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教案与教学实录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力教案及反思

初中物理力教案及反思

教案:初中物理《力》教学目标:1. 学问与技能:- 知道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现象。

- 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 能举例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与实际的联系,了解摩擦现象存在的普遍性,并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力量和猜测假设力量。

- 通过实验设计与操作,掌握变量的讨论方法。

- 通过对摩擦现象、因素猜测、方案设计等的争论,培养学生的信息沟通力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摩擦现象以及其运用的学习,使学生关注四周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物理学问。

- 通过体会本节内容中探究的各个环节,培养较强的科学探究力量和敢于创新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探究滑动摩擦力与什么有关,猜测过程与设计方案过程。

教学难点:掌握变量的方法;摩擦力的测量。

仪器材料:斜面,木块;木块、木板、弹簧测力计、毛巾、小铁块、厚海绵、圆铅笔(多组)。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争论汇报,实践活动,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2节。

板书设计:第四节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一、滑动摩擦力1.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外表上发生相对滑动时受到阻碍的现象,称为滑动摩擦现象。

在滑动摩擦过程中产生的力叫滑动摩擦力。

2.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

3. 物体所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媒体课件展示摩擦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四周与摩擦相关的物理现象。

2. 提问:什么是摩擦?摩擦有哪些类型?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15分钟)1.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2. 学生分组讨论,猜测假设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

3. 各组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合适的仪器材料进行实验。

4.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

三、实践活动: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优秀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优秀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力》这一单元主要包括力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平衡力的判断以及简单机械等内容。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初步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学会用平衡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

他们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了简单的水果和蔬菜的知识,对科学课程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力的概念和平衡力的判断,他们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学会用平衡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模拟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平衡力的判断。

2.难点:平衡力的判断,简单机械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生活实例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力的小车、弹簧测力计、钩码、细线、滑轮组、杠杆等。

2.学具:每个学生一组力的作用实验套件,包括小车、弹簧测力计、钩码、细线、滑轮组、杠杆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学生生活中的实例,如拉扯弹簧玩具、推动小车等,引导学生感受力的存在和力的作用效果。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让学生初步理解力的定义和作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力的作用效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力的作用效果,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进行汇报,给予评价和指导。

初中物理力教案范文

初中物理力教案范文

初中物理力教案范文教案名称:力的概念与力的计算教学目标:1.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造成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或形状变化的原因。

2.能够运用力的公式计算力的大小。

3.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的理解。

2.力的计算方法的掌握。

教学难点:1.力的计算方法的运用。

2.深入理解力的概念。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拉力机等)。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入话题:请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力的例子,并讨论力的作用和影响。

2.显示问题:什么是力?力是如何产生的?二、理论讲解(15分钟)1.力的概念:力是使物体发生运动、产生形变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作用。

2.力的计算方法:使用力的公式,力的大小可以通过测量得到。

常用力的单位是牛顿(N)。

力的公式:F=m×a,其中F表示力的大小,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三、实验探究(20分钟)1.实验一:测量重力教师向学生演示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并让学生亲自操作测量几个不同物体的重力。

实验记录:学生记录不同物体的质量和对应的重力大小。

2.实验二:使用拉力机测量力的大小教师向学生演示如何使用拉力机测量物体受力的大小,并让学生亲自操作测量几个不同的拉力。

实验记录:学生记录不同拉力大小对应的力的大小。

四、讨论与总结(15分钟)1.提问:根据实验结果,你能得出什么结论?2.学生回答问题,并讨论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和加速度的关系。

3.教师总结: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发现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有关。

根据力的公式F=m×a,当物体质量一定时,力的大小与加速度成正比;当物体质量不变时,力的大小与加速度成反比。

五、拓展应用(15分钟)1.应用实例:出示一些力的计算题目,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计算力的大小。

2.学生独立完成计算题目,并互相交换答案进行订正。

六、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复述,并概括力的概念与力的计算方法。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整理教案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整理教案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整理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力》单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运动和静止、力的作用、摩擦力、惯性、简单机械等。

这些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运动和力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物理学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力的作用、摩擦力、惯性等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和直观的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和静止、力的作用、摩擦力、惯性、简单机械等基本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力的作用效果。

3.摩擦力的产生和减小。

4.惯性的概念。

5.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

2.运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概念。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物理学的实际应用。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小车、斜面、弹簧测力计、摩擦垫等。

