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唐代儒学的社会思想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唐代儒学的社会思想)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唐代儒学的社会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c917fe8202020740be1e9bbc.png)
第十七章唐代儒学的社会思想17.1 复习笔记一、韩愈的社会思想1.个人简介(1)生平背景韩愈(768~824年),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出身于小官吏家庭。
由于当时复古主义思潮和家庭教养的影响,青年时代的韩愈就以儒学复古自命。
由于为人“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他在仕途上屡受挫折。
自25岁中进士,31岁开始做官,其大半生是在一条坎坷不平的仕进之路上度过的。
穆宗即位(821年)后被召回京师,先后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
(2)主要贡献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古文运动的领导者,也是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对宋明理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当代史学家钱穆称他为“唐宋文化第一伟人”。
他的思想资料保存在《韩昌黎文集》之中。
2.论人的性情在人的本性问题上,韩愈继承和发展了董仲舒的性三品之说,按照儒家伦理与价值观设计了道德指数和情感指数,并对孟子、荀子、扬雄的人性论进行了修正。
(1)他区分了“性”与“情”,认为性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而情则是人们受到外界刺激才产生的。
这是对董仲舒性情之辨的肯定,同时韩愈设计出道德指数,把性情学说推进了一步。
①韩愈道德指数的主要指标仍然是儒家伦理中的“善”与“恶”范畴。
在韩愈的指数设计中,上品之性是同时具有“五德”的,下品之性则是根本不具备五德的,而中品之性对于五德是有美有丑、有善有恶的。
②韩愈认为,人的“性”有三品,“情”也有三品。
情的质量由喜、怒、哀、惧、爱、恶、欲七个方面所决定。
(2)韩愈的性情之论是为反对佛教和道教而发的。
①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宣扬人人皆有佛性,韩愈则主张性情各有三品,教化与控制手段在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很重要。
②佛教主张出世,宣传灭情以见性,把各种社会规范和社会关系都视为累赘,而韩愈则主张因情而见性,认为人们的社会行为只有以儒家的社会规范作为标准,人们的“情”才能“动而处其中”,才能近善而远恶,这就同佛教出世的见性成佛划清了界限。
③韩愈的性情三品之说也与道家讲道德而反对仁义的思想划清了界限。
汉唐时期的儒学思想与社会变革
![汉唐时期的儒学思想与社会变革](https://img.taocdn.com/s3/m/da553537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36.png)
汉唐时期的儒学思想与社会变革【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汉唐时期的儒学思想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儒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在中国的历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汉唐时期正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
该篇论文将围绕儒学的发展、儒学思想对社会变革的影响和倡导以及相关的文化表达等方面展开讨论,以深入了解汉唐时期儒学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关键词】汉唐时期、儒学思想、社会变革、文化表达一、引言儒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门学问,体系化儒家思想的形成始于先秦时代,但其影响力则延续至今。
汉唐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两个时期,儒学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而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中。
本文将论述儒学思想对汉唐时期社会变革的影响,旨在探究二者的关系。
二、汉唐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儒学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在此期间,一系列的儒家思想逐渐形成,如孔子的仁、孟子的性善等。
汉代时,儒学开始得到官方的支持,儒学家开始参与政治,并建立了儒学的官方地位。
在唐代,儒学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唐代的儒学思想体系,如《礼记》、《中庸》等儒家经典的正式编纂,确立了儒学的官方地位。
三、儒学思想对汉唐时期社会变革的影响1. 从道德层面上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儒家注重个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尊敬长者、准则正直、奉行仁爱等道德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在汉唐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使社会保持了一定的稳定。
此外,儒家的家庭伦理观念也有助于维护家庭和谐,使社会稳定得以延续。
2. 建设和谐社会汉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繁荣和富庶的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展。
在这个背景下,儒学的思想对于社会的和谐起了积极的作用。
儒学强调社会阶层之间的尊卑、上下的顺序,这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
3. 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儒学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提倡以教育来培养和塑造人的品德。
在汉唐时期,由于官方儒学的发展,教育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教育机构的建立和进一步完善,有助于培养优秀的人才,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四、儒学思想在汉唐时期社会变革中的倡导1. 崇尚“文治”汉唐时期,文化的发展成为社会变革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唐代五代时期儒学思想与政治文化研究
![唐代五代时期儒学思想与政治文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ff2c25b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50.png)
唐代五代时期儒学思想与政治文化研究唐代五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一个时期。
在这个时期,儒学思想和政治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本文将重点探讨唐代五代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以及它们对政治文化的影响。
一、唐代儒学思想的发展唐代是儒学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儒学思想产生了许多重要的学派,如道学、经学、理学和礼学,这些学派对儒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道学是唐代最早的儒学学派之一。
道学认为,人要通过道德修养,才能达到超越凡人的境界。
代表人物是魏征和李白。
经学则强调通过学习经典来感悟圣人之道,代表人物是孔颖达和杨师道。
理学则强调通过推理来认识道德,代表人物是韩愈和柳宗元。
礼学则强调通过礼仪来倡导道德,代表人物是韩愈和孔颖达等。
这些学派各具特色,但是它们都以儒家经典为基础,重视道德修养和理性思考。
这些思想成果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至今仍在。
二、唐代五代时期儒学思想对政治文化的影响儒学思想与政治文化互为影响。
在唐代五代时期,儒学思想对政治文化影响尤为深远。
首先,儒学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对政治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中国政治制度的基础是儒家思想,这些思想在政治实践中体现出来,成为国家政治的核心价值观。
