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文中用法”的推断方法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教案)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98efd47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b1.png)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及其基本用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推断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加深对古代汉语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1. 文言虚词的定义及分类。
2.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
3. 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及推断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
2. 难点: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推断。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分类及用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例句,引导学生掌握文言虚词的用法。
3. 练习法: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推断。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共同探讨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推断方法。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文言虚词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分类及用法:讲解常见文言虚词的定义、分类,通过典型例句展示其用法。
3. 分析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关注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如语气词、助词等。
4. 教授推断方法:教授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推断的方法,如根据上下文、语法结构等。
5. 课堂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推断,并及时给予反馈和讲解。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推断方法,分享学习心得。
7.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对文言虚词的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题,评估学生对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了解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过程。
3.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文言虚词用法的课后作业,收集并批改,以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的文言文教材,提供文言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2. 课件:制作课件,辅助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分类和用法。
3. 练习题: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文言虚词的用法。
高考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技巧
![高考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213dec35b90d6c85ec3ac634.png)
以残年余力,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① 以残年余力 ,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 其 如土石何? 如土石何? “其”表反诘语气, 其 表反诘语气, 可译为“难道” 可译为“难道”。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 “其”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 其 表商量语气,可译为“ 是”。 与尔三矢,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表命令语气,可译为“一 定”。
是宾语前置句, 何以” 是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 以何” 是介词“凭借”的意思。 “以”是介词“凭借”的意思。
曹刿论战》 ③何以战(《左传·曹刿论战》) 左传 曹刿论战 竖子不足与 司马迁《鸿门宴》 ④竖子不足与谋(司马迁《鸿门宴》) 是省略句式, 是省略句式,“与”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后面省略了宾语“ 是介宾短语, “与(之)”是介宾短语,“与”是介词 的意思。 “和、跟”的意思。 猾胥报充里正役(蒲松龄《促织》 ⑤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蒲松龄《促织》)
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 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
解答虚词题的思路: 解答虚词题的思路:
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 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 放回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代入、确认 放回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代入、 提醒: 提醒: 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 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 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是成功的关键。 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是成功的关键。
是介宾短语后置句, 于南亩之农夫” 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于南亩之农夫” 介宾短语, 是介词“ 的意思。 介宾短语,“于”是介词“比”的意思。
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 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
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
