》却遭到轰轰烈烈的欢迎和讨论,《雷雨》刚刚问世的时候相对来说是比较寂寞。
曹禺(1910—1996)现代著名戏剧家。
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出生在天津。
出身封建官僚家庭。
1924年入南开中学读书,广泛阅读“五四”以来优秀文学作品和外国戏剧名著,参加了戏剧团体“南开新剧团”。
演出过易卜生、莫里哀、丁西林等作家的作品,为他从事戏剧创作打下了基础。
1928年入南开大学,后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1933年写成处女作四幕剧《雷雨》,次年在《文学季刊》发表,以深邃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引起剧坛震动,成为暴露封建的资产阶级大家庭罪恶的优秀现实主义悲剧。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女性主义批评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女性主义批评165.女权主义批评是什么?(1)概述:①女权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欧美,至今仍在持续发展。
②它是西方女权主义运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结果,因而有着较为鲜明的政治倾向。
③它广泛改造和吸收了当代西方影响很大的诸多批评流派如新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解构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等,体现了鲜明的开放性,增强了其对父权中心文化的颠覆性。
④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是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其研究对象包括妇女形象、女性创作与女性阅读等。
(2)主要主张与研究领域有:①要求以一种女性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对男性文学中对女性形象的歪曲更是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②努力发掘不同于男性的女性文学传统,重新评价文学史。
③探讨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研究女性特有的写作、表达方式,关注女作家的创作状况。
④声讨男性中心主义传统文化对女性创作的压抑,提倡一种女权主义的写作方式。
(3)现实背景:①女权主义批评与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密切相关,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第二次女权运动的高涨,直接引发了女权主义文学批评。
②在要求男女平等、争取妇女权利的妇女解放运动的社会政治背景下,女权主义批评应运而生,首先发现了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根深蒂固的男权中心主义的存在、主流文学的男性文学作品中的大量性别歧视和女性作家作品受到男性中心话语的控制等现象,并对之加以批判。
③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就是这样依托争取女权的政治斗争的强大动力发展起来的,反之又为女权政治运动提供了独特的思想武器,作出了自己的重要贡献。
(4)思想来源:①60年代起西方文学理论批评发生重大变化和转折给女权主义批评提供了理论思路和方法上的多方面启示。
②女权主义批评还继承了一些重要先驱者的理论创造(5)主要代表是英国的弗吉尼亚•沃尔夫和法国的西蒙•德•波娃。
(6)影响评价:①从总体上看,女权主义批评顺应了西方社会妇女解放运动逐渐深化的趋势,对父权制社会给予了全面而深刻的批判,其批评研究的成果也有许多新的创造和拓展,做出了独特贡献而占据一席重要之地。
雷雨评论总结

雷雨评论总结引言《雷雨》是中国作家曹禺创作的一部话剧作品,以1928年民国时期上海社会为背景,通过揭示人性的贪婪和冷漠,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本文将对《雷雨》进行评论总结,通过对该剧的分析和评价,探讨其在文学和社会层面上的意义与价值。
剧情概述《雷雨》主要围绕杨乐乐、杨淑清和杨化龙三兄妹展开。
杨乐乐和杨淑清是同父异母的姐妹,杨乐乐深受父亲的宠爱,而杨淑清则备受冷落。
杨化龙是杨家的私生子,一直处于家庭的边缘。
剧中,杨乐乐与雷峰相爱,但由于雷峰是农民出身,是他们家族看不上的人,因此二人的爱情遭到了各种阻挠。
最终,雷峰因被误认为杀害了自己的母亲而被判死刑,杨乐乐也被迫嫁给了曹钢,一个有权有势的恶霸。
人物形象与描写《雷雨》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举止都刻画得十分鲜活。
例如,杨乐乐是一个受到过度宠爱的富家女,她自私、虚荣,为了保护自己的地位不择手段。
雷峰则是一个热血青年,对正义和爱情有着执着的追求。
曹钢则是一个冷酷无情的权贵,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毁灭别人。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具有艺术性,还对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做出了深刻的触及。
通过他们的形象,曹禺揭示了当时社会中的普遍现象和心态,并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批判。
主题与意义《雷雨》的主题是对社会黑暗和个体命运的揭示和批判。
通过对杨家这个小圈子的描写,曹禺展示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道德虚伪、贪婪和无情。
小人物在这个道德沦丧的社会中被逼得无可奈何,甚至自相残杀,这正是曹禺要表达的尖锐批评。
这部剧的意义在于,它以一种辛辣的讽刺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丑恶一面,对人性作了一次深刻的探讨。
通过剧中人物的命运和境遇,我们可以看到社会背后的真相,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教训,引导我们思考当代社会中的道德伦理问题。
影响与价值《雷雨》作为中国现代戏剧的经典之作,在文学和社会层面上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价值。
首先,在文学层面上,《雷雨》的成功在于它对当时社会现实的高度还原和批判。
《雷雨》文学评论范文