其次,唐代五代时期儒学思想对国家文化和艺术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许多文学和艺术作品的主题都涉及到儒学思想的内容,如唐代诗歌、五代小说等。
这些作品中蕴含了丰富的儒学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趣味。
此外,儒学思想对民间信仰和宗教文化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唐代五代时期,许多宗教思想与儒家思想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政治文化意识形态。
总之,唐代五代时期儒学思想及其对政治文化的影响,是中国文化史上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正是因为这些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才使得中国文化在国际上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通过对这些思想的深入研究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和特点。
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作用
![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2756627c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d7.png)
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作用中国古代的儒学思想是一种理论化的社会意识形态。
它不是一尊不动的石像,也不是静态的、抽象的、呆滞的同一,而是个“和而不同”的、具体的、流动的发展过程。
作为历史范畴的儒学思想,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政治生活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历史上的儒学思想,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也有消极的成分。
因此,辩证地研究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作用,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一、早期儒家的“人学”思想早期的儒学思想形成于春秋战国社会急剧变动的时代。
社会变革的需要冲破了旧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学在官府”的局面,私学兴起,社会上出现了一批“缙绅先生”。
他们峨冠博带,号称“师儒”,熟悉古代的诗书礼乐的古训和仪式,又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但不是“史”、“卜”之类的文化官吏。
从这些人中,儒家蜕化而出,其创始人便是春秋末年的大思想家孔子。
他开私人办学的先河,并把“仁”作为儒学的基本范畴,开始了关于哲学、伦理、政治、教育诸方面的重大课题,即人的价值的探讨。
这是孔子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首创功绩。
孔子,以及后来战国时代儒家的八派,其中的孟氏之儒和孙氏之儒都广泛而深入地探讨了人的价值、人的完善的品德,以及人性的冶炼;因此,早期儒家亦可称之为“人学”。
在孔子的儒学思想体系里,最高的道德标准是“仁”。
“仁”是一个两重性的概念:一方面它被用来表达孔子对于现实政治问题的见解,表现出政治上保守的倾向;另一方面,它又是孔子关于伦理道德,人的品格修养,人对真理追求的广泛论述的理论结晶,表明孔子提出了“人”的问题。
他力求树立一个新的完善人格的标准。
冲破血缘关系的“友”,在孔子关于“仁”的论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孔子说过:“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论语·季氏》)认为与正直、信实、见闻多的人交友,是有益于“仁”的。
曾子也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颜渊》)不仅如此,孔子在为学的范围内,他阐述了人的独立思考作用,力求把人从祖先神崇拜的束缚下解脱出来,他的名言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儒学的思想发展变化总结
![儒学的思想发展变化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2910173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8b.png)
儒学的思想发展变化总结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其思想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下面,我将对儒学的思想发展变化进行总结。
儒学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子,他提出了“仁”的概念,主张通过道德修养和礼仪规范来调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实现社会的和谐。
孔子的思想强调个体的修养和道德的塑造,在当时的社会中具有积极影响。
然而,在后来的几百年里,儒学的思想逐渐分化出了不同的流派。
在汉代,儒学开始发展成为一种官方的学术体系,形成了“经学”和“史学”两个主要流派。
经学强调经典的研究和注释,注重对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守护;而史学注重历史的研究和记载,强调了对历史文化的重视。
这一时期的儒学强调对经典和传统的尊崇,注重对礼仪和仪式的恪守。
随着时间的推移,魏晋时期的思想家王弼提出了“性即天下”的观点,认为人的本性与天地万物一体,主张通过自我实现和达观来追求自由和自在。
这一时期的儒学强调个体的自由和独立思考,开始与道家、佛教等思想进行交流和融合。
到了唐代,程朱理学逐渐崛起,成为儒学的主导思想。
张载、程颐、程颢等人的思想影响了整个宋代乃至明清时期的儒学。
程朱理学强调“天人合一”的观点,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一种无所不在的本体力量所驱使,人作为万物的一部分,应该与天地之道相合。
这一思想体系与前期儒学的礼制和仁义有所不同,注重对宇宙的整体观察和人的自我实现。
明清时期,王阳明提出了“心学”的观点,认为人的心灵是最重要的,只有通过心灵的觉醒和自我反省,才能实现真正的道德修养。
这一思想对后来的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儒学朝向更加内省和个体化的方向发展。
总结起来,儒学思想的发展变化可以概括为:孔子的仁义道德观念-汉代的经史学-魏晋的性即天下-唐代的程朱理学-明清的心学。
这一过程中,儒学的思想逐渐与其他学派进行对话和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元的观点和理论体系。
儒学思想在中国社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社会秩序、政治伦理和个体修养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仍然在今天继续发挥着作用。
唐朝的宗教信仰儒释道三教的并存
![唐朝的宗教信仰儒释道三教的并存](https://img.taocdn.com/s3/m/3390c75b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71.png)
唐朝的宗教信仰儒释道三教的并存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也是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时代。
在唐朝时期,儒教、佛教和道教三教并存,相互影响、交融和竞争,共同构成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格局。
一、儒教在唐朝的地位和影响儒教作为中国的国学,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国主流思想和信仰之一。
在唐朝时期,儒教的地位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提升。
当时的皇帝和士人阶层普遍崇尚儒教,儒学成为了制定政策、教育士人和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
唐朝时期的士人多以儒学为中心,弘扬儒家经典,注重礼仪道德的培养和传承。
儒家的价值观在唐朝社会中影响深远,忠孝、仁爱、公正等儒家思想成为了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同时,儒教在唐朝也积极与其他宗教进行对话和融合,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一些观念和信仰,形成了唐代的新儒学。
这种融合的新儒学思想为儒、释、道三教的和谐相处提供了基础,也为唐代社会的稳定与繁荣做出了贡献。
二、佛教在唐朝的兴盛和传播佛教在唐朝期间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其影响力达到了顶峰。
