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20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二十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二十课知识点历史作为一门学科,要求我们要尽可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了解人类文明的进程和历史遗产,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认识当下的社会和未来的发展。
而对于初中生来说,历史学科是他们必修的一门学科,其中七年级历史就是初步的入门课程,今天我们就来谈论一下七年级历史二十课知识点。
第一课:文明的起源文明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各种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成果。
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一百万年前,当时人类还处于狩猎采集的阶段。
后来,人类开始发明道具和武器,逐渐进入了农耕文明时代。
农耕文明的发展带来了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和城市的兴起,人类文明也随之蓬勃发展。
第二课:早期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中国的先民已经开始使用铜器和青铜器。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中国经历了多个王朝的更迭,最终形成了中华文明的独特特点。
第三课:古代希腊罗马文明古代希腊罗马文明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为出色的文化之一。
希腊历史上的政治,哲学,文学以及体育等方面的成就都为世人所津津乐道,罗马则在法律和军事方面成就卓著,并最终掌握了全欧洲和北非的领土。
第四课:中国古代的思想中国古代的思想体系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为博大精深的,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是最具代表性的哲学流派。
这些思想体系在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课:古代的封建社会封建社会是指从公元前21世纪到1840年代为止的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段时间。
封建王朝通过土地、政治权力和社会等级对民众进行统治。
这个社会形态在中国历史上长达两千多年,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六课:中世纪欧洲中世纪欧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罗马帝国崩溃的时期,这个时期是欧洲历史的一个重要时段。
在这个时期,欧洲出现了基督教教会的定位以及中央集权的国家体系,为欧洲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七课:世界上的宗教全球有着各种各样不同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
七年级历史20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20课知识点历史是人类发展的记录和反思,通过学习历史,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变迁。
在七年级历史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以下是这些知识点的概述和重点内容:第一课:人类社会从何而来?在这一课中,我们学习了人类社会的起源和演化过程,重点掌握了人类从原始社会到农业社会的转变过程,以及农业革命和文明的发展。
第二课:城市的发生和发展在这一课中,我们学习了城市的发生和发展,掌握了城市的特征和城市的重要作用,以及古代城市的发展情况和城市规划。
第三课:从城邦到帝国:古希腊在这一课中,我们学习了古希腊早期城邦制度的构成和发展,以及希腊民主政治的出现和演化,重点掌握了希腊战争的原因和结果。
第四课:古罗马:从城邦到共和国在这一课中,我们学习了古罗马城邦制度的构成和发展,以及罗马共和政治的出现和演化,重点掌握了罗马扩张的原因和结果。
第五课:古罗马:从共和国到帝国在这一课中,我们学习了古罗马帝国的形成和演化,掌握了罗马帝国的特征和重要影响,以及阐述了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和结果。
第六课:中国古代文明在这一课中,我们学习了中华文明始于黄河文化的发展历史和演化过程,掌握了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字和丝绸文化,以及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的制度。
第七课:中国封建社会在这一课中,我们学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构成和发展,以及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和制度,重点掌握了封建时期的科举制度和科技发展。
第八课:唐朝:盛世的文化在这一课中,我们学习了中国唐朝的盛世文化,重点掌握了唐朝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艺术和科技的发展情况。
第九课:宋朝:艺术与科技的时代在这一课中,我们学习了中国宋朝的时代特点和文化成就,重点掌握了宋朝的政治、文化、艺术和科技的发展情况。
第十课:文艺复兴在这一课中,我们学习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情况,重点掌握了文艺复兴的特点和对欧洲其他地区的影响。
第十一课:宗教改革在这一课中,我们学习了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影响,掌握了宗教改革的内容和导致宗教改革的原因。
七年级上册历史19课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19课知识点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标题: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秦始皇与秦朝的统一一、课程概述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主要讲述了秦始皇嬴政的历史贡献以及秦朝的统一。
七年级历史上册20课知识结构整理
七年级历史上册20课知识结构整理学习七年级历史知识;应该集中全力,以求知道得更多,知道一切。
小编整理了关于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的知识结构图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知识结构图片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知识点1.4世纪后期,鲜卑建北魏,439年统一黄河流域。
2.北魏孝文帝改革目的: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和控制。
措施:迁都洛阳,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姓,把皇族由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使落后的鲜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到了中原汉族先进的文化,推动了社会进步,同时促进了各民族的了解。
