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和灭火》(第1课时)课堂教学设计--王璐
《燃烧和灭火》名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课标要求】认识燃烧和爆炸发生的条件,了解防火灭火、防范爆炸的措施。
【设计理念】1.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和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探究得到结论。
2.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完成燃烧条件的探究、灭火的方法等实验。
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在实验中发展学习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材分析】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课题从几幅有关燃烧的图画引入,体现从远古时代燃烧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到燃烧在现代生活和科技发展中的作用,形象地说明了燃烧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
课题内容的呈现从燃烧的现象和实验入手,通过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来探讨燃烧的条件以及灭火的原理。
从燃烧的条件归纳灭火的原理,使学生认识到: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解释以及日常所使用的方法都有科学依据,来源于科学知识和原理。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积累,对燃烧的现象也有一定的了解,对学习特别是实验探究有较浓厚的兴趣。
本课的重点是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学生可以通过探究、分析总结得出。
【学习目标】1.通过演示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通过分组实验,探究灭火的方法,总结灭火的原理。
懂得一切事物均有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可以使事物按照一定的方向进展,避开灾害,造福人类;增强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锻炼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采用教师主导,学生交流合作,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
【学习过程】(一)情境引入播放视频“少数民族运动会圣火采集仪式”。
知道了火对于人类文明的意义,相信同学们已经猜到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课题了:7-1燃烧和灭火。
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带来温暖,驱逐猛兽,熟食增强了人的体质,为身体发育,特别是脑髓的发育提供了更多的营养,使猿猴变成了人。
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燃烧和灭火》第1课时教学设计
a.学生分组研究火灾案例,分析火灾发生的原因、蔓延过程和灭火措施。
b.各小组整理研究成果,制作成PPT,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5.拓展阅读:
a.阅读一本关于燃烧和灭火的科普书籍,了解更多相关知识。
b.撰写一篇读后感,分享阅读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4.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现象的欲望。
2.通过学习燃烧和灭火知识,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关爱他人的情感,使他们懂得在火灾事故中如何正确自救和互救。
2.观察与思考作业:
a.观察家中或学校中的灭火器,了解其类型和操作方法,并记录下来。
b.思考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燃烧和灭火问题,如厨房火灾、电器短路等,探讨如何预防和应对。
3.实践活动:
a.学生与家长共同设计并进行一次家庭火灾逃生演练,制定逃生路线和注意事项。
b.拍摄一段短视频,展示家庭火灾逃生演练的过程,并分享给班级同学。
-助燃物:讲解氧气在燃烧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其他助燃物质。
-点火源:分析各种点火源,如火柴、打火机、高温等。
2.灭火原理及方法:教师阐述灭火的基本原理,如隔绝氧气、降低温度、移除可燃物等,并结合实际案例介绍不同类型的灭火方法。
-隔绝氧气:演示用灭火器灭火的实验,让学生了解隔绝氧气的作用。
-降低温度:介绍水灭火的原理,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降低温度对灭火的影响。
3.强调燃烧和灭火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安全,提高防火意识。
五、作业布置
1.请学生完成以下书面作业:
a.根据课堂学习,绘制一张关于燃烧三个条件的思维导图,明确各条件之间的关系。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
《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桂城街道叠滘初级中学麦洁卿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认识燃烧的条件、影响燃烧的因素和灭火的原理。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认识燃烧的条件)和推理能力(应用燃烧的条件解释灭火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运用实验自主探究、观察等方法获得信息。
交流讨论影响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
(2)参与探究灭火原理的实验,并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灭火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主动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向学生进行防火安全教育。
(2)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讲、议、练结合。
教学用具:仪器:烧杯、剪刀、酒精灯、毛巾、镊子、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药品:蜡烛、碳酸钠、稀盐酸教学过程设计: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谈论一个古老而永久的话题-------燃烧。
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一种化学反应,如何使可燃烧的物质燃烧起来,又如何使燃着的火焰熄灭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观看点燃圣火视频1]引出燃烧的定义。
燃烧---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发应。