2.教学多媒体:PPT、视频、图片等。

3.学习资料:教材、练习题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抛掷物体,引导学生关注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运用PPT或视频,展示各种运动和力的现象,如滑梯、跳绳等,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运动和力。

3.操练(15分钟)进行一系列实验,如斜面滑车实验、弹簧测力计实验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摩擦力的产生和减小、惯性等概念。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运动和力、摩擦力、惯性等概念,并完成相应的练习题。

5.拓展(10分钟)介绍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如杠杆、滑轮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实录与教案

教学实录与教案

教学实录与教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有一个详细的计划来指导和记录自己的教学活动。

这个计划通常被称为教案。

而教学实录则是对教学过程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总结。

教学实录和教案在教师的教学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并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学实录的意义教学实录是对教学过程的详细记录,它能够帮助教师回顾和总结自己的教学活动。

通过教学实录的整理和分析,教师可以了解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和可改进之处,并能够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教学实录还可以作为教师评估的依据。

通过对教学实录的观察和分析,教师可以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

这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做出相应的调整,提高课堂效果。

二、教案的意义教案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来指导教学的工具。

它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的详细计划。

教案不仅帮助教师提前准备好教学所需的素材和教学资源,而且还能够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

教案还可以帮助教师确保每一堂课都能够按照教学计划进行。

教师可以在教案中设置时间分配,合理安排课堂活动,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和顺利完成。

三、教学实录与教案的关系教学实录和教案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关系。

首先,教学实录可以作为教案的反馈和补充。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案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而这些调整和改进的内容可以作为教学实录的一部分,用来记录教学现场的一些实时情况。

其次,教案是教学实录的基础。

教案中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等信息,而这些信息是教学实录的主要内容之一。

教案中的教学计划和准备工作也是教学实录中需要详细记录的内容。

最后,教学实录可以对教案进行评估和反思。

通过对教学实录的整理和分析,教师可以发现自己在教案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以便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行改进和调整。

综上所述,教学实录和教案在教师的教学工作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实录可以作为教师教学工作的记录和反思,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而教案则是教师教学工作的指导和准备,能够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物理教案《力》范文

物理教案《力》范文

物理教案《力》范文教学目标:1.了解力的概念和力的分类;2.掌握如何计算力的大小和方向;3.理解力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力的分类;2.力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力的大小和方向的计算;2.力的作用和影响的理解。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图书和实验器材;3.动画、视频和实物示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物体,提问:“你们遇到过什么力吗?”2.让学生讨论各种力的例子,并将其归类为接触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二、讲授(15分钟)1.讲解力的概念和力的分类:a.力是一种物体对另一物体施加影响的作用,它会改变物体的状态或形状。

2.讲解力的大小和方向的计算:a.力的大小可以用牛顿(N)作为单位进行测量。

b.力的方向可以用箭头表示,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c.如果物体同时受到多个力的作用,可以采用矢量合成法求得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d.介绍牛顿第三定律,即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有相互作用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三、示例和实验(30分钟)1.使用教学课件或实物示例,展示一些力的场景,如推动物体、拉伸弹簧等。

2.通过实验或观察示例,让学生亲自感受力的作用和影响。

3.引导学生参与实验,测量力的大小和方向。

四、讨论和总结(15分钟)1.针对实验结果,让学生讨论各种力对物体的影响和作用。

2.引导学生总结力的概念、分类、计算方法和作用。

3.教师澄清学生可能存在的疑问,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五、小结(5分钟)1.对本节课学习的重点进行总结,强调力的概念和分类,力的计算方法以及力的作用和影响。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更多的力的现象,并尝试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六、作业布置(5分钟)1.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力的现象,并写出自己的观察和总结。