3.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中国历史朝代简表朝代起止年代创建人都城黄帝尧舜禹约170万-4000年前黄帝尧|舜夏朝前2100-1600 启阳城商朝前1600-1100 汤亳→殷西周前1100-771 武王镐(镐京)东周前770-256 周平王洛春秋前770-476 洛战国前475-221秦朝前221-206 秦始皇(嬴政) 咸阳西汉前202-公元9年汉高祖长安(今西安)新朝 8-23 王莽长安东汉 25-220 光武帝洛阳三国魏 220-265 曹丕洛阳蜀 221-263 刘备成都吴 229-280 孙权建业西晋 265-316 司马炎洛阳东晋 317-420 司马睿建康十六国 304-439南北朝 420-581隋朝 581-618 杨坚大兴唐朝 618-907 唐高祖长安五代十国 907-960宋朝北宋 960-1127 赵匡胤开封南宋 1127-1279 高宗临安辽朝 916-1125 耶律阿宝机上京西夏 1038-1227 李元昊兴庆金朝 1115-1234 阿骨打中都元朝 1271-1368 忽必烈大都明朝 1368-1644 朱元璋南京→北京清朝 1644-1911 努尔哈赤北京。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是《北方的民族汇聚》,主要讲述了中国北方地区在历史上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过程。
以下是该课的主要内容:
1.民族汇聚的背景:本课首先介绍了中国北方地区在历史上一直是多个民族聚
居的地区,这些民族包括汉族、匈奴、鲜卑、羯、氐、羌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民族之间的交往和融合逐渐增多,形成了复杂的民族关系。
2.民族汇聚的过程:本课详细讲述了中国北方地区在历史上不同民族之间的融
合过程。
例如,东汉末年,南匈奴入侵中原,与汉族居民交融;鲜卑族南下建立北魏,最终与汉族融为一体;氐族和羌族也在相互交融中形成了新的民族。
这些民族汇聚的过程,既有和平交往,也有战争和征服,但最终都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3.民族汇聚的影响:本课还分析了中国北方地区民族汇聚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民族汇聚不仅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还为后来的隋唐统一打下了基础。
民族汇聚也带来了社会的动荡和战争的痛苦,对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方的民族汇聚》主要讲述了中国北方地区在历史上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过程,以及这一过程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北方地区在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复杂性,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理解。
1/ 1。
七年级上册历史19课笔记
七年级上册历史19课笔记
第19课古代帝国
古代帝国是中国在古代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形成的一种政治制度。
中国共有20多个这样的帝国,被称为“古代帝国”,它们发展的时间最早的是夏朝,最晚的是清朝。
古代中国的帝国是以帝王的名义统治的,由一个统治者——帝王领导,组成各种官员、军队、公民等组成一个独特的政治系统,它们把国家分成不同的部门,如商业、政府、宗教等,以达到有效治理和有序管理的目的。
古代中国的帝国也有自己的文化,各个帝国有自己的文化特点。
比如,商朝发展了以蜀黍和礼仪为基础的礼法,哲学家们也在商朝大力发展了儒家思想,秦朝建立了《秦苍梧法典》,规范了处罚和补偿的标准,还大力发展了兵法和《礼记》的军事思想。
古代帝国的政权结构也不尽相同,大多数帝国采用“百官”的制度,这是以帝王为中心,以国家官员,其他官员和士兵为边缘组成的政治结构。
其国家权力结构也不同,有严格的中央集权,也有半中央集权或强化地方自治的政权架构。
古代中国的帝国还采用了地方政府。
一个省可以分为若干县,每个县有一个县政府,县政府受帝国政府直接管辖,负责收税、征兵和执行政府政策等。
中国的古代帝国发展了一种强大、严格的政治体制,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特点,为中国流传了许多宝贵的政治思想和制度。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整理(1—20课)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元谋人(云南省元谋县)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他们已经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二、北京人的发现发掘:北京人遗址最先于1921年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发现的。
1929年,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
1936年,在同一地点发掘出土三个北京猿人头盖骨。
此后,该遗址还发掘出土大量的化石和石器。
意义:为复原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状况提供了重要证据。
三、北京人的特征体质特征:头骨前额低平,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
他们的身高平均为157厘米,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的腿骨略长,能够直立行走。
生活状况: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旧石器)猎取动物,采集植物果实,他们结成群体生活,共同进行获取食物的劳动。
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和长时间保存火种,这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历史意义: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通过对北京人的研究,可以发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演进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一、半坡居民的生活西安半坡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我国黄河流域(北方)原始农耕的典型。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位于长江流域(南方),距今7000年左右。
三、原始农业的发展考古发现:在中国南方的一些早期遗址中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
黄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
历史影响: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3课远古的传说一、炎黄联盟四五千年前,中国进入氏族部落联盟时期。
黄帝联合一些部落与炎帝在阪泉大战,最后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盟。
后来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黄帝部落运用能辨明方向的指南车,最终打败蚩尤,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华夏族。