唐朝皇族和士人纷纷皈依佛教,大量的佛寺和寺院兴建,寺院成为佛教信众的栖身之所。
佛教的兴盛也使得许多外来文化得以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教导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广泛影响了唐代文学艺术,塑造了唐代文人墨客的审美情趣和创作风格。
同时,佛教也与儒学、道教进行相互交流和融合。
唐代的“折衷论”和“三教合一”思想,是佛教、儒教和道教相互融合的产物。
佛教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元素,融入自身教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
三、道教在唐朝的发展与影响道教在唐朝也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和推广。
唐代的皇室对道教持支持态度,不仅在全国范围内修建了许多道观,而且还加以赞扬和推崇。
道教的巫觋术士成为了唐朝宫廷的常见景象,道教的信仰和仪式也广泛流传于民间。
道教主张修行得道,追求长生不老、神仙之境。
在唐朝社会,道教的修行思想深深吸引了许多人,包括士人、文人和百姓在内的许多人都向往着通过修行实现个人的长寿和超凡脱俗。
唐朝的儒家思想复兴儒学在中的地位
![唐朝的儒家思想复兴儒学在中的地位](https://img.taocdn.com/s3/m/95268208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d0.png)
唐朝的儒家思想复兴儒学在中的地位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而辉煌的时期,这个时期对儒家思想的复兴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儒学在唐朝的地位不仅仅体现在政治和教育领域,还深刻影响着社会伦理观念、文化发展以及人民思想意识的转变。
一、政治和教育领域的儒家思想复兴儒家思想在唐朝的政治和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
唐太宗贞观之治时期,将儒家思想作为国家治理的根本原则,推崇孔子的政治道德理念,奉行“以德治国”的政策。
他重视礼乐制度,注重继承儒家经典的教育,建立了国子监和翰林学士院等机构,培养了大批儒学人才,为社会治理提供了理论和智慧支持。
唐代宰相魏征则致力于儒家经典的整理和研究,他主持编纂《文选》和《太平御览》,为后世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唐代还出现了一批重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学家,如韩愈、柳宗元等,他们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关注社会公义和政治道德,对当时的社会问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和建议。
二、社会伦理观念的转变唐朝的儒家思想复兴对社会伦理观念的转变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代是儒家思想流传最广泛的时期之一,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念——仁、义、礼、智、信,被广泛传播和倡导。
这些价值观念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人际关系、家庭道德和社会秩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社会道德观念方面,唐代的伦理观念开始强调家庭和睦、孝敬父母的重要性,以及君臣、父子、兄弟之间的和谐关系。
人们开始尊重孝道、忠诚、友谊等价值,形成了“尚贤礼士”的风气。
由于儒家思想的强调,唐朝社会在道德规范方面更加稳定和有序。
三、文化发展与儒学的结合唐朝的儒家思想复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与文化发展的结合。
儒家思想对文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文学、诗歌和艺术等方面的影响。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高峰期,儒家思想促使文化呈现出多元、繁荣的面貌。
儒家思想注重人文关怀和个体修养,推崇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这对唐代的文学和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诗人杜牧、白居易等以其尊崇的儒家思想为基础,创作了大量流传至今的作品,给人们提供了美的享受和人生价值的思考。
唐朝的儒教礼法思想与实践
![唐朝的儒教礼法思想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6272d6e8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8c.png)
唐朝的儒教礼法思想与实践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它的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都十分繁荣。
在唐朝的礼法文化中,儒教传统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儒教礼法思想在唐朝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于后来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儒教在唐朝的地位唐朝是儒学兴盛的一个时期,自唐太宗树立学坛以来,儒学成为了唐朝的正统文化,成为了社会统一价值观念的标准。
在这个时期,科举制度的建立进一步加强了儒学的地位,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士子不仅能够在政治上掌握权力,也能够在社会上获得地位和声望。
因此,儒教在唐朝的地位是十分显著的。
二、唐代的礼法制度唐朝的礼法制度源自于先秦的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礼法体系。
这套礼法体系分为乐、礼、法三部分。
其中,乐是指音乐和舞蹈,主要是用来陶冶性情,调节心态;礼是指各种礼仪规范,主要是用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法是指各种法律制度,主要是用来确立个人和家庭的权利义务,维护社会稳定。
这套礼法制度在唐朝的时代得到了全面贯彻和实施,成为唐朝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唐代的儒教礼法思想1. 尊经重义在唐朝儒家思想中,尊经重义是一条重要的准则。
这条准则认为,孔子的经典是至高无上的,儒家的经典是最有价值的,应该得到最高的尊重和重视。
同时,义是指在行为中遵循的准则,是人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是尊重经典所需要的品格。
因此,在唐代的儒教礼法思想中,尊经重义被视为人们必须遵守的准则之一。
2. 家庭伦理家庭伦理在唐代的儒教礼法思想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在唐朝社会中,家庭被视为一个人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因此,在家庭伦理方面要求是非常严格的。
这种严格的要求主要表现在父母尊重、儿女孝顺、夫妻恩爱等方面。
这些要求不仅为后代规定了一种积极向上的道德准则,也为社会和谐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礼制思想唐朝的礼制思想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礼制思想主要强调规矩、仪式和礼仪,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社会和谐。
唐代儒家经学思潮与社会治理研究
![唐代儒家经学思潮与社会治理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c678d6d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fb.png)
唐代儒家经学思潮与社会治理研究唐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繁荣的时期,也是中国儒家经学思潮兴盛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儒家经学对于社会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唐代儒家经学思潮与社会治理之间的关系。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社会治理的需要变得特别迫切。
儒家经学作为当时最主要的学术流派,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儒家经学的观点,社会治理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使得君主和君臣之间保持和谐的关系,从而维系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经学的核心思想是尊儒,该思想认为只有通过儒家经典的学习和遵循,才能够实现社会治理的目标。