![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6f1845f2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55.png)
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一、位置推断法。
1.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2.迫而视之,乃前寄辞者3.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之”在动词后,作代词;4.佯狂不知所之者“之”处于“所”后,组成“所字结构”,“之”作动词5.送孟浩然之广陵“之”处于“广陵”前,作动词。
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7.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之”处于主谓短语间,取消句子独立性8.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处于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结构助词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处于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宾语前置的标志10.顷之,烟炎张天11.久之,目似瞑在时间副词后,为音节助词除了“之”以外,“乎”、“焉”、“与”、“夫”等词也都适合用“位置推断法”来分析它们的用法。
如: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2.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3.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促织》)“夫”处于句首,一般为发语词;用在句中且在动词的后面,一般是指示代词,译成“那”;用在句末,常是语气词。
二、删除观察法分析下面各句中的“其”字:1.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3.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1-3句中“其”处于动词后宾语的位置,应为代词,不能删去。
4.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其”字若删去,则改变了原意,它也为代词。
5.尔其无忘乃父之志6.欲加之罪,其无辞乎?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8.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5-8句“其”可以删去,它是协助表达语气的副词。
根据语气的不同,5-8句分别是:表示命令的语气、加强反问的语气(“难道”)、加强反问语气、表示委婉商量的语气。
用这种方法,可以很快判断它的词性。
“而”“焉”“者”也可用这种方法。
三、搭配分析法:从虚词的搭配对象去判别它的词性。
分析下列各句中“以”的用法:1.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2.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3.以至晋鄙之日,北向自刭4.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这四句中的“以”所搭配的对象都是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它们构成短语修饰后面的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原因、时间、凭借等,可知“以”为介词。
有关文言文虚词推断的答题技巧
![有关文言文虚词推断的答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226fb320c8d376eeafaa3132.png)
有关文言文虚词推断的答题技巧关于虚词的推断方法1、对照比较法。
就是熟记一些文言虚词的典型例子,将句子、意义和用法一同记住,在做题过程中,将给定的句子与典型例句进行比较,推出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虚词判断方法。
例如“之”的用法,我们可以熟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子孙视之不甚惜”等三个句子,我们可以分清它们的用法分别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
了解了这些用法,下面的三个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①蚓无爪牙之利。
②夫晋,何厌之有。
③侵之愈急。
2、语境推断法。
就是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判定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的方法。
①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
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
“伏焉”即“伏在那里”。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3、“删” “换” “代”法。
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
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的一般是连词。
4、语法分析法。
根据语法知识判别虚词意义,首先将句子主干抽出,划分句子成分,而后看虚词的功能。
一般来说,代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浯;副词充当句子的状语;介词往往与名词、代词组合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补语;连词在句子中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的成分,表动态或语气。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是主语:“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作谓语:“我”是宾语;由此可确定“之”介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卑贱之人,不知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鄙贱之人”中,“人”是中心词,“鄙贱”是定语,所以“之”应是助词,相当于“的”。
5、句式分析法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于”是介词“比”的意思。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是定语后置句,“石”是中心语,“铿然有声者”是定语,“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6、对句互推法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推断方法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推断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d619b4781eb91a37f1115c6a.png)
解析 B 项介词,给/到。
A 项代词,他的。
C 项连词,表转折关系。
D 项介词,拿、用。
微专题二十一