七年级历史 第19、20课基础背默
1.清朝前期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表现有哪些?农业生产的发展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列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出现了的变化?(熟悉关键词)表现:①大片土地得到开垦,耕地面积大大增加;②对黄河、淮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修建水利工程;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等农作物;④经济作物的种植有了大发展。
作用:①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②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③是社会经济繁荣的基础变化:①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②形成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③形成了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
2.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
①政治:康熙皇帝设置南书房;雍正皇帝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到达顶峰);乾隆皇帝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②思想文化:推行文字狱,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
3.军机处的职责是什么,有何影响。
职责: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
(上传下达)影响:军机处的设立使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成为虚设机构。
这样,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君主专制极端强化。
4.文字狱有何影响。
影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5.闭关锁国政策含义: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原因:①中国的封建经济自给自足(根本原因);②清朝统治者为认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③西方的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张,清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变往,危及自己的统治。
影响:①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②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启示:开放促进繁荣,闭关导致落后;坚持对外开放政策;改革开放才是强国之路。
6.中国古代史的发展特征(趋势)政治: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七年级上册 历史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知识点背诵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知识点一: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北方民族交融的趋势下,鲜卑拓跋部仍保持鲜卑习俗,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统治。
(2)北魏冯太后进行一系列推动鲜卑族汉化的改革,为孝文帝的进一步改革打下了基础。
2.目的:(1)根本目的:巩固北魏统治,促进北魏发展(2)直接目的:改变鲜卑落后的状态3.措施:①迁都移民: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把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
②推行汉化措施:(1)说汉语: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2)穿汉服:以汉服代替鲜卑服;(3)改汉姓:改鲜卑姓为汉姓;(4)通汉婚: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4.性质:一次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5.意义:增强了北魏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融。
(1)对北魏:北魏孝文帝改革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推动了北方社会进步(2)对民族关系:随着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了民族交融(3)对城市发展:使洛阳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知识点二: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北朝后期,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关系趋于和缓,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1.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要求:能够举例说明)(1)经济生活上: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农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习惯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
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
汉族人民学习和接受北方各族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2)政治制度上: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3)思想文化上: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4)民族心理上: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2.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意义:①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②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③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七年级上册历史19课笔记
七上历史第19课:教材解读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标要求】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学习目标】1、了解淝水之战和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基本史实,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交融的措施。