[总结]燃烧首要的条件是存在可燃物质[实验探究一]可燃物燃烧的条件Array教师演示实验:(观察后用小烧杯盖住火焰)[说明]黄磷又名白磷,蜡状固体,它着火的温度是40摄氏度。
红磷暗红色固体,它着火的温度是240摄氏度。
它们在燃烧时产生有毒的白烟五氧化二磷,实验时要注意安全。
A;学生归纳现象B:回答问题(1)铜片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2)怎么样使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呢?[教师演示通入氧气](3)铜片上的红磷为什么不燃烧?有什么方法使铜片上的红磷燃烧起来呢?[讲解]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称为着火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公开课优秀教学案例(第1课时)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用。
2.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明确今后的学习方向。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精神。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燃烧和灭火的原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燃烧和灭火现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案例亮点突出,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既关注了学生的知识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教师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到了乐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公开课优秀教学案例(第1课时)
一、案例背景
本节公开课的主题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是化学学科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燃烧和灭火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他们对燃烧和灭火的原理却未必深入了解。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提高他们的生活技能,同时也为后续的化学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实际生活中的燃烧和灭火场景,如厨房烹饪、森林火灾等,让学生感受燃烧和灭火的实际情况,引发学生对燃烧和灭火的关注。
2.设计互动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燃烧和灭火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创设实验情境,如烧杯燃烧实验、灭火器材使用实验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燃烧和灭火的原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结合实际案例,讲解燃烧和灭火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燃烧和灭火的重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燃烧和灭火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如何选择合适的灭火方法?”
《燃烧和灭火》第1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
课题1 燃烧和灭火一、教材分析《燃烧和灭火》是初中化学教材第七单元课题1的内容,本单元是上册教材的最后一个部分。
它既是对化学变化中具体知识传授模式的继承,又是对其的丰富和完善。
本节知识上承我们身边的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等知识,下接第八单元金属与矿物,对于以前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对于以后的知识起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课题从生活中常见的几幅图画入手,体现从远古时代燃烧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到现代生活和科技发展中的作用,形象地说明了燃烧和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
本课题主要目的是研究燃烧的条件和原理,通过实验来探讨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使学生认识到: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解释及日常所用的一些方法都是有科学依据的,来源于科学知识和原理。
本课题内容位于本册教材最后,将化学知识与社会知识相联系,突出化学在科技、生活、社会中的作用,体现了化学的应用价值,体现了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本节内容对于以前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对于以后的知识起铺垫的作用,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早已接触到了燃烧现象,也听说过火灾的一些报道,在学习氧气时又观察了木炭、红磷、硫、铁丝、蜡烛等物质的燃烧,知道燃烧发生时首先有可燃物、有氧气,所以说学生对燃烧的定义已经有了模糊的印象,很多生活经验也帮助学生了解燃烧是有条件的,只不过还没有形成系统、规范的概念而已,所以通过实验探究、教师引导,学生会很容易掌握燃烧的定义及燃烧的条件等问题的。
三、课时安排本课程共分为两课时:课时1 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课时2 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课时1 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一、教学目标1. 了解燃烧的概念,并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2. 通过实例探究与分析,了解灭火的原理和方法;3. 学习安全消防常识,认识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燃烧与灭火》教案
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通过教师演示让学生探究燃烧的条件;2、通过学生设计实验得出灭火的原理,并应用于分析一些实例;3、通过火灾图片,让学生思考在火灾发生时自救的方法;[教学内容]1、探究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2、了解消防安全知识[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实验事实进行分析、比较,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2、学习运用主动探究的方法,设计实验。
3、学习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化学课所学的基础知识解释生活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增强日常生活中的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教材分析]燃烧是生活现象,本课题从几幅利用燃烧的图画引入,通过教师演示让学生研究燃烧的条件,以及让学生设计实验得出灭火的原理。