2.鼓励学生自行力的相关知识并进行总结。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力的概念、分类、计算方法和作用展开,通过示例和实验引导学生亲自感受力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设计,教案,教学案例到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教学设计,教案,教学案例到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题目:教学设计,教案,教学案例到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请热心的教育家帮忙解答.请不要复制,谈切身的感受,小弟即将踏上实习的岗位可是实在是搞不清这几着的关系,看了好多资料也是含糊笼统,请高明人士明白告知!解答:案例是指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个方面含有丰富信息和意义的一个事例.它比较详细地叙述了一段具体的教学情节,一件发生过的事实,向人们提供人物、场合、过程、结果,引发大家的思索.它呈现特定的问题情境,探讨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并作一定的分析和反思,希望引发讨论,从中体现一定的思想和理论.1、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育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育教学措施的简要说明;案例则是对已发生的教育教学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是结果.2、案例与教学实录的区别案例与教学实录的体例比较接近,它们的区别也体现了案例的特点和价值.同样是对教育教学情境的描述,教学实录是有问必录,而案例是有所选择的.3、案例与论文的区别从文体的表述方式上来看,论文是以说明为目的,以议论为主;案例则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从写作的思路和思维方式上来看,二者的区别是:论文写作一般是一种演绎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抽象到具体;案例写作是一种归纳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猜你喜欢:1.步入衡山范成大翻译2.为什么黄河河口没有形成特大城市的原因3.朗诵汪国真《生活》,求一个配乐建议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

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1689185878@),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如果你发现问题或者有好的建议,也可以发邮件给我们。

时间: 2020-06-07。

摩擦力教案(通用13篇)

摩擦力教案(通用13篇)

摩擦力教案(通用13篇)摩擦力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探究得出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计算公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了解滑动摩擦力的存在,试验探究产生滑动摩擦力的条件以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提高试验技能和探究力量。

(3)情感态度价值观:同学能提高实事求是的科学试验态度,熬炼思维力量、抽象力量,运用物理学问解释生活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和计算式。

(2)难点:试验探究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观看法、试验法、争论法、问答法等。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展现几个情景:孩子玩滑梯、火车急刹车、冰壶运动等。

通过提问这些情景中的现象,引导同学思索,从而得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导出新课。

环节二:科学探究问题1:滑动摩擦力什么状况下才会消失?结合前面学的静摩擦力条件进行争论。

同学争论:需要有压力、粗糙的接触面以及相对运动。

问题2:为什么冰壶、火车、孩子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不同呢?试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1.猜想:与压力有关,与速度有关,与质量有关,与粗糙程度有关等等。

2.设计试验:用弹簧秤拉动木块,可通过加减砝码转变压力,转变拉动速度,更换接触面,例如玻璃、木板、石板、毛巾等。

弹簧秤示数便是滑动摩擦力示数,设计表格进行记录。

3.进行试验:6人一组进行试验,留意小组内部的分工问题,老师巡察。

4.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5.沟通争论:共享试验中的数据和试验细节,误差处理等;争论掌握变量法的留意事项,即掌握无关变量相同,只转变探究的'物理量等;试验平安问题、爱护器材问题等等。

6.总结:结合试验结论和教材,得出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f=μN问题3: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如何推断呢?结合示例分析并争论。

示例:木块在地面上滑动、木块在木板上滑动并带动木板一起滑动。

同学争论: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相对运动方向有时并不是运动方向。

初中物理受力教案

初中物理受力教案

初中物理受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力的概念,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2. 让学生掌握力的三要素,能够绘制力的示意图。

3. 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够分析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4. 让学生掌握弹力的概念,能够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5.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2. 力的三要素3. 力的相互作用4. 弹力的概念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5. 重力的概念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如拉车、提水等,引出力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讲解力的定义,即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包括形变和运动状态的改变。

3. 力的三要素:讲解力的三要素,即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三要素的作用。

4. 力的相互作用:讲解力的相互作用,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引导学生分析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5. 弹力的概念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讲解弹力的概念,即物体发生形变后恢复原状对其他物体产生的力,并演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6. 重力的概念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讲解重力的概念,即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引力,并讲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即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四、巩固练习1. 填写力的示意图,标注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2. 分析实例,判断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3.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4. 计算物体的重力,并验证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五、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力的概念、作用效果、三要素、相互作用、弹力和重力的知识点,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作业布置1. 绘制力的示意图,标注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2. 分析实例,判断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3.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并记录实验数据。

4. 计算物体的重力,并验证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引出力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解力的作用效果、三要素、相互作用、弹力和重力时,通过实例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知识点。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章《运动和力》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章《运动和力》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章《运动和力》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力》这一章主要让学生初步了解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点对运动状态的影响。

本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对于力的概念和作用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具体理解和应用方面,还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验来进一步深化。