尊儒思想在唐代得到了广泛的推崇和实践,在社会治理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例如,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他曾经亲自主持修订了《孝经》和《论语》等儒家经典,旨在通过学习儒家经典来增强君臣之间的和谐关系,进而实现社会的良好治理。
此外,唐代还出现了一批具有儒家思想的重要官员,他们以自己的行为和言论,为社会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其中最著名的是韩愈和柳宗元。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强调道德修养和公正廉洁,并通过自己的文章倡导君主要善治国。
柳宗元则注重以身作则,他坚持任官不贪污,廉洁奉公,以身作则,树立了良好的社会风气。
这些儒家官员的行为为整个社会治理树立了榜样,也对后来的社会治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除了政府层面的推动和官员的榜样作用外,唐代还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儒家学派和学者。
其中最著名的是程颢和程颐兄弟。
程颢和程颐是北宋程朱理学的奠基人,在唐代就已经开始发展了儒家经学的体系。
程颢和程颐主张提倡道德修养,通过学习儒家经典来达到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目的。
他们的学说在后来的理学发展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此外,唐代还出现了其他一些重要的儒家学者,如孔颖达和杜预等。
孔颖达注重实践,在社会治理中提倡以德服人,他主张君主应该以德行来影响臣子,从而实现社会治理的目标。
而杜预则注重道德的榜样作用,他通过自己的行为和品德来影响他人,树立了儒家经学的良好形象。
唐朝的儒学思想与文化传播
![唐朝的儒学思想与文化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20ddf077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0a.png)
唐朝的儒学思想与文化传播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一个时期,其文化传播和儒学思想对塑造这个时代的影响不可估量。
儒学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影响至今。
本文将探讨唐朝时期儒学思想的传播途径、内容和对社会的影响。
首先,唐朝时期的儒学思想传播途径多元化,有助于广泛的传播和接受。
在唐朝的皇宫中,儒学成为统治者的信仰和教育基础。
皇帝和官员们都受到儒学教育,这使得儒学思想成为政府的指导原则。
另外,儒学在社会中也得到了普及。
庙堂之上,教育制度的内容基本围绕儒学展开,学校如石渠书院、国子监等成为传播儒学的场所。
而在民间,儒家经典通过文化活动、书籍和家庭教育传承。
其次,唐朝儒学思想的内容丰富多彩,融合了多种哲学思想。
儒学强调人的品德修养和社会伦理,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人类的最高目标。
儒学经典,如《大学》、《中庸》、《论语》等,强调修身养性、治家理国和教化民众的重要性。
另外,儒学与佛教、道教等其他思想交融,形成了唐朝独特的文化风貌。
例如,佛教的慈悲观念与儒学的仁爱思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脉相承的元素。
儒学思想对唐朝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儒学的强调社会伦理和家庭观念对唐朝社会的道德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
人们开始注重家庭道德和个人修养,社会和谐稳定。
此外,儒学倡导的礼仪文化也得到了重视和广泛传播。
宫廷中的仪式和礼仪规定使得礼仪成为了塑造普通人道德行为的重要渠道。
人们通过遵守礼仪规范来互相尊重和维护社会秩序。
同时,儒学的影响还渗透到艺术和文学创作中。
唐诗盛世便是儒雅文化的重要表现。
唐朝文人以儒家伦理为核心,以其为准则,将儒学思想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
诗人们重视修身养性,运用儒家的典故和符号来表达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这些儒学的影响使得唐诗的主题和风格与先秦时期相比,更加关注人伦关系和社会价值观。
正是儒学的普及和推广,促使唐朝文学达到了辉煌的巅峰。
总之,唐朝的儒学思想深入人心,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唐朝的思想与哲学思潮
![唐朝的思想与哲学思潮](https://img.taocdn.com/s3/m/9438b24d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5b.png)
唐朝的思想与哲学思潮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繁荣和灿烂的时代,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和哲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唐朝,思想和哲学思潮日趋多元化,并且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将探讨唐朝时期的思想与哲学思潮,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了当时的社会与文化。
1. 儒家思想的复兴唐朝初期,儒家思想开始复兴并逐渐成为国家的主流思想。
唐太宗李世民重视儒家思想,他实行了一系列的儒家教化政策,鼓励儒学的发展。
在唐朝的科举制度中,儒家经典成为了考试的重要内容,这进一步促进了儒家思想的传播和发展。
此外,儒家思想的关于礼仪、政治和家庭伦理方面的观点,也深刻地影响了唐朝的社会和制度。
2. 佛教的繁荣与禅宗的兴起在唐朝,佛教成为了社会文化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它的传播与流行对唐朝的宗教、艺术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太宗李世民、武则天等皇帝也对佛教非常推崇,并且修建了许多大规模的佛教寺庙。
同时,禅宗在唐朝得到了普遍的宣传和追随,禅宗强调内心的觉悟和体验,对后世的思想界和文化界影响深远。
3. 道家思想的复兴唐朝时期,道教思想也得到了一定的复兴。
多位皇帝对道家思想甚为推崇,将其与儒家和佛教并列,形成了三教并蓄的局面。
唐朝的太平道和全真道等道教流派得到较大的发展。
道家的自然观和追求长生不老的理念,对唐朝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文化思潮的繁荣在唐朝,文人雅士的出现以及文化氛围的浓厚,为思想和哲学的繁荣提供了土壤。
文学、音乐、绘画、雕刻等艺术形式在唐朝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文化思潮包括了诗歌、乐府、笔记等多种文体。
这些文化思潮反映了唐朝社会的多元文化和思想表达的自由。
5. 对外文化的交流唐朝是一个伟大的开放时代,它与外国进行了广泛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
这些交流为唐朝的思想和哲学思潮带来了多样性。
在与印度、波斯和中亚等地的交流中,唐朝学者学习了外国的宗教、哲学和科学知识,促进了思想的多元化和开放性。
综上所述,唐朝的思想与哲学思潮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儒、释、道并行,文化思潮繁荣。
唐代儒学强调纲纪道德的原因。
![唐代儒学强调纲纪道德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00f26d1c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a4.png)
唐代儒学强调纲纪道德的原因。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辉煌的时期,社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迅猛。
在这个时代,儒学在社会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成为统治阶级维护纲纪道德秩序的一个重要手段,并且被大多数人所崇尚和遵循。
以下是唐代儒学强调纲纪道德的一些原因。
首先,唐代是一个以封建阶级为主导的社会,统治者对于社会秩序和稳定非常重视。
儒家思想强调人们要遵从上级的指导和统治,强化纲纪道德的重要性,可以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
统治者通过儒学来灌输纲纪道德的观念,以维护社会的稳定。
其次,唐代社会经济繁荣,出现了一批富裕阶层。
这些富裕阶层因为物质条件的改善,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与升华,渴望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自我价值的追求。
而儒学提供了一个可以实现这一目标的思想体系,通过强调纲纪道德的教化,指导个人的行为,达到个人修身养性,提高社会伦理道德水平的目的。