2、通过阅读理解教材,概括归纳孝文帝的主要改革措施,初步培养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的分析,认识到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的民族观。
【学习重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难点:理解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名词解释】1、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2、民族融合:各民族间经过长期交流融为一体,民族差别得以最终消失,相互融合成新的民族。
3、封建化:又叫汉化,即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封建政治制度、管理体制、经济耕作等行为。
【朝代更替表】【课文解读】知识点一:淝水之战1、背景:前秦皇帝苻坚励精图治,使前秦强大起来,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2、目的:前秦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3、时间:383年淝水之战4、交战双方:苻坚率前秦军队与东晋军队5、地点:淝水6、结果:东晋军队大败前秦,苻坚负伤,带领残兵逃回北方7、特点: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巨鹿之战、赤壁之战、官渡之战)8、影响:前秦统治很快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东晋保护了南方相对稳定的局势,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9、前秦在淝水之战失败的原因,而东晋为什么成功?前秦:①骄傲轻敌。
②军队内部有很多其它少数民族的人,不够团结,军心不齐。
③前秦军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东晋:①战略得当。
初一历史上册19~22课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一历史上册19~22课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历史很有趣,可就是很难记,考试容易失分。
小偏整理初一历史上册19~22课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初一历史上册19~22课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第19课1.江南地区经济发展原因:⑴南方战乱较少,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环境。
淝水之战东晋的胜利,阻止了游牧民族的南下,使发展进程没有被打断。
⑵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⑶南北劳动人民的共同开发。
⑷南方一些统治者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政策。
⑸江南地区自然条件的优越。
南方地理位置好、交通发达,而且地形、地貌及气候条件优越,而黄河开发后过度砍伐,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2.经济发展表现:(1)农业:江南实行麦稻兼作,五岭则种双季稻;(2)手工业:纺织技术进步,蜀锦全国有名;(3)冶铸业:灌钢法的发明;(4)制瓷业:青瓷成为日常生活用具;(5)造船业:能制造在海上远航的大船;(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即今天的台湾)(6)商业及城市:南方商品经济得到初步发展。
建康人口达到百万。
3.《汉书》记载与《宋书》记载江南经济的不同:《汉书》:反映了江南当时开发不够充分,生产力水平较低,但由于江南地区本身特产丰富,人民生活有保障却不富有。
《宋书》说明江南在这时已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出现了跟以前不同的情况,不仅农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且农业发展还带动了手工业的发展。
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江南成为当时全国最繁荣富庶的地方之一。
4.263年曹魏灭蜀,266年,司马炎建立晋,都城洛阳,史称西晋。
280年灭吴,完成统一。
晋惠帝时“八王之乱”316年西晋为内迁的匈奴人所灭。
5.五胡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
6.东晋:317年司马睿都城建康。
7.前秦:氐族人建。
4世纪后期。
8.淝水之战:383年,前秦与东晋在淝水决战,前秦战败,瓦解。
相关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9.南朝:420年,刘裕称帝,国号“宋”此后南方经历了齐、梁、陈,这四个朝代,总第20课1.4世纪后期,鲜卑建北魏,439年统一黄河流域。
历史七年级上册笔记19课
历史七年级上册笔记19课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科技
参考内容:
1. 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历程:从原始社会采用石器到商周时期铜器的使用,再到汉代的造纸术、指南针和火药等,科技不断发展。
2. 造纸术的发明:汉代发明了造纸术,促进了书写和文化的传播。
造纸原料主要有麻、棕、桑和竹等。
3. 指南针的发明:北宋时期发明了指南针,使中国远洋航行和探险成为可能。
4. 火药的发明:唐代发明了火药,用于军事,如烧毁城墙和火箭等,也用于民间烟火节日庆祝。
5. 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建筑作品:梁林夫妇是中国建筑界的著名夫妇,主要作品有北京香山寺、中国美术学院和北京大学等。
6. 中国特色的建筑风格: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和谐、美学和装饰,如无梁式和皇城根等。
7. 农业工具发明:古代农民发明了许多精巧的农具和农具制造技术,如犁、耕牛等,使农业生产更加高效。
8. 指南车的使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发明了指南车,用于测量大小和方向,成为测绘工作的重要工具。
9. 中国古代的制盐业:古代中国制盐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制盐主要是以采汲地下盐水,煮沸浓缩而成。
10. 数学的发展: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主要包括四则运算、初
等代数、平面几何、三角函数等,为后来各国数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七年级上历史20课知识点
七年级上历史20课知识点历史是一门古老而又深远的学科,是人类文明的根基所在,它记录着人类的过去,反映着人类的历史发展。
历史的学习需要我们了解历史事件,认识历史人物,知晓历史意义。
在这20节历史课中,我们学习了很多知识点,以下是本人总结的其中一部分,一起来回顾。
1. 历史的定义和意义历史是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情的记录和整理,历史所记录的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史。