通过一些实例的分析,学生思考如何在火灾发生自救,从而启发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注意消防安全。
[教学手段]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得出结论;联系生活实际,利用课件帮助学生分析。
[教学准备]白磷、红磷、碳酸钠、稀盐酸、热水、蜡烛、烧杯、薄铜片、制氧装置、剪刀、湿布、水等[教学过程]新课引入:燃烧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其实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可能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了。
(展示图片)在古代人们利用燃烧取暖、烘烤食物、驱赶野兽、冶炼金属等;现在我们可以利用燃烧加工各种美食,火箭的发射等航天航空领域更离不开燃烧,可见燃烧与我们的生活以及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那么燃烧需要哪些条件才能发生呢?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又有哪些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探究这些问题。
(板书课题)回忆: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曾经做过蜡烛、硫磺、铁丝、木炭等燃烧的实验,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我们前面的学习和生活经验,通过相互讨论来总结一下燃烧现象具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初中化学_【课堂实录】燃烧与灭火(第1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化学八年级全一册第六单元第一节第一课时《灭火的原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灭火方法的分析,从化学反应角度认识燃烧和灭火的原理;2.通过对燃烧条件的学习,认识到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转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3.了解火灾逃生和自救的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对蜡烛熄灭方式、燃烧条件的创新探究,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得出事实、进行分析进而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以及用对照法研究化学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火”的两面性的认识和控制,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2.通过火灾场景和因火灾造成死伤等素材,教育学生合理用火,善于用火,珍爱生命,远离火灾。
通过“防火用火宣传”和拓展作业提升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本节重点是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灭火原理的探究则适合建立在对火灾事故的分析基础上,让学生明白灭火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即移走可燃物、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隔绝氧气,认识到三个条件破坏掉其中任何一个,火就会熄灭。
而对于对于燃烧条件的探究,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探究是否所有的物质都可以发生燃烧,是否在任何环境中都可以发生燃烧,让学生明白燃烧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同时,培养学生设计对比实验的一般思路和对照法研究化学问题的能力。
【突破措施】1、通过“模拟消防员”让学生总结出灭火的原理,通过逆向思维猜想到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并分别用“牛刀小试”检查巩固。
2、通过对照实验的设计然后参照思路,结合实验器材设计实验,采用教师点拨、小组讨论等形式帮学生理清设计对照实验的一般思路,让学生学会设计对照实验,学会通过寻找对照组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
【教学方法】利用实验教学,启发引导,小组合作教学,多媒体教学。
【实验准备】分组实验:小烧杯100mL 、小试管10mm Ø*100mm (把绿豆大白磷放入其中、加少量水淹没、充满氧气、放入铜片至试管中部防止白磷滑出试管、再用气球密封)、小气球、酒精灯、试管夹、打火机各1。
初中化学《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讲解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燃烧现象比较熟悉,在氧气、一氧化碳的性质时学生对燃烧的条件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农村学生对灭火的方法也有一定的生活体会。
本节能够通过情形创设→问题引入→活动探究→小组合作→总结归纳的方式组织教学。
教师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去观看、去讨论,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去感受、去验证,从而发觉知识,明白得知识,把握知识。
二、教学案例设计课题:课题1《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课型:新授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燃烧的条件,明白灭火的简单原理和方法,明白遭遇火灾时如何自救。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的探究活动,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学会用探究的方法学习化学。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科学地认识研究燃烧、灭火对人类社会进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学习重点:燃烧的条件的探究和灭火的原理。
学习难点: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实际应用。
学具预备:酒精、水、棉花、蜡烛、玻璃杯、镊子、木条、煤、酒精灯、红磷、白磷。
教学过程:(一)导课设计,创设情境1、引言:火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自燧人氏钻木取火到火为人类利用,人们对燃烧现象进行了大量探究。
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你能列举周围利用燃烧的例子吗?(生举例)2、多媒体展现山林火灾画面。
3、师小结:燃烧是一把“双刃剑”,要想让它为人类造福而不引发灾难,就需要学习“燃烧和灭火”的有关知识。