2.下列各项中,与“令晋为之饰装”中的“为”意义和用法相 同的一项是 A.天下熙熙,皆为 利来 . B.然此可为 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 C.谁为 大王为此计者 . D.为国者无使为 积威之所劫哉 . ( C )
解析 A 项数词,几/屡次。B 项连词,因为/名词,费用。
C 项于是/才。 D 项介词,因为。
微专题二十一
4.下列各组句子中,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D ) 偕行 掞与 . A. 人佣耕 陈涉少时,尝与 .
宾客,酣歌不顾 掞又散之 . B. 者 人非生而知之 . 叹曰 珙坐受其拜,掞为动色,因 . C. 得遍观群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 . 卒 病不果行而 . D. 思矣 吾尝终日而 .
微专题二十一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B ) 言多而不辩 晋公子 其 昔秦伯嫁其女于 . . A. B. 计,大王亦幸赦臣 渤海之尾 臣从其 箕畚运于 . .
贱公女 晋人爱其妾而 . C. 不鉴之 后人哀之而 . 桂椒 为木兰之椟,薰以 . D. 战喻 王好战,请以 .
微专题二十一
5.结构推断法 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文言句子讲究整齐、 对称,抓住这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 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 例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而”是连词表修 饰关系的,那么“以”也该和它相同,作连词表修饰关系。 二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推断。不同的句子成分 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 例(1) “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
推断文言虚词用法八法
![推断文言虚词用法八法](https://img.taocdn.com/s3/m/a6c35b8b71fe910ef12df8b0.png)
5 .结构 推 断法
一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 文 中 的用法 和意 义 。如 “ 拘 于 不 时” 《 (师说》 )与 “ 学于余” 《 ( 师 说 》 中的两 个 “ ” , 处 的位 ) 于 字 所
置相 同 , 在 动词 后 、 词 前 , 都 名 不 结合文意就无法判断出用法的不 同来 。“ 拘于 时 ” 不 是说 不 受 当时 社会 风气 的影 响 , 显 然 , 很 这里 的
介词 “ 、给” 替” “ ,代人第一句理 解 ,给我银子 ,我替你谋个 内阁 “ 职 务 ”句 子 是 通 的 , 以 该 处 的 , 所 “ 也作介词“ 、给” 为” 替” “ 讲。
1 .旬 意分 析 法
推断 “ ” 代词 , 焉 是 代文 章 ,得 焉” “ 即“ 能够 看到 它 ” 。 3 .功 能认 定法 很多文言虚词在句子结构中 有着 特殊 的语 法功 能 ,因此 根据 语境认 定 这些 虚词 特殊 的语 法 功 能 , 就可 以推 断 出虚词 的用 法 。 也 如 “ ” 在 主谓 之 间 , 取 消 句 之 用 起 子 独立 性 的作 用 ;见 ” “ ” “ 和 于 组
4 .替换 理解 法
“ 于此”“ ,伏焉” 伏在那里” 又 即“ 。 如“ 故为之说 ,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
如果给出两个句子 ,要求判 断句 中某个 虚词 的用法是 否相 同,我们可以将其中一个虚词 的 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理解 , 看句子是否讲得通。 讲得通 , 用法 和意义就是一样 的, 讲不通, 意义
“ 字是表被动的 ; 学于余” 于” 而“ 是说 向我 学 习 , 而 此处 的“ ” 因 于 字是介词“ , 向” 和表被动无关 。
2 .语 境推 断法 文 言 虚 词 的用 法 比较 灵 活 ,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教案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e86663e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0c.png)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式分析和推断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虚词的定义和分类。
2. 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3. 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4. 文言虚词的举例分析和推断。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分类、用法和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用法。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题目的方式,巩固所学内容。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文言虚词的定义和分类。
2. 讲解:讲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分析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3. 举例:分析文言虚词的典型例句,引导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
4. 练习:布置练习题目,让学生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式分析和推断。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文言虚词用法和意义。
2. 完成课后练习题目,巩固所学内容。
3. 阅读一篇文言文,尝试运用所学的文言虚词知识进行分析和推断。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文言虚词基本用法和意义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式分析和推断的能力。
3. 评价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七、教学案例1. 案例一:分析句子中的“之”字的用法和意义。
2. 案例二:分析句子中的“乎”字的用法和意义。
3. 案例三:分析句子中的“其”字的用法和意义。
八、教学练习1. 练习一:判断下列句子中的文言虚词用法和意义。
2. 练习二:运用所学的文言虚词知识,分析给定句子的结构和意义。
3. 练习三:阅读一篇文言文,标注出其中的文言虚词,并解释其用法和意义。
九、教学拓展1. 探讨文言虚词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和意义。
2. 分析文言虚词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特殊用法。
3. 引导学生关注文言虚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十、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https://img.taocdn.com/s3/m/4b3eb5d2ad51f01dc281f161.png)
