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9第4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小结与测评
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检测题]
2.关于图一的评述错误的是 ( ) 图一
A.反映了我国经济建设方面的左倾错误
B.它的错误特点是"一大二公。"
C.以大炼钢为中心
D.与1958年的总路线有关
[思路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
[答案] D
4."长鞭呀,那个一呀摔呀,拍拍地响哎,......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这是过去的一首老歌的歌词,它反映了农民满怀豪情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心情。你知道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在 ( )
[答案] C
8. "过渡时期" 是指 ( )
A.从新中国建立到三大运动胜利 B.从新中国建立到三大改造完成
C.从大陆统一到三大改造完成 D.从大陆统一到国民经济恢复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过渡时期"的理解。对历史上的不同时期要有充分认识,这样有助于对这段历史的掌握,否则会觉得毫无头绪。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新中国成立了,此时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全确立还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即"过渡时期"。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故本题应该选B。
[答案] C
15. 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有一副楹联:"扶大厦之将倾......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擘;挽狂澜于既倒......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此联创作当不早于 ( )
A.1949年 B.1956年
C.1966年 D.1978年
[答案] D
13. 改革开放的开端是 ( )
A.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 B.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学习总结学案岳麓版必修
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学习总结学案岳麓版必修一、学习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应达到以下目标:1、理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历程及其意义。
2、掌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事件、人物及其贡献。
3、了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及其应对策略。
4、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够分析、评价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得失。
5、培养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认同感。
二、学习内容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历程: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曲折的道路。
本部分将介绍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和困难,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探索与实践。
2、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事件与人物:本部分将介绍一些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重要影响的事件和人物,如大跃进、文化大革命、邓小平改革开放等。
通过对这些事件和人物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历程。
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从外部环境到内部矛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
本部分将介绍这些困难与挑战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应对策略。
4、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评价:本部分将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进行评价,分析其得失,以期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启示。
三、学习方法与建议1、阅读教材:认真阅读本单元教材,了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历程及其意义,掌握相关事件和人物的基本信息。
2、整理笔记:将学习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笔记,以便复习巩固。
3、小组讨论:与同学一起讨论学习内容,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观看纪录片:通过观看有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程的纪录片,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
高中历史岳麓版高中历史岳麓版是一部具有鲜明特色和丰富内涵的历史教科书。
它以生动、有趣、深入浅出的方式,引领学生走进历史的长河,探索人类文明的演进。
高中历史岳麓版注重史料的丰富性和准确性。
编者精心挑选了大量的历史图片、地图、表格等资料,将历史事件、人物、社会风貌等生动地呈现给学生。
历史必修二:单元总结: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2)核心内容: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革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
负盈亏等。
(3)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村各项事业
的发展。
返回
叁
真题感悟
典例分析 (2018·课标全国Ⅰ)下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 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单元总结
内容索引
壹贰叁
知知真 识识题 结线感 构索悟
壹
知识结构
返回
贰
知识线索
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工业经济体制经历的三次重大转变
1.第一次: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 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1)原因:①照搬苏联模式。②缺乏经济建设经验。③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 完成工业化。 (2)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 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3)结果:这种体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加快工业化建设曾起到过 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使企业失 去了活力。
3.人民公社化
(1)原因: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的程度越高,
就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片面追求公有化的程度。
(2)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实行“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
(3)影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原因:中共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学习总结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学习总结一、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重大变革二、新中国成立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 1.第一次:新中国成立初到1956年(1)内容: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
(2)原因:照搬苏联模式,主观上急于追求实现现代化。
(3)结果:这种体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并取得一定成就。
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的阶段,严重的弊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2.第二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内容: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2)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
(3)作用: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开始腾飞,成就举世瞩目。
3.第三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1)内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2)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核心是把企业推向市场。
(3)作用: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迈向21世纪。
典例分析 (2018·江苏卷)20世纪50年代后期,北京市向知识分子发放“高脑油”(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
关于发放的时间和定量,有以下记述:据此可知,关于“高脑油”的发放( )A.展览的文字介绍真实可靠B.两部经济著作的记述完全一致C.馆藏的原始文件更为可信D.现有史料无法证明其是否实行[解题规范]第一步:审题干一明考点:史学研究方法与素养二抓关键:对知识分子的生活保障第二步:逐项分析答案 C题型解读史学方法类选择题是强调对史学研究基本方法和基本素养进行考查的题型。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学习总结 岳麓版必修2
学案25 单元学习总结一、建国后我国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变革1.第一次是建国初到1956年底,从建立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转变。
主要原因是照搬苏联模式,主观上急于追求实现现代化。
核心内容是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曾起了积极作用,并取得一定成就。
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的阶段,严重束缚了企业的发展。