4、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二)活动设计,探究新知1、活动一:燃烧的本质(1)课上调查:你家里用什么燃料做饭?燃烧过程中你看到什么现象?(2)观看实验,提出问题:点燃蜡烛和纸张,你能给燃烧下个定义吗?(3)揭示燃烧的本质:燃烧是发光发热的剧烈氧化反应。
2、活动二:燃烧条件的探究(1)提出问题:我们要想充分利用和操纵燃烧,就必须明白物质需要什么条件才能燃烧起来?(2)学生设计实验,小组活动:利用我们给出的物质和你想到的生活中的物质,完成表中实验内容:我们的猜想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1燃烧与有关;2燃烧与有关3燃烧与有关(3)教师演示红磷和白磷燃烧对比试验,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归纳得出: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有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名师教学设计《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完整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课题名称《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年级学科九年级教材版本人教版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题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题一《燃烧与灭火》,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课题从几幅有关燃烧的图片引入,体现从远古时代燃烧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到燃烧在现代生活和科技发展中的作用,形象地说明了燃烧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
课题内容的呈现从燃烧的现象和实验入手,通过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来探讨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从燃烧的条件归纳灭火的原理。
使学生认识到: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解释以及日常所使用的方法都有科学依据,来源于科学知识和原理。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2 .了解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方法;3 .能利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二)过程与方法1 .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2 .通过探究活动,学习对获得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3 .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与讨论,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
【汇报交流】各组分别派代表进行汇报,把本组的实验结果通过多媒体投影到大屏幕,然后进行归纳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
【介绍】着火点是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板书】1、需要可燃物;2、需要氧气;3、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过渡提问】能否设计一组实验同时证明燃烧的三个条件多媒体播放【实验探究】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与改进实验的演示第一步: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第二步:向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第三步:将铜片上的红磷加热【提问】该实验有无不足之处,能否改进【学生讨论】不环保、产生有毒物质、操作性较差……【实验改进】改进二【讨论小结】物质燃烧是需要同时具备以上三个条件还是只需要具备某i两个条件就行用大屏幕展示“火山角''的示意图,通过形象的分合动画,学生加深对燃烧条件的理解。
【提问】燃烧三个条件的关系是“只具其一”还是“缺一不可”呢【展示】展示“火山角''的示意图,通过形象的分合动画,学生加深对灭火的理解。
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燃烧和灭火》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3.教育学生关爱生命,注重安全,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养成安全用火、预防火灾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使他们学会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共同为小组的目标努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教学目标为导向,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同时,我还将在课堂上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燃烧和灭火的学习过程中,收获更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与燃烧和灭火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3.以燃烧和灭火为主题,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提高他们交流能力。(三)小组合作
1.划分学习小组,明确小组成员职责,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
4.反思与评价的培养环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培养学生自我监控、自我调整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尊重他们的努力和进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此外,我还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指导他们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二)讲授新知
1.采用PPT展示燃烧和灭火的基本原理,结合具体实例,详细讲解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着火点)以及灭火的原理(清除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2.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燃烧和灭火现象,加深他们对燃烧和灭火原理的理解。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第1课时)
《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
2.认识防火、灭火的措施以及自救的一般方法。