历史的意义在于,它揭示了人类文明、文化、制度的来源和发展,让我们了解人类的过去,为现在和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2. 人类最早的活动人类最早的活动,可以追溯到约2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
在那个时代,人类主要靠狩猎和采集来维持生计,生活方式极为原始和简单。
3. 三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三个文明古国,是历史上出现最早的三大文明之一。
这些文明的兴起和发展,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4. 中国古代的三皇五帝中国古代的三皇五帝,是三皇分别是:伏羲、神农、轩辕,五帝分别是:黄帝、颛顼、尧、舜、禹。
相传他们是古代中国建立政权的先驱。
5. 商朝文化和王朝制在中国历史上,商朝是阶级出现和国家形成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主要表现在甲骨文、铜器和商周青铜器等方面。
在商朝之后,周朝兴起,王朝制开始成为中国政治制度的主导。
6. 希腊城邦和罗马共和国希腊城邦和罗马共和国,是文明古国中较为著名的两个。
希腊城邦的发展走向了民主进程,罗马共和国在军事、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成为了历史上强大的国家之一。
7. 中国的封建制度和科举制度中国封建制度的主体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它表现出了封建家族社会的特点。
科举制度则是中国封建制度中的一种选拔方式,它一直延续到清代中期,被认为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选拔人才的方法。
8. 中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中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是西方古代文明发展的两个重要时期。
宗教改革是使欧洲基督教世界形成了两大团体,文艺复兴则激活了欧洲的文化和艺术繁荣。
历史七年级上册19课笔记
历史七年级上册19课笔记
历史七年级上册19课笔记
一、黄河流域文明的发展
1. 黄河流域文明的起源:新石器时代末期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与黄河的水土地形有关。
2.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封建制度,以君王为中心,有宗法制度,较为封建的经济生活。
3. 商周青铜器艺术和文字的发展:青铜器是社会阶层的象征,较为发达的文字系统。
二、商周时期的战争与变革
1. 商代后期和周初的战争:商朝后期腐败,采取苛捐杂税政策,导致人民不满,周朝崛起。
2. 战争中的震荡和变革:战争给周朝带来了很大的震荡和变革,实行封建主义制度。
三、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
1. 封建社会的特点:封建社会的根本特点是秦汉以后奠定的封建制度。
2. 封建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贵族:以王公贵族为中心,有宗法制度和农
业经济。
3. 封建社会的思想文化:融合宗教和道家,形成合理主义思想,发展
出了诸子百家的文化。
四、中华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1. 中华文化的内容:哲学、文学、法律、历史等方面多有卓越成就。
2. 中华文化的传播:先是通过星象、航海和丝绸之路的传播,再是通
过印刷术的突破和新文化的迅速传播。
3. 中华文化的交流:中华古代文明通过各种途径向世界辐射,吸取和
汇聚了各种文化,世界各地的文化也经过各种途径流传到中华地区。
以上是历史七年级上册19课的主要笔记内容,包括黄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商周时期的战争与变革、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和中华文化的传播
与交流等方面。
这些内容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外
交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也是理解中华文化发展史的重要篇章。
七年级历史19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19课知识点历史是人类的镜子,它能够让我们了解过去,认识现在,更好地面向未来。
作为中学生的你们,历史这门学科对于你们的成长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七年级历史第19课的知识点,让大家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一、文化繁荣的唐代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段辉煌的时期,文化繁荣是其最鲜明的特征之一。
唐代有许多文学巨匠,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他们的作品代表了唐代文学的最高水平。
此外,唐代的诗词、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也达到了巅峰,乐府诗、山水画、唐三彩等文化珍品闻名天下,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宋代的经济繁荣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时期,经济繁荣是其最鲜明的特征之一。
在宋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经济领域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城市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
宋代开创了买卖土地、全国货币统一、推行纸币流通等经济制度的先河,这些对于后来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古代奴隶社会的消亡在古代,奴隶制度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形式,奴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奴隶制度的存在也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如诸侯割据、土地兼并、奴隶起义等。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奴隶社会开始逐渐衰落,feudalism 盛行的社会形态逐渐兴起。
这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四、欧洲中世纪的黑暗时期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然而在此期间,欧洲社会遭受了严重的挫折,人类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几乎停滞不前。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多种复杂原因,欧洲社会陷入了一段漫长的黑暗时期。