解答虚词题的思路:①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②辨认课内 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③放回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 代入、确认。
提醒: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了解课文出 处并理解正确是成功的关键。
文 言 虚 词
复习文言虚词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分清虚实。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 虚化而来的,因此某个词既可以是实词又可以 是虚词,如;之,为,夫等.
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动词;到) 顷之,烟炎张天 (音节助词) 鞣使之然也 (代词:它) 长江之险已与我共 (结构助词)
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 (动词:是) 众谓余一行为可以纾祸 (副词:才)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副词:将要)
1998年高考全国卷第17题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 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俅以幸臣躐跻显位 介词,删去后影响句意 ②得全首领以没 • ③扈从以行 连词,可能换成而 • ④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
• 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 B、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
C
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 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 霏霏(《诗经•东山》) “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 是语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 ④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 难》)
“乎”和“哉”处于对应位置,由“哉” 是表感叹的语气助词,可推断“乎”与 “哉”同义。
• 三、看特殊标志 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衔接过渡,起承转合,常由一些 虚词充当的标志性词语。这些词语多用来发议论、转话题、 抒感叹、表关联等。根据标志性词语,可推断其用法。 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王羲之《兰亭集序》)
C
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 (副词:就,便,即)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副词:就,便,即)
文言虚词推断六法
![文言虚词推断六法](https://img.taocdn.com/s3/m/77c532179ec3d5bbfc0a7497.png)
解析:两个“而”字毫无疑问都是连词,第(5)句表 转折关系,第(6)句表面看是表转折,其实不然,“今 是”不一定意味着“昨非”,两者之间无转折的意思, 应该是并列关系。
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3)双音单音
如: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是两个词,解为“因此”“撰写”
文言虚词推断六法
如何辨析文言虚词的 用法与意义
文言虚词推断六法
一、牢记例句,辨析易混 复习时,要把虚词易混用法一一辨析清楚,这正是
要考的出题点。如“而”字,作连词时,可表示转折、 并列、承接、修饰、假设等关系,极易混淆,平时要有 针对性地区分,把课本中最典型的例句深深刻在脑海中, 作为对比的模本。下面我们举例说明:
文言虚词推断六法
3.位置分析法 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时,应从虚词在句中 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及其使用规律等方面 入手。如“乎”: (1)作介词:它位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之 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 等。虚词(介词)+名词(代词)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2、相与枕藉乎舟中
4、句末虚词,表示各种语气的有:者、也、乎、哉 、矣、焉、邪(耶)、耳、尔、与(欤)。一般根据文意可将 它们译为:吗、呢、了、啊、吧。
文言虚词推断六法
三、一词多义,分清用法 一个虚词有多种不同的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 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如“之”: ①杳不知其所之也; ②遂与之俱出; 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④众人慕仰若水之归海; ⑤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其中例①是实词;②~⑤作虚词时,各有其不 同的用法。“之”作代词时,“其”、“此”、“ 彼”、“尔”等皆可。一词多类多用的虚词还有: 乎、者、也、以、于、而、则、焉、其、乃、与、 矣、且、夫、为、所、哉等。
5、第二节:文言虚词的8种推断方法
![5、第二节:文言虚词的8种推断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2094c41fe4733687e21aa20.png)
主讲:杨老师
虚词的8种推断方法 1. 2. 3. 4. 5. 6. 7. 8. 句意分析法 上下文推断法 带入筛选法 位置推断法 交换理解法 结构推断法 句例推断法 标志确认法
一、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 义,在学习和应试中常用。 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1.下列句子中的“其”意义、用法与 例句相同的两项是( )
• 例子:
秦王恐其破璧
A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C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下列句子中的“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 同的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蟹六跪而二螯 C、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D、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二、上下文推断法
其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其
其皆出于此乎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吾其还也 其孰能讥之乎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其如是,孰能御之。
其将何辞以对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夸夸其谈 路漫漫其修远兮