此外,学生对于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认识还较为模糊,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来感知和体验。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交流表达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2.难点: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2.运用实验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力的作用效果演示仪、运动和力关系演示仪、实验器材等。

2.学具:实验记录本、画笔、彩纸等。

3.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实验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力的作用效果,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力是如何作用于物体的?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对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影响?2.呈现(10分钟)教师演示力的作用效果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对运动状态的影响。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帮助学生掌握实验方法。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力的作用效果及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小学科学课教案《重力》教学实录3篇

小学科学课教案《重力》教学实录3篇

小学科学课教案《重力》教学实录3篇Teaching record of gravity in primary school science teaching p lan小学科学课教案《重力》教学实录3篇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小学科学课教案《重力》教学片段2、篇章2:四年级科学下册《重力》教学设计3、篇章3:小学科学《测量重力》教学设计篇章1:小学科学课教案《重力》教学片段小学科学课教案《重力》教学片段一、游戏引入:师:下面我请几名同学上来做个游戏,原地往上跳,看能跳多高。

(学生非常兴奋,积极举手,教师选出3名学生上台进行比赛)师:我们大家当裁判,看谁跳得最高。

(3名同学奋力往高处跳)生:(齐声喊)XXX跳得最高。

师:我们请优胜者留下,老师有几个问题想问一问。

这位小朋友你能跳得更高一些吗?能跳得高过讲台桌吗?生:(边摇头边说)嗯,不能!师:那你在跳的时候能停在空中吗?生:(笑着说)呵呵,也不能!师:(引出思考)为什么不能跳得再高些?为什么我们不能停在空中?(生一时不知如何作答)师:请你说说在跳的过程中的感受,好吗?生:往上跳的时候感觉总是有一种力量把我往下拉。

生:(其他学生)是地球吸引力。

师:对了!跳高时把我们往下拉的力就是地球吸引力。

(请你回到座位上)师:你们知道是谁发现的地球引力的吗?生:(全班同时回答)牛顿。

师:那你们知道牛顿是怎么发现地球引力的呢?谁给大家讲一讲!生:??师:苹果落地这一现象人们早就习以为常,可牛顿却受到启示,发现了地球吸引力。

牛顿认为:苹果落地是因为苹果与地球之间有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不但存在于苹果和地球之间,而且存在于地球和太阳之间??我们把地球吸引物体的力,叫做物体的重力。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集体备课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集体备课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力》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物体的运动速度和方向。

同时,让学生初步了解不同形式的运动,如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力和运动有一定的认识,但还不够系统和深入。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积累了一些关于运动和力的经验,如拉扯物体、推动物体等。

但学生对于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还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感受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让学生了解不同形式的运动,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让学生理解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形式的运动。

2.难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己发现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观察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感受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和交流自己的发现。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可以运动的物体,如小车、球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车或球,以便进行实验和观察。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平时是如何运动的?运动有哪些形式?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运动的物体,如小车、球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尝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推动小车、踢球等。

并观察和记录物体的运动变化。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力和运动之间有什么关系?不同形式的运动有哪些特点?并请各组分享自己的讨论结果。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物体的运动?如摩擦力、重力等。

并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验证自己的思考。

教学实录改编教案

教学实录改编教案

教学实录改编教案教学实录改编教案标题:改编故事教学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听说能力。

3. 增加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改编故事的技巧。

2. 练习通过改编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教学准备:1. 改编故事的参考材料。

2. 大纸张、油画棒等绘画材料。

3. 录音设备。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展示一段改编的故事,让学生对改编故事产生兴趣。

之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对该故事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

步骤二:学习改编故事的技巧(10分钟)教师给学生介绍改编故事的几种常见技巧,比如更换故事的背景、改变角色的性别或年龄等。

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举例讨论,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步骤三:绘画改编故事(15分钟)教师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故事,并用绘画的方式改编该故事。

教师可以提供相应的绘画材料,让学生自由发挥。

学生可以在纸张上画出改编后的故事情节和角色形象。

步骤四:表演改编故事(15分钟)教师让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改编后的故事进行表演。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创意进行配乐或背景音效,并用自己的语言重新书写故事对话。

步骤五:反馈与总结(5分钟)教师让学生互相评论和评价彼此的改编故事表演,鼓励学生给予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教师可以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技巧运用到自己的日常写作和创作中。