然而,正是在这段时间里,欧洲诞生了许多意义深远的文化和科技成果,如修道院、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等,这些成就对于欧洲文化的演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为后来的人类文明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以上就是七年级历史第19课的知识点,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学习,掌握历史知识,更好地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为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初一历史20课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一历史20课知识点归纳总结历史是我们了解过去、认识现在、展望未来的重要学科之一。
在初一历史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有关中国历史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初一历史的20堂课进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帮助大家回顾和巩固所学内容。
第一课:《古人类的生活》我们从这一课开始了解并探索古人类的生活。
古人类主要生活在石器时代,依靠狩猎、采集为生。
他们居住在洞穴中,并逐渐发展了语言和工具的使用。
第二课:《青铜时代的文明》青铜时代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时期,这一课我们学习了关于青铜时代的内容。
青铜时代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开始使用青铜器具,并且形成了一种等级制度和宗教信仰。
第三课:《华夏先民的活动》华夏先民是中国古代人类的先辈,这一课我们了解到了他们的主要活动。
华夏先民主要从事农业、养殖和渔猎,逐渐形成了氏族和部落,开始有了社会组织和文化发展。
第四课:《殷商王朝的兴衰》殷商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这一课我们学习了殷商王朝的兴衰。
商王朝经历了夏朝的灭亡和周朝的建立,他们使用甲骨文记录了丰富的历史资料。
第五课:《周朝的风云》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这一课我们学习了周朝的风云。
周朝建立了封建制度,各个诸侯国在周王的统治下繁荣发展,同时也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文化人才。
第六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局》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政治剧变频繁的时期,这一课我们了解了该时期的变局。
在这个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不断,同时也出现了很多思想家和学派,如孔子、墨子等。
第七课:《秦始皇统一中国》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
这一课我们学习了秦始皇的统治和他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如统一文字、度量衡等。
第八课:《秦汉时期的政治文化》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这一课我们了解了该时期的政治和文化。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制度,同时也对外扩张,开辟了丝绸之路,并且培育了许多文化成就。
第九课:《汉朝的衰落和三国时代》汉朝在一些内外因素的影响下逐渐衰落,最终导致了三国时代的出现。
七年级历史十九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十九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第十九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第十九课主要涉及到了“商鞅变法及其影响”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的解析和阐述。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
商鞅变法是在战国时期秦国实行的一种法制变革。
商鞅变法前,秦国是一个分封制国家,国家权力分散,诸侯割据,民族分裂,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
二、商鞅变法的内容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三方面:法制、行政和军事。
1. 法制:商鞅变法取消了宗法制度,建立了以刑法为核心的法
律体系,大力推广法律教育,实行重罚轻赏的惩罚制度。
2. 行政:商鞅变法中的一个重要举措是把权力集中在中央政府,并设立县、乡等行政机构,实施严格的管理制度,增强国家的统
一性和执政能力。
3. 军事:商鞅变法推行兵马制度,废弃分封制度,统一编制军队,加强军队的组织和管理,建立了强大的国家机器。
三、商鞅变法的影响
商鞅变法对中华历史的影响深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统一了国家:商鞅变法废除了分封制度,建立了集权的中央
政府,统一了秦国,为中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2. 推动了经济发展:商鞅变法取消了封建地主所有制,产权从
地主转移至农民手中,加速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3. 建立了强大的军事机器:商鞅变法加强军队的组织和管理,
建立了强大的国家机器,提高了秦国的军事实力,使秦国能够一
统天下。
四、总结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法制变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鞅变法取消了封建地主所有制,统一了秦国,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建立了强大的军事机器,为中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人教版七上第19课
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见。 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 北方出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 的区别。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北 魏 落 后 的 文 化 和 统 治 方 式
改 革 迫 在 眉 睫
中 原 先 进 的 文 化 和 生 活 方 式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生活习俗
文化生活 政治制度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
生产方式
互相学习农业生产经验和畜牧业经验
生活习俗 汉族接受北方民族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文化生活 政治制度 民族心理
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西北民族的乐器、 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沿用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 主专制制度
民族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起因 2、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及影响