请问这个语段中12个“其”的含义和用法是什么?
乎
不亦说乎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焉
1.疑问代词(副词) 且焉置土石 疑问,哪里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怎么
2.兼词 兼有介词“于”与代词“之”、 “是”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在这里 剑溪之水出焉
从那里
五、交换理解法
如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 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 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 词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解释, 看句子是否讲得通。
猜读文言虚词的8种推断技巧
![猜读文言虚词的8种推断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a2603c140b4e767f5acfce2a.png)
一、代入筛选法
这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如果我们熟记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以“而”为例,其主要用法有:连词,译为“又”、“而且”、“就”、“却”、“如果”、“因而”;代词,译为“你”、“你的”;动词译为“好像”等。
若要在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④“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某所,而母立于兹”中找出与其他各句不同用法的句子,再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后,就不难确定应为作代词“你的”解释的⑥了。
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如能牢记课文中出现过的这些有代表性的词,便有助于快速解题。
文言句式有两大类: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特殊句式,除较易识别的判断句、被动句外,重点是倒装句。如主谓倒装“……矣,……”(“甚矣,汝之不惠。”)、定语后置“……之……者”(“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状语后置“……以……”(“覆之以掌”)等。固定句式较多,须熟记的如:“不亦……乎”(“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无以……”(“军中无以为乐”)、“何……为?”(“多多益善,何为为我擒?”)、“如……何? ”“若……何? ”“奈……何?”(“如太行、王屋何? ”)、“所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三、词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虚词有多种词性,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
如 “吾将以身死白之”/“险以远,则至者少”,前句“以”用在名词“身”前,又处在动词“死”前,可以推断“以”应该是介词,与“身”组成介宾短语做“死”的状语;后句中“以”用在“险”和“远”两个形容词中间,应该是表示并列的连词,所以两句用法不同。
有关文言文虚词推断的答题技巧
![有关文言文虚词推断的答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87d0480e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37.png)
有关文言文虚词推断的答题技巧
推断虚词是文言文中的一个重要题型,需要掌握一些答题技巧。
1.上下文关系法:虚词往往是在句子中起到连接词的作用,通过观察
前后文的关系,可以推断出虚词的意义。
例如,如果一个句子中有表示转
折的前后关系,那么虚词很可能是表示转折的连词,如然而、而、却等。
2.经验总结法:阅读大量的文言文,积累虚词的使用场景和用法,对
于理解和推断虚词的含义是非常有帮助的。
通过观察惯用搭配和常用句式,可以更准确地推断虚词的意义。
3.句子结构法:虚词在句子中往往有一定的固定位置和搭配,根据句
子结构也可以推断出虚词的含义。
例如,如果一个句子中有一个表示结果
的状语从句,那么虚词很可能是表示结果的连词,如故、以致等。
4.对比法:如果一段文言文中有多个虚词出现,可以通过对比它们的
用法和含义,进一步推断出它们的意义。
虚词之间往往有一定的逻辑关系,通过对比可以找出这种关系。
5.词语解释法:文言文中的虚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词语往往有一定的对
应关系,可以通过解释现代汉语的含义来推断虚词的意义。
但要注意虚词
的意义可能有一定的变化,不完全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对应词语。
通过以上几种答题技巧的灵活运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推断文言
文中虚词的含义。
实践中需要多读多练,积累经验,逐渐提高理解和推断
虚词的能力。
文言虚词与文言断句规律
![文言虚词与文言断句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b209157c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20.png)
文言虚词与文言断句规律文言虚词与文言断句规律是文言语言特有的表达方式,它们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将列举一些常见的文言虚词和文言断句规律,以及它们的使用方法和意义。
1. 虚词:夫、乎、者、而、之、所、若、其、焉、以、兮、矣、哉虚词在文言文中起到连接词语、引导语气、表达感叹等作用。
例如:“夫人者,必有褒于是之德也。
”(《史记·项羽本纪》)这句话中的“夫人者”起到引导词语的作用,表达了作者对“夫人”的评价。
2. 断句规律:句读、平仄、呼应、省略、倒装文言文的断句规律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它注重平仄和呼应的配合,也常常使用省略和倒装等手法。
例如:“秋水共长天一色。
”(《古诗十九首·登鹳雀楼》)这句话中的“秋水共长天一色”采用了平仄对仗的断句方式,给人以节奏感和韵律感。
3. 虚词与断句的结合运用在文言文中,虚词和断句常常结合运用,以增强表达的效果。
例如:“夫人者,必有褒于是之德也。
故曰‘人之云亡如此’。
”(《史记·项羽本纪》)这句话中的“夫人者”起到引导词语的作用,而断句“人之云亡如此”则表达了作者对夫人的评价和推断。
4. 虚词与断句规律的变化虚词和断句规律在不同的文言文体裁和时代中有所变化。
例如,在《红楼梦》中,虚词的使用较为丰富,断句规律也更加灵活多样。
例如:“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红楼梦》)这句话中的“时光荏苒”采用了平仄对仗的断句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5. 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词语的差异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的词语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
文言虚词常常具有模糊性和抽象性,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其具体含义。
而现代汉语词语则更加具体明确。
例如,“夫人”在文言文中常常表示对某一人的评价,而在现代汉语中则表示已婚女子。