拓展活动:1. 学生可以尝试将自己改编的故事写成小说或漫画,进一步展示自己的创造力。

2.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名著进行改编,例如改变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角色的性格等。

3. 学生可以组织一个改编故事的比赛,鼓励同学们相互分享和展示自己的作品。

评价方式:1.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给予口头评价。

2. 检查学生的绘画作品和改编故事的表演,给予书面评价。

3. 倾听学生的反馈和意见,了解他们对本节课的学习和体验的感受。

初中物理力及其作用教案

初中物理力及其作用教案

初中物理力及其作用教案知识与技能:1. 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单位、作用效果、三要素和力的作用相互性;2. 理解弹力的概念,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并了解其原理;3. 理解重力的概念、方向,掌握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2. 运用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形成力的概念;3. 运用观察分析法,探讨力的作用相互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初步形成科学世界观,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2. 培养好奇心,激发探索自然的兴趣;3.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学会与人沟通交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力的概念、单位、作用效果、三要素和力的作用相互性;2. 弹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3. 重力的概念、方向,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形成力的概念,寻求现象的共性,形成对力的清晰认识;2. 理解力的作用相互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投影仪展示漂亮的“力”字,请同学们欣赏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顺势引出力的含义,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 知识梳理:学生自学教材,完成相关考点的学习。

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精讲与点拨。

3. 典型事例分析:教师提出典型事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取规律。

例如:用手拍桌子,手会感觉到疼,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用力捏空易拉罐,易拉罐变形,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4.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

实验器材:小磁铁、塑料瓶、剪刀、纸、魔术棒等。

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力的作用效果,探讨力的作用相互性。

5. 知识巩固: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在湖水中划船时,使船前进的动力是什么?A. 桨对水的推力B. 水直接对船的推力C. 人对船的推力D. 水对桨的推力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力的概念、作用效果、三要素和力的作用相互性。

引导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初中物理力的简要教案

初中物理力的简要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力的概念与作用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掌握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理解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学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提高学生的图形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难点:力的三要素的内涵及其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观察分析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力的作用规律。

2. 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作用效果。

3. 启发式提问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深入理解力的概念。

4. 类比法:通过类比,帮助学生理解力的相互性。

5. 讲解与练习相结合:在讲解的基础上,及时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投影仪展示力的字词,引导学生关注力的概念。

(2)提问: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力的作用吗?力的作用有什么特点?2. 新课讲解:(1)讲解力的概念,强调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介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讲解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讲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举例说明。

3. 实验环节:(1)安排学生进行力的作用实验,如拉弹簧、抛物体等。

(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力的作用规律。

4. 课堂练习:(1)布置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的练习题。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与摩擦力》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以及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感受到摩擦力的存在,并能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活动,有助于学生直观地理解摩擦力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身边的物理现象充满好奇心。

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一些与摩擦力相关的现象,但可能没有系统地思考和总结。

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观察、实验、思考,从而得出摩擦力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 教学重难点1.摩擦力的概念及大小的影响因素。

2.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观察法、讨论法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思考,从而得出摩擦力的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木块、桌子、毛巾、滑轮、铅笔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与摩擦力相关的现象,如滑板、自行车等,引导学生关注摩擦力。

2.呈现(5分钟)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摩擦力的存在。

将木块放在桌子上,用手推木块,观察木块的运动状态。

讨论:为什么木块会停止运动?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等来观察摩擦力的变化。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总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之间的关系。

5.拓展(5分钟)讨论:摩擦力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如何减小摩擦力?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摩擦力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物理《力》教案范文

物理《力》教案范文

如何提高学生理解物理力学知识?这是每位物理老师面临的挑战。

在本篇文章中,我将讨论如何制定一份完整有效的物理《力》教案,以确保学生能够轻松理解物理力学知识。

一、引入在制定教案的第一步中,老师需要有一段引人入胜的开局来引导学生对学习兴趣的建立。

对于力学的介绍,可以选择引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车辆的行驶,人体的运动等,以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力的概念。