再次,唐代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国家高度重视和扶持文化教育,以培养人才。
儒学作为传统的思想体系,被广泛运用于教育体系中,成为培养人才的基础。
通过儒学教育的普及,人们对于纲纪道德的认知逐渐加深,从而增强了社会的道德观念和定力。
此外,唐代的儒学强调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在唐代,人们普遍崇尚文化传统,儒家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继承和发扬,强调继承和沿袭传统的大义,对社会稳定和道德秩序的维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儒学不仅仅是关于个人修养,更强调社会伦理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强调纲纪道德,传递了对于社会和个体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综上所述,唐代儒学强调纲纪道德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统治者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富裕阶层的精神需求、国家高度重视文化教育以及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等因素。
儒学的兴起和强调纲纪道德的传承为唐代社会的繁荣稳定和文化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唐代儒学强调纲纪道德的原因
![唐代儒学强调纲纪道德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516a5861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ca.png)
唐代儒学强调纲纪道德的原因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段繁荣强盛的时期,儒学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唐代儒学强调纲纪道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唐代是一个政治统一稳定、社会秩序井然的时期。
作为中央集权的盛世,唐王朝实行了严格的法制与纲纪,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儒学被赋予了培养忠诚、廉洁、谨慎等美德的任务,以确保社会的和谐运转。
儒家思想主张臣民有责任遵守君王的德行、礼仪等,维护社会纪律和道德准则。
其次,唐代是一个文化昌盛的时期,文人雅士、学者大量涌现。
这些知识分子在文化交流、思想争鸣中将儒学发扬光大。
儒家思想主张以德治国、以礼养人,提倡人文关怀,推崇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准则,通过教育的手段帮助社会成员培养高尚的品德和道德观念,以期推动社会的繁荣与发展。
第三,唐代社会经济繁荣,商业发达,人们对于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需求日益增强。
盛世中人民思想开放,对于道德教化和人伦关系的关注度不断提高。
儒学作为主流思想,对于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儒家强调家庭道德、社会规范和个人品德的培养,以塑造和规范社会的价值观念和视角。
第四,唐代的国家制度与儒学思想相辅相成,为儒学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唐代政权高度重视儒学的推广与发展,开设国子监、进士科举等制度,培养优秀的儒学人才。
儒学的思想、经典以及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被纳入国家的教育体系,并广泛传播于各个层面的社会,随着世代相传,形成一种久远的传统。
最后,唐代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也为儒学的兴盛创造了良好的土壤。
和平与繁荣使得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并关注人类的情感和义务。
儒家的思想注重人伦关系、家庭伦理、社会秩序等,为这样的思考提供了理论基础。
同时,儒学又通过儒家思想的强调个体修养与自我完善,使人们的内心得到满足和安抚。
综上所述,唐代儒学强调纲纪道德是由于时代背景、社会需求以及政府推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其目的是为了保障国家的稳定与和谐,培养民众的道德价值观念,推动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唐朝的思想流派有哪些
![唐朝的思想流派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b914c583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52.png)
唐朝的思想流派有哪些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思想多元的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相互交流、碰撞,为当时的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注入了丰富的内涵。
以下将为您详细介绍唐朝的主要思想流派。
首先要说的是儒家思想。
儒家在唐朝依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强调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秩序的稳定和个人道德的培养提供了理论基础。
唐朝的统治者重视儒家的治国理念,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而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就是儒家经典。
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激励着无数士人积极进取,为国家和社会贡献力量。
道家思想在唐朝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在唐朝,一些文人墨客在仕途不顺或者遭遇挫折时,往往会从道家思想中寻求心灵的慰藉。
他们寄情山水,崇尚自然,创作了许多富有道家韵味的诗词文章。
佛教在唐朝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佛教的教义如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观念,深入人心。
唐朝的寺庙众多,僧尼数量庞大,佛教的传播对社会的各个层面都产生了影响。
一方面,佛教的慈悲、宽容等理念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另一方面,佛教的修行方法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精神寄托和心灵解脱的途径。
此外,唐朝还有玄学思想的延续。
玄学融合了道家和儒家的一些观点,探讨宇宙、人生的本质和意义。
玄学家们常常通过清谈、辩论来表达自己的见解,这种思辨的氛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思想的活跃和创新。
唐朝的思想流派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
例如,一些文人在作品中既体现了儒家的积极入世精神,又蕴含着道家的超脱情怀和佛教的慈悲之心。
这种融合反映了唐朝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在唐朝的思想发展中,不同的思想流派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作用。
在政治领域,儒家的治国理念为统治者提供了指导;在文学艺术领域,道家和佛教的思想为创作者带来了丰富的灵感;在社会生活中,各种思想共同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唐朝思想流派的繁荣,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它们不仅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也为我们今天思考人生、社会和世界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第17章 唐代儒学的社会思想
![第17章 唐代儒学的社会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01fd724269eae009581becf2.png)
2、韩愈为了给儒家社会思想争地位,考察了佛教、道 教盛行问题。韩愈关注的是佛教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 尤其是对儒家思想文化和社会地位的冲击和破坏,以及由此 造成的人们行为方式的变化。所以韩愈反对佛老,但重点是 反佛。韩愈还考察了社会生活中的人与人关系问题,有时还 做些调查实验。他对当时社会流行的虚伪、欺骗和卑鄙的人 际关系的批评是入木三分的。 3、韩愈认为,整合社会的关键所在,是社会规范问题,即 所谓“纪纲”问题。基于这种思想,韩愈不遗余力地为立纲 陈纪而呐喊,“扶树教道”而排斥释老。在他看来,佛教和 道教都不是理想的社会整合的工具,只有儒教才能担当整合 社会的重任。