6. 文言虚词与断句规律的学习与运用学习文言虚词和断句规律对于理解古代文学作品和写作文言文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文言虚词和断句规律,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表达方式,也可以在写作文言文时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九年级下册语文总复习虚词的用法
![九年级下册语文总复习虚词的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ad9204aabcd126fff7050ba0.png)
B、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但是"等。 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然”的用法
C、助词,分两种情况:
①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 地"。 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
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 然”“若……然”的格式,“像……的样子""像……似的"。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 不染。 顷之,一狼径去,其 一犬坐于前。
“之”的用法
B、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 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策之不以其道。 操蛇之神闻之。 康肃笑而遣之。
C、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辍耕之垄上
• 宋何罪之有?(《公输》) 宾语前置的标志
顿,不译。
不译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
"者"用在陈述句的主语后 表停顿。
作业: 1.小书P82 一(2)、二(2)P83三(2) P84四(2)五(2)P87九(2)十(2) 练习时将每个词的解释写在旁边,做 完后红笔修正。 2.大书P17课外古诗词(四)背过完成 并红笔订正答案。
2.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安求其能千里也? (《马说》)
3.表示并列,可译为"和""并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推断方法每年高考试卷中都有“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的题目,而从大体的情况来看,都不够理想,其原因是文言虚词因依附的句子的变化,意义和用法也发生变化,考生都感到难以把握。
其实判别文言虚词的用法也不是没有办法,下面几种方法,就可以快速的辨别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典型实例对照比较法在分析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时,比较简单的办法就是,熟记一些文言虚词的典型例子,将句子、意义和用法一同记住,在辨别的过程中,只需要将给定的句子与典型例句进行比较,就可以知道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而”的用法,我们可以熟记“黑质而白章”,“起疾病而死”,“吾恂恂而起”等三个句子,并分清它们依次表明并列、承接、修饰的三种用法。
①缇骑按剑而前((五人墓碑记))②劳苦而功高如此(<鸿门宴))③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过泰论))依照典型实例,我们很快就可以判断出:例①中的“而”表修饰关系;例②中的“而”表并列关系;例③中的而”表承接关系。
二、词语结构确定法文言虚词一旦脱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离开依附的实词,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因此通过判断文言虚词与实词的结合情况,也可以确定虚词的用法与意义。
如:“所”往往与动词组合,构成“所+动词”的结构形式,根据这一固定结构,就能判断出:“所”作代词,起指代作用,相当于“……的人、事、物”。
同时,“所”还和“为”结合,构成“为……所”的固定结构.根据这一结构,可以判断“所”为助词,表示被动。
①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鸿门宴》)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③道塞,无所归(2004年重庆卷)④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屈原列传>>)依据上述“所”的结合规律,我们很快可以判断出例句①②③中的“所”为代词;例句④中的“所”为助词。
三、语法功能分析法从语法角度切入是解答文言实词题常用的方法,其实该法对解答文言虚词题也同样适用。
根据语法知识判别虚词意义,首先将句子主干抽出,划分句子成分,而后看虚词的功能。
一般来说,代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浯;副词充当句子的状语;介词往往与名词、代词组合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补语;连词在句子中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的成分,表动态或语气。
如: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②卑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③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④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⑤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要判别以上几例中加点的“之”字的意义,可根据语法知识鉴别它的用法,从而找到突破口。
例①中“吾妻”是主语;“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作谓语;“我”是宾语;由此可确定“之”介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例②“鄙贱之人”中,“人”是中心词,“鄙贱”是定语,所以“之”应是助词,相当于“的”。
例③中“久”是时间副词,充当句首状语,因此紧随其后的“之”可有可无,只不过起了调整音节的作用.是音节助词,无义,不译。
例④中“晋”是主语,“有”是谓语动词,可得出本句是宾语前置句,所以“之”起提宾作用。
例⑤“许”是动词,作“答应”解,而“以”后的“负”也是动词,作使动用法解“使……担负”,可以推知“以”作“而”解,这样我们可断定“之”是“许”的宾语.作代词解,指代齐国提出的条件。
例如2001年高考全国卷第13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B.遣使约降于燕故内惑于郑袖C.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D.五千人因衔枚击之相如因持璧却立解析D项:考察这两句语法结构,第一句主语是“五千人”,第二句主语是“相如”,进一步考察“衔枚击之”和“持璧却立”两者都是连动结构,且都作谓语,由此可见,两者基本语法结构相同,故句中“因”的用法也应相同,此处都可作“于是、就”解。
再看该题正确选项B项:首先补出两句的主语,一为田单,一为怀王,由原文可知,田单乃诈降,是施动者,“降”的对象是燕军,故第一句中“于”译为“向”;而第二句中施动者是郑袖,受动者是怀王,怀王放在前面作主语,从语法结构来看这是一个被动句,所以句中“于”作“被”讲,进行这样的语法分析后,该项中两个“于”显然不同,符合题目要求。