二、学习目标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对于教案的准备是非常重要的。

目标包含学生将要学习的物理知识、目标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等方面。

学习目标需要明确、具体、可列举并与大纲相符合。

三、核心概念教案需要重点围绕核心概念来编写。

对于力学来说,核心概念应该包括力、重力、牛顿三定律、摩擦力等。

教案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来引入这些概念,例如通过图示或实验等方式来进行讲解,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核心概念。

四、教学方法好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基于学生的不同水平,老师可以选择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例如,问题解决、小组合作学习、实验和演示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物理力学知识。

我认为在教学时应该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发现物理世界的差异,从而促进他们理解和记忆力学知识。

五、练习和作业教案的结尾需要提供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对知识的巩固和拓展。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习题或课堂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好的运用所学知识。

通过这样的方式,老师不仅能够检测学习成绩,而且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结论:物理《力》教案的设计需要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核心概念,以及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

当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并完成学习任务时,他们会更好的理解力的概念,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物理课程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弹力教案2 国赛一等奖教学设计

弹力教案2 国赛一等奖教学设计

第2节弹力——弹力教学实录【设计理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这是物理教学大纲的明确要求,也是本节课的设计宗旨。

实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培养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思维习惯。

培养他们对人类知识的浓厚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以及形成创造思维能力。

弹簧秤制作原理、制作方案的探究及其制作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为突破这一难点,采用了透镜式教学。

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及数据等多种方式,顺利得出了弹簧秤的制作原理。

制作方案采用讨论的方式各抒己见,相互提出建议,教师引导、点播,给难点层层铺设台阶,使难点问题在探究中顺利解决。

这样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他们的归纳分析能力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弹性、塑性的引出是本节课的第一个亮点。

采用实验的形式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竞争的方式举例,激活了同学们的思维,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增强了同学们的竞争意识,达到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目的。

【教材分析】【教学过程实录】一、复习提问师: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会产生哪些效果?生:①改变物体运动状态,②改变物体的形状。

二、引入课题师:同学们,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下面请同学们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这一侧面出发做几个小实验。

实验前请同学们听清两个要求:一是用老师给你准备好的弹簧、橡皮筋、橡皮泥、粗导线、刻度尺五种器材来做实验;二是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注意分析这些现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好,开始实验。

(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还处于好动的年龄,有强烈的动手欲望,一听到要做实验,立刻就会兴趣倍增,为学好本节内容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生:实验操作并观察现象。

三、新授师:下面请同学展示你的实验操作。

生:(学生上讲台演示自己设计的实验)1.用力拉弹簧,弹簧伸长,失去拉力,弹簧恢复原来长度。

教学环节(教案)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实录能手公开课示范课

教学环节(教案)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实录能手公开课示范课

教学环节(教案)数学优秀教学设计案例实录能手公开课示范课第一章:认识数字1-10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认识数字1-10,理解数字的大小顺序。

2. 培养学生数数、识数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数字1-10的读写。

2. 数字1-10的比较大小。

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教具,如数字卡片、手指游戏等,帮助学生认知数字。

2. 运用游戏教学法,如“数鸭子”、“抓手指”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数数,从1数到10,边数边拍手。

2. 教授数字1-10的读写,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书写数字。

3. 进行数字比较大小的小游戏,如“找出最大的数字”、“找出最小的数字”。

第二章:加减法基本运算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加减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解决简单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加减法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 简单加减法问题解决。

1. 采用实物教学法,如小棒、水果等,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法运算。

2. 运用分组合作教学法,让学生互相练习加减法运算。

教学步骤:1. 利用实物演示加减法运算,如用小棒表示2+3。

2. 教授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完成计算。

3. 设计简单的加减法问题,让学生分组合作解决。

第三章:认识几何图形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识别常见几何图形,如正方形、三角形等。

2.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几何图形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常见几何图形的识别。

2. 几何图形的性质描述。

教学方法:1. 采用实物展示法,如几何图形卡片、实物模型等,帮助学生认知几何图形。

2. 运用小组讨论教学法,让学生共同探讨几何图形的特征。

教学步骤:1. 展示各种几何图形,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图形的名称。

2. 教授几何图形的性质,如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

3.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描述其他几何图形的特征。

第四章:分数的基本概念1. 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掌握分数的读写方法。

2.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中分数应用的能力。

2023年劳动教育公开课教案设计及反思劳动教育优质课教学实录(十篇)

2023年劳动教育公开课教案设计及反思劳动教育优质课教学实录(十篇)