2.第二次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原因是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吸取了“文革”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
核心内容是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
结果是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腾飞,成就举世瞩目。
3.第三次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原因是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核心是把企业推向市场。
结果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中国有能力迎接21世纪的竞争和挑战。
二、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1.土地改革(1)原因:解放战争基本取得胜利,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2)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意义: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农业合作化(1)原因: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2)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的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3)意义: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学习总结课件 岳麓版必修2.pptx
世界三种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综合比较
西方模式(英)
பைடு நூலகம்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 所有制 生产资料私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
有制成分并存
工业化 先轻工业后重工业 优先发展重工业
道路
农、轻、重协调发展
农业 资本主义大农场
制度
集体化农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5
经济 市场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1
重难突破
一、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特点:我国的对外开放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点、线、面相结 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1.“点”是指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中国开放最早,开放层次最高的地区。 经济特区的成功产生强烈的辐射作用,引来开放的高潮。 2.“线”是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发区。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发区 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3.“面”是指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地区、经济特区向内地延伸。
10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原因:中共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 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2)核心内容: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革经营管理方式,实行 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 (3)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 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8
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1.土地改革
(1)原因:解放战争基本取得胜利,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封建
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2)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意义: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小初高学习]2018-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学习总结学案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学习总结一、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重大变革二、新中国成立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1.第一次:新中国成立初到1956年(1)内容: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
(2)原因:照搬苏联模式,主观上急于追求实现现代化。
(3)结果:这种体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并取得一定成就。
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的阶段,严重的弊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2.第二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内容: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2)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
(3)作用: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开始腾飞,成就举世瞩目。
3.第三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1)内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2)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核心是把企业推向市场。
(3)作用: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迈向21世纪。
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几点认识1.含义:经济体制是指在一定所有制基础上的组织、管理国民经济的体系和制度。
经济体制改革即是改革这些体系和制度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
2.必要性: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3.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4.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5.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内容: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改革国有企业,增强企业活力,推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并存。
7.实质: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01x-201x学年高中历史 第4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小结与测评 新人教版必修2
和计 划经 济体 制的 确立
(1949 ~
2.“一五”计划——建设 (1)特点:发展生产力与改造生产关系相结合,优先发展重 工业 (2)成果: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 工业布局 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确立
1956年 (1)性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底) (2)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单元小结与测评
系统梳理知识,理清发展脉络;仿真高考 检测,零距离触摸高考!
一、 曲折探索——20 世纪50 年代至70 年代探民经济恢复——奠基
主义 1949~1952年,新中国仅用三年时间,完成了国民经济的
制度 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019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小结与测评讲义(含解析)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必清·线索导引]
线索1:经济体制的转变:新民主主义经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新中国成立初,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私有制变为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线索2: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照搬苏联→借鉴外国经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际上的两大阵营对峙,面对国内的一穷二白,急于实现现代化,在经济上照搬苏联模式,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有严重弊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总结经验和教训,借鉴外国经验,开始探索建设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必记·精要盘点]
一、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单元复习总结
内容
结果
采取保护富农和小土
地出租者,稳定民族 解放了农村生
资产阶级,废除地主 产力,为农业
阶级的封建剥削的土 生产的发展开
地所有制,实行农民 辟了道路
土地所有制
(1)小农经济难以满足 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 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
农业 (2)革命时期的成功经 针,通过典型示范,逐 进一步提高了 合作化 验证明依靠合作社的统 步推进,把土地等主要 农业生产力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单元复习总结
内容索引 网络构建 整体架构 知识总结 归纳整合 方法探究 触类旁通
网络构建 整体架构
知识总结 归纳整合
线索梳理 一、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重大变革
变革
土地 改革
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新解 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 改革,封建的土地所 有制严重阻碍了生产 力的发展