3.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理解对比的学习方法。
2.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了解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形成科学自然观。
2.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珍爱生命,加深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对多种燃烧现象的分析与综合,认识燃烧的条件。
教学难点:
(1)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应用。
(2)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三、教学策略
本节课选自人教2012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 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在第二单元接触过一些燃烧现象,并初步了解了氧化反应的概念;并在刚刚结束的第六单元学习中了解到二氧化碳是可以灭火的。
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
在这一课题中学生将会对燃烧进行理论层面的认识,并为在下一课时对氧化反应类型(缓慢氧化和剧烈氧化)的梳理打下基础。
燃烧与灭火是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化学现象。
但是现代的中学生因为家庭人口结构和学习压力的双重影响,对这些化学现象的实际认识是比较缺乏的。
在思维方面,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虽占优势,但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需要感性认识的直接支持。
四、教学过程
五、板书设计。
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第七单元课题1 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单位:潼南县大佛初级中学校教师:龚海军2012年4月课题1: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第一课时)重庆市潼南县大佛中学龚海军 402660一、教材分析:《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的内容。
在生活中,学生熟悉燃烧的现象;在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学习中,学生认识了燃烧的本质—有新物质生成的化学变化。
本课题是对前面所学“燃烧”的意义进行深入了解并应用于实际生活之中,对高中阶段“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的学习将起到铺垫的作用,是知识向能力转化的一座桥梁。
二、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措施1、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
2、教学难点:控制变量法探究燃烧的条件。
3、解决措施:(1)通过探究实验帮助学生掌握燃烧的条件。
(2)通过生活的实例让学生理解燃烧条件及灭火原理。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
(2)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
(3)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2)能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
(3)通过熄灭蜡烛了解灭火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增强环保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播放《2010年广州亚运会圣火采集》视频。
【师】这是2010年广州亚运会圣火采集仪式。
说到火,人们自然会想到燃烧。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投影图片】图片。
【师】燃烧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化学反应之一。
燃烧,它开启了人类的智慧和文明。
燃烧,它点燃了现代社会的进步和辉煌。
九年级化学上册《燃烧与灭火》教案
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王序才(汕头市澄海湾头中学)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燃烧与灭火是化学新课程标准“化学与社会发展”模块中的重要内容,从燃烧利用的历史追溯引入,通过常见的燃烧现象,介绍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以及一些安全知识,将化学学科知识与社会知识紧密联系,体现了本课题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方面所发挥的功能。
二、教学背景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的课题1。
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课题通过举例和图片引入,进一步研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教材采用从实验观察现象,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来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学生可能通过体验和思考掌握知识。
本课题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生活中安全用火、火场逃生的常识体现化学的实用性。
2、学生情况分析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具备了一些关于燃烧和灭火的化学知识:在第二单元学习了氧气的相关知识,知道氧气是一种助燃性气体;系统学习了硫、木炭、铁丝、氢气、红磷、镁条等物质的燃烧实例,学生对燃烧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第六单元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后,学生又知道了一些灭火的方法。
此外,学生对于燃烧与灭火也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
为了解学生的前知识、前经验,我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具体问题是:1、根据你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说说物质燃烧需要什么条件?你的依据是什么?2、你知道哪些灭火的方法?能说出其中的原理吗?3、你能设计实验证明燃烧的条件吗?调查结果显示,问题1、2的回答结果比较好,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两到三个燃烧的条件,只是表述上不够完整和专业,不会使用“可燃物、着火点”等专业术语。
但问题3的回答结果比较差,当遇到多因素影响一个结果的问题时,学生就感到难度很大,在设计实验时没有用到控制变量的思想。
有的学生虽然在有意无意中用到了控制变量法,但整体的思维框架比较混乱,控制的变量也不全面。