中唐时期,韩愈、李翱、柳宗元站在正
统儒学的立场上,力图以己意独断来重 建儒学思想体系,把人们的思想从佛教、 道教和官方儒学中解放出来,构成了儒 学向理学过渡的重要环节。 在此过程中,通过“求圣人之志”,“明 先王之道”,儒家社会思想获得新的解 释和发展。
第一节
韩愈的社会思想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 家和古文运动的领导者, 也是一位重要的思想家, 他的思想对宋明理学产生 了重大影响。
道德; 第二,教化人们的教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 第三,用于进行社会控制的工具是儒家的礼、乐、刑、政。 第四,社会由士、农、工、商四大阶层构成,没有佛教徒和 道士存在。 第五,社会的人与人关系分为君臣、父子、师友、宾主、兄
弟、夫妇等。不接受佛、道的社会价值观和出世思想。
第六,人们衣、食、住的情况是:穿丝和麻制成的衣服,吃 粟米、果蔬、鱼肉,住宫室。不接受佛教与道教的生 活方式。
需要,由下而上形成的。人类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柳宗元
认为这不是由某些圣人之意造成的,而是“势”的威力。我 们认为,这个“势”应理解为自然发展趋势。柳宗元用“势”
中国社会学思想史第十七章 唐代儒学的社会思想_OK
![中国社会学思想史第十七章 唐代儒学的社会思想_OK](https://img.taocdn.com/s3/m/fba10dddeefdc8d377ee3269.png)
在隋唐时期,是佛教发展最辉煌的黄金时期, 几乎其他任何学说与佛教的成就相比较都黯然失 色。同时,唐太宗整理儒家典籍,制定天下无异 议的官方教科书,结果自《五经正义》出,而后 经义无异说,在一定程度上封闭和束缚了儒学的 灵性,扼杀了儒学进步发展的生机,使儒学重蹈 汉代经学的老路,沦为一种僵化繁琐的理论体系 和思维方式。
柳宗元(773——819年),字子厚,唐朝河东(今山西运城)人,出身于 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少年时代“精敏绝伦”,作得一手好文章。
7
一、论社会变迁 柳宗元认为,人类社会是不断进化、不断变迁的,社会进化、变迁的依据
是“生人之意”,而决不能用“天人感应”来解释。
8
二、论社会组织 柳宗元关于社会组织的理论,是建立在其社会变迁论的基础之上的。他认
他以医生看病作比喻,良医察病的依据是看脉理有无问题,而不是看人长的 胖与瘦;观察社会秩序的好坏,则必须以社会规范的理与乱为依据,而不能 看表面上的社会安危,因为很多问题都是潜在的。
5
四、论理想社会模式 在陈述了自己的社会管理方案的基础上,韩愈又进而描述了自己理想中的
社会模式 。6Fra bibliotek第二节 柳宗元的社会思想
1
第一节 韩愈的社会思想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他出身于小官吏 家庭,由于当时复古主义思潮和家庭教养的影响,青年时代的韩愈就以儒学 复古自命。由于为人“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他在仕途上屡受挫折。自 二十五岁(792年)中进士,三十一岁开始作官,大半生是在一条坎坷不平的 仕进之路上度过的。
2
一、论人的性情 在人的本性问题上,韩愈继承和发展了董仲舒的性三品之说,按照儒家伦
理与价值观设计了道德指数和情感指数,并对孟子、荀子、扬雄的人性论进 行了修正。
唐代儒学观念与教育体系
![唐代儒学观念与教育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677e55ac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7d.png)
唐代儒学观念与教育体系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之一,也是中国儒学传统的黄金时代。
在唐代,儒学观念对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唐代儒学观念对教育体系的塑造。
一、儒学观念的核心理念唐代的儒学观念主要以程朱理学为代表,它的核心理念是“仁”。
儒家主张以“仁”为最高道德标准,追求天下人的和谐相处。
这一观念对唐代教育体系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儒学观念与教育体系的结合1. 私塾教育的兴起在唐代,私塾成为重要的教育场所。
私塾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并且往往由儒学者担任教师,传授儒家经典文化以及道德修养。
这是儒学观念与教育体系结合的体现。
2. 学官制度的建立唐代建立了学官制度,将教育纳入政府管理。
儒学理念被正式纳入国家教育体系,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培养符合儒家理念的士人。
这一制度的建立,加强了儒学观念在教育中的地位。
三、儒学观念对教育内容的影响1. 经典文化传承儒学观念强调经典文化的传承,唐代的教育体系也注重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化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儒学经典如《论语》、《孟子》等都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
2. 德育的重要性儒学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唐代教育体系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育。
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观念,使他们成为有担当与责任感的国家栋梁之才。
4. 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儒学观念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
唐代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鼓励他们追求公平正义,关心社会问题,以期能够为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四、儒学观念与教育方法的联系1. 尊师重道的教育方式儒学观念中强调尊师重道,唐代教育体系也倡导学生尊敬师长,注重教育的道德传承。
这种教育方式鼓励学生以师长为榜样,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行。
2.思辨与实践并重儒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唐代的教育体系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除了传授经典知识外,教师还鼓励学生进行思辨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儒学观念在唐代教育改革中的持续影响唐代的教育体系在儒学观念的影响下得以建立,并为后来的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
唐代儒学的发展
![唐代儒学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b5cc5389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a2.png)
唐代儒学的发展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也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儒学经历了从初兴到鼎盛的过程,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唐代儒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唐太宗李世民时期。
李世民在位期间,大力推崇儒学,并将其作为国家的官方学说。
他重视儒家经典的研究和传播,还亲自参与儒学的讲学和辅导。
这种推崇儒学的态度为唐代儒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唐代,儒学的研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一方面,儒学家着重对儒家经典的解读和注释。
他们通过详细解释经典中的文字和理论,深入探讨儒家学说的内涵和精神。
另一方面,儒学家也致力于将儒家思想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出了许多具有时代特色的学说和理论。
他们积极探索儒家思想的现实应用,为当时的社会治理和国家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唐代儒学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使得唐代的儒学家们开始关注宇宙和人生的哲学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有关人性、道德和修养的理论。
道教的兴起则使得儒学家们开始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些对外来思想的吸收和融合,为唐代儒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野。