2.第二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1)内容: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 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 辅的经济。 (2)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 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 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 (3)作用: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开始腾飞,成就举世 瞩目。
题型解读 史学方法类选择题是强调对史学研究基本方法和基本素养进行考查的题 型。这类选择题种类较多,内涵也很丰富。常见的题型是对史料运用的 考查。历史学强调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 真实。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将符合史实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而形成对历 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
解题技巧 (1)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大致知道不同类型史料的史学价值。 (2)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如文献搜集、考古调查和音像材料的 储备等。 (3)加强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 值,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高二历史课件 第四单元 单元小结与测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人教版必修2)
封建土地所有制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 严重阻碍了生产 制,实行农民土地
力的发展
所有制
辟了道路பைடு நூலகம்
进一步提高了
农业合
小农经济难以满 把主要生产资料由 足国民经济发展 私有制变为公有制, 的需要 并实行集体经营
作化
农业生产力
调整
人民公
原因
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 模越大,国有化程度 越高,越能促进经济 的发展 总结了农业合作化和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经 验教训,作出了实行 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
核心内容
结果
社
化运动
严重挫伤了 提高公有化程度, 生产者的积 扩大公有化规模 极性 在坚持土地公有 极大地调动 制的前提下,改 了农民的生
家庭联
产承包
责任制
变经营管理方式,产积极性,
实行分户经营、 推动农业生 自负盈亏等 产的发展
二、建国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
内
次数 容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项目
从计划经济体
多种经济成分 表现 并存向计划经 济体制转变 制转向以计划 经济为主、市 场调节为辅的 经济体制 向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转 变
有制,建立社会 构,改变企业管理方
主义公有制 式,实行政企分开
内 次数 容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项目
对恢复国民经济,进行工 结果 增强了企业 有利于 活力,解放 进一步 了生产力, 解放和 我国工业得 发展生
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作
用,但超越了历史发展阶 段,使企业失去活力
到发展
产力
内 次数 容 项目 中共缺乏经济建 总结了建国以来 原因 设经验,照搬苏 工业建设正反两 联模式,急于完 方面的经验,并 在认识国情和总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学习总结学案岳麓版
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学习总结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工业经济体制经历的三次重大转变1.第一次:新中国成立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1)原因:①照搬苏联模式。
②缺乏经济建设经验。
③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
(2)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3)结果:这种体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加快工业化建设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2.第二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1)原因:党中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外国经验,决定对内实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2)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
(3)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推进工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3.第三次: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1)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2)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
(3)结果:这次调整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1.土地改革(1)原因:解放战争基本取得胜利,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2)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意义: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农业合作化(1)原因: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的起步(1978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
(2)内容:拨乱反正,工作重心转移,改革开放
(3)意义: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经济体制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原因:人民公社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农村稳定是国家局势稳定的基础
②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获得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2)国有企业改革
①内容: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以产权制度改革和股份制改革为主要内容
②意义:增强了企业竞争力,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国有资产大幅增长,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18-19第4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小结与测评
[自我校对]
A、〝一五〞计划
B、三大改造
C、〝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D、〝八字〞方针
E、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F.国企改革
G.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H.世贸组织
[主题发展历程纵览]
【一】曲折探索——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确立
(1)性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2)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1956—1976年)
1.中共八大——成功探索
(1)内容: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1)1990年,国家做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2)2019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3.〝八字〞方Βιβλιοθήκη ——调整恢复1960年冬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2年底,经济形势好转
4.〝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
(1)实质:〝左〞倾错误发展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
(2)影响:国民经济基本瘫痪,面临崩溃;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徘徊
【二】强国之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时期
发展历程
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1949—
1956年底)
1.国民经济恢复——奠基
1949—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仅用三年时间,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建设
(1)特点:发展生产力与改造生产关系相结合,优先发展重工业
(2)成果: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改革开放的深化(20世纪90年代至今)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过程
①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起来
(2)作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人民生活发生巨大变化
2.对外开放的深入
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过程
①从1980年起,先后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
②1984年,开放大连、天津、秦皇岛、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③1985年以后,闽东南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2)特点:形成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地省会开放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2)评价: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在实践中未能坚持下来
2.〝左〞倾泛滥——严重失误
(1)表现:1958年开始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原因:急于求成,改变落后局面的心情迫切;没有经济建设经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左〞倾冒进,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3)结果:经济比例失调,环境破坏,农民的积极性受挫,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