为中华民族的发张注入新活力 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基础
五胡内迁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北方地区民族大交融的起因 五胡内迁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生产方式的交融
北方少数民族《狩猎图》
北 方 少 数 民 族 向 汉 族 学 习 农 业 技 艺
北方少数民族《采桑图》
北方少数民族《扬场图》
北方少数民族《耕耙图》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知识要点]
1.西晋的兴亡
266年司马炎篡夺皇位,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
“西晋”
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
316年西晋灭亡(匈奴人所灭)
317年司马睿建东晋,定都建康
420年大将刘裕自立为帝,东晋灭亡
2.少数民族的内迁
东汉末年,内迁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
作用: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3.淝水之战(前秦----东晋)
(1)时间:383年。
(2)结果:东晋大败前秦。
(3)意义: 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4)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
(5)影响: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
4.江南地区的开发
原因:
(1)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2)北方人南迁,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3)江南地区战乱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成就:(1)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
(2)大量荒地被开垦为良田。
(3)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
(4)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
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难点解析]
1.想一想,为什么西晋的统一只有很短的时间?
主要有三个方面内容:第一,西晋的统治集团非常腐朽,奢侈腐化的风气非常盛行,在位皇帝智力低下;第二,西晋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争夺皇位的内乱,彻底地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晋的国力;第三,内迁的少数民族受到西晋统治阶级的压迫,民族之间存在着矛盾,少数民族利用西晋内乱机会起兵反晋,推翻了西晋的统治。
2.苻坚拥有八十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
从前秦方面来看,前秦的军队成份复杂,当时民族融合的程度不深,其它民族不满前秦氐族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以摆脱氏族贵族的统治.秦军中的汉人更希望东晋的汉族军队打胜仗.此外,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过长也是失败的原因。
从东晋方面看,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思想的激励下,士气高昂,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也是取胜的重要条件。
3.《宋书》里描写的南朝的江南与司马迁描述的江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司马迁描述的江南人烟稀少,耕作方式落后,商品交换很不发达,贫富分化程度也很低。
《宋书》所描写的江南非常富饶,丰收年头一年收获的粮食能满足几个郡人口的需要,布帛可以供天下人穿用。
这里是因为汉代的江南尚未开发,魏晋以来已逐渐得到开发。
[重点考点]
1.东汉末年,内迁少数民族有哪些?他们的内迁有什么历史作用?
(匈奴,鲜卑,羯,羌,氐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2.淝水之战的作战时间,作战双方、结果、意义和影响。
(383年,东晋与前秦,东晋打败前秦, 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
3.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得到发展的原因有哪些?有什么重要影响。
(见知识要点)
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后来统一了黄河流域。
第 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知识要点]
1.439年北魏(东北鲜卑族)统一了黄河流域。
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平城--------洛阳)。
3.北魏孝文帝改革。
目的: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措施:①禁用鲜卑语,改说汉语。
②禁穿胡服,改穿汉服。
③禁用鲜卑姓氏,改为汉姓。
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⑤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⑥学习汉族礼法。
作用:这些措施,加强了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重点考点]
1.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定都平城。
2.北魏孝文帝迁都到(洛阳)。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措施和作用。
目的: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地区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措施:禁用鲜卑语,改用汉语;禁穿胡服改穿汉服;禁用鲜卑姓,改用汉姓;与汉通婚;采用汉族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礼法。
作用:加强了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4.北朝时期相继出现了哪几个政权?
(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知识要点]
【重点考点】
1.把圆周率小数点推进到第七位数字的是南朝数学家(祖冲之)。
2.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是《齐民要术》
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重点考点】
1.下术品问世时间距诸葛亮生活的年代最远的是(D )
A《兰亭序》B《洛神赋图》C《女史箴图》D 龙门石窟佛像2.“漂若浮云,矫若惊龙”是(王羲之)的书法。
3。
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是王羲之的《兰亭序》。