劳动教育公开课教案设计及反思劳动教育优质课教学实录篇一通过活动使学生懂得认真值日是爱劳动的表现,也是对班集体尽职尽责,教育学生热爱劳动。

活动过程:1、激发兴趣引入活动①同学们,你们看一看我们教室的环境怎样,你感觉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这是一个干净整洁的教室。

在这样的环境里上课,心情舒畅,感到很愉快。

)②今天哪几个同学值日?你们给大家说一说是怎样值日的?今天值日生对工作负责吗?(同学们讨论后,引导学生说出:值日生同学爱劳动、对工作认真负责,关心班级,不怕脏和累,为班级尽职尽责)③小朋友们猜一猜今天班会活动的主题是什么?(板书:我们爱劳动)2、情感教育(投影情境画)图①地面有果皮、纸屑、泥块等;图②桌雅得很乱、黑板没擦;图③笤帚、拖把、水桶等乱七八糟堆在一起;同学们,从这几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学生边看图边找问题,最后引导学生说出:卫生又差又乱,在这样的教室里上课,心里很不舒服,会影响学习和身体健康等)3、怎样劳动?①出示挂图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有的洒水、有的扫地、有的拖地、有的擦桌椅、有的摆桌椅)②这些事怎样才能做好呢?4、谈体会明道理。

为什么要每天值比而且轮流当值日生呢?(引导学生说出:值日是为了同学们能在干净的教室里学习,值日劳动是大家的事,大家都要动手做,每个同学都是班级的主人,都应该认真劳动。

)5、辨是非升华认识。

(图片出示题学生判断并说出为什么)①下雨了小明两脚都是泥,就进了教室;②玲玲扫地时,满教室都飞着灰尘;③小刚拖完地说:强强咱俩去倒脏水。

强强说:我是摆桌椅的,我不去。

小兰跑过来说:我去。

④今天冬冬当值日生,但下午一放学他就回家了;⑤手工课上完了,小莉把不用的纸都弄到了地下。

6、夸夸这些值日生。

①各小队讨论选出优秀值日生。

②组织大家说一说他们是怎样当值日生的。

③给优秀值日生赠小红花,并发小奖品。

活动总结:1、通过这次班会活动,同学们都懂得了劳动最光荣的道理,知道了我们都是班级的小主人,值日劳动是我们应该做的,值日就应该以主人翁的精神认真负责地做好,把教室和周围环境打扫干净并保持整洁,使同学们能在干净的学习环境中学习、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
[课程理念]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作用”。

(2)、知道怎样判断物体受到力的作用。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知道力的三要素。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体验并归纳“怎样判断物体受到力”的过程;探究“影响刻度尺形变的因素”;自己设计实验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培养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价和听取反馈意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体验力的现象开始激发学生对力学知识的兴趣。

初步领略力学现象中的美好与和谐。

对自然现象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

乐于从生活走向物理;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欲望。

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教学形式] 实验探究、分组讨论、科学归纳。

教学重点、难点:
(1)力的概念的建立。

(2)力作用的相互性。

(3)让学生体验各个知识点形成、获得的过程;提高学生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出简单规律的能力。

[教具] 竹靖蜒、纸飞机、弹簧、橡皮筋。

海绵、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回忆童年的乐趣:老师放飞竹靖蜒、纸飞机落到学生中间。

再继续由学生游戏。

(师生活动以儿时游戏引入新课。

让人耳目一新,学生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课堂气氛十分浓烈)
通过放飞竹靖蜒和纸飞机的活动复习摩擦力、重力和弹力。

再由学生列举生活中一些力的现象,通过对不同事例的分析,归纳出对力的描述。

强调一个物体不会产生力的作用。

板书:一、力: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作用
补充投影学生平时不能视察到的:地球绕太阳转动及分子的结构。

说明力无处不在是联系宇宙万物的纽带。

力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能看见它么,它长得好看么
(老师用非常浅显形象的语言自然将学生引入学习的过程)
二、新课教学
1.怎样判断物体受到力的作用
师生游戏:拍气球.老师和学生一起玩拍气球游戏,让气球保持在空中不落下来。