由此调查可以看出,本课的难点并不是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知识性目标,而是如何运用控制变量思想设计对比实验的过程方法的目标。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燃烧的实质,知道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的原理;(2)知道防火、自救的常识;(3) 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通过探究活动,学习对获得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与讨论,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燃烧现象的实验,使学生初步建立起事物的发展变化,“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观点。
(2)渗透一切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体会“燃烧是把双刃剑”,只有掌握其规律,才能趋利避害。
(3)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防火、自救的常识。
教学难点:对着火点的理解三、教具准备1.仪器:大烧杯2.药品及其它:水、火柴、蜡烛、湿抹布、沙土、剪刀3.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展示图片】展示几幅与火有关的图片。
【引入新课】火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火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生活,使用不当也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和灾难。
了解火,用好火显得特别重要。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燃烧与灭火》【板书】燃烧与灭火一、燃烧的概念【教师提问】请大家回想一下,我们以前都学习过哪些物质的燃烧?【展示图片】展示木炭、硫、铁、镁、蜡烛、煤等物质的燃烧图片。
【学生讨论】再结合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讨论燃烧的现象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学生归纳】燃烧的特征:发光、发热、剧烈、有新物质生成。
引出燃烧的定义:【板书】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通常所说的)【教师提问】氢气和氯气中反应是不是燃烧了?由此得出燃烧不一定都有氧气参与。
九年级化学上册 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知道防火和自救的常识,培养自护自救能力。
3.通过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在学生参与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研究燃烧的条件、探究灭火的方法,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能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和灭火的方法与原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燃烧既可造福人类,又可能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待问题。
2.通过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懂得一切事物的变化均有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可以使事物按照一定的方向发展,避开灾害,造福人类。
3.通过安全知识的学习,增强安全意识,学会自我保护。
二.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内容和特点1.内容:本课时内容选自九年级化学课本(人教版(上)第七章第1节,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燃烧的条件、灭火原理与方法等,对原来教材的呈现方式进行了调整和整合。
2.特点:本节课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着重体现化学学习内容的现实性,使学生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化学知识,化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能让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化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应用意识。
三.学情分析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积累,对燃烧的现象也有一定的了解,对实验探究有较浓厚的兴趣,故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本课的重点是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可以通过猜想→探究→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逻辑顺序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难点:燃烧条件五.教学方法多媒体应用、演示实验、探究活动、启发式提问六.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燃烧的特征及定义【创设情景】魔术表演1.口吞火2.水中生火3.烧不坏的手帕【教师引导】这三个魔术都与燃烧有关,燃烧时生活中的常见现象,那么大家可曾了解过,燃烧是怎么一种现象?什么条件下才能燃烧?怎么控制燃烧?请进入今天的课题---《燃烧和灭火》【板书】第一节燃烧与灭火【观看】【思考】通过观看教师的魔术表演引起学生的兴趣,意在激发起学生学习燃烧条件,和灭火方法的兴趣。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皋兰县九合中学彭文赟教学目标以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根据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制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会运用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提高学生评价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事物的双面性。
2.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掌握自救常识。
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教学方法及手段我将信息技术与本课知识有机整合,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服务教学,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布鲁纳的“发现学”理论和杜威的“做中学”理论等。
九年级学生具有强烈的探究需求和获取新知识体验的需求,因此,我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猜想,并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通过对演示实验现象的观察,讨论、分析进而深化理解知识,同时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丰富教学,提高课堂实效。