唐代儒学的发展还得益于社会的繁荣和文化的繁盛。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时期,社会上涌现出了大批的文化人才。
这些文化人才中不乏儒学家,他们用自己的才智和学识推动了儒学的繁荣。
他们在文化交流和学术讨论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学术圈子,互相学习和切磋,共同推动着儒学的发展。
在唐代儒学的发展过程中,有几位儒学家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王通是唐代儒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儒学的传承和发展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他注重经典的研究和传播,对儒家经典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阐释。
韩愈是唐代另一位杰出的儒学家,他提倡“经世致用”,注重将儒家思想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对唐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唐代儒学的发展给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儒学的传统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儒学管理制度
![唐代儒学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5e41f17a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ea.png)
唐代儒学管理制度唐代是一个封建社会,社会结构严格等级分明,儒学在这样的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儒学思想强调礼义廉耻,提倡孝道忠义,主张仁政兴国,因此被唐代社会大量采纳,成为一种社会管理制度的基础。
在唐代,皇帝和官员们都是接受过儒学教育的,他们以儒学为指导,进行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管理和规划。
唐代的官僚体制是非常完善的,各级官员都要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以确保他们拥有足够的能力和才干来管理国家的事务。
这种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得唐代的官员更加公正、廉洁,有效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在唐代,儒学理念渗透到了官员的思想和行为中,使得他们更加关注人民的利益,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同时,儒学也在唐代的教育体制中占有重要地位。
唐代设立了许多书院,培养了一大批学子,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和进步。
儒学作为主流的学术思想,成为了唐代的主流教育内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和文人。
这些受过儒学教育的人,都具备着深厚的儒学文化底蕴,这种文化底蕴带动了整个社会的精神风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在唐代的社会生活中,儒学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儒家思想倡导礼仪之邦,提倡尊老爱幼、尊师重道,强调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
这些价值观在唐代的社会生活中得到贯彻和传承,使得社会关系更加和谐,民风更加淳朴。
此外,儒学也倡导忠君爱国、奉法守纪,强调政治纲常和勤政廉洁,这些思想也成为了唐代社会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
总的来说,唐代儒学在社会管理制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儒学的思想和价值观深刻影响了唐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儒学强调礼义廉耻、仁政兴国,使得唐代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为唐代社会的繁荣和昌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此可见,唐代的儒学管理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管理制度的一种典范,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柳宗元的社会思想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
(今山西运城)人 。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思想 家、政治家和文学家,他 的著作被收在《柳河东集》 一书中。
柳宗元(773~819)
论社会变迁
从哲学角度考察,柳宗元是一位唯物主义的思想家,他认
为人类社会是不断进化、不断变迁的,社会的进化、变迁的 依据是“生人之意”,而决不能用“天人感应”来解释,他
韩愈(768~824),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论人的性情
在人的本性问题上,韩愈继承和发展了董仲舒的性
三品之说,并对孟子、荀子、扬雄的人性论进行了修
正。 首先,他将“性”与“情”作了区分。 人的本性之上、中、下三品的具体道德指数是韩 愈设计出来的,这种设计也是对董仲舒性三品之说
的深化。韩愈认为,人的“性”有三品,“情”也
的封建地主阶级的社会幻想。
本章要点:
1、在人的本性问题上,韩愈继承和发展了董仲舒的性三 品之说,并对孟子、荀子、扬雄的人性论进行了修正。他 说,性可分为上、中、下三品,这三品之性是由仁、礼、 信、义、智五个道德、行为规范及其相互搭配所构成的不 同道德、行为质量所决定的。这是对董仲舒性三品之说的 “深化”。韩愈认为,人的“性”有三品,“情”也有三 品。把性三品与情三品一一对应,就形成了一个关于性情 之论的思想体系。韩愈的性情之论比其以前任何人的论述 都更加细致,这是他对人性论的一大贡献。
人性一样,其目的在于整合社会,维护儒家社会规范及
建立在这种规范之上的正常协调的社会生活秩序。
论社会问题
韩愈最关心的社会问题是佛教与道教盛行所造成的社会问 题以及现实社会中的人际关系问题。 一、佛教道教盛行问题 而更使韩愈关注的,是佛教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 尤其是对儒家思想文化和社会地位的冲击和破坏,以及由此
道德; 第二,教化人们的教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 第三,用于进行社会控制的工具是儒家的礼、乐、刑、政。 第四,社会由士、农、工、商四大阶层构成,没有佛教徒和 道士存在。 第五,社会的人与人关系分为君臣、父子、师友、宾主、兄
弟、夫妇等。不接受佛、道的社会价值观和出世思想。
第六,人们衣、食、住的情况是:穿丝和麻制成的衣服,吃 粟米、果蔬、鱼肉,住宫室。不接受佛教与道教的生 活方式。
统儒学的立场上,力图以己意独断来重 建儒学思想体系,把人们的思想从佛教、 道教和官方儒学中解放出来,构成了儒 学向理学过渡的重要环节。 在此过程中,通过“求圣人之志”,“明 先王之道”,儒家社会思想获得新的解 释和发展。
第一节
韩愈的社会思想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 家和古文运动的领导者, 也是一位重要的思想家, 他的思想对宋明理学产生 了重大影响。
说社会的变迁是“人”和“事”决定的,与“神”和“天”
无关。柳宗元依据其社会进化论,又详细地阐述了人类之进 化、社会之变迁以及优胜劣汰的原理。 他的人类进化、社会变迁的结论是: 第一,人类社会的变迁、进化,是一个由乱(无秩序)到治 (有秩序),由愚昧到文明的过程。
第二,人类社会的变迁,是由人们自身的社会需求即“生人
4、韩愈构想了自己的理想社会模式。韩愈的理想社会是
对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的理想乐园的又一次白描,他是代表封
建地主阶级设计这个理想乐园的 ;韩愈的理想社会模式不 过是对儒家一向憧憬的“大同”、“小康”理想社会的仿制; 韩愈设计理想社会,也是为了进一步批判佛教、道教的社会 思想,维护儒学的正统地位。韩愈的理想社会仍不失为一种 空想。
的社会整合工具,只有儒教才能担当整合社会的重任。
为了和佛教、道教教义相对抗,韩愈特提出了神秘的儒家 道统说。韩愈认为,如果奉行佛教和道教所设计的方案,势
必给社会造成更大的混乱。
论理想社会模式
在陈述了自己的社会整合方案的基础上,韩愈又进而描 述了自己理想中的社会模式,其理想社会具有以下要点:
第一,人们所操持的伦理规范是儒家设计和一贯推重的仁义
有三品。
人性问题是比较抽象的,韩愈把它分为三等并设计出具
体的指标,以判定人性的质量就显得具体多了。“情”
本来就较“性”更具体些,把情的质量体现于喜、怒、哀、 惧、爱、恶、欲七个方面的状况,就更显得具体了,再把
性三品与情三品一一对应,就形成了一个关于性情之论的
理论体系。 韩愈的性情之论比其以前任何人的论述都更加细致, 这是他对人性论的一大贡献。但和孟、荀、董、扬等讲
复习思考题:
1、韩愈对人的性情理论有什么新发展? 2、如何评价韩愈对人际关系的论述? 3、韩愈排斥佛老的理由和目的是什么?