最后回到老师身边,被老师“稳稳”的接住,紧压在两手之间,严重变形。

师:刚才在这个游戏中,你们是通过观察到哪些现象知道有力作用的
学生讨论并回答。

刚才着到的一些现象。

(留2一3分钟给学生思考、小组讨论,以游戏和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兴奋状态)
多媒体显示情境一:拉弓,踢足球判断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由学生交流、踊跃发言相互补充,并给出投影及时补充知识:
你知道吗
由静到动。

由动到静
由快到慢,由慢到快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最后师生归纳:如果一个物体发生了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这个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极书:二、
物体发生形变受到力
运动状态改变
(老师清楚学生走进课堂之前已经具备的知识有多少。

故以“你知道吗的形式投影补充学生不知道的部分。

这样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放学生从够从“实际水平”发展到”潜在水平”。

大大的开发了学生的潜能。

)
2.力的三要素、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多媒体投影情镜二:奥运冠军的风采:跳台跳水。

让学生讨论回答:
(1)在起跳的过程中跳板有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2)跳板的形变属于什么的形变
(3)影响跳板形变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相互交流并猜想:①力的大办。

②力的作用点。

③力的方向,④跳板的材料。

⑤跳板伸出的长度。

老师引导:大家猜想的这些因素中有哪些因素是我们用力的不同而产生的学生自然就排除了材料伸出的长度.(排除干扰因素)让学生用刻度尺模拟跳板,探究影响刻度尺形变的因素。

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大组交流归纳实验结论。

在学生探究实验过程中,老师到几个小组指导,并让他们把与别人不同方法到讲台前与大家交流,效果很好。

从学生探究中总结出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板书:三、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
力的方向
力的作用点
(问题由教师提出,明确猜想和探究的方向,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现象,鼓励大胆猜想讨论。

通过这个开放性的问题,创设一种请境,把学生带进一个主动探究学习的空间。

极大的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变教为诱”“变教为导”。

实现学生的“变学为思”“变学为悟”,达到“以诱达思”的境界。

由此可见,要想让学生真正的探究学习,问题的设计是关键,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用刻度尺模拟跳板使学生领会到了探究的方法。

此过程教师不仅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来设计和完成实验。

而且允许学生采用可以达到实验目的的不同方案,教师着眼于“师生换位”实现学生由学习者到“研究者”角色的转换,有效地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与提升。

)
学生通过摩擦实验知道了力的三要素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再让学生阅读课文:用力的示意图来表示力;并练习用力的示意图表示课本上手对墙的推力。

实物投影学生作业进行交流,并让学生带笔上前在投影上完善,在相互评价的过程中完善用力的三要素及示意图的认识。

(培养学生阅读课本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将自已的见解与他人进行交流的欲望。

初步形成会评价他人和听取反馈意见的能力。

)
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多媒体展示请境三:轻松一下,欣赏范伟的小品。

师:范伟用脚跺地,怎麻了呢并让学生全体起立,跺地!
(使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又一次达到高潮)
学生游戏:让一力气最大的学生用力推墙(没动),再让他站在滑板上推(人后退了)。

让所有的学生从以上两个活动中简单的认识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板书: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再让学生走进生活,列举生活中体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子,学生提出:手拍桌子(就让学生一起做),脚踢球感到痛等等。

然后再要求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设计实验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的学生将两气球互相挤压,有的用橡皮落在海绵上,有的用手压笔尖……
(通过幽默的小品,和学生自己活动的舞台表演,让学生得出力作用的相互性,再由物理走向生活,感知生活中力的作用相互性。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十分高涨,叉一次把学生的学习热请推动到一个兴奋点上,使得学习成为一种享受快乐的过程。

)
最后投影游泳的画面,让学生解释:为什么人在游泳时向后划水,人就能前进呢
(从生活进向物理,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完善对知识的认识)
三、进行小结
学生小结收获,并对存在的问题质疑。

四、布置作业:网络作业,课后自我评价。

[后记]:本节课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节优秀的课例。

物理老师在教学中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确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教学目标,转变了教学的观念,实现了以知识为载体,重视过程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究能力。

围绕“影响刻度尺形变的因素”,学生提出了多种猜想,老师很好的发挥了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用到的不同科学方法,适时的点拨,对学生的猜想引导其排除于扰因素,然后由学生自己设计并进行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和他人进行交流,吸取别人的长处,使学生在探究中自然得出结论,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