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去考虑,这样设计不仅满足了学生的需求,还能使学生从被动学习中解脱出来,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考虑到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熟悉、感知程度。
因此在解决本节课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这两个重点问题上,主要采用启发、实验探究的教学策略。
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设置问题任务,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参与、合作,给每位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展示的空间,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力求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乐趣。
学法指导九年级学生对生活中的燃烧现象比较熟悉,在前面的化学学习中也已经了解部分物质的燃烧情况,对燃烧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但对燃烧所需的条件并不完全了解,有强烈的好奇心想知道更多关于燃烧的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燃烧和灭火》(第1课时)课堂教学设计参赛单位:赣南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参赛人:2007级科学教育专业(化学方向)班王璐指导教师:赖秋霞胡乔生*张世勇董文A. 教学设计思路分析教学内容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课题是在学生已认识氧气,以及碳和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和用途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熟悉的燃烧现象,继续探究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的过程。
在知识的编排上,体现了学生学习有关燃烧知识的循序渐进,能够帮助学生从本质上去解释常见的燃烧现象和灭火的措施,也能为学生下一步学习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燃料和热量,以及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等有关知识作好准备;同时学好本内容,对激发学生后期化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燃烧及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习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2)运用主动探究的方法,设计实验,学习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树立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依据课程标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是本课的核心内容,是教学的重点。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探究燃烧条件,是教学的难点。
二、教法分析依据课程标准和本课的教学实际,为把结论性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我将采用“问题情境——观察思考——交流讨论——作出猜想——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归纳小结——知识运用——反馈提高”的师生合作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同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学情分析基于燃烧与日常生活的密切程度,学生对燃烧现象并不陌生,且对常见燃料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也略知一二,但这些生活经验,仅让学生对“燃烧”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这与科学认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因此,在教学中我力求引导学生透过燃烧与灭火的表象,通过合理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以及学生自主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完善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的认识,帮助学生在脑海中系统地构建出有关“燃烧和灭火”的学科知识。
四、学法指导限于学生对燃烧和灭火有关知识的缺陷性,因此更需要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合作交流、实验探究、归纳整理的探究型学习方法。
让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学习活动中亲身体会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五、程序设计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思路教学用时㈠引入新课视频播放:燃气煮饭、燃放烟花、火箭升天师:你还知道燃烧的哪些用途?燃烧属哪类变化,在变化中有什么现象?板书:通常说得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师:说说你所了解的木柴、木炭或蜂窝煤的生火过程?视频播放:原始人的“钻木取火”观看交流、讨论交流、讨论观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5分钟1、探究燃烧的条件师:结合你的生活经验,以及原始人“钻木取火”的过程,你认为燃烧需要什么条件?请同学们交流讨论、作出猜想。
交流讨论。
通过原始人的“钻木取火”案例,对燃烧条件作出猜想。
20分钟㈡探索新知识师:利用桌面上的器材,你能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吗?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设计方案→评价方案)师:请按自己设计的方案,分组实验,验证自己猜想。
师:(组织学生对分组实验进行评价与小结)通过上述实验,你能得出物质燃烧与哪些因素有关?板书: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时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师:组织学生从课本表7-1(常见物质的着火点)中获取有关信息。
师:介绍图7-6燃烧条件示意图。
组织学生举例说明燃烧所需的三个条件是缺一不可的。
师:火可造福人类,但燃烧失控则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视频播放。
2、探究灭火的原理师:如果发生了火灾,你知道用什么方法灭火吗?讲台上有下列药品或用品:仪器:蜡烛、烧杯、剪刀、湿布、药匙、沙土、水。