A项:“以”字用法有一个规律,即“以”字的后面是名词,“以”为介词:“以”后面是动词,“以”为连词;由此可知,这里均为连词,都是用于表示行为的动词前,用法意义相同(表目的,义为“用来”)。
C项:两个“乃”均用在主语之后,谓语之前,所以作状语,为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及时间上的紧接,相当于“于是、就”。
答案B方法技巧:语法分析法,是依据虚词在句中的作用,根据语法知识判别虚词意义和用法。
办法是抽出句子主干,划分句子成分,再看虚词功能。
四、删换替代法采用删换替代看变化,通过比较辨词义。
所谓“删”就是指将加点的虚词删除,看是否影响句子的意思,若不影响,一般来说该虚词就是作连词的;所谓“换”就是指将虚词前后的两个词交换位置,若交换后,意思不变,则表明该虚词起的作用是并列关系;所谓“代”就是用其他词语替代加点的词,看语意是否发生变化,则可推断出其用法。
如: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修饰②劳苦干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并列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却④惑而不从师(《师说》)——却⑤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勾践灭吴》)——表结果⑥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六国论》)——来⑦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病梅馆记》)——把如何辨别以上的”而”和“以”呢?先看有关“而”的4 个例子。
第一步采用“删除”,将①至④句中的“而”全部删去,读起来仍然通畅,句意表达没有影响,这表明“而”在句中都是作连词。
第二步采用“换位法”,将“而”字前后的两项交换位置,就能辨别出这4个“而”的差异。
换位后,只有②不影响原意,说明此句中的“而”是并列关系。
第三步采用“替代法”,将“而”字的有关连词的常用意义代入句子中,则可判出③④句都表转折关系,①句是表修饰关系。
⑤—⑦用“删”的方法删去“以”,发现⑦不能,确定⑦是介词,⑤⑥可以删去,表明是连词,这样再区分,⑤可用“结果”连词替换.⑥表目的关系。
例1.2005年高考福建卷第6题C.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例2.2004年高考浙江卷第12题C.瓮满辄出而焚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例3.2004年高考全国卷Ⅰ第12题D.即刑讼女而祭妇墓太守归而宾客从也例4.2004年高考湖南卷第12题C.①宜若有益而无损者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解析我们如何辨别以上几句中加点的“而”呢?假如我们把4个小题的每个选项中的“而”全部删去,读起来仍然通畅,句意表达没有影响,这表明“而”在句中都是作连词,只有删去连词,才会出现这种结果。
我们再采用换位法,即将“而”连接的前后词句交换一个位置,就会辨出这几个“而”意义上的差异。
换位后只有句(3)不影响原意,这说明此句中的“而”是并列连词。
其他3个用“而”的常用义项来替代:(1)小题中用“可是、但是、却”,(2)(4)小题的前句表(时间上)承接关系,(2)小题的后句表递进关系,(4)小题的后句“而”表修饰关系。
方法技巧:利用此法,要以熟记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为前提,然后再结合“语境法”或“数学代入法”。
五、瞻前顾后语境分析法要反复阅读前后文,在具体语言中加以分析,不要只看一点,望文生义,《考试大纲》强调“在文中的用法”,主要是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文章虚词不同用法的能力。
如:2004年全国高考卷Ⅲ,第12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顷之,拜受为少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B、广遂上疏乞骸骨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而死C、上以其年笃老,皆许之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D、今日饮食费且尽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B项中,我们可以依据语境分析“遂”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广遂上疏乞骸骨”中的“遂”是副词,相当于“于是,就”,“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而死”句出自《屈原列传》,可根据前半句的句首“于是”,判定“遂”不能解释为“于是”,从语意关系可以推知“自投汨罗而死”是“怀石”的结果,这样则可解释为“终于、到底”。
答案是B。
A项中,“顷”和“久”都是时间副词,于是可以推断的两个“之”,都是音节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出自高中语文第三册教材的《项脊轩志》。
C项中的两个“以”,在推断过程中,我们可以判断出“许之”和“欺秦”分别是“其年笃老”、“一璧”所引发的结果,由此可知两个“以”都是表原因关系的连词,相当于“因为”。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D项中的两个“且”,根据语境我们发现,“尽”与“为所虏”都是没有发生的事实,因而可以确定两个”且”都相当于“将要”,作副词。
六.词性界定法首先根据语法特点,辨明词类。
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就不同。
例1.2005年高考天津卷第12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日夜相击于前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B.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甚矣,汝之不惠C.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D.太子乃与见王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解析B项:两个“之”字,前者为代词,后者为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
D项:两个“与”字,前者为连词后面省略“之”(庄子);后者为动词。
B、D两项,词性不同,就用不着再去看意义了。
A项:两个“于”字词性相同,所以再进一步比较词义,前者译为“在”,后者译为“到”;可排除A。
答案C方法技巧:先界定虚实;如果不能区分,再进一步向下一层级界定,直到分辨出异为止。
七.位置分析法例1.2005年高考湖南卷第12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B.①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其孰能讥之乎C.①宜若有益而无损者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D.①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解析B项:“其”在句首,一般为语气副词,表反诘或推测,译作“难道、大概”,后一个“其”正满足这个条件,这里表反问语气:“其”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前一个“其”正是如此,代“它(指鹤)”。
A项:两个“以”字都是介词“用、拿”的意思。
C项:两个“而”字,前者是顺承连词,后者表修饰的连词。
D项:“于”均为介词,分别译为“到”、“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