《雷雨》文学评论范文《雷雨》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曹禺所创作的话剧作品。
该剧通过朱槿和杨乐乐的婚姻破裂与家庭悲剧展现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的虚伪、封建礼教以及女性困境等问题。
以下是《雷雨》文学评论的范文。
《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的代表作之一,它深刻地揭示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以及人性的复杂性。
该剧通过朱槿和杨乐乐两个女性角色的遭遇,展现了封建礼教和家庭伦理对女性的束缚,同时也揭示了社会的虚伪和道德的沦丧。
曹禺以生活的煎熬和人性的剖析构建了一个残酷而悲怆的戏剧世界。
首先,剧中的女性形象是《雷雨》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剧中的朱槿是一个受封建礼教束缚的女性,她为了家庭和自尊放弃了自己的幸福。
朱槿的婚姻遭受背叛和虐待,使她逐渐变得悲观和失望,最终走向了崩溃。
另一位女性角色杨乐乐则不同,她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使得她反叛了封建礼教的束缚。
杨乐乐的家庭背景使她面临着世俗眼光和道德压力,但她依然选择走出约束,追求自己真正的幸福。
朱槿和杨乐乐的对比展示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下生存的困境和现代社会给予女性的自由与权利,同时也引发了对道德、个人自由和家庭伦理的思考。
其次,《雷雨》通过家庭关系的破碎和个人命运的悲剧,揭示了社会虚伪和道德的沦丧。
剧中的朱槿家庭表面上看起来幸福美满,但却充斥着婚姻背叛、家庭暴力和道德沦丧。
朱槿的丈夫赵红岩外表温文尔雅,实则是一个狡诈自私的人,在他的伪装下隐藏着无尽的欺骗和背叛。
同时,赵红岩的父母也是道德沦丧的代表,他们为了维护家族的尊严和面子,宁可牺牲女儿的幸福和婚姻。
剧中的角色形象透露着中国社会封建道德的庸俗和人性的丑陋。
曹禺通过这些人物的塑造,呈现了一个虚伪和道德沦丧的社会现实。
最后,《雷雨》以其深邃的思考和生动的情节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剧中的台词和情节简洁有力,情感真实而细腻。
剧本的语言充满了寓言的意味,一方面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另一方面也给了观众思考空间。
曹禺在剧中通过雷雨的象征性意义,表达了对社会深层次问题的关切,使观众深思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背景的制约。
_雷雨_中繁漪形象的女权主义解读_陈志鹏

2007年1月第4卷第1期JournalofHubeiUniversityofEconomics(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an.2007Vol.4No.1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女权运动的蓬勃发展,人类的思想、文化和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
女权主义思想的出现,不仅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也使人们在经典文学作品中与现实社会中发现了过去未曾察觉到的许多成分,从而使人们有了与过去大不相同的看法,更主要的是,她改变了自封建社会以来人们对待人类文化、看待万事万物(尤其看待女性本身)所持有的男性视角,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在女权主义批评家们看来,传统文学作品尤其是男性作家的作品所塑造的女性形象,更多地是男性创作主体性别偏见和自身欲望的产物,因而多是一种“虚假”的形象,是男性自身意识形态的一种反映。
因此,她们对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持怀疑态度,主张女性读者采用不同于传统阅读的独特视角分析其作品。
笔者将运用女权主义的某些理论观点,对曹禺笔下的繁漪形象进行剖析,并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繁漪是男权社会下的牺牲品女权主义者指出,“在父权制社会中,支配群体通过控制言论来控制现实,他们剥夺了妇女的发言权,使她们长期处于沉默的状态。
妇女没有自己的话语,因而也没有能力按照自己的体验更新解释这个世界。
不能表达自己的经验,实际上就是把经验重新压抑在无意识层次,成者说没有自己的经验。
因此,一个沉默的群体必然成为被掩埋的群体”(康正果,1994:12)。
繁漪正是这群体中的一员。
在那吃人的封建社会里,繁漪落进了周朴园的魔掌。
在这个冷酷、虚伪的周公馆里,她失去了自由,没有自己的爱情,更谈不上幸福,她饱受了精神的折磨,沉重窒息的空气把她闷得气都透不过来,她多么渴望摆脱自己的处境,然而她只能屈从这样的处境,正如作者所说,她陷入了“一口残酷的井”。
由于古代中国是高度男权制的社会,所以,“三从四德”是中国古代社会调节夫妻关系的伦理规范。
论《雷雨》中的女性形象――繁漪-最新年文档