药品:稀盐酸、碳酸钠粉末。
依据燃烧条件,利用这些用品和药品,你能用不同的方法熄灭这些燃着的蜡烛吗?利用:含酒精小棉花团、含水小棉花团、蜡烛、小木条、煤块、烧杯、酒精灯、坩埚钳、火柴等器材,分组设计实验方案。
分组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交流与讨论交流与讨论观看交流上台演示灭火,并解释灭火的原理由简单实验,及不同的实验事实得出燃烧所需要的条件。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严谨的思维方式。
引导学生体会火之善用则为福,不善用则为祸。
使学生通过一组简单的实验,亲身体验几种常见的灭火方法。
并通过方案的设计,进一步理解燃烧与灭火的关系师:小结灭火原理,同时利用“火三角”多媒体动画演示。
板书:灭火的方法: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隔绝氧气(或空气);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灭火的原理:破坏燃烧的条件。
倾听、观看。
㈢自主归纳师:这节课,你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思考后,选代表口头小结整理知识小结提高5分钟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知识应用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以下两个演示实验,运用以上所学知识,分析有关问题。
演示实验1:在盛有白磷的试管A、盛有红磷的试管B,以及盛有白磷和水(水没过白磷)的试管C的试管口分别套上气球后,同时放入一个盛有热水(40°C以上)的水浴中。
回答:1、为什么试管A中的白磷燃烧而试管B中的红磷不燃烧?2、为什么试管A中的白磷燃烧而试管C中的白磷不燃烧?若要使试管C中的白磷燃烧起来,可采用什么方法?3、与课本[实验7-1]相比较,该实验的设计有什么优点?演示实验2:“烧不坏的手帕”师:手帕是可燃物,但为什么在这个燃烧过程中,手帕没烧坏呢?观察思考并交流讨论。
观察思考并交流讨论。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10分钟㈤练习设置5道习题,用竞赛的方式组织学生练习。
分析、思考、抢答巩固知识,使每个学生体验成功。
5分钟六、板书设计燃烧与灭火一、燃烧的概念:二、燃烧需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1、具有可燃物;2、与氧气(或空气)接触;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三、灭火的方法: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B. 教学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燃烧及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2)运用主动探究的方法,设计实验,学习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树立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三、教学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合作学习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思路教学用时㈠引入新课视频播放:燃气煮饭、燃放烟花、火箭升天师:你还知道燃烧的哪些用途?燃烧属哪类变化,在变化中有什么现象?板书:通常说得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师:说说你所了解的木柴、木炭或蜂窝煤的生火过程?视频播放:原始人的“钻木取火”观看交流、讨论交流、讨论观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5分钟㈡探索新知1、探究燃烧的条件师:结合你的生活经验,以及原始人“钻木取火”的过程,你认为燃烧需要什么条件?请同学们交流讨论、作出猜想。
师:利用桌面上的器材,你能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吗?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设计方案→评价方案)师:请按自己设计的方案,分组实验,验证自己猜想。
师:(组织学生对分组实验进行评价与小结)通过上述实验,你能得出物质燃烧与哪些因素有关?板书: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时所需要的最低温交流讨论。
利用:含酒精小棉花团、含水小棉花团、蜡烛、小木条、煤块、烧杯、酒精灯、坩埚钳、火柴等器材,分组设计实验方案。
分组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交流与讨论通过原始人的“钻木取火”案例,对燃烧条件作出猜想。
由简单实验,及不同的实验事实得出燃烧所需要的条件。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严谨的思维方式。
20分钟识度(也叫着火点)师:组织学生从课本表7-1(常见物质的着火点)中获取有关信息。
师:介绍图7-6燃烧条件示意图。
组织学生举例说明燃烧所需的三个条件是缺一不可的。
师:火可造福人类,但燃烧失控则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视频播放。
2、探究灭火的原理师:如果发生了火灾,你知道用什么方法灭火吗?讲台上有下列药品或用品:仪器:蜡烛、烧杯、剪刀、湿布、药匙、沙土、水。
药品:稀盐酸、碳酸钠粉末。
依据燃烧条件,利用这些用品和药品,你能用不同的方法熄灭这些燃着的蜡烛吗?师:小结灭火原理,同时利用“火三角”多媒体动画演示。
板书:灭火的方法: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隔绝氧气(或空气);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灭火的原理:破坏燃烧的条件。
交流与讨论观看交流上台演示灭火,并解释灭火的原理倾听、观看。
引导学生体会火之善用则为福,不善用则为祸。
使学生通过一组简单的实验,亲身体验几种常见的灭火方法。
并通过方案的设计,进一步理解燃烧与灭火的关系㈢自主归纳师:这节课,你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思考后,选代表口头小结整理知识小结提高5分钟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以下两个演示实验,运用以上所学知识,分析有关问题。
演示实验1:在盛有白磷的试管A、盛有红观察㈣知识应用磷的试管B,以及盛有白磷和水(水没过白磷)的试管C的试管口分别套上气球后,同时放入一个盛有热水(40°C以上)的水浴中。
回答:4、为什么试管A中的白磷燃烧而试管B中的红磷不燃烧?5、为什么试管A中的白磷燃烧而试管C中的白磷不燃烧?若要使试管C中的白磷燃烧起来,可采用什么方法?6、与课本[实验7-1]相比较,该实验的设计有什么优点?演示实验2:“烧不坏的手帕”师:手帕是可燃物,但为什么在这个燃烧过程中,手帕没烧坏呢?思考并交流讨论。
观察思考并交流讨论。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10分钟㈤练习设置5道习题,用竞赛的方式组织学生练习。
分析、思考、抢答巩固知识,使每个学生体验成功。
5分钟六、板书设计燃烧与灭火一、燃烧的概念二、燃烧需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1、具有可燃物;2、与氧气(或空气)接触;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三、灭火的方法: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