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批评理论Ⅵ 后现代主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来自百度文库
后现代主义推崇多元性、异质性,强调与他者 对话甚于将他者视为知识性的客体,他们内在的理 论多样性并不能掩盖他们所共享的基本立场,即对 于启蒙理性传统的反思。面对现代性的启蒙传统, 一些后现代主义者充满怀疑和忧思,启蒙理性所致 力于寻找的永恒真理、终极价值在侧身于科技统治 时代的他们看来不啻于话语神话,而启蒙政治孜孜 以求的永恒正义或普遍性的自由国度,被 20世纪 历史现实的残垣断壁证明为乌托邦幻象。
9
1997年的《后现代性及其缺憾》( Postmodernity and Its Discontents)一书,是 一本内容涉及道德、宗教、艺术、性等多个领域的 文集,其中鲍曼富有创见地指出观光者和流浪者是 当代社会的隐喻,我们都处于“完美的观光者”和 “不可救药的流浪者”两极之间,即生存的“无家 ”和漂泊状态。
11
后现代主义的诸多批评理论都成为文化研究不 断援引的理论资源。其中,费瑟斯通(Mike Featherstone,1945— )关于后现代社会中的大 众文化和消费文化的研究引人注目。在《 消费主 义与后现代主义》(Consumerism and Postculturalism)中,费瑟斯通明确地指出文化和消费 已经成为后现代社会的结构性特征,这区别于此前 以生产为核心的传统社会,消费不仅只是物质欲望 的宣泄,同时还凝结和呈现出社会关系。
6
我们在“后结构主义”一篇里已经提到福柯、 德里达的理论贡献,这两位法国学者开拓了一条走 向后现代话语的道路,不仅他们彼此有深刻的批评 ,同时他们和利奥塔一起,卷入了与哈贝马斯的一 场关于如何对待启蒙传统的德法之争。因此他们无 疑也属于后现代理论的阵营,此外还有我们在本篇 中将要介绍的波德里亚、布迪厄、德鲁兹等,他们 都对处于激变中的当代社会(晚期资本主义、消费 社会、后工业社会)给出了各自的深刻批评。
10
伴随战后社会的急遽变迁,由英国左翼学者组 成的伯明翰学派,开始了较早的文化研究( culturalstudy),我们曾在“马克思主义篇导论” 中有所提及。这一越出经典学术藩篱,研究大众文 化、消费和媒体文化等新兴的社会文化现象的批评 范式逐渐星火燎原,形成影响 20世纪后半叶至今 的 批评领域。文化研究正面回应了后现代文化对于精 英主义的质疑,并且系统研究被传统学术视为边缘 或“俗文化”的领域,反思后现代社会的根本问题 。
4
它既标志着属性也表现为一种使命。当然,它 也有一点像古希腊人叫做气质(ethos)的东西。 ”福柯提醒我们,我们何尝不可以从更宽泛的视角 理解后现代主义,以及它与现代主义的关联呢。而 利奥塔则以一种悖论的方式对此表达了他的洞见: “一部作品只有先成为后现代的,它才能成为现代 的。照此理解,后现代主义并不似行将灭亡的现代 主义,而是处于初期状态的现代主义,这种状态是 持之以恒的。”
2
有人认为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终结,或者 说后现代主义带有强烈的审美倾向,与极盛现代主 义的价值发生断裂。如哈桑(Ihab Hassan, 1925— )在他的《后现代转折》中概括了文学艺 术领域中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哈桑发现 1960 年之 后,西方社会出现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转向,后现代 主义艺术在各个方面都成为现代主义的反动。在文 化特征上,由于否定启蒙现代性创建的基础和秩序 ,后现代主义呈现出不确定性和内在性,推而广之 ,还有无深度性、卑琐性、不可表现性等。
这种结构性的文化矛盾来源于世俗社会对超验 性价值的放逐与追忆,因而后工业社会必将产生其 根本的信仰和文化危机。 齐格蒙· 鲍曼(Zygmunt Bauman,1926— ) 作为当代最有影响的社会学家之一,他的思想触角 延伸到了现代性命运、知识分子角色、工业社会等 令人困惑和迫切的问题中。他 1987 年出版的《立 法者与阐释者:现代性、后现代性与知识分子》( Legislations Interpreters: On Modernity, Postmodernity and Intellectuals)一书中,首次将现代 性和后现代性社会中,知识分子的社会境遇与角色 并立研究,并分析其身份的根本变迁的复杂因素。
1
后现代主义绝不是一个思想风格相对统一的流 派,相反,关于“后现代”和“后现代主义”的界 说历来众说纷纭,这也许是因为这个思潮正是当代 社会生活在文化和批评理论中的投射,生活于其中 的思想家、批评者,面对激烈的历史变迁和结构性 冲突,拒绝继续以一个先验自明的主体身份,对世 界做出对象化的、貌似客观的科学概括。“后现代 主义”被冠以“后”(post),那么如何理解后现 代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关系呢?
7
在西方关于后现代工业社会、文化的汗牛充栋 的社会学研究中,还有其他一些学者及其理论比较 有代表性。譬如,丹尼尔· 贝尔( Daniel Bell, 1919— )以非意识形态立场继承和反思古典马克 思主义,他提出后工业社会理论已超越马克思对于 人类社会的划分,贝尔认为科技进步和中产阶级的 壮大标志着工业化国家向后工业化国家转变。在他 的名著《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矛盾》(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1978)中 ,贝尔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政治、经济和文化领 域的脱节与对立,资本家和艺术家这对资本主义的 双生子,在共同将历史从封闭的传统社会导入资本 主义社会之后,变得势不两立。 8
Ⅵ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西方战后的后工业社会的 语境紧密相连。后现代思想深刻而彻底地质疑启 蒙理性的总体性、本质主义前提。在工业时代, 启蒙理性所代表的总体性、基础性的神圣价值在 后工业时代的后现代思想的审视下,被还原为历 史偶然性、断裂的意义或不断延宕的符号游戏; 与工具理性相连的那个崇高“主体”被瓦解或“ 不在场”。在思想的影响关系上,后现代思想是 对尼采的权力意志思想和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 的“接着说”,它们还经历了索绪尔语言学影响 下的“语言学转向”的范式转换。
3
另一种态度则关注二者之间的复杂关联。福柯 注意到现代正是与传统相对和断裂,而后现代显然 不是对现代的直接传承。但是,他拒绝以时间分期 的方式来思考,在《什么是启蒙》这篇文章中他回 到康德提出的这一问题,并重新加以考量:“我自 问,人们能否把现代性看作一种态度而不是历史的 一个时期。我说的态度是指对于现代性的一种关系 方式:一些人所作的自愿选择,一种思考和感觉方 式,一种行动、行为的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