论《雷雨》中的女性形象――繁漪曹禺是我国20世纪30年代话剧艺术中一位较有成就的作家。
他的剧作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我国现代话剧文学发展到了真正成熟的阶段。
曹禺剧作大都没有惊险曲折的情节,但都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原因就在于它重视人物形象的塑造。
曹禺笔下的女性形象不仅有受压迫的劳动妇女,还有高级交际花、资产阶级太太等各种人物,曹禺通过塑造繁漪、陈白露等女性形象,强烈集中表达了“五四”新文学主题,呼唤出被压迫者的心声,以个性解放的革命民主主义力量,有力地冲击了中国封建主义与黑暗社会,深刻揭露了封建专制家庭的罪恶,以及封建专制主义同人的个性解放之间的尖锐对立,强烈表现了人的不可遏压的精神要求与被窒息的痛苦,反映了妇女从不自觉的觉醒到要求自由,敢于反抗的精神,具有进步意义。
本文就繁漪这个女性形象的反抗精神进行了分析。
一、繁漪是人们公认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形象(一)繁漪是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独特性格的女性形象刘西渭评价说:“在《雷雨》里最成功的性格,最深刻而完整的心理分析,不属于男子,而属于妇女。
”[1]曹禺在《雷雨》中非常注重妇女的性格描写和心理分析,并深入到人物内心,抓住人物的性格特质,成功塑造了繁漪这一具有鲜明个性,独特性格的女性形象。
作者笔下的繁漪并不是理想的时代英雄,而是具有某种反抗性格的资产阶级太太。
曹禺凭着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认识,恰到好处地塑造了繁漪这个独特的人物,并赋予这个人物可能有的积极意义,将他的满腔愤怒泼向“周朴园”统治的罪恶家庭和罪恶社会,燃烧起令人惊醒的思想烈火。
繁漪虽然在物质上过着资产阶级太太的生活,但在精神上却处于被压迫的地位。
就社会不健全的组织来看,她无疑是一个被牺牲者,她是一个站在常规道德之外的反叛,旧礼教绝不容纳的女人,她有不屈服的力量、“强悍的心”、“在她莫名其妙时忽然来的力量”。
曹禺根据自己在封建大家庭中亲见或间接感受到的封建女性,塑造了繁漪这一女性形象,借以表达自己对妇女悲剧命运的同情,表现了妇女反抗封建家庭的愿望,反映了同时代妇女的要求。
《雷雨》文学评论范文

《雷雨》文学评论范文1500字《雷雨》是曹禺创作的一部现实主义剧作,通过对多个人物的塑造,展现了旧社会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的冷酷无情。
本文将从剧作的主题、人物形象以及语言艺术等几个方面进行评论。
首先,剧作《雷雨》的主题主要集中在旧社会的荒诞和人性的丑恶上。
通过“司马黎”家族的故事,曹禺揭示了权力、金钱和利益在旧社会中的腐朽和扭曲。
剧中的各个人物都因为自私和欲望而堕落,人性被毫不留情地放大。
例如,坚持信仰和正义的小雷子,被家庭背叛后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最终成为了杀人凶手。
剧作以一种犀利的笔触,直面人性的丑陋和人性的扭曲,力图唤醒观众对旧社会的思考和警醒。
其次,曹禺通过对各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了旧社会的冷酷无情。
剧中的人物形象各具特色,既有家族之间明争暗斗的杜少甫,也有卑鄙无耻的司马翎,还有深爱家庭的雷娘等。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非常具体和深入,每一个角色都有自身的特点和动机。
通过对人物性格描写的细腻和生动,曹禺将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立体,使观众能够真实地感受到他们的内心世界。
同时,曹禺还通过人物之间的互动和情感冲突,展现了旧社会的冷漠和无情。
例如,雷妈对雷娘的虐待和对小雷子的冷漠,以及杜少甫对司马黎家庭的操控和算计,无不显示出旧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沦丧和人性的恶劣。
最后,剧作《雷雨》还展现了曹禺深厚的语言艺术和写作技巧。
剧本中的人物对白简洁、生动,有力地突出了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
曹禺善于利用夸张和讽刺的手法,将人物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得鲜明有力。
例如,雷妈对雷娘的虐待和威胁,直接道出了她的邪恶和变态;小雷子谋杀杜少甫时的对白简短而有力,直接表达了他的愤怒和无奈。
此外,剧本中的舞台设置和情节的安排也非常巧妙,通过不同的场景和时空的切换,使剧情更加紧凑和有张力。
综上所述,《雷雨》是一部对旧社会的丑恶和人性的冷酷无情进行揭示的作品。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语言艺术的运用以及舞台情节的安排,曹禺成功地展现了旧社会的黑暗和扭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雨女权主义文学批评
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流派,雷雨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旨在从女性主义视角审视文学作品中的性别问题和女性形象的塑造,探讨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抵制。
这一批评流派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兴起,当时女权主义运动激起了对女性权利的重视和对女性文学研究的兴趣。
随着时间的推移,该流派逐渐多元化,形成了不同的分支和派系。
雷雨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注重从女性主义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关注男性主导的文化中女性被压迫和忽视的问题。
这种批评方法探讨了文学中的性别角色和性别二元结构,并通过批评文学作品中对于女性形象的描绘和塑造,揭示和揭露社会对女性的不公正待遇。
因此,雷雨女权主义文学批评被视为一种旨在解放女性的文化批评方法。
与传统文学批评方法相比,雷雨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更关注历史和社会的特定背景,重视作家的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的影响。
它反对文学作品中的性别歧视,并探讨文学作品对于性别观念和性别政治的影响。
因此,该批评流派被认为是一种能力促进人们关注性别问题和促进文化平等的重要思想流派。
总的来说,雷雨女权主义文学批评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从女性主义视角审视文学作品的方法,这种方法强调了文学作品对于性别问题和女性形象的影响。
通过这种方法,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性别问题对文学作品的影响,从而更好地推动性别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