4、韩愈社会理想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5、柳宗元的社会变迁论是什么? 6、柳宗元的社会组织论是什么? 7、试比较柳宗元与韩愈的社会思想之异同。
从韩愈对理想社会模式的构想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到以下 几个问题: 第一,韩愈的理想社会是对中国封建社会之理想乐园的又一 次白描,他是代表当时的儒家对社会的认识和对未来 社会的憧憬来设计这个理想乐园的。 第二,韩愈的理想社会模式不过是对儒家一向憧憬的“大 同”、“小康”理想社会的仿制。 第三,韩愈设计理想社会,也是为了进一步批判佛教和道教 的社会思想,维护儒学的正统地位。第四,韩愈的理 想社会仍不失为一种空想。 韩愈的理想社会构想,也反映了在外来佛教社会思想的输入、 扩展及道教盛行的社会背景下,那些要继续维系儒家正统地位
造成人的人们行为方式的变化。所以韩愈反对佛老,但重点
是反佛。 韩愈也抨击道教,但言辞不象对佛教那样激烈,其原因
是多方面的。
二、人际关系问题
韩愈十分注重社会生活中的人与人关系问题,有时还做 些调查实验。故此,他所洞察到的人际关系问题是入木三 分的。
首先,韩愈指出,在现实社会的人与人关系中,充满了虚
伪、欺骗和卑鄙。 其次,韩愈进而调查分析了现实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待人 待己的态度问题。他指出,现在的“君子”,对待别 人的行为吹毛求疵,只看短处;对待自己则不求进 取,满足现状。这种社会心理,不仅对别人极不尊 重,也对自己极不尊重,而且还势必造成社会上人 际关系的疏薄与不和谐。
第十七章 唐代儒学的社会思想
隋唐时期是佛教发展的黄金时期。 同时,唐太宗整理儒家典籍,制定天 下无异议的官方教科书,结果自《五经正 义》出,而后经义无异说,在一定程度上 封闭和束缚了儒学的灵性,扼杀的儒学进 步发展的生机,使儒学重蹈汉代经学的老 路,沦为一种僵化繁琐的理论体系和思维 范式。
中唐时期,韩愈、李翱、柳宗元站在正
序)到治(有秩序),由愚昧到文明的过程。人类社会的变
迁,是由人们自身的社会需求即“生人之意”所决定的。社 会变迁和社会文明化的过程就是一个“德化”的过程。这是
对中国的社会变迁和进化理论的发展,而且对现实社会也是
具有战斗意义的。 2、柳宗元认为人类社会组织模式在根本上也是由“生人之 意”决定的。他从“生人之意”出发解释社会的进货及社会 组织体系的形成,已经把观察社会、研究社会的着眼点落在 了具体的社会生活之中。因此,柳宗元的社会思想是对现实 社会的一种抗议,是具有人民性的。
之 意”所决定的。
第三,柳宗元认为,在社会变迁过程中,社会文明化的过 程就是一个“德化”的过程。
总之,柳宗元的社会变迁思想是深刻的,是对中国的社
会变迁和进化理论的发展。
论社会组织
柳宗元关于社会组织的理论,是建立在其社会变迁论的基 础之上的。他认为,人类社会组织是什么样子,最根本的也 是由“生人之意”所决定的,是不能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 移的。 柳宗元认为,整个社会组织都是为适应人们社会生活的
需要,由下而上形成的。人类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柳宗元
认为这不是由某些圣人之意造成的,而是“势”的威力。我 们认为,这个“势”应理解为自然发展趋势。柳宗元用“势”
来解释人类社会的进化及社会组织体系的形成,就否定了神
造社会和圣人造社会的谬说。
本章要点:
1、柳宗元认为人类社会的变迁、进化,是一个由乱(无秩
韩愈认为,造成这一社会问题的根源是懒怠和妒忌。
我们从韩愈对人际关系问题的考察及所持的态度中
不难看出,韩愈是一个踌躇满志、自信能力挽狂澜以
整治社会的人,但现实社会没有提供给他充分施展才
能、以酬其志的机会。
论社会管理
韩愈认为,整合社会的关键所在是社会规范问题,即所 谓“纪纲”问题。其所谓“纪纲”,就是孔孟之道。 基于这种思想,韩愈不遗余力地为立纲陈纪而呐喊,“扶 树教道”而排斥释、老。在他看来,佛教和道教都不是理想
第七,人们都有仁义道德的修养,都自觉恪守儒家制定的各
种社会规范,人人都心平气和,并能“顺而祥”,使自 己的欲望和理想得到满足。在处理人与人关系时则能
“爱而公”,所以整个社会生活秩序“无所处而不当”,
呈 现和谐安定的景象。
第八,由于社会和谐安定,人们都能生得其情,死尽其常,
所以天神、祖先也都感到十分舒畅,乐于接受人们的 祭祀。 此外,在这个理想社会中,承担各种社会角色的人都能努 力实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2、韩愈为了给儒家社会思想争地位,考察了佛教、道 教盛行问题。韩愈关注的是佛教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 尤其是对儒家思想文化和社会地位的冲击和破坏,以及由此 造成的人们行为方式的变化。所以韩愈反对佛老,但重点是 反佛。韩愈还考察了社会生活中的人与人关系问题,有时还 做些调查实验。他对当时社会流行的虚伪、欺骗和卑鄙的人 际关系的批评是入木三分的。 3、韩愈认为,整合社会的关键所在,是社会规范问题,即 所谓“纪纲”问题。基于这种思想,韩愈不遗余力地为立纲 陈纪而呐喊,“扶树教道”而排斥释老。在他看来,佛教和 道教都不是理想的社会整合的工具,只有儒教才能担当整合 社会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